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0604A -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0604A
CN102280604A CN2011101878433A CN201110187843A CN102280604A CN 102280604 A CN102280604 A CN 102280604A CN 2011101878433 A CN2011101878433 A CN 2011101878433A CN 201110187843 A CN201110187843 A CN 201110187843A CN 102280604 A CN102280604 A CN 102280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used
periostracum
electric equipment
gas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78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0604B (zh
Inventor
屋田弘志
乙幡牧宏
水田政智
金井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80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0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0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06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4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01G11/18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against thermal overloads, e.g.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0Gaskets; Sea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2Vents or other means allowing expan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3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31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e.g. gas-permeability or size
    • H01M50/133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元件(2)被每一都包括具有热熔合树脂层的外壳膜(4、5)夹在中间并被外壳膜(4、5)包围,并被围绕整个***通过热熔合形成的热熔合区域(6)密封。通过交联外壳膜(5)在热熔合区域(6)的一部分中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并形成气体释放腔室(12),其引导端定位在交联结构部分(13)中。气体释放腔室(12)是沿着其***被热熔合区(6)包围的部分,并且其中没有外壳膜(4、5)未热熔合。两端开口的导管(14)连接到气体释放腔室(12),同时被夹在外壳膜(4、5)之间,其引导端定位在气体释放腔室(12)中。

Description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案申请日为2006年3月10日,原案申请号为200680008465.5,原案发明名称为“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该电气设备具有例如用被膜构成的封装材料密封的以化学电池和电容器代表的化学电池元件、容性元件等等的电气设备元件。
背景技术
一种类型的覆膜电气设备是膜封装电池。通常,已知一种膜封装电池,其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从两侧被外壳膜夹着的电池元件,相对的外壳膜沿着电池元件的***彼此粘接,以将电池元件和电解液一起密闭地密封(下文中简称“密封”)。通常使用具有金属层和热熔合树脂层的叠层的电气设备膜作为该外壳膜,并通过彼此熔合该热熔合树脂层使外壳膜彼此粘接。
顺便说一下,当在使用中将超过额定范围的电压施加到电池时,由于电解溶剂的电解,导致可能在电池内部产生气体核素。而且,当在超过额定范围的高温下使用电池时,由于电解盐等的电解还产生导致产生气体核素的材料。基本上,理想的是,在额定范围内使用电池,以避免气体产生。然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电池的控制电路不能正常运行而施加了异常的电压,或者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在电池周围温度异常升高,则在一些情况中可能在电池内部产生大量气体。
电池内气体的产生导致电池内压力的增加。为了避免电池由于内部压力极大增加而***,很多使用高坚硬封装材料例如金属罐和厚树脂膜制的电池具有压力安全阀,用于当电池内部压力增加时允许气体排出到电池外部。然而,在采用膜作为封装材料的膜封装电池中,在结构上很难提供压力安全阀。如果膜封装电池中的内部压力极大增加,则包括电池元件的膨胀,并且膜最后***,导致气体从***点喷出。然而,不能够判断***的地方。因此,根据膜***的位置,***可能不利地影响周围的设备和部件。
通常的情况是,还可以使用电池作为用于车辆例如汽车和多种机器(作为示例)或者它们的电子部件的能量源。由于从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可能包括易燃材料和腐蚀性材料,所以应当将重点放在怎样处理***气体。JP2003-45380A(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车载电池,其包括在电池盒内的气体流动路径,其中气体流动路径接合到排气管,在电池盒内产生的气体通过该排气管排放到汽车外面。
JP2002-324526A(专利文献2)又描述了一种膜封装电池,其包括通过侣箔多层密封并被由膜构成的多种覆盖材料覆盖的电池元件,每一覆盖材料都具有开口。每个覆盖材料都可热收缩并覆盖电池元件,使得它们的开口彼此不重叠。根据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电池,当从电池元件产生气体时,铝箔破裂,导致气体从其喷出。喷出的气体从内部到外部顺序穿过各个覆盖材料的开口。当电池被加热时,各种覆盖材料收缩,使得内侧上的覆盖材料的开口被外侧上的覆盖材料所密封。以这种方式,避免了包括氧气的外部空气流入到电池的内部,由此避免电池的燃烧等等。
在电池周围,通常有多种元件,例如电池的端子、连接到端子的***电路、电池的触点等等,当应用电解液时,它们会带来例如腐蚀、故障等等问题。从电池喷出的气体可能包括电解液的薄雾等等,所以为了避免由于气体喷出而导致的问题,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优选使用导管将气体引导到远离会产生问题的这些元件的位置,并从这些位置排放出去。在这种情况中,导管必须密闭地连接到封装材料。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车载电池中,封装材料通常是高强度的部件,其自身具有足够的厚度和硬度。对于这种部件,通过应用适当的装配结构或者增加密封件例如O圈可以很容易地将导管密闭地连接到其上。
然而,通常用于膜封装电池以从特定位点排放在内部产生的气体的结构包括:在作为封装材料的膜的粘接区域的一部分中,形成这样的区域,其具有比剩余部分更低的粘接强度,并从该区域将气体排放出去。常规的膜封装电池产生了上述的问题,因为仅仅提出了紧邻电池释放气体的机构。因此,企图将导管连接到膜封装电池以用于引导气体。然而,简单连接的导管导致在确保膜的密封性上存在困难,因为导管连接到在排放气体的位置处的膜上,也就是,在呈现出低粘接强度的区域中。结果,根据施加到膜和导管接点的应力,膜在和导管的接点处剥离,使得气体泄漏,由此可能不能将气体引导到期望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所描述的膜封装电池中,简单地移动以多层覆盖电池元件的各覆盖材料的开口,而不需要形成具有较低粘接强度的区域,使得导管可以密闭地连接到最外部的开口。然而,由于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膜封装电池以多层覆盖电池元件,所以与通常膜封装电池相比,不仅使用的覆盖材料的量极大增加,而且覆盖步骤也大大增加。
这些问题对于具有可能产生气体的电气设备元件的、被外壳膜密封的覆膜电气设备来说是普遍的,而不局限于膜封装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覆膜电气设备,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内部产生的气体引导到期望的位置,并从其释放气体,以及提供一种制造这种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包括:电气设备元件,其内部积聚电能,并能够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产生气体;和密封电气设备元件的外壳膜。外壳膜每一都包括热熔合树脂层,并包围电气设备元件,使得所述热熔合树脂层沿着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彼此相对,以在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整个***的周围,通过将沿着该***彼此相对的所述热熔合树脂层热熔合而形成的热熔合区,来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还包括:气体引导部分,其包括独立于其中容纳电子元件的空间的中空部分,用于将气体引导到与电气设备元件间隔开的位置,并和外部空气连通;和压力释放部分,其通过将其中容纳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连接到该中空部分而形成在热熔合区域的一部分中,用于比热熔合区域的另一区域更优先地剥离外壳膜,以允许气体从其穿过。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中,随着由于内部产生的气体导致的内部压力的增长,剥离外壳膜的应力作用于外壳膜的热熔合区域的内边缘。热熔合区域部分地形成有连接到其中容纳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的压力释放部分。由于压力释放部分优先于其它热熔合区域剥离,所以比其它区域优先地在压力释放部分中外壳膜逐渐剥离。气体引导部分连接到压力释放部分,并且当在气体引导部分中外壳膜剥离到达压力释放部分时,其中容纳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和气体引导部分的中空部分连通,以从气体引导部分的引导端释放气体。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从所需的位置释放内部产生的气体。
为了任意地设置气体释放部分,气体引导部分优选包括导管。至少在和外壳的结合处的***表面中,导管可以由例如与包括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树脂类型相同的树脂构成。压力释放部分可以使用多种结构,只要它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与热熔合区域的其它区域相比降低了剥离强度。例如,这种结构可以包括由交联树脂构成的交联结构部分、形成为朝着其中容纳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凸出的凸出的融合部分,以及薄层件,其被彼此相对的外壳膜夹在中间,由呈现出比包括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高的熔点的树脂构成,并浸渍以热熔合树脂。
另外,在一种结构中,具有一个封闭端并形成有通过其侧表面的通孔的导管可以将这一个封闭端露出到在彼此相对的外壳膜之间其中容纳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从外部封闭该通孔,并以与热熔合区域的其它区域相比更小的剥离强度热熔合。在这种结构中,导管既充当包括中空部分的气体引导部分,还充当压力释放部分。
制造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电气设备元件,该电气设备元件在内部积聚电能,并能够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产生气体,和外壳膜,其每一都包括热熔合树脂层,用于密封电气设备元件;包围电气设备元件,使得热熔合树脂层沿着电气设备元件的***彼此相对,并通过将沿着电气设备元件的整个***包围电气设备元件的外壳膜热熔合来密封电气设备元件。密封电气设备元件的步骤热熔合外壳膜,其中膜封装电池包括:气体引导部分,其包括独立于其中容纳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的中空部分,用于将气体引导到与电气设备元件间隔开的位置,并和外部空气连通;以及在部分的热熔合区域中的用于将该空间连接到中空部分的压力释放部分,其用于优先于热熔合区域的另一部分而剥离,以允许气体穿过其中。
上述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是通过本发明的覆膜电气设备的制造方法制造的。
根据本发明,在压力释放部分中,由于内部产生的气体而导致的内部压力的升高,所以外壳膜被迫剥离,而不会失效,以从气体引导部分释放掉内部产生的气体。由于将气体引导部分配置成将气体引导到与电气设备元件间隔开的位置,并和外部空气连通,所以可以将气体引导到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如果释放掉气体,则气体将不施加影响。另外,由于单独需要压力释放部分和气体引导部分,所以可以整体上将覆膜电气设备的结构简化,并且还可以容易地制造覆膜电气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膜封装电池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横截面图。
图4是描述当未设置有凸出的融合部分时图1所示的膜封装电池的示例变形的平面图。
图5是描述图1所示的膜封装电池的另一示例变形的、沿着导管轴向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其中交联结构部分是由树脂片构成的。
图6是描述图1所示的膜封装电池的再一个示例变形的平面图,其具有包括无纺织物(unwoven fabric)的压力释放部分。
图7是具有两层无纺织物的压力释放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的平面图。
图9是沿着图8的B-B线的横截面图。
图10是当释放压力时,图8所示的膜封装电池沿着B-B线的横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外壳膜与导管的加强连接的膜封装电池的例子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外壳膜与导管的加强连接的膜封装电池的另一例子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外壳膜与导管的加强连接的膜封装电池的又一例子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31    膜封装电池
2,32    电池元件
3a       正极接头
3b       负极接头
4、5,34、54、55        外壳膜
6,36,56  热熔合区域
8,38      热熔合树脂层
9          非通风层
10         压力释放部分
10a        非熔合部分
11         凸出融合部分
12         气体释放腔室
13         交联结构部分
14,44,64 导管
21         树脂片
23         无纺织物
44a        通孔
45         金属粘接树脂
66         保护件
76,86     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到3,该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1包括平坦的基本上矩形的固体电池元件2,其具有叠层结构的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分别连接到电池元件2的正极板和负极板的正极接头3a和负极接头3b,以及用于密封电池元件2的两个外壳膜4、5。
电池元件2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通过隔板交替堆叠,正极板和负极板的每一个都是由在两侧上涂覆有电极材料的金属箔构成的。从每个正极板和每个负极板的一侧凸出地设置没有被电极材料涂覆的未涂覆部分。正极板的未涂覆部分和负极板的未涂覆部分被共同地彼此超声焊接在一起,并分别连接到正极接头3a和负极接头3b。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的超声焊接的未涂覆部分被叫做电荷收集器。换句话说,正极接头3a和负极接头3b分别连接到电池元件2的正极侧和负极侧上的电荷收集器。
在该实施例中,堆叠正极板和负极板,而它们的电极材料未涂覆部分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凸出。因此正极接头3a和负极接头3b从膜封装电池1的互相相反的侧面引出。在该实施例中,将膜封装电池1设计成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平面形状,并且正极接头3a和负极接头3b从矩形的短侧边引出。
对于非水性电解质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通常使用铝箔作为构成正极板的金属箔,而使用铜箔作为构成负极板的金属箔。而且,使用铝板作为正极接头3a,而使用镍板或者铜板作为负极接头3b。当负极接头3b由铜板构成时,可以在其表面上镀上镍。
隔板可以使用可以由电解溶液浸渍的薄层件(laminar member),例如微多孔膜、无纺织物、由热塑树脂例如聚烯烃等等构成的编织物。
外壳膜4、5具有的平面尺寸大于电池元件2的平面尺寸,因为它们在其厚度方向上从两侧包围着电池元件2。通过包围着电池元件2彼此重叠的热熔合外壳膜4、5的相对表面来密封电池元件2。因此,电池元件2的***是包围整个***的密封区域,在图中用阴影将热熔合区域特别地表示为热熔合区域6。一个外壳膜4包括在中心区域的杯状部分4a,以形成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其是包围电池元件2的空间。包围该杯状部分4a的整个***形成热熔合区域6。可以通过深冲压(deep-drawing)加工杯状部分4a。尽管在该实施例中仅在一个外壳膜4中形成了杯状部分4a,但也可以在两个外壳膜4、5中都形成杯状部分。可替换地,可以利用外壳膜4、5的柔性包围电池元件2,而不形成杯状部分。
优选使用堆叠膜作为外壳膜4、5。因此可利用的堆叠膜是柔性的,并能够通过热熔合密封电池元件2,使得电解液***漏。可用于外壳膜4、5的堆叠膜的代表性例子包括这样的结构,其包括由金属薄膜等等构成并与由热熔合树脂构成的热熔合树脂层8堆叠的非通风层9;或者这样的结构,其进一步包括由膜例如聚酯,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lephthalate)等等、尼龙等等构成的并堆叠在与热熔合树脂层8相反的非通风层9的表面上的保护层。当密封电池元件2时,热熔合树脂层8彼此相对并包围电池元件2。
可用于构成非通风层9的金属薄膜可以是Al、Ti、Ti合金,Fe、不锈钢、Mg合金等等的箔,其具有例如10-100μm的厚度。对于稍后描述的优选用于热熔合树脂层8的热熔合树脂,热熔合树脂层8的厚度优选从10到200μm,并更优选从30到100μm,以便于进行满意的热熔合。
另外,该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1包括压力释放部分10和气体引导部分。当由于气体导致膜封装电池1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压力释放部分10在膜封装电池1***之前将内部产生的气体释放到外部。气体引导部分将通过压力释放部分10释放的气体引导到膜封装电池1的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压力释放部分10限定在膜封装电池1的长侧边的中部,作为热熔合区域6的一部分,并包括凸出的融合部分11,其是通过热熔合区域6的内边缘向电池元件2延伸的部分形成的,以及包括形成在包括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范围中的交联结构部分13。气体引导部分包括:气体释放腔室12,其被形成为它的***被热熔合区域6包围,使得它的引导端定位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上;以及导管14,其是两端开口的,密闭连接到气体释放腔室12,一端向气体释放腔室12开口,而另一端向膜封装电池1的外部开口。换句话说,气体引导部分独立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设置,并包括气体释放腔室12和导管14,它们在与外壳膜4、5间隔开的位置开口并和外部空气连通。而且,通过将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接合到热熔合区域6的一部分来形成压力释放部分10。
气体释放腔室12形成为外壳膜4、5之间的区域,其中外壳膜4、5只是彼此相对,也就是外壳膜4、5没有热熔合,因此气体释放腔室12通过导管14和外部空气连通。而且,气体释放腔室12通过热熔合区域6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隔离,并且不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连通。
导管14将在膜封装电池1内产生的气体引导到即使释放气体也不因此产生影响的位置。为此目的,尽管用相对短长度的线性方式表示导管14,但是导管14具有适当的长度,并适当地路由,使得将向膜封装电池1开口的另一端定位在即使释放气体也不受到气体影响的位置。
导管14夹在外壳膜4、5之间并由外壳膜4、5保持,并使它的整个***表面外壳膜4、5之间密闭地粘接到外壳膜4、5。尽管图1示出了其横截面基本上是圆环形的导管14,但是导管14的形状是任意的,只要它可以密封地连接在外壳膜4、5之间。而且,为了更好地确保外壳膜4、5密封地连接到导管14,可以预先将外壳膜4、5在连接到导管14的那部分中加工成和导管14的外形相符合的形状,如图1所示。可以以类似于杯状部分4a的处理来进行该处理。
通过有选择地交联热熔合树脂层8,外壳膜4、5(在该实施例中没有形成杯状部分的外壳膜5)的其中之一部分地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交联结构部分13至少形成在包括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区域中。因此,当包围电池元件2时,交联结构部分13形成为单一连续的区域,该区域形成在互相相对的其中一个表面上,一个地方露出到电池元件容纳凹槽而另一个地方露出气体释放腔室12。而且,由于交联结构部分13仅仅形成在一个外壳膜5中,所以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没有和外壳膜4交联的热熔合树脂层8和其他外壳膜5的交联结构部分13热熔合。
尽管从实际的膜封装电池1的外部不能观看到交联结构部分13,图2描绘了交联结构部分13以表示它的位置。这同样适用于描述随后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的平面图。
可以通过用电子束照射热熔合树脂层8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尽管可以通过向树脂中添加交联剂的方法使热熔合树脂交联,但也可以使用屏蔽电子束掩模来利用电子束仅在特定的位置选择性地形成交联结构部分。
以这种方式,由于通过用电子束照射热熔合树脂层8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所以可用于形成热熔合树脂层8的热熔合树脂可以是能够热熔合的并可以用照射到其上的电子束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的树脂成分。只要涉及这种树脂成分,则可以使用简单的树脂,多种树脂的混合物,或者甚至电子束分解型树脂,这种树脂包括具有添加到其上的电子束反应复合物的树脂成分(包括和其混合的、涂覆在其上的等等,这对下文也适用)。
这种树脂成分可以包括聚烯烃均聚合物(polyolefin homopolymer),例如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等;聚烯烃共聚物,例如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和/或乙烯与α-烯烃例如和丁烯-1等等的共聚物;和具有重复单元-(CH2-CHX)-(其中X是取代基团例如H、CH3等等)的树脂,例如改性聚烯烃等等,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EMA)、乙烯-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EGMA)等等。
而且,假设将电子束反应复合物添加到其中,甚至可以使用电子束分解型树脂,例如聚异丁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等等,作为包括热熔合树脂层8的树脂,如下面所示。
尽管没有对电子束反应复合物进行限制,只要该复合物与照射到其上的电子束反应,但优选多功能的并能够形成交联结构的复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多官能丙烯酸基复合物例如三乙烯乙二醇(间)丙烯酸酯(triethylene glycol(meta)acrylate)、三甲基醇丙烷三(间)丙烯酸酯(trimethylol propane tri(meta)acrylate)、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一缩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聚氨酯聚合物等等;单官能的丙烯酸基复合物,例如甲基(间)丙烯酸酯(methyl(meta)acrylate)、甲氧基聚乙烯乙二醇(间)丙烯酸酯(metoxypolyethylene glycol(meta)acrylate)等等;多官能丙烯酸基复合物和单官能丙烯酸基复合物的混合物;脂环族环氧复合物例如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烷羧酸酯、1,4-(6-甲基-3,4-环氧环己基甲基羧酸酯)丁烷等等;乙烯化合物例如乙烯吡咯烷酮、醋酸乙烯酯、乙烯基吡啶、苯乙烯等等;等等。可以将这些电子束化合物混合到全部的热熔合树脂层8中,或者可以涂覆在其表面上。
在密封电池元件2的步骤之前,具体的,在电池元件2被外壳膜4、5包围之前,仅对外壳膜5进行用电子束对热熔合树脂层8的照射,同时用电子束屏蔽件掩模未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的区域。可以使用任意的材料用于电子束屏蔽件,只要它能够阻止电子束照射到未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的区域,所述材料例如金属材料,例如铝、铁、铅、钛、铜等等,或者玻璃材料。在它们中间,从容易处理成或者模制成所需形状的观点来看,优选金属材料,例如铝、铁等等。
例如,可以以下述方式制造该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1。
首先,以上述方式用电子束照射两个外壳膜4、5中的一个外壳膜5到预定的区域,以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
接下来,将预先提供的连接着正极接头3a和负极接头3b的电池元件2夹在上述的外壳膜4、5之间并被它们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中,定向外壳膜4、5,使得热熔合树脂8彼此相对。随后,通过热熔合头(未示出)向包围着电池元件2的外壳膜4、5的相对区域施加压力并加热,以形成热熔合区域6,由此密封电池元件2。如果用于热熔合的热熔合头具有对应于热熔合区域6的形状的压力施加表面,则对于形成凸出的融合部分11和气体释放腔室12则不需要特殊的步骤。而且,相对于热熔合头定位外壳膜4、5,使得形成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位置与外壳膜5的交联结构部分13的位置匹配。
例如可以通过预先共同地或者在并排(side-by-side)的基础上热熔合外壳膜4、5,以将外壳膜4、5形成一个包,其具有开口侧,从包状外壳膜4、5的剩余开口侧倒入电解液,并随后热熔合剩余的一侧,来密封电池元件2。此外,当在减压气氛(利用减压腔室)中热熔合剩余的一侧时,通过大气压力将外壳膜4、5压向电池元件2,当密封的膜封装电池1回到大气压力时,由此可以使外壳膜4、5与电池元件2紧密接触。
在密封电池元件2的步骤中,或者在密封之后,可以将导管14连接到外壳膜4、5。导管14通过一定的方法连接到外壳膜4、5,对该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该方法可以包围导管14的整个***密闭地粘接导管14和外壳膜4、5,并且可以用粘接剂连接,或者可以通过热熔合连接。
当导管14是由热熔合树脂构成时,优选使用基于热熔合的连接方法。例如,为了热熔合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分10的侧面,热熔合外壳膜4、5,同时留下将导管14***其中的开口。当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分10的侧面是最后的侧面时,在这个时候再密封电池元件2。接下来,将导管14的一端从开口***到气体释放腔室12中,在该状态中,将外壳膜4、5热熔合在导管14的***表面上。可替换地,当热熔合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分10的侧面时,已经将导管14固定在被外壳膜4、5夹着的预定位置处,使得可以同时热熔合导管14以及外壳膜4、5的热熔合。
当导管14通过热熔合连接时,优选的,至少导管14和外壳膜4、5的接点的***表面是由与包括外壳膜4、5的热熔合树脂层8的树脂相同类型的树脂构成的,以更好地确保导管14的***表面与外壳膜4、5的密封性。例如,热熔合树脂层8是由聚丙烯构成的,导管14的***表面也由聚丙烯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的膜封装电池1,当由于使用过程中施加了超出额定电压的电压或者温度短暂升高而导致从电池元件2产生气体时,膜封装电池1的内压增加。随着内压的增加,作为外壳膜4、5内部包围电池元件2的空间的电池元件容纳凹槽趋于以圆顶形膨胀,导致剥离外壳膜4、5的应力作用于热熔合区域6的内边缘。
由于热熔合区域6形成有上述的凸出的融合部分11,所以剥离应力集中在该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上,使得外壳膜4、5优先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逐渐剥离。在这种情况中,由于一个外壳膜5再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所以外壳膜45在两者的界面上确实密封。随着剥离在外壳膜4、5的界面上不断进行到达气体释放腔室12时,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连通。
当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连通时,将电池容纳凹槽内的气体引入到气体释放腔室12中,并进一步从气体释放腔室12穿过导管14,并从导管14的引导端释放出去。以这种方式,由于交联结构部分13限定外壳膜4、5剥离的界面,气体释放压力稳定,由此以简单的结构提供高度可靠的膜封装电池1,其确保外壳膜4、5剥离到气体释放腔室12。
下面将依次给出对凸出的融合部分11、交联结构部分13和导管14的动作的描述。
首先,描述凸出的融合部分11。
凸出的融合部分11形成为相对于周围朝着电池元件2凸出的一部分热熔合区域6。换句话说,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两侧都是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连续的非密封部分10a。当在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内产生气体时,产生的气体不仅填充在电池元件容纳凹槽中,而且还填充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两侧上的非密封部分10a中。以这种方式,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不仅在其引导端被施加以用于剥离外壳膜4、5的应力,其作用在朝着凸出的融合部分的近端的方向上,而且被施加以在垂直于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切线方向上从两侧的剥离应力。因此,由于这些剥离应力的合成力,凸出的融合部分11被施加以大于其它点的剥离应力,其结果是,外壳膜4、5优先于其它点逐渐剥离。
顺便说一下,当简单地将凸出的融合部分11添加到膜封装电池1的长边时,热熔区域6必须沿着其上设置了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侧面相对于电池元件2收缩,导致膜封装电池1的更大外尺寸。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外壳膜4、5形成为部分向外延伸的形状,并且形成热熔合部分6,以便于形成在延伸部分中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连续的凹形区域,并在凹形区域中形成凸出的融合部分11。结果,凹形区域的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两侧形成为其中没有热熔合外壳膜4、5的非密封部分10a。因此通过形成凸出的融合部分11,可以将凸出的融合部分11形成为具有下述作用,其作为承受来自电池元件容纳凹槽的内部、集中在其上面的剥离外壳膜4、5的应力,同时使膜封装电池1的外尺寸的增加最小化。
凸出的融合部分11在形状上不局限于具有图1所述的弓形引导端的形状,而是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矩形形状,锥形形状等等,只要它基本上凸出于电池元件2。
接下来,描述交联结构部分13。
如图3所示,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外壳膜5的交联结构部分13和外壳膜4的热熔合树脂层8热熔合。和热熔合树脂层8相比,交联结构部分13在高温下不容易软化,因此即使它们热熔合,交联结构部分13和热熔合树脂层8也不是完全集成在一起的,而是在交联结构部分13和热熔合树脂层8之间存在分界。这里,“在高温下不容易软化”意味着在温度-应变特性也就是所谓的蠕变曲线(creep curve)中,例如,以水平轴表示温度时,当加热树脂同时施加恒定应力时,蠕变曲线的倾角变小。
由于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结构中交联结构部分13和热熔合树脂层8热熔合在一起,所以外壳膜4、5沿着外壳膜5的交联结构部分13和外壳膜4的热熔合树脂层8之间的边界逐渐剥离。因为它们是逐渐剥离的,所以外壳膜4、5在其中外壳膜4没有交联的热熔合树脂层8与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的外壳膜5的交联结构部分13之间的边界上分隔开,导致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连通。换句话说,当外壳膜4、5剥离时,交联结构13起到限定剥离界面的作用。假设没有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如果外壳膜4、5的热熔合树脂层8呈现出彼此之间非常高的密封强度,则外壳膜4、5逐渐剥离同时破坏热熔合树脂层8,并由此可能在热熔合树脂层8和非通风层9的界面上剥离。如果它们在这个界面上逐渐剥离,外壳膜4、5剥离到它们的端边缘,此时释放气体,而电池元件容纳凹槽没有和气体释放腔室12连通。
接下来,给出对其中通过在外壳膜4、5的其中一个中形成交联结构13而使外壳膜4、5在其界面上剥离的原理的描述。
通常,当交联的树脂层(下文中称作“交联树脂层”)和不交联的树脂层(下文中“非交联树脂层”)热熔合时,在交联树脂层和非交联树脂层的密封界面上出现下述情况。在交联树脂层中,由于交联聚合物链不能迁移,所以聚合物链在非交联树脂层中不太可能互相融合成整体。然而,即使在交联树脂层中,根据其交联程度,在交联聚合物链基体的空隙中或者内部,存在非交联的聚合物链。在这些没有交联的自由聚合物链聚集在一起的微部中,在等于或者高于熔点的温度下,聚合物链可能熔化/移动。
因此,当该微部和与非交联树脂层的密封界面接触时,如果将彼此接触的交联树脂层和非交联树脂层加热到大于等于熔点的温度,则聚合物链在各个树脂层之间互相移动通过密封界面。然后,当各个加热的树脂层冷却并凝固时,可以在各个树脂层之间通过密封界面以连续集成的状态形成聚合体或者结晶体,在该聚合体或者结晶体中交联树脂层中的非交联聚合物链和交联树脂层中的聚合物链混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当交联树脂层和非交联树脂层热熔合在一起时,在交联树脂层中没有交联的聚合物链有助于使两种树脂层在密封界面上彼此密封,而交联树脂层中的交联聚合物链没有和非交联树脂层连续地集成。这种没有连续集成的部分存在于两个树脂层的密封界面上,使得当剥离应力作用在两个树脂层上时,外壳膜4、5在两个树脂层的密封界面上,也就是在其界面上,逐渐剥离。
这里,当将交联树脂层的交联度改变时,这导致其中没有交联的自由聚合物链聚集的微部所占的比例变化。结果,当交联树脂层和非交联树脂层热熔合在时,这导致其中在各个树脂层之间通过密封界面连续集成的聚合体或者结晶体的比例变化。特别地,随着交联树脂层的交联度的降低,微部所占的比例升高,导致在各个树脂层之间连续集成的聚合体或者结晶体的比例更高。随着在各个树脂层之间连续集成的聚合体或者结晶体占据更高的比例,每个树脂层的密封强度也增加了。因为通过改变辐射的电子束的量可以控制交联树脂层的交联度,所以通过控制辐射的电子束的量还可以自由地控制每个树脂层的密封强度。
用另外的方式描述,密封强度表示剥离强度。具体的,随着密封强度变高,树脂层更不容易剥离,并呈现出更高的剥离强度。
在该实施例中的气体释放压力取决于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外壳膜4、5的剥离强度。如上所述,当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时,密封强度取决于辐射的电子束的量。更大量的辐射电子束导致已经被用电子束辐射的热熔合树脂层8的更高的交联度,导致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外壳膜4、5剥离强度更小的趋势。通过减小剥离强度,在较低的压力下释放压力。换句话说,通过适当地调节热熔合树脂层的交联度可任意地设置释放压力。
在膜封装电池1中,作为和大气压的差,优选设计的释放压力在0.05MPa到1MPa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MPa到0.2MPa的范围内。如果释放压力太低,甚至会因为很小的问题,例如大电流的暂时流动或者温度的暂时升高,膜封装电池1打开,带来膜封装电池1不能运行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释放压力太高,在外壳膜剥离到气体释放腔室12之前,膜封装电池将在另一个地方打开,导致气体在不定的方向上***的危险增加。
接下来描述导管14。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导管14密闭地连接到气体释放腔室12,所以通过适当地设置导管14的路径和长度可以在任意地位置释放在膜封装电池1内部产生的气体。
例如,当使用膜封装电池1作为电动汽车的能源时,为了确保驱动电机所需的电压和电流,组合使用多个膜封装电池1。在这种情况中,由于膜封装电池1因充放电而产生热量,所以向其中容纳膜封装电池1的空间提供冷却空气,以冷却产生的热量。通常在舱室中将用于冷却的空气循环以用作暖气。
在这种情况中,即使由于膜封装电池1的一些反常情况产生了气体,并且从压力释放部分10将产生的气体释放掉,导管14连接到压力释放部分10,使得气体可以通过和冷却空气路径隔离的路径释放到受气体影响较小的位置,例如汽车外面。假设从不同于压力释放部分10的位置释放气体,则释放的气体将附着到相邻的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并和冷却空气混合并被引入到舱室中。由于从膜封装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可能包括电解液的薄雾,所以从膜封装电池1产生的气体附着到多种相邻的设备上并被引入到分隔室中不是优选的。
因此,通过如该实施例中将在膜封装电池1中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14引导到适当的位置,解决了上述缺陷。而且,通常的情况是,当膜封装电池1处于故障中时,膜封装电池1被加热到高温,使得在其中产生的气体也被加热到高温。当将导管14设计成具有足以冷却气体的长度时,可以将产生的气体冷却下来,同时它们通过导管14向前流动。为了有助于导管14的路线选定,导管14优选是由柔性件构成的。
尽管这里给出的例子是装配在汽车中的膜封装电池1,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而是上述内容可应用于在释放的气体可能导致不方便的空间内使用膜封装电池1的情况中,例如清洗间、不通风的房间等等,在这种情况中优选将气体排放到空间外部。
尽管已经对膜封装电池1给出了上述的描述,其包括含有凸出的融合部分11和交联结构部分13的压力释放部分10,但压力释放部分10并不必须包括这两者,而是可以包括凸出的融合部分11或者交联结构部分13中的其中之一。
如上所述,凸出的融合部分11起到接收剥离外壳膜4、5的聚集应力的作用,并且外壳膜4、5优先于热熔合部分6的剩余部分逐渐在凸出的融合部分11中剥离。因此,当外壳膜4、5在非通风层9和热熔合树脂层8之间具有足够高的粘接力,以消除内层剥离的可能性时,或者不是层叠膜时,外壳膜4、5可以仅仅包括凸出的融合部分11,而没有提供交联结构部分13。
另一方面,和其它区域相比,交联结构部分13是和其它区域相比在高温下不容易***的区域,结果,和其它区域相比,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的区域自身呈现出较小的剥离强度。因此,当仅通过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就足以限定剥离位置时,可以在热熔合区域6的一部分中形成交联结构部分13,而布提供凸出的融合部分11。
图4描述了没有设置凸出的融合部分的示例膜封装电池的平面图。在图4中,将和图1中相同的部件等等标示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这也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图。
在图4所示的膜封装电池1中,形成热熔合区域6,使得其内边缘是矩形形状。在部分热熔合区域6中设置压力释放部分10。压力释放部分10包括形成在跨(straddling)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的位置上交联结构部分13。交联结构部分13形成在通过部分地交联热熔合树脂层密封电池元件(未示出)的两个外壳膜的其中一个中。然后,将导管14密闭地连接到气体释放腔室12,其引导端被定位到即使释放膜封装电池1内产生的气体也不会产生问题的位置。
以这种方式,甚至在不具有凸出的融合部分的结构中,与热熔合区域6的剩余部分相比,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的区域呈现出较低的剥离强度,使得外壳膜随着膜封装电池1的内部压力的增加优先在形成有交联结构部分13的区域中剥离。然后,当外壳膜已经剥离到气体释放腔室12时,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14释放。
对于交联结构部分13的形状或者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它具有的跨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的形状和尺寸。例如,在图2中,交联结构部分13形成为与凸出的融合部分11的形状相一致。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交联结构部分13形成梯形的形状,其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分10的侧边的纵向方向上具有比外边缘的长度长的内边缘的长度。通过以这种方式定型交联结构部分13,交联结构部分13具有和外壳膜的剥离过程相一致的形状,由此使得可以允许外壳膜平滑地剥离掉。
在外壳膜本身中不必形成交联结构部分。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将之前的交联树脂片21夹在相对的外壳膜4、5之间,以形成交联结构部分。在外壳膜4、5彼此热熔合之前,已经预先将树脂片21热熔合到外壳膜4、5其中的一个上。根据这种结构,当内压力增加以剥离热熔合区域时,剥离在一个外壳膜4和树脂片21之间的界面上进行,或者在另一个外壳膜5和树脂片21之间的界面上进行。在任何情况中,外壳膜在其中***树脂片21的区域中剥离,先于剩余的区域,使得容纳电池元件2的电池元件容纳凹槽与气体释放腔室12连通。
可用于包括树脂片21的树脂可以是上面举例说明作为可用于包括外壳膜4、5的热熔合树脂层的那些树脂。其中,优选使用和外壳膜4、5的热熔合树脂层8相同种类的树脂,以确保密封电池元件2所需的最小密封强度。树脂片21的形状、尺寸等等是任意的,只要一个地方露出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同时另一个地方露出于气体释放腔室12。
树脂片21可以是膜或者网孔的形状。当是网孔形状时,通过热熔合熔化的热熔合树脂层8浸入到树脂片21的网孔中,以产生锚定效果,潜在地确保了所需的密封强度。当然,不考虑树脂片21的形式,通过适当地调节树脂片21的交联度可以任意地控制与外壳膜4、5的密封强度。
以这种方式,当交联结构部分是由树脂片21构成时,也可以产生和上述各个例子类似的效果。特别地,由于交联结构部分是通过热熔合到外壳膜4、5的其中一个上的树脂片21实现的,所以对于是否包括交联结构可以可视的识别,由此有助于制造步骤中部件的管理。另外,可以从大量的选择中选择用于外壳膜4、5的材料(尤其是,热熔合树脂层8)。
尽管至此已经基于交联结构部分形成在相对的外壳膜4、5的其中一个中的假设进行了描述,但是假设可以产生密封电池元件2的足够粘接力,那么交联结构也可以形成在外壳膜4、5两者中。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用等量的或者不等量的电子束辐射各个外壳膜4、5。当将此应用到图5所示的结构时,交联树脂片21分别热熔合到外壳膜4、5上。
图6描述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变形。图6所示的例子以无纺织物23取代了图5所示的树脂片21。特别地,在热熔合区6的一部分中,无纺织物23夹在相对的外壳膜之间,使得其一个地方暴露于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同时其另一个地方暴露于气体释放腔室12。无纺织物23是由和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不同类型的树脂构成的,其具有比包括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的熔点高的熔点。例如,当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是由聚丙烯构成时,无纺织物23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lephthalate)构成。
外壳膜在高于包括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的熔点和低于包括无纺织物23的树脂的熔点的温度下彼此热熔合。以这种方式,无纺织物23的纤维不熔化,然而热熔合树脂层熔化,使得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浸入无纺织物23的纤维中。因此,无纺织物23保持在两个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中,其已经通过热熔合集成在一起。
例如,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制造具有夹在相对的外壳膜之间的无纺织物23的结构。首先,将之前已经将其切割成预定尺寸的无纺织物23装载在两个外壳膜的其中一个的一部分上,其稍后充当热熔合区域6,并且通过粘合剂或者在热熔合树脂层轻微软化的低温下的热熔合等等,预先将无纺织物23固定到外壳膜上。这种预先固定不需要稳固地将无纺织物23固定到外壳膜上,而是可以是到这种程度,即,可以将无纺织物23保持在外壳膜上,直到已经最终形成了热熔合区域6。随后,通过热熔合外壳膜密封电池元件(未示出),并以和上述例子类似的方式连接导管14。
由此制造的膜封装电池包括夹在热熔合区域6的一部分中的无纺织物23,在夹着无纺织物23该部分中,包括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浸入在无纺织物23的纤维中。为此原因,由于在热熔合树脂层的厚度上没有划分热熔合树脂,所以可以实现热熔合区域6所需的密封特性。
另外,通过将无纺织物23夹在中间,在包括夹在其间的无纺织物23的区域中,与具有其间没有夹着无纺织物23的相同面积的剩余区域相比,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彼此粘接的区域,也就是在热熔合树脂层的厚度方向上连续连接的热熔合树脂的部分的面积较小。由于无纺织物23是由具有和包括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不同类型的较高熔点的树脂构成的,所以包括无纺织物23的树脂对热熔合树脂的粘接强度低于热熔合树脂层对彼此的粘接强度。
从该事实来看,与剩余的热熔合区域6相比,外壳膜可以在以较小的剥离应力夹着无纺织物23的部分中剥离。因此,当由于内部压力增加剥离力作用于热熔合区6上时,外壳膜优先在将无纺织物23夹在热熔合区6中的部分中剥离。当外壳膜剥离到气体释放腔室12时,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释放腔室12连通,由此通过导管14释放增加的压力。因此,可以从导管14的引导端安全地释放掉膜封装电池内产生的气体。
夹着无纺织物23的部分中外壳膜的剥离强度取决于其中在热熔合树脂层中存在热熔合树脂的比例。存在这样的趋势,存在的比例越高导致剥离强度越高,而存在比例越低导致剥离强度越低。在热熔合树脂层中存在热熔合树脂的比例取决于夹着的无纺织物23的纤维定量(fiber areal weight)。存在这样的趋势,纤维定量越大导致热熔合树脂的存在比例越小,而纤维定量越小导致热熔合树脂的存在比例越高。从上面的描述,通过适当地设置夹着的无纺织物23的纤维定量,可以调节在其中夹着无纺织物23的区域中的剥离强度。以这种方式,利用通过夹着无纺织物23来调节剥离强度的结构,通过适当地设置无纺织物23的纤维定量可以任意地设置气体释放压力。
这里使用的夹着的无纺织物23可以是湿型、干型(树脂粘接、热粘合、水刺(spun lace))和纺粘型(熔化纤维纺(melted fiber spinning)、湿纤维纺(wet fiber spinning)、闪纤维纺(flash fiber spinning)、熔喷(melt blow))中的任意一种。而且,当无纺织物23包括具有基本上在一个方向上对准的无纺织物,和具有随意布置的纤维的无纺织物时,剥离强度的调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热熔合树脂层中纤维所占的比例,而不太关注纤维是否对准,或者纤维布置的方向。因此,可以不考虑纤维是否对准而使用无纺织物23。甚至在使用的无纺织物23具有对准的纤维时,也可以以任意的方向布置纤维。也可以将交联结构部分的上述形成应用到无纺织物23的形状和尺寸。而且,可以在热熔合区域6的一部分中形成如图1所示的凸出的融合部分,并可以在包括该凸出的融合部分的区域中设置无纺织物23。该凸出的融合部分起如前所述的作用。
如之前所述的,为了减小释放压力,可以增加层夹的无纺织物23的纤维定量。然而,如果只依赖单一的无纺织物23,则释放压力的减小受到限制。而且,无纺织物23的厚度通常还根据纤维定量而增加,使得如果为了获得理想的纤维定量使无纺织物23厚度过度增加,则热熔合树脂不能充分地浸入无纺织物23的纤维中,可能危害密封的可靠性。因此,当需要较低的释放压力时,优选将两个无纺织物23堆叠地夹在中间,如图7所示。图7示出了热熔合区域的一部分,其中在沿着外壳膜的外边缘的方向上截取的横截面图中无纺织物23夹在中间。而且,这里使用的无纺织物23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准的纤维23a,并排列无纺织物23,使得对准的方向和外壳膜的外边缘成直角。因此,图7以纤维23a的横截面示出了无纺织物23。类似的,当堆叠两个无纺织物23时,同样将无纺织物23保持在已经通过热熔合集成在一起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8内。
通过堆叠两个无纺织物23,可以比夹着单一无纺织物23(其具有与两个无纺织物23的总纤维定量相同的纤维定量)时,更多地降低剥离强度。大概这是因为通过堆叠两个无纺织物23,浸入到各个无纺织物23的热熔合树脂层连接在两个无纺织物23的边界上的较小区域中,使得和单一无纺织物23相比,热熔合树脂在较小的区域中彼此连接。堆叠无纺织物23的数量不局限于这两个,而是如果需要甚至更低的释放压力,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个。
尽管这里所示的结构包括被热熔合树脂浸渍并夹在外壳膜4、5之间的部件,但是夹着的薄层件不局限于无纺织物,只要该部件是由具有比包括外壳膜4、5的热熔合树脂层8的热熔合树脂高的熔点的树脂构成的,并具有允许熔化的热熔树脂浸入其中的结构。这种薄层件可以是纤维集合体、微多孔膜、树脂片等等,使得当用纤维集合体、微多孔膜、树脂片等等代替上述结构时,还可以产生和上述类似的效果。
纤维集合体包括被配置来允许热熔合树脂浸入纤维中的多种纤维,除了上述的无纺织物之外,还包括通过水平和垂直编织纤维构成的纺织物。同样,在纺织物中,通过适当地设置纤维定量可以任意地设置释放压力。微多孔膜是分散形成有多个孔的膜。当使用微多孔膜作为薄层件时,热熔合树脂浸入到这些微孔中。为此目的使用的微多孔膜可以是由与隔板所使用的相同材料构成,只要它具有比包括外壳膜的热熔合层的热熔合树脂的熔点高的熔点。当使用微多孔膜时,通过适当地设置微孔的尺寸和分布密度可以控制释放压力。当通过干法工艺制造微多孔膜时,微孔的尺寸和分布密度取决于膜的拉伸比,当通过湿法工艺制造时,取决于溶剂的直径和含量以及微孔。就像微多孔膜一样,还通过分布其中浸入熔化的热熔合树脂的多个开口形成了树脂片,并可以通过孔径比控制释放压力。应当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从树脂片具有比微多孔膜较大厚度的观点来看,树脂片和微多孔膜是有区别的。可以通过例如用T模(T-die)方法利用多种冲孔开口(opening through punching)或者热针(hot needle)等等形成片状原始织物,制造其中可以浸入熔合的热熔树脂的树脂片。有利地是,当使用树脂片作为薄层件时,通过自由地设置开口的尺寸、布置等等可以任意地设置孔径比。
尽管已经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给出了使用导管作为气体引导部分的例子,但通过包括外壳膜的堆叠膜实现气体引导部分。在这种情况中,优选将外壳膜定型成具有延伸到和电池元件分隔开的位置的延伸部分,其作为引导气体的通道。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8和图9,在该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31中,导管44具有压力释放部分的功能以及气体引导部分的功能。导管44是金属管,其一端是封闭的,另一端是打开的。在导管44的封闭端,形成通过导管44的侧表面的通孔44a。通孔44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这里使用的外壳膜34、35可以是类似于第一个实施例使用的那些堆叠膜,通过彼此相对地设置热熔合树脂层38,在其间夹着电池元件32,以及围绕膜封装电池31热熔合外壳膜34、35,以此来密封电池元件32。在通过热熔合外壳膜34、35形成在膜封装电池31的整个***上的热熔合区36的内部,设置从用于容纳电池元件32的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延伸的气体存储器42,其包括外壳膜34、35的非热熔合部分。导管44将密闭端表面暴露于气体存储器44的内部,使得通孔44a被从导管44的外部封闭,被夹在外壳膜34、35之间,并通过热熔合区36中的金属粘合树脂由外壳膜34、35固定。
金属粘合树脂45是可以热熔合到金属的树脂,并给出改性树脂作为例子。通过在导管44和外壳膜34、35之间***金属粘合树脂45,金属导管44可以热熔合到外壳膜34、35。为了允许外壳膜34、35满意地热熔合到导管44,金属粘合树脂45优选是与热熔合树脂层38相同类型的树脂。当热熔合树脂层38由聚丙烯构成时,优选使用改性聚丙烯以用于金属粘合树脂45。
金属粘合树脂35设置在至少在导管44的轴向方向上在封闭通孔44a的位置处的导管的整个***上。导管44通过该金属粘合树脂45热熔合到外壳膜34、35,由此密闭地将导管44连接到外壳膜34、35。
由于其余的结构类似于第一个实施例,所以省略对其的描述。
根据该实施例的膜封装电池31,当由于一些异常导致在内部产生气体从而引起内压增压时,电池元件容纳凹槽和气体存储器42膨胀,导致外壳膜34、35的剥离应力作用在热熔合区36的内边缘。通过剥离应力的作用外壳膜剥离的界面可以包括,除了外壳膜34、35的热熔合树脂层38之间的界面之外,外壳膜34、35的热熔合树脂层38和金属粘合树脂45之间的界面,以及金属粘合树脂45和导管44之间的界面,尤其是其中导管44热熔合的区域中。在这些界面中,相比于在树脂和树脂之间的界面上,层更可能在树脂和金属之间的界面上剥离。
因此,和内压增加有关的剥离在导管44和金属粘合树脂45之间的界面上进行。当剥离到达通孔44a时,通孔44a打开,使得在膜封装电池31内产生的气体从通孔44a引入到导管44中,并通过导管44释放,如图10所示。换句话说,导管14作为从封闭端到穿过其形成通孔的部分的压力释放部分。在通孔44a打开之后,释放内部压力,并且没有剥离应力作用于导管44和金属粘合树脂45之间,使得剥离不再进行。因此,在导管44和外壳膜34、35的连接处保持密封性,并且气体从导管44的引出端可靠地释放,而不从外壳膜34、35的端表面泄漏。
根据该实施例的结构,通过在以剥离进行的方向上在其中热熔合导管44的区域中适当地设置通孔44a的位置,可以任意地设置气体释放压力。也可以通过固定导管44的位置调节通孔44a的位置,或者可以通过形成穿过导管44的通孔44a的位置来调节。
导管44也可以由树脂构成。在这种情况中,为了使剥离没有失败地在导管44的***表面上进行,对于导管44使用与外壳膜34、35的热熔合树脂层38不同类型的树脂。此外,在这种情况中,不需要金属粘合树脂45,而是导管44可以直接热熔合到外壳膜34、35。可以将导管44制成任何截面形状,例如圆环形、矩形等等,只要它可以密闭地连接在外壳膜34、35之间。而且,对于导管44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它是一端封闭的管状件,并在直接或者间接熔合到外壳膜34、35的区域中形成有通过其侧壁的通孔。
在该实施例中,导管44暴露于容纳电池元件32的空间中。为此原因,当导管44由树脂构成时,空气内的湿气可以通过导管44的壁表面引入到电池元件容纳凹槽中。湿气引入到电池元件容纳凹槽不利地影响膜封装电池31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来说,导管44最优选由金属构成,至少暴露于容纳电池元件的空间的一部分由金属构成。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当以类似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方式,预先已经将外壳膜34、35加工成在与导管44连接的一部分中与气体存储器42的形状以及导管44的外部形状相一致,而不仅仅是用于形成电池元件容纳凹槽的切割部分时,可以更可靠地密封连接导管44。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给出了几个代表性的例子,但显然,本发明不局限于它们,而是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适当地改变。
例如,上述的每个实施例已经示出了其中将导管用作气体引导部分的例子,其中导管简单地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到外壳膜,但是可以将从其外部朝着导管推压外壳膜的部件添加到外壳膜和导管的连接处,以增强外壳膜和导管的密闭连接。作为这种部件的例子,提供了如图11所示的保护部件66。
图11中所示的保护部件66是覆盖在外壳膜54、55与导管64的连接处的圆柱形部件。在其侧表面中保护部件66形成有凹口66a,以避开热熔合区56。
一般来说,在内部压力增加到压力释放部分起作用的程度的异常情况中,膜封装电池可能被加热到高温。因此,当压力释放时,内部压力在作为气体通道的部分中也增加,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该部分可以被加热到高温。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柔性外壳膜54、55密封到导管64的***表面,以将导管64连接到外壳膜54、55,使得内部压力的增加产生作用于与导管64的连接处的力,以向外打开外壳膜54、55。当内部压力如上所述增加以使该力增大时,假设认为外壳膜54、55从导管64剥离。除此之外,如果加以高温,则外壳膜的热熔树脂层将软变化或者熔化,使得外壳膜54、55更易于剥离。外壳膜54、55的剥离可能导致气体泄漏路径的形成和导管64的分离。
因此,设置保护件66,使得当释放压力时,在外壳膜54、55和导管64的连接处,外壳膜54、55不容易剥离,由此使得能够避免气体从外壳膜54、55与导管64的连接处泄漏,以从导管64的引导端释放气体。用于这种保护件66的材料优选是金属、耐热树脂等等。
用于在外壳膜54、55与导管64的连接处向导管64推压外壳膜54、55的部件并不必需是圆柱形的。例如,它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块状部件76,或者可以是从它们的相对方向夹着外壳膜54、55的一对部件86。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块状部件76包括用于使导管64从其穿过的通孔76b,和用于避开热熔合区56的凹口76a。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分别在与导管64的对应每个部件86的部分中形成与导管64的外部形状对应的凹槽86a。
另一方面,作为释放压力时改善导管连接处的密封性的手段,除了提供保护部件之外,这还可以通过改变外壳膜自身的特性来实现。一个例子是上述通过电子束的辐射树脂的交联。如之前所描述的,和不交联的树脂相比,通过交联形成的交联结构部分在特性上不易在高温下软化。利用这个事实,可以使外壳膜和导管的连接处交联,以使得在该部分中的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难以在高温下软化,由此防止气体从外壳膜和导管的连接处泄漏。
在外壳膜和导管热熔合之后进行该交联。特别地,当粘接到外壳膜的至少一部分导管的***表面的材料是由与包括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树脂相同类型的树脂构成时,通过在热熔合外壳膜和导管之后交联,使得在导管和外壳膜的连结点中不仅热熔合树脂层而且导管的***表面也被交联,使导管和外壳膜集成在一起,以便优选确保在高温下的密封连接性。
在热熔合外壳膜之前,进行如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形成具有交联结构部分的压力释放部分的交联,使得在这方面,该交联不同于用于确保导管的密封连接性的交联。在外壳膜和导管热熔合之后进行的交联不仅可用于外壳膜和导管的连接,而且可用于剩余热熔合区域的整体性,更进一步地可用于整个外壳膜。然而,如果后来充当压力释放部分的区域被交联,外壳膜的剥离强度可能改变,也就是,释放压力可以改变,使得优选不交联后来作为压力释放部分的区域。而且,通过交联其余热熔合区域的整体,不仅可以改善外壳膜和导管的连接而且可以改善其余热熔合区中的密封性。
而且,关于电池元件的结构,上述的例子已经示出了堆叠类型,其中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交替地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上。可替换地,电池元件可以是卷绕型的,通过以带状形成正极、负极和隔板,堆叠正极和负极而隔板插在它们之间,卷绕剩余的堆叠体,并将其挤压成平板状,其具有交替布置的正极和负极。
作为电池元件,可以应用在普通电池中使用的任意电池元件,只要它包括横跨电解质相对的正极和负极。在普通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电池元件包括:在例如铝箔等等的两个表面上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例如锂锰复合氧化物、钴酸锂等等的正极板,以及在例如铜箔等等的两个表面上涂覆有可掺杂锂/不可掺杂锂的碳材料的正极板,其中该正极板和负极板借助于浸渍有包含锂盐的电解液的隔板相对。此外,作为电池元件,存在其它类型的化学电池的电池元件,例如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金属一次电池或者二次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等。另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被外壳膜密封的电气设备,其在内部累积电能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产生气体,例如电容器元件,以电容器为例子,比如电双层电容器或者电解电容器等等。

Claims (18)

1.一种覆膜电气设备,包括:
电气设备元件,其在内部积聚电能并能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产生气体;
外壳膜,每一都包括热熔合树脂层,用于包围所述电气设备元件,使得所述热熔合树脂层沿着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彼此相对,以通过围绕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整个***使沿着所述***彼此相对的所述热熔合树脂层热熔合而形成的热熔合区域,来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
气体引导部分,其包括独立于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的中空部分,用于将气体引导到与所述电气设备元件隔开的位置,所述气体引导部分与外部空气连通;以及
压力释放部分,通过将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连接到所述中空部分而形成在所述热熔合区域的一部分中,用于优先于所述热熔合区域的其它区域剥离,以允许气体从其穿过,
其中所述压力释放部分包括由所述热熔合区域的朝着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延伸的部分形成的凸出的融合部分。
2.一种覆膜电气设备,包括:
电气设备元件,其在内部积聚电能并能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产生气体;
外壳膜,每一都包括热熔合树脂层,用于包围所述电气设备元件,使得所述热熔合树脂层沿着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彼此相对,以通过围绕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整个***使沿着所述***彼此相对的所述热熔合树脂层热熔合而形成的热熔合区域,来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
气体引导部分,其包括独立于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的中空部分,用于将气体引导到与所述电气设备元件隔开的位置,所述气体引导部分与外部空气连通;以及
压力释放部分,通过将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连接到所述中空部分而形成在所述热熔合区域的一部分中,用于优先于所述热熔合区域的其它区域剥离,以允许气体从其穿过,
其中所述压力释放部分由呈现出比包括被彼此相对的所述外壳膜夹着的所述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更高熔点的树脂构成,并包括浸渍有热熔合树脂的至少一个薄层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覆膜电子元件,其中所述气体引导部分包括:气体释放腔室,其形成在所述热熔合区域中作为中空部分的一部分;和导管,其两端开口,夹在所述外壳膜之间并连接到所述气体释放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导管通过热熔合粘接到所述外壳膜,并且至少与所述外壳膜的结合处的***表面是由与包括所述热熔合树脂层的树脂相同类型的树脂构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压力释放部分包括由交联树脂构成的交联结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外壳膜形成有具有凹口部分的所述热熔合区域,其相对于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形成凹口,并且所述凸出的融合部分定位在所述凹口部分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具有一个封闭端并形成有通过其侧表面的通孔的导管使这一个封闭端暴露于在彼此相对的所述外壳膜之间的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从外部剥离该通孔,并且与所述热熔合区域的其它区域相比以较小的剥离强度热熔合,由此使得所述导管作为包括中空部分的所述气体引导部分和所述压力释放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导管至少在暴露于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的部分中是由金属构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导管是由金属构成的,并且所述导管和所述外壳膜通过金属粘接树脂热熔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金属粘接树脂是与包括所述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树脂相同类型的改性树脂。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所述导管是由与包括所述外壳膜的热熔合树脂层的树脂不同类型的树脂构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4的覆膜电气设备,其中在所述外壳膜粘接到所述导管之后,至少使所述导管粘接到其上的所述热熔合区域的区域交联。
13.根据权利要求3的覆膜电气设备,包括用于在所述外壳膜和所述导管的连接处将所述外壳膜推压接触所述导管的部件。
14.一种制造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电气设备元件,其在内部积聚电能并能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产生气体,和提供每一都包括热熔合树脂层的外壳膜,用于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
包围所述电气设备元件,使得沿着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所述热熔合树脂层彼此相对;以及
通过沿着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整个***,使包围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所述外壳膜热熔合,来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所述覆膜电气设备包括气体引导部分,其包括独立于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的中空部分,用于将气体引导到与所述电气设备元件隔开的位置,所述气体引导部分与外部空气连通;以及在部分所述热熔合区域中的压力释放部分,用于将所述空间连接到所述中空部分,其允许所述外壳膜优先于所述热熔合区域的其它区域剥离,并使气体从其穿过,
其中所述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步骤包括通过所述热熔合形成所述压力释放部分,以具有朝着其中容纳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空间凸出的凸出的融合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制造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步骤包括步骤:
通过热熔合外壳膜,形成气体释放腔室作为所述中空部分的一部分,并将具有两个开口端的导管连接到所述气体释放腔室,同时被夹在所述外壳膜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制造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提供外壳膜的步骤包括步骤:
当所述电气设备元件被包围时,在所述外壳膜的互相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个中,在包括后来作为所述压力释放部分的区域的区域中,形成由交联树脂构成的交联结构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4的制造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提供外壳膜的步骤包括步骤:
当所述电气设备元件被包围时,在所述外壳膜的互相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个中,在包括后来作为所述压力释放部分的区域的区域中,密封至少一个薄层件,该薄层件由呈现出比包括所述热熔合树脂层的热熔合树脂更高熔点的树脂构成,并能够浸渍有所述热熔合树脂。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制造覆膜电气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密封所述电气设备元件的步骤包括,在热熔合所述外壳膜之后,交联这样的区域,该区域至少包括所述导管所连接的所述外壳膜的区域。
CN201110187843.3A 2005-03-17 2006-03-10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06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77326 2005-03-17
JP2005-077326 2005-03-17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4655A Division CN101189746B (zh) 2005-03-17 2006-03-10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0604A true CN102280604A (zh) 2011-12-14
CN102280604B CN102280604B (zh) 2014-11-12

Family

ID=369915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46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746B (zh) 2005-03-17 2006-03-10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20111018784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0604B (zh) 2005-03-17 2006-03-10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46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746B (zh) 2005-03-17 2006-03-10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062780B2 (zh)
JP (1) JP5010467B2 (zh)
CN (2) CN101189746B (zh)
WO (1) WO200609824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5754A (zh) * 2020-11-25 2021-03-09 深圳市驰普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装工具及电池包装方法
US11047508B2 (en) 2017-03-30 2021-06-29 Donaldson Company, Inc. Vent with relief valve
CN115136396A (zh) * 2021-01-11 2022-09-3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池单元和包括该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
WO2023061218A1 (zh) * 2021-10-11 2023-04-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化成的排气装置及化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2038B2 (ja) * 2004-08-11 2009-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94298B2 (ja) 2008-01-31 2013-09-18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1673847B (zh) * 2008-09-09 2012-05-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和该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US8999546B2 (en) 2009-01-12 2015-04-07 A123 Systems Llc Structure of prismatic battery modules with scalable architecture
CN101533927B (zh) * 2009-03-17 2010-09-29 林道勇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JP5487743B2 (ja) * 2009-06-12 2014-05-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薄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64548B2 (ja) * 2009-12-03 2013-12-11 Udトラックス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蓄電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569872B (zh) * 2010-12-15 2014-07-0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673135B2 (ja) * 2011-01-24 2015-02-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
FR2974459B1 (fr) * 2011-04-22 2013-04-26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e limitation de la pression a l'interieur d'une cuve logeant un appareil de protection electrique, et appareil de protection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WO2012161237A1 (ja) * 2011-05-24 2012-11-29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909378B2 (ja) * 2012-02-13 2016-04-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補強方法
CN102593401B (zh) * 2012-02-27 2014-12-03 江苏锋驰绿色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导气装置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BR112015005449B1 (pt) 2012-09-14 2021-02-02 Nissan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liberação de pressão para uma caixa de bateria instalada em veículo
KR101620666B1 (ko) * 2013-05-02 2016-05-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 벤트를 갖는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6629514B2 (ja) * 2014-05-08 2020-01-15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外装材の製造方法
JP6365191B2 (ja) * 2014-10-01 2018-08-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そのガス排出方法
KR101904587B1 (ko) * 2015-09-01 2018-10-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5789518A (zh) * 2016-04-06 2016-07-20 河南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安全阀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JP6451685B2 (ja) 2016-04-21 2019-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739027B2 (ja) * 2016-06-06 2020-08-12 睦月電機株式会社 通気性パッキングブロック
CN106977894A (zh) * 2017-04-20 2017-07-25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阻燃塑料材料、复合阻燃塑料件、马甲结构的电池外壳及锂离子电池
KR102264635B1 (ko) * 2017-11-23 2021-06-1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CN110504392A (zh) * 2018-05-18 2019-11-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
JP7040293B2 (ja) * 2018-05-28 2022-03-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電池
JP6996422B2 (ja) * 2018-05-28 2022-02-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電池
JP7187927B2 (ja) * 2018-09-25 2022-12-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JP6821635B2 (ja) * 2018-10-22 2021-01-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弁装置、収容体及び弁装置の取付方法
JP6530847B1 (ja) * 2018-10-22 2019-06-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電池
CN113228395B (zh) * 2018-12-26 2023-07-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阀装置和电池组
JPWO2020218623A1 (zh) * 2019-04-26 2020-10-29
JPWO2020246072A1 (zh) * 2019-06-04 2020-12-10
KR20210002175A (ko) 2019-06-26 2021-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식각 장치
KR20210058159A (ko) * 2019-11-13 2021-05-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 전지 및 실링 블록
US11824220B2 (en) * 2020-09-03 2023-11-21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vented battery barrier
DE102020212684B4 (de) 2020-10-07 2022-04-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ochvoltbatterie für ein elektrisch betriebenes Fahrzeug
CN113921983A (zh) * 2021-09-28 2022-01-11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定向泄压结构的电池模组
CN115312926B (zh) * 2022-10-10 2023-03-10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壳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2467A (ja) 1988-03-01 1989-09-05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用パッケージ
JPH04340732A (ja) 1991-05-17 1992-11-27 Toshiba Corp 実装回路装置
JPH0521471A (ja) 1991-07-11 1993-01-29 Nec Corp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JP3146288B2 (ja) 1992-06-26 2001-03-12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
JP3090296B2 (ja) 1992-12-04 2000-09-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座標の差分計算装置
JP2541102B2 (ja) 1993-06-23 1996-10-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同軸フリップチップ接続構造の形成方法
JP2730524B2 (ja) 1995-08-21 1998-03-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730544B2 (ja) 1996-05-30 1998-03-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55792A (ja) 1996-08-12 1998-02-24 Yuasa Corp 薄形電池
JPH10223901A (ja) 1996-12-04 1998-08-21 Sony Corp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895731A (en) * 1997-05-15 1999-04-20 Nelson E. Smith Thin-film lithium battery and process
JP3554155B2 (ja) 1997-07-24 2004-08-18 東芝電池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38765B2 (ja) * 1997-09-05 2005-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非水系偏平型電池
JP3369464B2 (ja) 1998-03-19 2003-01-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6446205B1 (en) 1998-12-10 2002-09-03 Citibank, N.A. Cryptosystems with elliptic curves chosen by users
JP2000261121A (ja) 1999-03-08 2000-09-22 Fuji Xerox Co Ltd Pga型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実装方法
JP3393602B2 (ja) 2000-01-13 2003-04-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CN1236507C (zh) * 2000-03-17 2006-01-11 Tdk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
JP3837004B2 (ja) * 2000-03-17 2006-10-25 Tdk株式会社 シート型電池
JP4862211B2 (ja) * 2000-08-08 2012-01-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密閉型二次電池
JP3836697B2 (ja) 2000-12-07 2006-10-2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JP2005167275A (ja) 2000-12-07 2005-06-23 Ngk Insulators Ltd 半導体素子
JP2002324526A (ja) 2001-04-24 2002-11-08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用被覆構造物、方法、および異常加熱時の空気混入を防止可能な電池
JP3946969B2 (ja) 2001-05-31 2007-07-1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ヘテロ接合型バイポーラトランジスタ
JP4953527B2 (ja) 2001-07-27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
JP3762678B2 (ja) 2001-09-28 2006-04-0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2003132868A (ja) * 2001-10-25 2003-05-09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状電池
US7030428B2 (en) 2001-12-03 2006-04-18 Cree, Inc. Strain balanced nitride heterojunction transistors
KR20030066895A (ko) * 2002-02-05 2003-08-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03243439A (ja) 2002-02-21 2003-08-29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53113B1 (ko) 2002-08-12 2004-10-15 학교법인 한국정보통신학원 결정적 디피-헬만군에서id에 기반한 디지털 서명 및 그인증 방법
JP4000961B2 (ja) 2002-09-04 2007-10-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4366100B2 (ja) 2003-03-24 2009-11-18 パナソニック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2004289005A (ja) 2003-03-24 2004-10-14 Ngk Insulators Ltd エピタキシャル基板、半導体素子および高電子移動度トランジスタ
JP2004306726A (ja) 2003-04-04 2004-11-04 Toyota Motor Corp バッテリパック冷却構造
JP2004327882A (ja) 2003-04-28 2004-11-18 Ngk Insulators Ltd エピタキシャル基板、半導体素子および高電子移動度トランジスタ
JP2004363563A (ja) 2003-05-15 2004-1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
JP2005086102A (ja) 2003-09-10 2005-03-31 Univ Nagoya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の作製方法
JP3859645B2 (ja) * 2004-01-16 2006-12-20 Necラミリオン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
JP4570888B2 (ja) 2004-03-18 2010-10-2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体装置
JP4062273B2 (ja) 2004-03-31 2008-03-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4232038B2 (ja) * 2004-08-11 2009-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00107B2 (ja) 2004-11-30 2012-08-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47508B2 (en) 2017-03-30 2021-06-29 Donaldson Company, Inc. Vent with relief valve
US11692644B2 (en) 2017-03-30 2023-07-04 Donaldson Company, Inc. Vent with relief valve
CN112455754A (zh) * 2020-11-25 2021-03-09 深圳市驰普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装工具及电池包装方法
CN115136396A (zh) * 2021-01-11 2022-09-3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池单元和包括该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
WO2023061218A1 (zh) * 2021-10-11 2023-04-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化成的排气装置及化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6098242A1 (ja) 2008-08-21
JP5010467B2 (ja) 2012-08-29
US20120064381A1 (en) 2012-03-15
CN101189746A (zh) 2008-05-28
US8178226B2 (en) 2012-05-15
WO2006098242A1 (ja) 2006-09-21
CN101189746B (zh) 2011-08-24
US8062780B2 (en) 2011-11-22
US20090081542A1 (en) 2009-03-26
CN102280604B (zh) 2014-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9746B (zh) 覆膜电气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481332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232038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4965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cell wall integrity during thermal runaway using multiple cell wall layers
JP4900339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A017498B1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ого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го элемента
TWI389373B (zh) 引線構件及其製法、與非水電解質蓄電裝置
US20220263166A1 (en) Battery Cas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 Type Secondary Battery
JP3114174B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リード線
US8940428B2 (en) Separator, a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11577447B2 (en) Pouch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P3109920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ouch with enhanced insulation propert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4949022B2 (ja) 二次電池及び電池包装材
EP1063713A2 (en)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battery
JP7466975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池ケースおよびガス排出部の製造方法
KR101783515B1 (ko) 이차전지용 냉각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모듈
EP3989306A1 (en) Battery cas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 type secondary battery
JP2023502614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シールブロック
KR102475343B1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81336A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와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ffective date: 201504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3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