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8624B -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8624B
TWI748624B TW109129667A TW109129667A TWI748624B TW I748624 B TWI748624 B TW I748624B TW 109129667 A TW109129667 A TW 109129667A TW 109129667 A TW109129667 A TW 109129667A TW I748624 B TWI748624 B TW I7486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red
image
optical axis
imaging lens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9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8969A (zh
Inventor
賴昱辰
鄭至偉
周明達
張明順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9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8624B/zh
Priority to CN202022837799.3U priority patent/CN214011607U/zh
Priority to CN202011387871.5A priority patent/CN114200638A/zh
Priority to US17/351,423 priority patent/US1197160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8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862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8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896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及收容構件,且收容構件容置光學元件。收容構件包含錐形遮光片及鏡筒。錐形遮光片包含外側部及錐形部,且錐形部連接外側部。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外側部沿光軸向物側或像側方向漸縮 。鏡筒可設置於錐形部的物側或像側。光學元件可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一光學元件,而錐形部的錐形結構僅與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的一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的一像側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可達成小物側尺寸的特徵,並可避免錐形遮光片產生形變。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與取像裝置,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與取像裝置。
為符合近代消費性電子市場的需求,成像鏡頭的趨勢往小物側尺寸、大光圈並對應大尺寸及高像素感光元件等方向發展,其中,物側尺寸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較小的物側尺寸可以減少產品表面需要為成像鏡頭開孔的面積,意味著可以增加其他設備的使用面積,例如顯示螢幕。然而,小物側尺寸的成像鏡頭在製造上具有諸多需克服的問題,最迫切的問題來自於組裝製程。實務上,成像鏡頭具有一個用於裝載光學元件的收容構件,其尺寸精度對於成像鏡頭品質有顯著的影響。傳統上小物側尺寸的成像鏡頭設計,會使收容構件的物側厚度下降,進而導致收容構件在裝載光學元件後容易受到光學元件的擠壓產生形變,因此提高了組裝失敗的風險。另一方面,為對應大尺寸的感光元件,成像鏡頭的長度及重量有著巨大的提升,使得取像裝置在維持或移動成像鏡頭時,容易產生姿態傾斜的問題,進而導致光軸偏移,影響成像品質。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且成像鏡頭設置有一錐形遮光片,而透過錐形遮光片結構的配置,使成像鏡頭可具有小物側尺寸、大光圈並對應大尺寸及高像素感光元件的特徵,進而符合消費需求。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及一收容構件,其中光軸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環繞光軸並容置光學元件。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及一鏡筒,錐形遮光片具有一物側開孔,且光軸通過物側開孔。錐形遮光片包含一外側部及一錐形部,其中外側部定義錐形遮光片的外圍並環繞物側開孔,錐形部形成物側開孔並連接外側部。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外側部沿光軸向物側方向漸縮。鏡筒設置於錐形部的像側,包含一物側壁、一像側壁、一內側壁及一外側壁。物側壁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壁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像側。內側壁環繞並面向光軸,且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外側壁較內側壁遠離光軸並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收容構件可定義一內部空間,由鏡筒的像側通孔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至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所包圍。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內。外側部僅被固定於鏡筒及最物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僅與鏡筒及最物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與光軸間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 2度 ≤ θ ≤ 90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物側開孔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物側結構,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且物側結構遠離光軸的一端與錐形結構之一物側連接。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反斜結構,自物側開孔往錐形遮光片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漸擴。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收容構件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AL-BL)/AL×100% ≤ 3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最靠近物側的一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O,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mm ≤ GAPO ≤ 1.00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最靠近物側的一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GAPO/SL×10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的最大外徑為MD,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 OD/MD < 1.0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物側開孔為收容構件之一最小開孔,物側開孔直徑為AD,成像鏡頭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 0.7 ≤ f/AD ≤ 3.5。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鏡筒可更包含一第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之一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鏡筒更包含一第一錐面,設置於鏡筒的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第一錐面與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對心。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鏡筒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離型面。第一彈性離型面環繞光軸,並自第一連結面遠離光軸的一端往遠離第一連結面的方向延伸並漸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第一彈性離型面與鏡筒一體成型。第一彈性離型面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徑為MU,第一彈性離型面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徑為SU,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MU-SU)/MU×100% < 12%。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二連結面,設置於最物側光學元件之一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與最物側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第二連結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可更包含一第二錐面,設置於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錐形部與第二錐面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對心。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可更包含至少一線圈,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且對稱於光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可更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且對稱於光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可為金屬材質。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可為塑膠材質。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及一收容構件,其中光軸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環繞光軸並容置光學元件。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及一鏡筒,錐形遮光片具有一像側開孔,且光軸通過像側開孔。錐形遮光片包含一外側部及一錐形部,其中外側部定義錐形遮光片的外圍並環繞像側開孔,錐形部形成像側開孔並連接外側部。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外側部沿光軸向像側方向漸縮。鏡筒設置於錐形部的物側,包含一物側壁、一像側壁、一內側壁及一外側壁。物側壁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壁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像側。內側壁環繞並面向光軸,且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外側壁較內側壁遠離光軸並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收容構件可定義一內部空間,由鏡筒的物側通孔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至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所包圍。光學元件包含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內。外側部僅被固定於鏡筒及最像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僅與鏡筒及最像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與光軸間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 2度 ≤ θ ≤ 90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像側開孔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像側結構。像側結構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且像側結構遠離光軸的一端與錐形結構之一像側連接。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反斜結構。反斜結構自像側開孔往錐形遮光片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漸擴。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收容構件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AL-BL)/AL×100% ≤ 3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最靠近像側的一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I,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mm ≤ GAPI ≤ 1.00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最靠近像側的一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I,錐形遮光片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GAPI/SL×10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最像側光學元件可更包含一第三連結面,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之一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與最像側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第三連結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最像側光學元件可更包含一第三錐面,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第三錐面與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對心。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鏡筒更包含一第三彈性離型面。第三彈性離型面環繞光軸,並自第三連結面遠離光軸的一端往遠離第三連結面的方向延伸並漸縮。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及一收容構件,其中光軸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環繞光軸並容置光學元件。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及一鏡筒,錐形遮光片具有一開孔,且光軸通過開孔。錐形遮光片包含一外側部及一錐形部,其中外側部定義錐形遮光片的外圍並環繞開孔,錐形部形成開孔並連接外側部。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外側部沿光軸向像側與物側其中之一方向漸縮。鏡筒設置於錐形部的物側或像側其中之一者,包含一物側壁、一像側壁、一內側壁及一外側壁。物側壁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壁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像側。內側壁環繞並面向光軸,且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外側壁較內側壁遠離光軸並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一光學元件。錐形部的錐形結構僅與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的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的像側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可更包含一錐面,設置於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錐面與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鏡筒及光學元件對心於光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可更包含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連結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錐形部與光軸間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 2度 ≤ θ ≤ 90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可更包含至少一線圈。線圈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且對稱於光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可更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磁性元件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且對稱於光軸。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及一收容構件,其中光軸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環繞光軸並容置光學元件。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及一鏡筒。錐形遮光片具有一開孔,且光軸通過開孔。錐形遮光片包含一外側部及一錐形部。外側部定義錐形遮光片的一外圍並環繞開孔。錐形部形成開孔並連接外側部,且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外側部沿光軸向一物側方向或一像側方向漸縮。鏡筒設置於錐形部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之一者,並包含一物側壁、一像側壁、一內側壁及一外側壁。物側壁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壁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成像鏡頭的像側。內側壁環繞並面向光軸,且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外側壁較內側壁遠離光軸並連接物側壁與像側壁。
鏡筒可設置於錐形遮光片的物側,即錐形遮光片可位於鏡筒的像側。進一步來說,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的像側,可與鏡筒配合,也可代替鏡筒像側的一部份。藉此,可減輕成像鏡頭像側的重量,改善成像鏡頭姿態傾斜的問題,並減少雜散光的產生,進而提高成像品質。
鏡筒也可設置於錐形遮光片的像側,即錐形遮光片可位於鏡筒的物側。詳細來說,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的物側,可用以遮蔽非成像光線,進而作為成像鏡頭的光圈,以達成大光圈之特徵。錐形遮光片也可與鏡筒搭配,亦可代替鏡筒物側的一部分,成為成像鏡頭最物側的元件。藉此,以達成小物側尺寸之特徵,並維持鏡筒理想厚度,進而提升生產良率。再者,錐形遮光片與鏡筒配合可減輕成像鏡頭物側的重量。藉此,可減少光軸偏移,進而提高成像品質。
錐形遮光片的開孔可為一物側開孔或一像側開孔。具體來說,當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的物側,開孔為物側開孔;當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的像側,開孔則為像側開孔。藉此,透過開孔的設計,錐形遮光片可符合小物側尺寸或是大光圈的特徵,進而提升成像品質。
收容構件可定義一內部空間。內部空間可由鏡筒的像側通孔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至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一端 ,或是由鏡筒的物側通孔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至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一端,且內部空間被內側壁所包圍。詳細來說,當鏡筒設置於錐形遮光片的物側,內部空間由鏡筒的物側通孔延伸至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當鏡筒設置於錐形遮光片的像側,內部空間由鏡筒的像側通孔延伸至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收容構件之內部空間內可設置光學元件。藉此,相同體積下,容納空間上升,進而有助於大光圈以及大尺寸感光元件的設計。
光學元件可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內。詳細來說,當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物側時,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僅固定於鏡筒及最物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僅與鏡筒及最物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外側部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且可避免成像鏡頭的內應力對錐形遮光片造成形變,進而提升製造可行性。
光學元件亦可包含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內。詳細來說,當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像側時,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僅固定於鏡筒及最像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僅與鏡筒及最像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外側部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且可避免成像鏡頭的內應力對錐形遮光片造成形變,進而提升製造可行性。
光學元件又可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一光學元件,且錐形部的錐形結構僅與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的一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的一像側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成像鏡頭的內應力對錐形遮光片造成形變,進而提升製造可行性。
錐形部與光軸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 2度 ≤ θ ≤ 90度。藉此,可避免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在成型過程中產生裂痕,進而提升生產良率。
錐形遮光片的物側開孔可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一端;錐形遮光片的像側開孔則可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一端。藉此,可降低成像鏡頭總長,進而改善成像鏡頭姿態傾斜的問題。
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物側結構,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物側結構遠離光軸的一端與錐形結構物側連接。藉此,可提升錐形遮光片保護最物側光學元件的效果。
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像側結構,設置於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像側結構遠離光軸的一端與錐形結構像側連接。藉此,可提升錐形遮光片保護最像側光學元件的效果。
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更包含一反斜結構。反斜結構可自物側開孔往錐形遮光片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漸擴,或可自像側開孔往錐形遮光片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漸擴。詳細來說,當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之物側,錐形遮光片具有物側開孔,反斜結構可自物側開孔往錐形遮光片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漸擴,進而物側開孔向像側凹陷;當錐形遮光片位於鏡筒之像側,錐形遮光片具有像側開孔,反斜結構可自像側開孔往錐形遮光片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漸擴,進而像側開孔向物側凹陷。藉此,錐形遮光片的遮光效果可進一步提升。
錐形遮光片的錐形部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詳細來說,複曲面可呈環形,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錐形遮光片在受到光軸方向應力時產生塑性(即永久性)形變的風險。
收容構件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AL-BL)/AL×100% ≤ 30%。藉此,錐形遮光片突出鏡筒的部分與成像鏡頭總長間有較佳的比例。
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最靠近物側的一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O,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mm ≤ GAPO ≤ 1.00 mm。藉此,可提供錐形遮光片受力產生形變後仍能保護最物側光學元件的最大收縮量。
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GAPO/SL×100%。藉此,可提供錐形遮光片受到軸向應力產生形變後仍能保護最物側光學元件的最大收縮率。
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的最大外徑為MD,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 OD/MD < 1.00。藉此,鏡筒可藉由設置錐形遮光片而具有小物側尺寸的特徵,且鏡筒可維持理想厚度,進而降低因鏡筒厚度不足產生瑕疵的風險。
物側開孔可為收容構件之一最小開孔,物側開孔直徑為AD,成像鏡頭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 0.7 ≤ f/AD ≤ 3.5。進一步來說,物側開孔為收容構件能容納的最大光圈,即最小光圈值,但不限於成像鏡頭的光圈值(f-number),成像鏡頭仍可透過光學元件的遮光功能改變光圈位置及大小。藉此,成像鏡頭可具有大光圈的特徵。
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最靠近像側的一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I,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mm ≤ GAPI ≤ 1.00 mm。藉此,可提供錐形遮光片受力產生形變後仍能保護最像側光學元件的最大收縮量。
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I,錐形遮光片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GAPI/SL×100%。藉此,可提供錐形遮光片受到軸向應力產生形變後仍能保護最像側光學元件的最大收縮率。
成像鏡頭可更包含一錐面,設置於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錐面與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鏡筒及光學元件對心於光軸。進一步來說,錐面可分為第一錐面、第二錐面與第三錐面,分別設置於成像鏡頭之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與最像側光學元件。
具體來說,成像鏡頭之鏡筒可包含第一錐面,設置於鏡筒的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第一錐面與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可透過第一錐面與錐形結構嵌合對心。
最物側光學元件可包含第二錐面,設置於最物側光學元件的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部與第二錐面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之錐形部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嵌合。
最像側光學元件可包含第三錐面,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的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第三錐面與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可透過第三錐面與錐形結構嵌合對心。
成像鏡頭可更包含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連結面。進一步來說,連結面可分為第一連結面、第二連結面與第三連結面,分別設置於成像鏡頭之鏡筒、最物側光學元件與最像側光學元件。
具體而言,鏡筒可包含第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與鏡筒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藉此,錐形遮光片與鏡筒之物側可連接固定。
最物側光學元件可包含第二連結面,設置於最物側光學元件的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的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與最物側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第二連結面。藉此,錐形遮光片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連結固定。
最像側光學元件可包含第三連結面,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的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相對設置。錐形遮光片與最像側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被固定於第三連結面。藉此,錐形遮光片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連結固定。
再者,鏡筒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離型面,其環繞光軸,並自第一連結面遠離光軸的一端往遠離第一連結面的方向延伸並漸縮。第一彈性離型面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詳細來說,第一彈性離型面可與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抵接,進而固定錐形遮光片,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點膠固定錐形遮光片的組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第一彈性離型面可與鏡筒一體成型,其中,第一彈性離型面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徑為MU,且第一彈性離型面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徑為SU,其可滿足下列條件: 0% < (MU-SU)/MU×100% < 12%。藉此,可藉由彈性離型的設計一體成型地製造鏡筒及第一彈性離型面。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 0% < (MU-SU)/MU×100% < 10.5%。
鏡筒可更包含一第三彈性離型面,其環繞光軸,並自第三連結面遠離光軸的一端往遠離第三連結面的方向延伸並漸縮。第三彈性離型面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詳細來說,第三彈性離型面可與錐形遮光片之外側部抵接,進而固定錐形遮光片,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點膠固定錐形遮光片的組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成像鏡頭可更包含至少一線圈,線圈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且對稱於光軸。詳細來說,線圈對稱於光軸,可指線圈環繞光軸,或是線圈數量為複數且對稱於光軸設置。藉此,可形成鏡頭驅動載體一體式結構,以實現自動對焦的功能。
成像鏡頭可更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磁性元件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且對稱於光軸。詳細來說,磁性元件的數量可為至少二,且成對並對稱光軸設置於鏡筒的外側壁。藉此,可形成鏡頭驅動載體一體式結構,以實現修正影像抖動或是變形的功能。
錐形遮光片可為一金屬材質。詳細來說,錐形遮光片的材質可為銅、鐵、鋁、鈦,也可為複數種金屬及非金屬合成的合金材質例如鈦六鋁四釩、黃銅。進一步來說,錐形遮光片可具有導磁性。藉此,成像鏡頭在裝配時,可利用磁力吸附,提升組裝效率。再者,錐形遮光片的表面可披覆一黑色材料或以化學表面黑化處理以降低一表面反射率。藉此,可減少鬼影(Flare)產生。然而,本揭示內容不以上述之材質、特性及加工處理方法為限。
另外,錐形遮光片更可為塑膠材質。詳細來說,錐形遮光片可為一黑色塑膠片,也可為塗佈黑色材料的一透明塑膠片,其中塗佈的黑色材料可具有低反射的特性,但不以上述之材質、特性及加工處理方法為限。藉此,錐形遮光片可有效提供遮光效果。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取像裝置與一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上述內容將於以下實施例中演示,但本發明並不受限於實施例的特定配合形式,應以本發明的要點為宗。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電子裝置1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11。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100、一成像面12以及一濾光元件1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10時,電子感光元件1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12。
請配合參照第1B圖及第1C圖,其中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立體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圖。由第1B圖與第1C圖可知,成像鏡頭1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一收容構件110。光軸X通過前述的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1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
請參照第1D圖,其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收容構件110的示意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收容構件1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160及一鏡筒170。錐形遮光片160具有一開孔,且包含一外側部163及一錐形部164。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的開孔為一物側開孔161,且光軸X通過物側開孔161。外側部163定義錐形遮光片1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物側開孔161 。錐形部164形成物側開孔161並連接外側部163,其中錐形部164包含一錐形結構1641,且錐形結構1641自外側部163沿光軸X向一物側方向漸縮。鏡筒170設置於錐形部164的一像側,且包含一物側壁171、一像側壁172、一內側壁173及一外側壁174。物側壁171具有一物側通孔1711,並面向成像鏡頭100的一物側。像側壁172具有一像側通孔1721,並面向成像鏡頭100的一像側。內側壁1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171與像側壁172。外側壁174較內側壁1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171與像側壁172。收容構件1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170的像側通孔17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1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173所包圍。
再者,配合第1A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14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最物側光學元件140及透鏡191、192、193、194、195,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14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間隔環、固定環等,並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透鏡195可為成像鏡頭100之一最像側光學元件;也就是說,光學元件可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一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
由第1A圖可知,外側部163僅被固定於鏡筒170及最物側光學元件140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160僅與鏡筒170及最物側光學元件140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具體而言,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與鏡筒17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160之外側部163可以一膠體G固定於鏡筒170之物側,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錐形遮光片160的錐形部164可更包含一物側結構1642,設置於錐形部1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垂直光軸X,且物側結構1642遠離光軸X的一端與錐形結構1641之物側連接。藉此,可提升錐形遮光片160保護最物側光學元件140的效果。再者,錐形遮光片160的錐形部164可更包含一反斜結構1643,自物側開孔161往錐形遮光片160最靠近物側的一端漸擴。藉此,物側開孔161向像側凹陷,錐形遮光片160的遮光效果可進一步提升。
成像鏡頭100可更包含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170、最物側光學元件140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160的外側部163相對設置。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鏡筒170可更包含一連結面,即第一連結面175,其設置於鏡筒1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160的外側部1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160與鏡筒17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160之外側部163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175。
成像鏡頭100可更包含一錐面,設置於鏡筒170、最物側光學元件140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160的錐形結構1641相對設置,其中錐面與錐形結構1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160、鏡筒170及光學元件對心於光軸X。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鏡筒170可包含一第一錐面176,其中第一錐面176即為成像鏡頭100所包含的錐面。第一錐面176設置於鏡筒1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160的錐形結構1641相對設置。詳細來說,第一錐面176與錐形結構1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160與鏡筒170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160與鏡筒170可透過第一錐面176與錐形結構1641嵌合對心。
請參照第1E圖與第1F圖,其中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材質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另一材質示意圖。第1E圖與第1F圖中,錐形遮光片160可為金屬材質,並可為一金屬薄片,其可包含本體1601以及表面處理層1602。詳細來說,錐形遮光片160的本體1601之材質可為銅、鐵、鋁或鈦,也可為複數種金屬及非金屬合成的合金材質例如鈦六鋁四釩、黃銅。錐形遮光片160可具有導磁性,使成像鏡頭100在裝配時,可利用磁力吸附,提升組裝效率。再者,第1E圖中,錐形遮光片160的表面處理層1602為黑色材料,如類鑽碳鍍膜(DLC;Diamond-like carbon coating),其披覆在本體1601之二側;第1F圖中,表面處理層1602為經過表面黑化處理(如QPQ;Quench polish quench process)之結構,其位於本體1601之二側。藉此,可降低錐形遮光片160表面的反射率,減少鬼影產生。然而,本揭示內容不以上述之材質、特性及加工處理方法為限。
請參照第1G圖與第1H圖,其中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又一材質示意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再一材質圖。第1G圖與第1H圖中,錐形遮光片160可為塑膠材質,並可為一塑膠薄片,其包含本體1601以及表面處理層1602。詳細來說,錐形遮光片160的本體1601之材質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再者,第1G圖中,錐形遮光片160的本體1601為透明材質,且表面處理層1602為黑色材料,其位於本體1601之二側;第1H圖中,錐形遮光片160的本體1601為黑色材質,且表面處理層1602為低反射塗層,其塗佈在本體1601之至少一側。藉此,錐形遮光片160可有效提供遮光效果。然而,本揭示內容不以上述之材質、特性及加工處理方法為限。
請參照第1I圖,其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1A圖及第1I圖可知,錐形部164與光軸X的夾角為θ,成像鏡頭100焦距為f(圖未繪示),物側開孔161直徑為AD,收容構件1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1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1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110的最大外徑為MD,錐形部1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140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1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表一、第一實施例
θ (度) 23 OD (mm) 1.92
f (mm) 3.27 MD (mm) 6.47
AD (mm) 1.45 OD/MD 0.30
f/AD 2.26 GAPO (mm) 0.035
AL (mm) 3.56 SL (mm) 0.47
BL (mm) 3.20 GAPO/SL×100% (%) 7.4
(AL-BL)/AL×100% (%) 10.1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電子裝置2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21。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200、一成像面22以及一濾光元件2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20時,電子感光元件2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22。
請參照第2B圖及第2C圖,其中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立體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圖。由第2B圖與第2C圖可知,成像鏡頭2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一收容構件210。光軸X通過前述的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2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
請參照第2D圖,其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收容構件210的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D圖可知,收容構件2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260及一鏡筒270。錐形遮光片260具有一開孔,第二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260的開孔為一物側開孔261,且光軸X通過物側開孔261。鏡筒2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260之一錐形部264(如第2E圖所示)的一像側。
錐形遮光片260包含一外側部263及錐形部264 。外側部263定義錐形遮光片2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物側開孔261。錐形部264形成物側開孔261並連接外側部263,其中錐形部264包含一錐形結構2641,且錐形結構2641自外側部263沿光軸X向一物側方向漸縮。
鏡筒270包含一物側壁271、一像側壁272、一內側壁273及一外側壁274。物側壁271具有一物側通孔2711,並面向成像鏡頭200的一物側。像側壁272具有一像側通孔2721,並面向成像鏡頭200的一像側。內側壁2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271與像側壁272。外側壁274較內側壁2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271與像側壁272。
收容構件2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270的像側通孔27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2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2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210之內部空間S內。
再者,配合第2A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二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九,其中包含四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及透鏡291、292、293,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24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2A圖可知,外側部263僅被固定於鏡筒270及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260僅與鏡筒270及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具體而言,第二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260與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260之外側部263可以一膠體G固定於最物側光學元件240之物側,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再者,錐形遮光片260的物側開孔261設置於錐形部2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藉此,可縮短成像鏡頭200的總長,進而改善姿態傾斜與光軸偏移的問題。
成像鏡頭200可更包含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270、最物側光學元件240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260的外側部263相對設置。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可更包含一連結面,即第二連結面245,其設置於最物側光學元件240之一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260的外側部2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260與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260之外側部263被固定於第二連結面245。
成像鏡頭200可更包含一錐面,設置於鏡筒270、最物側光學元件240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260的錐形結構2641相對設置,其中錐面與錐形結構2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260、鏡筒270及光學元件對心於光軸X。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可包含一第二錐面246,其中第二錐面246即為成像鏡頭200所包含的錐面。第二錐面246設置於最物側光學元件24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260的錐形結構2641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部264與第二錐面246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260與鏡筒270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260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240嵌合。
錐形遮光片260可為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並與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材質相似,在此將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2E圖,其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2A圖及第2E圖可知,錐形部264與光軸X的一夾角為θ,成像鏡頭200焦距為f(圖未繪示),物側開孔261直徑為AD,收容構件2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2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2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210的最大外徑為MD,錐形部2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240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2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 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二條件。
表二、第二實施例
θ (度) 10.5 OD (mm) 2.06
f (mm) 2.51 MD (mm) 6.18
AD (mm) 2.00 OD/MD 0.33
f/AD 1.26 GAPO (mm) 0.22
AL (mm) 3.50 SL (mm) 0.375
BL (mm) 3.36 GAPO/SL×100% (%) 58.7
(AL-BL)/AL×100% (%) 4.0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電子裝置3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31。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300、一成像面32以及一濾光元件3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30時,電子感光元件3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32。
請參照第3B圖及第3C圖,其中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300的立體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300的***圖。由第3B圖與第3C圖可知,成像鏡頭3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一收容構件310。光軸X通過前述的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3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
請參照第3D圖,其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收容構件310的示意圖。由第3A圖至第3D圖可知,收容構件3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360及一鏡筒370。錐形遮光片360具有一物側開孔361,光軸X通過物側開孔361,且鏡筒3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360之一錐形部364的一像側。
錐形遮光片360包含一外側部363及錐形部364 。外側部363定義錐形遮光片3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物側開孔361。錐形部364形成物側開孔361並連接外側部363,其中錐形部364包含一錐形結構3641,且錐形結構3641自外側部363沿光軸X向一物側方向漸縮。
鏡筒370包含一物側壁371、一像側壁372、一內側壁373及一外側壁374。物側壁371具有一物側通孔3711,並面向成像鏡頭300的一物側。像側壁372具有一像側通孔3721,並面向成像鏡頭300的一像側。內側壁3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371與像側壁372。外側壁374較內側壁3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371與像側壁372。
收容構件3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370的像側通孔37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3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3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310之內部空間S內。
由第3A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34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最物側光學元件340及透鏡391、392、393、394、395,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34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錐形遮光片360的外側部363僅被固定於鏡筒370及最物側光學元件340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360僅與鏡筒370及最物側光學元件340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具體來說,第三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360的外側部363被固定於鏡筒370,且錐形遮光片360與鏡筒370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
錐形遮光片360的錐形部364可更包含一物側結構3642,設置於錐形部3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X,且物側結構3642遠離光軸X的一端與錐形結構3641之一物側連接。藉此,可提升錐形遮光片360保護最物側光學元件340的效果。
第三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360的物側開孔361設置於錐形部3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藉此,可縮短成像鏡頭300的總長,進而改善姿態傾斜與光軸偏移的問題。
成像鏡頭300的鏡筒370可更包含一第一連結面375,其設置於鏡筒3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360的外側部3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360與鏡筒37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360之外側部363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375。
再者,成像鏡頭300的鏡筒370可更包含一第一錐面376,設置於鏡筒3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360的錐形結構3641相對設置。詳細來說,第一錐面376與錐形結構3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360與鏡筒370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360與鏡筒370可透過第一錐面376與錐形結構3641嵌合對心。
鏡筒370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離型面377。第一彈性離型面377環繞光軸X,並自第一連結面375遠離光軸X的一端往遠離第一連結面375的方向延伸並漸縮。第一彈性離型面377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360。詳細來說,第一彈性離型面377可與錐形遮光片360之外側部363抵接,進而固定錐形遮光片360,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點膠固定錐形遮光片的組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錐形遮光片360可為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並與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材質相似,在此將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3E圖,其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3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3A圖及第3E圖可知,錐形部364與光軸X的一夾角為θ,成像鏡頭300焦距為f(圖未繪示),物側開孔361直徑為AD,收容構件3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3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3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310的最大外徑為MD,錐形部3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340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3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第一彈性離型面377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徑為MU,第一彈性離型面377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徑為SU,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三條件。
表三、第三實施例
θ (度) 90 MD (mm) 6.47
f (mm) 3.27 OD/MD 0.27
AD (mm) 1.45 GAPO (mm) 0.04
f/AD 2.26 SL (mm) 0.58
AL (mm) 3.56 GAPO/SL×100% (%) 6.9
BL (mm) 3.17 MU (mm) 2.40
(AL-BL)/AL×100% (%) 11.0 SU (mm) 2.34
OD (mm) 1.72 (MU-SU)/SU×100% (%) 2.5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A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電子裝置4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41。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400、一成像面42以及一濾光元件4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40時,電子感光元件4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42。進一步來說,成像鏡頭4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一收容構件410。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4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
請參照第4B圖,其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收容構件410的示意圖。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收容構件4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460及一鏡筒470。錐形遮光片460具有一物側開孔461,光軸X通過物側開孔461,且鏡筒4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460之一錐形部464的一像側。
錐形遮光片460包含一外側部463及錐形部464 。外側部463定義錐形遮光片4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物側開孔461。錐形部464形成物側開孔461並連接外側部463,其中錐形部464包含一錐形結構4641,且錐形結構4641自外側部463沿光軸X向一物側方向漸縮。
鏡筒470包含一物側壁471、一像側壁472、一內側壁473及一外側壁474。物側壁471具有一物側通孔4711,並面向成像鏡頭400的一物側。像側壁472具有一像側通孔4721,並面向成像鏡頭400的一像側。內側壁4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471與像側壁472。外側壁474較內側壁4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471與像側壁472。
收容構件4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470的像側通孔47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4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4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410之內部空間S內。
由第4A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44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十二,其中包含六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最物側光學元件440及透鏡491、492、493、494、495,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44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外側部463僅被固定於鏡筒470,且錐形遮光片460僅與鏡筒470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
錐形遮光片460的錐形部464可更包含一物側結構4642,設置於錐形部4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X,且物側結構4642遠離光軸X的一端與錐形結構4641之一物側連接。藉此,可提升錐形遮光片460保護最物側光學元件440的效果。
錐形遮光片460的錐形部464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Sd。具體來說,第四實施例中,複曲面Sd為錐形結構4641的表面,且複曲面Sd呈環形,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錐形遮光片460因受到光軸X方向應力而產生永久形變的風險。
第四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460的物側開孔461設置於錐形部4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藉此,可縮短成像鏡頭400的總長,進而改善姿態傾斜與光軸偏移的問題。
成像鏡頭400的鏡筒470更包含一第一連結面475,其設置於鏡筒4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460的外側部4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460與鏡筒47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460之外側部463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475。
再者,成像鏡頭400的鏡筒470可更包含一第一錐面476,設置於鏡筒4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460的錐形結構4641相對設置。詳細來說,第一錐面476與錐形結構4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460與鏡筒470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460與鏡筒470可透過第一錐面476與錐形結構4641嵌合對心。
鏡筒470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離型面477。第一彈性離型面477環繞光軸X,並自第一連結面475遠離光軸X的一端往遠離第一連結面475的方向延伸並漸縮。第一彈性離型面477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460。詳細來說,第一彈性離型面477可與錐形遮光片460之外側部463抵接,進而固定錐形遮光片460,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點膠固定錐形遮光片的組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錐形遮光片460可為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並與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材質相似,在此將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4C圖,其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4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4A圖及第4C圖可知,錐形部464與光軸X的一夾角為θ,成像鏡頭400焦距為f(圖未繪示),物側開孔461直徑為AD,收容構件4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4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4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410的最大外徑為MD,錐形部4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440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4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第一彈性離型面477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徑為MU,第一彈性離型面477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徑為SU,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四條件。
表四、第四實施例
θ (度) 2 MD (mm) 6.95
f (mm) 2.70 OD/MD 0.20
AD (mm) 1.05 GAPO (mm) 0.40
f/AD 2.57 SL (mm) 0.43
AL (mm) 3.85 GAPO/SL×100% (%) 93.0
BL (mm) 3.63 MU (mm) 1.98
(AL-BL)/AL×100% (%) 5.7 SU (mm) 1.84
OD (mm) 1.38 (MU-SU)/SU×100% (%) 7.1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與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之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電子裝置5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一電子感光元件51及一電路板54。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500、一成像面52以及一濾光元件5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50時,電子感光元件5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52。電路板54電性連接取像裝置,藉此可控制取像裝置。第五實施例中,取像裝置數量為一,且其更包含一鏡頭載體55。
第五實施例中,鏡頭載體55包含複數彈性元件56、至少一磁性元件57及濾光元件載體59。具體來說,第5A圖中,彈性元件56與鏡頭載體55及成像鏡頭500連接,可用以限位成像鏡頭500。濾光元件載體59設置於鏡頭載體55之像側,且容納濾光元件53。
由第5B圖可知,成像鏡頭5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一收容構件510。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5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鏡頭500更包含至少一線圈520 ,但不以此為限。線圈520可設置於鏡筒570的外側壁574(標示於第5C圖)且對稱於光軸X。線圈520可配合鏡頭載體55的磁性元件57,使成像鏡頭500在光軸X方向上運動。藉此,可形成鏡頭驅動載體一體式結構,以實現自動對焦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線圈520對稱於光軸X,可指線圈520環繞光軸X,或是線圈520數量為複數且對稱於光軸X設置,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5C圖,其繪示依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收容構件510的示意圖。由第5B圖與第5C圖可知,收容構件5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560與一鏡筒570。錐形遮光片560具有一物側開孔561,光軸X通過物側開孔561,且鏡筒5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560之一錐形部564(如第5D圖所示)的一像側。
錐形遮光片560包含一外側部563及錐形部564 。外側部563定義錐形遮光片5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物側開孔561。錐形部564形成物側開孔561並連接外側部563,其中錐形部564包含一錐形結構5641,且錐形結構5641自外側部563沿光軸X向一物側方向漸縮。
鏡筒570包含一物側壁571、一像側壁572、一內側壁573及一外側壁574。物側壁571具有一物側通孔5711,並面向成像鏡頭500的一物側。像側壁572具有一像側通孔5721,並面向成像鏡頭500的一像側。內側壁5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571與像側壁572。外側壁574較內側壁5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571與像側壁572。
收容構件5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570的像側通孔57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5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5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510之內部空間S內。
由第5B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54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最物側光學元件540及透鏡591、592、593、594、595,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54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外側部563可以一膠體G固定於鏡筒570,且錐形遮光片560僅與鏡筒570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
第五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560的物側開孔561設置於錐形部5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藉此,可縮短成像鏡頭500的總長,進而改善姿態傾斜與光軸偏移的問題。
錐形遮光片560的錐形部564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Sd。具體來說,第五實施例中,複曲面Sd為錐形部564的表面,且複曲面Sd呈環形,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錐形遮光片560因受到光軸X方向應力而產生永久形變的風險。
成像鏡頭500的鏡筒570更包含一第一連結面575,其設置於鏡筒5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560的外側部5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560與鏡筒57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560之外側部563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575。
錐形遮光片560可為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並與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材質相似,在此將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5D圖,其繪示依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鏡頭5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5B圖及第5D圖可知,錐形部564與光軸X的一夾角為θ,成像鏡頭500焦距為f(圖未繪示),物側開孔561直徑為AD,收容構件5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5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5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510的最大外徑為MD,錐形部5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540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5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 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五條件。
表五、第五實施例
θ (度) 45 OD (mm) 1.45
f (mm) 3.27 MD (mm) 7.26
AD (mm) 1.43 OD/MD 0.20
f/AD 2.29 GAPO (mm) 0.03
AL (mm) 3.56 SL (mm) 0.48
BL (mm) 3.12 GAPO/SL×100% (%) 6.3
(AL-BL)/AL×100% (%) 12.4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6A圖與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6A圖與第6B圖可知,電子裝置6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一電子感光元件61及一電路板64。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600、一成像面62以及一濾光元件6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60時,電子感光元件6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62。電路板64電性連接取像裝置,藉此可控制取像裝置。第六實施例中,取像裝置數量為一,且更包含一鏡頭載體65。
第六實施例中,鏡頭載體65包含複數彈性元件66、至少一線圈68及濾光元件載體69。具體來說,第6A圖中,彈性元件66與鏡頭載體65及成像鏡頭600連接,可用以限位成像鏡頭600。濾光元件載體69設置於鏡頭載體65之像側,且容納濾光元件63。
由第6B圖可知,成像鏡頭6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一收容構件610。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6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600更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630,其中磁性元件630可設置於鏡筒670的外側壁674(標示於第6C圖)且對稱於光軸X。藉此,配合鏡頭載體65的線圈68,可形成鏡頭驅動載體一體式結構,以實現自動對焦的功能。
進一步來說,磁性元件630的數量可為至少二,成對並對稱於光軸X設置,且磁性元件630可與鏡頭載體65之線圈68相對設置,但不以此為限。藉由線圈68產生磁力吸引或排斥磁性元件630,可使成像鏡頭600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移動。藉此,可形成鏡頭驅動載體一體式結構,以實現修正影像抖動或是變形的功能。
請參照第6C圖,其繪示依照第6B圖第六實施例中收容構件610的示意圖。由第6C圖可知,收容構件6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660與一鏡筒670。錐形遮光片660具有一物側開孔661,光軸X通過物側開孔661,且鏡筒6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660之一錐形部664的一像側。
錐形遮光片660包含一外側部663及錐形部664 。外側部663定義錐形遮光片6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物側開孔661。錐形部664形成物側開孔661並連接外側部663,其中錐形部664包含一錐形結構6641,且錐形結構6641自外側部663沿光軸X向一物側方向漸縮。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實施例中,外側部663與錐形部664之錐形結構6641之傾角相同。
鏡筒670包含一物側壁671、一像側壁672、一內側壁673及一外側壁674。物側壁671具有一物側通孔6711,並面向成像鏡頭600的一物側。像側壁672具有一像側通孔6721,並面向成像鏡頭600的一像側。內側壁6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671與像側壁672。外側壁674較內側壁6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671與像側壁672。
收容構件6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670的像側通孔67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664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6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610之內部空間S內。
由第6B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64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六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十四,其中包含六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最物側光學元件640及透鏡691、692、693、694、695,其中最物側光學元件64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外側部663可以一膠體G固定於鏡筒670,且錐形遮光片660僅與鏡筒670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
錐形遮光片660的錐形部664可更包含一反斜結構6643,自物側開孔661往錐形遮光片660最靠近物側的一端漸擴。藉此,物側開孔661向像側凹陷,可進一步提升錐形遮光片660的遮光效果。
錐形遮光片660的錐形部664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Sd。具體來說,第六實施例中,複曲面Sd為反斜結構6643的表面,且複曲面Sd呈環形,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錐形遮光片660因受到光軸X方向應力而產生永久形變的風險。
成像鏡頭600的鏡筒670更包含一第一連結面675,其設置於鏡筒670之物側並與錐形遮光片660的外側部6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660與鏡筒67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660之外側部663被固定於第一連結面675。
錐形遮光片660可為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並與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160之材質相似,在此將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6D圖,其繪示依照第6B圖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6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6B圖與第6D圖可知,錐形部664與光軸X的一夾角為θ,成像鏡頭600焦距為f(圖未繪示),物側開孔661直徑為AD,收容構件6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6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6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的直徑為OD,收容構件610的最大外徑為MD,錐形部664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與最物側光學元件640最靠近物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O,錐形遮光片6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六條件。
表六、第六實施例
θ (度) 26 OD (mm) 1.92
f (mm) 3.27 MD (mm) 7.62
AD (mm) 1.45 OD/MD 0.25
f/AD 2.26 GAPO (mm) 0.03
AL (mm) 3.56 SL (mm) 0.48
BL (mm) 3.27 GAPO/SL×100% (%) 6.3
(AL-BL)/AL×100% (%) 8.1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7A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的示意圖。由第7A圖可知,電子裝置7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71。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700、一成像面72以及一濾光元件7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70時,電子感光元件7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72。
成像鏡頭7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與一收容構件710。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7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
請參照第7B圖,其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收容構件710的示意圖。由第7B圖可知,收容構件7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760與一鏡筒770。錐形遮光片760具有一開孔,第七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760的開孔為一像側開孔762。光軸X通過像側開孔762,且鏡筒7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760之一錐形部764的一物側。
錐形遮光片760包含一外側部763與錐形部764 。外側部763定義錐形遮光片7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像側開孔762。錐形部764形成像側開孔762並連接外側部763,其中錐形部764包含一錐形結構7641,且錐形結構7641自外側部763沿光軸X向一像側方向漸縮。
鏡筒770包含一物側壁771、一像側壁772、一內側壁773及一外側壁774。物側壁771具有一物側通孔7711,並面向成像鏡頭700的一物側。像側壁772具有一像側通孔7721,並面向成像鏡頭700的一像側。內側壁7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771與像側壁772。外側壁774較內側壁7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771與像側壁772。
收容構件7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770的物側通孔771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764最靠近像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7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710之內部空間S'內。
由第7A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像側光學元件75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七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十四,其中包含七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透鏡791、792、793、794、795、796及最像側光學元件750,其中最像側光學元件750亦為一透鏡。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外側部763僅被固定於鏡筒770及最像側光學元件750其中之一者,且錐形遮光片760僅與鏡筒770及最像側光學元件750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 ,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具體來說,第七實施例中,外側部763被固定於鏡筒770,且錐形遮光片760僅與鏡筒770實體接觸。
詳細來說,由第7A圖可知,鏡筒770可更包含一固定元件778,位於鏡筒770之像側。錐形遮光片760與鏡筒770之固定元件778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760之外側部763固定於鏡筒770之固定元件778。再者,鏡筒770可更包含一第三彈性離型面779。第三彈性離型面779環繞光軸X,並自第三連結面755遠離光軸X的一端往遠離第三連結面755的方向延伸並漸縮。第七實施例中,第三彈性離型面779設置於鏡筒770之固定元件778,且固定元件778不涉及光路,僅用以固定透鏡或錐形遮光片,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第三彈性離型面779可用於固定錐形遮光片760 ;具體來說,第三彈性離型面779可與錐形遮光片760之外側部763抵接,進而固定錐形遮光片760。藉此,錐形遮光片760可與鏡筒770實體接觸,並可減少點膠固定錐形遮光片的組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第七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760的像側開孔762設置於錐形部764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藉此,可縮短成像鏡頭700的總長,進而改善姿態傾斜與光軸偏移的問題。
請參照第7C圖,其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收容構件710的像側示意圖。由第7C圖可知,像側開孔762為一異形開孔,即像側開孔762非環形開孔,其於一垂直方向V與一水平方向H上對稱,且光軸X通過像側開孔762之一形狀中心。藉此,可避免非成像光入射至電子感光元件71周圍的電子元件,反射產生雜散光。
錐形遮光片760的錐形部764可更包含一像側結構7644,設置於錐形部764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並垂直光軸X,且像側結構7644遠離光軸X的一端與錐形結構7641之一像側連接。藉此,可提升錐形遮光片760保護最像側光學元件750的效果。
成像鏡頭700更包含一連結面,設置於鏡筒770、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750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760的外側部763相對設置。第七實施例中,成像鏡頭700的最像側光學元件750更包含一連結面,即第三連結面755,其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750之一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760的外側部763相對設置 ,其中錐形遮光片760與最像側光學元件75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760之外側部763被固定於第三連結面755。
請參照第7D圖,其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成像鏡頭7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7A圖與第7D圖可知,錐形部764與光軸X的一夾角為θ,成像鏡頭700焦距為f(圖未繪示),收容構件7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7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764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750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I,錐形遮光片7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七條件。
表七、第七實施例
θ (度) 19 GAPI (mm) 0.025
f (mm) 3.46 SL (mm) 0.74
AL (mm) 6.3 GAPI/SL×100% (%) 3.4
BL (mm) 6.3 (AL-BL)/AL×100% (%) 0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8A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0的示意圖。由第8A圖可知,電子裝置8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未另標號)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81。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800、一成像面82以及一濾光元件83。當取像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80時,電子感光元件81可設置於取像裝置的成像面82。
成像鏡頭800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光學元件(未另標號)與一收容構件810。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且收容構件810環繞光軸X並容置光學元件。
請參照第8B圖,其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收容構件810的示意圖。由第8B圖可知,收容構件810包含一錐形遮光片860與一鏡筒870。錐形遮光片860具有一像側開孔862,光軸X通過像側開孔862,且鏡筒870設置於錐形遮光片860之一錐形部864的一物側。
錐形遮光片860包含一外側部863及錐形部864 。外側部863定義錐形遮光片860的一外圍(圖未繪示)並環繞像側開孔862。錐形部864形成像側開孔862並連接外側部863,其中錐形部864包含一錐形結構8641,且錐形結構8641自外側部863沿光軸X向一像側方向漸縮。
鏡筒870包含一物側壁871、一像側壁872、一內側壁873及一外側壁874。物側壁871具有一物側通孔8711,並面向成像鏡頭800的一物側。像側壁872具有一像側通孔8721,並面向成像鏡頭800的一像側。內側壁873環繞並面向光軸X,且連接物側壁871與像側壁872。外側壁874較內側壁873遠離光軸X並連接物側壁871與像側壁872。
收容構件810可定義一內部空間S'。內部空間S'由鏡筒870的物側通孔871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至錐形部864最靠近像側的一端,並被內側壁873所包圍。藉此,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收容構件810之內部空間S'內。
由第8A圖可知,光學元件包含一最像側光學元件850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內部空間S'內。第八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的數量為十,其中包含四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透鏡891、892、893、894,其中最像側光學元件850為一固定環,設置於透鏡894的像側。然而,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外側部863可以一膠體G固定於最像側光學元件850,且錐形遮光片860僅與最像側光學元件850實體接觸。藉此,可避免因壓應力導致錐形遮光片產生壓縮或是翹曲等形變,並可減少因裝配導致的累積公差,以維持光學品質。
錐形遮光片860的錐形部864可更包含一反斜結構8643,自像側開孔862往錐形遮光片860最靠近像側的一端漸擴。藉此,像側開孔862向物側凹陷,錐形遮光片860的遮光效果可進一步提升。
錐形遮光片860的錐形部864可包含至少一複曲面Sd。具體來說,第八實施例中,複曲面Sd為錐形部864的表面,且複曲面Sd呈環形,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錐形遮光片860因受到光軸X方向應力而產生永久形變的風險。
成像鏡頭800的最像側光學元件850更包含一第三連結面855,其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850之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860的外側部863相對設置,其中錐形遮光片860與最像側光學元件850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860之外側部863被固定於第三連結面855。
成像鏡頭800更包含一錐面,設置於鏡筒870、最物側光學元件之物側及最像側光學元件850之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錐形遮光片860的錐形結構8641相對設置,其中錐面與錐形結構8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860、鏡筒870及光學元件對心於光軸X。第八實施例中,成像鏡頭800的最像側光學元件850包含一第三錐面856,其中第三錐面856即為成像鏡頭800所包含的錐面。第三錐面856設置於最像側光學元件850之像側並與錐形遮光片860的錐形結構8641相對設置。詳細來說,第三錐面856與錐形結構8641實體接觸,且錐形遮光片860與鏡筒870對心。藉此,錐形遮光片860與鏡筒870可透過第三錐面856與錐形結構8641嵌合對心。
請參照第8C圖,第8C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成像鏡頭8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8A圖與第8C圖可知,錐形部864與光軸X的夾角為θ,成像鏡頭800焦距為f,像側開孔862直徑為AD',收容構件81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AL,鏡筒87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BL,錐形部864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與最像側光學元件850最靠近像側的所述端平行光軸X方向的距離為GAPI,錐形遮光片860平行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SL,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八條件。
表八、第八實施例
θ (度) 18 BL (mm) 6.15
f (mm) 10.5 (AL-BL)/AL×100% (%) 5.4
AD' (mm) 4.39 GAPI (mm) 0.32
f/AD' 2.39 SL (mm) 0.50
AL (mm) 6.50 GAPI/SL×100% (%) 64.0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9A圖與第9B圖,其中第9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900的示意圖,第9B圖繪示依照第9A圖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90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9A圖與第9B圖可知,電子裝置90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電子裝置900包含至少一取像裝置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其中第九實施例中,取像裝置的數量為六,分別為取像裝置901、902、903、904、905、906,其中取像裝置901可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902、903可為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904可為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905為微距取像裝置,取像裝置906可為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且取像裝置906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詳細來說,第九實施例中,取像裝置901、902、906設置於電子裝置900的正面,且取像裝置903、904、905設置於電子裝置900的背面。各取像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圖未繪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圖未繪示),且各成像鏡頭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取像控制介面907可為螢幕或顯示螢幕,且包含取像模組切換按鍵908、對焦拍照按鍵909、影像回放按鍵910、集成選單按鍵911及懸浮視窗912。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900的取像控制介面907進入拍攝模式,取像模組切換按鍵908可自由切換使用取像裝置901、902、903、904、905其中一者進行拍攝,對焦拍照按鍵909於取好景且確定取像裝置901、902、903、904、905其中一者後進行取像,影像回放按鍵910可讓使用者於取像後觀看照片,集成選單按鍵911用以調整取像時的細節(如定時拍照、拍照比例等),懸浮視窗912可讓使用者在拍攝過程中進行直播或打電話。
電子裝置900更包含提示燈913,提示燈913設置於電子裝置900的正面,且可用以提示使用者未讀訊息、未接來電及手機狀況。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900的取像控制介面907進入拍攝模式後,成像鏡頭匯集成像光源在電子感光元件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單晶片系統914的影像訊號處理器915,其中單晶片系統914更包含中央處理單元916與隨機存取記憶體(RAM)917,且可更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因應電子裝置90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90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900可更包含至少一輔助光學元件及至少一感測元件。第九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包含補光燈921與輔助對焦元件922,補光燈921可用以補償色溫,輔助對焦元件922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量與空間位置的功能,可包含位置***918、加速度計919、陀螺儀920、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圖未繪示),其中位置***918可為全球定位系統(GPS)。具體而言,感測元件可用以記錄拍照時地理位置及環境,亦可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900中成像鏡頭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90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模式、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取像控制介面907直接目視到取像裝置901、902、903、904、905的拍攝畫面,並在取像控制介面907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藉此,搭配本揭示內容之電子裝置900可得到較佳的拍攝體驗。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30,40,50,60,70,80,900:電子裝置 11,21,31,41,51,61,71,81:電子感光元件 12,22,32,42,52,62,72,82:成像面 13,23,33,43,53,63,73,83:濾光元件 54,64:電路板 55,65:鏡頭載體 56,66:彈性元件 59,69:濾光元件載體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成像鏡頭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收容構件 520,68:線圈 57,630:磁性元件 140,240,340,440,540,640:最物側光學元件 245:第二連結面 246:第二錐面 750,850:最像側光學元件 755,855:第三連結面 856:第三錐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錐形遮光片 1601:本體 1602:表面處理層 161,261,361,461,561,661:物側開孔 762,862:像側開孔 163,263,363,463,563,663,763,863:外側部 164,264,364,464,564,664,764,864:錐形部 1641,2641,3641,4641,5641,6641,7641,8641:錐形結構 1642,3642,4642:物側結構 1643,6643,8643:反斜結構 7644:像側結構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鏡筒 171,271,371,471,571,671,771,871:物側壁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像側壁 173,273,373,473,573,673,773,873:內側壁 174,274,374,474,574,674,774,874:外側壁 175,375,475,575,675:第一連結面 176,376,476:第一錐面 377,477:第一彈性離型面 778:固定元件 779:第三彈性離型面 191,192,193,194,195,291,292,293,391,392,393,394,395,491,492,493,494,495,591,592,593,594,595,691,692,693,694,695,791,792,793,794,795,796,891,892,893,894:透鏡 901,902,903,904,905,906:取像裝置 907:取像控制介面 908:取像模組切換按鍵 909:對焦拍照按鍵 910:影像回放按鍵 911:集成選單按鍵 912:懸浮視窗 913:提示燈 914:單晶片系統 915:影像訊號處理器 916:中央處理單元 917:隨機存取記憶體 918:位置*** 919:加速度計 920:陀螺儀 921:補光燈 922:輔助對焦元件 S,S':內部空間 G:膠體 X:光軸 V:垂直方向 H:水平方向 f:焦距 θ:夾角 AL,BL,SL:長度 GAPO, GAPI:距離 OD:直徑 MD:最大外徑 AD:物側開孔直徑 AD':像側開孔直徑 MU:最大直徑 SU:最小直徑
第1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立體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之材質示意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之另一材質示意圖; 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之又一材質示意圖; 第1H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錐形遮光片之再一材質示意圖; 第1I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立體圖;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圖;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立體圖; 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圖; 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3E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5B圖繪示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6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6B圖繪示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B圖第六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6D圖繪示依照第6B圖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7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像側示意圖; 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8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8B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收容構件的示意圖; 第8C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9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 第9B圖繪示依照第9A圖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10:電子裝置
11:電子感光元件
12:成像面
13:濾光元件
100:成像鏡頭
110:收容構件
140:最物側光學元件
160:錐形遮光片
161:物側開孔
163:外側部
164:錐形部
1641:錐形結構
1642:物側結構
1643:反斜結構
170:鏡筒
175:第一連結面
176:第一錐面
191,192,193,194,195:透鏡
G:膠體
X:光軸
θ:夾角

Claims (44)

  1.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光軸,其包含:複數光學元件,該光軸通過該些光學元件;以及一收容構件,環繞該光軸並容置該些光學元件,該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具有一物側開孔,該光軸通過該物側開孔,包含:一外側部,其定義該錐形遮光片的一外圍並環繞該物側開孔;以及一錐形部,其形成該物側開孔,並連接該外側部,其中該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該外側部沿該光軸向一物側方向漸縮;以及一鏡筒,設置於該錐形部的一像側,包含:一物側壁,其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該成像鏡頭的一物側;一像側壁,其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該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一內側壁,其環繞並面向該光軸,該內側壁連接該物側壁與該像側壁;以及一外側壁,其較該內側壁遠離該光軸並連接該物側壁與該像側壁;其中,該收容構件定義一內部空間,由該鏡筒的該像側通孔沿平行該光軸方向延伸至該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一端,並被該內側壁所包圍; 其中,該些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其中,該外側部僅被固定於該鏡筒及該最物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且該錐形遮光片僅與該鏡筒及該最物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其中,該收容構件平行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AL,該鏡筒平行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7-10
    (AL-BL)/AL×100%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7-11
    3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與該光軸間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2度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7-12
    θ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7-13
    90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物側開孔設置於該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該端。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部更包含一物側結構,設置於該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該端並垂直該光軸,且該物側結構遠離該光軸的一端與該錐形結構之一物側連接。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部更包含一反斜結構,自該物側開孔往該錐形遮光片最靠近物側的該端漸擴。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部包含至少一複曲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該端與該最物側光學元件最靠近物側的一端平行該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O,其滿足下列條件:0.01mm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8-1
    GAPO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8-2
    1.00mm。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最靠近物側的該端與該最物側光學元件最靠近物側的一端平行該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O,該錐形遮光片平行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1.0%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8-3
    GAPO/SL×100%。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最靠近物側該端的直徑為OD,該收容構件的最大外徑為MD,其滿足下列條件:0.05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8-4
    OD/MD<1.00。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物側開孔為該收容構件之一最小開孔,該物側開孔直徑為AD,該成像鏡頭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7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8-5
    f/AD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68-6
    3.5。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鏡筒更包含:一第一連結面,設置於該鏡筒之一物側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外側部相對設置;其中,該錐形遮光片與該鏡筒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之該外側部被固定於該第一連結面。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鏡筒更包含:一第一錐面,設置於該鏡筒之該物側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該第一錐面與該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與該鏡筒對心。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鏡筒更包含:一第一彈性離型面,環繞該光軸,並自該第一連結面遠離該光軸的一端往遠離該第一連結面的方向延伸並漸縮。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彈性離型面與該鏡筒一體成型;其中,該第一彈性離型面於垂直該光軸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徑為MU,該第一彈性離型面於垂直該光軸的方向上的最小直徑為SU,其滿足下列條件: 0%<(MU-SU)/MU×100%<12%。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最物側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二連結面,設置於該最物側光學元件之一物側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外側部相對設置;其中,該錐形遮光片與該最物側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之該外側部被固定於該第二連結面。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最物側光學元件更包含:一第二錐面,設置於該最物側光學元件之該物側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該錐形部與該第二錐面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與該鏡筒對心。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至少一線圈,該至少一線圈設置於該鏡筒的該外側壁且對稱於該光軸。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該至少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鏡筒的該外側壁且對稱於該光軸。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為金屬材質。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為塑膠材質。
  21.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
  2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21所述的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至少一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23.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光軸,其包含:複數光學元件,該光軸通過該些光學元件;以及一收容構件,環繞該光軸並容置該些光學元件,該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具有一像側開孔,該光軸通過該像側開孔,包含:一外側部,其定義該錐形遮光片的一外圍並環繞該像側開孔;以及一錐形部,其形成該像側開孔,並連接該外側部,其中該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該外側部沿該光軸 向一像側方向漸縮;以及一鏡筒,設置於該錐形部的一物側,包含:一物側壁,其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該成像鏡頭的一物側;一像側壁,其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該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一內側壁,其環繞並面向該光軸,該內側壁連接該物側壁與該像側壁;以及一外側壁,其較該內側壁遠離該光軸並連接該物側壁與該像側壁;其中,該收容構件定義一內部空間,由該鏡筒的該物側通孔沿平行該光軸方向延伸至該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一端,並被該內側壁所包圍;其中,該些光學元件包含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二光學元件,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其中,該外側部僅被固定於該鏡筒及該最像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且該錐形遮光片僅與該鏡筒及該最像側光學元件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與該光軸間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2度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2-14
    θ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2-15
    90度。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像 側開孔設置於該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該端。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部更包含一像側結構,設置於該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該端並垂直該光軸,且該像側結構遠離該光軸的一端與該錐形結構之一像側連接。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部更包含一反斜結構,自該像側開孔往該錐形遮光片最靠近像側的該端漸擴。
  28.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部包含至少一複曲面。
  29.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收容構件平行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AL,該鏡筒平行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3-16
    (AL-BL)/AL×100%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3-17
    30%。
  30.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該端與該最像側光學元件最靠近像側的一端平行該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I,其滿足下列條件:0.01mm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3-7
    GAPI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3-8
    1.00mm。
  31.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最靠近像側的該端與該最像側光學元件最靠近像側的一端平行該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API,該錐形遮光片平行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1.0%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4-9
    GAPI/SL×100%。
  32.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最像側光學元件更包含:一第三連結面,設置於該最像側光學元件之一像側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外側部相對設置;其中,該錐形遮光片與該最像側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之該外側部被固定於該第三連結面。
  33. 如請求項3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最像側光學元件更包含:一第三錐面,設置於該最像側光學元件之該像側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該第三錐面與該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與該鏡筒對心。
  34. 如請求項3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鏡筒更包含:一第三彈性離型面,環繞該光軸,並自該第三連結面遠離該光軸的一端往遠離該第三連結面的方向延伸並漸縮。
  35.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23所述的成像鏡頭。
  3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35所述的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至少一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37.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光軸,其包含:複數光學元件,該光軸通過該些光學元件;以及一收容構件,環繞該光軸並容置該些光學元件,該收容構件包含:一錐形遮光片,具有一開孔,該光軸通過該開孔,包含:一外側部,其定義該錐形遮光片的一外圍並環繞該開孔;以及一錐形部,其形成該開孔,並連接該外側部,其中該錐形部包含一錐形結構,自該外側部沿該光軸向一像側與一物側其中之一方向漸縮;以及一鏡筒,設置於該錐形部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之一者,包含:一物側壁,其具有一物側通孔,並面向該成像鏡頭的一物側;一像側壁,其具有一像側通孔,並面向該成像鏡頭 的一像側;一內側壁,其環繞並面向該光軸,該內側壁連接該物側壁與該像側壁;以及一外側壁,其較該內側壁遠離該光軸並連接該物側壁與該像側壁;其中,該些光學元件包含一最物側光學元件、一最像側光學元件及至少一光學元件;其中,該錐形部的該錐形結構僅與該鏡筒、該最物側光學元件的一物側及該最像側光學元件的一像側其中之一者實體接觸。
  38. 如請求項37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一錐面,設置於該鏡筒、該最物側光學元件之該物側及該最像側光學元件之該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錐形結構相對設置;其中該錐面與該錐形結構實體接觸,且該錐形遮光片、該鏡筒及該些光學元件對心於該光軸。
  39. 如請求項37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一連結面,設置於該鏡筒、該最物側光學元件之該物側及該最像側光學元件之該像側其中之一者,並與該錐形遮光片的該外側部相對設置;其中,該錐形遮光片之該外側部被固定於該連結面。
  40. 如請求項37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錐形部與該光軸間的一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2度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7-18
    θ
    Figure 109129667-A0305-02-0077-21
    90度。
  41. 如請求項37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至少一線圈,該至少一線圈設置於該鏡筒的該外側壁且對稱於該光軸。
  42. 如請求項37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至少一磁性元件,該至少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鏡筒的該外側壁且對稱於該光軸。
  43.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37所述的成像鏡頭。
  4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43所述的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至少一取像裝置的一成像面。
TW109129667A 2020-08-28 2020-08-28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9667A TWI748624B (zh) 2020-08-28 2020-08-28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N202022837799.3U CN214011607U (zh) 2020-08-28 2020-12-01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CN202011387871.5A CN114200638A (zh) 2020-08-28 2020-12-01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US17/351,423 US11971601B2 (en) 2020-08-28 2021-06-18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9667A TWI748624B (zh) 2020-08-28 2020-08-28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8624B true TWI748624B (zh) 2021-12-01
TW202208969A TW202208969A (zh) 2022-03-01

Family

ID=77308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667A TWI748624B (zh) 2020-08-28 2020-08-28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1601B2 (zh)
CN (2) CN214011607U (zh)
TW (1) TWI7486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20247A1 (en) * 2022-01-28 2023-08-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8624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812422B (zh) * 2022-03-24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4058541A1 (ko) * 2022-09-13 2024-03-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6876A (en) * 2009-11-04 2011-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EP3370098A1 (en) * 2015-10-30 2018-09-05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Adjustable optical lens and camera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2291B2 (ja) * 2001-05-18 2008-0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3891567B2 (ja)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JP2006195331A (ja) 2005-01-17 2006-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CN101109837A (zh) 2006-07-21 2008-01-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JP2009244529A (ja) * 2008-03-31 2009-10-2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遮光部及びレンズ鏡胴
JP2010164755A (ja) 2009-01-15 2010-07-29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2053325B (zh) * 2009-10-30 2013-07-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WO2013047198A1 (ja)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67814B2 (en) * 2012-10-16 2015-03-03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with enhancement of blocking stray light
TWM483450U (zh) 2014-02-18 2014-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環形遮光元件以及光學取像鏡組
CN106324784B (zh)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TWM517331U (zh) 2015-10-23 2016-0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鏡頭、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5210391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507179U (zh) 2015-11-17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0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3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621891B (zh) * 2017-05-25 2018-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7529085U (zh) * 2017-10-25 2018-06-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组件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10015273U (zh) 2019-04-23 2020-02-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装置
CN209784634U (zh) * 2019-05-13 2019-12-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0258308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701473B (zh) *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2419B (zh) * 2019-09-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6876A (en) * 2009-11-04 2011-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EP3370098A1 (en) * 2015-10-30 2018-09-05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Adjustable optical lens and camera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20247A1 (en) * 2022-01-28 2023-08-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6119A1 (en) 2022-03-03
TW202208969A (zh) 2022-03-01
CN114200638A (zh) 2022-03-18
CN214011607U (zh) 2021-08-20
US11971601B2 (en)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8624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US10830928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1826845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9601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42967B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2007619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1236418U (zh)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TWI633380B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14518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8900B (zh)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7555191A (zh) 遮光结构与成像镜头模块
CN212302033U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JP2005250089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TWM545257U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JP2002320122A (ja) 撮像装置
CN214375492U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804305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419955A (zh) 可變光圈模組、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