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8423B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8423B
CN111448423B CN201880075663.6A CN201880075663A CN111448423B CN 111448423 B CN111448423 B CN 111448423B CN 201880075663 A CN201880075663 A CN 201880075663A CN 111448423 B CN111448423 B CN 1114484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blower
air condition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56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8423A (zh
Inventor
足立理人
尾中洋次
谷岛诚
福冈宏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48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8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8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8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空气调节机具有:形成有与吸入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及与向一方向吹出的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的框体;鼓风机;设置在面向框体的吹出口的位置的前面热交换器;以及设置在框体的侧面侧的侧面热交换器及设置在框体的后表面侧的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鼓风机将从吸入口及吸气风路向鼓风机吸入的空气沿着与向鼓风机吸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周向吹出,经由吹出风路从吹出口吹出,前面热交换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由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和供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二热交换器构成,在侧面热交换器及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和前面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侧面热交换器及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和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通方向的下游侧。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热交换器及鼓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以包围鼓风装置的方式配置热交换器而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的空气调节机。
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具有在作为离心风扇的鼓风装置的外周侧配置成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室内热交换器,空气的吸入口及空气的吹出口都形成于下表面。
专利文献2的空气调节机具有在作为离心风扇的鼓风装置的左右两侧配置的室内热交换器,空气的吸入口及空气的吹出口都形成于前表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8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36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中,采用的是在一个面上形成有吸入口及吹出口、并在距鼓风装置近且风速比较大的位置新设有延长部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气调节机中,采用的是在一个面上形成有吸入口及吹出口、并在距鼓风装置近且风速比较大的位置新设有过冷却部的结构。
然而,无论在哪个空气调节机中,都未设想产生更大的风速分布的结构的框体。
例如,在从下表面吸入空气并从侧面吹出空气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搭载离心风扇作为鼓风装置。离心风扇是将吸入的空气沿着与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周向吹出的结构。在这样的空气调节机中,吹出口通常仅设置一个。由于吹出口仅设置一个,因此从鼓风装置沿周向吹出的空气无法被均等地向吹出口引导。即,在这样的空气调节机中,由于各风路中的压力损失,使得在配置于远离吹出口的位置上的热交换器中通过的风量减小,而在配置于接近吹出口的位置上的热交换器中通过的风量增大。因此,在诸如吹出口仅设置一个的空气调节机那样吹出口相对于鼓风装置未设置于对称的位置的空气调节机中,由于在各热交换器产生的风速分布而使热交换效率下降。
如以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气调节机中,由于未设想吹出口相对于鼓风装置未设置于对称的位置的情况,因此无法应对在各热交换器产生的风速分布引起的热交换效率的下降。即,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气调节机中,在吹出口相对于鼓风装置未设置于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在各热交换器产生的风速分布而使得通过延长部及过冷却部得到的过冷却会产生不均,从而热交换效率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吹出口相对于鼓风装置未设置于对称的位置,也能有效地得到过冷却并抑制热交换效率的下降的空气调节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有:框体,所述框体形成有与吸入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及与向一方向吹出的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设置于所述框体,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前面热交换器,所述前面热交换器设置在面向所述框体的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以及侧面热交换器及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侧面热交换器设置在面向所述框体的侧面的位置,所述后面热交换器设置在面向所述框体的后表面的位置,所述鼓风机将从所述吸入口及所述吸气风路向所述鼓风机吸入的空气沿着与向所述鼓风机吸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周向吹出,经由所述吹出风路从所述吹出口吹出,所述前面热交换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由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和供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二热交换器构成,当所述侧面热交换器及所述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前面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侧面热交换器及所述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通方向的下游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在面向吹出口的位置设置有前面热交换器,并将其一部分设为供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二热交换器,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图2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中的后面热交换器、侧面热交换器及前面热交换器的风量分布的图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上的风速分布的图表。
图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一例放大而局部性地表示的概略局部剖视图。
图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另一例放大而局部性地表示的概略局部剖视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又一例放大而局部性地表示的概略局部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后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后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又一例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后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又一例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后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又一例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后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20是概略性地表示图19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22是概略性地表示图2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3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5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7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9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32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34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3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36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5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38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7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40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9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42是概略性地表示图4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44是概略性地表示图43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的侧视图。
图46是概略性地表示图45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结构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而且,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件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构件,该情况在说明书全文中通用。此外,说明书全文表示的结构要素的方式只不过是例示,没有限定为它们的记载。而且,关于各图记载的结构,其形状、大小及配置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图2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1~图3,说明空气调节机10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通过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而且,在图2及图3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空气调节机100是顶棚嵌入式的空气调节机。在实施方式1中,主要以冷凝单元1为热源机单元且蒸发单元2为室内机单元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将冷凝单元1设为室内机单元,将蒸发单元2设为热源机单元。另外,在图2以后,为了简便起见而以冷凝单元1为例进行了图示,但是蒸发单元2是与冷凝单元1相同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上面,将纸面下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下面的状态为例进行图示。此外,在图3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后面,将纸面左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正面,将纸面上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第一侧面,将纸面下侧设为冷凝单元1的第二侧面的状态为例进行图示。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100被用于对例如住宅、大厦或公寓等的室内、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进行加热或冷却。空气调节机100具备例如冷凝单元1和与冷凝单元1连接的蒸发单元2。冷凝单元1嵌入于顶棚内,蒸发单元2设置在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例如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以在一台冷凝单元1上连接一台蒸发单元2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但是冷凝单元1及蒸发单元2的台数不受限定。
冷凝单元1及蒸发单元2具备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第二热交换器21及鼓风机92等。它们收容于构成冷凝单元1及蒸发单元2的外轮廓的框体5中。在框体5中,吸入口12及吹出口13开设形成于框体5的任一侧面。而且,在框体5的内部形成有将通过了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的空气向吹出口13引导的侧面风路11。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设置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中的任一方即可。
例如如图3所示,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以包围鼓风机92的方式配置在与框体5的四个面相向的位置。后面热交换器20a配置在面对框体5的后表面的位置。侧面热交换器20b配置在面对框体5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位置。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在面对框体5的正面的位置。
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具有多个传热管、分别设置在多个传热管之间的多个翅片、以及与多个传热管的端部连接的制冷剂分配器。传热管由流路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圆管或流路截面为扁平形状的扁平管构成。翅片是板状的金属构件。而且,翅片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波纹状。制冷剂分配器连接于传热管的制冷剂入口侧端部及传热管的制冷剂出口侧端部,除了作为制冷剂分配器发挥功能之外,也作为制冷剂合流器发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二热交换器21的配置、结构及构造在后文叙述。
在实施方式1中,以将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设置成包围鼓风机9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示出,但是没有限定于此。只要设置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中的至少一个即可。而且,在此,将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分别分离的情况为例进行了示出,但是也可以通过L弯曲等而不各自分离地配置。
考虑冷凝运转的情况,如图1所示,冷凝单元1的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在比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靠制冷剂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而且,第二热交换器21在吹出口13附近,配置在比从鼓风机92供给的空气的吹出口13靠上风侧的位置。在冷凝运转的情况下,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都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过冷却热交换器发挥功能。
从吸入口12流入冷凝单元1及蒸发单元2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通过鼓风机92之后,在吹出风路14B中流动,向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供给。供给到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的空气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在侧面风路11中流动并从吹出口13流出。而且,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之后从吹出口13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将吸入口12形成在与形成吹出口13的框体5的正面相反侧的后表面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示出,但是对吸入口12及吹出口13的位置关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吸入口12及吹出口13形成于冷凝单元1的下表面、上表面或侧面中的任一面。
鼓风机92具有轴,通过以轴为中心旋转来输送空气。鼓风机92经由喇叭口40而设置于第一分隔板41。鼓风机92将吸入的空气沿着与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周向吹出。鼓风机92的轴沿着与第一分隔板41交叉的方向延伸。鼓风机92的轴优选沿着与第一分隔板41正交的方向延伸,但是不需要严格地正交,可以稍稍偏离。
喇叭口40设置在鼓风机92的吸入侧,将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的空气向鼓风机92引导。喇叭口40具有从吸气风路14A侧的入口朝向鼓风机92而口逐渐缩窄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下方设置泄放盘。
吸气风路14A及吹出风路14B通过利用第一分隔板41对框体5的内部进行划分而形成。即,在框体5设置将框体5上下分隔的第一分隔板41,划分形成吸气风路14A和吹出风路14B。在第一分隔板41形成有将吸气风路14A与鼓风机92连通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周缘设置有喇叭口40。需要说明的是,将框体5上下分隔是指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将框体5上下分隔。
吸气风路14A是通过了吸入口12的空气被鼓风机92吸入之前必然通过的空间。如图2所示,吸气风路14A形成于框体5的内部下部,通过与吸入口12连通而将从吸入口12取入的空气向喇叭口40引导。
吹出风路14B是通过了鼓风机92的空气必然通过的空间。吹出风路14B形成在框体5的内部上部,通过与吹出口13连通而将从鼓风机92吹出的空气向吹出口13引导。
说明空气调节机100的另一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设置于冷凝单元1的第二热交换器21、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总称为冷凝单元1的热交换器。同样,有时将设置于蒸发单元2的第二热交换器21、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总称为蒸发单元2的热交换器。
空气调节机100具有压缩机91及节流装置93。并且,具有将压缩机91、冷凝单元1的热交换器、节流装置93、及蒸发单元2的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配管50进行配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
压缩机9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压缩机91可以由例如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或往复压缩机等构成。
节流装置93对经由冷凝单元1的热交换器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节流装置93可以由例如电子膨胀阀构成。而且,节流装置93可以由组合毛细管及阀等而成的流动阻力体构成。
参照图1及图2,说明如以上所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制冷运转时的动作。
首先,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91吸引,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该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91排出,向设置于冷凝单元1的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流入。流入到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与从鼓风机92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冷凝液化,向第二热交换器21流入。
在第二热交换器21中,通过以单相流入的液态制冷剂与从鼓风机92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液态制冷剂过冷却,成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并从第二热交换器21流出。从第二热交换器21流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93膨胀而被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向蒸发单元2的热交换器流入。
流入到蒸发单元2的热交换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通过与从蒸发单元2的鼓风机92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热并蒸发气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蒸发单元2流出。在蒸发单元2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21、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第一热交换器20c。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向压缩机91吸引,再次被压缩而排出。如以上所述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冷凝单元1中的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风量分布的图表。图5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高度方向上的风速分布的图表。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一并称为前面热交换器20d。
如图4所示,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前面热交换器20d中的风量分布变得不均匀,前面热交换器20d与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相比产生大的风量。这是因为,从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前面热交换器20d至吹出口13的各自的距离不同,以使通过各个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压损相等的方式来决定空气的流量的缘故。
如图5所示,在前面热交换器20d中,高度方向上的风速分布变得不均匀,在高的位置处风速增大。这是因为,鼓风机92的空气出口的高度位于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上部的高度的缘故。
从图4及图5可知,在空气调节机100中,在最接近吹出口13的位置、即在面向吹出口13的位置配置有前面热交换器20d。而且,在空气调节机100中,将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前面热交换器20d的至少一部分而配置在成为上风侧的位置。此外,在空气调节机100中,将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前面热交换器20d而配置在高的位置。这样,在第二热交换器21中能够得到与其他的热交换器相比相对大的风量,能够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如以上所述,空气调节机100在吹出口13附近的上风侧的位置配置有第二热交换器21。这样,在空气调节机100中,在冷凝运转时,第二热交换器21的风速比其他的热交换器相对增大,而且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增大。因此,根据空气调节机100,能够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使***性能得以提高。
接下来,详细说明第二热交换器21的配置、结构及构造。
图6是将空气调节机100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一例放大而局部性地表示的概略局部剖视图。图7是将空气调节机100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另一例放大而局部性地表示的概略局部剖视图。图8是将空气调节机100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又一例放大而局部性地表示的概略局部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图8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6所示,由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构成的前面热交换器20d具有流路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多根传热管22以及多根传热管22之间的传热翅片23。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前面热交换器20d具有向传热管22分别分配制冷剂的省略图示的制冷剂分配器。而且,如上所述,传热管22也可以是流路截面为扁平形状的扁平管。此外,可以将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分别构成为独立的热交换器,但是也可以如图6所示构成为共用传热翅片23的一个热交换器。
第一热交换器20c配置在最接近吹出口13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一部分而配置在上段且上风侧。通过这样构成前面热交换器20d,第二热交换器21能得到比第一热交换器20c相对大的风速,能够增大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因此,第二热交换器21能够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了前面热交换器20d的状态下,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上段是指前面热交换器20d的成为铅垂方向上段的位置。
但是,没有将第二热交换器21的配置限定为图6所示的位置,也可以例如如图7或图8所示配置第二热交换器21。在图7中,以第二热交换器21在第一热交换器20c的上部从上风侧至下风侧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示出。在图8中,以第二热交换器21从第一热交换器20c分离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示出。
在如图7所示配置了第二热交换器21的情况下,与图6及图8相比具有第二热交换器21能够得到更大的风速这样的优点。因此,在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在表面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冷凝水覆盖下部的第一热交换器20c,从而传热性能提高。
另外,在如图8所示配置了第二热交换器21的情况下,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之间的热量的转移消失,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此时,第二热交换器21可以配置成与吹出风路14B的上表面相接。这样,能够实现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前表面面积的最大化,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在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在第二热交换器21的表面产生比第一热交换器20c多的冷凝水。然而,由于在第二热交换器21的下部不存在阻碍排水的部件,因此具有能够将该冷凝水有效地排出,防止空气的流动损失增加这样的优点。此外,由于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更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过冷却。此外,由于能够减小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高度方向上的风量分布,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2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一例的侧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前面热交换器的后视图。图11及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另一例的说明图。图13~图18分别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又一例的说明图。以下,基于图9~图18,说明实施方式2。图9、图11、图13、图15及图17是将前面热交换器20d放大表示的概略侧视图。图10、图12、图14、图16及图18是将前面热交换器20d放大表示的概略后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由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构成的前面热交换器20d具有多个流路截面为圆形形状的传热管22、多个传热管22之间的传热翅片23、以及向传热管22分别分配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器24。制冷剂分配器24设置在传热管22的两端。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传热管22也可以为流路截面为扁平形状的扁平管。而且,可以将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分别构成为独立的热交换器,但是也可以如图6所示构成为共用传热翅片23的一个热交换器。
在实施方式2中,将构成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多个传热管22相对于框体5的第一分隔板41垂直设置。将多个传热管22相对于框体5的第一分隔板41垂直设置是指在传热管2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分隔板41正交。因此,在以第一分隔板41与地面平行的方式设置框体5的情况下,多个传热管22的制冷剂相对于地面沿铅垂方向流动。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可以将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在第一热交换器20c的上部。这样,在第二热交换器21中,能够得到比第一热交换器20c相对大的风速,能够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在图9及图10中,以在第一热交换器20c与第二热交换器21之间设置制冷剂分配器24的状态为例进行示出。在图9及图10那样的配置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共用传热翅片23,因此将分别独立构成的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隔着制冷剂分配器24上下配置。
另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可以将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此时,由于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在前面热交换器20d的端部、即前面热交换器20d的最上游侧,因此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能够将在表面产生的冷凝水有效地排出。因此,能够防止空气的流动损失增加,并能够提高低温运转时的能力。
此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也可以将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成夹在第一热交换器20c之间。此时,通过了第二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向左右的第一热交换器20c分支流动,因此制冷剂向多个传热管22更均等地分配,能够提高热交换能力。
此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可以将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分离地配置在第一热交换器20c的上风侧。此时,由于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不存在热的转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而且,此时,第二热交换器21可以配置成与吹出风路14B的上表面相接。这样,能够实现前面热交换器20d的前表面面积的最大化,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在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在第二热交换器21的表面产生比第一热交换器20c多的冷凝水。然而,由于在第二热交换器21的下部不存在阻碍排水的部件,因此具有能够将该冷凝水有效地排出,防止空气的流动损失增加这样的优点。此外,由于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更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过冷却。此外,由于能够减小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高度方向上的风量分布,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鼓风机92的送风口可以处于高度方向的中心比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上侧或下侧的位置。在鼓风机92的送风口例如为比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上侧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热交换器21优选如图15及图16所示那样配置。第二热交换器21沿着鼓风机92吹出空气的方向,与第一热交换器20c重叠地配置在比第一热交换器20c靠鼓风机92侧的位置。而且,第二热交换器21偏向与鼓风机92的送风口相同侧地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上所述,也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如图17及图18所示,可以将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分离地配置在第一热交换器20c的上风侧,且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比减小高度(積み幅)。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比,如图17所示高度方向上的长度短,如图18所示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在将鼓风机92的圆周方向的旋转速度分解成与吹出口13正交的方向上的分量及与吹出口13平行的方向上的分量的情况下,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在鼓风机92的圆周方向的旋转速度的在与吹出口13正交的方向上的分量成为最大的方向的延长线上。此时,除了图15及图16所示的结构的效果之外,由于能够集中地将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风量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3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20是概略性地表示图19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19及图20,说明实施方式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及图20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19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去除了在冷凝单元1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相向位置配置的两个侧面热交换器20b,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不同。即,在实施方式3中,在鼓风机92的周围,在面向吹出口13的位置配置有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在通向侧面风路11的入口的位置分别配置有后面热交换器20a。
这样,能确保冷凝单元1的侧面空间。因此,根据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实现鼓风机92的大径化、空气通过热交换器时的压力损失减少、及制冷剂量的减少,整体的***性能提高。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4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22是概略性地表示图2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21及图22,说明实施方式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及图22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21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将由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构成的前面热交换器20d分离成两个热交换块并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不同。即,使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上侧的热交换块以吹出口13侧为下且鼓风机92侧为上的方式倾斜,使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下侧的热交换块以吹出口13侧为上且鼓风机92侧为下的方式倾斜。这样,使前面热交换器20d成为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
这样,构成前面热交换器20d的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在面向吹出口13的位置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因此,根据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通过将前面热交换器20d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能够使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段数增大,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4中,以将前面热交换器20d、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后面热交换器20a配置成包围鼓风机92的状态为例进行了示出,但是配置热交换器的面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如实施方式3说明那样去除侧面热交换器20b。而且,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配置例,但是也可以将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后面热交换器20a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
接下来,关于将前面热交换器20d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的情况,详细说明第二热交换器21的配置、结构及构造。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3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如图23及图24所示,当在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的第一热交换器20c的上段且上风侧配置有第二热交换器21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热交换器21的段数增大,进而,使通过前面热交换器20d的空气的流量分布接近均匀。因此,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而且,在第二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在第二热交换器21的表面产生比第一热交换器20c多的冷凝水。然而,由于在第二热交换器21的下部不存在阻碍排水的部件,因此具有能够将该冷凝水有效地排出,防止空气的流动损失增加这样的优点。此外,由于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更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过冷却。进而,由于能够减小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高度方向上的风量分布,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5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7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如图25及图26所示,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比可以减小高度。而且,如图27及图28所示,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比可以减小高度及宽度。即,第二热交换器21与第一热交换器20c相比,可以减小高度及宽度中的一方或两方。进而,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前面热交换器20d的空气的流量分布接近均匀,因此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另一冷凝单元的侧视图。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9所示的冷凝单元的后视图。如图29及图30所示,将第一热交换器20c的高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θ1,将第二热交换器21的高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θ2。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以θ1≥θ2的关系成立的方式配置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在θ1≥θ2的关系下,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间隔越接近鼓风机92则越减小。这样,能够降低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及第一热交换器20c时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实施方式5.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5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32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31及图32,说明实施方式5。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1及图32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32所示,在实施方式5中,去除了在冷凝单元1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相向位置配置的两个侧面热交换器20b,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4不同。即,在实施方式5中,在鼓风机92的周围,在面向吹出口13的位置将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在通向侧面风路11的入口的位置分别配置有后面热交换器20a。
这样,确保冷凝单元1的侧面空间。因此,根据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实现鼓风机92的大径化、空气通过热交换器时的压力损失减少、及制冷剂量的减少,整体的***性能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实施方式5的去除了两个侧面热交换器20b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而且,在实施方式5中,说明了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配置例,但是也可以将后面热交换器20a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
实施方式6.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实施方式6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34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3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33及图34,说明实施方式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3及图34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34所示,在实施方式6中,设置有多台鼓风机92,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不同。即,在实施方式6中,将两台鼓风机92配置成沿着俯视观察为长方形形状的框体5的长边方向、即宽度方向排列。具体而言,将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以包围两台鼓风机92的方式配置在与框体5的四个面相向的位置。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合计高度增加,能实现热交换能力的增大。另外,根据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实现空气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时的压力损失的减少,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实施方式7.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实施方式7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36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5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35及图36,说明实施方式7。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5及图36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36所示,在实施方式7中,具备多台鼓风机92,并设有对设置各个鼓风机92的空间进行划分的第二分隔板94,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6不同。即,在实施方式7中,与实施方式6同样地将两台鼓风机92配置成沿着框体5的宽度方向排列。而且,在实施方式7中,在两台鼓风机92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94,对于各个鼓风机92形成有两个侧面热交换器20b及两个侧面风路11。通过将第二分隔板94设置在鼓风机92之间,从而在由第二分隔板94划分的空间分别形成侧面风路11。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机,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合计高度增加,能实现热交换能力的增大。而且,根据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实现空气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时的压力损失的减少,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实施方式8.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实施方式8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38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7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37及图38,说明实施方式8。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7及图38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37所示,在实施方式8中,具备多台鼓风机92,将由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构成的前面热交换器20d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6及实施方式7不同。即,将前面热交换器20d分离成2个热交换块,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更具体而言,使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上侧的热交换块以吹出口13侧为下且鼓风机92侧为上的方式倾斜,使前面热交换器20d的下侧的热交换块以吹出口13侧为上且鼓风机92侧为下的方式倾斜。
这样,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配置成包围两台鼓风机92,前面热交换器20d在面向吹出口13的位置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因此,根据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合计高度增加,能实现热交换能力的增大。而且,根据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实现空气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时的压力损失的减少,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此外,通过将前面热交换器20d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能够使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段数增大,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8中,以将前面热交换器20d、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后面热交换器20a配置成包围鼓风机92的状态为例进行示出,但是配置热交换器的面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如实施方式2说明的那样去除侧面热交换器20b。而且,在实施方式8中,说明了前面热交换器20d的配置例,但也可以将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后面热交换器20a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
实施方式9.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实施方式9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3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40是概略地表示图39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39及图40,说明实施方式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9及图40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40所示,在实施方式9中,具备多台鼓风机92,设有对设置各个鼓风机92的空间进行划分的第二分隔板94,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8不同。即,在实施方式9中,与实施方式8同样地将两台鼓风机92沿框体5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此外,在实施方式9中,在两台鼓风机92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94,对于各个鼓风机92形成有两个侧面热交换器20b及两个侧面风路11。通过将第二分隔板94设置在鼓风机92之间,从而在由第二分隔板94划分的空间分别形成侧面风路11。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机,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合计高度增加,能实现热交换能力的增大。而且,根据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实现空气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侧面热交换器20b、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时的压力损失的减少,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此外,通过将前面热交换器20d配置成剖视观察为横向的V字形状,能够使第一热交换器20c及第二热交换器21的段数增大,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实施方式10.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实施方式10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4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的冷凝单元1的侧视图。图42是概略性地表示图4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41及图42,说明实施方式1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1及图42中,通过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41所示,在实施方式10中,在框体5的上表面侧设有上面风路15,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9不同。即,在实施方式1~9中,通过了后面热交换器20a的空气仅在侧面风路11中流动而从吹出口13吹出。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10中,通过了后面热交换器20a的空气在侧面风路11或上面风路15中流动而从吹出口13吹出。
由此,根据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通过了后面热交换器20a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减小。因此,分别通过前面热交换器20d、侧面热交换器20b及后面热交换器20a的空气的流量之差减小,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在如图43及图44那样将后面热交换器20a在剖视观察下倾斜配置的情况下,具有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的空气的压力损失能够减少这样的优点。这样,通过前面热交换器20d、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的空气的流量分布接近均匀,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侧面热交换器20b也可以在剖视观察下倾斜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通过侧面热交换器20b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另外,如图45及图46那样,在对应于后面热交换器20a的形状而成形了后面风路10的情况下,具有通过后面热交换器20a的空气的压力损失能够减少这样的优点。这样,通过前面热交换器20d、后面热交换器20a及侧面热交换器20b的空气的流量接近均匀,能够提高***整体的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凝单元,2蒸发单元,5框体,10后面风路,11侧面风路,12吸入口,13吹出口,14A吸气风路,14B吹出风路,15上面风路,20a后面热交换器,20b侧面热交换器,20c第一热交换器,20d前面热交换器,21第二热交换器,22传热管,23传热翅片,24制冷剂分配器,40喇叭口,41第一分隔板,50制冷剂配管,91压缩机,92鼓风机,93节流装置,94第二分隔板,100空气调节机。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机具有:
框体,所述框体形成有与吸入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及与向一方向吹出的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
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设置于所述框体,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
前面热交换器,所述前面热交换器设置在面向所述框体的所述吹出口的位置;以及
侧面热交换器及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侧面热交换器设置在面向所述框体的侧面的位置,所述后面热交换器设置在面向所述框体的后表面的位置,
所述鼓风机将从所述吸入口及所述吸气风路向所述鼓风机吸入的空气沿着与向所述鼓风机吸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周向吹出,经由所述吹出风路从所述吹出口吹出,
所述前面热交换器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由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和供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二热交换器构成,
当所述侧面热交换器及所述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前面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侧面热交换器及所述后面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通方向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的上部形成有将通过了所述后面热交换器或所述侧面热交换器的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导的上面风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所述鼓风机的送风口设置在高度方向的中心比所述前面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上侧或下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鼓风机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重叠地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靠所述鼓风机侧的位置,且偏向与所述送风口相同侧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机具有上面风路及侧面风路中的至少一方,所述上面风路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上部并将通过了所述后面热交换器或所述侧面热交换器的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导,所述侧面风路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并将通过了所述后面热交换器或所述侧面热交换器的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导,
在所述框体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面风路,所述后面风路将通过了所述后面热交换器的空气向所述上面风路及所述侧面风路中的至少一方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所述侧面热交换器或所述后面热交换器在剖视观察下倾斜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上侧或下侧接近所述鼓风机的方式在剖视观察下倾斜配置的情况下,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相比高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靠所述鼓风机侧的位置,且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间隔越接近所述鼓风机则越减小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相比高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且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相比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靠所述鼓风机侧的位置,且在将所述鼓风机的圆周方向的旋转速度分解成与所述吹出口正交的方向上的分量及与所述吹出口平行的方向上的分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正交的方向上的分量成为最大的方向的延长线上。
CN201880075663.6A 2017-12-13 2018-11-16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11448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8777 2017-12-13
JP2017238777 2017-12-13
PCT/JP2018/042405 WO2019116820A1 (ja) 2017-12-13 2018-11-16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8423A CN111448423A (zh) 2020-07-24
CN111448423B true CN111448423B (zh) 2021-07-13

Family

ID=66820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5663.6A Active CN111448423B (zh) 2017-12-13 2018-11-16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1025B2 (zh)
EP (1) EP3726151B1 (zh)
JP (1) JP6545424B1 (zh)
CN (1) CN111448423B (zh)
ES (1) ES2956787T3 (zh)
WO (1) WO20191168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59400T3 (es) * 2017-12-13 2024-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nidad de intercambio de calor y dispositiv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que tiene la misma montada en é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8564A (ja) * 1992-08-07 1994-03-0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1315639A (zh) * 1999-01-18 2001-10-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989376A (zh) * 2004-07-16 2007-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2483249A (zh) * 2009-09-10 2012-05-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6156512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CN107076431A (zh) * 2014-11-04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0977Y2 (zh) * 1975-10-06 1980-05-20
JPH053812U (ja) * 1991-05-16 1993-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11241616A (ja) * 1998-02-24 1999-09-07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熱交換装置
JP3622011B2 (ja) 1999-06-16 2005-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AU2003277652B2 (en) * 2002-11-14 2006-04-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JP2006336909A (ja) 2005-05-31 2006-12-14 Daikin Ind Ltd 凝縮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4628380B2 (ja) * 2007-02-14 2011-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715971B2 (ja) 2009-11-04 2011-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室内機
JP2014228223A (ja) 2013-05-24 2014-12-0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180338B2 (ja) * 2014-01-29 2017-08-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EP3081877B1 (en) * 2015-04-17 2022-08-24 Daikin Europe N.V. Heat exchanger unit
SG11201808397RA (en) * 2016-04-01 2018-10-30 Hvps Holdings Pty Ltd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18100803A (ja) 2016-12-21 2018-06-2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8564A (ja) * 1992-08-07 1994-03-0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1315639A (zh) * 1999-01-18 2001-10-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989376A (zh) * 2004-07-16 2007-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2483249A (zh) * 2009-09-10 2012-05-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076431A (zh) * 2014-11-04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JP2016156512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84468A1 (en) 2020-09-10
EP3726151B1 (en) 2023-08-23
EP3726151A4 (en) 2021-01-20
EP3726151A1 (en) 2020-10-21
US11561025B2 (en) 2023-01-24
WO2019116820A1 (ja) 2019-06-20
JP6545424B1 (ja) 2019-07-17
ES2956787T3 (es) 2023-12-28
JPWO2019116820A1 (ja) 2019-12-26
CN111448423A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9089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及室内机
EP2851641B1 (en)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9568221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20080141709A1 (en) Multi-Block Circuit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KR20090096601A (ko) 다른 튜브 간격을 갖는 멀티채널 열 교환기
US20210041115A1 (en) In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TWI671494B (zh) 除濕裝置
JP6466047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1499762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2204333B (zh)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1448423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19027614A (ja)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EP3524915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49721B2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2224416A1 (ja) 除湿装置
TWI810896B (zh) 除濕裝置
JP7080395B2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394722B2 (ja) 除湿装置
KR100615786B1 (ko)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대용량 실외기
CN116802441A (zh) 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