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4971A - 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 Google Patents

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4971A
TW202224971A TW110130593A TW110130593A TW202224971A TW 202224971 A TW202224971 A TW 202224971A TW 110130593 A TW110130593 A TW 110130593A TW 110130593 A TW110130593 A TW 110130593A TW 202224971 A TW202224971 A TW 2022249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heel
drum
vertical plates
ball scre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0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4677B (zh
Inventor
住谷敬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4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4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67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02Details of balancing machines o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14Determining imbalance
    • G01M1/16Determining imbalance by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the body to be tes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在比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的場合,可降低裝置的振動對測量值的影響。輪筒進退裝置(400)具備:抵接輪胎的旋轉輪筒(4);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輪筒(4)的輪筒殼體(40);底架(100);一對滾珠螺桿(153);一對滾珠螺帽(155);及一對線性導件(161)。底架(100)是可進退地支撐輪筒殼體(40)。底架(100)具有配置在一對滾珠螺桿(153)的正下方的一對第1縱板及配置在一對線性導件(161)的正下方的一對第2縱板的複數個縱板(115)。

Description

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本發明是關於輪胎為了進行預定的試驗,使旋轉輪筒朝輪胎進退之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以往,測量輪胎的均勻性等的輪胎試驗機已為人知。該輪胎試驗機,具有:主軸,可支撐輪胎在朝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旋轉輪筒,可旋轉地支撐在與主軸的旋轉中心軸平行的旋轉中心軸周圍並可抵接於輪胎的外圍面;及負載感測器,可測量施加於旋轉輪筒的負載。朝裝設於主軸的輪胎填充空氣將旋轉輪筒推壓至輪胎的外圍面時,藉主軸旋轉輪胎,使裝設在旋轉輪筒的軸部分的負載感測器測量輪胎的負載變動數據。根據測量的負載變動數據,評估輪胎的均勻性(uniformity)。
如上述,輪胎試驗機中為了藉負載感測器測量輪胎旋轉中的負載變動,裝置要求有足夠的剛性。尤其在裝置的剛性不足的場合,裝置的振動會傳達至負載感測器而對測量值造成影響。因此,分別在日本工業規格JIS D4233-2001、團體規格JASO C67-2000、SAE J332REV. NOV2002等,制定抑制裝置的振動的規格以對負載感測器的測量值不會造成影響。
專利文獻1揭示有使旋轉輪筒可相對於輪胎接離地進退的輪筒進退裝置。該裝置,具備:固定於試驗場所的底座,及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輪筒並可相對於底座進退的托架。底座具有前後方向延伸的箱型形狀。並且,底座,具有:配置在其上面部的分別前後方向延伸的一對軌道,及在該一對軌道之間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滾珠螺桿。另一方面,托架,分別具有:配置在其下面部,分別卡合於一對軌道的軸承塊、及與滾珠螺桿卡合的螺帽。旋轉滾珠螺桿時,將其旋轉驅動力透過螺帽傳達至托架,使該托架沿著一對軌道在前後方向移動。其結果,可旋轉支撐在托架的旋轉輪筒可抵接於輪胎的外圍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8-50458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專利文獻1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的構造中,相對於比一般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時,由於裝置的剛性不足,而有其振動容易對負載感測器的測量值產生影響的問題。具體而言,國際規格ISO13326 1998是分別對普通乘用車用的輪胎、卡車巴士用的大直徑的輪胎規定旋轉輪筒的輪筒徑,分別規定普通乘用車用的輪胎的旋轉輪筒的輪筒徑為830mm至1000mm的範圍(參考值854mm)、卡車巴士用的輪胎的旋轉輪筒的輪筒徑為1520mm至1710mm的範圍(參考值1600mm)。後者的場合,旋轉輪筒的重量變得非常重,因此在裝置的剛性低且固有振動頻率低的場合,裝置容易振動,其振動對負載感測器的測量值容易產生影響。專利文獻1記載的技術中,針對如上述條件也未揭示有如維持底座的剛性具體技術,因此在針對比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的場合,會有不能忽視相對於測量值的裝置之振動的影響的問題。 [發明概要]
本發明是鑒於如上述的問題所研創而成,提供一種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即使在針對比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的場合,仍可降低裝置的振動對測量值的影響為目的。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藉本發明所提供的是輪胎試驗機具備的輪筒進退裝置,該輪胎試驗機是在輪胎試驗位置中使輪胎的旋轉中心軸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而成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在上述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並對上述輪胎進行預定的試驗。該輪筒進退裝置,具備:筒狀的旋轉輪筒、輪筒殼體、底架、負載檢測器、至少一個滾珠螺桿、驅動源、至少一個滾珠螺帽及複數個線性導件。旋轉輪筒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輪筒軸與抵接上述輪胎的外圍面的輪筒外圍面。輪筒殼體是將上述旋轉輪筒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輪筒軸周圍。底架是配置在上述輪筒殼體的下方具有架頂板。底架是支撐可前後方向移動的上述輪筒殼體使上述旋轉輪筒的上述輪筒外圍面相對於上述輪胎的外圍面接離。負載檢測器是可檢測上述旋轉輪筒受來自上述輪胎的負載。至少一個滾珠螺桿是以可在前後方向延伸的軸周圍旋轉的方式支撐於上述架頂板。驅動源是可使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在上述軸周圍旋轉。至少一個滾珠螺帽是裝設於上述輪筒殼體,伴隨著藉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旋轉使上述輪筒殼體前後方向移動的方式與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卡合。複數個線性導件是相對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方式裝設於上述架頂板,可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撐上述輪筒殼體。上述底架具有複數個縱板與複數個橫板。複數個縱板是分別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並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分別支撐上述架頂板。複數個縱板,包括:以從上下方向顯示與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重疊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一個第1縱板,及從上下方向顯示與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重疊的方式分別配置的複數個第2縱板。複數個橫板在左右方向分別連接上述複數個縱板。
以下,根據圖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輪胎試驗機1之一實施形態。圖1、圖2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1的平面圖及側面圖。又,圖3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1的部分的透視圖。並且,以後的各圖示中,雖是以構成輪胎試驗機1的一部分之輪筒進退裝置400的旋轉輪筒4的進退方向為前後方向,並表示上下及左右的各方向,但是該方向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及輪胎試驗機的構造或使用樣態。
輪胎試驗機1具備:主體架1S、主軸2、輪胎搬運機構3、包括旋轉輪筒4及上下一對負載感測器4L(負載檢測器)的輪筒進退裝置400(圖4)、升降單元50(升降機構)及標記單元60。輪胎試驗機1是在預定的輪胎試驗位置P中使輪胎T(圖2)的旋轉中心軸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之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T在上述輪胎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並對上述輪胎T進行預定的試驗。本實施形態中,輪胎試驗機1是對卡車巴士用的輪胎T進行預定的試驗。
主體架1S是配置在輪胎試驗機1的大致中央部,在其內部形成有輪胎試驗位置P。又,主體架1S是可旋轉地支撐主軸2。主體架1S具有:底架100、中間架101及上部架102(圖2及圖3)。
主軸2是在輪胎試驗位置P支撐使輪胎T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基準旋轉中心軸2S周圍旋轉。主軸2具有:下主軸21及上主軸22(圖2及圖3)。
輪胎搬運機構3(圖2)是在平面顯示沿著水平搬運方向D1配設以通過輪胎試驗位置P,除了可將水平姿勢的輪胎T搬入輪胎試驗位置P之外,並可將輪胎T從輪胎試驗位置P沿著搬運方向D1搬出。
旋轉輪筒4是可旋轉地支撐於輪筒進退裝置400(圖4)。旋轉輪筒4是在與輪胎搬運機構3搬運的輪胎T的搬運方向D1大致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並在輪胎試驗位置P(主軸2)隔著預定的間隔相對配置。此旋轉輪筒4具有沿著與主軸2的基準旋轉中心軸2S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輪筒軸4S與輪筒外圍面,在上述輪筒軸周圍自由旋轉的圓筒形的構件,在上述輪筒外圍面形成有輪胎T行進的模擬路面4A。模擬路面4A與輪胎T的外圍面抵接,使旋轉輪筒4與輪胎T從動而旋轉。
並且,本實施形態是對應卡車巴士用的輪胎T,設定旋轉輪筒4的輪筒徑(直徑)從1520mm至1710mm的範圍(參考值1600mm),旋轉輪筒4是具有至少1500mm以上的輪筒徑的大型且具有大的重量的旋轉體。
輪筒進退裝置400將此旋轉輪筒4朝水平方向推動,可相對於輪胎T接近(前進)及脫離(後退)。並且,針對本實施形態相關的輪筒進退裝置400的其他構造在後面詳述。
上下一對的負載感測器4L(負載檢測部)分別配置在旋轉輪筒4的旋轉中心軸(輪筒軸4S)的上下延長線上(在圖1僅表示上側),檢測並測量旋轉輪筒4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負載感測器4L是使用於將旋轉輪筒4支撐在輪筒進退裝置400之用,在旋轉輪筒4的上部與下部各配備有1個,測量作用於旋轉輪筒4的軸垂直方向的負載。並且,本實施形態中,負載感測器4L為2軸負載感測器,控制上述的輪胎負載(控制旋轉輪筒4的進退位置使旋轉輪筒4相對於輪胎T的推壓負載成為預定的範圍),並測量RFV(徑向力變動:輪胎徑向力的變動的大小)及LFV(橫向力變動:輪胎軸向力的變動的大小)。亦即,本實施形態相關的輪胎試驗機1使用後述的滾珠螺桿及馬達的組合,將旋轉輪筒4接近主軸2,使輪胎T一邊接觸旋轉輪筒4的模擬路面4A一邊以負載感測器4L測量輪胎旋轉時的負載變動,構成評估輪胎T之均勻性的輪胎均勻性試驗機。
輪胎搬運機構3為帶式輸送機的構造。輪胎搬運機構3具有:搬入傳送帶7、搬運傳送帶8、搬出傳送帶9、搬入支架7S及搬出支架9S。圖1是將輪胎T從右側(上游側)向左側(下游側)搬運。
搬入傳送帶7是朝輪胎試驗位置P搬運輪胎T。將搬入傳送帶7搬運的輪胎T傳遞至搬運傳送帶8的上游側部分。搬運傳送帶8從搬入傳送帶7接受輪胎T,並將輪胎T搬入至輪胎試驗位置P。搬運傳送帶8使輪胎T暫時停止於輪胎試驗位置P。隨後,對輪胎T施以預定的試驗時,搬運傳送帶8進一步將輪胎T向下游側搬運。將搬運傳送帶8搬運的輪胎T傳遞至搬出傳送帶9。搬出傳送帶9從搬運傳送帶8接受輪胎T,並進一步將輪胎T向下游側搬運。
並且,搬入傳送帶7、搬運傳送帶8及搬出傳送帶9是藉輪胎搬運機構3具有的未圖示的驅動部旋繞驅動。此外,搬運傳送帶8是可藉上述驅動部所包含未圖示的汽缸升降。搬入輪胎試驗位置P的輪胎T藉著搬運傳送帶8的下降傳遞至下主軸21。圖3是表示搬運傳送帶8移動至最下方的下方位置的狀態。搬運傳送帶8朝向最上方的上方位置移動時,搬運傳送帶8被配置在與搬入傳送帶7及搬出傳送帶9相同的高度,可進行輪胎T搬運。
搬入支架7S可旋繞地支撐搬入傳送帶7,搬出支架9S可旋繞地支撐搬出傳送帶9。又,搬出支架9S是支撐對應輪胎試驗位置P的試驗結果對輪胎T施以預定標記的標記單元60(圖2)。
升降單元50(圖3)可升降並可旋轉地支撐上主軸22。更詳細而言,升降單元50是以可在下主軸21與上主軸22之間配置輪胎T的方式,使上主軸22相對於下主軸21相對地升降。升降單元50可沿著圖2、圖3的上部架102的左右一對的導架102A(圖3)上下移動。
下主軸21是可從下方保持裝設在成上述水平姿勢的輪胎T之中位於下側的凸緣部之下凸緣部的下輪緣61,透過上述下輪緣61從下方支撐輪胎T以使得輪胎T可在基準旋轉中心軸2S周圍旋轉。
上主軸22是可從上方保持裝設在成上述水平姿勢的輪胎T之中位於上側的凸緣部之上凸緣部的上輪緣62,透過上述上輪緣62從上方支撐輪胎T以使得輪胎T可在基準旋轉中心軸2S周圍旋轉。
並且,輪胎T配置在輪胎試驗位置P時,使輪胎T的輪胎旋轉中心軸與主軸2的基準旋轉中心軸2S一致。輪胎試驗機1在輪胎試驗位置P對應接受試驗的輪胎T的尺寸(外徑、內徑、寬幅)、形狀等,具有複數種的下輪緣61及上輪緣62,對應各輪胎T將適當的下輪緣61及上輪緣62配置在輪胎試驗位置P。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相關的輪筒進退裝置400進一步地詳述。圖4及圖5是分別從前方及後方顯示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1的輪筒進退裝置400的透視圖。圖6是從圖4表示的輪筒進退裝置400卸下旋轉輪筒4及後述的輪筒殼體40的狀態之輪筒進退裝置400的分解透視圖。圖7表示從圖6所示之輪筒進退裝置400卸下下主軸21及輪筒進退驅動部150等的狀態之輪筒進退裝置400的底架100的透視圖。圖8是以圖7表示的底架100的箭頭VIII表示之切斷面的剖面透視圖。圖9是構成底架100的複數個縱板115的透視圖。
輪筒進退裝置400設置在輪胎試驗機1,構成輪胎試驗機1的一部分。又,如圖3表示,輪筒進退裝置400支撐輪胎搬運機構3的搬運傳送帶8,並可旋轉地支撐包括下主軸21及上主軸22的主軸2。
輪筒進退裝置400具有:底架100、上述的旋轉輪筒4、輪筒殼體40、上述的負載感測器4L、主軸旋轉驅動部105及輪筒進退驅動部150。
輪筒殼體40可將旋轉輪筒4旋轉地支撐在上述輪筒軸4S周圍。
底架100具有配置在輪筒殼體40的下方呈水平的底架頂板112。底架100是設置在設有輪胎試驗機1之試驗現場的地面,支撐可前後方向移動的輪筒殼體40使得旋轉輪筒4的模擬路面4A(輪筒外圍面)相對於輪胎T的外圍面接離。
主軸旋轉驅動部105設置在底架100的前端部,在基準旋轉中心軸2S周圍旋轉驅動主軸2的下主軸21。主軸旋轉驅動部105是由馬達、齒輪箱、驅動滑輪、驅動帶、從動滑輪構成,對下主軸21傳達馬達的旋轉力。
輪筒進退驅動部150使支撐旋轉輪筒4的輪筒殼體40沿著前後方向進退。輪筒進退驅動部150具有:馬達M(驅動源)、聯軸節151、一對減速機152、一對滾珠螺桿153、一對滾珠螺桿支撐部154、一對滾珠螺帽155、一對線性導件(也稱導軌)161及4個殼體支撐部(也稱滑塊)162。
馬達M可以使一對滾珠螺桿153分別在前後方向延伸的軸周圍旋轉。馬達M是可分別朝正反方向旋轉。馬達M是透過托架固定於底架100之底架頂板112的後端部。聯軸節151是設置將馬達M的輸出傳達至正交型的減速機152,將一對減速機152連結於該聯軸節151。聯軸節151及一對減速機152是與一對滾珠螺桿153同步傳達馬達M的旋轉驅動力。其結果,使一對滾珠螺桿153在各軸周圍正反方向同步地旋轉。
一對滾珠螺桿支撐部154是於底架頂板112的前端部分別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此時,一對滾珠螺桿153是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彼此相對地配置。各滾珠螺桿支撐部154是以內部的軸承可旋轉地支撐滾珠螺桿153的前端部,並固定前端部的前後方向的位置。並且,將滾珠螺桿153的後端部***上述的減速機152的從動軸部而連結、支撐於減速機152。此時,減速機152的輸出部的從動軸部是在旋轉方向固定滾珠螺桿153的後端部但不固定前後方向的位置。其結果,各滾珠螺桿153被支撐於底架頂板112而可在前後方向延伸的軸周圍旋轉。並且,防止軸承及減速機152受來自滾珠螺桿153的無理的力。
圖6表示的一對滾珠螺帽155分別裝設、固定於後述的輪筒殼體40。一對滾珠螺帽155是伴隨藉著馬達M之一對滾珠螺桿153的旋轉使輪筒殼體40前後方向移動地與各滾珠螺桿153卡合。
一對線性導件161是以朝前後方向延伸並相對於一對滾珠螺桿153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方式裝設於底架頂板112,可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撐輪筒殼體40。本實施形態中,一對線性導件161是配置在一對滾珠螺桿153的左右兩外側。各線性導件161是從底架頂板112的前端部成直線形配設至後端部。又,4個殼體支撐部162分別固定在輪筒殼體40的後述的線性導件裝設部414(圖12),沿著一對線性導件161可前後移動地卡合於各線性導件161。
底架100具有:主軸支撐板111、底架頂板112、4個縱板115及複數個橫板116。
主軸支撐板111為區隔底架100的前側的上面部的水平的板。如圖7表示,在主軸支撐板111的中央部形成有貫穿該主軸支撐板111上下方向的圓形的主軸承孔111A。並且,如圖6表示將主軸2的下主軸21從上方插穿至主軸承孔111A,藉此主軸支撐板111(底架100)可旋轉地支撐下主軸21(主軸2)。並且,主軸2的上主軸22是透過輪胎T配置在下主軸21的上方,試驗時使下主軸21、輪胎T及上主軸22一體在基準旋轉中心軸2S周圍旋轉。底架100具有主軸支撐板111可支撐主軸2,因此旋轉輪筒4在抵接輪胎T施加負載時,可藉底架100的高的剛性抑制下主軸21相對於基準旋轉中心軸2S的傾斜。
底架頂板112為區隔底架100的後側的上面部的水平的板。如圖6表示,上述的主軸支撐板111是配置在比底架頂板112低的位置。又,如圖7表示,底架頂板112具有:一對線性導件安裝部112A、一對前側支撐部112B及一對後側支撐部112C。一對線性導件安裝部112A是固定上述一對線性導件161的部分。又,一對前側支撐部112B是固定一對滾珠螺桿支撐部154的部分。又,一對後側支撐部112C是固定圖5、圖6之減速機152的托架的部分。
接著,在圖7表示的底架100中,針對支撐主軸支撐板111及底架頂板112的構造進一步詳述。如圖8、圖9表示,底架100具有藉4個縱板115及複數個橫板116,尤其在輪筒行進方向及上下方向具備高的剛性的構造。
配置使4個縱板115分別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並排列於左右方向,分別支撐主軸支撐板111及底架頂板112。
上述4個縱板115之中,左右內側的2個縱板115分別定義為第1縱板。2個第1縱板從上下方向看配置成與上述一對滾珠螺桿153(圖6)重疊。亦即,將各滾珠螺桿153向下方投射時,重疊於各第1縱板。換言之,各第1縱板是在滾珠螺桿153的垂直下方配置成與滾珠螺桿153平行。並且,各第1縱板從上下方向看去,配置成分別與圖6表示的滾珠螺桿支撐部154及減速機152皆為重疊。其結果,各第1縱板是分別位在連結圖7表示的一個前側支撐部112B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及一個後側支撐部112C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直線的垂直下方。
同樣地,在上述4個縱板115之中,將左右外側的2個縱板115分別定義為第2縱板,2個第2縱板是從上下方向看配置成與上述的一對線性導件161(圖6)重疊。亦即,將各線性導件161向下方投射時,重疊於各第2縱板。換言之,各第2縱板是在線性導件161的垂直下方與線性導件161平行地配置。並且,各第2縱板也定位在圖7表示之線性導件安裝部112A的垂直下方。
又,複數個橫板116是在左右方向分別連接上述的複數個縱板115。並且,如圖7表示,在最前側的橫板116的前側橫板116A形成有開口部116B。在開口部116B插穿有主軸旋轉驅動部105(圖4)的驅動帶。
針對4個縱板115的構造進一步詳述時,各縱板115具有:縱板主體115A、上板115B(上側支撐板)及下板115C(下側設置板)(圖9)。
縱板主體115A包括上端部115A1及下端部115A2,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的板狀部(圖8、圖9)。
上板115B是從縱板主體115A的上端部115A1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地連接於上端部115A1,支撐底架頂板112。本實施形態中,上板115B是僅配置在縱板主體115A的後側部分(圖9)。
下板115C是從縱板主體115A的下端部115A2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地連接於下端部115A2,設置在試驗現場的地面。並且,也可在該地面與下板115C之間隔著其他的構件。
另外,上述的各縱板115的縱板主體115A的上端部115A1具有:後側上端部115F(圖8),及前側上端部115D(圖9)。後側上端部115F是連接於上述的上板115B。並且,前側上端部115D是在後側上端部115F的前方配置在比該後側上端部115F低的位置,支撐主軸支撐板111。
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的4個縱板115是由習知的H型鋼所構成。亦即,如圖9表示,將4個H型鋼沿著上下方向成為I型的姿勢彼此鄰接地配置。在4個H型鋼的後側的上面部,形成有可載放底架頂板112的頂板載放面115S。另一方面,將4個H型鋼的前側上端部分分別形成缺口,藉此形成可載放主軸支撐板111的支撐板載放面115T。如上述藉著具有大的二次矩的4個H型鋼構成底架100的骨骼部分,可藉此減少底架100內的焊接處,並可實現廉價且具高鋼性的底架100。
並且,4個縱板115之中在內側的2個縱板115(第1縱板),形成有矩形的開口部115E(圖8、圖9)。其結果,外側的2個縱板115的二次矩是設定比內側之2個縱板115(第2縱板)的二次矩大。如上述,維持左右外側的縱板115的高剛性,由於可設置左右內側之縱板115較薄的厚度或開口部或缺口,因此可提升底架100的焊接作業性。尤其在內側的2個縱板115形成有開口部115E,因此朝內部的接近容易,可容易進行藉4個縱板115及複數個橫板116之焊接的接合。並且,本實施形態中,在線性導件161的下方的縱板115未形成開口部115E,而是在滾珠螺桿153的下方的縱板115形成開口部115E。線性導件161具有支撐輪筒殼體40的功能,因此在其正下方的縱板115未形成開口部115E,不僅是因彎矩的彎曲產生的振動並可抑制上下方向的振動。另一方面,滾珠螺桿153不具有直接支撐輪筒殼體40的功能,所以不易產生如上述之上下方向的振動。因此,可在其正下方的縱板115形成開口部115E。另一方面,其他的實施形態中,在左右兩外側的縱板115形成有開口部115E的場合,提升從外側的接近性,可容易進行底架100內的焊接作業。
並且,輪筒進退裝置400具有4個中間架支撐部113(支撐腳)。4個中間架支撐部113是以圍繞底架100的方式分別連接於底架100的四角隅。各中間架支撐部113,分別具有:設置在地面的下端部;支撐中間架101及上部架102以支撐升降單元50(升降機構)的上端部;及連接於底架100的上下2個架連接部。複數個中間架支撐部113承受升降單元50、中間架101及上部架102的自重,並連接於底架100,藉此提升底架100的設置穩定性,並可進一步降低對測量值的裝置之振動的影響。
並且,圖10為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400的輪筒殼體40的透視圖。圖11及圖12為輪筒殼體40的分解透視圖。
輪筒殼體40具有:下部殼體41及上部殼體42。下部殼體41在正面顯示為U字型的構造物,上部殼體42連接於下部殼體41的上端部。其結果,在下部殼體41與上部殼體42之間,形成有輪筒收容空間40S。輪筒收容空間40S是可收容旋轉輪筒4使旋轉輪筒4的模擬路面4A露出輪筒殼體40的前方的空間。
下部殼體41具有:底部411(底壁)、左右一對的側部412(側壁)、左右一對的滾珠螺桿承塊413(螺帽保持部)、4個線性導件安裝部414(被支撐部);及左右複數個側強化板415。
配置使底部411朝旋轉輪筒4的下方成水平延伸,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輪筒4。底部411具有:底板411A、複數個底部橫板411B及複數個底部縱板411C。底板411A是成為底部411的底部分的板材。在底板411A的中央部形成有圓形的輪筒軸承孔41S(圖11)。輪筒軸承孔41S承接旋轉輪筒4之輪筒軸4S的下端部。複數個底部橫板411B及複數個底部縱板411C是呈格子狀連接於底板411A的下面部,以提升底部411的剛性。
左右一對的側部412是從底部411的左右兩端部豎立設置。各側部412具有:側部底板412A、側部上板412B、前後複數個側部橫板412C及側部蓋412D。側部底板412A是成為側部412的底部分的板材,連接於底板411A的端部。側部上板412B連接於側部底板412A的上端部,區隔側部412的上端部。前後複數個側部橫板412C固定於側部底板412A,並上下連接底板411A的端部與側部上板412B。側部蓋412D固定於各板,以從外側封閉藉圖12表示之側部底板412A、底板411A、側部上板412B、複數個側部橫板412C所形成的空間。其結果,側部412具有箱型構造,維持著輪筒殼體40的高的剛性。
左右一對滾珠螺桿承塊413是分別配置在上述複數個底部橫板411B之中最前側的底部橫板411B的內側。各滾珠螺桿承塊413具有箱型形狀,形成有承接滾珠螺桿153的滾珠螺桿插穿孔413A。並且,在滾珠螺桿承塊413固定上述滾珠螺帽155(圖6)。亦即,滾珠螺桿承塊413保持滾珠螺帽155使輪筒殼體40可相對於底架100在前後方向相對移動。並且,本實施形態中,各滾珠螺桿承塊413比輪筒殼體40的輪筒軸4S配置在更前方。又,如圖10表示,上述最前側的底部橫板411B也形成有承接滾珠螺桿153的孔部。如上述,將滾珠螺帽155配置在底部411,可縮短滾珠螺桿153與旋轉輪筒4之上下方向的距離(相對高度)。因此,在旋轉輪筒4抵接於輪胎T時,可減少產生的彎矩,可抑制輪筒殼體40的變形。
4個線性導件安裝部414分別配置在底部411的前後左右的四角隅,分別固定上述的殼體支撐部162(圖6)。其結果,輪筒殼體40是透過4個殼體支撐部162,可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撐於左右一對的線性導件161。
左右複數個側強化板415前後排列地固定在底部411的左右兩端部,提升底部411與左右一對的側部412的剛性。
上部殼體42水平延伸地配置在旋轉輪筒4的上方,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輪筒4。上部殼體42具有:上部殼體底板420、前後一對的上部殼體橫板421及左右複數個上部殼體縱板422。如上述上部殼體42也具有格子狀的構造,可提升輪筒殼體40的剛性。在上部殼體底板420的中央部,形成有圓形的輪筒軸承孔42S。輪筒軸承孔42S承接旋轉輪筒4的輪筒軸4S的上端部。並且,上述的左右一對的側部412是在上下方向將底部411與上部殼體42彼此連接。
如上述,構成輪筒殼體40的下部殼體41的各部分具有小的箱型構造,其集合體可提升製罐構造之輪筒殼體40的剛性。因此,實現輪筒殼體40的輕量化,可以使輪筒殼體40的固有振動頻率相對較大。並且,如圖11表示,上部殼體42的上面部為開放雖不具有箱型構造,但是藉複數個上部殼體橫板421及複數個上部殼體縱板422可維持上部殼體42的高的剛性。其結果,與具有封閉上部殼體42之上面部的構件的場合比較,可實現輪筒殼體40的輕量化。
並且,將旋轉輪筒4朝向輪胎T推壓時,如圖10表示於一點虛線周圍的箭頭所示,旋轉輪筒4在水平軸周圍被扭轉並振動。但是,本實施形態是在左右一對的側部412與底部411的接合部周邊,設置有複數個側強化板415(圖12)或斜蓋416(圖10),且各側部412具有箱型構造。因此,可抑制旋轉輪筒4及支撐此的輪筒殼體40之如上述的扭轉。
並且,上述的上下一對負載感測器4L分別裝設在下部殼體41的輪筒軸承孔41S及上部殼體42的輪筒軸承孔42S。亦即,上下一對的負載感測器4L中的上側的負載感測器4L(上側負載感測器)是裝設在輪筒殼體40的上部殼體42(上壁),檢測施加於上述輪筒軸4S的負載。又,上下一對的負載感測器4L中的下側的負載感測器4L(下側負載感測器)是裝設於下部殼體41的底部411的輪筒軸承孔41S,檢測施加於上述輪筒軸4S的負載。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中,在下側的負載感測器4L的左右兩外側配置有一對滾珠螺帽155,該等的構件在上下方向配置成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負載感測器4L不易受輪筒殼體40傾倒的影響。
又,如上述,左右的滾珠螺帽155及保持此的一對滾珠螺桿承塊413是配置在輪筒殼體40的底部411的前端部。因此,使支撐滾珠螺桿153的滾珠螺桿支撐部154與滾珠螺帽155的距離變短(圖6),可提升線的剛性。並且,依輪胎T、旋轉輪筒4、輪筒殼體40、滾珠螺帽155、滾珠螺桿153及滾珠螺桿支撐部154的順序傳達之負載的傳達路徑變短,可抑制輪筒殼體40的傾倒或扭轉。此外,旋轉輪筒4(輪筒殼體40)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幾乎不會施加於支撐滾珠螺桿153的後端部的減速機152。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中,支撐輪筒殼體40使旋轉輪筒4可相對於輪胎T進退的底架100具有:對應滾珠螺桿153並配置在其正下方的第1縱板,及對應線性導件161並配置在其正下方的第2縱板,因此旋轉輪筒4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即使從輪筒殼體40施加於滾珠螺桿153及線性導件161,各縱板仍可沿著上下方向穩定地承接該負載。因此,為相對於較普通乘用車的輪胎T大的尺寸的輪胎T進行試驗,即使在將延續預定的規格具有大的重量的旋轉輪筒4支撐於輪筒殼體40的場合,仍可保持著底架100的高的剛性及固有振動頻率,因此可抑制輪筒進退裝置400的振動,降低其振動對負載感測器4L之測量值的影響。尤其是各縱板,可抑制輪筒殼體40的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變形,使輪筒殼體40不易振動。又,如本實施形態,在包括旋轉輪筒4的輪筒殼體40的重心高度,及滾珠螺桿153的驅動支撐點及線性導件161的引導位置上下偏移的場合,從側面看輪筒殼體40時輪筒殼體40變得容易前後方向擺動。此時,輪筒殼體40有大的彎矩作用於底架100,使底架100變形而容易產生擺動。如以上的場合,本實施形態相關的底架100具有如上述之彎矩強的樑結構,如上述可降低振動對負載感測器4L之測量值的影響。
又,根據如以上的構成,藉包括第1縱板及第2縱板之底架100的構造實現輪筒進退裝置400的小尺寸化,也可降低其重量及成本。其結果,朝試驗現場的輸送、設置變得容易。尤其是在輪筒進退裝置400及具備此之輪胎試驗機1的輸送時利用船的場合,可利用市場流通的貨櫃,可抑制輸送成本及輸送時間等。
又,本實施形態中,可藉著複數個滾珠螺桿153及複數個滾珠螺帽155使包括旋轉輪筒4的輪筒殼體40相對於輪胎T穩定地進退。並且,在複數個滾珠螺桿153的正下方分別配置有複數個第1縱板,即使有旋轉輪筒4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從輪筒殼體40施加於複數個滾珠螺桿153時,各縱板仍可沿著上下方向穩定承受該負載。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可將滾珠螺桿153的高度方向的位置配置在接近包括旋轉輪筒4之輪筒殼體40的重心位置,並且,可充分確保輪筒殼體40之滾珠螺桿承塊413的剛性。因此,可抑制輪筒殼體40的振動,並可使底架100沿著上下方向穩定地承接該振動。
又,如本實施形態,藉2個(複數個)滾珠螺桿153使輪筒殼體40前後移動的場合,可將2個滾珠螺桿承塊413於左右方向配置在與輪筒軸4S及負載感測器4L不同的位置。相對於此,在以1支滾珠螺桿153使輪筒殼體40在前後移動的場合,將1個滾珠螺桿承塊413配置在比負載感測器4L更下方的位置,可使得包括旋轉輪筒4的輪筒殼體40之重心位置的偏移變大。此時,與具有2個(複數個)滾珠螺桿153的場合比較時,保持高的底架100的固有振動頻率相對變得困難。
又,本實施形態中,一對線性導件161穩定支撐輪筒殼體40的左右外側部分,因此可更穩定地引導輪筒殼體40的移動。又,配置使線性導件161與滾珠螺桿153所有皆與縱板115重疊,因此配置使該等不與縱板115重疊的場合比較,可相對地提升固有振動頻率。此外,由於比一對線性導件161設置在一對滾珠螺桿153的兩內側的場合設置在相對更接近輪筒殼體40的左右一對的側部412(側壁),因此可以使旋轉輪筒4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時之輪筒殼體40的變形導致的固有振動頻率的降低相對地提升。
又,本實施形態中,包括2個第1縱板及2個第2縱板的4個縱板115之中左右外側的2個縱板的二次矩是設定比左右內側的2個縱板的二次矩大。根據如以上的構成,可維持左右外側之縱板的高的剛性,因此可以使左右內側的縱板的厚度較薄降低底架100的重量及成本,或在左右內側的縱板設置開口部或缺口可提升底架100的焊接作業性。
並且,4個縱板115之中內側的2個縱板115(第2縱板)的二次矩是設定比外側的2個縱板(第1縱板)的二次矩大。根據如以上的構成,可以相對容易受振動的影響的一對線性導件161及藉著配置在與此重疊的位置的下方的2個第2縱板維持著高的剛性的底架100主要承接來自輪筒殼體40的彎矩。因此,可使得以與相對容易受振動的影響的2個滾珠螺桿153重疊的方式分別配置的2個第1縱板的剛性相對地下降。
又,本實施形態中,各縱板115具有:縱板主體115A與上板115B與下板115C,可提升各縱板115的穩定性。因此,即使旋轉輪筒4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從輪筒殼體40施加於滾珠螺桿153及線性導件161時,各縱板仍可沿著上下方向進一步穩定地承受該負載。
又,本實施形態是利用具有高的剛性且泛用的H型鋼,與使用專用的鋼材的場合比較,可廉價地提升包括複數個縱板115之底架100的剛性。並且,如本實施形態,將如上述的H型鋼配置成I型,可增大構成底架100的樑的二次矩,抑制相對於彎矩的變形,可穩定抑制輪筒殼體40的振動。另外,在I型結構的上面部容易配置其他的構件,可藉著下面部提升對地面的設置性。
又,本實施形態可藉著底架100的複數個縱板115透過主軸支撐板111旋轉地支撐主軸2,所以可藉著底架100穩定地承接輪胎T與旋轉輪筒4彼此推壓時的負載。因此,降低輪筒進退裝置400的振動,可抑制主軸2的傾倒。
又,本實施形態中,輪筒殼體40的底部411具有2個滾珠螺桿承塊413,因此旋轉輪筒4與滾珠螺桿513是在上下方向彼此接近地配置,可抑制旋轉輪筒4的傾倒、扭轉。
又,本實施形態中,2個滾珠螺桿承塊413是配置在比旋轉輪筒4的輪筒軸4S前方。又,輪筒進退裝置400進一步具有分別裝設於底架100的底架頂板112,支撐滾珠螺桿153的前端部並可承接從輪筒殼體40施加於滾珠螺桿153之負載的一對滾珠螺桿支撐部154。根據如以上的構成,可形成滾珠螺桿支撐部154與滾珠螺帽155之前後方向的小的距離,因而縮短負載的傳達路徑,可抑制輪筒殼體40的傾倒與扭轉並抑制振動。
又,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對卡車用或巴士用的大尺寸的輪胎T進行試驗,即使延續預定的規格,將直徑1500mm以上的旋轉輪筒4支撐於輪筒殼體40的場合,仍可保持底架100之高的剛性及固有振動頻率,因而抑制藉旋轉輪筒4的旋轉或旋轉輪筒4受來自輪胎T的負載導致輪筒進退裝置400的振動,可降低其振動對負載感測器4L之測量值的影響。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中間架支撐部113承受升降單元50(中間架101、上部架102)的自重,並連接於底架100,可提升底架100的設置穩定性,進一步降低對測量值的裝置之振動的影響。
以上,針對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的輪筒進退裝置400及具備此的輪胎試驗機1已作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該等的形態,也可以如以下的變形實施形態。
(1)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如圖6表示,雖以在底架100的底架頂板112上配置有一對滾珠螺桿153與一對線性導件161的樣態已作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也可以是在一對線性導件161之間,較佳為在其中央部,配置有一個滾珠螺桿153的樣態。此時,裝設於輪筒殼體40與滾珠螺桿153卡合的滾珠螺帽155也只需設置一個即可。並且,在滾珠螺桿153(減速機152及滾珠螺桿153)的垂直下方配置複數個縱板115之中的一個縱板115即可。
又,圖6中,也可以在左右方向的內側配置一對線性導件161,並在該一對線性導件161的左右兩外側配置一對滾珠螺桿153。此時,一對滾珠螺桿153比一對線性導件161更配置在左右外側,因此作業員可容易進行滾珠螺桿153及滾珠螺帽155的維修。並且,由於配置使線性導件161與滾珠螺桿153所有皆與縱板115重疊,因此和配置使該等不與縱板115重疊的場合比較,可相對地提升固有振動頻率。並且,此時,也只需將4個縱板115分別配置在各線性導件161及各滾珠螺桿153的垂直下方即可。又,也可將3以上的滾珠螺桿153及3以上的線性導件161配置在底架頂板112上,在各滾珠螺桿153及各線性導件161的垂直下方分別配置縱板115即可。換言之,可在底架頂板112上,分別配置複數個滾珠螺桿153及複數個線性導件161。此時,位在滾珠螺桿153的垂直下方的縱板115構成本發明的第1縱板,位在線性導件161的垂直下方的縱板115構成本發明的第2縱板。
(2)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左右的滾珠螺帽155及保持此的一對滾珠螺桿承塊413以配置在輪筒殼體40的底部411的前端部的樣態雖已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也可配置在底部411的前後中央部或後端部。並且,在該等的構件配置在底部411的後端部的場合,也可將滾珠螺桿153的支撐委任減速機152,也可在減速機152的正前側配置滾珠螺桿支撐部154。
藉本發明所提供的是輪胎試驗機具備的輪筒進退裝置,該輪胎試驗機是在輪胎試驗位置中使輪胎的旋轉中心軸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而成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在上述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並對上述輪胎進行預定的試驗。該輪筒進退裝置,具備:筒狀的旋轉輪筒、輪筒殼體、底架、負載檢測器、至少一個滾珠螺桿、驅動源、至少一個滾珠螺帽及複數個線性導件。旋轉輪筒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輪筒軸與抵接上述輪胎的外圍面的輪筒外圍面。輪筒殼體是將上述旋轉輪筒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輪筒軸周圍。底架是配置在上述輪筒殼體的下方具有架頂板。底架是支撐可前後方向移動的上述輪筒殼體使上述旋轉輪筒的上述輪筒外圍面相對於上述輪胎的外圍面接離。負載檢測器是可檢測上述旋轉輪筒受來自上述輪胎的負載。至少一個滾珠螺桿是以可在前後方向延伸的軸周圍旋轉的方式支撐於上述架頂板。驅動源是可使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在上述軸周圍旋轉。至少一個滾珠螺帽是裝設於上述輪筒殼體,伴隨著藉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旋轉使上述輪筒殼體前後方向移動的方式與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卡合。複數個線性導件是相對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方式裝設於上述架頂板,可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撐上述輪筒殼體。上述底架具有複數個縱板與複數個橫板。複數個縱板是分別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並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分別支撐上述架頂板。複數個縱板,包括:以從上下方向顯示與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重疊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一個第1縱板,及從上下方向顯示與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重疊的方式分別配置的複數個第2縱板。複數個橫板在左右方向分別連接上述複數個縱板。
根據本構成,支撐輪筒殼體使旋轉輪筒可相對於輪胎進退的底架,具有:對應滾珠螺桿並配置在其正下方的第1縱板,及對應線性導件並配置在其正下方的第2縱板,因此旋轉輪筒受來自輪胎的負載即使從輪筒殼體施加於滾珠螺桿及線性導件,各縱板仍可沿著上下方向穩定地承接該負載。因此,為相對於較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的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即使在將延續預定的規格具有大的重量的旋轉輪筒支撐於輪筒殼體的場合,仍可保持著底架的高的剛性及固有振動頻率,因此可藉著旋轉輪筒的旋轉及旋轉輪筒受來自輪胎的負載抑制輪筒進退裝置的振動,降低其振動對負載檢測器之測量值的影響。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是包括複數個滾珠螺桿以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方式分別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架頂板,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帽是包括分別與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卡合的複數個滾珠螺帽,上述複數個縱板的上述至少一個第1縱板也可包括從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重疊的複數個第1縱板。
根據本構成,可藉複數個滾珠螺桿及複數個滾珠螺帽使包括旋轉輪筒的輪筒殼體相對於輪胎穩定地進退。並且,在複數個滾珠螺桿的正下方分別配置有複數個第1縱板,即使旋轉輪筒受來自輪胎的負載從輪筒殼體分別施加於複數個滾珠輪桿,各縱板仍可沿著上下方向穩定地承接該負載。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是由左右方向彼此相對配置的2個滾珠螺桿所構成,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是由配置在上述2個滾珠螺桿的左右兩外側的2個線性導件所構成,上述複數個第1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滾珠螺桿重疊的2個第1縱板所構成,上述複數個第2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線性導件重疊的2個第2縱板所構成。
根據本構成,一對線性導件可穩定支撐輪筒殼體的左右外側部分,因此可更為穩定引導輪筒殼體的移動。又,線性導件與滾珠螺桿所有皆配置成與縱板重疊,因此配置成與縱板不重疊的場合比較,可相對地提升固有振動頻率。
另一方面,上述的構成中,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是由左右方向彼此相對配置的2個線性導件所構成,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是由配置在上述2個線性導件的左右兩外側的2個滾珠螺桿所構成,上述複數個第1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滾珠螺桿重疊的2個第1縱板所構成,上述複數個第2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線性導件重疊的2個第2縱板所構成。
根據本構成,一對滾珠螺桿比一對線性導件更配置在左右外側,作業員可容易進行滾珠螺桿及滾珠螺帽的維護。又,線性導件與滾珠螺桿所有皆配置成與縱板重疊,因此配置成與縱板不重疊的場合比較,可相對地提升固有振動頻率。
上述的構成中,包括上述2個第1縱板及上述2個第2縱板的4個縱板之中左右外側的2個縱板的二次矩是以設定比左右內側的2個縱板的二次矩大為佳。
根據本構成,可維持高的左右外側之縱板的剛性,因此使左右內側的縱板的厚度較薄降低底架的重量,或在左右內側的縱板設置開口部或缺口,可提升底架的焊接作業性。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2個第2縱板的二次矩是以設定比上述2個第1縱板的二次矩大為佳。
根據本構成,主要可藉著相對容易受振動影響的2個線性導件及配置在與此重疊的位置的下方的2個第2縱板維持著高的剛性的底架承接來自輪筒殼體的彎矩。因此,可以使分別配置成與相對不易受振動影響的2個滾珠螺桿重疊的2個第1縱板的剛性相對地降低。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複數個縱板是以分別包括:縱板主體,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並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上側支撐板,從上述縱板主體的上述上端部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地連接於上述上端部,並支撐上述架頂板;及下側設置板,從上述縱板主體的上述下端部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地連接於上述下端部,並設置於地面。
根據本構成,複數個縱板具有剖面I字型構造可提升其穩定性,因此即使旋轉輪筒受來自輪胎的負載從輪筒殼體施加於滾珠螺桿及線性導件,各縱板仍可沿著上下方向更為穩定地承接該負載。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複數個縱板是分別由H型鋼所構成為佳。
根據本構成,各縱板利用具有高的剛性且泛用的H型鋼,與使用專用的鋼材的場合比較,可廉價且確實提升包括複數個縱板的底架的剛性。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底架進一步具備配置成可支撐主軸的主軸支撐板,上述主軸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可旋轉地支撐上述輪胎,上述複數個縱板的上述縱板主體的上述上端部,以分別具有:連接於上述上側支撐板的後側上端部,及在上述後側上端部的前方配置在比該後側上端部低的位置,並支撐上述主軸支撐板的前側上端部為佳。
根據本構成,主軸可藉底架的複數個縱板及主軸支撐板可旋轉地支撐,因此可藉著底架穩定地承接輪胎與旋轉輪筒彼此推壓時的負載。因此,降低輪筒進退裝置的振動,並可抑制主軸的傾倒。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輪筒殼體,具有:上壁,配置在上述旋轉輪筒的上方,並可旋轉地支撐上述旋轉輪筒;底壁,配置在上述旋轉輪筒的下方,並可旋轉地支撐上述旋轉輪筒;及左右一對側壁,分別配置在上述旋轉輪筒的左右兩側,將上述上壁與上述底壁彼此連接,上述輪筒殼體的上述底壁是以具有分別保持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帽的至少一個螺帽保持部,可以使上述輪筒殼體相對於上述底架前後方向相對移動為佳。
根據本構成,輪筒殼體的底壁具有至少一個螺帽保持部,因而使旋轉輪筒與滾珠螺桿在上下方向彼此接近地配置,可抑制旋轉輪筒的傾倒、扭轉。
上述的構成中,進一步具備裝設於上述底架的上述架頂板並支撐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前端部可承接從上述輪筒殼體施加於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負載的至少一個滾珠螺桿支撐部,上述至少一個螺帽保持部以配置在比上述輪筒軸更前方為佳。
根據本構成,可縮小滾珠螺桿支撐部與滾珠螺帽之前後方向的距離,因而使得從旋轉輪筒朝滾珠螺桿支撐部之負載的傳達路徑變短,可進一步抑制輪筒殼體的傾倒、扭轉。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旋轉輪筒是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相對於卡車巴士用的輪胎進行試驗之用,以設定上述旋轉輪筒的直徑1500mm以上為佳。
根據本構成,為了對卡車用或巴士用的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沿用預定的規格,將直徑1500mm以上的旋轉輪筒支撐於輪筒殼體的場合,仍可保持著底架的高的剛性及固有振動頻率,因此可藉著旋轉輪筒的旋轉及旋轉輪筒受來自輪胎的負載抑制輪筒進退裝置振動,降低其振動對負載檢測器之測量值的影響。
本發明的其他的局面相關的輪胎試驗機,具備:主軸,可以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使輪胎的旋轉中心軸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成為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在上述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搬運裝置,可將上述輪胎搬入上述輪胎試驗位置,並從上述輪胎試驗位置搬出;及上述其中任一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可使上述旋轉輪筒與配置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的上述輪胎的外圍面接離。
根據本構成,提供一種輪胎試驗機,相對於比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的場合,可降低裝置對於測量值之振動的影響。
上述的構成中,上述主軸,具有:上主軸,從上方支撐成為上述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及下主軸,從下方支撐成為上述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並進一步具備升降機構,以在上述上主軸與上述下主軸之間可配置上述輪胎的方式,使上述上主軸可相對於上述下主軸相對地升降,上述輪筒進退裝置是以進一步具有複數個支撐腳,該等複數個支撐腳配置圍繞上述底架,分別具有:設置在地面的下端部;支撐上述升降機構的上端部;及連接於上述底架的架連接部為佳。
根據本構成,複數個支撐腳承接升降機構的自重並連接於底架,藉此提升底架的設置穩定性,可進一步降低裝置對於測量值之振動的影響。
根據本構成,提供一種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此的輪胎試驗機,相對於比普通乘用車的輪胎大尺寸的輪胎進行試驗的場合,可降低裝置對於測量值之振動的影響。
1:輪胎試驗機 1S:主體架 2:主軸 2S:基準旋轉中心軸 3:輪胎搬運機構 4:旋轉輪筒 4A:模擬路面 4L:負載感測器(負載檢測器) 4S:輪筒軸 7:搬入傳送帶 7S:搬入支架 8:搬運傳送帶 9:搬出傳送帶 9S:搬出支架 21:下主軸 22:上主軸 40:輪筒殼體 50:升降單元 60:標記單元 61:下輪緣 62:上輪緣 100:底架 101:中間架 102:上部架 105:主軸旋轉驅動部 111:主軸支撐板 111A:主軸承孔 112:底架頂板 112A:線性導件安裝部 112B:前側支撐部 112C:後側支撐部 115:縱板 116:橫板 150:輪筒進退驅動部 151:聯軸節 152:減速機 153:滾珠螺桿 154:滾珠螺桿支撐部 155:滾珠螺帽 161:線性導件(導軌) 162:殼體支撐部(滑塊) 400:輪筒進退裝置 D1:搬運方向 M:馬達 P:輪胎試驗位置 T:輪胎
[圖1]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的平面圖。 [圖2]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的側面圖。 [圖3]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的部分的透視圖。 [圖4]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胎試驗機的輪筒進退裝置的透視圖。 [圖5]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透視圖。 [圖6]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7]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底架的透視圖。 [圖8]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底架的剖面透視圖。 [圖9]表示構成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底架的複數個縱板的透視圖。 [圖10]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輪筒殼體的透視圖。 [圖11]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輪筒殼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12]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輪筒進退裝置的輪筒殼體的分解透視圖。
2:主軸
21:下主軸
62:上輪緣
100:底架
105:主軸旋轉驅動部
111:主軸支撐板
112:底架頂板
113:中間架支撐部
150:輪筒進退驅動部
151:聯軸節
152:減速機
153:滾珠螺桿
154:滾珠螺桿支撐部
155:滾珠螺帽
161:線性導件(導軌)
162:殼體支撐部(滑塊)
M:馬達

Claims (14)

  1. 一種輪筒進退裝置,係設置於輪胎試驗機,在輪胎試驗位置使輪胎的旋轉中心軸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成為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在上述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並對上述輪胎進行預定的試驗,該輪筒進退裝置,具備: 筒狀的旋轉輪筒,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輪筒軸與抵接上述輪胎的外圍面的輪筒外圍面; 輪筒殼體,將上述旋轉輪筒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輪筒軸周圍; 底架,配置在上述輪筒殼體的下方具有架頂板,支撐可前後方向移動的上述輪筒殼體,使上述旋轉輪筒的上述輪筒外圍面相對於上述輪胎的外圍面接離; 負載檢測器,可檢測上述旋轉輪筒承受來自上述輪胎的負載; 至少一個滾珠螺桿,以可在前後方向延伸的軸周圍旋轉的方式支撐於上述架頂板; 驅動源,可使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在上述軸周圍旋轉; 至少一個滾珠螺帽,裝設於上述輪筒殼體,伴隨著藉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旋轉使上述輪筒殼體前後方向移動的方式與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卡合;及 複數個線性導件,相對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方式裝設於上述架頂板,可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地支撐上述輪筒殼體, 上述底架,具有: 複數個縱板,分別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並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分別支撐上述架頂板,包括:以從上下方向顯示與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重疊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一個第1縱板,及從上下方向顯示與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重疊的方式分別配置的複數個第2縱板,及 複數個橫板,在左右方向分別連接上述複數個縱板。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包括複數個滾珠螺桿以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方式分別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架頂板, 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帽,包括分別與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卡合的複數個滾珠螺帽, 上述複數個縱板的上述至少一個第1縱板,包括從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重疊的複數個第1縱板。
  3. 如請求項2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是由左右方向彼此相對配置的2個滾珠螺桿所構成, 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是由配置在上述2個滾珠螺桿的左右兩外側的2個線性導件所構成, 上述複數個第1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滾珠螺桿重疊的2個第1縱板所構成, 上述複數個第2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線性導件重疊的2個第2縱板所構成。
  4. 如請求項2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線性導件是由左右方向彼此相對配置的2個線性導件所構成, 上述複數個滾珠螺桿是由配置在上述2個線性導件的左右兩外側的2個滾珠螺桿所構成, 上述複數個第1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滾珠螺桿重疊的2個第1縱板所構成, 上述複數個第2縱板是由上下方向顯示分別配置成與上述2個線性導件重疊的2個第2縱板所構成。
  5. 如請求項3或4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包括上述2個第1縱板及上述2個第2縱板的4個縱板之中左右外側的2個縱板的二次矩是設定比左右內側的2個縱板的二次矩大。
  6. 如請求項3或4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2個第2縱板的二次矩是設定比上述2個第1縱板的二次矩大。
  7.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一項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縱板,分別包括: 縱板主體,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並朝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 上側支撐板,從上述縱板主體的上述上端部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地連接於上述上端部,並支撐上述架頂板;及 下側設置板,從上述縱板主體的上述下端部分別朝左右方向延伸地連接於上述下端部,並設置於地面。
  8. 如請求項6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縱板是分別由H型鋼所構成。
  9. 如請求項7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底架,進一步具備配置成可支撐主軸的主軸支撐板,該主軸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可旋轉地支撐上述輪胎, 上述複數個縱板的上述縱板主體的上述上端部,分別具有: 連接於上述上側支撐板的後側上端部,及 在上述後側上端部的前方配置在比該後側上端部低的位置,並支撐上述主軸支撐板的前側上端部。
  10.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一項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輪筒殼體,具有: 上壁,配置在上述旋轉輪筒的上方,可旋轉地支撐上述旋轉輪筒; 底壁,配置在上述旋轉輪筒的下方,可旋轉地支撐上述旋轉輪筒;及 左右一對側壁,分別配置在上述旋轉輪筒的左右兩側,將上述上壁與上述底壁彼此連接, 上述輪筒殼體的上述底壁具有分別保持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帽的至少一個螺帽保持部,可使上述輪筒殼體相對於上述底架前後方向相對移動。
  11. 如請求項10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進一步具備至少一個滾珠螺桿支撐部,裝設於上述底架的上述架頂板,支撐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前端部可承接從上述輪筒殼體施加於上述至少一個滾珠螺桿的負載, 上述至少一個螺帽保持部是配置在比上述輪筒軸更前方。
  12.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一項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其中, 上述旋轉輪筒是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相對於卡車巴士用的輪胎進行試驗之用,設定上述旋轉輪筒的直徑為1500mm以上。
  13. 一種輪胎試驗機,具備: 主軸,可以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使輪胎的旋轉中心軸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成為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在上述旋轉中心軸周圍旋轉; 搬運裝置,可將上述輪胎搬入上述輪胎試驗位置,並從上述輪胎試驗位置搬出;及 請求項1記載的輪筒進退裝置,可使上述旋轉輪筒與配置在上述輪胎試驗位置的上述輪胎的外圍面接離。
  14. 如請求項13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 上述主軸,具有: 上主軸,從上方支撐成為上述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及 下主軸,從下方支撐成為上述水平姿勢的上述輪胎, 進一步具備升降機構,以在上述上主軸與上述下主軸之間可配置上述輪胎的方式,使上述上主軸可相對於上述下主軸相對地升降, 上述輪筒進退裝置,進一步具有複數個支撐腳,該等複數個支撐腳配置圍繞上述底架,並分別具有:設置在地面的下端部;支撐上述升降機構的上端部;及連接於上述底架的架連接部。
TW110130593A 2020-09-18 2021-08-19 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TWI7846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7634A JP7335857B2 (ja) 2020-09-18 2020-09-18 ドラム進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JP2020-157634 2020-09-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4971A true TW202224971A (zh) 2022-07-01
TWI784677B TWI784677B (zh) 2022-11-21

Family

ID=80776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0593A TWI784677B (zh) 2020-09-18 2021-08-19 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35857B2 (zh)
CN (1) CN116648608A (zh)
TW (1) TWI784677B (zh)
WO (1) WO20220593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6533A (ja) * 1992-01-20 1993-08-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の高速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4263296B2 (ja) * 1999-02-17 2009-05-13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における加重受け構造
US6658936B2 (en) * 2001-03-08 2003-12-09 Kokusai Keisoku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uniformity and/or dynamic balance of tire
JP4547106B2 (ja) * 2001-05-23 2010-09-22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動釣合試験装置
US20040045680A1 (en) * 2002-09-05 2004-03-11 Kasner Ronald Paul Bead loosening device
JP2006308320A (ja) * 2005-04-26 2006-11-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複合測定装置
EP2361791B1 (en) * 2010-02-17 2013-06-05 Snap-on Equipment Srl a unico socio Tyre changer and a method of measuring force variations acting between a peripheral surface of a wheel/tyre assembly and a roller
JP6057942B2 (ja) * 2014-04-22 2017-01-11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装置、該タイヤ保持装置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
MX2017006958A (es) * 2014-12-02 2018-06-06 Micro 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Sistema de prueba de uniformidad de neumaticos.
JP2019174450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におけるリムサイズの管理方法
JP2019174448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4677B (zh) 2022-11-21
JP2022051255A (ja) 2022-03-31
JP7335857B2 (ja) 2023-08-30
WO2022059387A1 (ja) 2022-03-24
CN116648608A (zh) 2023-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75189B2 (ja) タイヤ均等性試験装置
US5052218A (en) Tire uniformity inspecting machine
JP2010256364A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用入力コンベヤ
TW201016488A (en) Tire testing device and tire testing method
JP6680783B2 (ja) 均一性試験システム
TWI784677B (zh) 輪筒進退裝置及具備輪筒進退裝置的輪胎試驗機
JPH07223800A (ja) 物品の昇降装置
CN110068460A (zh) 齿轮齿条一体化传动***测试设备
JP4835535B2 (ja) 板状体検査設備
CN214201309U (zh) 用于桁架探伤设备的长阶梯轴夹持转移支架
KR101803563B1 (ko) 자동차의 프로토 타입 차체 조립 라인 및 차체 조립 방법
KR20230120280A (ko) 배터리셀 외관 검사장치
CN110906957B (zh) 波浪浮标检定装置的浮标辅助安装平台及浮标安装方法
JP2002339650A (ja) 開閉装置
JP2003090140A (ja) コンベヤ駆動装置および駐車設備
TW202103985A (zh) 輪圈更換裝置及具備輪圈更換裝置的輪胎試驗裝置
CN217191010U (zh) 一种高精度的检重秤设备
CN117943298A (zh) 工件检测分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5118189B2 (ja) 遊技機器検査設備の検査用パレット治具
CN112611807A (zh) 用于检测阶梯轴零件的桁架探伤设备总成
CN116238576A (zh) 一种具有安全提醒功能的工厂物料搬运车
JP3372314B2 (ja) 車体の組付精度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JP3361462B2 (ja) リフタ装置
JP4232723B2 (ja) 板状体搬送設備
CN116989878A (zh) 一种带有称重功能转台的自动化三维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