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095B -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s for straddle vehicles - Google Patents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s for straddle vehicl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5095B
TWI385095B TW99139676A TW99139676A TWI385095B TW I385095 B TWI385095 B TW I385095B TW 99139676 A TW99139676 A TW 99139676A TW 99139676 A TW99139676 A TW 99139676A TW I385095 B TWI385095 B TW I3850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engine
pipe
disposed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39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34712A (en
Inventor
Hiroshi Inaoka
Kazuo Fujihara
Shuji Hirayama
Takeo Igari
Toshinao Takigaw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34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4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5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50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1/00Installations of lubric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9Layout of the fuel vapour instal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6851With casing, support, protector or static constructional installations
    • Y10T137/6855Vehicle
    • Y10T137/6881Automot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
以往揭示有一種裝載著臨時吸附燃料箱內之蒸發燃料之罐且自該罐對引擎吸氣系統進行供給之二輪機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將罐配置於二輪機車等跨坐型車輛之情況下,為確保罐之配置空間而將使車體設計受到限制,同時亦導致車體之大型化。
另一方面,作為未使用罐之方法,以往揭示有如下方法:使燃料箱內之蒸發燃料穿過曲柄室之油底殼之機油之後而導入至曲柄室,且於引擎運轉時與吹漏氣(blow-by gas)一併導出至引擎吸氣系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32428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開昭49-88172號公報
然而,引用文獻2之構成中,必須於燃料箱與引擎之間設置蒸發燃料通道,故當需要將引用文獻2之方法應用於跨坐型車輛之情況下,為適合跨坐型車輛之現有零件之配置或使用便利性,而導致產生各種課題。
例如,於車座下方配置引擎,且於引擎前方之置腳部之下方配置燃料箱之跨坐型車輛,若引擎與燃料箱以最短距離連接成蒸發燃料通道,則於車輛擺動之情況下,會產生箱內之液體燃料流入引擎,或者引擎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之虞。為避免此種情況,而使燃料箱之位置升高,則將導致置腳部提高,從而對駕乘者之乘坐性造成影響。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研製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適合跨坐型車輛之佈局,同時可防止燃料箱內之液體燃料流入引擎之事態或引擎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之事態。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係具備有供駕駛者乘坐之車座(12)、配置於車座(12)下方之引擎(E)、配置於引擎(E)前方供駕駛者放置腳部之置腳部(44)、配置於置腳部(44)下方之燃料箱(35)、及一端連接於燃料箱(35)且另一端連接於引擎(E)以將燃料箱(35)內之蒸發燃料排出至引擎(E)內之機油之蒸發燃料通道(110、112)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係以於連接上述燃料箱(35)與上述引擎(E)之中途具有最上部(X)之方式而進行配置,且該最上部(X)被配置於高於上述燃料箱(35)之燃料上限面、上述引擎(E)內之機油上限面及上述置腳部(44)之位置處。
根據該構成,由於蒸發燃料通道係以於連接燃料箱與引擎之中途具有最上部之方式而進行配置,且該最上部係配置於高於燃料箱之燃料上限面、引擎內之機油上限面及置腳部之位置上,因此,可適合於跨坐型車輛之佈局,同時可防止燃料箱內之液體燃料流入引擎之事態或引擎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之事態。於該情況下,由於可將蒸發燃料通道之最上部提高至高於置腳部之位置處,故可保持置腳部較低,確保駕乘者之乘坐性,同時可有效地防止燃料或機油流入之事態。
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最上部(X)相較上述置腳部(44)而配置於偏車體後方處。根據該構成,可保持置腳部較低,同時利用置腳部之後方空出之空間而可形成山配管之蒸發燃料通道。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2)以沿著上述引擎(E)之上表面之方式配置。根據該構成,在蒸發燃料於蒸發燃料通道內凝結之情況下,即可利用引擎之熱,使凝結之燃料積極蒸發。
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以於上述燃料箱(35)附近之上述置腳部(44)之後方且低於上述最上部(X)之位置處具有於沿車寬方向左右呈S字狀屈曲之S字配管部(111S)之方式而配置。根據該構成,可保持置腳部較低,同時利用置腳部後方之空間,而可配置S字配管部。藉由該S字配管部而可使液體燃料難以流入至最上部,故可使燃料箱側之氣液分離構造簡化。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具備有用於阻止自上述引擎(E)朝向上述燃料箱(35)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135),且使該第1止回閥(135)相較上述置腳部(44)而配置於偏車體後方處。根據該構成,可確實地防止引擎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中之事態,同時可保持置腳部較低,並可利用置腳部後方之空間。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具備有用於阻止自上述引擎(E)朝向上述燃料箱(35)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135),且使該第1止回閥(135)相較上述最上部(X)而配置於引擎(E)側之蒸發燃料通道(110)。根據該構成,可使由第1止回閥所阻止之液體流入至引擎側。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有對上述燃料箱(35)內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通道(150、113),且使該空氣供給通道(113)具備有用於阻止自上述燃料箱(35)朝向大氣側之流動之第2止回閥(137)。根據該構成,可防止燃料箱之內壓極端地變為負壓。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50)連接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根據該構成,可使蒸發燃料通道之一部分於空氣供給通道中共用。
於該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13)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上述最上部(X)附近連接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根據該構成,可使機油或燃料難以蓄積於連接部分。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13)自與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相連接之連接部朝向上方傾斜而進行配管,同時於該朝向上方傾斜之配管配置上述第2止回閥(137)。根據該構成,藉由空氣供給通道之第2止回閥,可使燃料即便進入蒸發燃料通道側,而亦能夠返回至蒸發燃料通道側。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跨坐型車輛於上述置腳部(44)之前方具備有護腿板(43),且將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50)配置於上述護腿板(43)內。根據該構成,可利用護腿板內之空間來配置空氣供給通道。
本發明中,係於具備供駕駛者乘坐之車座、配置於車座下方之引擎、配置於引擎前方供駕駛者放置腳部之置腳部、及配置於置腳部下方之燃料箱之跨坐型車輛中,使蒸發燃料通道以於連接燃料箱與引擎之中途具有最上部之方式而進行配置,且將該最上部配置於高於燃料箱之燃料上限面、引擎內之機油上限面及置腳部之位置處,因此,可適合跨坐型車輛之佈局,同時可防止燃料箱內之液體燃料流入引擎之事態或引擎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之事態。
又,若使最上部相較置腳部而配置於偏車體後方處,則可保持置腳部較低,並可利用置腳部後方所空出之空間,而形成山配管之蒸發燃料通道。
又,若使蒸發燃料通道以沿著引擎之上表面之方式而進行配置,則在蒸發燃料於蒸發燃料通道內凝結之情況下,可利用引擎之熱,而使凝結之燃料積極地蒸發。
又,若使蒸發燃料通道以於燃料箱附近之置腳部後方且低於最上部之位置具有沿車寬方向左右呈S字狀屈曲之S字配管部之方式而進行配置,則可保持置腳部較低,並可利用置腳部後方之空間來配置S字配管部,藉由該S字配管部而可使燃料箱側之氣液分離構造簡化。
又,若於蒸發燃料通道之中途具備有用於阻止自引擎朝向燃料箱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且使該第1止回閥相較置腳部而配置於車體後方,則可確實地防止引擎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之事態,同時可保持置腳部較低,並可利用置腳部後方之空間。
又,若於蒸發燃料通道之中途具備有用於阻止自引擎朝向燃料箱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且使該第1止回閥相較最上部而配置於引擎側之蒸發燃料通道,則可使由第1止回閥阻止之液體流入至引擎側。
又,若使跨坐型車輛具備有對燃料箱內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通道,且使該空氣供給通道具備有用於阻止自燃料箱朝向大氣側之流動之第2止回閥,則可防止燃料箱之內壓極端地變為負壓。
又,若使空氣供給通道連接於蒸發燃料通道之中途,則可使蒸發燃料通道之一部分於空氣供給通道中共用。於該情況下,若使空氣供給通道於蒸發燃料通道之最上部附近連接於蒸發燃料通道,則可使機油或燃料難以蓄積於連接部分。
又,若使空氣供給通道以自與蒸發燃料通道相連接之連接部朝向上方傾斜而進行配管,同時於該朝向上方傾斜之配管配置上述第2止回閥,則藉由空氣供給通道之第2止回閥,而可使燃料即便進入蒸發燃料通道側,亦能夠返回至蒸發燃料通道側。
又,若使跨坐型車輛於置腳部之前方具備有護腿板,且將空氣供給通道配置於護腿板內,則可利用護腿板內之空間來配置空氣供給通道。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所謂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係以自車輛之駕乘者所觀察之方向為基準。
<第1實施形態>
圖1為裝載有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之二輪機車之側視圖,圖2為自上方所觀察之圖。
該二輪機車1,係於車體車架2以上下可擺動自如方式支撐有動力單元P之速克達型之跨坐型車輛,且於駕乘者所乘坐之車座12之前方具備側視呈U字狀之跨腳空間。
該二輪機車1係包含:車體車架2、由車體車架2之頭管3轉動自如地受支撐且構成操縱系統之一部分之轉向桿4、安裝於該轉向桿4之下端所設置之底部橋接器5之左右一對前叉6、與轉向桿4之上端連結之操縱用之車把7、由前叉6旋轉自如地受支撐之前輪8、由車體車架2之後部上下擺動自如地受支撐之擺動式動力單元P、由動力單元P之後端部旋轉自如地受支撐之後輪10、配設於動力單元P與車體車架2之間之後避震器11、及由車體車架2之大致中央上部支撐之車座12。
車體車架2係包括:自頭管3於車寬方向中央朝後向下延伸之單一下降車架21、前端固著於下降車架21之下部兩側且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下車架22、及與下車架22之後端一體相連之左右一對後車架23,且各個車架21~23係由金屬製管所形成。
後車架23係一體地具備:自下車架22之後端朝後向上延伸之傾斜部23A、及自傾斜部23A之後端水平地向後方延伸之水平部23B,且於左右之後車架前部(左右之傾斜部23A)間,架設有俯視為向前方膨出之U字形狀第1橫構架24,於左右之後車架23後部(左右之水平部23B)間,架設有沿車寬方向直線延伸之第2橫構架25。
如圖2所示,第1橫構架24係俯視時向前方凸狀彎曲,因此,其可使後車架23前部之剛性提昇,同時於第1橫構架24後方確保動力單元P收納空間之寬廣,又,可由第1橫構架24保護該等零件之前方。再者,於圖2中,元件符號24A係為設置於第1橫構架24、且支撐收納箱26之左右一對支撐部。
於左右之下車架22與後車架23之連設部,設置有左右一對支架27,且該等支架27係經由連桿機構28,而可上下擺動自如地支撐著動力單元P。
於左側之支架27,可轉動自如地安裝有側柱30(圖1中,由二點鏈線表示),且可藉由該側柱30而使車體以向左側斜置之姿勢予以停放。又,於連桿機構28與後輪10之間中,使中心柱31可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動力單元P之前下部,且可藉由該中心柱31而使車體以與地面垂直之姿勢予以停放。
圖1係表示向停放位置放下兩柱30、31之狀態,且兩柱30、31均形成為收藏時上彈到後方而於停放位置以朝前向下傾斜之方式立起之柱形狀。
於左右之下車架22間,配置有燃料箱35,而於後車架23間,自第1橫構架24遍及第2橫構架25之間配置有前後較長之收納箱26。若於左右之下車架22間配置燃料箱35,則燃料箱35將位於車座12下方之動力單元P之前方,因此,可更進一步實現車體之低重心化或質量之集中化,同時由於燃料箱35未存在於後車架23側,因此可使收納箱26更進一步大容量化。
車座12係形成為駕駛者與搭乘者可前後隔開間隔乘坐之前後較長之一體型車座,且經由未圖示之鉸鏈機構,可開關自如地安裝於收納箱26之上方開口。
該二輪機車1係包括覆蓋車體而由合成樹脂構成之車體外殼41。車體外殼41大體而言係包含覆蓋車體前部(頭管3等)之前蓋42、以夾持頭管3之方式連結於前蓋42之背面且遮擋駕駛者之腳前方之護腿板43、位於車體下部(燃料箱35等之上方)供駕駛者放腳之置腳部(亦稱為腳踏板)44、覆蓋車體下部(燃料箱35等)之側方及下方之底蓋45、及覆蓋車體後部之兩側之後蓋46。
又,於車把7安裝有覆蓋車把7周邊之零件且安裝有頭燈47之車把蓋48。又,於前叉6安裝有覆蓋前輪8之前擋泥板49,於後蓋46則安裝有覆蓋後輪10之後擋泥板50。
圖3係自左側方觀察動力單元P之圖。
動力單元P係由水冷式單缸4衝程之引擎E、及將該引擎E之輸出傳遞至後輪10之動力傳遞裝置T所構成。該動力單元P係引擎E經由彎曲形狀之連桿構件(亦稱為引擎懸掛連桿)28A,而可受支撐地圍繞與後輪10之旋轉軸線平行之軸線進行擺動,且於動力傳遞裝置T之後部連結著後避震器11之下端,該後避震器11之上端連結於後車架23之後部。亦即,該動力單元P亦具有可上下擺動自如地支撐後輪10之搖臂功能。
引擎E係包括:曲柄軸箱51,由與後輪10之旋轉軸線(後輪軸10A之軸線)平行地旋轉自如地支撐曲柄軸C之右曲柄軸箱51R及左曲柄軸箱51L構成之左右二等分構造;及汽缸部52,連結於曲柄軸箱51之前部,且使汽缸軸線前傾至大致水平為止;汽缸部52係包括:汽缸體53、連結於汽缸體53之前表面之汽缸蓋54、及連結於汽缸蓋54前端之汽缸蓋外殼55。再者,於圖3中,元件符號LO係汽缸鑽孔中心,元件符號51A係連結有連桿構件(引擎懸掛連桿)28A之凸轂(引擎懸掛連桿之凸轂)。本引擎E係如圖3所示,形成為使汽缸鑽孔中心LO相對曲柄軸C偏置於下方之偏置曲柄佈局。
於作為該引擎E之前上部之汽缸蓋54上表面,經由安裝有噴射器56A之進氣管56而連結有節氣閥57,且於該節氣閥57,經由連接管57A而連接有空氣清潔器單元58(參照圖1)。空氣清潔器單元58係於後輪10左側安裝於動力單元P上部,且形成為於後輪10左側前後延伸之箱形狀。
於作為該引擎E之前下部之汽缸蓋54下表面,連接有排氣管59,該排氣管59係於引擎E之下方一面延伸至車輛後方一面延長至後輪10之右方,且於其後端連接有消音器60。亦即,本車輛1之引擎吸氣系統係利用引擎E之上方(動力單元P之上方)空間而進行配置,而引擎排氣系統則利用引擎E之下方(動力單元P之下方)及後輪10右側之空間而進行配置。
動力傳遞裝置T係包括V型皮帶式之無段變速機構,藉由使曲柄軸C之旋轉以連續可變之變速比傳遞至後輪10而使後輪10旋轉驅動。該動力傳遞裝置T係與引擎E一體形成,從而可實現動力單元P之小型化。
本車輛1係於車座12之下方配置有引擎E,且於引擎E前方之置腳部44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35之零件佈局,因此,可於置腳部44之後方形成由燃料箱35、動力單元P及收納箱26所包圍之空間。
本構成中,係利用置腳部44之後方空間,而配設有可防止燃料箱35中產生之蒸發燃料釋放到大氣中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100。以下,對蒸發燃料控制裝置100進行詳細描述。
圖4係自車體側方一併觀察蒸發燃料控制裝置100與周邊構成之圖,圖5係自車體上方所觀察之圖。
燃料箱35係形成為由上盒35A與下盒35B構成之上下二等分構造,且於上盒35A,前後隔開間隔而設置有用以安裝燃料泵38之泵安裝部35M、及相較泵安裝部35M為小徑之供油口35N,且於上盒35A之背面(下表面),氣液分離器36安裝於小徑供油口35N之側方(本構成為右側)所空出之側方空間。
於該燃料箱35儲存有液體燃料,該液體燃料若因外部氣溫等受熱,則將部分蒸發,使得蒸發燃料會蓄積於箱35內之上方空間。上述氣液分離器36係配置於箱35內之上方空間,因此,可將如此之蒸發燃料順利地導入至分離器36內,且於氣液分離器36內進行氣液分離後,而使其流向氣體出口。
於氣液分離器36之氣體出口,連結有形成蒸發燃料通道之金屬製或樹脂製(含橡膠)之箱內配管37之一端,且該箱內配管37係避開供油口35N,同時沿著上盒35A之後壁延長至與氣液分離器36相反之一側(左側),且於上盒35A之車寬方向一端側(左側)貫通上盒35A之上板而向上方突出。藉此,可於燃料箱35後部之車寬方向一端側(本構成為左側),設置有將箱35內之蒸發燃料排出之蒸發燃料出口部37A。
於該燃料箱35之蒸發燃料出口部37A,連結有構成箱35外之蒸發燃料通道之箱外配管110之一端。該箱外配管110係包括連結於蒸發燃料出口部37A之第1配管111、及經由接頭零件120連結於該第1配管111之後端之第2配管112與第3配管113,且第2配管112之後端連結於引擎E,第3配管113之後端呈現開口。該等配管111~113係橡膠軟管等具有柔軟性之配管,且由燃料無法透過之配管所形成。再者,該等配管111~113係由車體外殼41所覆蓋,因此不會淋到雨水等,且雨水或粉塵等亦無法自第3配管113之後端進入。
如圖4以及圖5所示,第1配管111係沿著車體車架2由設於第1橫構架24之左右之一對管夾構件121、122所支撐。
此處,管夾構件121、122係藉由焊接或螺釘等緊固構件而安裝於車體車架2、且使箱外配管110保持於車體車架2之配管保持零件。
第1配管111係如圖4所示,側視時自燃料箱35之蒸發燃料出口部37A朝向第1橫構架24延伸至上方,此處,係藉由設於第1橫構架24下表面之車寬方向一端側(左側)之管夾構件121而支撐於第1橫構架24上。
又,第1配管111係如圖5所示,俯視時自燃料箱35之蒸發燃料出口部37A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左側)成為凸起之U字狀扭曲部111B,在形成該扭曲部111B之後,藉由上述管夾構件121進行支撐。
如圖4以及圖5所示,該管夾構件121係使第1配管111沿車寬方向受到支撐,藉此,可保持為於車寬方向外側維持凸起之U字狀扭曲部111B之狀態。
然後,第1配管111係朝向藉由管夾構件121而轉向之方向、即車寬方向內側(右側)延伸,且由設置於第1橫構架24下表面右側之管夾構件122支撐。
於該情況下,第1配管111並非沿車寬方向呈一直線狀延伸,而如圖5及圖4所示,以形成相較一管夾構件121之支撐位置而移動至車體前側及上側之彎曲部111C之方式盤繞,且以保持該彎曲部111C之方式由另一管夾構件122進行支撐之後,朝向後車架23之外側朝後向上盤繞,且於相較第1橫構架24之上方且後車架23之傾斜部23A之中途,連結於接頭零件120。
又,第1配管111係自車體右側之管夾構件122至車體左側之管夾構件121而成為下降配管,故即便於利用側柱30停車之情況下,上述下降配管亦不會成為水平配管或上升配管,而是維持著下降配管之狀態。
亦即,於第1配管111,如圖5所示,藉由U字狀扭曲部111B與彎曲部111C而形成有於車寬方向左右S字狀屈曲之S字配管部111S。然後,於高於該S字配管部111S之位置連結於接頭零件120。如此,若於燃料箱35與接頭零件120之間設置S字配管部111S,則於車輛1沿車寬方向傾斜之情況下,燃料箱35內之燃料即便流入第1配管111內,燃料亦難以穿過S字配管部111S,從而可避免燃料流入至接頭零件120中之事態。
接頭零件120中,係使用一體地具有沿車體前後方向延伸且可於兩端進行配管連接之第1管部120A、及自該第1管部120A沿著車寬方向延伸且可於前端進行配管連接之第2管部120B的近似T字狀之3way(三向)接頭。於該第1管部120A之前端,連結有第1配管111之後端,且於第1管部120A之後端,連結有第3配管113之前端。又,於第2管部120B之前端,連結有第2配管112之前端。
第2配管112係由安裝於第1配管111所沿之側之後車架23上之第1密封墊131、及安裝於引擎E之上表面(動力單元P之上表面)之第2密封墊132所支撐。
此處,兩密封墊131、132係由具有可供第2配管112穿透之既定長度之穿透孔之筒狀彈性構件形成,且可藉由使第2配管112穿過該穿透孔,而以第2配管112沿著穿透孔之朝向,於未施加較大之緊固力之情況下彈性保持第2配管112之零件。本構成之密封墊131、132係於兩端具有凸緣部,且形成為於該等凸緣部之間隔著既定構件固定於後車架23或引擎E之形狀,藉此,即可精度良好地固定於預期之位置。再者,密封墊131、132之形狀或固定方法不受限於上述構成,亦可廣泛應用公知之方法。
第1密封墊131係於相較第1橫構架24之上方位置而安裝於後車架23之傾斜部23A上表面,且將第2配管112之前端部附近保持為沿車寬方向之朝向(朝著動力單元P之上表面之朝向)。於該情況下,由於第2配管112之前端部係連結於接頭零件120,故若由第1密封墊131來保持第2配管112之前端部附近,則藉由第1密封墊131而亦可保持接頭零件120。因此,本構成無需接頭零件120專用之保持零件。
第2密封墊132於圖4所示之低於上述第1密封墊131之位置、且於圖5所示之沿車寬方向與第1密封墊131分開之位置,被安裝於引擎E之上表面(動力單元P之上表面),且將第2配管112之後端部附近保持為沿車體前後方向之朝向。
此處,如圖5所示,第2密封墊132係俯視時相較引擎吸氣系統而設置於接頭零件120側(車體右側),藉此,可於構成引擎吸氣系統之節氣閥57或連接管57A等之側方(本構成為右側)空出之空間來配置第2配管112。
本構成係對節氣閥57或連接管57A,於左右一側(本構成為右側)配置構成蒸發燃料通道之第2配管112,且於另一側偏置配置空氣清潔器單元58,因此,可形成為左右分配第2配管112與空氣清潔器單元58之配置方式。
又,如圖5所示,第1密封墊131與第2密封墊132係沿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隔開間隔配置,因此,於第2配管112可形成有由沿第1密封墊131延伸之車寬方向延長部112A、及沿第2密封墊132延伸之前後方向延長部112B構成之扭曲部112C。
根據該構成,可容易配合引擎E之擺動(動力單元P之擺動),而使第2配管112之前後方向延長部112B,以第2配管112之車寬方向延長部112A之軸線為支軸進行上下擺動。該情況下之第2配管112之移動狀態於圖5中係由二點鏈線來表示。
因此,可使第2配管112圓滑地追蹤引擎E之擺動而不會較大地進行移動,從而可藉由引擎E之擺動(動力單元P之擺動),而利用扭曲部112C來抵消作用於第2配管112之移位。
又,如圖4所示,由於將第2密封墊132係設置於低於第1密封墊131之位置,因此,第2配管112以側視時朝後向下傾斜之方式盤繞。此處,使該傾斜成為沿著引擎E之上表面(動力單元P之上表面)之傾斜方式(向下傾斜),並使第2配管112之前後方向延長部112B之大致整體配置於引擎E附近。
該第2配管112之後端部,係連結於引擎E之上表面,且連通至儲存於引擎E之曲柄軸箱51內之引擎機油(以下,稱作機油)內。
進而,於第2配管112,將阻止流體自引擎E朝向第1配管111側流動之第1止回閥135***至引擎E之連結位置與第2密封墊132之間。藉此,不僅可經由該第2配管112容許蒸發燃料自燃料箱35內朝向引擎E之流動,另一方面,亦可避免機油自引擎E內朝向燃料箱35流動。
該第1止回閥135由於設置於由引擎E支撐之第2密封墊132附近,因此,可藉由第2密封墊132來保持第1止回閥135,從而無需第1止回閥135專用之支撐構件。
圖6係一併表示第2配管112與引擎E之連結部分及周邊構成之圖。
如該圖所示,於構成曲柄軸箱51之右半體之右曲柄軸箱51R中,在與左曲柄軸箱51L之接面(車寬方向內側之面)上,於曲柄軸C後方且後輪10前方位置,形成有上下方向延伸且於左曲柄軸箱51L側開放之貫通槽141,利用未圖示之左曲柄軸箱511之接面來阻塞開放部,由此可形成上下延伸之蒸發燃料通道。
該蒸發燃料通道係設置於一面避開用於利用緊固螺栓將曲柄軸箱51彼此緊固之連結部142,一面在曲柄軸箱51之後壁內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開口141A與供來自燃料箱35側之第2配管112***之接頭144相連通之位置,且設置於下端開口141B於儲存在曲柄軸箱51之油底殼51P中之機油(引擎機油)內呈開口之位置。藉此,於在引擎E之寬度方向中心、且曲柄軸C後方且後輪10前方,形成有使第2配管112連通至機油中之蒸發燃料通道(貫通槽141)。再者,設置於引擎E之寬度方向中心之構成中,與設置於引擎E之寬度方向一側之情況相比,於車輛傾斜至寬度方向一側之情況下,可抑制機油自該蒸發燃料通道(貫通槽141)中流出之事態。
圖6中,元件符號HL係表示使車輛1停放於水平面之狀態下儲存於油底殼51P中之機油之上限油面,元件符號LL係表示使車輛1停放於水平面之狀態下之機油之下限油面,元件符號51Q係表示機油泵之吸入口。
又,圖6中,元件符號LL2係使車輛1停放於水平面之狀態下當機油達到下限油面LL之後,而使車輛1朝前向下直至達到停車極限時之油面,上述蒸發燃料通道(貫通槽141)之下端開口141B1,係相較油面(停車極限時油面)LL2設置於下方且附近。藉此,可使下端開口141B確實地位於機油內,而不會多餘地配置於下方,從而可使自蒸發燃料通道(貫通槽141)流入引擎E內之蒸發燃料易於溶入機油中。
此處,油面(停車極限時油面)LL2例如假設於停車時之中心柱31至側柱30側視時達到鉛垂程度之下坡斜面停車之情況來進行設定即可。
其次,對第3配管113進行說明。
第3配管113係自接頭零件120之第1管部120A之後端,沿著後車架23之車寬方向外側之面朝後向上延伸,且以其後端延長至後車架23之水平部23B為止之方式,由設置於後車架23之水平部23B之前部分之管夾構件125所支撐。
於該接頭零件120與管夾構件125之間,***有阻止流體自接頭零件120側朝向第2配管112後端流動之第2止回閥137,故可經由該第3配管113而容許車外之空氣(外部氣體)向燃料箱35內流動,另一方面,可避免燃料或機油向車外排出。如圖所示,該第2止回閥137係設置於由後車架23支撐之第1密封墊131附近,因此,藉由第1密封墊131而亦可對第2止回閥137進行支撐,從而無需第2止回閥137專用之支撐構件。
其次,對蒸發燃料控制裝置100之蒸發燃料之流動進行說明。
若燃料箱35內之燃料之一部分蒸發,而使得燃料箱35之內壓高於氣壓(正壓),且高於引擎E之曲柄軸箱51內壓,則蒸發燃料將穿過氣液分離器36而流入第1配管111內,且穿過第1配管111而流入接頭零件120。於該情況下,第2配管112之第1止回閥135將成為開啟狀態,且第3配管113之第2止回閥137將成為關閉狀態,因此,流動於第1配管111內之蒸發燃料,將經由接頭零件120流向第2配管112,從而流入引擎E內之機油中。藉此,可使蒸發燃料溶入機油中。
另一方面,於燃料箱35之內壓未達外部氣壓[負壓]之情況下,第2配管112之第1止回閥135將成為關閉狀態,第3配管113之第2止回閥137將成為開啟狀態,因此,外部氣體將經由第3配管113、接頭零件120及第1配管111而流入燃料箱35內,從而可將燃料箱35之內壓調整為大氣壓。
亦即,第1配管111及第2配管112形成蒸發燃料通道,第1配管111及第3配管113形成空氣供給通道150。此處,第1配管111及第2配管112所形成之箱外配管110係蒸發燃料通道,因此,為便於理解說明,而亦對蒸發燃料通道適當地標註元件符號110而進行說明。
本構成中,構成蒸發燃料通道110之第1配管111及第2配管112,係因保持第2配管112之第1密封墊131設置於高於燃料箱35及引擎E之位置,而使連接燃料箱35與引擎E之中途將成為最上部X,從而可形成為側視時以最上部X為山頂之山配管之佈局。因此,來自燃料箱35之流體若未能越過最上部X,則將無法流向引擎E側,故即便蒸發燃料或液體燃料自燃料箱35流出,密度較小之蒸發燃料亦將流向引擎E側,但密度較大之液體燃料則難以流向引擎E側,同樣地,即便機油自引擎E側流出,機油亦難以流向燃料箱35側。因此,可將燃料箱35內之液體燃料流入引擎E之事態或引擎E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35之事態抑制為最小限度。
又,由於空氣供給通道150專用之第3配管113,係相較蒸發燃料通道中之第1止回閥135而連接於燃料箱35側,設置於蒸發燃料通道之第1止回閥135,係相較山配管之最上部X而設置為靠近引擎E,因此,於燃料箱35與引擎E之間,可易於使第3配管113等自第1橫構架24沿著後車架23來予以佈局,同時使空氣流入燃料箱35。又,藉由第1止回閥135,而可直接防止機油自引擎E流入第2配管112。
溶入曲柄軸箱51內之機油之蒸發燃料,係經由吹漏氣還原裝置161而傳送至引擎吸氣系統。此處,圖7係一併表示吹漏氣還原裝置161之吹漏氣通道及周邊構成之圖。再者,圖7係自車體右側表示引擎E。
於引擎E之汽缸部52之前上部(汽缸蓋外殼55),設置有與引擎E內(包含曲柄軸箱內)連通之開口部162,且於該開口部162,連接有構成吹漏氣通道之回流軟管163之一端,且該回流軟管163之另一端,連接於連接管57中之蒸發燃料通道(第2配管112)之相反側之側面(本構成為左側面)。
又,圖8係表示吹漏氣還原裝置161之一部分之圖,且表示引擎E之汽缸部52之縱剖面。如該圖所示,吹漏氣還原裝置161係具備用以將空氣自空氣清潔器單元58傳送至曲柄軸箱51內之供給軟管165。該供給軟管165之一端係連接於空氣清潔器單元58(參照圖5),且另一端係連結於設置於引擎E之汽缸部52上方之控制閥單元(參照圖8)166之入口。該控制閥單元166之出口係經由供給軟管167連結於汽缸部52(本構成為汽缸體53),且與設置於汽缸部52之開口部168連通。該開口部168係與汽缸部52內之凸輪鏈條室(未圖示)連通,其結果,將與汽缸部52內之汽門室或曲柄軸箱51內連通。又,於該開口部168,設置有利用曲柄軸箱51內之壓力變動而將空氣自空氣清潔器單元58傳送至曲柄軸箱51內之簧片閥(止回閥)169。
控制閥單元166係具有用以開關由空氣清潔器單元58至曲柄軸箱51之空氣通道(包含供給軟管165、167之通道)之電磁閥。若藉由未圖示之控制單元而將該控制閥單元166控制為開啟狀態,則由空氣清潔器單元58至曲柄軸箱51之空氣通道將開啟。因此,可自空氣清潔器單元58將空氣傳送至曲柄軸箱51內,使與自活塞與汽缸之間隙進入曲柄軸箱51內之混合氣等一併溶入機油中之蒸發燃料,自汽缸蓋外殼(head cover)55經由回流軟管163送入至連接管57A,從而穿過節氣閥57而用於引擎E中之燃燒。
又,控制閥單元166當將電磁閥控制為關閉狀態後,則可關閉由空氣清潔器單元58至曲柄軸箱51之空氣通道。
以此方式,可使與自活塞與汽缸之間隙進入曲柄軸箱51內之混合氣等一併溶入機油中之蒸發燃料,自汽缸蓋外殼55經由回流軟管163送入至連接管57,並穿過節氣閥57來用於引擎E中之燃燒。藉此,無需使用臨時吸附蒸發燃料之罐,即可構築不將蒸發燃料排出至外部之構造(無罐蒸發系統)。
其次,對自燃料箱35至節氣閥57之燃料供給系統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於燃料箱35安裝有燃料泵38,且自該燃料泵38之上方延伸出作為燃料配管之燃料軟管39,該燃料軟管39於俯視下向車寬方向一端側彎曲之後,再向車寬方向另一端側彎曲而屈曲成S字狀,而在形成該S字配管部39S之後,與設置於引擎E上方之節氣閥57附近之噴射器相連結。由此,來自燃料泵38之燃料將穿過S字配管部39S而供給至噴射器56A。
於該情況下,燃料軟管39之S字配管部39S與蒸發燃料通道110之S字配管部111S係形成為左右對稱,故而,可使俯視下之兩S字配管部39S、111S之重合達到最小限度。因此,於燃料箱35與引擎E之間之狹小空間內,可易於進行燃料軟管39及蒸發燃料通道110之配管。再者,於圖5中,元件符號170,係用以自空氣清潔器單元58將空氣送入至引擎E之排氣口之二次空氣用軟管。
如以上所說明,本車輛1係於車座12下方配置引擎E,且於引擎E前方之置腳部44之下方配置燃料箱35之零件佈局,因此,於置腳部44之後方,形成有空間(由置腳部44、燃料箱35、動力單元P、收納箱26及車體車架2所包圍之空間)。本構成中,係利用該空間來配置蒸發燃料控制裝置100、構成吹漏氣還原裝置161之吹漏氣通道之回流軟管163及構成二次空氣供給裝置171之空氣通道之真空管172,因此,可適合車輛1之零件佈局,同時可配置上述各零件。
並且,本構成中,構成蒸發燃料通道110之第1配管111及第2配管112,以於連接燃料箱35與引擎E之中途具有最上部X之方式來進行配置,且該最上部X係配置於高於燃料箱35、引擎E及置腳部44之位置,因此,最上部X配置於高於燃料箱35之燃料上限面、引擎E內之機油上限面及置腳部44之位置。根據該構成,即便車輛1擺動,亦可由簡易之構造來防止燃料箱35內之液體燃料流入引擎E之事態或引擎E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35之事態。
於該情況下,由於可使蒸發燃料通道110之最上部X,上升至高於置腳部44之位置為止,因此,可保持置腳部44較低,而確保駕乘者之乘坐性,同時可有效地防止燃料或機油流入之事態。
又,本構成中,係使蒸發燃料通道110之最上部X,相較置腳部44而配置於車體後方,因此,可保持置腳部44較低,同時利用置腳部44之後方空出之空間,可形成山配管之蒸發燃料通道110。
進而,於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具備可阻止由引擎E朝向燃料箱35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135,且該第1止回閥135,相較置腳部44配置於車體後方,因此,可確實地防止引擎E內之機油流入燃料箱35中之事態,同時可保持置腳部44較低,並可利用置腳部44後方之空間。又,由於該第1止回閥135相較蒸發燃料通道110之最上部X而配置於引擎E側之蒸發燃料通道110,因此,可使由第1止回閥135阻止之液體(燃料及機油等)流向引擎E側。
又,構成蒸發燃料通道110之第2配管112,係以沿著引擎E之上表面之方式配置,因此,於第2配管112內蒸發燃料凝結之情況下,可利用引擎之熱使凝結之燃料積極地蒸發。並且,第2配管112係沿著引擎E之上表面朝後向下傾斜(參照圖4),故而可更易於使第2配管112內凝結之燃料流向引擎E,且,即便機油自引擎E流入第2配管112內,亦可易於使其回流至引擎E內。
進而,蒸發燃料通道110係以於燃料箱35附近之置腳部44之後方且低於最上部X之位置具有於車寬方向左右S字狀屈曲之S字配管部111S之方式來進行配置,因此,可保持置腳部44較低,並可利用置腳部44後方之空間來配置S字配管部111S,且藉由該S字配管部111S,而於車輛1沿車寬方向傾斜之情況下,即便燃料箱35內之液體燃料流入,亦可使液體燃料難以流至最上部X。於該情況下,係利用S字配管部111S而使液體燃料難以流至最上部X,因此可使燃料箱35側之氣液分離構造簡化。
又,本車輛1係具備構成對燃料箱35內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通道150之第3配管113,且該第3配管113包括阻止自燃料箱35朝向大氣側之流動之第2止回閥137,因此,可防止燃料箱35之內壓極端地變為負壓。
又,該空氣供給通道150係連接於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因此可使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一部分(第1配管111)於空氣供給通道150中共用。因此,可實現零件件數之削減、或者該等通道之佈局所需空間之削減。
進而,該第3配管113係經由設置於蒸發燃料通道110之最上部X附近之接頭零件120,而與蒸發燃料通道110連接,故而可使機油或燃料難以蓄積於連接部分。
又,該第3配管113係自經由接頭零件120連接於蒸發燃料通道110之連接部朝向上方傾斜來進行配管,同時於該朝向上方傾斜之配管配置有第2止回閥137,因此,可藉由第3配管113之第2止回閥137,而使燃料即便進入至蒸發燃料通道110側,亦可返回至蒸發燃料通道110側。
<第2實施形態>
圖9至圖1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中,係將對燃料箱35內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通道150配置於護腿板43內。
以下將詳細進行描述,如圖10所示,於燃料箱35中設置有構成箱35內之空氣供給通道150之金屬製或樹脂製(包含橡膠)之箱內配管181,且該箱內配管181之一端係連接於氣液分離器36,且以具有自該處於車寬方向左右呈S字狀屈曲之S字配管部181S之方式進行配置後,自燃料箱35之上盒35A之前側突出至上方。
於該突出部181A,連結有構成箱35外之空氣供給通道150之箱外配管182之一端。該箱外配管182係由橡膠軟管等具有柔軟性之配管所形成,且如圖9所示,自突出部181A朝前向上延伸,並沿著護腿板43之內表面朝向上方延長,且以其上端部182A位於相較前輪8而成為上方位置之頭管3下端附近之方式受保持。
於該情況下,如圖11(A)所示,箱外配管182之上端部182A係配置於使護腿板43成形時一體形成之包圍部191中,且於該包圍部191中屈曲而使前端開口182B朝向下方。該包圍部191係具有自護腿板43之內表面突出至車寬方向內側之矩形之框架形狀,且穿過形成於底板之切口部192,同時由該切口部192所夾持。藉此,可將箱外配管18之上端部182A保持於包圍部191內。
如此,由包圍部191來包圍箱外配管182之上端部182A,且使箱外配管182朝下開口,因此可防止雨水或粉塵等侵入箱外配管182內。
又,於護腿板43上,在相較包圍部191之下方位置設置有保持箱外配管182之保持構件195。該保持構件195係於使護腿板43成形時一體形成,且如圖11(B)所示,於燃料箱35與包圍部191之間具有夾持箱外配管182之切口部196。藉此,可使箱外配管182沿著護腿板43之內表面來進行配置。
如此在位於置腳部44前方之護腿板43內,配置空氣供給通道150,則可如本車輛1般,於將引擎E配置於車座12之下方且將燃料箱35配置於引擎E前方之置腳部44之下方之零件佈局中,可保持置腳部44較低,並可易於將空氣供給通道150配置於高於燃料箱35之位置。因此,可將空氣供給通道150配置於雨水或粉塵等難以侵入之位置。又,由於可利用護腿板43內空出之空間,故無需另外設置其他空間。因此等情況,故可適合車輛1之佈局,並可配置空氣供給通道150等。
再者,已對將S字配管部181S設置於箱內配管181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不受限於此,亦可使箱外配管182於護腿板43內在車寬方向左右屈曲成S字狀,從而將S字配管部設置於燃料箱35外。
上述實施形態係僅表示本發明之一態樣者,於未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任意變形及應用。例如,於空冷式之引擎E中,設置覆蓋汽缸部52且使空氣於內部進行循環之導風板之情況下,若使蒸發燃料通道(第2配管112)對引擎E之支撐為對導風板之支撐,則可於相對穩定之溫度下支撐蒸發燃料通道。
又,於如上述實施形態之水冷式引擎之情況下,若將蒸發燃料通道(第2配管112)對引擎E之支撐設為對水套附近之支撐,則可於相對穩定之溫度下支撐蒸發燃料通道。
又,即便將蒸發燃料通道(第2配管112)對引擎E之支撐,設為對設置於汽缸部52之汽缸體53或汽缸蓋54之凸輪鏈條室或機油通道附近之支撐,亦可於相對穩定之溫度下將蒸發燃料通道予以支撐。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對連結有連桿構件(引擎懸掛連桿)28A之凸轂(引擎懸掛連桿之凸轂)位於汽缸部52下方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不受限於此,亦可將該等配置於汽缸部52之上方或後方。
又,於第1橫構架24保持第1配管111之一對管夾構件121、122,係不受限於設置於第1橫構架24之下表面,亦可設置於第1橫構架24之上表面。亦即,可使第1配管111穿過第1橫構架24上表面。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對使用藉由供給軟管165、167、回流軟管163、簧片閥169而使曲柄軸箱51內積極換氣之PCV(positive、crank case、ventilation)(主動曲柄軸箱通風)作為吹漏氣還原裝置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不受限於此,只要簡單具有連接曲柄軸箱51與引擎吸氣系統之吹漏氣軟管(回流軟管163)即可。
又,上述實施形態,係對將本發明應用於圖1所示之速克達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不受限於此,亦可將本發明應用於其他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再者,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包含跨坐車體而乘坐之所有車輛在內,不僅包括二輪機車,亦包括被分類為ATV(All-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之三輪車輛或四輪車輛之車輛。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車體車架
3...頭管
4...轉向桿
5...底部橋接器
6...前叉
7...車把
8...前輪
10...後輪
10A...後輪軸
11...後避震器
12...車座
21...下降車架
22...下車架
23...後車架
23A...傾斜部
23B...水平部
24...第1橫構架
24A...支撐部
25...第2橫構架
26...收納箱
27...支架
28...連桿機構
28A...連桿構件
30...側柱
31...中心柱
35...燃料箱
35A...上盒
35B...下盒
35M...泵安裝部
35N...供油口
36...氣液分離器
37...箱內配管
37A...蒸發燃料出口部
38...燃料泵
39...燃料軟管
39S、111S、181S...S字配管部
41...車體外殼
42...前蓋
43...護腿板
44...置腳部
45...底蓋
46...後蓋
47...頭燈
48...車把蓋
49...前擋泥板
50...後擋泥板
51...曲柄軸箱
51A...凸轂
51L...左曲柄軸箱
51P...油底殼
51Q...機油泵之吸入口
51R...右曲柄軸箱
52...汽缸部
53...汽缸體
54...汽缸蓋
55...汽缸蓋外殼
56...進氣管
56A...噴射器
57...節氣閥
57A...連接管
58...空氣清潔器單元
59...排氣管
60...消音器
100、120...接頭零件
110...箱外配管(蒸發燃料通道)
111...第1配管(蒸發燃料通道、空氣供給通道)
111B、112C...扭曲部
111C...彎曲部
112...第2配管(蒸發燃料通道)
112A...車寬方向延長部
112B...前後方向延長部
113...第3配管(空氣供給通道)
120A...第1管部
120B...第2管部
121、122、125...管夾構件
131...第1密封墊
132...第2密封墊
135...第1止回閥
137...第2止回閥
141...貫通槽
141A...上端開口
141B...下端開口
142...連結部
144...接頭
150...空氣供給通道
161...吹漏氣還原裝置
162、168...開口部
163...回流軟管
165、167...供給軟管
166...控制閥單元
169...簧片閥(止回閥)
170...二次空氣用軟管
171...二次空氣供給裝置
181...箱內配管(空氣供給通道)
181A...突出部
182...箱外配管(空氣供給通道)
182A...箱外配管之上端部
182B...箱外配管之前端開口
191...包圍部
192、196...切口部
195...保持構件
C...曲柄軸
E...引擎
LO...汽缸鑽孔中心
P...動力單元
T...動力傳遞裝置
X...最上部
HL...上限油面
LL...下限油面
LL2...油面
圖1係裝載有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之二輪機車之側視圖。
圖2係自上方觀察二輪機車之圖。
圖3係自側方觀察動力單元之圖。
圖4係自車體側方一併觀察蒸發燃料控制裝置與周邊構成之圖。
圖5係自車體上方一併觀察蒸發燃料控制裝置與周邊構成之圖。
圖6係一併表示蒸發燃料通道與引擎之連結部分及周邊構成之圖。
圖7係一併表示吹漏氣通道與周邊構成之圖。
圖8係表示二次空氣供給裝置之一部分之圖。
圖9係裝載有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之二輪機車之側視圖。
圖10係一併表示燃料箱與周邊構成之圖。
圖11(A)係一併表示箱外配管之上端部與周邊構成之圖,圖11(B)係表示箱外配管之保持構件之圖。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車體車架
3...頭管
4...轉向桿
5...底部橋接器
6...前叉
7...車把
8...前輪
10...後輪
10A...後輪軸
11...後避震器
12...車座
21...下降車架
22...下車架
23...後車架
23A...傾斜部
23B...水平部
24...第1橫構架
24A...支撐部
25...第2橫構架
26...收納箱
27...支架
28...連桿機構
28A...連桿構件
30...側柱
31...中心柱
35...燃料箱
41...車體外殼
42...前蓋
43...護腿板
44...置腳部
45...底蓋
46...後蓋
47...頭燈
48...車把蓋
49...前擋泥板
50...後擋泥板
51...曲柄軸箱
52...汽缸部
56...進氣管
57...節氣閥
58...空氣清潔器單元
59...排氣管
60...消音器
100...接頭零件
110...箱外配管(蒸發燃料通道)
111...第1配管(蒸發燃料通道、空氣供給通道)
112...第2配管(蒸發燃料通道)
113...第3配管(空氣供給通道)
150...空氣供給通道
C...曲柄軸
E...引擎
P...動力單元
T...動力傳遞裝置
X...最上部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係具備有供駕駛者乘坐之車座(12)、配置於車座(12)下方之引擎(E)、配置於引擎(E)前方供駕駛者放置腳部之置腳部(44)、配置於置腳部(44)下方之燃料箱(35)、及一端連接於燃料箱(35)且另一端連接於引擎(E)以將燃料箱(35)內之蒸發燃料排出至引擎(E)內之機油之蒸發燃料通道(110、112)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係以於連接上述燃料箱(35)與上述引擎(E)之中途具有最上部(X)之方式而進行配置,且該最上部(X)係配置於高於上述燃料箱(35)之燃料上限面、上述引擎(E)內之機油上限面及上述置腳部(44)之位置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最上部(X)相較上述置腳部(44)係配置於偏車體後方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2)係以沿著上述引擎(E)之上表面之方式而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係以於上述燃料箱(35)附近之上述置腳部(44)之後方且低於上述最上部(X)之位置處具有沿車寬方向左右呈S字狀屈曲之S字配管部(111S)之方式而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具備有用於阻止自上述引擎(E)朝向上述燃料箱(35)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135),且該第1止回閥(135)相較上述置腳部(44)係配置於偏車體後方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具備有用於阻止自上述引擎(E)朝向上述燃料箱(35)之流動之第1止回閥(135),且該第1止回閥(135)相較上述最上部(X)係配置於偏引擎(E)側之蒸發燃料通道(110)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係具備有對上述燃料箱(35)內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通道(150、113),且該空氣供給通道(113)係具備有用於阻止自上述燃料箱(35)朝向大氣側之流動之第2止回閥(137)。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50)係連接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中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13)係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之上述最上部(X)附近處連接於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13)係自與上述蒸發燃料通道(110)相連接之連接部朝向上方傾斜而進行配管,同時於該朝向上方傾斜之配管配置有上述第2止回閥(137)。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蒸發燃料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係於上述置腳部(44)之前方具備有護腿板(43),且上述空氣供給通道(150)係配置於上述護腿板(43)內。
TW99139676A 2010-01-08 2010-11-18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s for straddle vehicles TWI385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0083 WO2011083514A1 (ja) 2010-01-08 2010-01-08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4712A TW201134712A (en) 2011-10-16
TWI385095B true TWI385095B (zh) 2013-02-11

Family

ID=44305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39676A TWI385095B (zh) 2010-01-08 2010-11-18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s for straddle vehicles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87143B2 (zh)
EP (1) EP2522566A4 (zh)
KR (1) KR101363639B1 (zh)
CN (1) CN102695645B (zh)
TW (1) TWI385095B (zh)
WO (1) WO20110835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568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83731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835685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TWI465366B (zh) * 2012-03-30 2014-12-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990063B2 (ja) * 2012-08-10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US10131396B2 (en) * 2013-09-30 2018-11-2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d vehicle
DE102014200765A1 (de) * 2014-01-17 2015-07-2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zur Schwingungsentkopplung eines Motors für motorisierte Zweiradfahrzeuge mit einer Triebsatzschwinge
JP6623778B2 (ja) * 2016-01-15 2019-12-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6535764B2 (ja) * 2016-02-05 2019-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KR102341009B1 (ko) * 2017-09-28 2021-12-20 야마하하쓰도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경사 차량
CA2997507A1 (en) 2017-12-11 2019-06-11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Side-by-side off-road vehicle having a fuel vapor containment system
JP6684870B2 (ja) * 2018-07-31 2020-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0059437A (ja) * 2018-10-11 2020-04-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1038632B (zh) * 2018-10-12 2021-09-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13490611A (zh) * 2019-03-13 2021-10-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箱组件的蒸汽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263A (ja) * 1994-03-11 1995-03-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の給油構造
CN2511799Y (zh) * 2001-09-07 2002-09-18 黄钊仁 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油气回收器、二次空气控制阀的一体化装置
JP2002274467A (ja) * 2001-03-19 2002-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tps配置構造
TW200951297A (en) * 2008-03-07 2009-12-16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88172U (zh) 1972-11-21 1974-07-31
US4964483A (en) * 1987-09-25 1990-10-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 scooter
JP2992005B2 (ja) * 1998-04-10 1999-1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蒸発ガス制御装置
JP4108289B2 (ja) * 2001-03-28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JP4152733B2 (ja) * 2001-12-13 2008-09-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JP3899006B2 (ja) * 2001-12-14 2007-03-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176449B2 (ja) * 2002-10-30 2008-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燃料配管構造
JP4613114B2 (ja) * 2005-08-26 2011-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ューエルホース取付構造
JP2008138616A (ja) * 2006-12-04 2008-06-1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
JP5001636B2 (ja) * 2006-12-08 2012-08-1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201154744Y (zh) * 2007-11-07 2008-11-26 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燃油供油***
JP4890532B2 (ja) * 2008-12-26 2012-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312134B2 (ja) * 2009-03-26 2013-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312140B2 (ja) * 2009-03-27 2013-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WO2011083569A1 (ja) 2010-01-06 2011-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への蒸発燃料の案内装置
WO2011101920A1 (ja) * 2010-02-22 2011-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263A (ja) * 1994-03-11 1995-03-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の給油構造
JP2002274467A (ja) * 2001-03-19 2002-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tps配置構造
CN2511799Y (zh) * 2001-09-07 2002-09-18 黄钊仁 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油气回收器、二次空气控制阀的一体化装置
TW200951297A (en) * 2008-03-07 2009-12-16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2566A1 (en) 2012-11-14
CN102695645A (zh) 2012-09-26
US9187143B2 (en) 2015-11-17
EP2522566A4 (en) 2014-02-26
TW201134712A (en) 2011-10-16
KR20120092193A (ko) 2012-08-20
WO2011083514A1 (ja) 2011-07-14
KR101363639B1 (ko) 2014-02-14
CN102695645B (zh) 2014-03-19
US20130061950A1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5095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s for straddle vehicles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JP57755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20140060955A1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9150269B2 (en) Evaporat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TW201702475A (zh) 跨坐型車輛之排氣裝置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832985B1 (en) Air cleaner device for vehicle
US10618404B2 (en) Vehicle having dual air intake systems
JP575304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9809110B2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US10233873B2 (en) Motorcycle
WO201701824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067275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WO2015199106A1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蒸発ガス回収装置
JP7338145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0015450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019663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構造
JP668487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1066386A (ja) 車両
JP730569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670996B1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系通路構造
JP7232170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0026555A1 (ja) スクーター型車両
JP590311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