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7153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7153B
CN106797153B CN201580052752.5A CN201580052752A CN106797153B CN 106797153 B CN106797153 B CN 106797153B CN 201580052752 A CN201580052752 A CN 201580052752A CN 106797153 B CN106797153 B CN 106797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circuit board
main part
busbar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7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7153A (zh
Inventor
芳贺英博
佐藤留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797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7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7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71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主体部、从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以及从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连接端子保持部。在主体部上在中心轴线的周向的整周上设置有与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的密封部。在连接端子保持部的第2侧的面上设置有比电路板向第2侧突出的肋。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专利公报第5386072号所示,公知有具有外壳的马达。在这样的马达中,在外壳的内侧设置有作为密封构件的O型环。
但是,在上述这样的马达中,插头部从外壳向外部突出。在对插头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具有插头部的模制件、借助于密封构件而与模制件接触的保持架基底和外壳中的至少一方有可能变形。由此,存在马达的密闭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关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之一在于,能够抑制密闭性降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定子、第1轴承、第2轴承、机壳、汇流条组件、罩以及电路板。转子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包围转子,使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第1轴承被配置于定子的一个方向上的第1侧,对轴进行支承。第2轴承被配置于定子的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对轴进行支承。机壳呈筒状,对定子和第1轴承进行保持。汇流条组件对第2轴承进行保持。汇流条组件的第1侧的端部位于机壳的内侧。罩被固定于机壳上,覆盖汇流条组件的第2侧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板在一个方向上被配置在第2轴承与罩之间。电路板的第2侧的面与一个方向交叉。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布线构件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布线构件将外部电源与电路板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对汇流条和布线构件进行保持。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主体部、连接器部以及连接端子保持部。主体部呈筒状,在第2侧具有开口部。连接器部从主体部向中心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连接端子部从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且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连接器部重叠。主体部具有密封部。密封部在中心轴线的周向的整周上与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布线构件具有外部电源连接端子和电路板连接端子。外部电源连接端子被设置于连接器部,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电路板连接端子在比主体部的第2侧的端部靠第1侧的位置处被保持于连接端子保持部,并与电路板电连接。在连接端子保持部的第2侧的面上设置有比电路板向第2侧突出的肋。
肋与主体部的内侧面连接。
肋在与连接器部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肋在与连接器部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肋被设置在从连接端子保持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上。
肋被设置有多个。
多个肋在径向上排列设置。在相邻的肋中,位于径向内侧的肋的第2侧的端部比位于径向外侧的肋的第2侧的端部靠第1侧。
在一个方向上,肋的第2侧的端部的位置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处于第1侧。
主体部具有与连接器部连结的连接器连结部。汇流条保持架与定子的第2侧的端部接触。在一个方向上,在连接器连结部与机壳之间设置有间隙。
连接端子保持部的第2侧的面在一个方向上位于比主体部的第2侧的面靠第1侧的位置。
罩在第1侧的端部具有罩凸缘部。机壳在第2侧的端部具有机壳凸缘部。罩凸缘部与机壳凸缘部相固定。
汇流条具有线圈连接部,该线圈连接部从主体部的内侧面突出且与定子的线圈电连接。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电路板重叠。
汇流条具有线圈连接部,该线圈连接部从主体部的内侧面突出且与定子的线圈电连接。连接端子保持部与线圈连接部在中心轴线的周向上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板状部。板状部具有与电路板的第2侧的面平行的连接面。连接面与电路板的第2侧的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能够抑制密闭性降低。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另一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另一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性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容易理解,而有时使实际的马达或构件等构造与各构造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
在附图中,作为3维正交坐标系而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第2侧)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第1侧)称为“前侧”。另外,后侧和前侧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没有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若无特别地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Z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轴向上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中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径向上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中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马达1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机壳21、罩22、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第1轴承51、第2轴承52、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以及多个O型环。多个O型环包含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
转子30、定子40、第1轴承51与油封80被收纳在机壳21中。机壳21在后侧(+Z侧)具有开口部。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被***机壳21的开口部中。汇流条组件60对第2轴承52进行保持。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对轴31的轴向(Z轴向)的两侧进行支承。
罩22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罩22被固定于机壳21上。罩22具有筒状部22a、盖部22b、罩前表面22c以及后侧凸缘部24。控制装置70被配置在第2轴承52与罩22之间。前侧O型环81被配置在汇流条组件60与机壳21之间。后侧O型环82被配置在汇流条组件60与罩22之间。以下,详细地说明各部件。
[机壳]
机壳21是筒状的构件,对定子40和第1轴承51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1是两端开口的多阶梯的圆筒形状。机壳21的材质例如为金属。更详细而言,作为机壳21的材料例如优选为铝或铁合金等。
机壳21具有机壳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机壳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和油封保持部21d沿着轴向(Z轴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依次配置。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分别为同心的圆筒形状。这些构件的直径按照汇流条组件***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的顺序变小。
机壳凸缘部23从汇流条组件***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即,机壳21在后侧的端部具有机壳凸缘部23。
汇流条组件***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换言之,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汇流条组件***部21a内。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机壳21的内侧。
定子40的外侧面被嵌合在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上。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被嵌合在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上。由此,定子40被保持在机壳21中。
前轴承保持部21c对第1轴承51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面与第1轴承51的外侧面嵌合。
油封80被保持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
[转子]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
轴31以在一个方向(Z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轴31是圆柱状的构件。轴31可以是实心,也可以是中空的圆筒状的构件。轴31被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线(±θZ方向)旋转。轴31的前侧(-Z侧)的端部突出到机壳21的外部。在油封保持部21d中绕轴31的轴线配置有油封80。
转子铁芯是大致圆筒状的构件。转子铁芯32绕轴线(θZ方向)包围轴31,并被固定于轴31。更详细而言,转子铁芯32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转子铁芯32的贯穿孔内。轴31与转子铁芯32例如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被固定。
转子磁铁33被固定在转子铁芯32的沿着绕轴线方向的外侧面上。更详细而言,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33为大致圆环状。转子铁芯32的外侧面与转子磁铁33的内侧面对置。转子磁铁33与转子铁芯32例如通过粘接等而被固定。另外,转子磁铁33的形状不必一定是圆环状。转子磁铁33也可以由在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上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磁体构成。
转子铁芯32和转子磁铁33与轴31一体地旋转。
[定子]
定子40的外形为大致筒状。转子30位于定子40的内部。换言之,定子40绕轴线(θZ方向)包围转子30。转子30能够绕中心轴线J相对于定子40进行相对旋转。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多个齿部42、多个线圈43以及多个绕线架44。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41和齿部42是层叠钢板,该层叠钢板是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的。
铁芯背部41的形状为圆筒状。铁芯背部41的形状与轴31同心。
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即,轴31侧)延伸。优选齿部42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绕线架44优选为大致筒状的构件。绕线架44分别被装配于各齿部42上。绕线架44优选由从轴向咬合的2个以上的构件构成。各线圈43分别被配置于各绕线架44上。各线圈43是通过卷绕电导线43a而构成的。另外,电导线43a优选使用圆线或者扁平线。
[第1轴承和第2轴承]
第1轴承51被配置在定子40的前侧(-Z侧)。第1轴承51被保持于前轴承保持部21c中。
第2轴承52被配置在定子40的与前侧相反的后侧(+Z侧)。第2轴承52被保持于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轴承保持部65中。
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对轴31进行支承。
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是滚珠轴承。然而,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轴承,例如也可以使用套筒轴承或流体动压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并且,第1轴承51的轴承种类也可以与第2轴承52的轴承种类不同。
[油封]
油封80是大致圆环状的构件。油封80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被绕轴31的轴线(θZ方向)装配。更详细而言,油封80被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轴31的轴向下侧的端部穿过油封80的贯穿孔。油封80被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由此,油封80能够抑制水或油等从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侵入机壳部20内。油封80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然而,油封80的结构和材料不限于上述内容,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结构和材料的油封。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70控制马达10的驱动。控制装置70具有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即,马达10具有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
电路板71被配置在轴31的后侧(+Z侧)的延长线上。电路板71在轴向(Z轴向)上被配置在第2轴承52与罩22之间。电路板71具有位于后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以及位于前侧(-Z侧)的电路板前表面71b。电路板后表面71a和电路板前表面71b是电路板71的主表面。电路板71的主表面与轴向(Z轴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1的主表面与中心轴线J(或者轴线)垂直。电路板后表面71a与罩前表面22c对置。
电路板71借助于后述的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的后侧(+Z侧)的端部而被支承。在电路板71的主表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印刷布线(省略图示)。电路板71例如输出马达驱动信号等。
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是圆环状的构件。轴31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被嵌合在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的中央的孔中。由此,轴31被定位于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中。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优选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被固定于轴31上。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能够与轴31一同旋转。
传感器磁铁73b呈圆环状。传感器磁铁73b的N极与S极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传感器磁铁73b被嵌合在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的外周面上。更详细而言,传感器磁铁73b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传感器磁铁73b被保持于传感器磁铁保持构件73a上。其结果为,传感器磁铁73b在第2轴承52的后侧(+Z侧)被配置为能够在轴31的周围(±θZ方向)与轴31一同旋转。
旋转传感器72被安装于电路板前表面71b上。旋转传感器72在轴向(Z轴向)上与传感器磁铁73b对置。旋转传感器72根据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来检测转子的位置。虽省略图示,但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3个旋转传感器72被配置于电路板前表面71b上。另外,作为旋转传感器72例如使用霍尔元件等。
[汇流条组件]
图3是示出汇流条组件60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汇流条组件60的俯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汇流条组件60是从外部电源等向定子40供给驱动电流的单元。汇流条组件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至少1个汇流条91以及布线构件92。另外,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组件60具有多个汇流条91。
(汇流条保持架)
汇流条保持架61是树脂制成的保持架。优选构成汇流条保持架的材料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汇流条保持架61对汇流条91和布线构件92进行保持。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被收纳于筒状部22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被压入于筒状部22a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前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机壳21的汇流条组件***部21a中。
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就没有特别地限定。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通过射出成型而被制造为单一构件。如图3和图4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连接端子保持部64、后轴承保持部65、连结部66a、66b、66c、66d、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以及肋69。
如图1所示,主体部62是沿周向(θZ方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2呈圆筒状。主体部62在后侧(+Z侧)具有开口部62a、主体部内侧面62b、位于后侧的主体部后表面62c以及主体部外侧面62d。主体部62沿周向包围转子30的后侧的端部和定子40的后侧的端部。即,转子30的后侧的一部分和定子40的后侧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62的前侧(-Z侧)处的内侧。
在主体部62的前侧(-Z侧)的端部处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使主体部62的内径从后侧(+Z侧)向前侧变大的阶梯部62g。阶梯部62g的与轴向(Z轴向)垂直的阶梯面与铁芯背部41的后侧的端部接触。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1与定子40的后侧的端部接触。汇流条保持架61通过与定子40接触而在轴向上被定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密封部83被配置于主体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83被配置于主体部后表面62c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部83是将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密封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83处配置有槽部62f。槽部62f沿着主体部62的包围开口部62a的外形在整周上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后侧O型环82被嵌入于槽部62f中。即,后侧O型环82被配置于密封部83处。由此,密封部83借助于后侧O型环82而在中心轴线J的周向的整周上与罩22间接地接触。
如图3所示,O型环保持部62e被配置在主体部外侧面62d的前侧(-Z侧)。如图1所示,前侧O型环81被嵌入于O型环保持部62e中。
如图3和图4所示,主体部62具有圆弧部68a和连接器连结部68b。
如图4所示,圆弧部68a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呈圆弧形状。圆弧部68a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与后轴承保持部65同心。优选圆弧部68a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俯视观察(XY面观察)形状是中心角为240°以上的圆弧形状。如图1所示,圆弧部68a被压入于筒状部22a中。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器连结部68b是与连接器部63连结的部分。连接器连结部68b是向连接器部63侧(+X侧)凸出的形状。连接器连结部68b与圆弧部68a的两端部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轴向(Z轴向)上,在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的机壳凸缘部23之间构成间隙AR1。即,在轴向上在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之间构成间隙AR1。
后轴承保持部65被配置在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后轴承保持部65对第2轴承52进行保持。
如图4所示,连结部66a、66b、66c、66d连结主体部62和设置在主体部62的内侧的后轴承保持部65。
连结部66a~66d在后轴承保持部65的周围沿周向隔着间隔地配置。
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部66a~66d彼此之间配置有间隙66e、66f、66g、66h。即,在后轴承保持部65与主体部62之间配置有间隙66e、66f、66g、66h。间隙66e由连结部66a、连结部66b、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构成。间隙66f由连结部66b、连结部66c、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构成。间隙66g由连结部66c、连结部66d、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构成。间隙66h由连结部66d、后轴承保持部65、连结部66a、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以及主体部62构成。
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e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a、91b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f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c、91d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有间隙66g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1e、91f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设置有间隙66h的位置是包含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间隙66h的外形是大致长方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电路板支承部67从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Z侧)的面向后侧突出。如图4所示,3个电路板支承部67被配置在后轴承保持部65的后侧的面上。电路板支承部67在后侧的端部上支承电路板71。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部63是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63从连接器连结部68b的外侧面的一部分朝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X侧)延伸。即,连接器部63从主体部62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63位于比机壳21靠后侧(+Z侧)的位置。连接器部63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连接器部63在径向外侧(+X侧)开口。连接器部63的整体露出在罩22的外部。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63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X侧)开口。连接器部63具有电源用开口部63a。汇流条91和后述的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在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上突出。
如图2至图4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是从主体部内侧面62b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从连接器连结部68b的内侧面向与连接器部63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X方向)延伸。由此,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连接器部63重叠。连接端子保持部64具有位于径向内侧的保持部内侧面64a和位于后侧(+Z侧)的保持部后表面64b。如图2所示,保持部后表面64b在轴向(Z轴向)上位于比主体部后表面62c靠前侧的位置。
肋69被配置在保持部后表面64b上。肋69从保持部后表面64b向电路板71的后侧突出。肋69具有肋内侧面69a、位于径向外侧的肋外侧面69b以及肋突出面69c。即,肋突出面69c位于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肋69比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向后侧突出。肋突出面69c位于比主体部后表面62c靠前侧(-Z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肋69的形状例如为大致长方体状。肋69与保持部后表面64b垂直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69被配置在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肋内侧面69a与保持部内侧面64a无阶梯地连接。即,肋内侧面69a与保持部内侧面64a构成1个连续的面。
如图4所示,肋69在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X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向)上延伸。肋69在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向)上延伸。肋69与主体部内侧面62b连接。更详细而言,肋69中的延伸方向(Y轴向)上的两端与圆弧部68a的内侧面连接。
在肋69的径向外侧构成空隙AR2。空隙AR2是由肋外侧面69b、主体部内侧面62b以及保持部后表面64b包围的空间。
(汇流条)
汇流条91是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等)构成的薄板状的构件。至少1个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向定子40供给驱动电流。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汇流条91与定子40连接。例如,如果是3相马达,则优选至少3枚汇流条91被安装于定子40。并且,也可以根据线圈的接线方法的差异将汇流条91的枚数适当变更为4枚以上等。各汇流条91被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如图1所示,汇流条91的一端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露出在罩22的外部。在汇流条91的该露出于外部的一端例如连接外部电源。
如图4所示,多个汇流条91具有线圈连接部91a、91b、91c、91d、91e、91f。线圈连接部91a~91f被配置于多个汇流条91的另一端。线圈连接部91a~91f从主体部内侧面62b突出。更详细而言,线圈连接部91a~91f从圆弧部68a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周向上,线圈连接部91a~91f的位置与配置有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位置不同。
如图1所示,线圈连接部91c的后侧(+Z侧)的端部位于比电路板前表面71b靠后侧的位置。线圈连接部91c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电路板71重叠。线圈连接部91c借助于连接构件(省略图示)而与线圈43电连接。由此,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
在上述的方面,线圈连接部91a、91b、91d~91f的结构与线圈连接部91c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布线构件)
如图2所示,布线构件92被局部性地埋设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中。布线构件92被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上。布线构件92将外部电源(省略图示)和电路板71电连接。布线构件92具有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和电路板连接端子95。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和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汇流条保持架61露出。
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被配置在连接器部63中。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4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电连接。
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保持部内侧面64a突出。电路板连接端子95在比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靠前侧(-Z侧)的位置被保持于连接端子保持部64。即,电路板连接端子95在比主体部后表面62c靠前侧(-Z侧)的位置被保持于连接端子保持部64。电路板连接端子95具有第1端子部95a、第2端子部95b、第3端子部95c、第4端子部95d以及板状部95e。
第1端子部95a从保持部内侧面64a向径向内侧突出。第1端子部95a位于比电路板7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第2端子部95b从第1端子部95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后侧(+Z侧)延伸。第2端子部95b延伸到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
第3端子部95c从第2端子部95b的后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第4端子部95d从第3端子部95c向前侧(-Z侧)延伸。
板状部95e从第4端子部95d的前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板状部95e被配置在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板状部95e具有位于前侧的连接面95f。连接面95f与电路板后表面71a平行。连接面95f与电路板后表面71a接触。虽然图示省略,但板状部95e例如通过锡焊而与电路板71相固定。由此,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电路板71电连接。即,布线构件92与电路板71电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中心轴线J的周向(θZ方向)上,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位置与汇流条91的线圈连接部91a~91f的位置不同。
[前侧O型环和后侧O型环]
如图1所示,前侧O型环81被配置在机壳21的内侧。前侧O型环81被保持于O型环保持部62e中。前侧O型环81与机壳21的内侧面和主体部62的外侧面在整周上接触。即,前侧O型环81在整周上与主体部62和机壳21接触。前侧O型环81被从汇流条组件***部21a的内侧面作用应力。
后侧O型环82被配置在罩22的内侧。像上述那样,后侧O型环82被配置于密封部83处,该密封部83被配置于主体部62。后侧O型环82被嵌入于主体部62的槽部62f中。后侧O型环82的整周与后述的罩前表面22c接触。后侧O型环82被从罩前表面22c作用应力。
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的O型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前侧O型环81和后侧O型环82的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硅橡胶等树脂材料。在作为O型环81、82的材料使用硅橡胶的情况下,优选例如具有圆形截面的细长的硅橡胶被加工成环状而被制造出来。
[罩]
罩22被安装于机壳21的后侧(+Z侧)。罩22的材料例如优选是铝或包含SUS的铁合金等金属。如上所述,罩22具有筒状部22a、盖部22b以及罩凸缘部24。
筒状部22a在前侧(-Z侧)开口。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更详细而言,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换言之,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筒状部22a内。筒状部22a借助于机壳凸缘部23和罩凸缘部24而与汇流条组件***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结。
盖部22b与筒状部22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呈平板状。盖部22b覆盖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整体。盖部22b将开口部62a闭塞。
罩前表面22c位于盖部22b的前侧(-Z侧)。罩前表面22c与后侧O型环82的整周接触。由此,罩22在开口部62a的周围的整周上借助于后侧O型环82而与密封部83间接地接触。
罩凸缘部24从筒状部22a的前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即,罩22在前侧的端部具有罩凸缘部24。罩凸缘部24与机壳凸缘部23重合。罩凸缘部24与机壳凸缘部23例如通过焊接、铆接、粘接、螺钉等而被固定。由此,机壳21与罩22接合。
在马达10上借助于连接器部63而连接外部电源。所连接的外部电源与汇流条91和布线构件92电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借助于汇流条91和布线构件92向线圈43和旋转传感器72供给驱动电流。旋转传感器72检测转子磁铁的磁通。供给到线圈43的驱动电流例如根据转子30的旋转位置而被控制,所述转子30的旋转位置是基于检测出的转子磁铁的磁通而计算出的。当向线圈43供给驱动电流时,线圈43产生磁场。换言之,当向线圈43供给驱动电流时,在转子30与定子40之间产生转矩。具有轴31的转子30通过该转矩而旋转。这样,马达10得到旋转驱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密封部83被配置于主体部后表面62c上。罩22借助于后侧O型环82而与密封部83间接地接触。因此,将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密闭。由此,能够抑制水或油等进入马达10的内部。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肋69被配置于连接端子保持部64。因此,能够提高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强度。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对连接器部63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使连接端子保持部64变形。此外,能够抑制与连接端子保持部64连接的主体部62的变形,能够抑制密封部83的密闭性降低。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能够抑制密闭性降低。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肋69比电路板71向后侧突出。因此,例如即使在罩22向前侧挤压而变形的情况下,变形后的罩22也容易在与电路板71接触之前先与肋69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因变形后的罩22而使电路板71破损。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肋69比与电路板后表面71a连接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向后侧突出。因此,与上述同样,即使在罩22变形的情况下,变形后的罩22也容易在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接触之前先与肋69接触。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因变形后的罩22而使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连接脱离。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肋69与主体部内侧面62b连接,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62的强度。由此,在对连接器部63施加了外力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主体部62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的密闭性降低。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肋69在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肋69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容易与主体部62的主体部内侧面62b连接。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架61通过与定子40的后侧的端部接触而在轴向上被定位。在通过定子40来进行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向上的定位的情况下,当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与定子40接触之前而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接触时,汇流条保持架61无法通过定子40来定位。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之间构成间隙AR1。由此,能够防止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接触。
当在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之间构成间隙AR1的情况下,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不接触。因此,连接器连结部68b没有被机壳21从前侧支承。因此,例如在从后侧对连接器部63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连接器连结部68b容易向前侧弯曲变形。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像上述那样通过肋69来抑制主体部62的变形。即,在使用了连接器连结部68b容易变形的结构(即,在连接器连结部68b与机壳21之间构成间隙AR1的结构)的情况下,尤其能够抑制密闭性降低。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部后表面64b位于比主体部后表面62c靠前侧的位置。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容易将电路板71配置在主体部62的内侧。由此,罩22位于主体部62的后侧,能够使盖部22b呈平板状,并且能够通过密封部83将主体部62与罩22之间密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罩22的形状简单,并且能够提高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的密闭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罩22具有罩凸缘部24。机壳21具有机壳凸缘部23。罩凸缘部24与机壳凸缘部23相固定。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罩22和机壳21,能够提高马达10的密闭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91a~91f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电路板71重叠。因此,能够减小马达10的轴向上的尺寸。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线圈连接部91a~91f在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在进行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电路板71的连接以及进行线圈连接部91a~91f与线圈43的连接时,抑制了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线圈连接部91a~91f相互干涉,能够容易地进行各连接。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电路板连接端子95具有板状部95e。连接面95f与电路板后表面71a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增大电路板连接端子95与电路板71接触的面积,能够稳定地固定电路板连接端子95和电路板7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后侧O型环82被配置于密封部83处。因此,能够提高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
在上述说明中,作为配置在密封部83处的密封构件使用了后侧O型环82。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配置在密封部83处的密封构件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液状密封件等。关于将机壳21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密封的构件也同样可以使用液状密封件等。
在作为配置在密封部83处的密封构件使用液状密封件的情况下,密封部83与罩前表面22c直接地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83能够在中心轴线J的周向的整周上与罩22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在密封部83处将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密封,也可以不在密封部83处配置密封构件。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密封部83与罩前表面22c相互压靠,而将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密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间隙AR1。
罩22也可以不具有罩凸缘部24。机壳21也可以不具有机壳凸缘部23。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电路板71被配置在轴31的后侧,但电路板71的位置不限于上述的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电路板71上形成有贯穿孔、31被***该贯穿孔中,轴31的后侧的端部向电路板71的后侧突出。
肋69可以仅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主体部62连接,也可以在延伸方向的两端都没有与主体部62连接。肋突出面69c也可以位于比主体部后表面62c靠后侧的位置。
肋69的形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多棱柱状。肋69也可以相对于保持部后表面64b倾斜地延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图5至图8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其说明。
图5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110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110的汇流条组件160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马达110具有汇流条组件160。汇流条组件1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161。
如图5和图6所示,汇流条保持架161具有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连接端子保持部64、后轴承保持部65、连结部66a、66b、66c、66d、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内侧肋169a以及外侧肋169b。内侧肋169a具有内侧肋突出面169c。外侧肋169b具有外侧肋突出面169d。
连接端子保持部64具有保持部后表面64b。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被配置在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保持部后表面64b上。即,在保持部后表面64b上配置有多个肋。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被配置在从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内侧肋169a配置在比外侧肋169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内侧肋169a与外侧肋169b在径向上排列配置。即,包含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的多个肋在径向上排列配置。
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从保持部后表面64b比电路板71更向后侧(+Z侧)突出。即,内侧肋突出面169c位于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外侧肋突出面169d位于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
内侧肋突出面169c被配置在比外侧肋突出面169d靠前侧(-Z侧)的位置。即,在相邻的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中,位于径向内侧的内侧肋169a的后侧(+Z侧)的端部比位于径向外侧的外侧肋169b的后侧的端部靠前侧。
如图5所示,在内侧肋169a的径向内侧构成空隙AR3。空隙AR3在径向上位于电路板71与内侧肋169a之间。在内侧肋169a的径向外侧构成空隙AR4。空隙AR4在径向上位于内侧肋169a与外侧肋169b之间。空隙AR5位于外侧肋169b的径向外侧。空隙AR5在径向上位于外侧肋169b与主体部62之间。
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的其他的结构与图1至图4中所示的肋69的结构相同。
马达110的其他的结构与图1至图4中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
根据该结构,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被配置在从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增大内侧肋169a与电路板71之间的空隙AR3的容积。由此,在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时,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因锡焊等的热而变形。
并且,根据该结构,内侧肋169a和外侧肋169b被配置在汇流条保持架161上。即,根据该结构,多个肋被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161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强度。
并且,根据该结构,接近电路板71的一侧的内侧肋169a的内侧肋突出面169c位于比外侧肋突出面169d靠前侧的位置。因此,在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时,容易取得较宽的作业空间,容易进行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连接。
另外,在该结构中,内侧肋169a的内侧肋突出面169c和外侧肋169b的外侧肋突出面169d也可以在轴向上被设置在相同的位置。
并且,在该结构中,内侧肋突出面169c也可以被配置在比外侧肋突出面169d靠后侧的位置。
图7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210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马达210的汇流条组件260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马达210具有汇流条组件260。汇流条组件2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261。
如图7和图8所示,汇流条保持架261具有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连接端子保持部64、后轴承保持部65、连结部66a、66b、66c、66d、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第1肋269a以及第2肋269b。
第1肋269a和第2肋269b在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向)上排列配置。第1肋269a和第2肋269b的结构除了所配置的位置之外采用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仅代表性地说明第1肋269a。
第1肋269a被配置在保持部后表面64b上。第1肋269a在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向)上延伸。第1肋269a在保持部后表面64b上被配置在整个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X轴向)上。即,第1肋269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主体部内侧面62b连接。更详细而言,第1肋269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主体部62中的连接器连结部68b的内侧面连接。如图7所示,第1肋269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即,第1肋内侧面269d)与保持部内侧面64a无阶梯地连接。
第1肋269a具有位于后侧(+Z侧)的第1肋突出面269c。第1肋突出面269c是斜面。第1肋突出面269c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接近保持部后表面64b。换言之,在轴向(Z轴向)上,第1肋269a的后侧的端部的位置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从后侧变为前侧(-Z侧)。第1肋突出面269c的整***于比电路板后表面71a靠后侧的位置。第1肋突出面269c与盖部22b之间的轴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小。在轴向上,第1肋突出面269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位置与主体部后表面62c的位置相同。
如图8所示,空隙AR6位于第1肋269a的+Y侧。空隙AR6位于第1肋269a与主体部62之间。在第1肋269a与第2肋269b之间构成空隙AR7。空隙AR8位于第2肋269b的-Y侧。空隙AR8位于第2肋269b与主体部62之间。空隙AR6、空隙AR7以及空隙AR8在径向上位于电路板71与主体部62之间。
马达210的其他的结构与图1至图4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省略其说明。
根据该结构,与图5中所示的马达110同样配置有多个肋。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端子保持部64的强度。
并且,根据该结构,第1肋269a和第2肋269b在与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提高连接端子保持部64在连接器部63的突出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由此,根据该结构,在对连接器部63施加了轴向的力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端子保持部64变形。
第1肋269a的第1肋突出面269c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从后侧变为前侧。换言之,第1肋突出面269c与盖部22b之间的轴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小。因此,在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时,容易取得较大的作业空间,容易进行电路板71与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连接。
另外,在该结构中,第1肋突出面269c也可以是曲面。
第1肋269a的后侧的端部的位置也可以采用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从后侧变为前侧的结构。
第1肋269a的形状与第2肋269b的形状也可以彼此不同。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各结构中,虽然构成为肋被设置有1个或者2个,但不限于此。在上述说明的各结构中,肋的数量未被限定,例如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
并且,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110、210:马达;21:机壳;22:罩;23:机壳凸缘部;24:罩凸缘部;30:转子;31:轴;40:定子;43:线圈;51:第1轴承;52:第2轴承;60、160、260:汇流条组件;61、161、261:汇流条保持架;62:主体部;62a:开口部;63:连接器部;64:连接端子保持部;68b:连接器连结部;69:肋;71:电路板;83:密封部;91:汇流条;91a、91b、91c、91d、91e、91f:线圈连接部;92:布线构件;94:外部电源连接端子;95:电路板连接端子;95e:板状部;95f:连接面;169a:内侧肋(肋);169b:外侧肋(肋);269a:第1肋(肋);269b:第2肋(肋);J:中心轴线;AR1:间隙。

Claims (14)

1.一种马达,
转子,其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包围所述转子,使所述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第1轴承,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第1侧,支承所述轴;
第2轴承,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第2侧,支承所述轴;
筒状的机壳,其对所述定子和所述第1轴承进行保持;
汇流条组件,其对所述第2轴承进行保持,该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
罩,其被固定于所述机壳上,覆盖所述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2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电路板,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第2轴承与所述罩之间,该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布线构件,其将外部电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对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布线构件进行保持,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其在所述第2侧具有开口部;
连接器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以及
连接端子保持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且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连接器部重叠,
在所述主体部上,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的整周上设置有与所述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的密封部,
所述布线构件具有:
外部电源连接端子,其被设置于所述连接器部上,并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及
电路板连接端子,其在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侧的端部靠所述第1侧的位置处被保持于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在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的所述第2侧的面上设置有比所述电路板向所述第2侧突出的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与所述连接器部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与所述连接器部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被设置在从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的所述径向内侧的端部向所述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被设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肋在所述径向上排列设置,
在相邻的所述肋中,位于所述径向内侧的所述肋的所述第2侧的端部比位于所述径向外侧的所述肋的所述第2侧的端部靠所述第1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所述肋的所述第2侧的端部的位置随着朝向所述径向内侧而处于所述第1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连接器部连结的连接器连结部,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与所述定子的所述第2侧的端部接触,
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在所述连接器连结部与所述机壳之间设置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的所述第2侧的面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侧的面靠所述第1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在所述第1侧的端部具有罩凸缘部,
所述机壳在所述第2侧的端部具有机壳凸缘部,
所述罩凸缘部与所述机壳凸缘部相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线圈连接部,该线圈连接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突出且与所述定子的线圈电连接,
所述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电路板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线圈连接部,该线圈连接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突出且与所述定子的线圈电连接,
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与所述线圈连接部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平行的连接面,
所述连接面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接触。
CN201580052752.5A 2014-09-30 2015-07-08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97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414A JP6398549B2 (ja) 2014-09-30 2014-09-30 モータ
JP2014-201414 2014-09-30
PCT/JP2015/069678 WO2016051905A1 (ja) 2014-09-30 2015-07-08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7153A CN106797153A (zh) 2017-05-31
CN106797153B true CN106797153B (zh) 2018-11-23

Family

ID=55629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75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97153B (zh) 2014-09-30 2015-07-08 马达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9520B2 (zh)
JP (1) JP6398549B2 (zh)
KR (1) KR101856555B1 (zh)
CN (1) CN106797153B (zh)
DE (1) DE112015004483T5 (zh)
WO (1) WO20160519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5303A (zh) * 2015-08-27 2018-04-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6536499B2 (ja) 2016-07-01 2019-07-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装置
JP6900653B2 (ja) * 2016-11-04 2021-07-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ランデル型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WO2019065586A1 (ja) * 2017-09-28 2020-10-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9115153A (ja) * 2017-12-22 2019-07-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9135888A (ja) * 2018-02-05 2019-08-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CN112075017B (zh) * 2018-04-25 2023-02-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12753155B (zh) * 2018-09-28 2024-04-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20080548A1 (ja) * 2018-10-19 2020-04-2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0137165A (ja) * 2019-02-13 2020-08-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DE102019203525A1 (de) 2019-03-15 2020-09-17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Antriebsvorrichtung mit einem bürstenlosen Elektromotor
JP6916838B2 (ja) * 2019-06-18 2021-08-11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及びモータ用配線基板
CN113162335A (zh) * 2020-01-22 2021-07-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9546A (ja) * 2001-12-21 2003-07-04 Hitachi Ltd 出力回転軸の位置を切り換えるための制御装置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駆動状態を切り換える為の制御装置
JP2007185055A (ja) * 2006-01-10 2007-07-19 Nippon Densan Corp コネクタの封止構造およびこの封止構造を用いた密閉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258067A (zh) * 2005-09-01 2008-09-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CN101791974A (zh) * 2009-01-07 2010-08-04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前照灯清洁装置用电动泵
CN101884157A (zh) * 2008-04-07 2010-11-1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WO2011142050A1 (ja) * 2010-05-11 2011-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56923B2 (ja) * 2005-06-23 2012-06-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3247761A (ja) * 2012-05-25 2013-12-09 Jtekt Corp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CN203691165U (zh) * 2013-12-12 2014-07-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7954B2 (ja) * 1988-09-07 1994-06-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ガスタービンの予混合器
DE19782297T1 (de) * 1997-10-01 2000-09-07 Kayaba Industry Co Ltd Elektromotor für elektrisches Servolenksystem
JP4552254B2 (ja) 2000-02-29 2010-09-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02252958A (ja) * 2001-02-23 2002-09-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DE20302174U1 (de) 2003-02-11 2004-09-09 Minebea Co., Ltd. Wellend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 automatisches Schalt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4468033B2 (ja) * 2004-03-22 2010-05-26 アスモ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可変装置用電動機
US7588444B2 (en) 2006-02-01 2009-09-15 Nidec Corporation Busbar unit,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o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furnished with the busba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busbar unit
DE102007005357A1 (de) * 2006-02-03 2007-10-04 Asmo Co., Ltd., Kosai Stator
JP2007221977A (ja) * 2006-02-20 2007-08-30 Hitachi Car En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WO2008102482A1 (ja) 2007-02-19 200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モータの端子構造
JP2009033848A (ja) * 2007-07-26 2009-02-12 Keihin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386072B2 (ja) 2007-07-26 2014-01-15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239413B2 (ja) 2008-03-13 2013-07-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0172086A (ja) * 2009-01-21 2010-08-05 Nippon Densan Corp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JP5692593B2 (ja) 2011-05-11 2015-04-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5962027B2 (ja) 2012-01-26 2016-08-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6047954B2 (ja) 2012-07-03 2016-12-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モーターユニット
JP2014093835A (ja) * 2012-11-01 2014-05-19 Nippon Densan Corp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CA2895591C (en) 2012-12-28 2020-08-25 Masaki Ishizeki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ump
US9509196B2 (en) 2013-12-12 2016-11-29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9546A (ja) * 2001-12-21 2003-07-04 Hitachi Ltd 出力回転軸の位置を切り換えるための制御装置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駆動状態を切り換える為の制御装置
JP4956923B2 (ja) * 2005-06-23 2012-06-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258067A (zh) * 2005-09-01 2008-09-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JP2007185055A (ja) * 2006-01-10 2007-07-19 Nippon Densan Corp コネクタの封止構造およびこの封止構造を用いた密閉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884157A (zh) * 2008-04-07 2010-11-1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01791974A (zh) * 2009-01-07 2010-08-04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前照灯清洁装置用电动泵
WO2011142050A1 (ja) * 2010-05-11 2011-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247761A (ja) * 2012-05-25 2013-12-09 Jtekt Corp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CN203691165U (zh) * 2013-12-12 2014-07-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79520B2 (en) 2018-09-18
DE112015004483T5 (de) 2017-06-22
WO2016051905A1 (ja) 2016-04-07
KR20170046170A (ko) 2017-04-28
JP6398549B2 (ja) 2018-10-03
CN106797153A (zh) 2017-05-31
KR101856555B1 (ko) 2018-05-10
JP2016073118A (ja) 2016-05-09
US20170201149A1 (en) 2017-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7153B (zh) 马达
CN107078591B (zh) 马达
CN106716789B (zh) 马达
CN107078600B (zh) 马达
CN106716795B (zh) 马达
CN107078592B (zh) 马达
CN105656239B (zh) 马达
CN108462333B (zh) 马达
JP4697597B2 (ja)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CN105656252B (zh) 马达
EP2884633B1 (en) Motor
JP2005210837A (ja) モータへのシールド付きリード線の接続構造
JPWO2020067255A1 (ja) モータ
WO2001051932A9 (en) Wheel speed sensor
WO2016052240A1 (ja) モータ
CN118282138A (zh) 汇流排组件和电驱动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