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3520B -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3520B
CN111433520B CN201880075664.0A CN201880075664A CN111433520B CN 111433520 B CN111433520 B CN 111433520B CN 201880075664 A CN201880075664 A CN 201880075664A CN 111433520 B CN111433520 B CN 1114335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centrifugal fan
hous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56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3520A (zh
Inventor
尾中洋次
谷岛诚
松本崇
上村教将
福冈宏纪
足立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33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3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3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35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单元具有: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以及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第1分隔板,将框体的内部划分成吸气风路与吹出风路;喇叭口,设置在形成于第1分隔板的开口部的周缘;离心风扇,经由喇叭口而设置在第1分隔板上;以及热交换器,在框体的内部配置在离心风扇的下游侧。吸气口开口形成在形成吸气风路的框体的任意面上,吹出口开口形成在形成吹出风路的框体的任意侧面上,吸气风路形成为在离心风扇的吸气口即风扇吸气口与最靠近风扇吸气口的主板之间到达后面。

Description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的框体;配置于框体的喇叭口;设置在喇叭口的后方的离心风扇;以及设置成包围离心风扇的热交换器。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机中,使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由喇叭口、离心风扇、热交换器而从吹出口吹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56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机那样将热交换器配置成包围离心风扇的周边的场合,空气难以流向处于远离吹出口的面也即框体的中央部侧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效率大幅降低。因而,热交换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被吹出口的设置位置所左右,作为结果,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的设置位置受到制约。因此,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机所具备的框体的与实际的建筑物以及房间布局的方式对应的设置自由度小。另外,以往的空调机的框体基本上都是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机的框体同样的构成。
本发明是以上述的课题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设置自由度的改进并且能使向离心风扇的后面侧(远离吹出口的面)被放出的风有效地经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该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具有:框体,该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以及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第1分隔板,该第1分隔板将上述框体的内部划分成上述吸气风路和上述吹出风路;喇叭口,该喇叭口设置在形成于上述第1分隔板的开口部的周缘上;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经由上述喇叭口而设置在上述第1分隔板上;以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上述框体的内部配置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下游侧,上述吸气口开口形成在形成上述吸气风路的上述框体的任意面上,上述吹出口开口形成在形成上述吹出风路的上述框体的任意侧面上,上述吸气风路形成为在上述离心风扇的吸气口即风扇吸气口与最靠近上述风扇吸气口的主板之间到达后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能够在形成吸气风路的框体的任意面上形成吸气口,能够在形成吹出风路的框体的任意侧面上形成吹出口,因而可实现设置自由度的提高。另外,通过将吸气风路形成为从离心风扇的吸入口沿着最靠近离心风扇的吸气口的主板而到达后面,能够确保离心风扇和框体的后面的空间较大。因而,能够使向离心风扇的后面侧(远离吹出口的面)被吹出的风有效地经过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A-A剖面的另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A-A剖面的再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热交换单元中的吸气口高度及框体高度的比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所搭载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所搭载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搭载了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场合的离心风扇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作为传热管使用了圆管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示出作为传热管使用了扁平管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示意性示出使用了波状翅片的热交换器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5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6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7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的再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9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0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1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2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3是示意性示出图22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4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5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6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7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8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9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30是示意性示出图29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1是示出设有旁通风路的场合的解析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32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33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4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35是示意性示出图34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6是示意性示出剖视侧视热交换器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7是示意性示出剖视侧视热交换器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8是示意性示出剖视热交换器的配置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9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40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41是示意性示出图40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2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中的离心风扇的位置与通风阻力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4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中的自离心风扇的旋转中心轴至后面的距离及风扇半径的比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4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中的热交换器的倾斜角度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45是与图40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图。
图46是与图40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图。
图47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负荷侧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48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49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50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构成,这在整个说明书中是通用的。进而,整个说明书示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终究不过是例示而已,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1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A-A剖面的另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A-A剖面的再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1~图4对热源机1a-1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1的内部。另外,在图2~图4中,以箭头A1以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进而,在图1~图4中,例示出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1的后面而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1的正面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机1a-1连同负荷侧机一起构成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空调装置被用于对例如住宅、大厦或者公寓等的室内也即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空调装置具有利用配管连接了搭载于负荷侧机以及热源机1a-1的要素设备的制冷剂回路,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来执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加热或者冷却。
另外,通过实施方式10对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热源机1a-1是具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被利用作为室外单元或者热源单元。
负荷侧机也是具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被利用作为负荷侧单元、利用侧单元或者室内单元。
另外,通过实施方式9对负荷侧机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热源机1a-1构成为包括至少一个热交换器4、压缩机1、控制箱2、离心风扇3、喇叭口40、风扇马达13和***盘8。热交换器4、压缩机1、控制箱2、离心风扇3、喇叭口40、风扇马达13以及***盘8设置在构成热源机1a-1的外轮廓的框体5上。在此,将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的纸面上的上下两面定义为主板,将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的面定义为侧面。
框体5具有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开口形成为将框体5的外部与内部连通。吸气口7例如开口形成在框体5的正面、后面、侧面和下面中的任意一者上。吹出口10例如开口形成在框体5的正面。也就是,热源机1a-1并非从框体5的下面或者上面取入空气或吹出空气,而是从框体5的一侧面取入空气,从框体5的正面吹出空气。
热交换器4设在离心风扇3的下游侧与吹出口10之间。
离心风扇3通过以轴为中心旋转来搬送空气。离心风扇3经由喇叭口40而设置在分隔板41上。离心风扇3由风扇马达13驱动而旋转。
喇叭口40设置在离心风扇3的吸入侧,将在吸气风路14A流动的空气导向离心风扇3。喇叭口40具有口部从吸气风路14A侧的入口朝离心风扇3逐渐变小的部分。
***盘8设在热交换器4的下方。
另外,在框体5的内部,形成有由分隔板41划分的吸气风路14A以及吹出风路14B。也就是,将上下分隔框体5的分隔板41设于框体5,划分形成出吸气风路14A和吹出风路14B。在分隔板41上,形成有将吸气风路14A与离心风扇3连通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周缘设置喇叭口40。另外,所谓上下分隔框体5是指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将框体5上下分隔的意思。
分隔板41相当于“第1分隔板”。
吸气风路14A经由吸气口7而与框体5的外部连通,是经过吸气口7的空气在被吸入离心风扇3之前必经的空间。如图2所示那样,吸气风路14A形成在框体5的内部下部,通过与吸气口7连通而将从吸气口7被取入的空气导向喇叭口40。
吹出风路14B经由吹出口10而与框体5的外部连通,是经过离心风扇3的空气必经的空间。吹出风路14B形成在框体5的内部上部,通过与吹出口10连通而将从离心风扇3被吹出的空气导向吹出口10。
通过设置分隔板41,将框体5形成为二层结构。这样,仅通过吸气风路14A的一部分的装拆就能变更吸气口7的朝向。也就是,在热源机1a-1中,能够将吸气口7的朝向选择成正面、位于图1的纸面上的侧面、后面、位于图1的纸面下的侧面中的任意一者。因此,根据热源机1a-1,能够根据设置场所来变更吸气口7的朝向,成为设置自由度高的构成。具体来讲,通过对框体5的侧面的一部分进行装拆,能够将吸气口7形成在正面、位于图1的纸面上的侧面、后面、位于图1的纸面下的侧面中的任意一者。
另外,在吸气风路14A的一部分,包括例如构成吸气风路14A的底面的金属板、构成吸气风路14A的侧面的金属板以及将这些金属板固定的螺钉等紧固部件。另外,对于吹出口10,也能通过对框体5的侧面的一部分进行装拆,形成在正面、位于图1的纸面上的侧面、后面、位于图1的纸面下的侧面中的任意一者。
在图2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2的箭头A1以及箭头A2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后面被取入,经由喇叭口40而从离心风扇3的下部被吸引,在离心风扇3的周向被吹出,通过热交换器4而被加热或者冷却,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
在图3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3的箭头A1以及箭头A2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正面被取入,经由喇叭口40而从离心风扇3的下部被吸引,在离心风扇3的周向被吹出,通过热交换器4被加热或者冷却,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
在图4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下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4的箭头A1以及箭头A2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下面被取入,经由喇叭口40而从离心风扇3的下部被吸引,在离心风扇3的周向被吹出,通过热交换器4被加热或者冷却,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通过在框体5的下面设置吸气口7,能够增大吸气口7的开口面积,吸气口7处的风路阻力变小。
在此,着眼于图2所示的构成时,吸气风路14A形成为从离心风扇3的吸气口即风扇吸气口45起经由喇叭口40,与框体5的一个主板面对,到达后面。通过这样构成,对于离心风扇3的吹出风路14B确保了大的空间。若如图2所示那样将框体5的高度设为H1,将吸气口7的高度设为H2,则相对于框体高度H1的吸气风路14A的吸气口高度H2对热交换单元的风路阻力带来大的影响。
图5示出发明人进行的实验的解析结果的一例。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单元中的吸气口高度及框体高度的比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图5的横轴是吸气口高度H2与框体高度H1的比的值(H2/H1),图5的纵轴是通风阻力。图5表示在将吸气口高度H2设为固定的值而使框体高度H1在500mm以下的范围变化的实验中的、比的值(H2/H1)与通风阻力的关系。通风阻力在比的值(H2/H1)为0.45附近以下的区域急剧地降低。因此,在框体高度H1为500mm以下的构成中,通过将吸气风路14A的吸气口高度H2设在比的值(H2/H1)为0.45以下的范围中,相对于框体5的高度,空气容易高效地流动。其结果,空气的流通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图2~4以在框体5的一个面上形成吸气口7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将吸气口7形成在框体5的多个面上。这样,风路阻力会变得更小。
另外,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的开口面积,也可以使框体5的后面的一部分开口而用作吸气口7,还可以使框体5的后面的全部都开口而用作吸气口7。另外,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的个数。
在此,对从上面观看空气的流动的场合进行说明。图6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1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7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1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8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1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在图6~图8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1的内部。另外,在图6~图8中,以箭头A3以及箭头A4表示空气的流动。进而,在图6~图8中,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1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1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1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1的第2侧面。
在图6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第2侧面中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6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第2侧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
在图7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7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后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
在图8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第1侧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8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第1侧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
另外,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虽然有时也在开放系中被使用,但也可以连接管等。另外,热源机1a-1也可以是落地类型、吊挂类型或者预埋类型中的任意一种类型。在为预埋类型的场合,通过使用离心风扇3来提高风扇效率,能实现框体5的薄型化。另外,所谓开放系,是指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不经由管等而朝各个框体5的外侧的空间开放这样的意思。
接下来,对热交换器4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热源机1a-1所搭载的热交换器4的一例的概略图。图10是示出热源机1a-1所搭载的热交换器4的另一例的概略图。图11是示出搭载了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4的场合的离心风扇3的风速分布的一例的曲线图。另外,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箭头示出了热交换器4例如被使用作为蒸发器的场合的制冷剂流动的一例。另外,在图11中,纵轴表示热交换器高度,横轴表示风速。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热交换器4构成为包括多个传热管15和多个翅片18、制冷剂分配管19、以及制冷剂集合管20。
多个传热管15相互并列设置,***通于多个翅片18。传热管15可以由圆管或者扁平管构成。
多个翅片18按照固定的间距相互并列设置,插通有多个传热管15。
制冷剂分配管19与多个传热管15分别连接,向各个传热管15分配制冷剂。
制冷剂集合管20与多个传热管15分别连接,使在各个传热管15流过来的制冷剂合流。
由制冷剂回路的要素设备之一即减压装置减压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分配管19,通过制冷剂分配管19被分别分配至多个传热管15。在多个传热管15分别流动的制冷剂在翅片连接部分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后流入制冷剂集合管20。在制冷剂集合管20中,流入的制冷剂合流,从制冷剂集合管20的出口流出。从制冷剂集合管20流出的制冷剂被吸入至制冷剂回路的要素设备之一即压缩机1。被吸入压缩机1的制冷剂被压缩,被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回路的要素设备之一即冷凝器,在进行热交换之后,由减压装置减压。这样,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
在图9中,示出了将传热管15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场合,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将传热管15在铅垂方向并列设置。在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4的场合,可降低热交换器4的高度方向上的离心风扇3的风速分布的影响,能够改进热交换效率。也就是,如图11所示那样,相对于热交换器4的高度方向也能降低风速的偏差,能够相应地改进热交换效率。
接下来,对传热管15进行说明。
图12是示意性示出作为传热管15使用了圆管16的热交换器4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示出作为传热管15使用了扁平管17的热交换器4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4中,作为传热管15使用圆管16。在该场合,例如可以像图12所示那样将圆管16配置成交错状。但是,也可以将圆管16排列配置成1列,还可以将圆管16排列配置成3列以上。
在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4中,作为传热管15使用扁平管17。在该场合,例如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将扁平管17配置成交错状。但是,也可以将扁平管17排列配置成1列,还可以将扁平管17排列配置成3列以上。扁平管17在相同体积下传热面积比圆管16大。因而,根据使用了扁平管17的热交换器4,能够搭载到高度尺寸制约严格的薄型的热源机或者室内机中,能够进一步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接下来,对热交换器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4是示意性示出使用了波状翅片21的热交换器4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图15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4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16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4的另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17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4的再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在图9以及图10中,例示出使用了板状的翅片18的热交换器4,而在图14中,例示出使用了波状的波状翅片21的热交换器4。根据使用了波状翅片21的热交换器4,能以低成本获得高的传热性能,能够搭载到高度尺寸制约严格的薄型的热源机或者室内机中,能够进一步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在图2~图4中,例示出将热交换器4垂直配置在框体5的内部的场合,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那样,也可以按分别不同的倾斜角度来配置由2个热交换部构成的热交换器4。在图15中,图示出以下场合:下侧的热交换部以吹出口10侧在上而离心风扇3侧在下的方式倾斜,上侧的热交换部以吹出口10侧在下而离心风扇3侧在上的方式倾斜,配置成剖视横向的V字形(剖视观察时的横向的V字形)。
通过如图15所示那样配置热交换器4,在框体5的内部受到限制的高度制约下,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因而,通过形成图15那样的配置,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另外,通过形成图15那样的配置,可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并且能确保离心风扇3的叶片末端与热交换器4的距离,也就是增大距离,还可以期待抑制异响以及噪音产生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倾斜配置一个热交换器4。在图16中,图示出以吹出口10侧在上而离心风扇3侧在下的方式倾斜配置热交换器4的场合。
通过如图16所示那样倾斜配置热交换器4,在框体5的内部受到限制的高度制约下,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因而,通过形成图16那样的配置,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另外,也可如图17所示那样倾斜一个热交换器4。在图17中,图示出以吹出口10侧在下而离心风扇3侧在上的方式倾斜配置热交换器4的场合。
通过如图17所示那样倾斜配置热交换器4,在框体5的内部受到限制的高度制约下,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因而,通过形成图17那样的配置,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可以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那样,根据离心风扇3的高度位置来选择热交换器4的倾斜角度、倾斜朝向,以便确保离心风扇3的叶片末端与热交换器4的距离。
另外,所谓垂直配置热交换器4的场合,是指相对于分隔板41将热交换器4的空气的通过面配置成在正交方向延伸这样的意思。
进而,所谓倾斜配置热交换器4的场合,是指相对于分隔板41将热交换器4的空气的通过面配置成在倾斜方向延伸这样的意思。
另外,在图1~图17中,以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成图示的构成。
实施方式2.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8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2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以下,基于图18对热源机1a-2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8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2的内部。另外,图18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2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2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2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2的第2侧面。
在实施方式1中,以将热交换器4配置成与热源机1a-1的正面相向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而在实施方式2中,将热交换器4配置成包围离心风扇3的周围。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热交换器4的下游位置也就是热源机1a-1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而在实施方式2中,能够在任意的面上形成吹出口10。
具体来讲,热交换器4配置成与热源机1a-2的后面、热源机1a-2的正面、热源机1a-2的第1侧面以及热源机1a-2的第2侧面分别相向。通过将热交换器4配置成包围离心风扇3的周围,能够在热源机1a-2的后面、热源机1a-2的正面、热源机1a-2的第1侧面以及热源机1a-2的第2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吹出口10。因而,根据热源机1a-2,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4,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另外,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和解析了解到,为了在框体的高度、宽度、进深的尺寸之中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最小的薄型的框体上高效地安装热交换器,重要的是增大热交换器的前面面积。也就是,其原因在于,通过增大热交换器的前面面积,能够减小经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阻力,能够增多使离心风扇3以任意转速旋转时的风量。
因而,相比通过热交换器的列间距的放大或者热交换器的多列配置来增加传热面积的安装面积,通过将热交换器4配置成包围离心风扇3的周围,能有效地使热交换效率提高。因此,以包围离心风扇3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热交换器4而使得热交换器4的前面面积扩大,因而,可提高吹出口10的设置自由度,并且能使热交换效率有效地提高。
在此,对从上面观看空气的流动的场合进行说明。图19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0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1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2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在图19~图22中,作为一例图示出了吸气口7形成在框体5的后面的场合。
另外,在图19~图22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2的内部。另外,在图19~图22中,以箭头A3以及箭头A4表示空气的流动。进而,在图19~图22中,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2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2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2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2的第2侧面。
在图19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19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后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正面被吹出。
在图20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第1侧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20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后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第1侧面被吹出。
在图21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第2侧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21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后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第2侧面被吹出。
在图22所示的框体5中,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吸气口7,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有吹出口10。在该场合,如图22的箭头A3所示那样,空气从框体5的后面被取入,在经由喇叭口40、离心风扇3以及热交换器4之后,从框体5的后面被吹出。
如上所述,通过将热交换器4配置成与框体5的四面相向,在任意一个面上都能设置吹出口10,能够大幅提高吹出口10的设置自由度。另外,吹出口10并不限定成配置在任意一个面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配置在多个面或者所有面上。进而,吸气口7可以设置在框体5的正面、第1侧面、第2侧面以及后面的四个侧面之中的面积最大的侧面上。在该场合,吸气口7的风路阻力变得更小。
在此,对从侧面观看空气的流动的场合进行说明。图23是示意性示出图22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在图23中,以箭头A1以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进而,在图23中,例示出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2的后面而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2的正面的状态。
如图23所示那样,控制箱2可以使用高度低而不封闭吹出口10的控制箱2。也就是,控制箱2可以构成为比吹出口10的开口高度低。另外,根据发明人的解析可知,若热交换器4和控制箱2分离开至少50mm以上,则损失变小。因而,可以将热交换器4与控制箱2之间的距离L设为50mm以上,优选设为100mm以上。
接下来,对热交换器4的配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4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5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6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2的再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在图24~图26中,例示出在框体5的第1侧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
在图19~图23中,例示出了以包围离心风扇3的周围的方式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与框体5的侧面的四面相向的位置上的场合,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如图24或者图25所示那样的与框体5的侧面之中的两面相向的位置上,还可以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如图26所示那样的与框体5的侧面之中的三面相向的位置上。
如图24或者图25所示那样,在将热交换器4设为两面配置的场合,能够设置吹出口10的面成为两面。也就是,在图24中,框体5的正面以及后面成为能够设置吹出口10的面。另外,在图25中,框体5的正面以及第1侧面成为能够设置吹出口10的面。
如图26所示那样,在将热交换器4设为三面配置的场合,能够设置吹出口10的面成为三面。也就是,在图26中,框体5的正面、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成为能够设置吹出口10的面。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4的配置个数越多,则吹出口10的设置自由度就越高。另外,在将热交换器4设为两面配置或者三面配置的场合,通过在未设置控制箱2以及压缩机1的面上配置热交换器4,能够减小风路阻力。
另外,在图18~图26中,以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为图示构成。
实施方式3.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7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3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8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3的另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以下,基于图27以及图28对热源机1a-3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7以及图28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3的内部。另外,图27以及图28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3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3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3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3的第2侧面。进而,在图27以及图28中,以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以将一个离心风扇3设置于框体5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而在实施方式3中,将多个离心风扇3设置于框体5。在图27以及图28中,将多个离心风扇3之中的纸面上侧的一方的离心风扇3设为第1离心风扇3a,将多个离心风扇3之中的纸面下侧的另一方的离心风扇3设为第2离心风扇3b来进行图示。
即便对于俯视呈长方形的框体5,通过设置多个离心风扇3也能获得高的性能。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那样,在为俯视呈长方形的框体5的场合,只要将第1离心风扇3a以及第2离心风扇3b以在长边方向也就是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框体5即可。
另外,在具备多个离心风扇3的场合,可以在各离心风扇3之间设置风扇间分隔板11。通过设置风扇间分隔板11,能够抑制相互的离心风扇3的干涉。
风扇间分隔板11相当于“第3分隔板”。
进而,通过设成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那样的俯视呈长方形的框体5,能够相对地减小框体5的后面的控制箱2的风路封闭部。此外,能够与宽度增大的量相应地在框体5的宽度方向安装热交换器4。
另外,并不特别限制多个离心风扇3的旋转方向,但若使之相互相反地旋转,则能够抑制相互的离心风扇3的气流的干涉,能够使能效提高。
在图27中,以第1离心风扇3a和第2离心风扇3b配置成第1离心风扇3a的中心点和第2离心风扇3b的中心点位于与框体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的场合为例进行图示。
在图28中,以第1离心风扇3a和第2离心风扇3b配置成第1离心风扇3a的中心点和第2离心风扇3b的中心点位于与框体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不同直线上的场合为例进行图示。例如可以是第1离心风扇3a的中心点A位于框体5的后面侧,第2离心风扇3b的中心点B位于框体5的正面侧。
若将多个离心风扇3配置在如图28所示那样的位置,则能够将由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封闭了风路的一部分的第2离心风扇3b配置在远离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位置也就是框体5的正面侧。通过使离心风扇3离开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等风路阻力体,能够抑制空气动力损失、异响以及噪音。
另外,在图27以及图28中,以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成图示的构成。
实施方式4.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也包括变形例在内,设想的是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
图29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4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30是示意性示出图29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29以及图30对热源机1a-4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9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4的内部。另外,图29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4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4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4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4的第2侧面。进而,在图29中,以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另外,在图30中,以箭头A1以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图29中,将多个离心风扇3设置于框体5的场合作为一例进行图示。但是,离心风扇3的设置个数也可以不是多个。在图29中,将多个离心风扇3之中的纸面上侧的一方的离心风扇3设为第1离心风扇3a,将多个离心风扇3之中的纸面下侧的另一方的离心风扇3设为第2离心风扇3b来进行图示。另外,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那样将离心风扇3的设置个数设为一个。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如图29所示那样,以包围第1离心风扇3a以及第2离心风扇3b的方式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与框体5的四面相向的位置上。在第1离心风扇3a的纸面下侧以及第2离心风扇3b的纸面上侧,由于配置有风扇间分隔板11,故而不存在热交换器4。另外,在图30中,在剖视热源机1a-4的状态下,将配置在与框体5的正面相向的位置上的热交换器4设为热交换器4a来进行图示,将配置在与框体5的后面相向的位置上的热交换器4设为热交换器4b来进行图示。
在实施方式4中,在框体5的内部设有旁通风路6。具体来讲,在热源机1a-4中,如图30所示那样在框体5的内部设置旁通分隔板9,由此将旁通风路6形成在框体5的内部。旁通分隔板9设置成在热交换器4的上部位置相对于分隔板41平行地延伸。旁通风路6将从离心风扇3被吹出而经过了一部分的热交换器4的空气直接导向吹出口10。通过设置旁通风路6,对于配置在远离吹出口10而风难以流动的位置上的热交换器4b也能够使大量的空气流入。
旁通分隔板9相当于“第2分隔板”。
在图30中,将旁通风路6的高度设为高度H3来进行图示。具体来讲,高度H3表示旁通分隔板9与框体5的上面的距离。另外,将框体5的高度设为高度H1来进行图示。具体来讲,高度H1表示框体5的上面与框体5的下面的距离。
图31是示出设有旁通风路6的场合的解析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31中,示出了高度H3以及高度H1的比即H3/H1与能效的关系。在图31中,纵轴表示能效(%),横轴表示H3/H1(%)。
根据图31可知,高度H3通过设定在H3/H1为40%以下的范围,可在较宽的范围获得较高的能效。也可知,若将H3/H1设为比40%多,则会引起能效的急剧降低。另外,也可知,将H3/H1为40%以下的某值作为峰值而能效自此降低。因而,通过将H3/H1的范围优选地设为10%~40%的范围,可获得70%以上的能效。
接下来,对热交换器4的配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32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热源机1a-4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在图29中,例示了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与框体5的四面相向的位置上的场合,而在图32中,例示出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与框体5的两面相向的位置上的场合。具体来讲,与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在与框体5的正面相向的位置以及与框体5的后面相向的位置上配置热交换器4。即,并不限于将热交换器4设为四面配置,即便是将热交换器4设为如图32所示那样的两面配置的布局,旁通风路6也能发挥效果。
另外,在图29~图32中,设想是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4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成图示的构成。
实施方式5.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设想的是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
图33是与图1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5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图33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5的后面而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5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进行表示。另外,在图33中,以箭头A1以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实施方式5中,在框体5的内部设置旁通风路6,设在离心风扇3的上部的风扇马达13的一部分突出到旁通风路6中。如实施方式4所说明的那样,通过设置旁通风路6,空气也容易流向被配置在远离吹出口10的位置上的后面侧的热交换器4。因此,在旁通风路6中有充分的空气对流。因而,通过使风扇马达13的一部分突出到旁通风路6中,可利用在旁通风路6流动的空气的对流来冷却风扇马达13,能使品质提高。
另外,通过具备依靠对流获得的冷却功能,能够相应地削减冷却部件以及与之相伴的部件等,能够简化结构。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4作为加热空气的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场合,能够利用风扇马达13的排热来加热空气,能够相应地使能效提高。
另外,在图33中,设想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5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成图示的构成。
实施方式6.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设想的是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
图34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6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35是示意性示出图34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36以及图37是示意性示出剖视侧视热交换器4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图。以下,基于图34~图37对热源机1a-6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4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6的内部。另外,图34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6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6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6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6的第2侧面。进而,在图34以及图36中,以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另外,在图35中,以箭头A1以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实施方式6中,如图34所示那样,以包围第1离心风扇3a以及第2离心风扇3b的方式将热交换器4配置在与框体5的四面相向的位置上。在第1离心风扇3a的纸面下侧以及第2离心风扇3b的纸面上侧,由于配置有风扇间分隔板11,所以不存在热交换器4。
并且,在实施方式6中,将配置在至少两个面以上的热交换器4的至少一面,在此是配置在正面上的热交换器4配置成剖视横向的V字形。与其余的三面也就是后面、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相向配置的热交换器4是剖视直线形状的热交换器4。
另外,在图34以及图35中,将配置在框体5的正面侧的热交换器4配置成剖视横向的V字形。另外,在图34以及图35中,将配置成剖视横向的V字形的热交换器4设为热交换器22来加以区分地进行图示。
也就是,热交换器22以及热交换器4以包围离心风扇3的方式配置于框体5。通过在框体5的一部分的面配置剖视横向的V字形的热交换器22,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4。也就是,即便将框体5设为薄型,也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4,因而能使热交换效率提高,能进一步提高能效。
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也在框体5的内部设有旁通风路6。在图34中,将多个离心风扇3设置于框体5的场合作为一例来进行图示。但是,离心风扇3的设置个数也可以不是多个。在图34中,将多个离心风扇3之中的纸面上侧的离心风扇设为第1离心风扇3a,将多个离心风扇3之中的纸面下侧的离心风扇设为第2离心风扇3b来进行图示。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那样将离心风扇3的设置个数设为一个。另外,在热源机1a-6中,通过如图35所示那样在框体5的内部设置旁通分隔板9,在框体5的内部形成旁通风路6。
对热交换器22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36所示那样,在热交换器22之中的纸面上侧的热交换器与纸面下侧的热交换器的接缝附近的区域C,空气不易流动。因而,一般来讲,相比图37所示那样的直线状的热交换器4,通风阻力变大。因而,通过在靠近吹出口10的热交换器4配置侧视V字形的热交换器22,能够使大量空气流向位于远离吹出口10的位置的热交换器4。
另外,在设有旁通风路6的场合,通过在靠近吹出口10的位置上配置侧视V字形的热交换器22,能够减小旁通风路6的高度。
对热交换器4的配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38是以剖视状态示意性示出热交换器4的配置的另一例的概略图。另外,在图38中,以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另外,在图38中,将剖视倾斜配置的热交换器4设为热交换器23来加以区别地进行图示。
也可以如图38所示那样倾斜配置一个热交换器4。热交换器23例如像图38所示那样,以从纸面左侧朝纸面右侧下降的方式倾斜配置。所谓倾斜配置热交换器4的场合,是指配置成相对于分隔板41使热交换器4的空气的通过面在倾斜方向延伸的意思。另外,也可以使热交换器4倾斜配置成从纸面左侧朝纸面右侧上升。
通过如图38所示那样倾斜配置热交换器23,在框体5的内部的受到限制的高度制约下,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因而,通过设成图38那样的配置,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如图38所示那样,由于在热交换器23中空气的流动倾斜地弯曲,所以与剖视直线形状的热交换器4相比,通风阻力变大。因而,若将热交换器23配置在靠近吹出口10的位置,将剖视直线形状的热交换器4配置在远离吹出口10的位置,则能够改进在各热交换器流动的空气风量的分布。
另外,如图36以及图38所示那样,可以根据离心风扇3的高度位置,选择热交换器4的倾斜角度以及倾斜朝向,以便确保离心风扇3的叶片末端与热交换器4的距离。
另外,在图34~图38中,设想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6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成图示的构成。
实施方式7.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7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7中,设想的是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
图39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1a-7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图39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7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7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7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7的第2侧面。另外,在图39中,以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实施方式7中,在使用了多个离心风扇3的方式中,以包围各离心风扇3的方式配置热交换器4。例如在使用了2个离心风扇3的场合,将热交换器4配置成俯视眼镜状。
通过以包围各离心风扇3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热交换器4,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4。也就是,即便将框体5设为薄型,也能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4,因而能使热交换效率提高,能进一步提高能效。
另外,在此作为一例,示出了配置成以俯视O字形包围各离心风扇3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包围各离心风扇3的配置,则俯视形状可为任意形状。例如,关于配置多个离心风扇3的场合,控制箱2可以配置成其中心位于各个离心风扇3之间的中心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依靠控制箱2的风路封闭得到的各离心风扇3间的空气的风量比在各离心风扇3接近均等。
另外,在图39中,设想内置有压缩机1的热源机1a-7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将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有无、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配置、***盘8的布局等限定成图示的构成。
实施方式8.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8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8中,也包括变形例在内,设想的是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
图40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41是示意性示出图40的A-A剖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40以及图41对热源机1a-8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0中,示意性示出热源机1a-8的内部。另外,图40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8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8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热源机1a-8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热源机1a-8的第2侧面。进而,在图41中,以箭头A1以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41所示那样,以在比离心风扇3的风扇吸气口45靠下方的空间到达后面的方式设有吸气风路14A。如图40以及图41所示那样,在离心风扇3的下游侧设有吹出风路42,吹出风路42和吸气风路14A由吸入吹出分隔板43分隔风路。通过设成这样的构成,能够确保离心风扇3和框体5的后面空间较大,能够使向离心风扇3的后面侧(远离吹出口10的面)被吹出的空气高效地经过热交换器4。其结果,热交换效率提高。
特别是在框体内高密度地安装离心风扇3的场合,若离心风扇3的外周过于接近框体5的后面,则会成为通风阻力的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图42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中的离心风扇的位置与通风阻力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如图42所示那样,将离心风扇3的风扇半径定义为r,将自离心风扇3的旋转中心轴Ax至框体5的后面的距离定义为x。图43是示出发明人的实验结果的一例的曲线图。图4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中的自离心风扇的旋转中心轴至后面的距离以及风扇半径的比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图43的横轴是比的值(x/r),图43的纵轴是通风阻力。参照图43所示的实验结果,在比的值(x/r)为1.05以下的范围内,通风阻力急剧地增加。因而,距离x优选是使比的值(x/r)大于1.05的值。另外,比的值(x/r)优选为1.10以上。
另外,如图40以及图41所示那样,将吸气风路14A设成没有到达框体5的正面的构成,由此能够增大配置在吹出风路42周边的热交换器4的前面面积。因而,能够使向离心风扇3的后面侧(远离吹出口10的面)被吹出的空气高效地经过热交换器4。其结果,热交换效率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8的热源机1a-8具有剖视横向的V字形的热交换器4。热交换器4由上部的热交换器22a以及下部的热交换器22b构成。如图42所示那样,热交换器22a在吹出风路42中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角度θ地配置。在图42中,示出了热交换器22a相对于空气的吹出方向倾斜角度θ,但热交换器22b也可以相对于空气的吹出方向倾斜角度θ。热交换器22a的倾斜角度θ是将水平方向作为基准的仰角,与之相对,热交换器22b的倾斜角度θ是将水平方向作为基准的俯角。通过将热交换器22a以及22b之中的至少一方倾斜配置,能够扩大热交换器4的前面面积。因而,能够使向离心风扇3的后面侧(远离吹出口10的面)被吹出的空气高效地经过热交换器4。其结果,热交换效率提高。
图44示出了发明人的实验结果的一例。图4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中的热交换器的倾斜角度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在该实验中,也使用了高度为500mm以下的框体5。如图44的实验结果所示那样,在框体5的高度为500mm以下的场合,若将热交换器22a以及22b配置成倾斜角度θ为30°以上,则可抑制热交换器4的通风阻力。因而,空气的流通效率提高。
图45是与图40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图。图45所示的热交换器4为以下构成:在吹出风路42中以水平的方向为基准,上部的热交换器22a的倾斜角度θ2与下部的热交换器22b的倾斜角度θ1不同。通过以倾斜角度θ2与倾斜角度θ1不同的方式对热交换器4进行布局,能够调整热交换器4的通风阻力。因而,能够调节热交换器4中的空气的流通效率。进而,通过设成倾斜角度θ2>倾斜角度θ1的关系,能够使热交换器4的端部离开离心风扇3。因而,从离心风扇3朝后面被吹出的空气容易经过热交换器4。其结果,热交换器4中的空气的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
图46是与图40的A-A剖面对应地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图。图46所示的构成例的特征在于:在剖视横向的V字形的热交换器4中,上部的热交换器22a的长度Lk1比下部的热交换器22b的长度Lk2长。通过设成这样的构成,能将离心风扇3的上部的空间有效地用作热交换器22a的设置空间,能够增大热交换器4的前面面积。因而,热交换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9.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9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在实施方式9中,设想的是在框体5的后面形成吸气口7而在框体5的正面形成吹出口10的场合。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吸气口7以及吹出口10的形成位置。
图47是示意性示出从上面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负荷侧机2a的一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图47例示出以下状态:将纸面右侧设为负荷侧机2a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负荷侧机2a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负荷侧机2a的第1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负荷侧机2a的第2侧面。另外,在图47中,以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进而,在图47中,以应用了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源机1a-7的框体布局的负荷侧机2a为例进行图示。
负荷侧机2a是具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连同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一起构成空调装置。并且,负荷侧机2a应用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的框体布局。一般来讲,在负荷侧机2a中,不具备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的场合较多。也就是,负荷侧机2a与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除去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而得的构成相同。
即,在负荷侧机2a中,无需起初就设想由压缩机1以及控制箱2形成的风路的封闭。因此,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4。
另外,在图47中,例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热源机1a-7的框体布局的构成,但可以对负荷侧机2a应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的框体布局。
实施方式10.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0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重复的构成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图48以及图49所示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终究只是表示一般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但并不将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限定于此。另外,将负荷侧机2a的热交换器4设为第1热交换器4-1,将热源机1a-1的热交换器4设为第2热交换器4-2来加以区别。
图48以及图49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构成图。基于图48以及图49对空调装置100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0具有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以及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负荷侧机2a中的至少一个。另外,在图48中,例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机1a-1以及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负荷侧机2a双方的场合,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0只要具有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以及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负荷侧机2a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在图48以及图49中,以能够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空调装置100为例进行图示。在图48中,以箭头示出使第1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而使第2热交换器4-2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场合、也就是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一方面,在图49中,以箭头示出使第1热交换器4-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使第2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场合、也就是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装置100具有压缩机1、流路切换装置25、第1热交换器4-1、减压装置24以及第2热交换器4-2来作为主要的要素设备。作为连接它们的制冷剂配管,具有第1连接配管29、第2连接配管30、第3连接配管31、第4连接配管26、第5连接配管27以及第6连接配管28。也就是,空调装置100具备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压缩机1、流路切换装置25、第1热交换器4-1、减压装置24以及第2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回路。
第1连接配管29是连接压缩机1和流路切换装置25的制冷剂配管。第2连接配管30是连接流路切换装置25和第1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配管。第3连接配管31是连接第1热交换器4-1和减压装置24的制冷剂配管。第4连接配管26是连接减压装置24和第2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配管。第5连接配管27是连接第2热交换器4-2和流路切换装置25的制冷剂配管。第6连接配管28是连接流路切换装置25和压缩机1的制冷剂配管。
在此,以设置流路切换装置25并能通过流路切换装置25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场合为例进行了图示,但也可以不设置流路切换装置25而使制冷剂的流动恒定。在该场合,第1热交换器4-1仅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第2热交换器4-2仅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热源机1a-1设置在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空间例如屋外,具有对负荷侧机2a供给冷能或者热能的功能。
负荷侧机2a设置在对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能或者热能的空间例如屋内,利用从热源机1a-1供给的冷能或者热能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冷却或者加热。在此,例示出在热源机1a-1设置减压装置24的场合,但也可以在负荷侧机2a设置减压装置24。
压缩机1压缩制冷剂并将其排出。压缩机1例如可由旋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螺旋式压缩机或者往复式压缩机等构成。在第1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场合,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被送往第1热交换器4-1。在第1热交换器4-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场合,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被送往第2热交换器4-2。
流路切换装置25设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之间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流路切换装置25例如可由四通阀、三通阀的组合、或者二通阀的组合来构成。
第1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发挥功能,例如可由翅管型热交换器构成。
减压装置24对经由第1热交换器4-1或者第2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减压装置24例如可由电子膨胀阀构成。另外,减压装置24也可以由通过将毛细管以及阀等组合而得的流动阻力体构成。
第2热交换器4-2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发挥功能,例如可由翅管型热交换器构成。
基于图48,连同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调装置100的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1中,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过热蒸气,经过第1连接配管29以及第2连接配管30,向负荷侧机2a流入。流入到负荷侧机2a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分配管19而向第1热交换器4-1流入,在第1热交换器4-1中与由离心风扇3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却。此时,经过第1热交换器4-1的室内空气由制冷剂加热,向例如居住空间等空调对象空间被搬送,空调对象空间变暖而实现制热。
由第1热交换器4-1冷却的制冷剂以过冷却液或者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经由制冷剂集合管20而从第1热交换器4-1流出。从第1热交换器4-1流出的制冷剂流经第3连接配管31,流入减压装置24。在减压装置24中,制冷剂被节流而膨胀,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该制冷剂经过第4连接配管26而流入热源机1a-1。
基于图49,连同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调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压缩机1中,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过热蒸气,经过第1连接配管29以及第5连接配管27而流入热源机1a-1。流入到热源机1a-1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集合管20而向第2热交换器4-2流入,在第2热交换器4-2中与由离心风扇3供给的外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却。由第2热交换器4-2冷却的制冷剂以过冷却液或者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经由制冷剂分配管19而从第2热交换器4-2流出。从第2热交换器4-2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4连接配管26,流入减压装置24。
在减压装置24中,制冷剂被节流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该制冷剂经过第3连接配管31,流入负荷侧机2a。流入到负荷侧机2a的制冷剂例如从室内空气获得热。换言之,室内空气被冷却,被制冷。由第1热交换器4-1加热的制冷剂变成干度高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或者过热蒸气,经过第2连接配管30以及第6连接配管28,被吸入压缩机1。被吸入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再次在压缩机1中被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过热蒸气而被排出。以下,反复进行该循环。
因此,根据空调装置100,由于具有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中任意一者所涉及的热源机以及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负荷侧机2a中的至少一者,所以能够大幅提高设置自由度。
对空调装置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0是示意性示出空调装置100的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构成图。基于图50对空调装置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将空调装置100的变形例设为空调装置100A来加以区别。
空调装置100A具备:设在减压装置24与第2热交换器4-2之间的气液分离器34;连接气液分离器34与第2热交换器4-2的出口侧的旁通配管35;以及设置在旁通配管35的至少一个流量调整装置37。
气液分离器34将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34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往流量调整装置37。由气液分离器34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被送往第2热交换器4-2。旁通配管35是将由气液分离器34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导向第2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量调整装置37对在旁通配管3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
通过在第2热交换器4-2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上游侧设置气液分离器34,在制热运转时控制流量调整装置37的开度,从而能以对应于运转条件的最佳制冷剂状态向第2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分配管19供给制冷剂,分配性能得到提高。另外,通过将无助于热交换的多余的气体制冷剂旁通,能够降低第2热交换器4-2中的压力损失,可使能效提高。
在制冷运转时,气液分离器34作为储液部发挥功能,发挥使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中的最佳制冷剂充填量的差异降低的效果,进而通过制冷剂充填量的适当化而可使能效提高。
如上所述,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热源机的实施方式分成8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任意组合来构成。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单元的一种即负荷侧机的实施方式仅说明了一个,但可应用与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任意组合而得的热源机同样的构成。进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仅说明了一个,但可以任意地结合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任意组合而得的热源机和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任意组合而得的负荷侧机。例如,能以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源机1a-2和与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热源机1a-6相同构成的负荷侧机来构成空调装置100。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1a-1~1a-8热源机;2控制箱;2a负荷侧机;3离心风扇;3a第1离心风扇;3b第2离心风扇;4热交换器;4-1第1热交换器;4-2第2热交换器;4a热交换器;4b热交换器;5框体;6旁通风路;7吸气口;8***盘;9旁通分隔板;10吹出口;11风扇间分隔板;13风扇马达;14A吸气风路;14B吹出风路;15传热管;16圆管;17扁平管;18翅片;19制冷剂分配管;20制冷剂集合管;21波状翅片;22、22a、22b热交换器;23热交换器;24减压装置;25流路切换装置;26第4连接配管;27第5连接配管;28第6连接配管;29第1连接配管;30第2连接配管;31第3连接配管;34气液分离器;35旁通配管;37流量调整装置;40喇叭口;41分隔板;42吹出风路;43吸入吹出分隔板;45风扇吸气口;100空调装置;100A空调装置。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单元,其中,
该热交换单元具有:
框体,该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以及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该框体的高度、宽度、进深的尺寸之中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最小;
第1分隔板,该第1分隔板将上述框体的内部上下划分成上述吸气风路和上述吹出风路;
喇叭口,该喇叭口设置在形成于上述第1分隔板的开口部的周缘上;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经由上述喇叭口而设置在上述第1分隔板上,并形成为在上述吹出风路中在周向吹出空气;以及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上述框体的内部配置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下游侧,
上述框体在作为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的上下具有两个主板,并在上述离心风扇的旋转方向具有正面、后面、第1侧面和第2侧面来作为侧面,
上述吹出口开口形成在上述正面上,
上述吸气口开口形成在上述后面上,
上述吸气风路形成为在上述离心风扇的吸气口即风扇吸气口与最靠近上述风扇吸气口的上述主板之间到达上述后面,
上述热交换器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上述正面侧具有上侧热交换器和下侧热交换器,
上述下侧热交换器以上述吹出口侧在上而上述离心风扇侧在下的方式倾斜,
上述上侧热交换器以上述吹出口侧在下而上述离心风扇侧在上的方式倾斜,
利用将上述吸气风路和上述吹出风路分隔开的吸入吹出分隔板,将上述吸气风路形成为不到达上述框体的上述正面,
上述热交换器相比上述吸入吹出分隔板配置在上述吹出口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其中,
上述框体为俯视长方形,形成有上述吹出口的上述正面以及形成有上述吸气口的上述后面是沿着上述俯视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面,
作为上述离心风扇,在上述长边方向排列配置有第1离心风扇和第2离心风扇,
上述热交换器配置成从上述第1离心风扇的上述正面侧连续到上述第2离心风扇的上述正面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其中,
作为上述离心风扇,在上述框体内排列配置有第1离心风扇和第2离心风扇,
上述第1离心风扇和上述第2离心风扇配置成上述第1离心风扇的中心和上述第2离心风扇的中心位于与上述框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不同直线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其中,
上述框体在内部具有对流向上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
上述压缩机配置成相比上述离心风扇更接近上述框体的上述后面侧的角部。
5.一种热交换单元,其中,
该热交换单元具有:
框体,该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以及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
第1分隔板,该第1分隔板将上述框体的内部划分成上述吸气风路和上述吹出风路;
喇叭口,该喇叭口设置在形成于上述第1分隔板的开口部的周缘上;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经由上述喇叭口而设置在上述第1分隔板上;以及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上述框体的内部配置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下游侧,
上述吸气口开口形成在形成上述吸气风路的上述框体的任意面上,
上述吹出口开口形成在形成上述吹出风路的上述框体的任意侧面上,
上述吸气风路形成为在上述离心风扇的吸气口即风扇吸气口与最靠近上述风扇吸气口的主板之间到达后面,
上述热交换器配置在以包围上述离心风扇的方式与上述框体的侧面的至少两个面相向的位置上,
在上述吹出风路设有形成旁通风路的第2分隔板,该旁通风路将经过上述热交换器之中的配置在远离上述吹出口的位置上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导向上述吹出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其中,
使上述离心风扇旋转的风扇马达的一部分突出到上述旁通风路中。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其中,
当将上述框体的高度设为H1,将上述旁通风路的高度设为H3时,
上述旁通风路以及上述框体构成为(H3/H1)处于10%~40%的范围。
8.一种空调装置,其中,
该空调装置具有利用配管连接有压缩机、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第2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
上述第1热交换器设置在负荷侧机,
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设置在热源机,
上述热源机以及上述负荷侧机中的至少一者是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单元。
CN201880075664.0A 2017-12-13 2018-11-20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1114335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8779 2017-12-13
JP2017238779 2017-12-13
PCT/JP2018/042819 WO2019116838A1 (ja) 2017-12-13 2018-11-20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搭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3520A CN111433520A (zh) 2020-07-17
CN111433520B true CN111433520B (zh) 2021-07-06

Family

ID=66820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5664.0A Active CN111433520B (zh) 2017-12-13 2018-11-20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9721B2 (zh)
EP (1) EP3726150B1 (zh)
JP (1) JP6611997B2 (zh)
CN (1) CN111433520B (zh)
ES (1) ES2959400T3 (zh)
WO (1) WO20191168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97289A1 (en) * 2021-06-13 2022-12-15 Stephen G. Ehrman Cylindrical Air Conditioner and Conical Evaporator Co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2320U (ja) * 1982-09-10 1984-04-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4449376A (en) * 1983-02-18 1984-05-2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Indoor unit for electric heat pump
JPS63220037A (ja) * 1987-03-10 1988-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形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偏向羽根取付装置
JPH0264824U (zh) 1988-11-01 1990-05-16
JP3234140B2 (ja) * 1995-11-27 2001-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4462389B2 (ja) * 1998-11-20 2010-05-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3622011B2 (ja) * 1999-06-16 2005-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3724273B2 (ja) 1999-09-20 2005-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送風システム、送風システムの送風方法
US6342005B1 (en) * 1999-09-30 2002-01-29 Carrier Corporation Active noise control for plug fan installations
JP2006029616A (ja) 2004-07-13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装置
JP2006029702A (ja) * 2004-07-16 2006-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4747542B2 (ja) * 2004-09-28 2011-08-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336909A (ja) * 2005-05-31 2006-12-14 Daikin Ind Ltd 凝縮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4017003B2 (ja) * 2005-09-30 2007-1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4867746B2 (ja) * 2007-03-27 2012-02-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1680679B (zh) * 2007-05-17 2013-06-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JP2009024595A (ja) * 2007-07-19 2009-02-05 Daikin Ind Ltd 遠心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1765748B (zh) * 2007-07-31 2013-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及其使用于该空调装置的吸尘器延长吸嘴
JP5338322B2 (ja) * 2008-01-11 2013-11-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2985761B (zh) * 2010-06-29 2015-04-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JP5682751B2 (ja) * 2010-12-28 2015-03-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送風機
EP2722609B1 (en) * 2011-06-20 2019-05-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Built-in typ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9322561B2 (en) * 2012-02-17 2016-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nfiguration of installation of same
CN104204682B (zh) * 2012-02-20 2017-06-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单元
JP2015127593A (ja) * 2012-04-27 2015-07-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9664407B2 (en) * 2012-07-03 2017-05-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fan bellmouth and motor stay
CN104838210B (zh) * 2012-12-12 2017-07-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单元
JP5644889B2 (ja) * 2013-04-30 2014-1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668782B2 (ja) * 2013-04-30 2015-02-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化粧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5014433A (ja) * 2013-07-05 2015-01-2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マニファクチャ&サービス ファン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JP6167780B2 (ja) * 2013-09-11 2017-07-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354279B2 (ja) * 2014-04-18 2018-07-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186850A1 (ko) * 2014-06-05 2015-12-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JP6411238B2 (ja) 2015-02-23 2018-10-24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8087495A (ja) * 2015-03-30 2018-06-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RU2669041C1 (ru) * 2015-04-17 2018-10-05 Мицубиси Электрик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мнатный блок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JP6488886B2 (ja) * 2015-05-27 2019-03-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EP3333431B1 (en) * 2015-08-06 2021-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blowe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KR101707617B1 (ko) * 2015-09-30 2017-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10890194B2 (en) * 2016-02-24 2021-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648742B2 (en) * 2016-03-16 2020-05-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inless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of a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nless heat exchanger, and indoor unit of a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nless heat exchanger
JP6671469B2 (ja) * 2016-05-20 2020-03-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078850A1 (ja) * 2016-10-31 2018-05-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084232A (ja) * 2016-11-15 2018-05-3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送風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6440065A (zh) * 2016-11-29 2017-02-22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AU2018246166B2 (en) * 2017-03-27 2020-12-24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EP3951277B1 (en) * 2017-08-28 2023-06-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processing device
WO2019116810A1 (ja) * 2017-12-13 2019-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US11561025B2 (en) * 2017-12-13 2023-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6150A4 (en) 2020-12-23
ES2959400T3 (es) 2024-02-26
JP6611997B2 (ja) 2019-11-27
EP3726150A1 (en) 2020-10-21
WO2019116838A1 (ja) 2019-06-20
EP3726150B1 (en) 2023-09-13
US11549721B2 (en) 2023-01-10
CN111433520A (zh) 2020-07-17
US20200309407A1 (en) 2020-10-01
JPWO2019116838A1 (ja) 2019-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91155B (zh)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US9322561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nfiguration of installation of same
EP3745075B1 (en) In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20160223211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EP3203160A1 (en) Air-conditioning-device indoor unit
EP3187791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P2597384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1433520B (zh)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EP3594591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3745044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1448423B (zh) 空气调节机
US11486655B2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20180106485A1 (en) Outdo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5667813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0216750A (ja) 空気調和機
JP722939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558449B2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811047A (zh) 具有低摩擦空气出口的空调器
JP4514504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WO2018163412A1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056471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KR20050112237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