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1607U -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1607U
CN214011607U CN202022837799.3U CN202022837799U CN214011607U CN 214011607 U CN214011607 U CN 214011607U CN 202022837799 U CN202022837799 U CN 202022837799U CN 214011607 U CN214011607 U CN 2140116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optical axis
imaging lens
cone
tap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377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昱辰
郑至伟
周明达
张明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16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16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及收容构件,且收容构件容置光学元件。收容构件包含锥形遮光片及镜筒。锥形遮光片包含外侧部及锥形部,且锥形部连接外侧部。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外侧部沿光轴向物侧或像侧方向渐缩。镜筒可设置于锥形部的物侧或像侧。光学元件可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一光学元件,而锥形部的锥形结构仅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一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一像侧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可达成小物侧尺寸的特征,并可避免锥形遮光片产生形变。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与取像装置,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与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为符合近代消费性电子市场的需求,成像镜头的趋势往小物侧尺寸、大光圈并对应大尺寸及高像素感光元件等方向发展,其中,物侧尺寸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较小的物侧尺寸可以减少产品表面需要为成像镜头开孔的面积,意味着可以增加其他设备的使用面积,例如显示屏幕。然而,小物侧尺寸的成像镜头在制造上具有诸多需克服的问题,最迫切的问题来自于组装制程。实务上,成像镜头具有一个用于装载光学元件的收容构件,其尺寸精度对于成像镜头品质有显著的影响。传统上小物侧尺寸的成像镜头设计,会使收容构件的物侧厚度下降,进而导致收容构件在装载光学元件后容易受到光学元件的挤压产生形变,因此提高了组装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为对应大尺寸的感光元件,成像镜头的长度及重量有着巨大的提升,使得取像装置在维持或移动成像镜头时,容易产生姿态倾斜的问题,进而导致光轴偏移,影响成像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且成像镜头设置有一锥形遮光片,而透过锥形遮光片结构的配置,使成像镜头可具有小物侧尺寸、大光圈并对应大尺寸及高像素感光元件的特征,进而符合消费需求。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及一收容构件,其中光轴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环绕光轴并容置光学元件。收容构件包含一锥形遮光片及一镜筒,锥形遮光片具有一物侧开孔,且光轴通过物侧开孔。锥形遮光片包含一外侧部及一锥形部,其中外侧部定义锥形遮光片的***并环绕物侧开孔,锥形部形成物侧开孔并连接外侧部。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外侧部沿光轴向物侧方向渐缩。镜筒设置于锥形部的像侧,包含一物侧壁、一像侧壁、一内侧壁及一外侧壁。物侧壁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壁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内侧壁环绕并面向光轴,且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外侧壁较内侧壁远离光轴并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收容构件可定义一内部空间,由镜筒的像侧通孔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至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所包围。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内。外侧部仅被固定于镜筒及最物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仅与镜筒及最物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与光轴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2度≤θ≤9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物侧开孔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物侧结构,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且物侧结构远离光轴的一端与锥形结构的一物侧连接。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反斜结构,自物侧开孔往锥形遮光片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渐扩。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收容构件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0%≤(AL-BL)/AL×100%≤3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O,其满足下列条件:0.01mm≤GAPO≤1.00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1.0%≤GAPO/SL×10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的最大外径为MD,其满足下列条件:0.05≤OD/MD<1.0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物侧开孔为收容构件的一最小开孔,物侧开孔直径为AD,成像镜头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7≤f/AD≤3.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镜筒可还包含一第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的一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镜筒还包含一第一锥面,设置于镜筒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第一锥面与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对心。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镜筒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离型面。第一弹性离型面环绕光轴,并自第一连结面远离光轴的一端往远离第一连结面的方向延伸并渐缩。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弹性离型面与镜筒一体成型。第一弹性离型面于垂直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为MU,第一弹性离型面于垂直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径为SU,其满足下列条件:0%<(MU-SU)/MU×100%<12%。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包含一第二连结面,设置于最物侧光学元件的一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与最物侧光学元件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第二连结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可还包含一第二锥面,设置于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锥形部与第二锥面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对心。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还包含至少一线圈,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且对称于光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还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且对称于光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可为金属材质。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可为塑胶材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实施方式的取像装置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及一收容构件,其中光轴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环绕光轴并容置光学元件。收容构件包含一锥形遮光片及一镜筒,锥形遮光片具有一像侧开孔,且光轴通过像侧开孔。锥形遮光片包含一外侧部及一锥形部,其中外侧部定义锥形遮光片的***并环绕像侧开孔,锥形部形成像侧开孔并连接外侧部。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外侧部沿光轴向像侧方向渐缩。镜筒设置于锥形部的物侧,包含一物侧壁、一像侧壁、一内侧壁及一外侧壁。物侧壁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壁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内侧壁环绕并面向光轴,且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外侧壁较内侧壁远离光轴并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收容构件可定义一内部空间,由镜筒的物侧通孔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至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所包围。光学元件包含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内。外侧部仅被固定于镜筒及最像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仅与镜筒及最像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与光轴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2度≤θ≤9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像侧开孔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像侧结构。像侧结构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且像侧结构远离光轴的一端与锥形结构的一像侧连接。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反斜结构。反斜结构自像侧开孔往锥形遮光片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渐扩。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收容构件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0%≤(AL-BL)/AL×100%≤3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I,其满足下列条件:0.01mm≤GAPI≤1.00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I,锥形遮光片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1.0%≤GAPI/SL×10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最像侧光学元件可还包含一第三连结面,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的一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与最像侧光学元件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第三连结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最像侧光学元件可还包含一第三锥面,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第三锥面与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对心。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镜筒还包含一第三弹性离型面。第三弹性离型面环绕光轴,并自第三连结面远离光轴的一端往远离第三连结面的方向延伸并渐缩。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实施方式的取像装置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及一收容构件,其中光轴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环绕光轴并容置光学元件。收容构件包含一锥形遮光片及一镜筒,锥形遮光片具有一开孔,且光轴通过开孔。锥形遮光片包含一外侧部及一锥形部,其中外侧部定义锥形遮光片的***并环绕开孔,锥形部形成开孔并连接外侧部。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外侧部沿光轴向像侧与物侧其中的一方向渐缩。镜筒设置于锥形部的物侧或像侧其中的一者,包含一物侧壁、一像侧壁、一内侧壁及一外侧壁。物侧壁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壁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内侧壁环绕并面向光轴,且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外侧壁较内侧壁远离光轴并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一光学元件。锥形部的锥形结构仅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锥面,设置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锥面与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镜筒及光学元件对心于光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连结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锥形部与光轴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2度≤θ≤9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还包含至少一线圈。线圈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且对称于光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还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磁性元件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且对称于光轴。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实施方式的取像装置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的材质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的另一材质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的又一材质示意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的再一材质示意图;
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5B绘示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5D绘示依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B第六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B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像侧示意图;
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收容构件的示意图;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9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9B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20,30,40,50,60,70,80,900:电子装置
11,21,31,41,51,61,71,81:电子感光元件
12,22,32,42,52,62,72,82:成像面
13,23,33,43,53,63,73,83:滤光元件
54,64:电路板
55,65:镜头载体
56,66:弹性元件
59,69:滤光元件载体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成像镜头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收容构件
520,68:线圈
57,630:磁性元件
140,240,340,440,540,640:最物侧光学元件
245:第二连结面
246:第二锥面
750,850:最像侧光学元件
755,855:第三连结面
856:第三锥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锥形遮光片
1601:本体
1602:表面处理层
161,261,361,461,561,661:物侧开孔
762,862:像侧开孔
163,263,363,463,563,663,763,863:外侧部
164,264,364,464,564,664,764,864:锥形部
1641,2641,3641,4641,5641,6641,7641,8641:锥形结构
1642,3642,4642:物侧结构
1643,6643,8643:反斜结构
7644:像侧结构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镜筒
171,271,371,471,571,671,771,871:物侧壁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像侧壁
173,273,373,473,573,673,773,873:内侧壁
174,274,374,474,574,674,774,874:外侧壁
175,375,475,575,675:第一连结面
176,376,476:第一锥面
377,477:第一弹性离型面
778:固定元件
779:第三弹性离型面
191,192,193,194,195,291,292,293,391,392,393,394,395,491,492,493,494,495,591,592,593,594,595,691,692,693,694,695,791,792,793,794,795,796,891,892,893,894:透镜
901,902,903,904,905,906:取像装置
907:取像控制界面
908:取像模块切换按键
909:对焦拍照按键
910:影像回放按键
911:集成选单按键
912:悬浮视窗
913:提示灯
914:单晶片***
915:影像信号处理器
916:中央处理单元
917:随机存取存储器
918:位置***
919:加速度计
920:陀螺仪
921:补光灯
922:辅助对焦元件
S,S':内部空间
G:胶体
X:光轴
V:垂直方向
H:水平方向
f:焦距
θ:夹角
AL,BL,SL:长度
GAPO,GAPI:距离
OD:直径
MD:最大外径
AD:物侧开孔直径
AD':像侧开孔直径
MU:最大直径
SU:最小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及一收容构件,其中光轴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环绕光轴并容置光学元件。收容构件包含一锥形遮光片及一镜筒。锥形遮光片具有一开孔,且光轴通过开孔。锥形遮光片包含一外侧部及一锥形部。外侧部定义锥形遮光片的一***并环绕开孔。锥形部形成开孔并连接外侧部,且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外侧部沿光轴向一物侧方向或一像侧方向渐缩。镜筒设置于锥形部的物侧与像侧其中的一者,并包含一物侧壁、一像侧壁、一内侧壁及一外侧壁。物侧壁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壁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内侧壁环绕并面向光轴,且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外侧壁较内侧壁远离光轴并连接物侧壁与像侧壁。
镜筒可设置于锥形遮光片的物侧,即锥形遮光片可位于镜筒的像侧。进一步来说,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的像侧,可与镜筒配合,也可代替镜筒像侧的一部份。借此,可减轻成像镜头像侧的重量,改善成像镜头姿态倾斜的问题,并减少杂散光的产生,进而提高成像品质。
镜筒也可设置于锥形遮光片的像侧,即锥形遮光片可位于镜筒的物侧。详细来说,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的物侧,可用以遮蔽非成像光线,进而作为成像镜头的光圈,以达成大光圈的特征。锥形遮光片也可与镜筒搭配,亦可代替镜筒物侧的一部分,成为成像镜头最物侧的元件。借此,以达成小物侧尺寸的特征,并维持镜筒理想厚度,进而提升生产良率。再者,锥形遮光片与镜筒配合可减轻成像镜头物侧的重量。借此,可减少光轴偏移,进而提高成像品质。
锥形遮光片的开孔可为一物侧开孔或一像侧开孔。具体来说,当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的物侧,开孔为物侧开孔;当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的像侧,开孔则为像侧开孔。借此,透过开孔的设计,锥形遮光片可符合小物侧尺寸或是大光圈的特征,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收容构件可定义一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可由镜筒的像侧通孔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至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一端,或是由镜筒的物侧通孔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至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一端,且内部空间被内侧壁所包围。详细来说,当镜筒设置于锥形遮光片的物侧,内部空间由镜筒的物侧通孔延伸至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当镜筒设置于锥形遮光片的像侧,内部空间由镜筒的像侧通孔延伸至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收容构件的内部空间内可设置光学元件。借此,相同体积下,容纳空间上升,进而有助于大光圈以及大尺寸感光元件的设计。
光学元件可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内。详细来说,当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物侧时,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仅固定于镜筒及最物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仅与镜筒及最物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外侧部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且可避免成像镜头的内应力对锥形遮光片造成形变,进而提升制造可行性。
光学元件亦可包含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内。详细来说,当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像侧时,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仅固定于镜筒及最像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仅与镜筒及最像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外侧部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且可避免成像镜头的内应力对锥形遮光片造成形变,进而提升制造可行性。
光学元件又可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一光学元件,且锥形部的锥形结构仅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一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一像侧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成像镜头的内应力对锥形遮光片造成形变,进而提升制造可行性。
锥形部与光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2度≤θ≤90度。借此,可避免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在成型过程中产生裂痕,进而提升生产良率。
锥形遮光片的物侧开孔可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一端;锥形遮光片的像侧开孔则可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借此,可降低成像镜头总长,进而改善成像镜头姿态倾斜的问题。
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物侧结构,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物侧结构远离光轴的一端与锥形结构物侧连接。借此,可提升锥形遮光片保护最物侧光学元件的效果。
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像侧结构,设置于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像侧结构远离光轴的一端与锥形结构像侧连接。借此,可提升锥形遮光片保护最像侧光学元件的效果。
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还包含一反斜结构。反斜结构可自物侧开孔往锥形遮光片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渐扩,或可自像侧开孔往锥形遮光片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渐扩。详细来说,当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的物侧,锥形遮光片具有物侧开孔,反斜结构可自物侧开孔往锥形遮光片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渐扩,进而物侧开孔向像侧凹陷;当锥形遮光片位于镜筒的像侧,锥形遮光片具有像侧开孔,反斜结构可自像侧开孔往锥形遮光片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渐扩,进而像侧开孔向物侧凹陷。借此,锥形遮光片的遮光效果可进一步提升。
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详细来说,复曲面可呈环形,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锥形遮光片在受到光轴方向应力时产生塑性(即永久性)形变的风险。
收容构件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0%≤(AL-BL)/AL×100%≤30%。借此,锥形遮光片突出镜筒的部分与成像镜头总长间有较佳的比例。
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O,其满足下列条件:0.01mm≤GAPO≤1.00mm。借此,可提供锥形遮光片受力产生形变后仍能保护最物侧光学元件的最大收缩量。
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1.0%≤GAPO/SL×100%。借此,可提供锥形遮光片受到轴向应力产生形变后仍能保护最物侧光学元件的最大收缩率。
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的最大外径为MD,其满足下列条件:0.05≤OD/MD<1.00。借此,镜筒可通过设置锥形遮光片而具有小物侧尺寸的特征,且镜筒可维持理想厚度,进而降低因镜筒厚度不足产生瑕疵的风险。
物侧开孔可为收容构件的一最小开孔,物侧开孔直径为AD,成像镜头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7≤f/AD≤3.5。进一步来说,物侧开孔为收容构件能容纳的最大光圈,即最小光圈值,但不限于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number),成像镜头仍可透过光学元件的遮光功能改变光圈位置及大小。借此,成像镜头可具有大光圈的特征。
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I,其满足下列条件:0.01mm≤GAPI≤1.00mm。借此,可提供锥形遮光片受力产生形变后仍能保护最像侧光学元件的最大收缩量。
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I,锥形遮光片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1.0%≤GAPI/SL×100%。借此,可提供锥形遮光片受到轴向应力产生形变后仍能保护最像侧光学元件的最大收缩率。
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锥面,设置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锥面与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镜筒及光学元件对心于光轴。进一步来说,锥面可分为第一锥面、第二锥面与第三锥面,分别设置于成像镜头的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与最像侧光学元件。
具体来说,成像镜头的镜筒可包含第一锥面,设置于镜筒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锥面与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可透过第一锥面与锥形结构嵌合对心。
最物侧光学元件可包含第二锥面,设置于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部与第二锥面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的锥形部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嵌合。
最像侧光学元件可包含第三锥面,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锥形结构相对设置,其中第三锥面与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可透过第三锥面与锥形结构嵌合对心。
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连结面。进一步来说,连结面可分为第一连结面、第二连结面与第三连结面,分别设置于成像镜头的镜筒、最物侧光学元件与最像侧光学元件。
具体而言,镜筒可包含第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与镜筒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借此,锥形遮光片与镜筒的物侧可连接固定。
最物侧光学元件可包含第二连结面,设置于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与最物侧光学元件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第二连结面。借此,锥形遮光片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连结固定。
最像侧光学元件可包含第三连结面,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相对设置。锥形遮光片与最像侧光学元件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被固定于第三连结面。借此,锥形遮光片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连结固定。
再者,镜筒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离型面,其环绕光轴,并自第一连结面远离光轴的一端往远离第一连结面的方向延伸并渐缩。第一弹性离型面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详细来说,第一弹性离型面可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抵接,进而固定锥形遮光片,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点胶固定锥形遮光片的组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弹性离型面可与镜筒一体成型,其中,第一弹性离型面于垂直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为MU,且第一弹性离型面于垂直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径为SU,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MU-SU)/MU×100%<12%。借此,可通过弹性离型的设计一体成型地制造镜筒及第一弹性离型面。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MU-SU)/MU×100%<10.5%。
镜筒可还包含一第三弹性离型面,其环绕光轴,并自第三连结面远离光轴的一端往远离第三连结面的方向延伸并渐缩。第三弹性离型面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详细来说,第三弹性离型面可与锥形遮光片的外侧部抵接,进而固定锥形遮光片,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点胶固定锥形遮光片的组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成像镜头可还包含至少一线圈,线圈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且对称于光轴。详细来说,线圈对称于光轴,可指线圈环绕光轴,或是线圈数量为多个且对称于光轴设置。借此,可形成镜头驱动载体一体式结构,以实现自动对焦的功能。
成像镜头可还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磁性元件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且对称于光轴。详细来说,磁性元件的数量可为至少二,且成对并对称光轴设置于镜筒的外侧壁。借此,可形成镜头驱动载体一体式结构,以实现修正影像抖动或是变形的功能。
锥形遮光片可为一金属材质。详细来说,锥形遮光片的材质可为铜、铁、铝、钛,也可为多个种金属及非金属合成的合金材质例如钛六铝四钒、黄铜。进一步来说,锥形遮光片可具有导磁性。借此,成像镜头在装配时,可利用磁力吸附,提升组装效率。再者,锥形遮光片的表面可披覆一黑色材料或以化学表面黑化处理以降低一表面反射率。借此,可减少鬼影(Flare)产生。然而,本揭示内容不以上述的材质、特性及加工处理方法为限。
另外,锥形遮光片还可为塑胶材质。详细来说,锥形遮光片可为一黑色塑胶片,也可为涂布黑色材料的一透明塑胶片,其中涂布的黑色材料可具有低反射的特性,但不以上述的材质、特性及加工处理方法为限。借此,锥形遮光片可有效提供遮光效果。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取像装置与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上述内容将于以下实施例中演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实施例的特定配合形式,应以本实用新型的要点为宗。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由图1A可知,电子装置1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11。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100、一成像面12以及一滤光元件1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10时,电子感光元件1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12。
请配合参照图1B及图1C,其中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立体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图。由图1B与图1C可知,成像镜头1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一收容构件110。光轴X通过前述的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1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
请参照图1D,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收容构件110的示意图。由图1A至图1D可知,收容构件1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160及一镜筒170。锥形遮光片160具有一开孔,且包含一外侧部163及一锥形部164。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开孔为一物侧开孔161,且光轴X通过物侧开孔161。外侧部163定义锥形遮光片1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物侧开孔161。锥形部164形成物侧开孔161并连接外侧部163,其中锥形部164包含一锥形结构1641,且锥形结构1641自外侧部163沿光轴X向一物侧方向渐缩。镜筒170设置于锥形部164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物侧壁171、一像侧壁172、一内侧壁173及一外侧壁174。物侧壁171具有一物侧通孔1711,并面向成像镜头100的一物侧。像侧壁172具有一像侧通孔1721,并面向成像镜头100的一像侧。内侧壁1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171与像侧壁172。外侧壁174较内侧壁1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171与像侧壁172。收容构件1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170的像侧通孔172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1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173所包围。
再者,配合图1A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14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最物侧光学元件140及透镜191、192、193、194、195,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14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如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等,并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透镜195可为成像镜头100的一最像侧光学元件;也就是说,光学元件可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一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
由图1A可知,外侧部163仅被固定于镜筒170及最物侧光学元件140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160仅与镜筒170及最物侧光学元件140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与镜筒17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160的外侧部163可以一胶体G固定于镜筒170的物侧,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锥形遮光片160的锥形部164可还包含一物侧结构1642,设置于锥形部1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垂直光轴X,且物侧结构1642远离光轴X的一端与锥形结构1641的物侧连接。借此,可提升锥形遮光片160保护最物侧光学元件140的效果。再者,锥形遮光片160的锥形部164可还包含一反斜结构1643,自物侧开孔161往锥形遮光片160最靠近物侧的一端渐扩。借此,物侧开孔161向像侧凹陷,锥形遮光片160的遮光效果可进一步提升。
成像镜头100可还包含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170、最物侧光学元件140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160的外侧部163相对设置。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镜筒170可还包含一连结面,即第一连结面175,其设置于镜筒1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160的外侧部1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160与镜筒17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160的外侧部163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175。
成像镜头100可还包含一锥面,设置于镜筒170、最物侧光学元件140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160的锥形结构1641相对设置,其中锥面与锥形结构1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160、镜筒170及光学元件对心于光轴X。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镜筒170可包含一第一锥面176,其中第一锥面176即为成像镜头100所包含的锥面。第一锥面176设置于镜筒1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160的锥形结构1641相对设置。详细来说,第一锥面176与锥形结构1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160与镜筒170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160与镜筒170可透过第一锥面176与锥形结构1641嵌合对心。
请参照图1E与图1F,其中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材质示意图,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另一材质示意图。图1E与图1F中,锥形遮光片160可为金属材质,并可为一金属薄片,其可包含本体1601以及表面处理层1602。详细来说,锥形遮光片160的本体1601的材质可为铜、铁、铝或钛,也可为多个种金属及非金属合成的合金材质例如钛六铝四钒、黄铜。锥形遮光片160可具有导磁性,使成像镜头100在装配时,可利用磁力吸附,提升组装效率。再者,图1E中,锥形遮光片160的表面处理层1602为黑色材料,如类钻碳镀膜(DLC;Diamond-like carbon coating),其披覆在本体1601的二侧;图1F中,表面处理层1602为经过表面黑化处理(如QPQ;Quench polish quenchprocess)的结构,其位于本体1601的二侧。借此,可降低锥形遮光片160表面的反射率,减少鬼影产生。然而,本揭示内容不以上述的材质、特性及加工处理方法为限。
请参照图1G与图1H,其中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又一材质示意图,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再一材质图。图1G与图1H中,锥形遮光片160可为塑胶材质,并可为一塑胶薄片,其包含本体1601以及表面处理层1602。详细来说,锥形遮光片160的本体1601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再者,图1G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本体1601为透明材质,且表面处理层1602为黑色材料,其位于本体1601的二侧;图1H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本体1601为黑色材质,且表面处理层1602为低反射涂层,其涂布在本体1601的至少一侧。借此,锥形遮光片160可有效提供遮光效果。然而,本揭示内容不以上述的材质、特性及加工处理方法为限。
请参照图1I,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A及图1I可知,锥形部164与光轴X的夹角为θ,成像镜头100焦距为f(图未绘示),物侧开孔161直径为AD,收容构件1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1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1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110的最大外径为MD,锥形部1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140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1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191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由图2A可知,电子装置2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21。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200、一成像面22以及一滤光元件2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20时,电子感光元件2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22。
请参照图2B及图2C,其中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立体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图。由图2B与图2C可知,成像镜头2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一收容构件210。光轴X通过前述的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2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
请参照图2D,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收容构件210的示意图。由图2A至图2D可知,收容构件2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260及一镜筒270。锥形遮光片260具有一开孔,第二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260的开孔为一物侧开孔261,且光轴X通过物侧开孔261。镜筒2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260的一锥形部264(如图2E所示)的一像侧。
锥形遮光片260包含一外侧部263及锥形部264。外侧部263定义锥形遮光片2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物侧开孔261。锥形部264形成物侧开孔261并连接外侧部263,其中锥形部264包含一锥形结构2641,且锥形结构2641自外侧部263沿光轴X向一物侧方向渐缩。
镜筒270包含一物侧壁271、一像侧壁272、一内侧壁273及一外侧壁274。物侧壁271具有一物侧通孔2711,并面向成像镜头200的一物侧。像侧壁272具有一像侧通孔2721,并面向成像镜头200的一像侧。内侧壁2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271与像侧壁272。外侧壁274较内侧壁2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271与像侧壁272。
收容构件2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270的像侧通孔272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2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2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210的内部空间S内。
再者,配合图2A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二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九,其中包含四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及透镜291、292、293,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24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由图2A可知,外侧部263仅被固定于镜筒270及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260仅与镜筒270及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260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260的外侧部263可以一胶体G固定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的物侧,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再者,锥形遮光片260的物侧开孔261设置于锥形部2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借此,可缩短成像镜头200的总长,进而改善姿态倾斜与光轴偏移的问题。
成像镜头200可还包含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270、最物侧光学元件240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260的外侧部263相对设置。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可还包含一连结面,即第二连结面245,其设置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的一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260的外侧部2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260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260的外侧部263被固定于第二连结面245。
成像镜头200可还包含一锥面,设置于镜筒270、最物侧光学元件240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260的锥形结构2641相对设置,其中锥面与锥形结构2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260、镜筒270及光学元件对心于光轴X。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可包含一第二锥面246,其中第二锥面246即为成像镜头200所包含的锥面。第二锥面246设置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260的锥形结构2641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部264与第二锥面246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260与镜筒270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260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嵌合。
锥形遮光片260可为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并与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材质相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E,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2A及图2E可知,锥形部264与光轴X的一夹角为θ,成像镜头200焦距为f(图未绘示),物侧开孔261直径为AD,收容构件2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2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2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210的最大外径为MD,锥形部2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240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2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二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211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由图3A可知,电子装置3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31。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300、一成像面32以及一滤光元件3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30时,电子感光元件3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32。
请参照图3B及图3C,其中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300的立体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300的***图。由图3B与图3C可知,成像镜头3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一收容构件310。光轴X通过前述的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3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
请参照图3D,其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收容构件310的示意图。由图3A至图3D可知,收容构件3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360及一镜筒370。锥形遮光片360具有一物侧开孔361,光轴X通过物侧开孔361,且镜筒3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360的一锥形部364的一像侧。
锥形遮光片360包含一外侧部363及锥形部364。外侧部363定义锥形遮光片3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物侧开孔361。锥形部364形成物侧开孔361并连接外侧部363,其中锥形部364包含一锥形结构3641,且锥形结构3641自外侧部363沿光轴X向一物侧方向渐缩。
镜筒370包含一物侧壁371、一像侧壁372、一内侧壁373及一外侧壁374。物侧壁371具有一物侧通孔3711,并面向成像镜头300的一物侧。像侧壁372具有一像侧通孔3721,并面向成像镜头300的一像侧。内侧壁3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371与像侧壁372。外侧壁374较内侧壁3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371与像侧壁372。
收容构件3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370的像侧通孔372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3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3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310的内部空间S内。
由图3A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34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三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最物侧光学元件340及透镜391、392、393、394、395,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34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锥形遮光片360的外侧部363仅被固定于镜筒370及最物侧光学元件340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360仅与镜筒370及最物侧光学元件340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具体来说,第三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360的外侧部363被固定于镜筒370,且锥形遮光片360与镜筒370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
锥形遮光片360的锥形部364可还包含一物侧结构3642,设置于锥形部3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X,且物侧结构3642远离光轴X的一端与锥形结构3641的一物侧连接。借此,可提升锥形遮光片360保护最物侧光学元件340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360的物侧开孔361设置于锥形部3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借此,可缩短成像镜头300的总长,进而改善姿态倾斜与光轴偏移的问题。
成像镜头300的镜筒370可还包含一第一连结面375,其设置于镜筒3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360的外侧部3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360与镜筒37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360的外侧部363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375。
再者,成像镜头300的镜筒370可还包含一第一锥面376,设置于镜筒3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360的锥形结构3641相对设置。详细来说,第一锥面376与锥形结构3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360与镜筒370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360与镜筒370可透过第一锥面376与锥形结构3641嵌合对心。
镜筒370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离型面377。第一弹性离型面377环绕光轴X,并自第一连结面375远离光轴X的一端往远离第一连结面375的方向延伸并渐缩。第一弹性离型面377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360。详细来说,第一弹性离型面377可与锥形遮光片360的外侧部363抵接,进而固定锥形遮光片360,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点胶固定锥形遮光片的组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锥形遮光片360可为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并与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材质相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3E,其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3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3A及图3E可知,锥形部364与光轴X的一夹角为θ,成像镜头300焦距为f(图未绘示),物侧开孔361直径为AD,收容构件3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3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3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310的最大外径为MD,锥形部3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340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3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第一弹性离型面377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为MU,第一弹性离型面377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径为SU,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三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241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由图4A可知,电子装置4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41。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400、一成像面42以及一滤光元件4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40时,电子感光元件4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42。进一步来说,成像镜头4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一收容构件410。光轴X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4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
请参照图4B,其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收容构件410的示意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收容构件4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460及一镜筒470。锥形遮光片460具有一物侧开孔461,光轴X通过物侧开孔461,且镜筒4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460的一锥形部464的一像侧。
锥形遮光片460包含一外侧部463及锥形部464。外侧部463定义锥形遮光片4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物侧开孔461。锥形部464形成物侧开孔461并连接外侧部463,其中锥形部464包含一锥形结构4641,且锥形结构4641自外侧部463沿光轴X向一物侧方向渐缩。
镜筒470包含一物侧壁471、一像侧壁472、一内侧壁473及一外侧壁474。物侧壁471具有一物侧通孔4711,并面向成像镜头400的一物侧。像侧壁472具有一像侧通孔4721,并面向成像镜头400的一像侧。内侧壁4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471与像侧壁472。外侧壁474较内侧壁4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471与像侧壁472。
收容构件4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470的像侧通孔472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4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4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410的内部空间S内。
由图4A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44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一十二,其中包含六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最物侧光学元件440及透镜491、492、493、494、495,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44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外侧部463仅被固定于镜筒470,且锥形遮光片460仅与镜筒470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
锥形遮光片460的锥形部464可还包含一物侧结构4642,设置于锥形部4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X,且物侧结构4642远离光轴X的一端与锥形结构4641的一物侧连接。借此,可提升锥形遮光片460保护最物侧光学元件440的效果。
锥形遮光片460的锥形部464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Sd。具体来说,第四实施例中,复曲面Sd为锥形结构4641的表面,且复曲面Sd呈环形,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锥形遮光片460因受到光轴X方向应力而产生永久形变的风险。
第四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460的物侧开孔461设置于锥形部4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借此,可缩短成像镜头400的总长,进而改善姿态倾斜与光轴偏移的问题。
成像镜头400的镜筒470还包含一第一连结面475,其设置于镜筒4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460的外侧部4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460与镜筒47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460的外侧部463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475。
再者,成像镜头400的镜筒470可还包含一第一锥面476,设置于镜筒4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460的锥形结构4641相对设置。详细来说,第一锥面476与锥形结构4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460与镜筒470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460与镜筒470可透过第一锥面476与锥形结构4641嵌合对心。
镜筒470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离型面477。第一弹性离型面477环绕光轴X,并自第一连结面475远离光轴X的一端往远离第一连结面475的方向延伸并渐缩。第一弹性离型面477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460。详细来说,第一弹性离型面477可与锥形遮光片460的外侧部463抵接,进而固定锥形遮光片460,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点胶固定锥形遮光片的组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锥形遮光片460可为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并与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材质相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4C,其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4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4A及图4C可知,锥形部464与光轴X的一夹角为θ,成像镜头400焦距为f(图未绘示),物侧开孔461直径为AD,收容构件4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4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4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410的最大外径为MD,锥形部4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440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4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第一弹性离型面477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为MU,第一弹性离型面477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径为SU,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四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261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271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与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示意图,图5B绘示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电子装置5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一电子感光元件51及一电路板54。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500、一成像面52以及一滤光元件5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50时,电子感光元件5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52。电路板54电性连接取像装置,借此可控制取像装置。第五实施例中,取像装置数量为一,且其还包含一镜头载体55。
第五实施例中,镜头载体55包含多个弹性元件56、至少一磁性元件57及滤光元件载体59。具体来说,图5A中,弹性元件56与镜头载体55及成像镜头500连接,可用以限位成像镜头500。滤光元件载体59设置于镜头载体55的像侧,且容纳滤光元件53。
由图5B可知,成像镜头5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一收容构件510。光轴X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5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500还包含至少一线圈520,但不以此为限。线圈520可设置于镜筒570的外侧壁574(标示于图5C)且对称于光轴X。线圈520可配合镜头载体55的磁性元件57,使成像镜头500在光轴X方向上运动。借此,可形成镜头驱动载体一体式结构,以实现自动对焦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线圈520对称于光轴X,可指线圈520环绕光轴X,或是线圈520数量为多个且对称于光轴X设置,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5C,其绘示依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收容构件510的示意图。由图5B与图5C可知,收容构件5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560与一镜筒570。锥形遮光片560具有一物侧开孔561,光轴X通过物侧开孔561,且镜筒5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560的一锥形部564(如图5D所示)的一像侧。
锥形遮光片560包含一外侧部563及锥形部564。外侧部563定义锥形遮光片5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物侧开孔561。锥形部564形成物侧开孔561并连接外侧部563,其中锥形部564包含一锥形结构5641,且锥形结构5641自外侧部563沿光轴X向一物侧方向渐缩。
镜筒570包含一物侧壁571、一像侧壁572、一内侧壁573及一外侧壁574。物侧壁571具有一物侧通孔5711,并面向成像镜头500的一物侧。像侧壁572具有一像侧通孔5721,并面向成像镜头500的一像侧。内侧壁5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571与像侧壁572。外侧壁574较内侧壁5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571与像侧壁572。
收容构件5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570的像侧通孔572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5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5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510的内部空间S内。
由图5B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54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五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最物侧光学元件540及透镜591、592、593、594、595,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54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外侧部563可以一胶体G固定于镜筒570,且锥形遮光片560仅与镜筒570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
第五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560的物侧开孔561设置于锥形部5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借此,可缩短成像镜头500的总长,进而改善姿态倾斜与光轴偏移的问题。
锥形遮光片560的锥形部564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Sd。具体来说,第五实施例中,复曲面Sd为锥形部564的表面,且复曲面Sd呈环形,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锥形遮光片560因受到光轴X方向应力而产生永久形变的风险。
成像镜头500的镜筒570还包含一第一连结面575,其设置于镜筒5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560的外侧部5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560与镜筒57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560的外侧部563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575。
锥形遮光片560可为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并与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材质相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5D,其绘示依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5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5B及图5D可知,锥形部564与光轴X的一夹角为θ,成像镜头500焦距为f(图未绘示),物侧开孔561直径为AD,收容构件5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5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5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510的最大外径为MD,锥形部5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540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5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五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291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与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的示意图,图6B绘示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6A与图6B可知,电子装置6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一电子感光元件61及一电路板64。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600、一成像面62以及一滤光元件6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60时,电子感光元件6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62。电路板64电性连接取像装置,借此可控制取像装置。第六实施例中,取像装置数量为一,且还包含一镜头载体65。
第六实施例中,镜头载体65包含多个弹性元件66、至少一线圈68及滤光元件载体69。具体来说,图6A中,弹性元件66与镜头载体65及成像镜头600连接,可用以限位成像镜头600。滤光元件载体69设置于镜头载体65的像侧,且容纳滤光元件63。
由图6B可知,成像镜头6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一收容构件610。光轴X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6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600还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630,其中磁性元件630可设置于镜筒670的外侧壁674(标示于图6C)且对称于光轴X。借此,配合镜头载体65的线圈68,可形成镜头驱动载体一体式结构,以实现自动对焦的功能。
进一步来说,磁性元件630的数量可为至少二,成对并对称于光轴X设置,且磁性元件630可与镜头载体65的线圈68相对设置,但不以此为限。通过线圈68产生磁力吸引或排斥磁性元件630,可使成像镜头600在垂直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借此,可形成镜头驱动载体一体式结构,以实现修正影像抖动或是变形的功能。
请参照图6C,其绘示依照图6B第六实施例中收容构件610的示意图。由图6C可知,收容构件6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660与一镜筒670。锥形遮光片660具有一物侧开孔661,光轴X通过物侧开孔661,且镜筒6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660的一锥形部664的一像侧。
锥形遮光片660包含一外侧部663及锥形部664。外侧部663定义锥形遮光片6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物侧开孔661。锥形部664形成物侧开孔661并连接外侧部663,其中锥形部664包含一锥形结构6641,且锥形结构6641自外侧部663沿光轴X向一物侧方向渐缩。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实施例中,外侧部663与锥形部664的锥形结构6641的倾角相同。
镜筒670包含一物侧壁671、一像侧壁672、一内侧壁673及一外侧壁674。物侧壁671具有一物侧通孔6711,并面向成像镜头600的一物侧。像侧壁672具有一像侧通孔6721,并面向成像镜头600的一像侧。内侧壁6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671与像侧壁672。外侧壁674较内侧壁6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671与像侧壁672。
收容构件6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670的像侧通孔672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664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6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610的内部空间S内。
由图6B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64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六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最物侧光学元件640及透镜691、692、693、694、695,其中最物侧光学元件64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外侧部663可以一胶体G固定于镜筒670,且锥形遮光片660仅与镜筒670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
锥形遮光片660的锥形部664可还包含一反斜结构6643,自物侧开孔661往锥形遮光片660最靠近物侧的一端渐扩。借此,物侧开孔661向像侧凹陷,可进一步提升锥形遮光片660的遮光效果。
锥形遮光片660的锥形部664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Sd。具体来说,第六实施例中,复曲面Sd为反斜结构6643的表面,且复曲面Sd呈环形,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锥形遮光片660因受到光轴X方向应力而产生永久形变的风险。
成像镜头600的镜筒670还包含一第一连结面675,其设置于镜筒670的物侧并与锥形遮光片660的外侧部6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660与镜筒67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660的外侧部663被固定于第一连结面675。
锥形遮光片660可为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并与第一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160的材质相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6D,其绘示依照图6B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6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6B与图6D可知,锥形部664与光轴X的一夹角为θ,成像镜头600焦距为f(图未绘示),物侧开孔661直径为AD,收容构件6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6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6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的直径为OD,收容构件610的最大外径为MD,锥形部664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与最物侧光学元件640最靠近物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O,锥形遮光片6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六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311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321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7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的示意图。由图7A可知,电子装置7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71。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700、一成像面72以及一滤光元件7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70时,电子感光元件7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72。
成像镜头7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与一收容构件710。光轴X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7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
请参照图7B,其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收容构件710的示意图。由图7B可知,收容构件7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760与一镜筒770。锥形遮光片760具有一开孔,第七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760的开孔为一像侧开孔762。光轴X通过像侧开孔762,且镜筒7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760的一锥形部764的一物侧。
锥形遮光片760包含一外侧部763与锥形部764。外侧部763定义锥形遮光片7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像侧开孔762。锥形部764形成像侧开孔762并连接外侧部763,其中锥形部764包含一锥形结构7641,且锥形结构7641自外侧部763沿光轴X向一像侧方向渐缩。
镜筒770包含一物侧壁771、一像侧壁772、一内侧壁773及一外侧壁774。物侧壁771具有一物侧通孔7711,并面向成像镜头700的一物侧。像侧壁772具有一像侧通孔7721,并面向成像镜头700的一像侧。内侧壁7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771与像侧壁772。外侧壁774较内侧壁7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771与像侧壁772。
收容构件7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770的物侧通孔771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764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7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710的内部空间S'内。
由图7A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像侧光学元件75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七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一十四,其中包含七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透镜791、792、793、794、795、796及最像侧光学元件750,其中最像侧光学元件750亦为一透镜。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外侧部763仅被固定于镜筒770及最像侧光学元件750其中的一者,且锥形遮光片760仅与镜筒770及最像侧光学元件750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具体来说,第七实施例中,外侧部763被固定于镜筒770,且锥形遮光片760仅与镜筒770实体接触。
详细来说,由图7A可知,镜筒770可还包含一固定元件778,位于镜筒770的像侧。锥形遮光片760与镜筒770的固定元件778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760的外侧部763固定于镜筒770的固定元件778。再者,镜筒770可还包含一第三弹性离型面779。第三弹性离型面779环绕光轴X,并自第三连结面755远离光轴X的一端往远离第三连结面755的方向延伸并渐缩。第七实施例中,第三弹性离型面779设置于镜筒770的固定元件778,且固定元件778不涉及光路,仅用以固定透镜或锥形遮光片,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三弹性离型面779可用于固定锥形遮光片760;具体来说,第三弹性离型面779可与锥形遮光片760的外侧部763抵接,进而固定锥形遮光片760。借此,锥形遮光片760可与镜筒770实体接触,并可减少点胶固定锥形遮光片的组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第七实施例中,锥形遮光片760的像侧开孔762设置于锥形部764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借此,可缩短成像镜头700的总长,进而改善姿态倾斜与光轴偏移的问题。
请参照图7C,其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收容构件710的像侧示意图。由图7C可知,像侧开孔762为一异形开孔,即像侧开孔762非环形开孔,其于一垂直方向V与一水平方向H上对称,且光轴X通过像侧开孔762的一形状中心。借此,可避免非成像光入射至电子感光元件71周围的电子元件,反射产生杂散光。
锥形遮光片760的锥形部764可还包含一像侧结构7644,设置于锥形部764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并垂直光轴X,且像侧结构7644远离光轴X的一端与锥形结构7641的一像侧连接。借此,可提升锥形遮光片760保护最像侧光学元件750的效果。
成像镜头700还包含一连结面,设置于镜筒770、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750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760的外侧部763相对设置。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700的最像侧光学元件750还包含一连结面,即第三连结面755,其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750的一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760的外侧部7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760与最像侧光学元件75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760的外侧部763被固定于第三连结面755。
请参照图7D,其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7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7A与图7D可知,锥形部764与光轴X的一夹角为θ,成像镜头700焦距为f(图未绘示),收容构件7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7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764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750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I,锥形遮光片7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七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341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8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0的示意图。由图8A可知,电子装置8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未另标号)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81。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800、一成像面82以及一滤光元件83。当取像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80时,电子感光元件81可设置于取像装置的成像面82。
成像镜头800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未另标号)与一收容构件810。光轴X通过光学元件,且收容构件810环绕光轴X并容置光学元件。
请参照图8B,其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收容构件810的示意图。由图8B可知,收容构件810包含一锥形遮光片860与一镜筒870。锥形遮光片860具有一像侧开孔862,光轴X通过像侧开孔862,且镜筒870设置于锥形遮光片860的一锥形部864的一物侧。
锥形遮光片860包含一外侧部863及锥形部864。外侧部863定义锥形遮光片860的一***(图未绘示)并环绕像侧开孔862。锥形部864形成像侧开孔862并连接外侧部863,其中锥形部864包含一锥形结构8641,且锥形结构8641自外侧部863沿光轴X向一像侧方向渐缩。
镜筒870包含一物侧壁871、一像侧壁872、一内侧壁873及一外侧壁874。物侧壁871具有一物侧通孔8711,并面向成像镜头800的一物侧。像侧壁872具有一像侧通孔8721,并面向成像镜头800的一像侧。内侧壁873环绕并面向光轴X,且连接物侧壁871与像侧壁872。外侧壁874较内侧壁873远离光轴X并连接物侧壁871与像侧壁872。
收容构件810可定义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由镜筒870的物侧通孔8711沿平行光轴X方向延伸至锥形部864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并被内侧壁873所包围。借此,光学元件可设置于收容构件810的内部空间S'内。
由图8A可知,光学元件包含一最像侧光学元件850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第八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数量为十,其中包含四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透镜891、892、893、894,其中最像侧光学元件850为一固定环,设置于透镜894的像侧。然而,光学元件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还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外侧部863可以一胶体G固定于最像侧光学元件850,且锥形遮光片860仅与最像侧光学元件850实体接触。借此,可避免因压应力导致锥形遮光片产生压缩或是翘曲等形变,并可减少因装配导致的累积公差,以维持光学品质。
锥形遮光片860的锥形部864可还包含一反斜结构8643,自像侧开孔862往锥形遮光片860最靠近像侧的一端渐扩。借此,像侧开孔862向物侧凹陷,锥形遮光片860的遮光效果可进一步提升。
锥形遮光片860的锥形部864可包含至少一复曲面Sd。具体来说,第八实施例中,复曲面Sd为锥形部864的表面,且复曲面Sd呈环形,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减少锥形遮光片860因受到光轴X方向应力而产生永久形变的风险。
成像镜头800的最像侧光学元件850还包含一第三连结面855,其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850的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860的外侧部863相对设置,其中锥形遮光片860与最像侧光学元件850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860的外侧部863被固定于第三连结面855。
成像镜头800还包含一锥面,设置于镜筒870、最物侧光学元件的物侧及最像侧光学元件850的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锥形遮光片860的锥形结构8641相对设置,其中锥面与锥形结构8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860、镜筒870及光学元件对心于光轴X。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800的最像侧光学元件850包含一第三锥面856,其中第三锥面856即为成像镜头800所包含的锥面。第三锥面856设置于最像侧光学元件850的像侧并与锥形遮光片860的锥形结构8641相对设置。详细来说,第三锥面856与锥形结构8641实体接触,且锥形遮光片860与镜筒870对心。借此,锥形遮光片860与镜筒870可透过第三锥面856与锥形结构8641嵌合对心。
请参照图8C,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8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8A与图8C可知,锥形部864与光轴X的夹角为θ,成像镜头800焦距为f,像侧开孔862直径为AD',收容构件81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AL,镜筒87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BL,锥形部864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与最像侧光学元件850最靠近像侧的所述端平行光轴X方向的距离为GAPI,锥形遮光片860平行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SL,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八条件。
Figure BDA0002809131180000361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9A与图9B,其中图9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00的示意图,图9B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0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9A与图9B可知,电子装置900是一智能型手机,且电子装置900包含至少一取像装置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其中第九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数量为六,分别为取像装置901、902、903、904、905、906,其中取像装置901可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902、903可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904可为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905为微距取像装置,取像装置906可为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且取像装置906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详细来说,第九实施例中,取像装置901、902、906设置于电子装置900的正面,且取像装置903、904、905设置于电子装置900的背面。各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绘示),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且各成像镜头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取像控制界面907可为屏幕或显示屏幕,且包含取像模块切换按键908、对焦拍照按键909、影像回放按键910、集成选单按键911及悬浮视窗912。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900的取像控制界面907进入拍摄模式,取像模块切换按键908可自由切换使用取像装置901、902、903、904、905其中一者进行拍摄,对焦拍照按键909于取好景且确定取像装置901、902、903、904、905其中一者后进行取像,影像回放按键910可让使用者于取像后观看照片,集成选单按键911用以调整取像时的细节(如定时拍照、拍照比例等),悬浮视窗912可让使用者在拍摄过程中进行直播或打电话。
电子装置900还包含提示灯913,提示灯913设置于电子装置900的正面,且可用以提示使用者未读讯息、未接来电及手机状况。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900的取像控制界面907进入拍摄模式后,成像镜头汇集成像光源在电子感光元件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单晶片***914的影像信号处理器915,其中单晶片***914还包含中央处理单元916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917,且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因应电子装置90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90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图未绘示),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900可还包含至少一辅助光学元件及至少一感测元件。第九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包含补光灯921与辅助对焦元件922,补光灯921可用以补偿色温,辅助对焦元件922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可具有感测物理量与空间位置的功能,可包含位置***918、加速度计919、陀螺仪920、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图未绘示),其中位置***918可为全球定位***(GPS)。具体而言,感测元件可用以记录拍照时地理位置及环境,亦可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900中成像镜头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90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模式、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取像控制界面907直接目视到取像装置901、902、903、904、905的拍摄画面,并在取像控制界面907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900可得到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5)

1.一种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光学元件,该光轴通过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以及
一收容构件,环绕该光轴并容置所述多个光学元件,该收容构件包含:
一锥形遮光片,具有一物侧开孔,该光轴通过该物侧开孔,包含:
一外侧部,其定义该锥形遮光片的一***并环绕该物侧开孔;以及
一锥形部,其形成该物侧开孔,并连接该外侧部,其中该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该外侧部沿该光轴向一物侧方向渐缩;以及
一镜筒,设置于该锥形部的一像侧,包含:
一物侧壁,其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物侧;
一像侧壁,其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像侧;
一内侧壁,其环绕并面向该光轴,该内侧壁连接该物侧壁与该像侧壁;以及
一外侧壁,其较该内侧壁远离该光轴并连接该物侧壁与该像侧壁;其中,该收容构件定义一内部空间,由该镜筒的该像侧通孔沿平行该光轴方向延伸至该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并被该内侧壁所包围;
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该内部空间内;
其中,该外侧部仅被固定于该镜筒及该最物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且该锥形遮光片仅与该镜筒及该最物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与该光轴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2度≤θ≤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侧开孔设置于该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该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部还包含一物侧结构,设置于该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该端并垂直该光轴,且该物侧结构远离该光轴的一端与该锥形结构的一物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部还包含一反斜结构,自该物侧开孔往该锥形遮光片最靠近物侧的该端渐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部包含至少一复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收容构件平行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AL,该镜筒平行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0%≤(AL-BL)/AL×100%≤3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该端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平行该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O,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mm≤GAPO≤1.0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最靠近物侧的该端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最靠近物侧的一端平行该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O,该锥形遮光片平行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GAPO/SL×1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最靠近物侧该端的直径为OD,该收容构件的最大外径为M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OD/MD<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侧开孔为该收容构件的一最小开孔,该物侧开孔直径为AD,该成像镜头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7≤f/AD≤3.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镜筒还包含:
一第一连结面,设置于该镜筒的一物侧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相对设置;
其中,该锥形遮光片与该镜筒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被固定于该第一连结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镜筒还包含:
一第一锥面,设置于该镜筒的该物侧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结构相对设置;
其中该第一锥面与该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与该镜筒对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镜筒还包含:
一第一弹性离型面,环绕该光轴,并自该第一连结面远离该光轴的一端往远离该第一连结面的方向延伸并渐缩。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离型面与该镜筒一体成型;
其中,该第一弹性离型面于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为MU,该第一弹性离型面于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径为SU,其满足下列条件:
0%<(MU-SU)/MU×100%<12%。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包含:
一第二连结面,设置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的一物侧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相对设置;
其中,该锥形遮光片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被固定于该第二连结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还包含:
一第二锥面,设置于该最物侧光学元件的该物侧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结构相对设置;
其中该锥形部与该第二锥面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与该镜筒对心。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线圈,该至少一线圈设置于该镜筒的该外侧壁且对称于该光轴。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磁性元件,该至少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镜筒的该外侧壁且对称于该光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为金属材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为塑胶材质。
22.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
2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取像装置;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至少一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24.一种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光学元件,该光轴通过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以及
一收容构件,环绕该光轴并容置所述多个光学元件,该收容构件包含:
一锥形遮光片,具有一像侧开孔,该光轴通过该像侧开孔,包含:
一外侧部,其定义该锥形遮光片的一***并环绕该像侧开孔;以及
一锥形部,其形成该像侧开孔,并连接该外侧部,其中该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该外侧部沿该光轴向一像侧方向渐缩;以及
一镜筒,设置于该锥形部的一物侧,包含:
一物侧壁,其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物侧;
一像侧壁,其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像侧;
一内侧壁,其环绕并面向该光轴,该内侧壁连接该物侧壁与该像侧壁;以及
一外侧壁,其较该内侧壁远离该光轴并连接该物侧壁与该像侧壁;
其中,该收容构件定义一内部空间,由该镜筒的该物侧通孔沿平行该光轴方向延伸至该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并被该内侧壁所包围;
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包含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二光学元件,设置于该内部空间内;
其中,该外侧部仅被固定于该镜筒及该最像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且该锥形遮光片仅与该镜筒及该最像侧光学元件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与该光轴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2度≤θ≤90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像侧开孔设置于该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该端。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部还包含一像侧结构,设置于该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该端并垂直该光轴,且该像侧结构远离该光轴的一端与该锥形结构的一像侧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部还包含一反斜结构,自该像侧开孔往该锥形遮光片最靠近像侧的该端渐扩。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部包含至少一复曲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收容构件平行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AL,该镜筒平行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0%≤(AL-BL)/AL×100%≤30%。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该端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平行该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I,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mm≤GAPI≤1.00mm。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最靠近像侧的该端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最靠近像侧的一端平行该光轴方向的距离为GAPI,该锥形遮光片平行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GAPI/SL×100%。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还包含:
一第三连结面,设置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的一像侧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相对设置;
其中,该锥形遮光片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被固定于该第三连结面。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还包含:
一第三锥面,设置于该最像侧光学元件的该像侧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结构相对设置;
其中该第三锥面与该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与该镜筒对心。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镜筒还包含:
一第三弹性离型面,环绕该光轴,并自该第三连结面远离该光轴的一端往远离该第三连结面的方向延伸并渐缩。
36.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
3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取像装置;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至少一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38.一种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光学元件,该光轴通过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以及
一收容构件,环绕该光轴并容置所述多个光学元件,该收容构件包含:
一锥形遮光片,具有一开孔,该光轴通过该开孔,包含:
一外侧部,其定义该锥形遮光片的一***并环绕该开孔;以及
一锥形部,其形成该开孔,并连接该外侧部,其中该锥形部包含一锥形结构,自该外侧部沿该光轴向一像侧与一物侧其中的一方向渐缩;以及
一镜筒,设置于该锥形部的物侧与像侧其中的一者,包含:
一物侧壁,其具有一物侧通孔,并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物侧;
一像侧壁,其具有一像侧通孔,并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像侧;
一内侧壁,其环绕并面向该光轴,该内侧壁连接该物侧壁与该像侧壁;以及
一外侧壁,其较该内侧壁远离该光轴并连接该物侧壁与该像侧壁;
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包含一最物侧光学元件、一最像侧光学元件及至少一光学元件;
其中,该锥形部的该锥形结构仅与该镜筒、该最物侧光学元件的一物侧及该最像侧光学元件的一像侧其中的一者实体接触。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镜筒、该最物侧光学元件的该物侧及该最像侧光学元件的该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锥形结构相对设置;
其中该锥面与该锥形结构实体接触,且该锥形遮光片、该镜筒及所述多个光学元件对心于该光轴。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连结面,设置于该镜筒、该最物侧光学元件的该物侧及该最像侧光学元件的该像侧其中的一者,并与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相对设置;
其中,该锥形遮光片的该外侧部被固定于该连结面。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锥形部与该光轴间的一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2度≤θ≤90度。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线圈,该至少一线圈设置于该镜筒的该外侧壁且对称于该光轴。
4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磁性元件,该至少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镜筒的该外侧壁且对称于该光轴。
44.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成像镜头。
4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取像装置;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至少一取像装置的一成像面。
CN202022837799.3U 2020-08-28 2020-12-01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40116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9667A TWI748624B (zh) 2020-08-28 2020-08-28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109129667 2020-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1607U true CN214011607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3082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37799.3U Active CN214011607U (zh) 2020-08-28 2020-12-01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CN202011387871.5A Pending CN114200638A (zh) 2020-08-28 2020-12-01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7871.5A Pending CN114200638A (zh) 2020-08-28 2020-12-01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1601B2 (zh)
CN (2) CN214011607U (zh)
TW (1) TWI7486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0638A (zh) * 2020-08-28 2022-03-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403426A (zh) * 2022-01-28 2024-01-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812422B (zh) * 2022-03-24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EP4361700A1 (en) * 2022-09-13 2024-05-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2291B2 (ja) * 2001-05-18 2008-0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3891567B2 (ja)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JP2006195331A (ja) 2005-01-17 2006-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CN101109837A (zh) 2006-07-21 2008-01-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JP2009244529A (ja) * 2008-03-31 2009-10-2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遮光部及びレンズ鏡胴
JP2010164755A (ja) 2009-01-15 2010-07-29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2053325B (zh) * 2009-10-30 2013-07-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456282B (zh) * 2009-11-04 201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JP5877206B2 (ja) 2011-09-30 2016-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67814B2 (en) * 2012-10-16 2015-03-03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with enhancement of blocking stray light
TWM483450U (zh) 2014-02-18 2014-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環形遮光元件以及光學取像鏡組
CN106324784B (zh)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TWM517331U (zh) 2015-10-23 2016-0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鏡頭、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EP4180852A1 (en) * 2015-10-30 2023-05-17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Adjustable optical lens and camer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N205507179U (zh) 2015-11-17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3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1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0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621891B (zh) * 2017-05-25 2018-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7529085U (zh) * 2017-10-25 2018-06-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组件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10015273U (zh) 2019-04-23 2020-02-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装置
CN209784634U (zh) * 2019-05-13 2019-12-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0258308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701473B (zh) *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2419B (zh) * 2019-09-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0638A (zh) * 2020-08-28 2022-03-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8624B (zh) 2021-12-01
US20220066119A1 (en) 2022-03-03
CN114200638A (zh) 2022-03-18
US11971601B2 (en) 2024-04-30
TW202208969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11607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TWI261682B (en) Miniature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therewith
US10620397B2 (en) Camera module
CN211318864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JP2008191423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該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3105049A (ja) レンズホル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7121853A (ja) 撮像装置
TWI642967B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JP2007047266A (ja) 撮像装置
JP2007108539A (ja) 撮像装置
CN211236418U (zh)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JP2007104288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組立方法
CN211236529U (zh) 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
US20220050260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780512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JPWO2007043508A1 (ja) 撮像装置
CN212302033U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JP2007121745A (ja) 撮像装置
CN115774314A (zh) 摄像模组及其内对焦光学镜头
US20190253590A1 (en) Camera Module
TWI437345B (zh) 音圈馬達及相機模組
CN219799888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JP2010271545A (ja) レンズ焦点駆動装置のレンズ保護構造
JP2007108540A (ja) 撮像装置
JP2007086159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