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2911B -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 Google Patents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32911B
TWI232911B TW093100463A TW93100463A TWI232911B TW I232911 B TWI232911 B TW I232911B TW 093100463 A TW093100463 A TW 093100463A TW 93100463 A TW93100463 A TW 93100463A TW I232911 B TWI232911 B TW I2329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rankcase
engine
oil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00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17675A (en
Inventor
Yoshihiro Hara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u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17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17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32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329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6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lubricant vapou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Description

1232911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引擎的通氣裝置。 【先前技術】 車輛,例如是機車的引擎,伴隨著在汽缸內所產生的 壓力,會讓氣體通過活塞與汽缸之間的間隙,會有少量漏 出到曲軸箱內。而曲軸箱內的氣體的壓力,會隨著活塞的 滑動而不斷地變動,所以如果曲軸箱是密封狀態的話,曲 軸箱內的氣體,所謂的竄缸混合氣的壓力,會妨礙活塞的 動作。因此需要設置讓曲軸箱內的壓力逸出到外部,並且 用來將混入到竄缸混合氣中的噴霧狀的油分(油霧)從氣 體部分分離的手段,也就是需要設置通氣裝置。 爲了提昇竄缸混合氣中的油分的分離性能(氣液分離 性能),需要加大構成通氣裝置的通氣室的容量,並且將 通氣室內作成迷路構造。 作爲通風裝置的具體構造例子,例如如日本特開昭 6 1 - Π 8 5 2 1號公報所示,把在內部曲折狀地配置有複數 片障礙板的PCV室(相當於通氣室)配置在引擎上,以 進氣管來連接曲軸箱內的膨脹室與PCV室。 如曰本實開平2 — 460 1 2號公報所示,在引擎室的其 中一側’以曲軸箱及經由襯墊接合在該曲軸箱的齒輪外殼 ’形成了平衡齒輪室,在曲軸箱與齒輪外殼形成了藉由襯 墊所區劃的通氣室,並且以通氣通路來使該通氣室與平衡 -4 - (2) 1232911 齒輪室連通。 近來的方式是使竄缸混合氣回流到空氣濾淸器使其再 次燃燒,來防止大氣污染。 可是,在日本特開昭6 1 — 1 1 8 5 2 1號公報所記載的通 氣裝置,是將通氣室設置在引擎之外的構件,而以進氣管 來連接,會讓零件數量或組裝程序增加,而會導致成本上 升。 (發明目的) 本發明鑑於上述的情形,其目的要提供一種以簡單的 構造可提高氣液分離性能的引擎的通氣裝置。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引擎的通氣裝置, 作出具有高剛性與優異的耐久性,且輕量化與小型化的動 力單元,藉由搭載這種動力單元,能讓車輛低重心化,可 得到即使是小直徑的車輪其行駛穩定性也很優異的車輛。 本發明另外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引擎的通氣裝置, 能讓裝配零件簡化,且能給予車輛特徵性的外觀。 【發明內容】 (發明揭示)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本發明的引擎的通氣裝置 ,是讓連接於引擎進氣系統,用來將引擎的曲軸室內部產 生的竄缸混合氣進行氣液分離的通氣室,形成爲面對於包 含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接合面,並且,包含曲軸箱的複 (3) 1232911 數的箱體,是分別經由襯墊被結合,藉由通過形成在該襯 墊的連通口,讓竄缸混合氣往來於包含曲軸箱的複數箱體 內的空間,來進行竄缸混合氣的氣液分離的通氣裝置,是 將用來收容引擎的汽缸頭所設置的閥門機構驅動用的閥門 用凸輪的凸輪室,在曲軸的軸方向與曲軸室鄰接,而區劃 配置在包含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結合部內,並且在該凸 輪室上方形成通氣室,將該通氣室的主開口形成爲面對於 凸輪室。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本發明的其他的引擎的通 氣裝置,是讓連接於引擎進氣系統,用來將引擎的曲軸室 內部產生的竄缸混合氣進行氣液分離的通氣室,形成爲面 對於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接合面,並且,包含 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是分別經由襯墊被結合,藉由 通過形成在該襯墊的連通口,讓竄缸混合氣往來於包含上 述曲軸箱的複數箱體內的空間,來進行上述竄缸混合氣的 氣液分離的通氣裝置,鄰接於上述曲軸室來區劃形成上述 通氣室,且鄰接配置於連通的其他室部的上方,將上述通 氣室的主開口形成爲面對於其他室部,並且將使上述通氣 室與形成在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底部的機油承 盤連通到上述襯墊的連通口,配置在上述通氣室的最下端 附近,將該連通口搭接形成在,由上述機油承盤區劃上述 通氣室的肋部,來使在上述通氣室內氣液分離的油分從該 連通口回流到上述機油承盤。 並且,藉由中介安裝在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 -6- (4) 1232911 之間的上述襯蟄’來使上述凸輪室分割成:連通於用來收 容上述閥門機構的閥門室的一室部與另一室部,且藉由形 成於上述襯墊的開口部使其連通,並且也可以將面對於上 述凸輪室所形成的上述通氣室的主開口配置在上述另一室 部側。 上述引擎是在上述曲軸室內進行噴濺潤滑,形成了從 上述曲軸室內的機油承盤將潤滑油導引至上述閥門室的油 通路’並且設置,將上述閥門室與上述凸輪室連通而使來 自於上述閥門室的潤滑油及竄缸混合氣流通的流通通路。 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是構成上述曲軸箱的 前曲軸箱及後曲軸箱、與從上述曲軸箱的側邊結合的磁電 機箱體’也可將上述通氣室形成爲面對於該三個箱體的接 合面。 如以上的說明,藉由本發明的引擎的通氣裝置,既可 較簡化箱體本身的構造,又可得到氣液分離性能較高的迷 路構造。而能夠減少流入到通氣室內的竄缸混合氣中的油 分的量,而能夠抑制流出到引擎進氣系統的油分。 並且,可得到曲軸的較高支承剛性,並且可有效利用 與收容於曲軸室內的曲軸壁的軌跡比較之下的凸輪室周圍 的死角空間,可以將動力單元小型化。 而且,可以提高使與油分的釋放爲相反方向的竄缸混 合氣流入到通氣室內的效果,並且讓對於襯墊的開口形成 或位置管理更爲容易,也防止油分朝向引擎進氣系統流出 。所分離的油分的釋放會傳達到襯墊而沿著壁部流動而下 1232911 降,不會再次揚起。 不只是只有來自於曲軸室’來自於閥門室的竄缸混合 氣一旦在凸輪室經過緩衝’就能進入到通氣室,可以讓氣 液分離性能提昇。 在將複數的箱體接合時,能夠對應於其接合面位置設 置肋部’目t夠確保追二個相體的接合位置附近的密封性, 能夠提高隔音性能。讓複數的箱體的內面形狀變得複雜能 夠有助於提高氣液分離性能的迷路構造。 【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1圖是顯示適用本發明的速克達型機車的一個例子 的左側面圖。如第1圖所示,該機車1具有車體框架2。 第2圖,是從斜後方來看車體框架2的立體圖。如第1圖 及第2圖所示,該車體框架2,是由:從頭管3朝斜後下 方延伸,在圖中彎折而朝向後方略水平地延伸的下管4、 以及先從該下管4的後端朝向後方延伸,然後朝向上方略 垂直地延伸之後,再朝向後方略水平地延伸的左右的一對 主框架5所構成。在主框架5上方的座墊導軌部5 a配置 駕駛座墊6,在該駕駛座墊6的下部配置油箱7。 在下管4前端所設置的頭管3,是朝向左右轉動自如 地樞支安裝著左右的一對前叉8,並且在兩邊的前叉8下 端部架設著前車軸9,藉由該前車軸9轉動自如地支承著 前輪1 〇。而在兩邊的前叉8上部設置有車把桿1 1或儀表 -8- (6) 1232911 1 2等,藉由該車把桿1 1向左右操舵前輪1 0。在前輪1 Ο 是例如設置有與前輪1 0同軸的鼓式前制動器1 3。 另一方面,在主框架5的後部是朝後下方延伸設置著 側面來看彎曲成略 V字型的左右的一對支架1 4。其中一 邊的支架1 4在其前側下部設置有不連續部。在兩邊的支 架1 4的彎曲部分別設置有支架1 5,藉由架設在該支架} 5 之間的後車軸1 6來轉動自如地軸支承著後輪1 7。在後輪 1 7是例如設置有與後輪1 7同軸的鼓式後制動器1 8。 在位於上述油箱7的後方下部的靠近支架1 4的上側 中間部上方附近,是露出有電池箱1 9,該電池箱1 9是被 架設在左右的支架1 4之間,在其內部收容有沒有圖示的 電池。 本發明的機車1的後輪1 7,其所採用的懸吊裝置, 沒有使用傳統很多同型機種所使用的減震器等的緩衝裝置 ,是藉由後輪1 7的輪胎彈性與駕駛座墊6來緩衝來自於 路面的衝擊。如果來自於路面的衝擊很大的話,則藉由車 體框架2本身的撓性或駕駛者本身來緩衝衝擊。 第3圖是第1圖所示的機車丨的俯視圖。第4圖是第 1圖所示的機車1的正面圖。如第丨圖、第3圖及第4圖 所示,車體框架2從其前部至中央部是藉由車體外殼2〇 所覆蓋’藉由該車體外殼2 0構成了車輛的外觀。車體外 殼2 0,是藉由組裝複數個外殼元件所構成的。外殻元件 ,具體來說是由:前腿部護罩2 1及後腿部護罩22等所構 成。 -9- (7) 1232911 駕駛座墊6與車把桿1 1之間,是配置著朝向下方大 幅度地彎入的後腿部護覃2 2 ’該後腿部護罩2 2在其底部 是具備有用來承載駕駛者的腳部的腳踏板部2 2 a。後腿部 護罩22,是配置成從上方覆蓋下管4的水平部分’並且 其前部是朝向上方立起,來覆蓋下管4的立起部分的後部 與頭管3的後部。 在隔著頭管3的後腿部護罩2 2的立起部分的相反側 ,是配置有前腿部護罩2 1,是被固定成從前方覆蓋頭管3 及前叉8。這些外殼元件是以塑膠樹脂材料,例如P P樹 脂或ABS樹脂等所成型的。 在前輪1 〇正上方的前腿部護罩2 1是設置有頭燈2 3 ,並且在頭燈2 3上方的前腿部護罩2 1是設置有左右的一 對前方向燈24。另一方面,在主框架5的座墊導軌5 a後 端與支架1 4的支架1 5之間是可裝卸地架設著置物架框架 2 5,在駕駛座墊6後方的置物架框架2 5上是設置有後置 物架2 6。 在置物架框架25的後部是設置有複合車燈29A,該 複合車燈2 9 A,是由:左右的一對方向燈2 7、及配置在 方向燈之間的尾燈/煞車燈28所構成。當將置物架框架25 卸下時’如第1圖及第3圖的假想線(兩點虛線)所示, 複合車燈29B是配置在駕駛座墊6的後部。 如第1圖及第3圖所示,在腳踏板部2 2 a的下部後方 是配置有動力單元3 0。第5圖是動力單元3 〇的放大左側 面圖’第6圖是同動力單元30的平面圖。 - 10- (8) 1232911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動力單元30,是一體地具 備有:引擎3 1、朝向該引擎3 1的其中一側,在本實施方 式中是從左側朝向後方延伸的變速箱3 2、以及在引擎3 1 的其中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配置在右側的磁電機箱體 33 〇 動力單元3 0,在其上面部的例如前後左右的複數位 置是具備有懸架轂部3 4。具體來說,懸架轂部3 4是配置 在構成動力單元3 0的兩側部的變速箱3 2及磁電機箱體 3 3的在車輛外側端的前後處及交界處,在本實施方式中 ,例如前部的懸架轂部34a及中間部的懸架轂部34b是被 固定安裝在主框架5的懸架托架3 5,後部的懸架轂部3 4c 則被固定安裝在支架1 4的懸架托架3 5 (參照第2圖)。 藉由以懸架轂部3 4來支承動力單元3 0,則設置在支架1 4 的不連續部,會以構成動力單元3 0的例如變速箱3 2所補 充,藉由形成環狀封閉的構造體而獲得剛性。而懸架轂部 3 4 ’在其中一側,前後並不一定要有複數個,單數個也可 以。 藉由該懸架轂部3 4的配置,則可在車輛寬度方向的 兩端位置懸架動力單元3 0,即使是小型的動力單元3 0, 由於確保有較長的支承跨距,所以可以得到較高的支承剛 性。 如第5圖〜第8圖所示,構成動力單元30的引擎31 ,主要是由··曲軸箱3 6、汽缸體3 7、及汽缸頭3 8所構成 ’在本實施方式,汽缸體3 7是以稍微朝上方傾倒的狀態 -11 - 1232911 Ο) 略水平地設置在曲軸箱3 6的前部,並且在該汽缸體3 7的 前部設置有汽缸頭3 8。 曲軸箱3 6,在垂直相交於汽缸軸3 9 (參照第8圖) 的接合面4 0是朝前後方向分割爲二,構成前側的前曲軸 箱3 6 F與後側的後曲軸箱3 6 R。在前曲軸箱3 6 F是一體地 形成了汽缸體3 7。並且,在曲軸箱3 6的接合面4 0上, 是垂直相交於車輛的寬度方向,也就是垂直相交於車輛的 行進方向,水平地配置有曲軸4 1。 曲軸4 1,在大致其中間部是偏離軸方向形成了一對 曲軸臂4 1 a,其間偏心形成了曲軸銷栓4 1 b。曲軸4 1的曲 軸臂4 1 a外側的軸頸部4 1 c,是藉由設置於曲軸箱3 6的 例如左右的一對滾珠軸承42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著。 另一方面,在形成於汽缸體3 7的內部的缸體4 3,是 可自由滑動地***有活塞44,該活塞44的活塞銷栓44a 與曲軸4 1的曲軸銷栓4 1 b是藉由連桿45所連結,讓缸體 43內的活塞44的往復運動轉換成曲軸4 1的旋轉運動。 由曲軸箱3 6的左側邊大致覆蓋側面全體所結合的變 速機箱體3 2,是藉由變速機外殼46所覆蓋而在其內部形 成了皮帶室47,在該皮帶室47配置了 V皮帶式自動變速 裝置48。變速機箱體32及變速機外殼46從側面來看是 形成爲前後較長的略長圓形,從側面來看,其後端是與後 輪1 7的前部重疊(參照第1圖)。 皮帶室4 7是設定爲大容積,具有減少曲軸箱3 6與變 速機箱體3 2的互相影響的隔熱及滅音構造,並且能確保 -12- 1232911 (10) 軸承4 9或密封材料5 0等的收容空間。並且, 示,變速機外殼4 6其下端是設定在較曲軸箱 面更上方處,並且其上面部是設定在較曲軸箱 更上方處,且是設定在較引擎進氣系統51 ( 端更下方處,可讓收容於皮帶室47的V皮帶 能成爲具有耐久性的充分的長度,並且可確保 傾角,在車輛傾斜時能防止與路面的干涉。 如第7圖所示,在曲軸4 1的變速機箱體 實施方式中是在左側端部,是安裝有 V皮帶 裝置4 8的驅動滑輪5 3。在設置於變速機箱1 的從動軸5 4是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從動滑輪 的驅動力是經由V皮帶5 2從驅動滑輪5 3傳 滑輪5 5。也就是說,曲軸4 1是V皮帶5 2的 動軸5 4是V皮帶5 2的從動軸。 傳達到從動滑輪5 5的引擎3 1的旋轉驅動 與從動軸5 4配置在同軸上的離心離合機構5 6 軸5 4。該從動軸5 4是例如藉由滾珠軸承4 9 地被軸支承在變速機箱體3 2,並且其一端部 的寬度方向中心側突出,在該從動軸5 4的突 4 1之間的稍微靠近從動軸5 4處,是設置有減 在減速齒輪箱體5 7內,是將平行於曲軸 5 4的作爲減速軸的驅動軸5 8配置在較曲軸 54更上方處,雖然沒有詳細圖示,詳細來說 如第5圖所 3 6的最下端 3 6上端面 後述)的上 5 2 (後述) 有足夠的橫 3 2側,在本 式自動變速 ! 3 2的後部 55,引擎3 1 達到該從動 驅動軸,從 '力,是經由 傳達到從動 可自由轉動 是朝向車輛 出部與曲軸 :速齒輪箱體 4 1或從動軸 4 1或從動軸 是配置在大 -13- (11) 1232911 致與後車軸1 6大致相同的高度,是經由減速齒輪5 9而與 從動軸5 4的突出部作動連結。驅動軸5 8例如是藉由滾珠 軸承6 0可自由轉動地被軸支承在減速齒輪箱體5 7,並且 其一端部是朝向車輛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在其突出端是 設置有驅動鍵輪6 1。 在後輪1 7是設置有沒有圖示的從動鏈輪,是藉由在 兩鏈輪捲繞著驅動鏈條62來將引擎3 1的驅動力傳達到後 輪1 7。藉由讓驅動軸5 8位於較從動軸5 4更前方處,則 可以縮短動力單元3 0的前後長度而讓構造小型化,且能 夠確保驅動鏈條6 2的長度。而藉由將驅動軸5 8配置在與 後車軸1 6大致相同的高度,則可確保用來將動力傳達到 小直徑的後輪1 7的驅動鏈條62的距離路面的高度。 而由於並不具備有相當於以往很多同型車輛所用的搖 臂的構件,所以基本上,驅動軸5 8與後車軸1 6的位置關 係,也就是軸間距離並不會隨著車輛的行駛狀態而變化。 另一方面,在動力單元3 0是設置有具備有腳踏板6 3 的腳踩式的引擎啓動裝置64。構成引擎啓動裝置64的腳 踏板63,是配置在變速機外殼46的側部,是以後面揚起 的狀態設置成朝前後方向延伸。 腳踏板6 3的基端部6 3 a,是被軸支承在,驅動滑輪 5 3與從動滑輪5 5之間,且上方的V皮帶5 2內部位置的 變速機外殻46。腳踏板63的自由端部,是位於變速機外 殼46後端的側邊上方,具有腳踏部63b,該腳踏部63b 是作成碗倒過來的形狀。 -14- 1232911 (12) 另一方面,在動力單元30的下方是設置有主腳架65 。主腳架6 5的基端部6 5 a,主腳架6 5的基端部6 5 a,是 在動力單元3 0的下面部,是可朝向後方收容地被軸支承 在形成於腳踏板6 3的基端部6 3 a更後方的腳架轂部6 6。 上述腳踏部63b的下側內面其位置是被設定成,在俯視方 向來看,大致與收容狀態(參照第1圖)的主腳架6 5的 上側端部6 5 b重疊’在主腳架6 5收容時,彎曲成大略L 字型的主腳架6 5的上側端部6 5 b,是被設定成會抵接於 踩踏下的腳踏板63的腳踏部63b下側內面,用來阻止踩 踏動作的構造。 從曲軸箱3 6的右側邊大致覆蓋側面全體所結合的磁 電機箱體3 3,是藉由磁電機外殼67所覆蓋,在其內部形 成了磁電機室6 8,在該磁電機室6 8收容著磁電機裝置6 9 ,在該磁電機裝置69連接著曲軸4 1的右側端部。 如以上的說明,動力單元3 0,具有藉由左右的變速 機箱體3 2及磁電機箱體3 3來挾持前後分割的曲軸箱3 6 的接合面及開口端,來加以補強的略Η型的平面形狀的 構造。 第9圖是曲軸箱3 6的右側面圖’是從曲軸箱3 6與磁 電機箱體3 3的接合面來看曲軸箱3 6的視圖。第1 0圖是 從磁電機箱體3 3的右側面來透視磁電機箱體3 3與曲軸箱 3 6的接合面的視圖。第1 1圖是中介安裝在曲軸箱3 6與 磁電機箱體3 3之間的襯墊7 0的右側面圖。第1 2圖是從 曲軸箱3 6的右側面來透視經由襯墊7 0使磁電機箱體3 3 -15 - (13) 1232911 覆蓋在曲軸箱3 6的狀態的圖面。第1 3圖是沿著第1 2圖 的XIII - XIII線的剖面圖。 如第6圖〜第1 3圖所示,是經由襯墊7 0將磁電機箱 體3 3覆蓋於曲軸箱3 6,並且藉由在兩箱體3 3、3 6設置 補強用的肋部7 1 A〜7 1 E,則夾著襯墊70在曲軸箱3 6與 磁電機箱體3 3之間的空間形成了:機油承盤72、凸輪室 7 3、以及通氣室7 4。 引擎3 1,由於其內部具有很多的滑動部或旋轉部, 所以是作成··使用潤滑裝置將潤滑機油供給到各部’藉由 潤滑機油的動作來減少各部分的磨擦阻力,以致充分地發 揮引擎31的機能。 構成潤滑裝置的機油承盤72,是涵蓋兩箱體3 3、3 6 一體地形成在曲軸箱3 6 (前側的前曲軸箱3 6 F與後側的 後曲軸箱36R)以及磁電機箱體33的下部。該機油承盤 72是配置在曲軸41的下方,從曲軸41的前方涵蓋到下 方及後方。機油承盤72也形成於用來收容曲軸4 1的曲軸 臂4 1 a的曲軸室7 5的下部。 如第8圖所示,在機油承盤7 2的曲軸4 1正下方附近 的前曲軸箱3 6 F與後曲軸箱3 6 R的接合面附近,經常儲 存有潤滑機油76,是藉由從連桿45的大端部45a朝下方 延伸設置,在前方稍微具有葉片偏向角度,構成其他的潤 滑裝置的機油撥板77,來進行噴濺潤滑。 在機油承盤72的內部是設置有,將其空間分割成前 後部分,且朝上下方向及朝向車輛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沒有 -16- (14) 1232911 圖示的肋狀的擋板,並且一體地設置有將空間分割 部分’從前方朝向後方,且朝向車輛的寬度方向延 狀的擋板7 8。藉由這些擋板7 8,可防止由於車輛 讓車輛朝向前後左右上下的擺動來導致過多的潤 76的搖動或偏移的情形,來確保有良好的潤滑性能 並且,後曲軸箱3 6R及磁電機箱體3 3的後方 是延伸到上述驅動軸5 8的下方(參照第6圖及第 ,作成能保護驅動鏈輪6 1以免於受到來自於路面 ,並且確保在曲軸4 1更後方的機油承盤72有足夠 機油承盤72,是藉由中介安裝在兩箱體33、2 的襯墊70而被分割成左右部分,也就是在車寬方 ,可是仍藉由形成在襯墊70的開口部79A讓油面 一起連通。而曲軸箱3 6側的機油承盤72,雖然是 隔壁部8 0來區劃成曲軸室7 5側與其外側,可是在 壁部8 0是穿設有連通口 8 1 A,兩機油承盤7 2其油 下是連通在一起。 並且,如第6圖所示,潤滑機油7 6的注油口 設置在磁電機箱體3 3的後部側面上方角部,雖然 細圖示,在要將動力單元3 0搭載於車體框架2時 油口 8 2是設定在車體框架2的外側,驅動鏈條6 2 在車體框架2的內側。 曲軸4 1是設定成朝向後方旋轉’機油撥板7 7 油承盤7 2內的潤滑機油7 6朝向前方按壓且朝向上 成上下 伸的肋 的行駛 滑機油 〇 下部, 8圖) 的影響 的容量 i 6之間 向分割 的上下 藉由分 該分隔 面的上 82,是 沒有詳 ,該注 是設定 是將機 方噴濺 -17· (15) 1232911 ,藉此則可將潤滑機油7 6供給到配置於曲軸4 1的前方的 汽缸體3 7及汽缸頭3 8的各部分。 在弓丨_ 3 1的內部,如果將流動機油供給到位於下方 的各驅動裝置的話’讓氣體與氣體中的油分(油霧)瀰漫 在該環境,來供給到引擎3 i內部位於較上方的各驅動裝 置’來進行引擎3 1全體的潤滑。特別是放熱量較多的排 氣通路8 3 (後述)附近,是配置在車輛的下側,能確保 有比其他部分更多的潤滑與冷卻性。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雖然顯示了噴濺方式的引擎3 1 的潤滑方式,而也可以將潤滑裝置集中配置在磁電機箱體 33內部,例如設置面對於機油承盤72的底部的過濾器84 ,磁電機箱體3 3的殼內部與襯墊70 —起形成了吸入側機 油通路8 5及排出側機油通路8 6,也可以使用沒有圖示的 機油泵浦將潤滑機油供給到引擎3 1各部分。 使用於本實施方式的引擎3 1,例如是具備有OHC型 式的閥門機構 87的小排氣量(125cc以下),例如是 5 Occ的四行程單汽缸引擎,是在汽缸體37及汽缸頭38 設置有複數片的冷卻葉片8 8的氣冷式的引擎3 1。氣冷式 的冷卻機構因應需要也可作成具備有冷卻水套等的冷卻系 統的水冷式機構。 第14圖,是第8圖的XIV端視圖。如第7圖 '第8 圖及第1 4圖所示,在汽缸頭3 8的前部是形成有用來收容 閥門機構8 7的閥門室8 9,是藉由汽缸頭外殼9 0所封閉 。在汽缸頭3 8形成了對準於缸體4 3的燃燒室9 1。在燃 -18- (16) 1232911 燒室9 1是從外側結合有火星塞92。 在汽缸頭3 8內是形成有聯繫於燃燒室9 1的進氣通路 9 3與排氣通路8 3。進氣通路9 3是朝向汽缸頭3 8的上方 開口,另一方面,排氣通路8 3,是朝向汽缸頭3 8的下方 開口。而在汽缸頭3 8內,是經由閥導引部96在上下方向 並設著用來開閉兩通路8 3、9 3 .的進氣閥9 4及排氣閥9 5 〇 另一方面,在前曲軸箱3 6F及磁電機箱體3 3前部的 上部,是涵蓋兩箱體3 3、3 6 —體地形成有凸輪室7 3。凸 輪室73,是在曲軸41的軸方向與上述曲軸室75並設, 是藉由將機油承盤72分隔爲左右部分也就是在車寬方向 分隔的分隔壁部8 0所區劃。在用來區劃凸輪室7 3與曲軸 室7 5的分隔壁部8 0穿設有連通口 8 1 B,作成讓兩室部7 3 、7 5其氣體與潤滑機油7 6能互相往來,凸輪室7 3會鄰 接在曲軸室75且連通成爲另一室部。並且,凸輪室73會 藉由中介安裝於兩箱體3 3、3 6之間的襯墊7 〇而被分割成 左右部分,也就是在車寬方向被分割,可是仍藉由形成於 襯墊7 0的開口部7 9 B所連通。用來軸支承上述曲軸4 1的 滾珠軸承4 2的其中一方,會藉由用來區劃凸輪室7 3與曲 軸室7 5的分隔壁部8 〇所支承著。 在凸輪室7 3,是與曲軸4 1平行地配置著凸輪軸9 7。 在凸輪軸9 7上是鄰接於軸方向設置有一對的閥門用凸輪 98 ’並且凸輪從動齒輪99是設置成與凸輪軸97成爲一體 。另一方面,在凸輪從動齒輪9 9正後方的曲軸4 1上,是 -19- (17) 1232911 將凸輪驅動齒輪1 00設置成與曲軸4 1成爲一體。藉由兩 凸輪齒輪9 9、1 〇 〇的作動連結來讓曲軸4 1的旋轉力傳達 到凸輪軸9 7。 在汽缸頭3 8內的閥門室8 9,構成閥門機構8 7的一 對搖臂1 0 1,是藉由搖臂軸丨〇 2可自由擺動地被支承著, 該搖臂軸1 02是與通過汽缸軸3 9的略垂直面上平行且偏 置在右側。進氣閥9 4與排氣閥9 5其閥軸也是設置成與通 過汽缸軸3 9的略垂直面平行。並且,與通過汽缸軸3 9的 略垂直面上平行且偏置於右側設置有上下的一對推桿 103a、l〇3b。上述火星塞92,是設置成隔著汽缸軸39從 推桿103a、l〇3b的相反側面對於燃燒室91。 在汽缸頭3 8及汽缸體3 7,形成有連通於凸輪室7 3 與閥門室8 9,且是從閥門室8 9到凸輪室7 3其剖面積越 來越小的錐狀的上下的一對槓桿室1 〇 4 a、1 0 4 b。槓桿室 1 0 4 a、1 0 4 b,上側是設定爲進氣推桿室1 〇 4 a,下側是設 定爲排氣推桿室104b,分別插通著進氣推桿l〇3a及排氣 推桿1 0 3 b。 藉由凸輪軸9 7的旋轉,閥門用凸輪9 8的剖面,經由 凸輪從動件1 0 5使推桿1 0 3 a、1 0 3 b進退於其軸方向,使 搖臂1 01擺動運動。藉由該搖臂1 0 1的擺動運動,來開閉 操作汽缸頭3 8內的進氣閥94及排氣閥95。 在排氣推桿室1 0 4 b的更下方,靠近排氣閥9 5處,形 成了將潤滑機油76從機油承盤72導引到閥門室89的機 油通路106。上述兩條槓桿室l(Ma、1 (Mb與該機油通路 -20- (18) 1232911 1 Ο 6 —起上下並排於汽缸頭3 8及汽缸體3 7內且成爲朝前 後延伸的流通通路,除了藉由曲軸4 1的旋轉來加壓輸送 潤滑機油76之外,這三條通路l〇4a、104b、106會由於 車輛的加減速讓機油的擺動或流動,而順暢地對閥門室 89進行潤滑機油76的供給及排出。 這三條通路l〇4a、104b、106其中一端是開口於閥門 室8 9,另一方面,上下兩條的槓桿室1 〇 4 a、1 0 4 b的另一 端是開口於凸輪室7 3,機油通路1 〇 6的另一端是開口於 曲軸室7 5,能夠確保液滴及霧狀的潤滑機油7 6的循環性 能。 作爲引擎3 1的潤滑方式,在採用使用上述的機油泵 浦的方法時,例如是作成將機油泵浦設置成與凸輪軸97 同軸,且以該凸輪軸9 7來驅動機油泵浦的構造,則可以 將構造簡化,且可以減少佔有空間。也可以將用來把潤滑 機油7 6從上述機油承盤7 2導引到閥門室8 9的機油通路 1 〇 6連接到機油泵浦。 如第1圖及第3圖所示,在上述腳踏板後半部的寬度 方向中央部,形成了前後較長且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2b ,在該突出部22b內的動力單元30上部配置了引擎進氣 系統5 1。引擎進氣系統5 1,主要是由:化油器1 0 7、以 及用沒有圖示的排出管連接在該化油器1 0 7的上流側(後 部)的空氣濾淸器1 〇 8所構成,由化油器1 〇 7的下流側( 前部)起,進氣管1 09是朝向前方延伸,然後從上方連接 到汽缸頭3 8上面的進氣通路9 3。 -21 - (19) 1232911 另一方面,如第1圖、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在腳踏 板前半部的下方,是配置有引擎排氣系統1 1 0。引擎排氣 系統1 1 〇,是由:偏置配置在腳踏板部2 2 a下方的右側, 沿著腳踏板部22a朝向車輛的前後方向延伸的略圓筒形狀 的滅音器1 1 1、以及連接於汽缸頭3 8的排氣通路8 3,一 旦朝向斜前下方延伸之後,朝向前方於滅音器1 1 1的左側 略水平地延伸,在前輪1 0的後方朝向後方彎曲成略U字 型,且連接於滅音器1 1 1的前端的排氣管1 1 2所構成。 四行程引擎3 1,伴隨著燃燒室9 1的壓力所產生的氣 體,也就是竄缸混合氣,會通過活塞44與缸體43的間隙 而有少量會漏出到曲軸室7 5內。在本實施方式所示的動 力單元3 0,是設置有:會使將該竄缸混合氣進行氣液分 離的氣體部分回流到引擎進氣系統5 1,一般是回流到空 氣濾淸器1 〇 8,從這裡再送回到燃燒室9 1再次進行燃燒 ,並且使油分回流到機油承盤72的機構也就是通氣裝置 113° 如第9圖〜第1 3圖所示,前曲軸箱3 6 F與磁電機箱 體3 3的結合部內的凸輪室7 3,是藉由中介安裝於曲軸箱 3 6與磁電機箱體3 3之間的襯墊7 0,而被區劃成曲軸箱 3 6側的凸輪室7 3 C與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凸輪室7 3 Μ ’並 且藉由形成於襯墊70的開口部79Β所連通。
在曲軸箱3 6與磁電機箱體3 3的結合部內的凸輪室 73上方,形成了構成通氣裝置113的通氣室74。通氣室 7 4藉由上述襯墊7 0而被區劃成曲軸箱3 6側的通氣室7 4 C (20) 1232911 與磁電機箱體3 3側的通氣室7 4 Μ。 曲軸箱3 6側的通氣室74 C,如第9圖及第1 3圖所示 ’是跨越配置於前曲軸箱3 6 F與後曲軸箱3 6 R,形成了前 側通氣室74 CF與後側通氣室74CF,並且藉由設置在曲軸 4 1的周圍後方的肋部7 1 Α及從該肋部7 1 Α朝向後曲軸箱 3 6 R的周緣部延伸的肋部7 1 B,來區劃成機油承盤7 2及 凸輪室7 3。 另一方面,磁電機室3 3側的通氣室7 4 Μ,如第1 0圖 及第1 3圖所示,藉由設置在曲軸4 1的周圍後方的肋部 7 1 C及從該肋部7 1 C朝向磁電機箱體3 3的周緣部延伸的 前後的肋部7 1 D、7 1 Ε,來區劃成機油承盤7 2及凸輪室 73 ° 該通氣室74Μ,其肋部71D、71Ε是從設置在曲軸41 的周圍後方的肋部7 1 C朝向磁電機箱體3 3的周緣部延伸 ,其肋部71C是設置在曲軸41的周圍後方,該通氣室 74Μ,是藉由配置在前後的肋部71D、71Ε之間,且從肋 部7 1 C朝向磁電機箱體3 3的周緣部延伸的肋部7 1 F,而 被區劃成前側通氣室74MF與後側通氣室74 MR。 並且,在從肋部7 1 C朝向磁電機箱體3 3的周緣部延 伸的前側肋部71D,是使前側通氣室74MF與凸輪室 73 連通在一起,設置有通氣室74的主開口也就是缺口部 114° 如第1圖〜第1 3圖所示,在襯墊70,形成有:使磁 電機箱體3 3側的前側通氣室74MF與曲軸箱3 6側的前側 -23- (21) 1232911 通氣室74CF連通在一起的連通口 81C,並且形成有:使 曲軸箱3 6側的後側通氣室7 4 C R與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後 側通氣室7 4 M R連通在一起的連通口 8 1 D。 在襯墊7 0,是搭接於肋部7 1 Β與肋部7 1 Ε來形成了 連通口 8 1 Ε,該連通口 8 1 Ε,是用來使曲軸箱3 6側的後 側通氣室74CR與磁電機箱體33側的後側通氣室74 MR與 機油承盤7 2連通在一起,肋部7 1 B,則是從設置在曲軸 箱3 6側的曲軸4 1的周圍後方的肋部7 1 A朝向後曲軸箱 3 6R的周緣部延伸,肋部7 1 E,則是從設置在磁電機箱體 3 3側的曲軸4 1的周圍後方的肋部7 1 C朝向磁電機箱體3 3 的周緣部延伸。用來使曲軸箱3 6側的後側通氣室74 CR 與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後側通氣室74MR與機油承盤72連 通的連通口 81E,其直徑是設定成比設置在襯墊70的其 他連通口 81C、81D更小,並且配置在通氣室74的最下 端附近。 在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後側通氣室74MR上方的磁電 機箱體3 3周緣部形成了氣體排出口 1 1 5,在該氣體排出 口 1 1 5是從外側連接著通氣接頭1 1 6。沒有圖示的通氣管 是從該通氣接頭1 1 6朝向空氣濾淸器1 0 8延伸。 如第9圖、第1 0圖、及第1 2圖所示,在前側的前曲 軸箱3 6F與後側的後曲軸箱3 6R的接合面附近、以及在 曲軸箱3 6與磁電機箱體3 3的周緣部,是設置有複數處用 來結合這些箱體,供螺栓用的螺栓轂部1 1 7。如第1 1圖 所示,在襯墊7 0是分別對應於這些螺栓轂部1 1 7穿設有 -24- (22) 1232911 上述螺栓的插通孔1 1 8。 接下來,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來加以說明。 也就是竄缸混合氣’會通過活塞4 4與缸4 3 而有少量會漏出到曲軸室7 5內。竄缸混合氣包含 部分與油分(油霧),例如會從曲軸室7 5,經過 用來區劃凸輪室7 3與曲軸室7 5的分隔壁部8 〇的 8 1 B,而流入到凸輪室7 3。 流入到凸輪室7 3的竄缸混合氣,如第1 2圖: 圖所示,會從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凸輪室7 3 M,通 在前側的肋部7 1 D的通氣室74的主開口也就是缺 ’流入到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前側通氣室74MF,並 置於襯墊7 0的連通口 8 1 C,流入到曲軸箱3 6側的 氣室74CF及後側通氣室74CR。 流入到曲軸箱3 6側的通氣室74C的竄缸混合 者會從設置於襯墊7 0的連通口 8 1 D,流入到磁電 3 ^側的後側通氣室7 4 M R。竄缸混合氣,如上述, 來於夾著襯墊70的曲軸箱36側的通氣室74C與磁 體3 3側的通氣室7 4 Μ的期間’被氣液分離爲氣體 油分(油霧),氣體部分會從磁電機箱體3 3側的 氣室74MR上方的氣體排出口 1 15排出,然後經過 頭1 1 6、沒有圖示的通氣管而回流到空氣濾淸器1 运裡再一次被送入到燃燒室9 1再次燃燒,並且油 霧)會成爲液滴,藉由襯墊7 0所形成的使曲軸箱: 後側通氣室7 4 C R及磁電機箱體3 3側的後側通氣·
的間隙 有氣體 形成在 連通口 乏第13 過設置 P 1 14 且從設 前側通 氣,接 機箱體 會在往 電機箱 部分與 後側通 通氣接 08,從 分(油 i 6側的 74MR (23) 1232911 與機油承盤7 2連通的連通口 8 1 E,而回流到機油承盤7 2 〇 在曲軸箱3 6與其他箱體也就是磁電機箱體3 3的結合 部內,是將凸輪室73在曲軸41的軸方向與曲軸室75並 設,藉由將機油承盤72左右分隔的分隔壁部80來進行區 劃,並且藉由在該凸輪室73上方形成構成通氣裝置113 的通氣室74,則可以有效地利用與收容於曲軸室75內的 曲軸臂4 1 a的軌跡比較之下的凸輪室7 3周圍的死角空間 〇 結果,能夠抑制引擎3 1的上下方向尺寸,並且能夠 將包含有磁電機裝置6 9等的副機構件的曲軸4 1的軸方向 尺寸短縮化,可將動力單元3 0小型化,即使讓具有較小 直徑的車輪1 0、1 7的本發明的車輛傾斜,也能夠防止其 與路面的干涉,能確保有足夠的側傾角。 即使將動力單元3 0收容在腳踏板部2 2 a的下方,腳 踏板部22a的板面也不會上升,所以無損駕駛者的使用性 。並且,由於是藉由區劃凸輪室7 3與曲軸室7 5的隔壁部 8 0來支承用來軸支承曲軸4 1的滾珠軸承4 2,所以可以得 到曲軸4 1的高支承剛性。 另一方面,通氣室74不是鄰接於曲軸室75’而是鄰 接配置於相鄰連通於曲軸室7 5的凸輪室7 3的上方’藉由 使通氣室74的主開口(缺口 1 1 4 )面對於凸輪室7 3 ’則 可以減少流入到通氣室74內的竄缸混合氣中的油分(油 霧)的量,可以防止油分流出到引擎進氣系統5 1 ° -26- (24) 1232911 藉由利用中介安裝在曲軸箱3 6與磁電機箱體3 3之間 的襯墊7 0,而使用複數的肋部7 1 A〜7 1 E及連通口 8 1 C〜 8 1 E的通氣室7 4的構造,既可較簡化兩箱體3 3、3 6本身 的構造,也可得到氣液分離性能高的迷路構造。 藉由在曲軸室7 5內,設置於連桿4 5的大端部4 5 a的 機油撥板7 7來進行噴濺潤滑,藉由竄缸混合氣中的油分 來進行引擎3 1各部分的潤滑,與強制潤滑方法相比,其 氣液分離效果更大。 另一方面,在襯墊7 0是將用來使通氣室74與機油承 盤72連通的連通口 81E配置在通氣室74的最下端附近, 是將該連通口 8 1 E搭接形成在從機油承盤72區劃通氣室 7 4的肋部7 1 B與肋部7 1 E,並且藉由將直徑設定成比設 置在襯墊7 〇的其他連通口 8 1 C、8 1 D更小,則在通氣室 74內從竄缸混合氣分離的油分(油霧)會成爲液滴,經 過該連通口 8 1 E而回流到機油承盤7 2。 用來釋放所分離的油分的構造,除了形成於襯墊7〇 的連通口 8 1 E之外,由於藉由兩箱體3 3、3 6的肋部7 1 B 及肋部7 1 E來縮小連通口 8丨E的開口面積,所以能夠提 高使竄缸混合氣朝向與油分的釋放相反的方向流入到通氣 室74內的效果。對襯墊7 0的開口形成或位置管理變得更 容易。並且,能抑制油分流出到引擎進氣系統5 1。藉由 將襯墊7 〇連續設置到兩箱體3 3、3 6的底部,則所分離的 油分會沿著襯墊7 0的壁部流下,而不會再次揚起。 藉由中介安裝於曲軸箱3 6與磁電機箱體3 3之間的襯 -27- (25) 1232911 墊7 0來將凸輪室7 3分割爲左右部分,並且藉由形成於襯 墊70的開口部79Β來使其連通,並且,藉由將通氣室74 的主開口(缺口 Η 4 )設置在磁電機箱體3 3側的通氣室 74 Μ側’讓通氣室 7 4的主開口(缺口 1 1 4 )位於,是在 曲軸室7 5的另一室部的凸輪室7 3的另一室部,將迷路構 造更加複雜化’以提高氣液分離性能。 並且,通氣室74的主開口(缺口 1 1 4 )所位置的地 方,是不同於收容滑動或轉動的裝置的地方,所以可以提 高防止油分流入到通氣室7 4的效果。 另一方面’引擎3 1是在曲軸室75內進行噴濺潤滑, 形成了將潤滑機油7 6從曲軸室7 5內的機油承盤7 2導引 到汽缸頭38的閥門室89的機油通路106,並且藉由將連 通閥門室8 9與凸輪室7 3所形成的推桿1 〇 3 a、1 0 3 b插通 用的槓桿室l〇4a、l〇4b作成來自於閥門室89的潤滑機油 7 6及竄缸混合氣的流通通路,不只是來自於曲軸室7 5, 來自於閥門室8 9的竄缸混合氣一旦在凸輪室7 3緩衝,就 能夠進入到通氣室74,而能夠提昇氣液分離性能。 藉由將通氣室74形成爲面對於,由複數的箱體也就 是由前側的前曲軸箱3 6F與後側的後曲軸箱3 6R所構成 的曲軸箱3 6與磁電機箱體3 3的接合面,則能夠設置,在 將磁電機箱體3 3從接合面方向接合於曲軸箱3 6時對應於 其接合面方向的肋邰7 1 A〜7 1 E,則可以確保這三個箱體 在接合位置附近的密封性,能夠提高隔音效果。 由於用來結合這三個箱體的供螺栓(沒有圖示)用的 -28- 1232911 (26) 螺栓轂部1 1 7是設置在垂直相交的兩方向’讓這三個箱體 的內面形狀變得複雜,而能有助於氣液分離性能較高的迷 路構造。 另一方面,動力單元30其全體並不是被車體外殼20 所覆蓋,引擎排氣系統1 1 0也是偏離配置於動力單元3 0 的前方,所以沿著磁電機箱體3 3的外面部形成的通氣室 74,不容易受到引擎31或排氣的熱量’也會藉由外氣所 冷卻,而提高了氣液分離性能。並且,用作爲竄缸混合氣 的流通通路的推桿 1 〇 3 a、1 0 3 b插通用的槓桿室1 0 4 a、 l〇4b,是形成在設置有冷卻葉片88的汽缸體37及汽缸頭 38,所以也能提高槓桿室104a、1 (Mb的氣液分離性能。 另一方面,機油承盤7 2,是分割成左右部分,也就 是在車寬方向被分割,所以可形成較小的曲軸室7 5的車 寬方向的尺寸,結果,讓行駛中的車輛即使傾斜,其機油 承盤72內的潤滑機油76的搖動的移動量也較小。擋板 7 8及襯墊7 0也有助於防止潤滑機油7 6的搖動。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的引擎的通氣裝置的一實施方式 的速克達型機車的左側面圖。 第2圖是從斜後方來看車體框架的立體圖。 第3圖是第1圖所示的機車的俯視圖。 第4圖是第1圖所示的機車的正面圖。 第5圖是動力單元的放大左側面圖。 -29- 1232911 (:27) 第6圖是同動力單元的俯視圖。 第7圖是沿者弟5圖的V 11 — V 11線的剖面圖。 第8圖是沿著第7圖的VIII - VIII線的剖面圖。 第9圖是曲軸箱的右側面圖,是由曲軸箱與磁電彳幾箱-體的接合面來看曲軸箱的視圖。 第I 〇圖是從磁電機箱體的右側面來透視磁電機箱體 與曲軸箱的接合面的視圖。 第1 1圖是中介安裝在曲軸箱與磁電機箱體之間的襯 墊的右側面圖。 第1 2圖是從曲軸箱的右側面來透視經由襯墊使磁電 機箱體覆蓋在曲軸箱的狀態的圖面° 第1 3圖是沿著第1 2圖的X111 — X 111線的剖面圖。 第1 4圖是第8圖的XIV端視圖。 【主要元件對照表】 I 〇 .則輪 II :車把桿 1 2 :儀表 1 3 :前制動器 14 :支架 1 5 :支架 1 6 :後車軸 1 7 :後輪 1 8 :後制動器 1 :機車 2 :車體框架 3 :頭管 4 :下管 5 :主框架 6 :駕駛座墊 7 :油箱 8 :前叉 9 :前車軸 -30- 1232911 (28) 1. 9 :電池箱 2 0 :車體外殼 2 1 :前腿部護罩 2 2 :後腿部護罩 2 3 :頭燈 2 4 :前方向燈 2 5 :置物架框架 2 6 :後置物架 2 7 :後方向燈 30 :動力單元 3 1 :引擎 3 2 :變速機箱體 3 3 :磁電機箱體 3 4 :懸架轂部 3 5 :懸架托架 3 6 :曲軸箱 3 7 :汽缸體 3 8 :汽缸頭 3 9 :汽缸軸 40 :接合面 4 1 :曲軸 4 2 :滾珠軸承 4 3 :缸體 4 4 :活塞 4 5 :連桿 4 6 :變速機外殼 47 :皮帶室 48: V皮帶式自動變速裝置 49 :軸承 5 0 :密封材料 5 1 :引擎進氣系統 5 2 : V皮帶 5 3 :驅動滑輪 5 4 :從動軸 5 5 :從動滑輪 5 6 :離心離合機構 5 7 :減速齒輪箱體 5 8 :驅動軸 5 9 :減速齒輪 6 〇 :滾珠軸承 6 1 :驅動鏈輪 6 2 :驅動鏈條 6 3 :腳踏板 64:引擎啓動裝置 6 5 :主腳架 6 6 :腳架轂部 6 7 :磁電機外殼 6 8 :磁電機室 -31 - (29) 1232911 6 9 :磁電機裝置 70 :襯墊 7 1 A〜E :肋部 72 :機油承盤 7 3 :凸輪室 7 4 :通氣室 7 5 :曲軸室 76 :潤滑機油 77 :機油撥板 7 8 :擋板 8 〇 :分隔壁部 8 2 :注油口 8 3 :排氣通路 8 4 :過濾器 8 5 :吸入側機油通路 S6 :排出側機油通路 S 7 :閥門機構 8 8 :冷卻葉片 8 9 :閥門室 9 0 :汽缸頭外殼 9 1 :燃燒室 92 :火星塞 9 3 :進氣通路 9 4 :進氣閥 9 5 :排氣閥 96 :閥導引部 9 7 :凸輪軸 9 8 :閥門用凸輪 99 :凸輪從動齒輪 1 0 0 :凸輪驅動齒輪 1 〇 1 :搖臂 102 :搖臂軸 103a、 103b :推桿 1 0 4 a、1 0 4 b :槓桿室 1 0 5 :凸輪從動件 1 〇 6 :機油通路 1 〇 7 :化油器 1 〇 8 :空氣濾淸器 1 0 9 :進氣管 1 10 :引擎排氣系統 1 1 1 :滅音器 1 1 2 :排氣管 1 1 3 :通氣裝置 1 1 4 :缺口 1 1 5 :氣體排出口 1 1 6 :通氣接頭 1 1 7 :螺栓轂部 1 1 8 :插通孔 -32-

Claims (1)

1232911 (1)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引擎的通氣裝置,是讓連接於引擎進氣系統, 且用來將引擎的曲軸室內部產生的竄缸混合氣進行氣液分 離的通氣室,形成爲面對於包含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接 合面,並且,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是分別經由 襯墊被結合,藉由通過形成在該襯墊的連通口,讓竄缸混 合氣往來於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箱體內的空間,來進行 上述竄缸混合氣的氣液分離的通氣裝置,其特徵爲: 是將用來收容上述引擎的汽缸頭所設置的閥門機構驅 動用的閥門用凸輪的凸輪室,在曲軸的軸方向與上述曲軸 室鄰接,而區劃配置在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結 合部內,並且在該凸輪室上方形成通氣室,將該通氣室的 主開口形成爲面對於上述凸輪室。 2. —種引擎的通氣裝置,是讓連接於引擎進氣系統, 且用來將引擎的曲軸室內部產生的竄缸混合氣進行氣液分 離的通氣室,形成爲面對於包含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接 合面,並且,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是分別經由 襯墊被結合,藉由通過形成在該襯墊的連通口,讓竄缸混 合氣往來於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箱體內的空間,來進行 上述竄缸混合氣的氣液分離的通氣裝置,其特徵爲: 鄰接於上述曲軸室來區劃形成上述通氣室,且鄰接配 置於連通的其他室部的上方,將上述通氣室的主開口形成 爲面對於其他室部,並且將,使上述通氣室與形成在包含 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的底部的機油承盤連通到上述襯 -33 - 1232911 (2) 墊的連通口,配置在上述通氣室的最下端附近,將該連通 口搭接形成在,由上述機油承盤區劃上述通氣室的肋部, 來使在上述通氣室內氣液分離的油分從該連通口回流到上 述機油承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引擎的通氣裝置,其中藉 由中介安裝在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之間的上述襯 墊,來使上述凸輪室分割成:連通於用來收容上述閥門機 構的閥門室的一室部與另一室部,且藉由形成於上述襯墊 的開口部使其連通,並且將面對於上述凸輪室所形成的上 述通氣室的主開口配置在上述另一室部側。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的引擎的通氣裝置,其 中上述引擎是在上述曲軸室內進行噴濺潤滑,形成了從上 述曲軸室內的機油承盤將潤滑油導引至上述閥門室的機油 通路,並且設置,將上述閥門室與上述凸輪室連通而使來 自於上述閥門室的潤滑機油及竄缸混合氣流通的流通通路 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引擎的通氣裝置,其 中包含上述曲軸箱的複數的箱體,是構成上述曲軸箱的前 曲軸箱及後曲軸箱、與從上述曲軸箱的側邊結合的磁電機 箱體,是將上述通氣室形成爲面對於該三個箱體的接合面 -34 .
TW093100463A 2003-01-09 2004-01-08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TWI23291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03711A JP2004218453A (ja) 2003-01-09 2003-01-09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17675A TW200417675A (en) 2004-09-16
TWI232911B true TWI232911B (en) 2005-05-21

Family

ID=32894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00463A TWI232911B (en) 2003-01-09 2004-01-08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55509B2 (zh)
JP (1) JP2004218453A (zh)
CN (1) CN1285828C (zh)
TW (1) TWI23291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3335B (zh) * 2010-10-21 2014-09-21 Kwang Yang Motor Co The diversion structure of crankcas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68468A (ja) * 2004-12-14 2006-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US7526915B2 (en) * 2005-08-05 2009-05-0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ingle cylinder engine with ternary catalyst in exhaust passag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me
US7441551B2 (en) * 2005-08-22 2008-10-28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manifold
JP4691465B2 (ja) * 2006-03-30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
DE102006035888A1 (de) * 2006-07-31 2008-02-07 Dr.Ing.H.C. F. Porsche Ag Brennkraftmaschine
JP4864790B2 (ja) * 2007-03-29 2012-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ャフトドライブ式駆動装置のブリーザ構造
JP2009030499A (ja) * 2007-07-26 2009-02-12 Suzuki Motor Corp 雪上車用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US7896124B2 (en) * 2008-10-21 2011-03-01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Exhaust systems and motorcycles including same
JP5266087B2 (ja) * 2009-02-17 201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JP5568890B2 (ja) * 2009-06-02 2014-08-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US8857417B2 (en) * 2009-12-30 2014-10-14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for vehicle
WO2013019643A2 (en) * 2011-07-29 2013-02-07 Donaldson Company, Inc. Gas/liquid separator 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liquid drain flow assemblies; systems of use; and, features and components
JP5890153B2 (ja) * 2011-11-21 2016-03-22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JP2015086769A (ja) * 2013-10-30 2015-05-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6485221B2 (ja) * 2015-05-27 2019-03-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ー装置
CN105179102B (zh) * 2015-09-23 2018-04-13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曲轴箱及其通气装置
US10054213B1 (en) * 2018-04-09 2018-08-21 Borgwarner Inc. Vehicle drivetrain component having an internal vent relocation tube for venting a housing of the vehicle drivetrain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59485A (en) * 1939-09-11 1944-10-03 Donaldson Co Inc Crankcase ventilating system
JPS60143122U (ja) * 1984-03-05 1985-09-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タ
JP3917303B2 (ja) * 1998-09-14 2007-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4311793B2 (ja) * 1999-01-28 2009-08-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
JP2001280112A (ja) * 2000-03-31 2001-10-10 Honda Motor Co Ltd 船外機用エンジンの気液分離室
JP2001303924A (ja) * 2000-04-24 2001-10-31 Isuzu Motors Ltd ブローバイガスのセパレータ装置
JP4010781B2 (ja) * 2001-07-13 2007-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タンク装置
JP3965960B2 (ja) * 2001-10-12 2007-08-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JP2003227324A (ja) * 2002-01-31 2003-08-15 Fuji Heavy Ind Ltd 振動機用エンジンの気液分離装置
JP3975150B2 (ja) * 2002-10-09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3335B (zh) * 2010-10-21 2014-09-21 Kwang Yang Motor Co The diversion structure of crankca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17675A (en) 2004-09-16
CN1285828C (zh) 2006-11-22
US20040200462A1 (en) 2004-10-14
JP2004218453A (ja) 2004-08-05
CN1517519A (zh) 2004-08-04
US7055509B2 (en) 2006-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32911B (en)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US6598595B2 (en) Breather device for motorcycle
US7669573B2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JP4727600B2 (ja)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
AU4880699A (en)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power unit
JP3154536U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1214739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水循環構造
JP2010281223A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JP5687148B2 (ja) 小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ギヤ室の潤滑構造
JP3918505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H11148333A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のブリーザ構造
JP4386704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溜構造
CN101713313A (zh) 发动机的油面计配置构造
JP2004316633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4889541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JP2011190787A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構造
CN102562221B (zh) 真空泵安装结构
JP4467916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JP427547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WO2020111188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42056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2010151084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3805506B2 (ja) ドライサンプ潤滑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2005351115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取り付け構造
WO202011118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