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905C - 在显示区域周围具有减少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显示区域周围具有减少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905C
CN1089905C CN95119938A CN95119938A CN1089905C CN 1089905 C CN1089905 C CN 1089905C CN 95119938 A CN95119938 A CN 95119938A CN 95119938 A CN95119938 A CN 95119938A CN 1089905 C CN1089905 C CN 108990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ayer
flexible substrate
substrate
cryst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19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487A (zh
Inventor
上田史朗
熊冈俊一
流石真澄
柴田克彦
五十岚阳一
小林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Device Engineering Co Ltd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5642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174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56428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888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56427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944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Device Engineering Co Ltd,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Device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90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1Assemb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3Means for bonding being of different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of groups H01L2224/10, H01L2224/18, H01L2224/26, H01L2224/34, H01L2224/42, H01L2224/50, H01L2224/63, H01L2224/71
    • H01L2224/732Location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73201Location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n the same surface
    • H01L2224/73203Bump and layer connectors
    • H01L2224/73204Bump and layer connectors the bump connector being embedded into the layer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1One or more single auxiliary printed circuits mounted on a main printed circuit, e.g. modules, adap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5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PCs]
    • H05K2201/056Folded around rigid support or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21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conductive adhesives
    • H05K3/323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conductive adhesives by applying an anisotropic conductive adhesive layer over an array of pa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88Composite multilayer circuits, i.e. comprising insulat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 H05K3/4691Rigid-flexible multilayer circuits comprising rigid and flexible layers, e.g. having in the bending regions only flexibl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个具有两个或多个封装在其中的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的显示控制器;和通过在一个液晶显示面板的两侧(通常是在较长的两侧)由在玻璃上安装芯片的封装来固定的驱动器IC,这样使得显示控制器在温度电阻方面性能优良并且结构紧凑,并且图案信号线驱动电路板均匀地布置在一个屏幕的上侧和下侧。结果可以适当地对屏幕进行垂直定位以及进行紧凑地封装。

Description

在显示区域周围具有减小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涉及适于减小显示区域周围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在玻璃基片上设置芯片型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器,在该元件中,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安装在两个叠放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一上。本发明还涉及到一个具有装配成一个显示单元的所述液晶显示器的数据处理装置。
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装有多个开关元件,它们各自用于排列成矩阵形的多个象素电极。由于原则上讲,每个象素中的液晶可以一直被驱动,所以有源矩阵型在对比度方面优于采用分时驱动法的简单矩阵型并且对于彩色显示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技术。
已有技术中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在由薄膜三极管(TFT)构成的并且在其中密封有液昌的液晶显示元件(即液晶显示板)上通过下列方式构成的,将用来驱动作为安装在载带器上的载带封装(TCP)的液晶显示元件的驱动ICs(或驱动、器ICs)通过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或各向异性连接器)与垂直扫描线和水平信号线相连,将用来产生驱动器ICs所必需的液晶显示数据和计时信号并将它们传输到各自的驱动器ICs的外部电路接到一个印刷电路板上,并且,将外部电路安排在TCP周围并焊接在TCP上。
顺便说一下,采用薄膜三极管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已知的,如在公开号为No.309921/1988的日本专利中或者在1986年12月15日由Nikkei Mc GRAW-Hill出版发行的NikkeiElectronics的题为“12.5大小的采用多余结构的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一书的第193-210页中所公开的。
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了外部电路板中的一个印刷电路板,待输入到每个象素的信号通过电缆线或TCP由印刷电路板连接到液晶显示元件上。因此,随着象素数目的增加,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增加了液晶显示元件与TCP之间的连接线的数目,以致于产生了电连接失败的可能性增加的问题。此外,随着显示颜色数目的增加,显示数据的数据线数目增加,同时液晶显示装置的最外面的形状也要加大,进而产生了增大安装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的外部尺寸的问题。
此外,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驱动器ICs所必需信号和电源是在由主计算机送来的控制信号、时钟和显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显示数据控制器和水平及垂直驱动外部电路供给的。因此,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颜色数目或象素数目的增加,所需信号要提高其频率以增加接线之间信号的电干扰。结果,可产生不必要的辐射电波而造成EMI(即电磁干扰)的电位具有提高的趋势,进而造成这样的问题,即其中装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无法满足其环境使用条件。
此外,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印刷电路板作为显示数据控制器和电源单元的基片或作为水平和垂直扫描的外部驱动基片,且基片之间的信号和电源用一个连接器(如扁平电缆)进行电连接。因此,随着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颜色数目的增加,连接器有限面积内所必需的接线数目增加以有必要使得高度可靠地和有效地连接狭窄间距。
此外,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显示数据被显示控制器所转换,且驱动ICs必需的信号和电源是在由主计算机送来的控制信号、时钟和显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水平和垂直驱动外部电路供给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红(R)点、蓝(B)点和绿(G)点象素的数据通常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由显示控制器进行处理的。然而,对于高分辨率显示来说,产生了一种传输率高度提高的效应。消除这种效应的一个方法就是同时将两个象素的数据输入给显示控制器。然而,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的封装尺寸大,而且功率消耗只集中在一个集成电路元件上。在最坏的情况下,会产生超过允许衰减的问题。
因此,随着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颜色数目或象素数目的增加,前述信号及一个象素数据所需的频率也增加从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其中安装有液晶显示块的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无法满足基于使用温度条件以及外部形状的一些限定。
而且,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被密封在两个叠放的透明绝缘基片之间的情况下,以突起的方式向密封口施加一种环氧树脂EPX。因此,在外部电路板设置在密封口的外周边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整体,电路板与密封口的突起之间相隔约1-2mm,以使密封口可不受机械应力(如震动或碰撞)的影响。结果,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尺寸因此而增大。
此外,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一种用来从背后照射液晶显示元件的侧光型后照明灯中,一个荧光灯管LP的两根灯电缆LPC从平行于侧边的外周边处引出以容纳荧光灯管LP。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液晶显示模块的最外部尺寸在容纳荧光灯管的侧边处大于侧边。尤其是在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元件中,引线间距被如此减小以使得有必要将驱动器ICs设置在两个对侧边并向这两个侧边引出视频信号线的引线。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灯缆LPC的接线面积相对于前述两个侧边来说被尽可能多地减小。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在即使在象素数目和显示颜色数目增加而使得当液晶显示元件的接线数目和显示数据的数据线数目增加的情况下也要保持精确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通过降低外部驱动电路的面积来减小液晶显示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的尺寸。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即使在显示颜色数目和象素数目增加而使得控制信号、时钟和显示数据的频率和接线数增加的情况下也会具有低的EMI值和良好的环境电阻。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减少液晶显示装置的部件数目并在外部基片和液晶显示元件当中获得高度可靠的连接。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由一种区域间隔显示控制集成电路构成的,即使显示颜色数目和象素数目增多而使控制信号、时钟和显示数据的频率和接线数目增加进而增加一个象素的数据,该电路也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电阻。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就是即使在显示颜色数目和象素数目增加而使得与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线数目增加进而降低了连接间距的情况下,也要保持精确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降低外部驱动电路的面积,同时提供一种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是由区域间隔显示控制集成电路构成的,即使在显示颜色和象素数目增加使得控制信号、时钟和显示数据的频率和接线数量增加进而增大一个象素的数据的情况下,上述电路仍具有极好的温度电阻。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就是在密封口的那一侧减小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形状。
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就是通过在两个对侧边的一个区域内尽可能小地均匀设置灯电缆LPC的接线面积来降低液晶显示器的外部尺寸。
为了获得上述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在两个叠置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一上装有驱动ICs的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显示元件;以及一个多层柔性基片,它被设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的至少一侧的外周边上并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与驱动器ICs的输入端图案电连接的导电层。
或者,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在两个叠置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一上安装有驱动器ICs的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显示元件;以及一种多层柔性基片,该基片被设置在两侧边的外周边上,即液晶显示元件四侧的较短一侧和较长一侧,并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与驱动器ICs的输入端图案在该两侧处电连接的导电层。
或者,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两个叠置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一上装有驱动器ICs的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显示元件,以及一种多层柔性基片,该基片被设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的四边的相对的较长两侧和较短一侧的外周边上并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与驱动器ICs的输入端图案在较长的两侧和较短一侧处电连接的导电层。
而且,多层柔性基片的图案部分是由两层或更少的导电层构成的,且该部分通过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与透明绝缘基片上的驱动Ics输入端图案部分电连接。
此外,多层柔性基片被设置在液晶显示元件一侧的外周边,并且用于显示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的连线是由多层印刷电路板制成的。
而且,多层柔性基片被制成可折叠的,以使该可折叠部分具有两层或更少的导电层。
此外,电子部件安装在多层柔性基片的部分的一侧上,这部分由三层或更多层导电层所组成。
此外,电子部件只安装在多层柔性基片的该部分中的一侧上,且该部分是由两层或更多层导电层构成的,并且电子部件位于外壳的一个开口处。
而且,具有两层或更少的导电层的多层柔性基片的可折叠部分可弯曲180°,而具有两层或更多层导电层的折叠的多层柔性基片的那部分被粘接在固定在液晶显示元件的驱动器ICs上的透明绝缘基片的背面。
此外,为了保持与液晶显示板的连接可靠性,在多层柔性基片中由两层或更少层导电层构成的,与形成在透明绝缘基片上的驱动器ICs输入端图案电连接的那些部分,分别突出到各自的驱动器ICs上。
此外,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在其上形成的与驱动器ICs相连的输入接线图案的透明绝缘基片;以及具有与输入接线图案电连接部分的多层柔性基片,且该部分由两层或更少的导电层构成并分别地向各自的驱动器ICs突起,其中在其上形成的突起在透明绝缘基片上带有用来与输入接线图案对齐的标记。
为了获得上述第二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多层柔性基片包括用来封装部件的垫式图案部分,用于电连接的通孔,和由实心的或网状图案部分构成的固定在一个DC电源电压(如5伏或接地)上的表面导电层。
或者,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一基片是由多层柔性基片构成的,其中包括用来封装部件的垫式图案部分,用于电连接的通孔,以及由实心的或网状图案部分构成的接地的表面导电层,其中第二基片是由用于显示数据控制器和电源单元的多层接线基片构成的,其中包括电连接通孔,由实心或网状图案部分构成的接地的表面导电层,和对侧的表面导电层,在该侧上装有电子部件,且其中其实心或网状图案部分接地的第一和第二基片的表面导电层与公共金属屏蔽外壳接地点电连接。
为了获得上述第三个目的,用于外部电路的多个多层柔性基片的接线通过透明绝缘基片上的金属接线图案彼此电连接。
或者,用于外部驱动器的多层柔性基片和用于显示控制器和电源单元的多层接线基片通过各向异向导电膜电连接。
为了获得上述第四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个显示控制器,它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安装在其上的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并适于通过公共控制信号输入来起作用。
或者,提供一种具有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两个在彼此间限定一块液晶的叠置的透明绝缘基片,和在矩阵形中的行和列接线,其中的改进包括:驱动ICs安装在透明绝缘基片两对侧的行上用来驱动液晶显示元件的列接线;和两个适于通过一个公共控制信号输入起作用的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用来驱动在并列的两侧上的驱动器ICs。
此外,液晶显示元件是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元件,其中行接线是由栅极接线构成的,而其中的列接线是由漏极接线构成的。
为了获得上述第五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个在两个叠放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一上装有驱动器ICs的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显示元件,其中驱动ICs被成行地安装在透明绝缘基片的两对侧上并且被两个由一个公共控制信号输入操纵的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并行驱动。
为了获得上述第六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包括:两块叠放的将液晶限定在其间的透明绝缘基片;和一个具有以密封树脂涂在突起上的密封口,其中位于密封口外周边的外部电路板被置于凹处以避免密封口的突起。
为了获得上述第七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个液晶显示元件,它具有两块叠放的并将液晶限定在其间的透明绝缘基片;和一个侧光型后照明灯,用来从背后照明液晶显示元件,其中后照明灯的荧光灯管的灯电缆沿着与液晶显示元件的四边平行的外周边在液晶显示元件的下面或内部引设。
或者,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个液晶显示元件,它具有两块叠放的将液晶限定在其间的透明绝缘基片;以及一个用来从背后照明液晶显示元件的侧光型后照明灯,其中后照明灯的荧光灯管的灯电缆沿着与液晶显示元件的四边平行的外周边在液晶显示元件的下面和内部引设,使得高压一侧的灯电缆位于与荧光灯管一侧平行的位置并以一种较短的方式引向转换器的连接器,而低压一侧的灯电缆平行于所述液晶显示元件的其余三边设置并以一种较长的方式引向转换器的连接器,其中两种所述灯缆都被包容在下壳体的凹槽部分内。
根据本发明,外部驱动器的接线基片是由多层柔性基片构成的,这样就能够在允许折叠以具有减小尺寸的优点的同时提高接线密度。而且,固定在一个直流电压上的导电层的接地图案是在表面层上形成的以使其具有抗EMI干扰的优点。还有,用多层柔性基片替代TCP使得在外部电路板和液晶板之间不必用连接器,从而使液晶显示装置部件(如TCP)的数目降低。
而且,根据本发明,即使在象素数目增加而降低接头间距并且无法从一侧引出液晶显示板的视频信号线的引线而从两侧引出的情况下,显示模块周围的结构部分的面积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而减小,即将多层柔性电路板和驱动ICs设置成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形式,封装后用来驱动有待于与显示板两侧边(通常的两个较长侧边)的那些引线相连的视频信号线并将弹性电路板折叠180度。结果,当把象高分辨率XGA(扩展的图形阵列)显示板这样的具有大量象素的液晶显示元件封装在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中时,液晶显示装置和其中装有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的大小和重量可以降低,而且设有驱动视频信号线的电路板的侧边可以被均匀地设置在屏幕的上侧和下侧以便使屏幕沿垂直方向适当地定位。
此外,根据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将荧光灯管设置在被封装于液晶显示元件外周边中的多层柔性基片下面的空间内,以有效使用空间的方式包含一个细长的荧光灯管。结果,显示器的外部尺寸和其重量均降低了。
由于具有两个或多个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的显示控制器的结构,使得温度电阻得以改善从而使整个装置具备紧凑的特点。
此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在象素数目增加以降低接线间距从而使得视频信号线的端子从液晶显示板的两个侧边引出的情况下,驱动器ICs仍按照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的方式被封装在液晶显示板的两条侧边上(通常是两条较长侧边上),从而充分降低显示模块周围的结构面积。结果,当把象高分辨率XGA(延伸的图形阵列)显示板这样的具有大量象素的液晶显示元件封装在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中时,液晶显示装置和其中装有该显示器的数据处理装置在尺寸和重量上均可以减小,并且设有用于驱动视频信号线的电路板的那几侧被均匀地设置屏幕的上侧和下侧以使屏幕能够沿垂直方向上适当地定位。
而且,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按照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方式封装在液晶显示板两侧(通常为两个较长的侧边)上的驱动器ICs是由两个显示控制器并行驱动的进而改善了温度电阻从而具有紧凑的优点,因此设有用来驱动视频信号线的电路板的两侧可以被均匀地设置在屏幕的上侧和下侧,以使屏幕能够沿着垂直方向适当地定位。结果,整个装置的外部尺寸降低从而减小了其尺寸和重量。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位于密封口外周边的外部电路板被置于凹处以避免从密封口突出来,这样就可以将电路板收窄通常约为1mm的突起长度。
根据本发明,细长的荧光灯管的灯电缆被置于封装在液晶显示元件外周边内的多层柔性基片下面的空间中的四边周围,以使其通过有效地利用空间而被包容。结果,装置的外部尺寸减小从而降低了其大小和重量。
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目的、优点、工作方式和新颖的特征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就能从以下的详细描述中得到理解。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装配好的液晶显示模块从表面一侧看去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板以及设置在显示板周围的电路的方块图;
图4表示一个外壳SHD的顶部平面示图,其中表示有其前面、后面、右面和左面;
图5为一个顶部平面示图,表示一个隔离器SPC沿线A-A的剖面图和线B-B的剖面图;
图6为下列状态的底视图,其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板的外周边上封装有一个多层弹性基片和一个多层印刷电路板;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具有由一层导电层构成的突起FSL的一个可折叠多层性基片的一部分,而图7B则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由两层导电层构成的突起FSL的多层弹性基片的剖面图;
图8A、8B和8C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用于驱动栅极驱动器ICs的多层柔性基片的顶部平面示图和底视图,和导电图案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图;
图9A、9B和9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用于在一侧驱动漏极驱动器ICs的多层柔性基片的顶部平面示图和底视图,以及导电图案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图;
图10A、10B和10C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用于在另一侧驱动漏极驱动器ICs的多层柔性基片的顶部平面示图和底视图,以及导电图案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图;
图11A、11C和11B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并具有一个控制器单元和一个电源单元的功能的接口电路板的底部平面示图和顶视图,以及其上装有基片的混合集成电路的侧视图和前视图;
图12A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多层柔性基片和多层印刷电路板通过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进行电连接状态的透视图,而图12B则为表示一种将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可折叠多层柔性基片进行折叠的方法的透视图;
图13是沿图12B的透视图中的A-A线的一个剖面图;
图14A为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多层柔性基片的两个或多个层状部分中的表面导电层图案的一个顶部平面图,而图14B则为表示表面基本上全部被一个固定在DC电压上的网状图形所覆盖的顶部平面示图;
图15为粘结条的顶部平面示图;
图16为当多层柔性基片已被折叠180度之后与液晶显示板PNL一体的电路板组件ASB的顶部平面示图;
图17为橡皮垫的顶部平面示图;
图18代表一个后照明灯的顶部平面示图及沿A-A线的剖面图,在将荧光灯管装入之前,当组装时,该灯由一个灯管导管、一个棱镜片、一个散射片和一个反光片构成;
图19表示一个下壳体MCA的前侧、后侧、右侧和左侧的一个顶部平面示图;
图20A表示沿图2中组装好的液晶显示模块的A-A线的剖面图,并表示出了外壳体、多层性基片的折叠部分、安装的驱动器ICs、橡皮垫、后照明灯以及下壳体三间的位置关系,而图20B则沿着图2中组装好的液晶显示模块的B-B线的剖面图并且表示灯电缆与其它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2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的一个等效电路的方块图;
图22为图21中所示的TFT液晶显示板一点的等效电路图;
图23为表示与图21中所示TFT液晶显示板一个象素的等效电路的各栅极信号线相连的电容器的电路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TFT液晶显示板的栅极线和漏极线以及线引出部分的周边结构的一个顶部平面示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TFT液晶显示模块的各个的驱动器简要结构及信号流程的图表;
图26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施加在公共电极上的公共电压值及波形、施加在漏电极上的漏极电压以及施加在栅电极上的栅极电压的图表;
图27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从显示控制器到栅极和漏极驱动器的显示数据及时钟信号的流程图;
图28是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内的两个像素中,输入显示数据与红、绿和蓝点之间的相应关系的图表;
图29是表示图27中所示是显示控制器的简要结构的方块图;
图30是表示在图29中所示的显示控制器的一个周期处理电路的主要部分的电路图;
图31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有待于从主计算机输入到显示控制器的显示数据以及有待于从显示控制器输出到栅极和漏极驱动器ICs的信号的时基图;
图32是表示在图31所示的时基图中有待于输入到显示控制器中的显示数据以及有待于输出到漏极驱动器ICs的显示数据的周期图;
图33A到33C是表示与电路元件TCON一体的显示控制器外观的顶部平面示图;
图34是表示其中装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的一个透视图;
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与电路元件TCON一体的显示控制器与在主机一侧的接口I/F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电路图;
图36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与电路元件TCON一体的显示控制器与主机一侧的接口I/F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37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输入到栅极驱动器ICs的及从中输出的信号与由漏极驱动器ICs基片输入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38为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输入到栅极驱动器ICs的以及从中输出的信号与由漏极驱动器基片输入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39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接口I/F4当与输入到漏极驱动器IC和由漏极驱动器IC输出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40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接口I/F4与输入到漏极驱动器IC和由漏极驱动器IC输出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41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接口I/F4与输入到漏极驱动IC和从漏极驱动器IC输出的信号以及输出到栅极驱动器基片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42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一个接口I/F5与输入到漏极驱动器IC的以及由漏极驱动器IC输出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43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接口1/F5与输入到漏极驱动器IC以及由漏极驱动器IC输出的信号和输出到栅极驱动器基片的信号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线路图;
图44是表示主机一侧的输入接口与向漏极驱动器基片的输出接口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实际的液晶驱动器的电路结构的线路图;
图45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主机一侧的输入接口与向漏极驱动器基片的输出接口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实际的液晶驱动器的电路结构的线路图。
图1是一种液晶显示模块MDL的分解透视图。
参考字符SHD代表由金属板构成的外壳体(或金属架);字符WD代表一个显示窗口;字符SPC1到SPC4代表绝缘隔离器;字符FPC1到FPC3代表折叠的多层柔性电路板(其中字符FPC1代表栅极一侧的电路板,而字符FPC2和FPC3代表漏极一侧的电路板);字符PCB代表一个接口电路板;字符ASB代表一个与液晶显示板PNL一体的电路板组件;字符PNL表示在两个叠置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一装有驱动器ICs的液晶显示元件;字符GC1和GC2代表橡皮垫;字符PRS代表一块棱镜片;字符SPS代表散射片;字符GLB代表导光板;字符RFS代表反射片;字符MCA代表一个通过一体注模形成的下壳体(或注模腔体);字符LP代表一个荧光灯管;字符LPC代表灯缆;字符LCT代表一个转换器的连接器;以及字符GB代表用来支承荧光灯管LP的橡胶衬套。按照图中所示垂直设置将这些部件叠放在一起以组装成液晶显示模块MDL。
图2是沿液晶显示元件的表面看出的组装好的液晶显示模块MDL的透视图。
模块MDL是由下壳体MCA和外壳体SHD两种安装/支承元件组成的。
字符HLD表示用来将作为显示板的模块MDL安装在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和字处理器)中的四个装配孔。下壳体MCA是由装配孔MH1至MH4构成的,而外壳体SHD也是由与装配孔MH1至MH4对中的(如在图4和图19中所示)装配孔SH1至SH4构成的。通过将螺钉紧固到两种装配孔中来使液晶显示器固定并装配到数据处理装置上。模块MDL上设有亮度调节量VR,且用于后照明灯的转换器被置于MI部分中以便通过连接器LCT和灯电缆LPC将电源提供给后照明灯BL。通过位于模块背后的一个接口连接器CT将来自主计算机(或主机)的信号和必要的能源提供给液晶显示模块MDL的控制器和电源单元。
图3是表示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的TFT液晶显示元件以及围绕TFT液晶显示元件设置在电路的方块图。在本发明中,虽然未示出,漏极驱动器IC1至ICM和栅极驱动器IC1至ICN是以下列方式,按照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即COG)进行封装的,即,通过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或者一种紫外线硬化树脂,将这些驱动器与在液晶显示元件的一个透明绝缘基片上方形成的漏极引出线DTM和栅极引出线GTM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根据XGA的说明,液晶显示元件具有1,024×3×768个有效点。结果,液晶显示元件的透明绝缘基片按照COG被封装,并带有在每一个较长的一侧,具有192个输出(M=16)的八个漏极驱动器ICs和在每个较短的一侧具有100个输出(N=8)的八个栅极驱动器ICs。液晶显示元件在其上、下侧设有漏极驱动中器单元103,在其一侧上具有栅极驱动器单元104以及在其另一侧上具有控制器单元101和电源单元102。通过电连接装置JN1至JN4将这些控制器单元101、电源单元102、漏极驱动器单元103和栅极驱动器单元104各个彼此相连。
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将参照附图4至20,结合各个元件进行详细描述。《金属外壳体SHD》
图4表示非壳体SHD的上侧、前侧、后侧、右侧和左侧,并在图1中示出了从外壳体SHD上方斜看过去的一个透视图。
外壳体(或金属框)SHD是采用压制技术,通过对一块金属板进行钻孔和折叠而制成的。字符WD表示显示板PNL暴露给视野的一个窗口,如将被称为“显示窗口”。
字符NL表示用来固定外壳体SHD和下壳体MCA的固定爪(总共10个),而字符HK也表示与外壳体SHD一体形成的固定钩(总共6个)。在将图1和图4中所示的固定爪NL折叠之前,在夹入隔离物SPC的同时,将外壳体SHD和电路板组件ASB叠放在一起。此后,将固定爪NL向内折叠并***到在下壳体MCA中形成的长方形固定槽NR中(如在图19的各侧视图中所示)。固定钩HK分别安装在形成在下壳体MCA中的固定突起HD上(如图19的侧视图所示)。结果,支承/固定与液晶显示板PNL一体的电路板组件ASB的外壳体SHD和支承/固定导光板GLB和荧光灯管LP的下壳体MCA被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将不会对显示有影响的显示板PNL下侧的四个边的边缘装有长方形的薄且长的橡皮垫GC1和GC2(还可以被称为“橡皮隔离物”,如在图1中所示)。另一方面,由于固定爪NL并去除固定钩HK只需拉直固定爪NL并去除固定钩HK。因此,这两种元件可被容易地拆卸/组装而可以容易地维修以便于更换后照明灯BL的荧光灯管LP。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一侧由固定爪NL固定,而另一侧由固定钩HK固定,使得只需去除某些面不是全部的一侧的固定爪NL即可以进行拆卸。结果,能够有利于后照明灯的维修和更换。
字符CSP代表在公共平面位置上形成的与绝缘隔离物SPC1至SPC4的孔SSP(如图5所示)共用的公共通孔。在生产步骤中,通过将各公共通孔与固定的竖直销装配在一起,将外壳体SHD与绝缘隔离物SPC1至SPC4依次封装以使其可以彼此准确地定位。绝缘隔离X SPC1至SPC4可以将外壳体SHD与和液晶显示板PNL一体的电路板组件ASB固定在一起,同时,两者与绝缘隔离物可靠地分隔开,这是因为将一种粘接材料ADH(如图5所示)施加在绝缘装置INS的两侧的缘故。此外,当模块MDL被封装在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内时,公共通孔CSP可被用作定位参照物。
字符FGF代表总共10个与金属非壳体SHD一体形成的框架接地爪。这些框架接地爪FGF是由延伸到正方形开口(即在外壳体SHD侧面形成的C形开口)中的长方形突起构成的。这些细窄的突起各自在其根部向仪器内侧折叠并焊接在通过绝缘隔离物SPC1至SPC3的槽口SGF与多层柔性基片FPC1至FPC3和接口基片PCB的接地导线相连的框架接地垫FGP(如图6所示)。顺便说一下,由于爪FGN是在外壳体SHD的侧面上形成的,所以,当与液晶显示板PNL一体的电路板组件ASB已被封装在外壳体SHD内并用隔离物固定之后,就可以将爪FGN折入到装置内并将其焊接到框架接地垫FGP上,同时让外壳体SHD的内侧(或下侧)朝上,故可操作性令人满意。此外,当折叠时,爪FGN不会接触电路板组件ASB,故折叠操作也令人满意。而且,在焊接操作中,烙铁可以从敞开的外壳体SHD内侧施加,因此焊接操作是令人满意的。结果,可以改善爪FGN与多层柔性基片FPC1到FPC3的框架接地垫FGP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如在外壳体SHD表面上形成的正方形开口SHL为用来容纳作为封装在电路组件ASB的多层柔性基片FPC1至FPC3上的电路元件的电容器CHD和CHG的部分,并且分别在漏极一侧有共10个开口和栅极一侧上有共10个开口。绝缘隔离物SPC1至SPC3在公共平面位置上形成有槽口SPL(如图5所示)。根据本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模块MDL的厚度。
还形成有一圆形开口CVL(如开在外壳体SHD的表面上的),用来控制亮度调节量VR,且绝缘隔离物SPC4上还有一个公共通孔SVL(如图5所示)。《绝缘隔离物》
图5是绝缘隔离物SPC的一个顶部平面示图。图1示出了从上面斜着看去的该绝缘隔离物的一个透视图。图5还示出了沿A-A线的SPC1的开口SPL的剖面图以及沿B-B线的SPC4的剖面图。
如前所述,绝缘隔离物SPC不仅在外壳体SHD和电路板组件ASB之间保持了绝缘,而且保持了外壳体SHD的定位准确性,并且将电路板组件ASB与外壳体SHD固定在一起。《多层柔性基片FPC1至FPC3
图6是表示下列状态的一个底视图,即,在液晶显示板PNL周围封装有多层柔性基片FPC1至FPC3和多层印刷电路板PCB。在该实施例中,在一个后续步骤之后,将多层柔性基片FPC1至FPC3折叠起来。
图6上面的八个元件为:在垂直扫描电路一侧的驱动器IC芯片,和在左、右侧的各八个元件是在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一侧的驱动器IC芯片。这些IC芯片是采用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或一种紫外线硬化剂,按照在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COG)方式被封装在透明绝缘基片上的。在已有技术的方法中,采用条带自动粘接(TAB)法将驱动器IC芯片封装在其内的载带封装(TCP)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连接到显示板PNL上。COG封装取消了前述的TAB步骤,进而由于直接利用驱动器ICs而缩短了整个过程,而且由于取消了载带器,从而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而且,COG封装透用于高精度/密度显示板PNL的封装技术。在本实施例中,XGA板被设计成具有1024×3×768个点的10—英时屏幕大小的TFT液晶显示板。结果,每个红(R)、绿(G)、蓝(B)点具有207μm(即栅极线间距)×69μm(即漏极线间距)的尺寸,因此一个像素具有红(R)、绿(G)、蓝(B)点总共207μm的平方的大小。结果,如果漏级引出线DTM在一侧为1024×3个,则其间距小于69μm,以使其低于目前所采用的TCP封装的连接间距极限值。在COG封装中,虽然依赖于所用各向异性导电膜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目前采用的最大值为:驱动器IC芯片的凸缘BUMP(如图13所示)的间距约为70μm,而与表面接线的相交面积约为50μm的平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液晶板的相对的较长两侧将漏极驱动器ICs排成行并交替地将漏极线引出到较长的两侧,而将漏极引出线DTM的间距设为69×2μm。结果,可以将驱动器IC芯片的凸缘间距设计为约100μm而将与表面接线相交的面积设计为约70μm的平方,以实现与表面接线更加高度可靠的连接。由于栅极线间距具有207μm的充分高的值,则栅极引出线GTM在较短的一侧被引出。然而,对于高分辨率显示来说,如同漏极线的情形一样,栅极引出线GTM可以被交替地引出到相对的较短的两侧。
交替地引出漏极线或栅极线的方法使得很容易将引出线DTM或GTM与驱动器ICs的输出一侧的凸缘相连,如此前所述。然而,外部电路板必须被设置在液晶板PNL的相对的较长的两侧周围,因此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外部尺寸变得比一侧引出的情形要大。尤其是随着显示颜色数量的增多,显示数据的数据线数量增多从而增大了数据处理装置的最外面的形状。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可折叠的多层柔性基片而解决了已有技术中的那个问题。另一方面,如果XGA具有大于10英寸的屏幕尺寸的话,漏极引出线DTM的间距增加约100μm或更多以便可以通过COG封装将漏极驱动器ICs设置在较长的一侧。
图7A是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多层柔性基片的一个剖面图。
在该实施例中,两层或更多层导电层(如四层导电层L1到L4)的部分FML平行于液晶板PNL的侧面设置,且在那些部分上还装有外部电路连线和电子元件。然而,即使数据线数量增加的话,在保持基片外廓的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层数来实现安装。各导电层通过通孔VIA(如图14所示)进行电连接。导电层L1至L4是由铜CU导线构成的,但只有导电层L3是通过在铜CU上镀金AL1来制备的。结果,就有可能降低输出端TM与通向驱动器ICs的输入端导线Td(如图13所示)之间的连接电阻。在将作为绝缘膜的聚酰亚胺膜BFI的中间层夹住的同时,采用一种粘接剂BIN将各层电层固定。除输出端TM外,导电层上都涂有绝缘层。在多层导线部分FML中,在最上层和最下层上涂有焊接保护层SRS以确保绝缘。
多层柔性基片的优点在于:含有COG封装所必需的连接端部TM的导电层L3可与其它导电层做成一体,进而降低部件数量。
而且,由于两层或多层导电层的结构,部分FML可以产生更少量的变形并且***以便在其中设置一个定位孔FHL。即使当多层柔性基片被折叠时,该部分也很难变形,故折叠可以是可靠而准确的。还有,如将在此后描述的,在表面层L1上方可以设置实心的或网状导电图案ERH,以便其余的一层或更多层导电层与导电图案相接以封装元件及外部导线。
而且,突出部FSL不必是单个的导电层L3,而可由两层导电层L2和L3构成,如在图7B中由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示范的。两层导电层L2和L3的这种结构在通向驱动器ICs的输入端接线Td的间距变窄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这就是说,端部接线Td和连接端部TM的图案与多个接线***错,而这些接线群通过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或类似物彼此电连接。那么,在当引出导电层L3中的连接端部分TM时,一个接线群通过通孔VIA与另一个导电层L2相连的情况下或者在将外部接线部分地设置在突出部FSL的导电层L2内的情况下,那种结构是有效的。
由于突出部FSL是由两层或更少的导电层构成的,故导热性可得以改善以便在加热工具的热接触粘接处均匀地施加压力,以使连接端部TM和端部接线Td的电可靠性得以改善。而且,多层柔性基片可以被精确地折叠而不会对连接端部TM引入任何弯曲应力。此外,由于突出部FSL是半透明的,故可以从多层柔性基片的上表面观察到导电层的图案,这就产生了一个优点,即,还可以从上表面对连接状态进行图案检验。
图8A和8B是用来驱动栅极驱动器ICs的多层柔性基片FPC1的一个顶部平面图和一个底视图,而图8C是在多层柔性基片内的部分A、B和C的导电图案的一个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图。图9A和9B是用于驱动漏极驱动器ICs的多层柔性基片FPC2的一个顶部平面图和一个底视图,而图9C是多层柔性基片上的部分A、B和C的导电图案的一个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图。图10A和10B是用来驱动漏极驱动器ICs的多层柔性基片FPC3的一个顶部平面图和一个底视图,而图10C是多层柔性基片上的部分A、B和C的导电图案的一个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图。
这里将描述柔性基片上的对中标记。
在图8至10所示的柔性基片FPC1至FPC3中,连接端部TM的长度通常被设计为2mm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然而,由于柔性基片FPC1至FPC3的较长侧伸长至170到240mm,则即使包括沿较长轴方向上的转动在内的一个微小的位移都可导致输入端接线Td与连接端部分TM之间的位移从而造成连接失误。通过将开在每块基片两端的开口FHL安装固定销上,且然后将输入端接线Td和连接端部TM在几个点处对齐,而将液晶板PNL和柔性基片FPC1至FPC3对准。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对中标记以提高对中的精确度。
如图37和38所示,栅极驱动器ICs具有总共二十个输入V1R至V1L,它们分别与图8中的连接端部第2至20号电连接。端部TM具有约600μm的间距。对中标记ALMG位于靠近前述通向各自的驱动器ICs的二十个端部TM附近,以提高与输入端接线Td图案的定位准确性并检验连接情况。为提高这种连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在二十个输入端TM附近设置了虚线(为端部第1和第22而设),且正方形对中标记ALMG以其图案与前述虚线NC相连以使相对的透明基片SUB1上的正方形实心图案ALG(如图24所示)正好与这些正方形相符合。此外,在本实施例中,FPC1的两端形成有用于连接漏极驱动器基片FPC2和FPC3的连接图案JN3和JN4以使对中标记ALMG按其图案与最外面的接线图案JN4或图案JN3中的第1号相连。
虽然在图39至43中已示出了,但漏极驱动器ICs总共在端部AVDD到AVDD之间具有四十七个输入,且这些输入与图9和图10所示的第3至第49连接端部分电连接。端部TM具有约370μm的间距PD。在本实施例中,对中标记ALMD在邻近前述四十七个输入端TM处设有提高连接可靠性的虚线NC(具有端部第2至50)。在虚线NC外侧,设有图9和图10所示的端部(第1和第51)以便在一个公共透明像素电极COM(如图22所示)上施加一个电压,所述电极COM是作为液晶电容C1c的相对的电极设置在透明绝缘基片SUB2内侧的。因此,公共电压是通过透明绝缘基片SUB1上的接线Td图案从导电珠或导电膏施加到透明绝缘基片SUB2一侧的公共透明像素电极COM上的。
对中标记ALMD按照其图案与和电极COM电连接并和透明基片SUB1上的正方形实心图案ALD(如图4所示)对中的端部(第1和第51)相连。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形成有连接图案JN3和JN4,用于在图9和10中的FPC2和FPC3的上端部与栅极驱动基片FPC1相连。此外,在用于电源和控制电路的多层印刷电路板的上方,FPC2和FPC3下端部还形成有接线图案JN1和JN2,且对中标记ALMC按其图案与最外面的接线相连。
这里将描述具有两层或更少层的导电层部分FSL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FSL(如由单层或两层导电接线层构成的)被赋予一个约4.5mm的突起,因为它具有一折叠部分BNT(如图7所示)。然而,在无折叠结构中,部分FSL可以更短。
部分FSL分别向各自的驱动器ICs突出。结果,有可能避免下面的现象,即,柔性基片在采用加热工具进行热接触粘接时沿其长轴方向热膨胀而改变端部TM的间距PG或PD,进而造成从连接端Td上脱落或与之不充分连接。简而言之,由于分别向每个驱动器IC的突出,端部TM的间距PG和PD的偏差几乎等于由每个驱动器IC的周期长度的热膨胀的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沿柔性基片的长轴方向被分为八份的突起形状,热膨胀可以被减至约八分之一以产生对端部TM的应力衰减,进而提高液晶模块MDL抗热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通过分别向各驱动器ICs提供对中标记ALMG和ALMD以及部分FSL的突出部,即使连接线和显示数据数量增加,也可以在保持准确性和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减少外部驱动器。
这里将描述具有两层或更多层的导电层FML。
在FPC1至FPC3的导电层部分FML中,封装有片状电容器CHG和CHD。尤其是,在地电位Vss(0伏)和电源Vdg(10伏)之间或在电源Vsg(5伏)与电源Vdg之间,栅极一侧基片FPC1在总共10个部分C41至C50处被焊接,如图37和图38所示。而且,如图39至43所示,漏极一侧FPC2和FPC3被焊接,以使得当基片FPC3在总共十个部分C31到C40处焊接的同时,基片FPC2在地电位Vss和电源Vdd(5伏)之间或者在地电位Vss和电源Vdp(2.5伏)之间的总共十个部分C21至C30处被焊接。设置这些电容器CHG和CHD以降低加在电源线上的噪声。顺便地说,为提高焊接准确性,可以在基片FPC1到FPC3中设置小孔FAL以自动地将片状电容器安装在基片上。
本实施例是如此设计的,使那些片状电容器只在一侧焊接到表面导电层L1上并且在折叠之后,全部位于外壳体SHD的一侧以便位居与外壳体SHD的开口SHL公共的平面部分。结果,在保持液晶模块MDL厚度不变的同时,可以在基片FPC1到FPC3上安装电源噪声平滑电容器。
下面将描述降低产生于数据处理装置的高频噪声的一种方法。
由于金属外壳体SHD位于液晶模块MDL的表面一侧以及数据处理装置的前侧,则来自那侧的EMI(电磁干扰)噪声在使用外部装置的情况下将会产生严重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层部分FML的表层L1覆盖有尽可能多的实心或网状图案ERH。图14A是表示在图8的部分D中的FML部分的图案结构的顶部平面图。网MESH上设有许多在表面导电层L1上形成的孔,这些孔具有300μm的直径,而且该网状图案ERH覆盖了除通孔VIA和电容器元件CHD和CHG以外的基本上全部表面。
而且,其中的图案ERH从焊接保持层SRS暴露出来的图案FGP被分别设在栅极一侧基片FPC1内的两个部分处以及漏极一侧基片FPC2和FPC3内的四个部分处并被焊接到外壳体SHD的FGF地以降低EMI噪声。在外部电路被划分为多个基片的情况下,如在实施例中,如果驱动器基片的至少一个部分与机壳地相连的话,就不会在直流(DC)方式中产生电方面的问题,相反地,在高频区域,如果接地的部分较少的话,则由电子信号的反射或者由于各个驱动器基片的特征阻抗的不同导致的接地线电位的振荡会造成产生不必要的辐射波,从而导致EMI。尤其是使用薄膜晶体管的有源矩阵型模块MDL不容易消除EMI,这是因为它使用了高速时钟。为了避免这种困难,在每个电路基片的至少一部分,把接地线(处于AC地电位)与具有足够低阻抗的公共机壳(即保持壳SHD)相连。结果,在高频区域加强接地线,这样使得在本实施例的有十个部分与保持壳SHD相连的情况下的辐射电场强度比在只有一部分与保持SHD相连的情况下的辐射电场强度大大地得以改善。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层部分FML形成有4个导电层,但在需要的线路不多且需要的时钟的频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最少可形成有2个导电层。尤其是在用于驱动门驱动集成电路的***基片FPC1中的线路可以只形成有2个导电层。《接口电路板》
图11A是具有控制部件和电源部件功能的接口电路板的底视图;图11B代表安装在接口电路板PCB上的混合型集成电路HI的侧视图和正视图;图11C是接口电路板PCB的顶视图。
本实施例采用和基片PCB一样的由玻璃环氧树脂材料制成的8层印刷板。尽管可以采用多层的柔性的基片,但由于该部分不是采用折叠结构,因而可以采用相对比较便宜的多层印刷板。
从数据处理装置的角度来看,所有电子部件安装在基片PCB的下侧或后侧。把两个集成电路元件TCON在基片的右侧和左侧安排为显示控制器。在基片的中央部件有接口连接器CT,在基片上还安装多个电阻和电容。亮度调节电位器VR具有可以从外部通过外壳体SHD的孔CVL来调节的旋钮,如前面所述,该孔CVL与基片PCB的孔PVL处于相同的平面位置。
之所以采用两个集成电路元件TCON的原因是降低PCB基片的外部尺寸、分散能量消耗和有效地把信号供给在液晶面板PNL的两个较长侧以一行排列的漏极驱动器集成电路。这种TCON分布方法将与《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的分布》连系作更详细的描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液晶面板PNL的密封部分EPX(如图6所示)周围安排基片PCB,使得通过在基片PCB的中央附近安排一个槽PCN可以避免基片PCB与密封部分EPX的凸起接触。结果是,基片PCB可以更接近液晶面板PNL至大约1mm,因而使模块MDL的外部形状更紧凑。同样,在密封部分EPX不是位于液晶面板PNL的中央而是更靠近角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槽PCN以避免密封部分EPX凸起。
另外,可以部分地把混合集成电路HI集成进一个混合型结构,其中主要把用于电源供应单元的多个集成电路和电子部件封装在小电路板的上侧和下侧,并且安装在接口电路板PCB上。如图所示,混合型集成电路HI包括细长导管以便在位于电路板PCB和混合集成电路HI之间的电路板PCB上封装多个包括TCON的电子部件。顺便说说,基片PCB形成有4个孔CAL以自动封装部件。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一种各向异性导电膜ACF1进行在漏极驱动器基片FPC2和FPC3以及接口电路板PCB之间的电连接。
图12A是一个表示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ACF1使多层柔性基片FPC2与多层印刷板PCB进行电连接的状态的透视图。
这种电连接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的,即把一个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粘到基片PCB的连接部分JN1和JN2,在夹紧装置的定位销上临时地固定基片FPC2和FPC3的孔FHL,并且粗略地对齐FPC3的一个孔CJH和一个孔FJH。为了改进对准精度,在基片PCB上安排一个正方形实心图案ALC。当在FPC2和FPC3侧对图案ALC作位置调整以使图案ALC对齐正方形校准图案ALMC时,借助于一个加热工具使柔性基片暂时地被接触粘接。在确认没有位置移动之后,进行适当的热接触粘接以在基片PCB上固定基片FPC2和FPC3。
之所以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原因是由外部形状的限制所需要的,即基片具有大约20mm的宽度。其结果是,连接部分JN1和JN2具有降至大约15mm的宽度,其中大约44个(由图39和42中的I/F4和I/F5处所表示)信号线和电源线必须布线,使得布线线间距降至大约340μm。因此,在已有技术中为了进行高度可靠的电连接的焊接很困难。其结果是,可以用本装置的高度可靠的方式对接口基片进行电连接,即使增加了象素和显示色彩的数量使布线线间距变窄的情况下也如此。
基片PCB从数据处理装置的角度看在表面侧具有上侧,即沿此方向具有发生EMI噪音的最高电位。因而如图11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导电层的整个表面基本上涂敷磨光的实心或者网状图案ERM。图14B是一个放大的图案ERM的前视图。除了通孔VIA以外,在焊接抗蚀剂SRS下面的铜导体的网状图案ERH的所有表面上都涂敷上。通过焊接基片PCB的下侧图案FGP以及外壳体SHD的FGN接地,这个图案ERH能够降低发生的EMI噪音。
如上所述,柔性的基片FPC1至FPC3也具有涂敷有图案ERH的表面导电层,并且液晶面板PNL在其周围具有带DC电位的4个侧面,以使得可以有效地降低从基片内部发生的EMI噪声。《集成有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电路板装置ASB》
图16是集成有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电路板装置ASB的顶视平面图。
对着透明绝缘基片SUB1的一侧,就象对着形成有象素图案的那侧,折叠并且粘接在柔性的基片FPC1至FPC3。在有效的象素区域AR的外侧(比如大约1mm)处放置一个偏振片POL1,该偏振片POL1与基片FPC2和FPC3的FML端部相隔大约1至2mm。从透明绝缘基片SUB1的端部到FPC1至FPC3的折叠的突起的前端的距离有大约1mm那么小,使得可以得以紧凑地封装。在本实施例中,从有效象素区域AR到基片FPC1至FPC3的折叠突起前端之间的距离在漏极侧是大约10mm和在栅极侧是大约12mm。
这里将描述折叠和封装柔性的基片的方法。
图12B是一个表示折叠和封装多层柔性的基片的方法的透视图。可以使用一个柔性基片作为连接器来连接漏极驱动器基片FPC2及FPC3和栅极驱动器基片FPC1,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那部分折叠和封装它们。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透明绝缘基片BUB1上形成基片间的电连接图案JN3和JN4,以便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便于折叠/封装。
在本实施例中,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基片切割表面的方向形成输入线路部分,该输入线路部分用于向在栅极和漏极侧形成在液晶显示装置面板上的多个驱动器集成电路供给输入信号。另外,在柔性的基片的可折叠多层导电层部分FML中形成在驱动集成电路之间供给电源电压和时钟的公共线路部分,使得线路线通常平行于基片切割面。其结果是,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输入线路部分可以减至最小尺寸,并且公共线路部分的线路电阻也可以降低以使驱动不成问题。
首先,为了粗略地定位柔性基片FPC1至FPC3和液晶面板PNL,在夹紧装置的预定位置固定液晶面板PNL,并且把孔FHL插在夹紧装置的固定销上以初步固定基片FPC1至FPC3。通过上面提到的对准模可以更精确地定位上面涂覆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CF2的液晶面板PNL,并且可以用加热工具进行暂时热粘结。在再一次确认没有位置移动之后,进行适当的热接触粘结以在液晶面板PNL上固定柔性基片FPC1至FPC3。
接着,把一个双涂覆带粘在柔性基片的导电层部分FML的表面上,该表面上没有安装部件,并且通过使用一个夹紧装置可以在导电层部分BNT处折叠柔性基片。
图15表示所使用的双涂覆带BAT1至BAT3。这些带可以是3mm宽及160至240mm长的细长形的,如果它们能保持粘度,它们也可以由几个涂覆的短的带组成。另外,可以事先把双涂覆带BAT1至BAT3涂覆在透明绝缘基片SUB1上。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夹紧装置可以准确地折叠多层柔性基片并且粘接到透明绝缘基片SUB1的表面上。《电连接图案JN3和JN4》
通过布置电连接图案JN3和JN4可以容易地对减少了数目的部件进行折叠和封装。
这些电连接图案JN3和JN4可以与液晶面板PNL的象素图案同时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图案JN3由4个线路线(如图37所示)构成,布置这4条线路线具有从基片SUB1的框周边向内逐渐降低的电压Vdg(10V),Vsg(5V),CL3(栅极扫描时钟)和Vss(接地电压)。同时,栅极扫描时钟CL3(发图31所示)是一个在大约20秒(大约50KHz)的水平周期内电平在5至10V之间变化的低频时钟脉冲。图案JN4也是由4个线路线(如图38所示)构成,布置这4条线路线具有从框周边向内绝对值逐渐变小的电压Vee(-17V),Veg(关门电压),FLM(帧启动指示信量)和Vss(接地电压)。电压Veg(如图26所示)是一个在2个水平周期(大约25KHz)内具有在-17至-11V之间变化的电平的低频时钟脉冲。电压FLM(如图31所示)是一个在一个60Hz频率的周期内具有在5至10V之间变化的电平的低频脉冲。因而,由于这些AC信号具有低频率,它们不会产生作为EMI噪声的问题。
另外,所有8条电源线和信号线在栅极驱动器基片FPC1的多层线路中相交并且与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输入终端相连接。其结果是,可以安排在基片SUB1上的各个线路线的平均直流电压不受栅极驱动器集成电路的输入端的顺序限制从框周边向内单调地变化,以便因而避免在高湿度环境下在线路图案之间的迁移以及降低线路线之间的电磁干扰。至于线路线宽,在考虑电流量时加厚Vcc电压线。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布线间距相等,但是在线路线之间的电压差别大的情况下布线间距可以加宽。
对于描述的结构,通过漏极驱动器基片FPC2的JN3的1至4端子(如图9所示)和基片FPC3的JN4的1至4端子(如图10所示)把驱动栅极驱动器所需的总共8个信号传输给栅极驱动器基片FPC1的JN3和JN4的1至4端子(如图8所示)上。《橡皮垫GC》
图17是橡皮垫GC1和GC2的顶部平面图,图1是从橡皮垫的上部倾斜地看的透视图。图20A是从线A-A剖开的图2的液晶模块MDL的剖视图。
如图20A和20B所示,橡皮垫GC1是夹在显示面板PNL的基片SUB1的框周边上的柔性基片FPC和下壳体MCA之间。结果是,施加了压力以固定两个或更少导电层部分FSL以改进带有输入线路图案的基片的连接可靠性。另外,橡皮垫的作用是防止在与下壳体接触时对驱动器集成电路造成机构损伤。
橡皮垫夹在显示面板PNL的基片和反射片LS或光导板GLB之间。通过把外壳体压进该装置同时利用橡皮垫GC2的弹性,由固定突起HP卡住固定勾HK。然后,折叠固定爪NL并且插进固定槽NR中,使得这些固定部件发挥制动器的作用以固定外壳体SHD和下壳体MCA。其结果是模块整体被牢固地固定住,同时不需要其它固定部件。因而,便于组装以降低制造成本。另外,该装置具有增强的机械强度和抗震/抗冲击能力以改进可靠性。有时橡皮垫GC1和GC2的一个面上沾有胶并且粘到柔性基片FPC和基片SUB2的预定部分上。《后照明光源》
图18代表侧光型后照明光源BL在装入荧光管LP之前的顶视平面图和沿线A-A的剖视图,以及反射片LS、散射片SPS、棱镜片PRS、光导板GLB和反射片RFS。
用于从后面照明显示面板PNL的侧光型后照明光源BL包括有:一个冷阴极荧光管LP、荧光管LP的灯多心导线LPC、用于保持荧光菅LP和灯多心导线LPC的橡胶衬套GB、光导板GLB、安排与光导板GLB整个表面接触的散射片SPS、安排在光导板GLB下表面上的反射片RFS、和安排与散射片SPS的整个表面接触的棱镜片PRS。
通过在光射片LP上安排荧光管LP、将其变弯并折180°并且将其一端粘到胶BAT上来制备反射片LS。
在模块MDL中,把细长的荧光菅LP安排在漏极侧柔性基片FPC2和漏极侧驱动器集成电路下面的空间中(如图20所示),封装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较长侧。结果模块MDL的外部尺寸可以降至模块MDL的尺寸和重量,使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散射片SPS》
把散射片SPS放在光导板GLB上以散射从光导板GLB上表面发出的光,以便均匀照明液晶显示面板PNL。《棱镜片PRS》
棱镜片PRS放在散射片SPS上并且具有一个平滑下表面和一个棱镜上表面。该棱镜表面由多个平行排列且具有V形剖面的槽构成。通过聚光可以改进后照明光BL的亮度,该光沿棱镜片PRS的法线方向从散射片SPS在一个宽角度范围内散射。结果,后照明光BL可以具有降低的能耗,使得模块MDL的尺寸和重量降低的降低生产成本。《反向片RFS》
把反射片RFS安置在光导板GLB的下面以反射从光导板GLB下表面上发出的光。《下壳体MCA》
图19表示下壳体MCA的上表面、下表面、右表面和左表面的顶视平面图。
如图1所示模压的下壳体MCA是一个容纳后照明光源的壳,即荧光管LP、灯多心导线LPC、光导板GLB等的支持件,并且是由一个模件由合成树脂整体模压而成。依靠各个固定件和弹性件的作用下壳体MCA牢固地与金属外壳体SHD结合在一起,以使得模块具有改进的抗震动冲击和抗热冲击的能力以改善可靠性。
在底表面中在除了四周框部分的中央部分下壳体MCA形成有一个占有底面一半或更多面积的大开口MO。结果,在模块MDL组装完之后,靠在液晶面板PNL和光导板之间的橡皮垫GC2(图20)的排斥力可以避免下壳体MCA由于向下施加到下壳体MCA下表面上的垂直力而使其下表面不平,因而抑制了最大厚度。这样不必增加下壳体的厚度就可以抑制不平,使得制造薄下壳体的减小模块MDL的厚度和重量。
字符MCL代表一个凹槽(包括图11中所示的用于连接连接器CT的凹槽),在下壳体MCA中这样形成凹槽MCL以使其对应于接口电路板PCB的散热部分,接口电路板PCB即是一个封装的部分,比如在本实施例中的混合型集成电源电路(即一个DC-DC转换器)。因而,不靠用下壳体MCA覆盖电路板PCB的散热部分而是通过形成凹槽可以改进接口电路板PCB的散热部分的热释放。尤其现在,需要多灰阶和单电源以改进采用薄膜晶体管TFT的液晶显示器的性能和灵敏性。用于实现这些要求的电路消耗高电能。如果电路装置要紧凑封装的话,封装变得高度密集会产生发热的问题。结果,通过形成带有对应于散热部分的凹槽MCL的下壳体MCA可以改进密封装和电路的紧凑性。另一方面,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也可认为是散热部分,在其上下壳体MCA开有凹槽。
字符MH1至MH4代表4个安装孔,用于在比如一个个人计算机的设备上安装模块MDL。金属外壳体SHD也形成有对准下壳体MCA的安装孔MH1至MH4的安装孔SH1至SH4,这样它就可以固定并安装在设备上。
保持荧光管LP和灯多心导线LPC的橡皮垫安装在这样形成的容纳部分MG中,并且荧光管LP的容纳部分ML中不与下壳体MCA接触。
字符MB代表光导板GLB的保持部分,字符PJ代表一个定位部分。字符ML代表荧光管LP的容纳部分;字符MG代表橡皮垫GB的容纳部分;并且字符MVX代表一个凹槽部分,用于安装反射片LS的覆盖部分和围绕荧光管LP的光导板GLB。字符MC1代表灯多心导线LPC1的容纳部分,字符MC2代表灯多心导线LPC2的容纳部分。《在下壳体MCA中灯多心导线LPC的容纳》
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计灯多心导线LPC的线路以便紧凑地封装并且减小EMI噪声的影响。
图20B是沿线B-B剖开的图2的液晶模块MDL的剖面图。
特别地,在两个灯多心导线之中,这样把接地电压侧的多心导线LPC2容纳在下壳体MCA中刻有凹槽的容纳部分MC2中以便随着除了荧光管LP以外的至少3个侧面的形状。把较高电压侧多心导线LPC1布线接近于与一个转换器IV连接的部分并且容纳在一个带凹槽的容纳部分MC1中。其结果是,只有接地电压线路线走长路使得与已有技术相比对于EMI噪声的不良影响没有变化。结果,如图20A所示,在荧光管LP侧不存在灯多心导线LPC2以使得与两股灯多心导线LPC1和LPC2从一侧引出的情况相比线路的面积减少1.5至2mm。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B所示,把灯多心导线LPC2安排在透明绝缘基片SUB1的内部并在驱动器集成电路的下面以使得设计紧凑。在漏极驱动器从两侧引出的情况下,这种布线方法尤其适用于紧凑的液晶模块。
转换器IV连接到灯多心导线LPC1和LPC2的引出端部。这个转换器IV装在其容纳部分MI中。在这样的把模块MDL装进比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仪器的情况下,既不是灯多心导线LPC沿着模块的外侧走,也不是转换器IV伸到模块MDL的外侧。结果,后照明光源BL可以使其荧光管LP、灯多心导线LPC、橡皮垫GB和转换器IV紧凑地容纳与封装,以降低模块MDL的尺寸和重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有时可以把荧光管LP放在导光板GLB的较短侧。《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的分配》
根据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实施例,下面将描述分配显示控制集成电路TCON的方法。
首先,下面将概述本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
图21是一个表示TFT液晶显示面板和围绕前者布置的电路的方框图。在TFT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的顶部和底部安置漏极驱动器单元103,在具有由1,024×3×768点构成的XGA规格的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的右侧和左侧安置栅极驱动器单元104、控制器单元101和电源单元102。
如前面所述,可以通过折叠180°和封装多层柔性基片来充分紧凑地设计漏极驱动器单元103和栅极驱动器单元104。
控制器单元101和电源单元102封装在多层印刷板PCB中。这样在其上围绕液晶板PNL密封部分的较短侧安装有控制器单元101和电源单元102的接口基片PCB以便对着栅极驱动器单元104,使得基片PCB尽可能地变窄。
图22是一个表示图21的TFT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的等效电路的方框图。
如图22所示,在两个邻近的漏极信号线D和两个邻近的栅极信号线G之间的交叉区域中安置薄膜晶体管。
薄膜晶体管TFT的漏极电极和栅极电极分别与漏极信号线D和栅极信号线G相连。
薄膜晶体管TFT的源电极与象素电极相连,并且在象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设置一个液晶层,使得液晶电容CLC等效地连接在薄膜晶体管TFT的公共电极和源电极之间。
当在栅极电极上施加正偏置电压时,薄膜晶体管打开,当在栅极电极上施加负偏置电压时,薄膜晶体管关闭。
一个记忆电容器Codd连接在薄膜晶体管TFT的源电极和以前的栅极信号线之间。
源电极和漏极电极在理论上是由它们之间的偏置极性能所确定,这样在操作中在这个液晶显示器中的偏置极性颠倒。因而可以理解在操作过程中源电极和漏电极会发生转换。但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方便的考虑,固定电极的极性,视其中一个为源电极,另一个为漏电极。
在图22的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的一个象素的等效电路中,在漏极与栅极之间以及在薄膜晶体管TFT的栅极与源极之间存在杂散电容器Cgd和Cgs。
因而,如图23所示,在栅极信号线之间连接一个串联电路Cadd和Cgs。
如已有技术所熟知,当薄膜晶体管(TFT)转换时,记忆电容器Cadd用于减小由栅极电位变化对象素电极电位的影响。另外,记忆电容Cadd还用于延长放电时间周期,以便在关闭薄膜晶体管TFT之后长期保存图象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栅极线的记忆电容Cadd使其它端子开通,把虚拟栅极信号线(GO)放在栅极信号线(G1)的外面,并且第一栅极线的记忆电容Cadd使其它端子与虚拟栅信号线(GO)相连。
另外,由于在最后的栅极信号线(G768)的外面没有栅极信号线,连接在G768和G769的栅极信号线之间的电容器的电容可以不同于在其它栅极信号线(G1至G768)之间的电容。在本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把虚拟栅极信号线(G769)放在最后栅极信号线(G768)的外面,以便使与栅极信号线相连的电容器的电容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从栅极信号线GO在一个水平周期内开始施加一个栅极脉冲,并且持续到垂直栅级线(G1至G768)。把栅极关闭脉冲施加到设置在栅极信号线(GO至G768)两侧的虚拟栅极信号线(G-1和G769)上。
图2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栅级和漏极线路和线路引出部分的周边结构的顶视平面图。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采用两面引出的结构以扩展漏极间距。特别是奇数导线(比如漏极线D1和D3)向上引出,偶数极导线(比如漏极线D2和D4)向下引出。接地的192个漏极线与一个驱动器集成电路的输出进行电连接。
虚拟栅极信号线(G-1,GO和G769)也可有效避免在制造过程中静电的侵害。
通过多层柔性基片FPC1的图案直接为虚设栅极信号线(G-1和G769)供给栅极关闭电压。栅极信号线(GO和G768)个自具有与一个栅极驱动器集成电路的输出电连接的100个导线组。结果,最后的栅极驱动器IC8只有输出端X1至X69(如图37所示)与栅极信号线,(G700至G768)相连,而使其余下的31个输出端开路。
图25是一个表示在TFT液晶显示模块中的驱动器(即漏极驱动器、栅极驱动器和公共驱动器)的示意结构和信号流程的方框图。
在图25中:显示控制器201和缓冲存储器电路210安装在图21的控制器单元101中;在图21的漏极驱动器单元103中设置一个漏板驱动器211;并且在图21的栅极驱动器单元104中设置一个栅极驱动器206。
漏极驱动器211由一个用于显示数据的数据寄存器和一个输出电压发生电路构成。
在图21的电源单元102中配置了灰度参考电压发生器208、多路转换器209、公共电压发生器202、公共驱动器203、电平转换器207、栅极接通电平发生器204、栅极关断电压发生器205,以及DC-DC转换器212。
图26表示施加到公共电极上的公共电压、施加到漏极上的漏极电压和施加到栅极上的栅极电压的波形电平。漏极波形表示当显示黑时瞬间的波形的电平。
图27是一个表示在本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中用于栅极驱动器206和漏极驱动器211的显示数据和时钟信号的流程的框图。另外,图32是一个表示从主计算机输出到显示控制器201的显示数据以及从显示控制器201输出到漏极和栅极驱动器的定时图表。
对应于来自主计算机的控制信号(比如时钟、显示定时信号和同步信号),显示控制器201不仅产生一个时钟D1(CL1)、一个移位时钟D2(CL2)和显示数据(比如漏极驱动器211的控制信号),而且还产生一个帧启始指示信号FLM、一个时钟G(CL3)和显示数据(比如栅极驱动器206的控制信号。
另外,把漏极驱动器211的进位输出直接供给下一个漏极驱动器211的进位输入。
图28是一个表示输入显示数据和象素之间关系的结构图。
在一个单个显示控制器的情况下,把两个象素的显示数据输入给显示控制器,以便在把它们分开并且输出给上漏极驱动器和下漏极驱动器。在本实施例中,把来自主计算机的用于两个象素的输入显示数据并行地输入到接口I/F1并且在基片PCB中的导线中分成用于一个象素的单独的数据,直到它们被输入到两个显示控制器的单个输入端为止。
图35和36表示在***部分的显示控制器和输入/输出导线。
从主计算机,从I/F1把用于每个点的最大7位输入到上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单元TCON(将定义为主侧)。特别是输入的显示数据是:用于第一象素的红点的数据RA0至RA6;用于第一象素的蓝点的数据BA0至BA6;和用于第二象素的绿点的数据GB0至GB6。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单元TCON转换这些数据并且输出6位RO0至RO5、BO0至BO5和G10至G15的显示数据。准备这些6位的显示数据,因为目前获得一个显示7位的漏极驱动器不容易并且因为显示6位的漏极驱动器集成电路不昂贵。
最低有效输入显示数据RA0、BA0和GA0与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单元TCON相连,这样使得它们用作帧速率控制(以后简称“FRC”)。这种FRC方法是一种简单矩阵液晶中的已有技术,用于通过控制每个指定帧的显示数据和控制施加到一个液晶盒C1c上的有效值来进行多色显示。在由Hiroyuki Mano、Tsutomu Furuhashi和Toshio Tanaka等人在SID 91文摘,547(1991)的“用于TFT-LCD的多彩色显示控制方法”中公开了一种用于TFT液晶的例子。因此,通过指定最末位,可以设定和重设FRC驱动器对于每种颜色最多可以显示大约128个灰度等级。
对于下显示控制器(定义为从动侧),则输入用于第一象素的绿点的GA0至GA6的显示数据、用于第二象素的红点的数据RB0至BR6、和用于第二象素蓝点的数据BB0至BB6,使得输出了数据B10至B15、G01至G05、和R10至R15。最末输入显示数据GA0、RB0和BB0与GFRC、RFRC和BFRC相连。
尽管假定对于每种颜色FRC方法显示64个灰阶或者128个灰阶,这样构造本实施例的TFT液晶显示模块,使得从主计算机送来的显示数据对于每种颜色按7位或6位输入并且使得漏极驱动器对每种颜色处理6位。这种显示控制器的结构具有相等的输入和输出象素数,使得输入时钟的周期(DCLK)与输出周期相等。另外,如果没必要处理这些数据则把接收到的输入数据输出给漏极驱动器。
图29是一个表示两个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的示意结构的方框图。
每个显示控制器201由一个一位处理器221、一个周期处理器230、和一个控制信号发生器222组成。
一个一位处理器221具有一个D-型触发器226、一个逻辑处理器227和一个作为从动部分相连的D-型触发器228,并且接收来自主计算机的显示数据以便根据来自控制信号发生器222的时钟信号把它们输出到漏极驱动器211。由于对于每个颜色有6位的结构,本实施例由用于3个圆点的总共18个单元221构成,使得可以并行处理一个象素的显示数据。
***数据处理器221的逻辑处理器227以转换显示数据。特别是如图26所示,例如在黑电平处的漏极波形每个水平周期(1H)都改变,在逻辑处理器中逻辑电路一位一位地转换并且输入到漏极驱动器。
从图32可以明显看出,用于漏极驱动器的移位时钟D2(CL2)具有与时钟信号(CDLK)相同的频率和由主计算机供给的显示数据。响应于时钟信号,把与具有与来自主计算机的时钟信号相同频率的时钟信号同步地进入D-型触发器226的显示数据从D-型触发器228输出到数据总线,因而从主计算机输出一单排显示数据到数据总线上。
显示控制器201从来自主计算机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驱动器的控制信号,这样在两个显示控制器之间的输出时钟是异相的。然而,从内部初始(或无限的)值或从重置开启状态产生的信号可以不同步和不同极性。在不同步情况下,本实施例的XGA面板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上漏极驱动器和下漏极驱动器之间黑和白电压电平会转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施例,在显示控制器201中放置周期处理单元230。
图30表示周期处理单元230的主要电路的结构。
从主动侧向从动侧发出同步信号,在从动侧同步信号用作内部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漏极驱动器的数据的转换/不转换的指示对应于两者之间的同步。
从模式设定端选择主动模式和从动模式。
在显示控制器201处于主动侧的情况下,主动模式端呈高电平,而从动模式端呈低电平,这样当数据极性信号处于电路中时则实际上使用数据极性信号并且作为时钟输出到逻辑处理器227。另外,通过一个输出衰减器PAD把数据极性信号从输出缓冲存储器输入到在从动侧的显示控制器201上,使其起到同步信号的作用。
在显示控制器201处于从动侧的情况下,主动模式端呈低电平,而从动模式端呈高电平,这样使输出缓冲存储器不再起作用。在这种状态下,把来自主动侧输出缓冲存储器的数据极性信号作为一个输入通过输出衰减器PAD施加到从动侧显示控制器201的PAD上。这个来自主动侧的数据极性信号象在电路中一样使用并且作为从动侧显示控制器201的逻辑处理器227的时钟输入。结果,在两个显示控制器之间的输出时钟不会异相。
图35和36是在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周围的连接图并且表示端子的名称。
通过输出衰减器PAD从主侧输出缓冲存储器供给的数据极性信号从端子DDT传输到从动侧输入衰减器PAD的端子DDT。
没有必要转换显示数据,不必设置逻辑处理器227。
特别地,例如为了在图25的灰度参考电压发生器中每个水平周期(1H)改变图26的黑电平的漏极波形,把一个每个周期(1H)都变化的电源转换器和一个直接连接到晶体管梯形电阻电路结合在一起以产生两种每个水平周期(1H)同步的灰度参考电压,这两种灰度参考电压是由多路调制器209选择并且输入到漏极驱动器的相同的灰度参考电压供应线上。根据这种方法,对于电源转换电路装置和多路调制器209需要同步装置,这样使得电压设计比逻辑转换方法要困难。根据本方法,两个显示控制器TCON不需要逻辑处理器227,并且可以省略D-触发器226和228之中的一个以便有利于减小面积。
图33代表表示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的三种结构的外部形状的顶视平面图。
图33A表示由单独的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控制本实施例的XGA液晶面板的壳的外部尺寸。所需要的显示数据端子至少是[7位(输入)+6位(输出)]×3(RGB点)×2象素(上/下漏极驱动器)=78个。另外,把要输出到漏极和栅极驱动器的控制信号翻倍以把端子总数增至144个。外部形状呈边长为20mm、间隔为0.5mm的正方形。
图33B表示其中由两个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在主动和从动侧控制数据的壳的外部形状。图11表示通过实际上根据结构来制备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并且把它们封装在基片PCB上而制成的封装。显示数据端子减少至一半,即[7位(输入)+6位(输出)]×(RGB点)=39端子。另外,输出到漏极和栅极驱动器的信号也折半,使得总端子数是80。端子间的间距是0.5mm,外部形状是边长大约为13.6mm的正方形。由于用于设置模式并来自主计算机的同步信号以及显示定时信号不能减半,端子不能完全减半。有了模式设定端子,该结构不仅可以覆盖XGA面板而且可以覆盖VGA面板(640×3×480点)和SVGA面板(800×3×600点)。
图33C表示这样一种壳的外部尺寸,其中由两个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控制数据,并且尤其适用于省略了模式设定端子的XGA面板。结果,端子的总数可以大大减少至64个,并且外部形状可以减小至边长为12mm的正方形。《带有封装的液晶显示模块MDL的数据处理装置》
图34是一个表示其中封装有液晶显示模块MDL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的立体图。
由于在液晶面板PNL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驱动器IC的COG封装和作为外部周边部分的漏极和栅极驱动器外部电路的多层柔性基片的折叠封装,比起已有技术来说外部尺寸大大减小。结果,在数据装置铰链的上方在显示块的周围和下面对称地设置漏极驱动器外部电路,使得显示块的中心可以容易地对准液晶面板PNL的中心。
来自数据装置的信号首先从位于左接口基片PCB的中央部分的连接器CT流向两个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其中它们被转换成显示数据,并且这些显示数据被垂直地划分以流过漏极驱动器外部电路。通过这样使用多个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TCON,该数据装置的外部尺寸没有对其宽度的限制,因而提供了一个小尺寸且低能耗的数据装置。
图35和36表示图22的控制单元101;图37和38表示图22的栅极驱动器单元104;图39至43表示图22的漏极驱动单元103;以及图44和45表示图26的各个驱动器的电路。
尽管已经结合实施例具体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作一些自然的修改。
下面将简要地描述由本发明的有代表性的特点而带来的效果。
(1)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包括在透明绝缘基片上安装有驱动器IC的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面板,和安置在液晶面板周围且具有两层或多层驱动器IC基片的可折叠多层柔性基片。结果,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使其外部驱动器尺寸变小,以便即使象素数及显示颜色数增加而增加了接线数也使其尺寸减小。
(2)多层柔性基片具有覆盖有实心或网状图案部分的表面导体层,其上的电压固定为一个直流电压,比如5V或者接地。结果,即使象素数和显示颜色数增加以提高所需信号的频率的话,也有可能提供一个具有一个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处理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低EMI电平和优良的环境电阻。
(3)由于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面板和可折叠多层柔性基片的结合,可以去除已有技术的载带封装(TCP),并且可以使用在外部驱动器之间连接作为在透明绝缘基片上的接线以减少部件数目。
(4)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来连接外部驱动器,这些外部驱动器由在多层柔性基片上的对准模定位,这样使得即使增加了象素数目和显示颜色数目从而增加了接线数也可以高度可靠地连接基片。
(5)液晶显示板具有由两个或多个封装的显示控制器组成的显示控制集成电路元件,这样其温度电阻优良并且结构紧凑。
(6)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侧(通常是较长的两侧)上封装的驱动器IC玻璃基片上安装的芯片由两个显示控制器平行地驱动,以改善温度电阻和有利地采用紧凑的结构。把设有图像信号线驱动电路板的边均匀地分布在屏幕的上和下侧,这样使得可以沿垂直方向适当地定位屏幕。
(7)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定位在密封外部的外部电路板上刻凹槽以避免密封部分突起,这样通常可以使突起变窄大约1mm。
(8)在安装在液晶显示元件的外四周中的多层柔软基片下面的空间中的四侧周围放置用于细长的荧光管的灯电缆,使得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空间来容纳灯电缆。结果,该装置的外部尺寸减小并且重量变轻。

Claims (11)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一个在两个重叠的透明绝缘基片之中的一个上安装有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玻璃基片上安装芯片型液晶显示元件;和
一个放置在所说液晶显示元件的至少一侧的外部并具有两个或更多与所说的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端子图案电连接的导电层的多层柔性基片,
其中所说的多层柔性基片在基本上垂直于基片切割面的方向形成。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层柔性基片安置在所说液晶显示元件的四侧中的一个较长侧和一个较短侧的外部,并且具有两个或多个与安装在所述液晶显示元件的所述一个较长侧和一个较短侧的所说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输入端图案电连接的导电层。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挠性基片放置在所说液晶显示元件的四侧中的两个相对的较长侧和一个较短侧的外部,并且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与安装在在所说液晶显示元件的两个较长侧和一个较短侧处的所说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输入端图案电连接的导电层。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柔性基片具有通过一个各向异性导电膜与所说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端子图案电连接的两层或者更少层导电层组成的图案部分。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多层印刷电路板制成的显示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的接线。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多层柔性基片具有一个由具有两个或者更少的导电层的多层柔性基片组成的可折叠部分,。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子部件安装在所说多层柔性基片的那部分的一侧上,所说多层柔性基片具有两个或更多导电层。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仅安装在具有两个或多个导电层的所说多层柔性基片的一部分的一侧上的电子部件定位在一个保持壳的孔中。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仅在所说多层柔性基片的折叠部分的表面在两个或更多层的导体层之一上安装电子部件,并且在所述多层挠性基片的后侧的两层或更多层的导电层中的另一个粘结到安装所说液晶显示元件的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透明绝缘基片的反面。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多层柔性基片包括一个表面导电层,其中形成用于封装部件的垫式图案部分的、用于电连接的通孔、和一个固定在一个直流电压或者接地的实心的或网形图案部分。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多层柔性基片和驱动集成电路芯片通过在所说两个重叠的透明绝缘基片中所述一个上形成的金属布线图案使其接线彼此电连接。
CN95119938A 1994-10-21 1995-10-20 在显示区域周围具有减少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8990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642694A JP3517458B2 (ja) 1994-10-21 1994-10-21 液晶表示装置
JP256428/94 1994-10-21
JP25642894A JP3288870B2 (ja) 1994-10-21 1994-10-21 液晶表示装置
JP25642794A JP3294444B2 (ja) 1994-10-21 1994-10-21 液晶表示装置
JP256426/94 1994-10-21
JP256427/94 1994-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87A CN1154487A (zh) 1997-07-16
CN1089905C true CN1089905C (zh) 2002-08-28

Family

ID=27334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1993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9905C (zh) 1994-10-21 1995-10-20 在显示区域周围具有减少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5739887A (zh)
KR (1) KR100255144B1 (zh)
CN (1) CN1089905C (zh)
TW (1) TW3440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4802C (zh) * 2003-02-28 2007-12-12 Sca包装瑞典股份公司 具有电子触摸板输入区的招贴画
CN100374919C (zh) * 2004-04-30 2008-03-12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用于固定电路板的结构及其固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11663A1 (en) * 1994-12-14 2002-06-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with ground lines having low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US6683594B1 (en) * 1995-04-20 2004-0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and assembly of its driving circuit
KR0155934B1 (ko) * 1995-12-14 1998-11-16 김광호 엑스.지.에이. 그래픽 시스템
JPH09311342A (ja) * 1996-05-16 1997-1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表示装置
US6525718B1 (en) * 1997-02-05 2003-02-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KR100242110B1 (ko) * 1997-04-30 2000-02-01 구본준 도트인버전 구동방식의 액정표시장치와 그 구동회로
KR100246849B1 (ko) * 1997-06-30 2000-03-15 윤종용 액정표시장치
JP3286582B2 (ja) * 1997-10-23 2002-05-27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266119B1 (en) * 1998-01-13 2001-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JPH11305254A (ja) * 1998-04-24 1999-11-05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TWI228610B (en) * 1998-07-31 2005-03-01 Toshiba Corp Flat panel display unit
GB9816941D0 (en) * 1998-08-05 1998-09-30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304256B1 (ko) 1998-08-26 2002-07-18 윤종용 액정표시장치의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그 조립방법
KR100319199B1 (ko) * 1998-09-24 2002-10-2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508003B1 (ko) * 1998-11-11 2005-11-2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휴대용컴퓨터와그평판표시장치의결합방법
JP3808224B2 (ja) 1998-12-02 2006-08-0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3490353B2 (ja) * 1998-12-16 2004-0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用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モジュール
US6323849B1 (en) * 1999-01-22 2001-11-27 Motorola, Inc. Display module with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EP1080497A1 (en) * 1999-03-08 2001-03-0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device
KR100430097B1 (ko) * 1999-04-06 2004-05-03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모니터 구동회로
US7339568B2 (en) * 1999-04-16 2008-03-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film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KR100304261B1 (ko) * 1999-04-16 2001-09-26 윤종용 테이프 캐리어 패키지, 그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그를 채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들의 조립 방법
JP2003505738A (ja) * 1999-07-22 2003-02-12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を備える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
JP3919982B2 (ja) * 1999-09-30 2007-05-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モニタ
JP2001147441A (ja) * 1999-11-19 2001-05-29 Nec Corp 横電界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66317B1 (ko) 1999-12-15 2007-0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구동 신호 인가시점 결정모듈,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패널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의 구동 방법
JP4783890B2 (ja) * 2000-02-18 2011-09-2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118484B2 (ja) * 2000-03-06 2008-07-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2001257350A (ja) * 2000-03-08 2001-09-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4700160B2 (ja) 2000-03-13 2011-06-1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JP4118485B2 (ja) * 2000-03-13 2008-07-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683688B2 (ja) 2000-03-16 2011-05-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393662B2 (ja) * 2000-03-17 2010-01-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0596965B1 (ko) * 2000-03-17 2006-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구동신호 인가모듈, 이를 적용한 액정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 및 이 액정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의 구동신호 검사 방법
US7158111B1 (en) 2000-03-30 2007-01-02 Intel Corporation Flexible display
JP2002196732A (ja) * 2000-04-27 2002-07-12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画像制御半導体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4785229B2 (ja) 2000-05-09 2011-10-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0706742B1 (ko) * 2000-07-18 2007-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423929B1 (ko) * 2000-11-21 2004-03-26 화우테크놀러지 주식회사 평판디스플레이용 도광판 브이커팅기
JP4884586B2 (ja) 2000-12-18 2012-02-2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US7071037B2 (en) 2001-03-06 2006-07-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509461U (en) * 2001-03-29 2002-11-01 High Tech Comp Corp Thin-film-transistor color display panel module with bus cable having shielding effect
US6900984B2 (en) 2001-04-24 2005-05-31 Apple Computer, Inc. Computer component protection
KR100731037B1 (ko) * 2001-05-07 2007-06-2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767365B1 (ko) * 2001-08-29 2007-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0803163B1 (ko) * 2001-09-03 2008-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4768224B2 (ja) * 2001-09-10 2011-09-07 メソ スケイ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エルエルシー 1つの試料について複数の測定を実施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4651886B2 (ja) * 2001-09-14 2011-03-16 東北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4550334B2 (ja) * 2001-09-27 2010-09-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793729B1 (ko) * 2001-09-27 2008-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3108021A (ja) * 2001-09-28 2003-04-11 Hitachi Ltd 表示装置
US7553390B2 (en) * 2001-11-08 2009-06-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device for parting glass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panel manufacturing device
CN1427282B (zh) * 2001-12-17 2010-05-12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背照模块的固定框架
JP2003255381A (ja) * 2001-12-28 2003-09-10 Advanced Display Inc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30058732A (ko) * 2001-12-31 2003-07-07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회로
JP3895186B2 (ja) 2002-01-25 2007-03-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駆動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AU2003221004A1 (en) * 2002-03-29 2003-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KR100870517B1 (ko) * 2002-07-11 2008-11-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US6909100B2 (en) * 2002-07-25 2005-06-21 Ii-Vi Incorporated Radiation detector assembly
JP3657601B2 (ja) * 2002-11-14 2005-06-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839163B1 (ko) * 2002-12-04 2008-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KR100887997B1 (ko) * 2002-12-26 2009-03-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기생 용량 편차가 최소화된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트랜지스터
JP2004271611A (ja) * 2003-03-05 2004-09-3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JP3996535B2 (ja) * 2003-03-20 2007-10-24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01593B1 (ko) * 2003-06-26 2005-07-1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모듈용 커넥터하우징
KR20050014060A (ko) * 2003-07-29 2005-0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5091971A (ja) * 2003-09-19 2005-04-07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4559091B2 (ja) * 2004-01-29 2010-10-0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駆動回路
KR101061631B1 (ko) * 2004-03-30 2011-09-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장치 및 방법
JP4721651B2 (ja) * 2004-04-14 2011-07-1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
JP2005301056A (ja) * 2004-04-14 2005-10-27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TWI231740B (en) 2004-05-20 2005-04-2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module and locating method of 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 thereof
JP2006017977A (ja) * 2004-07-01 2006-01-19 Hitachi Displays Ltd 画像表示装置
JP3979405B2 (ja) * 2004-07-13 2007-09-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実装構造体及び電子機器
US20060044241A1 (en) * 2004-08-31 2006-03-02 Vast View Technology Inc. Driving device for quickly changing the gray level of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its driving method
JP2006071861A (ja) * 2004-09-01 2006-03-16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288267B (en) * 2004-09-03 2007-10-1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circuit substrate of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20060050492A1 (en) * 2004-09-03 2006-03-09 Staktek Group, L.P. Thin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US7443023B2 (en) * 2004-09-03 2008-10-28 Entorian Technologies, Lp High capacity thin module system
KR100577429B1 (ko) * 2004-09-03 2006-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511968B2 (en) * 2004-09-03 2009-03-31 Entorian Technologies, Lp Buffered thin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US7616452B2 (en) * 2004-09-03 2009-11-10 Entorian Technologies, Lp Flex circuit constructions for high capacity circuit module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6106077A (ja) * 2004-09-30 2006-04-20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552637B2 (ja) * 2004-12-09 2010-09-29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90521A (ja) * 2005-01-05 2006-07-20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055787B2 (ja) * 2005-04-26 2008-03-0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29432B1 (ko) * 2005-05-26 2012-03-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183374B1 (ko) * 2005-06-27 2012-09-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650624B2 (ja) * 2005-07-27 2011-03-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00888B1 (ko) * 2005-08-04 2012-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용 구동 필름, 구동 패키지 및 이를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0548094C (zh) * 2005-08-10 2009-10-07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其电路板的固定方法
KR20070019401A (ko) * 2005-08-12 2007-0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용 구동 필름, 구동 패키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표시 장치
TWI326373B (en) * 2005-10-07 2010-06-2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cascade design and a circuit pattern thereon
KR100722096B1 (ko) * 2005-11-23 2007-05-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휴대용 표시장치
KR101189135B1 (ko) * 2005-11-29 2012-10-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8334960B2 (en) 2006-01-18 2012-12-1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gate driver with multiple regions
TWI340851B (en) * 2006-10-27 2011-04-21 Chimei Innolux Corp Display device
JP2008130803A (ja) * 2006-11-21 2008-06-05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基板装置および基板
KR101323389B1 (ko) * 2006-12-29 2013-10-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JP5239368B2 (ja) * 2008-02-06 2013-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レイ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735670B2 (ja) * 2008-06-11 2011-07-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5212222B2 (ja) * 2009-03-30 2013-06-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KR100959284B1 (ko) 2009-05-08 2010-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구동소자가 하부에 배치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319350B1 (ko) * 2009-12-18 2013-10-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10101827A (ko) * 2010-03-10 2011-09-16 주식회사 오리온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글래스 파손 방지용 마스터 프레임
JP4996736B2 (ja) * 2010-12-24 2012-08-08 株式会社東芝 映像表示装置
CN102592518B (zh) * 2011-01-05 2014-04-23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模块
CN103208248B (zh) * 2012-01-17 2016-02-24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US9210810B2 (en) * 2012-07-12 2015-12-08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flexible devices
KR102070195B1 (ko) * 2012-07-18 2020-0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9733670B2 (en) * 2012-09-26 2017-08-15 Apple Inc. Computer display or cover glass/cell attachment to frame
CN104919512B (zh) * 2012-11-12 2017-07-11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KR101951956B1 (ko) * 2012-11-13 2019-02-26 매그나칩 반도체 유한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용 연성회로기판
TWI489176B (zh) * 2012-12-14 2015-06-21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行動電子裝置的螢幕控制模組及其控制器
KR101587321B1 (ko) * 2013-07-24 2016-01-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의 구조체
KR102159747B1 (ko) 2013-12-04 2020-09-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107456B1 (ko) * 2013-12-10 2020-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시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214942B1 (ko) 2013-12-20 2021-02-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및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4614122B (zh) * 2015-01-22 2018-01-1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载采集显示装置
CN104614121B (zh) * 2015-01-22 2018-01-1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载采集显示设备
CN104661430A (zh) * 2015-03-17 2015-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位标识、电路板和显示装置
CN105135285B (zh) * 2015-09-21 2017-07-28 东莞市瑞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面板灯及其加工工艺
KR102497577B1 (ko) 2015-12-18 2023-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의 제조방법
CN107197593B (zh) * 2016-03-15 2019-09-2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路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0175545B2 (en) * 2017-04-25 2019-01-08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90083014A (ko) * 2018-01-02 2019-07-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0839723B2 (en) * 2018-08-31 2020-11-1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CN113066149B (zh) * 2020-01-02 2023-11-10 沈阳美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图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220014396A (ko) * 2020-07-24 2022-0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회로 기판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4250433A (zh) * 2020-09-22 2022-03-29 东莞令特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电弧喷涂应用的掩蔽托盘组件
CN115025911A (zh) * 2022-07-14 2022-09-09 东莞市中麒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生产工装及显示模块着墨喷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906695A (nl) * 1979-09-07 1981-03-10 Philips Nv Weergeefinrichting.
JPS60238817A (ja) * 1984-05-12 1985-11-27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S6180226A (ja) * 1984-09-28 1986-04-23 Toshiba Corp アクテイブ・マトリツクス駆動装置
JPS60180132A (ja) * 1984-10-29 1985-09-13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チツプの接続構造
JPS646926A (en) * 1987-06-30 1989-01-11 Toshiba Corp Display device
EP0337775B1 (en) * 1988-04-12 1996-06-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apparatus
JPH07122713B2 (ja) * 1988-07-11 1995-12-25 株式会社東芝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部品
JPH07122714B2 (ja) * 1989-03-22 1995-12-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973202B2 (ja) * 1989-04-28 1999-1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
JP2880186B2 (ja) * 1989-06-28 1999-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H03191330A (ja) * 1989-12-20 1991-08-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2端子型スイッチングアレーの製造方法
JPH03271791A (ja) * 1990-03-22 1991-12-03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等における駆動回路実装構造
US5200847A (en) * 1990-05-01 1993-04-06 Casio Computer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driving circuit forming on a heat-resistant sub-substrate
JPH0450819A (ja) * 1990-06-15 1992-02-19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462946A (ja) * 1990-07-02 1992-02-27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へのicチップの実装方法
US5849601A (en) * 1990-12-25 1998-1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4216589A (ja) * 1990-12-18 1992-08-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回路の接続構造
JP2548677Y2 (ja) * 1991-05-10 1997-09-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用照明装置
JP2538112Y2 (ja) * 1991-05-21 1997-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実装基板
JP2724642B2 (ja) * 1991-09-10 1998-03-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123616B2 (ja) * 1991-10-09 2001-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実装方法
JP3086511B2 (ja) * 1991-10-11 2000-09-11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823993B2 (ja) * 1992-08-03 1998-1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096169B2 (ja) * 1992-09-11 2000-10-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
JPH06194650A (ja) * 1992-12-25 1994-07-15 Citizen Watch Co Ltd 表示装置
JP2788701B2 (ja) * 1993-03-01 1998-08-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多層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4802C (zh) * 2003-02-28 2007-12-12 Sca包装瑞典股份公司 具有电子触摸板输入区的招贴画
CN100374919C (zh) * 2004-04-30 2008-03-12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用于固定电路板的结构及其固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838400A (en) 1998-11-17
CN1154487A (zh) 1997-07-16
US5739887A (en) 1998-04-14
TW344043B (en) 1998-11-01
KR100255144B1 (ko) 2000-05-01
KR960015019A (ko) 1996-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905C (zh) 在显示区域周围具有减少的框架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00280C (zh) 液晶显示器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573461A (zh) 反相器及包括该反相器的液晶显示器
CN100339750C (zh) 背后照明设备、其驱动方法、及配有该设备的液晶显示器
CN1310072C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2108214B1 (ko) 발광다이오드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87437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92338C (zh)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274973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495493A (zh) 液晶显示器
CN139120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333476A (zh) 液晶显示模块和装配此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811890A (zh) 显示面板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480952A (zh) 移位寄存器和具有同样移位寄存器的液晶显示器
KR2010012183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393337A (zh) 电光装置及电光装置用安装壳以及电子设备
CN1831925A (zh) 半导体电路、电光装置的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1930131B (zh) 液晶显示器
CN1763615A (zh) 阵列基板、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US723066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916741A (zh) 电光装置及其检查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725077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信号传输膜以及显示设备
CN1592866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924647A (zh) 液晶显示设备、用于驱动该液晶显示设备的模块和方法
CN1262866C (zh) 改进印刷电路板失准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CPTW (WUJIANG) Co.,Ltd.

Assignor: Hitachi, Ltd.|Hitachi Displays, Ltd.

Contract fulfillment period: He Tongqi

Contract record no.: 041000030002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frame portion around display area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828

License type: Cross licensing

Record date: 20040203

LIC Patent licence contract for exploitation submitted for record

Free format text: LICENC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ING CONTACT:DURATION OF CONTRACT

Name of requester: HUAYING VIDEO COMMUNICATION (WUJIAN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40203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LTD.

Effective date: 20111209

Owner name: PANASONIC LCD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PS ALPHA SUPPOR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1209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DEVICE ENGINEERIN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1209

Owner name: IPS ALPHA SUPPOR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12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209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IPS pioneer support society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209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after: IPS Pioneer Support Society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209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EVICE ENG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APAN DISPLAY EAST,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HITACHI DISPLAY CO., LTD.

Owner name: JAPAN DISPLAY,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PAN DISPLAY EAST, INC.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19970716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ssignor: JAPAN DISPLAY Inc.|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399000068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frame portion surrounding display area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8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3101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8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