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8892A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8892A
CN113948892A CN202111362290.0A CN202111362290A CN113948892A CN 113948892 A CN113948892 A CN 113948892A CN 202111362290 A CN202111362290 A CN 202111362290A CN 113948892 A CN113948892 A CN 113948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fitting
portions
side wall
connecto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622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大贵
笹山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13948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8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确保连接器本体的嵌合引导部等在嵌合作业中不受损伤或破损,提高可靠性。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附接于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附接于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连接器本体包括嵌合引导部,嵌合引导部具有嵌合凹部,配合嵌合引导部***嵌合凹部,加强配件包括:本体部,附接于嵌合引导部的端壁部;一对左右的连接臂部,连接于本体部的两端,连接臂部向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中心延伸并附接于嵌合引导部的侧壁部,连接臂部包括侧板部和连接于侧板部的上端的侧壁上覆盖部,侧板部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被侧壁部的外侧部分覆盖,且侧壁上覆盖部弯曲成末端面向嵌合凹部内并覆盖侧壁部的内侧部分的上面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4月20日、申请号为2020103115286、发明名称为“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规地,诸如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等的连接器已经用于将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电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连接器附接于一对电路基板上的相互面对的对应面并且嵌合在一起以导通。此外,已提案有附接于两端部的发挥保持与配合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的锁定元件功能的加强配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
图10是示出常规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在图中,附图标记811表示安装于未示出的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的基座,且连接器与未示出的配合连接器嵌合并电连接。基座8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的侧壁部以及连接于侧壁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一对的嵌合引导部,且各嵌合引导部包括嵌合凹部。多个端子861附接于侧壁部,且加强配件851附接于嵌合引导部。加强配件851具有沿基座811的侧壁部延伸的侧方臂853以及沿嵌合凹部延伸的U字臂858,且所述U字臂858的末端能够与形成在基座811的中岛813的两端的凹部817接合。
然后,当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嵌合时,各端子861与配合连接器的嵌合端子相互接触。结果,安装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电连接于安装配合连接器的配合电路基板。此外,配合基座的嵌合凸部进入基座的嵌合引导部的嵌合凹部。附接于嵌合引导部的加强配件851与附接于配合基座的嵌合凸部的对应的配合加强配件接合。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JP2015-207557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该常规的连接器中,在嵌合作业期间,基座811可能受到损伤或破损。当附接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与附接于配合电路基板的配合连接器嵌合时,由于作业条件,作业者无法可视地观察基座811的嵌合面与配合基座的嵌合面,且由此不得不用手摸索地来执行嵌合作业。特别地,近年来,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小型化和低高度化不断发展,使得作业者难以目视到基座811的嵌合面和配合基座的嵌合面。
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者用手摸索地来调整配合基座相对基座811的位置,同时使基座811的嵌合面和配合基座的嵌合面滑动,并将配合基座的嵌合凸部***基座811的嵌合凹部内。
因此,在基座811与配合基座之间的对准未完成的状态下,当力从配合基座沿嵌合方向对基座811施加或使配合基座相对基座811旋转时,配合基座的嵌合面可能刮擦基座811的嵌合面。在这种情况下,基座811的嵌合面的一部分可能会受到大的按压力并且造成损伤或破损。特别地,近年来,由于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小型化和低高度化的不断发展,当基座811的各部分的厚度薄并受到强的力时,所述部分容易破损。此外,端子861可能与诸如配合基座等的配合连接器的元件发生接触,并造成损伤或破损。
此外,通过将加强配件851和配合加强配件与电路基板和配合电路基板的电源线等的连接,加强配件851和配合加强配件可用作电路连接元件。然而,由于加强配件851不具有足够的弹性,所以当安装有电路基板的电子设备等由于掉落或受到外力而产生的振动或冲击传递给加强配件时,加强配件851与配合加强配件之间的接触不能保持,从而无法确保电源线的充分导通。
这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常规连接器的问题,并提供在嵌合作业中不会损伤或破损连接器本体的嵌合引导部等的可靠性高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解决问题的手段
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形成在长度方向两端的嵌合引导部,所述嵌合引导部具有嵌合凹部,形成在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配合嵌合引导部***所述嵌合凹部,所述加强配件包括:本体部,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本体部附接于所述嵌合引导部的端壁部;以及一对左右的连接臂部,从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延伸,所述连接臂部附接于所述嵌合引导部的侧壁部,以及所述连接臂部包括侧板部和连接于所述侧板部的上端的侧壁上覆盖部,且所述侧板部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部分覆盖。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侧板部包括贯通孔,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部分和内侧部分通过所述贯通孔连结。
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部分的上面位于比所述侧壁上覆盖部的上端低的位置。
此外,在还一连接器中,所述侧板部的下端面露出于所述侧壁部的下方,且能够与安装所述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的表面发生接触。
在再一连接器中,所述加强配件包括:底面覆盖部,覆盖所述嵌合凹部的底面;以及一对左右的接触臂部,连接于所述底面覆盖部的左右两侧,所述接触臂部能够与附接于***所述嵌合凹部的配合嵌合引导部的配合加强配件发生接触,且各所述接触臂部包括:弹性部,其能够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地位移;以及接触凸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所述接触凸部向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突出。
在仍一连接器中,所述接触凸部的上半部使其末端向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外方且向上方倾斜延伸,且所述末端相向地接近所述侧壁上覆盖部的末端并位于所述侧壁上覆盖部的末端的下方位置。
连接器组件包括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器以及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配合连接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连接器本体的嵌合引导部等在嵌合作业中不会被损伤或破损,提高了连接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在嵌合前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A、图3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两面图,其中,图3A是平面图,而图3B是沿图3A中的A-A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4A、图4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A是沿图3A中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B是沿图3A中的C-C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在嵌合之前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嵌合解除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沿图8中的D-D线作出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嵌合解除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常规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连接器
11 第一基座
11a、111a 嵌合面
11b、111b 安装面
12、817 凹部
12a 凹槽部
13 第一凸部
13a 薄壁部
14 侧壁部
15 第一端子收容腔
15a 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
15b 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
17 岛端部
17a 岛端凹部
17b 岛凹部
18 底板
18a 底开口
21 第一突出端部
21b 端壁部
21c 侧壁延长部
21c1 侧壁延长外侧部
21c2 侧壁延长内侧部
22 嵌合凹部
23a 外端凹部
23b 内端凹部
23c 内侧凹部
23d 中间凹部
51 第一加强配件
53 连接臂部
53a 侧壁上覆盖部
53b 侧板部
53c 下端面
53d 贯通孔
53e、54c 末端
53f、54d 倾斜面
54 接触臂部
54a 弹性部
54b 接触凸部
55 岛端覆盖部
55a 岛端外面覆盖部
55b 岛端上面覆盖部
55c 岛端没入部
57 端壁覆盖部
57a 端壁上覆盖部
57b 端壁外覆盖部
57c、62、162、157c 尾部
58 底面覆盖部
58a 端壁下覆盖部
58b 底面部
61 第一端子
63 被保持部
64 下侧连接部
64a 下方内侧弯曲部
64b 下方外侧弯曲部
65 内侧连接部
66、166 第二接触部
67 上侧连接部
67a、164a 倾斜部
67b、164b 突出部
101 第二连接器
111 第二基座
112 第二凸部
113 凹槽部
122 第二突出端部
151 第二加强配件
153 侧方覆部
153a、157b 连接覆盖部
153b 侧方覆盖部
157 中央覆部
157a 突出端上覆盖部
161 第二端子
164 连接部
165 第一接触部
811 基座
813 中岛
851 加强配件
853 侧方臂
858 U 字臂
861 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是示出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在嵌合前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A、图3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两面图,而图4A、图4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在图3A、图3B中,图3A是平面图,而图3B是沿图3A中的A-A线作出的剖视图。在图4A、图4B中,图4A是沿图3A中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B是沿图3A中的C-C线作出的剖视图。
在图中,1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且是作为连接器组件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个的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是安装在作为安装元件的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并与作为配合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相互嵌合。此外,第二连接器101是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并且是安装在作为安装元件的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
注意的是,虽然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较佳的是用于将作为基板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电连接,但也能够用于将其它元件电连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示例包括电子设备等中使用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但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基板。
此外,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动作和构成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方向,且尽管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为图中所示的姿势时这些表述是适合的,但是,当这些姿势改变时,这些方向应对应所述变化来变化地解释。
此外,第一连接器1具有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作为连接器本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一基座11大致为矩形,具有大致为长方体的厚板形状,其中,在第二连接器101嵌入的一侧(即嵌合面11a侧(Z轴正方向侧))形成凹部12,凹部12为周围被围绕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且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嵌合。第一连接器1具有例如纵(X轴方向的尺寸)约6.0[mm]、横(Y轴方向的尺寸)约2.0[mm]以及厚(Z轴方向的尺寸)约0.6[mm]的尺寸,但这些尺寸可以适当地改变。此外,第一凸部13作为与后述的凹槽部113嵌合的中岛而在第一凹部12内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而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Y轴正方向侧及负方向侧)平行于第一凸部13延伸的侧壁部14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部13和第一侧壁部14从限定凹部12的底面的底板18向上方(Z轴正方向)突出并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因此,作为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凹部的凹槽部12a,以第一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一凸部13两侧。
这里,具有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的侧面上。此外,具有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面上。此外,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在凹槽部12a的底面上彼此连结并一体化,从而当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在统一说明时按第一端子收容腔15来说明。注意的是,第一端子收容腔15形成为在板厚方向(Z轴方向)贯通底板18。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具体地,多个(例如10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以预定的间距(例如约0.35[mm])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注意的是,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和数量可以适当地改变。此外,收容在各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并安装在第一基座11上的作为端子的多个第一端子61以相同的间距配设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
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和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且包括:被保持部63;尾部62,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下端;上侧连接部67,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上端;第二接触部66,其连接于上侧连接部67的下端并面向被保持部63;下侧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以及内侧连接部65,连接于下侧连接部64的与第二接触部66相反侧的一端。
此外,被保持部63是沿嵌合方向(Z轴方向)(即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部分且嵌入并保持在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内。此外,尾部62弯曲并连接于被保持部63,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即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方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至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信号线。此外,上侧连接部67是弯曲成向上方突出(Z轴正方向)的部分。
向下方(Z轴负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部66连接于上侧连接部67的与被保持部63相反侧的下端。此外,上侧连接部67包括:倾斜部67a,其从上端向斜下方以直线状或缓的曲面状下降;以及突出部67b,其在倾斜部67a的下端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部突出。
此外,下侧连接部64是具有大致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的部分。在下侧连接部64中,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的部分为下方外侧弯曲部64b,而连接于内侧连接部65的下端的部分为下方内侧弯曲部64a。此外,弯曲约180度以向上方并向第二接触部66突出的第一接触部65a连接于内侧连接部65的上端。
第一端子61从作为第一基座11的下面(Z轴负方向面)的安装面11b嵌入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且被保持部63被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面上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从两侧挟持,以固定于第一基座11。在这种状态下,即,第一端子61安装在第一基座11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接触部66位于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并彼此面对。
此外,如图4B所示,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被保持部63的大部分收容在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内,而第一接触部65a的大部分收容在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内。此外,上侧连接部67的上面位于比侧壁部14的上面(即,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低的位置,且第一接触部65a的上面也位于比第一凸部13的上面低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一端子61不从嵌合面11a突出。
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且由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从形状可以明确的是,彼此面对的第一接触部65a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可以弹性地变化。即,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在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会导致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被弹性地伸长。
第一凸部13的对应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的部分是宽度方向的尺寸小的薄壁部13a。对应地,即使第二端子161***在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且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被弹性地伸长,第一端子61(更具体地内侧连接部65或下方内侧弯曲部64a)也不会接触第一凸部13的薄壁部13a。注意的是,第一凸部13的不对应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的部分在宽度方向的尺寸未变小且其下端连接于限定凹槽部12a的底面的底板18。
此外,第一突出端部21各自作为嵌合引导部配设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嵌合凹部22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上。嵌合凹部22为连接于各凹槽部12a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101所包含的第二突出端部122***嵌合凹部22中。
此外,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侧壁延长部21c,作为第一突出端部21的侧壁部从侧壁部14的长度方向两端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端壁部21b,其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在两端连接于侧壁延长部21c。在第一突出端部21中,端壁部21b和连接于端壁部21b的两端的侧壁延长部21c形成连续的大致U字状的侧壁并限定大致长方形的嵌合凹部22的三面。此外,在端壁部21b中,凹入的外端凹部23a形成在外侧面,而凹入的内端凹部23b形成在内侧面。此外,凹入的内侧凹部23c形成在侧壁延长部21c的内侧面。此外,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狭缝状的中间凹部23d形成在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
此外,凹入的岛端凹部17a形成在岛端部17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与端壁部21b相对的面),岛端部17是第一凸部13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部分。此外,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狭缝状的岛凹部17b形成在岛端部17的上面与岛端凹部17a之间的边界部。此外,限定嵌合凹部22的底面的底板18具有形成为在板厚方向贯通底板18的底开口18a。
作为安装在第一基座11上的加强配件的第一加强配件51附接于第一突出端部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配件51为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和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且包括:端壁覆盖部57,其作为本体部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的端壁部21b的外侧;连接臂部53,连接于端壁覆盖部57的左右两端;底面覆盖部58,其连接于端壁覆盖部57并覆盖嵌合凹部22的底面;岛端覆盖部55,连接于底面覆盖部58;以及一对左右的接触臂部54。
第一加强配件51和第一基座11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而彼此一体化。由此,第一基座11的附接第一加强配件51的部分,例如,外端凹部23a、内端凹部23b、中间凹部23d、岛端凹部17a以及岛凹部17b等不必以如图2所示的形状和以与第一加强配件51分离的状态存在,且图2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绘制。
端壁覆盖部57包括:端壁上覆盖部57a,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覆盖端壁部21b的上面的大部分;端壁外覆盖部57b,其在端壁部21b的外侧端缘处从端壁上覆盖部57a中向下方延伸;以及尾部57c,其弯曲并连接于端壁外覆盖部57b的下端并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即,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外方)延伸。
端壁上覆盖部57a是从端壁部21b的上端向嵌合凹部22内倾斜向下延伸的倾斜部,且以倾斜部的外面露出的状态被收容在内端凹部23b内的上端附近部分。因此,如图3B所示,嵌合凹部22的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端侧的内面的上端附近是被端壁上覆盖部57a覆盖的倾斜面。端壁部21b的外端凹部23a几乎被端壁外覆盖部57b完全覆盖。此外,尾部57c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注意的是,导电迹线通常为电源线或接地线。
此外,连接臂部53是弯曲并连接于端壁覆盖部57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端并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中心延伸的元件。此外,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的侧板部53b形成在各连接臂部53的末端,且侧壁上覆盖部53a连接于侧板部53b的上端。
当第一加强配件51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时,连接臂部53的大部分埋设在第一突出端部21中,且侧板部53b的大部分埋设在侧壁延长部21c内以收容于在侧壁延长部21c上形成的中间凹部23d内,如图4A所示。对应地,侧板部53b的外侧和内侧由形成第一基座11的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覆盖。即,侧板部53b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可取的是大部分由限定中间凹部23d的外侧的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覆盖,而侧板部53b的内侧的至少一部分、可取的是大部分由限定中间凹部23d的内侧的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覆盖。注意的是,沿板厚方向贯通侧板部53b的贯通孔53d形成于侧板部53b,且作为侧壁延长部21c的外侧部分的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和作为侧壁延长部21c的内侧部分的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通过贯通孔53d彼此连结。由此,侧壁延长部21c与侧板部53b牢固地一体化,并且即使宽度方向的尺寸小而薄也能够发挥高强度。
注意的是,侧板部53b在嵌合方向(即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大于侧壁延长部21c,且侧板部53b的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在侧壁延长部21c的上方和下方露出。此外,侧板部53b的下端面53c与尾部57c的下面齐平,抵靠第一基板的表面,且优选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源线或接地线连结的焊盘。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一体化的侧壁延长部21c和侧板部53b的强度。
此外,连接于侧板部53b的上端的侧壁上覆盖部53a弯曲90度以上,且侧壁上覆盖部53a的末端53e向嵌合凹部22内倾斜向下延伸,以使末端53e附近的上面成为倾斜面53f。如图4A所示,侧壁上覆盖部53a弯曲成使曲率半径较小并覆盖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的上面的至少一部分、可取的是大部分而露出。注意的是,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的上面未被侧壁上覆盖部53a覆盖而露出,但位于比侧壁上覆盖部53a的上端低的位置。侧壁上覆盖部53a的上端的位置与端壁上覆盖部57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
底面覆盖部58包括:端壁下覆盖部58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弯曲并连接于端壁覆盖部57的端壁上覆盖部57a的末端;以及底面部58b,其大致弯曲90度并连接于端壁下覆盖部58a的下端且以大致与X-Y平面平行地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延伸。端壁下覆盖部58a覆盖形成于端壁部21b的内端凹部23b的下半部的大部分。此外,底面部58b覆盖在板厚方向贯通底板18的底开口18a的大部分,且底面部58b的上面为嵌合凹部22的实质上的底面。
岛端覆盖部55大致弯曲90度并连接于底面覆盖部58的底面部58b的末端,且包括:岛端外面覆盖部55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岛端上面覆盖部55b,其连接于岛端外面覆盖部55a的上端并弯曲约180度;以及岛端没入部55c,其从岛端上面覆盖部55b的末端向下方延伸。注意的是,岛端覆盖部55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底面覆盖部58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窄,且设定为比第一凸部13的宽度稍窄的程度。
当第一加强配件51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时,如图3B所示,岛端没入部55c的全部和岛端上面覆盖部55b的一部分埋设在第一凸部13内以收容在岛凹部17b内。此外,岛端外面覆盖部55a和岛端上面覆盖部55b的大部分覆盖岛端凹部17a的全部并在第一凸部13的端部露出。由此,第一凸部13的端部被一体化的岛端覆盖部55覆盖,且由此被可靠地保护。此外,在第一加强配件5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端壁覆盖部57与端壁部21b一体化及岛端覆盖部55与第一凸部13一体化,提高了强度。
左右一对的接触臂部54中的各个具有:弹性部54a,其基端连接于底面覆盖部58的底面部58b的侧端;以及接触凸部54b,连接于弹性部54a的末端(自由端)。如图4A所示,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接触臂部54为弯曲成大致具有S字形状的板元件。弹性部54a为弯曲成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部分,且弹性部54a发挥末端能够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地位移的弹簧功能。此外,接触凸部54b为弯曲成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中心突出并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且第二突出端部122***嵌合凹部22时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发生接触的部分。注意的是,当接触凸部54b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发生接触时,弹性部54a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方弹性位移,但收容于侧壁延长部21c的内侧面上形成的内侧凹部23c内,且因此不抵靠侧壁延长部21c。
此外,接触凸部54b的上半部的末端54c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方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且接触凸部54b的在末端54c附近的上面成为倾斜面54d。如图4A所示,接触凸部54b的末端54c相向地接近侧壁上覆盖部53a的末端53e,且接触凸部54b的倾斜面54d大致平行于侧壁上覆盖部53a的倾斜面53f,但偏位到倾斜面53f所存在的倾斜的平面的下方。由此,当第二突出端部122***嵌合凹部22时,第二加强配件151首先抵靠侧壁上覆盖部53a的倾斜面53f并沿倾斜面53f滑动,且然后滑动抵接于接触凸部54b的倾斜面54d,防止了朝向下方的大的力作用在接触臂部54上,以防止弹性部54a的屈曲。此外,由于侧壁上覆盖部53a和接触臂部54分别独立地连接于连接臂部53和底面覆盖部58,所以即使当第二加强配件151与侧壁上覆盖部53a碰撞而使连接臂部53变形,也能防止接触臂部54的位移。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
图5是示出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在嵌合之前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图。
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配合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作为配合连接器本体的第二基座111,第二基座111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二基座111大致为矩形,具有大致为长方体的厚板形状。此外,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凹槽部113和作为细长的凸部的限定凹槽部113的外侧并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凸部112一体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嵌入第一连接器1中的嵌入侧(即嵌合面111a侧(Z轴负方向侧))。第二凸部112沿凹槽部113的两侧并沿第二基座111的两侧形成。第二连接器1具有例如纵约5.2[mm]、横约1.9[mm]及厚约0.5[mm]的尺寸,但是,可以适当地改变这些尺寸。
此外,作为配合端子的第二端子161配设在各第二凸部112上。第二端子161以与第一端子61对应的间距和数量配设。在安装第二基板的一侧(即安装面111b侧(Z轴正方向侧)),凹槽部113由底板封闭。
此外,第二突出端部122各自作为配合嵌合引导部配设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两端。第二突出端部122是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并连接于各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厚元件,且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二突出端部122发挥***第一连接器1所包含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嵌合凹部22中的***凸部的功能。此外,作为配合加强配件的第二加强配件151附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2。
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和第二加强配件151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且不以与第二基座111分离的状态存在,但是,出于说明的目的,在图6中,这些部分与第二基座111分离绘制。
第二端子161为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和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且包括:第一接触部165;连接部164,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65的上端;第二接触部166,连接于连接部164的外方端;以及尾部162,连接于第二接触部166的下端。尾部162向第二基座111的外方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注意的是,导电迹线典型地是信号线。此外,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连接部164的表面以及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露出于第二凸部112的各侧面和嵌合面111a。
倾斜部164a形成在连接部164的第一接触部165侧,以从嵌合面111a侧端向安装面111b侧倾斜地下降,以描绘出比较长的直线或缓的曲面。此外,在连接部164的第二接触部166侧、在与第二接触部166的边界部分上形成有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164b。
第二加强配件151为通过对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和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且包括:中央覆部157,其作为本体部,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外侧;以及侧方覆部153,连接于中央覆部157的左右两端。
中央覆部157包括: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其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面的大部分;连接覆盖部157b,其弯曲约90度并在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外侧端缘处连接于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以及尾部157c,其弯曲并连接于连接覆盖部157b的下端并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即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外方延伸。尾部157c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注意的是,导电迹线通常为电源线或接地线。
此外,侧方覆部153包括:连接覆盖部153a,其弯曲约90度并连接于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的左右两端;以及侧方覆盖部153b,其从连接覆盖部153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侧方覆盖部153b的下端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二基板的焊盘。焊盘优选连结于第二基板的用作电源线或接地线的导电迹线。
下面将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和嵌合解除的动作。
图8是示出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嵌合解除的平面图,而图9是示出沿图8中的D-D线作出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嵌合解除的剖视图。
这里,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将第一加强配件51的侧板部53b的下端面53c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以及将第一加强配件51的端壁覆盖部57的尾部57c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一基板的焊盘,第一连接器1安装于第一基板的表面。假设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为信号线,而连接于第一加强配件51的侧板部53b的下端面53c和端壁覆盖部57的尾部57c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为电源线。
同样地,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二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将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侧方覆盖部153b的下端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二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焊盘以及将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中央覆部157的尾部157c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二基板的焊盘,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第二基板的表面。注意的是,连接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为信号线,而连接于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侧方覆盖部153b的下端和中央覆部157的尾部157c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为电源线。
首先,如图1或图5所示,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置于彼此面对的状态,以使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的凹槽部12a对准,且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的嵌合凹部22对准,从而完成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位。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接近配合侧的方向(即嵌合方向(Z轴方向))移动,那么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和第二突出端部122***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和嵌合凹部22内。结果,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处于导通的状态。
具体地,第二连接器101的各第二端子161***对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从而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a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发生接触,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发生接触。结果,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第一基板上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与连接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第二基板上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导通。由于第一端子61的突出部67b与第二端子161的突出部164b接合,所以确保了第一端子61与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结合,并可靠地维持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
此外,第二突出端部122***嵌合凹部22,从而第一加强配件51的接触臂部54的接触凸部54b与附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2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侧方覆盖部153b发生接触。结果,连接于第一加强配件51的侧板部53b的下端面53c和端壁覆盖部57的尾部57c的第一基板上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与连接于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侧方覆盖部153b的下端和中央覆部157的尾部157c的第二基板上的焊盘所连结的导电迹线发生导通。
顺便提及,由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分别安装在具有大面积的第一和第二基板上,操作者不能可视地观察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11a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111a并且必须通过摸索执行嵌合作业。结果,精确的对准因为摸索而并不能实现,且第一连接器1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器101的位置可能发生错位。例如,第二连接器101可能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相对第一连接器1错位,这导致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偏离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凹部22的位置。
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者在嵌合方向上移动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时,覆盖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中央覆部157的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抵靠限定嵌合凹部22的侧方的侧壁延长部21c,且侧壁延长部21c受到向下方的强的按压力。然而,如上所述,第一加强配件51的侧板部53b埋设在侧壁延长部21c内,侧板部53b的外侧的大部分被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覆盖,侧板部53b的内侧的大部分被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覆盖,且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和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通过形成在侧板部53b上的贯通孔53d彼此连结,由此,虽然侧壁延长部21c薄但是却具有高的强度且不会被损伤或破损。注意的是,端壁部21b也由端壁覆盖部57覆盖且与端壁覆盖部57一体化,由此,端壁部21b具有高的强度且不会被损伤或破损。此外,第一凸部13的端部也由岛端覆盖部55覆盖且与端壁覆盖部57一体化,且由此具有高的强度且不会被损伤或破损。
此外,由于连接于侧板部53b的上端的侧壁上覆盖部53a弯曲成使曲率半径比较小并露出以覆盖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的上面,所以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的上面可被可靠地保护,具有高强度。注意的是,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的上面未被侧壁上覆盖部53a覆盖而露出,但位于比侧壁上覆盖部53a的上端低的位置,由此不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发生接触。此外,第一端子61未从嵌合面11a(即,侧壁部14的上面)突出,且侧壁部14的上面位于比侧壁上覆盖部53a的上端低的位置,由此不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发生接触。对应地,第一端子61和第一基座11的各部分不会被第二连接器101的突出端上覆盖部157a损伤或破损。
此外,由于端壁覆盖部57的端壁上覆盖部57a为倾斜面,且侧壁上覆盖部53a包括倾斜面53f并发挥诱入面的功能,所以即使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与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凹部22的位置错位,第二突出端部122可以通过所谓的自对准功能与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凹部22对准,并平稳地***嵌合凹部22内。对应地,第一连接器1可容易地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
接下来,由于通过沿第一凸部13的两侧排成两列的第一端子61与沿凹槽部113的两侧排成两列的第二端子161彼此可靠地结合,确保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如图8和图9所示,在解除彼此嵌合的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的情况下,理想上能够使第二连接器101以X轴为中心旋转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倾斜,并且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结合可以被一列接一列地解除。注意的是,图8和图9示出了仅解除一列(图9中的左侧列)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结合的状态。
在一列的第一端子61与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结合被解除后,当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以X轴为中心进一步旋转时,另一列的各第二端子161(图9中的右侧的列)以与对应的第一端子61的突出部67b接合的第二端子161的突出部164b为中心(图9中示出的示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第二端子161在第一接触部165连接于连接部164的部分(但包括形成相对长的直线或缓的曲线的倾斜部164a)在以突出部164b为中心的圆弧上移动同时压抵第一端子61中的向第二接触部66突出的第一接触部65a,因此能够平滑地移动而不会受到大的阻力。对应地,与解除所述一列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结合相比,可以通过仅施加弱的力来解除所述另一列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结合。
换而言之,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所需的力的大小,在解除所述一列的第一端子61与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嵌合时存在第一峰值,在解除所述另一列的第一端子61与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嵌合时存在第二峰值。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端子161包括形成相对长的直线或缓的曲线的倾斜部164a,所以第二峰值低。对应地,能够容易地解除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基座11、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第一端子61以及附接于第一基座11的第一加强配件51。第一基座11包括:第一突出端部21,其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并具有嵌合凹部22,形成在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二突出端部122***嵌合凹部22内。第一加强配件51包括:端壁覆盖部57,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附接于第一突出端部21的端壁部21b;以及一对左右的连接臂部53,其连接于端壁覆盖部57的两端并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中心延伸,且连接臂部53包括在嵌合方向上延伸的侧板部53b以及连接于侧板部53b的上端的侧壁上覆盖部53a。侧板部53b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被侧壁延长部21c的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覆盖,且侧壁上覆盖部53a弯曲成末端53e面向嵌合凹部22内并覆盖侧壁延长部21c的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的上面的至少一部分。
由此,侧壁延长部21c与侧板部53b一体化且即使厚度薄也具有高强度,因此,即使在嵌合作业中受到从第二连接器101的大的按压力,第一突出端部21等也不会受到损伤或破损。由此,确保了第一基座11的保护状态并提高了可靠性。
此外,侧板部53b包括贯通孔53d,且侧壁延长部21c的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和侧壁延长内侧部21c2通过贯通孔53d彼此连结。由此,侧壁延长部21c与侧板部53b牢固地一体化。
此外,侧壁延长部21c的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的上面位于比侧壁上覆盖部53a的上端低的位置。对应地,侧壁延长外侧部21c1在嵌合作业中不会受到来自第二连接器101的大的按压力,且不会受到损伤或破损。
此外,侧板部53b的下端面53c露出于侧壁延长部21c的下方,且能够与安装连接器1的第一电路基板的表面发生接触。结果,进一步提高了一体化的侧壁延长部21c和侧板部53b的强度。
此外,第一加强配件51包括:底面覆盖部58,其覆盖嵌合凹部22的底面;以及一对左右的接触臂部54,其连接于底面覆盖部58的左右两侧并能够与附接于***嵌合凹部22内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发生接触。各接触臂部54包括:弹性部54a,其能够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地位移;以及接触凸部54b,其连接于弹性部54a的自由端并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突出。结果,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加强配件51与第二加强配件151之间的导通状态。
此外,接触凸部54b的上半部使其末端54c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方且向上方倾斜延伸,且末端54c相向地接近侧壁上覆盖部53a的末端53e并位于侧壁上覆盖部53a的末端53e的下方。这防止了来自第二连接器101的大的按压力作用在接触臂部54,进而防止弹性部54a的屈曲。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实施例及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自然会构思出处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其中,包括:
连接器本体、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其中: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形成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嵌合引导部,所述嵌合引导部具有嵌合凹部,所述嵌合凹部用于收容形成在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配合嵌合引导部,各所述嵌合引导部具有由内侧部和外侧部形成的侧壁部,各所述侧壁部具有在所述内侧部与所述外侧部之间形成的狭缝状的中间凹部,
所述加强配件包括彼此连结的一对左右的连接臂部,各所述连接臂部包括侧板部,各所述侧板部位于相应的狭缝状的中间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侧板部的下端露出于对应的所述侧壁部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彼此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侧板部包括贯通孔,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分通过所述贯通孔彼此连结。
5.一种连接器,其中,包括:
连接器本体、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其中: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形成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嵌合引导部,所述嵌合引导部具有嵌合凹部,所述嵌合凹部用于收容形成在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配合嵌合引导部,各所述嵌合引导部具有由内侧部和外侧部形成的侧壁部,各所述侧壁部具有在所述内侧部与所述外侧部之间形成的狭缝状的中间凹部,
所述加强配件包括彼此连结的一对左右的连接臂部,各所述连接臂部包括侧板部和侧壁上覆盖部,所述侧壁上覆盖部连结于所述侧板部的上端并露出于所述侧壁部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侧板部的下端露出于对应的所述侧壁部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彼此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侧板部包括贯通孔,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分通过所述贯通孔彼此连结。
CN202111362290.0A 2019-05-08 2020-04-20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Pending CN1139488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8277 2019-05-08
JP2019088277A JP2020184459A (ja) 2019-05-08 2019-05-08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2010311528.6A CN111916922B (zh) 2019-05-08 2020-04-20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11528.6A Division CN111916922B (zh) 2019-05-08 2020-04-20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8892A true CN113948892A (zh) 2022-01-18

Family

ID=730454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11528.6A Active CN111916922B (zh) 2019-05-08 2020-04-20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02111362290.0A Pending CN113948892A (zh) 2019-05-08 2020-04-20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11528.6A Active CN111916922B (zh) 2019-05-08 2020-04-20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158968B2 (zh)
JP (4) JP2020184459A (zh)
KR (2) KR102492103B1 (zh)
CN (2) CN111916922B (zh)
TW (2) TWI7459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8531B2 (ja) * 2018-12-27 2022-07-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364363B2 (ja) * 2019-04-25 2023-10-1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2020184459A (ja) * 2019-05-08 2020-11-1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TWD206849S (zh) * 2019-05-29 2020-09-01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的固定件
JP7454995B2 (ja) * 2020-05-11 2024-03-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US11652323B2 (en) * 2020-05-13 2023-05-1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nnector encolsed by a shell and a mating connector enclosed by a mating shell
US11495919B2 (en) * 2020-05-13 2022-11-0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in which ground terminals are coupled to form a shielding
CN214254799U (zh) 2021-01-30 2021-09-2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及其组合
JP7398496B2 (ja) 2021-04-02 2023-12-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245943B2 (ja) * 2021-04-02 2023-03-2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コネクタ組立体
KR102395625B1 (ko) 2021-11-11 2022-05-11 주식회사 위드웨이브 리지드 얼라인먼트 기능을 갖는 고속 신호 전송 커넥터
KR102395626B1 (ko) 2021-11-11 2022-05-11 주식회사 위드웨이브 핀 어레이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적용한 고속 신호 전송 커넥터
JP2023112484A (ja) 2022-02-01 2023-08-1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KR102487036B1 (ko) 2022-10-04 2023-01-10 주식회사 위드웨이브 고속 고주파 신호 전송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9842A (en) * 1989-11-30 1990-11-13 Amp Incorporated Mo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tegral spring contact beams
JP4954253B2 (ja) * 2009-09-11 2012-06-1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631074B2 (ja) 2010-06-28 2014-11-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884036B2 (ja) * 2011-08-31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ならびに当該ヘッダ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2013-05-23 Molex Inc コネクタ
US9124011B2 (en) 2013-02-27 2015-09-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nector, and header and socket to be used in the same
CN104377484B (zh) * 2013-08-13 2017-06-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JP5887326B2 (ja) 2013-12-12 2016-03-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5972855B2 (ja) * 2013-12-24 2016-08-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5098413B (zh) * 2014-04-17 2017-09-2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JP6327973B2 (ja) * 2014-06-30 2018-05-2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034339B2 (ja) * 2014-07-29 2016-1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91517B2 (ja) 2015-03-30 2018-09-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385875B2 (ja) * 2015-04-01 2018-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78642B2 (ja) * 2015-04-23 2018-08-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401676B2 (ja) * 2015-08-06 2018-10-1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498622B2 (ja) * 2016-03-14 2019-04-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07218B2 (ja) 2016-11-18 2021-01-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806593B2 (ja) 2017-02-28 2021-01-0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8147820A (ja) 2017-03-08 2018-09-2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KR102333832B1 (ko) 2017-04-03 2021-12-03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소켓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JP6842359B2 (ja) * 2017-05-10 2021-03-17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206893852U (zh) 2017-07-13 2018-01-16 深圳市欧康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
KR102472685B1 (ko) * 2017-10-23 2022-11-30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전원 단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켓 커넥터
JP6975626B2 (ja) * 2017-11-29 2021-12-0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208423285U (zh) * 2018-07-20 2019-01-22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9103697B (zh) * 2018-08-06 2020-03-17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JP7148357B2 (ja) * 2018-10-18 2022-10-0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2020184459A (ja) * 2019-05-08 2020-11-1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58968B2 (en) 2021-10-26
KR102492103B1 (ko) 2023-01-27
KR20230019475A (ko) 2023-02-08
JP2024015144A (ja) 2024-02-01
TWI823154B (zh) 2023-11-21
TW202205757A (zh) 2022-02-01
JP2024015147A (ja) 2024-02-01
TW202042455A (zh) 2020-11-16
KR20200130144A (ko) 2020-11-18
US20220013941A1 (en) 2022-01-13
CN111916922A (zh) 2020-11-10
TWI745923B (zh) 2021-11-11
US20200358213A1 (en) 2020-11-12
JP2020184459A (ja) 2020-11-12
CN111916922B (zh) 2021-10-08
JP2023105047A (ja) 2023-07-28
US20240170871A1 (en) 2024-05-23
US11936127B2 (en)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6922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1082238B (zh) 连接器
CN108879145B (zh) 连接器
JP496983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JP6807218B2 (ja) コネクタ
TWI540801B (zh) Connector
TWI408853B (zh)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US8465298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11934110B (zh) 连接器
KR20170128079A (ko) 커넥터
KR20200022352A (ko) 커넥터
JP2020129569A (ja) コネクタ
CN215911623U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对
JP7038172B2 (ja) コネクタ
JP6714056B2 (ja) コネクタ
JP7129462B2 (ja) 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対
TW202308235A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