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7848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7848A
CN110267848A CN201780085770.2A CN201780085770A CN110267848A CN 110267848 A CN110267848 A CN 110267848A CN 201780085770 A CN201780085770 A CN 201780085770A CN 110267848 A CN110267848 A CN 1102678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ly device
air supply
seat
wir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57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沼弘治
小林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7224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238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67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78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来自就座者的载荷不易施加给送风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框架部件,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状态下分离配置的一对侧框架、和连结一对侧框架的前框架(12);板状的支承部件(20),其被配置在一对侧框架之间,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载荷;和送风装置(40)。送风装置(40)被安装于支承部件(20),且作为其一部分的前侧部分被配置在前框架(12)的下侧。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vehicle seat)。
背景技术
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在架设于座椅座垫的前后框架的座椅弹簧上安装有送风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223836号
发明内容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送风装置被安装在座椅弹簧的中央附近,因此,来自坐在座椅上的就座者的载荷易于施加给送风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来自就座者的载荷不易施加给送风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送风装置的安装自由度。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效使用座椅内的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小伴随着送风装置的动作的振动和噪音。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小传递给就座者的送风装置的动作音。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送风装置的安装刚性。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座椅紧凑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具有:框架部件,其具有以相向的状态分离配置的一对相向框架、和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第1连结框架;板状的支承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一对相向框架之间,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载荷;和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所述支承部件,且其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第1连结框架的就座者侧的相反一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安装于支承部件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1连结框架的就座者侧的相反一侧,据此能够由第1连结框架支承来自就座者的载荷。据此,能够使来自就座者的载荷不易施加于送风装置。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能够构成为:具有支架,该支架被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就座者侧的相反侧,所述送风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被安装于所述支架。
据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的安装自由度。另外,能够提高座椅内的送风装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有效使用座椅内的空间。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框架部件具有第2连结框架,该第2连结框架相对于所述第1连结框架分离配置,且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架设线材,其架设于所述第1连结框架和所述第2连结框架;和板状的树脂部件,其与所述架设线材一体形成,所述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所述树脂部件。
据此,与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架设线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支承部件伴随着送风装置的动作的振动,或者减小由于送风装置动作时的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树脂部件具有从就座者侧来观察覆盖所述送风装置的至少叶轮的壁。
据此,能够由树脂部件的壁来遮挡由于叶轮的旋转而产生的声音,因此,能够减小向就座者传递的送风装置的动作音。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树脂部件具有向就座者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突起,所述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所述突起。
据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的安装自由度。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突起被配置在位于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相向方向上的所述架设线材的两侧。
据此,送风装置隔着树脂部件的被架设线材加强的刚性高的部分而被安装于树脂部件,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的安装刚性。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树脂部件具有供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的管道穿过的通孔。
据此,与以绕过支承部件的方式来配置管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座椅紧凑化。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框架部件是构成座椅座垫的框架的座垫框架,所述一对相向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所述第1连结框架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前部彼此,所述支承部件在前侧部分具有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倾斜部,所述送风装置被配置在所述倾斜部的下方。
据此,能够在支承部件的下方紧凑地配置送风装置,因此能够使座椅紧凑化。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框架部件是构成座椅座垫的框架的座垫框架,所述一对相向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所述第1连结框架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前部彼此,所述送风装置的前侧部分被安装于所述支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连结框架的下侧,后侧部分被直接安装于所述支承部件。
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的安装自由度。另外,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内的送风装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座椅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车辆用座椅的图。
图2是表示座垫框架和支承部件的图。
图3中的(a)是表示架设线材和加强线材的图,(b)是从上方来观察第2纵线与第2横线交叉的部分的图,(c)是从左右方向来观察的图,(d)是从左右方向来观察第1纵线与第2横线交叉的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支承部件的图。
图5是从上方来观察支承部件的图。
图6是图5的V-V剖视图。
图7是图5的W-W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图。
图9中的(a)是从下方来观察座垫框架和支承部件的图,(b)是从后方来观察座垫框架和支承部件的图。
图10是从上方来观察支承部件的前侧部分和盘式框架的图。
图11是图10的X-X剖视图。
图12是从下方来观察支承部件的框架抵接部附近的图。
图13是表示送风装置、支架和支承部件的图。
图14是从左右方向来观察送风装置、支架和支承部件的图。
图15中的(a)是从上方来观察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承部件的图,(b)是图(a)的Y-Y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上下是以由坐在座椅上的人(就座者)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为在汽车的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等中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主要具有座椅座垫S1和座椅靠背S2。
在座椅座垫S1的内部内置有构成座椅座垫S1的框架的、图2所示这种作为框架部件一例的座垫框架F1。座椅座垫S1通过在座垫框架F1上覆盖由聚氨酯泡沫等构成的垫材料、和由布、皮革等构成的表皮材料而构成。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座椅靠背S2通过在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的靠背框架上覆盖垫材料和表皮材料构成。
座垫框架F1具有作为一对相向框架的左、右侧框架11、作为第1连结框架的前框架12、作为第2连结框架的后框架13、和作为限制框架的盘式框架(pan frame)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相当于“一对相向框架的相向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与一对相向框架的相向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就座者侧”,下侧相当于“就座者侧的相反侧”。
左、右侧框架11是前后长的长形的框架,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状态分离配置。各侧框架11由钣金构成,具有周缘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截面形状。
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构成连结左、右侧框架11的一对连结框架。详细而言,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由金属制的管件构成,前框架12连结左、右侧框架11的前部彼此。另外,后框架13在前框架12的后方与前框架12分离配置,连结左、右侧框架11的后部彼此。
盘式框架14是连结左、右侧框架11的连结框架,由钣金构成。盘式框架14以连结左、右侧框架11的前端部彼此的方式来配置。
在框状的座垫框架F1的内侧、换言之,在左、右侧框架11之间配置有板状的支承部件20。支承部件20是隔着座椅座垫S1的未图示的垫材料来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载荷的部件,构成为具有架设线材100、加强线材200和板状的树脂部件300。在后面对细节进行叙述,但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是被配置在左、右侧框架11之间的线材。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由金属制的线材构成。另外,树脂部件300由树脂构成,通过嵌件成型等以覆盖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的状态与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一体形成。
如图3中的(a)所示,架设线材100被架设于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在本实施方式中,架设线材100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多根。具体而言,架设线材100包括作为左、右第1架设线材的左、右第1纵线110、和作为第2架设线材的2个第2纵线120。
左、右第1纵线110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分别具有作为延伸部的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弯曲部113、前侧倾斜部114、前侧钩状部115、后侧倾斜部116和后侧钩状部117。
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延伸部111相当于“第1延伸部”,后侧延伸部112相当于“第2延伸部”。
前侧倾斜部114从前侧延伸部111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后侧倾斜部116从后侧延伸部112的后端向斜上后方延伸。
前侧钩状部115是卡止于前框架12的部分,形成为从前侧倾斜部114的前端延伸且向上突起的大致圆弧形。另外,后侧钩状部117是卡止于后框架13的部分,从后侧倾斜部116的上端延伸且形成为大致圆弧形。
弯曲部113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延伸部111与后侧延伸部112之间,以相对于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为大致U字形的方式弯曲形成。另外,如图6所示,弯曲部113相对于通过左、右第1纵线110的各延伸部111、112的平面PL位于上侧。即,弯曲部113以相对于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如图3中的(a)所示,上述的前侧延伸部111从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中作为一方的前侧的端部大致向前方延伸,另外,后侧延伸部112从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中作为另一方的后侧的端部大致向后方延伸。
第2纵线120在左、右第1纵线110之间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分别具有延伸部121、前侧倾斜部124、前侧钩状部125、后侧倾斜部126和后侧钩状部127。
延伸部121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相对于左、右第1纵线110的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大致平行地配置。
前侧倾斜部124及前侧钩状部125形成为与第1纵线110的前侧倾斜部114及前侧钩状部115大致相同的形状,后侧倾斜部126及后侧钩状部127形成为与第1纵线110的后侧倾斜部116及后侧钩状部117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纵线110、120的前侧钩状部115、125相当于“形成于架设线材的钩状部”。
加强线材200以从上侧来观察与架设线材100(第1纵线110和第2纵线120)交叉的方式来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线材200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多条。具体而言,加强线材200包括第1横线210和被配置在第1横线210的前侧的第2横线220。
第1横线210由1根线材构成,具有作为第1加强线材的第1线部211及左、右第1支承部212、和作为第2加强线材的左右2个第2线部213。第1线部211及第2线部213以与第2纵线120的延伸部121交叉的方式来配置。
第1线部211沿左右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第1线部211为了避开就座者的坐骨位置SP而一部分被配置在坐骨位置SP的后方。详细而言,第1线部211具有左、右端部211A、从各端部211A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弯曲而向左右方向内侧的斜后方延伸的中间部211B、以连结左、右中间部211B的后端彼此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部211C,中央部211C被配置在坐骨位置SP的后方。另一方面,左、右端部211A被配置在比坐骨位置SP靠前方的位置。另外,左右端部211A的前后位置也可以配置为与坐骨位置SP相同。在本说明书中,坐骨位置SP是与就座者的坐骨的最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对应的位置。
第1支承部212从第1线部211的左右两端(各端部211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后方弯曲且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各第1支承部212从对应的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到后侧延伸部112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被配置在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的下侧。据此,第1支承部212通过树脂部件300从下侧来支承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并且,通过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从下侧来支承弯曲部113。如图3中的(a)所示,第1横线210的与第1纵线110交叉的部分即第1支承部212被配置在比第1纵线110的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靠下侧的位置,另一方面,与第2纵线120交叉的部分被配置在比第2纵线120靠上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第1横线210的第1线部211的中央部211C和第2线部2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比第2纵线120的延伸部121靠上侧的位置。
第2线部213从各第1支承部212的后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且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且在第1线部211的后方与第1线部211排列配置。当进一步进行说明时,如图5所示,第2线部213被配置在比第1线部211的被配置在坐骨位置SP后方的部分即中央部211C的更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3中的(a)所示,第2横线220具有中央部221、第1中间部222、第2中间部223和端部224。
中央部22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以与左、右第2纵线120的前侧倾斜部124交叉的方式被配置在前侧倾斜部124的上侧。
第1中间部222从中央部221的左右端部弯曲且向前侧倾斜部124的作为一端的后端侧延伸。
第2中间部223从第1中间部222的后端弯曲且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第2中间部223以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交叉的方式被配置在前侧延伸部111的上侧。
端部224从第2中间部223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弯曲且向前侧延伸部111的作为一端的后端侧延伸。
如图3中的(b)所示,第2横线220的第1中间部222从上侧来观察,与第2纵线120的前侧倾斜部124非平行。进一步而言,如图3中的(c)所示,第1中间部222从左右方向来观察与前侧倾斜部124交叉。在此,第2纵线120的前侧倾斜部124相当于“第1部分”,第2横线220的中央部221相当于“第2部分”,第1中间部222相当于“第3部分”。
另外,如图3中的(d)所示,第2横线220的端部224从左右方向来观察,与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交叉,与前侧延伸部111非平行。在此,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相当于“第1部分”,第2横线220的第2中间部223相当于“第2部分”,端部224相当于“第3部分”。
如图3中的(a)所示,树脂部件300覆盖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并且连结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详细而言,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配置为使交叉的部分彼此不接触而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树脂部件300覆盖并连结该状态的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的整体。因此,树脂部件300、详细而言构成树脂部件300的树脂进入架设线材100与加强线材200交叉的部分和加强线材200与架设线材100交叉的部分之间的间隙而设置。
如图4所示,树脂部件300构成为,具有基础部310、线材包覆部320、安装部330、第2支承部340、作为卡止部的前侧卡止部350、后侧卡止部360和一对左右框架抵接部370。
线材包覆部320是以包覆架设线材100或者加强线材200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覆盖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相对于基础部310或安装部330向上侧突起的压制肋状。线材包覆部320包括覆盖第1纵线110的第1纵线包覆部321、覆盖第2纵线120的第2纵线包覆部322、覆盖第1横线210的第1横线包覆部323、和覆盖第2横线220的第2横线包覆部32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纵线包覆部321和第2纵线包覆部322相当于“架设线材包覆部”,第1横线包覆部323和第2横线包覆部324相当于“加强线材包覆部”。线材包覆部320在架设线材100与加强线材200交叉的部分,以在架设线材100与加强线材200之间设有树脂的状态而连接。
基础部310是左、右第1纵线包覆部321之间的部分,以连接相邻的第1纵线包覆部321和第2纵线包覆部322、或者相邻的第2纵线包覆部322彼此的方式来设置。基础部310具有水平部311和形成于支承部件20的前侧部分的倾斜部312。
如图8所放大表示的那样,水平部311以沿第2纵线120的延伸部121的方式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在水平部311的上表面,在作为与线材包覆部320相同的一侧的上侧形成有突起的多个肋313。各肋313连接于线材包覆部320,与线材包覆部320一体形成。换言之,各肋313以从线材包覆部320延伸的方式来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提高树脂部件300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20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313包括第1肋313A、第2肋313B和第3肋313C。
第1肋313A被配置在前、后第1横线包覆部323之间,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第1肋313A的作为一端的后端连接于线材包覆部320中的后侧的第1横线包覆部323(覆盖第2线部213的部分)。并且,第1肋313A形成为使朝向作为另一端的前端从水平部31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换言之高度逐渐变小,而该第1肋313A的上表面向斜前下方倾斜的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由于设置第1肋313A而造成的阶梯感,因此,能够使人坐在座椅上时的就座感觉更良好。
第2肋313B和第3肋313C被配置在第1横线包覆部323与第2横线包覆部324之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第2肋313B的作为其一端的前端连接于第2纵线包覆部322,作为其另一端的后端连接于前侧的第1横线包覆部323(覆盖第1线部211的部分)。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树脂部件300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承部件20的刚性。另外,第3肋313C以与第2肋313B平行或者正交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横线包覆部323与第2横线包覆部324之间,通过第2肋313B和第3肋313C形成格子状的肋。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树脂部件300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承部件20的刚性。
倾斜部312以沿纵线110、120的前侧倾斜部114、124的方式从水平部311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还参照图14)。如图7所示,在倾斜部312的上表面配置有就座传感器30。就座传感器30是用于检测向车辆用座椅S就座的公知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30被配置在相邻的架设线材100、具体而言第2纵线120之间。详细而言,就座传感器30在倾斜部312的上表面的中央附近被配置在第2纵线包覆部322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就座传感器30被配置在树脂部件300的被相邻的第2纵线120加强的刚性高的部分之间,因此,能够提高就座传感器30的安装刚性。另外,在倾斜部312的中央附近形成有上下贯穿的大致矩形的第1通孔314。如图9所示,从就座传感器30延伸出的线束31以通过第1通孔314而被向支承部件20的下侧引出,且向前侧延伸的方式来铺设,并且连接于在盘式框架14上安装的连接器32。
如图8所示,树脂部件300具有第2纵线包覆部322覆盖前侧倾斜部124的第1包覆部322A,且具有第2横线包覆部324覆盖第1中间部222的第2包覆部324A,并且具有基础部310连接第1包覆部322A和第2包覆部324A的连接部310A。如上所述,第1中间部222与前侧倾斜部124非平行,因此,同第1中间部222与前侧倾斜部124平行的情况相比较,通过使被连接部310A连接的第1包覆部322A和第2包覆部324A的一方与另一方成为交错的位置关系,而难以使一方以另一方为轴转动。即,难以使树脂部件300的连接部310A附近变形。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树脂部件300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20的刚性。
安装部330是树脂部件300的左右两端部中的构成前侧部分的板状的部分,以从左、右第1纵线包覆部321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来设置。安装部330以沿纵线110、120的前侧倾斜部114、124的方式前后延伸。在安装部330、换言之在树脂部件300的避开线材包覆部320的位置形成有上下贯穿的多个安装孔331。安装孔331是用于在支承部件20上安装其他部件的孔。作为安装于支承部件20的其他部件,例如,如图9所示,能够举出与设置于车辆用座椅S的未图示的电机、面状加热器等电气零部件连接的线束81~83等。具体而言,线束81~83在被公知的线束夹84保持的状态下,通过将该线束夹84的未图示的爪卡合于安装孔331来安装于支承部件20。这样,通过使安装孔331形成于避开线材包覆部320的位置,能够在树脂部件300上容易地形成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孔331。另外,与例如在树脂部件300上形成与其他部件卡合的爪状的部分等来作为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支承部件20成为复杂的结构。另外,线束81~83连接于被安装在盘式框架14上的连接器85。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孔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基础部310等,只要是避开线材包覆部320的位置即可。
如图4所示,第2支承部340是树脂部件300的左右两端部中构成后侧部分的大致板状的部分,以从基础部310(详细而言,水平部311和倾斜部312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2支承部340以包围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的后端部、后侧延伸部112及弯曲部113、第1横线210的左右两端部和第2横线220的端部224的方式来覆盖。如图9所示,在第2支承部340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肋341、342。肋341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另外,肋342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如图6所示,左右延伸的肋342从前后方向来观察具有大致三角形状,从比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靠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到比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支承部340具有:第1包覆部340A,其覆盖第1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的后端部;第2包覆部340B,其覆盖第2横线220的端部224;和连接部340C,其连接第1包覆部340A和第2包覆部340B。如上所述,由于端部224与前侧延伸部111非平行,因此同端部224与前侧延伸部111平行的情况相比较,第1包覆部340A和第2包覆部340B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不易转动,第2支承部340的连接部340C附近不易变形。据此,能够提高树脂部件300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20的刚性。
前侧卡止部350是卡止于前框架12的部分,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大致半圆筒状。前侧卡止部350通过纵线110、120的前侧钩状部115、125被树脂部件300覆盖、具体而言被构成树脂部件300的树脂覆盖而构成。
如图4所示,后侧卡止部360是卡止于后框架13的部分。后侧卡止部360包括左、右第1后侧卡止部361、和被配置在左、右第1后侧卡止部361之间的第2后侧卡止部362。左、右第1后侧卡止部361分别通过对应的第1纵线110的后侧钩状部117被树脂覆盖而构成。另外,第2后侧卡止部362通过2个第2纵线120的后侧钩状部127被树脂覆盖而构成。另外,如图9中的(a)、(b)所示,线束81、82以在后框架13上通过左第1后侧卡止部361与第2后侧卡止部362之间的方式来配置。第1后侧卡止部361与第2后侧卡止部362之间的部分形成相对于第1后侧卡止部361和第2后侧卡止部362的上部凹进的凹部,因此,通过在该部分配置线束81、82,能够减小由于配置线束81、82而造成的阶梯感。
如图4所示,框架抵接部370是能从左右方向内侧抵接于盘式框架14的后述的位置限制面14A(参照图10)的部分,被设置在前侧卡止部350的左右两侧。详细而言,框架抵接部370以从前侧卡止部350的左右两侧比前侧卡止部350向上侧突出的方式来设置。框架抵接部370在前端部的左右方向外侧具有能抵接于盘式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的抵接面371。
如图10所示,盘式框架14具有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一对位置限制面14A。详细而言,盘式框架14在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具有朝向前侧凹进的大致U字形的凹部14B,该凹部14B的左右的面为位置限制面14A。树脂部件300(支承部件20)以其前端部进入盘式框架14的凹部14B的方式来配置,框架抵接部370与左右的对应的位置限制面14A的左右方向内侧相邻配置。当进一步进行说明时,框架抵接部370的抵接面371以与对应的位置限制面14A的左右方向内侧相邻,且与位置限制面14A相对的方式来配置。抵接面371和位置限制面14A形成为随着靠向盘式框架14和支承部件20排列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配置有支承部件20的一侧,即后侧而越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倾斜的倾斜面。如图11所示,框架抵接部370从前侧卡止部350的左右两侧,以比形成于盘式框架14的后侧边缘的位置限制面14A向上侧突出的方式来设置。
如图9和图11所示,由钣金构成的盘式框架14在凹部14B的左右方向外侧具有配置在框架抵接部37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板状部14C。在左板状部14C的下侧配置有线束82、83。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82、83相当于“电线”。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刚性高的座垫框架F1的下侧配置线束82、83,因此,能够抑制对配置在车辆用座椅S内的具有可挠性的部件即线束82、83施力。另外,线束82、83在被线束夹86保持的状态下,使该线束夹86与形成于板状部14C的安装孔14H卡合,据此线束82、83被安装于盘式框架14。
如图12中下侧所示,树脂部件300在前端部具有外侧壁381和肋382。
外侧壁381形成包括框架抵接部37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壁的、树脂部件300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壁。
肋382向下侧突出,以从大致前后延伸的外侧壁381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且连接于前侧卡止部350的上部的方式形成。肋382在前后方向上的框架抵接部370的倾斜的抵接面371的后端附近位置和比该位置靠后方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前后排列而设置有2个。肋382在前侧卡止部350被卡止于前框架12时,被配置在前框架12的上方。
如图13所示,在支承部件20的下侧配置有送风装置40。虽然省略图示,但座椅座垫S1的垫材料具有形成于上表面的多个通气孔和与通气孔连通的通气路径,送风装置40的吹出口40B通过管道50(参照图14)与通气路径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车辆用座椅S构成为,当送风装置40进行动作时,从座椅座垫S1的上表面吹出空气。
送风装置40作为一例为西洛可风扇,具有壳体41、叶轮42、和用于使叶轮42旋转的未图示的电机。
壳体41具有:壳体主体44,其收容叶轮42和电机;筒状的吹出部45,其从壳体主体44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和板状的固定部46,其从壳体主体44向外侧延伸。在壳体主体44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未图示的吸入口,在吹出部45的后端形成有用于吹出空气的吹出口40B。固定部46包括第1固定部46A、第2固定部46B和第3固定部46C。第1固定部46A以从壳体主体44向右斜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2固定部46B以从壳体主体44向左斜前方延伸的方式来形成。另外,第3固定部46C以从壳体主体44向大致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各固定部46形成有通孔46H。
送风装置40被安装于支承部件20。详细而言,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通过支架60而安装于支承部件20,后侧部分直接安装于支承部件20。
支架60被安装在支承部件20的下侧,具有板状的支架主体61、突起(boss)62A、62B和通孔63A、63B。支架主体61呈大致U字形,在与送风装置40的吸入口相向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下和后方开口的开口61A。突起62A、62B形成为从支架主体61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筒形。突起62A被设置在支架主体61的前端部的右侧,突起62B被设置在支架主体61的前端部的左侧。通孔63A、63B是上下贯穿的孔。通孔63A、63B隔着开口61A,通孔63A被设置于支架主体61的后端部的右侧,通孔63B被设置于支架主体61的后端部的左侧。
如图9所示,构成支承部件20的树脂部件300具有用于安装送风装置40的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S按照其规格,安装送风装置40的安装位置不同。具体而言,按照车辆用座椅S的规格,在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和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中的任一方上安装送风装置40。例如,在车辆用座椅S被用于右座位的情况下,在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上安装送风装置40,在车辆用座椅S被用于左座位的情况下,在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上安装送风装置40。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下面,主要对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具有多个从树脂部件300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筒形的突起391。突起391包括第1突起391A、第2突起391B和第3突起391C。第1突起391A、第2突起391B和第3突起391C以从下侧来观察位于三角形的顶点的方式来配置。详细而言,第1突起391A和第2突起391B以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排列的方式来配置,第3突起391C被配置在比第1突起391A和第2突起391B靠后方的位置,且左右方向上的第1突起391A与第2突起391B之间的位置。另外,第1突起391A被配置在右安装部330的前端部,第2突起391B和第3突起391C被配置在倾斜部312的前端部中的右第1纵线110与右第2纵线120之间的位置。当进一步进行说明时,第1突起391A被配置在右第1纵线110的右侧,第2突起391B和第3突起391C被配置在右第1纵线110的左侧。即,突起391被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右第1纵线110的两侧。
另外,如图9所示,针对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第1突起391A被配置在倾斜部312的前端部中的左、右第2纵线120之间的位置,第2突起391B和第3突起391C被配置在倾斜部312的前端部中的左第2纵线120与左第1纵线110之间的位置。当进一步进行说明时,针对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第1突起391A被配置于左第2纵线120的右侧,第2突起391B和第3突起391C被配置于左第2纵线120的左侧。即,针对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突起391A~391C也被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左第2纵线120的两侧。
在此,对向支承部件20安装送风装置40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当将送风装置40安装于支承部件20时,首先,将支架60安装在支承部件20的下侧。具体而言,将螺钉91穿插于支架60的通孔63A且与第1突起391A旋合,并且将螺钉92穿插于支架60的通孔63B且与第2突起391B旋合。在此之后,将送风装置40安装在支架60和支承部件20的下侧。具体而言,将螺钉93穿插于形成于送风装置40的第1固定部46A的通孔46H且与支架60的突起62A旋合,并且将螺钉94穿插于第2固定部46B的通孔46H且与支架60的突起62B旋合,据此将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安装于支架60。另外,将螺钉95穿插于形成于送风装置40的第3固定部46C的通孔46H且与树脂部件300的第3突起391C旋合,据此将送风装置40的后侧部分直接安装于支承部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的一部分通过支架60安装于支承部件20,因此,与送风装置40整体直接安装于支承部件20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送风装置40的安装自由度。另外,能够提高车辆用座椅S内的送风装置40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用车辆用座椅S内的空间。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通过将作为其一部分的前侧部分安装于支架60而通过支架60安装于支承部件20,后侧部分被直接安装于支承部件20,因此,能够在难以设置安装用的突起的前侧卡止部350的下方的位置安装送风装置40。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40的安装自由度。另外,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用座椅S内的送风装置40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车辆用座椅S内的空间。
另外,送风装置40被安装于树脂部件300,因此,与送风装置40被安装于金属制的架设线材100等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支承部件20伴随着送风装置40的动作的振动,或者减小由于送风装置40动作时的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送风装置40被安装于树脂部件300所设置的突出的突起391,因此,例如与送风装置40被安装于树脂部件300的平坦的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40的安装自由度。
另外,突起391被配置在架设线材100的两侧,因此,送风装置40隔着树脂部件300的被架设线材100加强的刚性高的部分而被安装于树脂部件300。据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40的安装刚性。
如图14所示,被安装于支承部件20的送风装置40被配置在构成支承部件20的树脂部件300的倾斜部312的下方。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支承部件20的下方将送风装置40紧凑地配置,因此能够使内置有送风装置40的车辆用座椅S紧凑化。另外,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被配置在金属制的前框架12的下侧。
如图9所示,在树脂部件300的倾斜部312,在第2突起391B的后侧的位置形成有上下贯穿的第2通孔315。第2通孔315与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对应而在倾斜部312的左右各设置有1个。如图14所示,第2通孔315是供连接于送风装置40的吹出部45的管道50穿过的通孔。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以绕过支承部件20的方式来配置管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座垫框架F1(座椅座垫S1)紧凑化,因此,能够使车辆用座椅S紧凑化。
另外,如图5所示,树脂部件300(倾斜部312)的前侧卡止部350与第2通孔315之间的部分从上侧来观察,成为覆盖送风装置40的壳体主体44、进一步而言,覆盖收纳于壳体主体44的叶轮42的作为壁的隔音壁316。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树脂部件300的隔音壁316来遮挡由于叶轮42的旋转而产生的声音,因此,能够减小向就座者传递的送风装置40的动作音。另外,隔音壁316也可以以从上侧来观察覆盖包括吹出部45的送风装置40整体的方式来设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能够由架设线材100、加强线材200、以及覆盖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的板状的树脂部件300来构成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载荷的支承部件20。其结果,能够由面来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载荷。另外,与支承部件由金属板来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支承部件20具有适度的可挠性。并且,由于能够通过由金属制的线材构成的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来加强板状的树脂部件300,因此能够使支承部件20具有适度的刚性。据此,能够使车辆用座椅S的就座感觉良好。另外,树脂部件300以使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不接触而隔开间隔的状态来覆盖,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线材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声音。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左、右第1纵线110分别具有相对于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以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113,因此,能够通过树脂部件300的第2支承部340,以就座者被左、右弯曲部113从左右两侧夹持的方式来进行支承。据此,能够提高车辆用座椅S的保持性。另一方面,弯曲部113通过使左、右第1纵线110的一部分弯曲来设置,因此,与独立于第1纵线110设置具有以从左右两侧夹持就座者的方式来进行支承的部分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车辆用座椅S的零部件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横线210的第1支承部212隔着延伸部111、112从下侧来支承弯曲部113,因此,即使在就座者就座时具有弯曲部113的第1纵线110向下侧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由第1支承部212来支承弯曲部113。其结果,能够抑制弯曲部113过于向下侧移动、换言之能够抑制弯曲部113过于下降。据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基于左、右弯曲部113的就座时的保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由第1支承部212来支承弯曲部113的前后两侧、具体而言支承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两方,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第1纵线110弯曲的情况下弯曲部113过于下降。据此,能够更良好地保持基于左、右弯曲部113的就座时的保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横线210的与第2纵线120交叉的部分被配置在比第2纵线120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由第2纵线120来支承具有第1支承部212的第1横线210。据此,抑制在第1纵线110弯曲的情况下第1横线210自身下降,因此,能够由第1支承部212更有效地抑制弯曲部113过于下降。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良好地保持基于左、右弯曲部113的就座时的保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部件300具有覆盖弯曲部113的板状的第2支承部340,因此,能够通过第2支承部340用面来支承就座者。据此,能够提高就座感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于第2支承部340的背侧的肋342延伸到比弯曲部113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由肋342进行支承来抑制弯曲部113以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为中心而试图向下侧的转动。据此,能够抑制由于来自就座者的载荷而左、右弯曲部113以向左右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进行变形,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基于左、右弯曲部113的就座时的保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由于具有以与纵线110、120交叉的方式来配置的第1线部211,因此,能够加强从就座者承受载荷的支承部件20。另外,第1线部211以避开坐骨位置SP的方式,其中央部211C被配置在坐骨位置SP的后方,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就座者的坐骨附近与第1线部211接触而造成的就座感觉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线部211之外,还具有第2线部213,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对支承部件20进行加强。另外,由于第2线部213被配置在比第1线部211的中央部211C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就座者的坐骨附近与第2线部213接触而造成的就座感觉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安装于支承部件20的送风装置40的作为一部分的前侧部分被配置在前框架12的下侧,因此,能够由金属制的刚性高的前框架12来承接来自坐在车辆用座椅S上的就座者的载荷并进行支承。据此,能够使来自就座者的载荷不易施加于送风装置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由于盘式框架14具有一对左右位置限制面14A,支承部件20具有一对左右框架抵接部370,因此,当支承部件20试图从图10所示的状态向左右方向较大地移动时,支承部件20的框架抵接部370从左右方向内侧抵接于盘式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据此,限制支承部件20进一步向左右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左右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部件20试图沿卡止着前侧卡止部350的前框架12左右移动,因此,通过将框架抵接部370设置于前侧卡止部350的左右两侧,能够使框架抵接部370从左右方向内侧良好地抵接于位置限制面14A。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左右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抵接部370以比位置限制面14A向上侧突出的方式来设置,因此,例如,即使框架抵接部370产生尺寸误差等,或者盘式框架14以能够通过倾斜机构等上下移动的方式来设置,也能够使框架抵接部370和位置限制面14A良好地抵接。据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左右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20具有从包括框架抵接部370的外侧壁381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肋382,因此,能够提高外侧壁381的刚性。据此,还能够提高框架抵接部370的刚性,因此,能够通过框架抵接部370与位置限制面14A的抵接来良好地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左右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抵接部370以比前侧卡止部350向上侧突出的方式来设置,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抵接面371的大小。据此,能够使框架抵接部370和位置限制面14A良好地抵接,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左右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限制面14A和抵接面371是随着靠向后侧而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倾斜面,因此,同位置限制面14A和抵接面371是与左右方向正交的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位置限制面14A与抵接面371抵接时的冲击。据此,能够减小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偏移时的冲击。
另外,框架抵接部370形成于树脂制的树脂部件300,因此,能够抑制形成于金属制的盘式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与框架抵接部370抵接时产生噪音。据此,能够对抑制支承部件20的位置偏移时产生的噪音进行抑制。
以上对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针对具体的结构,如下所述,能够在没有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宜地变更。另外,下面,对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记而适宜地省略说明,对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详细地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5中的(a)、(b)所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承部件20构成为:具有作为架设线材的左、右第1纵线110及1根第3纵线130、作为加强线材的第1横线210、以覆盖线110、130、210的状态一体形成的树脂部件300。
第3纵线130被配置于左、右第1纵线110之间,且被架设于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第3纵线130主要具有前侧的第1平行部131、后侧的第2平行部132、和被配置在第1平行部131与第2平行部132之间的弯曲部133。第1平行部131和第2平行部132相对于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直线L平行地配置。详细而言,第1平行部131和第2平行部132从上侧来观察被配置在同一直线L上,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弯曲部133以偏离直线L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弯曲。详细而言,弯曲部133的前部133A以相对于直线L向右侧突出为大致U字形的方式弯曲,后部133B以相对于直线L向左侧突出为大致U字形的方式弯曲。弯曲部133通过前部133A的后端和后部133B的前端相连接且沿左右方向平直地延伸,而整体具有大致S字形。
树脂部件300包括覆盖第3纵线130的第3纵线包覆部325来作为线材包覆部320的一部分。第3纵线包覆部325形成为相对于基础部310或安装部330向上侧突出的压制肋状,且具有覆盖弯曲部133的弯曲部包覆部326。另外,树脂部件300具有厚度比周围的部分厚的厚壁部317。厚壁部317与第3纵线包覆部325同样,形成为相对于周围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的压制肋状。厚壁部317包括第1厚壁部317A和第2厚壁部317B。第1厚壁部317A形成为连接由弯曲部包覆部326形成的前侧的开口部326A的、接近第1平行部131的端部和接近第2平行部132的端部的大致L字形。另外,第2厚壁部317B形成为连接由弯曲部包覆部326形成的后侧的开口部326B的、接近第1平行部131的端部和接近第2平行部132的端部的大致L字形。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弯曲部包覆部326的前侧部分和第1厚壁部317A、以及弯曲部包覆部326的后侧部分和第2厚壁部317B来形成具有大致矩形的轮廓的闭合的厚壁部分,因此,与没有设置厚壁部317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树脂部件300的刚性。据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20的刚性。
另外,在图15所示的方式中,就座传感器30配置于被弯曲部包覆部326的前侧部分和第1厚壁部317A包围的区域的内侧。根据这样的结构,就座传感器30被配置在由树脂部件300的第3纵线130和厚壁部317加强的刚性高的部分的内侧,因此能够提高就座传感器30的安装刚性。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厚壁部而示例出压制肋状的厚壁部317,但并不限定于此。换言之,厚壁部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是厚度比周围的部分厚的部分即可。另外,在图15中,示例出作为架设线材的第3纵线130具有第1平行部131、第2平行部132和弯曲部133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加强线材具有第1平行部、第2平行部和弯曲部,也可以为架设线材和加强线材两方具有第1平行部、第2平行部和弯曲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第1纵线110上各形成有1个弯曲部113,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各形成有多个。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加强线材的第1线部211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坐骨位置SP的后方,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坐骨位置SP的前方。另外,第1线部211也可以整体配置在坐骨位置SP的前方或者后方。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横线210构成为包括作为第1加强线材的第1线部211及第1支承部212、和作为第2加强线材的2个第2线部213,且由1根线材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构成作为第1加强线材的第1线部211及第1支承部212的线材、和分别构成作为第2加强线材的2个第2线部213的2根线材设置为独立部件。另外,在将构成第1加强线材的线材和构成第2加强线材的线材设置为独立部件的情况下,第2加强线材也可以不是由2根线材构成,而是由1根线材构成。另外,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第1加强线材和第2加强线材构成为由1根线材构成,与第1加强线材和第2加强线材由不同的线材来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线材的数量,因此能够削减车辆用座椅S的零部件数量。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1支承部212涵盖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被配置在前延伸部111、后延伸部112的下侧,从下侧来支承该延伸部111、11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1支承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中的一方的下侧交叉的方式来配置,从下侧来支承该一方。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1加强线材不具有第1支承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作为加强线材的第2横线220具有中央部221(第2部分)和第1中间部222(第3部分),且第1中间部222相对于第2纵线120(架设线材)的前侧倾斜部124(第1部分)非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是加强线材具有第2部分和第3部分,而是架设线材具有第2部分和第3部分,架设线材的第3部分与加强线材的第1部分非平行。在该情况下,树脂部件为了提高支承部件的刚性,期望构成为,具有覆盖加强线材的第1部分的第1包覆部、覆盖架设线材的第3部分的第2包覆部、和连接第1包覆部和第2包覆部的连接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整体被树脂部件300覆盖,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一部分向外部露出。例如,架设线材100和加强线材200也可以构成为:以使交叉的部分彼此不接触而隔开间隔的状态被树脂部件覆盖连结,而弯曲部113等其他部分不被树脂部件覆盖。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线材包覆部320向作为就座者侧的上侧突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向作为与就座者侧相反的一侧的下侧突起。另外,线材包覆部320也可以向上侧和下侧两方突起。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支承部件20的框架抵接部370和盘式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直接抵接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当参照图11进行说明时,也可以为:在框架抵接部370的抵接面371和位置限制面14A中的至少一方上配置橡胶、毡片等,使框架抵接部370和位置限制面14A隔着橡胶、毡片等来抵接。据此,能够减小抵接面371和位置限制面14A抵接时的声音和冲击。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框架抵接部370以比前侧卡止部350向上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在树脂部件上不设置向上侧突出的框架抵接部,而将前侧卡止部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面作为框架抵接部。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位置限制面14A和框架抵接部370设置于座垫框架F1和支承部件20的前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后侧。另外,位置限制面和抵接面也可以是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面。另外,具有位置限制面的框架和卡止支承部件的框架也可以是同一部件。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通过支架60安装于支承部件20,后侧部分被直接安装于支承部件2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送风装置也可以整体被安装于支架,通过支架安装于支承部件。另外,送风装置也可以整体直接安装于支承部件20。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被配置在倾斜部312的下方,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当参照图14进行说明时,送风装置也可以被配置在水平部311的下方。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被配置在前框架12的下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一部分的后侧部分也可以配置在作为第1连结框架的其他例子的后框架13的下侧。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送风装置40而示例出西洛可风扇,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螺浆风扇、涡轮风扇等。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车辆用座椅S通过送风装置40的动作来吹出空气,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送风装置的动作来吸入空气。另外,也可以为,送风装置例如能够通过切换叶轮的旋转方向来切换送风和吸引。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框架部件而示例出座垫框架F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框架部件也可以是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的靠背框架。即,车辆用座椅S也可以构成为,将包括架设线材、加强线材和树脂部件的板状的支承部件配置在框状的靠背框架的内侧,将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S1同样的结构应用于座椅靠背S2。另外,在将支承部件配置于靠背框架的内侧的结构中,前侧相当于“就座者侧”,后侧相当于“就座者侧的相反侧”。另外,在将支承部件配置于靠背框架的内侧的结构中,在采用靠背框架的侧框架来作为一对相向框架的情况下,上下方向相当于“与一对相向框架的相向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
另外,车辆用座椅S有时是将支承部件配置在靠背框架的内侧的结构,作为一对相向框架而能够采用框状的靠背框架的上下框架。另外,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还有时是将支承部件配置在座垫框架的内侧的结构,作为一对相向框架而能够采用框状的座垫框架的前后框架。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将靠背框架或座垫框架的左右框架作为连结框架。另外,车辆用座椅S例如有时能够采用架设线材架设于后框架13和盘式框架14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20构成为具有架设线材100、加强线材200和树脂部件30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支承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加强线材。另外,有时作为支承部件,能够采用仅由架设线材构成的支承部件、仅由树脂构成的板状的支承部件、由钣金构成的支承部件等。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而示例出搭载于汽车的车辆用座椅S,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搭载于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火车、船舶、航空器等的座椅。
另外,也可以将在所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说明的各要素任意地组合来实施。

Claims (9)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框架部件,其具有以相向的状态分离配置的一对相向框架、和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第1连结框架;
板状的支承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一对相向框架之间,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载荷;和
送风装置,
所述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所述支承部件,且其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第1连结框架的就座者侧的相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架,该支架被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就座者侧的相反侧,
所述送风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被安装于所述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具有第2连结框架,该第2连结框架相对于所述第1连结框架分离配置,且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架设线材,其架设于所述第1连结框架和所述第2连结框架;和板状的树脂部件,其与所述架设线材一体形成,
所述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所述树脂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件具有从就座者侧来观察覆盖所述送风装置的至少叶轮的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件具有向就座者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突起,
所述送风装置被安装于所述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被配置于在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相向方向上的所述架设线材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件具有供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的管道穿过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是构成座椅座垫的框架的座垫框架,所述一对相向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所述第1连结框架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前部彼此,
所述支承部件在前侧部分具有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倾斜部,
所述送风装置被配置在所述倾斜部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是构成座椅座垫的框架的座垫框架,所述一对相向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所述第1连结框架连结所述一对相向框架的前部彼此,
所述送风装置的前侧部分被安装于所述支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连结框架的下侧,后侧部分被直接安装于所述支承部件。
CN201780085770.2A 2017-03-24 2017-09-05 交通工具用座椅 Pending CN1102678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2240.4A CN114523889A (zh) 2017-03-24 2017-09-05 交通工具用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8960 2017-03-24
JP2017058960A JP6309130B1 (ja) 2017-03-24 2017-03-24 乗物用シート
PCT/JP2017/031908 WO2018173319A1 (ja) 2017-03-24 2017-09-05 乗物用シー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2240.4A Division CN114523889A (zh) 2017-03-24 2017-09-05 交通工具用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7848A true CN110267848A (zh) 2019-09-20

Family

ID=619018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2240.4A Pending CN114523889A (zh) 2017-03-24 2017-09-05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201780085770.2A Pending CN110267848A (zh) 2017-03-24 2017-09-05 交通工具用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2240.4A Pending CN114523889A (zh) 2017-03-24 2017-09-05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532679B2 (zh)
JP (1) JP6309130B1 (zh)
CN (2) CN114523889A (zh)
WO (1) WO20181733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3325B2 (ja) * 2017-03-24 2019-10-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148565B2 (en) * 2017-03-24 2021-10-19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WO2018216610A1 (ja) 2017-05-23 2018-11-2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077437A (ja) * 2017-10-24 2019-05-23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US10596939B2 (en) * 2017-12-13 2020-03-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lymeric seat cushion frame integrated module attachment system
JP7227451B2 (ja) * 2018-07-31 2023-02-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193704B2 (ja) * 2018-09-14 2022-12-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097637B2 (en) 2019-02-01 2021-08-24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JP7274878B2 (ja) * 2019-02-01 2023-05-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274879B2 (ja) * 2019-02-01 2023-05-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436773B2 (ja) * 2019-02-01 2024-02-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319053B2 (ja) * 2019-02-01 2023-08-0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222735B2 (ja) * 2019-02-01 2023-02-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237619B2 (ja) * 2019-02-01 2023-03-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348464B2 (ja) * 2019-02-01 2023-09-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290425B2 (ja) 2019-02-01 2023-06-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1516568B (zh) 2019-02-01 2023-05-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1730281B2 (en) 2019-02-01 2023-08-22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DE102019212992A1 (de) * 2019-08-29 2021-03-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und Hintersitzanlage
US11634093B2 (en) 2020-08-20 2023-04-25 Hi-Lex Controls, Inc. Seat module for cable arrangement
WO2024034493A1 (ja) * 2022-08-08 2024-02-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4106425A1 (ja) * 2022-11-16 2024-05-2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5325A (ja) * 2001-11-30 2003-06-10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内蔵型車両用シート
JP2012197032A (ja) * 2011-03-22 2012-10-18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745113A (zh) * 2011-04-20 2012-10-2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WO2015156218A1 (ja) * 2014-04-11 2015-10-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0343A (en) 1971-12-15 1974-04-02 Gen Motors Corp Vehicle seat
GB1460147A (en) 1973-02-16 1976-12-31 Yougflex Sa Seats
US3848251A (en) 1973-07-02 1974-11-12 Ibm Logical circuitry for recovering rpm decoded prm recorded data
JPS5377754A (en) 1976-12-20 1978-07-10 Toyota Motor Co Ltd Seat frame for vehicles
JPS5435764A (en) 1977-08-24 1979-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istance measuring apparatus
JPS54151703U (zh) 1978-04-13 1979-10-22
JPS54151703A (en) 1978-05-22 1979-11-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Device for removing soot
IT1131736B (it) 1980-07-18 1986-06-25 Toscana Gomma Gest Riunite Inserto elastico per sedili in particolare per poltrone di autoveicoli
JP2702517B2 (ja) 1988-08-19 1998-01-2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原盤記録装置および原盤記録方法
JPH0450835Y2 (zh) 1988-10-13 1992-12-01
US5823620A (en) 1997-04-17 1998-10-20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having lumbar support
US5927817A (en) * 1997-08-27 1999-07-27 Lear Corporation Ventilated vehicle seat assembly
DE19943890C1 (de) 1999-09-14 2001-02-15 Faure Bertrand Sitztech Gmbh Sitzteil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DE10220028B4 (de) 2002-05-04 2011-07-28 Schwarzbich, Jörg, 33607 Sitzeinlag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DE10351805A1 (de) 2002-11-08 2004-05-27 Denso Corp., Kariya Fahrzeugsitzklimaanlage
JP2005029085A (ja) 2003-07-10 2005-02-03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7140680B2 (en) 2003-01-22 2006-11-28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Fold down seat lumbar sup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5152482A (ja) 2003-11-28 2005-06-16 Bizen Hatsujo Kk 線材の結合構造及び線材の結合構造体並びにクッション受材
JP2005287537A (ja) * 2004-03-31 2005-10-20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
JP4085415B2 (ja) 2006-09-27 2008-05-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3137036U (ja) 2007-08-30 2007-11-08 株式会社 三晃社 椅子
JP5435764B2 (ja) 2008-01-22 2014-03-05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スプリングにおけるワイヤスプリングの製作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で製作されたクッションスプリング
JP5291945B2 (ja) * 2008-01-31 2013-09-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08038380B4 (de) * 2008-08-19 2010-11-11 Lear Corp., Southfield Ausrichtungssystem für eine Abstandsschicht in einem belüfteten Sitz
JP5365167B2 (ja) 2008-11-28 2013-12-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DE102009014335A1 (de) 2009-03-21 2010-09-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EP2374652B1 (en) 2010-04-09 2016-06-08 Fico Cables, Lda. Seat cushion mat with pressure sensor
CN201870168U (zh) 2010-06-22 2011-06-22 黄友成 一体式通风座垫
WO2012053620A1 (ja) 2010-10-22 2012-04-2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座席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着座センサの配置方法
JP2012106724A (ja) 2010-10-22 2012-06-07 Fujikura Ltd 着座セン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座席装置
WO2012086803A1 (ja) 2010-12-24 2012-06-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9061617B2 (en) 2011-05-17 2015-06-23 Igb Automotive Ltd. Thin ventilated seat for a vehicle and items of furniture
JP2013023003A (ja) * 2011-07-19 2013-02-04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EP2743123B1 (en) 2011-08-10 2017-05-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DE202011107805U1 (de) * 2011-10-06 2013-02-19 I.G. Bauerhin Gmbh Sitzgestell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2108506B4 (de) 2012-09-12 2024-03-28 Adient Us Llc Kraftfahrzeugschalensitz
JP6070267B2 (ja) 2013-02-27 2017-02-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561398B2 (ja) 2013-02-28 2014-07-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JP5940479B2 (ja) 2013-03-12 2016-06-29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WO2014167639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JP6094371B2 (ja) 2013-05-15 2017-03-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シート空調用の送風機を備えたシート
JP2015003576A (ja) 2013-06-20 2015-01-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067151A (ja) * 2013-09-30 2015-04-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5051777A2 (de) * 2013-10-08 2015-04-16 Gentherm Gmbh Luftfördereinrichtung
JP6167857B2 (ja) * 2013-11-04 2017-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165670B2 (ja) 2014-04-25 2017-07-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フレームのバネ部材取付け構造
JP6262067B2 (ja) * 2014-04-25 2018-01-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221599A (ja) 2014-05-22 2015-1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951682B2 (ja) 2014-06-02 2016-07-13 株式会社シンダイ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JP2016117406A (ja) 2014-12-22 2016-06-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の支持構造
CN204398935U (zh) 2015-01-19 2015-06-17 翦建华 汽车坐垫
JP6453093B2 (ja) 2015-02-06 2019-01-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6153300A (ja) 2015-02-17 2016-08-2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DE202015005265U1 (de) * 2015-07-28 2016-11-02 I.G. Bauerhin Gmbh Belüftungseinheit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9849817B2 (en) * 2016-03-16 2017-12-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mposite seat structure
JP6720822B2 (ja) * 2016-10-14 2020-07-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04882B2 (ja) * 2016-10-28 2018-10-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75278B2 (ja) * 2017-03-24 2019-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5325A (ja) * 2001-11-30 2003-06-10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内蔵型車両用シート
JP2012197032A (ja) * 2011-03-22 2012-10-18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745113A (zh) * 2011-04-20 2012-10-2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WO2015156218A1 (ja) * 2014-04-11 2015-10-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6163866A (zh) * 2014-04-11 2016-11-2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20170036575A1 (en) * 2014-04-11 2017-02-09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61915A (ja) 2018-10-18
US11370338B2 (en) 2022-06-28
US20180272908A1 (en) 2018-09-27
US10889217B2 (en) 2021-01-12
WO2018173319A1 (ja) 2018-09-27
US20210129724A1 (en) 2021-05-06
JP6309130B1 (ja) 2018-04-11
US20200130548A1 (en) 2020-04-30
US10532679B2 (en) 2020-01-14
CN114523889A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784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648258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58332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9073466B2 (en) Vehicle seat
CN115431854B (zh) 车辆座椅
US9090188B2 (en) Vehicular seats
JP658332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5357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6132448A (ja) 乗物用空調シート
JP2019026255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4567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83606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4372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0612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5271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437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069782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3323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401964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106643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179773A (ja) シートバ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