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546B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546B
CN108349546B CN201680013489.3A CN201680013489A CN108349546B CN 108349546 B CN108349546 B CN 108349546B CN 201680013489 A CN201680013489 A CN 201680013489A CN 108349546 B CN108349546 B CN 1083495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vehicle
lo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34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546A (zh
Inventor
中内繁
中山伸之
中前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49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5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6Buffers or stops limiting opening of swinging wings, e.g. floor or wall s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该侧部车身结构包括:挡板加强构件;覆盖挡板加强构件外侧的翼子板;与翼子板连接的多个支架。多个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支架包含:主体部,具有支撑翼子板的支撑部;前侧脚部,在车宽方向,从主体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挡板加强构件;后侧脚部,从主体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挡板加强构件。在前侧脚部形成有:内长孔部,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轴;外长孔部,相对于内长孔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该内长孔部的外侧,而且,具有比内长孔部的长轴长的长轴。

Description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翼子板通过多个支架而被挡板加强构件支撑。
背景技术
自以往已知有如下的结构:翼子板通过支架而被安装于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挡板加强构件的上端部(参照专利文献1)。对于上述的支架,除了要求其具有支撑翼子板这一基本的翼子板支撑功能之外,还要求其具有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减轻对弹到机盖上的碰撞体(例如行人) 的伤害的功能亦即具有吸收碰撞体所受的来自机盖的冲击力的冲击力吸收功能。若支架上安装有机盖止动件,则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要求支架具有承受机盖关闭时所产生的负荷的负荷承受功能。
专利文献2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备挡板加强构件和通过支架而被挡板加强构件支撑的翼子板。挡板加强构件的前端部被连结于前纵梁。支架具有多个脚部和安装面部。多个脚部在车宽方向上向外侧斜上方延伸。多个脚部被接合于挡板加强构件的上表面。安装面部上形成有支撑翼子板的支撑部。
由于机盖止动件设置在比安装面部的支撑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因此,即使翼子板的前端侧的部分设置在比挡板加强构件的前端侧的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专利文献2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也能够具有分散碰撞负荷的性能、使支架容易变形的性能、能够承受机盖关闭时的冲击的性能。
车辆的设计呈现多样化。在这些设计中存在如下的结构:翼子板的前端侧的部分以接近挡板加强构件的前端侧的部分的方式而被设置。这样的结构会导致翼子板的前端侧的部分与挡板加强构件的前端侧的部分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距离太短。此时,在采用专利文献1及 2的支架的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充分吸收碰撞体所受的来自机盖的冲击力。
专利文献1及2的支架的吸收冲击力的机理如下:在一个朝下的负荷从支架的上方作用于支架时,脚部发生压曲变形或溃缩变形。这些支架的冲击力吸收功能依赖于翼子板的前端侧的部分与挡板加强构件的前端侧的部分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形行程)。若变形行程(所谓的支架的上下长度)不充分,会导致冲击力不能被充分地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12918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7663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力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即使在侧部车身结构中采用上下长度小的支架也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包括:挡板加强构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翼子板,以在车宽方向覆盖所述挡板加强构件的外侧的方式而被设置;多个支架,与所述翼子板连接;其中,所述翼子板通过所述多个支架而被所述挡板加强构件支撑,所述多个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支架包含:主体部,具有支撑所述翼子板的支撑部;前侧脚部,在车宽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所述挡板加强构件;后侧脚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所述挡板加强构件;其中,所述支撑部,在车宽方向,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部位,在所述前侧脚部形成有:内长孔部,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轴;外长孔部,相对于所述内长孔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该内长孔部的外侧,而且,具有比所述内长孔部的长轴长的长轴。
上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即使在该侧部车身结构中采用上下长度小的支架也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力。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图示变得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性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前方右侧)。
图2是图1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保险杠罩面及内衬板被从侧部车身结构中卸去。
图3是图2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发动机室侧)。
图4是图2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边缘盖被从侧部车身结构中卸去。
图6是第一支架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支架的立体图(前侧上方)。
图8是第一支架的左侧视图。
图9是第一支架的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车辆的例示性侧部车身结构。不过,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并不限定于以下所表述的结构和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变更以下所说明的结构和形状,构筑各种各样的侧部车身结构。
图1是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表示车辆V的前部的右侧部分。参照图1来对车辆V进行说明。
车辆V包括两个前纵梁1、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两个前翼子板板(以下称作“翼子板3”)、机盖(未图示)。两个前纵梁1中的一方在车辆V的左侧部位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前纵梁1中的另一方在车辆V的右侧部位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中的一方在车辆V的左侧部位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中的另一方在车辆V的右侧部位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翼子板3中的一方形成车辆V的左侧部位,而且在车宽方向上覆盖车辆V的外侧。两个翼子板3中的另一方形成车辆V的右侧部位,而且在车宽方向上覆盖车辆V的外侧。机盖设置在发动机室E的上方,覆盖发动机室 E。
两个前纵梁1、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及两个翼子板3形成对称的结构。以下,主要说明右侧的结构。有关右侧的结构的说明,可适用于左侧的结构。附图所示的箭头F意味着前方。附图所示的箭头L意味着左方。附图所示的箭头U意味着上方。
图2是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2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中被卸去了保险杠罩面4及内衬板5。图3是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3主要表示发动机室E。图4是侧部车身结构的主视图。图5是侧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5所示的侧部车身结构中被卸去了边缘盖15。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前纵梁1。
两个前纵梁1分别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剖面(闭合剖面结构)。两个前纵梁1分别设置在将车室的前端分隔的前围板(未图示)的前侧。两个前纵梁1中的一方在发动机室E的左侧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前纵梁1中的另一方在发动机室E的右侧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
两个前纵梁1从车辆V的前端位置朝着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两个前纵梁1各自的接近后端的部分与前围板的纵壁部接合。两个前纵梁1各自的后端部分沿着底板(未图示)的下表面延伸。两个前纵梁1各自的后端部分以越往后方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两个前纵梁1 各自的后端部分与前围板接合。
溃缩盒(未图示)的后端部分通过装配板6而被固定于两个前纵梁1各自的前端部。当轻微碰撞等较小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溃缩盒时,仅溃缩盒发生溃缩来吸收冲击能。此情况下,不会损坏前纵梁1。
保险杠加强构件(未图示)被安装在设置于车辆V的左侧部位及右侧部位的溃缩盒的前端部。保险杠加强构件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延伸。
保险杠罩面4设置在保险杠加强构件的前方。保险杠罩面4覆盖保险杠加强构件的前侧区域。保险杠罩面4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被保险杠加强构件支撑。保险杠罩面4的左端部及右端部被翼子板3支撑。
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挡板加强构件2。
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相对于两个前纵梁1设置在它们的上方。左侧的挡板加强构件2相对于左侧的前纵梁1设置在其左方。右侧的挡板加强构件2相对于右侧的前纵梁1设置在其右方。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分别从两个铰链柱7的根基部分呈直线状延伸。两个挡板加强构件2各自的端部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位于与溃缩盒的后端部大致相同位置。挡板加强构件 2包含上侧板和下侧板。上侧板形成包含内壁部的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半部。下侧板形成包含外壁部的挡板加强构件2的下半部。上侧板和下侧板形成闭合剖面。由上侧板与下侧板形成的闭合剖面沿着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
挡板加强构件2形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剖面。该闭合剖面从挡板加强构件2的后端部分延伸至前端近傍。柱状的悬架塔8及发动机安装梁9设置在挡板加强构件2的闭合剖面的后端部分。悬架塔8及发动机安装梁9架设在前纵梁1与挡板加强构件2之间。
挡板加强构件2除了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剖面部之外还形成大致三角形形状的闭合剖面。该大致三角形形状的闭合剖面位于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剖面的前方。在比大致三角形形状的闭合剖面更前方仅有延伸设置的上侧板。在该上侧板的前端的内侧部分上形成有安装部2a,该安装部2a上安装有支撑散热器的散热器护罩(未图示)。
如图1至图5所示,挡板加强构件2的前端部经由连结梁10而与前纵梁1的前端部连结。
如图4所示,连结梁10基于对金属制板材进行的冲压加工而被成形。连结梁10形成为正视下呈逆L状。连结梁10的上端部分具有大致呈C状的剖面。连结梁10的上端部分被夹在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连结梁10、上侧板及下侧板被三重接合。连结梁10的下端部分具有呈大致L状的剖面。连结梁10的下端部分与前纵梁1的前端部的右侧部分接合。
翼子板支撑件11设置在连结梁10的后侧。翼子板支撑件11的下端部与前纵梁1的前端部的右侧部分接合。翼子板支撑件11越往上方而越位于右方。翼子板支撑件11的上端部设置在比连结梁10的上端部更靠下方右侧。
参照图1来说明保险杠罩面4及内衬板5。
俯视下,合成树脂制成的保险杠罩面4的中间部分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格栅开口部被形成在保险杠罩面4的正面部分。行驶风通过格栅开口部而被导入发动机室E内。保险杠罩面4的中间部分被保险杠加强构件支撑。保险杠罩面4的左端部分及右端部分被翼子板 3支撑。
保险杠罩面4的左端部分及右端部分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弯曲,形成纵壁部。保险杠罩面4的纵壁部与翼子板3的纵壁部稍为隔开间隙而相向。保险杠罩面4的纵壁部的远端部向前方弯曲,形成凸缘部。左右的凸缘部通过两个夹持件而被连结于翼子板3的上下1对支撑部。
侧视下,合成树脂制成的内衬板5形成为部分圆环状。内衬板5的左端部分及右端部分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弯曲,形成纵壁部。内衬板5的纵壁部与翼子板3的纵壁部(后述)稍为隔开间隙而相向。内衬板5的纵壁部的远端部向下方弯曲,形成凸缘部。内衬板5的凸缘部通过多个(例如14个)的夹持件而被连结于翼子板3的支撑部。
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翼子板3。
翼子板3将挡板加强构件2的右侧在从上方至下方的范围予以覆盖。翼子板3基于对金属制板材(例如铝合金制板材)进行的利用了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被成形为单一构件。
俯视下,翼子板3随着向前方延伸而相对于挡板加强构件2向右侧离开间隔。翼子板3 具备侧壁部21、第一凸缘部25、第二凸缘部26及第三凸缘部27。侧壁部21是车辆V的右侧外形面。第一凸缘部25、第二凸缘部26及第三凸缘部27从侧壁部21经由纵壁部而相连。
侧壁部21包含呈逐渐尖细形状的远端部、直线部、拱形部。远端部形成在侧壁部21的前端侧的上侧部分。远端部沿着纵长的前灯的内侧而延伸至保险杠加强构件的后端的近傍位置。直线部位于侧壁部21的前端侧的下侧部分。直线部随着向前方延伸而向上方倾斜。拱形部在侧壁部21的下端侧的部分形成轮拱。
如图2所示,第一凸缘部25包含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坦面部。螺栓孔形成于平坦面部。第一凸缘部25通过螺栓b1而被紧固于翼子板支撑件11的上端部。
第二凸缘部26具备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坦面部和形成于平坦面部的螺栓孔。第二凸缘部26的前侧的下端部通过螺栓b1而被紧固于翼子板支撑件11的上端部。第二凸缘部 26的后侧的下端部通过螺栓b2而被紧固于铰链柱7上所设置的支架。
如图5所示,第三凸缘部27相对于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向上方离开间隔。第三凸缘部27从与侧壁部21的上端部相连的纵壁部的下端部向左方延伸。第三凸缘部27通过螺栓b3而被紧固于被固定地安装在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上的第一至第三支架12至14。
三个安装部27a至27c及四个支撑部27d至27g形成在第三凸缘部27上。
前侧安装部27a在与第一支架12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中间安装部27b在与第二支架13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后侧安装部27c在与第三支架14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
四个支撑部27d至27g具有多个夹持件孔。多个夹持件孔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而被形成。四个支撑部27d至27g利用四个夹持件来支撑边缘盖15。
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第二支架13及第三支架14。
第二支架13及第三支架14在结构上大致相同。第二支架13及第三支架14分别包含主体部、前侧脚部13a、14a、及后侧脚部13b、14b。第二支架13及第三支架14的主体部与中间安装部27b及后侧安装部27c分别重叠。前侧脚部13a、14a从上述的各主体部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与挡板加强构件2接合。后侧脚部13b、14b从主体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与挡板加强构件2接合。
前侧脚部13a、14a及后侧脚部13b、14b各自上形成有纵长的开口部。因此,当超过指定大小的负荷向下方作用于翼子板3的中间安装部27b及后侧安装部27c时,这些脚部13a、13b、14a、14b能够发生溃缩变形。
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第一支架12。
当指定大小的负荷向下方作用于翼子板3的前侧安装部27a时,第一支架12发生溃缩变形。若大于指定负荷的负荷作用时,在第一支架12中,继溃缩变形后,还产生弯折变形。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支架12在挡板加强构件2与连结梁10之间的连结部位上被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所支撑。
图6是第一支架12的俯视图。图7是第一支架12的立体图(前侧上方)。图8是第一支架12的左侧视图。图9是第一支架12的背视图。参照图5至图9对第一支架12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支架12基于对金属制板材的冲压加工而被成形为一体。第一支架12包含主体部 31、前侧脚部32及后侧脚部33。前侧脚部32与主体部31的前端部分相连。后侧脚部33 与主体部31的后端部分相连。
主体部31大致水平地设置。主体部31具有第一支撑部31a、第二支撑部31b、止动件安装部31c、第一开口部31d(脆弱部)、以及第二开口部31e(脆弱部)。第一支撑部31a通过穿通于前侧安装部27a的螺栓孔的螺栓b3而支撑前侧安装部27a(参照图5)。第二支撑部31b通过螺栓而支撑前灯单元(未图示)。止动件安装部31c支撑机盖止动件16(参照图7)。
如图6所示,止动件安装部31c布置在主体部31的基准部位。止动件安装部31c形成在主体部31的前端的左侧部位。第一支撑部31a及第二支撑部31b从主体部31的基准部位向上方突出。第一支撑部31a布置在主体部31的前端的右侧部位。第二支撑部31b布置在第一支撑部31a与止动件安装部31c之间。包含第一支撑部31a及第二支撑部31b的面部朝着前方稍为倾斜。由此,第一支架12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力。与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及连结梁10的机盖止动件16的下端部对应的开口部(未图示)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31c 的下方。因此,在第一支架12向下方溃缩变形时,机盖止动件16难以与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发生干涉。
第一开口部31d及第二开口部31e形成在比第一支撑部31a及第二支撑部31b更后方的倾斜部分。第一开口部31d布置在第二支撑部31b的后侧。第二开口部31e布置在第二支撑部31b与止动件安装部31c之间的中间部的后方。第一开口部31d及第二开口部31e有利于第一支架12的轻型化。
主体部31包含纵壁部31f和后侧纵壁部31g。纵壁部31f从主体部31的右端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与前侧脚部32相连。后侧纵壁部31g从主体部31的左端部分及右端部分的后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与后侧脚部33相连。
前侧脚部32从主体部31的左端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与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连结。如图7所示,前侧脚部32具有第一长孔部32a(外长孔部)、第二长孔部32b(内长孔部)、中间壁部32c、以及凸缘部32f。
第一长孔部32a形成在前侧脚部32的中段部的右端部分。第一长孔部32a的长轴左右延伸。第二长孔部32b形成在第一长孔部32a的左侧。第二长孔部32b的长轴位于与第一长孔部32a的长轴大致同一条直线上。第二长孔部32b的长轴比第一长孔部32a的长轴短。第一长孔部32a及第二长孔部32b的长轴、以及纵壁部31f也可以以在车宽方向上越往外侧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纵壁部31f的车宽方向内侧一半以上部分也可以位于与第一长孔部32a的上缘同一条线上。由此,翼子板3在比机盖止动件16的支撑位置更高的位置被支撑。
中间壁部32c形成在第一长孔部32a与第二长孔部32b之间。中间壁部32c的左右中心线的左右方向位置处于与止动件安装部31c的中心的左右方向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由此,机盖关闭时输入机盖止动件16的负荷便按主体部31、中间壁部32c、挡板加强构件2的顺序传递而分散到车身侧。
凸缘部32f从前侧脚部32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凸缘部32f被焊接于挡板加强构件2 的上侧板。
后侧脚部33从主体部31的中央部分的后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与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连结。如图9所示,后侧脚部33包含后侧长孔部33a和凸缘部33f。
后侧长孔部33a形成在后侧脚部33的中段部的中央部分。后侧长孔部33a的长轴左右延伸。后侧长孔部33a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与第二开口部31e的中心的左右方向位置重合的方式而被设定。而且,后侧长孔部33a的左右方向位置以与第一开口部31d的左右方向位置部分地重合的方式而被设定。凸缘部33f从后侧脚部33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凸缘部33f被焊接于挡板加强构件2的上侧板。由此,在前侧脚部32及后侧脚部33的溃缩变形后,发生以第一长孔部32a的近傍部位及第一开口部31d及第二开口部31e的近傍部位为起点的弯折变形。
下面说明车辆V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作用及效果。
第二长孔部32b及第一长孔部32a形成于第一支架12的前侧脚部32。第二长孔部32b 具有左右延伸的长轴。第一长孔部32a相对于第二长孔部32b形成在其右侧。第一长孔部 32a的长轴长于第二长孔部32b的长轴。由此,当一个朝下的负荷从第一支架12的上方经由机盖而作用于第一支架时,在第一支架12变形的前半时期,前侧脚部32向下方溃缩变形而吸收冲击力。在第一支架12变形的后半时期,主体部31以第一长孔部32a的近傍部位为起点发生弯折变形而吸收冲击力。其结果,即使设计者缩短第一支架12的上下长度,也能够使第一支架12有效地吸收冲击力。
侧部车身结构具备安装机盖止动件16的止动件安装部31c。止动件安装部31c形成在与设置在第一长孔部32a和第二长孔部32b之间的中间壁部32c的左右方向位置对应的部位。由此,机盖关闭时所产生的负荷便能够经由中间壁部32c而传递到挡板加强构件2。因此,前侧脚部32的溃缩变形不会被阻碍,侧部车身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机盖的负荷。
纵壁部31f从主体部31的右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与前侧脚部32相连。纵壁部31f的下端部被设定在与第一长孔部32a及第二长孔部32b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在此,相同的高度位置包括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第一长孔部32a及第二长孔部32b 利用与前侧脚部32的纵壁部31f对应的部位而被形成。由此,前侧脚部32的溃缩变形不会被阻碍,侧部车身结构能够恰当地支撑翼子板。
第一开口部31d及第二开口部31e相对于主体部31的前侧脚部32形成在其右侧,而且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1a形成在其左侧。当一个朝下的负荷从第一支架12的上方作用于第一支架12时,主体部31以相对于前侧脚部32位于其右侧且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1a位于其左侧的位置为起点而发生弯折变形。
下面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被部分地变更后的变形例。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撑翼子板的上端部分的三个支架中的前侧(第一)支架。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被说明的支架的结构也可以被应用于前侧支架及中间(第二)支架。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被说明的支架的结构也可以被应用于三个以上的支架。
(2)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被说明的第一长孔部及第二长孔部为椭圆形状。然而,也可以采用具有水平的长轴和铅垂的短轴的孔部来替代椭圆形状的孔部。例如,孔部可以是扁平的孔部。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来作为脆弱部。然而,也可以采用比其它部位更脆弱的结构来替代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以作为脆弱部。脆弱部也可以是形成有多个小孔的区域。作为其替代方案,脆弱部也可以是比其它部位更薄的区域。
(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而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附加各种变更。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原理包含这样的变更方案。
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被说明的例示性侧部车身结构主要具备以下的特征。
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被说明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包括:挡板加强构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翼子板,以在车宽方向覆盖所述挡板加强构件的外侧的方式而被设置;多个支架,与所述翼子板连接;其中,所述翼子板通过所述多个支架而被所述挡板加强构件支撑,所述多个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支架包含:主体部,具有支撑所述翼子板的支撑部;前侧脚部,在车宽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所述挡板加强构件;后侧脚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所述挡板加强构件;其中,所述支撑部,在车宽方向,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部位,在所述前侧脚部形成有:内长孔部,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轴;外长孔部,相对于所述内长孔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该内长孔部的外侧,而且,具有比所述内长孔部的长轴长的长轴。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支架的前侧脚部中形成有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轴的内长孔部、以及相对于内长孔部形成在该内长孔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而且具有比内长孔部的长轴长的长轴的外长孔部,因此,在基于一个朝下的负荷从支架的上方作用于支架而产生的支架的变形的前半时期,在前侧脚部中产生向下方的溃缩变形。其结果,前侧脚部能够吸收冲击力。而在支架的变形的后半时期,在主体部中产生以外长孔部的近傍部位为起点的弯折变形,从而吸收冲击力。因此,设计者能够缩短支架的上下长度,而且该支架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力。
上述的结构中可采用如下的结构,所述主体部包含安装机盖止动件的止动件安装部,所述前侧脚部包含设于所述内长孔部与所述外长孔部之间的中间壁部,所述止动件安装部,在车宽方向上被形成在与所述中间壁部对应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机盖关闭时所产生的负荷经由中间壁部而传递到挡板加强构件。因此,侧部车身结构能够恰当地承受来自机盖的负荷而不会阻碍前侧脚部的溃缩变形。
上述的结构中可采用如下的结构,所述主体部包含与所述前侧脚部相连的纵壁部,所述纵壁部,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而且,包含位于与所述内长孔部及所述外长孔部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的下端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内长孔部及外长孔部形成在与纵壁部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因此,侧部车身结构能够恰当地支撑翼子板而不会阻碍前侧脚部的溃缩变形。
上述的结构可采用如下的结构,所述主体部包含比该主体部的其它部位脆弱的脆弱部,所述脆弱部相对于所述前侧脚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该前侧脚部的外侧,而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该支撑部的内侧。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存在一个从支架的上方作用于支架的朝下的负荷时,主体部能够以相对于前侧脚部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相对于支撑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为起点而发生弯折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原理可良好地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车辆设计。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挡板加强构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
翼子板,以在车宽方向覆盖所述挡板加强构件的外侧的方式而被设置;
多个支架,与所述翼子板连接;其中,
所述翼子板通过所述多个支架而被所述挡板加强构件支撑,
所述多个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支架包含:
主体部,具有支撑所述翼子板的支撑部;
前侧脚部,在车宽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所述挡板加强构件;
后侧脚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并被安装于所述挡板加强构件;其中,
所述支撑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部位,
在所述前侧脚部形成有:内长孔部,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轴;外长孔部,相对于所述内长孔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该内长孔部的外侧,而且,具有比所述内长孔部的长轴长的长轴,
所述主体部包含安装机盖止动件的止动件安装部,
所述前侧脚部包含设于所述内长孔部与所述外长孔部之间的中间壁部,
所述中间壁部形成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止动件安装部相同的位置且位于所述止动件安装部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含与所述前侧脚部相连的纵壁部,
所述纵壁部,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而且,包含位于与所述内长孔部及所述外长孔部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的下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含与所述前侧脚部相连的纵壁部,
所述纵壁部,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部分的前端部向铅垂下方延伸,而且,包含位于与所述内长孔部及所述外长孔部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的下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含比该主体部的其它部位脆弱的脆弱部,
所述脆弱部相对于所述前侧脚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该前侧脚部的外侧,而且相对于所述支撑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该支撑部的内侧。
CN201680013489.3A 2015-11-06 2016-10-04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495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8044 2015-11-06
JP2015218044A JP6304505B2 (ja) 2015-11-06 2015-11-06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CT/JP2016/079390 WO2017077800A1 (ja) 2015-11-06 2016-10-04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546A CN108349546A (zh) 2018-07-31
CN108349546B true CN108349546B (zh) 2020-09-22

Family

ID=58661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348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49546B (zh) 2015-11-06 2016-10-04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3731B2 (zh)
JP (1) JP6304505B2 (zh)
CN (1) CN108349546B (zh)
DE (1) DE112016000647T5 (zh)
WO (1) WO20170778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25415S1 (en) * 2016-11-30 2018-08-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ear bumper for a vehicle
US10611325B2 (en) * 2017-11-21 2020-04-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mper with pedestrian safety features
US10399606B2 (en) * 2018-01-30 2019-09-0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ulti-piece overfende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mounting the same to vehicles
JP7409263B2 (ja) 2020-08-26 2024-01-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KR20220053797A (ko) * 2020-10-23 2022-05-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라디에이터 서포트 어퍼 멤버 어셈블리
JP2023002333A (ja) * 2021-06-22 2023-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5556693B (zh) * 2022-10-09 2024-05-17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连接组件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5678A (ja) * 1991-03-28 1992-12-1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122680B2 (ja) * 2000-04-07 2008-07-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ェンダ部構造
KR100417942B1 (ko) 2000-03-31 2004-02-11 도요타지도샤가부시키가이샤 차량의 펜더 구조
JP4853197B2 (ja) * 2006-09-19 2012-01-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531984B2 (ja) * 2011-02-25 2014-06-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202243705U (zh) * 2011-09-01 2012-05-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装支架
JP6049266B2 (ja) * 2012-01-30 2016-12-21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器
CN104797489B (zh) * 2012-11-16 2016-11-0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6160464B2 (ja) * 2013-12-05 2017-07-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238127B2 (ja) 2013-12-09 2017-11-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187771B2 (ja) * 2014-07-31 2017-08-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04452621U (zh) * 2015-01-15 2015-07-08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翼子板安装结构
US9630581B2 (en) * 2015-08-17 2017-04-2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s with fender structure assemblies and deforming fender attachment bracke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0647T5 (de) 2017-10-19
JP6304505B2 (ja) 2018-04-04
JP2017087867A (ja) 2017-05-25
CN108349546A (zh) 2018-07-31
WO2017077800A1 (ja) 2017-05-11
US10173731B2 (en) 2019-01-08
US20170282975A1 (en)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46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KR101781089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전방 구조
JP4872541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JP4479550B2 (ja) エンジンアンダカバー取付構造
CN105882762A (zh) 散热器支撑结构
US6874843B2 (en) Vehicle front-end body structure
JP4811327B2 (ja)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JP6799772B2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カバー支持構造
JP44796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2010000866A5 (zh)
JP5949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EP3659871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9637077B2 (en) Frontal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s
JP4905675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JP2006335163A (ja) 車両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JP2011246040A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07131150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バンパー構造
JP4905678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JP5026136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880414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6024429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6299730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14111400A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6780487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6038613B2 (ja) フロント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