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7379B - 转移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移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47379B
CN107847379B CN201680041474.8A CN201680041474A CN107847379B CN 107847379 B CN107847379 B CN 107847379B CN 201680041474 A CN201680041474 A CN 201680041474A CN 107847379 B CN107847379 B CN 107847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body
body holding
care recipient
respect
assis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14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47379A (zh
Inventor
南川达浩
梶雄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434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091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434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0918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47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7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47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7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5/00Chairs or personal convey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wheelchai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提供转移辅助装置,能够减轻使身体保持部滑动时施加给被护理者的身体的负担。转移辅助装置(1)具有:台车部(2),其能够进行移动;上身保持部(4)(身体保持部),其保持所搭乘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以及支承部(3),其相对于台车部(2)支承上身保持部(4)(身体保持部),上身保持部(4)(身体保持部)保持所搭乘的被护理者(P)的上身,并且形成为相对于支承部(3)滑动自如。

Description

转移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被护理者的转移的转移辅助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辅助被护理者的转移的转移辅助装置的技术。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转移辅助装置,该转移辅助装置具有:支承部;臂部,其一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支承部连接;前面保持部(身体保持部),其与臂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及臂轴马达,其使臂部进行摆动。
在这样构成的转移辅助装置中,在通过前面保持部来保持被护理者的上身的状态下,利用臂轴马达来使臂部进行摆动,从而能够将该被护理者的上身抬起到任意的高度。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使臂部以其一端为中心进行摆动而将与其另一端连接的前面保持部抬起。因此,前面保持部在被抬起时会进行曲线动作。这时,被护理者的身体(上身)有时会被强制性地进行强行的移动,因而存在施加给被护理者的身体的负担较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08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转移辅助装置,能够减轻使身体保持部移位时施加给被护理者的身体的负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以上那样的课题,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具有:台车部,其能够进行移动;身体保持部,其保持所搭乘的被护理者的身体;以及支承部,其将所述身体保持部支承于所述台车部,所述身体保持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滑动自如。
并且,所述身体保持部形成为保持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上身。
并且,所述身体保持部具有对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所述上身从胸侧进行保持的上身保持面,并且形成为在与所述上身保持面平行的方向上滑动。
并且,所述身体保持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上滑动。
并且,所述支承部具有使所述身体保持部滑动的保持部驱动源。
并且,所述支承部具有:摆动部,在侧面观察时,该摆动部能够以摆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该摆动轴设置在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足关节附近;以及摆动部驱动源,其使所述摆动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
并且,所述支承部具有落座部,该落座部设置成能够装拆,所述被护理者能够落座于该落座部。
并且,所述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所述转移辅助装置具有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将所述身体保持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滑动的方式与所述身体保持部连结,并且当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时,与此相伴地使所述身体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滑动。
并且,当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向前方摆动时,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身体保持部向上方滑动,当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向后方摆动时,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身体保持部向下方滑动。
并且,所述支承部具有:第一部件,其与所述台车部连结;以及第二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前后摆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部件连结,由此能够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所述滑动机构具有:滑动单元,其将所述身体保持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部件连结;以及连杆机构,在侧面观察时,该连杆机构在除了所述第二部件的摆动中心之外的位置处将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连结部和所述身体保持部的第二连结部连结,并且,当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前后摆动时,通过限制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的距离而使所述身体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滑动。
并且,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具有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前后摆动的第二部件驱动源。
并且,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部件能够以足关节摆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该足关节摆动轴设置在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足关节附近,所述转移辅助装置具有使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的第一部件驱动源。
并且,所述支承部具有落座部,该落座部设置成能够装拆,所述被护理者能够落座于该落座部。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了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减轻使身体保持部滑动时施加给被护理者的身体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的转移作业。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容易地对身体保持部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对身体保持部的位置进行细微地调整。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使搭乘转移辅助装置的被护理者落座,并且能够进一步减轻施加给该被护理者的身体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容易地对被护理者的姿势进行细微地调整。
在本发明的转移辅助装置中,能够对被护理者的姿势进行更细微地调整,进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的转移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搭乘了被护理者的状态下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是示出使小腿缸伸缩的情形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6是示出使上身缸伸缩的情形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7中,(a)是示出将落座部拆下后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使转移辅助装置接近被护理者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8中,(a)是示出使被护理者倚靠在正面保持部的情形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使被护理者的重心位置移动到前方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9中,(a)是示出使被护理者的膝盖伸开的情形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安装落座部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10中,(a)是示出使被护理者落座于落座部的情形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使小腿架摆动到后方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前方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搭乘了被护理者的状态下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5是主要示出滑动机构的下方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使小腿缸伸缩的情形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7是示出使大腿缸伸缩的情形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8中,(a)是示出将落座部拆下后的转移辅助装置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使转移辅助装置接近被护理者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19中,(a)是示出使被护理者倚靠在正面保持部的情形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使被护理者的重心位置移动到前方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20中,(a)是示出使被护理者的膝盖伸开的情形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安装落座部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图21中,(a)是示出使被护理者落座于落座部的情形的左侧视图。(b)是示出使小腿架摆动到后方的情形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中的箭头来定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并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到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1进行概略地说明。
转移辅助装置1通过载着被护理者(接受护理的人)P进行移动来辅助该被护理者P的转移(例如,床与卫生间之间的转移、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向转移辅助装置自身的转移等)。转移辅助装置1主要具有台车部2、支承部3和上身保持部4。并且,支承部3主要具有小腿驱动机构10和上身驱动机构20。
台车部2能够在地面(地板面)上移动。在台车部2的上部设置有支承部3。在支承部3的上部设置有上身保持部4。上身保持部4能够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特别是上身)进行保持。
小腿驱动机构10的小腿架11以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与台车部2连结。上身驱动机构20的上身架24以相对于小腿架11滑动自如的方式与小腿架11连结。在上身架24上固定有上身保持部4。通过分别任意地驱动小腿驱动机构10和上身驱动机构20,能够对上身保持部4的位置(高度、倾斜度等)进行细微地调节。
接着,使用图1到图4对转移辅助装置1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台车部2形成转移辅助装置1的最下部,是能够在地面(地板面)上移动的部件。台车部2主要具有台车部主体2a、车轮2b、踏脚板2c、第一连结部2d以及中央架2e。
台车部主体2a形成台车部2的主要构造体。台车部主体2a是将棒状部件或板状部件等适当组合而形成的。台车部主体2a形成在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的整个范围内。
在台车部主体2a的下部设置有多个车轮2b。由此,台车部主体2a能够借助车轮2b在地面(地板面)上沿任意的方向进行移动。
踏脚板2c是形成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的立脚点的平板状的部件。踏脚板2c以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固定在台车部主体2a的上部的大致中央。
第一连结部2d是与后述的支承部3连结的部分。第一连结部2d是使平板状的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弯折而形成的。第一连结部2d载置在台车部2的踏脚板2c的后部。
中央架2e是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的部件。中央架2e以长度方向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状态固定在台车部主体2a的上部的左右中央(踏脚板2c的左右中央)。
支承部3设置在台车部2的上部,该支承部3对上身保持部4进行支承,并且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进行保持。支承部3主要具有小腿驱动机构10、上身驱动机构20、膝盖承托部30以及落座部40。
小腿驱动机构10是形成支承部3的下部的部件。小腿驱动机构10主要具有小腿架11和小腿缸12。
小腿架11是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台车部2前后摆动的部分。小腿架11主要具有小腿架主体11a、第二连结部11b、摆动轴11c、第三连结部11d以及第四连结部11e。
小腿架主体11a是形成小腿架11的主要构造体的部件。小腿架主体11a由棒状部件形成,其中,该棒状部件从台车部2的第一连结部2d的附近向上方延伸,接着其上端部向前上方延伸。左右形成一对小腿架主体11a。
第二连结部11b是与台车部2连结的部分。第二连结部11b由板面朝向左右方向且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左右形成一对第二连结部11b。第二连结部11b的上端部固定在小腿架主体11a的下端部。
摆动轴11c将第一连结部2d与第二连结部11b连结。摆动轴11c以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配置。摆动轴11c将第一连结部2d和第二连结部11b连结成能够前后转动。由此,能够使固定于第二连结部11b的小腿架主体11a(小腿架11)以摆动轴11c为中心相对于台车部2前后摆动。
第三连结部11d是与后述的小腿缸12连结的部分。第三连结部11d由板面朝向左右方向且长度方向朝向前下方的板状部件形成。第三连结部11d的上端部(后端部)固定在小腿架主体11a的上下方向中途部。左右形成一对第三连结部11d。
第四连结部11e是与后述的落座部40连结的部分。第四连结部11e是将棱柱状的部件适当弯折而形成的。第四连结部11e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前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第四连结部11e的前端固定在小腿架主体11a的上下中途部。第四连结部11e的后端被配置成朝向后方延伸。
小腿缸12使小腿架11相对于台车部2前后摆动。小腿缸12是能够在长度方向上伸缩的致动器。小腿缸12的下端部(前端部)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台车部2的中央架2e的前端部连结。小腿缸12的上端部(后端部)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小腿架11的第三连结部11d连结。
上身驱动机构20形成支承部3的上部。上身驱动机构20主要具有上身缸支承部21、滑轨支承部22、滑轨23、上身架24以及上身缸25。
上身缸支承部21由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棒状部件形成。上身缸支承部21以U字的开口侧朝向后上方的状态配置。上身缸支承部21的下端部(前端部)固定在小腿架主体11a的上端部。左右形成一对上身缸支承部21。
滑轨支承部22由板面朝向后上方和前下方的板状部件形成。滑轨支承部22使长度方向朝向前上方配置。滑轨支承部22的前下方侧的板面固定在上身缸支承部21的上端部(后端部)。
滑轨23使后述的上身架24相对于上身缸支承部21和滑轨支承部22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进行往复移动。滑轨23被滑轨支承部22支承。滑轨23具有引导部23a和滑动部23b。
引导部23a能够使后述的滑动部23b滑动,并且限制滑动部23b的滑动方向。引导部23a由被适当加工成能够供滑动部23b滑动的板状部件形成。引导部23a载置在滑轨支承部22的后上方侧的板面上。引导部23a以长度方向朝向前上方的状态被配置成与滑轨支承部22平行。
滑动部23b沿着引导部23a进行滑动。滑动部23b以长度方向朝向前上方的状态配置在引导部23a的后上方侧。滑动部23b形成为能够沿着引导部23a在引导部23a的长度方向上滑动。也就是说,滑动部23b被引导部23a限制为仅能够在引导部23a的长度方向上滑动。
上身架24是形成为能够通过滑轨23相对于上身缸支承部21和滑轨支承部22进行滑动的部分。上身架24主要具有上身架主体24a和第五连结部24b。
上身架主体24a形成上身架24的主要构造体。上身架主体24a由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和设置在其左右两端部的棒状部件形成。上身架主体24a(的板状部件)载置在滑轨23的滑动部23b上。
第五连结部24b是将上身架24与后述的上身缸25连结的部分。第五连结部24b由板面朝向左右方向且长度方向朝向前下方的板状部件形成。第五连结部24b的上端部(后端部)连结在上身架主体24a(的板状部件)的后端部(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
上身缸25使上身架24相对于滑轨支承部22滑动。上身缸25是能够在长度方向上伸缩的致动器。上身缸25以长度方向(伸缩方向)朝向前上方的状态配置在左右的上身缸支承部21之间,并被该上身缸支承部21支承。上身缸25的下端部(后端部)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与第五连结部24b的下端部(前端部)连结。
膝盖承托部30是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的膝盖进行承托的部分。膝盖承托部30形成为板面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在小腿架主体11a的上下方向中途部的左右设置一对膝盖承托部30。膝盖承托部30配置在与第四连结部11e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落座部40能够供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落座。落座部40主要具有落座部主体41和连结部42。
落座部主体41是供被护理者P落座的部分。落座部主体41形成为板面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板状。落座部主体41形成为容易使被护理者P适当落座的形状。
连结部42是用于将落座部主体41与小腿架11连结的部分。连结部42是将平板状的部件适当弯折而形成的。连结部42固定在落座部主体41的前下部。在连结部42的前端部通过将平板朝向下方弯折而形成钩部42a。通过使钩部42a与小腿架11的第四连结部11e卡合而能够将落座部主体41(落座部40)安装在小腿架11上。并且,通过解除钩部42a与第四连结部11e的卡合而能够将落座部40从小腿架11拆下(参照图6)。
当这样构成的落座部40安装在小腿架11上时,在左侧观察时(参照图4),落座部40配置在摆动轴11c的后上方且膝盖承托部30的后方。
上身保持部4是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上身)进行保持的部分。上身保持部4主要具有正面保持部4a和侧面保持部4b。
正面保持部4a是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的从胸部到腹部的部分进行保持的部分。正面保持部4a形成为板面朝向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板状。正面保持部4a载置在上身架主体24a(的板状部件)的后上方侧的面上。正面保持部4a的后上方侧的面是对被护理者P的上身从胸侧进行保持的上身保持面4c。上身保持面4c形成为与上身架24的滑动方向平行。
侧面保持部4b是从左右两侧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进行保持的部分。侧面保持部4b形成为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侧面保持部4b在左右方向上隔着正面保持部4a而左右设置一对。侧面保持部4b被配置成从正面保持部4a朝向大致后方延伸。侧面保持部4b固定在上身架主体24a的左右两端部的棒状部件上。
在这样的上身保持部4中,正面保持部4a对被护理者P的从胸部到腹部的部分进行支承,并且左右的侧面保持部4b对该被护理者P的腋下进行支承。由此,上身保持部4能够稳定地保持被护理者P的上身(上半身)。
并且,能够通过上身驱动机构20使这样构成的上身保持部4沿着上下方向(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呈直线滑动。并且,上身保持部4能够在滑轨23的可滑动范围内进行往复移动。
如图4所示,被护理者P能够以落座于落座部40的状态搭乘这样构成的转移辅助装置1。具体来说,被护理者P能够通过落座于落座部40并将脚放在台车部2的踏脚板2c上来搭乘转移辅助装置1。此时,能够通过上身保持部4来保持被护理者P的上身。并且,能够通过膝盖承托部30来承托被护理者P的膝盖,能够使该被护理者P的姿势稳定。
并且,如图3所示,小腿架11的左右方向宽度形成为比安装于小腿架11的落座部40的左右方向宽度窄。由此,被护理者P能够容易地跨过该小腿架11,能够减轻该被护理者P搭乘转移辅助装置1时的负担。
并且,左右的膝盖承托部30被配置成该左右的膝盖承托部30的间隔(左右方向的间隔)与该落座部40的左右方向宽度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对落座于落座部40的被护理者P的膝盖进行适当地承托。
接着,使用图4到图6对转移辅助装置1的各部分发生摆动或移动的情形进行说明。
通过使小腿缸12伸缩而能够使小腿架11前后摆动。通过对未图示的遥控器等操作工具进行操作,能够使小腿缸12任意伸缩。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通过使小腿缸12伸缩而能够使小腿架11相对于台车部2前后摆动。在该情况下,摆动轴11c成为小腿架11的摆动中心。由于上身驱动机构20、膝盖承托部30、落座部40以及上身保持部4被小腿架11支承,所以当小腿架11进行摆动时,上身驱动机构20等也与该小腿架11一体地进行摆动。另外,在使小腿缸12最大限度地伸长的状态下,小腿架主体11a变成其下端部在大致铅直方向(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参照图4)。
这里,在左侧观察时(参照图4),小腿架11的摆动轴11c位于被护理者P的足关节J1(位于脚踝的关节(内踝处))的附近(踏脚板2c的附近)。这样,通过将摆动轴11c配置在脚关节J1的附近,在使小腿架11进行摆动时,能够使被护理者P的身体(足关节J1)自然弯曲或伸开。由此,能够减轻施加给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并且,如图6所示,通过使上身缸25伸缩而能够使上身架24相对于小腿架11和台车部2上下(前后)滑动。由于上身保持部4被上身架24支承,所以当上身架24进行滑动时,上身保持部4也与该上身架24一体地进行滑动。
接着,使用图7到图10对使用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转移辅助装置1的转移作业的一例进行具体地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对转移辅助装置1进行操作的人(护理者)的图示。
首先,如图7(a)所示,护理者预先将落座部40从转移辅助装置1拆下。并且,此时,护理者预先使小腿缸12最大限度地伸长。此时,正面保持部4a相对于铅直方向朝向前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a1大约为45度。以下,将该状态下的转移辅助装置1称为初始姿势。
接着,如图7的(b)所示,护理者使转移辅助装置1从前方接近被护理者P。
接着,如图8的(a)所示,护理者使被护理者P的上身倚靠在正面保持部4a上。此时,护理者将侧面保持部4b贯穿***在被护理者P的腋下。此时,由于正面保持部4a向前方向倾斜了倾斜角度a1(参照图7的(a)),所以被护理者P能够舒服地倚靠在正面保持部4a上。
接着,如图8的(b)所示,护理者使小腿缸12收缩而使小腿架11相对于台车部2向前方摆动角度a2。具体来说,角度a2被调节为大约30度。当以这种方式使小腿架11进行摆动时,上身驱动机构20和上身保持部4也与该小腿架11一起一体地进行摆动。因此,被护理者P的身体整体向前方摆动。由此,被护理者P的重心位置移动到前方(转移辅助装置1侧),该被护理者P能够将身体完全靠在转移辅助装置1上。另外,在该状态下,正面保持部4a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a3为大约15度。
接着,如图9的(a)所示,护理者使上身缸25收缩而使上身架24相对于小腿架11和滑轨支承部22向前方滑动。由此,被护理者P的膝盖伸开,并且被护理者P的臀部被抬起。另外,此时的滑动量如后述那样被调节为:在将落座部40安装于小腿架11时(参照图9的(b))被护理者P的臀部不与该落座部40发生干涉的程度的滑动量(例如大约100mm)。在该情况下,正面保持部4a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a3一直为大约15度。
接着,如图9的(b)所示,护理者使落座部40的连结部42与小腿架11的第四连结部11e卡合,将该落座部40安装在小腿架11上。
接着,如图10的(a)所示,护理者使上身缸25伸长而使上身架24相对于小腿架11和滑轨支承部22向后方滑动直到被护理者P落座于落座部40。当以这种方式使上身架24进行滑动时,上身保持部4也与该上身架24一起一体地进行滑动。
接着,如图10的(b)所示,护理者使小腿缸12最大限度地伸长。即,护理者使小腿架11相对于台车部2向后方摆动角度a2(大约30度)。这样,护理者使转移辅助装置1回到初始姿势。通过使回到了初始姿势的转移辅助装置1进行移动,能够容易将被护理者P移动到任意的场所。
这样,即使是没力气的护理者,也能够通过使用转移辅助装置1来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转移作业。并且,由于也不需要大规模的装置等,所以即使在室内等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够进行转移作业。
并且,在转移辅助装置1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变成被护理者P的膝盖伸开且臀部稍微抬起的状态。因此,护理者在该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裤子的脱下和穿上。
并且,在图9的(a)到图10的(a)所示的状态下,上身保持部4借助上身缸25和滑轨23呈直线移动。通过该滑动来自然变成被护理者P的膝盖伸开且臀部抬起的状态。此时,由于上身保持部4仅进行直线移动,所以被护理者P的上身的倾斜角度几乎不会改变。因此,不用对被护理者P的身体(上身)强制性地进行强行移动,就能够将被护理者P的臀部抬起。因此,能够减轻向转移辅助装置1转移时施加给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并且,在图9的(a)到图10的(a)所示的状态下,上身保持部4借助上身驱动机构20(滑轨23)沿着上下方向(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进行滑动。由此,被护理者P的上身不在左右方向上摇晃,就能够将被护理者P的臀部抬起。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转移作业。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1具有:台车部2,其能够进行移动;上身保持部4(身体保持部),其对所搭乘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进行保持;以及支承部3,其相对于所述上身保持部4支承所述台车部2,所述上身保持部4对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P的上身进行保持,并且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支承部3滑动自如。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减轻使上身保持部4移位时施加给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并且,所述上身保持部4具有从胸侧对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P的所述上身进行保持的上身保持面4c,并且形成为在与所述上身保持面4c平行的方向上滑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更能够减轻使上身保持部4移位时施加给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并且,所述上身保持部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上滑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转移作业。
并且,所述支承部3具有使所述上身保持部4滑动的上身缸25(保持部驱动源)。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对上身保持部4的位置进行调整。
并且,所述支承部3具有:小腿架11(摆动部),其在侧面观察时能够以摆动轴11c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前后摆动,该摆动轴11c设置在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P的足关节J1附近;以及小腿缸12(摆动部驱动源),其使所述小腿架11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前后摆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对上身保持部4的位置进行细微地调整。
并且,所述支承部3具有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设置的、能够供所述被护理者P落座的落座部40。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的被护理者P落座,能够更加减轻施加给该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身保持部4是本发明的身体保持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小腿架11是本发明的摆动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小腿缸12是本发明的摆动部驱动源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身缸25是本发明的保持部驱动源的一个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摆动部的结构(形状、大小等)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小腿架11,能够适当变更为任意的形状等。
并且,本发明的摆动部驱动源和保持部驱动源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小腿缸12和上身缸25。即,只要本发明的摆动部驱动源和保持部驱动源是能够使摆动部摆动、能够使身体保持部滑动的结构,则并不限定其结构。例如,作为摆动部驱动源和保持部驱动源,也可以使用各种缸(电动缸、气动缸、液压缸等)或马达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身保持部4从前方和左右两侧对被护理者P进行保持,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本发明的身体保持部能够对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保持,则并不限定其结构(形状、大小、被护理者P的保持方法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使落座部40的连结部42与小腿架11的第四连结部11e卡合而将该落座部40安装在小腿架11上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本发明的落座部并不限定用于进行装拆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例示了倾斜角度a1、角度a2和倾斜角度a3的值,并对使用了转移辅助装置1的转移作业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这些角度。即,这些角度能够根据被护理者P的体格或转移作业的内容(场所或目的等)来任意地调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身保持部4沿着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进行滑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上身保持部4的滑动方向。能够任意地调节上身保持部4的滑动方向的角度,例如,可以是上下方向(铅直方向),也可以是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身保持部4在与上身保持面4c平行的方向上滑动,但上身保持部4的滑动方向也可以不必与上身保持面4c平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转移作业(图7到图10)的流程是一例,使用了转移辅助装置1的转移作业能够根据护理者和被护理者P而通过任意的方法进行。此时,本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1能够使小腿架11和上身架24独立地任意移动,因此能够一边对上身保持部4的位置进行细微地调整一边进行转移作业。
接着,使用图11到图1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100进行概略地说明。另外,图14示出了上身保持部400倾斜前和滑动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1到图13以及图15示出了上身保持部400倾斜后和滑动后的状态。
转移辅助装置100通过载着被护理者(接受护理的人)P进行移动来辅助该被护理者P的转移(例如,床与卫生间之间的转移、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向转移辅助装置自身的转移等)。转移辅助装置100主要具有台车部200、支承部300、上身保持部400以及滑动机构500。并且,支承部300主要具有小腿驱动机构310和上身驱动机构320。
台车部200能够在地面(地板面)上进行移动。在台车部200的上部设置有支承部300。在支承部300的上部设置有上身保持部400。上身保持部400能够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特别是上身)进行保持。
小腿驱动机构310的小腿架311以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与台车部200连结。上身驱动机构320的上身架321以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与小腿架311连结。在上身架321上固定有上身保持部400。通过分别任意地驱动小腿驱动机构310和上身驱动机构320,能够对上身保持部400的位置(高度、倾斜等)进行细微地调节。
在支承部300与上身保持部400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500。滑动机构500能够使上身保持部400相对于支承部300进行滑动。
接着,使用图11到图15对转移辅助装置100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台车部200形成转移辅助装置100的最下部,是能够在地面(地板面)上移动的部件。台车部200主要具有台车部主体200a、车轮200b、踏脚板200c以及中央架200d。
台车部主体200a形成台车部200的主要构造体。台车部主体200a是将棒状部件或板状部件等适当组合而形成的。台车部主体200a形成在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的整个范围内。
在台车部主体200a的下部设置有多个车轮200b。由此,台车部主体200a能够借助车轮200b在地面(地板面)上沿任意的方向进行移动。
踏脚板200c是形成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的立脚点的平板状的部件。踏脚板200c以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固定在台车部主体200a的上部的大致中央。
中央架200d是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的部件。中央架200d以长度方向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状态固定在台车部主体200a的上部的左右中央(踏脚板200c的左右中央)。
支承部300设置在台车部200的上部,该支承部300对上身保持部400进行支承,并且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进行保持。支承部300主要具有小腿驱动机构310、上身驱动机构320、膝盖承托部330以及落座部340。
小腿驱动机构310是形成支承部300的下部的部件。小腿驱动机构310主要具有小腿架311和小腿缸312。
小腿架311是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台车部200前后摆动的部分。小腿架311主要具有小腿架主体311a、下部连结部311b、摆动轴311c、中部连结部311d以及落座部连结部311e。
小腿架主体311a是形成小腿架311的主要构造体的部件。小腿架主体311a主要由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左右一对的棒状部件形成。小腿架主体311a是在所述棒状部件的前侧上端部固定板状部件而形成的,该板状部件向上方延伸且俯视观察时弯折成大致U字状。
下部连结部311b是设置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下部的板状部件。下部连结部311b是将平板状的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弯折而形成的。下部连结部311b被适当固定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下部。
摆动轴311c将小腿架主体311a和台车部200连结。摆动轴311c以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配置。摆动轴311c将下部连结部311b的下端部与台车部200的大致中央部连结成能够前后转动。由此,小腿架主体311a(小腿架311)能够以摆动轴311c为中心相对于台车部200前后摆动。
中部连结部311d是设置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下中途部的板状部件。中部连结部311d是将平板状的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向大致前方弯折而形成的。中部连结部311d被适当固定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下中途部。
落座部连结部311e是与后述的落座部340连结的部分。落座部连结部311e是将平板状的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向大致前方弯折而形成的。落座部连结部311e被适当固定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后部且上下中途部。
小腿缸312使小腿架311相对于台车部200前后摆动。小腿缸312是能够在长度方向上伸缩的致动器。小腿缸312的下端部(前端部)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台车部200的中央架200d的前端部连结。小腿缸312的上端部(后端部)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小腿架311的中部连结部311d连结。
上身驱动机构320形成支承部300的上部。上身驱动机构320主要具有上身架321、上身缸支承部322、上身缸323、辅助滑动体324以及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
上身架321是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小腿驱动机构310(小腿架311)前后摆动的部分。上身架321主要具有上身架主体321a、上部连结部321b以及摆动轴321c。
上身架主体321a形成上身架321的主要构造体。上身架主体321a通过将板状的部件组合而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后方开口的大致V字状。
上部连结部321b将上身架主体321a与后述的上身缸323连结。上部连结部321b是将平板状的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向大致上方弯折而形成的。
摆动轴321c将上身架主体321a与上部连结部321b连结。摆动轴321c以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配置。摆动轴321c在左侧观察时(参照图14)配置在将小腿架311和台车部200连结的摆动轴311c的大致上方。摆动轴321c将上身架主体321a的前侧面的下部和上部连结部321b的后部连结成能够前后转动。
上身缸支承部322是将筒状的部件和板状的部件适当组合而形成的。具体来说,上身缸支承部322的后部形成为使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的部件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上身缸支承部322的后端与小腿架311的中部连结部311d连结。上身缸支承部322的前部是将平板状的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向大致后方(后下方)弯折而形成的。上身缸支承部322的前端被配置成向前下方延伸。上身缸支承部322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部被配置在左右的小腿架主体311a之间。
上身缸323使上身架321相对于小腿架311前后摆动。上身缸323是能够在长度方向上伸缩的致动器。上身缸323的下端部与上身缸支承部322连结。上身缸323的上端部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上身架321的上部连结部321b连结。
辅助滑动体324对上身缸323进行加强。辅助滑动体324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自由伸缩。辅助滑动体324被配置成与上身缸323平行(即,从前下方朝向后上方延伸)。辅助滑动体324配置在上身缸323的紧后方。辅助滑动体324的前下部固定于上身缸支承部322。辅助滑动体324的后上端部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部连结部321b。
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与上身缸323对上身保持部400的移动相应地变更该上身保持部400的倾斜角。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自由伸缩。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被配置成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的下部经由摆动轴325a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上身缸支承部322的后部连结。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的上端部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身架主体321a的前部。
在这样构成的上身驱动机构320中,上身架主体321a(上身架321)经由辅助滑动体324和上身缸支承部322等与小腿架311连结。因此,上身架主体321a(上身架321)能够以摆动轴321c为中心相对于小腿架311前后摆动。
膝盖承托部330是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的膝盖进行支承的部分。膝盖承托部330形成为板面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下方向中途部的左右设置一对膝盖承托部330。膝盖承托部330配置在小腿架主体311a的前侧。
落座部340能够供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落座。落座部340主要具有落座部主体341和连结部342。
落座部主体341是供被护理者P落座的部分。落座部主体341形成为板面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板状。落座部主体341形成为容易使被护理者P适当落座的形状。
连结部342是用于将落座部主体341与小腿架311连结的部分。连结部342是将平板状的部件适当弯折而形成的。连结部342固定在落座部主体341的前下部。在连结部342的前端部通过将平板朝向下方弯折而形成钩部342a。通过将钩部342a与小腿架311的落座部连结部311e卡合而能够将落座部主体341(落座部340)安装在小腿架311上。并且,通过解除钩部342a与落座部连结部311e的卡合而能够将落座部340从小腿架311拆下(参照图17)。
当这样构成的落座部340安装在小腿架311上时,在左侧观察时(参照图14),落座部340配置在摆动轴311c的后上方且膝盖承托部330的后方。
上身保持部400是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上身)进行保持的部分。上身保持部400主要具有上身保持框400a、正面保持部400b、侧面保持部400c以及前部连结部400d。
上身保持框400a形成上身保持部400的主要构造体。上身保持框400a是将棒状部件和板状部件等适当组合而形成的。更详细来说,上身保持框400a由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和设置在其左右两端部的棒状部件形成。上身保持框400a借助后述的滑动机构500被配置在上身架主体321a(上身架321)的上方。
正面保持部400b是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的从胸部到腹部的部分进行保持的部分。正面保持部400b形成为板面朝向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板状。正面保持部400b载置在上身保持框400a(的板状部件)的后上方侧的面上。正面保持部400b的后上方侧的面对被护理者P的上身从胸侧进行保持。
侧面保持部400c是从左右两侧对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进行保持的部分。侧面保持部400c形成为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侧面保持部400c在左右方向上隔着正面保持部400b而左右设置一对。侧面保持部400c被配置成从上身保持框400a朝向大致后方延伸。
前部连结部400d由板面朝向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板状部件形成。前部连结部400d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形成为向前下方延伸。前部连结部400d固定在上身保持框400a的前侧面的上部。
在这样的上身保持部400中,正面保持部400b对被护理者P的从胸部到腹部的部分进行支承,并且左右的侧面保持部400c对该被护理者P的腋下进行支承。由此,上身保持部400能够稳定地保持被护理者P的上身(上半身)。
滑动机构500配置在上身架321(上身架主体321a)与上身保持部400之间。滑动机构500将上身保持部400以能够相对于上身架321滑动的方式与上身架321连结。滑动机构500主要具有滑轨551和连杆机构552。
滑轨551使上身保持部400相对于上身架321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进行往复移动。在上身架主体321a的后上方侧载置有左右一对滑轨551。滑轨551具有引导部551a和滑动部551b。
引导部551a能够使后述的滑动部551b进行滑动,并且限制滑动部551b的滑动方向。引导部551a由被适当加工成能够供滑动部551b滑动的板状部件形成。引导部551a以长度方向朝向前上方的状态沿着上身架主体321a的后上方侧的板面配置。
滑动部551b沿着引导部551a进行滑动。滑动部551b以长度方向朝向前上方的状态配置在引导部551a的后上方侧。滑动部551b形成为能够沿着引导部551a在引导部551a的长度方向上滑动。也就是说,滑动部551b被引导部551a限制为仅能够在引导部551a的长度方向上滑动。
连杆机构552将小腿架311(小腿架主体311a)与上身保持部400连结。连杆机构552具有连杆552a、摆动轴552b以及摆动轴552c。
连杆552a由轴线方向朝向大致上下方向的棒状部件形成。连杆552a的下端部经由摆动轴552b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端部连结。连杆552a的上端部经由摆动轴552c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前部连结部400d的下端部连结。
这样构成的连杆机构552限制了连杆552a和上身保持部400(前部连结部400d)的连结部与连杆552a和小腿架311(小腿架主体311a)的连结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侧面观察时,连杆机构552限制了摆动轴552b的轴线与摆动轴552c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如图14所示,被护理者P能够以落座于落座部340的状态搭乘这样构成的转移辅助装置100。具体来说,被护理者P能够通过落座于落座部340并将脚放在台车部200的踏脚板200c上来搭乘转移辅助装置100。此时,能够通过上身保持部400来保持被护理者P的上身。并且,能够通过膝盖承托部330来承托被护理者P的膝盖,能够使该被护理者P的姿势稳定。
并且,如图13所示,小腿架311和上身架321的左右方向宽度形成为比安装在小腿架311上的落座部340的左右方向宽度窄。由此,被护理者P能够容易地跨过该小腿架311和上身架321,并且能够减轻该被护理者P搭乘转移辅助装置100时的负担。
并且,左右的膝盖承托部330被配置成该左右的膝盖承托部330的间隔(左右方向的间隔)与该落座部340的左右方向宽度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对落座于落座部340的被护理者P的膝盖进行适当地承托。
接着,使用图14、图15和图17对转移辅助装置100的各部分发生摆动或移动的情形进行说明。
通过使小腿缸312伸缩而能够使小腿架311前后摆动。通过对未图示的遥控器等操作工具进行操作而能够使小腿缸312任意伸缩。
具体来说,如图16所示,能够通过使小腿缸312伸缩而使小腿架311相对于台车部200前后摆动。在该情况下,摆动轴311c成为小腿架311的摆动中心。由于上身驱动机构320、膝盖承托部330、落座部340以及上身保持部400被小腿架311支承,所以当小腿架311进行摆动时,上身驱动机构320等也与该小腿架311一体地进行摆动。另外,在使小腿缸312最大限度地伸长的状态下,小腿架主体311a变成其下端部在大致铅直方向(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参照图14)。
这里,在左侧观察时(参照图14),小腿架311的摆动轴311c位于被护理者P的足关节J1(位于脚踝的关节(内踝点))的附近(踏脚板200c的附近)。这样,通过将摆动轴311c配置在足关节J1的附近,在使小腿架311摆动时,能够使被护理者P的身体(足关节J1)自然弯曲或伸开。由此,能够减轻施加给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并且,如图17所示,通过使上身缸323伸缩而能够使上身架321相对于小腿架311和台车部200前后摆动。在该情况下,摆动轴321c成为上身架321的摆动中心。由于上身保持部400被上身架321支承,所以当上身架321进行摆动时,上身保持部400也与该上身架321一体地进行摆动。
此时,由于上身缸323在长度方向上伸缩,所以上身保持部400沿着上身缸323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移动。随着该上身保持部400的移动,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也进行伸缩。这里,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的上端部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身架321。因此,固定于上身架321的上身保持部400在通过上身缸323呈直线进行移动的同时,通过倾斜角度调节滑动体325来变更倾斜角度。
具体来说,当上身缸323收缩时,上身保持部400从后上方朝向前下方呈直线移动。与此相伴地,上身保持部400的姿势前倾。即,上身保持部400的倾斜角度(正面保持部400b相对于垂直方向朝向前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A)变大。
并且,当上身缸323伸长时,上身保持部400从前下方朝向后上方呈直线移动。与此相伴地,上身保持部400的姿势后倾。即,上身保持部400的倾斜角度A变小。
能够以这种方式通过上身驱动机构320使上身保持部400前后摆动。当通过上身缸323的收缩使上身保持部400以摆动轴321c为中心向前方摆动时,上身保持部400的前部连结部400d与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端欲接近。但是,上身保持部400的前部连结部400d与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被连杆机构552限制。因此,在上身保持部400的前部连结部400d作用有被连杆机构552向上方顶起的力。由此,上身保持部400相对于上身架321向前上方滑动。
另一方面,当通过上身缸323的伸长使上身保持部400以摆动轴321c为中心向后方摆动时,上身保持部400的前部连结部400d与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端欲远离。但是,上身保持部400的前部连结部400d与小腿架主体311a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被连杆机构552限制。因此,在上身保持部400的前部连结部400d作用有被连杆机构552向下方下压的力。由此,上身保持部400相对于上身架321向后下方滑动。
因此,当上身架321绕摆动轴321c进行前后摆动时,上身保持部400与上身架321一体地进行前后摆动,并且能够通过滑动机构500向大致前后方向滑动。
接着,使用图18到图21对使用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转移作业的一例进行具体地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对转移辅助装置100进行操作的人(护理者)的图示。
首先,如图18的(a)所示,护理者预先将落座部340从转移辅助装置100拆下。并且,此时,护理者预先使小腿缸312最大限度地伸长。此时,正面保持部400b相对于铅直方向朝向前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a4为大约45度。以下,将该状态下的转移辅助装置100称为初始姿势。
接着,如图18的(b)所示,护理者使转移辅助装置100从前方接近被护理者P。
接着,如图19的(a)所示,护理者使被护理者P的上身依靠在正面保持部400b上。此时,护理者将侧面保持部400c贯穿***到被护理者P的腋下。此时,由于正面保持部400b向前方向倾斜了倾斜角度a4(参照图18的(a)),所以被护理者P能够舒服地靠在正面保持部400b上。
接着,如图19的(b)所示,护理者使上身缸323收缩而使上身架321相对于小腿架311向前方摆动角度a5。具体来说,角度a5被调节为大约15度。当以这种方式使上身架321进行摆动时,上身保持部400也与该上身架321一起一体地进行摆动。另外,在该状态下,正面保持部400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a6为大约30度。
当上身架321向前方摆动时,在滑动机构500的作用下向前上方滑动。与此相伴地,上身保持部400也与上身架321一体地向前上方滑动。因此,被护理者P的身体整体向前方摆动。由此,被护理者P的重心位置移动到前方(转移辅助装置100侧),该被护理者P能够将身体完全靠在转移辅助装置100上。
接着,如图20的(a)所示,护理者使小腿缸312收缩而使小腿架311相对于台车部200向前方摆动角度a7。具体来说,角度a7被调节为大约30度。当以这种方式使小腿架311进行摆动时,上身驱动机构320和上身保持部400也与该小腿架311一起一体地进行摆动。因此,被护理者P的身体整体进一步向前方摆动。由此,被护理者P的重心位置进一步移动到前方,被护理者P的膝盖伸开,并且被护理者P的臀部被进一步抬起。在该情况下,正面保持部400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大约为0度(大致水平)。
接着,如图20的(b)所示,护理者使落座部340的连结部342与小腿架311的落座部连结部311e卡合而将该落座部340安装在小腿架311上。
接着,如图21的(a)所示,护理者使上身缸323伸长而使上身架321向后方摆动直到被护理者P落座于落座部340。当以这种方式使上身架321进行摆动时,上身保持部400也与该上身架321一起一体地向后方摆动。由此,能够使被护理者P落座于落座部340。
接着,如图21的(b)所示,护理者使小腿缸312最大限度地伸长。即,护理者使小腿架311相对于台车部200向后方摆动角度a7(大约30度)。这样,护理者使转移辅助装置100回到初始姿势。通过使回到了初始姿势的转移辅助装置100进行移动,能够将被护理者P容易地移动到任意的场所。
这样,即使是没力气的护理者,也能够通过使用转移辅助装置100来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转移作业。并且,由于也不需要大规模的装置等,所以即使在室内等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够进行转移作业。
并且,在转移辅助装置100处于图19的(b)和图20的(a)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变成被护理者P的膝盖伸开且臀部抬起的状态。因此,护理者在该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裤子的脱下和穿上。
并且,在转移辅助装置100处于图19的(b)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上身保持部400向前方摆动,并且向前方滑动。因此,能够将被护理者P的臀部进一步抬起,进而护理者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裤子等的脱下和穿上。此外,在转移辅助装置100处于图20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将被护理者P的臀部进一步抬起,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裤子等的脱下和穿上。
并且,在转移辅助装置100从图19的(a)所示的状态向图19的(b)所示的状态变化的中途,上身保持部400能够通过1个致动器(上身缸323)来进行摆动和滑动这两个动作。因此,能够简化转移辅助装置100的结构。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100具有:台车部200,其能够进行移动;上身保持部400(身体保持部),其保持所搭乘的被护理者P的身体;支承部300,其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支承所述上身保持部400,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前后摆动;以及滑动机构500,其将所述上身保持部400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300滑动与所述支承部300连结,并且当所述支承部300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前后摆动时,与此相伴地使所述上身保持部400相对于所述支承部300滑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对被护理者P的姿势进行细微地调整。
并且,当所述支承部300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向前方摆动时,所述滑动机构500使所述上身保持部400向上方滑动,当所述支承部300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向后方摆动时,所述滑动机构500使所述上身保持部400向下方滑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转移作业。
并且,所述支承部300具有:小腿架311(第一部件),其与所述台车部200连结;以及上身架321(第二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小腿架311前后摆动的方式与所述小腿架311连结,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前后摆动,所述滑动机构500具有:滑轨551(滑动单元),其将所述上身保持部400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身架321滑动的方式与所述上身架321连结;以及连杆机构552,在侧面观察时,其在除了所述上身架321的摆动轴321c(摆动中心)之外的位置处将所述小腿架311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上身保持部400的第二连结部连结,并且,当所述上身架321相对于所述小腿架311前后摆动时,通过限制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的距离而使所述上身保持部400相对于所述上身架321滑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对被护理者P的姿势进行细微地调整。
并且,转移辅助装置100具有上身缸323(第二部件驱动源),该上身缸323使所述上身架321相对于所述小腿架311前后摆动。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更容易地对被护理者P的姿势进行调整。
并且,在侧面观察时,所述小腿架311能够以摆动轴311c(足关节摆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前后摆动,该摆动轴311c设置在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P的足关节J1附近,所述转移辅助装置100具有使所述小腿架311相对于所述台车部200前后摆动的小腿缸312(第一部件驱动源)。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对被护理者P的姿势进行更细微地调整,进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护理者P的转移作业。
并且,所述支承部300具有落座部340,该落座部340设置成能够装拆,所述被护理者P能够落座于该落座部340。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搭乘于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被护理者P落座,并能够减轻施加给该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负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身保持部400是本发明的身体保持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小腿架311是本发明的第一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小腿缸312是本发明的第一部件驱动源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身架321是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身缸323是本发明的第二部件驱动源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滑轨551是本发明的滑动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小腿架主体311a上的与连杆552a(摆动轴552b)连结的连结部是本发明的第一连结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连结部400d上的与连杆552a(摆动轴552c)连结的连结部是本发明的第二连结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构(形状、大小等)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小腿架311和上身架321,能够适当变更为任意的形状等。
并且,本发明的第一部件驱动源和第二部件驱动源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小腿缸312和上身缸323。即,只要本发明的第一部件驱动源和第二部件驱动源能够分别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摆动,则并不限定其结构。例如,作为第一部件驱动源和第二部件驱动源,也可以使用各种缸(电动缸、气动缸、液压缸等)或马达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身保持部400从前方和左右两侧对被护理者P进行保持,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本发明的身体保持部能够对被护理者P的身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保持,则并不限定其结构(形状、大小、被护理者P的保持方法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使落座部340的连结部342与小腿架311的落座部连结部311e卡合而将该落座部340安装在小腿架311上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本发明的落座部并不限定用于进行装拆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例示了倾斜角度a4、角度a5、倾斜角度a6和角度a7的值,并对使用了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转移作业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这些角度。即,这些角度能够根据被护理者P的体格或转移作业的内容(场所或目的等)来任意地调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转移作业(图18到图21)的流程是一例,使用了转移辅助装置100的转移作业能够根据护理者和被护理者P而通过任意的方法进行。此时,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转移辅助装置100能够使小腿架311和上身架321独立地任意移动,所以能够一边对上身保持部400的位置进行细微地调整一边进行转移作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辅助被护理者的转移的转移辅助装置。
标号说明
1:转移辅助装置;2:台车部;3:支承部;4:上身保持部;4c:上身保持面;11:小腿架;11c:摆动轴;12:小腿缸;25:上身缸;30:膝盖承托部;40:落座部;100:转移辅助装置;200:台车部;300:支承部;400:上身保持部;500:滑动机构;311:小腿架;311c:摆动轴;312:小腿缸;321:上身架;323:上身缸;340:落座部;551:滑轨;552:连杆机构。

Claims (10)

1.一种转移辅助装置,具有:
台车部,其能够进行移动;
身体保持部,其保持所搭乘的被护理者的身体;
支承部,其将所述身体保持部支承于所述台车部;以及
膝盖承托部,其对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膝盖进行承托,
所述身体保持部形成为保持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上身,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滑动自如,
所述支承部具有:
摆动部,在侧面观察时,该摆动部能够以摆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该摆动轴设置在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足关节附近;以及
摆动部驱动源,其使所述摆动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
所述膝盖承托部被设置为与所述摆动部一体地进行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身体保持部具有对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所述上身从胸侧进行保持的上身保持面,并且形成为在与所述上身保持面平行的方向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身体保持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使所述身体保持部滑动的保持部驱动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落座部,该落座部设置成能够装拆,所述被护理者能够落座于该落座部。
6.一种转移辅助装置,具有:
台车部,其能够进行移动;
身体保持部,其保持所搭乘的被护理者的身体;
支承部,其将所述身体保持部支承于所述台车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以及
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将所述身体保持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承部连结,并且,当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时,该滑动机构与此相伴地使所述身体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滑动,
所述支承部具有:
第一部件,其与所述台车部连结;以及
第二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前后摆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部件连结,由此能够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
所述滑动机构具有:
滑动单元,其将所述身体保持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部件连结;以及
连杆机构,在侧面观察时,该连杆机构在除了所述第二部件的摆动中心之外的位置处将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连结部和所述身体保持部的第二连结部连结,并且,当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前后摆动时,通过限制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的距离而使所述身体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当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向前方摆动时,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身体保持部向上方滑动,
当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向后方摆动时,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身体保持部向下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转移辅助装置具有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前后摆动的第二部件驱动源。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部件能够以足关节摆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该足关节摆动轴设置在所搭乘的所述被护理者的足关节附近,
所述转移辅助装置具有使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台车部前后摆动的第一部件驱动源。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移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落座部,该落座部设置成能够装拆,所述被护理者能够落座于该落座部。
CN201680041474.8A 2015-07-17 2016-07-14 转移辅助装置 Active CN107847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3467A JP6209185B2 (ja) 2015-07-17 2015-07-17 移乗支援装置
JP2015143466A JP6209184B2 (ja) 2015-07-17 2015-07-17 移乗支援装置
JP2015-143466 2015-07-17
JP2015-143467 2015-07-17
PCT/JP2016/070781 WO2017014134A1 (ja) 2015-07-17 2016-07-14 移乗支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7379A CN107847379A (zh) 2018-03-27
CN107847379B true CN107847379B (zh) 2020-06-05

Family

ID=57834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1474.8A Active CN107847379B (zh) 2015-07-17 2016-07-14 转移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47379B (zh)
WO (1) WO20170141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9876A1 (de) * 2017-05-08 2018-11-08 Leonair Gmbh Umsetzhilfe für Personen mit geringer Rumpfstabilität
WO2019111356A1 (ja) * 2017-12-06 2019-06-13 株式会社Fuji 介助装置
CN109223386A (zh) * 2018-08-09 2019-01-18 中山爱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行动护理机器人
WO2020070853A1 (ja) * 2018-10-04 2020-04-09 株式会社Fuji 介助装置
CN113164320A (zh) * 2018-12-06 2021-07-23 株式会社富士 使用辅助装置的辅助方法
CN109910024B (zh) * 2019-04-01 2020-10-09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背抱式移乘护理机器人的人体姿势识别***
JP7186286B2 (ja) * 2019-04-12 2022-12-08 株式会社Fuji 介助装置
CN110279562B (zh) * 2019-05-22 2021-12-28 上海邦邦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站立装置及辅助站立机构
CN110368229B (zh) * 2019-06-28 2024-05-07 宁波康麦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移位车
CN111973370B (zh) * 2020-08-21 2022-02-01 山东科亿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位机夹抱装置及工作方法和应用
CN111993436B (zh) * 2020-08-21 2023-11-21 山东科亿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搬运机器人及工作方法
CN112263405B (zh) * 2020-10-30 2024-04-05 广东博方众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移位机
CN112263404B (zh) * 2020-10-30 2023-04-11 广东博方众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移位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9696A (zh) * 2005-05-27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步行辅助装置
CN101808604A (zh) * 2007-09-25 2010-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步行辅助设备的大腿附接装置
CN103070763A (zh) * 2013-01-05 2013-05-01 太仓市康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站立行走装置
CN104936570A (zh) * 2013-01-16 2015-09-23 埃克苏仿生公司 用于通过外部施加力调整动力矫形装置的运动的界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5863A (en) * 1981-08-21 1984-03-13 Joel Lerich Patient transporting device
JP3731001B2 (ja) * 1994-10-14 2006-01-05 アイ・ソ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姿勢変換装置および姿勢変換方法
CN2294717Y (zh) * 1997-05-15 1998-10-21 施金木 一种可辅助站立的轮椅
NL1011568C2 (nl) * 1999-03-16 2000-09-19 Careflex Holding Bv Tillift met bekkensteun.
JP2003126163A (ja) * 2001-10-23 2003-05-07 Nabco Ltd 移乗機
SG177452A1 (en) * 2009-06-01 2012-02-28 Tmsuk Co Ltd Transfer and locomotion apparatus
JP2011110080A (ja) * 2009-11-24 2011-06-09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支援装置
CN102370550B (zh) * 2010-08-05 2014-08-20 苏芳庆 一种智慧型移位和站立载具
JP5759217B2 (ja) * 2011-03-25 2015-08-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立ち上がり動作アシストロボット
JP5278860B2 (ja) * 2011-10-04 2013-09-04 株式会社アートプラン 自立支援型移乗装置
JP5755303B2 (ja) * 2013-09-25 2015-07-29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移乗支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9696A (zh) * 2005-05-27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步行辅助装置
CN101808604A (zh) * 2007-09-25 2010-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步行辅助设备的大腿附接装置
CN103070763A (zh) * 2013-01-05 2013-05-01 太仓市康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站立行走装置
CN104936570A (zh) * 2013-01-16 2015-09-23 埃克苏仿生公司 用于通过外部施加力调整动力矫形装置的运动的界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14134A1 (ja) 2017-01-26
CN107847379A (zh) 2018-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7379B (zh) 转移辅助装置
JP6209184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6985459B2 (ja) 介助方法
JP6462384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WO2017199348A1 (ja) 介助装置
JP6209185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CN111315337B (zh) 辅助装置
JP5317111B2 (ja) 人体把持具とそれを用いた移乗支援器具
JP6587444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6689098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6711664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WO2021116871A1 (en) Vehicle with transforming seat
JP5755284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WO2014192575A1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6436703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6317146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2016144628A (ja) 介護者補助装置
JP2006102403A (ja) 移乗補助装置
JP6711643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6971648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7157874B2 (ja) 介助装置
JP7194814B2 (ja) 介助装置
WO2020129152A1 (ja) 介助装置
JP6636057B2 (ja) 介助ロボット
JP2021010833A (ja) 介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