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4180C -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4180C
CN100544180C CNB2006100932073A CN200610093207A CN100544180C CN 100544180 C CN100544180 C CN 100544180C CN B2006100932073 A CNB2006100932073 A CN B2006100932073A CN 200610093207 A CN200610093207 A CN 200610093207A CN 100544180 C CN100544180 C CN 1005441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over
connecting portion
conductive component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932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97441A (zh
Inventor
大塚浩
安乐文雄
中村正巳
坛上靖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97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7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1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1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wherein the control and power circuits of a power converter are arranged within the sam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26Layer connectors, e.g. plate connectors, solder or adhesive laye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31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3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321Disposition
    • H01L2224/32151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32221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32225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35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48137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e.g.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35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48137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e.g.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224/48139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e.g.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an intermediate bond, e.g. continuous wire daisy cha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4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 H01L2224/4824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4Connecting portions
    • H01L2224/4847Connecting portion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on the bonding area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being a wedge bond
    • H01L2224/48472Connecting portion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on the bonding area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being a wedge bond the other connecting portion not on the bonding area also being a wedge bond, i.e. wedge-to-we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3Means for bonding being of different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of groups H01L2224/10, H01L2224/18, H01L2224/26, H01L2224/34, H01L2224/42, H01L2224/50, H01L2224/63, H01L2224/71
    • H01L2224/732Location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73251Location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n different surfaces
    • H01L2224/73265Layer and wire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73Means for bonding being of different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of groups H01L24/10, H01L24/18, H01L24/26, H01L24/34, H01L24/42, H01L24/50, H01L24/63, H01L24/71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5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 H01L2924/13055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81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Electr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07Induc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具有冷却块(180)、被配置在冷却块(180)上且包括多相的开关电路[3#i(i=1、2、3)]的逆变器和平滑电容器(4)。其中,还具有拆装自由地被安装在所述冷却块(180)上的罩(50),以利用罩在与冷却块(180)之间来覆盖逆变器。在该罩(50)上形成有收容平滑电容器(4)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在该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收容的所述平滑电容器(4),经由填充于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并固化了的树脂(92),而被保持在罩(50)上。由此,可以容易地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组装工时的削减、小型化、低成本。

Description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例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行驶用马达等的电动马达进行控制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inverter)单元。
背景技术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包括:使来自高电压蓄电池的电压平滑化的平滑电容器;基于平滑电容器的输出电压,输出三相交流电压的三相开关模块(以下称作SW模块);对SW模块的开关元件的开/关(ON/OFF)进行控制的SW模块控制基板;和控制SW模块控制基板的电子控制单元(以下称作控制ECU)。另外,将SW模块和SW模块控制基板成为一体的装置称作逆变器,将该逆变器与平滑电容器等附加部件成为一体的装置称作逆变器单元。以往,作为关于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结构的现有技术,公知例如在日本特开2000—152662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
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结构的图。该逆变器单元212a是由呈分体的平滑电容器213a和逆变器215a来制作形成的。平滑电容器213a被保持在电容器保持部件280a上,该电容器保持部件280a被螺丝固定在逆变器215a上。
平滑电容器213a的电极经由母线(bus bar)214a#P、214a#N而与在逆变器215a上的一侧部形成的输入端子208a#P、208a#N连接。母线214#P、214#N分别与平滑电容器213a的正极和负极连结。输入端子208a#P、208#N分别经由导体电缆而与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另外,输入端子208a#P、208a#N与逆变器215a内部的SW模块连接并形成在母线的一端部。
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逆变器单元中,需要用于保持平滑电容器213a的电容器保持部件280a、以及用于将电容器保持部件280a与逆变器215a连结的螺丝等的部件。因此,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目多,不容易降低组装该逆变器单元时的作业工时和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一般而言,逆变器单元为了逆变器215a上的电路部件等的防尘而需要用罩部件覆盖。而且,在该情况下,在搭载逆变器215a的用于散热的散热器等上还需要用于固定罩部件的专用的螺丝部件等。
而且,逆变器单元一般还需要噪音吸收用的电容器。此时,在专利文献1的逆变器单元中,还需要将这样的噪音吸收用的电容器与逆变器单元的平滑电容器213a连接用的专用部件、以及用于将其固定在散热器等上的专用部件。
这样一来,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技术中,在包括罩、噪音吸收用电容器来构成逆变器单元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需要的部件数目众多且该逆变器单元的组装作业的工时增大的不良情况。进而,存在容易使包括罩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的逆变器单元的结构大型化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容易实现部件数目的削减、组装工时的减少、小型化、低成本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具有冷却块、被配置在所述冷却块上且包括多相的开关电路的逆变器、和平滑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拆装自由地被安装于所述冷却块的罩,利用所述罩覆盖所述逆变器,且所述逆变器位于所述罩与冷却块之间,并且在该罩上形成有***述平滑电容器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在该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收容的所述平滑电容器,经由在该平滑电容器的周围填充于电容器收容用凹部并固化了的树脂,而被保持在所述罩上。(第一发明)
根据该第一发明,平滑电容器被收容在所述罩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并且经由被填充于该电容器收容用凹部并固化了的树脂而被保持于该罩上。因此,不需要平滑电容器的组装用的螺丝、或保持该平滑电容器用的专用的保持部件等部件。其结果,可以减少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另外,除了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还可以将平滑电容器、和经由所述树脂保持平滑电容器的罩作为一个部件来处理。因此,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组装变得容易,可以削减其组装作业的工时。并且,通过削减部件数量,可以降低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制造成本。
在所述第一发明中,优选: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被形成在所述罩的天花板部的规定位置,使该规定位置在罩的高度方向上呈突出状,在该罩的内部空间中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空间相比靠向该罩的开口端侧的空间作为***述逆变器的逆变器收容用凹部而形成(第二发明)。
根据该第二发明,在罩内,所述逆变器和平滑电容器被配置在该罩的高度方向上。因此,可以不使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宽幅结构较大,而实现紧凑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第一发明中,优选:具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的正极导通并被固定于该平滑电容器且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正极导电部件、和与该平滑电容器的负极导通并被固定于该平滑电容器且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负极导电部件;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且分别拆装自由地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连接的多个逆变器正极连接部;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且分别拆装自由地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负极连接的多个逆变器负极连接部(第三发明)。
根据该第三发明,经由单一的正极导电部件和单一的负极导电部件将平滑电容器和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以及负极与平滑电容器连接。而且,在该情况下,由于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与平滑电容器一起经由所述树脂被保持在罩上,所以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和平滑电容器之间的导通连接只要预先通过软钎焊进行即可。因此,可以减少连接平滑电容器和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以及负极用的部件数量,并且可以减小它们之间的接触电阻。另外,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被固定地保持在罩上,所以各个导电部件的用于连接开关电路的连接部的位置相对于罩被固定。其结果,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和开关电路的正极以及负极之间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也可以组合第三发明和第二发明。
在所述第三发明中,优选:所述正极导电部件的多个逆变器正极连接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的多个逆变器负极连接部、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以及负极,在被安装于所述冷却块上的罩的内部,以接近于构成该罩一侧面的第一侧壁部的方式而被配置;在该罩的第一侧壁部开设有作业用窗,所述作业用窗用于进行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和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和开关电路的各相的负极之间的连接作业(第四发明)。
根据该第四发明,可以从所述作业用窗容易地进行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和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和开关电路的各相的负极之间的连接作业。进而,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该连接作业例如也可以是螺丝固定作业。
在所述的第四发明中,优选:封闭所述作业用窗的板状的辅助罩被拆装自由地安装于所述罩的第一侧壁部(第五发明)。
根据该第五发明,可以防止尘埃等侵入罩的内部。另外,通过例如将在辅助罩设置的突起嵌入到在罩的第一侧壁部贯穿设置的孔中来进行辅助罩向罩的安装,从而不需要螺丝固定作业,便可容易地将辅助罩安装于罩。
另外,在所述第四发明中,优选: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被形成在所述罩的天花板部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部的位置,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的所述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的导出位置和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的所述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的导出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附近位置(第六发明)。
根据该第六发明,由于所述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以及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的、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的导出位置是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附近位置,所以可宽阔地确保罩内部的用于***述逆变器的空间。进而,可以将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大小限制在必要最小限度。
另外,也可以组合第六发明和所述第五发明。
在所述第一发明中,优选:具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的正极导通并被固定于该平滑电容器且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正极导电部件、和与该平滑电容器的负极导通并被固定于该平滑电容器且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负极导电部件,并且,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拆装自由地连接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通的正极电源线用的正极电源连接部,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拆装自由地连接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导通的负极电源线用的负极电源连接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进一步从所述罩的内部导出到构成该罩一侧面的第一侧壁部的外面侧(第七发明)。
尤其,在所述第三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拆装自由地连接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通的正极电源线一端部用的正极电源连接部,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拆装自由地连接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导通的负极电源线一端部用的负极电源连接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进一步从所述罩的内部导出到构成该罩一侧面的第一侧壁部的外面侧(第八发明)。
同样,在所述第四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拆装自由地连接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通的正极电源线一端部用的正极电源连接部,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拆装自由地连接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导通的负极电源线一端部用的负极电源连接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进一步从所述罩的内部导出到该罩的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面侧(第九发明)。
另外,第七发明可以与第二发明组合,第九发明可以与第五~第六发明组合。
根据上述这些第七~第九发明,由于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经由所述树脂被固定地保持于罩上,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所述正极电源线和正极导电部件的正极电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所述负极电源线和负极导电部件的负极电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作业。另外,由于正极电源连接部、负极电源连接部分别与所述正极导电部件、负极导电部件为一体,所以可以减小直流电源和平滑电容器之间的接触电阻。尤其,在所述第八发明以及第九发明中,通过正极电源线和正极导电部件的正极电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所述负极电源线和负极导电部件的负极电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作业,也实现了直流电源和各相的开关电路之间的电连接。并且,尤其在所述第九发明中,由于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与所述逆变器正极连接部以及逆变器负极连接部一起被集中配置在靠近罩的第一侧壁部的位置,所以,可以将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构成为紧凑且简单的形状。进而,即使是较小型的罩,也可以在其内部充分确保用于***述逆变器的空间。
另外,在第九发明中,当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被形成在所述罩的天花板部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部的位置时,与所述第六发明同样,优选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的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的导出位置是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附近位置。
并且,在所述第七发明~第九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罩的第一侧壁部的外面部上与所述罩的第一侧壁部一体地设有正极输入端子座和负极输入端子座,所述正极输入端子座具有使所述正极电源线的一端部以及所述正极导电部件的正极电源连接部相互接触导通而连结的台座面,所述负极输入端子座具有使所述负极电源线的一端部以及所述负极导电部件的负极电源连接部相互接触导通而连结的台座面,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分别被导出至所述正极输入端子座的台座面、负极输入端子座的台座面的位置(第十发明)。
根据该第十发明,由于正极输入端子座以及负极输入端子座与罩一体形成,所以不需要另外具备那些输入端子座。因此,可以削减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各输入端子座的台座面可以容易地进行正极导电部件的正极电源连接部和正极电源线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负极导电部件的负极电源连接部和负极电源线之间的连接作业,可以减少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组装工时。
在所述第一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收容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并联连接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该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与所述平滑电容器一起,经由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而被保持于所述罩上(第十一发明)。
根据该第十一发明,由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与平滑电容器一起经由所述树脂被保持在罩上,所以对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可以削减专用的保持部件。由此,可以削减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并且,由于可以将平滑电容器、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以及罩作为一个部件来使用,所以可以减少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组装工时。
另外,该第十一发明可以与所述第二发明组合。
在如上述那样具有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三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收容有通过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而与所述平滑电容器并联连接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该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与所述平滑电容器一起,经由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而被保持于所述罩上(第十二发明)。
根据该第十二发明,除了起到与所述第三发明、第十一发明同样的效果外,由于使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而将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与平滑电容器并联连接,所以可以削减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另外,噪音吸收用电容器和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之间的导通连接,通过软钎焊来进行即可。
所述第十一发明或第十二发明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有时需要接地、也有时不需要接地。而且,在需要接地的情况下,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由纵向相连配置且串联连接的多个电容器构成,与该多个电容器中相邻的电容器的连接处导通连接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接地用导电部件,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树脂导出;在该接地用导电部件的前端部,设有与所述冷却块拆装自由地连接且与该冷却块导通的接地用连接部(第十三发明)。
根据该第十三发明,只通过使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冷却块导通,便可容易地进行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的接地。其结果是,可以减少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组装工时。另外,通过软钎焊进行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与相互相邻的电容器彼此之间的连接处的导通连接即可。
在上述第十三发明中,尤其优选: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的接地用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罩和冷却块之间,且该接地用连接部处在第一连结孔的位置,所述第一连结孔为了将所述罩与所述冷却块连结而设于所述罩开口端的外周边缘部,并且,还具有与该罩的第一连结孔连通的第二连结孔,在该第一连结孔以及第二连结孔中穿入螺丝部件将所述罩与冷却块连结,从而使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与所述冷却块导通而被接地(第十四发明)。
根据该第十四发明,在第一连结孔和接地用导电部件的第二连结孔,通过所述螺丝部件而将所述罩与冷却块连结,从而可以同时将接地用导电部件接地于冷却块。因此,不需要将接地用导电部件接地于冷却块用的专用的部件,可以削减部件数量。
并且,在该第十四发明中,更优选:在所述罩上的所述第一连结孔的附近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的接地用连接部相对于该罩进行定位(第十五发明)。
根据该第十五发明,由于接地用导电部件的接地用连接部相对于罩被定位,所以在将罩安装于冷却块时,可以防止接地用连接部的第二连结孔相对于罩的第一连结孔的位置偏差。其结果,可以容易地进行包括接地导电部件的接地作业在内的罩向冷却块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所述第三~第九发明中,优选:与所述多相的开关电路的各个输出端子连接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多个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分别从各相的逆变器电路被导出到所述罩的外部,并且在所述罩的与第一侧壁部不同的第二侧壁部的外面部上与该罩的第二侧壁部一体地设有:分别具有使设置于所述多个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的前端部上的连接部、和与马达连接的各相的输出线一端部接触导通而连结起来用的台座面的多个输出端子座,所述多个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的连接部分别被导出到各输出端子座的位置(第十六发明)。
根据该第十六发明,由于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对应的多个输出端子座与罩设置成一体,所以不需要另外具备该输出端子座。因此,可以削减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另外,可以在各输出端子座的台座面容易进行各相的输出线和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之间的连接作业。并且,由于将输出端子座设置在罩的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不同的第二侧壁部(例如与第一侧壁部相对向的侧壁部),所以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和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不集中在罩的一个侧壁部的位置。其结果,在可以使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结构紧凑的同时,电源线或输出线向该逆变器单元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第十六发明可以与所述第十发明~第十五发明中任一项组合。
另外,在所述第一发明中,优选:所述冷却块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包括在表面侧配置有所述逆变器的平板和设置在该平板的背面侧的多个散热片,所述罩被安装在所述平板上,且所述罩的开口端部与所述平板的表面的外周边缘部接触(第十七发明)。
根据该第十七发明,可以使冷却块的结构简单。另外,由于罩是使其开口端部与所述平板的表面的外周边缘部接触地而被安装于该平板上,所以可以提高罩和冷却块之间的密闭性。进而可以尽可能防止尘埃等向罩的内部侵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电路图;
图2(a)是从输入端子座9#P、9#N一侧观察逆变器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从输出端子座16#i(i=1、2、3)一侧观察逆变器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图2(a)、(b)所示的罩50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平滑电容器4和与其连接的输入母线10#P、10#N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装配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C***5的装配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搭载有平滑电容器等状态下的罩50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将噪音吸收用电容器9以及接地线(ground line)11安装到罩50的装配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模式表示各SW模块30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将罩50安装于散热器180上时二者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输出端子座16和SW模块输出母线13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罩50安装于散热器180时接地线11和散热器180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输入线18#P、18#N连接到逆变器单元2上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输出线20连接到逆变器单元2上的立体图;
图16(a)是逆变器单元2的立体图,图16(b)是图16(a)的A—A线剖面图;
图17(a)是逆变器单元2的立体图,图17(b)是图17(a)的A—A线剖面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逆变器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电路图。该逆变器单元用于控制例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行驶用马达而被搭载于该车辆上。
该图中,1是蓄电池,2是逆变器单元,21是马达(电动马达)。如图所示,在蓄电池1的正极以及负极上分别连接着输入线18#P、18#N的一端部。输入线18#P、18#N的各个另一端部与逆变器单元2连接。输入线18#P、18#N由导线电缆构成。
逆变器单元2具有:作为多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相)开关电路的SW模块3#i(i=1、2、3);平滑电容器4;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SW模块控制基板(开关模块控制基板)7;控制ECU8;输入端子座9#P、9#N;输入母线10#P、10#N;接地线11;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电流传感器14#i(i=1、2、3);以及输出端子座16#i(i=1、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附带符号“#P”“#N”分别是指正极侧和负极侧。另外,附带符号“#i”是与号数i的SW模块3#i(i=1、2、3)对应来使用的。但是在没有必要区别各个SW模块3#i时,往往省略附带符号“#i”。SW模块3#i(i=1、2、3)的个数与马达21的相数相同。
补充地讲,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是接地型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也可以取代这些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而在逆变器单元2中具有图1中画括号表示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5(所谓的C***)。此时,不需要接地线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滑电容器4如后面所述,通过并联连接多个电容器而构成。在图1中,通过一个平滑电容器4代表性地表示该并联连接的多个电容器的整体。
所述输入线18#P、18#N分别是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正极电源线、负极电源线的线。该输入线18#P、18#N分别与逆变器单元2的输入端子座9#P、9#N连接(连结)。在该输入端子座9#P、9#N上还分别连接(连结)输入母线10#P、10#N。此时,输入母线10#P、10#N分别通过输入端子座9#P、9#N而与输入线18#P、18#N电导通。通过该导通,输入母线10#P、10#N分别经由输入线18#P、18#N而与蓄电池1的正极、负极电连接。另外,输入母线10#P、10#N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正极导电部件、负极导电部件。这些如后面所述,是通过金属制的板材(导电性的板材)形成的。
两个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被串联连接。这些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中一个的电容器6(图1上侧的电容器6)的正极与输入母线10#P连接。并且,另一个的电容器6(图1下侧的电容器6)的负极与输入母线10#N连接。而且,所述一个的电容器6的负极和另一个的电容器6的正极相互导通并与接地线11连接。该接地线11被接地。另外,接地线1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地用导电部件。另外,接地线11如后面所述,是由金属制的板材(导电性的板材)形成的。
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以及负极分别与输入母线10#P、10#N连接。由此,平滑电容器4、与串联连接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部件则经由输入母线10#P、10#N而并联连接。
另外,在取代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而具有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5(以下称作C***5)的情况下,该C***5的正极以及负极分别与输入母线10#P、10#N连接。由此,C***5和平滑电容器4则经由输入母线10#P、10#N而并联连接。
三相的SW模块3#i(i=1、2、3)是对其进行组合而构成三相逆变器电路的模块。各SW模块3具有两个IGBT模块130、132。IGBT模块130、132是通过将作为开关晶体管的IGBT元件(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和续流二极管(freewheel diode)并联连接而构成。这些IGBT模块130、132构成三相逆变器电路的各臂。即,在各SW模块3的两个IGBT模块130、132中,IGBT模块130构成上臂,IGBT模块132构成下臂。而且,构成上臂的IGBT模块130与构成下臂的IGBT模块132串联连接。
另外,各SW模块3具有将IGBT模块130、132的动作用电源向该SW模块3进行供电用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一个SW模块输入母线12#P与构成上臂的IGBT模块130的IGBT元件的集电极以及续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并且,该SW模块输入母线12#P与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连接。另一个SW模块输入母线12#N与构成下臂的IGBT模块132的IGBT元件的发射极以及续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并且,该SW模块输入母线12#N与负极侧的输入母线10#N连接。
另外,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分别相当于各相的SW模块3(开关电路)的正极、负极。
并且,各SW模块3的IGBT模块130、132的各自的栅极(IGBT元件的栅极)与SW模块控制基板7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SW模块3#i中分别具有SW模块控制基板7。但是,在图1中,将这些SW模块控制基板7集中起来进行记载。
SW模块控制基板7与各SW模块3连接,并且与控制ECU8连接。而且,SW模块控制基板7基于控制ECU8的指示来进行各SW模块3的各IGBT元件的开关动作(ON/OFF)。该控制ECU8经由SW模块控制基板7来控制各SW模块3的各IGBT元件的开关动作。
并且,SW模块3#i(i=1、2、3)具有分别与上臂的IGBT元件的发射极以及续流二极管的阳极、下臂的IGBT元件的集电极以及续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分别贯通电流传感器14#i(i=1、2、3),延伸至输出端子座16#i(i=1、2、3),与该输出端子座16#i连接(连结)。在该输出端子座16#i(i=1、2、3)上还分别连接输出线20、20、20的各一端部。此时,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分别通过输出端子座16#i(i=1、2、3)而与各输出线20电导通。输出线20、20、20是马达21的各相的通电线(导线电缆),各自的另一端部与马达21连接。由此,各SW模块输出母线13经由各输出线20而与马达21电连接。
另外,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这些由金属制的板材(导电性的板材)构成。
接着,参照图2~图17对逆变器单元2机构的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a)、(b)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2的主要组件(构成要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从输入端子座9#P、9#N一侧观察逆变器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从输出端子座16#i(i=1、2、3)一侧观察逆变器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a)、(b)所示,逆变器单元2作为主要的构成要件具有:作为冷却块的散热器180、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控制ECU8、罩50、辅助罩100。通过组装这些构成要件,来构成逆变器单元2。
概括地讲,散热器180在被形成为方形的金属制的平板180a的下面部(背面部)具有多个散热片180b。在该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部(表面部)搭载SW模块3#i(i=1、2、3)。在各SW模块3的上面部搭载SW模块控制基板7。并且,在该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SW模块3#i(i=1、2、3)的上侧搭载控制ECU8。然后,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搭载罩50,以覆盖这些控制ECU8、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SW模块3#i(i=1、2、3)。此时,控制ECU8、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SW模块3#i(i=1、2、3)被收容在罩50的内部。另外,罩50的下端部(开口端部)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周缘部接合,且被固定在该平板180a上(螺丝固定)。另外,在罩50的一侧面(输入端子座9#P、9#N侧的侧面),安装辅助罩100,以堵塞在该一侧面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与罩50之间形成的间隙(后述的作业用窗)。由此,构成逆变器单元2。另外,在罩50的内部的上部预先安装平滑电容器4、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或C***5)等。图16(a)以及图17(a)示出了通过这样组装而成的逆变器单元2的立体图。
下面,对该逆变器单元2的构成要件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1)罩50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2(a)、(b)以及图3对罩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从下方观察图2(a)、(b)所示的罩50的立体图。图3所示的罩50通过在其上下方向颠倒而被安装在散热器180上。由此,装配状态(逆变器单元2的组装状态)下的罩50的上下与图3是相反的。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说明方便,如图2(a)、(b)以及图3中共同标记的箭头A、B所示那样,来定义罩5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
参照图3,罩50是在和散热器180的接合面(在图3中为上端面)开口的容器状的部件,并具有:在装配状态下成为罩50的天花板部的底壁部50a、和从该底壁部50a的周缘部向上方立起的侧壁部50b。侧壁部50b大致被形成为方框状。在装配状态下,侧壁部50b从底壁部50a(天花板部)向下方垂直设置(参照图2(a)、(b))。被该侧壁部50b和底壁部50a围成的空间(以下称作罩50的内部空间),是在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之间收容平滑电容器4、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控制ECU8的空间。另外,罩50通过以合成树脂等为材质的绝缘物形成。
在罩50的底壁部50a,且是在靠近构成罩50的一侧面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收容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该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被形成为在罩50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呈突出状。罩50的内部空间(包括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的上侧空间(比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靠近罩50的开口端侧的空间),成为用于收容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控制ECU8的逆变器收容用凹部54。由此,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的深度(距离罩50的开口端面(图3的上端面)的深度)比逆变器收容用凹部54的深度深。在装配状态下,逆变器收容用凹部54位于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的下侧。
在罩50的前侧的侧壁部50b,与该侧壁部50b一体地形成有向罩50的外侧突出的输入端子座9#P、9#N。输入端子座9#P是正极侧的输入端子座,输入端子座9#N是负极侧的输入端子座。这些输入端子座9#P、9#N在左右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并排设在罩50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的外表面。另外,罩50前侧的侧壁部50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侧壁部。
输入端子座9#P具有连接(连结)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和输入线18#P的台座面56#P。在该台座面56#P中埋入有用于螺丝固定输入母线10#P和输入线18#P的输入端子座螺母58#P(内螺纹)。同样,输入端子座9#N具有连接(连结)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N和输入线18#N的台座面56#N。在该台座面56#N中,埋入有用于螺丝固定输入母线10#N和输入线18#N的输入端子座螺母58#N(内螺纹)。输入端子座螺母58#P和输入端子座螺母58#N都是金属制的(导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面56#P、台座面56#N被分别形成在输入端子座9#P、9#N的前端面,且是与罩50的前侧的侧壁部50b大致平行的面(在罩50的高度方向上立起的面)。另外,在形成了这些输入端子座9#P、9#N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的开口端侧(与散热器180接合的接合面侧)的端部,且在各输入端子座9#P、9#N的上侧(装配状态的下侧)分别形成有切口57#P、57#N。切口57#P用于将输入母线10#P的与输入端子座9#P连接(连结)的部分从罩50的内部空间导出。切口57#N用于将输入母线10#N的与输入端子座9#N连接(连结)的部分从罩50的内部空间导出。
补充地讲,也可以:将输入端子座9#P、9#N的上面或下面做成平面状,在其上面或下面设置台座面56#P、56#N。
在罩50的侧壁部50b中后侧的侧壁部50b上,与罩50一体地形成有向罩50的外侧突出的三个输出端子座16#i(i=1、2、3),其中,所述后侧的侧壁部50b构成与形成有输入端子座9#P、9#N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相对向的侧面。这些输出端子座16#i(i=1、2、3)在左右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并排设在罩50的后侧的侧壁部50b的外表面。另外,后侧的侧壁部50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侧壁部。
输出端子座16#i(i=1、2、3)在各自的上面(装配状态的下面)具有连接(连结)输出母线13#i(i=1、2、3)和输出线20的台座面61。在该台座面61中埋入有螺丝固定各输出母线13以及输出线20用的输出端子座螺母62(内螺纹)。各输出端子座螺母62都是金属制的(导体)。
另外,在形成有输出端子座16#i(i=1、2、3)的后侧的侧壁部50b的开口端侧(与散热器180接合的接合面侧)的端部,且在各输出端子座16的上侧(装配状态的下侧)分别形成有切口63。该切口63分别用于将各输出母线13的与输出端子座16连接(连结)的部分从罩50的内部空间导出。
在装配状态下与散热器180接合的罩50的开口端部(图3中为侧壁部50b的上端部)的规定位置,突出设置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的多个定位销64。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销64是从右侧的侧壁部50b以及左侧的侧壁部50b各自靠前部的位置来突出设置的。该定位销64具有将罩50定位于散热器180的功能。另外,定位销64中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定位销64)还具有将接地线11相对于罩50定位的功能,在将罩50固定于散热器180时,防止接地线11的位置偏差。另外,上述左侧的定位销6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定位机构。
在罩50的侧壁部50b的靠近开口端的规定的位置设有通过螺丝固定而将罩50固定在散热器180上用的多个罩安装用凸缘(collar)6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四个罩安装用凸缘66。其中两个罩安装用凸缘66在左右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在罩50的后侧的侧壁部50b上。其他的两个罩安装用凸缘66分别被设在左侧以及右侧侧壁部50b的靠前部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左右的侧壁部50b设置的罩连结用凸缘66分别靠近所述定位销64设置。右侧以及左侧的罩安装用凸缘66中一个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3的左侧的罩安装用凸缘)罩安装用凸缘66,在具有接地型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情况下,也用于将与该电容器6、6连接的接地线11固定(接地)在散热器180上。另外,左侧的罩安装用凸缘66的孔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连结孔。
在形成有输入端子座9#P、9#N的侧壁部50b(罩50的前侧的侧壁部50b)上,形成有进行利用螺丝固定各个输入母线10#P、10#N和各个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的作业用的作业用窗68。即,前侧的侧壁部50b的开口端侧的端部(图3的上端部),比其他侧壁部50b(后侧、左侧以及右侧的侧壁部50b)的开口端侧的端部更向底壁部50a一侧凹陷,在装配状态下,在其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是作业用窗68。而且,在前侧的侧壁部50b开设有安装辅助罩100用的多个孔69。
另外,为了使外部连接器(未图示)与被设置于控制ECU8的连接器120(参照图2(a)、(b))连接,在罩50的与连接器120相对向的位置形成有连接用窗70(开口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3左侧的侧壁部50b的靠后的位置形成有连接用窗70。另外,连接器120是用于将控制ECU8用的电源、其他的控制电路单元与控制ECU8连接的连接器。
(2)平滑电容器4、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或C***5)、以及输入母线10#P、10#N的结构
在所述结构的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在连接了输入母线10#P、10#N的状态下收容有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或C***5)。下面,参照图4~图9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平滑电容器4和与其连接的输入母线10#P、10#N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4所示的平滑电容器4以及输入母线10#P、10#N在该图所示的姿势状态下,被收容于所述图3所示的姿势状态的罩50中。由此,装配状态的上下与图4相反。
如图4所示,多个(图中为六个)平滑电容器4按照各自的轴心在同一面上相互平行的方式等间隔排列,并在与该轴心正交的方向上排成一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平滑电容器4是与其轴心正交的横截面大致为长圆形状(扁圆形状)的电容器。在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排列多个平滑电容器4。另外,各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方向是图3所示的罩50的前后方向,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是图3所示的罩50的左右方向。
各平滑电容器4在其轴心方向的两端面部分别具有正极、负极。在图4中,在各平滑电容器4的面前侧的端面部具有负极,在里侧的端面部具有正极。而且,多个平滑电容器4是以各自的正极侧的端面和负极侧的端面分别在大致同一面上排列的方式被配置。另外,各平滑电容器4例如由薄膜电容器构成。
补充地讲,也可以将多个平滑电容器4排列在其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
作为如上所述排列的多个平滑电容器4的一个的电极的正极,通过软钎焊与输入母线10#P连接,并与该输入母线10#P导通。另外,作为多个平滑电容器4的另一个电极的负极,通过软钎焊与输入母线10#N连接,并与该输入母线10#N导通。
进一步详细地讲,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是通过加工金属制的板材而制成的,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长条板状的第一长条部71。第一长条部71以与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正交的姿势(在上下方向立起的姿势)沿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延伸,并与各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面对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第一长条部71被软钎焊在各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上,从而固定在该平滑电容器4上。由此,多个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侧的端面部经由第一长条部71相互连结,并且,各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经由输入母线10#P的第一长条部71而相互导通。
从该第一长条部71的中央部,相对于该第一长条部71而被弯折成大致直角的平板状的连结部72朝向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侧延伸设置。该连结部72,使其法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沿着平滑电容器4的一侧面(图4中的上面)延伸设置。而且,在连结部72的前端(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侧的端部)形成有在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长条板状的第二长条部73。该第二长条部73与连结部72同样,使其法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沿着平滑电容器4的一侧面(图4中的上面)延伸。另外,在装配状态下,连结部72以及第二长条部73位于平滑电容器4的列的下面侧。
并且,在第二长条部73的延伸方向(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留有间隔地从该第二长条部73延伸设置三个SW模块用分支部74、74、74和一个电源用分支部75。电源用分支部75在其前端部具有与所述输入端子座9#P连接(连结)的连接部80#P。该电源用分支部75,在如后述那样将平滑电容器4安装在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的状态下,以使连接部80#P与输入端子座9#P的台座面56#P相匹配的方式弯折,并从第二长条部73延伸设置。在图4中,电源用分支部75,被弯折成在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观察时为将“凹”上下颠倒的形状(在装配状态下为“凹”形),并从第二长条部73延伸设置。另外,连接部80#P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正极电源连接部。
另外,输入母线10#P的三个SW模块用分支部74、74、74在各自的前端部具有与各SW模块3的正极侧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连接的连接部82#P。各SW模块用分支部74,在装配状态下,以使连接部82#P与SW模块输入母线12#P的连接部相匹配的方式弯折,并从第二长条部73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SW模块用分支部74被弯折成大致朝向上方(装配状态的下方)延伸。另外,连接部82#P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
负极侧的输入母线10#N通过金属板(导体板)的加工(切断、弯折等加工)制作而成,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长条板状的长条部76。长条部76以与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正交的姿势(在上下方向上立起的姿势)在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延伸,并与各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面对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将长条部76软钎焊在各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上。由此,多个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侧的端面部经由长条部76相互连结,并且,各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经由输入母线10#N的长条部76相互导通。
在该长条部76的延伸方向(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留有间隔地从该长条部76延伸设置三个SW模块用分支部77、77、77和一个电源用分支部78。电源用分支部78在其前端部具有与所述输入端子座9#N连接(连结)的连接部80#N。该电源用分支部78,在将平滑电容器4安装在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的状态下,以使连接部80#N与输入端子座9#N的台座面56#N相匹配的方式弯折,并从长条部76延伸设置。在图4中,电源用分支部78,被弯折成与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的电源用分支部75相同的形状,并从长条部76延伸设置。另外,连接部80#N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负极电源连接部。
另外,输入母线10#P的连接部80#P以及输入母线10#N的连接部80#N的、在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方向上的位置是,在从该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侧的端面离开的一侧且距离该负极侧的端面留有规定的间隔的位置。而且,输入母线10#P的电源用分支部75的连接部80#P和输入母线10#N的电源用分支部78的连接部80#N,在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留有与所述输入端子座9#P、9#N的间隔相等的间隔地排列。
另外,输入母线10#N的三个SW模块用分支部77、77、77在各自的前端部具有与各SW模块3的负极侧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N连接的连接部82#N。各SW模块用分支部77,在装配状态下,以使连接部82#N与SW模块输入母线12#N的连接部相匹配的方式弯折并从长条部76延伸设置。在图4中,各SW模块用分支部77被弯折成大致朝向上方(装配状态的下方)延伸。另外,连接部82#N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
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的三个连接部82#P、82#P、82#P和负极侧的输入母线10#N的三个连接部82#N、82#N、82#N,在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设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一列)上且交替排列。由此,相邻的连接部82#P和连接部82#N的组有三组(与SW模块3#i的组数相同),且在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三组连接部82#P、连接部82#N分别与SW模块3#i(i=1、2、3)的每一个对应。而且,各组的连接部82#P、连接部82#N,为了与和其对应的SW模块3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连接,而相互接近地排列。
另外,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方向上的三组连接部82#P、连接部82#N的位置是,在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侧的端面与负极侧的端面之间靠近负极侧的端面的位置。而且,在将平滑电容器4和输入母线10#P、10#N一起安装到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时,三组连接部82#P、82#N在形成有所述输入端子座9#P、9#N的侧壁部50b(图3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的内侧(罩50的内部侧),接近于该侧壁部50b而集中配置。此时,三组连接部82#P、连接部82#N与罩50的所述作业用窗68相对向。
如上所述,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具有连接部82#P、82#P、82#P、80#P,通过软钎焊而被连接固定在多个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上。同样,负极侧的输入母线10#N具有连接部82#N、82#N、82#N、80#N,通过软钎焊而被连接固定在多个平滑电容器4的负极上。另外,在各连接部82#P、连接部80#P、连接部82#N、连接部80#N上,形成有连结用的孔(***螺丝的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将多个接地型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和平滑电容器4一起连接于输入母线10#P、10#N。图5是表示该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装配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以使各自的轴心一致的方式纵向相连配置,并串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与平滑电容器4同样,是和其轴心正交的横截面大致为长圆形状(扁圆形状)的电容器。但是,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尺寸(横截面的面积和轴心方向的长度)比平滑电容器4小。因此,在纵向相连配置了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状态下的总长度(轴心方向的长度)比各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方向的长度短。另外,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在其轴心方向的两端面部分别具有正极、负极。在图4中,在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面前侧的端面部具有负极,在里侧的端面部具有正极。而且,一个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图5的里侧的电容器6)的负极和另一个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图5的面前侧的电容器6)的正极相面对,这些负极以及正极经由后述的接地线11的构成部件而被导通。由此,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被串联电连接。另外,也可以通过软钎焊直接连接且导通这些负极以及正极。
被串联连接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以下称作串联体),以使它们的轴心与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平行的方式邻接地配置在该平滑电容器4的列的一端(图5中的左侧的一端)。换言之,以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串联体作为端部,该串联体和多个平滑电容器4在与它们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排成一列。而且,所述输入母线10#P的第一长条部71的一端部(串联体侧的一端部)延伸设置至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串联体的正极(图4的里侧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正极)。而且,该延伸设置的第一长条部71的一端部通过软钎焊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串联体的正极连接,并与该正极导通。另外,所述输入母线10#N的长条部76的一端部(串联体侧的一端部)延伸设置至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串联体的负极(图4的面前侧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负极)。而且,该延伸设置的长条部76的一端部通过软钎焊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负极连接,并与该负极导通。
通过以上的结构,多个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经由输入母线10#P、10#N相互连结。在该情况下,多个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串联体,经由输入母线10#P、10#N并联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接地线11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串联体连接。接地线1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接地用部件79a以及副接地用部件79b构成。更详细地讲,主接地用部件79a以及副接地用部件79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地用导电部件,通过加工金属制的板材(导电性的板材)而制成。而且,主接地用部件79a通过软钎焊而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相互面对的正极以及负极中的一个电极连接,副接地用部件79b通过软钎焊而与另一个电极连接。具体而言,主接地用部件79a与连接有输入母线10#N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图5的面前侧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正极连接。另外,副接地用部件79b与连接有输入母线10#P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图5的里侧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负极连接。并且,这些主接地用部件79a以及副接地用部件79b通过软钎焊在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附近被接合,从而导通。由此,主接地用部件79a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连接处的正极以及负极这二者导通。由此,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相互面对的正极以及负极经由主接地用部件79a以及副接地用部件79b被导通。
主接地用部件79a从连接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连接处被弯折而延伸设置。该主接地用部件79a在其前端部具有连接到散热器180的连接部86(这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接地用连接部)。主接地用部件79a被设置成:在将平滑电容器4与输入母线10#P、10#N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一起安装到罩50上时,主接地用部件79a的连接部86与所述图3所示的罩50的左侧的罩安装用凸缘66的上面(装配状态的下面)相重合。而且,在该连接部86形成有用于将罩50固定在散热器180上的穿入螺丝的孔88(这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连结孔),并且形成有孔90,在该孔90中***位于该罩安装用凸缘66的附近的所述定位销64。
另外,也可以除去副接地用部件79b,通过软钎焊而将主接地用部件79a连接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连接处的正极以及负极这二者。另外,即使是纵向相连配置了(串联连接)三个以上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的情况,与上述同样,也可以设置接地线。在该情况下,在相互相邻的两个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的连接处的正极以及负极使接地用部件导通,与上述同样延伸设置该接地用部件即可。
补充地讲,在取代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而使用C***5的情况,例如如图6所示,只要将C***5与输入母线10#P、10#N连接即可。图6是表示C***5的装配结构的立体图。
即,取代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使C***5与平滑电容器4的列的一端邻接来配置。在该例中,C***5是其形状以及尺寸与各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大致相同的部件。该C***5按照使其轴心与平滑电容器4平行的方式被配置在该平滑电容器4的列的一端侧。另外,C***5在其轴心方向的两端面具有正极以及负极。在图6中,在C***5的面前侧的端面具有负极,在里侧的端面具有正极。即,在与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以及负极相同一侧分别配置C***5的正极、负极。
而且,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的第一长条部71的一端部(C***5侧的端部)被延伸设置到C***5的正极,通过软钎焊等而与该正极连接并导通。另外,负极侧的输入母线10#N的长条部76的一端部(C***5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到C***5的负极,通过软钎焊等而与该负极连接并导通。由此,多个平滑电容器4以及C***5经由输入母线10#P、10#N而相互连结。在该情况下,多个平滑电容器4、和C***5,经由输入母线10#P、10#N并联连接。
以下,将由如上述装配的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以及由输入母线10#P、10#N构成的结构体称作电容器组件。
(3)电容器组件向罩50的搭载
如所述那样构成的电容器组件被搭载于罩50。下面参照图7~图9对该搭载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搭载有电容器组件状态下的罩50的立体图(从罩50的开口端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表示将电容器组件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9以及接地线11安装到罩50的装配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7中的罩50的前后、左右方向与图3的情况相同。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内的规定的位置配置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使得电容器组件的输入母线10#P、10#N各自的连接部80#P、连接部80#N分别与罩50的输入端子座9#P、9#N的台座面56#P、56#N重合(重叠)。另外,此时,平滑电容器4的轴心朝向罩50的前后方向。另外,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接近于罩50的左侧的侧壁部50b。另外,如图8所示,输入母线10#P的电源用分支部75与输入母线10#N的电源用分支部78分别通过输入端子座9#P、9#N的上侧的切口57#P、57#N,从罩50的内部空间被导出到外部。
这里,在电容器组件具有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情况下,如图7以及图9所示,罩50的规定的定位销64(图7的左侧的侧壁部50b的定位销64)被***到所述接地线11的主接地用部件79a的连接部86的孔90中。由此,使该连接部86与罩安装用凸缘66重合,且使该连接部86的孔88与该定位销64附近的罩安装用凸缘66(图7左侧的侧壁部50b的罩安装用凸缘66)大致同心。
然后,如图7所示,在该状态下,在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填充已被熔融的浇注树脂92直到与逆变器收容用凹部54的交界位置。使该被填充的浇注树脂92凝固。由此,电容器组件被收容在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被固定保持在罩50上。此时,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被埋没在浇注树脂92内。另一方面,输入母线10#P的各连接部80#P、82#P和输入母线10#N的各连接部80#N、82#N露出在浇注树脂92的外部。另外,如图7所示,此时,输入母线10#P的连接部中三个连接部82#P、82#P、82#P和输入母线10#N的连接部中三个连接部82#N、82#N、82#N,在罩50的内部空间侧,与前侧的侧壁部50b的窗68相对向地沿罩50的左右方向(=平滑电容器4的排列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另外,此时,输入母线10#P的电源用分支部75以及SW模块用分支部74、和输入母线10#N的电源用分支部78以及SW模块用分支部77,在接近于罩50前侧的侧壁部50b的位置,从浇注树脂92导出到外部。
以下将如上所述那样搭载有电容器组件的罩50称作罩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罩组件作为逆变器单元2的一部件,被供给到该逆变器单元2的组装线。
(4)SW模块3#i(i=1、2、3)以及SW模块控制基板7的结构
接着,参照所述图2(a)、(b),图10以及图16(b)对SW模块3#i(i=1、2、3)以及SW模块控制基板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模式表示各SW模块3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该图中,IGBT元件和续流二极管用电路记号表示,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和SW模块输出母线13用线表示。另外,图16(b)是图16(a)所示的逆变器单元2(组装状态的逆变器单元2)的A—A线剖面图。但是,在图16(b)中,为了图示方便,概略或模式地记载了SW模块3和电流传感器14的剖面。另外,SW模块3#i(i=1、2、3)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SW模块3分别被模块化。
如图10所示,以构成各SW模块3的上臂的IGBT模块130的IGBT元件134的集电极端子、和构成下臂的IGBT模块132的IGBT元件138的集电极端子相接近地排列的方式来配置两IGBT模块130、132。另外,此时,续流二极管136的阴极端子和续流二极管140的阴极端子相面对。
如图16(b)所示,IGBT模块130、132被搭载于多层结构的功率模块基板150上。在该情况下,功率模块基板150是从下层侧起层叠了热转换器、底板、绝缘板、底板的组件(4层结构)。在其最上层的底板上搭载有构成IGBT模块130、132的芯片。而且,IGBT模块130的发射极端子和IGBT模块132的集电极端子经由功率模块基板的导体图案或导线而被连接。功率模块基板150的最下层(热转换器)上侧的部分,与IGBT模块130、132一起被封入到凝固成块状的树脂151的内部。而且,在该树脂151的外周围,如图2(a)、(b)所示,安装有树脂制的框体152。
在各SW模块3设置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通过加工金属制的板材(导电性的板材)而形成。如图10所示,这些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在SW模块3的树脂151的内部,分别与上臂的IGBT模块130#i的集电极端子、下臂的IGBT模块132#i的发射极端子导通。
然后,如图16(b)所示,SW模块输入母线12#P在SW模块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图16(b)的右端侧),从树脂151的内部在SW模块3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框体152而被导出。SW模块输入母线12#P的从SW模块3的内部导出的前端部,被弯折成与SW模块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姿势(在SW模块3的高度方向上立起的姿势)。其前端部成为与正极侧的输入母线10#P连接的连接部142#P。SW模块输入母线12#N也与上述同样,在SW模块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导出,该被导出的前端部成为与负极侧的输入母线10#N连接的连接部142#N(参照图10)。如图2(a)所示,这些连接部142#P、142#N被设置成:在SW模块3的一端侧(图2(a)的前侧),在框体152的外表面(图2(a)的前端面)左右方向邻接地排在一条直线上。
在各SW模块3设置的SW模块输出母线13通过加工金属制的板材(导电性的板材)而形成。该SW模块输出母线13在SW模块3的树脂151的内部经由功率模块基板150而与IGBT模块130的发射极端子和IGBT模块132的集电极端子导通。而且,如图16(b)所示,SW模块输出母线13在SW模块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与导出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侧相反一侧),从树脂151的内部在SW模块3的长度方向导出。该导出的部分的前端部成为与输出端子座16连接(连结)的连接部144。该连接部144其法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另外,SW模块输出母线13的连接部144,如图16(b)所示通到各电流传感器14(详细地说是电流传感器14的框体),并贯通该电流传感器14。由此,电流传感器14检测在SW模块输出母线13流过的电流。
另外,如图2(a)、(b)所示,在各SW模块3的框体152的上面部突出设置多个***销153和螺孔柱(boss)154,使它们的轴心朝上下方向。***销153是为了将控制ECU8的基板相对于各开关模块3进行定位而***设在该控制ECU8的基板上的孔中的销。螺孔柱154用于螺丝固定(连结)控制ECU8的基板。
以上是各SW模块3的结构。
如图16(b)所示,在SW模块3#i的树脂151的上面部搭载有SW模块控制基板7。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该SW模块控制基板7的输出端子(栅极信号的输出端子)通过软钎焊而与SW模块3的各IGBT模块130、132的栅极端子连接。另外,SW模块控制基板7通过多个螺丝(未图示),与树脂151或框体152连结。
如图2(a)、(b)以及16(b)所示,在该SW模块控制基板7的上面部,设有用于将控制ECU8与SW模块控制基板7电连接的连接部160。在该连接部160的上面部,朝上方突出设有多个导体销161和多个引导销162。导体销161是接收从控制ECU8输出的指令信号的输入端子。通过将这些导体销161***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设置的孔中,并将其软钎焊在该控制ECU8的基板上,从而,SW模块控制基板7与控制ECU8电连接。另外,引导销162是:当将导体销161***控制ECU8的基板时,为了引导其***而***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设置的引导孔中的销。
补充地讲,如图2(a)、(b)以及16(b)所示,各电流传感器14在其上面部具有电流传感器用基板14a。而且,多个导体销14b从所述电流传感器用基板14a朝上方突出设置。该导体销14b和将SW模块控制基板7与控制ECU8予以电连接的导体销161同样,用于将电流传感器14与控制ECU8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分体地构成了三个SW模块3#i(i=1、2、3),但也可以将它们构成一体。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SW模块控制基板7形成一个整体。
(5)SW模块3#i(i=1、2、3)等的搭载
SW模块3#i(i=1、2、3)、电流传感器14#i以及控制ECU8如下述那样被搭载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下面,参照所述图2(a)、(b)以及图16(b)对该搭载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a)、(b)所示,搭载有SW模块控制基板7的三个SW模块3#i(i=1、2、3)被配置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的规定位置。在该情况下,各SW模块3#i按照使其长度方向朝同一方向(图2(a)、(b)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a)、(b)的左右方向)上等间隔排列。另外,在各SW模块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部中,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的连接部142#P、142#N侧的端面部朝向前方,SW模块输出母线13的连接部144侧的端面部朝向后方。
另外,SW模块3#i(i=1、2、3)的各自的SW模块输出母线13#i贯穿***电流传感器14#i,该电流传感器14#i被设置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的规定位置。
这样,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设置了SW模块3#i(i=1、2、3)以及电流传感器14#i(i=1、2、3)的状态下,各SW模块3和电流传感器14被螺丝固定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另外此时,SW模块3#i(i=1、2、3)的各自的功率模块基板150的最下层(热转换器)如图16(b)所示,密接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
而且,控制ECU8的基板被设置在SW模块控制基板7上侧的规定位置,使从其上侧覆盖SW模块3#i(i=1、2、3)整体。此时,如图16(b)所示,在各SW模块3#i设置的多个***销153分别被***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设置的规定的孔中。由此,相对于SW模块3#i(i=1、2、3)来定位该控制ECU8。另外,同时,控制ECU8被支承于在各SW模块3#i上设置的多个螺孔柱154上。并且,SW模块控制基板7的引导销162分别被***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设置的规定的孔中,同时导体销161分别被***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设置的规定的孔中。并且,电流传感器14的导体销14b分别被***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设置的规定的孔中。
而且,在该状态下,SW模块控制基板7的导体销161分别被软钎焊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由此,SW模块控制基板7与控制ECU8电连接。另外,电流传感器14的导体销14b分别被软钎焊在控制ECU8的基板上。由此,电流传感器14与控制ECU8电连接。并且,控制ECU8的基板被螺丝固定在所述各螺孔柱154上。
如上所述将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7、控制ECU8以及电流传感器14#i(i=1、2、3)搭载于散热器180上,并且,实现它们的电连接。
以下,将如上述装配的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7、7、控制ECU8、电流传感器14#i(i=1、2、3)以及散热器180称为逆变器组件。
(6)罩组件的搭载(罩组件和逆变器组件的装配)
接着,参照图11~图13、图16(a)、(b)以及图17(a)、(b)来说明将所述罩组件向散热器180的搭载。图11是表示将罩组件安装于逆变器组件时二者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罩组件安装于逆变器组件时输出端子座16和SW模块输出母线13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罩组件安装于逆变器组件时接地线11和散热器180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上下配置罩组件和逆变器组件,使罩组件的罩50的输出端子座16#i(i=1、2、3)分别与逆变器组件的各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的连接部144相面对。在该状态下,将罩50载置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以使罩50的开口端部(图11的下端部)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周缘部接合。在进行该载置时,罩50的各定位销64被***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贯穿设置的规定的孔中。此时,如图12所示,罩50的输出端子座16#i(i=1、2、3)的各自的台座面61与SW模块3#i(i=1、2、3)的各自的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的连接部144重合。另外,此时,被埋入各输出端子座16的台座面61的螺母62与SW模块输出母线13的连接部144的孔大致同轴。另外,输入母线10#P、10#N的各组的连接部82#P、82#N分别与各SW模块3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的连接部142#P、142#N重合(参照图16(b))。
在该状态下,如图16(a)、图17(a)所示,罩50通过各罩安装用凸缘66被螺丝固定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由此,罩50被固定在散热器180上。此时,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电流传感器14#i(i=1、2、3)以及控制ECU8被收容在罩50的内部。另外,罩50的侧壁部50b除了作业用窗68的位置外都密接在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上。
这里,如图13所示,在具有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的情况下,螺丝190被***与所述接地线11的连接部86重合的罩安装用凸缘66的孔、和该接地线11的连接部86的孔中。然后,该螺丝190被螺纹固定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规定的螺纹孔中。通过该螺丝固定,如图17(b)所示,接地线11的连接部86被夹持在罩50和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之间,与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密接。由此,接地线11被接地于散热器180。进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相互连接处经由接地线11被接地于散热器180。另外,由于在接地线11的连接部86***有定位销64,从而防止在将罩50螺丝固定于散热器180时发生接地线11的位置偏差。
另外,在具有所述C***5的情况下,由于不具有接地线11,所以各罩安装用凸缘66仅仅被螺丝固定于散热器180。
而且,在各SW模块3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的连接部142#P、142#N,螺丝固定输入母线10#P、10#N的各组的连接部82#P、82#N(参照图16(b))。该螺丝固定作业经由罩50的所述作业用窗68进行。通过该螺丝固定,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分别与输入母线10#P、10#N连接导通。在该情况下,由于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的连接部142#P、142#N和输入母线10#P、10#N的各组的连接部82#P、82#N以接近作业用窗68的方式被配置,所以可以容易进行这些连接作业(螺丝固定作业)。
(7)辅助罩100的安装
如上所述,将罩50固定在散热器180上,且在各SW模块3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的连接部142#P、142#N,螺丝固定输入母线10#P、10#N的各组的连接部82#P、82#N,之后,将辅助罩100安装在罩50上,以堵塞罩50的作业用窗68。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贯穿设置于罩50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的孔69中来***在图2(a)、(b)所示的辅助罩100上安装的卡紧件104,而将辅助罩100安装在罩50上。辅助罩100在罩5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散热器180的平板180a的上面位置附近。由此,作业用窗68被辅助罩100堵塞,从而防止尘埃等进入罩50的内部。即,实现逆变器2的防尘对策。
通过上述来组装逆变器单元2。
(8)输入线18#P、18#N、输出线20的连接
在如上述组装的逆变器单元2中,如图14、图15所示,连接输入线18#P、18#N和输出线20。图14是表示将输入线18#P、18#N连接到逆变器单元2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将输出线20连接到逆变器单元2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在输入线18#P、18#N的各自的端部设置的连接部170,在输入端子座9#P、9#N的位置,分别与输入母线10#P、10#N的连接部80#P、80#N重叠。在该状态下,将输入线18#P的连接部170与输入母线10#P的连接部80#P一起螺丝固定在被埋入于正极侧的输入端子座9#P内的螺母58#P处。由此,该连接部170和连接部80#P密接并导通,同时,被固定在输入端子座9#P上。同样,将输入线18#N的连接部170与输入母线10#N的连接部80#N一起螺丝固定在被埋入负极侧的输入端子座9#N内的螺母58#N处。由此,该连接部170和连接部80#N密接并导通,同时,被固定在输入端子座9#N上。
另外,如图15所示,在三个输出线20、20、20的各自的端部设置的连接部172,在输出端子座13#i(i=1、2、3)的位置,分别被重叠于SW模块输出母线16#i(i=1、2、3)。在该状态下,将各输出线20的连接部172与各输出母线16一起螺丝固定在被埋入各输出端子座13内的螺母62处。由此,各输出线20的连接部20和各输出母线16密接并导通,同时被固定在输出端子座13上。
参照16(b)、图17(b),在如以上说明那样组装而成的逆变器单元2中,从输入线18#P、18#N,经由输入端子座9#P的位置的输入母线10#P的连接部80#P以及输入端子座9#N的位置的输入母线10#N的连接部80#N,由蓄电池1向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或C***5)供电。在该情况下,输入母线10#P、10#N分别成为与蓄电池1的正极、负极大致相同的电位。即,在输入母线10#P、10#N之间施加蓄电池1的输出电压。
并且,从所述那样被施加了蓄电池1的输出电压的输入母线10#P、10#N,经由各SW模块3的SW模块输入母线12#P、12#N,对各SW模块3施加蓄电池1的输出电压。
此时,通过各SW模块3和IGBT元件134、138的开关动作,在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产生相位相互错开的三相交流电压。并且,该三相交流电压从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经由输出线20被施加到马达21的各相电枢。此时,在马达21的各相的电枢中电流从SW模块输出母线13#i(i=1、2、3)经由电流传感器14#i(i=1、2、3)而流动,驱动马达21运转。另外,各电流传感器14的电流检测信号被输出到控制ECU8。
另外,参照图17(b),在具有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情况下,由于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相互的连接处是经由接地线11而被接地于散热器180,所以接地电流在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和散热器180之间经由接地线11而流动。
在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中,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被收容在罩50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并且,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经由被填充在该电容器收容用凹部52中并固化了的浇注树脂92而被一体保持于罩50。因此,不需要用于将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搭载于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上的专用的保持部件、或该保持部件的固定用部件(螺丝等)。其结果,可以使得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较少。进而,由于可以将平滑电容器4和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以及罩50作为一个部件(所述罩组件)来使用,所以可以降低逆变器单元的组装工时。
另外,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控制ECU8,在罩50内被上下配置。此外,与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连接的输入母线10#P、10#N的各连接部82#P、82#N、80#P、80#N,在靠近罩50的前侧的侧壁部50b的位置,从浇注树脂92导出。因此,可以使平滑电容器4以及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SW模块3#i(i=1、2、3)、SW模块控制基板7以及控制ECU8上下靠近地收容在罩50内。其结果,罩50变得紧凑,能以小型构成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而且,在单一的输入母线10#P一体地设有多个连接部82#P、80#P,并且,在单一的输入母线10#N一体地设有多个连接部82#N、80#N。因此,可以减少平滑电容器4、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或C***5)、SW模块3#i(i=1、2、3)、所述输入线18#P、18#N之间相互连接用的部件数量或软钎焊数量,同时可以抑制它们之间的连接电阻成为较小电阻。
另外,由于将罩50的输入端子座9#P、9#N以及输出端子座16#i(i=1、2、3)设置成一体,所以不用在散热器180等上另外设置端子座即可。因此,可以降低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部件数量,并且可以使散热器形状简单。
另外,在具有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利用罩50的安装用凸缘66将罩2螺丝固定于散热器180的作业,使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的电极经由接地线11而接地于散热器180,所以不需要另外进行其接地作业和罩50的安装作业。其结果,可以降低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的组装工时。并且,由于在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附近,可以进行向散热器180的接地,所以可以缩短接地线11的长度。其结果,可以使接地线11的电感限制在最小限度,通过噪音吸收用电容器6、6更好地发挥噪音吸收功能。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并使结构变得紧凑。其结果,可以大幅度降低该逆变器单元的容积、重量以及成本。

Claims (17)

1.一种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具有冷却块、被配置在所述冷却块上且包括多相开关电路的逆变器、和平滑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拆装自由地被安装在所述冷却块上的罩,利用所述罩覆盖所述逆变器,且所述逆变器位于所述罩与冷却块之间,并且,在该罩上形成有***述平滑电容器的电容器收容用凹部,在该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收容的所述平滑电容器,经由在该平滑电容器的周围被填充于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并固化的树脂,而被保持在所述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被形成在所述罩的天花板部的规定位置,使该规定位置在罩的高度方向上呈突出状,在该罩的内部空间中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的空间相比靠向该罩的开口端侧的空间则形成为***述逆变器的逆变器收容用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的正极导通并被固定在该平滑电容器上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正极导电部件、和与该平滑电容器的负极导通并被固定在该平滑电容器上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负极导电部件;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多个逆变器正极连接部,所述多个逆变器正极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且分别拆装自由地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连接;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多个逆变器负极连接部,所述多个逆变器负极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且分别拆装自由地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负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导电部件的多个逆变器正极连接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的多个逆变器负极连接部、所述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以及负极,在安装于所述冷却块上的罩的内部,以接近于构成该罩一侧面的第一侧壁部的方式来配置;在该罩的第一侧壁部开设有作业用窗,所述作业用窗用于进行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和开关电路的各相的正极的连接作业、以及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和开关电路的各相的负极的连接作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封闭所述作业用窗的板状的辅助罩被拆装自由地安装于所述罩的第一侧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被形成在所述罩的天花板部的靠所述第一侧壁部的位置,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的所述各逆变器正极连接部的导出位置和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的所述各逆变器负极连接部的导出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附近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的正极导通并被固定在该平滑电容器上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正极导电部件、和与该平滑电容器的负极导通并被固定在该平滑电容器上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负极导电部件,并且,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正极电源连接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用于拆装自由地连接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通的正极电源线,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负极电源连接部,所述负极电源连接部用于拆装自由地连接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导通的负极电源线;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进而从所述罩的内部导出到构成该罩一侧面的第一侧壁部的外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正极电源连接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用于拆装自由地连接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通的正极电源线一端部,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负极电源连接部,所述负极电源连接部用于拆装自由地连接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导通的负极电源线一端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进而从所述罩的内部导出到构成该罩一侧面的第一侧壁部的外面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上与该正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正极电源连接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用于拆装自由地连接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通的正极电源线一端部,在所述负极导电部件上与该负极导电部件一体地设有负极电源连接部,所述负极电源连接部用于拆装自由地连接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导通的负极电源线一端部;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进而从所述罩的内部导出到该罩的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面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的第一侧壁部的外面部上与所述罩的第一侧壁部一体地设有正极输入端子座和负极输入端子座,所述正极输入端子座具有使所述正极电源线的一端部以及所述正极导电部件的正极电源连接部相互接触导通而连结起来的台座面,所述负极输入端子座具有使所述负极电源线的一端部以及所述负极导电部件的负极电源连接部相互接触导通而连结起来的台座面;所述正极电源连接部以及负极电源连接部分别被导出到所述正极输入端子座的台座面、负极输入端子座的台座面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收容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并联连接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该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与所述平滑电容器一起,经由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而被保持于所述罩上。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收容有利用所述正极导电部件以及负极导电部件而与所述平滑电容器并联连接的噪音吸收用电容器,该噪音吸收用电容器与所述平滑电容器一起,经由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而被保持于所述罩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噪音吸收用电容器,由纵向相连配置且串联连接的多个电容器构成,与该多个电容器中相邻的电容器的连接处导通连接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接地用导电部件,从被填充于所述电容器收容用凹部中的树脂导出;在该接地用导电部件的前端部设有接地用连接部,所述接地用连接部与所述冷却块拆装自由地连接且与该冷却块导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的接地用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罩和冷却块之间,且该接地用连接部处在第一连结孔的位置,所述第一连结孔为了将所述罩与所述冷却块连结而设于所述罩开口端的外周边缘部,并且,还具有与该罩的第一连结孔连通的第二连结孔,在该第一连结孔以及第二连结孔中穿入螺丝部件将所述罩与冷却块连结,从而使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与所述冷却块导通而被接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上的所述第一连结孔附近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将所述接地用导电部件的接地用连接部相对于该罩进行定位。
16.根据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多相的开关电路的各个输出端子连接的由导电性的板材构成的多个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分别从各相的逆变器电路导出到所述罩的外部,并且,在所述罩的与第一侧壁部不同的第二侧壁部的外面部上与该罩的第二侧壁部一体地设有多个输出端子座,所述多个输出端子座分别具有用于使设置在所述多个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的前端部上的连接部和与马达连接的各相的输出线一端部接触导通而连结起来的台座面,所述多个逆变器输出用导电部件的连接部分别被导出到各输出端子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块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包括在表面侧配置有所述逆变器的平板和设置在该平板的背面侧的多个散热片,所述罩被安装在所述平板上,且所述罩的开口端部与所述平板的表面的外周边缘部接触。
CNB2006100932073A 2005-06-29 2006-06-22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1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89769 2005-06-29
JP2005189769A JP4756935B2 (ja) 2005-06-29 2005-06-29 コンデンサ搭載型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7441A CN1897441A (zh) 2007-01-17
CN100544180C true CN100544180C (zh) 2009-09-23

Family

ID=37589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320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180C (zh) 2005-06-29 2006-06-22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42318B2 (zh)
JP (1) JP4756935B2 (zh)
CN (1) CN10054418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9165A (zh) * 2016-07-26 2018-02-02 法雷奥电机控制***公司 端子板、电压转换器以及包括这种电压转换器的电气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1127A (ja) * 2006-04-05 2007-10-25 Shindengen Electric Mfg Co Ltd コンデンサを備える回路装置及び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JP4764365B2 (ja) * 2007-02-28 2011-08-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2008215236A (ja) * 2007-03-06 2008-09-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JP4452953B2 (ja) * 2007-08-09 2010-04-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099433B2 (ja) 2008-02-21 2012-12-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制御ユニット
JP5107114B2 (ja) 2008-03-28 2012-12-2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2009268239A (ja) * 2008-04-24 2009-11-12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源装置
US7952856B2 (en) * 2008-06-02 2011-05-31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control unit and hybri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JP5228679B2 (ja) * 2008-07-31 2013-07-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流センサー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DE102008050452B4 (de) 2008-10-08 2010-09-16 Mtu Aero Engines Gmbh Kontaktier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Kondensator, Leistungsmodul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Leistungsmoduls
JP5308771B2 (ja) * 2008-10-27 2013-10-09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び電子機器
JP5002568B2 (ja) * 2008-10-29 2012-08-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08057831B4 (de) * 2008-11-19 2010-09-16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Anordnung mit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und Treibereinrichtung
JP2009171841A (ja) * 2009-03-16 2009-07-30 Hitachi Ltd 電動モータシステム
US8897023B2 (en) * 2009-05-15 2014-11-25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Motor controller assembly with capacitor thermal isolation
DE102009024369B4 (de) * 2009-06-09 2011-12-29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Leistungselektronisches System
DE102009043181A1 (de) * 2009-09-26 2011-04-07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Stromrichteranordnung
JP5500973B2 (ja) 2009-12-25 2014-05-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158176B2 (ja) 2010-02-05 2013-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4924750B2 (ja) 2010-02-05 2012-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327195B2 (ja) 2010-02-0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423654B2 (ja) 2010-02-05 2014-0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423655B2 (ja) * 2010-02-05 2014-0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KR20110135233A (ko) * 2010-06-10 2011-12-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인버터용 커패시터
JP5455888B2 (ja) * 2010-12-27 2014-03-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JP5417314B2 (ja) * 2010-12-27 2014-0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542704B2 (ja) * 2011-01-18 2014-07-09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収容ケース、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8780557B2 (en) * 2011-02-11 2014-07-15 Deere & Company Power electronics inverter with capacitor cooling
JP2012178937A (ja) * 2011-02-28 2012-09-1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5738676B2 (ja) * 2011-05-30 2015-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FR2976762B1 (fr) * 2011-06-16 2016-12-09 Valeo Systemes De Controle Moteur Module electronique de puissance a capacite integree
JP5506749B2 (ja) * 2011-07-25 2014-05-2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8675379B2 (en) * 2011-08-08 2014-03-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wer converting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electro-thermal characteristics
KR101338432B1 (ko) * 2011-08-10 2013-1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인버터
CN102983002A (zh) * 2011-09-03 2013-03-2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集合式电容器、多电平逆变器及集合式电容器的应用
CN103078471B (zh) * 2011-10-26 2015-05-13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模块和变流器
JP6041862B2 (ja) * 2012-03-05 2016-12-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738794B2 (ja) * 2012-03-30 2015-06-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MX338272B (es) * 2012-08-24 2016-04-11 Nissan Motor Unidad electrica de alimentacion integrada montada en vehiculo electrico.
JP5888185B2 (ja) * 2012-08-24 2016-03-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6014436B2 (ja) * 2012-09-20 2016-10-2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インバータ
JP5753829B2 (ja) * 2012-09-28 2015-07-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4138445A (ja) * 2013-01-15 2014-07-28 Toyota Motor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4115292A1 (ja) * 2013-01-25 2014-07-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US9972969B2 (en) * 2013-02-28 2018-05-15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Compact high current, high efficiency laser diode driver
JP5949681B2 (ja) * 2013-06-25 2016-07-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WO2015001773A1 (ja) 2013-07-01 2015-01-08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37542B1 (ko) * 2013-09-13 2013-12-06 국방과학연구소 전기차량의 전기추진시스템
CN104684338B (zh) * 2013-11-26 2018-01-3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散热基座与电子装置
JP6112003B2 (ja) * 2013-12-18 2017-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機能付き電子装置
JP2015149883A (ja) * 2014-01-09 2015-08-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WO2015133218A1 (ja) * 2014-03-06 2017-04-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JP6375797B2 (ja) * 2014-09-03 2018-08-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DK2996449T3 (da) * 2014-09-11 2018-01-29 Siemens Ag Omformeranordning med en flerfaset omformer
WO2016076452A1 (ko) * 2014-11-12 2016-05-19 주식회사 뉴인텍 이종 재료 케이스 내장형 커패시터, 및 커패시터 igbt 인버터 하우징 결합체
JP6119787B2 (ja) * 2015-03-31 2017-04-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ケース体に対する回路基板の姿勢維持構造
JP6488198B2 (ja) * 2015-05-29 2019-03-20 株式会社ミツバ 制御装置
US20170063203A1 (en) * 2015-08-31 2017-03-02 Faraday&Future Inc. Inverter Assembly
US10135355B2 (en) 2015-08-31 2018-11-20 Faraday&Future Inc. Inverter DC bus bar assembly
US11218080B2 (en) 2015-08-31 2022-01-04 Faraday & Future Inc. Inverter AC bus bar assembly
US9241428B1 (en) 2015-08-31 2016-01-19 Faraday & Future Inc. Inverter assembly
JP6406179B2 (ja) * 2015-09-01 2018-10-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
JP6387362B2 (ja) * 2016-01-29 2018-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WO2017136788A1 (en) * 2016-02-03 2017-08-10 Faraday & Future Inc. Inverter assembly
JP6898767B2 (ja) * 2016-04-27 2021-07-07 マレリ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6224472A1 (de) * 2016-12-08 2018-06-14 Audi Ag Stromrichter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JP6948821B2 (ja) * 2017-04-24 2021-10-13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のノイズ低減回路および電源装置
FR3068544B1 (fr) * 2017-06-28 2019-07-26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Convertisseur de tensi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convertisseur de tension et ensemble d'un module principal et d'un module bornier pour former un tel convertisseur de tension
CN112602262A (zh) * 2018-08-24 2021-04-02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逆变器单元、马达单元
US10447170B1 (en) * 2018-11-09 2019-10-15 Sf Motors, Inc. Inverter module for drivetrain of an electric vehicle
CN113330679A (zh) * 2019-02-18 2021-08-3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JP2020178494A (ja) * 2019-04-19 2020-10-29 日本電産エレシス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
JP7363261B2 (ja) * 2019-09-19 2023-10-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7303087B2 (ja) * 2019-10-15 2023-07-0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平滑コンデンサ部及びスナバコンデンサを有するモータ駆動装置
US12005771B2 (en) * 2020-05-20 2024-06-11 Deere & Company Lightweight high-efficiency, high temperature electric drive system
CN112918654B (zh) * 2021-03-15 2022-07-12 集美大学 一种船舶磁悬轴承综合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8899B2 (ja) 1998-11-04 2008-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平滑用コンデンサ搭載型インバータ装置
JP4044265B2 (ja) * 2000-05-16 2008-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US6345507B1 (en) * 2000-09-29 2002-02-12 Electrografic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mpact thermoelectric cooling system
EP1363026A3 (en) * 2002-04-26 2004-09-01 Denso Corporation Invertor integrated motor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4312925A (ja) * 2003-04-09 2004-11-04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回路と回路素子とを有する電気機器
JP2005102464A (ja) * 2003-08-25 2005-04-14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9165A (zh) * 2016-07-26 2018-02-02 法雷奥电机控制***公司 端子板、电压转换器以及包括这种电压转换器的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56935B2 (ja) 2011-08-24
CN1897441A (zh) 2007-01-17
US7542318B2 (en) 2009-06-02
JP2007014085A (ja) 2007-01-18
US20070002594A1 (en) 200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4180C (zh)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EP2731171B1 (en) Cell wiring module
EP2696456B1 (en) High-voltag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CN101420050B (zh) 蓄电装置
KR100891430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인버터
EP2669972A1 (en) Battery connection assembly
EP2159131A2 (en) Control device for electrically operated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10660229B2 (en) Electr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2017502471A (ja) 信号収集アセンブリおよび該信号収集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パワー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04619549A (zh) 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力转换装置
CN111430650A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105429478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5453259A (zh) 引线框、使用引线框的电子控制装置及引线框搭载方法
CN104285316B (zh) 配线模块
CN108701979A (zh) 电气连接箱
CN113612429A (zh) 电机控制器
CN206134772U (zh) 电动车的电池包
CN114340291A (zh) 一种eps控制器和电机集成的动力组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210133022U (zh) 车载充电机内部安装结构和车载充电机
JP5797220B2 (ja) キャパシタモジュール
CN217902294U (zh) 一种轴向布置的控制器***
CN221042507U (zh) 一体化接线板及发电机
CN114916177B (zh) 配电盒以及交通工具
CN209795203U (zh) 车辆悬浮控制器电气布局结构
CN219834567U (zh) 电机控制器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