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0249B - 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0249B
CN104870249B CN201380066978.1A CN201380066978A CN104870249B CN 104870249 B CN104870249 B CN 104870249B CN 201380066978 A CN201380066978 A CN 201380066978A CN 104870249 B CN104870249 B CN 104870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auto use
seat
use chair
seat inse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69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0249A (zh
Inventor
阿部浩久
阿久津武志
井川阳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58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88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858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595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860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46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56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92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64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586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8525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10436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4870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0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2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with locking elements expanding inside or under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 B60N2/01541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with locking elements expanding inside or under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using moving hoo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7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 B60N2/3075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stowed in re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控制旋转连杆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实现收纳情况下小型化的车用座椅。收纳功能的车用座椅(S)具备,连结于车用座椅(S)的座椅衬垫(1),且为了将座椅衬垫(1)移动至收纳位置,而相对于车体地板旋转的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配置于车用座椅(S)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消除旋转连杆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导向连杆(23)配置于车用座椅(S)前后方向上与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不同的位置,且可以实现小型收纳车用座椅(S)。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使连结于座椅衬垫上的旋转连杆旋转,可将座椅衬垫以及座椅靠背收纳于车体地板上形成的收纳位置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可收纳于车体地板上形成的收纳位置的车用座椅已被公知,其中,存在一种相当于车辆后排座位的车用座椅,向后方弹起后可收纳于设置在车体地板后方的凹部的车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用于收纳车用座椅的机构,连结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和车体地板之间,相对于车体地板旋转的旋转连杆已被公知。通过此旋转连杆的旋转动作,包括座椅衬垫在内的就座部会朝向收纳位置移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用座椅中,如图28所示,上述旋转连杆100在座椅衬垫前侧具备2个,后侧具备2个,在座椅收纳时这些旋转连杆100一边同步一边相对于车体地板旋转。
专利文献1:特开4019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可收纳的车用座椅一般如专利文献1所示,设置多个上述旋转连杆100,当然,这些旋转连杆100必须配置在旋转时互不干扰的位置。另一方面,关于车用座椅的收纳,期待可以更小型化地收纳。然而,多个旋转连杆100的配置布局导致无法确保更宽阔的设置空间,实现收纳状态下车用座椅的小型化变得困难。
还有,在配置多个旋转连杆100时,需要考虑平衡问题,例如,期待在车用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旋转连杆100提供的支持刚性是均衡的。
还有,关于多个旋转连杆100的配置位置,需要将其设置在,谋求收纳状态下的车辆座椅的小型化的同时,使配置的自由度得到确保,进一步地还有,抑制各个旋转连杆100之间的干扰或旋转连杆100和其他部件之间的干扰的位置。
还有,在车辆的构成部件方面,期待实现保护环境的节省资源化,以及为了提高燃料消耗率的轻量化。另一方面,旋转连杆100是对应车用座椅的收纳以及取出而工作的结构,为了其寿命延长化,需要具备高度的刚性。
还有,成为座椅衬垫骨架的衬垫框架,一般具备左右一对的侧部框架、接续左右侧部框架各自前端部分的前部连结部件、接续侧部框架各自后端部分的棒状连结管、架设在侧部框架前端部上面空间的盘式框架。因为具备盘式框架,座椅衬垫的刚性可以得到维持。
此时,由于盘式框架覆盖着从衬垫框架前端至中央附近的位置,容易对在使用位置和存储位置之间移动车用座椅的设计产生限制,因此要求抑制其与构成座椅移动机构的部件之间的干扰,提高座椅存储机构设计的自由度。
还有,在可收纳于车体地板侧的车用座椅上,安装有连结座椅衬垫和车体地板之间,相对于车体地板旋转的气弹簧。气弹簧在座椅的收纳操作时,以座椅衬垫侧总是可以受到施力的形式构成,从下方支持座椅衬垫的同时,辅助座椅收纳操作。
此时,尽管在使用位置时,气弹簧可以通过对座椅衬垫向上方施力来提高座椅的就座稳定性,但在收纳位置时,利用气弹簧来提高座椅的收纳稳定性这一点并未得到考虑。
为此,期待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座椅收纳状态下座椅收纳稳定性的车用座椅。
还有,在可收纳的车用座椅中,收纳后座椅的上方空间被用作放置行李物品的区域等等。因此,在已收纳状态下填满储藏用凹部,通过在形成车内底盘一部分的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盘式框架,向座椅靠背给予收纳状态下必要的刚性。并且,连结呈矩形框状而形成的靠背框架主体的左右框部的线状部件,设置在上下框部之间的3处,收纳状态下座椅靠背的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时,由于线状部件仅沿上下框部间的水平方向延伸,期待提高座椅靠背的刚性。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既抑制各旋转连杆之间的干扰,又使收纳状态更小型化的车用座椅。
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使旋转连杆的支持刚性均衡,平衡配置多个旋转连杆的车用座椅。
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既谋求收纳状态下车用座椅的小型化,同时确保旋转连杆配置的自由度,抑制各旋转连杆之间的干扰以及旋转连杆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干扰的车用座椅。
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使收纳座椅用的连杆构造节省资源化、轻量化,同时提高其刚性。
还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纳于车体地板上形成的收纳区域的车用座椅,以及座椅衬垫的盘式框架不干扰用于车用座椅的收纳及展开动作的其他部件的动作的车用座椅。
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构造提高座椅的收纳稳定性,并可收纳于车体地板侧的车用座椅。
还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纳的车用座椅,通过单纯的构成,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刚性的车用座椅。
解决课题的方式
所述课题将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是一种可收纳于车体地板上形成的收纳区域的车用座椅,具备,连结于该车用座椅具备的座椅衬垫、并为使该座椅衬垫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而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旋转的第1连杆、第2连杆和第3连杆,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1连杆、所述第2连杆以及所述第3连杆配置于不同位置,并且,所述第3连杆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连杆以及所述第2连杆不同的位置。
上述车用座椅中,由于第1连杆、第2连杆以及第3连杆配置于车用座椅宽度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可抑制各个旋转连杆之间的干扰。并且,在上述车用座椅中,第3连杆在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第1连杆以及第2连杆不同的位置。这样,通过留下一个旋转连杆的配置位置,错开两个旋转连杆的配置位置,可以有效地利用车内空间配置旋转连杆,因此可以使收纳状态下的车用座椅更小型化。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1连杆以及所述第2连杆中,所述第3连杆配置于更靠近该第2连杆的位置,所述第1连杆在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以及截面二次轴矩的至少一项上大于所述第2连杆。
若为上述构成,通过在尺寸更大的第1连杆,以及尺寸更小的第2连杆中,将第3连杆配置于靠近第2连杆的位置,可以为实现旋转连杆支持刚性的均衡而平衡配置多个旋转连杆。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1连杆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2连杆的配置位置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是距离所述车用座椅的中央更近的位置。
第1连杆,如之前所述,由于其比第2连杆更大,如果将第1连杆配置于车用座椅的端侧,则容易与车用座椅侧面位置上的机器(例如,相互相邻的车用座椅)发生干扰。对此,若将第1连杆配置于距离车用座椅的中央更近的位置,可以抑制第1连杆与车用座椅侧面位置上的机器的干扰。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设置连结所述第1连杆与所述第2连杆的连结部。若这样构成,第2连杆的刚性可得到提高。
进一步地,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连结部为所述第2连杆的一部分。若这样构成,无需增加配件数便可以将第1连杆与第2连杆之间连结起来。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1连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座椅衬垫的一端;所述第2连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座椅衬垫的另一端;所述第3连杆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1连杆及所述第2连杆各自的配置位置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是距离搭载所述车用座椅的车辆的侧壁更近的位置。
若为上述构成,由于将第3连杆配置于比第1连杆和第2连杆更靠近车辆侧壁侧(即外侧)的位置,可以不受第1连杆和第2连杆的拘束而自由决定第3连杆的配置位置。而且,如果在第1连杆和第2连杆之间具备连结部的构成下,将第3连杆配置于两连杆之间,则第3连杆有可能会与连结部产生干扰。对此,若将第3连杆配置于比第1连杆和第2连杆更靠近车辆侧壁侧的位置,可以抑制第3连杆和连结部之间的干扰。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3连杆是引导所述座椅衬垫沿既定轨道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的导向连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导向连杆并排的位置,设置有一边向所述座椅衬垫施力,一边与所述导向连杆同时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旋转的施力部件。
若为上述构成,在座椅衬垫受导向连杆引导向收纳位置移动时,与导向连杆同时旋转的施力部件会向座椅衬垫作用施力。这样,导向连杆可以一边受施力部件的施力辅助,一边顺利地使座椅衬垫移动至收纳位置。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具备配置于所述车体地板和所述座椅衬垫之间,且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支持部件,当两个所述车用座椅沿所述宽度方向处于并排状态而被设置时,所述车用座椅分别具备所述第1连杆、所述第2连杆、所述第3连杆以及所述支持部件,在两个所述车用座椅之中,至少有一个所述车用座椅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备位于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之间的所述支持部件,以及位于各所述车用座椅的所述第1连杆之间的所述支持部件。
若为上述构成,由于支持部件在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1连杆和第2连杆之间,可以抑制支持部件与各旋转连杆之间的干扰。
并且,由于除了至少有一个车用座椅具备位于第1连杆和第2连杆之间的支持部件之外,还具备位于各车用座椅第1连杆之间的支持部件,车用座椅的支持状态更加稳定。进一步地,关于位于各车用座椅第1连杆之间的支持部件,由于配置在可以抑制与第1连杆之间的干扰的位置,不容易成为个别收纳各个车用座椅时的障碍。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1连杆具有闭合截面结构。
若为上述构成,可在省资源化、轻量化的同时,实现高刚性。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1连杆上固定有安全带固定扣件。
若为上述构成,通过在拥有高度刚性的闭合截面结构的第1连杆上安装有安全带固定扣件,可使安全带固定扣件向车用座椅的固定变得稳定。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具备连结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各自延伸方向一端侧的部分的连结部,该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以被容纳状态固定于所述第1连杆的所述车体地板一侧的端部。
若为上述构成,通过连结第1连杆和第2连杆,双方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第1连结部和第1连杆之间的连结部分变得小型化。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所述座椅衬垫具备框状的座椅衬垫框架,以及设置于根据该座椅衬垫框架而划分出的区域前部的盘式框架,以及,具备有固定在所述座椅衬垫一端侧,在使用位置上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同时,在所述收纳位置上变得不能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支持脚,避开将所述支持脚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的支持脚安装部,而配置所述盘式框架。
若为上述构成,可以抑制盘式框架对连结在使用位置上支持座椅衬垫的同时,在收纳位置上无法支持座椅衬垫的支持脚的支持脚安装部的干扰。在可以抑制同支持脚的旋转相关装置之间的干扰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座椅衬垫框架前部的刚性,因此,可以实现具备高度刚性的座椅衬垫框架且可收纳的车用座椅。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具备,一端侧安装在所述座椅衬垫上,另一端侧连结在所述车体地板上,在所述收纳位置时从下方或是水平方向向所述座椅衬垫施力的施力部件。
若为上述构成,特别是如果具备在收纳位置时从下方向座椅衬垫施力的施力部件,就可以抑制在收纳位置时构成座椅主体的座椅衬垫的晃动碰撞,使其稳定。
还有,上述的车用座椅中,优选具备包括在所述车用座椅侧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框部、以及分别连结该对纵框部上端侧及下端侧的一对横框部的座椅靠背框架,以及固定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并向根据该座椅靠背框架而划分的区域延伸的盘式框架,以及固定在该盘式框架的一面,连结所述一对纵框部而架设的线状部件,以及接收为了在所述车用座椅的使用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车用座椅的操作者的操作动作的输入部、以及将传递至该输入部的所述动作传递给在所述使用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车用座椅的移动装置的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抵接在所述线状部件上。
若为上述构成,由于传递装置抵接在线状部件上,线状部件的刚性得到提高,最终盘式框架的刚性得到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各旋转连杆之间的干扰,使收纳状态下的车用座椅更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可以为使旋转连杆的支持刚性得以均衡,而平衡配置多个旋转连杆。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第1连杆与车用座椅侧面位置上的机器的干扰。
根据本发明,第2连杆的刚性得到提高。
根据本发明,无需增加配件数便可以连结第1连杆与第2连杆之间。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提高第3连杆配置位置的自由度的同时,抑制连结第1连杆和第2连杆之间的连结部与第3连杆之间的干扰。
根据本发明,导向连杆可以受施力部件的施力辅助,顺利地将座椅衬垫移动至收纳位置。
根据本发明,使车用座椅的支持状态更加稳定的同时,关于位于各车用座椅第1连杆之间的支持部件,其与第1连杆的互相干扰得到抑制,不容易成为个别收纳各个车用座椅时的障碍。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使第1连杆省资源化、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其刚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安全带固定扣件向车用座椅的固定稳定化。
根据本发明,通过连结第1连杆和第2连杆,提高双方的刚性,第1连结部和第1连杆的连结部分的变得小型。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盘式框架对连结在使用位置上支持座椅衬垫的同时,在收纳位置上无法支持座椅衬垫的支持脚的支持脚安装部的干扰。既抑制同支持脚旋转的相关装置之间的干扰,又可以确保座椅衬垫框架前部的刚性,因此,可以实现具备高度刚性的座椅衬垫框架的可收纳车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在收纳位置时构成座椅主体的座椅衬垫的晃动碰撞,使其稳定。
根据本发明,由于传递装置抵接在线状部件上,线状部件的刚性得到提高,最终盘式框架的刚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收纳车用座椅时的情况的图(其1)。
图3是表示收纳车用座椅时的情况的图(其2)。
图4是表示收纳车用座椅时的情况的图(其3)。
图5是表示收纳车用座椅时的情况的图(其4)。
图6是说明座椅收纳机构的动作的模型图(其1)。
图7是说明座椅收纳机构的动作的模型图(其2)。
图8是说明座椅收纳机构的动作的模型图(其3)。
图9是从后方看车用座椅内部机构的后视图。
图10是从斜后方看座椅收纳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座椅收纳机构的固定托架的立体图。
图12是座椅衬垫框架的平面说明图。
图13是从其他角度的斜后方看座椅收纳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从斜前方看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斜后方看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6是座椅靠背框架的主视图。
图17是从斜前方看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8是座椅收纳机构的侧面图。
图19是座椅收纳机构的背面图。
图20是表示设置在内侧连杆上的第3锁定机构周围的立体图。
图21A是表示内侧连杆和外侧连杆的焊接部的背面图。
图21B是表示内侧连杆和外侧连杆的焊接部的侧面图。
图22是各旋转连杆的模型截面图。
图23是表示座椅收纳机构的变形示例的背面图,是与图19相对应的图。
图24是表示脚连杆的第1锁定机构处于已锁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第1锁定机构锁定解除,变成不可锁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第1锁定机构变成可锁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第1锁定机构处于再锁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28是撞针的概略平面图。
图29中,图29(a)是表示座椅衬垫的第2锁定机构处于可锁定的可啮合位置的说明图,图29(b)是表示第2锁定机构处于不可锁定的不可啮合位置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现有的车用座椅构成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的车用座椅的概略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涉及的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意味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全长方向),相当于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还有,宽度方向意味着车辆的左右方向(横宽方向),相当于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
还有,关于以下进行说明的各部件的位置及姿势等,除去事先说好的情况,均指在车用座椅的使用状态下,即处于就座状态时的位置及姿势等。
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是构成车辆后部座位的座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宽度方向上2个并排配置。关于在宽度方向上2个并排配置的座椅S,其横宽(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各异,在本实施例中将其横宽比例设定为约4:6。但是,并不仅限于此,横宽比例可以设定为任意值,例如5:5也可以。
在宽度方向上2个并排配置的座椅S,分别具备就座部S1,就座部S1由乘客就座的座椅衬垫1,从背侧支撑乘客的座椅靠背2,以及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3构成。还有,如图2等所示,在各个座椅S的后方设置了形成于车体地板T上的凹型收纳空间T1。此收纳空间T1的内部相当于收纳位置,各座椅S为可收纳于收纳空间T1中而构成。
简述座椅S的收纳动作的话,也就是当座椅S处于收纳前状态,即图2所示的可就坐状态时,乘客拉伸图1所示的带子St,座椅靠背2便会前倾,而就座部S1就会被折叠起来。之后,被折叠的就座部S1,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向后方的沉入方向移动,然后,最终如图5所示,在收纳空间T1内座椅S整体被存储起来。
然后,座椅S为实现上述收纳动作,在就座部S1的下部具备座椅收纳机构4。此座椅收纳机构4是为了将就座部S1向收纳空间T1内移动而设置的机构,具备图2等所示的脚连杆10以及旋转连杆20等主要构成要素。
脚连杆10相当于支持部件,配置于车体地板T和座椅衬垫1之间,支持包括座椅衬垫1在内的就座部S1。该脚连杆10在下端部朝下方向具备图10等所示的第1锁定机构11,与安装在车体地板上图10等所示的撞针T2啮合。通过脚连杆10与撞针T2相啮合,就座部S1在位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下被锁定。相反,当脚连杆10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解除时,包括就坐部S1在内的座椅S整体便可自由移动,可朝向收纳空间T1内移动。
脚连杆10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通过未图示的切换机构解除,该切换机构在就座部S1变成规定的姿势时,更具体来说,在座椅靠背2前倾并到达规定位置时启动。
此外,关于脚连杆10的构成将在后面详述。
旋转连杆20是长尺状的部件,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上端部)与座椅衬垫1,更具体来说,是与形成座椅衬垫1骨架的,图10等所示的座椅衬垫框架1a相连结。还有,旋转连杆20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以相对于车体地板T自由旋转的状态被轴支。然后,在脚连杆10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当旋转连杆20后倾地旋转,就座部S1就会朝向收纳空间T1移动。也就是说,旋转连杆20为了使就座部S1在可就坐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而相对于车体地板T旋转。
此外,关于旋转连杆20的构成将在后面详述。
以下,参照图6至图8简要说明座椅收纳机构4的动作例。另外,图6至图8清晰直接地、模型性地表示了座椅收纳机构4以及就座部S1的各部分。还有,在图6至图8的各图中,涂黑的圆表示旋转中心。
首先,在座椅S处于可就坐状态时,当乘客拉伸图1所示的带子St,如之前所述,座椅靠背2便会前倾。也就是说,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椅衬垫1,向图6中记号d1所示的方向旋转。
然后,当座椅靠背2和座椅衬垫1形成的角度(图6中,由记号α表示的角度)减小至规定角度时,通过与此连动的形式,未图示的切换机构便会启动,安装于车体地板T上的撞针T2与脚连杆10的啮合状态被解除。此时,如图7所示,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受到后述的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稍许向上方***。
还有,当撞针T2与脚连杆10的啮合状态被解除时,如之前所述,就座部S1便可自由移动,在这种状态下当旋转连杆20后倾时,处于被折叠状态的就座部S1便会朝向收纳空间T1移动。也就是说,若旋转连杆20相对于车体地板T,向图7中记号d2所示的方向旋转,就座部S1便会一边向后方绕进,一边下降。
还有,就座部S1本身可相对于旋转连杆20,向记号d3所示的方向旋转。这样,就座部S1一边向后方绕进,一边下降的同时,使座椅衬垫1和旋转连杆20形成的角度(图7中,由记号β表示的角度)变小而旋转。
进一步地,旋转连杆20和脚连杆10,通过图10和图○○等所示的转接部件25被连结连接起来。由于此转接部件25介于旋转连杆20和脚连杆10之间,旋转连杆20的旋转得以传递给脚连杆10。最终,脚连杆10在旋转连杆20后倾时,便会被折叠地旋转。也就是说,脚连杆10与旋转连杆20的后倾动作相连动,向图7中记号d4所示的方向旋转,随着该旋转动作的进行,脚连杆10和座椅衬垫1形成的角度(图7中,由记号γ表示的角度)变小。
然后,在最终旋转连杆20后倾至到达规定位置(具体来说,是图8所示的旋转连杆20的位置)时,处于已折叠状态的就座部S1以及脚连杆10会与旋转连杆20一同被收纳进收纳空间T1内。此时,脚连杆10以及旋转连杆20,处于在宽度方向上收纳于座椅衬垫1(更具体来说,是座椅衬垫框架1a)内侧的状态。
座椅衬垫框架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3详细说明座椅衬垫框架1a的构成。
图1的座椅衬垫1,在图10、图12、图13所示的座椅衬垫框架1a上,载置了公知的缓冲垫,进一步地,由公知的表皮材料覆盖而构成。
座椅衬垫框架1a,由左右分开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侧部框架31、车门侧侧部框架32、连结内侧侧部框架31和车门侧侧部框架32的前端的管状前方框架33、以及连结内侧侧部框架31和车门侧侧部框架32的后端的后方框架34构成为框状。
内侧侧部框架31、车门侧侧部框架32,经过冲压加工板金而成型,由后方比前方更宽、中央部向下方突出而弯曲的大致板体构成。车门侧侧部框架32,与内侧侧部框架31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短地被形成。
内侧侧部框架31、车门侧侧部框架32,分别配置在座椅S的车辆的车内空间内侧以及外侧。
前方框架33,由金属制管弯曲而成的大致L字形状体构成,如图10、图12、图13所示,由前部33a、与前部33a呈钝角向后方弯曲的倾斜部33b,以及与倾斜部33b进一步向后方成钝角弯曲的侧部33c构成。
在前方框架33的侧部33c的后端侧,焊接固定着经过冲压加工板金,截面呈大致C字形状而形成,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而配置的辅助框架39。辅助框架39,由形成为大致平面的中央面、以及该中央面的上下两端朝向车门侧突出的上下凸缘面构成,中央面和一对凸缘面包围着前方框架33后方的端部侧而被焊接固定起来。
辅助框架39的后端,固定于后方框架34上。
在前部33a上,固定着用于安装脚连杆10的固定托架35。
固定托架35,是由金属板呈大致字形状弯曲加工而成的。固定托架35,如图10至图11所示,具备由前板35d连结在上下方向上,向前后方向伸展的一对横板35b、35c的前端而形成的呈字形状的主体部35a,固定在主体部35a的横板35b、35c下端侧的旋转轴35g,以及从横板35b、35c上端开始弯曲,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35e、35f。
通过脚连杆10的上端部得到旋转轴35g的支持,脚连杆10相对于座椅衬垫框架1a可旋转地构成。
凸缘部35e、35f,如图10至图11所示,以凸缘部35e、35f的上面可以和前部33a呈大致连续的状态,形成于前部33a的高度方向范围内。还有,凸缘部35e、35f的后方比前方更窄,因此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中,比起前方要使后方位于横板35b、35c一侧,形成为大致梯形。
还有,凸缘部35e、35f的前方及后方在宽度方向外侧的角部呈R形。
在座椅衬垫框架1a的前部,设置有盘式框架40。
盘式框架40,架设在内侧侧部框架31和前方框架33之间。
盘式框架40,由金属制的大致板体构成,由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41a固定在前方框架33的侧部33c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方向伸展部41,与前方以及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42a、42b各自固定在前方框架33的前部33a以及内侧侧部框架31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方向伸展部42在后方内侧连续,形成一体的大致L字形状的大致板体构成。
在左右方向伸展部41的后部,设置有3个为卡止架设于与后方框架34之间的3根S型弹簧36的卡止孔43。
L字形状的左右方向伸展部41同前后方向伸展部42包围的区域,成为了切口部44,在此切口部44,即左右方向伸展部41、前后方向伸展部42、前部33a和倾斜部33包围的区域中,设置有固定托架35。
左右方向伸展部41同前后方向伸展部42相连续的部分,作为切口部44的边相对于左右方向伸展部41和前后方向伸展部42而倾斜的斜边47而形成。
还有,前后方向伸展部42在前方而非中央,通过端部42a、42b固定于前方框架33以及内侧侧部框架31上,而端部42b的后方,在切口部45处被切除成矩形,在切口部45的区域,前后方向伸展部42与内侧侧部框架31隔有距离。
切口部45,在座椅S处于收纳状态时,是旋转连杆20的第3锁定机构21c位于的区域,通过切口部45的设置,可以抑制收纳状态下与第3锁定机构21c发生干扰。
从左右方向伸展部41开始,经过斜边47,直至前后方向伸展部42的部分的前方以及座椅外侧方向的端部44a,向下方弯曲,比盘式框架40的其他部分更低地形成。端部44a是沿着切口部44的部分。
作为前后方向伸展部42的内侧前方端部,端部42a和端部42b之间的区域,角部被呈大致矩形地切除,形成了切口部46。
如图10、图12、图13所示,从比前部框架33前部33a的固定托架35在宽度方向上若干靠近车辆内侧的位置,至车门侧侧部框架32之间,设置有第一线型部件37。
第一线型部件37,由钢制的一体线状部件构成,具备焊接固定在前方框架33的前部33a上的前部固定部37a、焊接固定在前方框架33的倾斜部33b上的倾斜部固定部37c、焊接固定在车门侧侧部框架32上的框架固定部37e、在前部固定部37a和倾斜部固定部37c之间延伸的前部37b、以及在倾斜部固定部37c和框架固定部37e之间延伸的侧部37d。
前部固定部37a以及倾斜部固定部37c,安装于前方框架33的前部33a前斜上方的面、以及倾斜部33b前斜上方的面上。
第一线型部件37的前部37b具备,从前部固定部37a开始向斜前方弯曲,再次弯曲,和前方框架33的前部33a平行的部分,并从和前部33a平行的部分开始再次向斜后方弯曲,抵接前方框架33的倾斜部33b并延伸。
该抵接倾斜部33b的部分上,设置有倾斜部固定部37c。
还有,框架固定部37e安装在车门侧侧部框架32的侧面上。
第一线型部件37的侧部37d,在沿着前方框架33的倾斜部33b的方向上延长,与前方框架33以及车门侧侧部框架32相比,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车门侧侧部框架32外侧的位置,向内侧垂直弯曲并向车门侧侧部框架32一侧延伸之后,在抵接车门侧侧部框架32侧面的位置再次垂直弯曲,在沿着车门侧侧部框架32侧面延伸的位置,通过框架固定部37e安装在车门侧侧部框架32的侧面上。
第一线型部件37,沿着与前方框架33中的切口部44相邻的部分设置,提高前方框架33的支持刚性。
还有,如图12所示,在前方框架33的前部33a的前面,沿着设置有固定托架35的部分,设置有直线状的第二线型部件38。
座椅靠背框架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7详细说明成为座椅靠背2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a的构成。
图1中的座椅靠背2,在图14至图16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2a上,载置了被公知的缓冲垫,进一步地,被公知的表皮材料覆盖而构成。
座椅靠背框架2a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呈大致矩形并形成座椅靠背2的外形的框部件51,沿着框部件51的侧部在上下方向上伸展的侧边框架54、55,以及为关闭由框部件51形成的矩形区域而拉伸架设的盘式框架60。
框部件51,由金属管弯曲后形成的大致矩形的框状体构成,具备分别作为在车辆内侧及外侧的各上下方向伸展的纵框部的、内框部51i和外框部51o,以及作为架起内框部51i和外框部51o的上端及下端的横框部的、上框部51a和下框部51b。
上框部51a的车辆外侧端部向斜下方弯曲,形成了相对于上框部51a以及外框部51o斜向延伸的上外侧倾斜部51c。还有,上框部51a的车辆内侧端部,以比上外侧倾斜部51c更小的角度向斜下方弯曲,形成了相对于上框部51a以及内框部51i斜向延伸的上内侧倾斜部51d。
下框部51b的内侧端部向斜上方弯曲,形成了相对于下框部51b以及内框部51i斜向延伸的下内侧倾斜部51e。
上框部51a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被破碎加工,在该破碎加工位置上焊接固定着用于插通一对头枕支柱3a的一对托架52。头枕支柱3a如图14所示,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至设有下内侧倾斜部51e的位置。
还有,在上内侧倾斜部51d的接近上框部51a的位置,形成被破碎加工且前方的面呈大致平面状的平面部51f,在平面部51f的上面,焊接固定有细管被弯曲加工成大致椭圆环状而形成的椭圆环状体53。
内框部51i和外框部51o分别配置在座椅靠背2的车辆内侧以及车辆外侧。
在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的座椅外侧端部,分别沿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焊接固定有侧部框架54、55。侧部框架54位于车辆内侧,侧部框架55位于车辆外侧。
侧部框架54、55经过冲压加工板金而成型,分别具备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侧部54a、55a,侧部54a、55a前端向座椅内侧弯曲的前缘部54b、55b,以及侧部54a、55a后端向座椅内侧弯曲的后缘部54c、55c,并且分别通过前缘部54b、55b,侧部54a、55a,以及后缘部54c、55c包围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的座椅外侧的面而配置。
后缘部54c、55c,如图14至图16所示,分别在上方以及下方具备向座椅内侧胀出的呈大致矩形的胀出部54cu、54cl、55cu、55cl。胀出部54cu、54cl、55cu、55cl被夹持于内框部51i、外框部51o和盘式框架60之间,分别焊接固定在内框部51i、外框部51o以及盘式框架60上。
还有,侧部框架54、55下端,与框部件51相比延伸至下方,在比框部件51更靠下方的位置上形成有未图示的轴孔。在该未图示的轴孔上安装有,座椅S收纳时将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椅衬垫1折叠时,以及改变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椅衬垫1的角度而倾斜时,相对于座椅衬垫1使座椅靠背2旋转的旋转轴56。
在车辆外侧的侧部框架55的侧部55a的未图示的轴孔上,如图15、16所示,向座椅外侧胀出地固定有作为倾斜装置的倾斜单元L。倾斜单元L是用于改变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椅衬垫1的角度而设置的装置。
在车辆外侧的侧部框架55的侧部55a的座椅外侧的面上,如图14至图16所示,焊接固定有刚性提高部件57。刚性提高部件57由长尺的单一金属性线被弯曲加工至大致C字形状而成,上端57u焊接固定在侧部55a外侧面的上端附近,下端57l固定在侧部55a外侧面的中央偏下的位置。刚性提高部件57的上端57u以及下端57l之间的突出部57a,如图15所示,朝向座椅的左右方向外侧,从侧部55a垂直胀出。
突出部57a从侧部55a胀出的幅度,比倾斜单元L从侧部55a胀出的幅度小一些而形成,突出部57a在座椅左右方向上外侧的端部,比倾斜单元L在座椅左右方向上外侧的端部,配置于稍靠近座椅左右内侧的位置。
座椅外侧的侧部框架55被刚性提高部件57和外框部51o夹持。
盘式框架60由金属性的大致板体构成,外形形成为与框部件51形成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大致相等的形状,为关闭框部件51的后面而拉伸架设。
盘式框架60的上方,在比侧部边框54、55的上方些许靠上的部分上,焊接固定于框部件51之中,从上外侧倾斜部51c经过上框部51a,直至上内侧倾斜部51d的部分上。
还有,在盘式框架60的左右两端侧,如图15、图16所示,前面焊接固定于侧部边框54、55后缘部54c、55c的胀出部54cu、54cl、55cu、55cl的后面。
盘式框架60的下端侧,沿着圆筒形状的下框部51b的后面的形状,从座椅后方向座椅前方弯曲,在弯曲处焊接固定于下框部51b的后面。
盘式框架60的下端侧,从焊接固定于下框部51b上的前方下端开始,再次向下方延伸,其下端沿着圆柱形状的旋转轴56后面的形状,从座椅后方向座椅前方弯曲,在弯曲处焊接固定于旋转轴56的后面。在盘式框架60的下端侧,从座椅后方向座椅前方弯曲的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折回部的弯曲部,弯曲部分的前端向座椅前方延伸的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折回部的延伸部。
盘式框架60的下端,与旋转轴56相比更位于座椅前方。
还有,在盘式框架60下端侧的,与被焊接固定于下框部51b的位置连续的位置上,在座椅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2处焊道60b。
在盘式框架60的前面,焊接固定有为在内框部51i和外框部51o之间搭桥的,加固用的上方线状部件61、下方线状部件62。
上方线状部件61、下方线状部件62由圆柱形直线状的金属性线的两个端部61e、62e,向同一方向弯曲成直角而形成的大致字形状构成,两个端部61e、62e分别焊接固定在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在座椅内侧的面上。
还有,两端部之间的直线状部分,有几处位置焊接固定在盘式框架60的前面上。
上方线状部件61的两个端部61e,在比侧部框架54、55的上端稍靠下侧的位置,焊接固定在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上。
然后,左右的侧部框架54、55,在同两个端部61e的焊接固定位置相同高度的位置上,焊接固定在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上。
总结来说,在内框部51i以及外框部51o上,在座椅内侧的面与上方线状部件61的端部61e焊接固定的位置的座椅外侧一面,焊接固定有侧部框架54、55。
进一步地,在侧部框架55上,在内面焊接固定有内框部51i的位置的座椅外侧一面,焊接固定有刚性提高部件57的上端57u。
这样,上方线状部件61的两个端部61e,侧部框架54、55,以及刚性提高部件57的上端57u,被焊接固定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由于该焊接固定位置配置在相同部件的座椅内外两面,刚性可以得到提高。
还有,上方线状部件61的两个端部61e,于未形成侧部框架54、55的后缘部54c、55c的胀出部54cu、54cl、55cu、55cl的位置处,焊接于外框部51o、内框部51i上。还有,下方线状部件62的两个端部62e,于侧部框架54、55的后缘部54c、55c的上下胀出部54cu、54cl以及55cu、55cl之间的位置,焊接在外框部51o、内框部51i上。因此,可以抑制侧部框架54、55的后缘部54c、55c同上方线状部件61、下方线状部件62之间的干扰。
在上方线状部件61和下方线状部件6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夹住的位置上,在盘式框架60的前面,设置有作为将乘客对操作带St的操作传递给座椅收纳机构4的传递装置的可动单元63。
可动单元63,如图16所示,具备固定在盘式框架60前面的加固板64,插通设置在加固板64和盘式框架60上的轴孔的旋转轴65,以旋转轴65为中心可旋转的长尺板状的第一臂66,可相对于第一臂66旋转地连结于第一臂66在旋转轴65相反一侧的端部的,长尺的第二臂67,安装在第二臂67在第一臂66相反一侧的端部的操作带St,以及固定在第一臂66的旋转轴65附近的外侧面上的线缆Cb。
第二臂67,如图16所示,穿过被固定于上框部51a上的椭圆环状体53,如图1所示,为使操作带St向座椅靠背2的上端突出而配置。
可动单元63,当乘客的操作使操作带St被拉向上方时,第二臂67向上方移动,使第一臂66从图7的前面视角呈顺时针旋转,通过此时固定在第一臂66的旋转轴65周边的线缆Cb被拉动,座椅收纳机构4被启动。
加固板64,由上边64u以及下边64l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梯形构成,上边64u抵接在上方线状部件61的下端,下边64l抵接在下方线状部件62的上端。
还有,可动单元63设置于盘式框架60中未设置有焊道的平面部68上,在盘式框架60上,加固板64周围,设置有多个作为比平面部68更向座椅前方突出的焊道部的焊道69。
上方线状部件61和下方线状部件62,如图14所示,与头枕支柱3a垂直交叉。还有,可动单元63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一对头枕支柱3a夹住的位置。
在盘式框架60上,为搭架起上方线状部件61与下方线状部件62之间,固定有引导线状部件70。
引导线状部件70,由圆柱状直线状的金属性线的两个端部70e向同一方向弯曲成直角而形成的,大致C字形状构成。引导线状部件70的上方端部70e,以下面可以抵接在上方线状部件61上面的状态,焊接固定在盘式框架60的前面;下方端部70e,以上面可以抵接在下方线状部件62下面的状态,焊接固定在盘式框架60的前面。
此时,引导线状部件70的各端部70e,与上方线状部件61以及下方线状部件62之间,也可以分别通过焊接、粘接材料等固定起来。若如此构成,则引导线状部件70的安装刚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引导线状部件70的两个端部70e之间的直线部70s,其上端侧以及下端侧抵接在上方线状部件61以及下方线状部件62与盘式框架60相反一侧的面上,与盘式框架60之间,保持与上方线状部件61和下方线状部件62相同厚度的间隙而配置。也就是说,上方线状部件61和下方线状部件62,被盘式框架60和引导线状部件70的直线部70s所夹持。
直线部70s,在座椅宽度方向,与椭圆环状体53座椅内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在上下方向延长而配置,发挥在安装第二臂67时,作为第二臂67沿其滑动的滑动引导的作用。
此外,第一臂66***通于盘式框架60和直线部70s之间的间隙中。
图17为,在构成后部坐席的不同横宽的两个座椅S之中,设置在横宽较长的座椅S上的座椅靠背框架2a的示意图。
在设置在横宽较长的座椅S上的座椅靠背框架2a上,设置有在上框部51a和下框部51b之间搭桥的加固框部件51s,而加固框部件51s与外框部51o夹起的区域,与图14至图16所示的横宽较短的座椅S的座椅靠背框架2a的构成相同。
座椅收纳机构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0、图18至图19详细说明前述的座椅收纳机构4的构成。
座椅收纳机构4,如图9所示,分别相对于构成后部坐席的不同横宽的两个座椅S而个别设置。此处要说明的是,虽然设置在横宽较短的座椅S的座椅收纳机构4,与设置在横宽较长的座椅S的座椅收纳机构4相比,有包括脚连杆10的个数不同等若干的不同之处,但在基本的构成方面两个机构是一样的。因此,以下仅对横宽较短的座椅S的座椅收纳机构4的构成进行说明。
座椅收纳机构4,如图9至图10、图18至图19所示,在具备脚连杆10的同时,还具备3个旋转连杆20。更具体来说,座椅收纳机构4具备作为3个旋转连杆20的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还有,座椅收纳机构4如图9、图10所示,具备作为施力部件的活塞减震器24。
脚连杆10由板状的钢材构成,通过弯折其两端而形成凸缘部10a,确保刚性。脚连杆10如图19所示,在下端部具备第1锁定机构11,与安装在车体地板上的撞针T2相啮合。还有,脚连杆10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连结于座椅衬垫框架1a一侧。关于第1锁定机构11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更具体来说,如图18所示,在座椅衬垫1(严格来说,是座椅衬垫框架1a)的前端部,焊接安装有用于固定脚连杆用旋转轴10c的固定托架35。固定在该固定托架35上的脚连杆用旋转轴10c支持着脚连杆10的上端部。这样一来,脚连杆10就可以往来于立起位置(图6所示的脚连杆10的位置)和折叠位置(图8所示的脚连杆10的位置)之间。
此外,脚连杆用旋转轴10c上插装有未图示的线圈弹簧,该线圈弹簧的一端紧固在脚连杆10的后面,该线圈弹簧的另一端紧固在座椅衬垫框架1a上。这样一来,脚连杆10朝向立起位置而受到线圈弹簧的施力。
另一方面,脚连杆10上安装有前面所述的转接部件25的一端部,驱动力可从旋转连杆20(更具体来说,是内侧连杆21或外侧连杆22)处传递过来。具体来说,当旋转连杆20向后倾方向旋转时,利用该旋转动作,转接部件25会向前方按压脚连杆10的上端部,严格来说是比脚连杆用旋转轴10c更位于上方的部分。这样一来,脚连杆10便可以反抗上述线圈弹簧的施力而被折叠地旋转。
此外,如图9所示,相对于横宽较小的座椅S在大致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上安装有1个脚连杆10而言,宽度方向较大的座椅S在宽度方向外侧以及内侧分别各安装有1个,总计2个脚连杆10。
内侧连杆21相当于第1连杆,在座椅S处于使用状态时支持就座部S1,在座椅S收纳时使就座部S1向收纳空间T1内移动。
外侧连杆22相当于第2连杆,在座椅S收纳时与内侧连杆21协动,使就座部S1向收纳空间T1内移动。
此处要说明的是,内侧连杆21位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外侧连杆22位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此外,宽度方向的外侧是指,距离搭载座椅S的车辆侧壁(严格来说,是从座椅S的角度看位置更近的侧壁)较近的一侧,宽度方向的内侧是指,远离车辆侧壁的一侧,更具体来说,是距离相互相邻的座椅S较近的一侧。
导向连杆23相当于第3连杆,在座椅S收纳时,引导座椅衬垫1,使座椅衬垫1沿着规定轨道移动至收纳空间T1。
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均连结在座椅衬垫1(严格来说,是座椅衬垫框架1a)的后端部,可相对于车体地板T自由旋转地被支持。
更具体来说,在车体地板T(严格来说,是收纳空间T1的前侧壁面)上安装有安装托架T3,在安装托架T3上,焊接安装有图10、图18至图19所示的轴固定件26a、26b。
并且,在其中一个轴固定件26a上固定有内侧连杆用旋转轴21a,内侧连杆21的下端部被内侧连杆用旋转轴21a所支持。还有,在另一个轴固定件26b上固定有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以及导向连杆用旋转轴23a,外侧连杆22的下端部被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所支持,导向连杆23的下端部被导向连杆用旋转轴23a所支持。
如上所述,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各自以对应的旋转轴21a、22a、23a为中心前倾或后倾地旋转。
此外,关于内侧连杆用旋转轴21a同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的位置关系,是以各旋转轴21a、22a的轴中心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一致而设计的。另一方面,关于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同导向连杆用旋转轴23a的位置关系,如图11所示,是以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的轴中心比导向连杆用旋转轴23a的轴中心位置更靠前方和上方而设计的。
还有,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各自以相对于座椅衬垫1自由旋转的状态连结在座椅衬垫1上。更具体来说,如图10、图18至图19所示,在座椅衬垫1(严格来说,是座椅衬垫框架1a)的后端部,安装有为固定连接轴21b、22b、23b的固定托架1c、1d。
在其中一个固定托架1c上,固定有支持内侧连杆21的上端部,使其可自由旋转的连结轴21b。在另一个固定托架1d上,固定有支持外侧连杆22的上端部,使其可自由旋转的连结轴22b,以及支持导向连杆23的上端部,使其可自由旋转的连结轴23b。
如上所述,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由于其上端部各自受到连结轴21b、22b、23b的支持,可相对于座椅衬垫1相对地旋转。换言之,座椅衬垫1可相对于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相对地旋转。
旋转连杆各自的构成。
接下来,说明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的构成。
内侧连杆21由大致方筒形状的钢材构成,更详细来说,是将弯曲成大致U字形状钢板21x,和(比钢板21x大一圈的)钢板y组装起来,如图20所示,向延伸方向以固定的间隔通过焊接部21g接合起来并做成筒状。也就是说,内侧连杆21的截面(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截面)成为闭合截面。另一方面,在内侧连杆21的钢板21x的延伸方向两端部形成有舌状突起21ea,一边(下侧)的舌状突起21ea上安装有内侧连杆用旋转轴21a,另一边(上侧)的舌状突起21ea上安装有连结轴21b。
还有,在内侧连杆21的钢板21y在车用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侧壁部上,朝前安装有图10、图18、图20所示的第3锁定机构21c。此第3锁定机构21c,与设置在脚连杆10上的第1锁定机构11一样,是为了将就座部S1锁定于位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而设置的。
具体来说,第3锁定机构21c,如图20所示,固定于在上下方向上焊接部21g的空隙,钢板21x内侧的面上。还有,第3锁定机构21c为将就座部S1锁定于可就座位置上,与安装在车体地板T中收纳空间T1的前壁面上的未图示的撞针相啮合。
此外,第3锁定机构21c与撞针的啮合状态,随着设置在脚连杆10上的第1锁定机构11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的解除而解除。如上所述,由于在内侧连杆21的前侧壁上安装有第3锁定机构21c,相应地,内侧连杆21的刚性变得更高。
还有,与脚连杆10的第1锁定机构11同向下设置的撞针T2啮合相对,内侧连杆21的第3锁定机构21c同向前设置的未图示的撞针啮合。这样,在脚连杆10与内侧连杆21上,锁定机构设置的方向不同。因此,当对车辆向单方向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由于第1锁定机构11或第3锁定机构21c中的任意一个未受到解除锁定方向的力,变得容易维持锁定,可以稳定地保持座椅S的姿势。
进一步地还有,在第3锁定机构21c的上方,即内侧连杆21的钢板21y中安装有第3锁定机构21c的内侧侧壁部上,如图19所示,安装有安全带固定扣件21d。此安全带固定扣件21d,是固定安全带的未图示的固定用扣的部件,由具有插通孔的2枚金属板构成。固定用扣,通过贯通形成于2枚金属板上的孔的螺栓,被固定在安全带固定扣件21d上。
如上所述,由于安全带固定扣件21d安装在刚性很高的内侧连杆21的前侧壁上,安全带固定扣件21d可以稳定地被固定,即使长年使用配置也不会出现偏差。
外侧连杆22由圆筒金属管呈大致L字形状弯曲而成,长尺部分22g沿着内侧连杆21而设置。另一方面,在L字形状的外侧连杆22中,短尺部分22h朝向内侧连杆21延伸。并且,该下短尺部分22h焊接接合在内侧连杆21的延伸方向一端部(下端部)。这样,内侧连杆21与外侧连杆22之间,设置有连结两连杆21、22之间的连结部,该连结部由外侧连杆22的一部分,更具体来说,是由外侧连杆22的下短尺部分22h构成。
此外,内侧连杆21的其中一个端部,覆盖下短尺部分22h的前侧、后侧以及上侧,构成容纳下短尺部分22h的容纳部21e。具体来说,内侧连杆21的舌状突起21ea,沿着外侧连杆22的下短尺部分22h的外面而配设,容纳部21e由插通钢板21x的舌状突起21ea以及下端部21eb和钢板21y的两侧面而形成的,呈大致半圆形状的切口21ec而形成。该容纳部21e中,钢板21x的舌状突起21ea覆盖下短尺部分22h的后侧,下端部21eb覆盖下短尺部分22h的上侧,形成有切口21ec的钢板21y覆盖下短尺部分22h的前侧,容纳着下短尺部分22h。
还有,如图21A、图21B所示,内侧连杆21下方端部上的钢板21x的两个侧面2处的切口21ec的边缘,以及舌状突起21ea下缘的1处,通过焊接部21f与下短尺部分22h接合起来。更具体来说,舌状突起21ea下缘的焊接部21f,在座椅S的宽度方向上,处于钢板21x的两个侧面2处的焊接部21f之间。这样,以内侧连杆21容纳着下短尺部分22h的状态,通过相互焊接在上述位置上,内侧连杆21和外侧连杆22之间可以小型且牢固地连结起来。
如上所述,内侧连杆21由于呈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在确保刚性的同时,可实现节省资源化,降低成本。
还有,以内侧连杆21容纳着外侧连杆22的下短尺部分22h的状态,通过焊接部21f的连结,可以小型地,以高度的接合力连结起来,并提高双方的刚性。进一步地,由于将外侧连杆22的下短尺部分22h用作与内侧连杆21的连结部(第1连结部),无需增加配件数,即可将内侧连杆21与外侧连杆22之间连结起来。
如上所述,由于内侧连杆21呈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在确保刚性的同时,可实现节省资源化,降低成本。
还有,以内侧连杆21容纳着外侧连杆22的下短尺部分22h的状态,通过焊接部21f的连结,可以小型地,以高度的接合力连结起来,并提高双方的刚性。进一步地,由于将外侧连杆22的下短尺部分22h用作与内侧连杆21的连结部(第1连结部),无需增加配件数,即可将内侧连杆21与外侧连杆22之间连结起来。
此外,外侧连杆22,如图19所示,具备焊接在其弯曲部分上的延伸托架22i。该延伸托架22i向下方延伸,其前端部(下端部)上安装有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
导向连杆23由角型钢板构成,沿着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的长尺部分22g而设置。该导向连杆23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相比刚性更低,不具备支持并传送就座部S1的足够强度。因此,如前面所述,导向连杆23在座椅S收纳时,仅仅具有使就座部S1按照正确的轨迹向收纳空间T1移动的导向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内侧连杆21的尺寸(粗细程度)比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的尺寸(粗细程度)更大。更详细来说,如图20所示,内侧连杆21具有空心四角状的截面,外侧连杆22具有空心圆状的截面,导向连杆23具有大致L字形状的截面。在此要说明的是,各旋转连杆20的截面是指,各旋转连杆20主体(与受旋转轴支持的端部不同的部分)的截面。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内侧连杆2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截面二次轴距的任意一项上,都大于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
活塞减震器的构成。
活塞减震器24,是向其延伸方向外侧给予施力的施力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座椅S处于使用状态时,对就座部S1中的座椅衬垫1向上方施力。由于设置有此活塞减震器24,即使施加就座者的负重,也可以使座椅衬垫1在规定位置上保持良好的状态。为发挥这种性能,活塞减震器24的上端部,如图18所示,固定在座椅衬垫框架1a的侧壁上。
还有,活塞减震器24在座椅S收纳时,向与旋转连杆20(也就是,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与旋转连杆20一同后倾。也就是说,活塞减震器24一边向座椅衬垫1施力,一边与旋转连杆20一同相对于车体地板T旋转。为此,活塞减震器24的下端部被未图示的旋转轴所支持。此外,该旋转轴固定在,固定有外侧连杆用旋转轴22a以及导向连杆用旋转轴23a的轴固定件26b上。
此外,该旋转轴上安装有未图示的施力弹簧,活塞减震器24与旋转连杆20一样,总是以该旋转轴为中心,受到该施力弹簧向收纳位置一侧的施力。
进一步地,在座椅S被完全收纳进收纳空间T1里的图5所示的状态中,活塞减震器24处于比水平姿势稍稍倾斜的姿势,更详细来说,成为固定在座椅衬垫框架1a侧壁上的一侧端部位于比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的姿势。处于这种姿势的活塞减震器24便可以对座椅衬垫框架1a向下方施力。由此,在座椅S被完全收纳进收纳空间T1里的状态下,座椅衬垫1由于被活塞减震器24向下方施力,因而可以维持良好的收纳状态。
还有,在使座椅S从被收纳进收纳空间T1的状态开始立起,恢复使用状态时,如果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向上作用的话,则会有座椅S突然弹起与操作者(乘客)发生碰撞的担忧。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如上所述,当座椅S处于收纳状态时,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是向下作用的,所以可以抑制座椅S与乘客之间的碰撞。
活塞减震器24如图19所示,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导向连杆23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向的位置上,在使用位置时,如图3所示,配置于比旋转连杆20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形成了可以在更近的位置上支持座椅衬垫2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结构。
还有,活塞减震器24以及导向连杆23,利用连结着外侧连杆22和车体地板T的安装托架T3,被连结在车体地板上。
还有,活塞减震器24,如图2所示,在使用位置时,在前后方向上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一同,以相对于车体地板相同的倾斜角度后倾而配置。
旋转连杆、活塞减震器各自的配置。
然而,如在发明将解决的课题一项中的说明,作为使包括座椅衬垫1在内的就座部S1移动至收纳位置的机构而设置多个旋转连杆20的情况下,关于这些旋转连杆20的配置位置,在需为互不干扰的位置的同时,还需为可以实现收纳状态下座椅S的小型化的位置。
关于旋转连杆20的配置位置,还有,为使在座椅S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旋转连杆20提供的支持刚性是均衡的,需要平衡配置各个旋转连杆20。
关于旋转连杆20的配置,还有,需要在确保自由度的同时,配置在可以抑制各个旋转连杆20之间的干扰或旋转连杆20和其他部件之间的干扰的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三个旋转连杆20的配置位置是满足以上要求而设计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涉及的旋转连杆20的配置,如图9以及图19所示,从座椅S的宽度方向中央看是不对称的。更具体来说,3个旋转连杆20,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从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内侧按照导向连杆23、外侧连杆22、内侧连杆21的顺序而配置。如上所述,由于各个旋转连杆20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可以抑制各个旋转连杆20之间的干扰。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尺寸(粗细程度)最大的旋转连杆20(即内侧连杆21)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内侧,其他的旋转连杆(即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外侧。换言之,在宽度方向上,在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中,在距离外侧连杆22较近的位置上配置有导向连杆23。这样,可以抑制旋转连杆20偏向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内侧中的一侧。更容易理解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在尺寸较大的内侧连杆21、以及尺寸较小的外侧连杆22中,距离外侧连杆22更近地配置有导向连杆23。这样,3个旋转连杆20得以平衡配置,最终,在座椅S的宽度方向上,旋转连杆20提供的支持刚性变得均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是2个座椅S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结构,在座椅S的宽度方向内侧,与宽度方向外侧相比,旋转连杆20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为此,关于配置于座椅S宽度方向内侧的旋转连杆20,需要减少其设置数量,并与此相应地提高旋转连杆20的刚性。根据这样的理由,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在座椅S的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2个旋转连杆20(即外侧连杆22以及导向连杆23),在座椅S的宽度方向内侧只配置1个尺寸最大的旋转连杆20(即内侧连杆21)。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以及图19所示,内侧连杆21的配置位置与外侧连杆22的配置位置相比,处于离座椅S的宽度方向中央更近的位置。这样,可以抑制对内侧连杆21的旋转带来障碍。更详细来说,在3个旋转连杆20中,内侧连杆21的尺寸最大,如果将这样的内侧连杆21配置于座椅S的端侧,则位于座椅S侧面位置的机器(具体来说,是相邻的座椅S)与内侧连杆21之间会有互相干扰的可能性。为此,通过使内侧连杆21靠近座椅S的宽度方向中央,可以抑制内侧连杆21同相邻的座椅S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地,还有,在本实施例中,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夹住上述的脚连杆10的位置。换言之,脚连杆10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之间。这样,在座椅S收纳时,当脚连杆10被折叠而旋转时,可以抑制脚连杆10与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第3锁定机构21c以及安全带固定扣件21d之间发生干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之前所述,在横宽较长的座椅S上安装有2个脚连杆10。
而且,如图9所示,2个脚连杆10之中,一个(宽度方向外侧的)脚连杆10位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之间。关于另一个(宽度方向内侧的)脚连杆10,配置于横宽较短的座椅S具备的内侧连杆21,与横宽较长的座椅S具备的内侧连杆21之间。如此,在横宽较长的座椅S上安装有2个脚连杆10,因此,可以使该座椅S的支持状态更加稳定。进一步地,关于位于不同座椅S的各个内侧连杆21之间的脚连杆10,由于其配置于可以抑制同内侧连杆21之间的干扰的位置,不容易成为分别收纳各个座椅S时的障碍。
然后,在本实施例中,导向连杆23在座椅S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的位置上。具体来说,内侧连杆以及外侧连杆2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与此相对,导向连杆23如图10以及图18所示,配置于比上述2个旋转连杆20稍靠后的位置。通过这样配置导向连杆2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座椅S更小型的收纳。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向连杆23的配置位置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的配置位置错开,可以有效利用车内空间而配置旋转连杆20,最终,可以使收纳状态下的座椅S的更小型化。
还有,导向连杆23的配置位置,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各自的配置位置相比,在宽度方向上更靠外侧,也就是说,位于靠近搭载座椅S的车辆侧壁的位置。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关于导向连杆23的配置位置,可以不受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的约束而自由决定。进一步地,在具备内侧连杆21和外侧连杆22之间的连结部(具体来说,是外侧连杆22的短尺部分22h)的结构方面,由于导向连杆23配置于与两连杆21、22之间相偏离的位置,可以抑制导向连杆23与连结部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向连杆23的旁边设置有之前所述的活塞减震器24。更具体来说,活塞减震器24,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导向连杆23更靠前方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导向连杆23大致相同的位置。换言之,活塞减震器24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与导向连杆23并排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位置关系,在座椅S收纳时,活塞减震器24可以一边向其延伸方向外侧对座椅衬垫1施力,一边与导向连杆23一同相对于车体地板T旋转。这样,导向连杆23可以一边受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辅助,一边使包括座椅衬垫1在内的就座部S1顺利地移动至收纳位置。
脚连杆的第1锁定机构的构成。
接下来,以图24至图28为基础,说明设置于脚连杆10下端部的第1锁定机构11的构成。
第1锁定机构11,如图24至图28所示,是使啮合钩1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使其与撞针T2啮合的装置。
还有,第1锁定机构11通过线缆部件17连结在未图示的切换机构上,并通过切换机构,形成在可将啮合钩12锁定在撞针T2上的可锁定状态与无法锁定的不可锁定状态之间,可以切换的构成。
第1锁定机构11,如图24所示,主要由啮合钩12、第1旋转板13、第2旋转板14、动作板15、以及对第2旋转板14向图24所示的位置上施力的施力弹簧16构成。
啮合钩12设置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上,具备被脚连杆10在前后方向上轴支的钩旋转轴12a,以及设置在下端部,钩住撞针T2的突出部12b。通过啮合钩12以钩旋转轴12a为中心的旋转,形成突出部12b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与撞针T2时而啮合、时而卡止脱落的构成。
第1旋转板13具备被脚连杆10在前后方向上轴支的第1旋转轴13a,与后述的线缆部件17相连结。
第2旋转板14具备被脚连杆10在前后方向上轴支的第2旋转轴14a、在前后方向延伸并钩住施力弹簧16的一端的钩挂销14b、以及连结在脚连杆10上的连结销14c,连结销14c穿过形成于动作板15上的未图示的贯通孔。
动作板15具备在前后方向上轴支于啮合钩12的动作旋转轴15a、以及在前后方向延伸并钩住施力弹簧16另一端的钩挂销15b。
撞针T2,如图18或图28所示,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呈大致字形状的管部件构成,是通过固定部件T2d固定在车体地板上,与脚连杆10相啮合的部件。
撞针T2,由从固定部件T2d上面立设,配置于前后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前脚部T2a和T2b,以及连结前脚部T2a和T2b各自的上端,可啮合于啮合钩12的脚连结部T2c构成。
脚连结部T2c是啮合于啮合钩12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
固定部件T2d,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菱形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具备作为将未图示的紧固螺栓朝向车体地板在上下方向上紧固的部分的,第1固定部T2e、第2固定部T2f、以及第3固定部T2g。
第1固定部T2e和第2固定部T2f,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相向位置,并在左右方向上隔有距离,在第1固定部T2e和第2固定部T2f左右方向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3固定部T2g。
第3固定部T2g配置于第1固定部T2e以及第2固定部T2f的后方。
撞针T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第1固定部T2e和第2固定部T2f之间,配置于第3固定部T2g的前方。
还有,在撞针T2中,后脚部T2b配置于第1固定部T2e、第2固定部T2f、以及第3固定部T2g包围起来的区域。
此外,在固定部件T2d中,连结撞针T2的部分属于,与第1固定部T2e、第2固定部T2f、以及第3固定部T2g相比向上方胀出的胀出部分,提高撞针T2的支持刚性。
线缆部件17,由被公知的线缆部件构成,如图24所示,连结第1锁定机构11和未图示的切换机构,受切换机构的牵引,将第1锁定机构11由可锁定状态切换至不可锁定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当第1锁定机构11在位于图24所示的位置时,变成啮合钩12与撞针T2相啮合的已锁定状态。
当线缆部件17从图24所示的位置沿图25所示的箭头方向被拉伸时,将变成啮合钩12从撞针T2上解除锁定的状态。还有,通过线缆部件17总是沿图25所示的箭头方向被拉伸,第1锁定机构11将维持不可锁定状态。
当从图25所示的位置,线缆部件17如图26所示,从被拉伸状态中解放时,第1锁定机构11将切换至可锁定状态。
当从图26所示的位置,将脚连杆10的啮合钩12向撞针T2按压抵住时,如图27所示,将恢复啮合钩12与撞针T2啮合的锁定状态。
座椅衬垫的第2锁定机构的构成。
接下来,以图18至图19、图29为基础,说明设置于座椅衬垫1后端部的第2锁定机构80的构成。
第2锁定机构80,如图18至图19、图29所示,是使啮合钩81在左右方向移动并使其与撞针T4啮合的装置。
还有,第2锁定机构80,通过线缆部件85与未图示的操作杆相连结,可以通过拉伸操作杆来使啮合钩81从撞针T4上脱离。详细来说,可以从啮合钩81可啮合于撞针T4上的可啮合位置,通过拉伸操作杆来切换至不可啮合位置。
第2锁定机构80,如图29(a)所示,主要由啮合钩81、对啮合钩81向可啮合位置施力的施力弹簧82,以及动作板83构成。
啮合钩81具备,设置于上方部分,通过未图示的连结托架,被座椅衬垫框架1a的后方框架34在前后方向上轴支的钩旋转轴81a,以及设置于下方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连结于动作板83上的连结销81b,以及钩住撞针T4的突出部81c。
通过啮合钩81以钩旋转轴81a为中心旋转,形成突出部81c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与撞针T4时而啮合、时而卡止脱落的构成。还有,连结销81b穿过形成于动作板83上的未图示的贯通孔。
施力弹簧82被缠绕在钩旋转轴81a上,一端是被啮合钩81钩住的自由端,另一端作为被座椅衬垫框架1a一侧钩住的固定端而构成。
动作板83,一端通过连结销81b与啮合钩81相连结,另一端与线缆部件85相连结。
在第2锁定机构80中,当位于图29(a)所示的位置时,啮合钩81被配置于可啮合位置。
此时,将啮合钩81从上方向收纳地板上的撞针T4按压抵住时,啮合钩81会以钩旋转轴81a为中心,从座椅背面一侧看呈顺时针旋转,使突出部81c夹围住撞针T4,再次通过施力弹簧82的施力回到可啮合位置。
详细来说,由于啮合钩81中的连结销81b可在动作板83上的3个贯通孔之间沿左右方向自由移动,形成了突出部81c抵接在撞针T4上,受到撞针T4的压动而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构成。
作为上述的结果,啮合钩81与撞针T4啮合并被锁定。
当线缆部件85从图29(a)所示的位置,向图29(b)所示的箭头方向被拉伸时,动作板83通过连结销81b,使啮合钩81以啮合旋转轴81a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最终,啮合钩81移动至不可啮合位置,使撞针T4脱离并解除锁定。
此外,只要线缆部件85受到拉伸,啮合钩81总是受到向不可啮合位置的施力。若解除对线缆部件85的拉伸,啮合钩81便会回到可啮合位置。
其他的实施例。
以上的实施例中,主要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改变、改良,同时,本发明毋庸置疑地也包含其等价物。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设定导向连杆23在座椅S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更靠后方的位置。但关于导向连杆23的配置位置,并不仅限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的后方位置。也就是说,关于导向连杆23的配置位置,只要是可以消除各个旋转连杆20之间的干扰,同时可以使座椅S实现更小型化收纳的位置即可,只要在前后方向上与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的位置不同,并无其他限制。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设定内侧连杆2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截面二次轴距的任意一项上,都大于外侧连杆22,但不仅限于此。也就是说,内侧连杆2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截面二次轴距之中的至少一项以上大于外侧连杆22即可。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设定在内侧连杆21与外侧连杆22之间,设置有连结两连杆21、22之间的连结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设定连结部为外侧连杆22的一部分,更具体来说为外侧连杆22的短尺部分22h。这样,无需增加配件数,即可将内侧连杆21与外侧连杆22之间连结起来,并确保外侧连杆22的刚性。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样的效果,如图16所示,将外侧连杆22弯曲成横向U字形状,将形成于上侧以及下侧的短尺部分22h作为各自的连结部使用也可以。
也就是说,具备连结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各自延伸方向的一端侧的各个部分的第1连结部,以及,连结内侧连杆21以及外侧连杆22各自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各个部分的第2连结部也可以。若为这样构成,可以进一步提高外侧连杆22的刚性。
而且,关于第1连结部以及第2连结部,也可以由形成于外侧连杆22上的上侧的短尺部分22h以及下侧的短尺部分22h构成。还有,在上侧的短尺部分22h上,若与下侧的短尺部分22h一样,构成容纳内侧连杆21的容纳部并焊接于内侧连杆21上,可以实现小型化,提高刚性。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设定旋转连杆20的个数为3个,但是,关于旋转连杆20的个数,只要是至少3个以上即可,对于具有4个以上旋转连杆的车用座椅,本发明也可适用。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车用座椅S为可将座椅衬垫1收纳在形成于座椅后方的收纳位置的构成,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可将座椅衬垫1收纳在形成于座椅前方的收纳位置的构成也可以。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活塞减震器24在收纳位置时安装于对座椅衬垫2向下方施力的位置,但将其安装于对座椅衬垫2向水平方向施力的位置也可以。
通过这样构成,由于活塞减震器24在收纳位置时至少不会对座椅衬垫1向上施力,例如,可以抑制座椅S突然弹起与操作者(乘客)发生碰撞。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作为具体示例对用于汽车的可收纳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除了电车、巴士等的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以作为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座椅使用。
符号说明
Cb 线缆
L 倾斜单元
S 座椅(车用座椅)
S1 就座部
St 操作带
T 车体地板
T1 收纳空间
T2 撞针
T2a 前脚部
T2b 后脚部
T2c 脚连结部
T2d 固定部件
T2e 第1固定部
T2f 第2固定部
T2g 第3固定部
T3 安装托架
T4 撞针
1 座椅衬垫
1a 座椅衬垫框架
1c、1d 固定托架
2 座椅靠背
2a 座椅靠背框架
3 头枕
3a 头枕支柱
4 座椅收纳机构
10 脚连杆
10a 凸缘部
10c 脚连杆用旋转轴
11 第1锁定机构
12 啮合钩
12a 钩旋转轴
12b 突出部
13 第1旋转板
13a 第1旋转轴
14 第2旋转板
14a 第2旋转轴
14b 钩挂销
14c 连结销
15 动作板
15a 动作旋转轴
15b 钩挂销
16 施力弹簧
17 线缆部件
20 旋转连杆
21 内侧连杆
21a 内侧连杆用旋转轴
21b 连结轴
21c 第3锁定机构
21ca 啮合钩
21d 安全带固定扣件
21e 容纳部
21ea 舌状突起
21eb 下端部
21ec 切口
21f、21g 焊接部
21x、21y 钢板
22 外侧连杆
22a 外侧连杆用旋转轴
22b 连结轴
22g 长尺部分
22h 短尺部分
22i 延伸托架
23 导向连杆
23a 导向连杆用旋转轴
23b 连结轴
24 活塞减震器
25 转接部件
26a、26b 轴固定件
31 内侧侧部框架
32 车门侧侧部框架
33 前方框架
33a 前部
33b 倾斜部
33c 侧部
34 后方框架
35 固定托架
35a 主体部
35b、35c 横板
35d 前板
35e、35f 凸缘部
35g 旋转轴
36 S型弹簧
37 第一线型部件
37a 前部固定部
37b 前部
37c 倾斜部固定部
37d 侧部
37e 框架固定部
38 第二线型部件
39 辅助框架
40 盘式框架
41 左右方向伸展部
41a、42a、42b 端部
42 前后方向伸展部
43 卡止孔
44、45、46 切口部
47 斜边
51 框部件
51a 上框部
51b 下框部
51c 上外侧倾斜部
51d 上内侧倾斜部
51e 下内侧倾斜部
51f 平面部
51i 内框部
51o 外框部
51s 辅助框部件
52 托架
53 椭圆环状体
54、55 侧部框架
54a、55a 侧部
54b、55b 前缘部
54c、55c 后缘部
54cu、54cl、55cu、55cl 胀出部
54d、55d 轴孔
56、65 旋转轴
57 刚性提高部件
57a 突出部
57l 下端
57u 上端
60 盘式框架
60b 焊道
61 上方线状部件
62 下方线状部件
61e、62e、70e 端部
63 可动单元
64 加固板
64l 上边
64u 下边
66 第一臂
67 第二臂
68 平面部
69 焊道
70 引导线状部件
70s 直线部
80 第2锁定机构
81 啮合钩
81a 钩旋转轴
81b 连结销
81c 突出部
82 施力弹簧
83 动作板
84 撞针
85 线缆部件
100 旋转连杆

Claims (13)

1.一种车用座椅,是一种可以收纳于在车体地板上形成的收纳位置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于所述车用座椅具备的座椅衬垫,并且为了将所述座椅衬垫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旋转的第1连杆、第2连杆以及第3连杆;
所述第1连杆、所述第2连杆及所述第3连杆的各上端部分别连结于座椅衬垫,各下端部相对于车体地板分别自由旋转地被轴支;
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于不同位置配置所述第1连杆、所述第2连杆以及所述第3连杆,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中,所述第3连杆配置于更靠近该第2连杆的位置;
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所述第3连杆配置于不同于所述第1连杆、所述第2连杆的位置;
所述第1连杆在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以及截面二次轴矩的至少一项上大于所述第2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杆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2连杆的配置位置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是距离所述车用座椅的中央更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连结所述第1连杆与所述第2连杆的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所述第2连杆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座椅衬垫的一端;
所述第2连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座椅衬垫的另一端;
所述第3连杆的配置位置与所述第1连杆及所述第2连杆各自的配置位置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是距离搭载所述车用座椅的车辆的侧壁更近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连杆是引导所述座椅衬垫沿既定轨道移动至所述收纳位置的引导连杆;
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引导连杆并排的位置,设置有一边向所述座椅衬垫施力,一边与所述引导连杆同时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旋转的施力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置于所述车体地板和所述座椅衬垫之间,且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支持部件;
当两个所述车用座椅沿所述宽度方向处于并排状态而被设置时,所述车用座椅分别具备所述第1连杆、所述第2连杆、所述第3连杆以及所述支持部件;
在两个所述车用座椅之中,至少有一个所述车用座椅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备位于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之间的所述支持部件,以及位于各所述车辆座椅的所述第1连杆之间的所述支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杆具有闭合截面构造。
9.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杆上固定有安全带固定扣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有连结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各自延伸方向一端侧的部分的连结部;
该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以被容纳状态固定于所述第1连杆的所述车体地板一侧的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衬垫具备框状的座椅衬垫框架,以及设置于根据该座椅衬垫框架而划分出的区域前部的盘式框架;
以及,具备有固定在所述座椅衬垫一端侧,在使用位置上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同时,在所述收纳位置上变成不能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支持脚;
避开将所述支持脚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的支持脚安装部,而配置所述盘式框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端侧安装在所述座椅衬垫上,另一端侧连结在所述车体地板上,在所述收纳位置时从下方或是水平方向向所述座椅衬垫施力的施力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
包括在所述车用座椅侧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框部、以及分别连结该对纵框部上端侧及下端侧的一对横框部的座椅靠背框架;
固定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并向根据该座椅靠背框架而划分的区域延伸的盘式框架;
固定在该盘式框架的一面,连结所述一对纵框部而架设的线状部件;
接受操作者为了在所述车用座椅的使用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车用座椅的动作的输入部、以及将传递至该输入部的所述动作传递给在所述使用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车用座椅的移动装置的传递装置;
所述传递装置抵接在所述线状部件上。
CN201380066978.1A 2012-12-28 2013-12-27 车用座椅 Active CN104870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618 2012-12-28
JP2012-288618 2012-12-28
JP2013-045881 2013-03-07
JP2013045881A JP6108883B2 (ja) 2013-03-07 2013-03-07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85818A JP6159561B2 (ja) 2013-04-16 2013-04-16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86006 2013-04-16
JP2013086006A JP6104686B2 (ja) 2013-04-16 2013-04-16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85818 2013-04-16
JP2013-115678 2013-05-31
JP2013115678A JP6239271B2 (ja) 2013-05-31 2013-05-31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3216450A JP6258655B2 (ja) 2012-12-28 2013-10-17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216450 2013-10-17
PCT/JP2013/085253 WO2014104361A1 (ja) 2012-12-28 2013-12-27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0249A CN104870249A (zh) 2015-08-26
CN104870249B true CN104870249B (zh) 2017-08-04

Family

ID=53915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6978.1A Active CN104870249B (zh) 2012-12-28 2013-12-27 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89793B2 (zh)
CN (1) CN1048702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14846A1 (de) * 2013-09-23 2015-04-15 Camarg Og Sitzmöbel
DE102014206849A1 (de) * 2013-12-04 2015-06-11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und Verfahren zum Fixieren eines Sitzelements
WO2016060256A1 (ja) 2014-10-17 2016-04-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10689120B2 (en) * 2016-08-29 2020-06-23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Stowable reversible seat
JP6764767B2 (ja) 2016-11-17 2020-10-07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US11560071B2 (en) * 2017-05-29 2023-01-24 Constin Gmbh Device for improv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storage space below vehicle seats
USD841351S1 (en) * 2017-06-15 2019-02-26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Vehicle seat
CN111670133B (zh) * 2018-01-29 2023-07-1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锁止装置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8312916A (zh) * 2018-03-22 2018-07-24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及汽车座椅收纳构造
USD887738S1 (en) * 2019-03-04 2020-06-23 Nio Nextev Limited Vehicle rear seat bench
CN110395155B (zh) * 2019-07-31 2020-08-11 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及其折叠方法
US11052793B2 (en) * 2019-11-15 2021-07-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seat actuation assist mechanism
US11772517B2 (en) 2020-11-09 2023-10-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child seat arrangement to a second arrangement
US11731535B2 (en) 2020-11-09 2023-08-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child care arrangement to a second arrangement
US11904732B2 (en) 2020-11-09 2024-02-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first arrangement to a child care arrangement
US11772520B2 (en) 2020-11-09 2023-10-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mote not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of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arrangement
US11772519B2 (en) 2020-11-09 2023-10-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first arrangement to a child seat arrangement
US11897375B2 (en) 2022-01-27 2024-02-13 Honda Motor Co., Ltd. Removable and stowable vehicle seat system
US20240166103A1 (en) * 2022-11-21 2024-05-2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towable Seat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Including S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9765A (ja) * 2003-08-18 2005-03-10 Tachi S Co Ltd 折り畳み式シート
CN1608890A (zh) * 2003-10-21 2005-04-27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下陷座椅
CN1798667A (zh) * 2003-06-05 2006-07-05 英提尔汽车公司 自动翻转和滑移的车座组件
CN101659221A (zh) * 2008-08-29 2010-03-0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089Y2 (ja) 1988-10-25 1995-04-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用ストライカ取付部構造
JPH0563968U (ja) 1992-02-04 1993-08-24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JP3198760B2 (ja) 1993-11-15 2001-08-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リヤシートの構造
JP3708254B2 (ja) 1996-10-25 2005-10-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ヤシート
JP4019456B2 (ja) 1997-07-31 2007-12-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4320893B2 (ja) 2000-01-24 2009-08-2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格納構造
US6644730B2 (en) * 2000-06-08 2003-11-11 Takashimaya Nippatsu Kogyo Co., Ltd. Storage type seat for automobile and seat storage structure
JP3626160B2 (ja) 2001-11-19 2005-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226414B2 (ja) 2003-08-12 2009-02-18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格納式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446101B2 (ja) 2004-09-17 2010-04-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折畳み収納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KR101407178B1 (ko) * 2006-10-05 2014-06-12 인티어 오토모티브, 인크. 구동 링크를 가진 폴드 플랫 시트 조립체
JP5104335B2 (ja) * 2008-01-22 2012-1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5374927B2 (ja) 2008-05-30 2013-12-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シート
JP2010013034A (ja) 2008-07-07 2010-01-21 Shiroki Corp 格納式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038485B2 (ja) * 2009-04-30 2012-10-0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格納式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8667A (zh) * 2003-06-05 2006-07-05 英提尔汽车公司 自动翻转和滑移的车座组件
JP2005059765A (ja) * 2003-08-18 2005-03-10 Tachi S Co Ltd 折り畳み式シート
CN1608890A (zh) * 2003-10-21 2005-04-27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下陷座椅
CN101659221A (zh) * 2008-08-29 2010-03-0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0249A (zh) 2015-08-26
US20150329019A1 (en) 2015-11-19
US9789793B2 (en) 2017-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0249B (zh) 车用座椅
JP590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209289B (zh) 车用座椅
KR20080037557A (ko) 차량용 시트백의 프레임 구조
WO2012133679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06068205B (zh) 车用座椅
US20080191539A1 (en)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a motor vehicle seat
US20130249265A1 (en) Automotive folding seat device
EP1488951A1 (en) Sea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JP5493898B2 (ja) 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CN106660470A (zh) 交通工具座椅的安装结构
CN102826130B (zh) 车辆引擎盖结构
CN103770678B (zh) 机动车辆座椅靠背结构
CN104884299B (zh) 车用座椅
JP4626402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59209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59477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構造
CN112874398B (zh)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CN103029610A (zh) 具有可折叠的垫子支撑组件的座椅组件
JP5742537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位置調整装置
WO2014104361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742565B2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設構造
CN105522939B (zh) 车用座椅
JP578181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