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7483A - 车身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7483A
CN103717483A CN201280038919.9A CN201280038919A CN103717483A CN 103717483 A CN103717483 A CN 103717483A CN 201280038919 A CN201280038919 A CN 201280038919A CN 103717483 A CN103717483 A CN 103717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oof side
bonded
section
conne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89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7483B (zh
Inventor
矢野统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17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7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10),包括:上背部截面部(160),该上背部截面部(160)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长的骨架;托架后窗台(100),该托架后窗台(100)位于上背部截面部(160)的车辆后侧并且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160);车顶侧内部件(110),该车顶侧内部件(110)位于轮罩(24)的车辆顶侧;车顶侧外部件(130),该车顶侧外部件(130)位于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具有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前端部以及结合至托架后窗台(100)的后端部;以及集装件(150),该集装件(150)联接车顶侧外部件(130)和上背部截面部(160)。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3-312544(JP2003-312544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上背部结构,该上背部结构包括一对张紧部、通过所述一对张紧部支承的一对后窗台以及结合至后窗台的上端部的上背部侧板,其中,所述一对张紧部中的每个张紧部均具有结合至后地板横向构件的纵向端的下端部以及位于将车厢与行李厢连通的开口的上边缘上的上端部。
在用于这种类型的车辆的上背部结构中的一些上背部结构中,张紧部和上背部侧板结合至车顶侧外部件,该车顶侧外部件位于张紧部和上背部侧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部。公开了用于这种类型的车辆的上背部结构的相关文献的示例包括JP2003-312544A、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307993(JP2007-307993A)、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1-39341(JP2001-39341A)、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报No.6-10079(JP6-10079U)、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68017(JP2002-68017A)以及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0-6843(JP2000-6843A)。
然而,在这种用于车辆的上背部结构中,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时,车身经受扭转变形。在这种情况下,车顶侧外部件与张紧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侧板之间的接合部可能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可以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包括:轮罩,该轮罩位于车辆的后部中的一侧并且容纳后轮;悬架支撑罩板,该悬架支撑罩板联接至轮罩并且支承悬架的上端部,其中,悬架支承后轮;上背部截面部,该上背部截面部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长的骨架,其中,延伸部从轮罩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托架后窗台,该托架后窗台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位于上背部截面部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车顶侧内部件,该车顶侧内部件位于延伸部的车辆顶侧并且具有结合至延伸部的上端部的下端部;车顶侧外部件,该车顶侧外部件位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具有结合至轮罩的下端部、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以及结合至托架后窗台的后端部;以及集装件,该集装件联接车顶侧外部件和上背部截面部。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车顶侧外部件和上背部截面部通过集装件联接。因此,即使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仍防止上背部截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向内拉。这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特别地,由于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通过集装件联接,因此更有效地防止了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集装件可以在位于车顶侧外部件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并且集装件(150)和上背部截面部进行结合的接合部与车顶侧外部件的后端部和托架后窗台进行结合的接合部之间的位置处将车顶侧外部件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联接。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车顶侧外部件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在更接近车顶侧外部件的后端部与托架后窗台进行结合的接合部的位置处通过集装件联接。这也更有效地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历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车顶侧外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壁部和后壁部以及联接前壁部和后壁部的连接壁部。集装件可以具有前联接部、后联接部、外联接部和内联接部,其中,前联接部结合至前壁部,后联接部结合至后壁部,外联接部结合至连接壁部,内联接部具有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部以及结合至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后部。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剪切载荷作用在车顶侧外部件的前壁部与集装件的前联接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的后壁部与集装件的后联接部之间的接合部上。因此,趋于引起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的分离的载荷可以被减小。这更加有效地防止这些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前联接部和后联接部可以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外联接部和内联接部可以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前壁部和后壁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防止点焊枪在前壁部和前联接部通过点焊结合时干扰后联接部,另外,防止点焊枪在后壁部和后联接部通过点焊结合时干扰前联接部。
类似地,外联接部和内联接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防止点焊枪在连接壁部136与外联接部通过点焊结合时干扰内联接部,并且防止点焊枪在上背部截面部或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通过点焊结合至内联接部时干扰外联接部。这提高了点焊过程期间的工作效率。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前联接部、后联接部、外联接部和内联接部都可以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并且可以结合至彼此以形成环状构型。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集装件的联接部结合至彼此以形成环状构型。该构型可以提高集装件的刚度并且使集装件的厚度减小。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内联接部可以具有开口,该开口为切口或孔,并且延伸部和上背部截面部通过点焊进行结合的多个焊点中的至少一个焊点可以为经由开口通过点焊而形成的焊点。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延伸部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焊点的数目由于延伸部和上背部截面部经由内联接部的开口通过点焊结合而增大。这提高了延伸部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联接强度。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车顶侧外部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可以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并且车顶侧外部件可以具有上端部,该上端部与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并且不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车顶侧外部件的上端部与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并且不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因此,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并且当车顶侧内部件经受趋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其上端部的扭转变形时,车顶侧内部件的扭转变形被防止通过车顶侧外部件传输至上背部截面部。这更有效地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如以上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防止了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如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观察到的图1中示出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图;
图3为如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观察到的图1中示出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图;
图4为沿着图3的线4-4截取的截面图;
图5为沿着图3的线5-5截取的截面图;
图6为图1中示出的车顶侧外部件和集装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沿着图3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
图8为沿着图3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9为示出了图6中示出的集装件的改型的立体图;以及
图10为根据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观察到的用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比的对比示例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所示的箭头UP(上)、箭头FR(前)和箭头OUT(外)分别表示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侧、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右侧)。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10包括轮罩外部件20、轮罩内部件22、悬架支撑罩板30、上背部40、上背部外部件50、张紧部前部件60、张紧部后部件70、托架后窗台加强件80、上背部加强件90、托架后窗台100、车顶侧内部件110、车顶侧内后部件120、车顶侧外部件130、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参照图2)以及集装件150。
轮罩外部件20和轮罩内部件22位于车辆的后部中的一侧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分开。轮罩外部件20和轮罩内部件22通过点焊沿其周缘部20A和22A结合至彼此以形成容纳后轮(未图示)的圆顶形轮罩24。
构成轮罩24的轮罩外部件20具有与其一体地形成并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的延伸部26。该延伸部26形成为其厚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定向的板状构型。如图2所示,轮罩内部件22在与其顶部朝向车辆的后部略微偏移的位置处具有开口28。
悬架支撑罩板30具有周缘部30A,该周缘部30A通过点焊结合至开口28的周缘部28A,由此,悬架支撑罩板30组装至轮罩24。悬架支撑罩板30支承悬架(未图示)的上端部,其中,悬架支承后轮(未图示)。
如图1所示,上背部40形成为其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的板状构型。上背部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跨过车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并且形成为其纵向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定向的长形构型。上背部40具有后壁部42和下壁部44,其中,后壁部42从其前端部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以形成之后描述的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后壁,下壁部44从后壁部42的下端部朝向车辆的前部延伸。
上背部外部件50位于上背部40的车辆前侧。上背部外部件50形成为其纵向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定向的长形构型,并且具有前壁部52和上壁部54,其中,前壁部5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面向上述后壁部42并且形成后面描述的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前壁,上壁部54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面向上述下壁部44。前壁部52具有通过点焊结合至下壁部44的前端部的下端部,并且上壁部54具有通过点焊结合至后壁部42的上端部的后端部。
张紧部前部件60具有分别从前壁部52和上壁部5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的前壁部62和上壁部64。张紧部前部件60具有前腿部66,该前腿部66从前壁部62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前腿部66具有凸缘68,该凸缘68从前腿部6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前部延伸,并且凸缘68通过点焊结合至轮罩内部件22。
张紧部后部件70位于张紧部前部件60的车辆后侧。张紧部后部件70具有分别从后壁部42和下壁部4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的后壁部72和下壁部74。张紧部后部件70还具有分别从后壁部72和下壁部74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的后腿部76和内腿部78。
下壁部74具有结合至前壁部62的下端部的前端部,并且内腿部78具有结合至前腿部6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的前端部。后腿部76具有凸缘79,该凸缘79从后腿部7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并且如图2所示凸缘79通过点焊结合至轮罩内部件22。
如图1所示,托架后窗台加强件80位于张紧部前部件60的车辆后侧并且位于张紧部后部件70的车辆上侧。托架后窗台加强件80具有分别从后壁部42和下壁部4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的后壁部82和下壁部84。
后壁部82具有上端部,该上端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交叠关系通过点焊结合至上壁部64的后端部以及之后描述的托架后窗台100的前端部100A。后壁部82从车辆前侧与后壁部72交叠并且通过点焊结合至后壁部72,并且下壁部84从车辆顶侧与下壁部74交叠并且通过点焊结合至下壁部74。后壁部82和下壁部84通过上背部加强件90联接。
后壁部72和82中的每者均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该内端部通过点焊结合至后壁部4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并且下壁部74和84中的每者均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该内端部通过点焊结合至下壁部4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前壁部62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该内端部通过点焊结合至前壁部5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
后壁部42、72和82、下壁部44、74和84、前壁部52和62以及上壁部54和64构成上背部截面部160。该上背部截面部160位于延伸部2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长的骨架。
如上所述联接至彼此的托架后窗台加强件80、张紧部后部件70、张紧部前部件60、以及上背部外部件50的内腿部78及下壁部44和74形成将车厢(未图示)与行李厢(未图示)连通的开口162。
托架后窗台100形成为其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的板状构型。托架后窗台100形成为其纵向方向沿车辆长度方向定向的长形构型,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轮罩外部件20的延伸部26与上背部40之间。
如上所述,托架后窗台100位于上背部截面部160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前端部100A,该前端部100A通过点焊结合至后壁部82的上端部以及上壁部64的后端部。托架后窗台100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100B,该内端部100B通过点焊结合至上背部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40A。
车顶侧内部件110位于延伸部26的车辆顶侧。如图2所示,车顶侧内部件110具有下端部110A,该下端部110A具有通过点焊在多个焊点171处结合至延伸部26的上端部26A的前部。
车顶侧内后部件120位于车顶侧内部件110的车辆后侧。车顶侧内后部件120具有前端部120A,该前端部120A通过点焊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的后端部110B、延伸部26的后端部26B、以及轮罩外部件20和轮罩内部件22的周缘部20A和22A的后端部(参照图1)。外侧板(未图示)设置在车顶侧内后部件120、车顶侧内部件110、延伸部26以及之后描述的车顶侧外部件1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部。
如图1所示,车顶侧外部件130位于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部。如图3所示,车顶侧外部件130具有通过点焊结合至轮罩外部件20的下端部130A。
如图3和图4所示,车顶侧外部件130具有前端部130B,该前端部130B具有上部以及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其中,上部通过点焊在焊点172处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中间部通过点焊在焊点173处结合至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
如图2所示,上背部截面部160(张紧部前部件60)具有凸缘164,该凸缘164从上背部截面部16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前部延伸并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伸长,并且车顶侧外部件130的前端部130B具有下部,该下部通过点焊在焊点174(也参照图4)处结合至凸缘164和延伸部26。
如图3和图5所示,车顶侧外部件130具有后端部130C,该后端部130C具有上部以及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其中,上部通过点焊在焊点175处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中间部具有通过点焊在焊点176处结合至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侧部。
如图2所示,托架后窗台100具有凸缘102,该凸缘102从托架后窗台10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并且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伸长,并且后端部130C具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该中间部具有通过点焊在焊点177(也参照图5)处结合至延伸部26和凸缘102的下侧部。焊点177为本发明中的“车顶侧外部件的后端部与托架后窗台结合的接合部”的一个示例,并且焊点177与上背部截面部160相比位于车辆后侧并且位于之后描述的多个焊点178的车辆顶侧。
如图2所示,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具有凸缘142,该凸缘142从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的车辆后侧端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后端部130C具有下部,该下部通过点焊在多个焊点178(也参照图5)处结合至延伸部26和凸缘142。
如图2所示,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位于悬架支撑罩板30与托架后窗台加强件80之间。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具有凸缘144和凸缘146,其中,凸缘144形成在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的下端部处并且通过点焊结合至悬架支撑罩板30,凸缘146形成在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的上端部处并且通过点焊结合至凸缘102,该凸缘102形成在托架后窗台100的车辆底部侧端处。
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具有凸缘148,该凸缘148从悬架支撑罩角撑件140的车辆前侧端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并且通过点焊结合至延伸部26。
如图6所示,更具体地,车顶侧外部件130具有设置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壁部132和后壁部134以及联接前壁部132与后壁部134的连接壁部136。
集装件150联接车顶侧外部件130、上背部截面部160和托架后窗台100(参照图1)。更具体地,集装件150具有主体部151、前联接部152、后联接部154、外联接部156和内联接部158。
主体部151以长形方式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其中,主体部151的厚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定向。前联接部152从主体部151的前端部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并且后联接部154从主体部151的后端部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换句话说,前联接部152和后联接部154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外联接部156从主体部15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并且内联接部158从主体部15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换句话说,外联接部156和内联接部158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6所示,前联接部152通过点焊在焊点181处结合至前壁部132,并且后联接部154通过点焊在焊点182处结合至后壁部134。外联接部156通过点焊在焊点183处结合至连接壁部136。
如图7所示,张紧部前部件60的构成上背部截面部160的上壁部64具有凸缘166,该凸缘166从上壁部6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并且通过点焊在焊点184处结合至延伸部26。
内联接部158具有通过点焊在焊点185处结合至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的后部。焊点185位于之后描述的焊点186与焊点177之间。车顶侧内部件110可以具有诸如切口或孔之类的开口,并且内联接部158的后部可以通过开口仅结合至延伸部26。内联接部158的后部可以仅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
如图6和图7所示,内联接部158具有开口159,该开口159为通过从车辆底部侧切割内联接部158而形成的切口,并且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凸缘166与延伸部26通过点焊进行结合的焊点171A通过将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凸缘166与延伸部26经由开口159通过点焊结合而形成。尽管开口159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切口,但开口159可以为沿内联接部158的厚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通孔。可以形成多个焊点171A。
在张紧部前部件60的上壁部6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处形成的凸缘166通过点焊在焊点186处结合至内联接部158的前部以及车顶侧内部件110。焊点186为本发明中“集装件与上背部截面部结合的接合部”的一个示例,并且如图2所示焊点186位于车顶侧外部件130的前端部130B与后端部130C之间。
张紧部后部件70的构成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后壁部72具有凸缘168,该凸缘168从后壁部7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并且凸缘168具有通过点焊结合至托架后窗台100的前端部100A的上部以及通过点焊在焊点187处结合至延伸部26的下部。
如图8所示,车顶侧外部件130具有上端部130D,该上端部130D与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端部110C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车顶侧外部件130的上端部130D与车顶侧内部件1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分离并且不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端部110C。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功能和效果。为了更全面地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功能和效果,首先描述对比示例。
如下所述,根据图10中示出的对比示例的车身后部结构210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10在构型上不同。在对比示例中,为了方便起见,具有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名称相同的名称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根据对比示例的车身后部结构210中不设置有集装件150(参照图6等)。另外,车顶侧外部件130的上端部130D朝向车辆的顶部进一步延伸并且通过点焊在焊点188处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端部110C。
然而,在根据对比示例的车身后部结构210中,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板30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上背部截面部160(针对以上所述参照图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向内拉。因此,车顶侧外部件130与上背部截面部160进行结合的焊点174以及车顶侧外部件130与托架后窗台100进行结合的焊点177可能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特别地,当车身如上所述经受扭转变形时,车顶侧内部件110经受趋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其上端部110C的扭转变形,并且车顶侧外部件130的上端部130D通过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端部110C被拉向车辆的外侧。因此,焊点174和177以及焊点174和177周围的焊点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较大变形。
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1至图8中示出的车身后部结构10中,车顶侧外部件130和上背部截面部160通过集装件150联接。因此,即使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板30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仍防止上背部截面部16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向内拉。这防止焊点174和177以及焊点174和177周围的焊点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另外,车顶侧外部件130以及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凸缘166通过集装件150直接联接。另外,车顶侧外部件130、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在更靠近车顶侧外部件130的后端部130C与托架后窗台100结合的接合部(焊点177)处的位置处通过集装件150联接。这更有效地防止焊点174和177以及焊点174和177周围的焊点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板30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剪切载荷作用在前壁部132与前联接部152进行结合的焊点181以及后壁部134与后联接部154进行结合的焊点182上。因此,趋于引起焊点174和177以及焊点174和177周围的焊点分离的载荷可以被减小。这更加有效地防止焊点174和177以及焊点174和177周围的焊点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另外,前壁部132和后壁部134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防止点焊枪在前壁部132和前联接部152通过点焊结合时干扰后联接部154,并且防止点焊枪在后壁部134和后联接部154通过点焊结合时干扰前联接部152。
类似地,外联接部156和内联接部158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防止点焊枪在连接壁部136与外联接部156通过点焊结合时干扰内联接部158,并且防止点焊枪在上背部截面部160、延伸部26和车顶侧内部件110通过点焊结合至内联接部158时干扰外联接部156。这提高了点焊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另外,上背部截面部160与延伸部26之间的焊点的数目由于上背部截面部160的凸缘166与延伸部26经由内联接部158的开口159通过点焊结合(由于形成焊点171A)而增大。这增大了上背部截面部160与延伸部26之间的联接强度。
另外,车顶侧外部件130的上端部130D与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端部110C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并且不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110的上端部110C。因此,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板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并且当车顶侧内部件110经受趋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其上端部110C的扭转变形时,车顶侧内部件110的扭转变形被防止通过车顶侧外部件130传输至上背部截面部160。这更有效地防止焊点174和177以及焊点174和177周围的焊点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集装件150可以如图9所示构造。换句话说,在图9中示出的改型中,前联接部152、后联接部154、外联接部156和内联接部158都朝向车辆的底部延伸并且结合至彼此以形成环状构型。该构型可以提高集装件150的刚度并且使集装件150的厚度减小。
尽管前述内容中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描述并且可以在不背离其主旨的情况下以各种改型实施。
下面对可以从除权利要求中描述的发明之外的以上实施方式理解的技术思想连同其效果进行描述。
换句话说,车身后部结构包括:轮罩,该轮罩位于车辆的后部中的一侧并且容纳后轮;悬架支撑罩板,该悬架支撑罩板联接至轮罩并且支承悬架的上端部,其中,悬架支承后轮;上背部截面部,该上背部截面部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长的骨架,其中,延伸部从轮罩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托架后窗台,该托架后窗台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位于上背部截面部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车顶侧内部件,该车顶侧内部件位于延伸部的车辆顶侧并且具有结合至延伸部的上端部的下端部;车顶侧外部件,该车顶侧外部件位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具有下端部、前端部、后端部和上端部,其中,下端部结合至轮罩,前端部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和车顶侧内部件,后端部结合至托架后窗台和车顶侧内部件,上端部与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并且不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车顶侧外部件的上端部与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并且不结合至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因此,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板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并且当车顶侧内部件经受趋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其上端部的扭转变形时,车顶侧内部件的扭转变形被防止通过车顶侧外部件传输至上背部截面部。这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Claims (9)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
轮罩,所述轮罩位于车辆的后部中的一侧并且容纳后轮;
悬架支撑罩板,所述悬架支撑罩板联接至所述轮罩并且支承悬架的上端部,所述悬架支承所述后轮;
上背部截面部,所述上背部截面部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长的骨架,所述延伸部从所述轮罩朝向所述车辆的顶部延伸;
托架后窗台,所述托架后窗台位于所述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位于所述上背部截面部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结合至所述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
车顶侧内部件,所述车顶侧内部件位于所述延伸部的车辆顶侧并且具有结合至所述延伸部的上端部的下端部;
车顶侧外部件,所述车顶侧外部件位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车顶侧内部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具有结合至所述轮罩的下端部、结合至所述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以及结合至所述托架后窗台的后端部;以及
集装件,所述集装件联接所述车顶侧外部件和所述上背部截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集装件在位于所述车顶侧外部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之间并且所述集装件和所述上背部截面部进行结合的接合部与所述车顶侧外部件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托架后窗台进行结合的接合部之间的位置处,将所述车顶侧外部件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车顶侧外部件具有设置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壁部和后壁部、以及联接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后壁部的连接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集装件具有前联接部、后联接部、外联接部和内联接部,所述前联接部结合至所述前壁部,所述后联接部结合至所述后壁部,所述外联接部结合至所述连接壁部,所述内联接部具有:结合至所述上背部截面部的前部;以及结合至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前联接部和所述后联接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外联接部和所述内联接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前联接部、所述后联接部、所述外联接部和所述内联接部都朝向所述车辆的底部延伸并且彼此结合以形成环状构型。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内联接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为切口或孔,并且所述延伸部和所述上背部截面部通过点焊进行结合的多个焊点中的至少一个焊点为经由所述开口通过点焊而形成的焊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所述车顶侧外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结合至所述车顶侧内部件,并且所述车顶侧外部件具有上端部,所述车顶侧外部件的所述上端部与所述车顶侧内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底部侧并且不结合至所述车顶侧内部件的所述上端部。
CN201280038919.9A 2011-08-10 2012-07-30 车身后部结构 Active CN103717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5115A JP5429246B2 (ja) 2011-08-10 2011-08-10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1-175115 2011-08-10
PCT/IB2012/001463 WO2013021247A1 (en) 2011-08-10 2012-07-30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7483A true CN103717483A (zh) 2014-04-09
CN103717483B CN103717483B (zh) 2016-02-10

Family

ID=46750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8919.9A Active CN103717483B (zh) 2011-08-10 2012-07-30 车身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68957B2 (zh)
EP (1) EP2741951B1 (zh)
JP (1) JP5429246B2 (zh)
KR (1) KR101544497B1 (zh)
CN (1) CN103717483B (zh)
BR (1) BR112014002783B1 (zh)
RU (1) RU2553406C1 (zh)
WO (1) WO201302124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85734A (zh) * 2015-10-20 2017-04-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07054475A (zh) * 2016-01-12 2017-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9421811A (zh) * 2017-08-24 2019-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CN112407060A (zh) * 2020-11-24 2021-02-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包裹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4497B2 (ja) * 2011-08-10 2015-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949382B2 (ja) 2012-09-21 2016-07-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5692199B2 (ja) * 2012-10-25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KR101428273B1 (ko) * 2012-12-12 2014-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패키지 트레이 사이드 멤버 보강구조
KR101439145B1 (ko) * 2013-03-19 2014-09-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리어 패키지트레이 구조
JP6136983B2 (ja) * 2014-02-27 2017-05-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6020504B2 (ja) * 2014-04-04 2016-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5986609B2 (ja) * 2014-09-17 2016-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265115B2 (ja) * 2014-12-12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US9403492B1 (en) * 2015-03-27 2016-08-02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738318B2 (en) * 2016-01-08 2017-08-2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rame assembly
JP6551379B2 (ja) * 2016-12-16 2019-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900900B2 (ja) * 2017-04-28 2021-07-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US10507871B2 (en) * 2017-04-28 2019-12-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7388202B2 (ja) * 2020-01-17 2023-1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壁構造
ES2878476B2 (es) * 2020-05-18 2022-03-25 Seat Sa Un sistema de posicionamiento, un método de posicionamiento y un maletero de un vehículo
US20210405620A1 (en) * 2020-06-25 2021-12-3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rt tracking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7666A (en) * 1989-07-20 1992-07-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rear suspension mounting structure
US5350214A (en) * 1992-05-08 1994-09-2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3312544A (ja) * 2002-04-24 2003-11-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アッパバック構造
US20080007093A1 (en) * 2006-07-10 2008-01-10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209719A (zh) * 2006-12-26 2008-07-0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后部中的车身结构
CN101386309A (zh) * 2007-09-13 2009-03-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4266A (en) * 1980-11-11 1982-05-26 Mazda Motor Corp Chassis structure of rear suspension tower part
JPH01125281A (ja) 1987-11-10 1989-05-17 Oji Paper Co Ltd 感熱記録材料
JPH01125281U (zh) * 1988-02-19 1989-08-25
JP2798960B2 (ja) * 1989-03-31 1998-09-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H02145572U (zh) * 1989-05-15 1990-12-11
JPH0353384U (zh) * 1989-09-30 1991-05-23
US5246263A (en) * 1991-01-18 1993-09-2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543650B2 (ja) 1992-06-29 1996-10-16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ガラス成型用金型
JPH0610079U (ja) 1992-07-14 1994-02-08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6113180A (en) * 1997-09-25 2000-09-05 Chrysler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for laterally spaced suspension components
US6010181A (en) * 1997-12-16 2000-01-04 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structure for establishing desired body side panel alignment and proper body width
JP2000006843A (ja) 1998-06-22 2000-01-11 Kanto Auto Works Ltd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構造
RU10666U1 (ru) * 1998-11-23 1999-08-16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Задняя часть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JP2001039341A (ja) 1999-07-27 2001-02-13 Kanto Auto Works Ltd ラッゲージドア半開保持機構
FR2800700B1 (fr) * 1999-11-05 2001-12-07 Renault Chapelle d'amortiss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026336B4 (de) * 2000-05-26 2005-04-14 Daimlerchrysler Ag Rohbaukarosserie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JP2002068017A (ja) 2000-08-31 2002-03-08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FR2825963B1 (fr) * 2001-06-15 2003-11-1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tri-corps
JP2006500284A (ja) 2002-09-25 2006-01-05 アクツ・アドヴァンスト カー テクノロジー システムズ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カーゲー 車両に対する外部衝撃負荷を検知するためのセンサ装置と方法
TWI239918B (en) * 2003-03-20 2005-09-2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periphery of rear suspension
US6808228B1 (en) * 2003-07-31 2004-10-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amper stiffener extension and box-beam parcel shelf
JP3970831B2 (ja) * 2003-10-16 2007-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WO2005056370A1 (de) * 2003-12-11 2005-06-23 Daimlerchrysler Ag Tragrahmenstruktur mit karosseriebauteil aus dünnwandigem stahlguss
JP4207806B2 (ja) * 2004-03-02 2009-01-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4096940B2 (ja) * 2004-12-06 2008-06-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RU50964U1 (ru) * 2005-05-11 2006-01-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Задняя часть кузова легков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я
DE102005050960B4 (de) * 2005-10-25 2014-03-20 Audi Ag Trag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364225B2 (en) * 2005-12-15 2008-04-2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654917B2 (ja) * 2006-01-12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US7237833B1 (en) * 2006-03-07 2007-07-03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098218B2 (ja) 2006-05-17 2012-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結合構造
US8276980B2 (en) * 2007-04-20 2012-10-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rame side sill joints
JP4956268B2 (ja) * 2007-05-10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FR2926280B1 (fr) * 2008-01-16 2012-06-2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Element de renfort lateral pour bloc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lement
JP4500856B2 (ja) * 2008-01-23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DE102008062008A1 (de) * 2008-12-12 2010-06-1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eines Hinterwagens
DE102009006449B4 (de) * 2009-01-28 2022-07-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eiten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es und Cabriolet
FR2941670B1 (fr) * 2009-01-30 2011-01-2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peau ex-terieure et des elements de renfort et vehicule equipee d'une telle structure.
JP5087567B2 (ja) * 2009-02-20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5627696B2 (ja) * 2010-09-09 2014-11-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US8702161B2 (en) * 2010-12-22 2014-04-22 Tesla Motors, Inc.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n integrated battery pack and side sill assembly
DE102011010843A1 (de) * 2011-02-10 2012-02-09 Daimler Ag Verbindungsanordnung eines Karosserieelements mit zwei weiteren Karosserieelementen
US9010847B2 (en) * 2011-08-02 2015-04-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5776451B2 (ja) * 2011-08-31 2015-09-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906735B2 (ja) * 2011-12-28 2016-04-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構造
JP6040644B2 (ja) * 2012-09-05 2016-12-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KR101394035B1 (ko) * 2012-10-09 2014-05-09 기아자동차 주식회사 펜더 에이프론 연결 구조
KR101490923B1 (ko) * 2013-08-09 2015-02-06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리어 사이드 멤버를 구비한 차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7666A (en) * 1989-07-20 1992-07-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rear suspension mounting structure
US5350214A (en) * 1992-05-08 1994-09-2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3312544A (ja) * 2002-04-24 2003-11-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アッパバック構造
US20080007093A1 (en) * 2006-07-10 2008-01-10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209719A (zh) * 2006-12-26 2008-07-0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后部中的车身结构
CN101386309A (zh) * 2007-09-13 2009-03-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85734A (zh) * 2015-10-20 2017-04-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06585734B (zh) * 2015-10-20 2018-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07054475A (zh) * 2016-01-12 2017-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9421811A (zh) * 2017-08-24 2019-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CN109421811B (zh) * 2017-08-24 2021-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CN112407060A (zh) * 2020-11-24 2021-02-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包裹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4002783B1 (pt) 2021-09-08
JP5429246B2 (ja) 2014-02-26
BR112014002783A2 (pt) 2017-03-01
US9168957B2 (en) 2015-10-27
RU2553406C1 (ru) 2015-06-10
JP2013035500A (ja) 2013-02-21
KR20140025611A (ko) 2014-03-04
CN103717483B (zh) 2016-02-10
KR101544497B1 (ko) 2015-08-13
US20140152054A1 (en) 2014-06-05
WO2013021247A1 (en) 2013-02-14
EP2741951A1 (en) 2014-06-18
EP2741951B1 (en) 2015-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7483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562769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7390047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KR950014417B1 (ko) 자동차의 후부차체구조
JP2006256351A (ja) 車両用アッパバック構造
US20070262613A1 (en) Cross-member configura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6184369A (zh) 车辆用副车架
JP7135519B2 (ja) ホイールハウス構造
CN111038597B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6139093A (en) Front end-to-body side joint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6658359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6785707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US11066108B2 (en) Damper housing for vehicle
CN210760194U (zh) 车门内板加强结构
US10065571B1 (en) Structural subwoofer
US11628886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12236480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09143335A (ja) カウルサイド部の接合構造
CN205997728U (zh) 动力电池包后固定支架连接结构
US1184549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7190124A (ja) リヤ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JP330960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2295007U (zh) 前围侧部结合结构
JP2019093863A (ja) 車体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