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7345B -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7345B
CN108657345B CN201810237549.0A CN201810237549A CN108657345B CN 108657345 B CN108657345 B CN 108657345B CN 201810237549 A CN201810237549 A CN 201810237549A CN 108657345 B CN108657345 B CN 108657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fuel tank
frame
cushion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375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57345A (zh
Inventor
松岛怜
佐佐木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57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57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3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K11/06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the frame being of single-beam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M7/06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directly under the saddle or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该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具备后部车身单框架(22),该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有使夹着燃料箱(8)的至少一部分而设置的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21)在所述燃料箱(8)的后方且车座(9)的下方汇合的汇合部(22a),并且与所述前部车身框架(21)相连地延伸。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中,存在将双管在车座下连结于两个枢轴框架的结构。在日本专利第4247839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727315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在左右的主框架构件的下侧配置的左右的副框架构件的后端部与中央横向构件结合,在中央横向构件的下侧设置有左右的下部框架构件。
然而,由于在左右的两个下部框架构件的上方设置有车座,所以存在损坏车座的跨骑性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中,提高车座的跨骑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所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具备后部车身单框架,该后部车身单框架具有使夹着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而设置的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在所述燃料箱的后方且车座的下方汇合的汇合部,并且与所述前部车身框架相连地延伸。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侧视下,所述汇合部位于比将所述车座的前后方向中点与踏板连结的假想线靠前方的位置。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有中空结构,在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的一侧设置有排气部件,在另一侧设置有电气安装件。
(4)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发动机安装部,其供发动机安装;以及缓冲件安装部,其供缓冲件安装。
(5)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侧视下,所述发动机安装部与所述缓冲件安装部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
(6)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供所述燃料箱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
(7)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与缓冲件轴线相同的轴线上设置有所述燃料箱。
(8)在上述(7)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供所述燃料箱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所述燃料箱安装部由供缓冲件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支承。
(9)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缓冲件安装部,其供缓冲件安装;以及加强部,其加强所述缓冲件安装部,以包围所述缓冲件安装部与所述加强部的接合部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有车座框架的焊接部。
根据上述(1)的方案,具备后部车身单框架,该后部车身单框架具有使夹着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而设置的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在燃料箱的后方且车座的下方汇合的汇合部,并且与前部车身框架相连地延伸,由此,与在车座的下方设置两个框架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窄车宽。因此,能够提高车座的跨骑性。而且,使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在燃料箱的后方且车座的下方汇合,由此,能够避开燃料箱配置位置地配置前部车身框架,因此,形成为燃料箱的形状自由度高且容易确保燃料箱的容量的结构。
根据上述(2)的方式,在侧视下,汇合部位于比将车座的前后方向中点与踏板连结的假想线靠前方的位置,由此,与在侧视下汇合部位于比假想线靠后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驾驶员跨骑车座而朝向踏板活动脚的范围(比假想线靠后方的区域)内缩窄车宽,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座的跨骑性。
根据上述(3)的方案,在后部车身单框架的一侧设置有排气部件,在另一侧设置有电气安装件,由此,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地配置排气部件和电气安装件。而且,后部车身单框架具有中空结构,由此后部车身单框架作为绝热结构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防止排气部件与电气安装件之间的热影响。
根据上述(4)的方案,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供发动机安装的发动机安装部、以及供缓冲件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由此,能够将来自缓冲件的载荷通过后部车身单框架朝发动机传递,因此,能够将发动机更进一步活用为承接来自车辆后方的载荷的刚性构件。
根据上述(5)的方案,在侧视下,发动机安装部与缓冲件安装部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由此,和发动机安装部与缓冲件安装部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情况相比,容易利用发动机直接承接来自缓冲件的载荷,因此,能够将发动机更进一步活用为刚性构件。
根据上述(6)的方案,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供燃料箱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由此,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安装燃料箱的托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实现轻量化。
根据上述(7)的方案,在与缓冲件轴线相同的轴线上设置有燃料箱,由此,与在相对于缓冲件轴线偏移的位置设置有燃料箱的情况相比,当减速等时,能够将来自缓冲件的载荷施加于左右前部车身框架并经由燃料箱传递至头管,使前轮进一步与地面接触。因此,能够实现制动距离的缩短化。
根据上述(8)的方案,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供燃料箱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燃料箱安装部由供缓冲件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支承,由此能够提高缓冲件与燃料箱的相对位置精度。
根据上述(9)的方案,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缓冲件安装部,其供缓冲件安装;以及加强部,其加强缓冲件安装部,以包围缓冲件安装部与加强部的接合部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有车座框架的焊接部,由此能够利用车座框架承接应力,因此,能够防止在缓冲件安装部与加强部的接合部产生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缓冲件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后视图。
图5是包括图1的V-V截面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车身结构的缓冲件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车身结构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由车把5进行转向的前轮3;以及由包括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是越野路面类型的机动二轮车。
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包括车把5以及前轮3的转向系部件由形成于车身框架2前端部的头管20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向。例如,车把5是将圆筒状的一根金属制车把管弯曲制作而成的棒式车把。在头管20中穿过与车把5连接的车把转向轴。在车身框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侧配置有摆臂6。摆臂6在车身框架2的后下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以枢轴6a为中心上下摆动。
例如,车身框架2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结合而形成。在侧视下,车身框架2具备:圆筒状的头管20,其以越趋向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且上下延伸;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21,它们从头管20的上部后方朝左右分支并朝后下方延伸;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其具有使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的后端部汇合的汇合部22a,并且与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相连地延伸;左右一对车座框架23,它们从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前上部22c朝后上方缓慢倾斜地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4(左支承框架24L、右支承框架24R),它们从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弯曲部22b朝左右车座框架23的后部向斜上后方延伸。
后部车身单框架22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单一的后部车身框架。具体而言,后部车身单框架22在从汇合部22a朝后下方延伸后在弯曲部22b处改变方向而朝下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中包括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框架。
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多个部位(在实施方式中是单侧四个部位)安装有动力单元10。具体而言,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前下部22d的单侧一个部位安装有动力单元10的上部。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中的从弯曲部22b朝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22e的单侧三个部位安装有动力单元10的后部。需要说明的是,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下方伸出部22e构成将枢轴6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框架。
以下,也将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前下部22d称作“前下发动机安装部22d(发动机安装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下方伸出部22e中的上侧的发动机安装部称作“后上发动机安装部22e1”,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下方伸出部22e中的下侧的发动机安装部称作“后下发动机安装部22e2”,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下方伸出部22e中的后上发动机安装部22e1与后下发动机安装部22e2的上下中间的发动机安装部称作“后中发动机安装部22e3”。
动力单元10具备:曲轴箱11;以及气缸部12,其在图1的侧视下从曲轴箱11的前部朝前上方突出(具体而言,以越是趋向前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缓慢地倾斜)。曲轴箱11的上部安装于前下发动机安装部22d。曲轴箱11的后部安装于后上发动机安装部22e1、后下发动机安装部22e2以及后中发动机安装部22e3。
在气缸部12连接有进气装置13以及排气装置14。进气装置13具备:节气门区,其与气缸部12的上壁连接且与进气端口连通,用于调整进气量;以及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其对向节气门区的进气进行净化,进行向动力单元10的进气。
排气装置14具备:排气管14a(排气部件),其与气缸部12的下壁连接且与排气端口连通,在动力单元10的下方朝后上方延伸后弯曲并在动力单元10的右方沿着前后延伸;以及***14b,其与排气管14a的后端连接并且在后轮4的右上侧方朝斜后上方延伸。
在左右车座框架23与左右支承框架24的车宽方向间设置有后缓冲件7(缓冲件)。在图1的侧视下,后缓冲件7以沿着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上部(具体而言,后部车身单框架22中的从汇合部22a朝弯曲部22b向后下方延伸的部分)的方式朝后下方倾斜。后缓冲件7具有朝后下方倾斜的缓冲件轴线C1。
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前上部22c安装有后缓冲件7的上端部(前端部)。以下,也将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前上部22c称作“缓冲件安装部22c”。在图1的侧视下,前下发动机安装部22d与缓冲件安装部22c配置于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摆臂6的上端部安装有后缓冲件7的下端部(后端部)。具体而言,后缓冲件7的下端部安装于将在图1的侧视下呈三角形形状的摆臂6的构成要素即三根管构件26a、26b、26c中的前后两个管构件26b、26c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上连结部26d。
需要说明的是,摆臂6具备:左右一对支承板26e,它们将后轮车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左右一对下管构件26a,它们以前端与枢轴6a的两端部连结且后端与左右支承板26e连结的方式沿着前后延伸(具体而言,以越是趋向前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缓慢地倾斜);横向构件26f,其以将左右的下管构件26a的前部(具体而言,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下方伸出部22e与后轮4之间的部分)的车宽方向间连结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前管构件26b,其下端与横向构件26f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连结且以越趋向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左右一对后管构件26c,它们的下端与左右支承板26e连结且以越趋向上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并且以越趋向上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弯曲;以及上连结部26d,其将前管构件26b的上端部与左右的后管构件26c的上端部连结。
在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安装有燃料箱8。燃料箱8的前下部由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从车宽方向外侧夹持。燃料箱8与缓冲件轴线C1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上方,设置有以沿着车座框架23的方式沿着前后延伸的车座9。
在图1的侧视下,设定将车座9的前后方向中点P1与踏板25的中心点P2连结的假想线C2。在此,踏板25的中心点P2是指在图1的侧视下的踏板25的脚踏面(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中点。在图1的侧视下,汇合部22a位于比假想线C2靠前方的位置。具体而言,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的后端部与后部车身单框架22连接的连接部(汇合部22a)位于比假想线C2靠前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符号15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身框架2的壳罩,符号16表示配置于前轮3的左右的左右一对前叉,符号17表示将左右前叉16的上部支承于头管20的转向柱,符号17a表示转向柱17的底桥,符号17b表示转向柱17的顶桥,符号18表示蓄电池(电气安装件)。
<后部车身单框架>
如图2所示,车身框架2中的后部车身单框架22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结合而形成。以下,在车身框架2的构成要素中,有时对配置于左侧的构成要素附加“L”,对配置于右侧的构成要素附加“R”。
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备:左侧板30,其具有使左前部车身框架21L的后端部汇合的汇合部22a,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从汇合部22a朝后下方延伸后在弯曲部22b处改变方向而朝下方延伸);右侧板31,其具有使右前部车身框架21R的后端部汇合的汇合部22a,并且在侧视下具有与左侧板30实质相同的形状且与左侧板30在车宽方向上对置;顶板32,其与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端结合;加强板33(加强部),其与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部22c的内表面结合;后板34,其以将左右侧板30、31的后端的车宽方向间连结的方式沿着下方伸出部22e的后端缘上下延伸;第一内板35(参照图5),其以将左右侧板30、31的前部的车宽方向间连结的方式前后延伸;以及第二内板36,其以将左右侧板30、31的弯曲部22b的车宽方向间连结的方式朝后下方倾斜地延伸。
在左右侧板30、31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0~47。
具体而言,在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部22c形成有第一贯通孔40,该第一贯通孔40供将后缓冲件7的上端部(参照图1)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未图示的轴部(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
在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部22c中在第一贯通孔40的前下方形成有第二贯通孔41(参照图3),该第二贯通孔41用于将左右侧板30、31与加强板33焊接。
在左右侧板30、31的前下部22d形成有第三贯通孔42,该第三贯通孔42供对曲轴箱11(参照图1)的上部进行固定的未图示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
在左右侧板30、31的下方伸出部22e(具体而言,后上发动机安装部22e1、后下发动机安装部22e2以及后中发动机安装部22e3),形成有供对曲轴箱11的后部进行固定的未图示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的第四贯通孔43、第五贯通孔44以及第六贯通孔45。
在左右侧板30、31的下方伸出部22e的上下中央部形成有第七贯通孔46,该第七贯通孔46用于焊接将枢轴6a(参照图1)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支承部6b。
在左右侧板30、31的下方伸出部22e的下端部形成有第八贯通孔47,该第八贯通孔47用于焊接与未图示的右踏板连结的连结轴19。
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侧板30、31的弯曲部22b的上方,形成有将彼此的凹部(缺口部)对合而具有上下开口的长孔形状的开口部48。由此,能够实现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轻量化。
在图4中,影线部位(点状阴影部位)表示焊接部。如图4所示,左右车座框架23L、23R的前端部被焊接于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部22c。具体而言,左右车座框架23L、23R前端的焊接部23w设置成包围缓冲件安装部22c与加强板33的接合部41(图3所示的圆形的第二贯通孔41)的外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右车座框架23R的图示。
如图3所示,顶板32具备:燃料箱安装部32a,其供燃料箱8(参照图1)的后端部安装,并且在俯视下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长边的矩形形状;以及伸出片32b,其从燃料箱安装部32a的前端朝前下方伸出。在燃料箱安装部32a形成有燃料箱固定孔32h,该燃料箱固定孔32h供经由橡胶轴套等弹性构件(未图示)对燃料箱8(参照图1)的后端部进行固定的未图示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
如图4所示,顶板32中的燃料箱安装部32a的下表面焊接于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端。需要说明的是,在燃料箱安装部32a的下表面设置有螺母32c(例如,焊接螺母),该螺母32c与对燃料箱8(参照图1)的后端部进行固定的未图示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的轴部)螺合。
在图4的后视下,加强板33呈U字状。如图3所示,加强板33具备:左加强板部33a,其与左侧板30的前上部22c的内表面结合且上下延伸;右加强板部33b,其与右侧板31的内表面结合并且上下延伸且与左加强板部33a在车宽方向上对置;以及连结板部33c,其将左右的加强板部33a、33b的下部的车宽方向间连结。
在左右的加强板部33a、33b形成有轴部插通孔33h,该轴部插通孔33h在车宽方向与第一贯通孔40重合,并且供将后缓冲件7的上端部(参照图1)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未图示的轴部(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即,左右侧板30、31中的第一贯通孔40与左右的加强板33a、33b中的轴部插通孔33h构成供将后缓冲件7的上端部(参照图1)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未图示的轴部(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的共用的开口部。
如图2所示,在后板34、第一内板35(参照图5)以及第二内板36形成有开口部。具体而言,在后板34上以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在后视下呈矩形形状的两个开口部34h、34i。在第一内板35(参照图5)上形成有在上下具有长边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35h(图5中仅图示开口部35h的下半部)。在第二内板36上形成有在后视下呈矩形形状的开口部36h。由此,能够实现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轻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符号50表示将头管20的上部与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L、21R的前端部的上部结合的上角撑板,符号51表示将头管20的下部与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L、21R的前端部的下部结合的下角撑板,符号52表示将左右车座框架23L、23R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间连结的后横向构件,符号53表示与右车座框架23R的后端部结合的托架。
如图5所示,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有中空结构。具体而言,在左右侧板30、31的车宽方向间形成有内部空间22s。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车宽方向一侧(一方侧)设置有排气部件即排气管14a,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车宽方向另一侧(另一方侧)设置有电气安装件即蓄电池18。具体而言,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右侧方设置有排气管14a,在左侧方设置有蓄电池18。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符号55表示用于将蓄电池18固定于未图示的托架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符号56表示供蓄电池18安装的蓄电池安装部(参照图1)。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结构中具备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其具有使夹着燃料箱8的前下部而设置的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21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车座9的下方汇合的汇合部22a,并且与前部车身框架21相连地延伸。
根据该结构,与在车座9的下方设置有两个框架的结构相比较,能够缩窄车宽。因此,能够提高车座9的跨骑性。而且,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夹着燃料箱8的前下部而设置,由此能够充分确保燃料箱8的上部空间,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燃料箱8的容量。而且,使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21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车座9的下方汇合,由此能够避开燃料箱8的配置位置地配置前部车身框架21,因此,形成为燃料箱8的形状自由度高且容易确保燃料箱8的容量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下,汇合部22a位于比将车座9的前后方向中点P1与踏板25连结的假想线C2靠前方的位置,由此,与在侧视下汇合部22a位于比假想线C2靠后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驾驶员跨骑车座9并朝向踏板25活动脚的范围(比假想线C2靠后方的区域)内缩窄车宽,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座9的跨骑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右侧方设置排气管14a,在左侧方设置蓄电池18,由此,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地配置排气管14a和蓄电池18。而且,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有中空结构,由此,后部车身单框架22作为绝热结构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防止排气管14a与蓄电池18之间的热影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备供动力单元10安装的发动机安装部22d、22e1、22e2、22e3、以及供后缓冲件7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22c,由此,能够将来自后缓冲件7的载荷通过后部车身单框架22朝动力单元10传递,因此,能够将动力单元10更进一步活用为承接来自车辆后方的载荷的刚性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下,前下发动机安装部22d与缓冲件安装部22c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由此,和前下发动机安装部22d与缓冲件安装部22c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情况相比,容易利用动力单元10直接承接来自后缓冲件7的载荷,因此,能够将动力单元10更进一步活用为刚性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备供燃料箱8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32a,由此,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安装燃料箱8的托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实现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缓冲件轴线C1相同的轴线上设置燃料箱8,由此,与在相对于缓冲件轴线C1偏移的位置设置燃料箱8的情况相比,在减速等时能够将来自后缓冲件7的载荷施加于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并经由燃料箱8传递至头管20,使前轮3进一步与地面接触。因此,能够实现制动距离的缩短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备供燃料箱8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32a,燃料箱安装部32a由供后缓冲件7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22c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后缓冲件7与燃料箱8的相对位置精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部车身单框架22具备供后缓冲件7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22c、以及对缓冲件安装部22c进行加强的加强板33,以包围缓冲件安装部22c与加强板33的接合部41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有车座框架23的焊接部23w,由此,能够利用车座框架23承接应力,因此,能够防止在缓冲件安装部22c与加强板33的接合部41产生应力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夹着燃料箱8的前下部而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夹着燃料箱8的后下部而设置。即,只要使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夹着燃料箱8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右侧方设置排气管14a,在左侧方设置蓄电池1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左侧方设置排气管14a,在右侧方设置蓄电池1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气部件举出排气管14a的例子,作为电气安装件举出蓄电池1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排气部件也可以是***14b。例如,电气安装件也可以是ECU(Engine Control 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车宽方向一侧设置排气部件,在车宽方向另一侧设置电气安装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上下方向一侧设置排气部件,在上下方向另一侧设置电气安装件。即,只要在后部车身单框架22的一侧设置排气部件,在另一侧设置电气安装件即可。
另外,如图6所示,后部车身单框架122也可以在左右侧板130、131的汇合部122a处具备朝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L、21R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伸出的内侧伸出部122g。内侧伸出部122g在汇合部122a处形成为以沿着左右前部车身框架21L、21R的后端部的内表面的方式在上下具有长边的长方形框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加强板33在后视下呈U字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图7的后视下,加强板133形成为上下延伸的梯子状。具体而言,在加强板133上形成有在后视下在上下具有长边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133i。在加强板133的上端部形成有在后视下呈U字状的上缺口133j。在加强板133的下端部形成有在后视下上方呈凸的U字状(倒U字状)的下缺口133k。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影线部位(点状阴影部位)表示焊接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左右侧板30、31的前上部22c中在第一贯通孔40的前下方形成有用于将左右侧板30、31与加强板33焊接的第二贯通孔41(参照图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不在左右侧板130、131上形成第二贯通孔41(参照图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省略右车座框架23R的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一前轮两后轮的车辆之外,还包括两前轮一后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还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是具备朝前上方突出的气缸部12(前倾气缸)的发动机,但也可以是具备朝后上方突出的气缸部(后倾气缸)的发动机。另外,并不限定于使曲轴沿着车宽方向的所谓横置发动机,也可以是使曲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谓纵置发动机,且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各种气缸配置。而且,动力单元10也可以在驱动源包括电动马达。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具备后部车身单框架,该后部车身单框架具有使夹着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而设置的左右一对前部车身框架在所述燃料箱的后方且车座的下方汇合的汇合部,并且与所述前部车身框架相连地延伸,
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
发动机安装部,其供发动机安装;以及
缓冲件安装部,其供缓冲件安装,
在侧视下,所述发动机安装部与所述缓冲件安装部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
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供所述燃料箱安装的燃料箱安装部,
所述燃料箱安装部由供缓冲件安装的缓冲件安装部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所述汇合部位于比将所述车座的前后方向中点与踏板连结的假想线靠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有中空结构,
在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的一侧设置有排气部件,在另一侧设置有电气安装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与缓冲件轴线相同的轴线上设置有所述燃料箱。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车身单框架具备加强部,其加强所述缓冲件安装部,
以包围所述缓冲件安装部与所述加强部的接合部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有车座框架的焊接部。
CN201810237549.0A 2017-03-27 2018-03-21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573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215 2017-03-27
JP2017061215A JP6670788B2 (ja) 2017-03-27 2017-03-27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7345A CN108657345A (zh) 2018-10-16
CN108657345B true CN108657345B (zh) 2020-10-30

Family

ID=61526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754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57345B (zh) 2017-03-27 2018-03-21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3401B2 (zh)
EP (1) EP3381780B1 (zh)
JP (1) JP6670788B2 (zh)
CN (1) CN1086573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6953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980641B2 (ja) * 2018-12-25 2021-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6366A (en) * 1985-01-11 1987-09-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US5012883A (en) * 1988-03-20 1991-05-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duct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CN1738741A (zh) * 2003-01-15 2006-02-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
CN102530151A (zh) * 2010-12-24 2012-07-04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车架
US20140060955A1 (en) * 2012-09-05 2014-03-06 Honda Motor Co., Ltd.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5480343A (zh) * 2014-10-02 2016-04-1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27315Y1 (zh) 1968-11-26 1972-08-21
US4461366A (en) * 1981-09-18 1984-07-24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for motorcycles
JPS61268580A (ja) * 1985-05-22 1986-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S6264680A (ja) * 1985-09-17 1987-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ム構造
US4852678A (en) * 1986-12-05 1989-08-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
US4887688A (en) * 1987-08-06 1989-12-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DE3909258A1 (de) * 1988-03-23 1989-10-05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rad
JPH05345585A (ja) * 1992-06-16 1993-12-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JP3362159B2 (ja) * 1995-08-11 2003-01-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067661B2 (ja) * 1998-09-11 2008-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3793129B2 (ja) * 2002-08-30 2006-07-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USD523379S1 (en) * 2005-03-02 2006-06-20 Bbr Motorsports, Inc. Motorcycle frame
JP4727315B2 (ja) 2005-06-21 2011-07-2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4247839B2 (ja) 2005-06-21 2009-04-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4661472B2 (ja) * 2005-09-12 2011-03-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
JP4853900B2 (ja) * 2006-02-23 2012-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138402B2 (ja) * 2008-01-31 2013-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JP5112092B2 (ja) * 2008-01-31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リア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JP5138403B2 (ja) * 2008-01-31 2013-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US7753157B1 (en) * 2009-02-17 2010-07-13 Cameron Woods Motorcycle with pedals
JP2012001119A (ja) * 2010-06-17 2012-01-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620809B2 (ja) * 2010-12-24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両装備品の搭載構造
JP5620810B2 (ja) * 2010-12-24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EP2727804B1 (en) * 2011-06-30 2020-04-29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vehicle
JP5765114B2 (ja) * 2011-07-26 2015-08-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
FR2993236B1 (fr) * 2012-07-13 2014-07-25 Rdmo Motocyclette comportant une coque autoporteuse
WO2014054069A1 (ja) * 2012-10-03 2014-04-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6029448B2 (ja) * 2012-12-17 2016-11-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184097B2 (ja) * 2012-12-27 2017-08-2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支持構造
JP6152670B2 (ja) * 2013-03-14 2017-06-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4177928A (ja) * 2013-03-15 2014-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IN2014DE02733A (zh) * 2013-10-16 2015-06-26 Suzuki Motor Corp
JP2016068917A (ja) * 2014-10-02 2016-05-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311584B2 (ja) * 2014-11-21 2018-04-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605324B2 (ja) * 2015-12-24 2019-11-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ング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JP6630335B2 (ja) * 2017-11-21 2020-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EP3505795B1 (en) * 2017-12-28 2020-12-02 Honda Motor Co., Lt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6366A (en) * 1985-01-11 1987-09-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US5012883A (en) * 1988-03-20 1991-05-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duct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CN1738741A (zh) * 2003-01-15 2006-02-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
CN102530151A (zh) * 2010-12-24 2012-07-04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车架
US20140060955A1 (en) * 2012-09-05 2014-03-06 Honda Motor Co., Ltd.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5480343A (zh) * 2014-10-02 2016-04-1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73124A1 (en) 2018-09-27
EP3381780A1 (en) 2018-10-03
JP6670788B2 (ja) 2020-03-25
EP3381780B1 (en) 2021-06-23
CN108657345A (zh) 2018-10-16
JP2018162015A (ja) 2018-10-18
US10723401B2 (en)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5373B (zh)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US7690661B2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shock absorber arrangement,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611440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9751583B2 (en) Engine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8776933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19034606A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US9061727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08657345B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EP2487093B1 (en) Vehicle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WO2006003759A1 (ja) 自動二輪車
US11161563B2 (en) Guard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10431070B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JP5442132B2 (ja) 自動二輪車
US11260931B2 (en) Body fram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WO2019017102A1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20640134U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JP555092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1166439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5071866A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2183892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5140222A (zh) 车辆
JP51427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WO201604693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