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6252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6252B
CN105656252B CN201510835133.5A CN201510835133A CN105656252B CN 105656252 B CN105656252 B CN 105656252B CN 201510835133 A CN201510835133 A CN 201510835133A CN 105656252 B CN105656252 B CN 1056562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nnecting piece
busbar
circuit board
coil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51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6252A (zh
Inventor
园田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56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6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6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6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K29/06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 H02K29/08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plates, magneto-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在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组件具有:与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以及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具有:被汇流条保持架保持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从汇流条主体部延伸、并从汇流条保持架突出的定子连接端子。定子连接端子具有与定子的线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靠第二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如日本专利第5386958号所示,具有设置有汇流条的保持架的马达。在上述文献中,保持架安装于容纳马达主体的托架。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轴的一部分位于保持架的内侧。汇流条在保持架的内侧与连接于定子的连接金属零件连接。由此,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
在保持架的内侧,在轴上固定轴承和传感器磁铁等。
因此,例如若使马达小型化,则保持架的内侧面与轴承或传感器磁铁之间的距离变近。其结果是,存在不能够充分确保用于将汇流条与连接金属零件连接的空间的情况。
由此,存在难以将汇流条与定子连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的目的之一在于,鉴于上述问题,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与定子连接。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包括:转子、定子、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机壳、汇流条组件以及罩。转子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包围转子,并使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一轴承配置在定子的一个方向的第一侧,并支承轴。第二轴承配置在定子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并支承轴。机壳为筒状,并保持定子和第一轴承。汇流条组件保持第二轴承,且汇流条组件的第一侧的端部位于机壳的内侧。罩固定于机壳,并覆盖汇流条组件的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汇流条组件具有:与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以及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具有:被汇流条保持架保持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从汇流条主体部延伸、并从汇流条保持架突出的定子连接端子。定子连接端子具有与定子的线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靠第二侧的位置。
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第二侧的位置。
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第二侧的位置。
定子连接端子从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突出。
定子连接端子从汇流条保持架的第二侧的面突出。
马达在第二轴承的第二侧包括被直接地或间接地保持于轴的传感器磁铁。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传感器磁铁靠第二侧的位置。
线圈连接部与罩直接地相向。
线圈连接部保持线圈配线,线圈配线将定子的线圈与线圈连接部连接。
沿一个方向观察,线圈连接部为U字形,且在周向上开口。
马达包括电路板,电路板在一个方向上配置在第二轴承与罩之间,且电路板的第二侧的面与一个方向相交。汇流条组件具有配线部件,配线部件被汇流条保持架保持,并将外部电源与电路板电连接。配线部件具有连接于电路板的电路板连接端子。
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设置在与设置有电路板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的区域不同的区域。
定子连接端子设置有多个。多个定子连接端子线圈连接部沿周向排列设置。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的电路板的外形的至少一边将位于排列设置的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连接部彼此之间的部位连接。一边位于比线圈连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路板在径向上重叠。
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其在第二侧具有开口部;以及连接器部,其从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主体部具有保持电路板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保持部。电路板的第二侧的面位于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径向内侧的面靠第二侧的位置。电路板连接端子连接于电路板的第二侧的面。
电路板具有电路板外侧部,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电路板外侧部位于比电路板的与线圈连接部在径向上相向的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与定子连接。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平面图。
图5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其他例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并且,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在以下附图中,存在使各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马达、部件等的结构不同的情况。
在附图中,作为适当的三维正交坐标系而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第二侧)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第一侧)称为“前侧”。另外,所谓后侧以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向(θZ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径向上、即在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马达10的局部的剖视图,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示出马达10的局部的平面图(XY面图)。在图3中,省略了罩22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为无刷马达。如图1至图3所示,马达10包括机壳21、罩22、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具有电路板71的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O形圈81以及油封80。
转子30、定子40、第一轴承51以及油封80被容纳在机壳21内。机壳21朝向后侧(+Z侧)开口。在机壳21的开口部***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组件60保持第二轴承52。轴31的轴向(Z轴方向)的两侧被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
罩22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罩22固定于机壳21。控制装置70配置在第二轴承52与罩22之间。O形圈81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机壳21之间。以下,对各零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机壳]
机壳21为筒状的部件。机壳21保持定子40和第一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1呈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状。优选机壳21的材料为金属。
机壳21具有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沿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按照这个顺序配置。即,在机壳主体21中,前侧凸缘部23配置在最后侧,油封保持部21d配置在最前侧。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为彼此同心的圆筒状。这些部件的直径按照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油封保持部21d的顺序变小。
前侧凸缘部23从汇流条组件***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汇流条组件***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机壳21的内侧。
定子40的外侧面嵌合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嵌合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由此,机壳21保持定子40。前轴承保持部21c保持第一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面与第一轴承51的外侧面嵌合。油封保持部21d保持油封80。
[转子]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在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轴31为圆柱状的部件。另外,轴31既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轴31被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向(±θZ方向)旋转。轴31的前侧(-Z侧)的端部朝向机壳21的外部突出。在油封保持部21d中,绕轴31的轴向配置有油封80。
转子铁芯32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铁芯32绕轴向(θZ方向)包围轴31,并固定于轴31。更详细地说,转子铁芯32具有贯通于轴向的贯通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转子铁芯32的贯通孔内。轴31与转子铁芯32例如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被固定。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33呈大致圆环状。另外,转子磁铁33的形状不必一定为圆环状。转子磁铁33也可以由在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磁铁构成。转子磁铁33固定于沿绕转子铁芯32的轴向的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与轴31成为一体而旋转。
[定子]
定子40的外形呈大致筒状。转子30位于定子40的内部。换言之,定子40绕轴向(θZ方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使转子30绕中心轴线J旋转。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多个齿部42、多个线圈43以及多个绕线架44。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41与齿部42由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
铁芯背部41的形状呈圆筒状。优选铁芯背部41的形状与轴31同心。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配置多个齿部42。各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即,轴31侧)延伸。各齿部42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优选绕线架44为大致筒状的部件。各绕线架44分别安装于各齿部42。优选绕线架44由自轴向组合的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各线圈43分别配置于各绕线架44。卷绕导电线43a而构成各线圈43。另外,优选导电线43a使用圆线或扁线。
[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
第一轴承51配置在定子40的前侧(-Z侧)。第一轴承51被前轴承保持部21c保持。第二轴承52配置在定子40的与前侧(-Z侧)相反的后侧(+Z侧)。第二轴承52被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轴承保持部65保持。
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转子30的轴31。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为球轴承。然而,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的种类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种类的轴承,例如也可以用套筒轴承或流体动压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并且,第一轴承51的轴承的种类也可以与第二轴承52的轴承的种类不同。
[油封]
油封80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油封80绕轴31的轴向(θZ方向)安装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更详细地说,油封80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轴31的轴向下侧的端部穿过油封80的贯通孔。油封80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由此,油封80能够抑制水或油等从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侵入机壳21内。油封80的材料例如为树脂材料。另外,油封80的结构以及材料并不限于上述的那样,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结构以及材料的油封。
[罩]
罩22安装于机壳21的后侧(+Z侧)。罩22的材料例如为金属。罩22具有筒状部22a、盖部22b以及后侧凸缘部24。
筒状部22a朝向前侧(-Z侧)开口。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更详细地说,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通过前侧凸缘部23以及后侧凸缘部24,而使筒状部22a与汇流条组件***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接。
盖部22b连接于筒状部22a的后侧(+Z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呈平板状。后侧凸缘部24从筒状部22a的前侧(-Z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通过前侧凸缘部23与后侧凸缘部24叠合,来连接机壳21与罩22。
[汇流条组件]
汇流条组件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配线部件92以及汇流条91。图4为示出汇流条组件60的平面图。汇流条组件60为从外部电源等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的单元。
(汇流条保持架)
汇流条保持架61为树脂制的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被容纳于筒状部22a。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被压入筒状部22a。汇流条保持架61的前侧(-Z侧)被容纳于汇流条组件***部21a。
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具有绝缘性即可,并没有特别地限定。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被制造为一体的部件。如图4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后轴承保持部65以及连接部66a、66b、66c、66d。
如图1及图4所示,主体部62在后侧(+Z侧)具有开口部62a。主体部62为沿周向(θZ方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筒状。主体部62沿周向包围转子30的后侧的端部以及定子40的后侧的端部。即,转子30以及定子40的后侧的一部分配置在主体部62的前侧(-Z侧)的内侧。
如图1所示,在主体部62的外侧面的前侧(-Z侧)设置有O形圈保持部62e。在O形圈保持部62e中嵌入O形圈81。
如图4所示,主体部62具有圆弧部68a、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以及连接器连接部68b。圆弧部68a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圆弧部68a的俯视(XY面视图)形状为与后轴承保持部65同心、且中心角为240度以上的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弧部68a被压入图1所示的筒状部22a。
连接端子保持部64保持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如图1及图4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从连接器连接部68b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连接端子保持部64连接于圆弧部68a的两端部。即,连接端子保持部64将圆弧部68a与连接器连接部68b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后侧(+Z侧)的保持部后表面64b例如无高低差地与连接器连接部68b的后侧的面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面。
如图4所示,主体部62由圆弧部68a和连接端子保持部64构成。主体部62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内侧面62b由圆弧部68a的径向内侧的面和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径向内侧的保持部内侧面64a构成。另外,主体部内侧面62b为汇流条保持架61的内侧面。
主体部后表面62c的圆弧部68a的后侧(+Z侧)的面、保持部后表面64b以及连接器连接部68b的后侧的面无高低差地连接。即,主体部后表面62c为一个连续的平坦面。
如图4所示,连接器连接部68b与连接器部63连接。连接器连接部68b将连接端子保持部64与连接器部63连接。
连接器部63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连接器部63从连接器连接部68b的外侧面的一部分朝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X侧)延伸。连接器部63为朝向径向外侧(+X侧)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的筒状。即,连接器部63从主体部62朝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突出。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63的整体向罩22的外部露出。
连接器部63具有朝向汇流条保持架6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X侧)开口的电源用开口部63a。汇流条91和配线部件92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
后轴承保持部65设置于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后轴承保持部65保持第二轴承52。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轴承保持部65配置在比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a~91f靠前侧(-Z侧)的位置。
如图4所示,连接部66a、66b、66c、66d将主体部62与设置于主体部62的内侧的后轴承保持部65连接。连接部66a~66d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后轴承保持部65的周围。即,各连接部66a~66d沿周向相邻。
通过设置连接部66a~66d,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因汇流条保持架61歪斜等,而造成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的第二轴承52的错位。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轴31的轴精度。
在连接部66a~66d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66e、66f、66g、66h。即,在后轴承保持部65与主体部62之间设置有间隙66e、66f、66g、66h。间隙66e由连接部66a、连接部66b、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形成。间隙66f由连接部66b、连接部66c、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形成。间隙66g由连接部66c、连接部66d、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形成。间隙66h由连接部66d、后轴承保持部65、连接部66a以及主体部62形成。
在俯视时,在设置间隙66e的位置上配置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a、91b。在俯视时,在设置间隙66f的位置上配置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c、91d。在俯视时,在设置间隙66g的位置上配置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e、91f。在俯视时,在设置间隙66h的位置上配置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在俯视时,间隙66h为大致长方形。
能够通过设置间隙66e、66f、66g,来将后述的线圈配线98从线圈43引出至线圈连接部96a~96f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连接部96a~96f与线圈配线98焊接。
汇流条保持架61还具有电路板支承部67、突起部69a、69b、69c、69d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电路板支承部67设置于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Z侧)的面。如图1及图2所示,电路板支承部67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电路板支承部67从前侧(-Z侧)支承电路板71。
如图4所示,突起部69a以及突起部69c设置于连接部66a的后侧(+Z侧)的面。突起部69b设置于连接部66d的后侧的面。突起部69d设置于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的面。
如图2所示,突起部69b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突起部69b的后侧(+Z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电路板71的后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突起部69b的后侧的端部焊接于电路板后表面71a。由此,突起部69b与电路板71被固定。突起部69b从后侧支承电路板71。突起部69a、69c、69d的结构除了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与突起部69b的结构相同。
如图4所示,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设置于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Z侧)的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汇流条保持架凸状部69e的后侧的端部***到设置于电路板71的孔部。
(配线部件)
如图1及图2所示,配线部件92通过局部埋入汇流条保持架61而被保持。配线部件92将外部电源(图示省略)与电路板71电连接。配线部件92设置有多个。配线部件92具有外部连接端子94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外部连接端子94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汇流条保持架61露出。
如图1所示,外部连接端子94设置于连接器部63。外部连接端子94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外部连接端子94与外部电源(图示省略)电连接。
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保持部内侧面64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于电路板后表面71a。
(汇流条)
汇流条91为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等)构成的薄板状的部件。至少一个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并向定子40提供来自外部电源等的驱动电流。汇流条91例如设置有三个(图示省略)。汇流条91具有汇流条主体部91g和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如图3所示,三个汇流条91具有定子连接端子91a、91b、91c、91d、91e、91f。
图1所示的汇流条主体部91g为圆环状(图示省略)。汇流条主体部91g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优选汇流条主体部91g被埋入主体部62。
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从汇流条主体部91g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由此,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即,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外部露出。向外部露出的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与外部电源(图示省略)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一个汇流条91上设有两个定子连接端子。更详细地说,从每一个汇流条主体部91g延伸出两个定子连接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1设置有三个。因此,如图3所示,六个定子连接端子、即定子连接端子91a~91f设置于汇流条91。
如图1所示,定子连接端子91a~91f设置于汇流条主体部91g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连接端子91a~91f从汇流条保持架61突出。
另外,定子连接端子91a~91f的结构除了设置的位置以及连接的汇流条主体部91g不同这点以外,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代表性地只对定子连接端子91c以及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c的线圈连接部96c进行说明的情况。
如图2所示,定子连接端子91c具有第一端子部97a、第二端子部97b以及线圈连接部96c。第一端子部97a从汇流条主体部91g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第一端子部97a从主体部内侧面62b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即,定子连接端子91c从主体部内侧面62b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连接端子从汇流条保持架突出,但既可以是定子连接端子的整体从汇流条保持架突出,也可以只是定子连接端子的一部分从汇流条保持架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连接端子91c的一部分,即定子连接端子91c的第一端子部97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第二端子部97b以及线圈连接部96c从汇流条保持架61突出。定子连接端子91c的其他部分、即第一端子部97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被埋入主体部62。
第二端子部97b从第一端子部97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后侧(+Z侧)延伸。第二端子部97b延伸至比主体部62靠后侧。
线圈连接部96c配置在第二端子部97b的后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径向外侧部62d。在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径向外侧部62d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如图2及图3所示,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中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主体部62的整体靠后侧(+Z侧)的位置。即,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整体靠后侧的位置。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也可以包括“在径向上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中心轴线J之间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所谓汇流条保持架61中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包括后轴承保持部65的一部分。沿轴向观察,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61中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后述的传感器磁铁73b靠后侧(+Z侧)的位置。线圈连接部96c的一部分与电路板71在径向上重叠。线圈连接部96c与罩22直接相向。更详细地说,线圈连接部96c与罩22的前侧(-Z侧)的罩前表面22c直接相向。
在这种情况下,马达10的其他零件也可以不位于彼此相向的线圈连接部96c与罩前表面22c之间。
线圈配线98将线圈43与线圈连接部96c连接。线圈连接部96c保持线圈配线98。线圈配线98通过间隙66f将线圈43与线圈连接部96c连接。换言之,线圈连接部96c通过线圈配线98与线圈43连接。由此,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线圈配线98既可以是导电线43a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导电线43a分体的部件。
在线圈连接部保持线圈配线的情况下,线圈连接部的相向的两个部分也可以以与线圈配线接触的状态夹持并保持线圈配线。
如图3及图4所示,线圈连接部96c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为U字形,且在周向上开口。在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观察时,线圈连接部96c开口的方向为逆时针的方向(-θZ方向)。
如上所述,线圈连接部96c的形状为U字形。然而,线圈连接部96c的形状并不严格地限于沿U字的外形的形状。线圈连接部96c的形状也可以是U字形,且两个相向的部分只在一端连接、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形状。
定子连接端子91a具有线圈连接部96a。定子连接端子91b具有线圈连接部96b。定子连接端子91d具有线圈连接部96d。定子连接端子91e具有线圈连接部96e。定子连接端子91f具有线圈连接部96f。线圈连接部96a、96b、96d、96e、96f的结构与线圈连接部96c的结构相同。
多个定子连接端子91a~91f沿周向排列配置。多个线圈连接部96a~96沿周向排列配置。
在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96a~96f配置在与配置有电路板71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即,在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96a~96f与电路板71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不重叠。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70控制马达10的驱动。控制装置7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即,马达1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
电路板71配置在轴31的后侧(+Z侧)的延长线上。在轴向(Z轴方向)上,电路板71配置在第二轴承52与罩2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1设置在比主体部62靠后侧(+Z侧)的位置。即,电路板后表面71a位于比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径向内侧的保持部内侧面64a靠后侧的位置。
电路板71的主面具有前侧(-Z侧)的电路板前表面71b和后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电路板前表面71b以及电路板后表面71a与轴向(Z轴方向)相交。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1的主面与轴向正交。电路板后表面71a与罩前表面22c对置。
电路板71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电路板支承部67从前侧(-Z侧)支承。电路板71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突起部69a~69d从后侧(+Z侧)支承。
在电路板71的主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印刷配线(图示省略)。在电路板71的后侧(+Z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连接电路板连接端子95。电路板71输出马达驱动信号。
如图3所示,电路板71的俯视(XY面视图)的外形具有第一边部74a和第二边部74b。第二边部74b为将位于线圈连接部96f侧(-θZ侧)的径向内侧的部位P1与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连接部96d与线圈连接部96e之间的部位P3连接的边。
第一边部74a为将位于线圈连接部96a侧(+θZ侧)的径向内侧的部位P2与部位P3连接的边。即,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的电路板71的外形的两条边将P1、P2、P3连接。第一边部74a和第二边部74b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a~96f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电路板71具有电路板主体部75c和电路板外侧部75a、75b。电路板主体部75c具有第一边部74a和第二边部74b。
电路板外侧部75a、75b连接于电路板主体部75c。在沿轴向(Z轴方向)观察时,电路板外侧部75a、75b位于比电路板71的与线圈连接部96a~96f在径向上相向的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电路板71的与线圈连接部96a~96f在径向上相向的部分也可以是第一边部74a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边部74b的至少一部分。
电路板外侧部75a、75b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a~96f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电路板外侧部75a固定突起部69b。在电路板外侧部75b固定突起部69a、69c。
如图2所示,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为圆环状的部件。在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中央的孔中嵌合轴31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由此,轴31被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定位。优选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通过压入或焊接等固定于轴31。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能够与轴31一同旋转。
传感器磁铁73b例如为圆环状。传感器磁铁73b的N极与S极沿周向交替配置。传感器磁铁73b嵌合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外周面。更详细地说,传感器磁铁73b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传感器磁铁73b被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保持。其结果是,传感器磁铁73b被配置成能够在第二轴承52的后侧(+Z侧)绕轴31(±θZ方向)与轴31一同旋转。传感器磁铁73b通过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间接地保持于轴31。
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前表面71b。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在轴向(Z轴方向)上对置。旋转传感器72根据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来检测转子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三个旋转传感器72配置于电路板前表面71b。另外,作为旋转传感器72例如使用霍尔元件等。
[O形圈]
如图1所示,O形圈81配置在机壳21的内侧。O形圈81被O形圈保持部62e保持。优选O形圈81与机壳21的内侧面以及主体部62的外侧面整周接触。即,O形圈81整周与主体部62以及机壳21接触。O形圈81自汇流条组件***部21a的内侧面承受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O形圈81具有圆截面。O形圈81为将细长硅橡胶加工成环状而被制造的。O形圈8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
马达10通过连接器部63连接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电源与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电连接。由此,通过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从外部电源向线圈43以及旋转传感器72提供驱动电流。旋转传感器72检测转子磁铁的磁通。例如与基于被检测出的转子磁铁的磁通而计算出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相应地控制向线圈43提供的驱动电流。若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则在线圈43中产生磁场。换言之,若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则在转子30与定子40之间产生转矩。通过该转矩,使具有轴31的转子30旋转。就这样,马达10获得旋转驱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确保空间。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因此,能够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容易地将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以往,线圈连接部与线圈配线例如通过焊接而连接。在使马达小型化的情况下,由于需要缩小马达内部的零件彼此的间隔,因此难以在线圈连接部的周围确保空间。即,伴随着马达的小型化,存在需要变更焊接夹具的形状或线圈连接部本身的形状等的情况。由此,存在马达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顾虑。而且,存在线圈连接部与线圈配线的连接比较费事、马达的生产率下降的顾虑。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确保空间。因此,即使在使马达10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用焊接夹具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而不变更焊接夹具的形状或线圈连接部96c的形状。
由此,能够在抑制马达10的制造成本增加以及马达10的生产率下降的同时,使马达10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确保更大的空间。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61中沿轴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确保空间。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连接端子91c从主体部内侧面62b突出。因此,不易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或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配置第一端子部97a以及第二端子部97b。由此,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确保用于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的空间。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传感器磁铁73b靠后侧的位置。因此,线圈连接部96c与传感器磁铁73b在径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确保空间,从而更加容易地将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与罩22直接相对。因此,在将罩22安装在汇流条保持架61之前,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后侧没有配置除罩22以外的马达10的零件。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保持线圈配线98。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时,在线圈连接部96c的相向的部分彼此之间配置线圈配线98。然后,通过焊接夹具,向夹入线圈配线98的方向将线圈连接部96c按压变形。由此,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
在这样的连接方法中,通过焊接夹具,朝夹入线圈配线98的方向从线圈连接部96c的两侧对线圈连接部96c施力。因此,导致焊接夹具大型化。因此,在为线圈连接部96c保持线圈配线98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特别容易地将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6c沿轴向观察为U字形。并且,线圈连接部96c在周向上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确保空间。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特别容易地将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被安装于电路板71。因此,能够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精确地配置多个旋转传感器72。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沿轴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96c设置在与设置有电路板71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线圈连接部96a~96f沿周向排列设置。电路板71具有第一边部74a。第一边部74a将部位P2与部位P3连接。部位P2位于排列设置的线圈连接部96a~96f的径向内侧。部位P3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连接部96d与线圈连接部96e之间。因此,在径向上第一边部74a与线圈连接部96a~96d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在线圈连接部96a~96d的径向内侧确保空间。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线圈连接部96a~96d与线圈配线98连接。关于第二边部74b与线圈连接部96e、96f也是相同的。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路板71设置有第一边部74a以及第二边部74b。因此,能够在使电路板71的主面的面积、即电路板后表面71a的面积以及电路板前表面71b的面积增大的同时,使电路板71小型化。即,能够在使电路板后表面71a的面积以及电路板前表面71b的面积增大的同时,使电路板71小型化。由此,在旋转传感器72为霍尔元件的情况下等,能够在使传感器磁铁73b的大小变大的同时,使电路板71的安装点位增多。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圈连接部96c的一部分与电路板71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能够使马达10在轴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路板后表面71a设置在比保持部内侧面64a靠后侧的位置。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于电路板后表面71a。因此,能够在将电路板71与配线部件92连接时,在电路板后表面71a的径向外侧确保空间。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电路板71与配线部件92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路板71具有电路板外侧部75a、75b。因此,能够使电路板71的主面的面积增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说明中,径向外侧部62d为只包括主体部62的局部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若径向外侧部62d为汇流条保持架61中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c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则径向外侧部62d也可以包括主体部62以外的部分。
若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则主体部内侧面62b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c靠后侧的位置。即,主体部内侧面62b中为径向外侧部62d的内侧面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一部分或整体也可以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c靠后侧的位置。换言之,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沿轴向观察时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中,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位于比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前侧的位置。
若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则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一部分靠前侧的位置。具体来说,在主体部62的主体部后表面62c设置有肋的情况下,肋的后侧的端部也可以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c靠后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径向外侧部62d包括主体部62和肋。
若线圈连接部96c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则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61中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前侧的位置。具体来说,在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的面设置有肋的情况下,肋的后侧的端部也可以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c靠后侧的位置。
在上述说明中,为线圈连接部96c的整***于比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线圈连接部96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
能够采用线圈连接部96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径向外侧部62d的整体靠后侧的位置的结构。例如,线圈连接部96c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61中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线圈连接部96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
也可以是线圈连接部96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传感器磁铁73b靠后侧的位置。
传感器磁铁73b也可以被直接保持于轴31。即,传感器磁铁73b可以被直接或间接地保持于轴31。
图5为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110的局部的剖视图。另外,存在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来省略说明的情况。
如图5所示,马达110包括汇流条组件160。汇流条组件1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汇流条191以及配线部件92。汇流条191具有定子连接端子191c。
定子连接端子191c从作为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的面的主体部后表面62c突出。定子连接端子191c具有第一端子部197a、第二端子部197b以及线圈连接部196c。
第一端子部197a从主体部后表面62c朝向后侧(+Z侧)突出。第二端子部197b从第一端子部197a的后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线圈连接部196c设置于第二端子部197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线圈连接部196c与图1等所示的马达10的线圈连接部96c相同。马达110的其他结构与图1等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
根据该结构,定子连接端子191c从主体部后表面62c突出。因此,能够将线圈连接部196c配置在比径向外侧部62d的主体部内侧面62b靠后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线圈配线98更加靠近主体部内侧面62b配置。因此,能够减小马达110的径向上的尺寸。
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与罩22间接地相向。即,马达10的其他部件也可以位于线圈连接部96c与罩22之间。
也可以是线圈连接部96c不保持线圈配线98,而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连接。
U字形的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在周向以外的方向上开口。例如,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在轴向上开口,还可以在径向上开口。
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不必一定为U字形。例如,线圈连接部96c也可以为圆环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线圈配线98被***线圈连接部96c的内侧的状态下,线圈连接部96c被从外侧按压变形。由此,将线圈连接部96c与线圈配线98焊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线圈连接部96c也保持线圈配线98。
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边部74a和第二边部74b中的任意一方。即,也可以是沿轴向观察时的电路板71的外形的至少一边为将位于排列设置的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连接部彼此之间的部位连接的结构。
也可以是线圈连接部96c的整体与电路板71在径向上重叠。或是线圈连接部96c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路板71在径向上重叠。
电路板71的电路板后表面71a可以在轴向上位于与保持部内侧面64a的后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保持部内侧面64a的后侧的端部靠前侧的位置。
电路板外侧部75a、75b也可以在径向上位于与线圈连接部96a~96f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电路板外侧部75a、75b也可以位于比线圈连接部96a~96f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电路板71的主面的面积、即电路板后表面71a的面积以及电路板前表面71b的面积。
电路板71也可以不具有电路板外侧部75a、75b。也可以不设置电路板71。
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

Claims (13)

1.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包围所述转子,并使所述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第一轴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第一侧,并支承所述轴;
第二轴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并支承所述轴;
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和所述第一轴承;
汇流条组件,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且所述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以及
罩,其固定于所述机壳,并覆盖所述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部,其被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保持;以及
定子连接端子,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并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突出,
所述定子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定子的线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
所述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中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位于所述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所述马达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在所述一个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罩之间,且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侧的面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
沿径向观察时,所述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电路板重叠,
所述定子连接端子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定子连接端子的所述线圈连接部沿周向排列设置,
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电路板的外形的至少一边将位于排列设置的所述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线圈连接部彼此之间的部位连接,
所述一边位于比所述线圈连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中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位于所述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中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位于所述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连接端子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连接端子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所述第二侧的面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在所述第二轴承的所述第二侧包括被直接地或间接地保持于所述轴的传感器磁铁,
所述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传感器磁铁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罩直接地相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连接部保持线圈配线,所述线圈配线将所述定子的线圈与所述线圈连接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所述线圈连接部为U字形,且在周向上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配线部件,所述配线部件被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保持,并将外部电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配线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电路板连接端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线圈连接部设置在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区域不同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其在所述第二侧具有开口部;以及
连接器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主体部具有保持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保持部,
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侧的面位于比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的径向内侧的面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侧的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具有电路板外侧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电路板外侧部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线圈连接部在径向上相向的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CN201510835133.5A 2014-11-28 2015-11-26 马达 Active CN105656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2014 2014-11-28
JP2014242014A JP6287784B2 (ja) 2014-11-28 2014-11-28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6252A CN105656252A (zh) 2016-06-08
CN105656252B true CN105656252B (zh) 2019-01-18

Family

ID=55967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5133.5A Active CN105656252B (zh) 2014-11-28 2015-11-26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87784B2 (zh)
CN (1) CN105656252B (zh)
DE (1) DE1020152235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37879B2 (en) * 2017-09-29 2022-09-06 Nidec Corporation Bus-bar unit and motor
WO2019181571A1 (ja) * 2018-03-23 2019-09-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176675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139930B2 (ja) * 2018-12-14 2022-09-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台と機器内固定部との固定構造
FR3093889B1 (fr) 2019-03-13 2021-04-09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Système électronique et ensemble électrique
WO2021071309A1 (ko) * 2019-10-10 2021-04-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7236A (zh) * 2007-03-01 2008-09-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09219335A (ja) * 2008-03-13 2009-09-24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2011142770A (ja) * 2010-01-08 2011-07-21 Asmo Co Ltd 電機子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3223293A (ja) * 2012-04-13 2013-10-28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5107049A1 (ja) * 2004-04-30 2008-03-21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702593B2 (ja) * 2004-10-08 2011-06-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956923B2 (ja) * 2005-06-23 2012-06-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7221976A (ja) * 2006-02-20 2007-08-30 Hitachi Car En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695010B2 (ja) * 2006-04-19 2011-06-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内蔵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386958B2 (ja) * 2008-12-08 2014-01-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7236A (zh) * 2007-03-01 2008-09-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09219335A (ja) * 2008-03-13 2009-09-24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2011142770A (ja) * 2010-01-08 2011-07-21 Asmo Co Ltd 電機子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3223293A (ja) * 2012-04-13 2013-10-28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03943A (ja) 2016-06-02
CN105656252A (zh) 2016-06-08
DE102015223545A1 (de) 2016-06-02
JP6287784B2 (ja) 2018-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6252B (zh) 马达
CN107078591B (zh) 马达
CN105656253B (zh) 马达
CN106797153B (zh) 马达
CN107078600B (zh) 马达
CN106716795B (zh) 马达
KR100457955B1 (ko) 전동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용 모터
CN106716789B (zh) 马达
CN107003153A (zh) 旋转角检测装置和动力转向装置
JP4697597B2 (ja)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TW201630307A (zh) 馬達
CN107078592A (zh) 马达
CN108880062A (zh) 马达
CN110313115B (zh) 马达
CN108377079A (zh) 驱动装置
JP6477722B2 (ja) 車載用検出装置
CN112753155B (zh) 马达
JP5044637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8173295A (ja) トルクセンサ
US20090152965A1 (en) Winding Assembly for Motor
JP2006352979A (ja) 回転電機
JP2021016293A (ja) モータ
JPWO2018051773A1 (ja) モータ
WO2022234824A1 (ja) 接続コネクタ及び多相モータ
JP2017208948A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