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3327A - 變形試驗機 - Google Patents

變形試驗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3327A
TW202113327A TW109129976A TW109129976A TW202113327A TW 202113327 A TW202113327 A TW 202113327A TW 109129976 A TW109129976 A TW 109129976A TW 109129976 A TW109129976 A TW 109129976A TW 202113327 A TW202113327 A TW 2021133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tion
data
testing machine
test
test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9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1676B (zh
Inventor
宍戸厚
赤松範久
田口諒
太田義人
佐佐木寿朗
岡恭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湯淺系統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東京工業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湯淺系統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東京工業大學 filed Critical 日商湯淺系統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3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67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32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2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bending for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51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2Details
    • G01N3/06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 G01N3/068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with optical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8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04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 G06T7/001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using an image reference approach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51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 G01N2021/8883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involving the calculation of gauges, generating mod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51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 G01N2021/8887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16Tensile or compressive
    • G01N2203/0017Tensi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23Bend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58Kind of property studied
    • G01N2203/006Crack, flaws, fracture or rupture
    • G01N2203/0067Fracture or ruptur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26Specifications of the specimen
    • G01N2203/0262Shape of the specimen
    • G01N2203/0278Thin specime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6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 G01N2203/0641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using optical, X-ray, ultraviolet, infrared or similar detectors
    • G01N2203/0647Image analysi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32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 G01N3/34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gener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hammer blow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08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mu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破壞等之前檢測提供給變形試驗的試驗體產生破壞等之徵兆的變形試驗機。本發明係一種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的變形試驗機,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攝像手段,係拍攝試驗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基準資料,該基準資料係在變形循環之基準次數中攝像手段所拍攝之基準攝像資料、或根據該基準攝像資料所算出之顯示變形狀態的基準資料;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算出基準資料;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根據在較基準次數更多之檢測次數中所拍攝之檢測攝像資料而算出顯示變形狀態的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及變化檢測手段,係根據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及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發生變化乙事。

Description

變形試驗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變形試驗機,更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使利用於行動電話等基板或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等可撓性(flexible)顯示器上之薄的玻璃板或樹脂板等試驗體變形以試驗其耐久度的變形試驗機。
自以往以來,已知有一種使利用於行動電話等基板或有機EL等可撓性顯示器之薄的玻璃板或樹脂板等面狀試驗體變形以試驗其耐久度的變形試驗機(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6-80694號公報、日本特開2016-4204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3-125002號公報、日本特開2013-6465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3-57538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
依據具備檢測器的試驗機,可藉由檢測器,穩定且正確地檢測出作為對象之試驗體之部分的狀態。然而,在使試驗體之部分變形的變形試驗中,有想要觀察試驗體破壞或產生大的塑性變形之過程的期望(以下將破壞及 大的塑性變形統稱為「破壞等」),而為了實現此點,較佳為在破壞等之前檢測產生此等破壞等的徵兆,且於該檢測後,觀察提供給變形試驗的試驗體。
因此,在本揭示中,提供一種可在破壞等之前檢測出提供給變形試驗的試驗體產生破壞等之徵兆的變形試驗機。
在本申請人的日本特願2018-203662號(日本特願2018-203662號的全部內容在此納入作為參考)中,提供一種變形試驗機,該變形試驗機係可良好地檢測出跨設於第一安裝面之第一緣部與第二安裝面之第二緣部之間的試驗體彎曲或延展之間之該試驗體的狀態。例如,在具備第一安裝板、第二安裝板、支撐手段、轉動手段、及檢測器支撐手段而成的變形試驗機中,該第一安裝板係具有:第一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及第一緣部,係存在於第一線段上之第一安裝面的緣部;第二安裝板,係具有:第二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及第二緣部,係存在於第二線段上之第二安裝面的緣部;該支撐手段係以在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跨設之間隙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俾使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相對的位置同時可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可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轉動手段,係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檢測器支撐手段,係支撐檢測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之部分之狀態的檢測器。此外,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如此一來,在使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之部分變形的變形試驗中,以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為二邊之虛擬之四角形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產生變化。再者,揭示一種無論對象區 域之該絕對位置的變化為何,對象區域相對於被檢測器支撐手段所支撐之檢測器之相對的位置都大致相同的變形試驗機。如此,於在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上安裝有試驗體,且於第一安裝面的第一緣部與第二安裝面的第二緣部之間跨設有試驗體的狀態下,由規定第一緣部的第一線段和規定第二緣部的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著相對的位置的情形下,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藉此可防止或減少試驗體產生意欲之彎曲之以外的力施加於試驗體。此力係例如可包含試驗體突然不均勻地彎曲的力、使試驗體拉伸或壓縮的力。例如,不使用專利文獻1中的板彈簧12,即可防止或減少試驗體產生意欲之彎曲之以外的力施加於試驗體。再者,可易於使兩緣部接近至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間的距離變為極小為止。該距離理論上可無限制地接近0。再者,可重複試驗用任何的小的彎曲半徑來彎曲或延展試驗體。此外,從被檢測器支撐手段所支撐的檢測器觀之,對象區域之相對的位置亦可保持為大致相同。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的部分係存在於對象區域的附近。此外,相對的位置係可依據距離及/或方向來規定。如此一來,即使變形試驗中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變化,亦可使檢測器相對於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之部分之相對的位置(距離、方向)保持為大致相同。再者,可藉由檢測器穩定且正確地檢測出作為對象之該部分的狀態。
在本揭示中,變形試驗機(以下稱為「本試驗機」)係可為進行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cycle)的變形試驗,該變形循環係設想為在各次使試驗體產生相同變形,並且該變形試驗機係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伴隨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的增加而發生變化乙事者,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攝像手段(或攝像裝置、攝像機(camera)等),係生成拍攝試驗體而得的攝像資料;基準資料記憶手段(或基準資料記憶單元),係記憶基準資料,該基準資料係為在基準次數中 攝像手段拍攝試驗體而得的基準攝像資料、或根據基準攝像資料所算出之顯示基準次數中之試驗體之變形狀態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該基準次數係為作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之基準之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或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單元),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或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單元),係根據在屬於較基準次數更多之實施次數之檢測次數中拍攝試驗體而得的檢測攝像資料,而算出顯示檢測次數中之試驗體之變形狀態的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及變化檢測手段(或變化檢測單元),係根據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及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本試驗機係與在專利文獻6之變形試驗機中實施複數次試驗體被折彎後進行延展之變形循環之內容同樣地,進行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的變形試驗。本試驗機中的變形循環,係設想在各次使試驗體產生相同的變形,通常,亦可考慮使彈形變形區域中的試驗體,在該變形循環各者中相同地變形。例如,可例示使試驗體中之二個部分的一方與另一方之相對的位置變化者,且為在從相對的位置關係1經過相對的位置關係2(與相對的位置關係1不同)而返回相對的位置關係1之循環之中,相對的位置關係之變化在各循環中相同者。再者,本試驗機係在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的變形試驗中,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伴隨著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的增加而變化乙事。如上所述,變形循環亦可為設想為使試驗體在各次產生相同的變形者。試驗體伴隨著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的增加所產生之變形的變化,也許可被認為是會使試驗體之組織等產生變化之破壞等的徵兆。再者,被認為可於破壞等之前檢測破壞等的徵兆。
本試驗機亦可包含攝像手段、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及變化檢測手段。再者,本試驗機係可使用在基準次數中拍攝試驗體而得的基準攝像資料、及在屬於較基準 次數更多之實施次數的檢測次數中拍攝試驗體而得的檢測攝像資料,相較於試驗體所產生之基準次數中的變形,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檢測次數(變形循環的實施次數較基準次數更多)中之變形發生變化乙事,該基準次數係為作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之基準之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
攝像手段係生成拍攝試驗體而得的攝像資料。
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顯示基準次數中之試驗體之變形狀態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
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基準資料。基準資料係基準攝像資料或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亦即,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記憶基準攝像資料本身。此外,亦可設為記憶藉由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所算出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另外,當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記憶基準攝像資料作為基準資料的情形時,隨後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基準攝像資料,且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根據所讀取的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此外,當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記憶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作為基準資料的情形時,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預先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該算出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作為基準資料。
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根據檢測攝像資料而算出顯示檢測次數中之試驗體之變形狀態的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變化檢測手段係根據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及檢測次數變形資料而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綜上所述,本試驗機亦可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檢測次數中的變形,相較於試驗體所產生之基準次數中的變形發生變化乙事。再者,可在破壞等之前檢測出提供給變形試驗之試驗體有產生破壞等的徵兆。
在本試驗機中,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亦可為具有基準數式導出手段(或基準數式導出單元)、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或基準變形程度算出單元)、及基準變形程度選擇手段(或基準變形程度選擇單元)而成者,該基準數式導出手段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之形狀之數式的基準數式,該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係根據藉由基準數式導出手段所導出的基準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基準變形程度,該基準變形程度選擇手段係從藉由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的基準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
基準數式導出手段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之形狀之數式的基準數式。基準數式雖可採用各種數式,但例如可列舉在基準攝像資料上取直角座標,且將兩座標之一方的值以另一方之值的n次式(n係1以上的整數)來表示者。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係根據基準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基準變形程度。再者,基準變形程度選擇手段係從藉由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所算出之該至少二個以上的基準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如此一來,即可使用根據基準攝像資料所作成的基準數式,而算出試驗體之不同之部分的基準變形程度。再者,可將其中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因此,可設為基準次數中之變形中之顯示已產生較大變形之試驗體之部分之變形狀態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再者,可根據易於產生破壞等之已產生較大變形之試驗體之部分的狀態而良好地檢測出會產生破壞等的徵兆。
在本試驗機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亦可為具有檢測數式導出手段(或檢測數式導出單元)、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或檢測變形程度算出單元)、及檢測變形程度選擇手段(或檢測變形程度選擇單元)而成 者,該檢測數式導出手段係根據檢測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之形狀之數式的檢測數式,該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係根據藉由檢測數式導出手段所導出的檢測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檢測變形程度,該檢測變形程度選擇手段係從藉由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的檢測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檢測數式導出手段係根據檢測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之形狀之數式的檢測數式。檢測數式與基準數式同樣地雖可採用各種數式,但例如可列舉在檢測攝像資料上取直角座標,且將兩座標之一方的值以另一方之值的n次式(n係1以上的整數)來表示者。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係根據檢測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檢測變形程度。再者,檢測變形程度選擇手段係從藉由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所算出之該至少二個以上的檢測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如此一來,即可使用根據檢測攝像資料所作成的檢測數式,而算出試驗體之不同之部分的檢測變形程度,且可將其中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因此,可設為檢測次數中之變形中之顯示已產生較大變形之試驗體之部分之變形狀態的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再者,可根據易於產生破壞等之已產生較大變形之試驗體之部分的狀態而良好地檢測出會產生破壞等的徵兆。
在本試驗機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及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亦可為顯示試驗體之形狀的曲率或曲率半徑。
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或曲率半徑,係可良好地顯示試驗體的變形狀態。再者,若將此設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及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則可良好地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再者,可效率良好地檢測出提供給變形試驗之試驗體產生破壞等的徵兆。
在本試驗機中,變化檢測手段亦可為依據屬於相對於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之一方之另一方之比例的變化比例,而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以下稱為「變化比例本試驗機」)。
如此,藉由相對於檢測次數變形資料A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B之一方之另一方之比例((A/B)或(B/A))的變化比例,可檢測出變形的變化。再者,可確實地檢測出已產生出多大程度的變化。可良好地檢測出提供給變形試驗之試驗體產生破壞等的徵兆。
在變化比例本試驗機中,亦可為依據前述一方乘上預定之值得出的值或將前述一方除以預定之值得出的值、與前述另一方之間的大小,而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者。
藉由判斷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的一方乘上預定之值C得出的值或將一方除以預定之值C得出的值(例如該一方若為A則為(C×A)或(A/C))、與前述另一方(例如該一方若為A則為B)之間的大小,可使用檢測試驗體產生破壞等之徵兆時之變化比例的臨限值(C或(1/C)來判斷。
在本試驗機中,亦可為變化檢測手段當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時,中止變形試驗者。
如此一來,當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時,可中止變形試驗。可在破壞等之前檢測出會產生破壞等的徵兆(中止變形試驗),且於檢測後,觀察提供給變形試驗的試驗體。例如,可觀察試驗體破壞或產生較大之塑性變形的過程。
在本試驗機中,攝像手段亦可為循環進度於相同或不同的循環中以不同的拍攝時序(timing)拍攝者,該循環進度係為一個變形循環內之經過程度。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將基準資料與屬於該基準資料之拍攝時之循環 進度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並記憶。亦可具備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或對象基準資料讀取單元),該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係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與檢測攝像循環進度相同或最近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而得的基準資料,該檢測攝像循環係為檢測攝像資料之攝像之循環進度。變化檢測手段亦可為根據基於基準資料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而檢測者,該基準資料係藉由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所讀取者(以下稱為「循環進度本試驗機」)。
當在循環進度相同或不同的循環中以不同的拍攝時序拍攝時,攝像手段有時亦難以根據以循環進度極大不同的拍攝時序拍攝而得的基準攝像資料及檢測攝像資料而檢測出變形的變化。例如,當在一個變形循環中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因為循環進度而大幅變化的情形下,亦可根據大致相同之循環進度中之基準攝像資料及檢測攝像資料而檢測變形的變化。另外,所謂循環進度亦可指在一個變形循環內顯示動作已進行何種程度的經過程度。例如,若設變形循環開始為0%,變形循環完成為100%,則循環進度亦可顯示為例如46%或73%等。此外,此46%或73%等的算出,亦可以變形循環中之試驗體的變形量為基準。例如,若為使試驗體之不同的二個位置相對地位移的變形循環,則可設為相對於在一個變形循環整體之該二個位置之相對的位移量的合計Q1,從變形循環開始至目前為止之該二個位置之相對的位移量的合計q1的比例((q1/Q1)×100)%。此外,亦可以變形循環的經過時間作為基準。若設一個變形循環的必要時間為Qt,則亦可設為從變形循環開始至目前為止所經過之時間qt相對於Qt所經過的比例((qt/Qt)×100)%。此外,攝像手段的拍攝時序不同的循環進度,係包含在相同的變形循環內以循環進度不同的時序拍攝的情形、及在不同的變形循環內以循環進度不同的時序拍攝的情形之任一情形。例如,在第503次變形循環中於40%與50%的二個循環進度中拍攝。再者,例如在第503次變形循環中 於40%的循環進度中拍攝,並且在第506次變形循環中於50%的循環進度中拍攝。
如此,當攝像手段在循環進度相同或不同的循環中以不同的拍攝時序拍攝時,可根據以循環進度接近之拍攝時序所拍攝之基準攝像資料及檢測攝像資料而良好地檢測出變形的變化。亦即,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將基準資料與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予以記憶,該基準攝像循環進度係為該基準資料之拍攝時之循環進度。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係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與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而得的基準資料,該基準攝像循環進度係與屬於檢測攝像資料之攝像之循環進度之檢測攝像循環進度相同或最接近者。再者,變化檢測手段係根據基於基準資料(接近檢測攝像循環進度之基準攝像循環進度的基準資料)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而檢測,該基準資料係藉由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而讀取。
在循環進度本試驗機中,亦可具有生成關聯建立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或關聯建立資料生成單元),該關聯建立資料係將攝像手段所拍攝的攝像資料、與包含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之該拍攝時之變形動作資訊建立關聯而得者,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將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循環進度作為基準攝像循環進度而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者(以下稱為「關聯建立本試驗機」)。
如此一來,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即生成關聯建立資料。關聯建立資料係將攝像手段所拍攝的攝像資料、與該攝像資料之拍攝時之變形動作資訊建立關聯而得出的資料,再者,變形動作資訊係包含關於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的資訊。再者,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將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循環進度作為基準攝像循環進度而記憶該關聯建立 資料,因此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可將基準資料與該基準資料之拍攝時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確實地建立關聯而予以記憶。
在關聯建立本試驗機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為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的關聯建立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相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作為基準資料而予以記憶者(以下稱為「基準本試驗機」)。
如此一來,當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的變形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相同時,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可將關聯建立資料作為基準資料而確實地記憶。
在基準本試驗機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為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不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作為通常資料予以記憶者(以下稱為「通常資料記憶本試驗機」)。
如此一來,當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不同時,由於可將關聯建立資料作為與基準資料不同的通常資料予以記憶,因此基準資料以外的關聯建立資料亦被記憶,可記憶變形試驗中之試驗體的狀況,之後亦可確認該狀況(通常資料亦可設為視需要被讀取)。
在通常資料記憶本試驗機中,亦可具備接受資料指明資訊的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或資料指明資訊接受單元),該資料指明資訊係顯示作為通常資料和基準資料記憶之關聯建立資料的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者,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為記憶與藉由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所接受之資料指明資訊相符的關聯建立資料者(以下稱為「資料指明本試驗機」)。
如此一來,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即接受資料指明資訊。資料指明資訊係顯示作為通常資料和基準資料記憶之關聯建立資料的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者,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將與該資料指明資訊相符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 度之關聯建立資料作為通常資料或基準資料予以記憶。藉此,即可依據該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來指定所要記憶的關聯建立資料,因此可使基準資料記憶手段有效率地僅記憶所需要的關聯建立資料。
在資料指明本試驗機中,亦可具備:攝像判定手段(或攝像判斷單元),係判斷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及攝像命令手段(攝像命令單元),係當被攝像判斷手段判斷為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時,命令攝像手段進行拍攝;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亦可為記憶包含攝像手段依據攝像命令手段所下達之命令所拍攝之攝像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者。
攝像判斷手段係判斷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攝像命令手段係當被攝像判斷手段判斷為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時,命令攝像手段進行拍攝(接受到該命令的攝像手段進行拍攝)。再者,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包含攝像手段依據攝像命令手段所下達之命令所拍攝之攝像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藉此,由於攝像手段僅拍攝被基準資料記憶手段所記憶的攝像資料,故減少攝像手段的負荷,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可將與藉由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所接受到之資料指明資訊相符的關聯建立資料作為通常資料或基準資料予以記憶。
在資料指明本試驗機中,亦可具備記憶要否判斷手段(或記憶要否判斷單元),該記憶要否判斷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的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當被記憶要否判斷手段判斷為變形動作資訊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時,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
記憶要否判斷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的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再者,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當被記憶要否判斷手段判斷為變形動作資訊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時,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藉此,不需要對於攝像手 段下達攝像命令等(可簡化與攝像手段之間之信號的交換),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即可將與藉由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所接受到之資料指明資訊相符的關聯建立資料作為通常資料或基準資料予以記憶。
在關聯建立本試驗機中,係可具備接受判斷對象條件的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或判斷對象條件接受單元),該判斷對象條件係指明判斷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的變形循環次數及/或循環進度者,在包含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被生成時,判斷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是否變化,但在包含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被生成時則不進行判斷(以下稱為「判斷對象條件本試驗機」)。
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係接受判斷對象條件。判斷對象條件係指明判斷試驗體產生之變形是否變化的變形循環次數及/或循環進度者,且為指定應判斷變形之變化之檢測攝像資料者。例如,判斷對象條件係當攝像手段以相同的循環進度拍攝時只要變形循環次數就足夠,若是不管變形循環次數而要判斷每次變形的變化,則只要循環進度就足夠,但亦可設為指明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之雙方。再者,在包含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被生成時,判斷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但在包含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被生成時則不進行判斷,因此可省略不必要的判斷動作。
在判斷對象條件本試驗機中,亦可具備要否信號產生手段(或要否信號產生單元),該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受到的判斷對象條件,且產生顯示是否符合的要否信號,且依據要否信號產生手段所產生的要否信號,而決定 是否要判斷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以下稱為「是否信號本試驗機」)。
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係發出要否信號。要否信號係顯示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的信號。再者,由於依據要否信號產生手段所產生的要否信號而決定是否要判斷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因此根據要否信號產生手段判斷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所發出的要否信號而確實地決定判斷的是否。
在要否信號本試驗機中,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亦可將要否信號傳送至變化檢測手段,變化檢測手段係依據要否信號,決定是否要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發生變化乙事。
如此一來,要否信號產生手段通過將要否信號傳送至變化檢測手段,使得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的變化檢測手段,可確實地接收該傳送的要否信號,且可確實地決定是否要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發生變化乙事。
在判斷對象條件本試驗機中,亦可當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收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時,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不算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如此,當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時,由於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不算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因此可省略檢測次數變形資料之不需要的算出動作。
在判斷對象條件本試驗機中,亦可當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收到的判斷對象條件時,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不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基準資料。
如此,當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時,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不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基準資料,而可省略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之不需要的讀取動作。
在本試驗機中,變形循環係可重複繞著屬於通過試驗體之虛擬直線的折彎線而將試驗體予以折彎乙事者,且攝像手段的攝像方向與折彎線大致平行(以下稱為「攝像方向平行本試驗機」)。
當重複繞著屬於通過試驗體之虛擬直線的折彎線而將試驗體折彎之變形循環的變形試驗的情形下,通過從與折彎線大致平行地觀察試驗體,從而可確實地易於掌握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的狀況。因此,通過將攝像手段的攝像方向與折彎線大致平行,從而可確實地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另外,攝像手段的攝像方向與折彎線大致平行,亦包含攝像手段之攝像的光軸與折彎線存在於相同直線上的情形,通過如此方式即可確實地檢測出變形的變化。
在攝像方向平行本試驗機中,試驗體亦可為形成具有包含折彎線之主表面的薄膜狀或片(sheet)狀者。
形成薄膜狀或片狀的試驗體中,當以折彎線存在於薄膜狀或片狀之主表面上之方式進行變形試驗時,通過將攝像手段的攝像方向設為與折彎線大致平行,從而可良好地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此外,若在此情形下將攝像手段之攝像的光軸設為存在於與折彎線大致相同線上,則可確實地檢測出形成薄膜狀或片狀之試驗體之變形的變化。
在攝像方向平行本試驗機中,亦可更具備照明手段(包含光源、照明、照明裝置等),該照明手段係與攝像手段隔著試驗體從相反方向平行於折彎線照射試驗體。
如此,通過照明手段與攝像手段隔著試驗體從相反方向平行於折彎線照射試驗體,從而可良好地檢測出在與折彎線大致平行的攝像方向上的攝像中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變化乙事。另外,平行於折彎線照射試驗體,亦包含照明手段的照明方向存在於與折彎線相同直線上的情形,通過此方式即可確實地檢測出變形的變化。此外,當試驗體形成具有包含折彎線之主表面的薄膜狀或片狀時,亦通過將照明手段的照明方向設為存在於與折彎線相同直線上,從而可良好地檢測出形成薄膜狀或片狀之試驗體之變形的變化。
在本試驗機中,亦可具備第一安裝板、第二安裝板、支撐手段、及轉動手段而成,該第一安裝板係具有:第一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及第一緣部,係存在於第一線段上之第一安裝面的緣部;第二安裝板,係具有:第二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及第二緣部,係存在於第二線段上之第二安裝面的緣部;該支撐手段(或支撐單元)係以在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跨設之間隙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俾使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相對的位置同時可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可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該轉動手段(或轉動單元)係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通過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從而在使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的部分變形的變形試驗中,使以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為二邊之虛擬之四角形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產生變化,無論對象區域之該絕對位置的變化為何,相對於攝像手段之對象區域之相對的位置係大致相同(以下稱為「安裝板本試驗機」。
此安裝板本試驗機係大體具備第一安裝板、第二安裝板、支撐手段、及轉動手段而成。
第一安裝板係具有第一安裝面、及屬於第一安裝面之緣部的第一緣部。第一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的面,例如,如片狀、薄膜狀、膜狀、板狀等具有主表面的試驗體將該主表面的一部分藉由接著等方式安裝於第一安裝面。第一緣部係第一安裝面的緣部,且為存在於第一線段上之筆直的緣部。
第二安裝板係具有第二安裝面、及屬於第二安裝面之緣部的第二緣部。第二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的面,例如,如片狀、薄膜狀、膜狀、板狀等具有主表面的試驗體將該主表面的一部分藉由接著等方式安裝於第二安裝面。第二緣部係第二安裝面的緣部,且為存在於第二線段上之筆直的緣部。
在此種第一安裝板的第一安裝面、與第二安裝板的第二安裝面上安裝試驗體,且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跨設試驗體。
支撐手段係以滿足(a)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乙事、(b)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乙事中之一方或雙方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此(a)(b)的一方或雙方的轉動產生,都會在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跨設的間隙,並且讓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兩線段之相對的位置。另外,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之兩線段之相對的位置,亦包含兩線段間的距離、及相對於兩線段之一方之另一方之關於兩線段之平行方向的位置(在以包含該一方之直線中包含有該另一方之方式使之平行移動時,相對於該一方之該平行移動後之另一方的位置)。
轉動手段係進行(c)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乙事、及(d)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乙事中之一方或雙方。
再者,通過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從而使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的部分變形以進行變形試驗。
在此變形試驗中,以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為二邊之虛擬四角形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發生變化。然而,無論此變形試驗中之對象區域之絕對位置的變化如何,相對於攝像手段之對象區域之相對的位置係大致相同。
在安裝板本試驗機中,係於在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上安裝有試驗體,且於第一安裝面的第一緣部與第二安裝面的第二緣部之間跨設有試驗體的狀態下,由規定第一緣部的第一線段和規定第二緣部的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著相對的位置的情形下,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藉此可防止或減少試驗體產生意欲之彎曲之以外的力(例如試驗體突然不均勻地彎曲的力、使試驗體拉伸或壓縮的力)施加於試驗體,並且可易於使兩緣部接近至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間的距離變為極小為止(理論上可無限制地接近0),因此,不論多小的彎曲半徑皆可將試驗體彎曲或延展而重複試驗。
再者,從攝像手段觀之,由於對象區域(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的部分(產生變形的部分)存在於對象區域的附近)之相對的位置(距離、方向)保持為大致相同,因此即使變形試驗中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變化,攝像手段相對於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之部分之相對的位置(距離、方向)也會被保持為大致相同,故可藉由攝像手段良好地拍攝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的狀況,且可良好地檢測出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在安裝板本試驗機中,攝像手段亦可安裝於絕對位置會變化的第一緣部及/或第二緣部(以下稱為「緣部安裝本試驗機」)。
如此,藉由將攝像手段安裝於絕對位置會變化之第一緣部及/或第二緣部之簡單的構成,即可配合以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為二邊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變化而使攝像手段的絕對位置變化,且可將對象區域相對於攝像手段之相對的位置保持為大致相同。另外,對於絕對位置會變化之第一緣部及/或第二緣部進行攝像手段的安裝,係可為直接(不經由其他物品進行安裝)及間接(經由其他物品進行安裝)的任一者。
在緣部安裝本試驗機中,支撐手段亦可具有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該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係以可繞著包含有第一線段之第一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有第一安裝板,並且以可繞著包含有第二線段之第二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有第二安裝板,且將第一直線與第二直線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且攝像手段係安裝於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
支撐手段雖為以在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跨設之間隙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俾使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相對的位置同時可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可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者,但亦可設為支撐手段係具有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亦即,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雖將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直接或間接地安裝,但以可相對於第一安裝板繞著第一直線(包含第一線段)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第一安裝板,並且以可相對於第二安裝板繞著第二直線(包含第二線段)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第二安裝板。再者,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係將屬於可相對於第一安裝板轉動之軸的第一直線、與屬於可相對於第二安裝板轉動之軸的第二直線之間的 距離保持為一定。通過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具有支撐手段,從而可簡單地構成支撐手段。
再者,通過攝像手段安裝於與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一同動作的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從而可配合以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為二邊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變化而使攝像手段之絕對位置良好地變化,且可將對象區域相對於攝像手段之相對的位置保持為大致相同。另外,對於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進行攝像手段的安裝,亦可為直接(不經由其他物品進行安裝)及間接(經由其他物品進行安裝)的任一者。
1:本試驗機
3:第一部分
11:試驗機本體
12:板彈簧
21:框架部
23:天板部
23a:上表面
25:棒狀部
31a,31b:導軌
41:一方支撐軸部
43:一方支撐軸
45a,45b:滑動部
51:一方試驗片安裝部
53a,53b:安裝部
55:一方安裝板
55a:上表面
55ae:緣部
61:驅動部
73:驅動軸
81: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
83a,83b:安裝部
85:另一方安裝板
85a:上表面
85ae:緣部
91:鏈結部
92:鏈結軸
93,95:角度構件
94,96:連結構件
97a,97b,98a,98b:塊材
101:試驗片
101c:外緣
101d:曲線
101f:內緣
101g:曲線
201,201a:控制部
210a:CPU
210b:RAM
210c:ROM
210d:介面
213:輸出入使用者介面
219:SSD
251:指示輸入部
253:試驗條件接受部
255:記錄條件接受部
257:比較條件接受部
259,259a:試驗機控制部
261,261a:圖像接受部
263: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
265: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
267: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
269:兩形狀比較部
271,271a:圖像記憶部
275: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
277: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
279: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
301:攝影部
311:支撐部
321:第一支柱
322:第二支柱
323:安裝構件
323h:安裝細縫
341:照明支撐部
342:第一部分
343:第二部分
351:照明部
361:攝像機支撐部
362:第一部
363:第二部
364:第三部
365:第四部
381,381a:攝像機
em1:最大歪變量
em2:最大歪變量
h:厚度
k:距離
p:平面
r:曲率半徑
rm1,rm2:最小曲率半徑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變形試驗機(本試驗機)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本試驗機之另一立體圖。
圖3係本試驗機的左側視圖。
圖4係本試驗機的俯視圖。
圖5係本試驗機的後視圖。
圖6係從本試驗機拆下攝影部後之第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7係從本試驗機拆下攝影部後之第一部分的另一立體圖。
圖8係從本試驗機拆下攝影部後之第一部分的左側視圖。
圖9係從本試驗機拆下攝影部後之第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0係從本試驗機拆下攝影部後之第一部分的後視圖。
圖11係驅動部、導軌(guide rail)、一方支撐軸部、一方試驗片安裝部、驅動軸、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及鏈結(link)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12係顯示驅動軸從圖11的狀態朝順時針方向轉動時的圖。
圖13係顯示驅動軸從圖12的狀態朝順時針方向轉動時的圖。
圖14係顯示圖13所示之狀態之試驗機本體的立體圖。
圖15係顯示攝影部安裝於圖11所示者時的圖。
圖16係顯示攝影部安裝於圖12所示者時的圖。
圖17係顯示攝影部安裝於圖13所示者時的圖。
圖18係顯示攝影部安裝於圖14所示者時的圖。
圖19係顯示攝像機所拍攝之圖像之一例的示意圖。
圖20係顯示控制部之硬體構成的概略方塊圖。
圖21係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的功能方塊圖。
圖22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3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4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5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及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6A係顯示圖19(c)之試驗片之詳細內容的圖。
圖26B係說明顯示導出顯示圖26A之試驗片之外緣之方程式之方法的圖。
圖27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8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及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9係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的功能方塊圖。
圖30係顯示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31係顯示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32係顯示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33係顯示藉由本試驗機實施試驗時之結果之例的曲線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然而,本發明不限定於該等實施型態。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變形試驗機(本試驗機)1的立體圖,圖2係顯示本試驗機1的另一立體圖(顯示從圖1中之箭頭A方向觀看之情形),圖3係本試驗機1的左側視圖(顯示從圖1中之箭頭B方向觀看之情形),圖4係本試驗機1的俯視圖(顯示從圖1中之箭頭C方向觀看之情形),圖5係本試驗機1的後視圖(顯示從圖3中之箭頭D方向觀看之情形)。茲參照圖1至圖5來說明本試驗機1。本試驗機1係包含試驗機本體11、用以控制試驗機本體11的控制部201、及拍攝在試驗機本體11所試驗之試驗片(未圖示)的攝影部301而成,試驗機本體11大體為通過重複折彎試驗片(未圖示)來試驗耐久性的裝置,攝影部301係用以拍攝在試驗機本體11中被試驗之試驗片(未圖示)之重複被折彎的部分者,再者,控制部201係以依據預定的條件重複折彎試驗片(未圖示)而試驗耐久性之方式控制試驗機本體11,並且解析經由攝影部301所拍攝的攝像資料者。
首先說明試驗機本體11。為了易於理解試驗機本體11,乃將從本試驗機1拆下攝影部301後者(以下稱為「第一部分」)3的立體圖顯示於圖6(顯示從與圖1相同的方向觀看的情形),圖7係顯示第一部分3之另一立體圖(顯示從與圖2相同之方向觀看的情形),圖8係第一部分3的左側視圖(顯示從與圖3相同之方向觀看的情形),圖9係第一部分3的俯視圖(顯示從與圖4相同之方向觀看的情形),圖10係第一部分3的後視圖(顯示從與圖5相同之方向觀看的情形)。再者,圖11係將後述之驅動部61、導軌31b、一方支撐軸部41、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驅動軸73、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及鏈結部91予以放大顯示的放大立體圖。茲參照圖6至圖11來說明試驗機本體11。
為了易於說明及理解,使用彼此正交之三軸的X軸、Y軸及Z軸(圖中將此三軸的方向顯示為X、Y及Z),且將垂直於Z軸的平面稱為XY面,垂直於X軸的平面稱為YZ面,垂直於Y軸的平面稱為XZ面。
試驗機本體11係具有與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專利文獻6)中所揭示的「第一本試驗機11」相同的構成。
試驗機本體11大體包含下列所構成:框架(frame)部21,係形成中空的長方體形狀;導軌31a、31b(朝Y軸方向延伸),係安裝於框架部21的上表面;一方支撐軸部41,係以可朝Y軸方向滑動自如之方式安裝於導軌31a、31b;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係安裝於一方支撐軸部41所具有的一方支撐軸43;驅動部61,係固定於框架部21的右側面;驅動軸73,係以相對於框架部21轉動自如地被支撐;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驅動軸73;及鏈結部91,係使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轉動。
框架部21係具有沿著長方體之一面的天板部23(藉由兩主表面大致形成長方形的平板構件(一部分形成有缺口)而形成);及藉由沿著該長方體之邊的棒狀構件而形成的棒狀部25,且天板部23形成了框架部21的上表面。框架部21所形成之該長方體的邊各者,係平行於X軸、Y軸及Z軸的任一者而配置,框架部21在此係藉由金屬形成以具有充分的強度。
導軌31a、31b係以均平行於Y軸之方式而且屬於相同之XY面之方式固定於框架部21的上表面23a。
一方支撐軸部41係具有下列構件而成:滑動部45a,係以朝Y軸方向滑動自如之方式安裝於導軌31a;滑動部45b,係以朝Y軸方向滑動自如之方式安裝於導軌31b;及一方支撐軸43(藉由長邊方向平行於X軸的圓桿而形成),係轉動自如地被支撐於滑動部45a和滑動部45b。藉此,一方支撐軸43係保持長邊方向平行於X軸的狀態,同時可沿著XY面朝Y軸自由地移動。
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係具有下列構件而成:安裝部53a,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一方支撐軸43;安裝部53b,係與安裝部53a隔開地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一方支撐軸43;及一方安裝板55,係兩側安裝於安裝部53a和安裝部53b。
一方安裝板55的兩主表面係形成相同的長方形狀,屬於該兩主表面之一方之上表面55a之四個緣部中之一個緣部55ae(該四個緣部之平行於X軸的二個緣部中之較接近後述之試驗片之折彎部分的緣部),即使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伴隨著一方支撐軸43的轉動而轉動,亦保持總是平行於X軸的狀態。
驅動部61係固定於框架部21的右側面,且安裝有驅動軸73的基端。驅動部61係於內部包含有馬達(motor)和變速機,且如後所述,依據控制部201的指示,藉由預定的轉動角度、轉動速度和轉動次數使驅動軸73繞著其中心軸正反向地轉動。藉此,即可以所希望的折彎角度、折彎速度和折彎次數而進行後述之試驗片的折彎試驗。
驅動軸73係藉由圓桿而形成,且在該圓桿的中心軸平行於X軸的狀態下相對於框架部21轉動自如地被支撐。構成驅動軸73的該圓桿係形成直立圓柱形狀,該圓桿係繞著該直立圓柱的中心軸而轉動。
再者,如前所述,通過將驅動軸73的基端安裝於驅動部61,從而驅動軸73係藉由預定的轉動角度、轉動速度和轉動次數繞著其中心軸正反向地轉動。
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係具有下列而成:安裝部83a,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驅動軸73;安裝部83b,係與安裝部83a隔開地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驅動軸73;及另一方安裝板85,係兩側安裝於安裝部83a和安裝部83b。
另一方安裝板85的兩主表面係形成相同的長方形狀,屬於該兩主表面之一方之上表面85a之四個緣部中之一個緣部85ae(該四個緣部之平行於X軸的二個 緣部中之較接近試驗片之折彎部分的緣部),即使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伴隨著驅動軸73的轉動而轉動,亦保持總是平行於X軸的狀態。
另外,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之繞著驅動軸73之預定的轉動位置(圖1至圖11)中的上表面85a、和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之繞著一方支撐軸43之預定的轉動位置(圖1至圖11)中的上表面55a,係位於屬於平行於XY面(垂直於Z軸)的一平面。
此外,在上表面85a和上表面55a中,係藉由將試驗片的主表面以接著之方式安裝有片狀或薄膜狀的試驗片。
鏈結部91係具有下列構件而成:鏈結軸92(藉由筆直的圓桿而形成,其中心軸平行於X軸被支撐),係相對於框架部21轉動自如地被支撐;角度(angle)構件93,係一端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鏈結軸92;塊材(block)97a,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驅動軸73;塊材98a,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一方支撐軸43;連結構件94,係一端以可轉動之方式(可繞著X軸轉動)安裝於角度構件93的另一端,並且另一端以可轉動之方式(塊材97a的轉動中心和緣部85ae係存在於平行於X軸之相同的直線上。塊材98a的轉動中心和緣部55ae係存在於平行於X軸之相同的直線上)安裝於塊材97a、98a;角度構件95,係一端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鏈結軸92;塊材97b,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驅動軸73;塊材98b,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一方支撐軸43;及連結構件96,係一端以可轉動之方式(可繞著X軸轉動)安裝於角度構件95的另一端,並且另一端以可轉動之方式(塊材97b的轉動中心和緣部85ae及塊材97a的轉動中心係存在於平行於X軸之相同的直線上。塊材98b的轉動中心和緣部55ae及塊材98a的轉動中心係存在於平行於X軸之相同的直線上)安裝於塊材97b、98b。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的全部內容在此納入作為參考)中亦有關於鏈結機構的記載。
如此,連結構件94和連結構件96均以繞著包含有緣部85ae之直線中所含的轉動軸轉動自如之方式安裝於塊材97a、97b,並且以繞著包含有緣部55ae之直線中所含的轉動軸轉動自如之方式安裝於塊材98a、98b,當塊材97a、97b伴隨著驅動軸73的轉動而轉動時,一方安裝板55亦在緣部85ae和緣部55ae之間距離為一定而且緣部85ae和緣部55ae之間為平行的狀態下轉動。即使另一方安裝板85伴隨著驅動軸73的轉動而轉動,連結構件94、96的長邊方向亦保持為平行於Z軸,且包含緣部55ae和緣部85ae的平面總是保持為相對於Z軸呈垂直(包含緣部55ae和緣部85ae的平面係隨著另一方安裝板85的轉動而平行移動。另外,緣部55ae和緣部85ae總是存在於相同的XY面上)。
另外,一方支撐軸部41係隨著該一方安裝板55的轉動而沿著導軌31a、31b滑動移動。
關於試驗機本體11的動作,主要使用圖11、圖12、圖13和圖14來進行說明。圖12和圖13係顯示從與圖11相同的方向觀看與既已說明之圖11相同之構成要素的情形,且顯示驅動軸73從圖11的狀態於圖中朝順時針方向轉動的情形。此外,圖14係顯示從與圖6相同之方向觀看圖13所示之狀態之試驗機本體11的情形。
首先,在圖11的狀態中,另一方安裝板85的上表面85a和一方安裝板55的上表面55a,係大致屬於垂直於Z軸的相同平面,而接著於上表面85a和上表面55a而被安裝的試驗片(薄膜狀。未圖示)係形成為沿著平面之筆直的狀態。
當從圖11的狀態,藉由驅動部61使驅動軸73繞著其中心軸朝正方向(圖11、圖12和圖13中係指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另一方安裝板85亦隨同以無法轉動之方式安裝於驅動軸73的安裝部83a、83b一起繞著驅動軸73朝正方向轉動。隨同此,塊材97a、97b亦朝正方向轉動,藉此,連結構件94、96係保持其長邊方向平行於Z軸的狀態同時如圖12所示被向下推壓(鏈結軸92亦朝正 方向轉動)。再者,藉由此連結構件94、96的向下推壓,塊材98a、98b朝反方向轉動,一方支撐軸43朝反方向轉動,從而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繞著一方支撐軸43朝反方向轉動,一方支撐軸部41(滑動部45a、45b、一方支撐軸43)係以沿著導軌31a、31b與Y軸平行地接近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之方式移動(藉由連結構件94、96,緣部85ae與緣部55ae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而且緣部85ae與緣部55ae之間保持為平行)。
藉由此驅動部61使驅動軸73朝正方向的轉動,即產生另一方試驗片安裝部81(安裝部83a、83b、另一方安裝板85)繞著驅動軸73朝正方向的轉動、和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安裝部53a、53b、一方安裝板55)繞著一方支撐軸43朝反方向的轉動。在此三種轉動中,緣部85ae與緣部55ae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並且緣部85ae與緣部55ae保持為平行,再者一方試驗片安裝部51係朝接近驅動軸73之方向與Y軸平行地移動。
驅動軸73的朝正方向的轉動,係從圖11的狀態轉動,經由圖12的狀態而到達圖13的狀態為止(在圖13的狀態中,另一方安裝板85的上表面85a與一方安裝板55的上表面55a係於彼此面對的狀態下形成為大致平行)(在圖13的狀態中該轉動係停止)。在圖13的狀態中,係成為接著於另一方安裝板85的上表面85a和一方安裝板55的上表面55a而安裝的試驗片(未圖示)被摺疊後的狀態。
從摺疊試驗片後之圖13的狀態,藉由驅動部61使驅動軸73朝反方向(圖13中係逆時針轉動方向)轉動。藉此,經由圖12的狀態而返回圖11的狀態。如此,從圖11的狀態(試驗片係平坦的狀態)使驅動軸73朝正方向轉動而成為圖13的狀態(試驗片被摺疊後的狀態),之後,從圖13的狀態使驅動軸73朝反方向轉動而返回圖11的狀態(1個變形循環),從而試驗片從平坦的狀態被摺疊而再度返回平坦的狀態,因此可進行摺疊一次試驗片的試驗。通過交替地進行此種驅動軸73之正反的轉動,即可進行複數次摺疊試驗片的摺疊試驗。
在此種試驗片的摺疊試驗中,如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中的圖8所示,緣部85ae、55ae總是平行且其間的距離K保持為一定,並且屬於垂直於Z軸的一平面。此外,在試驗片的摺疊試驗中,相對於起自緣部85ae、55ae的距離相等且垂直於Y軸的平面P,上表面85a與上表面55a係總是成為面對稱。再者,試驗機本體11係具有如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中之段落0038至0039及圖8所記載的特徵。
綜上所述,試驗機本體11雖具有與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中所揭示之「第一本試驗機11」相同的構成,但亦可設為如日本特開2019-39743號公報中所揭示之「第二實施型態之變形試驗機(第二本試驗機)211」的構成。
接著,參照前述的圖1至5、圖15至18詳細地說明本試驗機1中的攝影部301。圖15係顯示攝影部301安裝於圖11所示者之情形(顯示從與圖11相同的方向觀看之情形),圖16係顯示攝影部301安裝於圖12所示者之情形(顯示從與圖12相同的方向觀看之情形),圖17係攝影部301安裝於圖13所示者之情形(顯示從與圖13相同的方向觀看之情形),再者,圖18係攝影部301安裝於圖14所示者之情形(顯示從與圖14相同的方向觀看之情形)。在此等圖1至5、圖15至18中,對於與已使用之參照編號所指示之要素相同的要素係附上相同的參照編號,重複的說明則予以省略。
攝影部301係大體包含下列構件而成:支撐部311,係安裝於連結構件94、96;照明支撐部341,係安裝於支撐部311;照明部351,係安裝於照明支撐部341;攝像機支撐部361,係安裝於支撐部311;及攝像機381,係安裝於攝像機支撐部361。
支撐部311係具有下列構件而成:第一支柱321(由棒狀構件構成),係以長邊方向大致平行於Z軸方向之方式將基端安裝於連結構件94;第二支柱322(由棒狀構件構成),係以長邊方向大致平行於Z軸方向之方式將基 端安裝於連結構件96;及安裝構件323(沿著平行於X軸的直線折彎板狀構件而形成),係由以長邊方向大致平行於X軸方向之方式安裝於第一支柱321與第二支柱322之間的棒狀構件所構成。
由於此支撐部311係安裝於連結構件94、96,因此當在上述之試驗片的摺疊試驗中連結構件94、96朝Z軸方向往返移動時,會與連結構件94、96的往返移動一起朝Z軸方向往返移動。
照明支撐部341係安裝於支撐部311之安裝構件323中的一端側(在此係接近安裝於第二支柱322之端的一側)(安裝於X軸方向上形成的細長的安裝細縫(slit)323h),詳而言之,係包含下列構件而成:第一部分342,係上端以可朝X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安裝構件323;及第二部分343,係以相對於第一部分342可朝Z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在第二部分343中安裝有後述的照明部351。第一部分342的上端,係可沿著沿X軸方向細長地形成於安裝構件323的安裝細縫323h(尤其參照圖2及圖4)移動,並且藉由調整第二部分343相對於第一部分342之Z軸方向的位置,即可調整照明部351之X軸方向和Z軸方向的位置(調整為較佳位置後,固定第一部分342上端之X軸方向位置和第二部分343之Z軸方向位置)。
照明部351在此係使用OPTEX-FA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OPF-S27X27B-PS」(藍色(470nm))、狹指向角型態、3cm角),朝向後述之攝像機381的方向(主要沿著X軸方向)照射可視光,而照射安裝於另一方安裝板85之上表面85a和一方安裝板55之上表面55a上的試驗片(未圖示)。另外,作為照明部351而言,若為可使攝像機381進行拍攝以在試驗片(未圖示)的變形試驗中可將試驗片(未圖示)的狀態掌握至所期望之程度的照明即可,當然可依據試驗片(未圖示)的尺寸或形狀等、變形試驗的內容等而使用其以外的各種 照明部。例如,藉由(在暗室中等黑暗處)利用如閃光燈者進行短時間地照射,亦可(間歇地)獲得鮮明的靜止圖像。
攝像機支撐部361係安裝於支撐部311之安裝構件323中的另一端側(在此係接近安裝於第一支柱321之端的一側)(安裝於安裝細縫323h),詳而言之,係包含下列構件而成:第一部362,係以可沿著安裝構件323之安裝細縫323h朝X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安裝構件323;第二部363,係以相對於第一部362可朝Z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第三部364,係以相對於第二部363可朝Y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及第四部365,係以相對於第三部364可繞著與Z軸平行之軸轉動之方式安裝;在第四部365中安裝有攝像機381。
此種安裝於攝像機支撐部361上的攝像機381,係可自由地調整X軸方向(沿著安裝細縫323h之第一部362的位置調整)、Y軸方向(第三部364相對於第二部363的位置調整)、Z軸方向(第二部363相對於第一部362的位置調整)及繞著與Z軸平行之軸的轉動位置(第四部365相對於第三部364的轉動位置調整)(將此等調整為較佳位置後予以固定)。
攝像機381係被安裝於攝像機支撐部361的第四部365,從平行於X軸的方向拍攝被提供給摺疊試驗的試驗片(未圖示),且將該攝影圖像資料傳送至控制部201。另外,在此作為攝像機381而言,係使用在IDS Imaging Development Systems GmbH公司製的「UI-3480ML-M-GL」(4.92 MEGAPIXEL CMOS搭載感測器之USB攝像機)中裝設有MYUTRON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FV-2020」(以低失真為特徵的透鏡)者。再者,作為攝像機381而言,若為可進行拍攝俾在試驗片(未圖示)的變形試驗中將試驗片(未圖示)的狀態掌握至所期望之程度者即可,當然可依據試驗片(未圖示)的尺寸或形狀等、變形試驗的內容等而使用其以外的各種攝像機。例如,以攝像機381的選擇基準而言,可包含畫角(攝像機之攝像影像之縱衡的實際尺寸)、攝像距離(working distance)及解析度等。此畫角雖可依據要拍攝試驗片(未圖示)的哪個範圍等來適當地決定,但若為僅拍攝試驗片(未圖示)之彎曲的前端部分(緣部85ae、55ae的中間部分)的情形,亦可設為縱橫10至20mm左右的畫角。此攝像距離係指從裝設於攝像機之透鏡的前端至被攝體(試驗片)為止的距離,若可將透鏡的鏡筒(長度)充分地增長,則失真減少,可進行便於處理圖像的攝像,但另一方面會有透鏡變得高價或大型(配置空間變大)的問題,因此亦可設為使兩者並存。此解析度係由攝像機所拍攝之圖像的解析度,可選擇攝像圖像之圖像處理所對應的解析度,通常,若為使用如抽出試驗片(未圖示)之輪廓的圖像處理的情形,可設為高解析度,若為使用試驗片(未圖示)的大概形狀時,則不需太高的解析度。
圖19(a)至(c)中,係示意性地顯示攝像機381所拍攝之圖像之例(顯示所拍攝之圖像中之一方安裝板55、另一方安裝板85、及安裝於上表面85a和上表面55a上的試驗片101,其以外的圖示予以省略)。詳而言之,圖19(a)係顯示在圖15的狀態中攝像機381所拍攝的圖像,圖19(b)係顯示圖16的狀態中攝像機381所拍攝的圖像,再者,圖19(c)係顯示圖17的狀態中攝像機381所拍攝的圖像。薄膜狀的試驗片101,在其一主表面沿著平面時,試驗片101係以與存在於該一主表面之彼此平行之兩直線平行地存在有緣部55ae、85ae之方式,接著於上表面85a和上表面55a而被安裝。再者,安裝於上表面85a和上表面55a上的試驗片101,係在以彼此平行而且距離為一定的緣部85ae、55ae為中心,於平面P(起自緣部85ae、55ae的距離為相等且垂直於Y軸的平面。參照圖19(a))呈面對稱地轉動的二個上表面85a、55a之間折彎。藉由此圖19之(a)→(b)→(c)→(b)→(a)的動作,執行試驗片101之折彎試驗的一個循環(一個變形循環)。另外,從此圖可得知,藉由折彎而使跨設於緣部55ae與緣部85ae之 間之試驗片101的部分變形,且於側視觀察時構成後述的曲率(或曲率半徑)。藉由此變形,被認為在平面P附近,易於產生最大的曲率(或曲率半徑)。
在此試驗片101之重複被折彎之部分(跨設於緣部55ae與緣部85ae之間的部分)的位置,係配合緣部55ae、85ae的移動而移動。再者,緣部55ae、85ae係以與連結構件94、96之移動相同之方式移動者,因此安裝於連結構件94、96的攝影部301,在試驗片101之摺疊試驗的任一狀態(例如圖15、圖16及圖17的任一狀態)中,其相對於緣部55ae、85ae之相對的位置都保持為相同。藉此,由於從攝影部301中所含的攝像機381觀之,跨設於緣部55ae與緣部85ae之間之試驗片101之部分之相對的位置被保持為大致相同,故在摺疊試驗的任一狀態下都可藉由攝像機381穩定地且以良好畫質拍攝被跨設於緣部55ae與緣部85ae之間且重複被折彎之試驗片101之部分的狀態。另外,攝像機381之攝影的方向(光軸),係存在於起自緣部85ae、55ae的距離為相等而且該距離成為最短之平行於X軸的直線上。另外,試驗片101被折彎的部分即便超出緣部55ae、85ae,亦可安裝成不會超出供安裝試驗片101的上表面55a及上表面85a而突出。當突出的情形下,試驗片101的一部分會有抵接於緣部55ae、85ae之各者之角部之虞。
接著雖將說明控制部201,但控制部201係將第一實施型態(第一實施型態的控制部201)和第二實施型態(第二實施型態的201a)個別地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型態)
首先說明第一實施型態的控制部201。控制部201係控制上述的試驗機本體11以進行試驗片101的折彎試驗,並且解析藉由攝影部301之攝像機381所拍攝的攝像資料。
圖20係顯示控制部201之硬體構成的概略方塊圖。茲參照圖20來說明控制部201的硬體構成。第一實施型態的控制部201係包含下列構件而成:內建有程式的電腦;及連接於該電腦之輸出入使用者IF(interface,介面)213(例如觸控板(touch pad))和屬於大容量之記憶裝置的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驅動器)219。該電腦係包含進行演算處理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210a、成為CPU210a之作業區域等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210b、記錄控制程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210c、及用以進行資訊之交換的介面210d;且通過用以進行資訊之交換的介面210d,而連接了用以輸出入資訊之觸控板等使用者輸出入介面213、及用以記憶資訊等之大容量的SSD219。再者,控制部201係可與攝像機381和驅動部61自由地傳送、接收資料。
圖21係顯示藉由圖20的硬體和主要記錄於ROM210c中的程式而實現之控制部201的功能方塊圖。控制部201在功能上包含下列構件而成:指示輸入部251、試驗條件接受部253、記錄條件接受部255、比較條件接受部257、試驗機控制部259、圖像接受部261、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兩形狀比較部269、圖像記憶部271(包含RAM210b及SSD219而成)、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及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此外,亦可包含輸出入使用者IF213。
如圖22所示,當本試驗機1啟動時(開始),指示輸入部251係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輸入試驗條件的畫面(s501)。在輸入試驗條件的畫面中,係形成為可供輸入上限折彎次數、最小折彎角度、最大折彎角度、折彎速度、有無實施攝像、攝像用折彎角度及試驗片之厚度的各項目。上限折彎次數係跨設於上表面55a與上表面85a之間之試驗片101被折彎試驗的最大次數(在 上述之例中,係相當於執行圖19之(a)→(b)→(c)→(b)→(a)之一個變形循環的最大次數)。最小折彎角度和最大折彎角度係指在一次折彎循環中之上表面55a所屬的平面和上表面85a所屬的平面所構成之角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例如,在上述之圖19之(a)→(b)→(c)→(b)→(a)之一個變形循環中,最小折彎角度係0度,最大折彎角度係180度。折彎速度係一分鐘所進行之折彎循環數(另外,攝像機381的攝像間隔(頻率)和折彎速度係可供設定,以使攝像機381的攝像與折彎動作可同步進行)。有無實施攝像係顯示在進行折彎試驗之中是否要進行攝像,當選擇有無實施攝像為「無」時,係依據其他試驗條件的指定,僅進行折彎試驗。攝像用折彎角度係顯示試驗機的彎曲角度(上表面55a所屬的平面和上表面85a所屬的平面所構成的角度)要依變更多少度進行拍攝圖像。試驗片厚度係顯示進行折彎試驗之試驗片101的厚度(單位:微米(μm))。本試驗機1的使用者(未圖示)係藉由操作輸出入使用者IF213而可輸入試驗條件。
於s501之後,指示輸入部251係判斷是否已輸入了試驗條件(上述的全項目)(s503),當於s503未判斷為已輸入時(否),再度返回s503。當判斷為已輸入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記憶該輸入的試驗條件,並且判斷該輸入之試驗條件中所含的「有無實施攝像」(s503),當判斷攝像實施為「有」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輸入記錄條件的畫面(s507)。當於s505中未判斷為攝像實施為「有」時,前進至s515(將試驗條件傳送至試驗條件接受部253,且使之記憶於試驗條件接受部253)。
控制部201係將正進行折彎試驗之試驗片101之被攝像機381所拍攝的圖像資料(目前圖像),與先前被攝像機381所拍攝之預定的圖像資料(基準圖像)進行比較,以檢測該等之間所產生的差異,且使驅動部61停止(控制試驗機本體11)。控制部201係將使用於與該目前圖像進行比較之圖像的候選(以下稱為 「記錄圖像」)記憶於圖像記憶部271。拍攝此記錄圖像的條件為記錄條件,具體而言,係指定在折彎循環中拍攝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上表面55a所屬之平面與上表面85a所屬之平面所構成的角度)之範圍(具體而言,係指定該範圍的最小角度與最大角度)、開始拍攝的折彎循環次數(從折彎試驗開始數起之攝像開始時的折彎循環次數)、再者實施攝像之折彎循環的間隔(從攝像開始、結束數起之下一次攝像開始時的折彎循環次數)者。因此,於在s507所顯示之輸出入使用者IF213的畫面中,係可供輸入在折彎循環中要拍攝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範圍的最小角度和最大角度、攝像開始的折彎循環次數、以及實施攝像之折彎循環數的間隔(例如周期)。例如,當將在折彎循環中要拍攝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範圍的最小角度設為30度並且將最大角度設為120度,攝像開始之折彎循環次數設為50次,實施攝像之折彎循環數的間隔設為10次時,開始折彎試驗後折彎循環在第50次折彎循環中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30至120度的範圍中被拍攝,接著從折彎試驗開始數起,於折彎循環為第60次之折彎循環中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30至120度的範圍中被拍攝。
於s507之後,指示輸入部251係判斷是否已輸入了記錄條件(s509),當判斷為已輸入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輸入比較條件的畫面(s511)。當於s509中未判斷為已輸入時(否),返回s509。比較條件係包含:用以指明與正進行彎曲試驗之試驗片101之被攝像機381所拍攝的圖像資料(目前圖像)進行比較之先前被攝像機381所拍攝之圖像資料(基準圖像)的條件、及指明比較該基準圖像和目前圖像之時序的條件。因此,於在s511所顯示之輸出入使用者IF213的畫面中,係可供輸入(a)顯示要以第幾次的折彎循環次數(顯示開始折彎循環後第幾次的折彎循環)之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b)顯示基準圖像與目前圖像之比較時序之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和最大折彎角度、及(c)比較周期。此 (a)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必須從進行攝像的折彎循環次數選擇,因此要從根據作為記錄條件所輸入之「開始攝像的折彎循環次數」及「實施攝像之折彎循環的間隔」所決定之進行攝像之折彎循環次數之中選擇。例如,若「攝像開始時的折彎循環次數」為第50次,且「至再度實施攝像為止之折彎循環的間隔」為10次,則進行攝像之折彎循環次數為第50次、第60次、第70次、第80次、‧‧‧,故可指定此等的任一者(例如第60次)。此外,(b)顯示基準圖像與目前圖像之比較時序之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和最大折彎角度,係在作為記錄條件所輸入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範圍內指定範圍者,具體而言,係指定該指定之範圍的最小角度和最大角度(例如若被作為記錄條件輸入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為最小角度10度及最大角度170度,則雖可指定20度、160度作為比較條件的最小角度及最大角度,但無法指定為5度或175度)。(c)比較周期係進行比較之折彎循環的間隔,且可指定實施被作為記錄條件輸入之攝像之折彎循環次數之間隔的常數倍者(例如若記錄條件中折彎循環數的間隔已被指定為10次,則雖可指定折彎循環數的間隔為20次作為比較條件,但無法指定為15次。)。因此,在輸入比較條件的畫面中,係顯示有屬於在s509中被判斷為已輸入之記錄條件之攝像之開始時之折彎循環次數、要拍攝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範圍的最小角度、最大角度及實施攝像之彎曲循環的間隔,作為比較條件設定可能範圍的基準。
於s511之後,指示輸入部251係判斷是否已輸入了比較條件(s513),當判斷為已輸入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傳送至今所輸入的各條件(s515)。具體而言,指示輸入部251係將試驗條件傳送至試驗條件接受部253使之記憶,且將記錄條件傳送至記錄條件接受部255使之記憶,然後將比較條件傳送至比較條件接受部257使之記憶。當於s513未判斷為已輸入時(否),返回s513。
如圖23所示,從指示輸入部251接收到試驗條件的試驗條件接受部253,係記憶該接收到的試驗條件(s251),並且將試驗條件傳送至試驗機控制部259(s523)。
此外,從指示輸入部251接收到記錄條件的記錄條件接受部255係記憶該接收到的記錄條件(s525),並且將記錄條件傳送至試驗機控制部259(s527)。
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判斷試驗機是否處於被記錄條件(要拍攝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範圍、攝像之開始時之折彎循環次數、攝像再度實施時之折彎循環的間隔)所指定的動作狀態(s529),當判斷為處於指定的動作狀態時(是),對攝像機381傳送要開始拍攝的信號(s531),判斷在s531傳送信號後是否經過了預定的時間(通常,係設為在s531中傳送信號後至攝像機381完成拍攝為止的時間。例如,在s531中傳送信號後至攝像機381完成拍攝為止的時間若為0.1秒,則將0.1秒左右設為在此之預定的時間即可)(s533),當判斷為從s531的信號傳送已經過了預定時間時(是),前進至後述的s535。當於s533中未判斷為從s531的信號傳送後已經過了預定時間時(否),返回s533。當於s529中未判斷為處於指定的動作狀態時(否),前進至s535。另外,s533亦可設為「攝像機381所進行的攝像是否已完成」(例如,為使試驗機控制部259可電性檢測出攝像機381的攝像已完成,亦可設為在攝像機381與試驗機控制部259之間傳送接收信號)的判斷,以取代上述之「從s531的信號傳送後是否經過了預定的時間」。
在s535中,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兩形狀比較部269的停止信號(後述)(s535),當未判斷為接收到停止信號時(否),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判斷試驗機之折彎循環的合計次數(折彎試驗開始後所實施之折彎循環的次數)是否已達試驗條件所指定之上限折彎次數(s537)。在s537中,試驗機控制部259係當判斷為折彎次數未達上限折彎次數時(否),依據從試驗條件接受部253在s523所傳送之試驗條件使驅動部61動作(試驗機控制部 259係使驅動部61動作以變化相應於試驗條件之攝像用折彎角度。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包含馬達驅動器(motor driver)),並且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將驅動部61的動作資訊傳送至圖像接受部261(s545。如上所述,在此試驗機控制部259係使驅動部61動作以變化相應於試驗條件之攝像用折彎角度,因此試驗機之折彎角度每逢變化相應於試驗條件之攝像用折彎角度就將動作資訊傳送至圖像接受部261)。在此動作資訊中,係包含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開始試驗片101的折彎試驗後是在第幾次的折彎循環動作中(例如第1624次)、及試驗機的彎曲角度。
試驗機控制部259係當在s537中判斷為試驗機的折彎次數已達上限折彎次數時(是),使試驗機停止(s547)。
試驗機控制部259係當在s535中判斷為已接收到來自兩形狀比較部269的停止信號時(是),依據與停止信號建立關係而從兩形狀比較部269傳送之目前圖像中之最小曲率半徑rm1、基準圖像中之最小曲率半徑rm2、及試驗片的厚度h,藉由下述的公式1及公式2,算出目前圖像中之表面之最大歪變量em1、基準圖像中之表面之最大歪變量em2(s539)(關於此等rm1及rm2將於後說明)。
(公式1)em1=h/(2×rm1)
(公式2)em2=h/(2×rm2)
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對於指示輸入部251進行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此處所求得的em1及em2、「停止信號接收」的文句、和至該時點為止的折彎次數的指示(s541),且輸出入使用者IF213係接受此s541的指示而顯示此等內容(s543)。之後,試驗機控制部259係使驅動部61的動作停止(s547)。
另一方面,攝像機381係依據來自試驗機控制部259之在s531中所發出之攝像開始指示,拍攝折彎試驗中的試驗片101,且將該攝影圖像資料傳送至圖像接受部261。圖像接受部261係如圖24所示,判斷是否已接收到來自攝 像機381的圖像資料(s551),當判斷為已接收到圖像資料時(是),判斷於s545中是否已接收到從試驗機控制部259所傳送的動作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的彎曲角度)(s553)。圖像接受部261係當於s553判斷為已接收到動作資訊時(是),生成將來自攝像機381的圖像資料、和從試驗機控制部259所接收到之動作資訊(循環次數、折彎角度)建立關聯而得的資訊備註圖像資料(s555),且將該生成的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並列地傳送至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及圖像記憶部271(s557)。於s557之後,返回s551。當於s551未判斷為接收到圖像資料時(否),返回s551。當於s553未判斷為已接收到動作資訊時(否),返回s553。
如圖25所示,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係判斷是否已從圖像接受部261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s561),當判斷為已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的情形下(是),係判斷從後述之圖像記憶部271所傳送的比較有效性信號是否為「有效」(s563),當判斷為「有效」時(是),導出顯示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攝影圖像中之試驗片101之外緣的方程式(或近似式(例如n次多項式(n係包含正整數的實數)))(s565)。
圖26A及圖26B係簡單顯示導出此方程式之方法的圖,圖26A係以前述之圖19的(c)為例進行詳示。在攝影圖像中之預定方向上取y軸及z軸(兩軸彼此正交),且使用圖像處理,如圖26B中的實線所示,抽出存在於顯示試驗片101之外緣101c(試驗片101之彎曲之外側之緣)之曲線101d的y座標及z座標之對。另外,亦可設為依據攝影圖像的清晰度、與背景間之信號位準的差異、S/N(信噪比)等,而抽出存在於顯示試驗片101之內緣101f(試驗片101之彎曲之內側之緣)之曲線101g(圖26B中的虛線)之y座標及z座標的對,亦可設為抽出存在於試驗片101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部(亦即曲線101d與曲線101g的中間)之y座標及z座標的對。再者,雖從存在於顯示試驗片101之外緣101c之曲線101d的y座 標及z座標的對所顯示的點群導出近似於曲線101d的曲線(y的多項式),但此處理係被稱為所謂的曲線配合(curve fitting),例如使用最小二乘法。此處理為習知的技術,故在此省略說明。當於s561未判斷為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否),返回s561。當於s563中未判斷為比較有效性信號為「有效」時(否),返回s561。
於s565導出方程式的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係將該方程式傳送至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s567)。
於s567接收到從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所傳送之前述方程式的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如圖25所示,係求出存在於該方程式上之位置中的曲率半徑(s569)。具體而言,係算出將該方式程式之一端(y座標較小者)與另一端(y座標較大者)之間在y座標以預定的分辨率予以均等地分割之該方程式上所存在之點中的曲率半徑,但此曲率半徑的算出方法,係例如使用微分法來進行。設該方程式為f時,在座標y上的曲率半徑r可藉由以下的公式3來算出。
(公式3)r=(1+f'(y)^2)^1.5/ABS(f"(y))
惟,在公式3中,f'係函數f的一次微分,f"係函數f的二次微分,再者ABS(a)係顯示a的絕對值。
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係如以此方式算出的(y1、r1)、(y2、r2)、(y3、r3)‧‧‧(yn、rn)(惟n係自然數)將y座標(y)與該位置的曲率半徑(r)彼此建立關聯而得的曲率半徑資訊傳送至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s571)。在此算出曲率半徑的y座標(y1至yn),係可設為圖像中所含的全範圍,亦可限定為相當於折彎時之彎曲之中心部分之y座標的周邊。
於s571接收到從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所傳送之曲率半徑資訊的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指明曲率半徑資訊(y1、r1)、 (y2、r2)、(y3、r3)、‧‧‧(yn、rn)中之曲率半徑r為最小者(s573)。再者,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將曲率半徑最小的(ym、rm)(惟m係自然數)作為產生有最大之歪變的位置資訊而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s575)。於s575之後,返回s561。
另一方面,如圖27所示,圖像記憶部271係判斷是否於s557接收到從圖像接受部261所傳送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s581),當判斷為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是),從比較條件接受部257讀取且取得於s515中從指示輸入部251傳送至比較條件接受部257且予以記憶的比較條件((a)顯示要將第幾次之折彎循環次數之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b)顯示基準圖像與目前圖像之比較時序之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與最大折彎角度、(c)比較周期),且判斷該接收到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動作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折彎循環次數是否符合該讀取取得之比較條件中之(a)折彎循環次數(s583),當判斷為兩方的折彎循環次數一致時(是),圖像記憶部271係將於s581判斷為已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記憶作為基準圖像(s585),且生成「無效」的比較有效性信號(s593)並將其並列地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及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s597),且返回s581。另一方面,當於s583中未判斷為兩方的折彎循環次數一致時(否),圖像記憶部271係將於s581中判斷為已接收到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通常圖像予以記錄(s587)。於s587之後,判斷該接收到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動作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之彎曲角度)是否符合根據從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讀取取得之比較條件所決定之應比較之折彎循環次數(例如若(a)顯示要將第幾次折彎循環次數的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為60次,(c)比較周期為10次,則應比較之折彎循環次數為70次(=60+10)、80次、90次、100次、110次、‧‧‧)及(b)試驗機之最小折彎 角度與最大折彎角度(s589),當於s589判斷為包含的情形下(是),係生成「有效」的比較有效性信號(s591),且將其並列地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及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s592)。當於s589未判斷為包含的情形下(否),係前進至s593。
於s592之後,圖像記憶部271係從自行記錄之基準圖像資料中讀取具有與該接收到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之動作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中所含之彎曲角度相同之折彎角度的基準圖像資料並傳送至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s595)。
當於s581未判斷為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否),返回s581。
於s595接收到從圖像記憶部271所傳送之基準圖像資料的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係導出顯示該基準圖像資料中所含之試驗片101之外緣的方程式(s599)。另外,此s599的動作係與前述的s565相同,故在此省略說明。
於s599導出方程式的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係將該方程式傳送至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s601)。該傳送的方程式係被記憶於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中。
於s601接收到從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所傳送之前述方程式的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係與前述之s569同樣地算出相對於預定範圍之座標y的曲率半徑(s603)。
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係如以此方式算出的(y1、r1)、(y2、r2)、(y3、r3)‧‧‧(yn、rn)(惟n係自然數)般將y座標(y)及該位置的曲率半徑(r)彼此建立關聯而得的曲率半徑資訊傳送至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s605)。
接收到曲率半徑資訊的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與前述之s573中之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同樣地指明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所算出之曲率半徑中之最小值(s607)。
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將s607中所指明之最小曲率半徑與該時之座標y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s609)。再者,於s609之後,返回s581。
兩形狀比較部269係如圖28所示,判斷於s592及s597從圖像記憶部271所傳送之比較有效性信號是否為顯示「有效」者(s611),當判斷為接收到顯示有效的信號時(是),判斷於s575是否接收到從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所傳送之(ym、rm)(s613)。當於s613判斷為接收到(ym、rm)時(是),判斷於s609是否接收到從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所傳送之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資訊(ym、rm)(s615),當判斷為接收到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資訊(ym、rm)時(是),前進至s617。以下為了易於進行說明,乃將從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於s575所傳送的(ym、rm)設為(ym1、rm1),且將從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於s609傳送的(ym、rm)設為(ym2、rm2)進行說明。在s617中,係判斷rm1是否為rm2之預定倍率以下。具體而言,係判斷rm1是否為預定之倍率z與rm2相乘所得出的值(z×rm2)以下。另外,z雖規定為0以上1以下的值,但若過小時則無法良好地檢測出曲率半徑的變化,若過大時則會誤檢出無須檢出的情形,因此可設為使此等並存的範圍。要檢測何種程度之表面之歪變量的變化,雖依據試驗對象的特性或用途等而各有不同,但通常z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2以上、最佳為0.3以上,再者較佳為0.9以下、更佳為0.8以下、最佳為0.7以下。
當於s617判斷為rm1為(z×rm2)以下時(是),兩形狀比較部269係將(ym1、rm1)及(ym2、rm2)與停止信號建立關聯傳送至試驗機控制部259(s619)。於s619接收到從兩形狀比較部269所發出之停止信號的試驗機控 制部259,如前所述,係從曲率半徑rm1、rm2算出表面的最大歪變量em1、em2(s539),對於指示輸入部251進行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em1和em2、「接收停止信號」的文句、及至該時點為止的折彎次數的指示(s541),且使驅動部61的動作停止(s547)。
當於s611未判斷為比較有效性信號係顯示「有效」者時(否),返回s611。當於s613未判斷為接收到(ym、rm)時(否),返回s613。當於s615未判斷為接收到(ym、rm)時(否),返回s615。當於s617未判斷為rm1為(z×rm2)以下時(否),返回s611。
綜上所述,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係一種變形試驗機,進行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例如圖19之(a)→(b)→(c)→(b)→(a))的變形試驗,該變形循環係設想為在各次使試驗體(在此係試驗片101)產生相同之變形,並且該變形試驗機係檢測出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伴隨著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的增加而變化乙事者,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攝像手段(在此係攝像機381),係生成拍攝試驗體(試驗片101)而得的攝像資料;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在此係圖像記憶部271),係記憶基準資料(在此係基準攝像資料),該基準資料係為在基準次數(作為比較條件輸入之(a)顯示要以第幾次折彎循環次數之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中攝像手段(攝像機381)拍攝試驗體(試驗片101)而得之基準攝像資料、或根據基準攝像資料所算出之顯示基準次數中之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變形狀態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該基準次數係為作為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之基準之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在此係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在此係於s607所指明之最小曲率半徑);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在此係目前圖像形狀 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根據在比基準次數更多之實施次數的檢測次數中拍攝試驗體(試驗片101)而得的檢測攝像資料(目前圖像),而算出顯示檢測次數中之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變形狀態之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於s573所指明的最小曲率半徑);及變化檢測手段(在此係兩形狀比較部269),係根據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和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檢測在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具有:基準數式導出手段(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形狀之數式(於s599所導出的方程式)的基準數式;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係根據經由基準數式導出手段(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所導出之基準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之基準變形程度(前述之(y1、r1)、(y2、r2)、(y3、r3)‧‧‧(yn、rn));及基準變形程度選擇手段(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從經由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之基準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具有:檢測數式導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係根據檢測攝像資料(目前圖像)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形狀之數式的檢測數式(於s565所導出的方程式);檢測變形程度算出 手段(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係根據經由檢測數式導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所導出之檢測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檢測變形程度(前述的(y1、r1)、(y2、r2)、(y3、r3)、‧‧‧(yn、rn));及檢測變形程度選擇手段(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從經由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之檢測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rm1)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rm2)為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形狀的曲率半徑。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依據屬於相對於檢測次數變形資料(rm1)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rm2)之一方(rm2)之另一方(rm1)的比例(rm1/rm2)的變化比例,而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依據前述一方(rm2)乘上預定之值z所得出的值(z×rm2)或將前述一方除以預定之值所得出的值、和前述另一方(rm1)之間的大小,而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當檢測出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時(於s617判斷為rm1為(z×rm2)以下時(是)),中止變形試驗(於s535接收到來自兩形狀比較部269的停止信號時,經由s539、s541、s543而到達s547)。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攝像手段(攝像機381)係循環進度在相同或不同的循環中以不同的攝像時序拍攝者,該循環進度(在此係使用顯示變形循環中之試驗體之變形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上表面55a所屬的平面與上表面85a所屬的平面所構成的角度)作為顯示變形循環中之目前的狀況已進展何種程度的程度)係為一個變形循環內之經過程度;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係將基準資料(在此係基準攝像資料)與屬於該基準資料之攝像時之循環進度(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並記憶;且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在此係s595中之圖像記憶部271),該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係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讀取與檢測攝像循環進度相同或最接近之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而得的基準資料,該檢測攝像循環係為檢測攝像資料之攝像之循環進度;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根據基於基準資料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基準攝像資料)而檢測者,該基準資料係經由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s595中之圖像記憶部271)所讀取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有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該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係生成關聯建立資料,該關聯建立資料係將攝像手段(攝像機381)所拍攝的攝像資料、與包含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該攝像時之變形動作資訊(包含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及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動作資訊)建立關聯而得者(於s555中所生成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係將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循環進度(試驗機的彎曲角度)作為基準攝像循環進度而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係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所生成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相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基準資料而予以記憶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係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所生成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不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通常資料而予以記憶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接受資料指明資訊(在此係記錄條件)的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在此係包含指示輸入部251及記錄條件接受部255而成),該資料指明資訊係顯示作為通常資料和基準資料記憶之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之彎曲角度)者;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係記憶與藉由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記錄條件接受部255)所接受之資料指明資訊(記錄條件)相符的關聯建立資料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攝像判斷手段(於s529中之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判斷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的彎曲角度)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記錄條件);及攝像命令手段(S531中之試驗機控制部259),係當被攝像判斷手段(s529中之試驗機控制部259)判斷為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的彎曲角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記錄條件)時,命令攝像手段(攝像機381)進行拍攝;且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係記憶包含攝像手段(攝像機 381)依據攝像命令手段(s531中之試驗機控制部259)所下達之命令所拍攝之攝像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接受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的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在此係包含指示輸入部251及比較條件接受部257而成),該判斷對象條件係指明判斷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是否變化的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的彎曲角度)者;在包含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被生成時,判斷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但在包含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被生成時則不進行判斷。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要否信號產生手段(s591及s593中之圖像記憶部271),該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是否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的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且產生顯示是否符合的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且依據要否信號產生手段(s591及s593中之圖像記憶部271)所產生的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而決定是否要判斷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要否信號產生手段(s591及s593中的圖像記憶部271)係將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傳送至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且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依據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而決定是否要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變化乙事。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當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時,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不算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s573中所指明之最小曲率半徑)。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當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時,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s595中之圖像記憶部271)不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讀取基準資料。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變形循環係重複繞著通過屬於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虛擬直線的折彎線(圖19(a)中平面P與試驗體(試驗片101)之主表面的交線)折彎試驗體(試驗片101)者,且攝像手段(攝像機381)的攝像方向係與折彎線大致平行。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試驗體(試驗片101)係形成具有包含折彎線之主表面的薄膜狀或片狀者。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更具備照明手段(照明部351),該照明手段係與攝像手段(攝像機381)隔著試驗體(試驗片101)從相反方向平行於折彎線照射試驗體(試驗片101)。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第一安裝板(在此係另一方安裝板85),係具有第一安裝面(在此係上表面85a),係供試驗體(在此係試驗片101)安裝;及第一緣部(85ae),係存在於第一線段(緣部85ae所存在的線段)上之第一安裝面(上表面85a)的緣部; 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係具有:第二安裝面(在此係上表面55a),係供試驗體(試驗片101)安裝;及第二緣部(緣部55ae),係存在於第二線段(緣部55ae所存在的線段)上之第二安裝面(上表面55a)的緣部;支撐手段(在此係包含導軌31a、31b、滑動部45a、45b、一方支撐軸43、安裝部53a、53b、驅動軸73、安裝部83a、83b、連結構件94、96而構成),係以在第一緣部(緣部85ae)與第二緣部(緣部55ae)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試驗片101)跨設之間隙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和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俾使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相對的位置同時可使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可使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及轉動手段(在此係包含驅動部61、驅動軸73、塊材97a、97b、塊材98a、98b、連結構件94、96、鏈結軸92、角度構件93、95而構成),係使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使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藉由使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從而在使存在於第一緣部(緣部85ae)與第二緣部(緣部55ae)之間之試驗體(試驗片101)之部分變形的變形試驗中,以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為二邊之虛擬之四角形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產生變化者,且無論對象區域之該絕對位置的變化為何,對象區域相對於攝像手段(攝像機381)之相對的位置係大致相同。在此,所謂相對於第二線段/第一線段相對地,亦涵義可為從第二線段/第一線段之上觀看的情形。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攝像手段(攝像機381)係安裝於絕對位置會變化之第一緣部(緣部85ae)及/或第二緣部(緣部55ae)者(在此係間接地安裝)。
在具有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的本試驗機1中,支撐手段(導軌31a、31b、滑動部45a、45b、一方支撐軸43、安裝部53a、53b、驅動軸73、安裝部83a、83b、連結構件94、96),係具有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連結構件94、96),該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係以可繞著包含第一線段的第一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有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並且以可繞著包含第二線段的第二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有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且將第一直線與第二直線之間之距離保持為一定者,且攝像手段(攝像機381)係安裝於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連結構件94、96)(在此係間接地安裝)。
作為與以上所述之第一實施型態相同的實施型態,亦可說明為如下。亦即,在對於板狀或薄膜狀試驗體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的變形試驗中,係具備:一方及另一方安裝板,係固定隔著有試驗體之未固定之變形對象部的兩側;驅動部,係以藉由前述變形循環使前述安裝板轉動而使變形對象部朝一方向彎曲、恢復之方式驅動前述安裝板;攝像裝置,係以可將前述變形對象部總是納入視野之方式固定為與前述一方和另一方安裝板連動;及控制部,係控制驅動部和攝像裝置;前述攝像裝置係可從相對於前述一方向實質地垂直的方向拍攝前述試驗體之變形對象部之實質的側面,前述控制部係包含:處理器(例如CPU)、記憶裝置(例如RAM、ROM、SSD、HD等)、與周邊裝置的介面、輸出入裝置,前述處理器係將開始變形循環的命令傳送至驅動裝置,且將在第一預定條件下藉由攝像裝置拍攝而得的圖像與基準圖像進行比較,判斷兩圖像是否具有預定差異以上地不同,當判斷為不同時將要停止變形循環的命令傳送至 驅動裝置。在此,第一預定條件係可為預先決定的循環數,更詳而言之,亦可為預先決定之循環數且為圖19之(a)→(b)→(c)→(b)→(a)之間之預定的狀態(例如圖19(b)的狀態。預定的折彎角度等)。此外,當根據對於驅動部下達的變形循環命令、或來自驅動部的變形循環資訊進行攝像時,攝像時序恐有產生偏移(延遲或領先)之虞,故可適當進行調整。前述基準圖像係可為試驗前預先拍攝、或在第一預定條件之前所拍攝之前述試驗體之變形對象部之實質的側面,亦可為被預先設定作為基準的圖像。預定差異係可為從前述變形對象部之實質的側面所獲得的最小曲率半徑。曲率半徑係可從攝像資料得出近似式而求得,亦可在充分進行攝像資料之平滑化(smoothing)後從測量結果(平滑化後的資料)而求得。亦可為相對於攝像分辨率以上之範圍之一處的最小曲率半徑,亦可從包含攝像分辨率以上之範圍之複數個位置之最小曲率半徑的複數個曲率半徑而求得。
(第二實施型態)
茲說明第二實施型態的控制部201a。控制部201a(與圖1的控制部201相同),係與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同樣地控制上述的試驗機本體11以進行試驗片101的折彎試驗,並且解析經由攝影部301之攝像機381a(與圖1的攝像機381相同)所拍攝的攝像資料。
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硬體構成係與前述之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相同,故在此省略說明。
圖29係顯示控制部201a的功能方塊圖。控制部201a在功能上係包含下列構件而成:指示輸入部251、試驗條件接受部253、記錄條件接受部255、比較條件接受部257、試驗機控制部259a、圖像接受部261a、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 267、兩形狀比較部269、圖像記憶部271a(包含RAM210b和SSD219而成)、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及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
首先,控制部201a亦進行與針對第一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於圖22所示者相同的動作。以下參照圖22亦簡單地說明控制部201a(詳細內容請參照前述者)。
如圖22所示,當本試驗機1啟動時(開始),指示輸入部251係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輸入試驗條件的畫面(s501)。在輸入試驗條件的畫面中,係形成為可供輸入上限折彎次數、最小折彎角度、最大折彎角度、折彎速度、有無實施攝像、攝像用折彎角度及試驗片之厚度的各項目。本試驗機1的使用者(未圖示)係藉由操作輸出入使用者IF213而可輸入此試驗條件。
於s501之後,指示輸入部251係判斷是否已輸入了試驗條件(上述的全項目)(s503),當於s503未判斷為已輸入時(否),再度返回s503。當判斷為已輸入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記憶該輸入的試驗條件,並且判斷有無實施攝像(s505),當判斷攝像實施為「有」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輸入記錄條件的畫面(s507)。當於s505中未判斷為攝像實施為「有」時(否),前進至s515(將試驗條件傳送至試驗條件接受部253,且使之記憶於試驗條件接受部253)。
在前述的第一實施型態中,攝像機381的攝像係以依據記錄條件而與試驗機動作同步的形態藉由試驗機控制部259而被控制,因此所拍攝的圖像都會被記錄,但如後述所示在第二實施型態中,攝像機381a的攝像,因為非與試驗機動作同步且以攝像機獨自的時序進行,因此僅會從所拍攝的圖像之中記錄符合被記錄條件所指定之條件的圖像。
在s507中所顯示之輸出入使用者IF213的畫面中,係可供輸入攝像機381所記憶之依預定的時序所拍攝之圖像中之控制部201a所記憶之圖像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範圍的最小角度及最大角度、開始記憶之折彎循環次數(要從開始折彎循環後第幾次的折彎循環進行記憶)、再者所記憶之折彎循環的間隔(記憶開始之折彎循環之後,要依每幾次的折彎循環(周期)進行記憶)。
於s507之後,指示輸入部251係判斷是否已輸入了記錄條件(s509),當判斷為已輸入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輸入比較條件的畫面(s511)。當於s509中未判斷為已輸入時(否),返回s509。於在s511所顯示之輸出入使用者IF213的畫面中,係可供輸入(a)顯示要以第幾次的折彎循環次數(顯示開始折彎循環後第幾次的折彎循環)之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b)顯示基準圖像與目前圖像之比較時序之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與最大折彎角度、及(c)比較周期。此(a)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必須從進行記錄的折彎循環次數選擇,因此要從根據作為記錄條件所輸入之「開始記憶的折彎循環次數」及「進行記憶之折彎循環的間隔(周期)」所決定之進行記錄之折彎循環次數之中選擇。例如,若「開始記憶的折彎循環次數」為第50次,「進行記憶之折彎循環的間隔(周期)」為10次,則進行記錄之折彎循環次數為第50次、第60次、第70次、第80次、‧‧‧,故可指定此等的任一者(例如第60次)作為(a)設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此(b)顯示基準圖像與目前圖像之比較時序之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與最大折彎角度,係在作為記錄條件所輸入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範圍內指定範圍者,(c)比較周期係進行比較之折彎循環的間隔,可指定被作為記錄條件輸入之進行記錄之折彎循環次數之間隔的常數倍者。
於s511之後,指示輸入部251係判斷是否已輸入了比較條件(s513),當判斷為已輸入時(是),指示輸入部251係傳送至今所輸入的各條件(s515)。具 體而言,指示輸入部251係將試驗條件傳送至試驗條件接受部253使之記憶,且將記錄條件傳送至記錄條件接受部255使之記憶,然後將比較條件傳送至比較條件接受部257使之記憶。當於s513未判斷為已輸入時(否),返回s513。
如圖30所示,從指示輸入部251接收到試驗條件的試驗條件接受部253,係記憶該接收到的試驗條件(s521),並且將試驗條件傳送至試驗機控制部259a(s523)。
試驗機控制部259a係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兩形狀比較部269的停止信號(後述)(s535),當未判斷為接收到停止信號時(否),試驗機控制部259a係判斷試驗機之折彎循環的合計次數(彎曲試驗開始後所實施之折彎循環的次數)是否已達試驗條件所指定之上限折彎次數(s537)。當於s537,試驗機控制部259a判斷為折彎次數未達上限折彎次數時(否),依據從試驗條件接受部253於s523所傳送的試驗條件而使驅動部61動作(試驗機控制部259a係使驅動部61動作以變化相應於試驗條件的攝像用折彎角度。試驗機控制部259係包含馬達驅動器),並且試驗機控制部259a係將驅動部61的動作資訊傳送至圖像接受部261a(s545a。如上所述,在此試驗機控制部259a係使驅動部61動作以變化相應於試驗條件的攝像用折彎角度,因此每逢試驗機的彎曲角度變化相應於試驗條件的攝像用折彎角度,就會將動作資訊傳送至圖像接受部261a)。在此動作資訊中,係包含:試驗機的折彎循環次數(是試驗片101的折彎試驗開始後第幾次的折彎循環動作中(例如1624次))、及試驗機的彎曲角度。當試驗機控制部259a於s537判斷為試驗機的折彎次數已達上限折彎次數時(是),使試驗機停止(s547)。
當試驗機控制部259a於s535判斷為接收到來自兩形狀比較部269的停止信號時(是),依據與停止信號建立關係而從兩形狀比較部269所傳送之目前圖像中之最小曲率半徑rm1、基準圖像中之最小曲率半徑rm2、試驗片的厚 度h,藉由上述的公式1和公式2,算出目前圖像中之表面之最大歪變量em1、基準圖像中之表面之最大歪變量em2(s539)(關於此rm1及rm2將於後說明)。
試驗機控制部259a係對於指示輸入部251進行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在此所求出之em1和em2、「停止信號接收」的文句、及至該時點為止的折彎次數的指示(s541),且輸出入使用者IF213係接受此s541的指示而顯示此等內容(s543)。之後,試驗機控制部259係使驅動部61的動作停止(s547)。
另一方面,攝像機381a係以預定的攝像周期拍攝彎曲試驗中的試驗片101,且將該攝影圖像資料傳送至圖像接受部261a。如圖31所示,圖像接受部261a係判斷是否已接收到來自攝像機381a的圖像資料(s551),當判斷為已接收到圖像資料時(是),判斷於s545a中是否已接收到從試驗機控制部259a所傳送的動作資訊(s553)。圖像接受部261a係當判斷為已接收到動作資訊時(是),生成將來自攝像機381a的圖像資料、和從試驗機控制部259a接收到之動作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的折彎角度)建立關聯而得的資訊備註圖像資料(s555a),且將該生成的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並列地傳送至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及圖像記憶部271a(s557)。於s557之後,返回s551。當於s551未判斷為接收到圖像資料時(否),返回s551。當於s553未判斷為已接收到動作資訊時(否),返回s553。
如圖25所示,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係判斷是否已從圖像接受部261a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s561),當判斷為已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是),係判斷從後述之圖像記憶部271a所傳送的比較有效性信號是否為「有效」(s563),當判斷為「有效」時(是),導出顯示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攝影圖像中之試驗片101之外緣的方程式等(s565)。此s565的動作係與上述之第一實施型態相同,故在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當於s561未判斷為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否),返回s561。當於s563中未判斷為比較有效性信號為「有效」時(否),返回s561。
於s565中導出方程式等的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係將該方程式等傳送至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s567)。
於s567接收到從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所傳送之前述方程式等的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如圖25所示,係求出存在於該方程式等上之位置中的曲率半徑(s569)。此s569的動作係與上述的第一實施型態相同,故在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係如以此方式算出的(y1、r1)、(y2、r2)、(y3、r3)‧‧‧(yn、rn)(惟n係自然數)般將y座標(y)及其位置的曲率半徑(r)彼此建立關聯後的曲率半徑資訊傳送至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s571)。
於s571接收到從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所傳送之曲率半徑資訊的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指明曲率半徑資訊(y1、r1)、(y2、r2)、(y3、r3)、‧‧‧(yn、rn)中之曲率半徑r為最小者(s573)。再者,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將曲率半徑最小的(ym、rm)(惟m係自然數)作為產生有最大之歪變的資訊而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s575)。於s575之後,返回s561。
另一方面,如圖32所示,圖像記憶部271a係判斷是否於s557接收到從圖像接受部261a所傳送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s581),當判斷為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是),從記錄條件接受部255讀取且取得於s515從指示輸入部251傳送至記錄條件接受部255且記憶之記錄條件(要記憶之圖像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範圍的最小角度及最大角度、開始記憶之折彎循環次數、要記憶之折彎循環的間隔(周期)),且判斷該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動作 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之彎曲角度)是否符合從記錄條件接受部255讀取取得之記錄條件(s582)。在s582中,係判斷該所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動作資訊中之「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是否相符於根據記錄條件所決定之應記錄之折彎循環次數(例如開始記憶之折彎循環次數若為第50次,要記憶之折彎循環的間隔(周期)為10次,則應記錄之折彎循環次數為第50次、第60次、第70次、第80次、‧‧‧),並且判斷動作資訊中之「試驗機的彎曲角度」是否包含在記錄條件之「要記憶之圖像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範圍的最小角度及最大角度」中。當於s582中判斷為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動作資訊符合記錄條件時(是),圖像記憶部271a係從比較條件接受部257讀取且取得從指示輸入部251傳送至比較條件接受部257且記憶的比較條件((a)顯示要將第幾次折彎循環次數的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b)顯示基準圖像與目前圖像之比較時序之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和最大折彎角度、(c)比較周期),且判斷該接收到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動作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的彎曲角度)中之顯示是在第幾次折彎循環中所拍攝而得之圖像的資訊(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是否符合該讀取且取得之比較條件中之(a)顯示要將第幾次折彎循環次數的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s583),當判斷為兩方之折彎循環次數一致時(是),圖像記憶部271a係將於s581判斷為已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基準圖像予以記憶(s585),且生成「無效」的比較有效性信號(s593)並將其並列地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及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s597),且返回s581。
當於s583未判斷為兩方的折彎循環次數一致時(否),圖像記憶部271a係將於s581中判斷為已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通常資料予以記錄(s587)。於s587之後,判斷該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動作資訊 (試驗機的折彎循環次數、試驗機的彎曲角度),是否符合根據從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讀取且取得之比較條件而決定之應比較之折彎循環次數(例如(a)顯示要將第幾次折彎循環次數的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作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若為60次,(c)比較周期為10次,則應比較之折彎循環次數為70次(=60+10)、80次、90次、100次、110次、‧‧‧)及(b)試驗機之最小折彎角度與最大折彎角度(s589),當判斷為包含時(是),生成「有效」的比較有效性信號(s591)並將其並列地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及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s592)。當於s589未判斷為包含時(否),前進至s593。
於s592之後,圖像記憶部271a係將自行記錄之基準圖像資料中具有與該接收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之折彎角度相同之折彎角度的基準圖像資料傳送至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s595)。
當於s581未判斷為接收到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時(否),返回s581。
於s595接收到從圖像記憶部271a所傳送之基準圖像資料的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係導出顯示該基準圖像資料中所含之試驗片101之外緣的方程式(s599)。另外,此s599的動作係與前述的s565相同,故在此省略說明。
於s599導出方程式的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係將該方程式傳送至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s601)。該傳送的方程式係被記憶於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中。
於s601接收到從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所傳送之方程式的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係與前述之s569同樣地算出相對於預定範圍之座標y的曲率半徑(s603)。
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係如以此方式算出的(y1、r1)、(y2、r2)、(y3、r3)‧‧‧(yn、rn)(惟n係自然數)般將y座標(y)及其位置 的曲率半徑(r)彼此建立關聯後的曲率半徑資訊傳送至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s605)。
接收到曲率半徑資訊的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與前述之s573中之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同樣地,指明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所算出之曲率半徑中之最小值(s607)。
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將s607中指明之最小曲率半徑與該時之座標y傳送至兩形狀比較部269(s609)。再者,於s609之後,返回s581。
兩形狀比較部269係如圖28所示,判斷於s592及s597從圖像記憶部271a所傳送之比較有效性信號是否為顯示「有效」者(s611),當判斷為接收到顯示有效的信號時(是),判斷於s575是否接收到從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所傳送之(ym、rm)(s613)。當於s613判斷為接收到(ym、rm)時(是),判斷於s609是否接收到從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所傳送之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資訊(ym、rm)(s615),當判斷為接收到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資訊(ym、rm)時(是),前進至s617。以下為了易於進行說明,乃將從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於s575所傳送的(ym、rm)設為(ym1、rm1),且將從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於s609傳送的(ym、rm)設為(ym2、rm2)進行說明。在s617中,係判斷rm1是否為rm2之預定倍率以下。具體而言,係判斷rm1是否為預定之倍率z與rm2相乘所得出的值(z×rm2)以下。另外,z係與上述之第一實施型態中的z相同,故在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當於s617判斷為rm1為(z×rm2)以下時(是),兩形狀比較部269係將(ym1、rm1)及(ym2、rm2)、與停止信號建立關聯並傳送至試驗機控制部259a(s619)。於s619接收到從兩形狀比較部269所發出之停止信號的試驗機控制部259a,如前所述,係從目前圖像中的最小曲率半徑rm1、基準圖像中 的最小曲率半徑rm2、試驗片的厚度h,藉由上述之公式1及公式2,算出目前圖像中之表面的最大歪變量em1、基準圖像中之表面的最大歪變量em2(s539),且對於指示輸入部251進行於輸出入使用者IF213顯示在此所求出的em1和em2、「接收停止信號」的文句、及至該時點為止的折彎次數的指示(s541),且輸出入使用者IF213係接受此s541的指示而顯示此等內容(s543)。之後,試驗機控制部259係使驅動部61的動作停止(s547)。
當於s611未判斷為比較有效性信號係顯示「有效」者時(否),返回s611。當於s613未判斷為接收到(ym、rm)時(否),返回s613。當於s615未判斷為接收到(ym、rm)時(否),返回s615。當於s617未判斷為rm1為(z×rm2)以下時(否),返回s611。
綜上所述,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係進行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例如圖19之(a)→(b)→(c)→(b)→(a))的變形試驗,該變形循環係設想為在各次使試驗體(在此係試驗片101)產生相同之變形,並且該變形試驗機係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伴隨著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的增加而變化乙事者,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攝像手段(在此係攝像機381a),係生成拍攝試驗體(試驗片101)而得的攝像資料;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在此係圖像記憶部271a),係記憶基準資料(在此係基準攝像資料),該基準資料係為在基準次數(作為比較條件輸入之(a)顯示要以第幾次折彎循環次數之動作中所拍攝的圖像為基準圖像的折彎循環次數)中攝像手段(攝像機381a)拍攝試驗體(試驗片101)而得之基準攝像資料、或根據基準攝像資料所算出之顯示基準次數中之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變形狀態之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該基準次數係為作為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之基準之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在此係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根 據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在此係於s607所指明之最小曲率半徑);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在此係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根據在比基準次數更多之實施次數的檢測次數中拍攝試驗體(試驗片101)而得的檢測攝像資料(目前圖像),而算出顯示檢測次數中之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變形狀態之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於s573所指明的最小曲率半徑);及變化檢測手段(在此係兩形狀比較部269),係根據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和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檢測出在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具有:基準數式導出手段(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形狀之數式的基準數式(於s599所導出的方程式);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係根據經由基準數式導出手段(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275)所導出之基準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之基準變形程度(前述之(y1、r1)、(y2、r2)、(y3、r3)‧‧‧(yn、rn));及基準變形程度選擇手段(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79),係從經由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77)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之基準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具有:檢測數式導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係根據檢測攝像資料(目前圖像)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試驗片 101)之形狀之數式的檢測數式(於s565所導出的方程式);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係根據經由檢測數式導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所導出之檢測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檢測變形程度(前述的(y1、r1)、(y2、r2)、(y3、r3)、‧‧‧(yn、rn));及檢測變形程度選擇手段(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係從經由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之檢測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rm1)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rm2)為顯示試驗體(試驗片101)之形狀的曲率半徑。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依據屬於相對於檢測次數變形資料(rm1)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rm2)之一方(rm2)之另一方(rm1)的比例(rm1/rm2)的變化比例,而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依據前述一方(rm2)乘上預定之值z所得出的值(z×rm2)或將前述一方除以預定之值所得出的值、和前述另一方(rm1)之間的大小,而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當檢測出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時(於s617判斷為rm1為(z×rm2)以下時 (是)),中止變形試驗(於s535接收到來自兩形狀比較部269的停止信號時,經由s539、s541、s543而到達s547)。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攝像手段(攝像機381a)係循環進度在相同或不同的循環中以不同的攝像時序拍攝者,該循環進度(在此係使用變形循環中顯示試驗體之變形之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上表面55a所屬的平面與上表面85a所屬的平面所構成的角度)作為顯示變形循環中之目前的狀況已進展何種程度的程度)係為一個變形循環內之經過程度;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係將基準資料(在此係基準攝像資料)與屬於該基準資料之拍攝時之循環進度(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予以記憶;且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在此係s595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該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係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讀取檢測攝像循環進度相同或最接近之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而得的基準資料,該檢測攝像循環係為檢測攝像資料之攝像之循環進度;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根據基於基準資料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基準攝像資料)而檢測者,該基準資料係經由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s595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所讀取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有生成關聯建立資料(於s555a中所生成之資訊備註圖像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a),該關聯建立資料係將攝像手段(攝像機381a)所拍攝的攝像資料、及包含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之彎曲角度)之該拍攝時之變形動作資訊(包含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及試驗機之彎曲角度的動作資訊)建立關聯而得者;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係將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a)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資訊 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循環進度(試驗機的彎曲角度)作為基準攝像循環進度而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係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a)所生成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相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基準資料而予以記憶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係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圖像接受部261a)所生成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試驗機之折彎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不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作為通常資料而予以記憶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接受資料指明資訊(在此係記錄條件)的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在此係包含指示輸入部251及記錄條件接受部255而成),該資料指明資訊係顯示作為通常資料和基準資料記憶之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之彎曲角度)者;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係記憶與藉由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記錄條件接受部255)所接受之資料指明資訊(記錄條件)相符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記憶要否判斷手段(s582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所包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當記憶要否判斷手段(s582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判斷為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符合 資料指明資訊(記錄條件)時,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係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接受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的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在此係包含指示輸入部251及比較條件接受部257而成),該判斷對象條件係指明判斷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之變形是否變化的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試驗機的彎曲角度);在包含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被生成時,判斷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但在包含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被生成時則不進行判斷。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要否信號產生手段(s591及s593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該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是否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的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且產生顯示是否符合的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且依據要否信號產生手段(s591及s593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所產生的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而決定是否要判斷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要否信號產生手段(s591及s593中的圖像記憶部271a)係將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傳送至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且變化檢測手段(兩形狀比較部269)係依據要否信號(比較有效性信號),而決定是否要檢測試驗體(試驗片101)所產生的變形變化乙事。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當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時,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263、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265、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267)不算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s573中所指明之最小曲率半徑)。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當關聯建立資料(資訊備註圖像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指示輸入部251、比較條件接受部257)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比較條件)時,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s595中之圖像記憶部271a)不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圖像記憶部271a)讀取基準資料。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變形循環係重複繞著屬於通過試驗體(試驗片101)之虛擬直線的折彎線(圖19(a)中平面P與試驗體(試驗片101)之主表面的交線)而將試驗體(試驗片101)予以折彎乙事者,且攝像手段(攝像機381a)的攝像方向係與折彎線大致平行。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試驗體(試驗片101)係形成具有包含折彎線之主表面的薄膜狀或片狀者。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更具備照明手段(照明部351),該照明手段係與攝像手段(攝像機381)隔著試驗體(試驗片101)從相反方向平行於折彎線照射試驗體(試驗片101)。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係具備:第一安裝板(在此係另一方安裝板85),係具有第一安裝面(在此係上表面85a),係供試驗體(在此係試驗片101)安裝;及第一緣部(85ae),係存在於第一線段(緣部85ae所存在的線段)上之第一安裝面(上表面85a)的緣部; 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係具有:第二安裝面(在此係上表面55a),係供試驗體(試驗片101)安裝;及第二緣部(緣部55ae),係存在於第二線段(緣部55ae所存在的線段)上之第二安裝面(上表面55a)的緣部;支撐手段(在此係包含導軌31a、31b、滑動部45a、45b、一方支撐軸43、安裝部53a、53b、驅動軸73、安裝部83a、83b、連結構件94、96而構成),係以在第一緣部(緣部85ae)與第二緣部(緣部55ae)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試驗片101)跨設之間隙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和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俾使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相對的位置同時可使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可使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轉動手段(在此係包含驅動部61、驅動軸73、塊材97a、97b、塊材98a、98b、連結構件94、96、鏈結軸92、角度構件93、95而構成),係使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使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藉由使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從而在使存在於第一緣部(緣部85ae)與第二緣部(緣部55ae)之間之試驗體(試驗片101)之部分變形的變形試驗中,使以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為二邊之虛擬之四角形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產生變化;且無論對象區域之該絕對位置的變化為何,對象區域相對於攝像手段(攝像機381)之相對的位置係大致相同。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攝像手段(攝像機381a)係安裝於絕對位置會變化之第一緣部(緣部85ae)及/或第二緣部(緣部55ae)者(在此係間接地安裝)。
在具有第二實施型態之控制部201a的本試驗機1中,支撐手段(導軌31a、31b、滑動部45a、45b、一方支撐軸43、安裝部53a、53b、驅動軸73、安裝部83a、83b、連結構件94、96)係具有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連結構件94、96),該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係以可繞著包含第一線段的第一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第一安裝板(另一方安裝板85),並且以可繞著包含第二線段的第二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第二安裝板(一方安裝板55),且將第一直線與第二直線之間之距離保持為一定,且攝像手段(攝像機381)係安裝於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連結構件94、96)(在此係間接地安裝)。
茲於圖33顯示一個實驗例之結果的曲線圖。在該曲線圖的橫軸上取折彎次數、縱軸上則取表面的最大歪變量。此外,依折彎角度的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90度繪出曲線。從此曲線圖可明瞭,當折彎角度較大時,會有表面之最大歪變量較大的傾向(該折彎角度中的曲率半徑較小。請參照***曲線圖的三個圖)。此外,當折彎次數增加時,表面的最大歪變量就會增加。再者,隨著折彎次數的增加,表面之最大歪變量之變化的程度(相對於折彎次數之表面之最大歪變量的傾斜)看來亦變大。尤其在90度的折彎角度中,當折彎次數超過某程度時,表面之最大歪變量之變化的程度顯著地變大。一般而言,曲率半徑的大小被認為取決於其試料的物性,因此曲率半徑的變化有可能呈現物性的變化。因此,意味著某種損傷的徵兆,本試驗機所進行的試驗,也許可事前察覺某種損傷。
61:驅動部
201:控制部
213:輸出入使用者介面
251:指示輸入部
253:試驗條件接受部
255:記錄條件接受部
257:比較條件接受部
259:試驗機控制部
261:圖像接受部
263:目前圖像形狀辨識部
265:目前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
267:目前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
269:兩形狀比較部
271:圖像記憶部
275:基準圖像形狀辨識部
277:基準圖像曲率半徑算出部
279:基準圖像最小曲率半徑指明部
381:攝像機

Claims (25)

  1. 一種變形試驗機,係進行實施複數次變形循環的變形試驗,該變形循環係設想為在各次使試驗體產生相同變形,並且該變形試驗機係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伴隨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的增加而發生變化乙事者,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
    攝像手段,係生成拍攝試驗體而得的攝像資料;
    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基準資料,該基準資料係為在基準次數中攝像手段拍攝試驗體而得的基準攝像資料、或根據基準攝像資料所算出之顯示基準次數中之試驗體之變形狀態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該基準次數係為作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之基準之變形循環之實施次數;
    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算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
    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根據在屬於較基準次數更多之實施次數之檢測次數中拍攝試驗體而得的檢測攝像資料,而算出顯示檢測次數中之試驗體之變形狀態的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及
    變化檢測手段,係根據基準次數變形資料及檢測次數變形資料,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基準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具有:
    基準數式導出手段,係根據基準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之形狀之數式的基準數式;
    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係根據藉由基準數式導出手段所導出的基準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基準變形程度;及
    基準變形程度選擇手段,係從藉由基準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所算出之至少二 個以上的基準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基準次數變形資料。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係具有:
    檢測數式導出手段,係根據檢測攝像資料而導出屬於顯示試驗體之形狀之數式的檢測數式;
    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係根據藉由檢測數式導出手段所導出的檢測數式而算出顯示試驗體之至少二個以上之部分中之變形程度的檢測變形程度;及
    檢測變形程度選擇手段,係從藉由檢測變形程度算出手段所算出之至少二個以上的檢測變形程度,選擇被判斷為變形程度為最大者作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及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係顯示試驗體之形狀的曲率或曲率半徑。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變化檢測手段係依據屬於相對於檢測次數變形資料和基準次數變形資料之一方之另一方之比例的變化比例,而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依據前述一方乘上預定之值得出的值或將前述一方除以預定之值得出的值、與前述另一方之間的大小,而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變化檢測手段係當檢測出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在基準次數與檢測次數之間發生變化乙事時,中止變形試驗。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7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攝像手段係循環進度於相同或不同的循環中以不同的拍攝時序拍攝者,該循環進度係為一個變形循環內之經過程度;
    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將基準資料與屬於該基準資料之拍攝時之循環進度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並記憶;
    且該變形試驗機係具備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該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係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與檢測攝像循環進度相同或最近的基準攝像循環進度建立關聯而得的基準資料,該檢測攝像循環進度係為檢測攝像資料之攝像之循環進度;
    變化檢測手段係根據基於基準資料的基準次數變形資料而檢測者,該基準資料係藉由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所讀取者。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有生成關聯建立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該關聯建立資料係將攝像手段所拍攝的攝像資料、與包含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之該拍攝時之變形動作資訊建立關聯而得者;
    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將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循環進度作為基準攝像循環進度而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者。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的關聯建立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相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作為基準資料而予以記憶者。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當關聯建立資料生成手段所生成之關聯建立資料中之該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之變形循環次數與基準次數不同時,將關聯建立資料作為通常資料而予以記憶者。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備接受資料指明資訊的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該資料指明資訊係顯示作為通常資料和基準資料記憶之關聯建立資料的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者;
    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與藉由資料指明資訊接受手段所接受之資料指明資訊相符的關聯建立資料者。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備:
    攝像判定手段,係判斷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及
    攝像命令手段,係當被攝像判斷手段判斷為變形試驗中之變形循環次數和循環進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時,命令攝像手段進行拍攝;
    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包含攝像手段依據攝像命令手段所下達之命令所拍攝之攝像資料的關聯建立資料者。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備記憶要否判斷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所包含的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資料指明資訊;
    當被記憶要否判斷手段判斷為變形動作資訊符合資料指明資訊時,基準資料記憶手段係記憶該關聯建立資料。
  15. 如請求項9至請求項14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備接受判斷對象條件的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該判斷對象條件係指明判斷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的變形循環次數及/或循環進度者;
    在包含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受到之判斷對象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被生成時,判斷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是否變化,但在包含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之變形動作資訊的關聯建立資料被生成時則不進行判斷。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備要否信號產生手段,該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係判斷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是否符合判斷 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受到的判斷對象條件,且產生顯示是否符合的要否信號;
    且依據要否信號產生手段所產生的要否信號,而決定是否要判斷試驗體所產生的變形是否變化。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要否信號產生手段係將要否信號傳送至變化檢測手段;
    變化檢測手段係依據要否信號,決定是否要檢測試驗體所產生之變形發生變化乙事。
  18. 如請求項15至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當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收到之判斷對象條件時,檢測次數變形資料算出手段不算出檢測次數變形資料。
  19. 如請求項15至請求項18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當關聯建立資料中所含的變形動作資訊不符合判斷對象條件接受手段所接收到的判斷對象條件時,對象基準資料讀取手段不從基準資料記憶手段讀取基準資料。
  20.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9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變形循環係重複繞著屬於通過試驗體之虛擬直線的折彎線而將試驗體予以折彎乙事者,且攝像手段的攝像方向與折彎線大致平行。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試驗體係形成具有包含折彎線之主表面的薄膜狀或片狀者。
  22.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變形試驗機,更具備照明手段,該照明手段係與攝像手段隔著試驗體從相反方向平行於折彎線照射試驗體。
  23.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22中任一項所述之變形試驗機,係具備:
    第一安裝板,係具有:第一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及第一緣部,係存在於第一線段上之第一安裝面的緣部;
    第二安裝板,係具有:第二安裝面,係供試驗體安裝;及第二緣部,係存在於第二線段上之第二安裝面的緣部;
    支撐手段,係以在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形成供試驗體跨設之間隙之方式支撐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俾使第一線段和第二線段彼此平行且保持相對的位置同時可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可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及
    轉動手段,係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
    通過使第一安裝板以第一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二線段相對地轉動、及/或使第二安裝板以第二線段為中心相對於第一線段相對地轉動,從而在使存在於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之間之試驗體的部分變形的變形試驗中,使以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為二邊之虛擬之四角形之對象區域的絕對位置產生變化;
    無論對象區域之該絕對位置的變化為何,相對於攝像手段之對象區域之相對的位置係大致相同。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攝像手段係安裝於絕對位置會變化的第一緣部及/或第二緣部。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變形試驗機,其中,支撐手段係具有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該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係以可繞著包含有第一線段之第一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有第一安裝板,並且以可繞著包含有第二線段之第二直線轉動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安裝有第二安裝板,且將第一直線與第二直線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
    攝像手段係安裝於兩緣部位置關係保持構件。
TW109129976A 2019-08-29 2020-08-31 變形試驗機 TWI751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6467 2019-08-29
JP2019156467 2019-08-29
WOPCT/JP2020/000093 2020-01-06
PCT/JP2020/000093 WO2021038898A1 (ja) 2019-08-29 2020-01-06 変形試験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3327A true TW202113327A (zh) 2021-04-01
TWI751676B TWI751676B (zh) 2022-01-01

Family

ID=74684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976A TWI751676B (zh) 2019-08-29 2020-08-31 變形試驗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6993B2 (zh)
JP (1) JP7127786B2 (zh)
KR (1) KR102414313B1 (zh)
CN (1) CN112752963B (zh)
TW (1) TWI751676B (zh)
WO (1) WO20210388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43579B2 (en) * 2016-11-09 2021-10-12 Ohio State Innovation Foundation Bending apparatus for material testing and micro-CT imaging
JP2022134590A (ja) * 2021-03-03 2022-09-15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材料試験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2881B2 (ja) * 1978-04-07 1984-10-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位置サ−ボ制御装置の起動制御装置
US5101655A (en) * 1990-06-29 1992-04-07 Harvard Industries-The Kingston Warren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eatherstrip wear testing
JP3445630B2 (ja) * 1992-09-28 2003-09-08 藤倉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のたわみ特性の評価方法
DE4232982C2 (de) * 1992-10-01 1994-08-25 Weinhold Wolfgang P M Sc Dipl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der Verformbarkeit der Oberfläche eines Meßgegenstandes
JPH10202736A (ja) 1997-01-27 1998-08-04 Tsutsunaka Plast Ind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シートの冷間折曲げ装置
JP3725714B2 (ja) * 1998-11-05 2005-12-14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引張り試験方法及び引張り試験装置
JP2001021470A (ja) 1999-07-07 2001-01-26 Bridgestone Corp 亀裂成長量の評価装置及び評価方法
JP2003166923A (ja) * 2001-11-30 2003-06-13 Akashi Corp 硬さ試験機及び硬さ試験方法
DE10214756B4 (de) * 2002-04-03 2011-06-16 Mettler-Toledo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Durchführen von dynamisch-mechanischen Analysen
JP2004205248A (ja) * 2002-12-24 2004-07-22 Toyota Motor Corp 引張り試験方法及び装置
US7036364B2 (en) * 2003-09-25 2006-05-0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strain
JP3904082B2 (ja) * 2003-04-14 2007-04-11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材料試験機
JP4136774B2 (ja) * 2003-04-28 2008-08-2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材料試験機
JP4429088B2 (ja) * 2004-06-11 2010-03-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物体識別情報出力装置及び物体識別情報出力方法
US7080561B2 (en) * 2004-09-27 2006-07-25 The Boeing Company Visual documentation of micro-cracks during tensile coupon testing
JP4864754B2 (ja) * 2007-02-08 2012-02-0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引張り試験方法及び装置
JP4858370B2 (ja) * 2007-09-11 2012-01-18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材料パラメータ導出装置及び材料パラメータ導出方法
JP5024152B2 (ja) * 2007-10-16 2012-09-1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張り剛性測定用圧子、張り剛性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451984A (zh) * 2007-11-30 2009-06-10 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钢材淬透性曲线的自动/半自动测量方法及其装置
JP4901717B2 (ja) * 2007-12-28 2012-03-2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伸びフランジ性の異方性評価方法
JP5029424B2 (ja) * 2008-02-28 2012-09-19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張り剛性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343219B2 (ja) * 2008-03-27 2013-11-13 福岡県 ひずみ計測方法、ひずみ計測システム
JP5495516B2 (ja) * 2008-06-20 2014-05-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ゴム材料の変形挙動予測装置及びゴム材料の変形挙動予測方法
JP5475400B2 (ja) * 2009-06-18 2014-04-16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局部応力測定方法及び樹脂材料の応力−歪み曲線を導出する方法ならびに樹脂成形品の寿命予測方法
JP5294082B2 (ja) * 2009-08-24 2013-09-18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曲げ限界ひずみ測定法、曲げ割れ判定方法、及び曲げ割れ判定プログラム
JP5645051B2 (ja) * 2010-02-12 2014-12-24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画像処理装置
CN102803922B (zh) * 2010-03-16 2015-04-08 Ntn株式会社 滚动接触金属材料的剪切疲劳特性的评价方法、采用它的疲劳极限面压力的推算方法和装置
US8844367B2 (en) * 2010-06-02 2014-09-30 Kumamoto University Micromaterial strain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for
AU2011314335A1 (en) * 2010-06-25 2013-01-31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Pathogen detection
JP5545139B2 (ja) * 2010-09-07 2014-07-09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材料試験機および材料試験機における変位量測定方法
JP2012141283A (ja) * 2010-12-14 2012-07-26 Kobe Steel Ltd 変態塑性係数測定装置および変態塑性係数測定方法
JP5710997B2 (ja) * 2011-02-04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疲労限度特定システムおよび疲労限度特定方法
TWI648532B (zh) * 2011-08-29 2019-01-21 美商安美基公司 用於非破壞性檢測-流體中未溶解粒子之方法及裝置
JP5419232B2 (ja) 2011-09-07 2014-02-19 ユアサシステム機器株式会社 面状体の曲回試験装置。
JP5455076B2 (ja) 2011-09-19 2014-03-26 ユアサシステム機器株式会社 面状体の捩回試験装置
JP6041417B2 (ja) 2011-12-16 2016-12-07 ユアサシステム機器株式会社 恒温試験装置
US9107963B2 (en) * 2012-04-13 2015-08-18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Heteromultivalent nanoparticle compositions
US9833518B2 (en) * 2012-04-13 2017-12-05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Heteromultivalent particle compositions
JP2014126358A (ja) * 2012-12-25 2014-07-07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軸引張試験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装置
JP5942881B2 (ja) 2013-02-14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被測定物の疲労き裂の自動計測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63806B2 (ja) * 2013-03-19 2017-07-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検査装置、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装置用のプログラム
JP6236819B2 (ja) * 2013-03-19 2017-11-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検査装置、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装置用のプログラム
JP6160334B2 (ja) * 2013-07-29 2017-07-12 株式会社Ihi 高温割れ評価装置及び試験片
JP2015042708A (ja) * 2013-08-26 2015-03-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発泡シート
JP5968380B2 (ja) 2014-08-16 2016-08-10 ユアサシステム機器株式会社 折り曲げ試験機
TW201614210A (en) 2014-10-11 2016-04-16 Yuasa System Kiki Co Ltd Folding Test Machine
JP2016200550A (ja) * 2015-04-14 2016-12-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試験装置及び試験方法
US20170052097A1 (en) * 2015-08-17 2017-02-23 Mediatek Inc. Shape-sensing system having sensor strip and deformable object
JP6883940B2 (ja) * 2015-10-09 2021-06-09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物品、物品の製造方法、物品の取り付け方法
KR101753615B1 (ko) 2015-10-26 2017-07-06 주식회사 이노테크 양방향 접이식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의 벤딩 시험장치
US11440349B2 (en) * 2015-10-27 2022-09-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and crosslinked rubber composition
US10190865B2 (en) * 2016-01-27 2019-01-2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Verifying end effector flatness us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KR101777792B1 (ko) * 2016-06-30 2017-09-12 울산과학기술원 유연소자의 신뢰성 평가 시험장치
JP6797599B2 (ja) * 2016-08-12 2020-12-09 学校法人 芝浦工業大学 材料の変形特性値を測定する方法
JP6866791B2 (ja) * 2016-12-20 2021-04-28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靱性予測装置、靱性予測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890861B1 (ko) * 2016-12-21 2018-08-22 주식회사 포스코 홀 확장 시험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DE102017107270A1 (de) * 2017-04-05 2018-10-11 Asmec Advanced Surface Mechanics Gmbh Verfahren zur Analyse von Oberflächenmessungen
JP2020519928A (ja) * 2017-05-08 2020-07-02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構造を測定する方法、検査装置、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9011995A (ja) * 2017-06-29 2019-01-24 公益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剛性検出装置、剛性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90019487A (ko) * 2017-08-18 2019-02-27 주식회사 포스코 구멍 확장 실험용 펀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구멍 확장 실험장치
JP6912790B2 (ja) 2017-08-24 2021-08-04 ユアサシステム機器株式会社 変形試験器
US11119016B2 (en) * 2017-10-18 2021-09-14 Suzhou H-C Soil &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Imag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f specimen based on sub-pixel corner detection
JPWO2019111736A1 (ja) * 2017-12-08 2021-01-1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測定装置、接合システムおよび測定方法
CN108593471A (zh) * 2018-06-21 2018-09-28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柔性屏弯折测试装置
JP2020000093A (ja) * 2018-06-27 2020-01-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
JP7180850B2 (ja) 2018-10-30 2022-11-30 ユアサシステム機器株式会社 変形試験器
US11725932B2 (en) * 2019-06-25 2023-08-1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Video extensometer system with reflective back screen
CN110398424A (zh) 2019-07-19 2019-11-01 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柔性待测物的抗折弯强度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2963B (zh) 2024-05-24
KR20210027245A (ko) 2021-03-10
TWI751676B (zh) 2022-01-01
WO2021038898A1 (ja) 2021-03-04
US20210215586A1 (en) 2021-07-15
KR102414313B1 (ko) 2022-06-28
US11326993B2 (en) 2022-05-10
JPWO2021038898A1 (ja) 2021-09-27
JP7127786B2 (ja) 2022-08-30
CN112752963A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13327A (zh) 變形試驗機
CN103688530B (zh) 用于生成和评估图像的方法
CN105512604B (zh) 用于脸部确认的方法和计算装置
US20150271469A1 (en) Image 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camera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cameras
JP4732299B2 (ja) 特定被写体像の検出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1244046A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473047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2081374A3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JP2009199049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9268086A (ja) 撮像装置
JP2018055370A (ja) 検査装置
JP5920264B2 (ja) 画像特定装置、画像特定システム、画像特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955235B2 (en) Distance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method
JP2013132026A5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61729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3187282A1 (ja) 撮像画像表示装置、撮像画像表示方法、記録媒体
JP2016004241A (ja) 画像撮影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撮影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7667522A (zh) 调整活动图像的长度
CN108734065B (zh) 一种手势图像获取设备及方法
CN103581538B (zh) 数字拍摄设备和控制所述数字拍摄设备的方法
US20150178589A1 (en)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igital imag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14150348A (ja) 撮影装置
JP2017133852A (ja) 三次元形状測定装置
JP2006115322A5 (zh)
KR20170048491A (ko) 이동체의 거동 계측 방법 및 거동 계측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