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3641B - 发光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发光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3641B
CN103153641B CN201180048911.6A CN201180048911A CN103153641B CN 103153641 B CN103153641 B CN 103153641B CN 201180048911 A CN201180048911 A CN 201180048911A CN 103153641 B CN103153641 B CN 103153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ophor
pattern unit
fluorescent ink
visuognosi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89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3641A (zh
Inventor
关根阳子
山本学
北村满
山内豪
北村明子
羽鸟樱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53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3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15/00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14Security printing
    • B41M3/144Security printing using fluorescent, luminescent or iridescent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2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use or purpose
    • B42D25/29Securities; Bank no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6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comprising special materials
    • B42D25/378Special inks
    • B42D25/382Special inks absorbing or reflecting infrared l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6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comprising special materials
    • B42D25/378Special inks
    • B42D25/387Special inks absorbing or reflecting ultraviolet light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7/00Test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r genuineness of valuable papers or for segregating those which are unacceptable, e.g. banknotes that are alien to a currency
    • G07D7/06Test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r genuineness of valuable papers or for segregating those which are unacceptable, e.g. banknotes that are alien to a currency using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7D7/12Visible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07D7/1205Testing spectral properties
    • B42D2033/04
    • B42D2035/16
    • B42D2035/24
    • B42D2035/44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简易并且迅速地判别有价证券等是否为伪造的物品,并且难以伪造的发光介质。发光介质(10)具有发光图像(12)。该发光图像(12)包含:使用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荧光墨(13)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图样区域(20);以与图样区域(20)邻接的方式使用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背景区域(25);以及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体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外涂层(30)。其中第1荧光体包含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光,在照射UV-C时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另外第2荧光体包含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光或视觉辨认为与蓝色光相同颜色的光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

Description

发光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照射特定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出现的发光图像的发光介质。
背景技术
在包含兑换券、预付卡的有价证券、包含许可证的身份证明等需要防伪的介质中,为了提高安全性,近年来,利用了微字符、拷贝制约图案、红外线吸收墨或荧光墨等。其中荧光墨包括在可见光下几乎不能视觉辨认、在照射非可见光(紫外线或红外线)时能视觉辨认的荧光体的墨。通过使用这样的荧光墨,能够在有价证券等形成仅在照射特定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出现的荧光图像(发光图像)。由此,能够防止通过通用的彩色打印机等容易地伪造有价证券。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防伪效果,提出了使用荧光墨在有价证券形成通过肉眼不能视觉辨认的发光图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使用第1荧光墨和第2荧光墨形成的发光图像的介质。在该情况下,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是这样的墨,即,用肉眼观察时,在可见光下及紫外线下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的颜色,并且,经由判别工具观察时,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的颜色。因此,不容易伪造形成于有价证券的发光图像,由此,提高通过荧光墨的防伪效果。然而,当发光图像中的第1荧光墨和第2荧光墨之间存在着微小的色度差或厚度差时,存在着用肉眼观察时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未被视觉辨认为相同的颜色、而视觉辨认出发光图像的情况。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18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用于判别有价证券是否是伪造的物品的程序,优选能简易且迅速地实施。另外,优选使有价证券的伪造更困难。因此,谋求能够不使用判别工具等工具、通过肉眼来简易且可靠地判别有价证券是否是伪造的物品并且难以伪造的介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地解决这样的课题的发光介质。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区域,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保护层,所述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区域,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保护层,所述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或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区域,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保护层,所述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并且与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视觉辨认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中,所述保护层也可以含有透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的材料。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中,所述保护层也可以包含丙烯酸类树脂。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中,所述保护层也可以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或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并且与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视觉辨认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中,所述保护层也可以含有透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的材料。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中,所述保护层也可以包含丙烯酸类树脂。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中,所述保护层也可以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介质,能简易且迅速地进行发光图像的确认。
而且,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的图案,由此,能够使发光介质的伪造更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利用包含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的防伪介质而构成的有价证券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防伪介质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发光图像的沿着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荧光墨的荧光发光谱的图。
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荧光墨的荧光发光谱的图。
图5是示出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发出的荧光的色度的xy色度图。
图6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6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6C是示出在比较例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防伪介质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发光图像的沿着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图9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9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荧光墨的荧光发光谱的图。
图11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1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荧光墨的荧光发光谱的图。
图12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荧光墨的荧光发光谱的图。
图13是示出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发出的荧光的色度的xy色度图。
图14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4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5是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防伪介质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6是沿着图15所示的发光图像的A-A线的截面图。
图17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7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7C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同时照射UV-A和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8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防伪介质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8B是沿着图18A所示的发光图像的B-B线的截面图。
图19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19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20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20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21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照射UV-C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图21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照射UV-A时的发光图像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B,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包含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的防伪介质10整体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
图1是示出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伪介质10构成的商品券(有价证券)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防伪介质10具有基体材料11和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发光图像1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发光图像12作为用于判别防伪介质10的真伪的真伪判别用图像起作用。如图1所示,该发光图像12包含图样区域(第1区域)20和以与图样区域20邻接的方式形成的背景区域(第2区域)25。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图样区域20包含“A”这一字符(图样),另外,背景区域25以包围图样区域20的方式形成。如后述那样,通过印刷利用非可见光激发而发出荧光的荧光墨而形成各区域20、25。另外,如后述那样,发光图像12在其表面形成外涂(overcoat)层(保护层)30。该外涂层30为大致无色透明。
对在防伪介质10中所使用的基体材料11的材料不特别地进行限制,能按照利用防伪介质10构成的有价证券的种类而进行适当选择。例如,作为基体材料11的材料,能使用具有优异的印刷适应性及加工适应性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能按照利用防伪介质10构成的有价证券的种类而适当设定基体材料11的厚度。
对发光图像12的大小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制,能按照真伪判别的容易性、谋求的判别精度等而适当设定。例如,发光图像12的长度l1及l2分别在1~210mm及1~300mm的范围内。
发光图像
接着参照图2及图3,对发光图像12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是放大示出可见光下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图3是图2所示的发光图像12的沿着III-III线的截面图。
首先参照图3,对发光图像12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是通过在基体材料11上满版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而形成的。外涂层30是通过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上例如丝网印刷外涂墨而形成的。
此外,在图3中示出了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相接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邻接”也可以是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与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之间形成通过肉眼不能视觉辨认的程度的间隙。另外,也可以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与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之间重叠形成第1荧光墨13和第2荧光墨14。
按照有价证券的种类、印刷方式等而对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厚度t1及t2进行适当设定,例如,厚度t1为0.3~100μm的范围内,厚度t2为0.3~100μm的范围内。此外,优选的是厚度t1和厚度t2大致相同。由此,能够抑制起因于第1荧光墨13的厚度和第2荧光墨14的厚度之差而能视觉辨认图样区域20与背景区域25之间的边界的情况。
在此,对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表面的粗糙度和外涂层30的厚度t3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体材料11使用的一般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膜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以下,成为粗糙度Ra)为0.01~0.1μm的范围内。另外,经粗糙化(mat)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膜表面的粗糙度Ra为0.1~0.5μ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基体材料11也能够使用纸。在纸的情况下,照相用纸表面的粗糙度Ra为0.05~0.5μm的范围内,普通纸表面的粗糙度Ra为2~3μm的范围内。由此,在第1荧光墨13和第2荧光墨14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第1荧光墨13和第2荧光墨14的表面的粗糙度Ra为接近作为基体材料11使用的材料的表面的粗糙度Ra的值。另外,在第1荧光墨13和第2荧光墨14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认为第1荧光墨13和第2荧光墨14的表面的粗糙度Ra为起因于墨自身的凹凸的值。
通过以上方式,外涂层30的厚度t3能按照基体材料11的表面的粗糙度Ra、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表面的粗糙度Ra等而适当设定,例如,为0.01~100μm的范围内。
如后述那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各个包含在可见光下不发光、在特定的非可见光下发光的既定荧光体,例如粒状颜料。在此,墨13、14所包含的颜料的粒径例如为0.1~10μm的范围内,优选为0.1~3μm的范围内。因此,在对墨13、14照射可见光的情况下,颜料粒子导致光散射。另外,如前述那样,外涂层30为大致无色透明。因此,在可见光下观察发光图像12时,如图2所示,将白色图样区域21a视觉辨认为图样区域20,将白色背景区域26a视觉辨认为背景区域25。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基体材料11由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因此,在可见光下,基体材料11、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全部被视觉辨认为白色物。因此,在可见光下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由此,能防止容易地伪造具有发光图像12的防伪介质10。
此外,在图2中,为方便起见,描述了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之间的第1边界线15a以及基体材料11和发光图像12之间的第2边界线15b。在可见光下,实际上不能视觉辨认第1边界线15a或第2边界线15b。
荧光墨
接着,参照图4A至图5,对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A是示出第1荧光墨13的荧光发光谱的图,图4B是示出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的图。图5是用XYZ色度***示出在照射特定波长区域内的光的情况下从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的xy色度图。
(第1荧光墨)
首先对第1荧光墨13进行说明。在图4A中,单点划线示出照射315~400nm的波长域区域内(第1波长区域内)的紫外线(非可见光)、所谓的UV-A时的第1荧光墨13的荧光发光谱,实线示出照射200~280nm的波长域区域内(第2波长区域内)的紫外线(非可见光)、所谓的UV-C时的第1荧光墨13的荧光发光谱。此外图4A所示的各荧光发光谱以最大峰值处的峰值强度为1的方式进行标准化。
如图4A所示,当照射UV-A时,第1荧光墨13发出峰值波长λ1A为约445nm的蓝色(第1颜色)的光,当照射UV-C时,第1荧光墨13发出峰值波长λ1C为约610nm的红色(第2颜色)的光。这样,第1荧光墨13包含当照射UV-A时和照射UV-C时发光颜色不同的、所谓的双色性荧光体(第1荧光体)。通过将例如利用UV-A激发的荧光体和利用UV-C激发的荧光体适当组合而构成这样的双色性荧光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251570号公报)。
此外,在照射UV-A时,也发出如图4A所示的约610nm的波长的光。然而,由于与峰值波长λ1A为约445nm的光相比约610nm的波长的光的强度较小,所以在照射UV-A时,来自第1荧光墨13的光被视觉辨认为蓝色光。同样如此,照射UV-C时,如图4A所示,也发出约445nm的波长的光,但其强度较小,所以来自第1荧光墨13的光被视觉辨认为红色光。
(第2荧光墨)
接着对第2荧光墨14进行说明。在图4B中,单点划线示出照射UV-A时的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实线示出照射UV-C时的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与图4A的情况相同,图4B所示的各荧光发光谱以最大峰值处的峰值强度为1的方式进行标准化。
如图4B所示,当照射UV-A时,第2荧光墨14发出峰值波长λ2A为约445nm的蓝色(第1颜色)的光或视觉辨认为与蓝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光。另外,当照射UV-C时,第2荧光墨14发出峰值波长λ2C为约525nm的绿色(第3颜色)的光。这样,与第1荧光墨13相同,第2荧光墨14也包含在照射UV-A时和照射UV-C时发光颜色不同的、所谓的双色性荧光体(第2荧光体)。
此外,在照射UV-A时,如图4B所示也发出约525nm的波长的光。然而,由于与峰值波长λ2A为约445nm的光相比约525nm的波长的光的强度较小,所以当照射UV-A时,来自第2荧光墨14的光被视觉辨认为蓝色光。同样如此,照射UV-C时,如图4B所示,也发出约445nm的波长的光,但其强度较小,所以来自第2荧光墨14的光被视觉辨认为绿色光。
接着参照图5,对照射UV-A或UV-C时从第1荧光墨13或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颜色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5所示的标号中,白色的圆或方形分别示出当照射UV-A时从第1荧光墨13或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另外,涂黑的圆或方形分别示出当照射UV-C时从第1荧光墨13或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
上述蓝色(第1颜色)对应于用图5中的白色圆示出的色度。另外,上述红色(第2颜色)对应于用图5中的涂黑的圆示出的色度,上述绿色(第3颜色)对应于用在图5中的涂黑的方形示出的色度。
如图5所示,在xy色度图中,照射UV-A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的色度和照射UV-A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接近。因此,如上所述,照射UV-A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视觉辨认为与照射UV-A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相同颜色的光。因此,当照射UV-A时,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的图样区域20与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的背景区域25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区域。因此,如后述那样,当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整体能被视觉辨认为单一颜色(蓝色)的图像,因此,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另外,如图5所示,在xy色度图中,照射UV-C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的色度与照射UV-C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离开得较大。因此,照射UV-C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视觉辨认为与照射UV-C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不同颜色的光。因此,照射UV-C时,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的图样区域20和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的背景区域25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区域。因此,如后述那样,当照射UV-C时能视觉辨认图样区域20的图案。
此外,在本发明中,“相同颜色”意味着两种颜色的色度接近到用肉眼不能判别颜色的差异的程度。更具体而言,“相同颜色”意味着两种颜色的色度差ΔE*ab为10以下,优选为3以下。另外,“不同颜色”意味着两种颜色的色度差ΔE*ab大于10。在此,色度差ΔE*ab是基于L*a*b*色度***中的L*、a*及b*而算出的值,是成为与用肉眼观察的情况下的颜色的差异相关的指标的值。此外,L*a*b*色度***中的L*、a*及b*、XYZ色度***中的三刺激值X、Y及Z是基于光的光谱等而算出的。另外L*、a*及b*与三刺激值X、Y、Z之间,遵从众所周知的转换式的关系成立。
上述三刺激值能通过使用例如分光光度计、色度差计、测色计、色彩计、色度计等计测器而计测。在这些计测器之中,分光光度计能够求取各波长的分光反射率,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计测三刺激值,因此适于色度差的解析。
为了算出色度差ΔE*ab,例如,首先,用分光光度计计测来自比较的多个介质(墨)的光,基于其结果,算出三刺激值X、Y、Z或L*、a*、b*。接着,从多个介质(墨)中的L*、a*、b*之差(ΔL*、Δa*、Δb*)基于以下的式子算出色度差。
[数学式1]
接着,对包含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制作防伪介质10的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基体材料11。作为基体材料11,例如,使用包含厚度为188μm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基体材料。接着,使用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包含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的发光图像。
此时,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例如,分别使用向具有既定荧光特性的双色性荧光体25重量%添加硅粉(microsilica)8重量%、有机膨润土(bentonite)2重量%、醇酸树脂50重量%及烷基苯类溶剂15重量%、并胶印墨化的墨。其中作为第1荧光墨13用双色性荧光体(第1荧光体),例如,使用的是通过波长254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红色光、通过波长365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蓝色光的荧光体DE-RB(根本特殊化学制)。另外作为第2荧光墨14用双色性荧光体(第2荧光体),例如,使用的是通过波长254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绿色光、通过波长365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蓝色光的荧光体DE-GB(根本特殊化学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选择墨13、14的双色性荧光体,以便当照射波长365nm的紫外线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蓝色光和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蓝色光之间的色度差ΔE*ab为10以下,优选为3以下。一般而言,色度差ΔE*ab为3左右是人眼的识别能力(辨别颜色的能力)的极限。因此,通过将色度差ΔE*ab设定为3以下,进一步难以用肉眼进行颜色的判别,由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真伪判别用的发光图像12的图案。
此外,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中的各构成单元的组成并不限于上述组成,能按照防伪介质10所谋求的特性设定最佳组成。
接着,使用外涂墨,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上,通过丝网印刷形成例如厚度2μm的外涂层30。此时,作为外涂墨,例如,使用向作为丙烯酸类树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67重量%,添加甲基乙基酮33重量%并丝网墨化的墨。
丙烯酸类树脂是指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体,是透明性高的合成树脂。本发明中的外涂层30需要透射从UV-A到UV-C的紫外线及照射这些时所发出的可见光域的波长的光,具有大的透射波长域的丙烯酸类树脂是合适的。
特别地,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射可见光域的光及波长365nm和254nm的紫外线,所以适合于本发明。
这样地作成的外涂墨透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和波长365nm的紫外线。
外涂层30的形成中能够使用包含上述丝网印刷的各种印刷手法,但不限于这些,也可以使用层压手法、热转印手法等。
确认方法
接着,参照图2及图6A至图6C,对检查(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可见光时)
首先,观察可见光下的防伪介质10。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基体材料11、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分别被视觉辨认为白色物(参照图2)。因此,在可见光下,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照射UV-A时)
接着,观察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作为照射的UV-A,例如,使用波长365nm的紫外线。UV-A透射外涂层30,到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
图6A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蓝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1b。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蓝色光。因此,背景区域25也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6b。在此,即使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也能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这样,在照射UV-A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相同的颜色的区域。因此,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照射UV-C时)
接着,观察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作为照射的UV-C,例如,使用波长254nm的紫外线。UV-C透射外涂层30而到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
图6B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红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红色部分21c。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绿色光。因此,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绿色部分26c。这样,在照射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因此,在照射UV-C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
在照射可见光、UV-A或UV-C的情况下,检查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的颜色如上所述地变化,由此,能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正规的。
比较例
在此,作为比较例,对不具备外涂层30的发光图像12进行说明。
图6C是示出在比较例中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该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在不具备外涂层30这方面与图2、3的结构不同。其他构成与图2、3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另外,在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利用照射UV-A,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1b’。另一方面,背景区域25也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6b’。然而,起因于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的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的色度差大到能将这些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程度,所以会视觉辨认字符“A”。
变形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基体材料11上满版印刷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荧光墨13及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荧光墨14而形成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用同一既定图案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荧光墨13及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荧光墨14而形成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以下,参照图7至图9B,对以条纹状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7是在本变形例中示出可见光下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图8是图7所示的发光图像12的沿着VIII-VIII线的截面图。如图7及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在基体材料11上以条纹状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形成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另外,外涂层30形成于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上、以及在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中露出的基体材料11上。
接着,参照图7、图9A及图9B,在本变形例中,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可见光时)
在可见光下,如图7所示,分别由配置为条纹状的白色部分21a、26a形成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因此,在可见光下,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照射UV-A时)
图9A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分别由配置为条纹状的蓝色部分21b、26b形成。另外,如前所述,即使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因此,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与在基体材料11上满版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情况相比,图样区域20的蓝色部分21b和背景区域25的蓝色部分26b相接的部分更少。因此,即使在假设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相接的部分中存在着不规则地反射或折射的光的情况下,也降低了起因于那样的光而视觉辨认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之间的边界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稳固地防止在照射UV-A时弄清图样区域20的图案。
(照射UV-C时)
图9B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分别由配置为条纹状的红色部分21c及绿色部分26b形成。因此,在照射UV-C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示出了在基体材料11上以条纹状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能够用各种图案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
例如,也可以用网点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对此时的网点百分比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制,能按照防伪介质10所谋求的特性而适当设定网点百分比。
其他变形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包含荧光体DE-RB的墨作为第1荧光墨13、并使用包含荧光体DE-GB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的例子。即,示出了使用以下所示的表1中的组合_1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表1中的组合_2或组合_3的墨。即使在组合_2或组合_3的情况下,也与组合_1的情况下相同,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是在照射UV-A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墨。因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图案,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此外,在表1中,“UV-A”或“UV-C”的列所示出的颜色,分别示出在照射UV-A或UV-C时从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颜色。另外,“荧光体”的列所示出的名称,全都表示根本特殊化学中的制品名。在该情况下,在制品名“DE-X1X2”中,X1示出照射UV-C时的发光色,X2示出照射UV-A时的发光色。例如荧光体DE-GR是照射UV-C时发出绿色光,照射UV-A时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
[表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图样区域20,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背景区域25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图样区域20,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背景区域25。在该情况下,图样区域20的图案在照射UV-A时也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C而也开始能视觉辨认。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困难。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1B,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至图11B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仅在由照射UV-C时不发光的墨构成第2荧光墨14这方面不同,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10至图11B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荧光墨)
首先参照图10,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荧光墨14进行说明。在图10中,单点划线示出照射UV-A时的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实线示出照射UV-C时的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在图10中,照射UV-C时的光谱(实线)的峰值的强度示出为以照射UV-A时的光谱(单点划线)的最大的峰值的峰值强度为1的情况下的相对强度。
如图10所示,当照射UV-A时,第2荧光墨14发出峰值波长λ2A为约445nm的蓝色(第1颜色)的光或视觉辨认为与蓝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光。当照射UV-C时,第2荧光墨14发出具有与照射UV-A时的峰值强度相比显著小的强度的约445nm的波长的光。这样,关于在照射UV-C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其强度非常小,因此通过肉眼几乎不能感测。因此,照射UV-C时,第2荧光墨14被视觉辨认为无色的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荧光墨14所包含的第2荧光体为仅在照射UV-A时发光的单色性荧光体。
此外,在本发明中,“无色”意味着由从第2荧光墨14自身发出的光的颜色以外的单元决定观察第2荧光墨14时视觉辨认的颜色。例如,在仅对第2荧光墨14照射UV-C照射的情况下,第2荧光墨14被视觉辨认为黑色。另外,在对第2荧光墨14照射UV-C及可见光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过第2荧光墨14中的颜料粒子散射可见光,由此,第2荧光墨14被视觉辨认为白色。
另外,在本发明中,“照射UV-C时不发出光”是这样的概念,其不仅包括照射UV-C时完全不发出光的情况,如在图10中利用实线所示出的,还包括发出通过肉眼不能作为特定的颜色的光感测的程度的小的强度的光的情况。
接着,对包含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制作防伪介质10的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基体材料11。作为基体材料11,例如,使用包含厚度为188μm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基体材料。接着,使用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包含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的发光图像。
此时所使用的第1荧光墨13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荧光墨13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作为第2荧光墨14,使用向具有既定荧光特性的单色性荧光体25重量%添加硅粉8重量%、有机膨润土2重量%、醇酸树脂50重量%及烷基苯类溶剂15重量%并胶印墨化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用的单色性荧光体(第2荧光体),例如,使用用波长365nm的紫外线发出蓝色光的荧光体D-1184(根本特殊化学制)。
接着,使用外涂墨,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上形成例如厚度2μm的外涂层30。该外涂墨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外涂墨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确认方法
接着,参照图11A及图11B,对检查(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UV-A时)
图11A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蓝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1b。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1184,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蓝色光。因此,背景区域25也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6b。另外,如前所述,即使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也能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这样,在照射UV-A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相同的颜色的区域。因此,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照射UV-C时)
图11B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红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红色部分21c。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包含照射UV-C时不发出光的墨,因此,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无色部分26d。因此,在照射UV-C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
变形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包含荧光体DE-RB的墨作为第1荧光墨13、并使用包含荧光体D-1184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的例子。即,示出了使用以下所示的表2中的组合_1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表2中的组合_2至组合_6的墨。即使在组合_2至组合_6的情况下,也与组合_1的情况下相同,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是在照射UV-A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墨。因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图案,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此外,在表2中,“UV-C”的列中的“无色”示出不发出光的情况。另外,在表2中,“荧光体”的列所示出的名称,全都表示根本特殊化学中的制品名。
[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图样区域20,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背景区域25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图样区域20,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背景区域25。在该情况下,由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构成的发光图像12的图案,图样区域20的图案在照射UV-A时也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C而也开始能视觉辨认。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困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7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也可以通过用同一既定图案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而形成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A至图14B,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A至图14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仅在以照射UV-C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的方式选择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这方面不同,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12A至图14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荧光墨
接着,参照图12A至图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2A是示出第1荧光墨13的荧光发光谱的图,图12B是示出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的图。图13是用XYZ色度***示出在照射特定波长区域内的光的情况下从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的xy色度图。
(第1荧光墨)
首先对第1荧光墨13进行说明。在图12A中,单点划线示出照射UV-A(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的第1荧光墨13的荧光发光谱,实线示出照射UV-C(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的第1荧光墨13的荧光发光谱。此外图12A所示的各荧光发光谱以最大峰值处的峰值强度为1的方式进行标准化。
如图12A所示,当照射UV-C时,第1荧光墨13发出峰值波长λ1C为约525nm的绿色(第1颜色)的光,当照射UV-A时,第1荧光墨13发出峰值波长λ1A为约445nm的蓝色(第2颜色)的光。
此外当照射UV-C时,也发出如图12A所示约445nm的波长的光。然而,与峰值波长λ1C为约525nm的光相比约445nm的波长的光强度较小,所以照射UV-C时来自第1荧光墨13的光被视觉辨认为绿色光。同样如此,照射UV-A时,也发出如图12A所示约525nm的波长的光,但其强度小,所以来自第1荧光墨13的光也被视觉辨认为蓝色光。
(第2荧光墨)
接着对第2荧光墨14进行说明。在图12B中,单点划线示出照射UV-A时的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实线示出照射UV-C时的第2荧光墨14的荧光发光谱。与图4A的情况相同,图4B所示的各荧光发光谱以最大峰值处的峰值强度为1的方式进行标准化。
如图12B所示,当照射UV-C时,第2荧光墨14发出峰值波长λ2C为约525nm的绿色(第1颜色)的光或视觉辨认为与绿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光。另外,当照射UV-A时,第2荧光墨14发出具有约610nm的峰值波长λ2A的红色(第3颜色)的光。
此外,在照射UV-C时,如图12B所示也发出约610nm的波长的光。然而,由于与峰值波长λ2C为约525nm的光相比约610nm的波长的光的强度较小,所以当照射UV-C时,来自第2荧光墨14的光被视觉辨认为绿色光。
接着参照图13,对照射UV-A或UV-C时从第1荧光墨13或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颜色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13所示的标号中,白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分别示出当照射UV-A时从第1荧光墨13或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另外,涂黑的方形或三角形分别示出当照射UV-C时从第1荧光墨13或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
上述绿色(第1颜色)对应于在图13中用涂黑的方形示出的色度。另外,上述蓝色(第2颜色)对应于在图13中用白色的方形示出的色度,上述红色(第3颜色)对应于在图13中用白色的三角形示出的色度。
如图13所示,在xy色度图中,照射UV-C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的色度和照射UV-C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接近。因此,如上所述,照射UV-C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视觉辨认为与照射UV-C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相同颜色的光。因此,当照射UV-C时,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的图样区域20与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的背景区域25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区域。因此,如后述那样,当照射UV-C时,发光图像12整体能被视觉辨认为单一颜色(绿色)的图像,因此,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另外,如图13所示,在xy色度图中,照射UV-A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的色度与照射UV-C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色度离开得较大。因此,照射UV-A时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视觉辨认为与照射UV-A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光不同颜色的光。因此,照射UV-A时,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的图样区域20和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的背景区域25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区域。因此,如后述那样,当照射UV-A时能视觉辨认图样区域20的图案。
接着,对包含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制作防伪介质10的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基体材料11。作为基体材料11,例如,使用包含厚度为188μm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基体材料。接着,使用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包含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的发光图像。
此时,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例如,分别使用向具有既定荧光特性的双色性荧光体25重量%添加硅粉(microsilica)8重量%、有机膨润土(bentonite)2重量%、醇酸树脂50重量%及烷基苯类溶剂15重量%、并胶印墨化的墨。其中作为第1荧光墨13用双色性荧光体(第1荧光体),例如,使用的是通过波长254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绿色光、通过波长365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蓝色光的荧光体DE-GB(根本特殊化学制)。另外作为第2荧光墨14用双色性荧光体(第2荧光体),例如,使用的是通过波长254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绿色光、通过波长365nm的紫外线进行激发而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DE-GR(根本特殊化学制)。此外,分别选择墨13、14的双色性荧光体,以便当照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时从第1荧光墨13发出的绿色光和从第2荧光墨14发出的绿色光之间的色度差ΔE*ab为10以下,优选为3以下。
接着,使用外涂墨,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上,形成例如厚度2μm的外涂层30。该外涂墨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外涂墨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确认方法
接着,参照图14A及图14B,对检查(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UV-C时)
图14A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绿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绿色部分22c。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R,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绿色光。因此,背景区域25也被视觉辨认为绿色部分27c。另外,如前所述,即使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和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绿色部分22c和绿色部分27c也能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这样,在照射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相同的颜色的区域。因此,在照射UV-C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
(照射UV-A时)
图14B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蓝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2b。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R,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红色光。因此,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红色部分27b。这样,在照射UV-A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因此,在照射UV-A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
这样,依据上述第1至第3的各实施方式,防伪介质10具备:基体材料11;使用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荧光墨13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图样区域20;以与图样区域20邻接的方式使用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背景区域25;以及在图样区域20的第1荧光体及背景区域25的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外涂层30。外涂层30透射UV-A和UV-C。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其中第1荧光墨13的第1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E-RB,该荧光体DE-RB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1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红色(第2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包含这样的荧光体DE-GB,该荧光体DE-GB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1颜色)或被视觉辨认为与蓝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第3颜色)的光。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1184,该荧光体D-1184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1颜色)或被视觉辨认为与蓝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不发出光。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荧光墨13的第1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E-GB,该荧光体DE-GB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第1颜色)的光,当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2颜色)的光。另一方面,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E-GR,该荧光体DE-GR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第1颜色)或被视觉辨认为与绿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UV-A时,发出红色(第3颜色)的光。因此,依据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在照射UV-A时不能被判别,照射UV-C而开始能判别。即,图样区域20的图案在照射UV-A时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C而开始能视觉辨认。另外,依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在照射UV-C时不能判别,照射UV-A而开始能判别。即,图样区域20的图案在照射UV-C时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A而开始能视觉辨认。
这样,通过使用包含双色性荧光体的墨形成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与使用包含单色性荧光体的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困难。另外,能通过肉眼简易并且迅速地判别发光图像12是否正规。
另外,通过选择第1荧光墨13的第1荧光体及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以便照射UV-A(第1及第2实施方式)或UV-C(第3实施方式)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图案。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而且,即使在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在照射UV-A(第1及第2实施方式)或UV-C(第3实施方式)时,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固地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图案。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进一步困难。
变形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包含荧光体DE-GB的墨作为第1荧光墨13、并使用包含荧光体DE-GR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的例子。即,示出了使用以下所示的表3中的组合_1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表3中的组合_2或组合_3的墨。即使在组合_2或组合_3的情况下,也与组合_1的情况下相同,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是在照射UV-A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墨。因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图案,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此外,在表3中,“荧光体”的列所示出的名称,全都表示根本特殊化学中的制品名。
[表3]
其他的变形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由双色性荧光体构成第2荧光墨14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与图10至图11B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第2荧光墨14也可以由单色性荧光体构成。在该情况下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制,能如以下的表4所示的那样适当地选择各种组合。
此外在表4中,“荧光体”的列所示出的名称,全都表示根本特殊化学中的制品名。
[表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图样区域20,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背景区域25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图样区域20,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背景区域25。在该情况下,由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构成的发光图像12的图案在照射UV-C时也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A而也开始能视觉辨认。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难以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7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也可以通过用同一既定图案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从而形成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
接着,作为第4至第6实施方式,对利用微字符形成发光图像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至图17B,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至图17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仅在利用微字符构成发光图像这方面不同,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荧光墨及第2萤光墨相同。在图15至图17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9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发光图像
首先,参照图15及图16,对发光图像12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5是放大并示出在可见光下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发光图像12的沿着A-A线的截面图。
发光图像12具有多个第1图样单元200以及多个第2图样单元250。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各个“D”、“N”及 “P”的微字符构成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在x方向上并排10组这些微字符的组“DNP”,形成微字符串m。在y方向上并排12个微字符串m。微字符串上的潜像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在此,潜像是“A”这一字符。
多个微字符串m中的1个微字符的大小优选为300μm见方以下,在此,例如为200μm见方。多个微字符串m中的x方向上相邻的微字符的间隔d1和y方向上相邻的微字符的间隔d2分别优选为100μm以下。在此,例如,间隔d1为50μm,间隔d2为100μm。
在此,人的眼的裸眼的分辨能力随着视力和到对象物的距离而不同,例如视力1.5的人在明视距离250mm能够识别的析像极限为
250*tan(1/1.5/60)*2=0.1(mm)。
在此所说的析像极限是指能够将相邻的两个点作为两个点识别的距离。
在字符的大小为300μm见方以下的情况下,多个字符中的构成字符的线的间隔为100μm左右,通常用肉眼不能够被识别为字符。
另外,字符的间隔设为100μm以下的情况下,相邻的字符不能够被识别为不同字符。
如图16所示,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通过在基体材料11上印刷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而形成。外涂层30通过在基体材料11、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例如丝网印刷外涂墨而形成。表面大致平坦地形成外涂层30。
第1荧光墨13、第2荧光墨14及外涂层30的厚度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4至第6实施方式中,外涂层30的厚度表示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部处的厚度。
如前所述,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相同。另外,外涂层30为大致无色透明。
因此,在可见光下观察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白色第1图样单元21a被视觉辨认为第1图样单元200,白色第2图样单元26a被视觉辨认为第2图样单元250。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基体材料11由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因此,在可见光下,基体材料11和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全部被视觉辨认为白色。因此,在可见光下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图案)不出现。由此,防止具有发光图像12的防伪介质10被容易地伪造。
此外,在图15中,示出各第1图样单元200的线150a、示出各第2图样单元250的线150b以及示出发光图像12的线150c是方便起见而描绘的。在可见光下,线150a、线150b或线150c实际上不能被视觉辨认。
接着,对包含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制作防伪介质10的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基体材料11。作为基体材料11,例如,使用包含厚度为188μm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基体材料。接着,使用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的发光图像。
此时,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如前所述,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
接着,使用外涂墨,在基体材料11、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通过丝网印刷形成例如厚度2μm的外涂层30。此时,作为外涂墨,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外涂墨。
确认方法
接着,参照图15、图17A及图17B,对检查(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可见光时)
首先,观察可见光下的防伪介质10。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基体材料11、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分别被视觉辨认为白色物(参照图15)。因此,在可见光下,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不出现。
(照射UV-A时)
接着,观察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作为照射的UV-A,例如,使用波长365nm的紫外线。UV-A透射外涂层30,到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和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
图17A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蓝色光。因此,第1图样单元20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1b。另一方面,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蓝色光。因此,第2图样单元250也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6b。在此,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和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也能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这样,在照射UV-A时,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微字符。因此,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埋没在微字符串m上而不出现。
(照射UV-C时)
接着,观察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作为照射的UV-C,例如,使用波长254nm的紫外线。UV-C透射外涂层30而到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和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
图17B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红色光。因此,第1图样单元200被视觉辨认为红色部分21c。另一方面,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绿色光。因此,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绿色部分26c。这样,在照射UV-C时,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微字符。因此,在照射UV-C时,包含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微字符串m上的潜像显现而能视觉辨认。如前所述,在此,能视觉辨认“A”这一字符的潜像。
在照射可见光、UV-A或UV-C的情况下,检查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的颜色如上所述地变化,由此,能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正规的。
变形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由第1图样单元200或第2图样单元250的任一个构成1个微字符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1个微字符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双方。以下,参照图18A至图19B,对1个微字符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8A是示出在本变形例中可见光下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图18B是图18A所示的发光图像12的沿着B-B线的截面图。如图18A及图18B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关于多个微字符的一部,1个微字符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外涂层30在基体材料11、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利用外涂墨而形成。
接着,参照图18A、图19A及图19B,对在本变形例中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可见光照射时)
在可见光下,如图18A所示,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分别由白色部分21a、26a形成。因此,在可见光下,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不出现。
(照射UV-A时)
图19A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分别由蓝色部分21b、26b形成。在此,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因此,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不出现。
(照射UV-C时)
图19B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分别由红色部分21c及绿色部分26c形成。因此,在照射UV-C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
依据本变形例,关于多个微字符的一部分,1个微字符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所以照射UV-C时,能够视觉辨认比第4实施方式轮廓更光滑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由此,在照射UV-C时,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潜像的形状。
另外,也获得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其他变形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包含荧光体DE-RB的墨作为第1荧光墨13、并使用包含荧光体DE-GB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的例子。即,示出了使用以下所示的表1中的组合_1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表1中的组合_2或组合_3的墨。即使在组合_2或组合_3的情况下,也与组合_1的情况下相同,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是在照射UV-A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墨。因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在该情况下,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在照射UV-A时也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C而也开始能视觉辨认。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困难。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A及图20B,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0A及图20B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仅在由照射UV-C时不发光的墨构成第2荧光墨这方面不同,其他构成与图15至图17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相同。在图20A及图20B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5至图17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制作防伪介质10的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基体材料11。作为基体材料11,例如,使用包含厚度为188μm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基体材料。接着,使用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的发光图像。
此时,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如前所述,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
接着,使用外涂墨,在基体材料、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形成例如厚度2μm的外涂层30。此时,作为外涂墨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外涂墨。
确认方法
接着,参照图20A及图20B,对检查(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UV-A时)
图20A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蓝色光。因此,第1图样单元20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1b。另一方面,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1184,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蓝色光。因此,第2图样单元250也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6b。另外,如前所述,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蓝色部分21b和蓝色部分26b也能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这样,在照射UV-A时,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微字符。因此,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不出现。
(照射UV-C时)
图20B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R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红色光。因此,第1图样单元200被视觉辨认为红色部分21c。另一方面,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包含照射UV-C时不发出光的墨,因此,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无色部分26d。因此,在照射UV-C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
此外,在图20B中,方便起见,显示了表示第2图样单元250的微字符“D”、“N”及“P”的线,但实际上不被视觉辨认。
变形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包含荧光体DE-RB的墨作为第1荧光墨13、并使用包含荧光体D-1184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的例子。即,示出了使用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表2中的组合_1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表2中的组合_2至组合_6的墨。即使在组合_2至组合_6的情况下,也与组合_1的情况下相同,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是在照射UV-A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墨。因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在该情况下,由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构成的发光图像12的潜像,在照射UV-A时也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C而也开始能视觉辨认。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困难。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A及图21B,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1A及图21B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仅在以照射UV-C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的方式选择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这方面不同,其他构成与图15至图17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与第3实施方式的第1荧光墨及第2荧光墨相同。在图21A及图21B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5至图17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制作防伪介质10的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检查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防伪介质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基体材料11。作为基体材料11,例如,使用包含厚度为188μm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基体材料。接着,使用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的发光图像。
此时,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如前所述,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
接着,使用外涂墨,在基体材料11、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形成例如厚度2μm的外涂层30。此时,作为外涂墨,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外涂墨。
确认方法
接着,参照图21A及图21B,对检查(确认)包含防伪介质10的有价证券是否正规的方法进行说明。
(照射UV-C时)
图21A是示出照射UV-C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绿色光。因此,第1图样单元200被视觉辨认为绿色部分22c。另一方面,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R,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绿色光。因此,第2图样单元250也被视觉辨认为绿色部分27c。另外,如前所述,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绿色部分22c和绿色部分27c也能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这样,在照射UV-C时,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的颜色的区域。因此,在照射UV-C时,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不出现。
(照射UV-A时)
图21B是示出照射UV-A时的防伪介质10的发光图像12的平面图。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体DE-GB,因此,第1荧光墨13发出蓝色光。因此,第1图样单元200被视觉辨认为蓝色部分22b。另一方面,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体DE-GR,因此,第2荧光墨14发出红色光。因此,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红色部分27b。这样,在照射UV-A时,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微字符。因此,在照射UV-A时,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
这样,依据上述第4至第6的各实施方式,防伪介质10具备:基体材料11;使用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荧光墨13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荧光墨14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250;以及在基体材料11、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上形成的外涂层30。多个第1图样单元200和多个第2图样单元250形成多个微字符“D”、“N”及“P”。多个微字符形成多个微字符串m,并且第1图样单元200形成微字符串m上的潜像。外涂层30透射UV-A和UV-C。在第4及第5实施方式中,其中第1荧光墨13的第1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E-RB,该荧光体DE-RB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1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红色(第2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在第4实施方式中,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包含这样的荧光体DE-GB,该荧光体DE-GB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1颜色)或被视觉辨认为与蓝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第3颜色)的光。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1184,该荧光体D-1184在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1颜色)或被视觉辨认为与蓝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不发出光。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第1荧光墨13的第1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E-GB,该荧光体DE-GB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第1颜色)的光,当照射UV-A时,发出蓝色(第2颜色)的光。另一方面,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包含荧光体DE-GR,该荧光体DE-GR在照射UV-C时,发出绿色(第1颜色)或被视觉辨认为与绿色(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在照射UV-A时,发出红色(第3颜色)的光。因此,依据上述第4及第5实施方式,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在照射UV-A时不能被判别,照射UV-C而开始能判别。即,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在照射UV-A时埋没在微字符串m上而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C开始在微字符串m上显现而能视觉辨认。另外,依据上述第6实施方式,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在照射UV-C时不能判别,照射UV-A而开始能判别。即,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在照射UV-C时埋没在微字符串m上而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A开始在微字符串m上显现而能视觉辨认。
这样,通过使用包含双色性荧光体的墨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与使用包含单色性荧光体的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困难。另外,能通过肉眼简易并且迅速地判别发光图像12是否正规。
另外,通过选择第1荧光墨13的第1荧光体及第2荧光墨14的第2荧光体以便照射UV-A(第4及第5实施方式)或UV-C(第6实施方式)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另外,在第4及第5实施方式中,选择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第1荧光体及第2荧光体,以便照射与UV-A相比准备光源是困难的UV-C而开始出现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由此,能够更稳固地防止弄清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而且,在上述第4至第6的各实施方式中,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形成多个微字符串m,所以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的面积比发光图像12的区域的面积小。另外,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具有复杂的形状。因此,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微小的色度差或厚度之差,在照射UV-A(第4及第5实施方式)或UV-C(第6实施方式)时,也难以视觉辨认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即,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另外,在上述第4至第6的各实施方式中,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没有相接的部分。即,在第4及第5实施方式中,在照射UV-A时,第1图样单元200的蓝色部分21b和第2图样单元250的蓝色部分26b没有相接的部分。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照射UV-C时,第1图样单元200的绿色部分22c和第2图样单元250的绿色部分27c没有相接的部分。在此,假设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相接的情况下,有时在相接的部分中存在着不规则地反射或折射的光。依据上述第4至第6的各实施方式,没有起因于那样的光而视觉辨认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的边界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稳固地防止弄清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
而且,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在照射UV-A(第4及第5实施方式)或UV-C(第6实施方式)时,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固地防止容易地弄清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进一步困难。
变形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包含荧光体DE-GB的墨作为第1荧光墨13、并使用包含荧光体DE-GR的墨作为第2荧光墨14的例子。即,示出了使用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表3中的组合_1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表3中的组合_2或组合_3的墨。即使在组合_2或组合_3的情况下,也与组合_1的情况下相同,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是在照射UV-A时发出相同颜色或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墨。因此,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困难。
其他的变形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由双色性荧光体构成第2荧光墨14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与图20A及图20B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第2荧光墨14也可以由单色性荧光体构成。在该情况下的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制,能如第3实施方式的表4所示的那样适当地选择各种组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第2荧光墨14形成第1图样单元200,使用第1荧光墨13形成第2图样单元250。在该情况下,由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构成的发光图像12的潜像在照射UV-C时也不能视觉辨认,照射UV-A而也开始能视觉辨认。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难以进行。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6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发出的光的颜色是蓝色、红色或绿色的任一颜色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能够将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各种组合的墨用作墨13、14。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6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涂层30是大致无色透明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在可见光下和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则外涂层30也可以具有颜色。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6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例子: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第1荧光体发出第2颜色的光,第2荧光体发出第3颜色的光或不发出光,因此,包含第1荧光体的图样区域20及包含第2荧光体的背景区域25(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图样单元200及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图样单元250)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区域(图样单元)。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即,只要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第1荧光体及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并且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包含第1荧光体的图样区域20及包含第2荧光体的背景区域25(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图样单元200及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图样单元250)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区域(图样单元),就能任意地设定第1荧光体的发光颜色。
例如,也可以使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发出第1颜色的光,并且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也发出第1颜色或视觉辨认为与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的第1荧光体。在该情况下,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第1荧光体发出第1颜色的光,第2荧光体发出第1颜色或视觉辨认为与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区域(图样单元)。另一方面,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第1荧光体发出第1颜色或视觉辨认为与第1颜色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第3颜色的光或不发出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区域(图样单元)。因此,在上述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由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构成的发光图像的图案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不被视觉辨认,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而开始被视觉辨认。由此,能简易并且迅速地进行发光图像的确认。另外,在上述第4至第6实施方式中,由第1图样单元构成的发光图像的潜像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埋没在微字符串上而不被视觉辨认,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开始在微字符串上显现而被视觉辨认。由此,能够简易并且迅速地进行发光图像的确认,并且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的图案。
第7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在照射UV-A及UV-C的一个时不被视觉辨认,照射另一个而开始被视觉辨认,但也能够设定为照射UV-A、照射UV-C时不被视觉辨认,同时照射UV-A和UV-C时开始被视觉辨认。
此时,第1荧光墨13在照射UV-A时发出峰值波长为约610nm的红色(第1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峰值波长为约520nm的绿色(第2颜色)的光。另外,第1荧光墨13在同时照射UV-A和UV-C的情况下,发出黄色(第5颜色)的光。对于第1荧光墨13,例如,能够使用上述荧光体DE-GR。
另外,第2荧光墨14在照射UV-A时,发出峰值波长(发光波长)为约615nm的红色(第3颜色)的光,在照射UV-C时,发出峰值波长为约515nm的绿色(第4颜色)的光。另外,第2荧光墨14在同时照射UV-A和UV-C的情况下,发出黄色(第6颜色)的光。对于第2荧光墨14,能够使用与荧光体DE-GR的发光波长差为5nm以下的荧光介质DE-GR1(根本特殊化学制)。即,荧光介质DE-GR1在短波长侧的发光波长比DE-GR小约5nm,在长波长侧的发光波长比DE-GR长约5nm。
峰值波长为约610nm的红色(第1颜色)和峰值波长为约615nm的红色(第3颜色)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另外,峰值波长为约520nm的绿色(第2颜色)和峰值波长为约515nm的绿色(第4颜色)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
另一方面,在同时照射UV-A和UV-C的情况下,第1荧光墨13发出的黄色(第5颜色)和第2荧光墨14发出的黄色(第6颜色)的色度差ΔE*ab为约12,被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
第1荧光墨13包含荧光介质DE-GR,第2荧光墨14包含荧光介质DE-GR1,所以在仅照射UV-A的情况下,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红色)的区域(微字符),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在仅照射UV-C的情况下,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绿色)的区域(微字符),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在同时照射UV-A及UV-C的情况下,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黄色的区域(微字符),能视觉辨认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
即,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图样区域20的图案在照射UV-A时、照射UV-C时不被视觉辨认,同时照射UV-A及UV-C而开始被视觉辨认。
另外,与第4至第6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微字符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在照射UV-A时、照射UV-C时埋没在微字符串m上而不被视觉辨认,同时照射UV-A及UV-C开始在微字符串m上显现而被视觉辨认。
这样,通过将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墨所包含的双色性荧光体和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墨所包含的双色性荧光体设定为发光波长差为5nm以下,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而且,即使在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在照射UV-A时、照射UV-C时,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固地防止弄清发光图像12的图案(潜像)。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更进一步困难。
而且,与第4至第6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微字符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形成多个微字符串m,所以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微小的色度差或厚度之差,在照射UV-A时、照射UV-C时,难以视觉辨认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即,能够防止容易地弄清发光图像12的潜像,所以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也可以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介质DE-RB,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与荧光体DE-RB的发光波长差为5nm以下的荧光介质DE-RB1(根本特殊化学制)。在该情况下,在照射UV-A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蓝色),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照射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红色),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品红色的区域(微字符),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
也可以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介质DE-BG,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与荧光体DE-BG的发光波长差为5nm以下的荧光介质DE-BG1(根本特殊化学制)。在该情况下,照射UV-A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绿色),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照射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蓝色),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的蓝绿色的区域(微字符),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
第8实施方式
也能够设定为照射UV-A时及照射UV-C时,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通过UV-A和UV-C的同时照射使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消失(不被视觉辨认)。
例如,对第1荧光墨13使用上述荧光体DE-RG,对第2荧光墨14使用上述荧光体DE-GR而形成防伪介质10。这样的防伪介质10在可见光下整体被视觉辨认为白色,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
对该防伪介质10仅照射UV-A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RG)发出绿色光。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GR)发出红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因此,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被视觉辨认。另外,与第4至第6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微字符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在照射UV-A时,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在微字符串m上显现而被视觉辨认。
对该防伪介质10仅照射UV-C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RG)发出红色光。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GR)发出绿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因此,在照射UV-C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
对该防伪介质10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RG)发出黄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GR)也发出黄颜色的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因此,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在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的图案不出现。另外,与第4至第6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微字符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在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发光图像12的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埋没在微字符串m上而不出现。
这样,通过设定为发光图像12以照射UV-A时、照射UV-C时、同时照射UV-A及UV-C时的三个照射图案的各个进行变化,并且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而且,即使在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由于外涂层30消除了这些,所以在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图样区域20和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也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由此,能够使发光图像12更可靠地以三个照射图案的各个进行变化。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而且,与第4至第6实施方式同样,在用微字符形成发光图像12的情况下,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形成多个微字符串m,所以即使在第1图样单元200和第2图样单元250之间存在着微小的色度差或厚度之差,在同时照射UV-A及UV-C时也难以视觉辨认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由此,能够使发光图像12更可靠地以三个照射图案的各个进行变化。由此,能够使防伪介质10的伪造进一步困难。
也可以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介质DE-RB,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荧光介质DE-BR。在该情况下,在照射UV-A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RB)发出蓝色光,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BR)发出红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在照射UV-C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RB)发出红色光,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BR)发出蓝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都被视觉辨认为品红色的相同颜色区域(微字符),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不出现。
也可以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介质DE-BG,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荧光介质DE-GB。在该情况下,在照射UV-A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BG)发出绿色光,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GB)发出蓝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照射UV-C时,形成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第1荧光墨13(荧光体DE-BG)发出蓝色光,形成背景区域25(第2图样单元250)的第2荧光墨14(荧光体DE-GB)发出绿色光。因此,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发光图像12的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图案(潜像)被视觉辨认。同时照射UV-A及UV-C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都被视觉辨认为蓝绿色的相同颜色区域(微字符),图样区域20(第1图样单元200)的潜像不出现。
而且,在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体DE-RG,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荧光体DE-GR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基体材料11上胶印黄色的墨,在其上胶印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同样如此,在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介质DE-RB,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荧光介质DE-BR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基体材料11上胶印品红色的墨,在其上胶印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另外,同样如此,在对于第1荧光墨13使用荧光介质DE-BG,对于第2荧光墨14使用荧光介质DE-GB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基体材料11上胶印蓝绿色的墨,在其上胶印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通过这样,在同时照射UV-A及UV-C时,易于将发光图像12整体视觉辨认为单一颜色的图像。
此外,在上述第5至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与图18A至图19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也可以形成为1个微字符包含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使用具有对UV-A或UV-C的激发特性的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也可以使用具有对UV-B或红外线的激发特性的墨。即,作为本发明中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或“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能够使用任意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3、第7及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背景区域25的至少一部分与图样区域20邻接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可见光下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分别被视觉辨认为白色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至少在可见光下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4至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潜像也可以是图形等。
另外,在上述第7及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单独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或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从第1荧光墨13及第2荧光墨14所发出的光的颜色是蓝色、红色或绿色的任一颜色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第7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单独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或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及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各种组合的墨用作墨13、14。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单独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或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及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各种组合的墨用作墨13、14。
另外,在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可见光下、单独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或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及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则外涂层30也可以具有颜色。
另外,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可见光下、单独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或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图样区域20及背景区域25(第1图样单元200及第2图样单元250)被视觉辨认为不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及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被视觉辨认为相同颜色的区域(微字符),则外涂层30也可以具有颜色。
另外,在上述第1至第8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用作构成有价证券等的防伪介质的例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发光介质能够在各种用途中使用。例如在玩具等用途中,也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发光介质。在该情况下,通过包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及第2波长区域内的至少任一非可见光而变化的图样区域及背景区域(第1图样单元及第2图样单元)的发光图像,也能够对玩具等赋予各种功能、特质。

Claims (15)

1.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区域,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保护层,
所述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
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或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2.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第1区域,包含第2荧光体的第2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第2荧光体上形成的保护层,
所述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
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并且与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视觉辨认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
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含有透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的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含丙烯酸类树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6.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以消除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之间的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的方式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
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
所述多个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多个第2图样单元没有相接的部分,
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
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7.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
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
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
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或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8.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
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
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
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并且与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视觉辨认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在同时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含有透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的材料。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含丙烯酸类树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2.一种发光介质,所述发光介质在基体材料上具有发光图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图像具有:包含第1荧光体的多个第1图样单元,包含第2荧光体的多个第2图样单元,以及以消除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之间的厚度、表面的粗糙度的差异的方式在基体材料、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上形成的保护层,
所述第1图样单元和所述第2图样单元形成多个微字符,
关于所述多个微字符的一部分,1个微字符含有所述第1图样单元及所述第2图样单元,
所述多个微字符形成微字符串,并且所述第1图样单元在所述微字符串上形成潜像,
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相同颜色的颜色的光,
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时,所述第1荧光体及所述第2荧光体发出视觉辨认为互相不同颜色的颜色的光,由此使所述微字符串上的所述潜像显现。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含有透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和第2波长区域内的非可见光的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含丙烯酸类树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CN201180048911.6A 2010-08-09 2011-08-04 发光介质 Active CN103153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8915A JP5699313B2 (ja) 2010-08-09 2010-08-09 発光媒体
JP2010-178915 2010-08-09
PCT/JP2011/067876 WO2012020693A1 (ja) 2010-08-09 2011-08-04 発光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3641A CN103153641A (zh) 2013-06-12
CN103153641B true CN103153641B (zh) 2015-04-29

Family

ID=4556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8911.6A Active CN103153641B (zh) 2010-08-09 2011-08-04 发光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52631B2 (zh)
EP (4) EP2604441B1 (zh)
JP (1) JP5699313B2 (zh)
CN (1) CN103153641B (zh)
PL (1) PL2604441T3 (zh)
WO (1) WO20120206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9313B2 (ja) * 2010-08-09 2015-04-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媒体
JP2014156024A (ja) * 2013-02-14 2014-08-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が形成された媒体および媒体の確認方法
EP2803497A1 (en) * 2013-05-13 2014-11-19 KBA-NotaSys SA Printed security feature, object comprising such a printed security feature, and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6303450B2 (ja) * 2013-11-29 2018-04-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蛍光潜像媒体、検証器及び検証方法
DE102015102045A1 (de) * 2015-02-12 2016-08-18 Bundesdruckerei Gmbh Identifikationsdokument mit einem gedruckten Personenbild
SE1550925A1 (en) * 2015-06-30 2016-12-31 Innventia Ab Method of printing and printed matter obtained
JP7151056B2 (ja) * 2016-01-19 2022-10-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体、カード、印刷物
TR201907834T4 (tr) 2017-01-02 2019-06-21 Polska Wytwornia Papierow Wartosciowych S A Bir güvenlik belgesi.
CN107423796A (zh) * 2017-07-28 2017-12-01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一种多光谱隐形防伪标识及其检测装置、检测方法
DE102017127923A1 (de) * 2017-11-27 2019-06-13 Bundesdruckerei Gmbh Codierungssystem zum Ausbilden eines Sicherheitsmerkmals in oder an einem Sicherheits- oder Wertdokument oder einer Mehrzahl von Sicherheits- oder Wertdokumenten
JP6948031B2 (ja) * 2018-05-22 2021-10-13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偽造防止用印刷物
TWI739168B (zh) * 2019-10-07 2021-09-11 勤倫有限公司 具防偽功能之列印品
JP2022006561A (ja) * 2020-06-24 2022-0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物
DE102021001019A1 (de) 2021-02-25 2022-08-25 Giesecke+Devrient Currency Technology Gmbh Sicherheitselement, Datenträg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102022001659A1 (de) * 2022-05-11 2023-11-16 Giesecke+Devrient Currency Technology Gmbh Wertdokument mit Lumineszenzmerkmal, Wertdokumentsystem, 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Prüfverfahren
PL442654A1 (pl) * 2022-10-26 2024-04-29 Polska Wytwórnia Papierów Wartościowych Spółka Akcyjna Element zabezpieczający do dokumentów identyfikacyjnych, w szczególności dokumentów tożsamości, oraz dokument zawierający taki element zabezpieczający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4094A (ja) * 1995-05-31 1996-12-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印刷物
JPH10129107A (ja) * 1996-11-01 1998-05-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画像表示体
JPH10140500A (ja) * 1996-11-08 1998-05-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用紙
JPH10251570A (ja) * 1997-03-11 1998-09-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蛍光発光インキ及び蛍光画像形成物
JPH10315605A (ja) * 1997-05-21 1998-12-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蛍光画像形成物および蛍光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EP1179808A1 (fr) * 2000-08-09 2002-02-13 Banque Nationale De Belgique S.A. Dispositif antifraude pour document
EP2075767A1 (fr) * 2007-12-27 2009-07-01 Banque Nationale de Belgique Dispositif anti-contrefaçon bicouch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0523A (en) * 1972-05-03 1976-02-24 Bercher S.A. Publicite Generale Decorative multilayer object
JPH07111780B2 (ja) * 1986-12-29 1995-11-29 トツパン・ム−ア株式会社 磁気カ−ドの作成方法
JPH077505B2 (ja) * 1986-12-29 1995-01-30 トツパン・ム−ア株式会社 磁気カ−ドの作成方法
JPH0470394A (ja) * 1990-07-02 1992-03-0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印刷物
US5178418A (en) * 1991-06-25 1993-01-12 Canadian Bank Note Co., Ltd. Latent images comprising phase shifted micro printing
JP3201799B2 (ja) * 1991-11-18 2001-08-27 東京磁気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記録印字層を有する記録媒体
JP2564903Y2 (ja) * 1992-08-25 1998-03-11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赤外線バーコードを有する情報記録媒体
JPH06227186A (ja) * 1993-02-01 1994-08-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磁気記録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34289A (ja) * 1993-02-10 1994-08-23 Hitachi Maxell Ltd 潜像形成部材
JPH06260625A (ja) * 1993-03-09 1994-09-16 Seiko Instr Inc イメージセンサ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US6017661A (en) * 1994-11-09 2000-01-25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Temporary marking using photoerasable colorants
JPH07130005A (ja) * 1993-11-01 1995-05-19 Canon Inc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85411B2 (ja) * 1994-02-23 2005-08-17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
JPH07276779A (ja) * 1994-04-11 1995-10-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記録用媒体
JPH0825855A (ja) * 1994-07-18 1996-01-30 Tokyo Jiki Insatsu Kk 磁気カ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145916A (ja) * 1995-11-24 1997-06-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
JP3430755B2 (ja) * 1995-12-11 2003-07-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印刷物
JP3030534U (ja) * 1996-03-12 1996-11-01 大蔵省印刷局長 微小文字を有する印刷物
JPH1035089A (ja) * 1996-07-19 1998-02-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1076745A (ja) * 1996-09-03 1998-03-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印刷物
JPH1081056A (ja) * 1996-09-09 1998-03-3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複写防止媒体及びその作成方法
JPH1081060A (ja) * 1996-09-09 1998-03-3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複写防止媒体及びその作成方法
JPH1097737A (ja) * 1996-09-20 1998-04-14 Canon Inc カード状光記録媒体
JP3828632B2 (ja) * 1997-03-11 2006-10-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蛍光画像形成物
JPH10250212A (ja) * 1997-03-18 1998-09-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印刷物及び蛍光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05550A (ja) * 1997-05-02 1998-1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10305676A (ja) * 1997-05-09 1998-11-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ード
JP3857786B2 (ja) * 1997-08-01 2006-12-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感圧接着剤付き用紙
DE19740920A1 (de) * 1997-09-17 1999-03-18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Nummerierte Datenträger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2000052675A (ja) * 1998-08-10 2000-02-22 Toshiba Corp 画像入りidカード、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真偽判定方法
JP4268261B2 (ja) * 1999-05-12 2009-05-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07631B2 (ja) * 1999-06-02 2009-08-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隠蔽性情報記録媒体
JP2001121852A (ja) * 1999-10-29 2001-05-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隠蔽層付カード
JP2002072835A (ja) * 2000-08-31 2002-03-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不可視情報を伴なった光回折構造を有する情報記録体、ならびにその情報記録体製造用ラベル、および情報記録体製造用転写シート
JP4560924B2 (ja) * 2000-09-19 2010-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220695B2 (ja) * 2001-09-04 2009-02-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DE10136252A1 (de) 2001-07-25 2003-02-20 Kurz Leonhard Fa Durch Drucken erzeugtes Halbtonbild
JP2003112487A (ja) * 2001-10-04 2003-04-15 Printing Bureau Ministry Of Finance 多数の微小記号文字から成る微小記号文字群が印刷された証券印刷物
CN1273311C (zh) 2001-10-19 2006-09-06 雷恩哈德库兹两合公司 压印薄膜和安全文件
JP2003127574A (ja) * 2001-10-26 2003-05-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隠蔽層付印刷物
JP2003145969A (ja) * 2001-11-16 2003-05-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隠蔽層付印刷物
JP2003191672A (ja) * 2001-12-27 2003-07-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隠蔽層付情報媒体
JP2003266980A (ja) * 2002-03-14 2003-09-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剥離性隠蔽層付印刷物
JP2003266977A (ja) * 2002-03-15 2003-09-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隠蔽層付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2003266978A (ja) * 2002-03-20 2003-09-25 Nec Tokin Corp スクラッチカ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962743B1 (ko) * 2002-04-10 2010-06-09 소니 주식회사 광학 기록 매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3335086A (ja) * 2002-05-22 2003-11-25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多数の微小記号文字から成る微小記号文字群が印刷された証券印刷物
JP2003335085A (ja) * 2002-05-22 2003-11-25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多数の微小記号文字から成る微小記号文字群が印刷された証券印刷物
JP3962834B2 (ja) * 2002-05-22 2007-08-22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多数の微小記号文字から成る微小記号文字群が印刷された証券印刷物
JP4313550B2 (ja) * 2002-08-02 2009-08-12 ザ・インクテック株式会社 微小着色パターン欠陥修正用インキ、その修正方法、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ー
JP3814691B2 (ja) * 2002-11-29 2006-08-30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証券印刷物の認証方法並びにその認証方法に用いる証券印刷物及び認証装置
JP2004299300A (ja) * 2003-03-31 2004-10-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体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ならびにこの画像形成体作成用の熱転写シート
JP2004299278A (ja) * 2003-03-31 2004-10-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拡散転写と染料受容層を用いた印画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体
JP2004299274A (ja) * 2003-03-31 2004-10-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拡散転写を用いた印画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体
JP4371732B2 (ja) * 2003-08-18 2009-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ウェハ加工における半導体ウェハのデバイス面保護膜形成方法
JP4725013B2 (ja) * 2003-12-24 2011-07-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材
JP2005219356A (ja) * 2004-02-06 2005-08-18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真偽判別媒体
JP4418881B2 (ja) * 2004-03-18 2010-02-24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偽造防止印刷物
JP2005297429A (ja) * 2004-04-14 2005-10-27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水圧転写用フィルムおよび水圧転写体
US7597961B2 (en) * 2004-07-13 2009-10-06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Authenticatable article and method of authenticating
JP4599586B2 (ja) * 2004-09-07 2010-12-15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偽造防止媒体とその判別方法
JP4185032B2 (ja) * 2004-09-13 2008-11-19 株式会社東芝 蛍光画像形成物及び蛍光発光インク
JP4725067B2 (ja) * 2004-09-30 2011-07-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材
JP4504785B2 (ja) * 2004-11-02 2010-07-14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金属光沢調印刷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87090B2 (ja) * 2005-01-13 2010-06-23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真偽判別可能な発光印刷物
JP2006205500A (ja) * 2005-01-27 2006-08-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策が施された番号印刷媒体
JP2006234999A (ja) * 2005-02-23 2006-09-07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552052B2 (ja) * 2005-03-30 2010-09-29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多色発光混合物及び多色発光インキ組成物、並びに画像形成物
US7654581B2 (en) * 2005-05-06 2010-02-02 Canadian Bank Note Company, Limited Security document with ultraviolet authentication security feature
AU2006261747A1 (en) * 2005-06-28 2007-01-04 Richard Saxby Luminescent/fluorescent label for a beve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4400519B2 (ja) * 2005-06-30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US7909364B2 (en) * 2005-09-07 2011-03-22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Indicator for indicating authenticity
JP2007299173A (ja) * 2006-04-28 2007-11-15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Icカード、icカード作製方法及びicカード作製装置
US7611258B1 (en) * 2006-09-07 2009-11-03 Chase Ida J Outdoor design panel
JP5034499B2 (ja) * 2006-12-28 2012-09-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印刷媒体及び偽造防止印刷媒体の真偽判定方法
US7919155B2 (en) * 2007-03-07 2011-04-05 Xerox Corporation Docu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document including invisible information for security applications
FR2917418B1 (fr) * 2007-06-12 2010-05-07 Honnorat Rech S & Services Composition de securite, non photocopiable et authentifiable
JP3137432U (ja) * 2007-09-12 2007-11-22 株式会社笠間製本印刷 光沢性印刷構造
JP2009108449A (ja) * 2007-10-31 2009-05-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用紙
JP4499148B2 (ja) * 2007-11-27 2010-07-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キ被膜用平坦化ローラ
JP2009149789A (ja) * 2007-12-21 2009-07-09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変色効果を有するインキ及びその印刷物
JP5109665B2 (ja) * 2008-01-08 2012-12-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媒体の判別方法
KR100978229B1 (ko) * 2008-07-31 2010-08-30 한국조폐공사 특수 파장에 따라 색이 변하는 보안색사가 내재된보안용지와 이를 이용한 제조방법
JP5558722B2 (ja) * 2009-01-16 2014-07-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物及び容器
JP5260346B2 (ja) * 2009-02-05 2013-08-14 金剛株式会社 移動棚とその台枠
JP5120309B2 (ja) * 2009-03-26 2013-01-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板
JP2011180364A (ja) * 2010-03-01 2011-09-15 Ricoh Co Ltd 現像剤担持体の製造方法、現像剤担持体、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8818A (ja) * 2010-05-12 2011-11-24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12000779A (ja) * 2010-06-14 2012-01-0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印刷物とその真偽判定方法および偽造防止インキ
JP5622087B2 (ja) * 2010-08-09 2014-11-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媒体
JP5699313B2 (ja) * 2010-08-09 2015-04-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媒体
JP5344077B2 (ja) * 2012-10-25 2013-11-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4094A (ja) * 1995-05-31 1996-12-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印刷物
JPH10129107A (ja) * 1996-11-01 1998-05-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画像表示体
JPH10140500A (ja) * 1996-11-08 1998-05-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用紙
JPH10251570A (ja) * 1997-03-11 1998-09-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蛍光発光インキ及び蛍光画像形成物
JPH10315605A (ja) * 1997-05-21 1998-12-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蛍光画像形成物および蛍光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EP1179808A1 (fr) * 2000-08-09 2002-02-13 Banque Nationale De Belgique S.A. Dispositif antifraude pour document
EP2075767A1 (fr) * 2007-12-27 2009-07-01 Banque Nationale de Belgique Dispositif anti-contrefaçon bicouch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26634A1 (en) 2015-01-21
WO2012020693A1 (ja) 2012-02-16
JP2012035548A (ja) 2012-02-23
CN103153641A (zh) 2013-06-12
PL2604441T3 (pl) 2015-12-31
EP2826635A1 (en) 2015-01-21
EP2604441B1 (en) 2015-07-08
EP2826634B1 (en) 2016-07-06
US20130221656A1 (en) 2013-08-29
JP5699313B2 (ja) 2015-04-08
EP2604441A4 (en) 2014-03-12
EP2826635B1 (en) 2016-03-30
EP2604441A1 (en) 2013-06-19
EP3040207A1 (en) 2016-07-06
US9452631B2 (en) 2016-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3641B (zh) 发光介质
CN103153642B (zh) 发光介质
CN103025535B (zh) 发光介质及发光介质的确认方法
JP4487090B2 (ja) 真偽判別可能な発光印刷物
EA011330B1 (ru) Элемент защиты с переходом черный-цветной
RU2264296C2 (ru) Полутоновое изображение, полученное методом печати
JP2012000779A (ja) 偽造防止印刷物とその真偽判定方法および偽造防止インキ
JP2011144243A (ja) 残光性発光組成物、残光性インキ組成物及び真偽判別印刷物
WO2012018085A1 (ja) 発光媒体および発光媒体の確認方法
JP5573469B2 (ja) 発光媒体および発光媒体の確認方法
JP5533484B2 (ja) 潜像画像を有する印刷物
KR20200002447A (ko) 형광 보안 요소
JP2004142129A (ja) 真贋判定機能を有する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真贋判定機能を有したシート状物
JP2014156024A (ja) 画像が形成された媒体および媒体の確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