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6310B - 两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6310B
CN101636310B CN200880009065.5A CN200880009065A CN101636310B CN 101636310 B CN101636310 B CN 101636310B CN 200880009065 A CN200880009065 A CN 200880009065A CN 101636310 B CN101636310 B CN 1016363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elastic component
vehicle frame
vibration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90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6310A (zh
Inventor
今村充利
西田和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8/05494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12305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636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6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M7/06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directly under the saddle or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26Handlebar 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两轮摩托车,驾乘者能够直接地感受到车辆的启动和加速,其中,抑制发动机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振动传递到驾乘者。摩托车包括:车体,其具有车架;发动机单元,其具有平衡机构,该平衡机构抑制由原惯性力产生的发动机振动并直接支撑在所述车架上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和减振机构,其设置在振动传递路径的远端部分上,其中,驾乘者的身体与所述车体在所述远端部分处彼此接触。

Description

两轮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例如,跨骑式摩托车包括所谓的单元摆动型发动机单元。该发动机单元构造为使得发动机体和连续可变变速器彼此形成为一体,所述发动机单元由车架支撑从而可以竖直地转动。后轮设置在发动机单元后端处。车架上的前桥(head pipe)支撑前叉从而使其可以操纵,前叉下端设置有前轮,上端设置有车把。座位设置在车架上,而脚踏装置设置在车架左右两侧上。 
一般地,在这种摩托车中,发动机单元由车架通过连杆机构来支撑,考虑到抑制发动机的振动通过车架传递到驾乘者(例如见专利文献1的图2)。 
专利文献1:JP-A-9-11958 
发明内容
这样,在发动机单元由车架通过连杆机构来支撑的构造中,与上述构造类似,即使操作风门使其打开,特别是在启动和加速时,易于产生响应延迟使得加速动作晚一拍。从而,在启动时或加速时产生直观感受不充分的问题。 
一般认为这种直观感受不充分主要归咎于连杆机构。因此,可以想到要在发动机单元上设置平衡机构,该平衡机构自身抑制产生发动机振动,或者想到使得发动机单元直接由车架支撑从而提高直观感受。 
然而,平衡机构带来的问题是:它可能抑制例如由于原惯性力引起的特定频率处的发动机振动,但不能抑制次级振动或半级振动。此外,当平衡机构想要抑制所有振动时,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且昂贵,并且因此而难以得到采用。
由此,即使在发动机单元上采用简单地取消连杆机构和步骤平衡机构的措施,也难以在抑制振动传递到驾乘者的同时提高直观感受。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了传统的情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启动和加速时的直观感受并且抑制发动机振动和来自路面的振动传递到驾乘者的摩托车。 
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包括:车体,其具有车架;发动机单元,其具有发动机和平衡机构并直接支撑在车架上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所述平衡机构能够抑制由于原惯性力引起的发动机振动但不能抑制其次级振动;和减振机构,其设置在振动传递路径的末端部分上,驾乘者的身体与所述车体在所述远端部分处彼此接触,从而适于抑制从所述发动机传递的所述发动机的次级振动。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启动时和加速时提高直观感受并可以抑制发动机振动和来自路面的振动传递到驾乘者。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摩托车的车架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车架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发动机单元的侧视图,发动机单元由车架支撑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 
图5是示出发动机平衡机构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平衡机构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发动机悬挂部分的截面图(沿图2的线VII-VI剖开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设置在车架上的转向柄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转向柄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设置在转向柄上的减振器的部分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暗转到前叉上的转向柄的一部分的截面图(沿图9的线XI-XI剖开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安装部分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设置在车架上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设置在车架上的储物箱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储物箱的截面图(沿图14的线IX-IX剖开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储物箱的截面图(沿图14的线X-X剖开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储物箱的截面图(沿图14的线XI-XI剖开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储物箱的截面图(沿图14的线XII-XII剖开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储物箱的截面图(沿图14的线XIII-XIII剖开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设置在车架和储物箱之间的弹性件的视图,图20(a)是平面图,图20(b)是侧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一种改进形式的弹性件的视图,图21(a)是平面图,图21(b)是侧视图。 
图22是示出根据另一种改进形式的弹性件的平面图。 
图23是示出设置在车架上的脚踏装置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脚踏装置的截面图(沿图23和26的线IX-IX剖开的截面图)。 
图25是示出脚踏装置的截面图(沿图23的线X-X剖开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脚踏装置的脚踏板的平面图。 
图27是示出脚踏板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脚踏板的截面图(沿图26的线XIII-XIII剖开的截面图)。 
图29是沿着图26的线XIV-XIV剖开是截面图。 
图30是沿着图26的线XV-XV剖开是截面图。 
图31是沿着图27的线XVI-XVI剖开是截面图。 
图32是示出脚踏装置的脚垫层的平面图。 
图33是示出脚垫层的侧视图。 
图34(a)是示出脚垫层的截面图,图34(b)是示出脚垫层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到3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摩托车的视图。此外,本实施例的说明书中的前后左右是指坐在座椅上的状态中看到的前后左右。 
<摩托车的整体构造>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跨骑式摩托车。摩托车1包括:单元摆动型发动机单元8;弯梁型车架2,发动机单元8由其支撑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前叉6,其由车架2的前桥3支撑从而可以左右转向;和转向柄5,其安装到前叉6的上端。摩托车1还包括由车架2支撑的跨骑式座椅9、设置在车架2左右两侧上的脚踏装置130和130(见图23)。 
座椅9包括:主座椅9a,其支撑为可以绕其前缘向前向上转动;和后座椅9b,其支撑为可以绕其后缘向后向上转动。 
摩托车1还包括:前轮4,其安装到前叉6的下端;后轮7,其安装到发动机单元8的后端;和后减振垫10,其安装在发动机单元8和车架2之间。 
摩托车1还包括:前盖11,其覆盖前桥3的前侧;腿部挡风罩12,其覆盖前桥3的后侧和驾乘者腿部的前侧;侧盖13,其覆盖座椅9的下部外周;和下盖16,其从侧面覆盖脚踏装置130的下部。整个车架2由前盖11、腿部挡风罩12、侧盖13和下盖16覆盖。 
车架2包括:前桥3,其设置在车架2前前端处;左右双叉20和20,其从前桥3沿车辆宽度方向分开从而向后向下延伸并从其下端大致水平和向后延伸;左右座椅导轨21和21,其从左右双叉20的中间部分向后和倾斜向上延伸并从其后端大致水平和向后延伸;和左右发动机悬架22和22,其从左右双叉20的后端竖直地延伸并且其上端连接到座椅导轨21。 
车架2还包括:左右上管24和24,其从前桥3大致笔直地和向后延伸并且其后端连接到座椅导轨21;左右立叉25和25,其连接在左右发动机悬架22和座椅导轨21之间;和横梁件23(见图3),其沿车辆宽度方 向连接左右导轨21与发动机悬架22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区域。后减振垫10的前端连接到横梁23。 
油箱30设置在车架2前端,散热器31设置在油箱30下方。向上开口的储物箱33设置在油箱30后方。储物箱33的开口的前半部由主座椅9a覆盖从而可以打开或和关闭,而其后半部由后座椅9b覆盖从而可以打开和关闭。 
通过将发动机体8a和变速箱8b连接到一体而形成发动机单元8,其中安装有V形带型连续可变变速器17。空气净化器36安装到变速箱8b的上壁表面。 
发动机体8a包括水冷型四冲程单气缸发动机,其安装为气缸轴线A大致指向水平。发动机体8a包括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的曲轴18、其中容纳有曲轴18的曲轴箱8c、气缸体8d、气缸盖8e和端盖8f,后三者依次连接到曲轴箱8c的前配合表面上。 
V形带型连续可变变速器17包括:设置在曲轴18左端突出到变速箱8b中的驱动轮17a、设置在变速箱8b后端处的从动轮17b以及卷绕驱动轮17a和从动轮17b的V形带17c。 
主轴17d和驱动轴17e设置在变速箱8b中,后轮7安装到驱动轴17e上,从动轮17b的转动传递到主轴17d和驱动轴17e。 
V形带型连续可变变速器17包括卷绕直径可变机构26(见图4)。卷绕直径可变机构26将驱动轮17a的皮带卷绕直径可变地控制在下(LOW)位置和上(TOP)位置之间。控制器(未示出)根据驾乘者操纵的加速踏板的变化、发动机速度和车辆速度等对卷绕直径可变机构26进行控制。 
如图4所示,卷绕直径可变机构26包括驱动电机26a、往复驱动齿轮26b和减速齿轮组26c,往复驱动齿轮26b沿轴向移动驱动轮17a的移动侧槽轮(sheave)(未示出)从而改变卷绕直径,减速齿轮组26c将驱动电机26a的转动传递到往复驱动齿轮26b。 
如图5和6所示,发动机单元8包括平衡机构7,平衡机构7抑制由于原惯性力引起的发动机振动。平衡机构27包括平衡轴27a。平衡轴27a构造为沿反方向以与曲轴18相同的转速转动。 
平衡轴27a设置在曲轴18上并与曲轴18平行。平衡机构27包括与平衡轴27a形成为一体的平衡配重27b。如图6所示,平衡配重27b沿着垂直于平衡轴27a的方向延伸。平衡配重27b定位在曲轴18的左右曲柄臂18a和18a之间。 
平衡轴27a的左端和右端由其间的轴承28和28支撑在曲轴箱8c上。平衡齿轮27c连接到平衡轴27a,在右轴承28内具有减振构件27d。平衡齿轮27c与驱动齿轮18b啮合,驱动齿轮18b连接到曲轴18。 
此外,附图标记77表示油泵,曲轴箱8c底部的润滑油由该油泵加压供给到发动机体8a的各个润滑部件。附图标记78表示冷却水泵,其将冷却水加压供给到发动机体8a的各个冷却水套。附图标记79表示交流电机。 
如图4所示,发动机单元8包括离心式离合器17f。离心式离合器17f设置为与曲轴18和从动轮17b同轴。离心式离合器17f在曲轴18的转速(即发动机速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转速时连接,在发动机速度小于预定转速时脱离。离心式离合器17f在怠速时脱离并在启动和行驶时连接。 
<减振机构概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摩托车1的除发动机单元8、前轮4和后轮7以外的一部分被称为车体1A(见图1)。当驾乘在摩托车1上时,驾乘者与车体1A上的转向柄5的左右把手(grip)5b和5c、座椅9以及脚踏装置130接触。此外,发动机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振动通过车体1A传递到驾乘者,左右把手5b和5c、座椅9和脚踏装置130构成振动传递路径的末端部分。如下所述,根据该实施例,减振机构设置在振动传递路径的末端部分上。 
尽管下面将描述细节,由树脂制成的储物箱33、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作为减振机构设置在座椅9和车架2之间,如图18所示。而且,如图10所示,弹性件124和配重123作为减振机构设置在左右把手5b和5c的末端(下面称之为第二远端)。而且,弹性件132、橡胶套管136和海绵材料141作为减振机构设置在脚踏装置130上(下面称之为第三远端)。 
<发动机单元的支撑结构> 
如图2所示,圆柱形枢转件47和47形成于左右发动机悬架22与双叉2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区域中。如图7所示,左右枢转件47设置为其轴线指向车辆宽度方向,弹性衬套(bush)50***在枢转件47中。弹性衬套50包括外套筒50a、内套筒50b和***在外套筒50a与内套筒50b之间的橡胶件50c,弹性衬套50还构造为使得橡胶件50c固定到外套筒50a与内套筒50b。 
如图1所示,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的左右发动机悬架22和22直接支撑,细节如下所述。 
如图7所示,左右发动机悬架22的下端由下侧部分22c连接为形成为一体。如图2所示,设置为其轴线指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圆柱形枢转件47和47的固定在左右发动机悬架22与双叉2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区域中。如图7所示,上述弹性衬套50和50***并固定到左右圆柱形枢转件47,并且枢轴51***到弹性衬套50和50中。枢轴51通过螺母51a与弹性衬套50的内套筒50b、轴承52的内座圈52a以及其间的轴环51b的夹紧而轴向固定。另一方面,枢轴51由弹性衬套50沿着垂直于其轴线的方向弹性地支撑。 
如图4所示,一对左右悬挂部分8j和8j形成于曲轴箱8c的底壁的前部8c’上而向前突出。左右悬挂部分8j定位于气缸体8d之下。如图7所示,左右悬挂部分8j设置在左右枢转件47内侧并通过枢轴51上的轴承52和52支撑从而可以转动。从而,发动机单元8通过轴承52由枢轴51悬挂并支撑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发动机单元8由左右枢转件47直接支撑,枢轴51和弹性衬套50位于其间。 
以此方式,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直接支撑。然而,由于发动机单元8通过弹性衬套50支撑,可以抑制发动机振动或来自于路面的振动通过车架2传递到驾乘者。而且,由于发动机单元8轴向固定到枢轴51,不会产生弹性衬套50干预从而降低沿车辆横向的刚度感觉的问题。 
<转向柄的减振机构> 
如图8所示,前叉6包括左右叉体6a(省去图8中右叉体6a的描述)和转向轴6b,左右叉体连接前轮4,转向轴连接到左右叉体6a。转向轴6b由设置在前桥3上下两端处的轴承3a和3b支撑从而可以左右转向。 
转向柄5设置在转向轴6b的上端处。如图9所示,转向柄5包括手柄杆5a与左右把手5b和5c,手柄杆5a大致为U形并由钢管制成,左右把手5b和5c由橡胶制成并安装到手柄杆5a的左右两端。左把手5b配合并安装到手柄杆5a的左端从而不能转动。右把手5c由手柄杆5a的右端支撑并能够在风门全闭位置和风门全开位置之间转动。 
而且,换挡盒(switch box)117和118分别安装在手柄杆5a的左右把手5b和5c内侧并与其相邻。用于使后轮7和前轮4制动的闸把116a和116b分别设置在左右把手5b和5c前方。闸把116a和116b支撑在主气缸单元116a’和116b’上从而可以转动。此外,附图标记116c表示停车杆。 
如图8所示,手柄杆5a通过手柄保持器120直接安装到转向轴6b,即其间没有任何弹性件。手柄保持器120包括下保持器120a以及一对左右上保持器120b和120b(见图9)。上保持器120a锥形地配合到转向轴6b并通过使锁紧螺母121夹紧而固定到转向轴6b。 
手柄杆5a的中心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下保持器120a上。上保持器120b覆盖上保持器120a。如图9所示,左右上保持器120b和120b由螺栓122a和122b夹紧到上保持器120a。从而,手柄杆5a可拆卸地和直接地固定到转向轴6b。如图8所示,防护罩126从上方覆盖上保持器120a和锁紧螺母121。 
如图9所示,减振器123和123分别安装到手柄杆5a的左右两端。左右减振器123包括***到手柄杆5a的左右两端中的弹性件124和124以及安装到弹性件124上的配重125和125。 
左右弹性件124包括外套筒124a、内套筒124b和弹性体124c(例如橡胶),如图10所示。内套筒124b设置在外套筒124a中并且内螺纹形成于内套筒124b内侧。弹性体124c***在外套筒124a和内套筒124b之间并通过烘烤等固定。弹性件124加压配合到形成于手柄杆5a外端中的保持孔5d中。 
配重125部分***到手柄杆5a中。配重125包括***部分125b和配重体125c,***部分125b抵靠内套筒124b的端面,配重体125c形成为毗邻***部分125b并从手柄杆5a向外突出。配重体125c形成为具有与左右把手5b和5c大致相同的外径。 
螺栓127从外侧***到配重125的轴向部分中。螺栓127的尖端拧入到内套筒124b中。从而,左右配重125可拆卸地固定到弹性件124。 
以此方式,手柄杆5a直接安装到转向轴6b,即其间没有任何弹性件。从而,手柄杆5a安装到转向轴6b而具有高的安装刚度。另一方面,弹性件124***从而允许配重125安装到手柄杆5a而具有较低的安装刚度。 
<座椅的减振机构> 
如上所述,由树脂制成的储物箱33设置在油箱30后方(见图1)。储物箱33设置在由左右双叉20、座椅导轨21和发动机悬架22所围绕的空间中。储物箱33的大小为在座椅9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且储物箱33的开口33a形成于整个外周上(见图14)。 
储物箱33直接安装并固定到车架2。详细地说,形成于储物箱33前缘上的一对左右安装部分33f和33f(见图14)螺接兵固定到固定地桥接左右上管24的横梁构件(未示出)。而且,如图14所示,一对左右安装座椅33g和33g在纵向的中间位置处形成于储物箱33的底壁部分上,安装座椅3g和3g由螺栓23a和23a固定到横梁构件23(见图19)。而且,一对左右安装部分33h和33h形成于储物箱33后端处,安装部分33h和33h固定到门型支架21a和21a,门型支架21a通过螺栓21b和21b固定到左右座椅导轨21(见图16)。此外,附图标记32表示当座椅9打开时点亮的灯。而且,附图标记36表示覆盖后轮7上部分的空气净化器41和后挡泥板。 
如图15所示,储物箱33包括前储存部分33b、后储存部分33c、中间储存部分33d和电池储存部分33e,前储存部分33b尺寸为使得头盔H1能够容纳在其内,后储存部分33c尺寸为使得头盔H2、公文包W1或啤酒箱W2能够容纳在其内,中间储物箱33d位于前后储物箱33b和33c之间与 前后储物箱33b和33c配合从而使得长物体W3能够容纳在其内,电池容纳部分33e与前储物箱33b的底部毗邻而向下延伸。 
如图18所示,凸缘部分33i和向下台阶部分33j大致形成于储物箱33的开口33a外周,凸缘部分33i与开口33a毗邻而向外突出,向下台阶部分33j形成为向外毗邻凸缘部分33i并比凸缘部分33i低一个台阶。 
安装到座椅9底面的密封件34抵靠凸缘部分33i。从而,储物箱33的开口33a以水密的方式密封。 
而且,槽型容纳部分33k和33k形成于储物箱33的左右两侧从而向外与向下台阶部分33j毗邻并比向下台阶部分33j低一个台阶。容纳部分33k沿着左右座椅导轨21向前向下倾斜。座椅9的左右边缘9a’沿左右方向定位于左右容纳部分33k中,并且沿着座椅9流动的水通过容纳部分33k向外排出。 
如图15所示,座椅9包括主座椅9a和后座椅9b,驾乘者坐在主座椅9a上,后座椅9b与主座椅9a分开形成并且后面的乘客坐在其上。支撑驾乘者腰部的后靠背9c设置在主座椅9a后方。 
如图18所示,主座椅9a和后座椅9b构造为使得坐垫37设置在座椅底板35上并且外层38覆盖坐垫37。 
主座椅9a由设置在储物箱33前端处的铰链件(未示出)支撑从而可以向前转动,并覆盖储物箱33的前储存部分33b和中间储存部分33d(见图8)从而可以打开和关闭所述部分。 
后座椅9b由设置在储物箱33后端处的铰链件(未示出)支撑从而可以向后转动,并覆盖储物箱33的后储存部分33c(见图14)从而可以打开和关闭所述部分。当主座椅9a和后座椅9b分别向前和向后打开时,储物箱33的开口33a的整个区域向上露出。 
如图17所示,用于将主座椅9a锁定到储物箱33的锁定机构40设置在主座椅9a的左右两侧上。左右锁定机构40包括固定到储物箱33的向下台阶部分333j下表面的锁定件40a和固定到主座椅9a的座椅底板35的撞针40b。 
锁定件40a包括钩部40c、螺旋弹簧40d和操作线缆40e,钩部40c可 以闭锁和拉开撞针40b,螺旋弹簧40d沿接合方向偏压钩部40c,操作线缆40e用于将钩部40c转到接合释放位置。 
主座椅9a支撑在如上所述固定到车架2的储物箱33上。因此,作用在主座椅9a上来自于驾乘者的载荷通过储物箱33传递到车架2。 
如图18所示,主座椅9a的座椅底板35通过其间的第一左右弹性件43和43抵靠储物箱33,储物箱33通过其间的第二左右弹性件44和44抵靠车架2的座椅导轨21。 
第一和第二左右弹性件43和44由橡胶形成,设置在当驾乘者坐在主座椅9a上时朝向驾乘者臀部的位置,并设置为使得所述位置沿纵向大致彼此对齐(见图13)。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第一和第二弹性件43和44设置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偏置的位置中。具体地,其中安装到主座椅9a的第一弹性件43抵靠储物箱33的位置a从座椅导轨21的中心d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偏置距离t2。相比之下,其中安装到储物箱33的第二弹性件44抵靠座椅导轨21的位置b从座椅导轨21的中心d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偏置距离t1。因此,使得第一和第二弹性件43和44沿车辆宽度方向偏置距离t。 
第一左右弹性件43包括柱状弹性体43a以及与弹性体43a连续从而向上突出的接合部43b,轴向延伸孔43c居中地形成于弹性体43a中。通过将接合部43b***到安装孔35a中而将第一弹性件43从上方安装到座椅底板35中,安装孔35a形成于座椅底板35中。 
弹性体43a的下表面朝向储物箱33的向下台阶部分33j的上表面,其间具有小间隙c。当驾乘者坐在主座椅9a上时,密封件34弹性变形而使得弹性体43a抵靠向下台阶部分33j。 
如图20所示,第二左右弹性件44包括长方体弹性件44a和形成为从弹性件44a向上突出的接合部44b。如图18所示,通过将接合部44b***到安装孔33n中而将第二弹性件44从下方安装到储物箱33的容纳部分33k的底部33m,安装孔33n形成于底部33m上。第二左右弹性件的下表面抵靠支架45的上表面,支架为反U形并固定到座椅导轨21。 
第二左右弹性件44的特性为其弹性模量大小随外力方向变化。即, 第二弹性件44设定为使得沿车辆纵向的弹性模量小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具体地,如图20所示,多个槽44c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形成于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件44a的上表面上,沿纵向以预定间距隔开,并且与各个槽44c一起形成的部分抵靠储物箱33。此外,槽44c可以形成于弹性件44a的下表面上。 
<作为减振机构的脚踏装置> 
主要如图23到34所示,左右脚踏装置130和130包括左右脚支架131和131、左右脚板133和133以及左右脚垫层134,左右脚支架131和131固定到车架2,左右脚板133和133由其间的弹性件132支撑在脚支架131上,左右脚垫层134设置在脚板133的上表面上,其构造的细节将稍后描述。此外,由于左右脚踏装置130和130具有相同构造,所以下面将描述左脚踏装置130而省去右脚踏装置130的描述。 
如图23所示,脚支架131包括带形前支架131a和带形后支架131b,二者沿宽度方向从车架2向外延伸。前后支架131a和131b沿车辆纵向对齐,其间具有间隔。 
前支架131a连接到双叉20的前弯曲部分20a,后支架131b连接到座椅导轨21的下端21a(见图2和23)。 
前后支架131a和131b由金属板形成为从横截面看具有反U形。如图24所示,前后支架131a和131b包括水平部分131c和向下台阶部分131d,水平部分131c从车架2大致水平和向外延伸,向下台阶部分131d形成为与水平部分131c的外端毗邻并比其低一个台阶。如图23所示,后支架131b定位为略高于前支架131a。 
如图3所示,由金属板形成的脚架135桥接前后支架131a和131b。脚架135为大致矩形的形式,其如图所示沿纵向延伸。多个减重孔135a形成于脚架135上。 
如图23所示,脚架135包括台阶部分135d,台阶部分135d向后并向上倾斜使得后部135b定位为高于前部135c。通过将驾乘者的脚踵定位在台阶部分135d上可获得稳定的驾驶姿势。 
如图24所示,脚架135的前端135e由螺栓137和137固定到脚支架 131a的水平部分131c,其间具有一对左右橡胶套管(弹性件)136和136。 
环形槽136a形成于各个橡胶套管136的外周,前支架131a的开口边缘131a’配合到环形槽136a中。脚架135抵靠橡胶套管136的上表面。 
如图25所示,脚架135的后端135f(见图23)由螺栓139固定到后支架的水平部分131c,其间具有单个橡胶套管(弹性件)138。橡胶套管138与橡胶套管136的结构相同。 
以此方式,脚架135固定到脚支架131a的位置(两个位置)在个数上大于脚架固定到后支架131b的位置(一个位置)。 
如图26和27所示,脚板133由树脂形成,包括板体133a、前搁脚部分133b和纵向壁部133c,板体133a覆盖前后支架131a的向下台阶部分131d,前搁脚部分133b与板体133a的前缘毗邻而倾斜地向前向上延伸,纵向壁部133c从前搁脚部分133b和板体135a的内缘向上升起而向上延伸。如图26所示,板体133a的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其后侧的尺寸,如上所示。 
前搁脚部分133b的外表面、板体133a的外缘133d、纵向壁部133c露于外侧,所露出的表面接受防护处理,例如皱缩处理等。 
前搁脚部分133b的外周缘以限定与护腿罩12和下盖16大致毗邻的表面的形式固定。而且,外缘133d的下缘以限定与下盖16大致毗邻的表面的方式固定。此外,纵向壁部133c的上缘以限定与护腿罩12和侧盖13大致毗邻的表面的方式固定。从而,脚板133由护腿罩12、车体盖(例如侧盖13)、与其邻接的下盖16等所围绕,并按照下列结构固定到车体盖。 
如图26所示,多个接合件133e在纵向壁部133c的上缘上以预定间隔形成并向内弯曲。护腿罩12的闩锁件12a和侧盖13***到各个接合件133e的接合孔中(见图26和28)。 
一对前后固定部分133f和133f形成于纵向壁部133c的上缘后端上并向内弯曲。固定部分133f具有紧固件133f’,紧固件133f’夹住并将侧盖13的固定件13a固定到其下表面,并且夹住并将储物箱33的固定件33a固定到其上表面(见图26和30)。 
纵向壁部133c的上缘后端由下盖16覆盖,一对前后接合孔133g和133g(见图27)形成于下缘后端处,下盖16的***孔16a***到并固定到接合孔133g(见图31)。 
多个安装凹陷133h沿纵向以预定间隔形成于板体133a和前搁脚部分133b上。各个安装凹陷133h通过紧固件(未示出)固定到护腿罩12和下盖16。 
用于各个安装凹陷133h的连接部分的格子形加强肋条133i形成于脚板133的下表面上。多个底垫层***孔133k以预定间隔形成于脚板133外周上。 
前后安装凹陷133j和133j形成于板体133a的这些部分上,朝向前后支架131a和131b的各个向下台阶部分131d。如图24所示,各个安装凹陷133j通过弹性件132和132由螺栓140和140固定到各个向下台阶部分131d。 
弹性件132包括橡胶衬套。环形槽132a形成于弹性件132外周上。安装凹陷133j的开口边缘133j’配合到环形槽132a中,弹性件132的下表面抵靠向下台阶部分131d。 
直径大于螺栓137和139的间隙孔133m形成于板体133a的这些部分上,朝向各个螺栓137和139(见图24和26)。从而,抑制来自于车架2的振动通过螺栓137和139传递到脚板133。 
作为弹性件的示例,海绵材料141设置在脚架135和脚板133之间。当驾乘者的载荷是假到脚板133时,海绵材料141弹性变形从而使得脚板133抵靠脚架135。当载荷移除时,在两个构件133和135之间产生间隙,海绵材料141填充该间隙。 
底垫层134由橡胶形成,可拆卸地设置为覆盖板体133a和前搁脚部分133b的上表面。 
如图32所示,形成于底垫层134的后表面上的是多个夹子134a、之字形加强肋条134b和格子形加强肋条134c,夹子134a***并固定到脚板133的各个***孔133k中,之字形加强肋条134b和格子形加强肋条134c用于连接各个夹子134a(见图34)。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直接支撑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与传统构造(即发动机单元由车架通过连杆机构间接支撑的构造)相比,可以提高车体对风门打开操作的响应。从而,可提高启动和加速时的直观感受。即,在连杆位于发动机单元和车架之间的情形下,当执行风门打开操作而开始从停止状态行驶时,发动机扭矩在实际传递到后轮期间一度由连杆吸收然后才传递到后轮。从而,感受到风门打开操作的响应具有延迟。因此,产生一种感觉,即发动机的启动比风门打开操作晚一拍,特别是在启动时不会产生合适的直观感受。相比之下,由于根据本实施例,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直接支撑,其间没有连杆机构,所以可以抑制上述问题。 
此外,发动机单元8包括离心式离合器17f。离心式离合器17f在发动机速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转速时连接,在发动机速度小于预定转速时脱离。离心式离合器17f在怠速时脱离并在启动时和行驶期间连接。这种离心式离合器17f易于在连接开始和脱离开始时产生振动。换言之,在所谓的半离合状态,容易产生振动。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振动(例如41到67Hz的振动)传递到驾乘者。 
由此,当发动机单元8简单地由车架2直接支撑时,施加到驾乘者的振动变大。另一方面,当试图设置不仅抑制发动机的原振动也抑制二级振动的平衡机构时,使得发动机单元尺寸变大、复杂并且成本变高。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平衡机构27设置在发动机单元8上以抑制发动机的原振动的产生。从而,可以在防止发动机单元8尺寸变大、复杂并且成本变高的同时,抑制发动机单元8自身的振动。从而,可以在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直接支撑的同时抑制发动机振动通过车架2传递到驾乘者。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减振机构设置在振动传递路径的末端部分,驾乘者身体和车体在所述末端部分彼此接触。从而,平衡机构27不能抑制的振动(例如发动机的次级振动、来自于路面的振动等)可以通过减振机构来抑制。具体地,如下所述地进行抑制。 
即,根据本实施例,施加在座椅9上的驾乘者的载荷通过由树脂制成并安装到车架2上的储物箱33传递到车架2,使得储物箱33用作车架2和座椅9之间的减振件,并且因而来自于车架2的振动难以传递到座椅9。因此,可以抑制发动机振动或来自于路面的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座椅从发动机单元8和车架2传递到驾乘者),从而可以提高驾乘的舒适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主座椅9a的座椅底板35抵靠储物箱33,其间具有第一左右弹性件43,使得发动机振动或来自于路面的振动(这些振动可能会传递给驾乘者)可以由弹性件43吸收。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驾乘的舒适性。 
而且,由于使得储物箱33抵靠车架2,其间具有第二左右弹性件44,第二弹性件44也能吸收振动,于是可以进一步抑制传递给驾乘者的振动。 
根据本实施例,第二弹性件44具有方向性,使得其弹性模量随外力方向而变化。详细地说,在车辆纵向上形成有多个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槽44c,使得沿车辆纵向其弹性模量小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从而,可以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发动机振动,尽管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直接支撑。即,在发动机单元8由车架2直接支撑而其间没有连杆机构(换言之,发动机单元8刚性地安装)的情形下,在加速和减速时的振动以及由于连续可变变速器的离心式离合器的滑移而产生的振动易于通过车架2传递到驾乘者。在加速和减速时产生的这种振动以及由于滑移而产生的振动沿车辆纵向起作用。但是,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件44在纵向上弹性模量小,可以可靠地吸收纵向上的振动。另一方面,由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设定为较大,可以避免由于***弹性件而导致的在转弯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刚度感觉降低的问题。 
此外,这里所指的弹性模量不是第二弹性件44其自身材料的弹性模量,而是指第二弹性件44在其安装状态中的表观弹性模量。换言之,所述弹性模量是指第二弹性件44在安装状态中的变形的可能性。因此,这里所指的弹性模量表示变形的可能性,第二弹性件44将其表现为一个结果,考虑了第二弹性件44的形状、安装状态或第二弹性件44周围的构件的影响等。然而,当然,第二弹性件44其自身的弹性模量可以是具有方 向性的,因而该第二弹性件44在安装状态中也表现出定向性。 
如图1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座椅9抵靠储物箱33的位置a和储物箱33抵靠座椅轨道21的位置b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偏置,所以储物箱33变得易于在两个抵靠位置a和b之间弹性变形,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吸收发动机振动的功能等。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从侧视图中观察,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设置在主座椅9a的后端之下。换言之,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设置在当驾乘者坐在主座椅9a上时朝向驾乘者臀部的位置中。如上所述,第二弹性件44是具有方向性的,给予驾乘者合适的直观感受,并且从而易于吸收沿车辆纵向的振动而难以吸收车辆宽度方向的振动。这里,座椅9的其上施加有驾乘者身体绝大多数重量的那一部分是与臀部对应的那一部分。从而,当第二弹性件44设置在离臀部较远的位置时,恐怕会降低方向性的效果。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第二弹性件44设置在驾乘者臀部的附近区域中,不会降低方向性的效果,却有可能有效地给予驾乘者直观感受。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弹性件44的上表面上形成槽44c而使得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模量具有方向性。然而,也可在第二弹性件44的下表面上形成类似的槽。即使在此情形下,第二弹性件44沿车辆纵向的弹性模量也小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使得第二弹性件44可以有效地吸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振动。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槽44c形成于第二弹性件44的上表面上,从而从座椅9滴下的水流到储物箱33的容纳部分33k,其容易通过槽44c排到外部。因此,本实施例还可得到使得水难以在储物箱33的容纳部分33k中聚集的效果。 
而且,除了在表面上形成槽44c外,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孔44d还可形成于第二弹性件44中,如图21所示。即使在此情形下,第二弹性件44沿车辆纵向的弹性模量还是小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从而第二弹性件44可以有效地吸收沿车辆纵向的振动。 
根据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二弹性件44的形状而使第二弹性件44具有 方向性。然而,第二弹性件44自身材料可以是各项异性的,从而第二弹性件可以具有方向性。例如,第二弹性件44可以由一种沿车辆纵向的弹性模量小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的材料制成。 
而且,可以通过设计第二弹性件周围的构件(换言之,如图22所示设计第二弹性件44的安装结构)而使第二弹性件44具有方向性。在图22所示的示例中,用于限制第二弹性件44沿左右方向的变形的导轨44e分别设置在第二弹性件44的左右两侧上。在第二弹性件44的前后两侧上没有设置导轨,使得第二弹性件44可以沿纵向自由地变形。因此,在本示例中,第二弹性件44沿纵向变形比沿左右方向更容易变形,从而可具有方向性。因此,在本示例中,第二弹性件44可有效地吸收沿车辆纵向的振动。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模量具有方向性,第一弹性件43的弹性模量也可具有方向性。当然,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二者都可具有方向性。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组成部分是夹在座椅9和车架2之间的那些部件,包括储物箱33、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根据本实施例,第二弹性件44具有方向性,使得车辆组成部分整体上具有方向性。然而,方向性也可以赋予储物箱33自身。在此情形下,不再需要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 
而且,尽管已经通过将储物箱33选为车辆组成部分的其中一个部件而描述了本实施例,车辆组成部分不限于此,而是例如,诸如电池容纳部分、后挡泥板、前挡泥板等的树脂部件也可被选为本发明的车辆组成部分。 
此外,尽管车辆组成部分是夹在座椅9和车架2之间的部件,显然也可以是座椅9的一部分或车架2的一部分。这样的部分包括在本发明的车辆组成部分中。 
根据本实施例,配重125安装在手柄杆5a的两端,其间具有弹性件124,从而可以吸收发动机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振动,这些振动从车架2和前叉6通过手柄杆5a传递到驾乘者。因此,可以提高驾乘舒适性。通过 合适地选择例如弹性件124的弹性力(或弹性模量作为表示弹性力、材料硬度等的物理量的示例)和配重125的大小(重量)可以吸收某些频率的振动。例如在半级振动(其频率总计为原振动的两倍)方面可以得到抑制效应。 
可以合适地选择配重125,非限制性但是优选的数值是200g以上,更具体地,250g以上。通过使用这种配重125,可以有效地吸收41-67Hz的振动。此外,41-67Hz的振动是在启动等时候在离心式离合器17f半离合状态下易于产生的频率。 
根据本实施例,配重125安装到手柄杆5a,其间具有弹性件124,从而可以吸收传递到驾乘者的振动。因此,当手柄杆5a将要安装到前叉6的转向轴6b时,可以直接安装而其间无需任何弹性件。手柄杆5a安装到前叉6的刚度变得大于配重安装到手柄杆5a上时的刚度。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提高刚度,手柄杆5a安装到前叉6,从而可以抑制直观感受的降低,由于弹性件而转向柄5的安装到前叉的一部分变松从而引起前述直观感受的降低。为了进一步提高振动隔离效果,设想在手柄杆的安装到前叉的该部分上提供一种弹性件,但是在此情形下恐怕会在启动时和加速时根据弹性件的弹性模量(或硬度)而造成直观感受降低。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这种直观感受的降低。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弹性件124构造为使得弹性件124c通过烘烤而固定在外套筒124a和内套筒124b之间。而且,采用一种构造,其中,弹性件124加压配合到手柄杆5a。从而,可以简化弹性件124的安装构造。 
而且,采用一种构造,其中,配重125从手柄外侧可拆卸地安装到弹性件124。从而,可以通过将配重125交换为具有不同重量的配重而调节可吸收的振动的频率。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手柄杆5a从前叉6向后并倾斜向上延伸。以此方式,手柄杆5a延伸到靠近驾乘者身体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进一步提高直观感受。 
此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里所指的安装刚度是指当多个构件安装到一起的情形下安装部分的刚度。在例如安装两个构件的情形下,安装刚度在 它们彼此稳固地安装的情形下增大,从而消除其间的滑移的产生等。相反,当滑移等在它们之间产生或弹性件夹在其间时,安装刚度降低。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脚踏装置130包括脚支架131、脚板133以及脚垫层134,脚支架131结合并固定到车架2,脚板133由其间的弹性件132支撑在脚支架131上,脚垫层134设置在脚板133的上表面上。从而,具体地,弹性件132能够吸收发动机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振动以提高驾乘舒适性,这些振动从车架2和脚支架131通过脚板133传递到驾乘者。 
脚支架131包括前支架131a和后支架131b,二者沿车辆宽度方向从车架2分别向外延伸,并沿车辆纵向在其间设置有间隔。脚架135桥接前后支架131a和131b。而且,脚架135固定到前后支架131a和131b,其间具有橡胶套管136和138。这种构造具有支撑在脚架135上的脚板133。因此,与该构造(其中脚支架为沿纵向较长的单板的形式且直接固定到车架,并且脚板支撑在脚支架上而其间具有弹性件)相比,更少数目的弹性件用于有效地抑制振动的传递。即,如上所述,在采用脚支架沿纵向较长的情形中,需要在支架和脚板之间***多个弹性件,但是本实施例的构造能够通过仅在前后支架131a和131b之间***弹性件而实现适当的振动吸收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脚架135和脚板133不直接连接,使得脚板133纵向上可相对于脚架135移动。从而,可通过脚板133和脚架135吸收沿纵向传递到驾乘者的振动。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弹性件132设置在前后支架131a和131b的形成于脚架135外侧的向下台阶部分131d上,并且脚板133固定到脚支架131而其间具有弹性件132。从而,可以确保脚板133的支撑强度,其支撑驾乘者的载荷,并且提高精确度,脚板133与朝向其外缘的侧盖16以该精确度配合。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海绵材料141设置在脚板133和脚架135之间,可以合适地承受来自于驾乘者的载荷同时抑制振动和减小咔哒声。即,对于这种跨骑式摩托车,脚板133具有较大的面积并且由树脂形成,从而间 隙容易在脚板133和脚架135之间产生。尽管这种间隙易于产生振动和咔哒声,本实施例还是可抑制振动和咔哒声的产生,因为海绵材料141设置在脚板133和脚架135之间。当驾乘者在脚板133上施加载荷时,海绵材料141弹性变形从而使得脚板133抵靠脚架135,因而可以完全承受驾乘者的载荷。 
如图2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脚架135形成为具有台阶部分135d,台阶部分135d向后向上倾斜使得后部135b定位为高于前部135c,台阶部分135d可以支撑驾乘者的脚踵,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驾乘姿势。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脚架135固定到前支架131a的位置数目为两个而脚架固定到后支架131b的位置数目为一个,即,后侧固定位置的数目小于前侧固定位置的数目,从而,脚架135的后部因而脚板133的后部的尺寸可以小于车辆宽度方向,从而使得驾乘者将脚放置在其上的质量得以提高。 
而且,一般地,固定位置的数目越大,能够感受到越强烈的直观感受。根据本实施例,前侧上的固定位置的数目大于后侧上固定位置的数目,从而能够在脚架135之前的区域中强烈地感受到直观感受。而且,人的脚趾比脚踵更敏感。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驾乘者能够感受到更强烈的直观感受,因为在脚架135前部能够感强烈地受到直观感受,更敏感的脚趾放置在前部上。 
根据本实施例,脚板133固定到腿部挡风罩12、侧盖13、下盖16,他们构成相邻的盖构件(见图28、30和31)。从而,可以确保脚板133安装的强度,同时提高脚板133与各个盖12、13、16配合的精度,尽管采用了脚板133不直接固定到脚架135的构造。 
工业适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摩托车有用。 

Claims (8)

1.一种摩托车,包括:
车体,其具有车架;
发动机单元,其具有发动机和平衡机构并直接支撑在所述车架上从而可以竖直地摆动,该平衡机构能够抑制由原惯性力产生的发动机振动但不能抑制其次级振动;
座椅,所述座椅支撑在所述车架上而其间具有车辆组成部分;以及
减振机构,其设置在振动传递路径的末端部分上,驾乘者的身体与所述车体在所述末端部分处彼此接触,从而适于抑制从所述发动机传递的所述发动机的次级振动,
所述减振机构至少设置在所述座椅和所述车架之间,
设置在所述座椅和所述车架之间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构成所述车辆组成部分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
所述弹性件被设定为车辆纵向上的弹性模量小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弹性模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车体还包括:支撑在所述车架上从而可以转向的前叉、安装到所述前叉的手柄杆以及支撑在所述车架上的脚踏装置,
所述振动传递路径的末端部分包括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和第三末端部分,其中第一末端部分是所述座椅和所述车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末端部分是所述手柄杆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三末端部分是所述脚踏装置;并且
所述减振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三末端部分的其中至少一个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减振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末端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减振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三末端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减振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三末端部分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减振机构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末端部分上,并且
设置在所述第二末端部分上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安装到所述手柄杆两个端部上的弹性件以及通过所述弹性件安装到所述手柄杆的两个端部上的配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减振机构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三末端部分上,并且
设置在所述第三末端部分上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固定到所述车架的脚支架、安装到所述脚支架的弹性件、支撑在所述脚支架上而其间具有弹性件的脚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脚板上的脚垫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发动机单元包括离心式离合器。
CN200880009065.5A 2007-03-19 2008-03-18 两轮摩托车 Active CN101636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1210/2007 2007-03-19
JP2007071209 2007-03-19
JP2007071208 2007-03-19
JP071208/2007 2007-03-19
JP2007071210 2007-03-19
JP071209/2007 2007-03-19
PCT/JP2008/054942 WO2008123059A1 (ja) 2007-03-19 2008-03-18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310A CN101636310A (zh) 2010-01-27
CN101636310B true CN101636310B (zh) 2013-02-06

Family

ID=39830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9065.5A Active CN101636310B (zh) 2007-03-19 2008-03-18 两轮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36310B (zh)
WO (1) WO2008123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85089B2 (ja) * 2012-01-17 2017-0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3754310A (zh) * 2014-01-22 2014-04-30 重庆新源模具有限公司 手把组件
CN114641429B (zh) * 2019-11-13 2024-06-14 扎普电动车有限公司 用于安装在电动摩托车车架上的座部支撑结构
CN112498531B (zh) * 2020-11-30 2022-05-17 浙江嘉宏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缓冲防颠簸自行车坐垫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7044A (ja) * 1993-12-27 1995-07-25 Yamaha Motor Co Ltd ハンドルの防振装置
JP3319674B2 (ja) * 1995-06-29 2002-09-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構造
JP2002021989A (ja) * 2000-07-05 2002-01-2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6046326A (ja) * 2004-07-09 2006-02-16 Yamaha Motor Co Ltd 1次バランサ付きエンジン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67588A 2005.03.17
JP特开平7-187044A 1995.07.25
JP特开平7-246966A 1995.09.26
JP特开平9-11958A 1997.01.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310A (zh) 2010-01-27
WO2008123056A1 (ja)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3871B2 (ja) 自動二輪車
EP1767446B1 (en) Low floor type motorcycle
CN101636310B (zh) 两轮摩托车
JP5718698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EP1457413B1 (en) Motorcycle
JP201423734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1054129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7083849A (ja) 低床式の自動二輪車
CN102001383B (zh) 跨骑型车辆用发动机壳的保护罩
EP2128006B1 (en) Str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00554074C (zh) 摩托车
EP2505470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03237674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2817689A (zh) 消音器防护件及骑乘型车辆
KR200414130Y1 (ko) 자전거의 안장 완충장치
JP598007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
KR100819724B1 (ko) 자전거의 안장 완충장치
JP312374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鞍乗型シート
EP1553014B1 (en) Article accomodation box of scooter-type vehicle
JP721468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610148B1 (en) Motorcycle
JP4132286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下収納構造
CN108688754A (zh) 一种跨步式车辆
CN113474244B (zh) 用于两轮车辆的脚踏组件
JP457770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車輪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