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182A -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7182A
CN103097182A CN2011800436655A CN201180043665A CN103097182A CN 103097182 A CN103097182 A CN 103097182A CN 2011800436655 A CN2011800436655 A CN 2011800436655A CN 201180043665 A CN201180043665 A CN 201180043665A CN 103097182 A CN103097182 A CN 103097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taking
mentioned
person
rigid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36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7182B (zh
Inventor
大岛瑠美子
石渡茂树
江上真弘
平尾章成
高松敦
永野孝佳
伊藤光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97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7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having two or more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49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the shape of the sea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63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the shape of the sea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with anti-submarin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23Coach-like constructions
    • B60N2/7035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30Seat or sea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plural parts or 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垫(2)和座椅靠背(3),在座垫(2)的前部设置了比作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后部柔软的低刚性区域(PSc),对座垫(2)施加有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以提高振动吸收特性为目的,将座垫的位于人体坐骨结节下方的第1人体支承部的动态弹簧常数设定得比位于大腿部下方的第2人体支承部的动态弹簧常数小,在发挥隔振作用时将第2人体支承部作为运动支点。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类似的技术。
专利文献1:WO2007/077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8793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2的技术中,由于增大了座垫的前方侧的弹簧常数,因此对落座者的小腿背侧和腘窝的压迫感升高,落座者不能够获得舒适的落座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对落座者的压迫感、能够获得舒适的落座感的车辆用座椅。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有座垫和座椅靠背。该车辆用座椅在座垫的前部设置了比作为高刚性区域的后部柔软的低刚性区域,对座垫施加有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该车辆用座椅具有座垫和座椅靠背,其中,在座垫的前部设置比作为高刚性区域的后部柔软的低刚性区域,对座垫施加了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功能与落座时的落座者的动作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在(A)中用立体图、在(B)中用侧视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图。
图5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作用的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的图,(A)是该座椅靠背的剖视图,(B)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的中间弯折变形形态的侧视图,(A)表示体型小的人的情况,(B)表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
图8是用(A)、(B)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座垫中的胯点(hippoint)的硬度调整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座椅靠背的图,(A)是该座椅靠背的剖视图,(B)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座椅靠背的图,(A)是该座椅靠背的剖视图,(B)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座椅靠背的图,(A)是该座椅靠背的剖视图,(B)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座垫的前部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5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作用的图。
图26是在(A)中用立体图、在(B)中用侧视图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图。
图27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倾斜面的结构的图。
图2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的图,(A)是说明该车辆用座椅的作用的图,(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9是用(A)~(C)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倾斜面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摩擦系数分布的结构例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4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表层刚性分布的结构例的侧视图,(A)是落座面的表层结构的放大剖视图,(B)是靠背面的表层结构的放大剖视图,(C)是C-C放大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7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的图,(A)是该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B)是说明该座椅靠背的中间弯折变形形态的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各个实施方式均是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的后座的例子。另外,在附图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附图的尺寸比例为了便于说明而被夸大,存在与实际的比例不同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主要具有座垫2和座椅靠背3。座椅靠背3以借助于斜躺装置5能够向前后方向倾动的方式与座垫2的后端部相连结。在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设有头枕4。
如图2所示,座垫2至少具有前部2f和后部2g。前部2f是指包括座垫2的前端部在内的部位,在座垫2的侧视状态下,是指从座垫2的前端到落座者D的大腿长(从大转子到膝关节的长度)的约1/6~1/3左右的范围。另一方面,后部2g是指座垫2中的、位于与前部2f的后方相邻的位置的部位(除前部2f以外的部位)。
另外,座垫2的前部2f被设定为低刚性区域PSc,座垫2的后部2g被设定为刚性比低刚性区域PSc的刚性高的高刚性区域PHc。这样,在座垫2中,沿前后方向施加有由低刚性区域PSc与高刚性区域PHc构成的刚性分布。
低刚性区域PSc和高刚性区域PHc的刚性根据后述的座垫2的垫构件的弹簧常数的设定而适当地调整。例如,期望的是高刚性区域PHc设为能够以成为落座者D的重心位置的臀部为重点牢固地弹性支承大腿部的大腿根侧的、通常车辆用座垫所要求的标准的弹簧常数。另一方面,低刚性区域PSc设定为能够对落座者D的大腿前部进行不产生由垫构件下沉引起的不适感的程度那样柔软地支承的适当的弹簧常数。
各个区域PSc、PHc的刚性等机械特性、这些区域的位置、大小、范围等如上所述以落座者D的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尺寸、重量等为基准而设定。作为构成该基准的落座者D的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尺寸、重量等,例如能够采用对车辆用座椅1进行生产、销售、使用等的国家的成年男子的第50百分位数的值。另外,在后述的第2~8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也存在以落座者D的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尺寸、重量等为基准设定车辆用座椅1的各个部位的尺寸等或刚性等机械特性的情况,但是成为该情况下的基准的落座者D的尺寸、重量等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进行确定。
图3是表示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与车辆用座椅1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沿着图3的上段按顺序说明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首先,落座者D乘上车辆的后座。
接着,落座者D落座。即,落座者D将其臀部置于座垫2的落座面2a上。此时,落座者D在将左右腿的配置维持为乘上后座时的状态的情况下直接将臀部置于落座面2a上。(作为乘上后座时的腿的配置,例如能够列举出使左右任意一条腿位于后座的脚下空间内、使另一条腿位于车外的状态、或者在使脚尖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情况下直接将双脚收进脚下空间内的状态等。)因此,通常落座者D的身体朝向相对于车辆用座椅1的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
接着,落座者D使置于座垫2的落座面2a上的臀部向落座面2a上的规定的位置移动,并且以臀部为中心使身体旋转并进行方向转换,使身体的朝向与车辆用座椅1的前后方向一致。
之后,落座者D使上身后倾,背靠座椅靠背3。在此,落座者D的脊背与靠背面3a相接触。
接着,落座者D将脊背压靠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使座椅靠背3支承脊柱。此时,落座者D也有时将脊背压靠于靠背面3a、并且使臀部在落座面2a上移动。
最后,落座者D例如将脊背压靠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并且将腿支承在地板面上等而减轻臀部的载荷,最终调整胯点HP的位置。胯点HP是指与落座者D的股关节相当的点。
在上述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中,在从落座者D乘上后座的时刻到落座并进行方向转换的过程中,车辆用座椅1中主要是座垫2与落座者D的身体相接触,使反作用力(接触力)作用于落座者D的身体。具体地说,当落座者D落座时,座垫2的后部2g(高刚性区域PHc)承受落座者D的臀部,在落座者D进一步进行方向转换的期间,也是后部2g支承臀部在座垫2上的移动和旋转。
之后,在从靠背接触到HP最终调整的过程中,座椅靠背3借助于靠背面3a使反作用力作用于落座者D的脊背,而座垫2借助于落座面2a使反作用力作用于落座者D的大腿部、膝盖、小腿部等比臀部靠下侧的身体。
针对上述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使反作用力作用于落座者D的身体,并且发挥以下所述的功能。
<HP引导功能>
落座时,落座者D使膝关节位于比股关节靠前方,并使这些关节弯曲而落座。由于落座后的落座者D的比膝盖靠下的部位被后座的地板支承,因此施加在座垫2上的载荷集中于臀部正下方的区域,座垫2以臀部正下方的区域比其周围的区域较大地下沉的方式变形。通过此时的下沉变形,在比臀部正下方的区域靠前方侧的落座面2a上形成有以越靠前侧越高的方式倾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进行了方向转换后的落座者D自然成为半蹲半坐的姿势(以下称为半蹲半坐姿势)。
由于成为半蹲半坐的落座者D的重心进一步靠后方,因此有载荷进一步集中于臀部正下方的区域的倾向。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在该高刚性区域PHc中施加有相对较高的刚性,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正下方的区域处的缓冲垫的下沉量被适度地抑制。因此,对臀部的后方移动的阻力减小,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向后方移动变容易。另外,在落座者D进行方向转换时,也由于高刚性区域PHc抑制了缓冲垫的过度下沉,因此对落座者D的方向转换的阻力也减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前部2f设有低刚性区域PSc,该前部2f在与落座者D的膝盖、小腿部相接触时由比较小的载荷引起变形,因此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移动或方向转换的阻力(进行后方移动或方向转换时的前部的阻挡等)进一步减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能够抑制对落座者D在从乘上后座到完成方向转换的期间所进行的一连串动作(特别是落座者D在座垫2上的向后方移动和方向转换)的阻力,能够容易地将落座者D的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
<空间扩大功能>
若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进行方向转换,使胯点HP向落座面2a上的更后方侧移动,则接下来落座者D背靠座椅靠背3而使座椅靠背3支承脊柱,最后,最终调整胯点HP的位置。在该过程中,落座者D的大腿前部、腘窝、小腿背部等有时以比较高的压力压靠于座垫2的前部2f。特别是如果落座者D是体型小的人,则由于大腿部的长度比较短,因此倾向于其压力变得更高。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前部2f设有低刚性区域PSc,该低刚性区域PSc能够以比较小的载荷变形,因此落座者D能够使臀部位于落座面2a上的更后方侧,车辆用座椅1的实际的脚下空间扩大。
另外,在最终调整胯点HP的位置的阶段,落座者D将脊背压靠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并且将腿支承在地板面上等而减轻臀部的载荷,有时使胯点HP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前部2f设有低刚性区域PSc,该低刚性区域PSc由比较小的载荷引起变形,因此落座者D能够在支起腿时也容易地伸开腿。
而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下,由于与体型小的人的情况相比座垫2较大地下沉,因此臀部前方的落座面2a的倾斜角度也增大。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抑制了落座者D的向后方移动的阻力,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沿着更大地倾斜的落座面2a被快速地向后方侧引导,从而落座者D被快速地引导为半蹲半坐。由此,能在落座后的早期确保比落座者D的膝盖靠前方的腿部活动空间(日文:ニールーム),能够获得实际上与腿部活动空间扩大了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HP偏移防止功能>
在落座者D最终调整了胯点HP的位置之后,也由于落座者D自身的移动、伴随着行驶而产生的车辆的振动等,有时从落座者D施加到落座面2a上的载荷(压力)发生变动。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落座者D的臀部下方的缓冲垫的刚性相对较高,因此即使施加到落座面2a上的载荷发生变动,缓冲垫的下沉量的变动也受到抑制。由此,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的期间,落座者D处于半蹲半坐,其重心靠后方。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倾向于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向后方移动的阻力减小,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另一方面,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椅靠背3,利用该座椅靠背3从后方承受欲向更后侧移动的臀部。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被稳定地保持在欲向后方侧滑动的力与由座椅靠背3施加的朝前方的按压力达到平衡的位置。由此,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而且,在车辆用座椅1的落座面2a中,如上所述通过落座时的下沉变形而在比臀部正下方的区域靠前方侧形成有后方倾斜面。因此,落座面2a在该后方倾斜面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之间具有最大变形部LP。最大变形部LP是指因落座时的载荷而产生的变形量(下沉量)达到最大的点或被设定为最大的点,在车辆用座椅1中,位于高刚性区域PHc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由于车辆用座椅1利用该最大变形部LP支承落座者D的骨盆Dc,因此骨盆Dc以恒定的姿势被稳定地保持。由此,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如以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垫2和座椅靠背3,在座垫2的前部2f设置有比作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后部2g柔软的低刚性区域PSc,对座垫2施加有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因此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同时实现上述3个功能、即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在座垫2的前部2f设置有比作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后部2g柔软的低刚性区域PSc,因此能够以成为落座者D的重心位置的臀部为重点牢固地支承大腿部的大腿根侧,并且,能够利用低刚性区域PSc柔软地支承大腿前部并获得良好的落座感觉。特别是由于对落座者D的小腿背侧和腘窝的压迫感减少,因此落座者能够获得舒适的落座感。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4~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本实施方式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椅靠背3施加了以下所述的刚性分布的例子。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有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1较小的低刚性区域PSb。在此,支承反作用力是指落座者D从支承落座者D的面(例如靠背面3a)受到的力。支承反作用力能够根据例如将规定的形状、大小的按压面以规定的压力按压于支承面时的支承面的最大变形量(下沉量)而确定。例如,在将规定的形状、大小的按压面以规定的压力按压于支承面时,支承面X的最大变形量大于支承面Y的最大变形量时是指支承面X的支承反作用力小于支承面Y的支承反作用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3与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相邻地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有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大于低刚性区域PSb的支承反作用力fa1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有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
另外,期望的是高刚性区域PHb1、PHb2设为在落座者D背靠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时、由弹性变形引起的下沉量较少且能够牢固地弹性支承落座者D的对应部位的、通常车辆用座椅靠背所要求的标准的弹簧常数。另一方面,低刚性区域PSb设定为相对于作用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载荷、能够比较柔软地弹性变形并下沉的适当的弹簧常数。靠背载荷是指在落座时从落座者D的脊背施加到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上的载荷。
由此,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上述低刚性区域PSb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例如呈侧视看来较浅的V字状中间弯折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大致对应地形成有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1,与落座者D的骨盆Dc大致对应地形成有下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2
另一方面,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的低刚性区域PSb形成为以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即从第10胸椎Da1到第12胸椎Da2的附近所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具有所需的上下宽度尺寸。在低刚性区域PSb中,相对于靠背载荷,靠背面3a能够以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S0为弯折点BP来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若落座者D背靠座椅靠背3,靠背面3a呈侧视看来较浅的V字状中间弯折变形,则从靠背面3a的中央到下端部,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越向下方越大,由此能够强调支承(日文:強調して支持する)骨盆Dc。同样地,从靠背面3a的中央到上端部,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越向上方越大,由此能够牢固地支承胸廓Da。
图6在(A)中用剖视图表示该座椅靠背3的结构,并且在(B)中用立体图表示形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结构。
图5和图6的(A)为了便于说明而以卸下了包括覆盖缓冲垫的表皮材料在内的面套的状态表示座椅靠背3。
座椅靠背3具有座椅靠背框架11、缓冲垫15以及在上述缓冲垫15的背面侧将该缓冲垫15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11的垫板支承构件16。
座椅靠背框架11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12、连结这些侧框架的上端的由管材料构成的上框架13以及连结这些侧框架的下端的下框架14。
缓冲垫15由用于弹性支承落座者D的、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构成的所需厚度的弹性材料构成,如图6的(A)所示,配设为整体覆盖座椅靠背框架11的前表面侧。在该缓冲垫15中形成有在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S0)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促使该缓冲垫15中间弯折变形的槽部15a。另外,缓冲垫15期望的是预先将靠背面3a以槽部15a为中间弯折顶点来模具成形为较浅的V字状,以使得更易于促进落座时的中间弯折变形。
在图6的(A)所示的例子中,将槽部15a设置在了缓冲垫15的前表面上,但是如该图点划线所示,也可以设置在缓冲垫15的背面上,或者亦可以设置在表背两面上。
垫板支承构件16由上部垫板支承构件16U、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以及中央垫板支承构件16C构成。上部垫板支承构件16U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对应的位置支承缓冲垫15的上部。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在与落座者D的骨盆Dc对应的位置支承缓冲垫15的下部。中央垫板支承构件16C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附近对应的位置支承缓冲垫15的上下方向中央部。
而且,通过使这些垫板支承构件16U、16L、16C的机械特性刚柔不同,从而设定有上述高刚性区域PHb1、PHb2与低刚性区域PSb。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部垫板支承构件16U构成为沿着车宽方向接合在上框架13的前表面上的金属制的横长的箱结构体。而且,借助于该箱结构体,通过利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的上端部对应的部分支承缓冲垫15的上端部背面,从而能够获得较大的支承反作用力fa2
横长的箱结构体16U兼作头枕4的安装构件,在其左右两端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插杆贯穿孔17,其贯穿有头枕插杆。
另外,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由将左右端部接合在了左右侧框架12的前边缘凸缘上的金属制的杆构成。而且,借助于该金属制杆,通过利用与落座者D的骨盆Dc的上端部对应的部分支承缓冲垫15的下端部背面,从而能够获得较大的支承反作用力fa2
另一方面,中央垫板支承构件16C由将左右端部接合在了左右侧框架12的后边缘凸缘或前边缘凸缘上的金属制的S弹簧构成。该S弹簧16C设定为所需较小的弹簧常数,通过在上述槽部15a的稍微下侧位置支承缓冲垫15的中央部背面,从而能够获得较小的支承反作用力fa1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发挥以下所述的功能。
<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功能>
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座椅靠背3在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1较小的低刚性区域PSb,并且与低刚性区域PSb相邻地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低刚性区域PSb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在上述刚性分布的各个区域PSb、PHb1、PHb2中,由于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与发挥作用的靠背载荷相应地分别发生变化,因此靠背面3a的中间弯折角度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地发生多种变化。即,在体重比标准的落座者D的体重轻的小块头的人(体型小的人)落座的情况下,靠背面3a的中央部分的下沉量较小,中间弯折角度变小,而在体重比标准的落座者D的体重重的大块头的人(体型大的人)落座的情况下,靠背面3a的中央部分的下沉量较大,中间弯折角度变大。
由此,即使是体型小的人、体型大的人的任意落座者,仅通过背靠座椅靠背3,不必进行格外的调整操作,就能够使靠背面3a自动地中间弯折变形为能够获得最适合于落座者D的体型的舒适姿势的中间弯折角度,能够减轻落座者D的疲劳。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针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发挥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HP引导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由高刚性区域PHb1-低刚性区域PSb-高刚性区域PHb2构成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背靠座椅靠背3的落座者D的脊背以向后方突起的方式缓缓弯曲。因此,落座者D能够更容易地使臀部向后方移动,能够将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通过上述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功能,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中间弯折变形为能够获得最适合于落座者D的体型的舒适姿势的中间弯折角度,因此落座者D与体型的大小无关地能够更容易地使臀部向后方移动,能够可靠地将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
另外,在落座者D最终调整胯点HP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通过将脊背压靠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并且将腿支在地板面上来进行臀部的位置调整。此时,在落座者D的脊背上,自靠背面3a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1作用有反作用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在自上述靠背面3a的高刚性区域PHb1作用于落座者D的脊背的反作用力中加入了朝下的成分。因此,在上述臀部的位置调整时,落座者D易于利用脊背与腿支承自己的身体,落座者D能够更容易地使胯点HP移动到最佳位置。
<空间扩大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能够使靠背面3a前方的空间大小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地自动发生变化。即,在体型大的人落座的情况下,与体型小的人落座的情况相比,靠背面3a以更大的中间弯折角度中间弯折变形,因此在靠背面3a(特别是靠背面3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低刚性区域PSb))前方产生了更大的空间。进一步换言之,靠背面3a以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的中间弯折变形量(与中间弯折变形相伴的、低刚性区域PSb的靠背面3a相对于高刚性区域PHb1、PHb2的靠背面3a的前后方向移动量)收纳伴随着落座面2a上的臀部的移动而后方移动来的落座者D的脊背。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例如即使在体型大的人落座的情况下,靠背面3a也不会妨碍臀部的后方移动,更可靠地实现臀部的快速的后方移动。由此,在比落座后早的时期确保了落座者D的腿部活动空间,能够更可靠地获得实际的腿部活动空间扩大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通过上述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功能,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中间弯折变形为能够获得最适合于落座者D的体型的舒适姿势的中间弯折角度。由此,落座者D仅通过背靠座椅靠背3而成为最适合于其体型的舒适姿势,因此不管体型大的人还是体型小的人,落座者D用身体感到的空间的范围扩大。
<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后方移动的阻力减轻,因此处于半蹲半坐的落座者D的臀部倾向于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由于在座椅靠背3的下侧部设定有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2,因此能够利用该高刚性区域PHb2从后方牢固地承受欲向更后方侧移动的臀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由于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在自靠背面3a的高刚性区域PHb1作用于落座者D的脊背的反作用力中加入了朝下的成分。该朝下的成分以在落座后将落座者D的臀部压靠于落座面2a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更可靠地防止落座后的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在座椅靠背3中,在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了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1较小的低刚性区域PSb,并且与低刚性区域PSb相邻地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了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低刚性区域PSb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进行中间弯折变形,因此与落座者D的体型大小无关地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更可靠地同时实现上述3个功能、即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发挥以下所述的窗外可视性的提高功能和落座感的提高功能。
<窗外可视性的提高>
车辆用座椅1的落座者D一般具有越是体型大的人越使座椅靠背3倾倒来使用的倾向,越是体型小的人越使座椅靠背3立起来使用的倾向。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由高刚性区域PHb1-低刚性区域PSb-高刚性区域PHb2构成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在体重较轻的体型小的人D1落座并使座椅靠背3立起的情况下,如图7的(A)所示那样靠背面3a的中央部分的下沉量较小且中间弯折角度变小。另一方面,在体重较重的体型大的人D2落座并使座椅靠背3倾倒的情况下,如图7的(B)所示那样靠背面3a的中央部分的下沉量较大且中间弯折角度变大。即,在使座椅靠背3倾倒的情况下,座椅靠背3的中间弯折角度变大且落座者D的胸廓Da以适当的角度立起,在使座椅靠背3立起的情况下,座椅靠背3的中间弯折角度变小并防止落座者D的胸廓Da过度前倾。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座椅靠背3的后倾角度(或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地使落座者D的胸廓Da以适当的角度立起,能够提高落座者D的窗外可视性(前方和侧方的可视性)。
<落座感的提高>
在体型小的人D1落座并背靠座椅靠背3的情况下,由于与体型大的人D2相比大腿部的长度较短,因此若靠背面3a中间弯折变形,则小腿背侧和腘窝与座垫2的前部2f的前表面相抵接,具有小腿背侧、腘窝感到压迫感的倾向。另外,在将座椅靠背3向后方的倾动角度调节得较大的情况下,小腿背侧、腘窝与座垫前部2f的抵接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具有更加强烈地感到压迫感的倾向。这在体型大的人D2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即,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D2的情况下,由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中间弯折角度较大,因此若增大座椅靠背3向后方的倾动角度,则存在小腿背侧、腘窝与座垫2的前部2f相抵接而强烈地感到压迫感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座垫2的前部2f设置有比作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后部2g柔软的低刚性区域PSc,因此能够以成为落座者D的重心位置的臀部为重点牢固地支承大腿部的大腿根侧,并且,能够利用低刚性区域PSc柔软地支承大腿前部并获得良好的落座感觉。另外,由于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因此对体型小的人来说,而且根据情况也对体型大的人来说,也相对于来自大腿前部、腘窝、小腿背侧的载荷,座垫2的前部2f柔软地变形而使压迫感减少。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的最佳角度的中间弯折变形和由座垫2的前部2f的柔软变形带来的小腿背侧、腘窝的压迫感减少的叠加效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对大体型、小体型的任意落座者,也能够进一步获得落座稳定感与乘坐舒服的舒适的落座姿势,能够减轻疲劳。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发挥以下所述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大致对应地形成被设定于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1,与落座者D的骨盆Dc大致对应地形成被设定于座椅靠背3的下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2,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承这些重量较重的胸廓Da与骨盆D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大致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形成了设定于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的低刚性区域PSb,因此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S0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大致对应,靠背面3a以该位置为弯折点BP进行中间弯折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适合于人体骨架的支承形态,落座者D的姿势变化较少,并且,能够实现肌肉负担较少的落座姿势,能够发挥疲劳减少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座椅靠背3的缓冲垫15具有在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促使该缓冲垫15中间弯折变形的槽部15a,因此能够将靠背面3a的弯折点BP限定于该槽部15a,能够稳定地进行该靠背面3a的中间弯折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3具有在上述缓冲垫15的背面侧将缓冲垫15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11的垫板支承构件16,通过使垫板支承构件16的机械特性刚柔不同而设定了座椅靠背3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与低刚性区域PSb。因此,能够使各个区域的刚性调整适合要求并容易地进行调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部垫板支承构件16U设为了金属制的箱结构体、即刚体结构。因此,通过缓冲垫15自身的弹簧常数的设定,能够将高刚性区域PHb1设为能够牢固地支承胸廓Da的适当的刚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使用了金属制杆,作为中央垫板支承构件16C使用了S弹簧。因此,通过这些构件的线径、材质等的选择而任意设定弹簧常数,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高刚性区域PHb2、低刚性区域PSb分别调整为适合于骨盆Dc的支承、腰部Db的支承及中间弯折变形的刚性。
另外,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弯折点BP以落座者的标准的体型为基准而确定,但是在落座者为体型大的人D2的情况下,如图7的(B)所示,也考虑到胸廓Da与腰部Db之间的关节位置比弯折点BP向上方偏移。
作为其对策,例如只要将座垫2的胯点HP正下方的缓冲垫的硬度设定为适当的硬度即可。即,只要设定为当体型大的人落座时胯点HP下方的下沉量变大、并且当体型小的人落座时胯点HP下方的下沉量变小即可。
图8表示座垫2的胯点HP下方的硬度调整例。
在图8的(A)、(B)中,均在垫构件41A的与胯点HP的落座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空腔51A或多条纵向狭缝51B等空隙部51。借助于该空隙部51,胯点HP下方能够在体型大的人落座时较大地下沉变形、体型小的人落座时较小地下沉变形,吸收了因落座者的体型差而产生的胸廓Da与腰部Db之间的关节位置的偏移。
参照图9~图14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变形例。
图9在(A)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中的座椅靠背3的剖面结构,在(B)中示出了座椅靠背框架11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取代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制杆而与中央垫板支承构件16C相同地使用了S弹簧。
作为该下部垫板支承构件的S弹簧16L设定为比作为中央垫板支承构件的S弹簧16C大的弹簧常数,能够牢固地支承落座者D的骨盆Dc。
像该第1变形例这样,通过作为中央垫板支承构件16C、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均使用S弹簧,从而能够通过分别选择S弹簧的规格来容易地进行高刚性区域PHb2与低刚性区域PSb的刚性调整。另外,通过利用S弹簧构成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从而与骨盆Dc对应的部分的支承面积扩大,能够使从低刚性区域PSb到高刚性区域PHb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变平滑,能够使落座感觉良好。
图10在(A)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中的座椅靠背3的剖面结构,在(B)中示出了座椅靠背框架11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取代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制杆而使用了横长的载荷承受板。
该载荷承受板16L由金属板或硬质树脂板等刚体板构成,以通过借助于致动器18或手动转动而能够调节前后方向位置的方式与左右的侧框架12相连结。
像该第2变形例这样,通过利用刚体的载荷承受板构成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从而能够通过缓冲垫15自身的弹簧常数的设定将高刚性区域PHb2设为能够牢固地支承骨盆Dc的适当的刚性。而且,能够扩大与骨盆Dc对应的部分的支承面积并使落座姿势稳定化。
另外,通过根据落座者D的臀部大小的不同来调节该载荷承受板16L的前后方向位置,从而能够获得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匹配的臀部支承形态。
另外,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利用由金属或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的载荷承受板构成,通过利用与落座者D的骨盆Dc对应的部分大面积地支承缓冲垫15的下端部背面,从而能够获得较大的支承反作用力fa2
图11在(A)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中的座椅靠背3的剖面结构,在(B)中示出了座椅靠背框架11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取代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制杆而使用了金属制的横长的载荷承受板。
该载荷承受板16L适当地设定前方伸出量而接合在左右侧框架12上,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与其相对的部分的缓冲垫15的厚度,从而将高刚性区域PHb2设为适合于骨盆Dc的支承的刚性。
像该第3变形例这样,通过适当地设定前方伸出量而将载荷承受板16L接合在左右侧框架12上,从而能够扩大与骨盆Dc对应的部分的支承面积并使落座姿势稳定化,而且,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获得较大的支承反作用力fa2
图12~图14分别是表示垫板支承构件16的不同例子的图。
在图12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刚体杆21和在这些刚体杆21、21之间沿上下方向多段架设的多个S弹簧22构成了垫板支承构件16。
刚体杆21、21利用线23相互连结其上下端部,并且利用连接杆24将该上下端部连接在各个附近的侧框架12上。
上段的S弹簧22U与下段的S弹簧22L配设在分别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骨盆Dc对应的位置。另一方面,中段的两个S弹簧22C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附近对应的位置以缓冲垫15的弯折点BP(槽部15a)为中间配设在其上、下位置。
上、下段的S弹簧22U、22L设定为能够牢固地支承落座者D的胸廓Da和骨盆Dc的所需的较大的弹簧常数。另一方面,中段的S弹簧22C设定为所需的较小的弹簧常数以使得缓冲垫15因靠背载荷而能够以槽部15a为中心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这样,在第4变形例中,由于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刚体杆21和在这些刚体杆21之间沿上下方向多段架设的多个S弹簧22构成了垫板支承构件16,因此通过S弹簧22U、22C、22L的弹簧常数的选择与配置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各个区域PHb1、PSb、PHb2的配置、刚性等的调整。而且,由于利用线23相互连结了刚体杆21的上下端部,并且利用连接杆24将该上下端部连接在各个附近的侧框架12上,因此通过调整刚体杆21和连接杆24的刚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靠背面3a整体的刚性调整。
在图13所示的第5变形例中,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弹性杆25和将这些弹性杆25、25的上段、中段、下段支承在各个附近的侧框架12上的螺旋弹簧26构成了垫板支承构件16。
左右一对弹性杆25以因靠背载荷而能够柔软地挠性变形的方式由适当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利用沿上下方向多段配置的多条钢丝23相互连结,与这些钢丝23一起支承缓冲垫15的背面。
上段的螺旋弹簧26U与下段的螺旋弹簧26L配设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骨盆Dc的侧部对应的位置。另一方面,中段的螺旋弹簧26C配设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附近的侧部对应的位置。
上、下段的螺旋弹簧26U、26L设定为能够牢固地支承落座者D的胸廓Da和骨盆Dc所需的较大的弹簧常数。另一方面,中段的螺旋弹簧26C设定为所需的较小的弹簧常数以使得弹性杆25因靠背载荷而在中央部分呈较浅的V字状挠曲变形、缓冲垫15能够以槽部15a为中心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这样,在第5变形例中,通过弹性杆25的刚性设定与螺旋弹簧26U、26C、26L的弹簧常数的选择,从而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各个区域PHb1、PSb、PHb2的配置、刚性等的调整。
在图14所示的第6变形例中,利用上、下一对载荷承受板27和连接这些载荷承受板的连接板28构成了垫板支承构件16。
上侧的载荷承受板27U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的上端部大致对应的位置借助支承轴29以能够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将其上端部连结在左右侧框架12上。下侧的载荷承受板27L在与落座者D的骨盆Dc的上端部大致对应的位置借助支承轴29以能够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将其下端部连结在左右侧框架12上。
载荷承受板27构成为金属制或硬质合成树脂制的刚体板,另一方面,连接板28由板簧材料构成。
该连接板28配设在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附近对应的位置。连接板28设定为所需的较小的弹簧常数以使得上下的载荷承受板27U、27L因靠背载荷而以支承轴29为支点向图14的箭头方向转动、缓冲垫15能够以槽部15a为中心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在第6变形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利用上、下一对载荷承受板27和连接这些载荷承受板的连接板28构成了垫板支承构件16,因此能够使因靠背载荷而产生的弯曲力矩集中于连接板28,能够更可靠地引起靠背面3a的中间弯折变形。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个变形例所示的缓冲垫支承结构,只要是能够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获得图4所示的刚性分布的缓冲垫支承结构即可。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本实施方式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垫2的前部2f施加了以下所述的反作用力特性的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对设于座垫2的前部2f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以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即,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的支承反作用力fb大于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的支承反作用力fc(fb>fc)。落座载荷是指落座时自落座者D的身体的比腰部靠下的部位施加在座垫2上的载荷。
图16为了便于说明而以卸下了覆盖缓冲垫41的表皮材料的状态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2的前部结构。
如图16所示,座垫2具有由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垫41和支承该缓冲垫41的座垫底座(日文: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ン)、座垫框架等座垫骨架材料47。
座垫2的前部2f的低刚性区域PSc被设定为图16所示的与落座者D的大腿前部背侧相接触的部分(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与腘窝相接触的部分(腘窝接触部)PSc2以及与小腿背侧相接触的部分(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
该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腘窝接触部PSc2及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支承反作用力设定为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腘窝接触部PSc2>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由此,对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用于座垫2的后部2g的高刚性区域PHc的设定为所需的弹簧常数的标准的垫构件41A和用于座垫2的前部2f的低刚性区域PSc的垫构件41B构成了缓冲垫41。而且,作为该垫构件41B,使用了其自身拥有对支承反作用力具有方向性的反作用力特性(例如,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大于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这样的(fb>fc)反作用力特性)的垫构件42。另外,这种垫构件42的反作用力特性例如通过在垫构件42的层内调整发泡密度等而能够容易地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针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发挥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HP引导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的反作用力特性,因此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等下,即使在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垫2的前部2f向下方的下沉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大腿前部,并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小的人的情况下(或者即使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由膝盖、小腿部的接触引起的来自前方的落座载荷使前部2f柔软地变形,能够可靠地减少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移动或方向转换的阻力。
<空间扩大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的反作用力特性。由此,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等下,即使在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垫2的前部2f向下方的下沉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大腿前部,并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小的人的情况下,能够针对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使前部2f柔软地变形并可靠地确保脚下空间。
<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的反作用力特性。由此,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等下,即使在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垫2的前部2f向下方的下沉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大腿前部,并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小的人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的反作用力,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在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的反作用力特性,因此与落座者D的体型大小无关地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更可靠地同时实现上述3个功能、即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发挥以下所述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的反作用力特性,从而对于大体型、小体型的任意落座者来说,均能够获得落座稳定感与乘坐舒服的舒适的落座姿势,因此能够减轻由长时间行驶引起的疲劳。另外,即使在将车辆用座椅1用作驾驶座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落座稳定感与乘坐舒服性,适当地维持对驾驶员的大腿前部的支承反作用力,不会对踏板操作等带来影响。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将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设定为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腘窝接触部PSc2、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因而,即使落座者D为体型小的人,也能够良好地避免对大腿前部背侧、腘窝、小腿背侧的压迫,能够落座于座垫2的落座面2a的更后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将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腘窝接触部PSc2及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支承反作用力设定为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腘窝接触部PSc2>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因此能够使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变缓并对落座者D提供一种没有不适感的落座感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垫构件41B,使用了其自身拥有对支承反作用力具有方向性的反作用力特性(例如,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大于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这样的(fb>fc)反作用力特性)的垫构件42。因此,仅靠垫构件42,就能够利用较大的支承反作用力fb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支承大腿前部、利用没有压迫的较小的支承反作用力fc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支承小腿背侧。另外,相对于在腘窝接触部PSc2自稍微斜前上方发挥作用的腘窝载荷,产生了支承反作用力fb与支承反作用力fc中间的支承反作用力,能够不带来压迫感并且不损害支承稳定性地支承落座者D的腘窝。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这种落座性效果,还能够利用单一的垫构件42获得上述反作用力特性。因此,能够抑制元件件数和组装工时增加,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
参照图17~图23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变形例。
图1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设有将用于低刚性区域PSc的垫构件41B分割为配置在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相当的部位的垫构件43、配置在与腘窝接触部PSc2相当的部位的垫构件44、配置在与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相当的部位的垫构件45的结构。
这些垫构件43、44、45使用了单纯发泡为与各自所需的密度一样的材料。
垫构件43设定为能够获得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的所需的弹簧常数,垫构件45设定为能够获得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的所需的弹簧常数。另一方面,垫构件44设定为能够获得垫构件43与垫构件45中间的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2的所需的弹簧常数。
在第1变形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在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腘窝接触部PSc2、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相当的部分分别使用弹簧常数不同的垫构件43、44、45构成了座垫2的前部2f,因此除了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落座性效果,还能够获得通过适当地选择适合于落座者D的大腿前部背侧、腘窝、小腿背侧的支承的弹簧常数的垫构件43、44、45而能够适当并且容易地进行低刚性区域PSc的各部的反作用力调整这样的效果。
图1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将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相当的部分所用的垫构件(上述第1变形例中的垫构件43)沿前后方向分割而由占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的后方过半部的后侧垫构件43a和与垫构件44、45相邻的前侧垫构件43b构成。
后侧垫构件43a设定为能够获得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的所需的弹簧常数。另一方面,前侧垫构件43b设定为能够获得后侧垫构件43a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与配置于腘窝接触部PSc2的垫构件44的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2中间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2的所需的弹簧常数。
在第2变形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将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相当的部分所用的垫构件43由沿前后方向分割的多个垫构件43a、43b构成,将配置在后方侧的垫构件43a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配置在前方侧的垫构件43b的弹簧常数小,因此除了上述第1变形例的效果,还能够获得能够使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到腘窝接触部PSc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变缓、使落座者D的从大腿前部背侧到腘窝的落座感觉更良好这样的效果。
图1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用于座垫2的前部2f的垫构件41B,使用了单纯发泡为与所需的密度一样的单一的垫构件46。
该垫构件46被设定为比用于座垫2的后部2g的垫构件41A的弹簧常数小的弹簧常数。
在垫构件41A的前部形成有向后下方倾斜的朝下的倾斜面,在垫构件46的后部形成有以与垫构件41A的前部的倾斜面相同的角度向后下方倾斜的朝上的倾斜面。垫构件41A的前部的倾斜面与垫构件46的后部的倾斜面彼此相对地面接触。两垫构件41A、46相对接触的接合面PL以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与腘窝接触部PSc2之间的交界为大致起点以越向后方越低的方式倾斜延伸。即,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的区域中,设为了垫构件41A的前部的壁厚以越向前方越薄的方式发生变化、而垫构件46的后部的壁厚以越向后方越薄的方式(越向下方越厚的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构。
由此,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中,通过垫构件41A的前部的壁厚变化,能够在其后侧部获得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能够在前侧部获得比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小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2。另一方面,通过垫构件46的后部的前后方向的壁厚变化,能够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获得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能够在腘窝接触部PSc2获得比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稍微大的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2
在第3变形例中,如上所述,使用弹簧常数比用于后部2g的垫构件41A的弹簧常数小的垫构件46构成座垫2的前部2f,使座垫2的前部2f的垫构件46与后部2g的垫构件41A相对地接触的接合面PL以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与腘窝接触部PSc2之间的交界为大致起点以越向后方越低的方式倾斜,获得了低刚性区域PSc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因而,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对垫构件41A与垫构件46的连接部的形状下工夫,能够容易地对座垫2的前部2f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与上述第2变形例相同的反作用力特性。另外,通过使接合面PL以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与腘窝接触部PSc2之间的交界为大致起点以越向后方越低的方式倾斜,从而能够使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到腘窝接触部PSc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进一步变缓,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落座者D的从大腿前部背侧到腘窝的落座感觉良好,能够进一步提高落座性效果。
另外,根据本变形例,用于能够利用单一的垫构件46构成座垫2的前部2f,因此能够在成本方面有利地获得低刚性区域PSc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图2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用于座垫2的前部2f的低刚性区域PSc的垫构件41B,使用了与上述第3变形例相同的单一的垫构件46。
另一方面,在座垫骨架材料47的前部配设有在上述低刚性区域PSc中向上方突出的载荷承受构件48。
该载荷承受构件48利用适当的合成树脂材料或轻量金属材料构成为大致通道形剖面,配置在比高刚性区域PHc与低刚性区域PSc之间的交界靠前方的该低刚性区域PSc内。
载荷承受构件48的上壁和前壁形成为任意的倾斜面。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中,通过载荷承受构件48的上壁的倾斜来调整载荷承受构件48的上表面侧的垫构件46的上下方向的壁厚。另外,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和腘窝接触部PSc2中,通过载荷承受构件48的前壁的倾斜来调整载荷承受构件48的前表面侧的垫构件46的前后方向的壁厚。
由此,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中,通过垫构件46的上下方向的壁厚调整,在其后方侧能够获得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在前方侧能够获得比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小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2。另一方面,通过垫构件46的前后方向的壁厚调整,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能够获得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以及在腘窝接触部PSc2能够获得比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稍微大的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2
在第4变形例中,如上所述,使用弹簧常数比用于后部2g的垫构件41A的弹簧常数小的垫构件46构成座垫2的前部2f,另一方面,在座垫骨架材料47的前部配设在低刚性区域PSc中向上方突出的载荷承受构件48,在载荷承受构件48的上表面侧与前表面侧调整座垫2的前部2f的垫构件46的厚度,获得了低刚性区域PSc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因而,根据第4变形例,通过适当地调整载荷承受构件48的形状,从而能够调整垫构件46的壁厚,因此能够自由调整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到腘窝接触部PSc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能够使落座者D的从大腿前部背侧到腘窝的落座感觉更良好。
图2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在上述第4变形例中的载荷承受构件48的前表面上配设有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即来自小腿背侧的载荷能够后退位移的弹簧机构49。
该弹簧机构49具有与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区域相对配置的可动板49a、设置在载荷承受构件48的前表面上的可动板49a的进退引导件49b、弹性安装在可动板49a和进退引导件49b之间的固定弹簧49c。
由此,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中,通过垫构件46的上下方向的壁厚调整,在其后方侧能够获得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在前方侧能够获得比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小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2。另一方面,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中,利用通过来自小腿背侧的载荷而后退移动的弹簧机构49,能够获得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由此,在腘窝接触部PSc2中,能够获得比通过垫构件46的壁厚调整而获得的支承反作用力稍微大的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
在第5变形例中,如上所述,使用弹簧常数比用于后部2g的垫构件41A的弹簧常数小的垫构件46构成座垫2的前部2f,另一方面,在座垫骨架材料47的前部配设在低刚性区域PSc中向上方突出的载荷承受构件48,在载荷承受构件48的上表面侧与前表面侧调整座垫2的前部2f的垫构件46的厚度,并且在载荷承受构件48的前表面上设置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能够后退位移的弹簧机构49,获得了低刚性区域PSc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因而,根据第5变形例,通过适当地调整弹簧机构49的弹簧常数,从而能够获得比通过单纯的垫构件46的壁厚调整而获得的支承反作用力大的支承反作用力,因此能够进一步自由设定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到腘窝接触部PSc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
图22、图23是表示缓冲垫41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22、图23所示的变形例作为缓冲垫41均使用了设定为上述普通的车辆用座垫所要求的标准的所需的弹簧常数的单一的垫构件41A。而且,在该垫构件41A的前部设置空隙部50,在座垫2的前部2f构成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
在图22所示的第6变形例中,在垫构件41A的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区域中沿前后方向设置多个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纵向狭缝50A,通过降低垫构件41A的前部的硬度而构成了低刚性区域PSc。
纵向狭缝50A是通过调整其长度、上下方向位置等而使垫构件41A的硬度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发生变化的构件。在第6变形例中,调整纵向狭缝50A的长度、上下方向位置等,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能够获得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在腘窝接触部PSc2能够获得比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稍微大的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2
另外,在第6变形例中,使纵向狭缝50A存在至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的前侧的垫构件中层部。由此,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的后方侧能够获得由垫构件41A的弹簧常数唯一确定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在前方侧能够获得比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稍微小的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2
这样,在第6变形例中,通过在垫构件41A的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区域中沿前后方向设置多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纵向狭缝50A,从而能够实现座垫2的轻量化,并且能够进一步使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到腘窝接触部PSc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变平滑。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利用单一的垫构件41A构成缓冲垫41,因此能够在成本方面有利地获得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在图23所示的第7变形例中,在垫构件41A的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区域中沿车宽方向设置空腔50B,通过降低垫构件41A的前部的硬度而构成了低刚性区域PSc。
空腔50B是通过调整其剖面形状、截面积、上下/前后方向位置等来使垫构件41A的硬度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发生变化的构件。在第7变形例中,调整空腔50B的剖面形状、截面积、上下/前后方向位置等,在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能够获得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b1、fb2,在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与腘窝接触部PSc2能够获得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fc1、fc2
这样,在第7变形例中,由于在垫构件41A的小腿背侧接触部PSc3的区域中沿车宽方向设有空腔50B,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座垫2的轻量化并且获得前部2f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利用单一的垫构件41A构成缓冲垫41,因此能够在成本方面有利地获得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另外,缓冲垫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和各个变形例所示的例子。缓冲垫的结构只要是在座垫2的前部2f存在有低刚性区域PSc、并且能够获得其支承反作用力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在前后方向上较小这样的具有方向性的反作用力特性的结构即可。
在第6和第7变形例中,如上所述,由于使用单一的垫构件41A构成座垫2,在垫构件41A的前部设置空隙部50(50A、50B),构成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并且获得了低刚性区域PSc处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被设置在垫构件41A上的空隙部50的剖面形状、截面积、上下/前后方向位置等,从而能够进一步自由设定从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1到腘窝接触部PSc2的支承反作用力的变化。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图25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另外,在座垫2中,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对低刚性区域PSc施加有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
另外,如图24和图25所示,座椅靠背3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了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1较小的低刚性区域PSb,与该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相邻地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了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有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
由此,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上述低刚性区域PSb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例如呈侧视看来较浅的的V字状中间弯折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大致对应地形成有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1,与落座者D的骨盆Dc大致对应地形成有下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2。另一方面,座椅靠背中央部分的低刚性区域PSb形成为以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即从第10胸椎Da1到第12胸椎Da2附近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具有所需的上下宽度尺寸。在低刚性区域PSb中,相对于靠背载荷,靠背面3a能够以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S0为弯折点BP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若落座者D背靠座椅靠背3,靠背面3a呈侧视看来较浅的的V字状中间弯折变形,则从靠背面3a的中央到下端部,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越向下方越大,由此能够强调支承骨盆Dc。同样地从靠背面3a的中央到上端部,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越向上方越大,由此能够牢固地支承胸廓Da。
即,第4实施方式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椅靠背3施加了第2实施方式中的刚性分布、对座垫2的前部2f施加了第3实施方式中的反作用力特性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针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发挥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HP引导功能>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抑制对落座者D在从乘上后座到完成方向转换的期间所进行的一连串动作(特别是落座者D在座垫2上的后方移动和方向转换)的阻力,能够容易地将落座者D的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因此,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等下,即使在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垫2的前部2f向下方的下沉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大腿前部,并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体型小的人的情况下(或者即使为体型体型大的人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由膝盖、小腿部的接触引起的来自前方的落座载荷使前部2f柔软地变形,能够可靠地减少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移动或方向转换的阻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由高刚性区域PHb1-低刚性区域PSb-高刚性区域PHb2构成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背靠座椅靠背3的落座者D的脊背以向后方突起的方式缓缓弯曲。因此,落座者D能够进一步容易地使臀部向后方移动,能够将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通过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功能,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中间弯折变形为能够获得最适合于落座者D的体型的舒适姿势的中间弯折角度,因此落座者D与体型的大小无关地能够进一步容易地使臀部向后方移动,能够可靠地将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
另外,在落座者D最终调整胯点HP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通过将脊背压靠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并且将腿支在地板面上来进行臀部的位置调整。此时,在落座者D的脊背上,自靠背面3a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1作用有反作用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在自上述靠背面3a的高刚性区域PHb1作用于落座者D的脊背的反作用力中加入了朝下的成分。因此,在上述臀部的位置调整时,落座者D易于利用脊背与腿支承自己的身体,落座者D能够进一步容易地使胯点HP移动到最佳位置。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通过适当地与落座者D的体型的大小相对应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的HP引导功能。
<空间扩大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座垫2的前部2f设有低刚性区域PSc,该低刚性区域PSc能够以比较小的载荷变形,因此落座者D能够使臀部位于落座面2a上的更后方侧,车辆用座椅1的实际的脚下空间扩大。
另外,在最终调整胯点HP的位置的阶段,落座者D将脊背压靠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并且将腿支承在地板面上等而减轻臀部的载荷,有时使胯点HP的位置偏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前部2f设有低刚性区域PSc,该低刚性区域PSc以比较小的载荷变形,因此落座者D能够在支起腿时也容易地伸开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因此,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等下,即使在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垫2的前部2f向下方的下沉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大腿前部,并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小的人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使前部2f柔软地变形并可靠地确保脚下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对落座者D的后方移动的阻力受到抑制,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沿着落座面2a被快速地向后方侧引导,落座者D被快速地引导为半蹲半坐。由此,在落座后早期确保了比落座者D的膝盖靠前方的腿部活动空间,能够获得实际上与腿部活动空间扩大了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能够使靠背面3a前方的空间大小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地自动发生变化。换言之,靠背面3a以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的中间弯折变形量收纳伴随着落座面2a上的臀部的移动而后方移动来的落座者D的脊背。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例如即使在体型大的人落座的情况下,靠背面3a也不会妨碍臀部的后方移动,更可靠地实现了臀部的快速的后方移动。由此,在比落座后早的时期确保了落座者D的腿部活动空间,能够更可靠地获得实际的腿部活动空间扩大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通过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功能,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中间弯折变形为能够获得最适合于落座者D的体型的舒适姿势的中间弯折角度。由此,落座者D仅通过背靠座椅靠背3而成为最适合于其体型的舒适姿势,因此不管体型大的人还是体型小的人,落座者D用身体感到的空间的范围扩大。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通过适当地与落座者D的体型的大小相对应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的空间扩大功能。
<HP偏移防止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落座者D的臀部下方的缓冲垫的刚性相对增高,即使由于落座者D自身的移动、伴随着行驶而产生的车辆的振动等、从落座者D施加到落座面2a上的载荷发生变动,缓冲垫的下沉量的变动也受到抑制。由此,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的期间,落座者D处于半蹲半坐,其重心靠后方,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倾向于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后方移动的阻力减小,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椅靠背3,利用该座椅靠背3从后方承受欲向更后侧移动的臀部,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被稳定地保持在欲向后方侧滑动的力与由座椅靠背3产生的朝前方的按压力达到平衡的位置。由此,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3的下侧部设定有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2,因此能够利用该高刚性区域PHb2从后方牢固地承受臀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因此,在落座者D为体型大的人的情况等下,即使在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垫2的前部2f向下方的下沉量,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大腿前部,并且在落座者D为体型小的人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的反作用力,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而且,在车辆用座椅1的落座面2a中,如上所述,通过落座时的载荷而在比臀部正下方的区域靠前方侧形成有后方倾斜面,落座面2a在该后方倾斜面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之间具有最大变形部LP。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利用最大变形部LP支承落座者D的骨盆Dc,因此骨盆Dc以恒定的姿势被稳定地保持。由此,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由于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了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中间弯折变形,因此在自靠背面3a的高刚性区域PHb1作用于落座者D的脊背的反作用力中加入了朝下的成分。该朝下的成分以在落座后将落座者D的臀部压靠于落座面2a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更可靠地防止落座后的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通过适当地与落座者D的体型的大小相对应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的HP偏移防止功能。
即,在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在座椅靠背3中,在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1较小的低刚性区域PSb,并且与低刚性区域PSb相邻地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低刚性区域PSb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中间弯折变形,而且,对座垫2的低刚性区域PSc施加了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因此与落座者D的体型大小无关地通过适当地与落座者D的体型的大小对应,从而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同时实现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进而根据第4实施方式,由于具有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当然获得了座椅靠背的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机构等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在此,为了避免赘述而省略说明。
以上,说明了通过对座垫2和/或座椅靠背3施加规定的刚性分布、从而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同时实现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的例子。但是,上述3个功能的同时实现通过在对座垫2和/或座椅靠背3施加了上述规定的刚性分布的基础上调整座垫2和/或座椅靠背3的其他机械特性(刚性、摩擦系数、形状等)也能够实现。
即,也可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低刚性区域PSc、并且将后部2g设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基础上调整座垫2和/或座椅靠背3的其他机械特性。例如,座垫2的落座面2a也可以设定为在落座面2a上的相邻的部位之间的刚性、摩擦系数或形状中的至少一个不同。另外,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也可以设定为在靠背面3a上的相邻的部位之间的刚性、摩擦系数或形状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落座面2a和/或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之间的接触区域伴随着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一边使接触面积连续地发生变化一边在落座面2a和/或靠背面3a上移动。因而,若将落座面2a和/或靠背面3a的上述机械特性设定为在落座面2a和/或靠背面3a上的相邻的部位之间不同,则例如能够使自上述接触区域作用于落座者D的力伴随着落座者D的一连串动作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提高落座时的感觉。特别是,通过将落座面2a的机械特性设定为在落座面2a上的前后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之间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发生变化,从而在落座者D的臀部在落座面2a上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期间、即车辆用座椅1发挥上述HP引导功能的期间,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落座者D所感受到的感觉。另外,通过将靠背面3a的机械特性设定为在靠背面3a上的上下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之间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发生变化,从而在落座者D背靠座椅靠背3时、或者将脊背压靠于靠背面3a并调整胯点HP的位置时,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落座者D所感受到的感觉。而且,也可以将落座面2a和/或靠背面3a的机械特性设定为在落座面2a和/或靠背面3a上的左右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之间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发生变化。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落座时的感觉并调整臀部、胸廓Da的保持性。
在座垫2和/或座椅靠背3的机械特性中,作为成为调整对象的项目,例如能够列举以下内容。
(a)通过设为使座垫2的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部位(前部、中央部、后部等)的刚性或反作用力特性相互不同,从而对座垫2施加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
(b)通过设为使座椅靠背3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上部、中央部、下部等)的刚性或反作用力特性相互不同,从而对座椅靠背3施加上下方向的刚性分布。
(c)通过设为使座垫2的落座面2a的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部位(前部、中央部、后部等)的摩擦系数相互不同,从而对座垫2的落座面2a施加前后方向的摩擦系数分布。
(d)通过设为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上部、中央部、下部等)的摩擦系数相互不同,从而对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施加上下方向的摩擦系数分布。
(e)将座垫2的落座面2a的形状(倾斜角、曲率等)设为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部位(前部、中央部、后部等)之间相互不同。
(f)将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形状(倾斜角、曲率等)设为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上部、中央部、下部等)之间相互不同。
在此,作为成为调整对象的项目的组合,能够列举以下组合。
首先,按照每一个项目应用(a)~(f)的各个项目的例子共计有6个。另外,也能够组合(a)~(f)的各个项目中的两个项目进行应用。该情况下的应用例共计有15个。而且,也能够组合(a)~(f)的各个项目中的三个项目进行应用,其例子共计有20个。组合(a)~(f)的各个项目中的四个项目进行应用的例子共计有15个,组合五个项目进行应用的例子共计有6个。通过组合(a)~(f)的所有项目进行应用,也能够获得上述3个功能的同时实现的效果。即,成为调整对象的项目的组合共有63个。
其中,在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低刚性区域PSc、并且将后部2g设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基础上应用了(a)的例子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另外,针对上述座垫2的刚性分布组合了(a)与(b)进行应用的例子是上述第2和第4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上述63个中的剩余的组合例的代表,以在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低刚性区域PSc、并且将后部2g设为高刚性区域PHc的基础上应用了(e)(或(f))的例子为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在上述座垫2的刚性分布中组合了(c)进行应用的例子为第6实施方式、以组合了(c)与(d)进行应用的例子为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同样地以在上述座垫2的刚性分布中组合了(e)进行应用的例子为第7实施方式、以组合了(e)与(f)进行应用的例子为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组合了(c)~(f)四个项目进行应用的例子为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图29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本实施方式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设置了以下所述的倾斜面71的例子。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相连的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
如图26和图27所示,倾斜面71与座垫2的落座面2a的交点A设定在比落座者D的骨盆Dc上的坐骨结节Dc1稍微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倾斜面71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交点B设定在与落座者D的骨盆Dc上的荐骨Dc2附近对应的位置。具体地说,如图27所示,优选的是,角部区域δ的侧视状态下的从落座面2a的延长线与靠背面3a的延长线的交点C到交点A的距离δ1设为比从交点C到座垫2的前端的长度L1的1/6小的值(δ1<L1/6)。另外,优选的是,从交点C到交点B的距离δ2设为比从交点C到座椅靠背3的上端的长度L2的1/5小的值(δ2<L2/5)。
另外,如图27所示,倾斜面71的倾斜角度θ1(倾斜面71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设定得比靠背面3a的倾斜角度θ2(靠背面3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小。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针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发挥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HP引导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相连的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因此当落座者D落座于座垫2上时,臀部与角部区域δ的倾斜面71相接触,落座者D的臀部被倾斜面71引导到最佳位置。由此,能够避免每次落座时臀部位置产生偏差。
<空间扩大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上述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该倾斜面71支承落座者D的骨盆Dc的后侧面,因此即使是长时间驾驶,骨盆Dc后转也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避免落座者D的臀部向前方偏移移动且落座姿势变形、以及比膝盖靠前方的腿部活动空间变窄。特别是,在后座处,比膝盖靠前方的腿部活动空间被限制得较窄,利用该向前方的偏移移动的抑制效果能够较大地确保腿部活动空间,而且能够获得落座者D的舒适的落座姿势,能够减轻落座者D的疲劳。
<HP偏移防止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在座垫2的后部2g设有高刚性区域PHc,对落座者D在落座面2a上的后方移动的阻力减轻,因此处于半蹲半坐的落座者D的臀部倾向于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在上述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利用该倾斜面71从后方承受欲向更后方侧移动的臀部的骨盆Dc整体,能够牢固地对其进行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而且,在车辆用座椅1的落座面2a中,如上所述因落座时的载荷而在比臀部正下方的区域靠前方侧形成有后方倾斜面,落座面2a在该后方倾斜面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之间具有最大变形部LP。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在上述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利用该倾斜面71与最大变形部LP支承落座者D的骨盆Dc,因此骨盆Dc以恒定的姿势被稳定地保持。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倾斜面71与座垫2的落座面2a的交点A设定在了比落座者D的骨盆Dc上的坐骨结节Dc1稍微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不会用倾斜面71向前方压出落座者D的臀部。另一方面,由于倾斜面71的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之间的交点B设定在了与落座者D的骨盆Dc上的荐骨Dc2附近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倾斜面71整体牢固地支承骨盆Dc。由此,能够提高落座者D的臀部向前方的偏移移动的抑制效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落座姿势变形。
另外,倾斜面71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靠背面3a的倾斜角度小,因此,倾斜面71可靠地作用于骨盆Dc,落座者D的骨盆Dc被维持为稍微后转的姿势。由此能够获得落座者D的舒适的落座姿势,能够减轻落座者D的疲劳。
即,在第5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上述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相连的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和由骨盆支承实现的向前方的偏移移动抑制功能,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在上述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因此通过由倾斜面71的骨盆支承实现的向前方的偏移移动抑制功能,落座者D的姿势变形较少,能够实现稳定的落座姿势,能够获得良好的疲劳减少效果。
图2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本变形例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面71的例子。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另外,在座垫2中,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对低刚性区域PSc施加有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b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fc较小。而且,座椅靠背3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了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1较小的低刚性区域PSb,与该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相邻地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了落座者D的支承反作用力fa2较大的高刚性区域PHb1、PHb2,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上施加有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由此,能够使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上述低刚性区域PSb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例如呈侧视看来较浅的的V字状中间弯折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大致对应地形成有座椅靠背3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1,与落座者D的骨盆Dc大致对应地形成有下侧部的高刚性区域PHb2。另一方面,座椅靠背中央部分的低刚性区域PSb形成为以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即从第10胸椎Da1到第12胸椎Da2附近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具有所需的上下宽度尺寸。在低刚性区域PSb中,相对于靠背载荷,靠背面3a能够以低刚性区域PSb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S0为弯折点BP中间弯折变形。
若落座者D背靠座椅靠背3,靠背面3a呈侧视看来较浅的V字状中间弯折变形,则从靠背面3a的中央到下端部,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越向下方去越大,由此能够强调支承骨盆Dc。同样地,从靠背面3a的中央到上端部,支承反作用力fa(fa1、fa2)越向上方去越大,由此能够牢固地支承胸廓Da。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具有与上述第1~5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同时获得这些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另外,根据本变形例,除了这些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还能够获得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的体型相应的最佳角度的中间弯折变形和抑制臀部自座垫2上的最佳位置起的前方偏移移动的作用的叠加效果,即使对大体型、小体型的任意落座者,均能够获得能够进一步获得落座稳定感与乘坐舒服的落座性这样的效果。
图29表示上述倾斜面71的结构例。图29的(A)表示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垫2的倾动支点P位于比交点B靠上方的例子。在座垫2的后端部一体成形有以与座椅靠背3的下端部大致相同的厚度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A。而且,通过在该突出部2A的前表面侧调整垫构件41A的形状进行成形,从而构成了倾斜面71。
另外,像后座多常见的那样,在座椅靠背3的后倾角度固定的车辆用座椅1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一体成形在座垫2或座椅靠背3中的一者上的突出部2A形成倾斜面71。具体地说,例如也可以通过填充成形(日文:パッド成形)在座垫2的垫构件41A或座椅靠背3的垫构件(缓冲垫)15的任意一者上构成倾斜面71。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刚性比较高的倾斜面71,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和由骨盆支承实现的向前方的偏移移动抑制功能。另外,根据该结构,不用伴随着座垫2和座椅靠背3的大幅度的结构变更、设计变更就能够在成本方面有利地获得上述倾斜面71。
图29的(B)、(C)均表示倾动支点P位于比交点B靠下方的位置的例子。
在图29的(B)所示的例子中,利用跨越角部区域δ架设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上的弹性带状构件72形成了倾斜面71。弹性带状构件72的靠交点A侧的端部有效利用座垫2内的座垫线进行拴住固定,缝制在落座面2a的贯通引出部分(交点A)。弹性带状构件72经由设置在交点B处的狭缝73贯通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将另一端部拴住固定于倾动支点P处。弹性带状构件72的中间部分有效利用例如上述垫板支承构件16中的下部垫板支承构件16L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在狭缝73附近(交点B附近)。由此,同时实现了倾斜面71的配置与座椅靠背3的自由倾动调整。另外,在斜躺后座处,由于座椅靠背3的角度调整范围较小,因此通过在交点A、B处将弹性带状构件72缝制固定于座垫2的落座面2a和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也能够形成倾斜面71。
在本结构例中,利用跨越角部区域δ架设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上的弹性带状构件72形成了倾斜面71。根据该结构,通过调整弹性带状构件72的张力,能够调节倾斜面71的刚性,因此能够根据要求容易地调节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和由骨盆支承实现的向前方的偏移移动抑制功能,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另外,根据该结构,不用伴随着座垫2和座椅靠背3的大幅度的结构变更、设计变更就能够在成本方面有利地获得上述倾斜面71。
在图29的(C)所示的例子中,在靠背面3a的倾斜面71的表皮附近配设形状保持构件74而构成了倾斜面71。
形状保持构件74例如利用适当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侧视看来呈楔状,借助于与座椅靠背3的倾动联动的可动部件75能够沿前后方向平行移动。可动部件75是由与倾动支点P同心配置的齿轮75a和与形状保持构件74连设并与齿轮75a啮合的齿条75b构成的齿轮-齿条副机构。
在本结构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在靠背面3a的倾斜面71的表皮附近配设形状保持构件74而构成了倾斜面71,能够利用与座椅靠背3的倾动联动的可动部件75使形状保持构件74沿前后方向平行移动,因此与座椅靠背3的后倾角度相应地能够将倾斜面71配置在角部区域δ中的最佳位置。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座椅靠背3的更大的角度范围内的倾动调整和倾斜面71的最佳配置。另外,在该例子中,作为可动部件75,使用了上述齿轮-齿条副机构,但是可动部件75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选择性地采用具有自动返回功能的线机构(日文:ワイヤ機構)、连杆机构等。
另外,倾斜面71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也能够与第2~4实施方式或其各个变形例相组合进行应用。在这些组合例中,能够同时获得该组合的各个实施方式等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30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本实施方式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垫2施加了以下所述的摩擦系数分布的例子。另外,在附图中,HF(HF1、HF2、HF3、HF4)表示箭头所示的方向的摩擦系数较高,LF(LF1、LF2、LF3、LF4)表示箭头所示的方向的摩擦系数较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位于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以下为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设定得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LF1<HF1)。另外,位于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方的位置的部位(以下为后部)R2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2设定得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2低(LF2<HF2)。另外,支承面(例如落座面2a)的摩擦系数的大小能够根据例如将作为落座者D的衣服而通常使用的材料切为规定的形状/大小、将其以规定的压力按压于支承面并使其滑动时的阻力来确定。即,可以说此时的阻力较小的面的摩擦阻力较小、阻力较大的面的摩擦阻力较大。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针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发挥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HP引导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设定得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后部R2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2设定得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2低。因此,对落座者D的臀部朝向最佳位置的移动(在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方的区域中后方移动,在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方的区域中前方移动)的阻力进一步受到抑制,能够容易地将落座者D的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由此,针对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能够更可靠地发挥HP引导功能。
<空间扩大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由于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设定得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因此,对落座者D的臀部朝向最佳位置的移动(典型的是向后方侧的移动)的阻力进一步受到抑制,落座者D的臀部成为易于更进一步向后方侧滑动的倾向。由此,落座者D的臀部在落座后沿着落座面2a被快速地向最佳位置引导,在比落座后早的时期确保了该落座者D的腿部活动空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获得实际的腿部活动空间扩大效果。
<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设定得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后部R2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2设定得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2低,因此相对于从最佳位置朝向前方或后方的移动,阻力进一步增大,因此更可靠地防止臀部收纳于最佳位置之后的臀部的位置偏移。
即,在第6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设定得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2设定得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2低,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由落座面2a自身实现的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和落座姿势的保持功能,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参照图31~图35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变形例。
图3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本变形例是在第6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将座椅靠背3构成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中间弯折变形的例子。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将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对应的部位(位于比弯折点BP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R3(以下为上部R3))的摩擦系数HF3设定得高于比该部位(上部R3)靠下方的部位(位于比弯折点BP靠下方的位置的部位R4(以下为下部R4))的摩擦系数LF4(LF4<HF3)。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靠背面3a的与胸廓Da对应的部位(上部R3)的摩擦系数HF3设定得相对较高,从而能够利用座椅靠背3牢固地支承比较重的胸廓Da,通过减少落座者D的肌肉负荷,从而能够防止落座者D的落座姿势变形,并且能够减少落座者D的疲劳。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比该部位(上部R3)靠下方的部位(下部R4)的摩擦系数LF4设定得相对较低,从而靠背面3a的滑动性良好,落座者D的坐骨易于向座垫2的最大变形部LP滑落,因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发挥将胯点HP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另外,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使靠背面3a的摩擦系数LF4、HF3以弯折点BP为交界上下不同,但是摩擦系数的变更点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弯折点BP。只要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对应的部位的摩擦系数设定得比其靠下方的部位的摩擦系数高,就能够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图3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本变形例是上述第1变形例的座椅表皮材料81使用了起毛性的编织材料、并使该编织材料的起毛的朝向与座垫2的落座面2a上的位置或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上的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的例子。座椅表皮材料81借助于粘接层83粘贴在设置于座垫2的缓冲垫41或座椅靠背3的缓冲垫15的最表面层的表层聚氨酯层82的表面上。
在本变形例中,在靠背面3a的比弯折点BP靠上的上部R3中,通过将起毛的朝向设为朝上,从而将上部R3的在从下方向上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3设定得比在从上方向下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3低(LF3<HF3)。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靠背面3a的比弯折点BP靠下的下部R4中,通过将起毛的朝向设为朝下,从而将下部R4的在从上方向下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4设定得比在从下方向上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4低(LF4<HF4)。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的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中,将起毛的朝向设为朝前,在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中,将起毛的朝向设为朝后。利用该起毛的朝向,使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LF1<HF1),使后部R2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2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2低(LF2<HF2)。座椅表皮材料81只要是起毛性的表皮材料就不特别限定,除了编织材料之外,也可以是合成皮革、人工皮革或者由这些皮革的组合等构成的材料。
在该第2变形例中,能够对车辆用座椅1整体应用相同的座椅表皮材料81,因此能够给车辆用座椅1的外观带来统一感,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相同的效果。
图3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的表层设定得较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的表层柔软(相对于相同的压力相对较大地变形)。即,前部R1的表层的刚性SSc设定得比后部R2的表层的刚性HSc低(SSc<HSc)。
车辆用座椅1的表层因落座者D落座时的负荷压力而弹性变形,此时的变形量越大,落座者D的身体与车辆用座椅1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增大,对滑动的阻力越变大。因而,即使在座椅表皮材料的摩擦系数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减小表层的刚性,也能够产生与同对滑动的阻力相关地增大了摩擦系数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的表层设定得相对较柔软(相对于相同的压力相对较大地变形),因此能够防止落座后的臀部向前方的位置偏移。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由于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的表层设定得相对较硬(相对于相同的压力相对较小地变形),因此落座者D的坐骨易于向座垫2的最大变形部LP滑落。由此,本变形例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发挥将胯点HP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在此,表层的厚度根据作为设计条件的落座者D的体型、支承该表层的垫构件(在本变形例中为座垫2的缓冲垫41)的刚性等适当地进行调整,因此并不特别限定,但是优选处于5mm~30mm的范围内。
图3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本变形例是在上述第3变形例的车辆用座椅1中将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对应的部位(上部R3)的表层设定得较比该部位(上部R3)靠下方的部位(下部R4)的表层柔软的例子。即,在本变形例中,与胸廓Da对应的部位(上部R3)的表层的刚性SSb设定得低于比其靠下方的部位(下部R4)的表层的刚性HSb(SSb<HSb)。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靠背面3a的与胸廓Da对应的部位(上部R3)的表层设定得相对较柔软,从而能够利用座椅靠背3牢固地支承比较重的胸廓Da,因此能够减少落座者D的肌肉负荷,能够防止落座者D的落座姿势变形,并且能够减少落座者D的疲劳。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被该部位(上部R3)靠下方的部位(下部R4)的表层设定得相对较硬,从而靠背面3a的滑动性良好,落座者D的坐骨易于向座垫2的最大变形部LP滑落。由此,本变形例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发挥将胯点HP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另外,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使靠背面3a的表层的刚性SSb、HSb以弯折点BP为交界上下不同,但是该刚性的变更点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弯折点BP。只要靠背面3a的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对应的部位的表层的刚性设定得低于比其靠下方的部位的表层的刚性,就能够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上部R3中,也可以在座椅靠背3的宽度方向上施加刚性分布,例如也可以设定为座椅靠背3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表层比与该中央区域的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表层柔软。这样,在落座时,能够在落座者D的脊背与靠背面3a之间获得较高的舒适性,落座者D的脊背在靠背面3a上难以滑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支承落座者D的胸廓Da。
图3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本变形例是使上述第4变形例的座椅表皮材料81背侧的表层聚氨酯层82(82F、82R、82U、82L)的刚性与座垫2的落座面2a上的位置或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上的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的例子。表层聚氨酯层82是设置在座垫2的缓冲垫41或座椅靠背3的缓冲垫15的最表面层上的层,在其表面上借助于粘接层粘贴有座椅表皮材料81。作为表层聚氨酯层82,例如能够使用由聚氨酯泡沫的发泡成形体构成的厚度约10mm的聚氨酯板。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35的(B)所示,在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中,将比弯折点BP靠上的上部R3中的表层聚氨酯层82U的刚性SSb设定得低于比弯折点BP靠下的下部R4中的表层聚氨酯层82L的刚性HSb1。在这些表层聚氨酯层82U、82L的刚性SSb、HSb与构成座椅靠背3的缓冲垫15的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的刚性Wb之间,设定为Wb>HSb>SSb的关系成立。
另外,在座椅靠背3的上部R3中,在靠背面3a的宽度方向上也施加了刚性分布,如图35的(C)所示,将宽度方向中央区域中的表层聚氨酯层82Ua的刚性SSb设定得比与该中央区域的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表层聚氨酯层82Ub的刚性HSb2低(SSb<HSb2)。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如图35的(A)所示,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将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的表层聚氨酯层82F的刚性SSc设定得低于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的表层聚氨酯层82R的刚性HSc。在这些表层聚氨酯层82F、82R的刚性SSc、HSc与构成座垫2的缓冲垫41的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的刚性Wc之间,设定为Wc>HSc>SSc的关系成立。
在本变形例中,如上所述,使座椅表皮材料81背侧的表层聚氨酯层82的刚性与座垫2的落座面2a上的位置或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上的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此,通过与落座面2a或靠背面3a上的位置相应地调节表层聚氨酯层的材质、厚度等,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与上述第4变形例相同的表层刚性分布。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如上所述,对座椅靠背3的上部R3的靠背面3a沿宽度方向施加有刚性分布,将宽度方向中央区域中的表层聚氨酯层82Ua的刚性SSb设定得比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表层聚氨酯层82Ub的刚性HSb2低。由此,当在靠背面3a上施加有靠背载荷时,能够使靠背面3a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比宽度方向两端部下沉变形得大,能够增加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脊背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更牢固地支承落座者D的胸廓Da。
另外,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摩擦系数分布或表层刚性分布也能够与第2~5实施方式或其各个变形例相组合进行应用。另外,该摩擦系数分布或表层刚性分布也能够与组合了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倾斜面71和第2~4实施方式或其各个变形例的结构相组合进行应用。在这些组合例中,能够同时获得该组合的各个实施方式等的所有的效果。
另外,当然能够组合上述摩擦系数分布与上述表层刚性分布进行应用。在该情况下,通过适当地组合摩擦系数的大、小与表层刚性的高、低(刚、柔),从而能够提高或抑制彼此的作用效果,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更精细的精度调整落座面2a或靠背面3a的滑动性、胸廓Da、骨盆Dc的支承力等的分布。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示的摩擦系数分布和第4变形例所示的表层刚性分布也能够仅限定地施加于座椅靠背3。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36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本实施方式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对座垫2施加了以下所述的形状的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座垫2的落座面2a的、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形成为在平时(落座者D未落座时)表面大致水平。另外,落座面2a的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形成为越向后方去倾斜(后方倾斜)得越低。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因此针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落座者D落座时的一连串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发挥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HP引导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形成为表面大致水平。若落座者D落座,则该后部R2的表面因垫构件41A下沉而向前下方倾斜,因此落座者D的坐骨更可靠地向最大变形部LP滑落。由此,能够将落座者D的胯点HP稳定地引导到最佳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落座面2a的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形成为后方倾斜。即,在高刚性区域PHc形成有后方倾斜面,因此落座者D的臀部更易于向后方侧滑动。由此,在落座时将落座者D的坐骨向最大变形部LP引导,能够更可靠地将落座者D的胯点HP引导到最佳位置。
<空间扩大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落座面2a的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形成为后方倾斜,因此能够将落座者D的臀部沿着该后方倾斜面进一步快速地向后方侧引导,落座者D被快速地引导为半蹲半坐。由此,能够在比落座后更早的期间确保比落座者D的膝盖靠前方的腿部活动空间,能够获得实际的腿部活动空间扩大效果。
<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形成为表面大致水平。若落座者D落座,则该后部R2的表面因垫构件41A下沉而向前下方倾斜。因此,能够防止落座后胯点HP的位置向后方偏移且落座姿势变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由于落座面2a的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形成为后方倾斜,因此能够防止落座后胯点HP从最佳位置向前方偏移且落座姿势变形。
即,在第7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还有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形成为表面大致水平,落座面2a的比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形成为后方倾斜,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由落座面2a实现的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功能、由臀部的快速的后方引导实现的空间扩大功能、臀部收纳于最佳位置之后的臀部的位置偏移防止功能,在落座者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另外,优选的是,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的、将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的区域的长度L(从斜躺装置5的旋转轴到最大变形部LP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处于100mm~130mm的范围内。如果处于该范围内,则使胯点HP位于最佳位置时的坐骨结节的位置与最大变形部LP的位置一致,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胯点HP的偏移防止功能。
参照图37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变形例。
在本变形例中,座椅靠背3被上下分割为座椅靠背上部3U与座椅靠背下部3L。座椅靠背下部3L被支承在下部框架91上,下部框架91的下端部借助斜躺装置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座垫2的后端部相连结。另外,座椅靠背上部3U被支承在上部框架92上,上部框架92的下端部借助连杆机构9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下部框架91的上端部相连结。
另外,如图37的(A)所示,若将座椅靠背下部3L的靠背面3La与铅直线的夹角设为α,将座椅靠背下部3L的靠背面3La的延长线与座椅靠背上部3U的靠背面3Ua的夹角设为β,则β被设定为α的1/2~2/3大小(β/α=1/2~2/3)。即,座椅靠背上部3U的靠背面3Ua的倾斜角度(靠背面3U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90°-α+β)大于座椅靠背下部3L的靠背面3La的倾斜角度(靠背面3L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90°-α)。
另外,连结上部框架92与下部框架91的连杆机构93构成为即使在α伴随着座椅靠背3的倾动而发生变化时也大致恒定地维持α与β之比(β/α)。即,如图37的(B)所示,当使座椅靠背3向后方倾动时,α增加为α1,β增加为β1,但是比值β11维持为1/2~2/3。另外,当使座椅靠背3向前方倾动时,α减少为α2,β减少为β2,但是此时比值β22也维持为1/2~2/3。
在本变形例中,支承在下部框架91上的座椅靠背下部3L与支承在上部框架92上的座椅靠背上部3U借助连杆机构93以相互不同的角度变化率倾动。因此,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中间弯折变形,在座椅靠背上部3U与座椅靠背下部3L之间形成有弯折点BP。该弯折点BP的高度H(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的从斜躺装置5的旋转轴到弯折点BP的距离)能够通过调整下部框架的长度而调整为期望的高度。优选的是,弯折点BP与落座者D的胸廓Da和腰部Db之间的关节、即从第10胸椎Da1到第12胸椎Da2相对应地配置,优选的是其高度H处于250mm~350mm的范围内。
在本变形例中,将座椅靠背上部3U的靠背面3Ua的倾斜角度(90°-α+β)设定得比座椅靠背下部3L的靠背面3La的倾斜角度(90°-α)大。因此,落座者D的姿势接近于舒适姿势,落座者D的肌肉负荷减轻,因此落座者D能够不改变落座姿势地更长时间地支承比较重的胸廓Da与骨盆Dc,由此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将弯折点BP设定在了落座者D的胸廓Da与腰部Db之间的关节附近,因此使靠背面3a与处于舒适姿势的落座者D的脊背的形状相匹配,能够牢固地保持落座者D的胸廓。另外,在以上变形例中,对座垫2和座椅靠背3双方都施加了规定的形状,但是当然也可以是该形状仅限定施加于座椅靠背3。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将座椅靠背3上下分割为了座椅靠背上部3U与座椅靠背下部3L,但是座椅靠背3的分割数量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定为3个以上。另外,也可以是利用配置在分割后的座椅靠背3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刚性相对低的垫片材料连结这些要素,增加中间弯折变形时的弯折点的数量。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靠背面3a的倾斜角度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发生变化,能够使靠背面3a沿着处于舒适姿势的落座者D的脊柱缓缓弯曲,能够利用靠背面3a进一步牢固地保持落座者D的脊背。而且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落座姿势变形,更可靠地防止胯点HP的位置偏移。
另外,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形状也能够与第2~6实施方式或其各个变形例相组合进行应用。另外,该形状也能够与组合了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倾斜面71和第2~4实施方式或其各个变形例的结构相组合进行应用。而且,该形状也能够与组合了上述第6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摩擦系数分布或表层刚性分布和第2~5实施方式或其各个变形例的结构相组合进行应用。在这些组合例中,能够同时获得该组合的各个实施方式等的所有效果。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38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
本实施方式是组合了图26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图31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37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
即,如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将座垫2的前部2f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将后部2g设为了高刚性区域PHc。另外,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相连的角部区域δ具有支承落座者D的臀部的倾斜面71。
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前的前部R1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1设定得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1低(LF1<HF1)。另外,比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R2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LF2设定得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HF2低(LF2<HF2)。而且,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比弯折点BP靠上的上部R3的摩擦系数HF3设定得比弯折点BP靠下的下部R4的摩擦系数LF4高(LF4<HF3)。倾斜面71的摩擦系数设定为与下部R4的摩擦系数LF4大致相同的值。
另外,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中,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LP靠后的后部形成为在平时(落座者D未落座时)表面大致水平。而且,座椅靠背3与第7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相同地具有中间弯折机构,构成为座椅靠背上部3U的靠背面3Ua的倾斜角度大于座椅靠背下部3L的靠背面3La的倾斜角度。
根据第8实施方式,由于具有了上述第5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及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因此当然获得了与这些实施方式等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但是在此,为了避免赘述而省略说明。
<摩擦系数分布的作用效果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通过同时发挥与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的座椅靠背3的中间弯折机构的作用和第6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中的中间弯折角度的自动调整功能,从而能够柔软且适当地应对落座者D的体型差,并且能够使落座者D的姿势进一步接近于舒适姿势。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使落座面2a和靠背面3a的形状与上述舒适姿势下的落座者D的脊背、臀部及大腿部的形状相匹配,能够增加落座面2a和靠背面3a与落座者D的身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座椅表皮材料施加的摩擦系数分布的作用效果。
<倾斜面的作用效果的提高>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座垫2的落座面2a与上述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相连的角部区域δ具有倾斜面71,因此当落座者D落座于座垫2上时,能够利用倾斜面71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到最佳位置,由此,能够避免每次落座时臀部位置产生偏差。另外,由于倾斜面71的摩擦系数设定为与座椅靠背3的靠背面3a的下部R4的摩擦系数LF4大致相同的值,因此能够进一步发挥将落座者D的臀部引导向最佳位置的引导作用。
另外,倾斜面71的摩擦系数也可以设定得比下部R4的摩擦系数LF4大。在该情况下,由于支承落座者D的骨盆Dc的后侧面的力增大,因此即使是长时间驾驶,骨盆Dc后转也进一步可靠地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避免臀部向前方偏移移动且落座姿势变形、以及比膝盖靠前方的腿部活动空间变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但是这些实施方式等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单纯的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等。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所公开的具体的技术事项,也包括能够由此容易地导出的各种变形、变更、替代技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应用于后座的车辆用座椅,但是车辆用座椅当然也能够应用于驾驶座、副驾驶座等前座。
另外,在车辆的前座中,由于落座者以使脚比较向前伸展的状态落座,因此与后座相比,落座者的重心位置靠前方,并且,落座者也有时作为驾驶员进行踏板操作,因此在前座的情况下,需要将与后座的情况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较短的范围设为低刚性区域PSc。例如,当在后座中将大腿长的1/3左右的范围设为了低刚性区域PSc时,优选的是在前座中将低刚性区域PSc设定为落座者D的大腿长的1/6左右。
本申请基于2010年10月1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愿第2010-223340号、2010年10月1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愿第2010-223341号、2010年10月1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愿第2010-223342号、2011年3月28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愿第2011-069127号主张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由于将座垫的前部设为了低刚性区域,将后部设为了高刚性区域,因此对落座者的小腿背侧和腘窝的压迫感减少,落座者能够获得舒适的落座感。另外,在落座者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时的一连串动作中,能够同时实现HP引导功能、空间扩大功能及HP偏移防止功能。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座椅;2…座垫;2f…前部;2g…后部;3…座椅靠背;11…座椅靠背框架;15…缓冲垫;15a…槽部;16…垫板支承构件;41…缓冲垫;41A、41B、42、43、44、45、46…垫构件;47…座垫骨架材料;48…载荷承受构件;49…弹簧机构;50、50A、50B…空隙部;51、51A、51B…空隙部;71…倾斜面;72…弹性带状构件;82、82F、82R、82U、82L…表层聚氨酯层;91…下部框架;92…上部框架;93…连杆机构;δ…角部区域;BP…中间弯折点;D、D1、D2…落座者;Da…胸廓;Db…腰部;Dc…骨盆;LP…最大变形部;HP…胯点;Da1…第10胸椎;Da2…第12胸椎;Dc1…座骨结节;Dc2…荐骨;PHc、PHb1、PHb2…高刚性区域;PSc、PSb…低刚性区域;PSc1…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PSc2…腘窝接触部;PSc3…小腿背侧接触部;fa1、fa2…支承反作用力;fb、fb1、fb2…对上方支承反作用力;fc、fc1、fc2…对前方支承反作用力。

Claims (29)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中,
该车辆用座椅具有座垫和座椅靠背,
在上述座垫的前部设置了比作为高刚性区域的后部柔软的低刚性区域,从而对该座垫施加有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在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设定有落座者的支承反作用力较小的低刚性区域,并且与该低刚性区域相邻地在座椅靠背的上侧部与下侧部设定有落座者的支承反作用力较大的高刚性区域,在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上施加有反作用力特性不同的刚性分布,
能够使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与落座者的靠背载荷相应地以上述低刚性区域为起点而以多种中间弯折角度进行中间弯折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对上述座垫的低刚性区域施加了如下的反作用力特性:相对于自上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较大,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支承反作用力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将上述座垫的低刚性区域设定为与落座者的大腿前部背侧相接触的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与腘窝相接触的腘窝接触部、与小腿背侧相接触的小腿背侧接触部,
以将上述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腘窝接触部及小腿背侧接触部的支承反作用力设为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腘窝接触部>小腿背侧接触部的方式设定了上述座垫的低刚性区域的反作用力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利用包括前端部在内的上述前部与上述后部中的至少这两部分形成上述座垫,使用具有上述反作用力特性的垫构件构成了上述前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与落座者的胸廓大致对应地形成了设定于上述座椅靠背的上侧部的高刚性区域,与落座者的骨盆大致对应地形成了设定于上述座椅靠背的下侧部的高刚性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以与落座者的胸廓和腰部之间的关节大致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形成了设定于上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的低刚性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2、6及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具有弹性支承落座者的缓冲垫,在该缓冲垫上形成了在上述座椅靠背的低刚性区域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促使该缓冲垫的中间弯折变形的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具有在上述缓冲垫的背面侧将上述缓冲垫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垫板支承构件,
通过使上述垫板支承构件的机械特性区分为刚性、柔性而设定上述座椅靠背的高刚性区域与低刚性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在与上述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腘窝接触部、小腿背侧接触部相当的部分分别使用弹簧常数不同的垫构件而构成了上述座垫的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由沿前后方向分割而成的多个垫构件构成用于与上述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相当的部分的垫构件,将配置在后方侧的垫构件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配置在前方侧的垫构件的弹簧常数小。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使用弹簧常数比用于后部的垫构件的弹簧常数小的垫构件构成上述座垫的前部,
使上述座垫的前部的垫构件与后部的垫构件相对并接触的接合面以上述大腿前部背侧接触部与腘窝接触部之间的交界为大致起点以越向后方越低的方式倾斜,施加了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使用弹簧常数比用于后部的垫构件的弹簧常数小的垫构件构成上述座垫的前部,
另一方面,在座垫骨架材料的前部配设了在上述低刚性区域向上方突出的载荷承受构件,
在上述载荷承受构件的上表面侧与前表面侧,调整上述座垫的前部的垫构件的厚度,施加了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使用弹簧常数比用于后部的垫构件的弹簧常数小的垫构件构成上述座垫的前部,
另一方面,在座垫骨架材料的前部配设了在上述低刚性区域向上方突出的载荷承受构件,
在上述载荷承受构件的上表面侧与前表面侧,调整上述座垫的前部的垫构件的厚度,并且在上述载荷承受构件的前表面上设置相对于自前方发挥作用的落座载荷能够进行后退位移的弹簧机构,施加了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使用单一的垫构件构成上述座垫,
在上述垫构件的前部设置空隙部,构成上述座垫的低刚性区域,并且施加了该低刚性区域中的上述反作用力特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在上述座垫的落座面与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相连的角部区域具有支承落座者的臀部的倾斜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将上述倾斜面与上述座垫的落座面的交点设定在比落座者的骨盆的坐骨结节稍微靠后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将上述倾斜面与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的交点设定在了与落座者的骨盆的荐骨附近对应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利用一体成形于上述座垫或座椅靠背一者上的突出部形成了上述倾斜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利用跨越上述角部区域而架设在上述座垫的落座面与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上的弹性带状构件形成了上述倾斜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垫的落座面设定为在落座面上的相邻的部位之间的刚性、摩擦系数或形状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垫的落座面设为了如下结构: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靠前的前部的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比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低,比最大变形部靠后的后部的在从后方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比在从前方向后方的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低。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垫的落座面设为了如下结构: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靠前的前部的表层较比最大变形部靠后的后部的表层柔软。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垫的落座面形成为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靠后的后部的表面成为大致水平。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垫的落座面形成为比落座时的最大变形部靠前的前部的表面向后方倾斜。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设定为在靠背面上的相邻的部位之间的刚性、摩擦系数或形状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将与落座者的胸廓对应的部位的摩擦系数设定得高于比该部位靠下方的部位的摩擦系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将与落座者的胸廓对应的部位的表层设为了较比该部位靠下方的部位的表层柔软的结构。
28.根据权利要求25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的靠背面将上部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下部的倾斜角度大。
29.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该车辆用座椅具有座垫和座椅靠背,其中,
在上述座垫的前部设置比作为高刚性区域的后部柔软的低刚性区域,从而对该座垫施加前后方向的刚性分布。
CN201180043665.5A 2010-10-01 2011-09-30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Active CN103097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3342 2010-10-01
JP2010223340 2010-10-01
JP2010223341 2010-10-01
JP2010-223340 2010-10-01
JP2010-223342 2010-10-01
JP2010-223341 2010-10-01
JP2011-069127 2011-03-28
JP2011069127 2011-03-28
PCT/JP2011/072591 WO2012043807A1 (ja) 2010-10-01 2011-09-30 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剛性設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182A true CN103097182A (zh) 2013-05-08
CN103097182B CN103097182B (zh) 2016-07-06

Family

ID=45893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3665.5A Active CN103097182B (zh) 2010-10-01 2011-09-30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543764B2 (zh)
EP (1) EP2623367B1 (zh)
JP (1) JP5594366B2 (zh)
CN (1) CN103097182B (zh)
BR (1) BR112013007306B1 (zh)
MY (1) MY165807A (zh)
RU (1) RU2529057C1 (zh)
WO (1) WO201204380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363A (zh) * 2016-03-30 2017-10-2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独立的座垫大腿支撑件
CN107662524A (zh) * 2016-07-29 2018-02-06 李尔公司 可调节座椅组件
CN109987005A (zh) * 2017-12-1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10944871A (zh) * 2017-07-27 2020-03-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1791771A (zh) * 2019-04-09 2020-10-20 南京同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汽车座椅靠背及其调节方法
CN111867882A (zh) * 2018-03-26 2020-10-3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37019B1 (en) 2007-09-20 2017-11-08 Herman Miller, Inc. Load support structure
US20110148157A1 (en) * 2009-12-15 2011-06-2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Vehicle seat with pelvis-motion regulator
EP2710925B1 (en) * 2011-05-19 2015-09-09 Nissan Motor Co., Ltd. Seat
JP6166643B2 (ja) 2013-01-23 2017-07-19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車両用シート
US10874220B2 (en) 2015-01-16 2020-12-29 Herman Miller, Inc. Zoned suspension seating structure
WO2014203890A1 (ja) * 2013-06-18 2014-12-24 株式会社東洋シート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AU2014202615C1 (en) * 2014-05-14 2020-06-11 Britax Childcare Pty Ltd Light weight booster seat improvements
US10328823B2 (en) 2014-06-09 2019-06-25 Le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US9987961B2 (en) 2014-06-09 2018-06-05 Le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JP6557462B2 (ja) * 2014-10-16 2019-08-07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構造及び座席構造
JP6399300B2 (ja) * 2014-10-20 2018-10-0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098616B2 (ja) * 2014-11-13 2017-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557486B2 (ja) * 2015-03-18 2019-08-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399463B2 (en) 2015-03-18 2019-09-03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US9884570B2 (en) 2015-05-19 2018-02-06 Le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US9845026B2 (en) 2015-05-19 2017-12-19 Le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JP6582646B2 (ja) * 2015-07-08 2019-10-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9661928B2 (en) 2015-09-29 2017-05-30 Lear Corporation Air bladder assembly for seat bottoms of seat assemblies
JP6667256B2 (ja) 2015-10-27 2020-03-1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US9827888B2 (en) 2016-01-04 2017-11-28 Lear Corporation Seat assemblies with adjustable side bolster actuators
US9994125B2 (en) * 2016-01-12 2018-06-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 seat monitoring
JP6572801B2 (ja) 2016-03-03 2019-09-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6123681B4 (de) 2016-12-07 2018-11-29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Befestigungsmittel zum schwenkbaren Befestigen einer Sitzwanne eines Fahrzeugsitzes, Fahrzeugsitz und Verfahren zum schwenkbaren Befestigen einer Sitzwanne an einem Fahrzeugsitz
US10737053B2 (en) 2016-12-09 2020-08-11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Occupant comfort system
JP6421364B2 (ja) * 2017-02-07 2018-1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制御システム、車両シート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車両シート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21365B2 (ja) * 2017-02-10 2018-1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制御システム、車両シート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710479B2 (en) 2017-12-19 2020-07-14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Occupant comfort system
US10493878B2 (en) * 2017-12-22 2019-12-0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Motion sickness mitigation
US10391899B2 (en) 2017-12-22 2019-08-2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Motion sickness mitigation
US10377275B2 (en) 2017-12-28 2019-08-1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Motion sickness mitigation
JP6604490B2 (ja) * 2018-03-26 2019-11-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RU2699461C1 (ru) * 2018-08-13 2019-09-0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машиноведения им. А.А. Благонраво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МАШ РАН) Способ обратимой адаптации и энергопоглощения кресл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7143684B2 (ja) * 2018-08-30 2022-09-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160260B2 (ja) * 2018-10-09 2022-10-2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9208225B4 (de) * 2019-06-05 2021-10-28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Fahrzeugsitz mit einem durchgehenden Sitzbezug
JP6718130B2 (ja) * 2019-08-14 2020-07-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9215450A1 (de) * 2019-10-09 2021-04-15 Psa Automobiles Sa Gleitfläche für eine Rückenlehne eines Sitze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7377710B2 (ja) 2019-12-27 2023-11-10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着座装置
FR3106791B1 (fr) * 2020-01-31 2024-04-05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Dispositif anti sous-marinage pour véhicule
JP7299523B2 (ja) * 2020-06-10 2023-06-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4753U (ja) * 1993-12-17 1995-06-2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パッド構造
JP2000037266A (ja) * 1998-07-23 2000-02-08 Tachi S Co Ltd 中折れシート・バック・パッド
JP2001025418A (ja) * 1999-07-13 2001-01-3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2002300936A (ja) * 2001-04-06 2002-10-15 Inoac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433323A (zh) * 2000-06-07 2003-07-30 设计研究和发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椅子
JP3097837U (ja) * 2003-05-15 2004-02-12 株式会社ヤマザキ 座椅子用クッション材と座椅子
CN1592593A (zh) * 2001-11-26 2005-03-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车辆用座垫
CN1968628A (zh) * 2004-06-15 2007-05-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车辆用座椅座垫、车辆用座椅靠垫及车辆用座椅
US7585030B2 (en) * 2006-07-20 2009-09-08 Galbreath Ashford A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ayered seating assembly
JP2010046409A (ja) * 2008-08-25 2010-03-04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トパ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8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0402A (en) * 1960-04-26 1962-12-25 Norman C Stanton Upholstered seating and furniture
US3675970A (en) * 1970-02-10 1972-07-11 Sigmund Bereday Seat construction
FR2442742A1 (fr) * 1978-11-13 1980-06-27 Chardon Max Sieg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s de transports en commun
US4522447A (en) * 1980-02-02 1985-06-11 Snyder William F Foam seat and back cushions
NL8103037A (nl) * 1981-06-23 1983-01-17 Gispen & Staalmeubel Bv Stoel.
JPS5966636U (ja) 1982-10-28 1984-05-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トクツシヨン後端の上下アジヤスタ
DE8401000U1 (de) * 1984-01-14 1984-04-05 Mauser Waldeck AG, 3544 Waldeck Drehsessel
DE3403967A1 (de) * 1984-02-04 1985-08-08 Paul Stoessel GmbH + Co KG, 4005 Meerbusch Fahrzeugsitz mit verschiedenen zonen
JPS6129635U (ja) 1984-07-28 1986-02-22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等の座席
US4673216A (en) * 1984-08-06 1987-06-16 Alfer Jaroslaw G Basic lotus posture comfort seat
DE3635044A1 (de) * 1986-10-15 1988-04-28 Rolf Voelkle Sessel
JPH0612711Y2 (ja) * 1989-05-08 1994-04-06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2575143Y2 (ja) * 1990-01-26 1998-06-2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ピアノハンドル式スイッチ
JPH04237646A (ja) 1991-01-18 1992-08-26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リヤシート構造
US5439270A (en) * 1991-06-24 1995-08-08 Owen; Earl R. Static chair
JPH065551U (ja) 1992-04-23 1994-01-25 アラコ株式会社 シート
US5297848A (en) * 1992-07-13 1994-03-29 Grinnell Sandra H Portable, orthopedically correct, adjustable seating cushion
FR2707972B1 (fr) * 1993-06-29 1995-09-22 Bfa Perfectionnements aux matelassures de sièges de véhicules automobiles.
AU1590895A (en) * 1994-02-10 1995-08-29 Toto Ltd. Toilet attachment with easily detachable seat
JP3012765B2 (ja) * 1994-03-22 2000-02-28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座席装置
US5558399A (en) * 1994-09-13 1996-09-24 Serber; Hector Seat and lumbar motion chair, assembly and method
JPH0880771A (ja) 1994-09-14 1996-03-26 Nissan Motor Co Ltd 乗物用シート
EP0850155B1 (en) * 1995-09-14 2001-12-19 Autoliv Development Aktiebolag A seat for use in a vehicle
SE9601835D0 (sv) * 1996-05-14 1996-05-14 Ltg Safecontrol Automotive Ab Fordonssäte med variabel elasticitet
JPH1033297A (ja) * 1996-07-26 1998-02-10 Nhk Spring Co Ltd シート
JPH11253267A (ja) 1998-03-13 1999-09-21 Nissan Shata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4144073B2 (ja) 1998-07-16 2008-09-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中折れ式シート
ITVI980182A1 (it) * 1998-09-25 2000-03-25 Enrico Cioncada Sedia ad assetto variabile.
CA2311265C (en) * 1999-06-09 2008-07-22 Magna Seating Systems Inc. Seat cushion with flip open storage bin
JP2001037594A (ja) 1999-07-29 2001-02-13 Tsuneyuki Osaki 座面クッション
US7445008B1 (en) * 1999-09-07 2008-11-04 Dr. Brock Walker Walker wedge
US9440563B2 (en) * 2007-05-07 2016-09-13 Arjuna Indraeswaran Rajasingham Occupant support system
JP3687493B2 (ja) * 2000-06-21 2005-08-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DE60117207T2 (de) * 2000-10-02 2006-10-05 Tanita Corp. Gerät zur Verwaltung des weiblichen physischen Zustands
US20020135219A1 (en) * 2001-03-23 2002-09-26 Rogers Judith M. Portable hip-abducting seat support and method
JP3719186B2 (ja) 2001-10-12 2005-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横幅拡張可能な乗物用シート
JP2003127728A (ja) 2001-10-23 2003-05-08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7220312B2 (en) * 2002-03-13 2007-05-22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s for treat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US7165811B2 (en) * 2002-09-12 2007-01-23 Steelcas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seating unit
US6869142B2 (en) * 2002-09-12 2005-03-22 Steelcas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Seating unit having motion control
DE20217258U1 (de) * 2002-11-08 2004-03-18 Lear Corporation, Southfield Kopfstützenverstellvorrichtung
US7134716B2 (en) * 2002-11-27 2006-11-14 Lear Corporation Headrest seat-back arrangement
CA2521200C (en) * 2003-04-03 2012-09-18 Brock M. Walker Seat with adjustable support system
JP4250128B2 (ja) * 2003-09-29 2009-04-08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シート
US7111904B2 (en) * 2003-12-15 2006-09-26 Be Aerospace, Inc. Vehicle seating supporting a perch position
US7055904B2 (en) * 2003-12-15 2006-06-06 Be Aerospace, Inc. Vehicle seating adapted for sleeping posture
US20050151405A1 (en) * 2003-12-15 2005-07-14 Be Aerospace, Inc. Vehicle seating with protected living space
JP4709496B2 (ja) 2004-04-02 2011-06-22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シート構造
US9399415B2 (en) * 2004-04-30 2016-07-26 American Ergonomics Corporation Seat assembly with movable seat and backrest and method
GB0422449D0 (en) 2004-10-08 2004-11-10 Way To Win The Ltd A seat portion for a seat
JP2006204887A (ja) 2004-12-28 2006-08-10 Bridgestone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パッ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20060169863A1 (en) 2005-01-28 2006-08-0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eat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4492383B2 (ja) 2005-02-08 2010-06-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ート位置調整装置
DE102005059991B4 (de) 2005-06-10 2007-10-31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Obermaterial zur Anordnung auf einem Fahrzeugsitz
EP1772308A3 (en) * 2005-10-07 2010-06-30 Combi Corporation Cushion for retaining posture of child and structure using same cushion
CN101346254B (zh) 2005-12-28 2012-07-18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乘坐物用座
FR2904797B1 (fr) 2006-08-10 2008-10-10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Siege d'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matelassure qui comprend des parties inclinables l'une par rapport a l'autre, matelassure pour un tel sieg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telle matelassure
DE602007005565D1 (de) 2006-09-29 2010-05-12 Sunrise Medical Hhg Inc Rollstuhlsitzpolsterung
EP2068676A4 (en) * 2006-10-06 2013-05-22 Brock M Walker ACTIVE RESPONSE SEATING SYSTEM
FR2915149B1 (fr) * 2007-04-18 2010-02-12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Armature de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7475943B1 (en) * 2007-06-26 2009-01-13 Sheng Jia Sheng Co., Ltd. Chair that is designed ergonomically to support a user's back snugly and completely
JP4347385B2 (ja) 2008-01-15 2009-10-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座席
JP5304038B2 (ja) 2008-06-09 2013-10-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JP2010088702A (ja) 2008-10-09 2010-04-22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バック組立方法
US8141957B2 (en) * 2008-12-15 2012-03-27 La-Z-Boy Incorporated Cushion with plural zones of foam
WO2010084911A1 (ja) * 2009-01-21 2010-07-2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SE533619C2 (sv) * 2009-03-06 2010-11-09 Biomekanisk sittkonstruktion
JP5278812B2 (ja) 2009-03-24 2013-09-0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磁気歯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7032B2 (ja) 2009-03-24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支持構造
JP2010223342A (ja) 2009-03-24 2010-10-07 Toyota Motor Corp フリクションプレート
WO2011001622A1 (ja) * 2009-06-29 2011-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2011069127A (ja) 2009-09-25 2011-04-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便器装置
US20110148157A1 (en) * 2009-12-15 2011-06-2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Vehicle seat with pelvis-motion regulator
JP5576111B2 (ja) * 2009-12-28 2014-08-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2086803A1 (ja) * 2010-12-24 2012-06-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FR2973205B1 (fr) * 2011-03-31 2014-02-21 Emmanuel Antoine Mastio Siege a jonction souple
EP2710925B1 (en) * 2011-05-19 2015-09-09 Nissan Motor Co., Ltd. Seat
DE102011118344A1 (de) * 2011-11-11 2013-05-2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Hintersitzanlage mit Sitzneigungsverstellung
US9480339B2 (en) * 2012-12-31 2016-11-01 Sava Cvek Seat with pelvic support
US9168848B2 (en) * 2013-03-15 2015-10-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JP6202734B2 (ja) * 2013-11-18 2017-09-27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シート
US9795218B2 (en) * 2013-12-04 2017-10-24 P.A.S. Corporation Cushion for chair and chair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4753U (ja) * 1993-12-17 1995-06-2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パッド構造
JP2000037266A (ja) * 1998-07-23 2000-02-08 Tachi S Co Ltd 中折れシート・バック・パッド
JP2001025418A (ja) * 1999-07-13 2001-01-3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CN1433323A (zh) * 2000-06-07 2003-07-30 设计研究和发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椅子
JP2002300936A (ja) * 2001-04-06 2002-10-15 Inoac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592593A (zh) * 2001-11-26 2005-03-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车辆用座垫
JP3097837U (ja) * 2003-05-15 2004-02-12 株式会社ヤマザキ 座椅子用クッション材と座椅子
CN1968628A (zh) * 2004-06-15 2007-05-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车辆用座椅座垫、车辆用座椅靠垫及车辆用座椅
US7585030B2 (en) * 2006-07-20 2009-09-08 Galbreath Ashford A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ayered seating assembly
JP2010046409A (ja) * 2008-08-25 2010-03-04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トパッド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363A (zh) * 2016-03-30 2017-10-2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独立的座垫大腿支撑件
CN107662524A (zh) * 2016-07-29 2018-02-06 李尔公司 可调节座椅组件
US10384565B2 (en) 2016-07-29 2019-08-20 Le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CN110944871A (zh) * 2017-07-27 2020-03-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9987005A (zh) * 2017-12-1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09987005B (zh) * 2017-12-15 2021-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11867882A (zh) * 2018-03-26 2020-10-3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CN111867882B (zh) * 2018-03-26 2022-09-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CN111791771A (zh) * 2019-04-09 2020-10-20 南京同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汽车座椅靠背及其调节方法
CN111791771B (zh) * 2019-04-09 2023-04-28 南京同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汽车座椅靠背及其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43764B2 (en) 2020-01-28
JPWO2012043807A1 (ja) 2014-02-24
EP2623367A4 (en) 2017-12-27
BR112013007306B1 (pt) 2020-08-04
BR112013007306A2 (pt) 2016-07-05
US20130175838A1 (en) 2013-07-11
JP5594366B2 (ja) 2014-09-24
RU2529057C1 (ru) 2014-09-27
WO2012043807A1 (ja) 2012-04-05
MY165807A (en) 2018-04-27
EP2623367B1 (en) 2022-11-02
CN103097182B (zh) 2016-07-06
EP2623367A1 (en) 2013-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7182A (zh)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US6595586B2 (en) Two platform motion seat
JP4653084B2 (ja) 座席用の快適表面
US6910736B2 (en) Seats with twistable seat elements
US20120181840A1 (en) Integral coccyx and lumbar support system
CN102843931A (zh) 具有波状弹性靠背的座椅结构
WO2014168583A1 (en) Headrest structure, headrest cushion and passenger seat
CN104582535B (zh) 胸区舒适就坐***
WO2021025007A1 (ja) 着座用クッション体
US11273744B2 (en) Vehicle seat structure
JP5886157B2 (ja) 座椅子
JP419674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14538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5856458B2 (ja) 座椅子
CN105934180A (zh) 体干支撑垫
JP7300223B1 (ja) カスタムクッション式シートバック
JP2014144660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JP724058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201316340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198758B2 (ja) ソファ
JPH1142140A (ja) 腰掛け
JP200729044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1269241A (ja) シート用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