CN103204198B - 骑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4198B
CN103204198B CN201210571546.3A CN201210571546A CN103204198B CN 103204198 B CN103204198 B CN 103204198B CN 201210571546 A CN201210571546 A CN 201210571546A CN 103204198 B CN103204198 B CN 1032041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ining box
vehicle seat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15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4198A (zh
Inventor
泷口昌平
箕轮和也
田岛孝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04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4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41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41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收纳箱轻量化,并能有效利用收纳箱的橡胶座支撑结构,谋求降低车座振动的技术。在机动二轮车(10)中设有车座(16)、由橡胶座固定在车身架(21)并被配置在车座(16)的下方的收纳箱(51)、设置在车座底板(61)上用来把施加到车座(16)上的载荷朝车身架(21)侧传递的一对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在收纳箱(51)的后部设有一对用来承受来自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的载荷的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与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相邻地设有第1橡胶座部(57、57)。

Description

骑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式车辆的改良。
背景技术
已知把收纳箱通过橡胶座支撑在车身架上,把乘员落座的车座开闭自如地支撑在该收纳箱上面的骑乘式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2、图4))。
如专利文献1的图2、图4所示,通过支撑板(25)及弹性部件(48、48)把收纳箱(35)的前部安装在了构成车身架(F)(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附图标记,下同)的后车架(14、14)上,通过弹性部件(52)把收纳箱(35)的后部安装在了车身架(F)上。通过车座铰链部(55)把串列式车座(45)的前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在了收纳箱(35)的上面,串列式车座(45)的中间部载置在与车身架(F)进行固定的螺栓(54)上。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收纳箱(35)通过橡胶座来支撑,而串列式车座(45)前部的支撑机构,则基于把车座铰链部(55)和收纳箱(35)朝车身架(F)进行固定的螺栓(54)。为此,串列式车座(45)前部的防振对策不能说是充分的。
而且,作为由收纳箱对车座的载荷进行支撑的机构,在收纳箱的开放端的整周和车座底板的整周形成密封面的结构是众所周知的,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必须提高收纳箱的开放端的整周的刚性,会招致收纳箱的重量增加。希望有能够使收纳箱轻量化,并能有效利用收纳箱的橡胶座支撑构造,谋求降低车座振动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85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收纳箱轻量化,并能有效利用收纳箱的橡胶座支撑结构,谋求降低车座振动的技术。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至少由车座底板、缓冲材料及表皮构成的乘员落座的车座、由橡胶座固定在车身架上并被配置在车座下方的收纳箱、用来把车座的前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该收纳箱的前部的车座铰链,以及设置在车座底板上用来把施加到车座上的载荷朝车身架侧传递的车座载荷支承部,其特征为,在收纳箱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左右角落部,设有一对由平坦面形成的用来承受来自车座载荷支承部的载荷的车座载荷被支承部。
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为,车身架被设置在收纳箱的车宽方向左右外侧,与车座载荷被支承部的车宽方向外方邻接地设有第1橡胶座部,该第1橡胶座部把收纳箱经由弹性部件固定在车身架上。
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为,在平坦面的下方设有减轻重量部,第1橡胶座部被设置在减轻重量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上,减轻重量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当作收纳箱的内壁。
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构成收纳箱的车辆前部的前壁上设有车座铰链,与前壁邻接地设有第2橡胶座部,该第2橡胶座部把收纳箱的前部底壁经由弹性部件固定在车身架上。
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收纳箱的开口端的内方,迷宫式密封用的肋从车座底板朝下方垂下,该迷宫式密封用的肋的下端延伸到收纳箱的开口端的下方。
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为,车座载荷被支承部以朝下方下降的方式向车辆前方前倾。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在收纳箱的后部中的刚性比较高的车宽方向左右角落部设有一对车座载荷被支承部。由收纳箱的开放端整周对车座进行支撑的结构,必须与收纳箱的重量增加相应地提高收纳箱的开放端整周的刚性,而在本发明中,由于用收纳箱的一部分支撑车座载荷,因此,不仅可以使收纳箱轻量化,而且可以由收纳箱承受车座载荷。而且,由于用通过橡胶座进行固定的收纳箱的前部及后部承受车座载荷,因此当乘员乘坐在收纳箱的前部与后部间时,可以由弹性部件吸收车身架侧的振动,提高车座落座的舒适性。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使收纳箱轻量化,并能有效利用收纳箱的橡胶座支撑结构,谋求降低车座振动的技术。
在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中,在车座载荷被支承部的车宽方向外方,邻接地在收纳箱上配置第1橡胶座部,因此,不仅可以缩短车座载荷朝车身架侧传递的距离,而且可以由第1橡胶座部有效吸收车座载荷变动。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收纳箱的轻量化和乘员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由于在平坦面的下方设有减轻重量部,因此,可以谋求收纳箱的轻量化。加之,由于在减轻重量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第1橡胶座部,把减轻重量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当作收纳箱的内壁,因此能够使收纳箱在第1橡胶座部具有规定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与设有车座铰链的前壁邻接地在收纳箱上设有第2橡胶座部。通过提高收纳箱的前壁的刚性,由车座铰链承受的载荷朝前壁进行传递,通过与该前壁邻接的第2橡胶座部支撑载荷,所以可以谋求收纳箱的轻量化。
根据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由于通过收纳箱的开口端和车座的迷宫式密封用的肋形成迷宫式密封结构,所以,无需把车座底板整周与收纳箱抵接就可以确保收纳箱的防尘性。不把车座底板整周与收纳箱抵接的结构,能够废弃密封部件,而且不需要为了使车座底板均匀地与收纳箱抵接而对收纳箱、车座底板的尺寸公差进行管理。结果,可以降低制造费用,降低车辆的成本。
根据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由于车座载荷被支承部朝车辆前方以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前倾,因此在车辆加速时。可以把增加的车座载荷有效传递到车身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机动二轮车的重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图2的车宽方向中心线上的截面图。
图4是对收纳箱及其周边部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5是对收纳箱及其周边部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将车身罩拆下的状态)。
图6是图5的6-6线截面图。
图7是图5的7-7线截面图。
图8是图2的8-8线截面图。
图9是铰链部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0是铰链部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将车身罩拆下的状态)。
图11是对铰链部及其周边部进行说明的截面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截面图。
图13是图11的13-13线截面图。
图14是对配置在铰链轴的侧方的肋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中央罩的后视图。
图16是具有减轻重量部的收纳箱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机动二轮车上的驾驶者观察的方向。另外,图面是按附图标记的朝向进行观察的。
(实施例)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由转向自如地支撑在前轮11上的转向系13、摆动自如地支撑后轮12的后轮悬挂系14、设置在前轮11与后轮12间作为对后轮12进行驱动的驱动源的发动机15、设置在前轮11与后轮12间的乘员落座的车座16构成,是乘员骑乘在车座16上的样式的骑乘式车辆。
转向系13的要素为,转向自如地设置在车身架21上对前轮11进行支撑的前叉22,和与该前叉22设置成一体供乘员进行转向操作的车把23。
后轮悬挂系14的要素为,从车身架21的下部朝后方延伸并由后端部对后轮12进行支撑的摆臂26,和跨在该摆臂26的后端部与车身架21间的后缓冲器单元27。
车身30包括车身架21和车身罩31。由该车身罩31覆盖车身架21。车身罩31(或“车身架罩31”)由覆盖车身30的前部的前罩部33、在该前罩部33的上方覆盖在车把23周围的车把罩部35,和覆盖车座16的下方的后罩部34构成。即,车身架罩31覆盖车身架21。
在车把罩部35上安装有前照灯36。在前叉22上安装有遮挡前轮11的泥的前挡泥板37,在车辆后部安装有遮挡后轮12的泥的后挡泥板38。
如图2及图3所示,车身架21的要素为,从转动自如地支撑转向系(图1,附图标记13)的未图示的头管朝后下方延伸的主架42、与该主架42的后部相连的枢轴部43、从主架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朝后上方延伸的车座轨44、将车座轨4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主架42后端间连接的后撑条45。枢轴部43摆动自如地对支撑后轮(图1,附图标记12)的摆臂(图1,附图标记26)进行支撑。
接着对车座支撑结构进行简要说明。在上述车身架21上通过弹性部件49a、49b安装有收纳箱51。收纳箱51在其前部及后部紧固在车身架21上。具体来说,设置在收纳箱51的后部的第1橡胶座部57L、57R(图中仅表示了面前侧的附图标记57L)通过弹性部件49a进行橡胶座支撑。在第1橡胶座部57L、57R的上方,且接近第1橡胶座部57L、57R的位置,支撑着设置在车座底板61上的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图中仅表示了面前侧的附图标记71L)。
同样,设置在收纳箱51的前部的第2橡胶座部58通过弹性部件49b进行橡胶座支撑。收纳箱的前壁52从第2橡胶座部58的近旁朝上方延伸,车座16的前部支撑在设置在该前壁52的上部的车座铰链部85上。
在收纳箱51的下方配置呈板状的辅机配置板91,在该辅机配置板91上配置对燃料箱92中蒸发了的燃料进行蓄积的滤罐93或点火控制装置94等辅机部件。辅机配置板91配置在主架42与收纳箱51间。在收纳箱51的车辆后方配置有燃料箱92。从收纳箱51到燃料箱92,载置着覆盖收纳箱51与燃料箱92的上方的能够供乘员落座的车座16。车座16为能够供驾驶者与同乘者乘车的串列式车座(双人乘坐车座)。
收纳箱51的高度方向中间部被分隔板95以能装拆的方式分区,在该分隔板95的下方收纳电池96等电气部件,在分隔板95的上方形成置物空间97。
下面对收纳箱的橡胶座支撑结构等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配置在车座(图3,附图标记16)下方的收纳箱51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中心由紧固部件101b固定在车身架21侧,收纳箱51的后部,在车宽方向左右由紧固部件101a、101a固定在左右的车座轨44L、44R上。由被紧固在左右的车座轨44L、44R上的部分在收纳箱51上朝车宽方向左右外方延伸出紧固紧固部件101a、101a的安装托架103L、103R。燃料箱92,其左右前端部105L、105R及左右后端部106L、106R通过4个燃料箱紧固部件102固定在左右的车座轨44L、44R上。
在车座轨44L、44R上安装对收纳箱51的后部进行固定的第1撑条111L、111R,在该第1撑条111L、111R上分别载置弹性部件(图2,附图标记49a、49a),在这些弹性部件49a、49a的上面载置收纳箱51的安装托架103L、103R(第1橡胶座部57L、57R),通过紧固部件101a、101a把收纳箱51的第1橡胶座部57L、57R固定在第1撑条111L、111R上。
回到图3,在主架42上安装有对收纳箱51的前部进行固定的第2撑条112,在该第2撑条112上载置弹性部件49b,在该弹性部件49b的上面载置收纳箱的前部底壁(第2橡胶座部58),通过紧固部件101b将收纳箱的底壁部53固定在第2撑条112上。从底壁部53的前端朝上方延伸出构成收纳箱的前部的前壁52,在该前壁52的上部设有车座铰链部85。
车座16由车座底板61、缓冲材料62及表皮63和其它小部件构成。车座16的前部相对于收纳箱51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收纳箱51上,当打开车座16时,收纳箱51及燃料箱92的上表面开放。
接着,对基于收纳箱及燃料箱的车座支撑结构进行说明。车座16的前部被车座转动支承部131支撑。详细来说,在收纳箱51的前部设有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在该车座转动支承部131,通过铰链轴132安装有构成车座底板61的前端的车座侧支承部133。
如图5所示,形成在车座的底板上的车座载荷支承部70,由作为对车座16的前部进行支撑的车座铰链部的构成要素的车座侧支承部133、设置在该车座侧支承部133的后方左右的左右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设置在这些左右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的后方的左右第2车座载荷支承部72L、72R,和设置在这些左右第2车座载荷支承部72L、72R的后方的左右第3车座载荷支承部73L、73R构成。左右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由弹性部件构成,分别被***设于车座底板61的左右的卡定部165L、165R而被卡定。
合并参照图4,在收纳箱5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左右角落部,设有一对由平坦面形成的用来承受来自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的载荷的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在设置在燃料箱92的上面车宽方向中心的供油口盖92a的车宽方向左右,设有一对用来承受来自第2车座载荷支承部72L、72R的载荷的第2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5L、75R。进而,在跨在左右的车座轨44L、44R的后端的横板46上,设有用来承受来自第3车座载荷支承部73L、73R的载荷的第3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6L、76R。
接着,对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所示,在收纳箱51上形成有成为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的平坦面78L、78R,从该平坦面78L、78R的车宽方向内端朝下方延伸出内壁79L、79R,从平坦面78L、78R的外端朝下方延伸出外壁80L、80R,从该外壁80L、80R的下端朝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出托架81L、81R。这些托架81L、81R通过弹性部件49a、49a把收纳箱51的后部固定到左右的车座轨44L、44R。
由左右的第1撑条111L、111R、载置在这些左右的第1撑条111L、111R的上面的弹性部件49a、49a、载置在这些弹性部件49a、49a上的托架81L、81R、把上述部件左右分别形成一体的紧固部件101a、101a,以及分别嵌插到这些紧固部件101a、101a与弹性部件49a、49a间并具有对托架81L、81R进行推压的凸缘部50b、50b的套管50a、50a所构成的部分,被称作第1橡胶座部57L、57R。套管50a、50a从托架81L、81R的上方嵌插到大致圆筒状的弹性部件49a、49a中,与紧固部件101a、101a一起使弹性部件49a、49a不朝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允许被配置在第1撑条111L、111R与托架81L、81R间的弹性部件49a、49a朝高度方向的伸缩,由此,使车身侧的振动难以传递到对车座16进行支撑的收纳箱51上。
第1橡胶座部57L、57R在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的车宽方向外方与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相邻设置。
由于从平坦面78L、78R的内端朝下方延伸出内壁79L、79R,从平坦面78L、78R的外端朝下方延伸出外壁80L、80R,因此,形成了朝平坦面78L、78R的下方开放的减轻重量部82L、82R。在减轻重量部82L、82R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第1橡胶座部57L、57R,在减轻重量部82L、82R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收纳箱的内壁79L、79R。
由于在平坦面78L、78R的下方设有减轻重量部82L、82R,因此,可以谋求收纳箱51的轻量化。加之,由于在减轻重量部82L、82R的车宽方向外侧相邻地配置了第1橡胶座部57L、57R,把减轻重量部82L、82R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当作收纳箱的内壁79L、79R,因此,可以形成在第1橡胶座部57具有规定的刚性的收纳箱51。
综上所述,收纳箱51通过橡胶座固定在车身架21上,而且在收纳箱51上具有用来承受被坐在车座16上的乘员(驾驶者)的载荷的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
另外,在第1撑条111L、111R上分别具有将车身罩31***进行卡定的金属孔眼110、110。
回到图2及图4,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以朝车辆前方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前倾。另外,平坦面78L、78R也同样地前倾。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前倾的话,当车辆的加速时可以将增加的车座16的载荷有效地传递到车身架21上。
接着,对形成在收纳箱与车座间的迷宫式密封结构进行说明。在此,所谓迷宫式密封结构,是指利用部件形成的迷宫式结构。
如图7所示,从收纳箱51的底壁54的车宽方向端部朝上方延伸出与内壁79L、79R相当的左右壁55L、55R,形成了收纳空间(置物空间97)。在该置物空间97中从车座底板61朝下方垂下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这些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的下端141Lb、141Rb延伸到收纳箱的开口端143的下方。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在收纳箱的开口端143的内方,沿车宽方向与左右壁55L、55R接近地配置。收纳箱51具有朝上方延伸的左右的壁部(左右壁55L、55R),车座的底板(车座底板61)具有从开口端143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底板壁66L、66R,将从车座底板61分别朝下方延伸的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及底板壁65,和以使开口端143位于上方的方式从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及底板壁65朝上方延伸的收纳箱51的壁部(左右壁55L、55R)组合成迷宫结构。
如图8所示,收纳箱51具有前壁52、从该前壁52的车宽方向两端朝后方延伸的左右壁55L、55R,和跨在左右壁55L、55R间的后壁56。在上述前壁52、左右壁55L、55R及后壁56的内方,沿着前壁52、左右壁55L、55R及后壁56,在整周从车座底板61朝下方延伸出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
合并参照图3、图7,在收纳箱的前壁52的前方(外方),沿前壁52从车座底板61朝下方延伸出兼作车座铰链部的前底板壁67,如上述那样,在收纳箱的左右壁55L、55R的外方,沿左右壁55L、55R且使前端位于收纳箱的左右壁55L、55R的上端的下方地朝下方延伸出左右的底板壁68L、68R,在收纳箱的后壁的后方(外方),沿后壁56且使前端位于收纳箱的后壁56的上端的下方地从车座底板61朝下方延伸出后底板壁69。这些前底板壁67、左右的底板壁68L、68R及后底板壁69总和而成底板壁65。
这样,在收纳箱51的左右以及收纳箱51的前后形成的迷宫式密封结构,由收纳箱的开口端143、车座16的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及车座16的底板壁65形成。为此,不把车座底板61整周与收纳箱51抵接即可确保收纳箱51的防尘性。形成车座底板61不整周与收纳箱51抵接的结构,即可废弃密封部件。而且,也不需要为了使车座底板61均匀地与收纳箱51进行抵接而对收纳箱51、车座底叛61的尺寸公差进行管理。加之,由于不需要在收纳箱51的周壁上端整周承受车座16的载荷,因此,尤其能够通过使左右壁55L、55R的刚性最恰当化来谋求收纳箱51的轻量化。结果,可以谋求降低制造费用,降低机动二轮车10的成本。
以下,在图9~14中,对车座铰链及其周边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车座16的下方设有作为覆盖收纳箱(图10、附图标记51)的车身罩(后罩部34)的构成要素的中央罩32,在中央罩32的上端形成有切口145,以便在开启收纳箱51时车座16的一部分不会与中央罩32发生干涉。
如图10所示,在设于车座16下方且被车座16开闭自如地覆盖的收纳箱的前部51a,具有对设于车座16的前端的车座侧支承部133转动自如地进行支撑的车座转动支承部131。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由车宽方向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跨在这些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的下端的下支撑壁152、从下支撑壁152朝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内加强肋153L、153R,及在这些左右的内加强肋153L、153R的外方分离开地设置的左右的外加强肋154L、154R构成。在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中穿过铰链轴132,在该铰链轴132的端部安装有用来对铰链轴132的车宽方向的移动加以限制的垫圈135及开口销136。
合并参照图9,由中央罩32围住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与下支撑壁152的周围,并覆盖左右的内加强肋153L、153R及左右的外加强肋154L、154R、收纳箱的前壁52。在中央罩32的上端形成有有切口部145,以便露出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与下支撑壁152。成为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和下支撑壁152的对着车辆前方的面的、车座转动支承部的前表面155,被形成在同一面上。车座转动支承部的前表面155在切口部145形成面(切口部145的近旁的面)被配置成与中央罩32的前表面32a大致平行。
如图11所示,车座铰链部85,由在收纳箱51的前部朝车辆前方突出地形成的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在该车座转动支承部131朝车宽方向延伸的铰链轴132,以及通过铰链轴132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从车座16的前部朝下方鼓出地形成的车座转动支承部131且与车座底板61形成一体的车座侧支承部133构成。
如上所述,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具有与在切口部145的周围形成的车身罩(中央罩的前表面上部)大致平行地形成的前表面155。
车座侧支承部133为车座铰链部85的构成要素,在车座底板61的前端于车宽方向中心以规定的宽度朝下方突出地设置。车座侧支承部133的对着车辆前方的面为第2前面部157,该第2前面部157与车身罩的切口部形成面32a大致平行地形成。在车座16的下方,收纳箱51被中央罩32覆盖。在配置了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位置,在中央罩32上形成有切口部145。
如图12所示,具有前面部155的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下支撑壁152,通过左右的内加强肋153L、153R和左右的外加强肋154L、154R进行加强。而且,在切口部145的车宽方向左右,在中央罩32上从切口部145延伸出使中央罩32的内侧难以被看到的罩肋163。
如图13所示,在构成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间设置车座侧支承部133,在分别开设在左右的支撑壁151L、151R上的孔部150L、150R中穿过一端具有凸缘137另一端具有开口销插通孔138的铰链轴132,然后,在铰链轴132的另一端嵌合垫圈135,在开口销***孔138中穿过开口销136。即,车座侧支承部133与车座转动支承部131通过朝车宽方向延伸的铰链轴132连接。在车座转动支承部131间设有车座侧支承部133,因此可以把车座侧支承部133的前表面构成平面。
如图14所示,上述罩肋163被设置成,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铰链轴132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从而能够对铰链轴132的车宽方向的移动加以限制。由于在将车座侧支承部133与车座转动支承部131连接的铰链轴132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地设置了罩肋163,因此,可以对铰链轴朝车宽方向的移动加以抑制。
如图15所示,罩肋163沿车身罩(中央罩32)的切口部145朝中央罩32的内方延伸,以便将车座铰链部(图11、附图标记85)的周围围住。
下面对上述骑乘式车辆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11中,在对支撑车座16的收纳箱51进行覆盖的中央罩32的前部设有切口部145的机动二轮车中,即使从中央罩32的切口部145露出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由于中央罩32的切口部形成面32a与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前面部(前表面155)的面方向相同,所以也可以降低对车辆外观的影响。
车座侧支承部133为车座铰链部85的构成要素,是在车座底板61的前端于车宽方向中心以规定的宽度朝下方突出设置的部位。车座侧支承部133的对着车辆前方的面为第2前面部157,该第2前面部157与车身罩的切口部形成面32a大致平行地形成。由于成为车座侧支承部133的前表面的第2前面部157与切口部形成面32a大致平行,所以,能够与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具有的前面部155对合,使切口部形成面32a的近旁成为均匀的面方向,可以进一步降低对车辆外观的影响。
回到图9~10,进而,构成切口部145的车身罩(中央罩32)、车座侧支承部133及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全部由相同颜色形成。中央罩32、车座侧支承部133及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全部由相同颜色形成,因此,反差变低,各部件间的边界变得难以判别。结果,可以降低对面结构相同的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及其近旁的外观性的影响。
合并参照图11~14,设置在中央罩32上的罩肋163在切口部145的周边朝收纳箱51的侧伸出,将车座转动支承部131围住。当从车辆外方观察切口部145时,通过朝内方伸出的罩肋163,可以使切口部145与收纳箱的前面部155间的间隙狭窄。间隙变得狭窄的话,从切口部145与前面部155间就难以看到中央罩32的内侧,可以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而且,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前面部155形成在铰链轴132的下方,而且,从该前面部155朝上方延伸的上前面部156,在铰链轴132的轴直角方向截面上,呈朝下凸的大致U字形,围住铰链轴132沿车座侧支承部133的外面161形成。即,由于从车座侧支承部133的下部到后方的形状,沿车座转动支承部131的形状形成,因此,当把车座16组装到收纳箱51上时,由上前面部156支撑车座侧支承部133。加之,由于能够一边把车座侧支承部133引导到车座转动支承部131一边进行铰链轴132的组装,因此,可以提高组装相关的生产率。
参照图3~5,在支承车座16的收纳箱51的前部设有转动自如地支承车座16的车座铰链部85,在收纳箱51的后部中的刚性比较高的车宽方向左右角落部,设有一对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
以往,在由收纳箱的开放端整周对车座进行支撑的结构中,需要提高收纳箱的开放端整周的刚性,而招致收纳箱的重量增加,而在本发明中,由作为收纳箱51的一部分的车座载荷被支承部(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对车座载荷进行支撑,因此,可以使收纳箱51轻量化,并由收纳箱51承受车座载荷。
参照图2及图3,由于通过由橡胶座固定的收纳箱的前部51a及后部51b承受车座载荷,因此,当乘员(驾驶者)乘坐在收纳箱51的前部与后部间时,可以由弹性部件49a、49b吸收车身架21的振动,可以提高车座落座的舒适性。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使收纳箱51轻量化,并有效利用收纳箱51的橡胶座支撑结构,提供能谋求降低车座16的振动的技术。
在图6中,在车座载荷被支承部(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的车宽方向外方,在收纳箱51上相邻地配置第1橡胶座部57,因此,可以缩短车座载荷朝车身架侧的传递距离,而且可以有效吸收第1橡胶座部57处的车座载荷变动。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收纳箱51的轻量化和乘员的舒适性。
参照图3,与设置车座铰链部85的前壁52相邻地在收纳箱51上设有第2橡胶座部58。通过提高收纳箱的前壁52的刚性,由车座铰链部85承受的载荷朝前壁52传递,由与该前壁52邻接的第2橡胶座部58对载荷进行支撑,因此,可以谋求收纳箱51的轻量化。
另外,图16是从下观察图6所示具有减轻重量部的收纳箱的图,合并参照图6,由于把减轻重量部82L、82R形成为下方开放的箱状,因此,可以相互提高平坦面与托架81L、81R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在了机动二轮车中,但是,也可以适用于三轮车,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车辆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于机动二轮车。
【附图标记说明】
10…骑乘式车辆(机动二轮车)、16…车座、21…车身架、49a…弹性部件、51…收纳箱、52…收纳箱的前壁、53…收纳箱的前部底壁(底壁部)、57L、57R…第1橡胶座部、58L、58R…第2橡胶座部、61…车座底板、62…缓冲材料、63…表皮、71L、71R…车座载荷支承部(第1车座载荷支承部)、74L、74R…车座载荷被支承部(第1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8L、78R…平坦面、79L、79R…内壁、80L、80R…外壁、85…车座铰链(车座铰链部)、131…车座转动支承部、133…车座侧支承部、141L、141R…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b、141Rb…迷宫式密封用的肋的下端、143…收纳箱的开口端、155…车座转动支承部的前表面(车座转动支承部的前面部)。

Claims (9)

1.一种骑乘式车辆,具备:至少由车座底板(61)、缓冲材料(62)及表皮(63)构成的供乘员落座的车座(16);由橡胶座固定在车身架(21)上并被配置在上述车座(16)下方的收纳箱(51);用来把上述车座(16)的前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该收纳箱(51)的前部的车座铰链(85);固定在上述车身架(21)上且被配置在上述车座(16)下方及上述收纳箱(51)的后方的燃料箱(92);以及设置在上述车座底板(61)上用来把施加到上述车座(16)的载荷朝上述车身架(21)侧进行传递的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身架(21)被设置在上述收纳箱(51)及上述燃料箱(92)的车宽方向左右外侧,
在上述收纳箱(5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左右角落部,设有一对由平坦面(78L、78R)形成的用来承受来自上述车座载荷支承部(71L、71R)的载荷的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
与上述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邻接地配置,对上述收纳箱(51)进行支撑的安装托架(103L、103R);以及
在上述燃料箱(92)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左右角落部,作为燃料箱支撑部的左右前端部(105L、105R),
上述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具有由车辆上面观察时朝向上述收纳箱(51)的内侧的伸出部,上述伸出部从端部向下方延伸,从而形成上述收纳箱(51)的内壁(79L、79R),
上述安装托架(103L、103R)及左右前端部(105L、105R)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地形成并被支撑在上述车身架上,
上述车身架(21)在与上述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的车宽方向外侧邻接的位置设有第1橡胶座部(57L、57R),该第1橡胶座部(57L、57R)经由弹性部件(49a、49a)对上述收纳箱(51)进行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座轨(44L、44R)上设有对上述收纳箱(51)进行支撑的第1撑条(111L、111R),在上述第1撑条(111L、111R)上设有用来卡定车身罩(31)的金属孔眼(110、1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平坦面(78L、78R)的下方设有减轻重量部(82L、82R),
上述第1橡胶座部(57L、57R)被设置在上述减轻重量部(82L、82R)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80L、80R)上,
上述减轻重量部(82L、82R)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当作上述收纳箱(51)的内壁(79L、79R)。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收纳箱(51)的车辆前部的前壁(52)上设有车座铰链(85),
与上述前壁(52)邻接地设有第2橡胶座部(58),该第2橡胶座部(58)把上述收纳箱(51)的前部底壁(53)经由弹性部件(49a、49a)固定在上述车身架(21)上。
5.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箱的开口端(143)的内侧,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从上述车座底板(61)朝下方垂下,该迷宫式密封用的肋的下端(141Lb、141Rb)延伸到上述收纳箱的开口端(143)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上述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以朝下方下降的方式向车辆前方前倾。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箱的开口端(143)的内侧,迷宫式密封用的肋(141L、141R)从上述车座底板(61)朝下方垂下,该迷宫式密封用的肋的下端(141Lb、141Rb)延伸到上述收纳箱的开口端(143)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上述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以朝下方下降的方式向车辆前方前倾。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上述车座载荷被支承部(74L、74R)以朝下方下降的方式向车辆前方前倾。
CN201210571546.3A 2012-01-17 2012-12-25 骑乘式车辆 Active CN1032041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7447A JP6085089B2 (ja) 2012-01-17 2012-01-17 鞍乗型車両
JP2012-007447 2012-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4198A CN103204198A (zh) 2013-07-17
CN103204198B true CN103204198B (zh) 2016-02-10

Family

ID=48751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1546.3A Active CN103204198B (zh) 2012-01-17 2012-12-25 骑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85089B2 (zh)
CN (1) CN103204198B (zh)
AR (1) AR089724A1 (zh)
BR (1) BR102013001007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52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0753B2 (ja) 2015-03-31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18179746A1 (ja) * 2017-03-27 2018-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745A (zh) * 1996-12-11 1998-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座开闭式车辆的防尘结构
CN1527776A (zh) * 2001-07-06 2004-09-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上的电器元件配置结构
EP1939077A1 (en) * 2006-12-27 2008-07-02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N102407898A (zh) * 2010-09-17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58388U (zh) * 1987-10-09 1989-04-12
JP3380447B2 (ja) * 1997-11-12 2003-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室支持構造
JP2002029468A (ja) * 2000-07-14 2002-01-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991464B2 (ja) * 2006-12-27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1636310B (zh) * 2007-03-19 2013-02-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
JP2009221896A (ja) * 2008-03-13 2009-10-01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ポンプのタンク取付構造
JP5581674B2 (ja) * 2009-11-30 2014-09-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745A (zh) * 1996-12-11 1998-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座开闭式车辆的防尘结构
CN1527776A (zh) * 2001-07-06 2004-09-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上的电器元件配置结构
EP1939077A1 (en) * 2006-12-27 2008-07-02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N102407898A (zh) * 2010-09-17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52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8263525B (zh) * 2016-12-30 2020-04-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85089B2 (ja) 2017-02-22
BR102013001007B1 (pt) 2020-12-15
AR089724A1 (es) 2014-09-10
BR102013001007A2 (pt) 2017-07-25
JP2013147077A (ja) 2013-08-01
CN103204198A (zh)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2946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246405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JP6924687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3204198B (zh) 骑乘式车辆
JP6068101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2556230A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EP3798109B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3204205B (zh) 骑乘型车辆
JP585153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施錠構造
CN203283325U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661706B (zh) 跨骑式车辆
CN1111486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JP6779946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2512908B (zh) 鞍乘型车辆
JP612693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552189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キーシリンダ配置構造
WO2022070519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404254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41235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2205927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2214064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CN107878630A (zh)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