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7182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37182B
CN110737182B CN201911084518.7A CN201911084518A CN110737182B CN 110737182 B CN110737182 B CN 110737182B CN 201911084518 A CN201911084518 A CN 201911084518A CN 110737182 B CN110737182 B CN 110737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roller
image forming
conveying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45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37182A (zh
Inventor
远藤昭孝
山本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804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9935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241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985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242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5594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242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5594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737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7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37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7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7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deskewing or alig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8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duplex mo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双面传送路径,已经经过成像单元的片材沿着所述双面传送路径被再次传送到成像单元;薄板,其具有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延伸的形状,其中,薄板包括装配部和接合部,装配部在薄板的沿纵向方向的一侧上沿着与薄板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接合部位于薄板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侧上;辊,其构造成倾斜地传送片材,使得片材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端抵接在薄板上;以及引导单元,其构造成形成双面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引导沿着双面传送路径传送的片材。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本申请是名称为“成像设备”、申请日为2016年4月8日、申请号为201610216809.7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具有这样的机构,所述机构用于在片材的相对表面上成像时使在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沿着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移位。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7-62960讨论了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双面打印并且具有这样的机构,所述机构用于通过使片材转回而使在一面上打印有图像的片材沿着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移位。如图6所示,由对准辊对902传送通过给送辊901拾取的片材C。转印辊90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一面上,然后定影辊904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S上。
在双面成像的情况下,在由排出反转辊905传送的片材S的后端边缘经过点C之后,排出反转辊905反向旋转(使旋转方向反转)。随后,通过斜送辊906使片材S沿着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即,沿着片材S的宽度方向)朝向一侧移位并且抵接在基准引导件910上。
因此,在确保片材S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精度的状态下,由再给送辊907将片材S传送到用于第一表面的传送路径,然后将片材S传送到对准辊对902。随后,在由转印辊903和定影辊904在片材S的背面上成像之后,由排出反转辊905将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909上。
然而,期望进一步改进基准引导件的位置对准的构造。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用于在片材上成像的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构造成用以在片材上成像;双面传送路径,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在成像单元在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成像之前经过所述双面传送路径;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构造成用以接触片材的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所述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双面传送路径上;以及能够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的反转辊对,所述反转辊对构造成用以在反向旋转期间将片材传送到所述双面传送路径,所述反转辊对具有驱动轴以及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同轴地布置在驱动轴上并且能够与驱动轴一起旋转,其中,与第一辊相比,第二辊沿着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布置在更加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辊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辊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在片材上成像的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构造成用以在片材上成像;双面传送路径,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经过所述双面传送路径,以使成像单元在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成像;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构造成用以接触片材的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所述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双面传送路径上;能够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的第一辊单元,所述第一辊单元具有驱动轴以及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同轴地布置在驱动轴上并且能够与驱动轴一起旋转;第二辊单元,所述第二辊单元构造成用以与第一辊单元配合地形成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辊单元的旋转中心竖向地布置在第一辊单元的旋转中心下方;以及第三辊单元,所述第三辊单元构造成用以与第一辊单元配合地形成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辊单元的旋转中心竖向地布置在第一辊单元的旋转中心上方,其中,在第一辊单元正向旋转时,在第一夹持部处朝向成像设备的外部传送片材,在第二夹持部处朝向双面传送路径传送片材,并且,与第一辊相比,第二辊沿着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布置在更加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辊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辊的外径。
参照附图,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图解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反转转回辊对。
图2图解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反转转回辊的正向旋转和片材传送方向。
图3图解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反转转回辊的反向旋转和片材传送方向。
图4是图解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A、5B和5C图解了应用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三连辊构造。
图6是图解常规成像设备的截面图。
图7是图解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图解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9A、9B和9C是图解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方向的截面图。
图10是图解从设备本体前侧观察的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11是图解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示意图。
图12是图解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13是图解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截面图。
图14是图解从设备本体后侧观察的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透视图。
图15是图解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16是图解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示意图。
图17是图解从设备本体后侧观察的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19是图解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整体构造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图解双面传送单元的透视图。
图21是图解管控构件的透视图。
图22A是图解芯部框架的透视图,图22B是图解芯部框架的附接部的放大图。
图23是图解从下方观察的芯部框架的透视图。
图24A是图解当双面传送引导件闭合时的双面传送单元的透视图,图24B是图解当双面传送引导件打开时的双面传送单元的透视图。
图25A是图解根据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芯部框架的透视图,图25B是在图25A中图解的点划线标注部分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26是图解根据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斜送辊引导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文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首先,将在下文描述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所涉及的构造的附图。图4是图解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附图的右侧是成像设备的前侧,附图的左侧是成像设备的后侧。
图1图解了从由图4所示的粗箭头表示的方向观察的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反转转回辊和对向辊之间的关系。图2和图3图解了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在片材传送期间的反转转回辊、对向辊和片材之间的关系。图2图解了朝向成像设备的外部传送片材的状态。图3图解了朝向成像设备的内部传送片材的状态。
以下将参照图4描述从给送片材S开始,一直到排出片材S为止的操作。首先,由对准辊对702传送由给送辊701拾取的片材S。然后,由转印辊70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一面上,随后由定影辊704加热调色剂图像并将其定影到片材S上。垂直于由对准辊对702传送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方向被称作片材S的宽度方向。片材宽度方向与感光鼓703a的轴向方向相同。对准辊对702与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703a上的图像同步地传送片材S。
随后,由布置在驱动轴105c上的反转转回辊105-a(第一驱动辊)和反转转回辊105-a'(第二驱动辊)传送片材S。然后,在片材S经过定影辊704并且片材S的后端边缘经过点(分支点)A之后,同轴布置的反转转回辊105-a和105-a'使旋转方向从L(逆时针方向)反转为R(顺时针方向)。
如图1所示,转回辊105-a'的外径大于转回辊105-a的外径。考虑到在片材传送期间由于两个转回辊之间过大的外径差以及诸如卡纸这样的传送故障而对片材S造成的损坏,理想的是转回辊105-a'的外径与转回辊105-a之间的外径之比约为1.005至1.025。换言之,理想的是转回辊105-a'的外径为转回辊105-a的外径的1.005倍至1.025倍。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转回辊105-a的外径为Φ12,而转回辊105-a'的外径为Φ12.15。转回辊105-a和105-a'设置成使得它们能够与驱动轴105c一体地旋转,所述驱动轴105c能够在从产生驱动力的马达M(驱动单元)接收旋转驱动力时沿着正向方向(L方向)和反向方向(R方向)旋转。通过转回辊105-a和105-a'的旋转来驱动转回从动辊105-b(第一从动辊和第二从动辊)。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转回辊105-a和105-a'以及转回从动辊105-b构造成反转辊对。
当转回辊105-a和105a'反向旋转时,沿着双面传送路径传送在一面(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已通过双面传送路径的片材S被再次传送到成像单元(转印辊703和感光鼓703a),并且在背面(在第一表面的相对侧的第二表面)上成像。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704,所述定影辊704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布置在成像单元和反转辊对之间。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双面传送路径设置有斜送辊对705以作为将片材S朝向成像单元传送的传送辊对。斜送辊对705中的一个辊沿着用于使片材S接触基准引导件(引导构件)710的方向倾斜地布置。因此,斜送辊对705倾斜地传送片材S,以使片材S的侧端部(沿着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与基准引导件(引导构件710)的接触部(接触部分)相接触。然后,当斜送辊对705相对于片材传送方向倾斜地传送片材S时,片材S被朝向成像单元传送并且片材S的一个侧端部接触到基准引导件710。基准引导件710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布置。当片材S的端部接触基准引导件710时,片材S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被对准。术语“倾斜”也表示相对于基准引导件710具有倾斜度。
在仅通过反转辊对沿着旋转方向L(由图4所示的箭头表示)旋转来传送片材S的区段XL(由图4所示的双向箭头表示)(沿着反向传送路径从用作成像单元的传送单元的定影辊704的夹持部到分支点A的距离)中,在由于转回辊105-a和105-a'之间的外径差而使片材S沿着左上方向(方向C(由箭头C表示))微小地旋转(转动)的同时传送片材S,如图2所示。在由反转辊对和定影辊704的夹持部保持和传送片材S时,定影辊704提供比反转辊对更大的传送力。因此,片材S被无倾斜地传送并且反转辊对滑抵片材S。
然后,在转回辊105-a和105a'使旋转方向从L反转为R之后,在区段XR(由双向箭头XR表示)(从转回辊105-a和105-a'的夹持部到斜送辊对705的夹持部的距离)中,旋转方向从L反转为R,如图3所示。因此,在使片材S沿着图3所示的左下方向(方向C')微小地旋转(转动)的同时传送片材S。更具体地,反向旋转的反转辊对在使片材S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微小地旋转的同时倾斜地传送片材S。因此,传送片材S以使得片材S的侧端部沿着宽度方向更加接近基准引导件301和基准引导件710。
如图4所示,以成像单元的定影辊704的定影夹持部和反转辊对之间的反转传送路径上的分支点A为起点,从反转传送路径分支出双面传送路径。
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将仅由反转辊对传送的片材S的传送距离XL设定为小于距离XR。更具体地,因为转回辊105-a反转之后的距离XR比距离XL长,所以片材S在被移位到图3中的左侧的同时进行传送。沿着片材S移位的方向设置用于确定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其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上的位置的基准引导件301(引导构件)。因此,在片材S由转回辊105-a和105-a'微小地旋转的同时被倾斜地传送的片材S更加接近基准引导件301。然后,在侧端部沿着基准引导件301的接触部运动(与之接触)的同时,片材S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与基准引导件301对准。
当由转回辊105-a和105-a'传送的片材S的前端边缘到达斜送辊对705时,片材S在朝向基准引导件710移位以用于确定片材S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由斜送辊对705进一步传送。随后,在通过基准引导件710使片材S的位置相对于基准被对准的状态下,片材由再给送辊706传送到对准辊对702,随后由转印辊703和定影辊704在片材S的背面上成像。然后,挡板707沿着由图4所示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旋转。片材S由排出辊对708排出到成像设备外部的排出托盘709上。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沿着宽度方向布置在远离基准引导件301和710的接触部的一侧的转回辊105-a'的外径大于转回辊105-a的外径。此外,能够通过使斜送辊对705中的一个辊朝向基准引导件710倾斜来增加片材S的移位量(倾斜传送的量)。结果,片材S能够可靠地接触基准引导件301和710,从而确保片材S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精度。
尽管在上述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转回辊105-a和105a'之间的外径不同并且斜送辊对705中的一个辊朝向基准引导件710倾斜,但是本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示范性实施例可以构造成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转回辊,或者构造成不具有斜送辊对。
尽管在上述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单独地设有用于排出片材S的辊对和用于使片材S反转的辊对,但是本示范性实施例不应局限于此。本示范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三连辊构造(在所述三连辊构造中,两个从动辊面向一个驱动辊)。
将参照图5A至图5C在下文描述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三连辊构造。图5A至5C仅图解了三连辊附近的情况,所述三连辊包括第一辊单元361、第二辊单元351和第三辊单元371。其它部分的构造与根据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所述的构造类似,并且将省略其重复的描述。
第一辊单元361布置成使其能够通过从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马达(驱动源)接收驱动力而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
第二辊单元351的旋转中心竖向地布置在第一辊单元361的旋转中心下方,并且第二辊单元351与第一辊单元361压接。第二辊单元351和第一辊单元361形成夹持部(第一夹持部),通过第一辊361的旋转来驱动第二辊351旋转。如图5A所示,在将片材S排出到片材堆叠单元上的时候,通过第一辊单元361的正向旋转来驱动第二辊单元351旋转。
第三辊单元371的旋转中心竖向地布置在第一辊单元361的旋转中心上方,并且第三辊单元371与第一辊单元361压接。第三辊单元371和第一辊单元361形成夹持部(第二夹持部),通过第一辊单元361的旋转来驱动第三辊单元371旋转。如图5B和图5C所示,在将片材S再次传送到成像单元时,通过第一辊361反向旋转且随后正向旋转来驱动第三辊371旋转。
在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三连辊构造中,第一辊单元361包括具有不同外径的两个转回辊(第一驱动辊和第二驱动辊),并且通过相应的两个转回辊的旋转来驱动第二辊单元351和第三辊单元371旋转。因此,在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三连辊构造中,当排出片材S时,能够由第一辊单元361和第二辊单元351排出片材S。在此情况下,在由第一辊单元361和第二辊单元351传送片材时以及在由第一辊单元361和第三辊单元371传送片材时,相应的两个辊都在使片材S微小地旋转的同时倾斜地传送片材S。然而,在由第一辊361和第二辊351传送片材时(在第一夹持部处进行片材传送),在片材S的后端边缘被定影辊704夹持的同时,定影辊704的传送力显著地影响片材传送并且因此用小程度的倾斜传送将片材S排出到成像设备的外部。另一方面,在由第一辊361和第三辊371传送片材时(在第二夹持部处进行片材传送),在片材S的后端边缘经过定影辊704的定影夹持部之后,图5C所示的传送距离比图5B所示的传送距离长,并且因此能够在充分地朝向期望方向移位的状态下倾斜地传送片材S。更具体地,在片材S的后端边缘经过定影夹持部之后在第二夹持部处通过第一辊单元的正向旋转进行传送的片材S的传送距离比在第二夹持部处通过第一辊单元的反向旋转进行传送的片材S的传送距离短。因此,在通过第一辊单元361和第三辊单元371使片材S微小地旋转的同时倾斜地传送片材S。然后由朝向基准引导件710倾斜地布置的斜送辊对705进一步倾斜地传送片材S,随后片材S与基准引导件301和710相接触。
由第一辊单元361提供的具有不同外径的转回辊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即使设置多于两个的转回辊,只要外径随着沿宽度方向与基准引导件301和710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就能够获得类似的效果。
本示范性实施例不应局限于由第一辊单元361驱动第二辊单元351和第三辊单元371旋转的构造。第二辊单元351和第三辊单元371可以构造成通过从上述的马达或者另外的驱动源接收驱动力而旋转。这也适用于本说明书中的其它构造。
尽管在上述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在定影辊704和反转辊对之间的传送路径中没有设置其它的辊对(即定影辊704用作将片材S传送到反转辊对的传送单元),但是本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这样的成像设备需要改进在片材上成像的位置精度(打印精度)以及降低卡纸的发生率。已知特定的构造用于通过由斜送辊倾斜地传送片材以使宽度方向上的片材边缘接触双面传送路径中的基准板来校正片材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背面上成像之前沿所述双面传送路径传送片材。已知另一种构造用于通过由斜送辊倾斜地传送片材以使侧端部(宽度方向上的片材边缘)接触给送盒和转印单元之间的片材传送路径中的基准板来校正片材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然而,在上述构造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在片材S的侧端部的位置与基准板相比被进一步向外移位的前提下传送片材,则片材S的沿着片材传送方向的前端边缘可能会被基准板捕获并且可能会发生卡纸。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当在片材S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从基准板大幅偏离的前提下传送片材时,通过斜送单元不能使片材的侧端部可靠地接触基准板。将在下文描述构造成用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图7是图解了激光束打印机(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截面图。将参照图7在下文描述从给送片材S开始,一直到排出片材S为止的操作。存储在给送盒(存储单元)150中的片材S由给送辊(给送构件)101给送,然后被朝向对准辊对102传送。与感光鼓103a上的图像同步地,对准辊对102将片材S传送到转印辊103和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103a之间的夹持部(转印单元)。与此同时,打印机100基于打印信号和图像信息在感光鼓103a上形成潜像,并且利用调色剂使潜像显影。在将感光鼓103a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时,就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随后,片材S被送往定影装置104,在定影装置104中对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S上。然后,当排出片材S时,由挡板(引导构件210)引导片材S,然后由驱动辊202和排出辊203之间的排出夹持部将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108上。驱动辊202和排出辊203构成用于将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108上的排出辊对(即,驱动辊202和排出辊203)。
当在片材S的两面上成像时,在其上具有由定影装置104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挡板210引导到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之间的反转夹持部。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构成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所述反转辊对作为第一传送单元用于将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传送到双面传送路径30,以便在片材S的第二表面上成像。在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反转的片材S经过双面传送路径30之后,片材S再次经过转印单元和定影装置104,然后被排出辊对(即,驱动辊202和排出辊203)排出到排出托盘108上。
图18是关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方块图。如图18所示,中央处理单元(CPU)50与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相连。CPU 50通过将RAM用作工作存储器而执行在ROM中存储的程序。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CPU 50、ROM和RAM构成控制单元。与马达(驱动单元)M和螺线管S相连的CPU 50控制螺线管S以改变马达M和驱动辊202之间的传动系。这样切换马达M使驱动辊202旋转的方向。因为螺线管S还连接到挡板210(如下所述),所以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CPU 50控制螺线管S以实现驱动辊202的旋转方向的切换和挡板210的位置的切换。
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驱动辊202的旋转由驱动单元(图18中示出的马达M)驱动,并且驱动辊202具有排出片材S的功能和反转片材S的功能。排出辊203和反转辊206是从动辊,它们的旋转分别由驱动辊202和片材S驱动。
将在下文描述打印机100的片材传送设备20。图8是图解了片材传送设备20的内部构造的透视图。图10是图解从设备本体前侧观察的片材传送设备20的透视图。图7所示的右侧是设备本体前侧,左侧是设备本体后侧。
如图8所示,片材传送设备20包括排出框架201、驱动辊202、排出辊203、用于保持排出辊203的排出辊保持件204、以及用于将排出辊203弹性地压向驱动辊202的排出加压弹簧205。片材传送设备20还包括反转辊206、用于保持反转辊206的反转辊保持件207、以及用于将反转辊206弹性地压向驱动辊202的反转加压弹簧208。片材传送设备20还包括:排出传送引导件209,其作为定影装置104和驱动辊202之间的传送路径;以及挡板210,其用于改变片材S的传送路径。
片材传送设备20还包括在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与对准辊对102之间的双面传送路径30。双面传送路径30主要由后门(开/闭构件)301、后盖302和双面传送引导件303构成。如图8和图10所示,双面传送路径30设置有抵接肋(第一管控构件)301a、第三管控构件302a、第二管控构件304、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以及再给送辊对(辊307和308)。如图10所示,抵接肋301a、第二管控构件304和第三管控构件302a设置在不同的构件(分别为后门301、后盖302和双面传送引导件303)上,即,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彼此独立地定位。
后门301在双面传送路径30中形成从上向下延伸的传送路径。双面传送引导件303在双面传送路径30中形成大体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传送路径。后盖302形成在后门301和双面传送引导件303之间的弯曲的传送路径(弯曲路径)。后门301能够以支点301x(参见图8)作为旋转中心相对于设备本体打开/闭合。使用者能够通过打开后门301对后门301内部的片材S的卡纸进行处理。换言之,后门301能够相对于设备本体打开/闭合,它是用于支撑双面传送引导件303的构件。
如图8和图10所示,驱动辊202具有旋转轴202c以及固定在旋转轴202c上的第一辊202a(左侧)和第二辊202b(右侧)。第一辊202a的外径大于第二辊202b的外径。因此如图4所示,由驱动辊202沿双面传送路径30从上向下传送的片材S被朝向右侧倾斜地传送。理想的是第一辊202a的外径为第二辊202b的外径的1.005至1.025倍。
将在下文描述挡板210和驱动辊202的操作。图9A至图9C是图解在挡板210附近的片材传送设备20的截面图(平行于片材传送方向)。挡板210能够在用于将片材S引导到排出夹持部的第一位置(参见图9A)和用于将片材S引导至反转夹持部的第二位置(参见图9B)之间运动。片材传送设备20具有用于使挡板2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停止的止动件(未示出)。
当排出片材S时,如图9A所示,作为初始状态,驱动辊202沿着顺时针方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在此时,挡板210位于第一位置处。因此,片材S由排出辊对(即,驱动辊202和排出辊203)排出到排出托盘108上。
将在下文描述在片材S的双面上成像的情况。当从排出传送引导件209传送已通过定影装置104的片材S时,如图9B所示,CPU 50控制螺线管S以将驱动辊202的旋转方向切换成逆时针方向(第二旋转方向)。与该操作同步地,挡板210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便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如图9B所示。因此,片材S将被朝向反转夹持部传送。随后,如图9C所示,在片材S的后端边缘已通过排出传送引导件209时,CPU 50控制螺线管S以将驱动辊202的旋转方向切换成顺时针方向(第一旋转方向)。与该操作同步地,挡板21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便从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因此,片材S将被朝向双面传送路径30传送。
图11是图解片材传送设备20的部件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和沿着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示意图。传送方向指的是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而宽度方向指的是垂直于传送方向的方向(由箭头Y表示),传送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在图11中示出。换言之,片材S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垂直于转印单元和定影装置(成像单元)传送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与感光鼓103a的轴向方向相同。
如上所述,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传送的片材S被朝向图4中的右侧倾斜地传送。后门301设置有抵接肋(第一管控构件)301a,其用于管控片材S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抵接肋301a是倾斜的,以便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更加接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图11中的左侧)。抵接肋301a具有第一抵接部301aa(第一接触部)。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倾斜地传送的片材S的侧端部(片材S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侧边缘)能够抵接在第一抵接部301aa上(与之接触)。换言之,第一抵接部301aa成形为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更加接近内侧,即,在宽度方向上更加接近双面传送路径的中心。
在抵接肋301a的下游侧设有第二斜送辊305和相对于第二斜送辊305倾斜地布置的第二对向辊306即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以用于倾斜地传送片材S。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设置在平行于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旋转轴上的第二斜送辊305由马达M或者另外的驱动源驱动旋转。第二对向辊306即由第二斜送辊305和片材S驱动旋转的从动辊相对于第二斜送辊305的旋转轴(沿着片材S的宽度方向)倾斜地布置。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夹持并传送片材S。
双面传送引导件303设置有第二管控构件304以用于管控片材S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如图11所示,第二管控构件304具有第二抵接部304a。由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倾斜地传送的片材S的侧端部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第二抵接部304a是平行于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平面,并且布置在当转印单元向片材S上转印图像时用作宽度方向上的基准的位置(基准位置)处。第二管控构件304的上游侧部304b倾斜成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更加接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图11中的左侧)。
当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在使片材S的侧端部抵接在第二抵接部(第二接触部)304a上的同时传送片材S时,片材S的位置被校正。然后,片材S由再给送辊307和308传送到对准辊对102,然后片材S进入与第一表面所用的传送路径相同的传送路径。随后,在片材S经过转印单元和定影装置104之后,由排出辊对(即,驱动辊202和排出辊203)将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109上。
片材传送设备20具有布置在后盖302上的第三管控构件302a。第三管控构件302a能够管控从后门301传送到双面传送引导件303的片材S的侧端部的位置。如图11所示,第三管控构件302a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布置在抵接肋301a和第二管控构件304之间。第三管控构件302a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布置成比基准位置304a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更加向外。
如图11所示,第一抵接部301aa的下游侧端部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布置成比第二抵接部304a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更加向外。因此,当片材S的侧端部与第二抵接部304a相接触时,片材S变成与片材传送方向平行,并且第一抵接部301aa不会干扰该传送操作。
将参照图10在下文描述片材S的传送操作。参照图10,位置S1是指当已经在宽度方向上无移位地传送片材S时的片材S的正常位置。可以根据给送盒150的设定条件和传送状态的变化在沿着宽度方向从正常位置移位的状态下传送片材S。位置S2是指已经在从正常位置S1向右移位第二预定量以上的状态下传送片材S时的片材S的位置。位置S3是指已经在从正常位置S1向左移位第一预定量以上的状态下传送片材S时的片材S的位置。
将在下文描述已经在位置S2处进行传送的片材S(在下文中,称作片材S2)。片材S2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倾斜地传送,以使片材S2更加接近第一抵接部301aa。然后,传送片材S2并且使片材S2的一个侧端部抵接在第一抵接部301a上。第一抵接部301a布置成从片材S2更加向右(向外),所述片材S2在沿着宽度方向朝向右侧移位的状态下被传送。因此,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能够传送片材S2并且不会因第一抵接部301aa的上游侧端部捕获片材S2的前端边缘而导致发生卡纸。
第一抵接部301a成形为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更加接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这样就管控了片材S2的侧端部沿着宽度方向上比第二管控构件304的上游侧部304b更加向外移位。换言之,第一抵接部301aa的下游侧端部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布置成比第二管控构件304的上游侧部304b的上游侧端部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更加向外。因此,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能够防止由第二管控构件304的上游侧部304b捕获片材S2的前端边缘而导致发生卡纸。
由第一抵接部301aa管控其侧端位置而进行传送的片材S2经过后盖302的传送路径上的第三管控单元302a,并且由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传送。片材S2由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传送,同时片材S2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随后,片材S2被传送到再给送辊对(即,再给送辊307和308)的夹持部。
当传送片材S2时,重要的是第一抵接部301aa成形为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其上游侧到下游侧更加接近沿宽度方向的内侧。在没有第一抵接部301aa的构造中,当在片材S2的侧端部比第二管控构件304的上游侧部304b更加向右移位的情况下传送片材S2时,片材S的前端边缘可以由上游侧部304b捕获。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第一抵接部301aa能够使在移位至更加接近基准位置(第二抵接部304a的位置)的侧部(右侧)的状态下被传送的片材S2的位置返回到更加远离基准位置的侧部(左侧)。因此,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即使片材S在朝向接近基准位置(第二抵接部304a的位置)的侧部大幅移位的状态下进行传送,也能够稳定地传送片材S。
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使已经传送到位置S1的片材S(在下文中,称作片材S1)抵接在第一抵接部301aa上,然后片材S在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的状态下由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传送。更具体地,仅考虑传送片材S1和S2的情况,则反转辊对不必具有倾斜地传送片材S1或者S2的功能。
将在下文描述已经在位置S3处进行传送的片材S(在下文,称作片材S3)。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倾斜地传送片材S3,从而使之更加接近第一抵接部301aa。此时,因为片材S3与第一抵接部301aa较大程度地分离,所以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不能使片材S3的侧端部抵接在第一抵接部301aa上。
随后,所传送的片材S3经过后盖302的传送路径上的第三管控单元302a,然后由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传送。片材S3在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的状态下由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倾斜运动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传送。随后,片材S3被传送到再给送辊307和308之间的夹持部。
当传送片材S3时,重要的是由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倾斜地传送片材S。利用构造成相对于片材传送方向直线地传送片材S(构造成无倾斜地传送片材S)的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使片材S3的侧端部不能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如果片材S3的侧端部的位置在片材S3抵达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时与第二抵接部304a较大程度地分离,则仅通过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传送片材S3的倾斜传送量可能不足。换言之,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如果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倾斜地传送片材S3,则在片材S3抵达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时片材S3的侧端部的位置能够接近第二抵接部304a。因此,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即使当片材S在沿着宽度方向从基准位置朝向左侧大幅移位的状态下进行传送时,也能够校正片材S的位置。
用于片材S1至S3的上述传送操作是用于信纸大小的片材S。实际上,片材传送设备20能够传送多种尺寸的片材S。为了准确地传送多种尺寸的片材S,重要的是适当地布置第一抵接肋301a并且适当地设计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的倾斜传送量。
利用构造成倾斜地传送片材S的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在片材S的后端边缘离开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的夹持部的时候,片材S可以大幅地向右转动。因此,重要的是,第一抵接部301aa管控片材S的侧端部的位置。然而,仅仅考虑传送片材S1和S3的情况,则第一抵接部301aa不必成形为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其上游侧到下游侧更加接近沿宽度方向的内侧,并且可以平行于片材传送方向。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也能够在后门301的内部从上向下延伸的传送路径上倾斜地传送片材S。因此,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同样在具有短的双面传送路径30的设备中,片材S可靠地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以便实现对片材S的位置的校正。
如图12所示,后门301设置有沿着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即,沿着平行于宽度方向的方向)延伸的垂直肋(平行肋)301b。图12是图解在垂直肋301b附近的片材传送设备20的内部的透视图。垂直肋301b是用于增强后门301的强度的肋。垂直肋301b不必严格平行于宽度方向,而是大体平行于宽度方向即可。后门301设置有三个倾斜肋301c1、301c2和301c3,以及在抵接肋301a与垂直肋301b交叉的区域附近的传送表面310d。三个倾斜肋301c1、301c2和301c3成形为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以便防止在片材S的侧端部附近被垂直肋301b捕获时发生卡纸。
倾斜肋(第一倾斜肋)301c1的沿着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连接到抵接肋301a,并且传送表面301d形成在倾斜肋301c1和抵接肋301a之间。如果沿着抵接肋301a传送片材S或者如果朝向抵接肋301a传送片材S,则该构造能够在利用倾斜肋301c1使片材S的侧端部附近升高的同时引导片材S。因此,能够防止片材S被垂直肋301b捕获。此外,因为传送表面301d形成在倾斜肋301c1和抵接肋301a之间,所以能够以更加可靠的方式升高片材S。
即使在类似于上述片材S3地使片材沿着宽度方向向左移位的状态下传送片材S时,倾斜肋(第二倾斜肋301c2和第三倾斜肋301c3)也能够升高片材S的侧端部,由此防止片材S被垂直肋301b捕获。换言之,当在沿着宽度方向朝向远离正常位置的侧部移位第一预定量以上的状态下传送片材S时,倾斜肋(第二倾斜肋301c2和第三倾斜肋301c3)引导片材S的侧端部。
图13是图解垂直肋301b的附近区域的截面图(平行于片材传送方向的截面图)。传送表面301d的高度(片材S沿着厚度方向的长度)小于倾斜肋301c1的高度并且随着接近下游侧而趋于相等。倾斜肋301c2形成为使得高度在垂直肋301b的上游侧的附近区域中较低。倾斜肋301c3超过垂直肋301b并且沿片材传送方向延伸到下游侧。
图14是图解设备后侧观察的片材传送设备20的透视图。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中空成形部(减重部)301e设置在后门301的背面上,以便防止因用树脂形成后门301和传送表面301d而产生下沉。因为后门301的背面是从外侧看到的外表面,所以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由标签(密封件)覆盖中空成形部301e。贴标签区域301f是位于后门301的外表面上的在此粘贴标签的区域。
将参照图15至图17在下文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将适当地省略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关于构造和操作的描述。图15是图解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透视图。图16是图解片材传送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7是图解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设备的底部表面的透视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后盖302不包括第三管控构件302a,并且片材S从后门301的抵接肋301a被直接传送到第二管控构件304。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二管控构件304的上游侧部304b延伸到后盖302的区域。
因此,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能够将片材S从后门301的抵接肋301a直接输送到第二管控构件304,从而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比能够降低发生卡纸的风险。如图16所示,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类似地,抵接肋301a的下游侧边缘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在第二管控构件304的第二抵接部304a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外侧。
如图15所示,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抵接肋301a与垂直肋301b交叉的区域附近未设置倾斜肋301c1、301c2和301c3,而是设置了大传送表面301d。如图17所示,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因为传送表面301d较大,所以在后门301的前侧形成有多个减重部301e。此外,多个贴标签肋301g形成在多个减重部301e之间。这样就能稳定地粘贴标签。
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能够减小片材S被垂直肋310b捕获的风险,同时通过将抵接肋301a与垂直肋301b交叉的区域附近的整个区域构造为传送表面301d来保持强度。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片材传送设备20应用于双面传送路径30,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片材传送设备20可以应用于给送盒150和转印单元之间的传送路径。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作为第一传送单元的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倾斜地传送片材S,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用于倾斜地传送片材S的另一个辊对可以设置在反转辊对(即,驱动辊202和反转辊206)与第二传送单元(即,第二斜送辊305和第二对向辊306)之间。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驱动辊202的第一辊202a的外径比驱动辊202的第二辊202b的外径大,以实现倾斜地传送片材S,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相对于驱动辊202倾斜的布置反转辊206来倾斜地传送片材S。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驱动辊202具有排出片材S和使片材S反转这两种功能,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可以单独地提供用于排出片材S的辊对和用于使片材S反转的辊对。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抵接肋301a和第一抵接部301aa全程倾斜,以便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抵接肋301a的一部分可以具有第一抵接部301aa,所述第一抵接部301aa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二抵接部304a的位置被用作在片材S的第二表面上成像的基准,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在片材S的侧端部抵接在第二抵接部304a上并且片材S沿着宽度方向进一步运动之后,再在片材S上成像。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中,用于在片材S上成像的成像设备100包括片材传送设备20,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示范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给送片材S的片材给送设备和用于执行诸如在片材上S装订这样的处理的处理设备。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采用了将转印单元和定影装置用作在片材上S成像的成像单元的电子照相式成像处理,但是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中,用于通过从喷嘴排出油墨液体而在片材S上成像的喷墨成像处理可以用作在片材S上成像的成像单元。
通常,在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这样的成像设备中,一部分成像设备已知设置有双面传送路径,以用于将由转印单元在其第一表面上成像的片材S再次引导到转印单元,从而实现在片材S的两面上成像。常规的成像设备已知沿着双面传送路径传送片材S,同时通过水平的对准校正辊和斜送辊使片材的沿着宽度方向的端部接触到基准板。基准板与传送引导件设置成一体,所述传送引导件构造成双面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顺着基准板传送片材,从而实现了歪斜校正。
然而,因为在基准板和将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的转印夹持部之间存在各种部件,所以基准板和转印夹持部之间的定位精度存在问题。如果片材S被卡在双面传送引导件中,则如上所述的下部传送引导件被打开或闭合或者被移除。因为基准板与下部传送引导件形成为一体,所以每次处理卡纸时都可能发生位置的移位。将在下文描述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根据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000(成像设备)是电子照相式激光束打印机。如图19所示,打印机1000包括:盒3000(堆叠单元),所述盒3000能够附接到打印机本体1000A和从打印机本体1000A拉出;以及用于在片材S上成像的成像单元400。打印机1000包括:定影辊对1040,其用于将图像定影到片材上;排出三连辊500,其用于将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1080上;以及双面传送单元2000,其用于在片材的两面上成像。
成像单元400包括:激光扫描仪(未示出);处理盒420(图像承载构件单元),其包括感光鼓410(图像承载构件);以及转印辊1030(转印构件)。处理盒420构造成能够附接到打印机本体1000A和能够从打印机本体1000A拆卸。
当成像指令输出到打印机1000时,成像单元400基于例如来自连接到打印机1000的外部计算机的图像信息输入而开始成像处理。激光扫描仪(未示出)基于输入的图像信息用激光照射感光鼓410。此时,由充电辊(未示出)将感光鼓410预先充电,并且通过用激光照射而在感光鼓410上形成静电潜像。随后,被包括在处理盒420中的显影辊(未示出)将静电潜像显影,以便在感光鼓410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与上述成像操作并行地,堆叠在盒3000中的片材S由给送辊1110和分离垫(未示出)分离并且逐一给送。给送的片材S被传送到对准辊对1020。对准辊对1020在片材S上形成环以校正歪斜,并且在预定的传送时刻将片材S朝向形成在感光鼓410和转印辊1030之间的转印夹持部N传送。当从转印辊1030施加转印偏压时,在转印夹持部N处将形成在感光鼓41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
当已通过转印夹持部N的片材S由定影辊对1040进行加热和加压时,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S上。然后,由排出三连辊500(排出单元)将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1080上。排出三连辊500包括排出辊1050和1060以及双面辊1070。当片材S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080上时,由引导构件510将片材S引导至排出辊1050和1060。经由片材传送路径3200将片材S从盒3000引导到排出三连辊500。
当在片材S的每个表面上成像时,由可旋转引导构件510将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传送到排出辊1050和双面辊1070。然后,片材S由排出辊1050和双面辊1070转回并且随后沿着双面传送路径2100传送。由双面传送单元2000将沿着双面传送路径2100传送的片材S再次传送到对准辊对1020,在转印夹持部N处在片材S的第二表面上成像,然后将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1080上。
芯部框架1010(框架构件)(如下所述)设置在双面传送单元2000上方。芯部框架1010是由第一引导件710、第二引导件720和第三引导件730(传送引导件)构成的结构构件,所述第一引导件710和第二引导件720构造成双面传送路径2100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引导件730构造成片材传送路径3200的一部分。芯部框架1010连接打印机1000的沿着图1所示的纸张表面的远近方向形成的两个侧板(未示出),并且定位和保持处理盒420。芯部框架1010还可旋转地支撑(保持)转印辊1030。
如图20所示,双面传送单元2000包括:构造成双面传送路径2100的一部分的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附接到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的管控构件2020、歪斜校正辊对600、双面传送辊对610和斜送辊引导件2060。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框架(未示出)或者芯部框架1010围绕旋转支点2010a旋转。歪斜校正辊对600(倾斜校正单元)包括:斜送辊2030(驱动辊),由驱动源(未示出)驱动并且由芯部框架1010可旋转地支撑斜送辊2030;以及由斜送辊2030可旋转地驱动的斜送辊2040(从动辊)。斜送辊2040相对于斜送辊2030倾斜地设置。歪斜校正辊对600将片材S朝向管控构件2020(管控单元)倾斜地传送。双面传送辊对610包括:由上述驱动源驱动并且由芯部框架1010可旋转地支撑的再给送辊2070,以及由再给送辊2070可旋转地驱动的再给送辊2080。
已经由排出辊1050和双面辊1070转回并传送的片材S沿着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被进一步传送,其中,由斜送辊2030和2040使片材S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侧端部抵接在管控构件2020的基准表面2020a(管控表面)上。然后,通过沿着基准表面2020a传送来校正歪斜,并且由再给送辊2070和2080将片材S传送到片材传送路径3200。
如图21所示,管控构件2020由薄板制成,并且基准表面2020a形成在弯曲成狗腿状的部分的内侧。用于将片材S朝向基准表面2020a引导的引导部2020b形成在管控构件2020的沿着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管控构件2020包括:向上突出的装配部2020c(定位部);以及***部2020d(固定部)。
如图22A所示,芯部框架1010包括:被装配部750,装配部2020c的侧表面抵接且装配在所述被装配部750;和附接部1010a,***部2020d***在所述附接部1010a中。如图22B所示,附接部1010a具有三个突出部760、770和780,所述三个突出部760、770和780沿着宽度方向交替突出,并且***部2020d被压接到突出部760、770和780中。更具体地,当装配部2020c抵接在被装配部750上时,管控构件2020被定位,并且当***部2020d被压接到附接部1010a中时,管控构件2020以高精度被固定。
如图23所示,斜送辊引导件2060(保持单元)形成为大体矩形的形状且可旋转地支撑斜送辊2040。斜送辊引导件2060保持斜送辊弹簧2050(推送单元),以用于将斜送辊2040推送到斜送辊2030上。
斜送辊引导件2060构造成能够附接到芯部框架1010。在斜送辊引导件2060附接到芯部框架1010的状态下,斜送辊引导件2060布置成与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大体平齐并且位于管控构件2020的正下方。更具体地,当斜送辊引导件2060附接到芯部框架1010时,管控构件2020不会从芯部框架1010掉落。
如上所述,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设置成能够通过围绕旋转支点2010a旋转而打开和闭合。图24A图解了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闭合以允许将片材S送往双面传送路径2100的状态。当片材S在双面传送路径2100中被卡住时,使用者向下打开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如图24B所示。当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向下打开时,管控构件2020和斜送辊引导件2060构造成不干涉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
更具体地,即使在使用者向下打开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以用于进行卡纸处理时,管控构件2020和斜送辊引导件2060也保持附接到芯部框架1010。因此,即使在使用者执行卡纸处理时也不会影响到斜送辊2030和2040以及管控构件2020的定位精度,从而能够以高精度校正片材S的歪斜。
芯部框架1010具有第三引导件730,所述第三引导件730是用于将片材S引导到转印夹持部N的片材传送路径3200的一部分。管控构件2020和斜送辊引导件2060相对于芯部框架1010定位。因此,在歪斜校正辊对600和管控构件2020的基准表面2020a以及转印夹持部份N之间不易于受到公差的影响,从而允许以令人满意的位置精度将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此外,芯部框架1010保持处理盒420和转印辊1030,从而允许以更加令人满意的位置精度将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
尽管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芯部框架1010保持处理盒420和转印辊1030,但是本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更具体地,芯部框架101不必保持处理盒420和转印辊1030,而是可以保持处理盒420和转印辊1030这两者之一。
尽管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将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辊1030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但是可以设置带以替代转印辊1030。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单色激光打印机,而是可以应用于全彩色激光束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
尽管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由歪斜校正辊对600将片材S的端部抵接在管控构件2020的基准表面2020a上,但是本示范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双面传送引导件2010可以倾斜,以使片材S朝向基准表面2000a滑动,以便校正片材S的歪斜。
将在下文描述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第五示范性实施例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管控构件由平行销构成。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其重复的描述。如图25A和图25B所示,芯部框架3010(框架构件)具有从第一引导件710下方突出的管控引导部分3030。
通过嵌件成型将多个金属平行销3020(管控构件)固定到管控引导部分3030(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两个平行销被固定于此)。管控引导部分3030具有:引导表面3030a,其用于将片材S引导到平行销3020;和管控表面3030b,所述管控表面3030b紧接着引导表面3030a形成且平行于片材传送方向(沿着由图20中示出的箭头A表示的方向)延伸。
平行销3020的圆周表面的各部分从管控表面3030b朝向双面传送路径2100的内侧突出。因此,由歪斜校正辊对600(倾斜地)传送的片材S主要抵接在平行销3020上,以便校正片材S的歪斜。金属平行销3020提供了高耐用性,从而能够降低部件的更换频率。
通过嵌件成型将平行销3020固定和定位到芯部框架3010的管控引导部分3030。因此,在平行销3020和转印夹持部N之间不易于受到公差的影响,从而允许以令人满意的位置精度将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
尽管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平行销3020,但是也可以设置三个或者更多个平行销3020。
将在下文描述第六示范性实施例。本示范性实施例与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管控构件包括固定到斜送辊引导件2060的平行销。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其重复的描述。
如图26所示,斜送辊引导件4060(保持单元)具有:引导表面4030b,其用于引导被传送的片材;和从引导表面4030b向上延伸的管控引导部分4030。通过嵌件成型将多个金属平行销4020(管控构件)固定到管控引导部分4030(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两个平行销被固定于此)。管控引导部分4030具有:引导表面4030a,其用于将片材S引导到平行销4020;和管控表面4030b,所述管控表面4030b紧接着引导表面4030a形成且平行于片材传送方向(沿着由图20中示出的箭头A表示的方向)延伸。
平行销4020的上部分4020a形成为从管控引导部分4030向上突出。当平行销4020的上部分4020a***到芯部框架1010上的定位孔(未示出)中时,斜送辊引导件4060得以定位。
平行销4020的圆周表面的各部分从管控表面4030b朝向双面传送路径2100的内侧突出。因此,由歪斜校正辊对600(倾斜地)传送的片材S主要抵接在平行销4020上,以便校正片材S的歪斜。
作为由此构造的本示范性实施例,能够通过将斜送辊引导件4060附接到芯部框架1010而相对于芯部框架1010轻易地定位作为管控单元的平行销4020。
尽管已经参照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赋予最宽泛的解读,以便涵盖所有的这些变型方案以及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在片材上成像的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
片材堆叠单元,片材堆叠在该片材堆叠单元上;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构造成在从片材堆叠单元传送的片材上成像;
双面传送路径,已经经过成像单元的片材沿着所述双面传送路径被再次传送到成像单元;
薄板,其具有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延伸的形状,其中,薄板包括:装配部,其位于薄板的沿纵向方向的一侧上,沿着与薄板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和接合部,其位于薄板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侧上;
辊,其构造成倾斜地传送片材,使得片材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端抵接在薄板上;以及
引导单元,其构造成形成双面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引导沿着双面传送路径传送的片材,
其中,引导单元包括:第一定位部,其用于通过与装配部的表面接触而定位装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其包括从引导单元突出的突出部,并且
其中,第二定位部通过使突出部与接合部接合而沿宽度方向定位薄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比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另一个在纵向方向上更接近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薄板包括:基准表面,片材的所述侧端抵接在该基准表面上;和倾斜表面,其用于朝向基准表面引导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装配部弯曲的方向垂直于薄板的纵向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薄板构造成处于被***第二定位部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引导单元还包括从动辊,该从动辊构造成被所述辊驱动,并且
其中,从动辊的轴向不平行于所述辊的轴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引导单元还包括用于传送片材的下游侧辊,并且
其中,下游侧辊在片材传送方向上位于薄板的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引导单元还包括用于传送片材的下游侧引导件,并且
其中,下游侧引导件在片材传送方向上位于下游侧辊的下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引导单元还包括用于传送片材的上游侧引导件,并且
其中,上游侧辊在片材传送方向上位于下游侧辊的上游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成像单元包括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的转印辊,并且
其中,引导单元保持转印辊。
CN201911084518.7A 2015-04-09 2016-04-08 成像设备 Active CN110737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0458A JP2016199353A (ja) 2015-04-09 2015-04-0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0458 2015-04-09
JP2015124152A JP6598526B2 (ja) 2015-06-19 2015-06-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4263A JP6555946B2 (ja) 2015-06-19 2015-06-19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4264A JP6555947B2 (ja) 2015-06-19 2015-06-19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4152 2015-06-19
JP2015-124263 2015-06-19
JP2015-124264 2015-06-19
CN201610216809.7A CN106054568A (zh) 2015-04-09 2016-04-08 成像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6809.7A Division CN106054568A (zh) 2015-04-09 2016-04-08 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7182A CN110737182A (zh) 2020-01-31
CN110737182B true CN110737182B (zh) 2022-08-16

Family

ID=571117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4518.7A Active CN110737182B (zh) 2015-04-09 2016-04-08 成像设备
CN201610216809.7A Pending CN106054568A (zh) 2015-04-09 2016-04-08 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6809.7A Pending CN106054568A (zh) 2015-04-09 2016-04-08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5) US9791814B2 (zh)
CN (2) CN110737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07934A1 (en) * 2019-03-25 2020-10-0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Sheet alignment i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CN114787058B (zh) * 2019-12-10 2024-06-21 鲍勃斯脱梅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设备和用于所述堆叠设备的运输块
CN115284753A (zh) * 2022-07-08 2022-11-04 南阳柯丽尔科技有限公司 双通道切换装置以及打印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5570A (ja) * 1992-10-22 1994-05-17 Canon Inc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30299A (ja) * 1997-10-27 1999-05-18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US6840514B1 (en) * 2003-10-27 2005-01-1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dia alignment mechanism
JP2007091418A (ja) * 2005-09-29 2007-04-12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3159A (en) * 1983-12-28 1985-06-11 Zenith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icrowave oscillator and single balanced mixer for satellite television receiver
JPH066124Y2 (ja) 1985-10-02 1994-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紙送り機構
GB2206261B (en) * 1987-06-22 1992-02-05 Konishiroku Photo Ind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5162857A (en) * 1987-07-14 1992-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er having a sheet aligner
JP2590541B2 (ja) * 1988-08-31 1997-03-12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収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4955965A (en) * 1988-12-05 1990-09-11 Xerox Corporation Positive drive, passive, sheet rotation device using differential roll velocities
JPH04125242A (ja) 1990-09-14 1992-04-24 Seiko Epson Corp 両面印刷装置における記録用紙搬送機構
US5275042A (en) * 1990-10-04 1994-01-04 Isco, Inc. Variable gate flow analyz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5442466A (en) * 1992-07-13 1995-08-15 Mita Industrial Co., Ltd. Plate sheet conveying mechanism having integrally formed sheet guide
US5683078A (en) * 1995-09-25 1997-11-04 Xerox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kew offset device
JP3361979B2 (ja) * 1996-12-09 2003-01-07 ローレルバンクマシン株式会社 紙幣処理機の紙幣整列装置
KR200156004Y1 (ko) * 1997-10-07 1999-09-01 윤종용 양면인쇄장치의 용지가이드
JPH11157695A (ja) 1997-11-25 1999-06-15 Nec Niigata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H11322133A (ja) 1998-05-14 1999-11-24 Oki Inf Syst 媒体搬送装置
JP3879305B2 (ja) * 1999-02-17 2007-0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用紙束生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を用いた用紙束の生成方法
JP3839990B2 (ja) 1999-03-23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47557A (ja) 1999-11-19 2001-05-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0023A (ja) * 2000-07-04 2002-01-23 Omron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14409A (ja) 2000-10-06 2002-04-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5472B2 (ja) * 2002-11-05 2008-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21835B2 (ja) * 2003-03-28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2701B2 (ja) * 2003-03-31 2007-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99830A (ja) * 2003-03-31 2004-10-2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60860A (ja) * 2003-06-06 2004-1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ナップフィット機構
JP4437536B2 (ja) * 2004-06-17 2010-03-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52078A (ja) * 2004-08-16 2006-02-2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6634B2 (ja) * 2004-09-06 2009-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82937A (ja) 2004-09-16 2006-03-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6117A (ja) * 2004-10-20 2006-06-0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467790B2 (en) * 2005-03-24 2008-12-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aper feed assembly
EP2033794B1 (en) * 2005-06-10 2013-02-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62960A (ja) 2005-08-31 2007-03-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4324A (ja) * 2006-05-26 2007-12-06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11209B2 (ja) * 2007-04-10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46651B2 (ja) * 2007-05-01 2011-12-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排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38841B2 (ja) * 2007-08-31 2010-03-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053801B2 (ja) * 2007-10-31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34347B2 (ja) * 2007-12-04 2013-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0014B2 (ja) * 2007-12-09 2012-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電子写真複写機、プリンタ、ファクシミリ、デジタル複合機
JP5219492B2 (ja) 2007-12-19 201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20183B2 (en) * 2008-10-16 2013-12-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16081B2 (ja) 2009-02-26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2876B2 (ja) 2009-03-16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69865A (ja) * 2009-05-19 2010-12-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8567B2 (ja) * 2010-01-29 2012-08-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6879B2 (ja) * 2010-03-23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0960A (ja) * 2010-08-02 2012-02-16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8785B2 (ja) * 2010-10-29 2013-1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610B2 (ja) * 2011-07-29 2016-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089B2 (ja) * 2011-08-18 2015-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03521B2 (ja) * 2011-09-30 2015-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4975B2 (ja) * 2011-12-22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0418B2 (ja) * 2012-09-20 2015-07-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334B2 (ja) * 2012-09-28 2017-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500124B1 (en) * 2012-12-31 2013-08-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dia actuated media diverter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5801832B2 (ja) * 2013-01-31 2015-10-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6403B2 (ja) * 2013-02-27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1509B2 (ja) * 2013-09-30 2016-05-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JP5855066B2 (ja) * 2013-09-30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280118B2 (en) 2013-10-09 2016-03-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15695B2 (ja) * 2014-06-03 2016-05-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5570A (ja) * 1992-10-22 1994-05-17 Canon Inc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30299A (ja) * 1997-10-27 1999-05-18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US6840514B1 (en) * 2003-10-27 2005-01-1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dia alignment mechanism
JP2007091418A (ja) * 2005-09-29 2007-04-12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91814B2 (en) 2017-10-17
CN106054568A (zh) 2016-10-26
US20190212683A1 (en) 2019-07-11
CN110737182A (zh) 2020-01-31
US10895836B2 (en) 2021-01-19
US10579002B2 (en) 2020-03-03
US20160299459A1 (en) 2016-10-13
US10379473B2 (en) 2019-08-13
US20200159155A1 (en) 2020-05-21
US20210096489A1 (en) 2021-04-01
US20180004138A1 (en) 2018-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0430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09648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72594B2 (en) Curl corr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is
US11192740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716605B1 (ko) 시트 공급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0538411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JP20090754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714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884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2002673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4575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heet conveyance path including a linear path to an image forming portion
EP1055623B1 (en) Sheet feeder with lateral adjusting means
JP2012144348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129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5149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9619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220267109A1 (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14363B2 (ja) 用紙反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84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55594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8594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551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8935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748650A (zh)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02117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