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3460B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3460B
CN105073460B CN201480019402.4A CN201480019402A CN105073460B CN 105073460 B CN105073460 B CN 105073460B CN 201480019402 A CN201480019402 A CN 201480019402A CN 105073460 B CN105073460 B CN 105073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dle call
external shell
hea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94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3460A (zh
Inventor
赤羽胜
川西庆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ell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lsonic K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sonic K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Calsonic K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3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3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3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34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3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1/00057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e air being heated and cooled simultaneously, e.g. using parallel heat excha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42Modular assembl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主要能够消除结构上的浪费,并且得到高的可扩展性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本发明中,空调装置本体(8)具有分割为二的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而且,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设置用于构成第二空间部(35)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对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配设为:使第二空间部(35)介于第一空间部(9)中,并且使该第二空间部(35)面向空调装置本体(8)的第二开口部(12)。进而,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在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由形成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所支承。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消除结构上的浪费,并且得到高的可扩展性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等的车辆设置有用于调节车厢内温度的空调装置,即车辆用空调装置(参见专利文献1)。
这种空调装置中存在有空调装置本体内部成为能够分别对前座和后座独立进行温度调节的前后座独立温度调节方式的空调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7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的前后座独立温度调节方式的空调装置,其内部结构复杂,并且具有特殊的结构等。
此外,为了变更空调装置的方式,考虑到例如,将一部分功能限制,即降低规格(down spec)而使上述的前后座独立温度调节方式的空调装置成为前座独立温度调节方式的空调装置。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发生结构上的浪费、空间上的浪费、增加浪费结构相当量的重量等,并且上升其相当量的成本等。
(解决问题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空调本体装置,该空调本体装置具有:冷却用热交换器,其冷却空调用空气;加热用热交换器,其加热空调用空气;空气流路,其具有具备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加热用流路及迂回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冷风迂回流路;混合区域,其将来自所述空气加热用流路的已被加热的空调用空气和来自所述冷风迂回流路的已被冷却的空调用空气混合,并且所述空调装置本体构成为其内部具有第一空间部的同时,面向该第一空间部其外侧面具有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所述空调装置本体具有分割为二的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用于构成第二空间部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对该第一外部壳体及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配设为:使该第二空间部介于所述第一空间部中,并且使该第二空间部面向所述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在所述第一外部壳体及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由形成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所支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结构,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设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据此,在空调装置本体的内部能够形成多个独立的空调用空间部、即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
此时,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由设置在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所支承。据此,不改变外部壳体之间的嵌合部分的形状,也能够使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具有上述的独立的多个空调用空间部。
与此相对,例如,在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由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的嵌合部分等所支承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其嵌合部分设置用于支承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新的支承结构等,因此根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有无,就有必要改变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的嵌合部分的形状。
如此,不改变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的嵌合部分的形状而解决,因此,例如,只要在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之间夹持内部区隔部件或间隔板,就能够使在空调装置本体的内部形成两个独立的空调用空间部、例如第一空间部等的也变为简单。
据此,如上所述,通过在空调装置本体的内部设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而具有上述的多个独立的空调用空间、例如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且对各空调用空间部分别安装独立的温度调节机构、例如空气混合门、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从而能够对各空调用空间部分别进行温度调节。
而且,仅通过选择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和上述内部区隔部件中的某一个而安装于空调装置本体,就能够对应用于如上述的多座独立温度调节的专用结构或者用于两座独立温度调节的专用结构,并且在哪一个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外部壳体而对应,因此能够减少其相当量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正视图。
图5是图1的后视图。
图6是图1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图3的第一空间部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8是示出图3的第二空间部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9A是图8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其为从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9B是图8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其为从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图9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侧视图。
图10B是示出图9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正视图。
图10C是示出图9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后视图。
图10D是示出图9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图3的上部(A-A线的位置)的水平截面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3的后部(B-B线的位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14A是示出相对于第一外部壳体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第一内部壳体)的安装状态的几乎从侧方观察的立体图(从内侧观察的图)。
图14B是示出相对于第一外部壳体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第一内部壳体)的安装状态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从内侧观察的图)。
图15是示出与图14相同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从外侧观察的图)。
图16是第二开口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变形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图17的第一空间部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20A是示出图19的内部区隔部件的侧视图。
图20B是示出图19的内部区隔部件的正视图。
图20C是示出图19的内部区隔部件的后视图。
图20D是示出图19的内部区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在图17中的与图11相同的水平截面图。
图22是图21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在图17中的与图13相同的垂直截面图。
图24是图23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将其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
(结构)以下,针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6、主要是图1的整体立体图所示,对汽车等的车辆设置用于调节车厢内温度的空调装置1,即车辆用空调装置。另外,关于图1~图6在后叙述。
如图7的纵截面图所示,该空调装置1具备有空调装置本体8,该空调装置本体8具有:冷却用热交换器3,其用于冷却空调用空气2;加热用热交换器4,其用于加热空调用空气2;空气流路,其具有具备该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加热用流路5以及迂回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冷风迂回流路6、或者冷风迂回部等;混合区域7,其用于将来自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已被加热的空调用空气2(H)和来自冷风迂回流路6的已被冷却的空调用空气2(C)混合。
而且,该空调装置本体8构成为:其内部具有第一空间部9的同时,面向该第一空间部9其外侧面具有第一开口部11及第二开口部12。
(补充说明)
在此,对上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上述的“空调用空气2”是通过空调装置1进行温度调节、或者是已被温度调节的空气。
上述的“冷却用热交换器3”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冷却空调用空气2的热交换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3为利用冷却介质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空调用空气2的蒸发器(evaporator)等。冷却用热交换器3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内部的上游侧的位置。
上述的“加热用热交换器4”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加热在冷却用热交换器3中所冷却的空调用空气2的热交换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4为利用发动机冷却水的热来加热空调用空气2的加热器(heater core)等。加热用热交换器4设置于比上述的冷却用热交换器3还要靠空调用空气2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上述的“空气加热用流路5”是用于加热空调用空气2的流路。在该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中间部设置上述的加热用热交换器4。在此情况下,构成如下的空调用空气2在空气加热用流路5内流动的基本结构:在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游侧,空调用空气2在图中几乎朝下流动;在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空调用空气2在图中几乎朝上流动。
上述的“冷风迂回流路6”是使在冷却用热交换器3中所冷却的空调用空气2迂回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流路。冷风迂回流路6形成为将冷却用热交换器3的出口部和混合区域7的入口部之间直接连接。在图中,冷风迂回流路6设置在冷却用热交换器3和加热用热交换器4之间的位置,并相对于空气加热用流路5靠上侧的位置。
上述的“空气流路”是形成于空调装置本体8内部的空调用空气2的流路。空气流路虽然以上述的空气加热用流路5、空气冷却用流路6为主,但另外还存在有吹脚(foot)用流路13、后部(rear)用流路14等。
这些吹脚用流路13、后部用流路14以与图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邻接的状态配置在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后壁即加热用流路后壁15和空调装置本体8的后壁即本体后壁16之间(参见图21~图24,尤其是图23)。
在此情况下,吹脚用流路13和后部用流路14之间由与图7的纸面平行的间隔壁17所区隔开。由间隔壁17所遮挡的里侧的部分为吹脚用流路13,间隔壁17的外侧(观察者一侧)的部分为后部用流路14。
另外,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后部用流路14设置有一个并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吹脚用流路13设置有一对并位于后部用流路14的两侧部。在吹脚用流路13及后部用流路14中,空调用空气2在图中朝下流动。
而且,来自上述的混合区域7的空调用空气2在间隔壁17的上边缘部17a的位置处被分配于吹脚用流路13和后部用流路14。
上述的“混合区域7”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将来自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已被加热的空调用空气2(H)和来自冷风迂回流路6的已被冷却的空调用空气2(C)混合而使温度均衡化,并且为设置于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出口部和冷风迂回流路6的出口部所面向的位置的空间即混合室。在此情况下,混合区域7位于各出口部的上侧。
上述的“空调装置本体8”是由树脂制的中空壳体构成。在此情况下,如图1~图6,主要是图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构成为至少分割成用于收容上述的冷却用热交换器3的前部罩18以及用于收容上述的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后部罩19的前后分割结构。
不过,前部罩18和后部罩19一体形成也可。而且,前部罩18的上游侧连接如图4所示的送风单元20。该送风单元20具备有未图示的送风机及进气口单元。关于后部罩19在后详述。
上述的“第一空间部9”是形成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的空调用空间。第一空间部9为除去后述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参见图8~图10(图10A~图10D))的内部的第二空间部35的空间。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第一空间部9中包含有上述的空气加热用流路5、冷风迂回流路6、混合区域7、吹脚用流路13以及后部用流路14等。
上述的“第一开口部11”主要成为对前座侧的空调用空气2的送出口。第一开口部11具有:用于对未图示的车窗玻璃以防止窗户模糊现象为目的送出空调用空气2的除霜/露出风口(defroster port)21、用于对前座乘客的上半身或者胸部送出空调用空气2的吹面出风口(vent port)22、用于对前座乘客的下半身或者脚部送出空调用空气2的吹脚出风口(foot port)23等。
在此情况下,除霜/露出风口21设置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上部的靠前侧位置。还有,吹面出风口22设置在从除霜/露出风口21远离的空调装置本体8的上部的靠后侧位置。而且,吹脚出风口23是在上述的吹脚用流路13的入口部附近或者中间部的位置将空调装置本体8的侧面开口而形成。
而且,在空调装置本体8适当设置用于开闭上述的第一开口部11的未图示的调节门。调节门中存在有除霜/露风门、吹面风门、吹脚风门等。
此外,上述的“第二开口部12”主要成为对后座侧的空调用空气2的送出口。在此情况下,第二开口部12设置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本体后壁16的下部等。第二开口部12具有:用于对后座乘客的上半身或者胸部送出空调用空气2的第二吹面出风口24、用于对后座乘客的下半身或者脚部送出空调用空气2的第二吹脚出风口25等(参见图5、图16)。
在此情况下,第二吹面出风口24形成在上述的后部用流路14的端部、尤其是下端部的位置。此外,第二吹脚出风口25形成在吹脚用流路13的端部、尤其是下端部的位置。第二吹面出风口24设置有一个并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第二吹脚出风口25设置有一对并位于第二吹面出风口24的两侧部。
如上的基本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具备如下的结构。
(结构1)
如图1的立体图以及图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上述空调装置本体8至少具有分割为二的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
而且,如图8所示,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设置用于构成第二空间部35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参见图9A、图9B、图10A~图10D)。
对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以如下方式设置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即第二空间部35介于第一空间部9中,并且该第二空间部35面向上述第二开口部12。
进而,如图11(~图15)所示,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在上述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由形成上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所支承。
(补充说明1)
在此,上述的“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如文字记载,是构成空调装置1的外表面的外部壳体,即将空调装置本体8以宽度方向分割的分割片。在此情况下,上述的后部罩19在宽度中央的位置处分割为二的、几乎均等的大小的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
此时,为了方便,虽然将右侧分割片当作第一外部壳体31,将左侧分割片当作第二外部壳体32,但相反也可。对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接合部分虽然未特别明确的图示,但可设置例如由凹凸嵌合或镶嵌嵌合的嵌合部。另外,如上所述,前部罩18和后部罩19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将空调装置本体8的整体分为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
另外,在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侧面中的与上述吹脚出风口23对应的位置处,根据需要,安装作为独立部件的吹脚风道38(参见图1、图6等),其用于覆盖吹脚出风口23的同时将从吹脚出风口23出来的空调用空气2朝向下方或侧方引导。
上述的“第二空间部35”是用于朝向后座送出空调用空气2的空调用空间部。在此情况下,如图11(~图13)所示,第二空间部35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宽度中央部,并且具有与后部用流路14几乎相同的宽度。该第二空间部35以通过上述的后部用流路14连接于所述的第二开口部12的方式设置。
而且,第一空间部9通过该第二空间部35分割为两个,例如左右分割。如图8所示,从侧方观察,该第二空间部35具有与空调装置本体8的后部罩19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几乎相同的形状及大小。
上述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确保朝向第二开口部12的空调用空气2的流路的部件。因此,将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还可称为内部风道部件等。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空调装置本体8。
图9A、图9B、图10A~图10D是示出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附图。
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至少具有:左右的侧面部42、例如后述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55,其具有用于将上述的加热用热交换器4从侧方***配置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穴部41;上面部43,其连接该左右的侧面部42的上部之间;下面部43,其连接该左右的侧面部42的下部之间;前面部及后面部,其分别具有成为空调用空气2的入口部的开口部45及成为出口部的开口部46、47。
该开口部46、47连接于上述的第二开口部12、后部用流路14等,并且上下隔离而设置。
在此情况下,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可为一体独立物,也可为多个部件的组合物。在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为组合物的情况下,可为上下分割结构,也可为左右分割结构。
在此情况下,具有由第一内部壳体48和第二内部壳体49构成的左右分割结构。在此,为了方便,虽然将右侧分割片当作第一内部壳体48,将左侧分割片当作第二内部壳体49,但相反也亦可。第一内部壳体48和第二内部壳体49的接合部分虽然未特别明确的图示,但可设置例如由凹凸嵌合或镶嵌嵌合的嵌合部。
另外,伴随着将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宽度中央部的情况,如图1所示,上述的除霜/露出风口21及吹面出风口22为了避开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所位于的宽度中央部而朝宽度方向的外方偏移而开设。
上述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形成上述的空气流路的壁部。
如图7及图11(图12)所示,该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中存在有:例如,区隔开上述空气加热用流路5和上述的吹脚用流路13等之间的上述加热用流路后壁15、区划后部用流路14和吹脚用流路13之间的间隔壁17及其上边缘部17a、设置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部并在与加热用流路后壁15之间构成上述的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出口部的加热用流路上壁50等。
另外,加热用流路上壁50还包含后述的轴支承部50a。为了支承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该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均形成为:宽度尺寸变短或变窄夹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相当的量。
具体而言,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后壁分别具有:将空调装置本体8的本体后壁16朝宽度方向几乎均等地分割为二的宽度尺寸。
与此相对,上述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形成为:与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后壁相比,短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后面的半宽相当量的尺寸。而且,上述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以夹持状态保持于形成在宽度尺寸短的左右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的内方侧的边缘部之间的间隙部分。
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和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接合部分虽然未特别明确的图示,但可设置例如由凹凸嵌合或镶嵌嵌合的嵌合部。
另外,如图8及图14A、14B所示,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上面部43的上侧朝上方突设有能够支承空调装置本体1的上壁的内表面的支承板51。该支承板51设置于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宽度中央部,并且以支柱的状态从下侧支承着空调装置本体8的宽度中央部。该支承板51的上边缘部具有与上述的除霜/露出风口21、吹面出风口22等的侧面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在此情况下,侧视形状为分叉形状。
此外,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下面部44及前面部下部具有能够搭载以及嵌合保持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下部壁周边部分的形状,例如下部壁嵌合形状部。
(结构2)
如图5、图13概略所示,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具有将比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还要靠上述空调用空气2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区域分割为上述第一空间部9和上述第二空间部35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55。
(补充说明2)
在此,上述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55”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将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热交换面向宽度方向、例如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分割方向分割为多个区域、例如与第一空间部9对应的区域以及与第二空间部35对应的区域的壁部。在此情况下,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左右的侧面部42相当于上述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55。
(结构3)
如图8、图14A、图14B所示,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内部具有将上述第二空间部35区隔开为经过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以及迂回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的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
而且,该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部的位置朝向上述第二开口部12延伸,并且形成上述第二开口部12的一部分。
(补充说明3)
在此,上述的“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是后座用的空气加热流路。该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设置于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并且连接于上述的开口部46。
上述的“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是后座用的冷风迂回流路。该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以迂回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并且连接于上述的开口部47。为此,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上面部43形成为将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表面的上方较大地迂回的近乎曲线形状。
上述的“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是分离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和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的壁部。该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是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部的位置朝向上述第二开口部12的高度方向的几乎中间的位置以向下倾斜的方式延伸而成。该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的后端部成为将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后面的开口部46、47上下分割的区隔壁。
(结构4)
如图7所示,上述混合区域7的上游侧或入口侧设置用于调节在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中所加热的空调用空气2和在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3中所冷却的空调用空气2的混合比例的空气混合门(mix door)61。
而且,如图8~图10(图10A~图10D)所示,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具有用于将空气混合门61设置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游侧部分的空气混合门安装部62。
(补充说明4)
在此,上述的“空气混合门61”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对前座侧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机构。在此情况下,空气混合门61设置于空气加热用流路5的入口部和冷风迂回流路6的入口部之间。关于空气混合门61存在有各种结构。在此,空气混合门61为使门扇绕旋转轴周围转动的单叶片结构。
上述的“空气混合门安装部62”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将上述的空气混合门61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的安装部。在此情况下,其具有:用于将旋转轴以转动的方式支承的轴安装部65、以及覆盖上述的门扇的内侧边缘部的整个转动范围的几乎为扇型的侧面闭合部66。
而且,该轴安装部65是连接于在构成上述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的加热用流路上壁50的前端部的位置处一体设置的轴支承部50a的轴孔。此外,侧面闭合部66从构成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上游侧的开口部45的左右的侧面部42的前边缘上部朝向前方以几乎相同平面的状态延伸设置。
与此相对,关于为了调节后坐侧的温度所必要的第二空气混合门71,其不直接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并且如图8所示,将具有第二空气混合门71的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独立地设置,以使该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间接地安装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上述的第二开口部12。
另外,为了将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空间效率良好地安装,从侧方观察,空调装置本体8的第二开口部12相对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本体后壁16的其他部分成为凹进一节的槽口(notch)形状等。
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开口部12中存在有上述第二吹面出风口24、第二吹脚出风口25。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不使用第二吹脚出风口25,因此如图1所示,在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的对空调装置本体8的连接部分上一体地设置用于闭塞第二吹脚出风口25的闭合板部73。
另外,关于第二吹脚出风口25,预先形成为闭塞状态,当只要在使用时,通过后加工开口形成也可。据此,对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可不必设置闭合板部73。
在此,若对上述的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进行简单说明话,如图8所示,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的内部具有:上述的第二空气混合门71和后座用吹面流路74及后座用吹脚流路75,在这些之间,还具有用于对后座用吹面流路74和后座用吹脚流路75分配空调用空气2的流量的空气分配阀76。
在此情况下,后座用吹面流路74设置于下侧,后座用吹脚流路75设置于上侧。
而且,使用流路区隔板部77等(参见图1)将该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的内部向宽度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区隔为多个,据此能够对后座的左右进行温度调节,因此,也能够成为四座以上的独立温度调节方式的空调装置1。
(结构5)
作为变形例,如图17~图24、主要是图18的分解立体图及图17的纵截面图所示,上述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设置替代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内部区隔部件81(参见图20A~图20D)也可,该内部区隔部件81将上述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区隔为两个。
如图21、图22所示,该内部区隔部件81与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一样,在上述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通过形成上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所支承。
(补充说明)
在此,如图20A~图20D所示,“内部区隔部件81”具有:将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左右区隔的区隔板部82,以及通过上述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所支承的支承部83。内部区隔部件81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宽度中央部。
而且,区隔板部82具有能够***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槽部82a的同时,其上边缘部与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一样,具有与上述的除霜/露出风口21、吹面出风口22等的侧面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在此情况下,侧视形状为分叉形状(分叉形状部82b)。此外,区隔板部82的下边缘部与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下面部44一样,具有能够搭载以及嵌合保持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下部壁周边部分的形状,例如下部壁嵌合形状部。
进而,内部区隔部件81具有用于将空气混合门61设置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游侧部分的空气混合门安装部。该空气混合门安装部与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空气混合门安装部62一样,如文字记载,是用于将上述的空气混合门61设置于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的安装部。
在此情况下,如图20A所示,空气混合门安装部具有:用于将旋转轴以转动的方式支承的轴安装部82c、以及覆盖上述的门扇的内侧边缘部的整个转动范围的几乎为扇型的侧面闭合部82d。而且,该轴安装部82c由连接于在构成上述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的加热用流路上壁50的前端部的位置处一体设置的轴支承部50a的轴孔、以及从该轴孔的边缘部向两侧突设的孔边缘突出部构成。
此外,侧面闭合部82d从内部区隔部件81的区隔板部82的前边缘上部朝向前方以几乎相同平面的状态延伸设置。
此外,支承部83是从区隔板部82朝向宽度方向的两侧以与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相同宽度尺寸延伸而成。支承部83中存在有对应于上述的加热用流路后壁15的部分例如后壁支承部84、对应于设置在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表面的位置的加热用流路上壁50(轴支撑部50a也包含)的部分例如前壁支撑部85等。
另外,没有设置有对应于区划后部用流路14和吹脚用流路13的间隔壁17的上边缘部17a的部分,代为设置有略微***至形成于一对间隔壁17之间的后部用流路14的入口部内的分离用壁部86(参见图21、图22)。
进而,在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设置有内部区隔部件81的情况下,对第二开口部12安装后座用空气流路部件87而替代上述的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该后座用空气流路部件87具有:连接于上述的第二吹面出风口24的后座用吹面流路88以及连接于第二吹脚出风口25的后座用吹脚流路89一体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后座用吹面流路88设置于中央部,后座用吹脚流路89设置于该后座用吹面流路88的两侧部。
<作用>以下,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关于使用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时的作用)
首先,在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设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而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形成第一空间部9和第二空间部35的情况下,在第一空间部9中进行如下的作用。
即,如图7所示,空调用空气2在冷却用热交换器3中被除湿冷却后,经过空气加热用流路5而在加热用热交换器4中加热并输送至混合区域7,或者,不经过空气加热用流路5,却经过冷风迂回流路6并输送至混合区域7。另外,向空气加热用流路5及冷风迂回流路6的空调用空气2的流量调节是通过空气混合门61而进行。
而且,在加热用热交换器4中所加热的空调用空气2和经过冷风迂回用流路6的冷的空调用空气2在混合区域7中混合而温度调节后,从对应于前座侧的第一开口部11吹出。
此时,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控制器而设定吹出模式,从而能够使在混合区域7中温度调节的空调用空气2从除霜/露出风口21、吹面出风口22、吹脚出风口23适当地送出。
而且,从除霜/露出风口21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通过朝向未图示的车窗玻璃吹出,从而用于防止窗户模糊现象。此外,从吹面出风口22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朝向前座乘客的上半身或者胸部吹出。而且,从设置在吹脚用流路13的入口部的吹脚出风口23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朝向前座乘客的下半身或者脚部吹出。
另外,如在后所述,后部用流路14及第二吹面出风口24构成为能使用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结构。此外,第二吹脚出风口25构成为利用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的闭合板部73封住而不能使用的结构。
而且,在第二空间部35中进行如下的作用。
即,如图8所示,空调用空气2在冷却用热交换器3中除湿冷却后,进入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内,并分配至由第二区域分割部件58区划形成的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和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
而且,经过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的空调用空气2在加热用热交换器4中加热,并输送至第二开口部12的第二吹面出风口24。
此后,来自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的加热的空调用空气2(H)和来自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的冷却的空气2(C)由连接在第二吹面出风口24的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的第二空气混合门73温度调节,并由空气分配阀76调节向后座用吹面流路74和后座用吹脚流路75的分配及流量而朝向后座侧送出。
(关于使用内部区隔部件81时的作用)
相对于上述内容,在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设置内部区隔部件81而将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的第一空间部9区隔为两个、例如左右区隔的情况下,在左右的第一空间部9中,与设置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情况的第一空间部9几乎相等地,分别进行空调用空气2的温度调节。
而且,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控制器而设定吹出模式,从而能够使在混合区域7温度被调节的空调用空气2从除霜/露出风口21、吹面出风口22、吹脚出风口23适当地送出。
而且,如上所述,从除霜/露出风口21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通过朝向未图示的车窗玻璃吹出,从而用于防止窗户模糊现象。此外,从吹面出风口22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朝向前座乘客的上半身或者胸部吹出。而且,从设置在吹脚用流路13的入口部的吹脚出风口23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朝向前座乘客的下半身或者脚部吹出。
进而,空调用空气2也从设置在后部用流路14的出口部的第二吹面出风口24送出而使用于朝向后座乘客的上半身或者胸部吹出。此外,空调用空气2也从设置在吹脚用流路13的出口部的第二吹脚出风口25送出而使用于朝向后座乘客的下半身或者脚部吹出。
在此,由于不特地进行为了后座的温度调节、流量调节,因此将从第一开口部11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的剩余部分通过后部用流路14从第二吹面出风口24送出。此外,将从吹脚吹风口23送出的空调用空气2的剩余部分通过吹脚用流路13从第二吹脚出风口25送出。
(关于其他的作用)
进而,虽然没有特别详细的说明,但是可通过对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不设置上述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及内部区隔部件81中的任何一者,从而能够将第一空间部9以单一的状态使用。在此情况下,将相当于内部区隔部件81的支承部83的部件设置于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之间而支承。
<作用>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效果1)
在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设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据此,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能够形成多个独立的空调用空间部、即第一空间部9及第二空间部35。
此时,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通过设置在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37所支承。据此,不改变外部壳体31、32之间的嵌合部分的形状,也能够使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具有上述的独立的多个空调用空间部。
与此相对,例如,在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由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嵌合部分等所支承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其嵌合部分设置用于支承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新的支承结构等,因此根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有无,就有必要改变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嵌合部分的形状。
如此,不改变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的嵌合部分的形状而解决,因此,例如,只要在第一外部壳体31和第二外部壳体32之间夹持内部区隔部件81或间隔板,就能够使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形成两个独立的空调用空间部、例如第一空间部9等的也变为简单。
据此,如上所述,通过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设置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而具有上述的多个独立的空调用空间、例如第一空间部9及第二空间部35,且对各空调用空间部分别安装独立的温度调节机构、例如空气混合门61、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从而能够对各空调用空间部分别进行温度调节。
而且,仅通过选择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和上述内部区隔部件81中的某一个而安装于空调装置本体8,就能够对应用于如上述的多座独立温度调节的专用结构或者用于两座独立温度调节的专用结构,并且在哪一个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外部壳体31、32而对应,因此能够减少其相当量的成本。
(效果2)
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具有将比加热用热交换器4还要靠空调用空气2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区域分割为第一空间部9和第二空间部35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55。据此,能够将加热用热交换器4区域分割为第一空间部9用区域和第二空间部35用区域而使用。
因此,提高由区域分割而独立的各空间部、即第一空间部9及第二空间部35的温度调节性。
此外,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具有上述的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55。据此,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不必新增用于区域分割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间隔部、间隔结构,从而能够实现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结构的简单化。
(效果3)
上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的内部具有将上述第二空间部35区隔开为经过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以及迂回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的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据此,由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能够将第二空间部35可靠地区隔开为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和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而且,该第二区域分割壁部58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4的上部的位置朝向上述第二开口部12延伸,并且形成上述第二开口部12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使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56和第二冷风迂回流路57分别导向第二开口部12,并分别在第二开口部12处开口。
据此,例如,只要将具有第二空气混合门71的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安装于第二开口部12,就能够在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内独立地进行来自第二开口部12的空调用空气2的温度调节。而且,只要将该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的内部区隔开为两个,进而使来自第二开口部12的空调用空气2分为两个,并能够对其独立进行温度调节。
因此,无需变更空调装置本体8的结构,仅通过安装第二空气混合门单元72来形成为多座独立温度调节方式,从而使空调装置本体8持有高的可扩展性。
(效果4)
在混合区域7的上游侧设置用于调节在加热用热交换器4中所加热的空调用空气2和在冷却用热交换器3中所冷却的空调用空气2的混合比例的空气混合门61,第二空间构成部件36具有用于将空气混合门61设置于比加热用热交换器4还要靠上游侧部分的空气混合门安装部62。
据此,在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不必新增用于安装空气混合门61的结构,因此将结构、功能汇集而使空调装置本体8实现紧凑化(compact)。
(效果5)
如上所述,在第一外部壳体31及第二外部壳体32的内部设置内部区隔部件81而将空调装置本体8的内部区隔为两个的第一空间部9,据此能够对各第一空间部9分别安装独立的空气混合门61而进行多座/两座独立温度调节。
以上,通过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实施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因而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实施例的结构,即使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应当包含于本发明。此外,例如,在各实施例中包括多个结构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内容,也应当包括这些结构的可能的组合。此外,在示出多个实施例或变形例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内容,也应当包括涵盖这些结构的组合的可能的部分。此外,对于附图中所描绘的结构,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内容,也应当包括在其中。进而,存在“等”的用语的情况下,以包含同等的结构的含义来使用。此外,存在“大致”、“约”、“左右”等的用语的情况下,以包含常识性范围或精度的含义来使用。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2013年3月29日向日本国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073725的优先权,通过参照的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援引其全部公开内容。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空调本体装置,该空调本体装置具有:
冷却用热交换器,其冷却空调用空气;
加热用热交换器,其加热空调用空气;
空气流路,其具有具备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加热用流路及迂回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冷风迂回流路;
混合区域,其将来自所述空气加热用流路的已被加热的空调用空气和来自所述冷风迂回流路的已被冷却的空调用空气混合,并且
所述空调装置本体构成为其内部具有第一空间部的同时,面向该第一空间部其外侧面具有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成为对前座侧的空调用空气的送出口,所述第二开口部成为对后座侧的空调用空气的送出口,
所述空调装置本体具有分割为二的第一外部壳体和第二外部壳体,
用于构成第二空间部的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对该第一外部壳体及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配设为:使该第二空间部介于所述第一空间部中,并且使该第二空间部面向所述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在所述第一外部壳体及第二外部壳体的内部由形成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路形成壁部所支承,
所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的内部具有将所述第二空间部区隔开为经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加热用流路,以及迂回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第二冷风迂回流路的第二区域分割壁部,
该第二区域分割壁部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部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延伸,并且形成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具有将比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还要靠所述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区域分割为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的第一区域分割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区域的上游侧设置用于调节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中所加热的空调用空气和在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中所冷却的空调用空气的混合比例的空气混合门,
所述第二空间构成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空气混合门设置于比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还要靠所述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空气混合门安装部。
CN201480019402.4A 2013-03-29 2014-03-12 车辆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3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3725 2013-03-29
JP2013073725A JP6042254B2 (ja) 2013-03-29 2013-03-29 車両用空調装置
PCT/JP2014/056479 WO2014156646A1 (ja) 2013-03-29 2014-03-12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3460A CN105073460A (zh) 2015-11-18
CN105073460B true CN105073460B (zh) 2017-12-01

Family

ID=5162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940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3460B (zh) 2013-03-29 2014-03-12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39261A1 (zh)
JP (1) JP6042254B2 (zh)
CN (1) CN105073460B (zh)
WO (1) WO20141566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20668B2 (en) * 2013-10-08 2019-03-0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VAC temperature control bypass throttle
KR102474617B1 (ko) * 2016-12-14 2022-1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트리플 존 공기조화장치
US11040594B2 (en) * 2017-11-22 2021-06-22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VAC driver-focus mode operation mechanism
US10882376B2 (en) * 2018-05-15 2021-01-0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20220001332A (ko) * 2020-06-29 2022-01-0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2356635A (zh) * 2020-08-31 2021-02-12 东风马勒热***有限公司 带有后吹面独立流道结构的汽车空调分风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3329A (zh) * 2001-09-06 2005-11-30 日本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814470A (zh) * 2005-02-01 2006-08-09 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装置
CN1950224A (zh) * 2004-05-13 2007-04-18 贝洱公司 用于机动车通风和/或调温装置的***
CN101791936A (zh) * 2006-08-07 2010-08-0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空气调节用的空气管道和车辆用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5217B1 (fr) * 2000-02-22 2002-06-28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pour vehicule
JP2002046451A (ja) * 2000-08-01 2002-02-1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431955B2 (ja) * 2003-11-28 2010-03-17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 空調用バッフルプレ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ユニットの温調ユニット部
EP1685990B1 (en) * 2005-02-01 2009-08-26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2009202687A (ja) * 2008-02-27 2009-09-1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1011710A1 (de) * 2011-02-18 2012-08-23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Luftmischungs- und -verteilungsvorrichtung und Fahrzeugheizungs- oder -klimaanla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3329A (zh) * 2001-09-06 2005-11-30 日本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950224A (zh) * 2004-05-13 2007-04-18 贝洱公司 用于机动车通风和/或调温装置的***
CN1814470A (zh) * 2005-02-01 2006-08-09 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装置
CN101791936A (zh) * 2006-08-07 2010-08-0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空气调节用的空气管道和车辆用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3460A (zh) 2015-11-18
US20160039261A1 (en) 2016-02-11
WO2014156646A1 (ja) 2014-10-02
JP2014198486A (ja) 2014-10-23
JP6042254B2 (ja) 201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3460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3990556B2 (ja) 2つの混合領域を有する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US8511371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automobile
US20090117841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20050269071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8460073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428784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09409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A2986215C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WO2014058009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37984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1023613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434302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712093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07525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328562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25445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417200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WO2017065101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7038746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KR20180001697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506727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1348534A (ja) 縦置き式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9188123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134207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