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6186B - 絲捲繞機 - Google Patents

絲捲繞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6186B
TWI766186B TW108132192A TW108132192A TWI766186B TW I766186 B TWI766186 B TW I766186B TW 108132192 A TW108132192 A TW 108132192A TW 108132192 A TW108132192 A TW 108132192A TW I766186 B TWI766186 B TW I7661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movement
wire
clamp cutter
pack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2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367A (zh
Inventor
岡田竹弘
播戶志郎
橋本欣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4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18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B65H59/1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by devices acting on running material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upply or take-up devices
    • B65H59/18Driven rotary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B65H59/1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by devices acting on running material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upply or take-up devices
    • B65H59/36Floating elements compensating for irregularities in supply or take-up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5/00Securing material to cores or for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 Forwarding And Stor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為了在將已完成的卷裝更換成新的筒管時,藉由夾持切斷器可將絲適切地導引到絲把持部。 夾持切斷器(50)至少進行第1移動及第2移動。第1移動,是將喂絲部(11)和卷裝(P)間的絲(Y)切斷及把持之後,沿著具有往後方的移動成分且從喂絲部(11)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第2移動,是在第1移動之後,為了將所把持的絲(Y)導引到設置於筒管保持具(22)之絲把持部(28),而沿著具有往前方的移動成分之方向移動。控制部(14),在夾持切斷器(50)開始進行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絲把持部將絲(Y)把持為止,是藉由讓喂絲輥(16)反轉而將絲(Y)的鬆弛除去。

Description

絲捲繞機
本發明是關於可將已完成的卷裝自動更換成新的筒管之絲捲繞機。
例如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絲捲繞機是構成為,將從喂絲部供給的絲捲繞於筒管而形成卷裝。在該絲捲繞機中,將已完成的卷裝更換成新的筒管到對新的筒管開始捲繞絲為止之一連串的動作已經自動化。具體而言,當卷裝完成時,將在喂絲部和卷裝之間的絲用切斷器切斷,將喂絲部側的絲藉由絲捕捉管進行吸引捕捉。接著,將已完成的卷裝更換成新的筒管後,將藉由絲捕捉管吸引捕捉之絲交接給包頭絲臂(punch arm),讓包頭絲臂移動到筒管保持具的附近,藉此可在筒管保持具進行掛絲。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443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依據專利文獻1那樣之藉由絲捕捉管將絲進行吸引捕捉的構造,因為絲被吸引而有絲無謂地消耗之問題,又必須使用吸引裝置而有成本增大之問題。本申請之發明人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是取代絲捕捉管而使用夾持切斷器(clamp cutter),採用將絲切斷並把持的構造。
然而,在使用夾持切斷器的構造的情況,會發生以下般之新的問題。卷裝完成後,在藉由夾持切斷器將喂絲部和卷裝間的絲切斷及把持時,夾持切斷器會往接近筒管保持具的方向移動。接著,將絲切斷,把持著喂絲部側的絲之夾持切斷器,為了避免與重新裝設的筒管發生干涉,是往從筒管保持具離開的方向退避。這時,藉由夾持切斷器把持的絲被拉伸,而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然後,為了將絲導引到設置於筒管保持具之絲把持部,夾持切斷器再度往接近筒管保持具的方向移動。這時,剛才被從喂絲部拉出的絲可能發生鬆弛,而無法適切地將絲導引到絲把持部。
有鑑於以上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當將已完成的卷裝更換成新的筒管時,藉由夾持切斷器可將絲適切地導引到絲把持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絲捲繞機,係具有將從喂絲部供給的絲捲繞於筒管而形成卷裝之捲繞部,且是可將已完成的前述卷裝自動更換成新的前述筒管之絲捲繞機,其特徵在於,係具備筒管保持具、夾持切斷器、絲鬆緊調整部及控制部,該筒管保持具係將前述筒管可旋轉地支承,該夾持切斷器,當將前述卷裝更換成新的前述筒管時,是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並將前述喂絲部側的絲把持,且將所把持的絲導引到形成於前述筒管保持具或前述筒管之絲把持部,該絲鬆緊調整部,可進行將由前述夾持切斷器所把持之絲的鬆弛除去之張緊動作及讓絲鬆開之鬆開動作,該控制部是至少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至少進行第1移動及第2移動,該第1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沿著具有往與前述筒管保持具的軸向正交之正交方向的一側之移動成分且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該第2移動,是在前述第1移動之後,為了將所把持的絲導引到前述絲把持部,而沿著具有往前述正交方向的另一側之移動成分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前述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張緊動作。
在本發明,當將已完成的卷裝更換成新的筒管時,夾持切斷器是在將絲切斷及把持之後,至少進行第1移動及第2移動,而將絲導引到絲把持部。在第1移動,夾持切斷器是沿著具有往正交方向的一側之移動成分的方向移動,而從喂絲部將絲拉出。因此,當在第2移動使夾持切斷器沿著具有往正交方向的另一側之移動成分的方向移動時,絲會發生鬆弛。於是,在本發明,在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讓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張緊動作,藉此將絲的鬆弛除去。因此,可解決因為絲鬆弛導致無法適切地將絲導引到絲把持部之問題,藉此夾持切斷器能將絲適切地導引到絲把持部。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2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張緊動作。
讓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張緊動作的時點,也能設定成夾持切斷器之第2移動的結束後。然而,這樣的話,在夾持切斷器之第2移動中,鬆弛的絲可能會鉤到其他構件,而造成往絲把持部之絲的導引發生失敗。關於這點,依據上述般的構成,因為在夾持切斷器的第2移動中可將絲的鬆弛除去,藉由夾持切斷器可將絲確實地導引到絲把持部。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後,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為止,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當卷裝往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時,在喂絲部和卷裝之間之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若用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有在用夾持切斷器將絲把持之前讓絲逃脫的疑慮。關於這點,依據上述般的構成,因為在藉由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之前可將絲的張力降低,而能讓藉由夾持切斷器之絲的把持確實地進行。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在第1移動,當夾持切斷器往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時,有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依據上述般的構成,可將夾持切斷器的第1移動中之絲的張力降低,因此可防止在第1移動中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在第3移動,當夾持切斷器往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時,有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依據上述般的構成,可將夾持切斷器的第3移動中之絲的張力降低,因此可防止在第3移動中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在絲行進方向上之前述喂絲部和前述捲繞部之間,配置用於檢測絲的張力之張力檢測部,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前述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的第1閾值以上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採用這樣的構成的情況,只要將第1閾值適切地設定,就能在夾持切斷器之第2移動中維持絲不發生鬆弛的狀態。因此,可藉由夾持切斷器將絲確實地導引到絲把持部。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前述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比前述第1閾值更大之既定的第2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在夾持切斷器之第2移動中,若僅將絲鬆緊調整部控制成使絲的張力維持在第1閾值以上,有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如上述般,藉由將夾持切斷器之第2移動中之絲的張力之上限、亦即第2閾值適切地設定,可防止在第2移動中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為止,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成為既定的第3閾值以下的方式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當卷裝往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時,在喂絲部和卷裝之間之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若用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有在用夾持切斷器將絲把持之前讓絲逃脫的疑慮。關於這點,採用上述構成的情況,只要將第3閾值適切地設定,就能在藉由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之前將絲的張力降低,因此能讓藉由夾持切斷器之絲的把持確實地進行。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的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在第1移動,當夾持切斷器往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時,有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採用上述構成的情況,只要將第4閾值適切地設定,就能將夾持切斷器之第1移動中之絲的張力降低,因此能防止在第1移動中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前述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在第3移動,當夾持切斷器往從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時,有絲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在採用上述構成的情況,只要將第4閾值適切地設定,就能將夾持切斷器的第3移動中之絲的張力降低,因此可防止在第1移動中讓絲從夾持切斷器脫離。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在絲行進方向上之前述喂絲部和前述捲繞部之間配置可正反旋轉的喂絲輥,前述喂絲輥是作為前述絲鬆緊調整部而發揮功能。
這樣的喂絲輥,原本就設置於絲捲繞機的情況很多。因此,利用喂絲輥作為絲鬆緊調整部,不須追加新的裝置,可將成本降低。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前述絲把持部係具有:支承前述筒管之前述軸向的端部之支承部、及可在與前述支承部抵接之抵接位置和在前述軸向上從前述支承部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動部,在前述可動部位於前述離開位置的狀態下,在前述可動部和前述支承部間的間隙配置絲之後,藉由使前述可動部移動到前述抵接位置而將絲把持。
如此般將藉由夾持切斷器把持的絲導引到狹小的間隙的情況,可將絲的鬆弛除去之本發明特別的有效。
(重繞機的構造) 針對本實施形態的重繞機1(本發明的絲捲繞機)之構造,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圖1係將本實施形態的重繞機1從正面觀察之示意圖。圖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重繞機1的電氣構造之圖。將圖1所示之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設為重繞機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將與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雙方正交的方向(圖1之紙面垂直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絲Y行進的方向設為絲行進方向。
如圖1所示般,重繞機1係具有機台10、喂絲部11、捲繞部12、筒管供給裝置13、控制部14等。重繞機1,是從設置於喂絲部11之喂絲卷裝Ps將絲Y退繞,將退繞後的絲Y在捲繞部12捲繞於筒管B而形成卷裝P。重繞機1是用於將在喂絲卷裝Ps所捲繞的絲Y整齊地重新捲繞,或形成為所期望的密度之卷裝P。
喂絲部11是設置在縱長的機台10之下部,用於對捲繞部12供給絲Y。喂絲部11,是以可從喂絲卷裝Ps將絲Y退繞的狀態將喂絲卷裝Ps予以支承。
在絲行進方向上之喂絲部11和捲繞部12之間,依從上游側起的順序配置有:絲導件15、喂絲輥16、絲導件17、張力賦予裝置18、及張力檢測感測器19。從喂絲卷裝Ps退繞的絲Y,是經由絲導件15、喂絲輥16、絲導件17、張力賦予裝置18、及張力檢測感測器19而供給到捲繞部12。
絲導件15、17是用於規定絲線通道之導件,且配置在例如喂絲卷裝Ps之中心軸的延長線上。喂絲輥16(本發明的絲鬆緊調整部)構成為,可藉由例如能正反旋轉之步進馬達所構成之輥驅動馬達41(參照圖2)進行正反旋轉。輥驅動馬達41是由控制部14控制。若讓喂絲輥16朝圖1之實線所示的箭頭方向正轉(本發明的鬆開動作),能將絲Y朝絲行進方向的下游側進給。另一方面,若讓喂絲輥16朝圖1之虛線所示的箭頭方向反轉(本發明的張緊動作),能將絲Y朝絲行進方向的上游側拉伸。
張力賦予裝置18是對絲Y賦予張力之裝置。張力賦予裝置18構成為,藉由將行進中的絲Y夾住,可對絲Y賦予張力。張力檢測感測器19是檢測在絲行進方向上之喂絲部11和捲繞部12間之絲Y的張力。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檢測之絲Y的張力送往控制部14。又在藉由後述的橫動裝置23讓絲Y橫向移動時,張力檢測感測器19是作為橫動支點而發揮功能。
捲繞部12是設置在機台10的上部,用於將喂絲部11供給的絲Y捲繞於筒管B而形成卷裝P。捲繞部12係具有:左右一對的托架臂21、左右一對的筒管保持具22、橫動裝置23、接觸輥24等。
圖3(a),(b)係顯示卷裝P之支承構造之前視圖及側視圖。首先,針對托架臂21及筒管保持具22的構造,參照圖3做說明。托架臂21是2個沿左右方向排列之臂狀的構件,藉由左右一對的托架臂21將卷裝P(筒管B)可旋轉地支承。具體而言,在各托架臂21之前端部分別設置筒管保持具22,藉由左右一對的筒管保持具22將卷裝P(筒管B)可旋轉地支承。
托架臂21構成為,藉由托架驅動馬達42(參照圖2)能以朝左右方向延伸之擺動軸21a為中心進行擺動。托架驅動馬達42是由控制部14控制。藉由使托架臂21擺動,藉由托架臂21支承的卷裝P(筒管B),可在擺動軸21a的大致下方之捲繞位置(參照圖3(b)的實線)和擺動軸21a的大致後方之落卸位置(參照圖3(b)的一點鏈線)之間移動。當卷裝P(筒管B)位於捲繞位置時,是在卷裝P(筒管B)捲繞絲Y。此外,當卷裝P位於落卸位置時,將卷裝P從托架臂21卸下,並將卷裝P落卸到設置於機台10的後方之貯留部29。
筒管保持具22係具有:朝軸向(左右方向)延伸之軸部25、及安裝在軸部25之前端部(軸向內側的端部)之圓板狀的支承部26。軸部25構成為,其基端部(軸向外側的端部)是透過未圖示的軸承安裝在托架臂21,且是藉由捲繞馬達43(參照圖2)可繞軸旋轉。捲繞馬達43是由控制部14控制。藉由使支承部26和軸部25一體地旋轉,能讓藉由左右一對的支承部26支承之卷裝P(筒管B)繞軸旋轉。
筒管保持具22的軸部25構成為,藉由例如缸體所構成之伸縮用驅動部44(參照圖2)可朝軸向伸縮。伸縮用驅動部44是由控制部14控制。若左右的軸部25伸長,會使左右的支承部26互相接近,而能藉由筒管保持具22將筒管B之軸向的兩端部支承。另一方面,若左右的軸部25縮短,會使左右的支承部26互相遠離,而能從筒管保持具22將卷裝P卸下。
右側的筒管保持具22進一步具有:在支承部26之右側(軸向外側)外嵌於軸部25之環狀的可動部27,藉由支承部26及可動部27來構成絲把持部28。可動部27構成為,藉由例如缸體所構成之絲把持用驅動部45(參照圖2)而能沿著軸向移動,藉此在與支承部26抵接之抵接位置(參照圖1)和從支承部26離開之離開位置(參照圖3(a))之間移動。絲把持用驅動部45是由控制部14控制。當開始對新的筒管B進行絲Y的捲繞時,首先在讓可動部27位於離開位置的狀態下,在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間的間隙配置絲Y,接著讓可動部27移動到抵接位置而利用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將絲Y夾住,如此使藉由絲把持部28之絲Y的把持成為可能。
橫動裝置23是讓絲Y往左右方向橫向移動的裝置。橫動裝置23,是在繞掛於複數個滑輪31~33之環形帶34上安裝橫動導件35而構成。滑輪31是作為驅動滑輪而構成,且是由控制部14控制。橫動導件35是安裝在環形帶34之朝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而且,藉由驅動滑輪31將環形帶34往復驅動,而使橫動導件35往左右方向往復移動。如此,能讓與橫動導件35卡合之絲Y以張力檢測感測器19為橫動支點而往左右方向橫向移動。
接觸輥24,是配置成使絲Y與捲繞中的卷裝P接觸,且是隨著卷裝P的旋轉而進行從動旋轉。如此,可對卷裝P的表面賦予接觸壓,而調整卷裝P的形狀。
在重繞機1進一步設有筒管供給裝置13。筒管供給裝置13是安裝在機台10的最上部,是在將已完成的卷裝P更換成新的筒管B時供給新的筒管B之裝置。筒管供給裝置13是由控制部14控制。又關於筒管供給裝置13,在圖1以外是省略其圖示。
重繞機1構成為,可將已完成的卷裝P自動更換成新的筒管B。因此,必須將卷裝P和喂絲部11(喂絲卷裝Ps)間的絲Y切斷,而讓筒管保持具22之絲把持部28把持喂絲部11側的絲Y。在重繞機1設有:用於將絲Y切斷及把持並導引到絲把持部28之夾持切斷器50。
圖4係具有夾持切斷器50之掛絲臂51的前端部之俯視圖。圖5係夾持切斷器50之剖面圖。如圖4所示般,夾持切斷器50是安裝在朝前後方向延伸之掛絲臂51的前端部。掛絲臂51構成為,藉由例如缸體所構成之臂驅動部52(參照圖2)而能往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動。臂驅動部52是由控制部14控制。在掛絲臂51之前端部,形成有用於將絲Y導引到夾持切斷器50之導槽51a。導槽51a的前端部是在右方開口,可從此處將絲Y導入導槽51a而導引到夾持切斷器50。
如圖5所示般,夾持切斷器50係具有固定刀53、可動刀54及把持構件55而構成。固定刀53是固定在掛絲臂51。可動刀54構成為,配置在固定刀53的下方,且藉由切斷器驅動部56(參照圖2)而在水平面內轉動。切斷器驅動部56是由控制部14控制。把持構件55,是在可動刀54的下方固定在掛絲臂51之板狀構件。
如圖4及圖5(a)所示般,在將絲Y配置在固定刀53和可動刀54之間的狀態下,若讓可動刀54朝固定刀53側轉動,能將絲Y切斷。這時,如圖5(b)所示般,可動刀54進入固定刀53和把持構件55之間。因此,喂絲部11側的絲Y被夾在可動刀54的下表面和把持構件55的上表面之間。如此,在將絲Y切斷的同時,可將喂絲部11側的絲Y藉由夾持切斷器50把持。
(筒管更換動作) 本實施形態的重繞機1構成為,可將已完成的卷裝P自動更換成新的筒管B。以下,是針對從卷裝P完成後到對新的筒管B開始捲繞絲Y為止之一連串的筒管更換動作做說明。圖6及圖7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之流程圖。圖8~圖11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之示意圖,各圖的左側之圖為前視圖,右側之圖為側視圖。
當卷裝P完成時,控制部14是將捲繞馬達43停止而將絲Y的捲繞停止,並將喂絲輥16的旋轉停止(步驟S10,圖8(a))。在本實施形態,在將捲繞停止時,是讓橫動導件35在比卷裝P之左右方向的中心稍右側的位置停止。此外,這時,夾持切斷器50(掛絲臂51),是在卷裝P的後方且比卷裝P之左右方向的中心更左側的待機位置進行待機。但橫動導件35之停止位置及夾持切斷器50之待機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的位置。
接著,控制部14,藉由讓托架臂21往前方擺動,而使卷裝P上昇(步驟S11,圖8(b))。讓卷裝P上昇的目的,是為了使僅能前後左右移動之掛絲臂51上所安裝的夾持切斷器50可移動到卷裝P的下方。如此,夾持切斷器50可將卷裝P和喂絲部11之間的絲Y切斷及把持。
在此,當讓卷裝P上昇時,作為橫動支點發揮功能之張力檢測感測器19和卷裝P之間的絲線通道變長。因此,當讓卷裝P上昇時,絲Y一邊被拉伸一邊被從喂絲卷裝Ps拉出,而有絲Y的張力變得過大的疑慮。若將張力過大的絲Y用夾持切斷器50切斷,在切斷的瞬間絲Y容易從夾持切斷器50逃脫,而在絲Y的把持容易發生失敗。
於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失敗,在卷裝P上昇後,判定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絲Y的張力是否為事先設定之T1(本發明的第3閾值)以下(步驟S12)。結果,當絲Y的張力超過T1的情況(步驟S12為否),藉由讓喂絲輥16正轉(步驟S13)而朝卷裝P側將絲Y進給,讓絲Y的張力降低。因應必要將步驟S12、S13反覆,直到用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切斷為止,能將絲Y的張力降低成T1以下。T1是按照絲Y的種類而適切地設定,例如假撚加工絲的情況是設定成2克左右。
若絲Y的張力成為T1以下(步驟S12為是),控制部14是讓掛絲臂51往前方及右方移動,藉此讓夾持切斷器50移動到卷裝P的下方且絲線通道上的切斷位置(步驟S14)。接著,藉由夾持切斷器50將卷裝P和喂絲部11間的絲Y切斷,並讓夾持切斷器50把持喂絲部11側的絲Y(步驟S15,圖9(a))。又步驟S12、S13,只要在步驟S11實行後到實行步驟S15為止之適宜的時點實行即可。亦即,步驟S12、S13也能在步驟S14的實行中、步驟S14的實行後實行。
當藉由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切斷及把持時,緊接著卷裝P的落卸,進行新的筒管B之裝設(步驟S16)。具體而言,首先,控制部14是讓托架臂21朝向後方擺動,而使卷裝P位於貯留部29的上方(圖9(b))。在此狀態下,將筒管保持具22驅動,將卷裝P從托架臂21卸下,而能將卷裝P落卸到貯留部29(圖10(a))。若落卸結束,控制部14是讓托架臂21回到稍微前方,而將從筒管供給裝置13供給之新的筒管B裝設於托架臂21(筒管保持具22)(圖10(b))。又在新的筒管B之裝設時,控制部14是使右側的筒管保持具22之絲把持部28成為開放的狀態(可動部27從支承部26離開的狀態)。
控制部14,在進行卷裝P的落卸及新的筒管B之裝設的期間,在讓夾持切斷器50從切斷位置往後方移動後(本發明的第1移動,圖9(b)→圖10(a)),讓其沿著軸向往右方移動(本發明的第3移動,圖10(a)→圖10(b))(步驟S17)。又圖6及圖7雖是在步驟S16之後實行步驟S17~S20的流程圖,但實際上,是在步驟S16的實行中實行步驟S17~S20。但步驟S17~S20,只要在步驟S15實行後到實行步驟S22為止之適宜的時點實行即可。
在步驟S17讓夾持切斷器50往後方移動的目的,是為了在後述的步驟S22讓筒管B移動到捲繞位置時避免夾持切斷器50和筒管B發生干涉。此外,讓夾持切斷器50往右方移動後之左右方向的位置,是與筒管保持具22的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間的間隙大致相同的位置。當讓夾持切斷器50往右方移動時,是讓橫動導件35也一起往右方移動。又在讓夾持切斷器50往右方移動後再往後方移動亦可,讓其朝向右斜後方移動亦可。
在此,若讓夾持切斷器50往切斷位置往後方及右方移動,張力檢測感測器19和夾持切斷器50間的絲線通道變長。因此,當讓夾持切斷器50移動時,絲Y一邊被拉伸一邊從喂絲卷裝Ps被拉出,而有絲Y的張力變得過大的情況。結果,有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的疑慮。
於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失敗,在夾持切斷器50往後方及右方移動中,判斷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絲Y的張力是否為事先設定之T2(本發明的第4閾值)以下(步驟S18)。結果,在絲Y的張力超過T2的情況(步驟S18為否),藉由讓喂絲輥16正轉(步驟S19),朝夾持切斷器50側將絲Y進給,讓絲Y的張力降低。在夾持切斷器50的移動中持續監視絲Y的張力(步驟S20為否→步驟S18),可將夾持切斷器50移動中之絲Y的張力維持在T2以下。T2是按照絲Y的種類適切地設定,例如假撚加工絲的情況是設定成2克左右。
若夾持切斷器50之往後方及右方的移動結束(步驟S20為是),控制部14是讓托架臂21往前方及下方擺動,而讓新的筒管B移動到捲繞位置(步驟S21,圖11(a))。接著,控制部14是讓夾持切斷器50往前方移動(本發明的第2移動,圖11(a)→圖11(b))(步驟S22)。如此,可將藉由夾持切斷器50所把持的絲Y導引到絲把持部28,更詳細的說是導引到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間的間隙。
在此,若讓夾持切斷器50往前方移動,張力檢測感測器19和夾持切斷器50之間的絲線通道變短。因此,讓夾持切斷器50往後方及右方移動時從喂絲卷裝Ps拉出的絲Y,當夾持切斷器50往前方移動時會鬆弛。若由夾持切斷器50所把持之絲Y變鬆弛,將無法藉由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導引到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間之微小間隙,導致對筒管保持具22的掛絲容易發生失敗。
於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失敗,在夾持切斷器50往前方移動中,判斷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絲Y的張力是否為事先設定之T3(本發明的第1閾值)以上(步驟S23)。結果,當絲Y的張力未達T3的情況(步驟S23為否),藉由讓喂絲輥16反轉(步驟S24),朝喂絲部11側將絲Y進給,而將絲Y的鬆弛除去。如此,可將絲Y適切地導引到絲把持部28(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間的間隙)。
接著,判斷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絲Y的張力是否為事先設定的T4(本發明的第2閾值)以下(步驟S25)。結果,當絲Y的張力超過T4的情況(步驟S25為否),藉由讓喂絲輥16正轉(步驟S26),朝夾持切斷器50側將絲Y進給,而讓絲Y的張力降低。如此,可防止藉由夾持切斷器50所把持之絲Y的張力過大而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
藉由在夾持切斷器50往前方移動中持續監視絲Y的張力(步驟S27為否→步驟S23),可將夾持切斷器50移動中之絲Y的張力維持在T3以上且T4以下。T3、T4是按照絲Y的種類適切地設定,例如假撚加工絲的情況,T3可設定成2克左右,T4可設定成5克左右。
若夾持切斷器50往前方的移動結束(步驟S27為是),藉由夾持切斷器50所把持之絲Y配置在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間的間隙。在此狀態下,控制部14是讓可動部27與支承部26抵接而藉由絲把持部28將絲Y把持,並解除藉由夾持切斷器50之絲Y的把持(步驟S28,圖12(a))。
若藉由夾持切斷器50之絲Y的把持被解除,控制部14是讓夾持切斷器50移動到待機位置(圖12(b))。此外,控制部14,是讓筒管保持具22旋轉並讓喂絲輥16正轉,進一步將橫動導件35往復驅動,藉此再度開始對新的筒管B進行絲Y的捲繞(步驟S29)。
在本實施形態中,夾持切斷器50之從切斷位置往後方的移動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移動」,緊跟著第1移動之往右方的移動相當於本發明的「第3移動」,緊跟著第3移動之往前方的移動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移動」。此外,藉由使喂絲輥16反轉而將絲Y的鬆弛除去之動作相當於本發明的「張緊動作」,藉由使喂絲輥16正轉而讓絲Y鬆開之動作相當於本發明的「鬆開動作」。
(效果) 在本實施形態,控制部14在夾持切斷器50開始進行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絲把持部28將絲Y把持為止的期間,是以使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T3(第1閾值)以上的方式控制喂絲輥16(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採用這樣的構成的情況,只要將T3適切地設定,就能在夾持切斷器50的第2移動中維持絲Y不發生鬆弛的狀態。因此,藉由夾持切斷器50可將絲Y確實地導引到絲把持部28。
在本實施形態,控制部14在夾持切斷器50開始進行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絲把持部28將絲Y把持為止的期間,是以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比T3更大之T4(第2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喂絲輥16的動作。在夾持切斷器50之第2移動中,若僅將喂絲輥16控制成使絲Y的張力維持在T1以上,有絲Y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如上述般,藉由將夾持切斷器50在第2移動中之絲Y的張力之上限、亦即T4適切地設定,可防止在第2移動中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
在本實施形態,控制部14,在卷裝P往從喂絲部11將絲Y拉出的方向(上方)移動後到藉由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切斷為止,以使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張力成為T1(第3閾值)以下的方式讓喂絲輥16進行鬆開動作。當卷裝P往從喂絲部11將絲Y拉出的方向移動時,喂絲部11和卷裝P間之絲Y的張力變得過大,若用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切斷,有在用夾持切斷器50將絲Y把持之前讓絲Y逃脫的疑慮。關於這點,在採用上述構成的情況,只要將T1適切地設定,在藉由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切斷之前可將絲Y的張力降低,因此能讓藉由夾持切斷器50之絲Y的把持確實地進行。
在本實施形態,控制部14在夾持切斷器50進行第1移動的期間,是以使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T2(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喂絲輥16的動作。在第1移動,當夾持切斷器50往從喂絲部11將絲Y拉出的方向移動時,有絲Y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在採用上述構成的情況,只要將T2適切地設定,就能將夾持切斷器50在第1移動中之絲Y的張力降低,因此可防止在第1移動中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
在本實施形態,控制部14在夾持切斷器50進行第3移動的期間,是以使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T2(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喂絲輥16的動作。在第3移動,當夾持切斷器50往從喂絲部11將絲Y拉出的方向移動時,有絲Y的張力變得過大而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的疑慮。關於這點,在採用上述構成的情況,只要將T2適切地設定,就能將夾持切斷器50在第3移動中之絲Y的張力降低,因此可防止在第1移動中讓絲Y從夾持切斷器50脫離。
在本實施形態,作為本發明的「絲鬆緊調整部」,是利用配置在絲行進方向上的喂絲部11和捲繞部12間之可正反旋轉的喂絲輥16。喂絲輥16,原本設置於重繞機1的情況就很多。因此,利用喂絲輥16作為絲鬆緊調整部,不須追加新的裝置,可將成本降低。
在本實施形態,絲把持部28係具有:將筒管B之軸向的端部支承之支承部26、及可在與支承部26抵接之抵接位置和在軸向上從支承部26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動部27,在可動部27位於離開位置的狀態下在可動部27和支承部26間的間隙配置絲Y之後,讓可動部27移動到抵接位置而將絲Y把持。如此般,在將藉由夾持切斷器50所把持之絲Y導引到狹小間隙的情況,可將絲Y的鬆弛除去之本發明特別有效。
(其他實施形態) 接下來說明,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之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形態,是根據藉由張力檢測感測器19所檢測之絲Y的張力來控制喂絲輥16的動作,但根據絲Y的張力來控制喂絲輥16並不是必須的。例如,根據事先預想之絲Y的鬆弛量、張力,將讓喂絲輥16正轉或反轉的旋轉量事前決定亦可。在此情況,只要在適切的時點讓喂絲輥16以既定量進行正轉或反轉即可,筒管更換動作中之喂絲輥16的控制變容易。
在上述實施形態,夾持切斷器50之從切斷位置往後方的移動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移動」。然而,在第1移動之夾持切斷器50的移動方向,亦可為在往後方的移動成分結合往左右方向的移動成分而成之斜後方。
在上述實施形態,夾持切斷器50之朝向絲把持部28之往前方的移動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移動」。然而,在第2移動之夾持切斷器50的移動方向,亦可為在往前方的移動成分結合往左右方向的移動成分而成之斜前方。
在上述實施形態,設有夾持切斷器50之掛絲臂51構成為可往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動。然而,只要能讓夾持切斷器50適切地移動,掛絲臂51的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例如,掛絲臂51亦可構成為可往上下方向移動或可擺動。
在上述實施形態,喂絲輥16是作為本發明的「絲鬆緊調整部」而發揮功能。然而,絲鬆緊調整部亦可為其他構成。例如,利用圖13所示的絲緊壓機構60作為絲鬆緊調整部亦可。該絲緊壓機構60配置在適當的絲導件68、69之間。絲緊壓機構60係具有:臂61、設置在臂61的基端部之擺動軸62、及設置在臂61的前端部之輥63。藉由讓臂61以擺動軸62為中心進行擺動,可調整藉由輥63將絲Y緊壓的程度。如果讓臂61往圖的左側擺動,就能將絲Y的鬆弛除去,如果讓臂61往圖的右側擺動,就能讓絲Y鬆開。或是,如果將夾住絲Y之張力賦予裝置18(參照圖1)構成為可上下移動,也能利用張力賦予裝置18作為絲鬆緊調整部。
在上述實施形態,絲把持部28是由設置於筒管保持具22之支承部26和可動部27所構成。然而,絲把持部之具體構造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在筒管B的周面形成有狹縫(slit),藉由夾持切斷器50將絲Y導引到該狹縫而進行掛絲。在此情況,形成於筒管B之狹縫相當於本發明的絲把持部。
上述實施形態,是將本發明的絲捲繞機運用於重繞機1,但將本發明運用於其他的絲捲繞機亦可。
1:重繞機(絲捲繞機) 10:機台 11:喂絲部 12:捲繞部 13:筒管供給裝置 14:控制部 15:絲導件 16:喂絲輥(絲鬆緊調整部) 17:絲導件 18:張力賦予裝置 19:張力檢測感測器(張力檢測部) 21:托架臂 22:筒管保持具 23:橫動裝置 24:接觸輥 26:支承部 27:可動部 28:絲把持部 50:夾持切斷器 B:筒管 P:卷裝 Ps:喂絲卷裝 Y:絲
圖1係將本實施形態的重繞機從正面觀察之示意圖。 圖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重繞機之電氣構造之圖。 圖3(a), (b)係顯示卷裝的支承構造之前視圖及側視圖。 圖4係具有夾持切斷器之掛絲臂的前端部之俯視圖。 圖5(a), (b)係夾持切斷器的剖面圖。 圖6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流程圖。 圖7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流程圖。 圖8(a), (b)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示意圖。 圖9(a), (b)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示意圖。 圖10(a), (b)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示意圖。 圖11(a), (b)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示意圖。 圖12(a), (b)係顯示筒管更換動作的示意圖。 圖13係顯示絲鬆緊調整部的變形例之示意圖。
1:重繞機(絲捲繞機)
10:機台
11:喂絲部
12:捲繞部
13:筒管供給裝置
14:控制部
15:絲導件
16:喂絲輥(絲鬆緊調整部)
17:絲導件
18:張力賦予裝置
19:張力檢測感測器(張力檢測部)
21:托架臂
22:筒管保持具
23:橫動裝置
24:接觸輥
28:絲把持部
31~33:滑輪
34:無端皮帶
35:橫動導件
50:夾持切斷器
B:筒管
P:卷裝
Ps:喂絲卷裝
Y:絲

Claims (31)

  1. 一種絲捲繞機,係具有將從喂絲部供給的絲捲繞於筒管而形成卷裝之捲繞部,且是可將已完成的前述卷裝自動更換成新的前述筒管之絲捲繞機,其特徵在於,係具備筒管保持具、夾持切斷器、絲鬆緊調整部及控制部,該筒管保持具係將前述筒管可旋轉地支承,該夾持切斷器,當將前述卷裝更換成新的前述筒管時,是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並將前述喂絲部側的絲把持,且將所把持的絲導引到形成於前述筒管保持具或前述筒管之絲把持部,該絲鬆緊調整部,可進行將由前述夾持切斷器所把持之絲的鬆弛除去之張緊動作及讓絲鬆開之鬆開動作,該控制部是至少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至少進行第1移動及第2移動,該第1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沿著具有往與前述筒管保持具的軸向正交之正交方向的一側之移動成分且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該第2移動,是在前述第1移動之後,為了將所把持的絲導引到前述絲把持部,而沿著具有往前述正交方向的另一側之移動成分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前述第2移 動之後到藉由前述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張緊動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2移動的期間,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張緊動作。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後,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為止,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後,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為止,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 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是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0. 如請求項2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 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1. 如請求項3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2. 如請求項4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3.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 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4. 如請求項6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5. 如請求項7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6. 如請求項8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 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在絲行進方向上之前述喂絲部和前述捲繞部之間,配置用於檢測絲的張力之張力檢測部,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前述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的第1閾值以上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開始進行前述第2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絲把持部將絲把持為止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比前述第1閾值更大之既定的第2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 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為止,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成為既定的第3閾值以下的方式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卷裝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之後到藉由前述夾持切斷器將絲切斷為止,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成為既定的第3閾值以下的方式讓前述絲鬆緊調整部進行前述鬆開動作。
  21.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的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2.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 的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3.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的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4. 如請求項20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1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既定的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5.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前述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6.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 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前述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7. 如請求項23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前述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8.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夾持切斷器構成為進一步進行第3移動,該第3移動,係在將前述喂絲部和前述卷裝之間的絲切斷及把持之後且在前述第2移動之前,沿著前述軸向,往從前述喂絲部將絲拉出的方向移動,前述控制部,在前述夾持切斷器進行前述第3移動的期間,以使藉由前述張力檢測部所檢測之張力維持在前述第4閾值以下的方式控制前述絲鬆緊調整部的動作。
  29. 如請求項1至28中任一項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在絲行進方向上之前述喂絲部和前述捲繞部之間配置可正反旋轉的喂絲輥,前述喂絲輥是作為前述絲鬆緊調整部而發揮功能。
  30. 如請求項1至28中任一項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絲把持部係具有:支承前述筒管之前述軸向的端部之支承部、及可在與前述支承部抵接之抵接位置和在前述軸向上從前述支承部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動部,在前述可動部位於前述離開位置的狀態下,在前述可動部和前述支承部間的間隙配置絲之後,藉由使前述可動部移動到前述抵接位置而將絲把持。
  31. 如請求項29所述之絲捲繞機,其中,前述絲把持部係具有:支承前述筒管之前述軸向的端部之支承部、及可在與前述支承部抵接之抵接位置和在前述軸向上從前述支承部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動部,在前述可動部位於前述離開位置的狀態下,在前述可動部和前述支承部間的間隙配置絲之後,藉由使前述可動部移動到前述抵接位置而將絲把持。
TW108132192A 2018-10-09 2019-09-06 絲捲繞機 TWI7661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0594 2018-10-09
JP2018-190594 2018-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367A TW202014367A (zh) 2020-04-16
TWI766186B true TWI766186B (zh) 2022-06-01

Family

ID=70164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2192A TWI766186B (zh) 2018-10-09 2019-09-06 絲捲繞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865441B1 (zh)
JP (1) JP7035211B2 (zh)
CN (1) CN112672965B (zh)
TW (1) TWI766186B (zh)
WO (1) WO20200753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10044A1 (en) * 2022-07-20 2024-01-24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Winding unit provided with a thread tensioning device of a yarn, and the related control method
CN117049267B (zh) * 2023-10-12 2024-01-26 江苏高倍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碳纤维打纱机
CN117125546B (zh) * 2023-10-20 2024-02-09 宿迁万诚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纺棉纱线卷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04993B (en) * 1997-04-04 2000-09-11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Automatic spool changing method and the spool device having changing apparatus
CN1162315C (zh) * 1999-03-13 2004-08-18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在卷筒更换时用来引导和切断输入的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JP2009286608A (ja) * 2008-05-30 2009-12-10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
TWM489055U (en) * 2014-08-12 2014-11-01 Wei Chins Plastic Entpr Corp Screwdriver head
JP2018065658A (ja) * 2016-10-19 2018-04-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及びパッケージの回転停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25107A1 (de) * 1991-07-30 1993-02-04 Schlafhorst & Co W Spulenhuelsenaufnahmevorrichtung
DE4432702B4 (de) * 1994-09-14 2005-08-18 Saurer Gmbh & Co. Kg Serviceeinrichtung für eine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DE19533833B4 (de) * 1995-09-13 2004-08-05 Saurer Gmbh & Co. Kg Kreuzspulenwechseleinrichtung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EP0916612B1 (de) * 1997-11-14 2003-03-19 B a r m a g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Führen und Schneiden eines kontinuierlich zulaufenden Fadens
EP0921087B1 (de) * 1997-11-14 2002-09-04 B a r m a g AG Verfahren und Aufwickelvorrichtung zum Aufwickeln eines kontinuierlich zulaufenden Fadens
JP4487942B2 (ja) * 2005-05-10 2010-06-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玉揚げ装置
JP2008024438A (ja) 2006-07-21 2008-02-07 Tmt Machinery Inc 糸巻取装置
JP2009007110A (ja) * 2007-06-27 2009-01-15 Tmt Machinery Inc 糸巻取装置
JP2013154993A (ja) * 2012-01-30 2013-08-15 Murata Machinery Ltd 巻取装置
JP6681307B2 (ja) * 2015-10-30 2020-04-15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紡糸引取装置
JP2018065659A (ja) * 2016-10-19 2018-04-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継方法
JP6813385B2 (ja) * 2017-02-16 2021-01-13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04993B (en) * 1997-04-04 2000-09-11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Automatic spool changing method and the spool device having changing apparatus
CN1162315C (zh) * 1999-03-13 2004-08-18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在卷筒更换时用来引导和切断输入的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JP2009286608A (ja) * 2008-05-30 2009-12-10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
TWM489055U (en) * 2014-08-12 2014-11-01 Wei Chins Plastic Entpr Corp Screwdriver head
JP2018065658A (ja) * 2016-10-19 2018-04-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及びパッケージの回転停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2965B (zh) 2022-08-16
EP3865441A4 (en) 2022-09-07
TW202014367A (zh) 2020-04-16
WO2020075382A1 (ja) 2020-04-16
EP3865441A1 (en) 2021-08-18
CN112672965A (zh) 2021-04-16
JPWO2020075382A1 (ja) 2021-09-02
EP3865441B1 (en) 2023-07-12
JP7035211B2 (ja) 202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6186B (zh) 絲捲繞機
EP2345611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guiding method
US408317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iminating an abnormality in a thread to be wound onto the bobbin of an open-end spinning device
JP2730585B2 (ja) 紡績運転を迅速に再開する方法と装置
EP2216432A1 (en) Yarn processing method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075358A2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10047360A (ja) 繊維機械
JP2015147633A (ja) ボビンセット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JP2014043348A (ja) 巻取り機の作業部において上糸と下糸とを糸継ぎする方法並びに巻取り機の作業部
CZ283134B6 (cs) Způsob a zařízení pro zapřádání příze na rotorovém dopřádacím stroji
JP4514296B2 (ja) 下糸巻回装置
JP3698873B2 (ja) 糸条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EP3025996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with a yarn joining device, and yarn joining method
JP2014040316A (ja) 糸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EP2078691B1 (en) Kink prevent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comprising the same
JP4395828B2 (ja) 張力検出器を備える糸条巻取機
JP2012086925A (ja) ボビンセッ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糸巻取機
WO2015029292A1 (ja) 糸巻取装置
JP2008024438A (ja) 糸巻取装置
JPH08229262A (ja) 下糸巻回装置
JP3888318B2 (ja) 紡績機
JP2013063837A (ja) 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JP4106146B2 (ja) 下糸巻回装置
JP2019081631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掛け方法
CN105525401B (zh) 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