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2281A -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 Google Patents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2281A
TW202342281A TW112102649A TW112102649A TW202342281A TW 202342281 A TW202342281 A TW 202342281A TW 112102649 A TW112102649 A TW 112102649A TW 112102649 A TW112102649 A TW 112102649A TW 202342281 A TW202342281 A TW 2023422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ed glass
resin layer
resin
interlayer film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原敦
中山和彦
藤岡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2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228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1樹脂層、及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2樹脂層,且對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上述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自上述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

Description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具有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
由於層合玻璃即便受到外部衝擊發生破損,亦很少發生玻璃碎片之飛濺,而較為安全,因此廣泛用於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之窗玻璃、或建築物等之窗玻璃。作為層合玻璃,業界廣泛知曉一種在一對玻璃間介置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等樹脂成分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並使其一體化而成者。
對於層合玻璃,已知以提高熱線屏蔽性或設計性等為目的,而向中間膜中摻合金屬粒子、或金屬系顏料等光澤劑。例如專利文獻1中提出有一種具備含金屬平板粒子之層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提出有使用銀奈米平板粒子等作為金屬平板粒子。專利文獻2中提出有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備聚乙烯醇縮丁醛、塑化劑、及金屬系顏料。於專利文獻2中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提出有可於摻合有金屬系顏料之樹脂組成物中進而含有顏料、染料等色料。 專利文獻3中提出有一種包含由銀等金屬所形成之平板狀金屬粒子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提出有平板狀金屬粒子可經金屬氧化物被覆。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19/003783號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2016/028963號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4-19122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近年來,關於汽車或建築物之窗玻璃,隨著設計之多樣化不斷發展,例如在汽車方面,有時為了實現與金屬機身之一體性,而期望窗玻璃散發金屬感。為了散發金屬感,例如考慮使用如專利文獻1~3中所揭示般向中間膜摻合光澤劑而成之窗玻璃。 但是,摻合有光澤劑之中間膜雖然可製成從車外側進行觀察時具有金屬感之設計性較高之層合玻璃,但於該情形時,有車內側之面之反射率變高,透視性變得不足,而產生難以看清外部情景等缺陷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散發金屬感而提高設計性,並且透視性亦良好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等進行銳意研究之結果發現,藉由將中間膜設為多層,且將製成層合玻璃時自兩面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分別設為規定值,可解決上述課題,從而完成了以下之本發明。即,本發明提供以下之[1]~[19]。 [1]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1樹脂層、及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2樹脂層,且 對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上述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自上述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 [2]如上述[1]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樹脂層包含光澤劑。 [3]如上述[2]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包含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 [4]如上述[3]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金屬氧化物包含氧化鈦及氧化矽。 [5]如上述[4]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互不相同。 [6]如上述[2]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具有多層結構。 [7]如上述[2]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為3層結構,且為平板形狀。 [8]如上述[7]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具備中層、及設置於上述中層之兩面之被覆層。 [9]如上述[8]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構成上述被覆層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高於上述中層之折射率。 [10]如上述[2]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之縱橫比為2以上30以下。 [11]如上述[2]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樹脂層中之上述光澤劑之含有率為0.01質量%以上0.5質量%以下。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2樹脂層包含著色劑。 [13]如上述[12]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2樹脂層中之上述著色劑之含有率為0.0001質量%以上0.1質量%以下。 [14]如上述[12]或[13]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著色劑為選自碳黑及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一種。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樹脂層與上述第2樹脂層之厚度比為10:1~1:50。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含有除上述第1樹脂層及上述第2樹脂層以外之樹脂層。 [17]如上述[16]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除上述第1樹脂層及上述第2樹脂層以外之樹脂層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 [18]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1]至[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 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19]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 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配置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 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1樹脂層、及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2樹脂層, 自上述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自上述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散發金屬感而提高設計性,並且透視性亦良好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以下,針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說明。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以下,有時簡稱為「中間膜」)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1樹脂層、及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2樹脂層。本發明中,對於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且自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 本發明之中間膜藉由具有以上之構成,自第1樹脂層側觀察層合玻璃時可散發金屬感。另一方面,當自第2樹脂層側隔著層合玻璃觀察相反側時,由於光之反射較少,故而透視性良好。因此,藉由將第1樹脂層例如配置於室外(例如若為汽車,則為車外)側,並將第2樹脂層配置於室內(例如若為汽車,則為車內)側,可提高自室外觀察時之設計性,並且可自室內以較高之視認性觀察到室外之風景。
(第1樹脂層) 第1樹脂層可含有具有光澤性之材料。第1樹脂層包含熱塑性樹脂,較佳為除熱塑性樹脂以外還含有光澤劑。藉由使第1樹脂層含有光澤劑等具有光澤性之材料,如上所述,可提高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當自第1樹脂層側觀察層合玻璃時,可散發金屬感。光澤劑分散於熱塑性樹脂中,由熱塑性樹脂保持於第1樹脂層中。
[光澤劑] 作為第1樹脂層中所含之光澤劑,可使用具有光澤性之填料。光澤劑可包含:鋁、銀、銅、鉑、金、鈦、鎳、錫、錫-鈷合金、銦、鉻等金屬、氧化鈦、氧化矽、氧化銦、氧化鈮、氧化鋅、氧化銻、氧化鎢等金屬氧化物等。
光澤劑可為由金屬所形成之金屬粒子,亦可為由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金屬氧化物粒子,亦可為由金屬與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金屬-金屬氧化物複合粒子。 光澤劑較佳為具有多層結構。若將光澤劑設為多層結構,則提高中間膜之可見光線穿透率而使透明性變得良好,並且容易提高可見光線反射率(Rv1)。作為具有多層結構之光澤劑,若為金屬-金屬氧化物複合粒子,則可例舉金屬粒子由金屬氧化物被覆而具有多層結構之粒子。 金屬粒子或金屬氧化物粒子亦同樣地,可為由兩種以上之金屬或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複合粒子,該複合粒子較佳為具有多層結構之粒子。具體而言,可為將由至少一種金屬所構成之金屬粒子利用不同種類之至少一種金屬進行被覆而獲得之粒子,亦可為將由至少一種金屬氧化物所構成之金屬氧化物粒子利用不同種類之至少一種金屬氧化物進行被覆而獲得之粒子。
又,作為光澤劑,亦可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以外之無機系材料、與金屬及金屬氧化物之至少任一者之複合粒子,亦較佳為將該複合粒子製成具有多層結構之粒子。例如,可使用對天然雲母或合成雲母等雲母、玻璃等無機系材料被覆金屬或金屬氧化物而獲得之粒子等。
光澤劑之形狀可為球狀、四角柱狀等多角形狀、三角錐形狀、四角錐形狀等多角錐形狀、圓柱狀、圓錐狀、不定形、針狀、纖維狀、平板形狀等中之任一形狀,較佳為平板形狀。光澤劑若為平板形狀,則藉由如下所述沿著中間膜之面方向進行配向,而使所入射之可見光線反射一定量,並且容易提高中間膜之透明性。又,由於所入射之可見光線被規律地反射,故而不易產生光散射,容易使層合玻璃之霧度降低。
光澤劑之平均粒徑(D50)較佳為1 μm以上20 μm以下。藉由將平均粒徑設為上述範圍內,而使透明性與金屬感兩者變得良好,並且容易抑制中間膜之光散射。光澤劑之平均粒徑(D50)較佳為3 μm以上18 μm以下,更佳為5 μm以上16 μm以下。再者,平均粒徑(D50)係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徑分佈測定裝置所測得之值,將累積體積為50%時之值(D50)作為平均粒徑。
至於光澤劑之厚度,就抑制光散射、使金屬感與透明性兩者變得更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 μm以上4 μm以下,更佳為0.1 μm以上2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2 μm以上1 μm以下。再者,光澤劑之厚度係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等針對任意50個粒子進行觀察並測定而獲得之值之平均值。光澤劑中,可將與光澤劑之長邊方向垂直之方向之長度中其最大值最短之方向之長度作為厚度,於圖1中,平板形狀之填料(A)之厚度為上下方向之長度。
光澤劑之縱橫比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4以上,又,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15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若設為上述縱橫比,則藉由如下所述使光澤劑沿著中間膜之面方向進行配向,而使所入射之可見光線反射一定量,並且容易提高中間膜之透明性。又,藉由將縱橫比設為100以下,可防止光澤劑之平均粒徑(D50)超出所需地變大。再者,光澤劑之縱橫比係指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所觀察到之填料(A)之長軸之長度相對於短軸之長度的比。再者,長軸及短軸係指沿著厚度方向俯視時之填料(A)之長軸及短軸,若為平板形狀之填料,則意指其面方向上之長邊方向及其垂直方向。
光澤劑較佳為包含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之填料,更佳為具有金屬氧化物之多層結構之金屬氧化物粒子。此處,多層結構可由以不同之金屬氧化物形成之層所形成。光澤劑藉由具有金屬氧化物之多層結構,而使反射率變低,並且光吸收性變低,穿透率變高。因此,容易提高中間膜之透明性並且散發金屬感。又,光澤劑藉由具有金屬氧化物之多層結構,而可對反射光賦予彩色,並且對於穿透中間膜之光,亦可幾乎不賦予色調而使之成為無彩色、或接近無彩色之光。
上述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可互不相同。藉由利用折射率互不相同之金屬氧化物來形成折射率不同之層,而容易於層間進行反射而確保適度之金屬感。又,各光澤劑中,由折射率互不相同之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層可鄰接。 至於折射率互不相同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差,就使透明性及金屬感變得更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以上1.2以下。上述折射率差更佳為0.3以上1.1以下,進而較佳為0.6以上1.05以下。
具有金屬氧化物之多層結構之光澤劑中,由互不相同之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層間之厚度比較佳為1:2~1:15。光澤劑藉由具有此種厚度比,而容易獲得金屬感。上述厚度比更佳為1:3~1:13,進而較佳為1:4~1:11。又,對於光澤劑,藉由控制厚度比而亦可使反射光之色調發生變化。 再者,厚度比係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針等對任意50個粒子進行觀察並測定而獲得之值之平均值。
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可自上述金屬氧化物中適當選擇,其中,較佳為氧化鈦、氧化矽。氧化鈦為二氧化鈦(TiO 2),可為金紅石型,亦可為銳鈦礦型,亦可為板鈦礦型。氧化矽為二氧化矽(SiO 2)。 光澤劑更佳為含有氧化鈦及氧化矽兩者,進而較佳為氧化鈦層與氧化矽層之多層結構。 於平板形狀之光澤劑具有上述多層結構之情形時,較佳為沿著厚度方向設置複數層,沿著厚度方向設置較佳為2~5層、更佳為2~4層、進而較佳為3層。
將3層結構之金屬氧化物粒子之具體例示於圖1。於光澤劑為3層結構之情形時,如圖1所示,光澤劑(A)可具備中層10、及設置於中層10之兩面之被覆層11、12。圖1所示之光澤劑(A)中,形成各被覆層11、12之金屬氧化物可與形成中層10之金屬氧化物不同。形成被覆層11、12之金屬氧化物較佳為彼此相同。圖1所示之光澤劑(A)代表性而言具有平板形狀。 形成各被覆層11、12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較佳為高於中層10之折射率。藉由使被覆層11、12之折射率相對變高,而適度地進行反射,並且使光穿透,容易使中間膜之透明性與金屬感兩者變得良好。又,藉由為3層結構,且被覆層11、12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高於中層10之折射率,而即便光自兩表面之任一表面入射,亦適度地進行反射,因此可更有效地確保透明性並且散發金屬感。再者,被覆層11、12與中層10之折射率之差的較佳值如上所述。 又,被覆層11、12各自之厚度較佳為小於中層10之厚度。具體之厚度比(各被覆層:中層)之較佳值如以層間之厚度比所示。
平板形狀之光澤劑尤佳為被覆層11、12均為氧化鈦層,且中層10為氧化矽層。再者,平板形狀之光澤劑並不限於具有上述3層結構,亦可為2層結構,於該情形時,可省略被覆層11、12中之一者。又,亦可為4層以上之多層結構。
光澤劑於具有能配向之各向異性之情形時、如具有平板形狀之情形等時,較佳為以其長邊方向沿著中間膜之面方向之方式進行配向。又,於具有平板形狀之情形時,較佳為以光澤劑之面方向沿著中間膜之面方向之方式進行配向。即,平板形狀之光澤劑較佳為以光澤劑之厚度方向沿著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方式進行配向。具有以上配向之光澤劑可使在中間膜中沿厚度方向行進之光適當地反射並且使一部分穿透,又,亦可抑制光澤劑中所產生之光散射。因此,容易使霧度變低而提高透明性,並且散發金屬感。 第1樹脂層中,可單獨使用一種光澤劑,亦可併用兩種以上之光澤劑。
光澤劑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由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形成多層結構之金屬氧化物粒子可以如下方式製造,即,對由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粒子被覆其他金屬氧化物而製造。又,亦可在由金屬氧化物所形成之片材上被覆其他金屬氧化物後,進行破碎等而製成平板形狀之金屬氧化物粒子。光澤劑亦可使用市售品。
第1樹脂層中之光澤劑之含有率較佳為0.01質量%以上0.5質量%以下。若將含有率設為0.01質量%以上,則可散發適度之金屬感。又,藉由設為0.5質量%以下,而防止第1樹脂層中光被超出所需地反射,容易使霧度變低,且確保層合玻璃之透視性。就該等觀點而言,光澤劑之含有率更佳為0.0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4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0.08質量%以上,又,更佳為0.4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0.2質量%以下。
(第2樹脂層) 第2樹脂層之組成與第1樹脂層不同,例如含有具有光吸收性之材料。第1及第2樹脂層彼此組成不同,且於第2樹脂層中含有具有光吸收性之材料,藉此,如上所述,可提高可見光線反射率(Rv1),並且降低可見光線反射率(Rv2)。
第2樹脂層包含熱塑性樹脂,較佳為除熱塑性樹脂以外還含有著色劑。藉由使第2樹脂層含有著色劑,而使被光澤劑反射之光在第2樹脂層中被吸收,抑制該光自中間膜之第2樹脂層側出射。因此,可降低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當自第2樹脂層側隔著層合玻璃進行透視時,可以較高之視認性觀察到相反側。又,容易表現出良好之金屬感而使設計性變得良好。著色劑分散於熱塑性樹脂中,由熱塑性樹脂保持於第2樹脂層中。
[著色劑] 作為著色劑,可使用習知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中所摻合之顏料、染料。又,就可以較少之摻合量使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變低之觀點而言,著色劑適宜為顏料。 作為顏料,例如可例舉:酞菁、蒽醌、苝、偶氮化合物、碳黑、喹吖啶酮、氧化鈦、吡咯并吡咯二酮、硫靛藍、Ni錯合物、芘酮、異吲哚啉、喹酞酮、蒽系、二 、吲口巾、碳酸鈣等以及其等之衍生物。其等中,就與熱塑性樹脂之親和性較高,不易滲出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酞菁、酞菁之衍生物、蒽醌、蒽醌之衍生物、苝、苝之衍生物、碳黑,其中更佳為選自碳黑及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一種,其中尤佳為碳黑。藉由使用選自碳黑及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一種、尤其是碳黑,可以較少之摻合量使可見光線反射率(Rv2)充分變低,又,可實現穩定之色調,容易賦予高級感等,可進一步提高設計性。於使用酞菁之衍生物作為顏料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酞菁銅系顏料。 第2樹脂層中,著色劑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第2樹脂層中之著色劑之含有率較佳為0.0001質量%以上0.1質量%以下。若將含有率設為0.0001質量%以上,則經光澤劑反射之光會被著色劑充分吸收,可適當地降低可見光線反射率(Rv2)。又,藉由設為0.1質量%以下,而防止光被著色劑超出所需地吸收,亦容易確保層合玻璃之透明性、透視性。就該等觀點而言,著色劑之含有率更佳為0.00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0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0.01質量%以上,又,更佳為0.0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0.035質量%以下。
[熱塑性樹脂]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第1及第2樹脂層分別含有熱塑性樹脂。第1及第2樹脂層藉由含有熱塑性樹脂,而容易發揮作為接著層之功能,對層合玻璃構件、或構成中間膜之其他層之接著性變得良好。又,如下所述,中間膜亦可除第1及第2樹脂層以外還具有含有熱塑性樹脂之樹脂層(第3樹脂層)。
作為在各樹脂層之熱塑性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聚乙烯縮醛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離子聚合物樹脂、聚胺酯樹脂(polyurethane resin)、熱塑性彈性體、丙烯酸樹脂、丙烯酸-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烯烴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及聚苯乙烯樹脂等。藉由使用該等樹脂,容易確保與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 其等中,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離子聚合物樹脂、聚胺酯樹脂、熱塑性彈性體。 在本發明之中間膜,熱塑性樹脂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再者,於併用兩種以上之情形時,在中間膜中,可於1個樹脂層(第1或第2樹脂層)含有兩種以上之熱塑性樹脂,亦可於不同之樹脂層(第1及2樹脂層)分別含有種類互不相同之熱塑性樹脂。 其等中,較佳為選自聚乙烯縮醛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中之至少一種,尤其在與塑化劑併用時,就對無機玻璃發揮優異之接著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因此,上述第1及第2樹脂層之樹脂亦更佳為選自聚乙烯縮醛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中之至少一種,進而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又,關於構成各樹脂層之樹脂,只要自上述所例舉之樹脂中適當選擇即可。又,構成各樹脂層之樹脂可為互不相同之樹脂,但較佳為彼此相同。 因此,構成第1及第2樹脂層之樹脂均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或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均更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聚乙烯縮醛樹脂) 聚乙烯縮醛樹脂只要為利用醛使聚乙烯醇(PVA)縮醛化而獲得之聚乙烯縮醛樹脂即可,並無特別限定。 上述醛並無特別限定,一般適宜使用碳數為1~10之醛。上述碳數為1~10之醛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正丁醛、異丁醛、正戊醛、2-乙基丁醛、正己醛、正辛醛、正壬醛、正癸醛、甲醛、乙醛、苯甲醛等。該等醛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上述中,較佳為正丁醛、正己醛、正戊醛,更佳為正丁醛。因此,聚乙烯縮醛樹脂較佳為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
聚乙烯醇(PVA)例如可藉由對聚乙酸乙烯酯等聚乙烯酯進行皂化而獲得。聚乙烯醇之皂化度一般為70~99.9莫耳%。聚乙烯縮醛樹脂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PVA之平均聚合度較佳為200以上,更佳為500以上,進而較佳為100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500以上。若將平均聚合度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變高。又,PVA之平均聚合度較佳為5000以下,更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500以下。 再者,聚乙烯醇之平均聚合度可藉由依據JIS K6726「聚乙烯醇試驗方法」之方法而求出。
聚乙烯縮醛樹脂之羥基量較佳為15莫耳%以上,又,較佳為38莫耳%以下。藉由將羥基量設為15莫耳%以上,使得接著性容易變得良好,又,容易使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等變得良好。又,藉由將羥基量設為38莫耳%以下,而防止層合玻璃變得過硬。就與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等觀點而言,上述羥基量更佳為2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25莫耳%以上。又,上述羥基量更佳為3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3莫耳%以下。 於使用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作為聚乙烯縮醛樹脂之情形時,亦就相同之觀點而言,羥基量為15莫耳%以上,又,較佳為38莫耳%以下,更佳為2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25莫耳%以上,並且,更佳為3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3莫耳%以下。 聚乙烯縮醛樹脂之羥基量係將鍵結有羥基之伸乙基量除以主鏈之全部伸乙基量所求出之莫耳分率以百分率進行表示所得之值。上述鍵結有羥基之伸乙基量例如可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進行測定。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之縮醛化度較佳為47莫耳%以上,又,較佳為85莫耳%以下。上述縮醛化度更佳為5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60莫耳%以上,又,更佳為8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5莫耳%以下 再者,於縮醛基為丁醛基,且聚乙烯縮醛樹脂(A)為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縮醛化度意指丁醛化度。
關於上述縮醛化度,自主鏈之全部伸乙基量減去鍵結有羥基之伸乙基量、及鍵結有乙醯基之伸乙基量,將所得之值除以主鏈之全部伸乙基量而求出莫耳分率,上述縮醛化度係將該莫耳分率以百分率進行表示所得之值。縮醛化度(丁醛化度)例如可根據藉由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而測得之結果來算出。
聚乙烯縮醛樹脂之乙醯化度較佳為30莫耳%以下,更佳為2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10莫耳%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變高。又,上述乙醯化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1莫耳%以上。 上述乙醯化度係將鍵結有乙醯基之伸乙基量除以主鏈之全部伸乙基量所求出之莫耳分率以百分率進行表示所得之值。上述鍵結有乙醯基之伸乙基量例如可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進行測定。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 作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可為非交聯型之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又,亦可為高溫交聯型之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又,作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亦可使用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乙烯-乙酸乙烯酯之水解物等之乙烯-乙酸乙烯酯改質體樹脂。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中,依據JIS K 6730「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試驗方法」或JIS K 6924-2:1997所測定之乙酸乙烯酯含量較佳為10~50質量%,更佳為20~40質量%。藉由將乙酸乙烯酯含量設為該等下限值以上,而使對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變高,又,容易使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變得良好。又,藉由將乙酸乙烯酯含量設為該等上限值以下,而使中間膜之斷裂強度變高,層合玻璃之耐衝擊性變得良好。
(離子聚合物樹脂) 作為離子聚合物樹脂,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各種離子聚合物樹脂。具體而言,可例舉:乙烯系離子聚合物、苯乙烯系離子聚合物、全氟碳系離子聚合物、遙爪離子聚合物、聚胺酯離子聚合物等。其等中,就層合玻璃之機械強度、耐久性、透明性等變得良好之方面、對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乙烯系離子聚合物。
作為乙烯系離子聚合物,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之離子聚合物在透明性及強韌性方面優異,故可較佳地使用。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係至少具有源自乙烯之結構單元及源自不飽和羧酸之結構單元之共聚物,亦可具有源自其他單體之結構單元。 作為不飽和羧酸,可例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等,較佳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尤佳為甲基丙烯酸。又,作為其他單體,可例舉: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1-丁烯等。 作為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當將該共聚物所具有之全部結構單元設為100莫耳%時,較佳為具有75~99莫耳%之源自乙烯之結構單元,較佳為具有1~25莫耳%之源自不飽和羧酸之結構單元。 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之離子聚合物係藉由將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所具有之羧基之至少一部分利用金屬離子進行中和或交聯而獲得之離子聚合物樹脂,該羧基之中和度通常為1~90%,較佳為5~85%。
作為離子聚合物樹脂中之離子源,可例舉鋰、鈉、鉀、銣、銫等鹼金屬、鎂、鈣、鋅等多價金屬,較佳為鈉、鋅。
作為離子聚合物樹脂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能夠藉由先前公知之製造方法進行製造。例如於使用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之離子聚合物作為離子聚合物樹脂之情形時,例如將乙烯與不飽和羧酸在高溫、高壓下進行自由基共聚,而製造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然後,使該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與包含上述離子源之金屬化合物進行反應,藉此可製造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之離子聚合物。
(聚胺酯樹脂) 作為聚胺酯樹脂,可例舉:使異氰酸酯化合物與二醇化合物反應而獲得之聚胺酯;使異氰酸酯化合物與二醇化合物以及聚胺等擴鏈劑反應而獲得之聚胺酯等。又,聚胺酯樹脂可含有硫原子。於該情形時,可採用選自聚硫醇及含硫多元醇中者作為上述二醇之一部分或全部。聚胺酯樹脂可使與有機玻璃之接著性變得良好。因此,適宜用於層合玻璃構件為有機玻璃之情形。
(熱塑性彈性體) 作為熱塑性彈性體,可例舉: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脂肪族聚烯烴。作為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者。一般而言,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具有成為硬鏈段之苯乙烯單體聚合物嵌段、及成為軟鏈段之共軛二烯化合物聚合物嵌段或其氫化嵌段。作為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之具體例,可例舉:苯乙烯-異戊二烯雙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雙嵌段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異戊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以及其氫化物。 上述脂肪族聚烯烴可為飽和脂肪族聚烯烴,亦可為不飽和脂肪族聚烯烴。上述脂肪族聚烯烴可為以鏈狀烯烴作為單體之聚烯烴,亦可為以環狀烯烴作為單體之聚烯烴。就有效地提高中間膜之保存穩定性、及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脂肪族聚烯烴較佳為飽和脂肪族聚烯烴。 作為上述脂肪族聚烯烴之材料,可例舉:乙烯、丙烯、1-丁烯、反-2-丁烯、順-2-丁烯、1-戊烯、反-2-戊烯、順-2-戊烯、1-己烯、反-2-己烯、順-2-己烯、反-3-己烯、順-3-己烯、1-庚烯、反-2-庚烯、順-2-庚烯、反-3-庚烯、順-3-庚烯、1-辛烯、反-2-辛烯、順-2-辛烯、反-3-辛烯、順-3-辛烯、反-4-辛烯、順-4-辛烯、1-壬烯、反-2-壬烯、順-2-壬烯、反-3-壬烯、順-3-壬烯、反-4-壬烯、順-4-壬烯、1-癸烯、反-2-癸烯、順-2-癸烯、反-3-癸烯、順-3-癸烯、反-4-癸烯、順-4-癸烯、反-5-癸烯、順-5-癸烯、4-甲基-1-戊烯、及乙烯基環己烷等。
(塑化劑) 中間膜可進而含有塑化劑。如上所述,中間膜具有複數個樹脂層,各樹脂層(即,例如第1及第2樹脂層各者)除熱塑性樹脂以外還可含有塑化劑。 各樹脂層藉由含有塑化劑而變得柔軟,其結果為,提高層合玻璃之柔軟性,亦提高耐貫通性。進而,亦能夠提高對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若於使用聚乙烯縮醛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含有塑化劑,則效果尤佳。因此,第1及第2樹脂層等各樹脂層更佳為分別含有聚乙烯縮醛樹脂及塑化劑。 作為塑化劑,例如可例舉:一元有機酸酯及多元有機酸酯等有機酯塑化劑、以及有機磷酸酯系塑化劑及有機亞磷酸酯系塑化劑等磷系塑化劑等。其中,較佳為有機酯塑化劑。
關於有機酯塑化劑,例如可例舉: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癸二酸二丁酯、壬二酸二辛酯、二丁基卡必醇己二酸酯、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3-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4-丁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2-丁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二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戊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己二酸二己酯、己二酸二辛酯、己二酸己酯環己酯、己二酸二異壬酯、己二酸庚酯壬酯、癸二酸二丁酯、油改質癸二酸醇酸、磷酸酯與己二酸酯之混合物、混合型己二酸酯等。作為混合型己二酸酯,可例舉由選自碳數4~9之烷基醇及碳數4~9之環狀醇中之兩種以上之醇所製作之己二酸酯。 上述塑化劑中,尤其適宜使用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
各樹脂層(例如第1及第2樹脂層各者)中之塑化劑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相對於熱塑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100質量份以下。若將塑化劑之含量設為10質量份以上,則樹脂層適度地變柔軟,耐貫通性、接著性等變得良好。又,若將塑化劑之含量設為100質量份以下,則可防止塑化劑自各樹脂層分離。各樹脂層中之塑化劑之含量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63質量份以下。
中間膜係樹脂、或樹脂及塑化劑為主成分者,中間膜中,熱塑性樹脂及塑化劑之合計量以中間膜總量為基準,通常為70質量%以上,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上且未達100質量%。藉由將上述合計量設為未達100質量%,而使中間膜可含有著色劑等添加劑。 再者,各樹脂層亦為以樹脂為主成分、或以樹脂及塑化劑為主成分者,於各樹脂層(例如第1及第2樹脂層各者)中,熱塑性樹脂及塑化劑之合計量以各樹脂層總量為基準,通常為70質量%以上,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上且未達100質量%。
[其他添加劑] 本發明之各樹脂層可含有上述以外之添加劑,可含有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黏著力調整劑、隔熱劑、螢光增白劑、結晶成核劑等各添加劑。本發明之中間膜如上所述,具有1個或2個以上之樹脂層,各樹脂層可適當地含有選自該等添加劑中之至少一種。
<層構成>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中間膜之層構成進行更詳細說明。 本發明中,中間膜20如上所述,包含第1樹脂層21及第2樹脂層22,可如圖2所示由2層所構成。第1樹脂層21與第2樹脂層22係沿厚度方向積層而設置。由2層所構成之中間膜20中,第1樹脂層21構成中間膜之一面20A(第1樹脂層側之面),第2樹脂層21構成中間膜之另一面20B(第2樹脂層側之面),其等分別成為與層合玻璃30之層合玻璃構件(第1及第2層合玻璃構件31、32)之接著面。再者,第1層合玻璃構件31之表面為上述層合玻璃30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表面30A),第2層合玻璃構件32之表面為上述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表面30B)。
但是,中間膜20亦可含有除第1樹脂層21及第2樹脂層22以外之樹脂層(亦稱為「第3樹脂層」)。第3樹脂層(未圖示)可配置於第1樹脂層21與第2樹脂層22之間。又,第3樹脂層亦可配置於較第1樹脂層21更靠外側,亦可配置於較第2樹脂層22更靠外側。因此,第3樹脂層可成為與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面。進而,於如下所述設置複數層第1樹脂層或第2樹脂層之情形時,第3樹脂層可設置於第1樹脂層彼此之間、或第2樹脂層彼此之間。 作為第3樹脂層,可使用公知之樹脂膜,例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等聚酯膜、聚烯烴膜、聚醯胺膜、聚醯亞胺膜、聚碳酸酯膜、丙烯酸樹脂膜等。其等中,較佳為使用丙烯酸樹脂膜或PET膜中之任一種,更佳為PET膜。再者,作為用於丙烯酸樹脂膜之丙烯酸樹脂,較佳為包含源自含羥基(甲基)丙烯酸酯之結構單元之丙烯酸系聚合物,具體而言,可例舉:聚甲基丙烯酸羥丙酯(HPMA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HEMA樹脂)等。
又,第1樹脂層21可設置複數層。第2樹脂層22亦同樣地可設置複數層。但是,於設置複數個第1樹脂層21之情形時,可將所有第1樹脂層21配置於較所有第2樹脂層22更靠近中間膜之一面20A側。又,於設置複數個第2樹脂層22之情形時,可將所有第2樹脂層22配置於較所有第1樹脂層21更靠近中間膜之另一面20B側。如此,將第1樹脂層21全部配置於一面20A側,將第2樹脂層22全部配置於另一面20B側,藉此,即便第1或第2樹脂層中之至少任一者為複數個層,亦可適當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又,第1樹脂層無需設置於中間膜之整個區域,可設置於一部分區域。同樣地,第2樹脂層無需設置於中間膜之整個區域,可設置於一部分區域。 例如,於具有依序排列有第3樹脂層、第1樹脂層、第3樹脂層、第2樹脂層、及第3樹脂層之積層結構之中間膜中,第1及第2樹脂層可設置於一部分區域而不設置於其他區域。 於此種情形時,可成為以下結構,即,於設置第1及第2樹脂層之區域成為5層結構,於未設置第1及第2樹脂層之區域成為由3個第3樹脂層所構成之3層結構。但是,於3個第3樹脂層具有相同組成之情形時,其等被一體化,有時無法判別其邊界,可實質上成為1個樹脂層。 再者,於以上說明中,以具有5層結構之中間膜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其他積層結構亦同樣如此,即,第1及第2樹脂層可僅設置於一部分區域。 再者,設置第1及第2樹脂層之區域可一致,但無需完全一致,只要設置第1樹脂層之區域與設置第2樹脂層之區域有至少一部分重疊即可。
第1及第2樹脂層之厚度可固定,亦可有所變化。例如,如上所述,設置於中間膜之一部分區域之第1及第2樹脂層可具有隨著接近未設置第1及第2樹脂層之區域而厚度不斷變小之截面形狀。
中間膜為截面矩形,厚度可固定,但並不限定於截面矩形,例如亦可具有楔形狀。具有楔形狀之中間膜係截面中之一端與該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之厚度互不相同者,截面可具有梯形形狀,亦可具有三角形狀。又,楔形狀之中間膜係厚度自一端朝向另一端發生變化者,但厚度無需於所有部分發生變化,亦可具有厚度固定之部分,而厚度有所變化之部分為一部分。
[各層之厚度] 第1樹脂層之厚度較佳為0.1 mm以上2.5 mm以下,更佳為0.2 mm以上2.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25 mm以上1.5 mm以下。於中間膜中,藉由將第1樹脂層中之光澤劑之含有率調整為上述範圍後,將厚度設為該等範圍內,容易確保透視性並且散發金屬感。
第2樹脂層之厚度較佳為0.1 mm以上2.5 mm以下,更佳為0.2 mm以上2.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25 mm以上1.5 mm以下。於中間膜中,藉由將第2樹脂層中之著色劑之含有率調整為上述範圍後,將厚度設為該等範圍內,可適度地吸收由第1樹脂層反射之光,使來自第2樹脂層側之透視性變得良好。
第1樹脂層與上述第2樹脂層之厚度比較佳為10:1~1:50。藉由使厚度比處於此種範圍內,而容易散發金屬感,並且確保透視性。就該等觀點而言,第1樹脂層與上述第2樹脂層之厚度比更佳為5:1~1:25,進而較佳為1:1~1:10。
又,中間膜之厚度較佳為0.2 mm以上2.6 mm以下,更佳為0.25 mm以上2.2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3 mm以上1.75 mm以下。
再者,如上所述,第1及第2樹脂層以及中間膜有時厚度會發生變化,於該情形時,以上所說明之第1及第2樹脂層以及中間膜之厚度,於存在第1及第2樹脂層兩者之區域中,意指各層或中間膜最厚之部分處之厚度(最厚部)。又,於第1樹脂層有2層以上之情形時,第1樹脂層之厚度意指其合計厚度,第2樹脂層亦同樣如此。
[中間膜之光學特性] 關於本發明之中間膜,對於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若可見光線反射率(Rv1)未達10%,則於第1樹脂層中,可見光線未充分反射而難以散發金屬感。就良好地散發金屬感之觀點而言,可見光線反射率(Rv1)較佳為10.5%以上,更佳為13%以上。就確保透視性及透明性之觀點而言,可見光線反射率(Rv1)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中間膜,對於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若可見光線反射率(Rv2)大於7%,則中間膜中所反射之光不自中間膜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出射,導致透視性變差。又,亦存在設計性降低之情況,例如自第1樹脂層側進行觀察時未充分地散發金屬感。就使設計性及透視性變得良好之觀點而言,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較佳為6.7%以下,更佳為6.5%以下,進而更佳為6%以下,進而更佳為5.5%以下,尤佳為5%以下。 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越低越佳,只要為0%以上即可,但就防止光被第2樹脂層超出所需地吸收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一定值以上,例如為1%以上、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3%以上。
又,上述中間膜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與可見光線反射率(Rv2)之差(Rv1-Rv2:ΔRv)只要為3%以上即可,但就使設計性與透視性兩者變得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7%以上。再者,ΔRv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只要為25%以下即可,更佳為19%以下,進而較佳為17%以下。 再者,可見光線反射率(Rv1)及可見光線反射率(Rv2)可依據JIS 3106(2019)並使用分光光度計進行測定。
關於本發明之中間膜,於介隔中間膜將2片透明玻璃板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中,在該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霧度(Hz2)較佳為16%以下。藉由使霧度(Hz2)為16%以下,可抑制光散射,容易獲得透視性較高、模糊較少之層合玻璃。上述霧度(Hz2)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進一步較佳為6%以下。就確保透視性、及抑制模糊之觀點而言,上述霧度(Hz2)越低越佳,只要為0%以上即可,但實用上較佳為0.5%以上。再者,霧度可依據JIS K6714進行測定。
關於本發明之中間膜,對於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穿透率(Tv2)就透視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1%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進而更佳為10%以上。就透明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可見光線穿透率(Tv2)越高越佳,但就使一定量之可見光線反射而散發充分之金屬感之觀點、以及將由第1樹脂層反射之光吸收一定量以上而容易使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變低之觀點而言,例如為80%以下、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0%以下。再者,可見光線穿透率可依據JIS R3212(2015)進行測定。
再者,以上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Rv2)、可見光線穿透率(Tv2)、及霧度(Hz2)之測定中所使用之透明玻璃板之厚度為2.5 mm,且依據JIS R 3106:1998所測得之可見光線穿透率為90.5%。又,關於該透明玻璃板,由JIS Z 8781-1(2012)、JIS Z 8781-2(2012)、及JIS Z 8781-4(2013)所規定之使用CIE標準光源D65、及10°視野配色函數而獲得之a*=-0.6,b*=0.2,霧度為0.2%以下。以上之透明玻璃板亦稱為基準透明玻璃。 又,中間膜存在以下情況,即,存在第1樹脂層及第2樹脂層均無之區域,或者第1及第2樹脂層之厚度發生了變化,於該情形時,只要在第1及第2樹脂層均有之區域、且第1樹脂層之厚度最大之相同區域測定上述Rv1、Rv2、Tv2、及Hz2即可。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中間膜並無特別限定,只要製作用以形成各樹脂層之各樹脂組成物,自所獲得之樹脂組成物形成樹脂層,且將複數個樹脂層積層多層即可。各樹脂組成物可向熱塑性樹脂中混合視需要摻合之光澤劑或著色劑、塑化劑、其他添加劑而獲得。 此處,於第1樹脂層中,除熱塑性樹脂以外還可摻合光澤劑,但就提高在樹脂組成物中之分散性之觀點而言,例如於使用塑化劑之情形時,可將光澤劑摻合至塑化劑中並使其充分地分散於塑化劑中之後,再與熱塑性樹脂混合。此時,可向塑化劑中適當地加入分散劑等。又,於第2樹脂層中,除熱塑性樹脂以外還可摻合著色劑,但就提高在樹脂組成物中之分散性之觀點而言,例如於使用塑化劑之情形時,可將著色劑摻合至塑化劑中並使其充分地分散於塑化劑中之後,再與熱塑性樹脂混合。此時,可向塑化劑中適當地加入分散劑等。 於使用除光澤劑或著色劑以外之添加劑之情形時,可根據添加劑之種類,將添加劑摻合至塑化劑中並使其充分地分散於塑化劑中後,再與熱塑性樹脂混合。
中間膜只要藉由擠出成形、加壓成形等進行成形即可。擠出成形中,較佳為以下方法:準備2個以上之擠出機,在複數個擠出機之前端安裝多層用進料塊進行共擠出。又,於設置複數個樹脂層、且具有相同組成之樹脂層有2個以上之情形時,可自1個擠出機擠出2個以上之具有相同組成之樹脂層。進而,各樹脂層存在厚度沿著與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發生變化之情況,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調整樹脂之供給量等以使厚度改變。 又,中間膜亦可藉由準備複數個樹脂層,且將該複數個樹脂層配置於一對層合玻璃構件之間而獲得積層體,對該積層體進行熱壓接(加壓成形)來製造層合玻璃,同時亦一併製造中間膜。 再者,光澤劑於具有能配向之各向異性之情形時、如具有平板形狀之情形等時,可藉由上述加壓成形、擠出成形等,以光澤劑之長邊方向或面方向沿著中間膜(各樹脂層)之面方向之方式進行配向。
<層合玻璃> 本發明進而提供一種層合玻璃。層合玻璃具備2片層合玻璃構件(第1及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配置於該等層合玻璃構件之間之中間膜。2片層合玻璃構件係介隔中間膜而接著。中間膜係一個面與一層合玻璃構件接著,另一面與另一層合玻璃構件接著。中間膜之構成如上所述。 層合玻璃只要藉由在2片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中間膜,對其等進行熱壓接等而進行一體化來製造即可。又,亦可藉由以下方式來製造:準備複數個樹脂層,且將該複數個樹脂層配置於一對層合玻璃構件之間而獲得積層體,對該積層體進行熱壓接等,藉此進行一體化。
(層合玻璃構件) 作為層合玻璃中所使用之層合玻璃構件,可例舉玻璃板,玻璃板可為無機玻璃、有機玻璃中之任一種,較佳為無機玻璃。無機玻璃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透明玻璃、浮法平板玻璃、拋光板玻璃、壓花玻璃、嵌絲平板玻璃、夾線平板玻璃、綠色玻璃等。 又,作為有機玻璃,一般使用被稱為樹脂玻璃者,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由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丙烯酸共聚物樹脂、聚酯等樹脂所構成之有機玻璃。 2片層合玻璃構件彼此可由同種材質所構成,亦可由不同之材質所構成。例如一者可為無機玻璃而另一者可為有機玻璃,較佳為2片層合玻璃構件兩者均為無機玻璃、或有機玻璃。 又,各層合玻璃構件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0.1~15 mm左右,較佳為0.5~5 mm。各層合玻璃構件之厚度可彼此相同,亦可不同,較佳為相同。
[層合玻璃之光學特性] 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可具有與關於中間膜所說明之光學特性相同之光學特性。具體而言,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可為10%以上,較佳為10.5%以上,更佳為13%以上,又,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自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可為7%以下,較佳為6.7%以下,更佳為6.5%以下,進而更佳為6%以下,進而更佳為5.5%以下,尤佳為5%以下。層合玻璃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越低越佳,只要為0%以上即可,例如可為1%以上,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3%以上。 又,層合玻璃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與可見光線反射率(Rv2)之差(Rv1-Rv2:ΔRv)只要為3%以上即可,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7%以上。層合玻璃之ΔRv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只要為25%以下即可,更佳為19%以下,進而較佳為17%以下。
在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霧度(Hz2)較佳為16%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進一步較佳為6%以下。又,層合玻璃之上述霧度(Hz2)越低越佳,只要為0%以上即可,但在實用上較佳為0.5%以上。 自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穿透率(Tv2)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1%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進而更佳為10%以上,又,例如為80%以下、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0%以下。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能夠用作汽車等各種車輛、飛機、船舶等交通工具、建築物等之窗玻璃等,較佳為用作汽車用層合玻璃。汽車用層合玻璃可為擋風玻璃(前窗玻璃)、側窗玻璃、後窗玻璃、天窗玻璃中之任一者。
各用途中,窗玻璃一般用作用於將室外與室內分隔之構件。並且,中間膜較佳為第1樹脂層側之面配置於室外側(即,若為汽車,則為車外側),第2樹脂層側之面配置於室內側(若為汽車,則為車內側)。 [實施例]
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受該等例任何限定。
本實施例中之測定方法及評價方如下所述。
[Rv1、Rv2] 依據JIS 3106(2019),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求出可見光線反射率(Rv1),自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求出可見光線反射率(Rv2)。
[Ra*1、Rb*1、Ra*2、Rb*2] 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測定分光反射率。測定條件設為掃描速度 300 nm/min、狹縫寬度 8 nm,自所獲得之分光反射率依據JIS Z 8781(2009)算出D65光源、10°視野下之Ra*1及Rb*1。 又,於相同之測定條件下,對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測定分光反射率,同樣地算出Ra*2、Rb*2。
[Tv1、Tv2] 依據JIS R 3212(2015),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求出可見光穿透率(Tv1),自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求出可見光穿透率(Tv2)。
[Ta*1、Tb*1、Ta*2、Tb*2] 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測定分光穿透率。測定條件設為掃描速度 300 nm/min、狹縫寬度 8 nm,自所獲得之分光穿透率依據JIS Z 8781(2009)算出D65光源、10°視野下之Ta*1及Tb*1。 又,於相同之測定條件下,測定對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的分光反射率,同樣地算出Ta*2、Tb*2。
[霧度] 霧度係依據JIS K6714對所獲得之層合玻璃進行測定。霧度(Hz1)係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進行測定而求出,霧度(Hz2)係自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進行測定而求出。
[評價] 針對各實施例、比較例中所獲得之層合玻璃,根據以下之評價基準來評價設計性及透視性。 <設計性> 自第1樹脂層側之面藉由目視觀察層合玻璃,根據以下之評價基準來評價設計性。但是,於比較例3~6中,自層合玻璃之任意一面進行觀察來評價設計性。 A:充分展現出金屬感,設計性優異。 B:雖然金屬感較弱但仍展現出一定之金屬感,設計性良好。 C:幾乎未展現出金屬感,設計性不足。
<透視性> 針對自第2樹脂層側之面隔著層合玻璃來觀察外部情景時之透視性,根據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但是,於比較例3~6中,對自層合玻璃之與上述任意一面相反側之面,隔著層合玻璃來觀察外部情景時之透視性進行評價。 A:幾乎未展現出金屬感,但外部情景足夠清晰,透視性優異。 B:雖展現出一定之金屬感,但外部情景在某種程度上清晰,透視性良好。 C:金屬感明顯,外部情景不清晰,透視性不足。
再者,實施例、比較例中所使用之各成分如下所述。 (1)熱塑性樹脂 PVB: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縮醛化度69莫耳%,羥基量30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合成中所使用之PVA之平均聚合度1700 (2)塑化劑 3GO: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 (3)光澤劑 多層填料1:中層為折射率1.46之SiO 2層且被覆層為折射率2.49之TiO 2層的圖1所示之3層結構之平板形狀,厚度比(各被覆層:中層=1:8),D50:14 μm,厚度0.5 μm,縱橫比:2.8 多層填料2:中層為折射率1.46之SiO 2層且被覆層為折射率2.49之TiO 2層的圖1所示之3層結構之平板形狀,厚度比(各被覆層:中層=1:9),D50:14 μm,厚度0.5 μm,縱橫比:2.8 (4)著色劑 Pblack7:顏料黑7(CAS No.1333-86-4),碳黑顏料 PR209:顏料紅209(CAS No.3573-01-1),喹吖啶酮系顏料,紅色顏料 PR202:顏料紅202(CAS No.3089-17-6),喹吖啶酮顏料 PY150:顏料黃150(CAS No.68511-62-6),鎳錯合物偶氮系顏料 PB15-3:顏料藍15-3(CAS No.147-14-8),酞菁銅系顏料 PB15-1:顏料藍15-1(CAS No.12239-87-1),酞菁銅系顏料 (5)膜 東麗(股)製造之PEТ膜(商品名:Lumirror R75)
[實施例1] (中間膜之製作) 依據表1之組成,將光澤劑混合至塑化劑中並使其分散後,與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PVB)一起投入至共擠出機,於共擠出機中將其等進行混練,從而獲得用以形成第1樹脂層之樹脂組成物。又,依據表1之組成,將著色劑混合至塑化劑中並使其分散後,與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PVB)一起投入至上述共擠出機,於共擠出機中將其等進行混練,從而獲得用以形成第2樹脂層之樹脂組成物。於共擠出機中,對上述樹脂組成物進行共擠出,獲得由厚度760 μm之第1樹脂層、及厚度760 μm之第2樹脂層所構成之中間膜。再者,於中間膜中,光澤劑係以其面方向沿著中間膜之面方向之方式配向。
(層合玻璃之製作) 準備分別為縱100 mm×橫100 mm×厚2.5 mm之2片透明玻璃。作為透明玻璃,使用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基準透明玻璃。將上述所獲得之中間膜夾持於2片透明玻璃之間,藉由真空包裝法進行暫時壓接。將該經暫時壓接之積層體於高壓釜內,在溫度140℃、壓力1.2 MPa之條件下保持20分鐘後,將溫度降低至23℃並恢復至大氣壓,藉此結束正式壓接,從而獲得2片透明玻璃經中間膜接著而成之層合玻璃。針對所獲得之層合玻璃測定各光學特性,記作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特性示於表1中。
[實施例2~8] 除了將光澤劑之種類及添加量、以及著色劑之添加量變更為表1所示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 [實施例9] 將光澤劑之種類及添加量、以及著色劑之添加量變更為表1所示,且於第1樹脂層與第2樹脂層之間夾持PET膜(Lumirror),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
[比較例1、2] 將光澤劑之種類及添加量變更為表2所示,且不使第2樹脂層含有著色劑,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
[比較例3] 依據表2之組成,將光澤劑及著色劑混合至塑化劑中並使其等分散後,與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PVB)一起投入至擠出機,於擠出機中將其等進行混練並擠出,獲得厚度760 μm之中間膜。中間膜係由單層之樹脂層所構成之中間膜,光澤劑係以其面方向沿著中間膜之面方向之方式配向。 然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而製造層合玻璃。針對所獲得之層合玻璃測定各光學特性,記作中間膜之特性示於表2中。又,將所獲得之層合玻璃之評價結果亦一同示於表2中。
[比較例4~6] 除了將光澤劑之種類、及著色劑之添加量變更為表2所示以外,與比較例3同樣地實施。
[比較例7~13] 除了將光澤劑之種類及添加量、以及著色劑之添加量變更為表2所示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第1樹脂層 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份數 phr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份數 phr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光澤劑 種類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2 多層填料2 多層填料2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2
濃度 wt% 0.05 0.15 0.15 0.05 0.15 0.15 0.15 0.15 0.15
著色劑 種類 - - - - - - - - - -
濃度 wt% - - - - - - - - -
第2樹脂層 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份數 phr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份數 phr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著色劑 種類 - 碳黑 碳黑 碳黑 碳黑 碳黑 碳黑 PB15-1 PB15-3 碳黑
濃度 wt% 0.025 0.025 0.05 0.025 0.025 0.05 0.05 0.05 0.05
第1樹脂層與第2樹脂層之層間 PET膜 - - - - - - - - - -
第1樹脂層側之面之分光特性 Rv1 % 10.4 11.6 12.2 13.2 16.6 16.4 10.3 10.5 16.0
Ra*1 - -5.3 -10.2 -10 7.8 13.6 13.5 -10.8 -11.2 13.2
Rb*1 - -4.4 -9.7 -9.4 -2.7 -3.5 -3.4 -11.5 -13.1 -3.6
Tv1 % 14.9 14.0 1.8 14.6 13.7 1.3 19.9 17.0 1.1
Ta*1 - -1.9 -2.2 -0.2 -4.3 -8.9 -5.7 -34.3 -48.8 -5.4
Tb*1 - 3.4 3.8 5.2 3.6 4.4 3.9 -45.0 -36.5 3.5
Hz1 % 2.9 5.3 6.4 3.1 6.3 7.8 6.1 5.6 8.1
第2樹脂層側之面之分光特性 Rv2 % 5.1 4.9 5 5.3 5.2 4.7 6.2 6.4 4.6
Ra*2 - -0.9 -0.6 -0.4 0.6 0.6 0 -11.3 -12.7 -0.2
Rb*2 - -1.3 -0.9 -0.8 -0.9 -0.8 -0.8 -16.7 -19.6 -0.9
Tv2 % 15.6 13.9 1.6 14.6 13.6 1.3 20.0 16.9 1.2
Ta*2 - -2 -2.3 -0.8 -4.3 -8.9 -5.7 -34.4 -48.6 -5.5
Tb*2 - 3.3 4.2 5.1 3.6 4.4 3.9 -45.2 -36.7 3.8
Hz2 % 3 5.2 6.1 3.1 5.9 7.9 6.0 5.6 8.1
分光特性差 ⊿Rv % 5.3 6.7 7.2 7.9 11.4 11.7 4.1 4.1 11.4
⊿Ra* - -4.4 -9.6 -9.6 7.2 13.0 13.5 0.5 1.5 13.4
⊿Rb* - -3.1 -8.8 -8.6 -1.8 -2.7 -2.6 5.2 6.6 -2.7
⊿Tv % -0.7 0.1 0.2 0.0 0.1 0.0 -0.1 0.1 -0.1
⊿Ta* - 0.1 0.1 0.6 0.0 0.0 0.0 0.1 -0.1 0.1
⊿Tb* - 0.1 -0.4 0.1 0.0 0.0 0.0 0.2 0.2 -0.3
⊿Hz % -0.1 0.1 0.3 0.0 0.4 -0.1 0.1 0.0 0.0
評價 設計性 - A A A A A A A A A
透視性 - A A A A A A A A A
[表2]
表2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比較例7 比較例8 比較例9 比較例10 比較例11 比較例12 比較例13
第1樹脂層 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份數 phr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份數 phr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光澤劑 種類 -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2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2 多層填料2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多層填料1
濃度 wt%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著色劑 種類 - - - 碳黑 碳黑 碳黑 碳黑 - - - - - - -
濃度 wt% - - 0.025 0.05 0.025 0.05 - - - - - - -
第2樹脂層 樹脂 種類 - PVB PVB - - - -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PVB
份數 phr 100 100 - - -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 - - -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3GO
份數 phr 40 40 - - - - 40 40 40 40 40 40 40
著色劑 種類 - - - - - - - PB15-3 PY150 PY150 PR202 PR209 PR209 PR209
濃度 wt% - - - - - - 0.0094 0.008 0.021 0.015 0.021 0.05 0.07
第1樹脂層與第2樹脂層之層間 PET膜 - - - - - - - - - - - - - - -
第1樹脂層側之面之分光特性 Rv1 % 13.3 18.6 9.8 8.8 16.6 15.4 11.2 13.6 13.2 12.5 12.6 11.8 11.2
Ra*1 - 45.1 11.1 -10.1 -9.7 13.6 12.1 -12.0 -11.0 -17.1 -7.7 -5.5 -9.3 -12.0
Rb*1 - -8.7 -3.0 -9.7 -9.3 -3.5 -2.4 -10.6 -4.0 19.6 -9.4 -8.3 -9.6 -10.6
Tv1 % 77.7 71.9 14.4 1.4 13.7 1.4 48.3 77.9 76.8 64.2 63.4 53.6 46.8
Ta*1 - 2.4 -7.4 -2.3 -1.9 -8.9 -6.5 -22.3 -5.4 -10.8 8.8 27.2 44.8 56.9
Tb*1 - 4.7 4.6 3.8 2.5 4.4 3.8 -12.4 31.1 58.7 -2.8 0.4 0.0 -0.3
Hz1 % 4.7 5.8 5.3 6.3 6.4 7.2 4.6 4.0 4.3 4.9 4.3 4.3 4.3
第2樹脂層側之面之分光特性 Rv2 % 13.2 18.4 9.9 8.8 16.5 15.4 9.0 13.4 12.0 10.8 10.3 9.2 8.5
Ra*2 - 45 11 -10 -9.7 13.7 12.1 -17.2 -16.0 -4.1 -2.4 10.1 15.1 18.6
Rb*2 - -8.7 -2.9 -9.8 -9.3 -3.6 -2.4 -14.3 10.8 -7.7 -11.0 -9.0 -5.8 -3.6
Tv2 % 77.7 71.9 14.4 1.4 13.8 1.4 48.3 77.7 76.6 64.3 63.4 53.6 46.8
Ta*2 - 2.4 -7.4 -2.2 -1.9 -8.8 -6.5 -22.3 -5.4 -10.7 8.8 27.3 44.9 57.0
Tb*2 - 4.7 4.6 3.9 2.5 4.5 3.8 -12.4 31.2 58.3 -2.8 0.3 -0.1 -0.3
Hz2 % 4.7 5.8 5.3 6.4 6.4 7.2 4.6 4.0 4.3 4.5 4.3 4.3 4.4
分光特性差 ⊿Rv % 0.1 0.2 -0.1 0.0 0.1 0.0 2.3 0.2 1.2 1.6 2.3 2.6 2.8
⊿Ra* - 0.1 0.1 -0.1 0.0 -0.1 0.0 5.3 5.1 -13.0 -5.2 -15.6 -24.5 -30.6
⊿Rb* - 0.0 -0.1 0.1 0.0 0.1 0.0 3.7 -14.8 27.3 1.7 0.8 -3.8 -7.0
⊿Tv % 0.0 0.0 0.0 0.0 -0.1 0.0 0.0 0.2 0.2 -0.1 -0.1 0.0 0.1
⊿Ta* - 0.0 0.0 -0.1 0.0 -0.1 0.0 0.0 0.1 -0.1 0.0 -0.1 -0.1 -0.1
⊿Tb* - 0.0 0.0 -0.1 0.0 -0.1 0.0 0.0 -0.1 0.4 0.0 0.1 0.1 0.1
⊿Hz % 0.0 0.0 0.0 -0.1 0.0 0.0 0.0 0.0 0.0 0.4 0.0 0.0 0.0
評價 設計性 - C C B B B B C C C C C C C
透視性 - B B C C C C B B B B B B B
※phr係相對於PVB100質量份之質量份。 ※wt%係在第1樹脂層或第2樹脂層中之含有率(質量%)。 ※分光特性差係自第1樹脂層側之面之各分光特性值減去第2樹脂層側之面之分光特性值所得之值。 ※於比較例3~6中,將在層合玻璃之任意一面所測得之分光特性作為第1樹脂層側之分光特性之值,將在層合玻璃之上述任意一面之相反側之面所測得之分光特性作為第2樹脂層側之分光特性之值。
如表1所示,於各實施例中,將中間膜設為具有第1及第2樹脂層之多層結構,且將自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設為10%以上,將自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設為7%以下。因此,當自第1樹脂層側之面觀察所獲得之層合玻璃時,展現出金屬感,設計性良好。又,當自第2樹脂層側之面隔著層合玻璃來觀察外部情景時,可清晰地看到外部情景,透視性亦良好。 相對於此,於比較例1、2中,雖為具有第1及第2樹脂層之多層結構,但自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超過了7%。因此,當自第1樹脂層進行觀察時,金屬感較弱,設計性不足,又,當自第2樹脂層側隔著層合玻璃來觀察外部情景時,未能充分清晰地進行觀察。 又,於比較例3~6中,為單層結構,且自層合玻璃之兩面側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基本相同,因此未能提高設計性並且使透視性變得良好。 又,於比較例7~13中,雖為具有第1及第2樹脂層之多層結構,但自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超過了7%。因此,當自第1樹脂層進行觀察時,金屬感較弱,設計性不足,又,當自第2樹脂層側隔著層合玻璃來觀察外部情景時,未能充分清晰地進行觀察。
10:中層 11,12:被覆層 20: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21:第1樹脂層 22:第2樹脂層 30:層合玻璃 31:第1層合玻璃構件 32:第2層合玻璃構件
[圖1]係表示具有積層結構之平板形狀之光澤劑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2]係表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一例之示意性截面圖。
20: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20A:中間膜之一面
20B:中間膜之另一面
21:第1樹脂層
22:第2樹脂層
30:層合玻璃
30A:第1樹脂層側之面
30B:第2樹脂層側之面
31:第1層合玻璃構件
32:第2層合玻璃構件

Claims (12)

  1. 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1樹脂層、及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2樹脂層,且 對將2片透明玻璃板介隔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接著而製作之層合玻璃,自上述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自上述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樹脂層包含光澤劑。
  3. 如請求項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包含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
  4. 如請求項3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兩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之折射率互不相同。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具有多層結構。
  6. 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光澤劑之縱橫比為2以上30以下。
  7. 如請求項2至6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樹脂層中之上述光澤劑之含有率為0.01質量%以上0.5質量%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2樹脂層包含著色劑。
  9. 如請求項8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2樹脂層中之上述著色劑之含有率為0.0001質量%以上0.1質量%以下。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樹脂層與上述第2樹脂層之厚度比為10:1~1:50。
  11. 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 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12. 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 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配置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 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1樹脂層、及包含熱塑性樹脂之第2樹脂層, 自上述層合玻璃之第1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1)為10%以上,自上述層合玻璃之第2樹脂層側之面所測得之可見光線反射率(Rv2)為7%以下。
TW112102649A 2022-01-19 2023-01-19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23422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6751 2022-01-19
JP2022-006751 2022-0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2281A true TW202342281A (zh) 2023-11-01

Family

ID=87348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2649A TW202342281A (zh) 2022-01-19 2023-01-19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2281A (zh)
WO (1) WO20231402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9542A (ja) * 1999-01-27 2000-08-08 Fujicopian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用転写材料および該転写材料を用いる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2004284019A (ja) * 2003-03-19 2004-10-14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光輝性シート
JP2008037667A (ja) * 2006-08-02 2008-02-21 Asahi Glass Co Ltd 窓用合わせガラス
CN105307997B (zh) * 2013-06-14 2019-09-27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及夹层玻璃
JP2019003011A (ja) * 2017-06-14 2019-01-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合わせガラス、ウィ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7056661B2 (ja) * 2017-07-26 2022-04-19 Agc株式会社 車両用合わせガラス
US11865813B2 (en) * 2018-03-29 2024-01-09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40297A1 (ja)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0068B2 (en)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WO2019111825A1 (ja)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JP7381338B2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自動車ルーフ用合わせガラス
WO2022260084A1 (ja) 樹脂フィルム、合わせガラス、及びスクリーン
US20230065099A1 (en)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TW202342281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WO2023140298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JP7488941B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I838366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車頂用層合玻璃
WO2024071342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EP4353696A1 (en) Resin film, laminated glass and screen
US20240208185A1 (en) Resin film, laminated glass, and screen
WO2024135685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WO2022255393A1 (ja) 樹脂フィルム、合わせガラス及びスクリーン
WO2024071339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WO2023054640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US20230356507A1 (en) Laminated glass interlayer film,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 for laminated glass
WO2024135684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CN117396448A (zh) 树脂膜、夹层玻璃及屏幕
WO2024135688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202332737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2344404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