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85734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85734B
CN106585734B CN201610886071.5A CN201610886071A CN106585734B CN 106585734 B CN106585734 B CN 106585734B CN 201610886071 A CN201610886071 A CN 201610886071A CN 106585734 B CN106585734 B CN 106585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ator
vehicle body
bracket
combined
back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860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85734A (zh
Inventor
石岛茂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85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5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85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5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87Fixation to a transversal anchorage bar, e.g. isofix
    • B60N2/289Fixation to a transversal anchorage bar, e.g. isofix coupled to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后隔板和座椅固定器的组装作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0)中,后隔板(25)从底板立起,立起的后隔板(25)与车身(11)结合,通过后隔板(25)划分成车室(27)和行李箱(28)。在该后隔板(25)上,通过多个铆钉(65)结合有第1座椅固定器(45),且通过多个铆钉(81)结合有第2座椅固定器(46)。通过第1座椅固定器(45)和第2座椅固定器(46)来支承儿童座椅(47)。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底板立起设置有后隔板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后部构造,公知一种通过在底板上设置后隔板而用后隔板分隔成车室和行李箱的燃料电池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公知一种在底板上设有安全带固定器的车身后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通常,在将后隔板和安全带固定器这两个部件设在底板上的情况下,后隔板和安全带固定器分开地安装到底板上。因此,后隔板和安全带固定器的组装作业费事,从该观点考虑还留存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存在具有对儿童座椅进行支承的座椅固定器的车身后部构造。该座椅固定器通常与安全带固定器同样地与后隔板分开地安装在底板上。因此,后隔板和座椅固定器的组装作业费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48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063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后隔板和座椅固定器的组装作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
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后隔板在从底板立起的状态下与车身结合,并通过上述后隔板划分成车室和行李箱,在上述车身后部构造中,具有与上述后隔板结合且支承儿童座椅的座椅固定器。
像这样,将儿童座椅的座椅固定器与后隔板结合。即,能够通过将后隔板安装到车身上,来将座椅固定器安装到车身上。由此,与将后隔板和座椅固定器分开地安装到车身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组装到车身上的零部件数量。即,能够谋求组装到车身上的零部件数量的简化。
由此,能够提高后隔板和座椅固定器的组装作业性,并谋求提高生产率。
在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后隔板具有指向与上述车身结合的部位的加强筋。
像这样,使加强筋指向与车身结合的部位。由此,能够通过加强筋来提高与车身结合的部位的强度/刚性。由此,能够相对于作用于座椅固定器的拉伸荷载而提高强度(所谓支承强度),而通过座椅固定器来支承拉伸荷载。
在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座椅固定器具有:固定器托架,其至少两个部位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与上述后隔板结合;和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其两端部安装在该固定器托架上,在上述固定器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与上述固定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重叠的一个部位上具有结合部,该结合部与上述底板结合。
像这样,在固定器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与固定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重叠的一个部位上具有结合部,将结合部与底板结合。由此,在拉伸荷载从座椅作用于固定部时,结合部位于拉伸荷载的延长线上。
由此,能够通过结合部稳定地支承作用于固定部的拉伸荷载,从而能够提高所谓荷载支承的稳定性。
而且,通过在固定器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具有结合部,而能够将传递到结合部的拉伸荷载高效地分散到固定器托架的整个区域,从而能够提高所谓荷载分散效果。
通过像这样提高荷载支承的稳定性、和荷载分散效果,而仅在固定器托架上具有一处结合部就能够对于拉伸荷载得到充分的支承强度。
在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设在上述底板的左右侧的后车架;和架设在该后车架之间、且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的横梁,在上述横梁的内部设有隔板,在上述隔板上结合有上述固定器托架。
像这样,在横梁的内部设置隔板。将固定器托架与该隔板结合。由此,能够通过隔板来牢固地支承固定器托架。
由此,能够通过固定器托架来充分地支承作用于座椅固定器的拉伸荷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荷载的支承强度。
在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结合托架,其设在上述横梁中的上述隔板附近,且供支承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结合;和罩部件,其设在该结合托架上,且覆盖将上述安全带固定器与上述结合托架结合的结合部件。
像这样,在横梁中的隔板附近设置结合托架,使安全带固定器(即普通的安全带固定器)与结合托架结合。由此,能够通过结合托架来牢固地支承安全带固定器。
由此,能够通过结合托架来充分地支承作用于安全带固定器的拉伸荷载。
在此,可以想到在结合托架的车身后方设有燃料箱(具体地说为氢气箱)等车载部件。因此,在结合托架上设置罩部件,并通过罩部件来从车身后方侧覆盖结合部件。由此,例如在追尾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结合部件与燃料箱等车载部件碰撞,从而能够保护车载部件。
在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设在上述底板的左右侧的后车架,在上述后隔板的左外侧部、右外侧部上结合有上述座椅固定器,上述座椅固定器的上述固定器托架与上述后车架结合。
像这样,将固定器托架与后隔板的左侧部、右侧部结合,并将左侧部、右侧部的固定器托架与后车架结合。后车架是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较大的长尺寸部件。通过将固定器托架与该长尺寸部件的后车架结合,而能够高效地将作用于固定器托架的拉伸荷载分散到后车架。由此,能够通过后车架来充分地支承作用于固定器托架的拉伸荷载。
在此,后车架是构成车身的部件。通过利用该后车架来支承固定器托架,而能够除去支承固定器托架的专用部件。
由此,能够简化车身后部构造,且能够谋求轻量化。
在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固定器托架具有沿着上述后隔板的角部的折线部,并具有设在上述折线部的外侧的U字状的加强部件。
像这样,在固定器托架上形成折线部,并在折线部的外侧设置U字状的加强部件。由此,不影响折线部的存在地通过加强部件来确保固定器托架两侧的强度/刚性。
由此,即使在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的拉伸荷载作用于固定器托架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折线部变形地通过固定器托架来支承所作用的拉伸荷载。
在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与上述后车架接合的后轮罩;和架设在该后轮罩的上部的上横梁,在上述后轮罩及上述上横梁上结合有上述后隔板的上部。
像这样,将后隔板的上部与后轮罩及上横梁结合。在此,后轮罩及上横梁是构成车身后部构造的部件。由此,能够通过后隔板来加强车身后部构造,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后部构造的强度/刚性。
在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后隔板在该后隔板的下端部且在车宽方向中央具有向下方伸出的伸出部,在该伸出部上设有安装座垫的连结部。
像这样,从后隔板的下端部伸出有伸出部。在该伸出部上设置了连结部。在连结部上安装有座垫的连结件。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在后隔板的车身前方具有安装座垫的安装托架。在该安装托架上安装有座垫的卡定件。
在此,通过在伸出部上设置连结部,而能够使连结部为与伸出部不同的部件。由此,在确保了连结部的强度/刚性的状态下,能够使连结部的板厚尺寸与安装托架相同。由此,例如即使在通过铝合金将后隔板形成得比钢板的板厚尺寸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由钢板形成的现有的座垫的连结件地将其安装到连结部的安装孔中。
像这样,由于能够使用现有的座垫,所以不需要准备新的座垫,而能够谋求零部件管理的容易化。
另外,通过在伸出部上设置连结部,而能够对后隔板使用铝合金等材质,来谋求后隔板的轻量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座椅固定器与后隔板结合,而能够提高后隔板和座椅固定器的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第1下横梁及固定器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后隔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7部分放大图。
图8是图6的8向视图。
图9是图6的9向视图。
图10是图3的10向视图。
图11是图1的11部分放大图。
图12是图7的12-12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身后部构造
11 车身
13 后车架
14 第1下横梁(横梁)
16 后轮罩
16a 后轮罩的上部
17 上横梁
18 安装托架
21 座垫
24 后底板(底板)
24a 后底板的下表面
25 后隔板
25a 后隔板的下端部
25b 靠中央的部位(与车身结合的部位)
25c 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与车身结合的部位、角部)
25d 左上边(与车身结合的部位、后隔板的上部)
25e 左上角部(与车身结合的部位、后隔板的上部)
25f 左上侧边(与车身结合的部位、后隔板的上部)
27 车室
28 行李箱
37 隔板
39 第1下横梁的内部
45 第1座椅固定器(座椅固定器)
46 第2座椅固定器(座椅固定器)
47 儿童座椅(座椅)
54~57 加强筋
58 伸出部
61 连结部
63、76 固定器托架
64、77 固定部
64a、77a 固定部的两端部
71 固定器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
72 固定部的车宽方向中央
74 结合孔(结合部)
78 加强部件
79 折线部
85 结合托架
86 螺栓(结合部件)
88 安全带固定器
91 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此外,“前(Fr)”、“后(Rr)”、“左(L)”、“右(R)”遵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
说明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构造10。
此外,车身后部构造10为左右大致对称的构造。由此,对车身后部构造10的左侧部件及右侧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详细说明左侧部件并省略右侧部件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车身后部构造10作为一个例子为构成燃料电池车身11的后部构造的部位。以下,将燃料电池车身11简略记述为“车身11”。
车身后部构造10具有: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车架12;从底板车架12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后车架13;架设在两侧的后车架13上的第1下横梁(横梁)14及第2下横梁15;与后车架13接合的后轮罩16;和架设在两侧的后轮罩16的上部16a的上横梁17。
在第1下横梁14的车身前方设置第2下横梁15。在第2下横梁15的上部安装有为钢板的安装托架18。在安装托架18上形成有多个安装孔19。在多个安装孔19中安装有座垫21的连结件(例如钩)。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0具有:从上方覆盖后车架13的后侧面板23、配置在两侧的后侧面板23之间的后底板(底板)24、和从后底板24立起的后隔板25。
在后底板24的左右侧分别设置后车架13。另外,通过使后隔板25从后底板24立起,来用后隔板25将车内空间划分成车室27和行李箱28。
如图3、图4所示,第1下横梁14具有纵壁31、横壁32、上凸缘33、下凸缘34。通过纵壁31及横壁32将第1下横梁14形成为截面大致V字状。上凸缘33及下凸缘34与后底板24的下表面24a接合。
通过将上凸缘33及下凸缘34与后底板24的下表面24a接合,而由第1下横梁14及后底板24形成闭合截面。
在第1下横梁14中的靠中央的部位35(也参照图2)上设有固定器安装部36。固定器安装部36具有设在第1下横梁14的内部39的一对隔板37、和将一对隔板37连结的安装板38。
隔板37的纵凸缘37a与纵壁31接合,横凸缘37b与横壁32接合。在该状态下,隔板37的隔壁37c以相对于第1下横梁14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由此,第1下横梁14的内部39被隔壁37c分隔。
安装板38架设在第1下横梁14的上凸缘33及下凸缘34上。安装板38的上端部38a与后底板24一起与第1下横梁14的上凸缘33接合。另外,安装板38的下端部38b与后底板24一起与第1下横梁14的下凸缘34接合。
在安装板38的下表面38c中的靠上端部35a的部位上接合有螺母42。通过在螺母42上紧固螺栓43,来将第1座椅固定器(座椅固定器)45紧固到固定器安装部36上。
第1座椅固定器45是支承儿童座椅47(参照图1)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固定器。
如图5所示,在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上从上方接合有后侧面板23的内层差部23a。在内层差部23a的内凸缘23b上从上方接合有后底板24。在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的下表面上接合有螺母51。
通过在螺母51上紧固螺栓52,来将第2座椅固定器(座椅固定器)46紧固到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和后侧面板23的内层差部23a上。第2座椅固定器46是支承儿童座椅47(参照图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固定器。
如图6所示,第1座椅固定器45和第2座椅固定器46安装在板厚尺寸比钢板大的铝合金的后隔板25上。后隔板25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该后隔板25具有加强用的多个加强筋54~57、和从下端部25a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下方伸出的伸出部58。
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在车宽方向中央侧设置第1座椅固定器45,在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第2座椅固定器46。另外,通过将铆钉59紧固到伸出部58的两端部上,来通过铆钉59将钢制的连结部61安装到伸出部58上。在连结部61的左右侧安装第1座椅固定器45。
如图4、图7所示,第1座椅固定器45具有: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与左侧的靠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25b结合的固定器托架63、和安装在固定器托架63上的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64。
以下,将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左侧的靠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25b称为“靠中央的部位25b”。
固定器托架63的上端部63a从车身后方与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重合。重合的上端部63a通过多个铆钉(具体地说为四个铆钉)65与靠中央的部位25b结合。
若使铆钉65的个数多于两个以上,则使荷载分散从而也能够通过板材的后隔板来支承固定器托架63的上端部63a。在将固定器托架63的上端部63a铆钉固定到铝合金的后隔板25上的情况下,优选四个铆钉65。
如图8所示,在固定器托架63的两侧部63b上形成有凹部67。凹部67向上方鼓出,由此下方形成为凹状。在两凹部67的内部从下方接合有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64的两端部64a。
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64是将钢棒折曲成大致U字状而成的,而且在从侧面观察时被折曲成大致L字状。
固定部64的两端部64a与两凹部67接合,由此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64的开口被固定器托架63的下端部63c封堵。由此,将固定部64牢固地安装到固定器托架63上。
在固定部64上卡定有儿童座椅47的安装部件48(参照图1)。
在此,在固定器托架63的车宽方向中央71与固定部64的车宽方向中央72重叠(交叉)的一个部位73上形成有结合孔(结合部)74。由此,能够使结合孔74减少到一个部位73。
固定器托架63的车宽方向中央71是指固定器托架63的上端部63a(即通过多个铆钉65与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结合的部位)的车宽方向中央71。
如图3、图4所示,在固定器托架63与后底板24、固定器安装部36的安装板38重合的状态下,从结合孔74(参照图8)***的螺栓43与螺母42结合。由此,固定器托架63与后底板24一起通过螺栓43、螺母42紧固到安装板38(即固定器安装部36、一对隔板37)上。
在此,一对隔板37设在第1下横梁14的内部39,在第1下横梁14上接合有纵凸缘37a及横凸缘37b。由此,隔板37为强度/刚性高的部件。
在该隔板37上结合有固定器托架63。由此,能够通过隔板37来牢固地支承固定器托架63。由此,能够通过固定器托架63来充分地支承从儿童座椅47(参照图1)作用于固定部64的拉伸荷载,从而能够提高对荷载的支承强度。
另外,在固定器托架63的车宽方向中央71与固定部64的车宽方向中央72重叠的一个部位73上形成有结合孔74(参照图8)。而且,通过螺栓43、螺母42将结合孔74与后底板24一起与安装板38(即固定器安装部36、一对隔板37)结合。
由此,在拉伸荷载从儿童座椅47作用于固定部64时,结合孔74位于拉伸荷载的延长线上。由此,能够通过结合孔74(具体地说为螺栓43)来稳定地支承作用于固定部64的拉伸荷载,从而能够提高所谓荷载支承的稳定性。
而且,通过在固定器托架63的车宽方向中央71与固定部64的车宽方向中央72重叠的一个部位73上形成有结合孔74(参照图8),而能够高效地将传递到结合孔74(即螺栓43)的拉伸荷载分散到固定器托架63的整个区域,从而能够提高所谓荷载分散效果。
通过像这样提高荷载支承的稳定性和荷载分散效果,而仅在固定器托架63上具有一处结合孔74,就能够对于拉伸荷载得到充分的支承强度。
返回到图6,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在第1座椅固定器45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第2座椅固定器46。即,第2座椅固定器46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安装在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左侧的外侧部)25c上。
如图5、图9所示,第2座椅固定器46具有: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与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结合的固定器托架76;安装在固定器托架76上的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77;和与固定部77相邻地安装的U字状的加强部件78。
以下将在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中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称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
固定器托架76在与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外侧的位置具有折线部79。折线部79沿着后隔板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而折曲。换言之,折线部79沿固定器托架76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折线部79的外侧设有U字状的加强部件78。
固定器托架76的上端部76a从车身后方与后隔板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重合。重合的上端部76a通过多个铆钉81与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结合。
在固定器托架76的与大致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相比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结合孔83,在固定器托架76的两侧部76b上形成有凹部82。凹部82向上方鼓出。与外侧的凹部82相邻地(即在与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折线部79,固定器托架76的下端部76c向下方形成为凹状。
在两凹部82上接合有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77的两端部77a。由此,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77的开口被固定器托架76的下端部76c封堵。由此,将固定部77牢固地安装到固定器托架76上。
在固定部77上卡定有儿童座椅47的安装部件49(参照图1)。
另外,在两凹部82上接合有大致U字状的加强部件78的两端部78a。
在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上从上方接合有后侧面板23的内层差部23a的状态下,将螺栓52经过结合孔83紧固在螺母51上。由此,将第2座椅固定器46紧固到后侧面板23的内层差部23a和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上。
像这样,将固定器托架76与后隔板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结合,将固定器托架76与后侧面板23的内层差部23a和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结合。
后车架13是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较大的长尺寸部件。通过将固定器托架76与该长尺寸部件的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结合,而能够高效地将作用于固定器托架76的拉伸荷载分散到后车架13上。由此,能够通过后车架13来充分地支承作用于固定器托架76的拉伸荷载。
在此,后车架13是构成车身11的部件。利用该后车架13来支承固定器托架76。由此,能够除去支承固定器托架76的专用部件。由此,能够简化车身后部构造10,且能够谋求轻量化。
而且,在固定器托架76上折线部79沿宽度方向延伸,在折线部79的外侧设有U字状的加强部件78。由此,不影响折线部79地通过加强部件78来确保固定器托架76的两侧的强度/刚性。
由此,即使在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的拉伸荷载作用于固定器托架76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折线部79变形地通过固定器托架76来支承所作用的拉伸荷载。
如图2所示,在后隔板25上结合有第1座椅固定器45及第2座椅固定器46。由此,能够通过将后隔板25安装到车身11上,来将第1座椅固定器45及第2座椅固定器46安装到车身11上。
由此,与将后隔板25和座椅固定器45分开地安装到车身11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组装到车身11上的零部件数量。即,能够谋求组装到车身11上的零部件数量的简化。
即,能够提高后隔板25、第1座椅固定器45和第2座椅固定器46的组装作业性,并谋求提高生产率。
如图3、图4所示,在第1下横梁14中的固定器安装部36(尤其是一对隔板37)附近且在横壁32及下凸缘34上接合有结合托架85。具体地说,结合托架85的上端部85a及上凸缘85b从车身后方侧与横壁32及下凸缘34接合。
由此,结合托架85通过一对隔板37牢固地支承在横壁32及下凸缘34上。
在结合托架85上从车身后方接合有螺母87,螺母87配置在后底板24的车身后方侧。在结合托架85上,在螺母87上结合有螺栓(结合部件)86,在结合托架85上结合有安全带固定器(即普通的安全带固定器)88。
由此,将安全带固定器88牢固地支承在结合托架85上。由此,能够通过结合托架85来充分地支承作用于安全带固定器88的拉伸荷载。
在安全带固定器88上连结有安全带(普通的安全带)。通过安全带来束缚落座于座垫21(参照图1)的乘员。
另外,如图4、图10所示,在结合托架85的下表面85c上设有罩部件91的一对腿部91a(仅图示一个腿部91a)。通过罩部件91从车身后方侧来覆盖与螺母87结合的螺栓86的前端部86a。
在此,可以想到在结合托架85的车身后方设有燃料箱93(具体地说为氢气箱)等车载部件。因此,在结合托架85上设置罩部件91,通过罩部件91从车身后方侧覆盖螺栓86的前端部86a。
由此,例如,在追尾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螺栓86的前端部86a与燃料箱93等车载部件碰撞,从而能够保护车载部件。
如图11所示,在上横梁17的左前端部17a上通过螺栓95结合有后隔板25的左上边(上部)25d及左上角部(上部)25e。另外,在后轮罩16的前上部16b上通过螺栓96、螺母97结合有后隔板25的左上侧边(上部)25f。
在此,后轮罩16及上横梁17是构成车身11的部件。即,后隔板25的左上边25d、左上角部25e及左上侧边25f是与车身11结合的部位。由此,能够通过后隔板25来加强车身11,从而能够提高车身11的强度/刚性。
后隔板25的左上边25d、左上角部25e及左上侧边25f与车身11结合。
另外,如图3所示,第1座椅固定器45通过螺栓43、螺母42(参照图4)紧固在固定器安装部36(即车身11)上。第1座椅固定器45通过多个铆钉65与后隔板25的靠中央的部位25b结合。即,后隔板25的靠中央的部位25b与车身11结合。
而且,如图5所示,第2座椅固定器46通过螺栓52、螺母51紧固在后车架13的内凸缘13a(即车身11)上。第2座椅固定器46通过多个铆钉81与后隔板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结合。
即,后隔板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与车身11结合。
如图6所示,多个加强筋54~57指向后隔板25的左上边25d、左上角部25e、左上侧边25f、后隔板25的靠中央的部位25b及后隔板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
左上边25d、左上角部25e、左上侧边25f、靠中央的部位25b及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25c是与车身11(参照图1)结合的部位。
即,通过多个加强筋54~57来提高与车身11结合的部位的强度/刚性。由此,能够对于作用于第1座椅固定器45和第2座椅固定器46的拉伸荷载而提高强度(所谓支承强度)。由此,能够通过第1座椅固定器45和第2座椅固定器46来良好地支承拉伸荷载。
如图7、图12所示,伸出部58从后隔板25的下端部25a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下方伸出。在伸出部58的中央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凹部101。在伸出部58的两端部上通过铆钉59安装有钢制的连结部61。
在连结部61的中央形成有安装孔102。安装孔102配置在与凹部101相对的位置上。在安装孔102中安装有座垫21的连结件(例如螺栓、卡夹)。
另外,如图1、图12所示,在安装托架18上,在左端部及右端部形成有安装孔19。在安装孔19中安装有座垫21的卡定件(例如钩)。
通过在连结部61的安装孔102中安装连结件,在安装托架18的安装孔19中安装卡定件,而将座垫21支承在车身11上。
在此,通过在伸出部58上设置连结部61,而能够使连结部61为与伸出部58不同的部件。由此,在确保了连结部61的强度/刚性的状态下,将钢制的连结部61的板厚尺寸T1与安装托架18相同地形成。
由此,例如,即使在通过铝合金将后隔板25形成得比钢制的安装托架18的板厚尺寸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现有的座垫21的连结件地将其安装到连结部61的安装孔102中。
由于能够像这样使用现有的座垫21,所以不需要准备新的座垫,而能够谋求零部件管理的容易化。
另外,能够对后隔板25使用铝合金等材质来谋求后隔板25的轻量化。
此外,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改进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支承儿童座椅47的第1座椅固定器45、第2座椅固定器46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对支承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四个铆钉65来将第1座椅固定器45的固定器托架63与后隔板25的靠中央的部位25b结合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使用铆钉65来将两处以上的多个部位与后隔板25的靠中央的部位25b结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车架、第1下横梁、后轮罩、上横梁、安装托架、座垫、后底板、后隔板、隔板、第1座椅固定器、第2座椅固定器、儿童座椅、加强筋、伸出部、连结部、固定器托架、固定部、结合孔、加强部件、折线部、结合托架、安全带固定器及罩部件等的形状和结构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形状和结构,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有后隔板从底板立起、且通过后隔板划分成车室和行李箱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汽车。

Claims (8)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后隔板在从底板立起的状态下与车身结合,并通过所述后隔板划分成车室和行李箱,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后隔板结合且支承儿童座椅的座椅固定器,
所述座椅固定器具有:
固定器托架,其至少两个部位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后隔板结合;和
大致U字状的固定部,其两端部安装在该固定器托架上,
在所述固定器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与所述固定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重叠的一个部位上具有结合部,该结合部与所述底板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隔板具有指向与所述车身结合的部位的加强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
设在所述底板的左右侧的后车架;和
架设在该后车架之间、且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的横梁,
在所述横梁的内部设有隔板,
在所述隔板上结合有所述固定器托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
结合托架,其设在所述横梁中的所述隔板附近,且供支承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结合;和
罩部件,其设在该结合托架上,且覆盖将所述安全带固定器与所述结合托架结合的结合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设在所述底板的左右侧的后车架,
在所述后隔板的左外侧部、右外侧部上结合有所述座椅固定器,
所述座椅固定器的所述固定器托架与所述后车架结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器托架具有沿着所述后隔板的角部的折线部,
并具有设在所述折线部的外侧的U字状的加强部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
与所述后车架接合的后轮罩;和
架设在该后轮罩的上部的上横梁,
在所述后轮罩及所述上横梁上结合有所述后隔板的上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隔板在该后隔板的下端部且在车宽方向中央具有向下方伸出的伸出部,
在该伸出部上设有安装座垫的连结部。
CN201610886071.5A 2015-10-20 2016-10-11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106585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6409A JP6253625B2 (ja) 2015-10-20 2015-10-20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5-206409 2015-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5734A CN106585734A (zh) 2017-04-26
CN106585734B true CN106585734B (zh) 2018-10-19

Family

ID=58523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86071.5A Active CN106585734B (zh) 2015-10-20 2016-10-11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50643B2 (zh)
JP (1) JP6253625B2 (zh)
CN (1) CN1065857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3625B2 (ja) * 2015-10-20 2017-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DE102018001534A1 (de) * 2017-03-27 2018-09-2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Heck-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8210442A1 (de) * 2018-06-27 2020-01-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einrichtung, Fahrzeugsitzsystem und Kraftfahrzeug
US10737593B1 (en) 2018-07-02 2020-08-11 Summer Infant (Usa), Inc. Car seat
KR102224808B1 (ko) * 2019-09-16 2021-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플로어구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7168A2 (de) * 1998-09-19 2000-03-22 DaimlerChrysler AG Trennanordnung für ein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US6634710B1 (en) * 2001-09-28 2003-10-21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child seat attachments
DE60110500T2 (de) * 2000-06-26 2006-02-23 Nissan Motor Co., Ltd., Yokohama Verankerungsstruktur für Kindersitze
CN103717483A (zh) * 2011-08-10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6367B2 (ja) 1999-01-29 2004-03-15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ーの補強構造
JP3785885B2 (ja) * 2000-02-04 2006-06-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取付具およ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取付構造
FR2868023B1 (fr) * 2004-03-26 2006-06-02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adapte pour permettre la fixation d'un siege pour enfant et siege de vehicule comprenant un tel dossier
JP4096940B2 (ja) * 2004-12-06 2008-06-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4648733B2 (ja) 2005-03-15 2011-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654917B2 (ja) * 2006-01-12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9184590A (ja) * 2008-02-08 2009-08-2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JP2010247610A (ja) * 2009-04-14 2010-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KR101428273B1 (ko) * 2012-12-12 2014-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패키지 트레이 사이드 멤버 보강구조
EP2962905A1 (en) * 2014-07-04 2016-01-06 Faurecia Bloc Avant Automotive vehicle floor assembly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floor assembly
JP6478011B2 (ja) * 2014-09-24 2019-03-0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US9676304B2 (en) * 2014-11-25 2017-06-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with ramp for facilitating ISO fix child seat installation
JP6253625B2 (ja) * 2015-10-20 2017-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462554B2 (ja) * 2015-10-27 2019-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7168A2 (de) * 1998-09-19 2000-03-22 DaimlerChrysler AG Trennanordnung für ein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DE60110500T2 (de) * 2000-06-26 2006-02-23 Nissan Motor Co., Ltd., Yokohama Verankerungsstruktur für Kindersitze
US6634710B1 (en) * 2001-09-28 2003-10-21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child seat attachments
CN103717483A (zh) * 2011-08-10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5734A (zh) 2017-04-26
US20170106769A1 (en) 2017-04-20
US9950643B2 (en) 2018-04-24
JP2017077776A (ja) 2017-04-27
JP6253625B2 (ja) 2017-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5734B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736422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5352011A (en) Body structure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7380874B2 (en) Automotive floor panel assembly
US7959217B2 (en) Modified upper rear door hinge patch
CN107206877B (zh) 抵抗侧面撞击的强化车辆门
US7806467B2 (en) Structure of rear portion of car body
US7631926B2 (en) Side impact crash event body structure improvement
JP455667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8870274B2 (en) Side member for a rear frame of a vehicle body
JP5904393B2 (ja) リアシート取付け部構造
US8292019B2 (en)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100270822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that includes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JP2010052627A (ja) 車両クォーター部構造
JP2014040117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20120126576A1 (en)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GB2484798A (en) Motor vehicle rear floor structure
JP2019151287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09911027B (zh) 门槛梁总成、侧后车身总成、车身总成以及汽车
WO2016076012A1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取り付け部の補強構造
US8449022B2 (en)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JP2003170748A (ja)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8590663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US6932407B2 (en) Vehicle child seat attachment structure
JP2016052820A (ja) リヤ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