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18989A - 链条 - Google Patents

链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18989A
CN114718989A CN202111483930.3A CN202111483930A CN114718989A CN 114718989 A CN114718989 A CN 114718989A CN 202111483930 A CN202111483930 A CN 202111483930A CN 114718989 A CN114718989 A CN 114718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link
link
pin
axial
ch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39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雄介
齐藤丰永
山口壮太
陶山翔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bakimoto Chain Co
Original Assignee
Tsubakimoto Chai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123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9921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bakimoto Chain Co filed Critical Tsubakimoto Chain Co
Publication of CN114718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18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F16G13/07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the links being of identical shape, e.g. crank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5/00Chain couplings, Shackles; Chain joints; Chain links; Chain bus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链轮的驱动效率的下降和链条上的松弛的产生。具体而言,为一种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的链条,其特征在于,至少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或多个销中的任一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Description

链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链条。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与链条相关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链条具有交互相连的外侧链节和内侧链节,且构成为在彼此连接端部上分别通过铆钉而连接。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54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例如在自行车上,从抑制前链轮和后链轮的驱动效率的下降或抑制产生链条的松弛的观点出发,在链条的使用时,优选在彼此滑动的零件中,至少1个的耐磨性较高。
本发明的第1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为一种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的链条,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多个内链节板、所述多个外链节板或所述多个销中的任一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根据上述第1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利用表面硬化层提高内链节板、外链节板或销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2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为一种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多个滚子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滚子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根据上述第2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利用表面硬化层提高滚子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3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为一种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多个衬套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衬套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根据上述第3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利用表面硬化层提高衬套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4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硬化层具有1000HV以上3500HV以下的滑动面硬度。
根据上述第4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销硬化层的滑动面硬度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销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5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硬化层的滑动面硬度比进行滑动的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表面的硬度更大。
根据上述第5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销硬化层的滑动面硬度为内链节滑动面的表面的硬度以下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销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6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销包含用于将链条连接成无端状的连接销,所述连接销的表面状态被形成为与其他销不同。
根据上述第6特征所涉及的链条,由于只有连接销的磨损比其他销更多,在长时间使用时,连接销的前后的链条节距会变得比其他销更大,会导致在使用时产生点击感和咔嗒声,因此可用于使用者判断链条的伸长。
本发明的第7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链节板包含第1内链节板和第2内链节板,所述多个外链节板包含第1外链节板和第2外链节板,所述多个销包含第1销,所述第1内链节板包含:第1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1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1内链节开口的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第2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2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2内链节开口的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第1内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1内链节端部及所述第2内链节端部连结;第1内链节面;及第2内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在第1内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相反侧,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连结的第1近端,以及第1远端,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连结的第2近端,以及第2远端,所述第2内链节板包含:第3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3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3内链节开口的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第4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4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4内链节开口的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第2内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3内链节端部及所述第4内链节端部连结;第3内链节面,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在所述第1内链节轴向上朝向所述第1内链节板的所述第1内链节面;及第4内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在第2内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3内链节面相反侧,所述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3内链节面连结的第3近端,以及被配置成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的所述第1远端相对的第3远端,所述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3内链节面连结的第4近端,以及被配置成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的所述第2远端相对的第4远端,所述第1外链节板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不介由其他内链节板或其他外链节板,而与所述第1内链节板邻接,所述第1外链节板包含:第1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1外链节开口;第2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2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2外链节开口;第1外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1外链节端部及所述第2外链节端部连结;第1外链节面;及第2外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在第1外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1外链节面相反侧,所述第2外链节板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不介由其他内链节板或其他外链节板,而与所述第2内链节板邻接,所述第2外链节板包含:第3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3外链节开口;第4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4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4外链节开口;第2外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3外链节端部及所述第4外链节端部连结;第3外链节面,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在所述第1外链节轴向上朝向所述第1外链节板的所述第1外链节面;及第4外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在第2外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3外链节面相反侧,所述第1销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穿通在所述第1外链节开口、所述第3外链节开口、第1内链节开口及第3内链节开口中,且具有在所述链条的使用状态下与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及所述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进行滑动的第1外周面。
根据上述第7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备第1内链节板、第2内链节板、第1外链节板、第2外链节板、第1销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8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销包含第2销,所述第2销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穿通在所述第2外链节开口、所述第4外链节开口、第2内链节开口及第4内链节开口中,且具有在所述链条的使用状态下与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及所述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进行滑动的第2外周面。
根据上述第8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备第2销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9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的第1近端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通过单一材料而一体连结,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的第2近端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通过单一材料而一体连结。
根据上述第9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未通过单一材料一体连结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0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板具有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1内链节开口的内周面及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上,平行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销的所述第1外周面进行滑动,所述第2内链节板具有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3内链节开口的内周面及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上,平行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销的所述第1外周面进行滑动。
根据上述第10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有第1内链节滑动面和第2内链节滑动面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1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在所述第1内链节轴向上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在所述第2内链节轴向上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
根据上述第11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此外,与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达成链条的内链节板与链轮的链轮齿的更顺利的卡合,以及邻接的链轮间的链条的更顺利的变速动作。
本发明的第12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具有200HV以上2500HV以下的第1内链节滑动面硬度,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具有200HV以上2500HV以下的第2内链节滑动面硬度。
根据上述第12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第1内链节滑动面硬度、第2内链节滑动面硬度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3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具有定义在所述第1内链节轴向上的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具有定义在所述第2内链节轴向上的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第1销轴向长度在所述第1销轴向上被定义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
根据上述第13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4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3.5以上6以下,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3.5以上6以下。
根据上述第14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5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而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1径向厚度,所述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而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2径向厚度,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第1销轴向长度在所述第1销轴向上被定义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径向厚度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
根据上述第15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6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为8以上15以下,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径向厚度的比例为8以上15以下。
根据上述第16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与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为上述范围外的构成相比,可在进一步提高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7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
根据上述第17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在组装状态下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本发明的第18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销周向上,在所述第1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形成有第1止脱部,在所述第1销周向上,在所述第2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形成有第2止脱部。
根据上述第18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有第1止脱部、第2止脱部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通过第1止脱部、第2止脱部,可提高链条的强度。
本发明的第19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止脱部是通过铆接工序形成在所述第1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所述第2止脱部是通过铆接工序形成在所述第2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
根据上述第19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链条的耐磨性,该链条具有通过铆接工序而形成的第1止脱部、第2止脱部,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由于是通过铆接工序来形成第1止脱部及第2止脱部,因此链条的制造效率优异。
本发明的第20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2外链节面是位于同一平面上,或是,在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的第1销轴向上,位于所述第1外链节面和所述第2外链节面之间,所述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4外链节面是位于同一平面上,或是,在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的第1销轴向上,位于所述第3外链节面和所述第4外链节面之间。
根据上述第20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位于前述的位置上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此外,根据上述第20特征所涉及的链条,由于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位于前述的位置上,因此可顺利进行邻接的链轮间的链条的变速动作,并可使链条在销轴向上小型化以此增加后链轮的片数。
本发明的第21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是在压入状态下被穿通到所述第1外链节开口及所述第3外链节开口中。
根据上述第21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该链条的第1销是在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以压入状态穿通到第1外链节开口及第3外链节开口中。由于是在压入状态下将第1销穿通到第1外链节开口及第3外链节开口中,因此可提高链条的强度。
本发明的第22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板,至少在所述第1内链节中间部上,具有从所述第1内链节面朝向所述第2内链节面而形成的第1内链节凹部,所述第2内链节板,至少在所述第2内链节中间部上,具有从所述第3内链节面朝向所述第4内链节面而形成的第2内链节凹部。
根据上述第22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有第1内链节凹部、第2内链节凹部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由于具有第1内链节凹部及第2内链节凹部,因此即使将链条在销轴向上小型化,也可顺利地进行链轮的链轮齿与内链节板的卡合。
本发明的第23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间部的所述第2内链节面是平坦的,所述第2内链节中间部的所述第4内链节面是平坦的。
根据上述第23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第1内链节中间部的第2内链节面为平坦面且第2内链节中间部的第4内链节面为平坦面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由于第1内链节中间部的第2内链节面为平坦面且第2内链节中间部的第4内链节面为平坦面,因此可实现销轴向上的链条的小型化,从而可增加后链轮的片数。
本发明的第24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1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1内链节开口凹部,在所述第2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2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2内链节开口凹部,在所述第4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3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3内链节开口凹部,在所述第4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4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4内链节开口凹部。
根据上述第24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形成有第1内链节开口凹部、第2内链节开口凹部、第3内链节开口凹部、第4内链节开口凹部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通过第1内链节开口凹部、第2内链节开口凹部、第3内链节开口凹部及第4内链节开口凹部,可抑制内链节板与外链节板的过度的干涉。
本发明的第25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链节板的所述第1内链节端部具有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所述第1内链节板的所述第2内链节端部具有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在所述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1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1内链节倒角部,在所述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1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2内链节倒角部。
根据上述第25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有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并形成有第1内链节倒角部、第2内链节倒角部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通过第1内链节倒角部及第2内链节倒角部,在利用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及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对链轮的链轮齿进行保持后的状态下,链条变得容易与链轮的链轮齿卡合。
本发明的第26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内链节板的所述第3内链节端部具有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所述第2内链节板的所述第4内链节端部具有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在所述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3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3内链节倒角部,在所述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3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4内链节倒角部。
根据上述第26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有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并形成有第3内链节倒角部、第4内链节倒角部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通过第3内链节倒角部及第4内链节倒角部,在利用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及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对链轮的链轮齿进行保持后的状态下,链条变得容易与链轮的链轮齿卡合。
本发明的第27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销包含具有在纵长方向上贯穿的销贯穿孔的销。
根据上述第27特征所涉及的链条,可在提高具有销贯穿孔的链条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通过形成销贯穿孔,可达成链条的轻量化。
本发明的第28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传动机构为一种具有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的链条以及卷挂所述链条的多个链轮的链条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链轮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根据上述第28特征所涉及的链条传动机构,可利用表面硬化层来提高链轮的耐磨性,并提高驱动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链条,其耐磨性优异,可在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的自行车的模式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的分解说明图。
图4是图3的第1(第2)内链节板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第1(第2)外链节板的放大图。
图6是图3的第1(第2)销的放大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的铆接前的纵长方向剖面图。
图8是图7的铆接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第1销与第1(第2)内链节板的滑动面的尺寸说明图。
图10是第2销与第1(第2)内链节板的滑动面的尺寸说明图。
图11是销硬化层的说明图。
图12a~12e是设置在内链节板上的硬化层的说明图。
图13a~13c是设置在外链节板上的硬化层的说明图。
图14a~14c是设置在滚子上的硬化层的说明图。
图15a~15c是设置在衬套上的硬化层的说明图。
图16a、16b是设置在链轮上的硬化层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0-链条;101-驱动***;102-曲柄组件;103-前链轮;104-后链轮;105-曲轴;106-曲臂;110-第1内链节板;111-第1内链节端部;111A-第1内链节开口;111B-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N-第1近端;111BF-第1远端;111C-第1内链节滑动面;111D-第1内链节开口凹部;111E-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2-第2内链节端部;112A-第2内链节开口;112B-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N-第2近端;112BF-第2远端;112C-第2内链节滑动面;112D-第2内链节开口凹部;112E-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3-第1内链节中间部;114-第1内链节面;115-第2内链节面;116-第1内链节凹部;117-第1内链节倒角部;118-第2内链节倒角部;120-第2内链节板;121-第3内链节端部;121A-第3内链节开口;121B-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N-第3近端;121BF-第3远端;121C-第3内链节滑动面;121D-第3内链节开口凹部;121E-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2-第4内链节端部;122A-第4内链节开口;122B-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122BN-第4近端;122BF-第4远端;122C-第4内链节滑动面;122D-第4内链节开口凹部;122E-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3-第2内链节中间部;124-第3内链节面;125-第4内链节面;126-第2内链节凹部;127-第3内链节倒角部;128-第4内链节倒角部;130-第1外链节板;131-第1外链节端部;131A-第1外链节开口;132-第2外链节端部;132A-第2外链节开口;133-第1外链节中间部;134-第1外链节面;135-第2外链节面;140-第3外链节板;141-第3外链节端部;141A-第3外链节开口;142-第4外链节端部;142A-第4外链节开口;143-第2外链节中间部;144-第3外链节面;145-第4外链节面;150-第1销;151-第1外周面;152-第1销贯穿孔;153-第1销轴向端面;154-第2销轴向端面;155-第1轴体;156-第1止脱部;157-第2止脱部;160-第2销;161-第2外周面;162-第2销贯穿孔;163-第3销轴向端面;164-第4销轴向端面;165-第2轴体;170-滚子;171-滚子孔;200-链条;210-内链节板;220-外链节板;230-衬套;240-滚子;250-销;300-链轮;310-齿;A1-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2-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A3-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4-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B1-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B2-第2外链节中心轴心;B3-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B4-第4外链节中心轴心;P1-第1销中心轴心;P2-第2销中心轴心;DA-第1内链节轴向;DB-第2内链节轴向;DC-第3内链节轴向;DD-第4内链节轴向;DE-第1外链节轴向;DF-第2外链节轴向;DP-第1销轴向;DP2-第2销轴向;LL1-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LL2-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LL3-第3轴向滑动面长度;LL4-第4轴向滑动面长度;LP1-第1销轴向长度;LP2-第2销轴向长度;WL1-第1径向厚度;WL2-第2径向厚度;WL3-第3径向厚度;WL4-第4径向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应用有链条的自行车进行说明。
图1示出从上方对包含驱动***101的自行车进行观察时的驱动***101的模式图。
驱动***101为链条驱动类型。
驱动***101包含曲柄组件102和链轮(以下称为“链轮”)及链条100。
链轮具有与链条100卡合的链轮齿。
链轮包含前链轮103和后链轮104。
曲柄组件102包含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自行车的车架上的曲轴105及分别设置在曲轴105的两端部上的一对曲臂106。
在各曲臂106的顶端上,可旋转地安装有踏板。
前链轮103被设置在曲轴105上,以便与曲轴105一体旋转。
后链轮104被设置在后轮的轮毂上。
链条100被卷挂在前链轮103及后链轮104上。
被搭乘在自行车上的使用者施加在踏板上的驱动力介由曲臂106、曲轴105、前链轮103、链条100及后链轮104而传递到后轮。
参照图2至图9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1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内链节板、外链节板、销在链条100的纵长方向上为对称形状,第1内链节板110和第2内链节板120、第1外链节板130和第2外链节板140在链条100的宽度方向为对称的形状,因此对图中未明确表示的构成部分在文中也标注了对应的符号并进行了说明。然而,在本发明中,各内链节板、外链节板、销既可以在链条100的纵长方向上具有非对称形状,也可以在链条100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非对称形状。
如图2所示,链条100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和多个外链节板及多个销。
多个内链节板包含第1内链节板110和第2内链节板120。
多个外链节板包含第1外链节板130和第2外链节板140,多个销包含第1销150。
如图3、图4、图7、图8等所示,第1内链节板110包含:第1内链节端部111,包含具有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1的第1内链节开口111A,以及相对于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1而在周向上包围第1内链节开口111A的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第2内链节端部112,包含具有与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1平行而延伸的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A2的第2内链节开口112A,以及相对于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A2而在周向上包围第2内链节开口112A的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第1内链节中间部113,将第1内链节端部111及第2内链节端部112连结;第1内链节面114;及第2内链节面115,相对于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1,在第1内链节轴向DA上被配置在与第1内链节面114相反侧。
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具有与第1内链节面114连结的第1近端111BN及第1远端111BF,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具有与第1内链节面114连结的第2近端112BN及第2远端112BF。
与第1内链节板110相同,第2内链节板120包含:第3内链节端部121,包含具有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3的第3内链节开口121A,以及相对于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3而在周向上包围第3内链节开口121A的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第4内链节端部122,包含具有与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3平行而延伸的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A4的第4内链节开口122A,以及相对于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A4而在周向上包围第4内链节开口122A的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122B;第2内链节中间部123,将第3内链节端部121及第4内链节端部122连结;第3内链节面124,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在第1内链节轴向DA上朝向第1内链节板110的第1内链节面114;及第4内链节面125,相对于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3,在第2内链节轴向DB上被配置在与第3内链节面124相反侧。
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具有:第3近端121BN,与第3内链节面124连结;及第3远端121BF,被配置成,在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与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的所述第1远端111BF相对。
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122B具有:第4近端122BN,与第3内链节面124连结;及第4远端122BF,被配置成,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与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的第2远端112BF相对。
如图3、图5、图7、图8等所示,第1外链节板130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不介由其他内链节板或其他外链节板,而与第1内链节板110邻接。
第1外链节板130包含:第1外链节端部131,包含具有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B1的第1外链节开口131A;第2外链节端部132,包含具有与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B1平行而延伸的第2外链节中心轴心B2的第2外链节开口132A;第1外链节中间部133,将第1外链节端部131及第2外链节端部132连结;第1外链节面134;及第2外链节面135,相对于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B1,在第1外链节轴向DE上被配置在与第1外链节面134相反侧。
与第1外链节板130相同,第2外链节板140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不介由其他内链节板或其他外链节板,而与第2内链节板120邻接。
第2外链节板140包含:第3外链节端部141,包含具有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B3的第3外链节开口141A;第4外链节端部142,包含具有与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B3平行而延伸的第4外链节中心轴心B4的第4外链节开口142A;第2外链节中间部143,将第3外链节端部141及第4外链节端部142连结;第3外链节面144,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在第1外链节轴向DE上朝向第1外链节板130的第1外链节面134;及第4外链节面145,相对于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B3,在第2外链节轴向DF上被配置在与第3外链节面144相反侧。
如图3、图6至图8等所示,第1销150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被穿通在第1外链节开口131A、第3外链节开口141A、第1内链节开口111A及第3内链节开口121A中,并且具有在链条100的使用状态下与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及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进行滑动的第1外周面151。
多个销包含第2销160,第2销160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被穿通在第2外链节开口132A、第4外链节开口142A、第2内链节开口112A及第4内链节开口122A中,并且具有在链条100的使用状态下与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及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122B进行滑动的第2外周面161。
多个销150、160在外周面151、161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销硬化层HL,该销硬化层包含HL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多个销150、160具有在纵长方向上贯穿的销贯穿孔152、162。
优选销硬化层HL具有1000HV以上3500HV以下的滑动面硬度。
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的第1近端111BN与第1内链节面114通过单一材料而一体连结,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的第2近端112BN与第1内链节面114通过单一材料而一体连结。
第1内链节板110具有第1内链节滑动面111C,该第1内链节滑动面111C被形成在第1内链节开口111A的内周面及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的内周面上,平行于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1而延伸,并与第1销150的所述第1外周面151进行滑动。
第2内链节板120具有第2内链节滑动面112C,该第2内链节滑动面112C被形成在第3内链节开口121A的内周面及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的内周面上,平行于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3而延伸,并与第1销150的所述第1外周面151进行滑动。
多个内链节板110、120具有与销150、160的外周面151、161进行滑动的内链节滑动面111C、121C、112C、122C,优选所述销硬化层HL的滑动面硬度比内链节滑动面111C、121C、112C、122C的表面的硬度更大。
在内链节滑动面111C、121C、112C、122C的一部分或整体上,也可以具有链节硬化层RH,该链节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优选销硬化层HL的表面粗糙度比内链节滑动面111C、121C、112C、122C的表面粗糙度更小。
多个销包含用于将链条连接成无端状的连接销,连接销的表面状态也可以形成为与其他销150、160不同。
如图9所示,优选第1内链节滑动面111C在第1内链节轴向DA上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LL1。
优选第2内链节滑动面112C在所述第2内链节轴向DB上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LL2。
优选第1内链节滑动面111C具有200HV以上2500HV以下的第1内链节滑动面硬度。
优选第2内链节滑动面121C具有200HV以上2500HV以下的第2内链节滑动面硬度。
如图9所示,第1内链节滑动面111C具有被定义在第1内链节轴向DA上的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LL1,第2内链节滑动面112C具有定义在第2内链节轴向DB上的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LL2。
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第1销150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P1、第1销轴向端面153、第2销轴向端面154、相对于第1销中心轴心P1在第1销轴向DP上且在第1销轴向端面153和第2销轴向端面154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155。
第1销轴向长度LP1被定义在第1销轴向DP上且第1销轴向端面153和第2销轴向端面154之间,优选第1销轴向长度LP1相对于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LL1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6以下。
优选第1销轴向长度LP1相对于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LL2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6以下。
如图10所示,第3内链节滑动面121C具有被定义在第3内链节轴向DC上的第3轴向滑动面长度LL3,第4内链节滑动面122C具有被定义在第4内链节轴向DD上的第4轴向滑动面长度LL4。
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第2销160具有第2销中心轴心P2、第3销轴向端面163、第4销轴向端面164、相对于第2销中心轴心P2在第2销轴向DP2上且在第3销轴向端面163和第4销轴向端面164之间延伸的第2轴体165。
第2销轴向长度LP2在第2销轴向DP2上被定义在第3销轴向端面163和第4销轴向端面164之间,优选第2销轴向长度LP2相对于第3轴向滑动面长度LL3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6以下。
优选第2销轴向长度LP2相对于第4轴向滑动面长度LL4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6以下。
如图9所示,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具有相对于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A1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1径向厚度WL1,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具有相对于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A3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2径向厚度WL2。
第1销轴向长度LP1在第1销轴向上被定义在第1销轴向端面153和第2销轴向端面154之间,优选第1销轴向长度LP1相对于第1径向厚度WL1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上15以下。
优选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LP1相对于第2径向厚度WL2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上15以下。
如图10所示,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具有相对于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A2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3径向厚度WL3,与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121B相同,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122B具有相对于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A4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4径向厚度WL4。
第2销轴向长度LP2在第2销轴向DP2上被定义在第3销轴向端面163和第4销轴向端面164之间,优选第2销轴向长度LP2相对于第3径向厚度WL3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上15以下。
优选所述第2销轴向长度LP2相对于第4径向厚度WL4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上15以下。
如图8所示,在第1销周向上,在第1销轴向端面153的整周上形成有第1止脱部156,在第1销周向上,在第2销轴向端面154的整周上形成有第2止脱部157。
第1止脱部156是通过铆接工序形成在第1销轴向端面153的整周上,第2止脱部157是通过铆接工序形成在第2销轴向端面154的整周上。
第1销轴向端面153相对于第2外链节面135是位于同一平面上,或是在相对于第1销中心轴心P1的第1销轴向DP上,位于第1外链节面134和第2外链节面135之间,第2销轴向端面154相对于第4外链节面145是位于同一平面上,或是如图8所示,在相对于第1销中心轴心P1的第1销轴向DP上,位于第3外链节面144和第4外链节面145之间。
优选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将第1销150以压入状态穿通到第1外链节开口131A及第3外链节开口141A中。优选在所述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将第2销160以压入状态穿通到所述第2外链节开口132A及所述第4外链节开口142A中。
第1内链节板110至少在第1内链节中间部113上,具有从第1内链节面114朝向第2内链节面115而形成的第1内链节凹部116。
第2内链节板120至少在第2内链节中间部123上,具有从第3内链节面124朝向第4内链节面125而形成的第2内链节凹部126。
第1内链节中间部113的第2内链节面115为平坦面,第2内链节中间部123的第4内链节面125为平坦面。
在第2内链节面115上的第1内链节开口111A周围,形成有第1内链节开口凹部111D,在第2内链节面115上的第2内链节开口112A周围,形成有第2内链节开口凹部112D。
在第4内链节面125上的第3内链节开口121A周围,形成有第3内链节开口凹部121D,在第4内链节面125上的第4内链节开口122A周围,形成有第4内链节开口凹部122D。
第1内链节板110的第1内链节端部111具有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1E,该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1E被构成为,在链条100与链轮的链轮齿卡合时,对链轮齿进行保持。
第1内链节板110的第2内链节端部112具有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2E,该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2E被构成为,在链条100与链轮的链轮齿卡合时,对链轮齿进行保持。
在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1E的第1内链节面114上,形成有第1内链节倒角部117,在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12E的第1内链节面114上,形成有第2内链节倒角部118。
第2内链节板120的第3内链节端部121具有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1E,该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1E被构成为,在链条100与链轮的链轮齿卡合时,对链轮齿进行保持。
第2内链节板120的第4内链节端部122具有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2E,该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2E被构成为,在链条100与链轮的链轮齿卡合时,对链轮齿进行保持。
在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1E的第3内链节面124上,形成有第3内链节倒角部127,在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122E的第3内链节面124上,形成有第4内链节倒角部128。
第1外链节板130及第2外链节板140通过第1销150及第2销160而结合。
第1内链节板110及第2内链节板120通过第1销150及第2销160而结合。
第1内链节板110及第2内链节板120的结合体相对于第1外链节板130及第2外链节板140的结合体而被连结成,以第1销150的中心轴及第2销160的中心轴为中心可旋转。第1内链节板110及第2内链节板120的结合体与第1外链节板130及第2外链节板140的结合体交互配置,而被连结成环路状。
滚子170被构成为,在链条100的组装状态下,位于第1内链节板110的第1内链节面114和第2内链节板120的第3内链节面124之间。
滚子170位于第1内链节板110的第1内链节端部111和第2内链节板120的第3内链节端部121之间。
滚子170具有使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112B、121B、122B穿通的滚子孔171。
滚子170相对于环状轴向突出部111B、112B、121B、122B可相对旋转,且在将链条100安装到自行车A时,滚子170与链轮齿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链条100上,在销150、160的外周面151、161的至少与内链节板110、120的内链节滑动面111C、121C、112C、122C进行滑动的部位上,形成有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的销硬化层。
通过在销的表面上用上述这些材料形成销硬化层,与简单通过热处理等来使销的材料硬化的工艺相比,可增大表面硬度以降低磨损,另一方面,由于相反会增加滑动对象的磨损,因此优选表面硬度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于在换挡时,链条会被换挂到并设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链轮上,因此定向会发生偏移,且是在宽度方向上产生弯曲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因此,在内链节滑动面和销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不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滑动,且滑动部位总在变化,滑动部位的按压力也不是一定的,还会频繁发生冲击性增加。
此时,由于内链节(弯曲成凹状)的滑动部位比销(弯曲成凸状)的滑动部位更不容易弹性变形,导致不容易吸收按压力和衝撃,因此在表面硬度相同时,销的外周面一方会比内链节滑动面产生更大的磨损和破损。
因而,通过在销的外周面上设置比内链节滑动面的表面的硬度更大的销硬化层,可在提高销的耐磨性,抑制链条的伸长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此外,如果在内链节滑动面上也设置链节硬化层,则可进一步提高内链节滑动面的耐磨性,并抑制链条的伸长。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链条而进行了说明,但如果是具有相同结构的链条,则实际用途不受限制,此外,即使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结构的链条上,通过设置销硬化层、链节硬化层等表面硬化层,也可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图11的剖面线所示,在销150、160的外周面151、161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销硬化层。
以下,示出有在销150、160以外的其他部件上设置表面硬化层的优选的部位。
在内链节板上,可列举图12a的剖面线所示的与销150、160进行滑动的内链节滑动面(111C等)、图12b的剖面线所示的与链轮的齿进行滑动的内链节凹部(116)、图12c的剖面线所示的与滚子的内周面进行滑动的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等)的外周面、图12d的剖面线所示的与滚子的侧面进行滑动的内链节倒角部(117等)、图12e的剖面线所示的与外链节板进行滑动的内链节面(115等)等。
在外链节板上,可列举图13a的剖面线所示的第2外链节面(135)等的两端侧的倒角部、图13b的剖面线所示的第2外链节面(135)等平面部、图13c的剖面线所示的第1外链节中间部(133)等的倒角部等。
在滚子上,可列举图14a的剖面线所示的与内链节板的环状轴向突出部(112B等)的外周面进行滑动的内周面、图14b的剖面线所示的与链轮的齿进行滑动的外周面、图14c的剖面线所示的与内链节倒角部(117等)进行滑动的侧面等。
此外,图15a至图15c示出有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衬套230的链条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衬套230上设置表面硬化层的优选的部位可列举有,如图15a所示与销250的外周面进行滑动的内周面、如图15b所示与滚子240的内周面进行滑动的外周面、如图15c所示与侧方的部件进行滑动的端面等。
在卷挂链条的链轮300上设置表面硬化层的优选的部位可列举有,如图16a所示的包含齿310的外周侧的端面、如图16b所示的包含齿310顶端附近的倾斜部的顶端侧的侧面等。

Claims (28)

1.一种链条,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多个内链节板、所述多个外链节板或所述多个销中的任一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2.一种链条,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多个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滚子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3.一种链条,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多个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衬套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硬化层具有1000HV以上3500HV以下的滑动面硬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硬化层的滑动面硬度比滑动的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表面的硬度更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销包含用于将链条连接成无端状的连接销,
所述连接销的表面状态被形成为与其他销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内链节板包含第1内链节板和第2内链节板,
所述多个外链节板包含第1外链节板和第2外链节板,
所述多个销包含第1销,
所述第1内链节板包含:
第1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1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1内链节开口的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
第2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2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2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2内链节开口的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
第1内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1内链节端部及所述第2内链节端部连结;
第1内链节面;
及第2内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在第1内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相反侧,
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连结的第1近端,以及第1远端,
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连结的第2近端,以及第2远端,
所述第2内链节板包含:
第3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3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3内链节开口的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
第4内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的第4内链节开口,及相对于所述第4内链节中心轴心在周向上包围所述第4内链节开口的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
第2内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3内链节端部及所述第4内链节端部连结;
第3内链节面,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在所述第1内链节轴向上朝向所述第1内链节板的所述第1内链节面;
及第4内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在第2内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3内链节面相反侧,
所述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3内链节面连结的第3近端,以及被配置成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的所述第1远端相对的第3远端,
所述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3内链节面连结的第4近端,以及被配置成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的所述第2远端相对的第4远端,
所述第1外链节板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不介由其他内链节板或其他外链节板,而与所述第1内链节板邻接,
所述第1外链节板包含:
第1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1外链节开口;
第2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2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2外链节开口;
第1外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1外链节端部及所述第2外链节端部连结;
第1外链节面;
及第2外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1外链节中心轴心在第1外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1外链节面相反侧,
所述第2外链节板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不介由其他内链节板或其他外链节板,而与所述第2内链节板邻接,
所述第2外链节板包含:
第3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3外链节开口;
第4外链节端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平行而延伸的第4外链节中心轴心的第4外链节开口;
第2外链节中间部,将所述第3外链节端部及所述第4外链节端部连结;
第3外链节面,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在所述第1外链节轴向上朝向所述第1外链节板的所述第1外链节面;
及第4外链节面,相对于所述第3外链节中心轴心在第2外链节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3外链节面相反侧,
所述第1销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穿通在所述第1外链节开口、所述第3外链节开口、第1内链节开口及第3内链节开口中,且具有在所述链条的使用状态下与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及所述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进行滑动的第1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销包含第2销,
所述第2销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穿通在所述第2外链节开口、所述第4外链节开口、第2内链节开口及第4内链节开口中,且具有在所述链条的使用状态下与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及所述第4环状轴向突出部进行滑动的第2外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的第1近端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通过单一材料而一体连结,
所述第2环状轴向突出部的第2近端与所述第1内链节面通过单一材料而一体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链节滑动面包含第1内链节滑动面和第2内链节滑动面,
所述第1内链节板具有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1内链节开口的内周面及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上,平行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销的所述第1外周面进行滑动,
所述第2内链节板具有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3内链节开口的内周面及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上,平行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销的所述第1外周面进行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在所述第1内链节轴向上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
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在所述第2内链节轴向上具有0.5mm以上3.5mm以下的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具有200HV以上2500HV以下的第1内链节滑动面硬度,
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具有200HV以上2500HV以下的第2内链节滑动面硬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链节滑动面具有定义在所述第1内链节轴向上的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
所述第2内链节滑动面具有定义在所述第2内链节轴向上的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
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
第1销轴向长度在所述第1销轴向上被定义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3.5以上6以下,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轴向滑动面长度的比例为3.5以上6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内链节中心轴心而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1径向厚度,
所述第3环状轴向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3内链节中心轴心而被定义在径向上的第2径向厚度,
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
第1销轴向长度在所述第1销轴向上被定义在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径向厚度的比例为6以上20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1径向厚度的比例为8以上15以下,
所述第1销轴向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径向厚度的比例为8以上15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具有第1销中心轴心、第1销轴向端面、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在第1销轴向上且所述第1轴向端面和所述第2轴向端面之间延伸的第1轴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销周向上,在所述第1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形成有第1止脱部,
在所述第1销周向上,在所述第2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形成有第2止脱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止脱部是通过铆接工序形成在所述第1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
所述第2止脱部是通过铆接工序形成在所述第2销轴向端面的整周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2外链节面是位于同一平面上,或是,在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的第1销轴向上,位于所述第1外链节面和所述第2外链节面之间,
所述第2销轴向端面相对于所述第4外链节面是位于同一平面上,或是,在相对于所述第1销中心轴心的第1销轴向上,位于所述第3外链节面和所述第4外链节面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20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链条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销是在压入状态下被穿通到所述第1外链节开口及所述第3外链节开口中。
22.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链节板,至少在所述第1内链节中间部上,具有从所述第1内链节面朝向所述第2内链节面而形成的第1内链节凹部,
所述第2内链节板,至少在所述第2内链节中间部上,具有从所述第3内链节面朝向所述第4内链节面而形成的第2内链节凹部。
23.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22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链节中间部的所述第2内链节面是平坦的,
所述第2内链节中间部的所述第4内链节面是平坦的。
24.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1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1内链节开口凹部,
在所述第2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2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2内链节开口凹部,
在所述第4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3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3内链节开口凹部,
在所述第4内链节面上的所述第4内链节开口周围,形成有第4内链节开口凹部。
25.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链节板的所述第1内链节端部具有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
所述第1内链节板的所述第2内链节端部具有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
在所述第1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1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1内链节倒角部,
在所述第2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1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2内链节倒角部。
26.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内链节板的所述第3内链节端部具有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
所述第2内链节板的所述第4内链节端部具有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所述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被构成为,在所述链条与链轮齿在链轮上卡合时,对所述链轮齿进行保持,
在所述第3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3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3内链节倒角部,
在所述第4内链节链轮齿保持部的所述第3内链节面上,形成有第4内链节倒角部。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所述的链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销包含具有在纵长方向上贯穿的销贯穿孔的销。
28.一种链条传动机构,具有具备多个内链节板、多个外链节板、多个销的链条以及卷挂所述链条的多个链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链轮包含下述构成,即,在与其他零件的滑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上具有表面硬化层,所述表面硬化层包含Cr碳化物、Ti碳化物、V碳化物、Nb碳化物、Cr氮化物、Ti氮化物、V氮化物及Nb氮化物中的任意1种。
CN202111483930.3A 2020-12-22 2021-12-07 链条 Pending CN1147189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2701 2020-12-22
JP2020-212701 2020-12-22
JP2021012305A JP2022099213A (ja) 2020-12-22 2021-01-28 チェーン
JP2021-012305 2021-0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18989A true CN114718989A (zh) 2022-07-08

Family

ID=8184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3930.3A Pending CN114718989A (zh) 2020-12-22 2021-12-07 链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6115A1 (zh)
KR (1) KR20220090441A (zh)
CN (1) CN114718989A (zh)
DE (1) DE102021134077A1 (zh)
TW (1) TW20222974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68651B1 (fr) * 1984-08-03 1989-04-28 Sedis Transmissions Mec Chaine de transmission
JP2532968Y2 (ja) * 1991-05-17 1997-04-16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継手構造
US5376055A (en) * 1993-07-29 1994-12-27 Bauman; Robert C. Transmission chain with readily engageable connecting pin
JP3199225B2 (ja) * 1996-12-12 2001-08-13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3226039B1 (ja) * 2000-08-29 2001-11-05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両面噛み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3719971B2 (ja) * 2001-11-06 2005-11-2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耐摩耗性被覆物を被覆した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03269549A (ja) * 2002-03-19 2003-09-25 Tsubakimoto Chain Co 耐摩耗性チェーン
JP3656844B2 (ja) * 2002-07-23 2005-06-08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自動車エンジン用タイミングチェーン
JP3659963B2 (ja) * 2003-10-28 2005-06-15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自動車エンジン用タイミングチェーン
JP2006002811A (ja) * 2004-06-15 2006-01-05 Tsubakimoto Chain Co 両面噛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06132637A (ja) * 2004-11-04 2006-05-25 Tsubakimoto Chain Co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DE202005008582U1 (de) * 2005-05-31 2005-07-28 Arnold & Stolzenberg Gmbh Rollenkette
JP4201784B2 (ja) * 2005-08-05 2008-12-2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直噴型エンジン用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219350B2 (ja) * 2005-09-26 2009-02-0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両面噛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322244B2 (ja) * 2005-11-11 2009-08-26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両面噛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08019923A (ja) * 2006-07-11 2008-01-31 Tsubakimoto Chain Co 自動車エンジン用チェーン
JP4771879B2 (ja) * 2006-07-18 2011-09-1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自動車エンジン用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TWI405917B (zh) * 2006-09-06 2013-08-21 Tsubakimoto Chain Co Water rust paint, water rust coating and high corrosion resistant surface treatment chain
JP2008075854A (ja) * 2006-09-25 2008-04-03 Tsubakimoto Chain Co 無給油チェーン
US7325391B1 (en) * 2007-03-02 2008-02-05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JP4944644B2 (ja) * 2007-03-12 2012-06-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
JP4448154B2 (ja) * 2007-05-08 2010-04-07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自動車エンジン用チェーン
JP5213968B2 (ja) * 2009-01-30 2013-06-19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上塗り塗料、耐食表面処理チェーン、及び耐食表面処理スプロケット
US8734280B2 (en) * 2011-06-15 2014-05-27 Shimano Inc. Inner link plate for bicycle chain
US8905880B2 (en) * 2012-08-06 2014-12-09 Shimano Inc. Chain connecting pin
DE102012217020B4 (de) * 2012-09-21 2022-02-1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erstellverfahren eines Kettenelements mit einer Bor und Vanadium enthaltenden Randschicht
JP6096481B2 (ja) * 2012-11-16 2017-03-15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及びその表面熱処理方法
US9303725B2 (en) * 2013-09-27 2016-04-05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9303726B2 (en) * 2013-09-27 2016-04-05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9255624B2 (en) * 2013-09-27 2016-02-09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10190659B2 (en) * 2014-04-10 2019-01-29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JP5871990B2 (ja) * 2014-04-25 2016-03-0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
JP5843917B2 (ja) * 2014-04-25 2016-01-13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
US10295019B2 (en) * 2014-04-28 2019-05-21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9541159B2 (en) * 2014-12-01 2017-01-10 Wen-Pin Wang Chain plate structure
DE102016009814A1 (de) * 2015-09-09 2017-03-09 Sram Deutschland Gmbh Rollenketten-Innenlasche
DE102016215709A1 (de) * 2015-08-28 2017-03-02 Tsubakimoto Chain Co. Kettenkomponente und Kette
ITUB20154794A1 (it) * 2015-11-06 2017-05-06 Campagnolo Srl Catena per bicicletta e sistema di trasmissione del moto comprendente tale catena
US9939045B2 (en) * 2016-07-15 2018-04-10 Shimano Inc. Link plates for bicycle chain
DE102017009632A1 (de) * 2016-11-03 2018-05-03 Sram Deutschland Gmbh Rollenketten für Fahrräder
US20180283496A1 (en) * 2017-03-28 2018-10-04 Tsubakimoto Chain Co. Chain component and chain
US10618598B2 (en) * 2017-09-29 2020-04-14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11078987B2 (en) * 2017-08-08 2021-08-03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10480617B2 (en) * 2017-08-08 2019-11-19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10982733B2 (en) * 2017-09-29 2021-04-20 Shimano Inc. Bicycle-chain outer link plate and bicycle chain
US10648538B2 (en) * 2017-09-29 2020-05-12 Shimano Inc. Bicycle-chain outer link plate and bicycle chain
US10794452B2 (en) * 2018-04-06 2020-10-06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DE102018207361A1 (de) * 2018-05-11 2019-11-14 Sram Deutschland Gmbh Asymmetrische Fahrradketten-Innenlasche, Fahrradketten-Außenlasche und Fahrradkette mit wenigstens einer derartigen Lasche
JP2020125785A (ja) * 2019-02-01 2020-08-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2021046889A (ja) * 2019-09-18 2021-03-25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伝動システム
DE102020211481A1 (de) * 2019-10-08 2021-04-08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kette mit partiell reduzierter aussenkontur der innenlasche
TWI722753B (zh) * 2020-01-06 2021-03-21 桂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鏈片
JP2023132039A (ja) * 2022-03-10 2023-09-2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96115A1 (en) 2022-06-23
TW202229745A (zh) 2022-08-01
DE102021134077A1 (de) 2022-06-23
KR20220090441A (ko) 2022-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8334B2 (en) Pin and chain
US6733410B2 (en) Wear-elongation resistant silent chain
US20110009221A1 (en) Silent chain transmission system
JP3076023B1 (ja) 低摩耗伸び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322244B2 (ja) 両面噛合い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US6805646B2 (en) Double-sided meshing type silent chain
US6575863B2 (en) Inwardly cambered rocker joint for a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JP5386116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US7329198B2 (en) Silent chain
US20020049107A1 (en) Small pitch silent chain with freely rotating pins having wear resistant coating
EP0877178B1 (en) Chain assembly using formed bushings with inverted teeth
JP3091456B1 (ja) 耐摩耗性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US20020132690A1 (en) Silent chain
GB2334564A (en) A transmission chain link having a lubrication recess
US6387003B2 (en) Chain with improved rocker pin joint structure
JPH11201238A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718989A (zh) 链条
JP2022099213A (ja) チェーン
JP4394215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GB2430475A (en) Double-sided engagement type silent chain
JP3096267B2 (ja) 伝動用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4625113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2002266989A (ja) スプロケット
JP2021017929A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2553206Y2 (ja) 両面駆動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