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3325U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83325U
CN203283325U CN2013202079593U CN201320207959U CN203283325U CN 203283325 U CN203283325 U CN 203283325U CN 2013202079593 U CN2013202079593 U CN 2013202079593U CN 201320207959 U CN201320207959 U CN 201320207959U CN 203283325 U CN203283325 U CN 203283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mudguard
forebody
vehicle
latter half
mudgu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079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百川哲雄
井上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83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8332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具有前后分割结构的后挡泥板的鞍乘型车辆中,提高后挡泥板前半部与后挡泥板后半部之间的装配性。在具有后挡泥板(42)的机动二轮车(10)中,后挡泥板(42)被分割为后挡泥板前半部(43)和与该后挡泥板前半部(43)的后方连续设置的后挡泥板后半部(44),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与后挡泥板后半部(44)的分割面通过***突起(121L、121R)与嵌合孔(122L、122R)结合,***突起(121L、121R)从后挡泥板前半部(43)开始向车辆后方延伸,嵌合孔(122L、122R)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供***突起(121L、121R)***。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具有挡住后轮溅起的泥的后挡泥板的鞍乘型车辆中,已知一种具有形成为前后分割结构的后挡泥板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图6))。
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后挡泥板(10)(有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附图标记。部分变更了要素名称。以下相同。)是分割结构体,其由具有储物箱前部(13a)的挡泥板分体部和在该挡泥板分体部的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连续设置的挡泥板主体部(15)构成。
如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在分割挡泥板分体部与挡泥板主体部(15)的分割线(14)的附近,卡合突起(31)从挡泥板分体部延伸,卡合突起(32)从挡泥板主体部(15)延伸,这些卡合突起(31、32)彼此通过夹持件(33)结合。在分割线(14)的附近形成有多个卡合突起(31、32),在这些卡合突起(31、32)各自上均卡合有夹持件(33)。
如上所述,为使分割结构的挡泥板分体部与挡泥板主体部(15)一体化,使用了多个夹持件(33),所以装配作业变得繁杂起来。
期待一种能够使分割结构的后挡泥板彼此之间易于装配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8510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前后分割结构的后挡泥板的鞍乘型车辆中,提高后挡泥板前半部与后挡泥板后半部之间的装配性的技术。
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具有:后摆臂,其支承于车架并且上下摆动;后轮,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后摆臂的后端部;后挡泥板,其支承于车架以覆盖在该后轮的上方;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后挡泥板被分割为后挡泥板前半部和后挡泥板后半部,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覆盖在后轮的前方,所述挡泥板后半部与该后挡泥板前半部的后方连续且覆盖在后轮的上方,后挡泥板前半部与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分割面通过***突起与嵌合孔结合,所述***突起从后挡泥板前半部与后挡泥板后半部中的任一方开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嵌合孔设在后挡泥板前半部与后挡泥板后半部中的另一方上,供***突起***,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由后挡泥板前半部的后端支承。
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后挡泥板前半部是空气滤清器箱,在该空气滤清器箱的靠近车辆后面的一侧设有挡泥部。
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空气滤清器箱能够上下分割,包括下半体和从上方载置于该下半体的上半体,***突起设在下半体上。
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下半体通过能够上下分型的模具成形,在***突起上设有上下延伸的肋。
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嵌合孔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上,在嵌合孔的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在后挡泥板后半部上形成有从车辆后方覆盖***突起的壁部。
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在***突起的基部设有联结部,该联结部将空气滤清器箱的上半体联结到空气滤清器箱的下半体上。
在技术方案1中,在后挡泥板前半部和后挡泥板后半部中的任一方上设有***突起,在另一方上设有嵌合孔。使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和后挡泥板前半部中的一方上的突起与设在另一方上的嵌合孔嵌合,由此使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由后挡泥板前半部的后端支承。仅通过使突起与嵌合孔嵌合,就能支承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所以能够减少装配工时。而且,由于不需要将后挡泥板后半部与后挡泥板前半部联结的联结部件等,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在技术方案2中,后挡泥板前半部为空气滤清器箱,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在技术方案3中,空气滤清器箱能够上下分割,***突起设在空气滤清器箱的下半体上。与***突起设在空气滤清器箱的上半体上的情况相比,易于从下半体上拆卸上半体。因此,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箱内的零件的装卸变得容易。其结果是,空气滤清器的维护性得以提高。
在技术方案4中,空气滤清器箱的下半体通过能够上下分型的模具成形。若为能够上下分型的模具,则易于在下半体上设置沿上下方向的肋。另外,由于将这样的肋设在***突起上,该***突起设于空气滤清器箱的下半体一侧,所以能够提高***突起的强度。
在技术方案5中,在嵌合孔的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在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上形成有从车辆后方进行覆盖的壁部。由于通过壁部从车辆后方覆盖嵌合孔,所以能够防止泥、水等沿***突起到达嵌合孔中并向车辆前方侵入。
在技术方案6中,在***突起的基部设有联结部。在具有肋且比周围强度高的空气滤清器箱的***突起的基部,设有联结部。由于利用了***突起的基部,所以下半体与上半体之间的联结强度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动二轮车的后部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向视图。
图4是说明后挡泥板向车架上安装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说明将后挡泥板前半部的***突起***到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嵌合孔中的附图。
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图3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图7的8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1车架、22后轮、29后摆臂、36空气滤清器箱、42后挡泥板、43后挡泥板前半部、44后挡泥板后半部、45挡泥部、47上半体、48下半体、121L、121R***突起、122L、122R嵌合孔、126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由乘坐机动二轮车的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
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是乘员跨坐在车座17上那种类型的鞍乘型车辆,具有:车架11;前轮转向部13,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车架11的头管91;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5,其悬架于车架11;燃料箱16,其位于该发动机15的上方,载置于车架11;车座17,其与该燃料箱16的后方连续配置,并且载置于车架11;后轮悬架部14,其从车架11向后方延伸,并且摆动自如地支承后轮22。
发动机15包括:曲轴箱31;汽缸部32,其从该曲轴箱31向上方延伸;排气***35,其从该汽缸部的前壁33延伸;进气***37,其包括连接在汽缸部的后壁34上的空气滤清器箱(图2,附图标记36)。
前轮转向部13包括:转向轴24,其旋转自如地设在头管91上;顶梁25及底梁26,其安装在该转向轴24的上端及下端;前叉27,其以上端安装在顶梁25上且贯通底梁26的方式安装,并且向斜前下方延伸;前轮21,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前叉27的下端部;前挡泥板41,其支承于前叉27以覆盖该前轮21;车把28,其安装于顶梁25,供驾驶者进行前轮21的转向操作。
后轮悬架部14包括:后摆臂29,其支承于车架11并且上下摆动;后轮22,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后摆臂29的后端部;后缓冲单元30,其架设在后摆臂29的后端部附近与车架11之间。在车架11的后部安装有后挡泥板42,以覆盖后轮22的上方。后挡泥板42支承于车架11。
在前轮转向部13上安装有头灯罩52,该头灯罩52安装有头灯51。在该头灯罩52上安装有转向灯53L、53R(仅示出了近侧的附图标记53L),安装有速度表54,并且经由板部件安装支架56安装有能够安装车牌照的板部件55。在车把28上安装有后视镜61L、61R(仅示出了近侧的附图标记61L)。在后挡泥板42上安装有后转向灯63L、63R,并安装有尾灯64。
在燃料箱16的下部配置有覆盖在燃料箱16的侧面的护罩66L、66R(仅示出了近侧的附图标记66L),在这些护罩66L、66R的后方配置有覆盖后述的空气滤清器箱(图2,附图标记36)的侧罩67L、67R(仅示出了近侧的附图标记67L),在该侧罩67L、67R的后方,配置有与侧罩67L、67R连续且覆盖车体的后部的后罩68L、68R(仅示出了近侧的附图标记68L)。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分割型后挡泥板的结构及其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后挡泥板42被分割为后挡泥板前半部43和后挡泥板后半部44,后挡泥板前半部43覆盖在后轮22的前方,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与该后挡泥板前半部43的后方连续且覆盖在后轮22的上方。后挡泥板前半部43是空气滤清器箱36,在该空气滤清器箱36的靠近车辆后面的一侧,设有挡泥部45。
在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上半体4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进气道46,该进气道46的进气口46a向车辆后方敞开。
如图3所示,后挡泥板后半部44进一步被分割为第一后半体73和第二后半体74,第一后半体7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储物箱的托盘部71,第二后半体74上安装有后转向灯(图1,附图标记63L、63R)及尾灯(图1,附图标记64)。通过联结螺栓85、85将第一后半体73与第二后半体74联结。
如后文所述,构成后挡泥板前半部43的空气滤清器箱36为上下分割结构,上半体47经由多个滤清器联结螺钉86朝向附图里面的下方联结。
接着,在说明车架的结构之后,对支承于该车架的后挡泥板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车架11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头管91;主车架92,其从头管91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又向下方延伸;枢轴板94,其与该主车架92的下端部接合,并且***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枢轴93;下降架95及发动机吊耳96,其从头管91向斜后下方延伸;左右车座导轨97L、97R,其从主车架92的途中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又向车辆后方延伸;左右支撑架98L、98R,其分别架设在左右车座导轨97L、97R与枢轴板94之间;中间横撑架101及后横撑架102,其架在左右车座导轨97L、97R之间。
在左右支撑架98L、98R上分别安装有后座踏板支架103L、103R(仅示出了附图标记103L),该后座踏板支架103L、103R支承供同乘者放脚的同乘者踏板。头管91、主车架92和下降架95之间的交界部分,架设有角撑部件105L、105R(仅示出了近侧的附图标记105L)。
在主车架92的后部,板状的第一支架111向车辆后方延伸,在左右支撑架98L、98R上,板状的第二支架112L、112R分别向上方延伸,在左右车座导轨97L、97R上,左右第三支架113L、113R分别向下方延伸,在后横撑架102的附近,左右第四支架114L、114R向车辆后方延伸。
空气滤清器箱36兼用作后挡泥板前半部43,空气滤清器箱36的前部通过联结螺栓81安装于上述第一支架111,空气滤清器箱36的侧部通过联结螺栓82、82安装于上述第二支架112L、112R。后挡泥板后半部4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侧部通过联结螺栓83、83安装于上述第三支架113L、113R,第一后半体73构成后挡泥板后半部44,该第一后半体73后端部通过联结螺栓84、84安装于上述第四支架114L、114R。
即,后挡泥板后半部44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通过联结螺栓83、83联结于第三支架113L、113R,后挡泥板后半部44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通过联结螺栓84、84联结于第四支架114L、114R。接着,对成为后挡泥板后半部44在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的后挡泥板前半部73与后挡泥板后半部44之间的结合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后挡泥板前半部43,左右***突起121L、121R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延伸,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形成有供这些左右***突起121L、121R***的左右嵌合孔122L、122R。
作为后挡泥板的装配顺序,预先将后挡泥板前半部43安装在车架11一侧,并且将后挡泥板后半部44如图示箭头a那样从车辆后方***到该后挡泥板前半部43。根据上述结构,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124由后挡泥板前半部的后端123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突起从后挡泥板前半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在后挡泥板后半部形成嵌合孔,但是,也可以在后挡泥板前半部形成嵌合孔,在后挡泥板后半部延伸地设置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突起,将***突起***到嵌合孔中。
接着,对***突起的嵌合等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左右***突起121L、121R的上表面125L、125R是平坦的,下表面128L、128R上分别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126,将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一侧的左右抵接下表面129L、129R与设在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一侧的左右***突起121L、121R的上表面125L、125R抵接,由此通过左右***突起121L、121R支承后挡泥板后半部44的前端。
如图7所示,空气滤清器箱36能够上下分割,包括下半体48和从上方于载置于该下半体48的上半体47。在下半体48上设有***突起121L。如前所述,在***突起121上设有上下延伸的肋126。
另外,形成有包括这样的肋的***突起121L的下半体48通过能够上下分型的模具成形。因此,易于在下半体48上设置沿高度方向的肋126。另外,由于将这样的肋126设在***突起121L、121R上,该***突起121L、121R设于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下半体48一侧,所以能够提高***突起121L的强度。
以上对左侧的***突起121L的结构等进行了说明,关于设在右侧的***突起121R的结构,除了与左侧的***突起121L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之外,还具有与左侧的***突起121L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接着,对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与后挡泥板前半部的后端之间的结合结构及其周边部的细节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与后挡泥板后半部44的分割面131、132通过从后挡泥板前半部43向后方延伸的***突起121L和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且被该***突起121L***的嵌合孔122L结合。
嵌合孔122L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在嵌合孔122L的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形成有壁部133L,该壁部133L从车辆后方覆盖形成于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一侧的***突起121L。由于通过壁部133L从车辆后方覆盖嵌合孔122L,所以能够防止泥、水等沿***突起到达嵌合孔122L中并向车辆前方侵入。
另外,与嵌合孔122L对应地,在***突起121L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宽度方向肋127L,因此,通过该宽度方向肋127L,***突起121L的刚性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堵住嵌合孔122L,泥、水等变得难以通过嵌合孔122L向车辆前方侵入。
而且,载置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上半体47的联结部134的上表面134a大致水平地配置,从该联结部134的上表面134a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的上表面121La设为向车辆斜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面135,与***突起的上表面121La抵接的抵接下表面129L为与倾斜面135大致平行的向车辆斜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36。这样,使***突起的上表面121La与抵接下表面129L相对于水平面而朝向车辆斜前下方倾斜,所以与使***突起的上表面121La与抵接下表面129L向水平方向或车辆斜前上方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后挡泥板后半部44难以从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上分离,能够强化后挡泥板后半部44向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上的结合。
另外,在***突起的基部138L设有联结部134,该联结部134将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上半体47联结到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下半体48上。在具有肋126且比周围强度高的空气滤清器箱36的***部的基部138L,设有联结部134。由于利用了***部的基部138L,所以下半体48与上半体47之间的联结强度得以提高。
以上对左侧的***突起121L的结构等进行了说明,关于设在右侧的***突起121R,除了与左侧的***突起121L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之外,还具有与左侧的***突起121L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对以上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作用描述如下。
在图4中,在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上设有***突起121L、121R,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设有嵌合孔122L、122R。使设在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的嵌合孔122L、122R分别与设在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上的***突起121L、121R嵌合,由此使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124由后挡泥板前半部的后端123支承。仅通过使***突起121L、121R与嵌合孔122L、122R嵌合,就能支承后挡泥板后半部的前端124,所以能够减少装配工时。而且,由于不需要将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与后挡泥板前半部43联结的联结部件等,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在图2中,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为空气滤清器箱36。即,通过形成在空气滤清器箱的后面38的挡泥部45构成后挡泥板42的一部分,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在图6、图7中,***突起121L、121R设在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下半体48上。与***突起121L、121R设在空气滤清器箱的上半体上的情况相比,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箱36内的零件的装卸变得容易。其结果是,空气滤清器的维护性得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方式应用于机动二轮车,但也能够应用于鞍乘型三轮车,并且也可以应用于一般的鞍乘型车辆。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设有分割结构的后挡泥板的机动二轮车。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有:后摆臂(29),其支承于车架(11)并且上下摆动;后轮(22),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后摆臂(29)的后端部;后挡泥板(42),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1)以覆盖在该后轮(22)的上方;
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42)被分割为后挡泥板前半部(43)和后挡泥板后半部(44),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43)覆盖在所述后轮(22)的前方,所述挡泥板后半部(44)与该后挡泥板前半部(43)的后方连续且覆盖在所述后轮(22)的上方,
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与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44)的分割面通过***突起(121L、121R)与嵌合孔(122L、122R)结合,所述***突起(121L、121R)从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与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中的任一方开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嵌合孔(122L、122R)设在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43)与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中的另一方上,供所述***突起(121L、121R)***,
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44)的前端由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43)的后端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前半部(43)是空气滤清器箱(36),在该空气滤清器箱(36)的靠近车辆后面的一侧设有挡泥部(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箱(36)能够上下分割,包括下半体(48)和从上方载置于该下半体(48)的上半体(47),
所述***突起(121L、121R)设在所述下半体(48)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半体(48)通过能够上下分型的模具成形,
在所述***突起(121L、121R)上设有上下延伸的肋(126)。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孔(122L、122R)设在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
在所述嵌合孔(122L、122R)的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在所述后挡泥板后半部(44)上形成有从车辆后方覆盖所述***突起(121L、121R)的壁部(133L、133R)。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起(121L、121R)的基部设有联结部(134、134),该联结部(134、134)将所述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上半体(47)联结到所述空气滤清器箱(36)的下半体(48)上。
CN2013202079593U 2012-04-25 2013-04-23 鞍乘型车辆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33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0126 2012-04-25
JP2012100126A JP5852502B2 (ja) 2012-04-25 2012-04-25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83325U true CN203283325U (zh) 2013-11-13

Family

ID=49539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07959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3325U (zh) 2012-04-25 2013-04-23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52502B2 (zh)
CN (1) CN203283325U (zh)
BR (1) BR102013009696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2293B2 (ja) * 2011-03-29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構造
JP6703821B2 (ja) * 2015-11-27 2020-06-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7600248B (zh) * 2017-09-26 2023-03-2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后挡泥板组件及踏板车的后挡泥板集成结构
JP7118953B2 (ja) * 2017-11-17 2022-08-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外装樹脂部品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0795B2 (ja) * 2002-02-27 2008-07-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ー型車両の物品収納装置
JP5090838B2 (ja) * 2007-09-21 2012-12-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アセンブリ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6927A (ja) 2013-11-07
BR102013009696B1 (pt) 2021-03-16
JP5852502B2 (ja) 2016-02-03
BR102013009696A2 (pt) 2015-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1362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0532187C (zh) 跨骑式车辆
CN1955057B (zh) 燃料箱组件以及具有该燃料箱组件的跨骑式车辆
US8851557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891559B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CN203283325U (zh) 鞍乘型车辆
CN203638000U (zh)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KR101911165B1 (ko) 안장형 차량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CN101274657B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架及机动两轮车的组装方法
CN102556230A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CN102190034B (zh) 车辆的内搁物架结构
CN105836006A (zh)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CN1927637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JP5460511B2 (ja) 車両用のリヤフェンダ
CN103359225B (zh) 骑乘式车辆
US9428238B2 (en)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JP546116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CN1872610A (zh) 越野车辆
EP3277565B1 (en)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CN101531225B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