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7849A -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7849A
CN104157849A CN201310296031.1A CN201310296031A CN104157849A CN 104157849 A CN104157849 A CN 104157849A CN 201310296031 A CN201310296031 A CN 201310296031A CN 104157849 A CN104157849 A CN 104157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oporous carbon
elemental sulfur
composite material
mixed
mesopo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960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秀玉
饶睦敏
李伟善
冯岸柏
冯洪亮
胡清平
傅昭
杨禹超
冯艺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B BATTERY CO Ltd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YB BATTERY CO Ltd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B BATTERY CO Ltd,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YB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960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578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4157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78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将所述混合物在120~160℃下处理2~3h,得到介孔碳前驱体,其中,所述造孔剂和所述碳前驱体的质量比为4:6~6:4;在温度为600~900℃、保护气体氛围下,将所述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2~3h,分离纯化后得到所述介孔碳材料。上述的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材料,操作简单,并且具有很好的孔径分布,有利于硫的高度分散;同时,该材料的强吸附性能可以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与流失,有利于提高活性硫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多。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短缺,传统的一次电池逐渐被可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所替代。与此同时,当前通讯、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空间技术等方面的迅猛发展,对电池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二次电池由于容量低,安全性能差以及体积笨重不利于携带而逐渐被新型的锂二次电池所取代。发展具有高比能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新型锂二次电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高度、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新型绿色环保高能二次电池,是最理想的动力电源之一,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体系中,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极材料一直是制约电池发展的瓶颈,其价格、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自锂电池问世以来,各国的科学家们从来未停止探索和改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脚步。正极材料的研发和改善是锂电池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传统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正极材料如LiCoO2、LiNiO2和LiMn2O4等含锂金属化合物,但这些材料均容量较低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新的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成本的储能材料的开发尤为重要。
在新的储能体系中,以金属锂为负极单质硫为正极的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可达到2600Wh/kg(锂和硫的理论比容量分别为3860mAh/g和1675mAh/g),远大于现阶段所使用的商业化二次电池.符合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也符合便携式电子产品对电池“轻、薄、小”的要求;并且硫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无毒(无污染)等特点。因此,含硫复合正极材料以其高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循环性能较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是有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二次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金属锂负极和硫基正极材料均存在循环性能差,制约了锂硫二次电池的发展,这也是目前锂硫二次电池研究的重点。对于硫基正极,存在的关键问题如下:(1)单质硫在室温下为电子和离子绝缘体,制作电极时需添加大量的导电剂(如乙炔黑),致使电极体系的能量密度降低;(2)单质硫在放电过程中会被还原成易溶的多硫化物,造成活性物质流失,并且多硫化物溶于电解液后,会增大电解液浓度,恶化其离子导电性;(3)溶于电解液的多硫化物直接接触金属锂负极,发生自放电反应;(4)充放电过程中硫电极会发生相应的收缩和膨胀,一定程度上破坏电极的物理结构。这些问题均制约了硫基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导致硫活性物质利用率低、电化学可逆性差以及容量衰减快等。因此,提高硫正极材料的电导率、降低或克服活性硫的溶剂溶解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制备一种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
发明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将所述混合物在120~160℃下处理2~3h,得到介孔碳前驱体,其中,所述造孔剂和所述碳前驱体的质量比为4:6~6:4;
在温度为600~900℃、保护气体氛围下,将所述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2~3h,纯化后得到所述介孔碳材料;
将硫代硫酸钠、所述介孔碳材料和表面活性剂配制成混合溶液,其中,所述硫代硫酸钠的浓度为0.3~0.6mol/L,所述介孔碳材料的浓度为1~3g/L,所述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4~8mmol/L;
向所述混合溶液中滴加酸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并保留滤渣,所述滤渣洗涤、干燥后,即为所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的操作为:
将所述造孔剂溶于第一溶剂中配制成造孔剂溶液,将所述碳前驱体溶于第二溶剂中配制成碳前驱体溶液,将所述造孔剂溶液和所述碳前驱体溶液混匀后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混合液干燥后得到所述混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造孔剂为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铝或介孔二氧化硅;
所述碳前驱体为蔗糖、葡萄糖或糠醇;
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磺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所述酸液的浓度为1~3mol/L,所述酸液的溶质为甲酸、乙酸或盐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得到所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后,在150~160℃和惰性气体氛围下,将所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热处理10~15h的操作。
上述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化学共沉积法制备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工艺简单,对操作及环境要求不苛刻,为工艺化生产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条件。由于介孔碳是一种高导电性高比表面活性碳材料,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又能保持电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以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为正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的稳定性好。同时介孔碳材料的加入使电极片具有极佳的交联的网状结构,为锂离子的迁移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通道,硫电极的离子电导率大大提高,从而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也得到较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介孔碳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和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和透射电镜分析图,图3(a)和图3(b)分别为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的SEM图和TEM图,图3(c)和图3(d)分别为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的SEM图和TEM图;
图4为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的N2吸脱附等温线,插图为介孔碳孔径分布曲线;
图5为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曲线;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单质硫、介孔碳、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XRD图;
图7为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8为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的充放电曲线;
图9为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的循环寿命图;
图10为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的倍率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在120~160℃下处理2~3h,得到介孔碳前驱体,其中,造孔剂和碳前驱体的质量比为4:6~6:4。
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的操作为:将造孔剂溶于第一溶剂中配制成造孔剂溶液,将碳前驱体溶于第二溶剂中配制成碳前驱体溶液,将造孔剂溶液和碳前驱体溶液混匀后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干燥后除去多余的水分,得到混合物。例如将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于80℃加热蒸发6h,除去多余的水分。第一溶剂优选为乙醇、甲醇或其他醇类,第二溶剂优选为去离子水。
将造孔剂配制成造孔剂溶液,碳前驱体配制成碳前驱体溶液后混合,碳前驱体和造孔剂颗粒更为细密,混合更为均匀,成孔后孔隙分布更为均匀,孔径更小。
造孔剂和碳前驱体的质量比为4:6~6:4。造孔剂优选为碳酸钙、纳米氧化铝、介孔二氧化硅。碳前驱体优选为蔗糖、葡萄糖、糠醇。
将混合物在160℃下干燥2h,对混合物进行预碳化。
步骤S102:在温度为600~900℃、保护气体氛围下,将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2~3h,分离纯化后得到介孔碳材料。
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方式为将介孔碳前驱体放入管式炉的陶瓷管,800℃碳化2h。保护气体优选为氮气、氩气。
纯化操作可以采用稀盐酸、稀硫酸或其他酸类对热处理后的介孔碳前驱体洗涤。
上述的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材料,操作简单,并且具有很好的孔径分布,有利于硫的高度分散;同时,该材料的强吸附性能可以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与流失,有利于提高活性硫的利用率。
如图2所示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在120~160℃下处理2~3h,得到介孔碳前驱体,其中,造孔剂和碳前驱体的质量比分别为4:6~6:4。
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的操作为:将造孔剂溶于第一溶剂中配制成造孔剂溶液,将碳前驱体溶于第二溶剂中配制成碳前驱体溶液,将造孔剂溶液和碳前驱体溶液混匀后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干燥后除去多余的水分,得到混合物。例如将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于80℃加热蒸发6h,除去多余的水分。第一溶剂优选为乙醇、甲醇或其他醇类,第二溶剂优选为去离子水。
将造孔剂配制成造孔剂溶液,碳前驱体配制成碳前驱体溶液后混合,碳前驱体和造孔剂颗粒更为细密,混合更为均匀,成孔后孔隙分布更为均匀,孔径更小。
造孔剂和碳前驱体的质量比为4:6~6:4。造孔剂优选为碳酸钙、纳米氧化铝、介孔二氧化硅。碳前驱体优选为蔗糖、葡萄糖、糠醇。
将混合物在160℃下干燥2h,对混合物进行预碳化。
步骤S202:在温度为600~900℃、保护气体氛围下,将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2~3h,纯化后得到介孔碳材料。
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方式为将介孔碳前驱体放入管式炉的陶瓷管,800℃碳化2h。保护气体优选为氮气、氩气。
纯化操作可以采用稀盐酸、稀硫酸或其他酸类对热处理后的介孔碳前驱体洗涤。
步骤S203:将硫代硫酸钠、介孔碳材料和表面活性剂配制成混合溶液,其中,硫代硫酸钠的浓度为0.3~0.6mol/L,介孔碳材料的浓度为1~3g/L,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4~8mmol/L。
将硫代硫酸钠、介孔碳材料和表面活性剂溶于去离子水中,超声搅拌得到混合溶液。硫代硫酸钠的浓度为0.3~0.6mol/L,介孔碳材料的浓度为1~3g/L,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4~8mmol/L。表面活性剂优选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六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一种。
步骤S204: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酸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并保留滤渣,滤渣洗涤、干燥后,即为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
酸液的加入方式优选为滴加,滴速控制在30~40滴/min。酸液的浓度优选为1~3mol/L,酸液的溶质优选为甲酸、乙酸或盐酸。
滤渣的洗涤可以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各洗3次。滤渣的干燥可以在50℃下干燥72小时。
在得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后,还可以包括在150~160℃和惰性气体氛围下,将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热处理10~15h的操作,该操作使硫单质更均匀的浸入到介孔碳材料的多孔结构中。
上述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化学共沉积法制备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工艺简单,对操作及环境要求不苛刻,为工艺化生产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条件。由于介孔碳是一种高导电性高比表面活性碳材料,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又能保持电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以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为正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的稳定性好。同时介孔碳材料的加入使电极片具有极佳的交联的网状结构,为锂离子的迁移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通道,硫电极的离子电导率大大提高,从而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也得到较大提高。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材料,所用的纳米碳酸钙为纳米碳酸钙(美国特种矿物公司)。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纳米碳酸钙和炭前驱体蔗糖按质量比4:6混匀,具体是将8g纳米碳酸钙溶于分散到20ml乙醇中,然后和0.2L0.175mol/L蔗糖溶液混匀。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于80℃加热蒸发6h以除去里面的水分,然后在160℃下干燥进行2h预碳化。
最后在管式炉中在氮气氛下于800℃碳化2h。将高温碳化产物置于稀盐酸中除去纳米碳酸钙,干燥后得到3g介孔碳材料,产率约为25%。
实施例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材料,所用的纳米氧化铝为纳米氧化铝(美国特种矿物公司)。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纳米氧化铝和炭前驱体葡萄糖按质量比6:4混匀,具体是将12g纳米氧化铝溶于分散到20ml乙醇中,然后和0.2L0.12mol/L葡萄糖溶液混匀。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于80℃加热蒸发6h以除去里面的水分,然后在120℃下干燥进行2.5h预碳化。
最后在管式炉中在氮气氛下于600℃碳化2.5h。将高温碳化产物置于稀盐酸中除去纳米氧化铝,干燥后得到2g介孔碳材料,产率约为25%。
实施例3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材料,所用的介孔二氧化硅为介孔二氧化硅(美国特种矿物公司)。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介孔二氧化硅和炭前驱体糠醇按质量比1:1混匀,具体是将10g介孔二氧化硅钙溶于分散到20mL乙醇中,然后和0.2L0.15mol/L糠醇溶液混匀。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于80℃加热蒸发6h以除去里面的水分,然后在150℃下干燥进行3h预碳化。
最后在管式炉中在氮气氛下于900℃碳化3h。将高温碳化产物置于稀盐酸中除去介孔二氧化硅,干燥后得到2.5g介孔碳材料,产率约为25%。
实施例4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25.12g硫代硫酸钠溶于150ml去离子水中,制成硫代硫酸钠溶液。将硫代硫酸钠溶液和0.5g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材料同时加入到0.1L10m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溶液中,超声搅拌2h得到混合溶液;
配制100mL浓度为2mol/L甲酸溶液;在搅拌下,将甲酸溶液滴入混合溶液中,速度控制在30~40滴/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h。将溶液过滤,取沉淀,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各洗3次,50℃下干燥72小时,最后得到1.25g单质硫/介孔碳复合材料,产率为35.7%。将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在氩气中155℃下热处理12小时,以使硫更均匀的浸入到介孔碳的多孔结构中。
实施例5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18.62g硫代硫酸钠溶于150ml去离子水中,制成硫代硫酸钠溶液。将硫代硫酸钠溶液和0.25g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材料同时加入到0.1L15mmol/L十六烷基磺酸钠(SDS)的溶液中,超声搅拌2h得到混合溶液。
配制100mL浓度为2mol/L乙酸溶液;在搅拌下,将乙酸溶液滴入混合溶液中,速度控制在30~40滴/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h。将溶液过滤,取沉淀,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各洗3次,50℃下干燥72小时,最后得到1g单质硫/介孔碳复合材料,产率为33.3%。将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在氩气中155℃下热处理10小时,以使硫更均匀的浸入到介孔碳的多孔结构中。
实施例6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37.24g硫代硫酸钠溶于150ml去离子水中,制成硫代硫酸钠溶液.将硫代硫酸钠溶液和0.5g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材料同时加入到0.1L20mmol/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溶液中,超声搅拌2h得到混合溶液。
配制100mL浓度为2mol/L盐酸溶液;在搅拌下,将盐酸溶液滴入混合溶液中,速度控制在30~40滴/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h。将溶液过滤,取沉淀,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各洗3次,50℃下干燥72小时,最后得到1.6g单质硫/介孔碳复合材料,产率为37%。将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在氩气中150℃下热处理15小时,以使硫更均匀的浸入到介孔碳的多孔结构中。
实施例7
表征与性能测试实验。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分别对实施例3和实施例4制得的介孔碳和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得到的SEM图和TEM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所得介孔碳材料具有银耳状的多孔结构,并且硫均匀分布在其介孔结构中。
比表面面积及孔结构的表征
对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材料进行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表征,得到的介孔碳材料的氮气吸脱附曲线和孔径分布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实施例3制得的介孔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比较均匀的介孔结构,孔主要分布在3.6和40nm左右,适合作为纳米硫的载体来制备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介孔碳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纳米硫的沉积以及电解质在介孔结构中浸润,并且可以抑制锂硫化物溶解到电解液中。
热重分析
对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进行热重分析,得到的热重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单质硫在150-280℃之间完全挥发,由此可以确定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在热处理前的硫的百分含量为59.7%。
XRD分析
对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介孔碳、硫/介孔碳复合正极材料进行XRD分析,得到的XRD谱图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谱线a说明单质硫是结晶性很好的晶体,谱线c在24°和45°处出现不定型碳的特征衍射峰。谱线b与谱线a的峰型相似,但强度有所减弱,说明单质硫已均匀沉积到介孔碳材料的孔中。
循环伏安与充放电测试
将实施例4所得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进行循环伏安与充放电测试,得到的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如图7和图8所示。
由图7可知,单质硫在电解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多电子传递连续步骤,所以其循环伏安曲线出现不同电位值的氧化峰和还原峰。首周放电分别在电压2.25V和2.05V处出现了2个明显的还原峰,分别对应于S8向多硫离子Li2Sx的转化和多硫离子向Li2S2、Li2S的进一步还原。反向扫描时,循环伏安曲线则出现一个由两个氧化峰重叠的氧化峰,峰电位在2.4V左右,且峰形窄。如图8所示,首次放电曲线显示两个稳定的放电平台,分别对应于S8向多硫离子Li2Sx的转化和多硫离子向Li2S的进一步还原过程,结果与图7循环伏安结果相吻合。以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为正极的锂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380mAh/g,具有比较好的首次放电容量。以上说明介孔碳具有良好的导电结构,使纳米硫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有效的抑制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溶解。
充放电循环测试
将实施例4制得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得到的循环曲线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电池在0.1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013mAh/g,100周后的容量仍然保持为758mAh/g以上,并且库仑效率保持在96%左右。这说明以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为正极的锂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介孔碳不但能够为硫电极提供有效的导电通道,并且能够缓冲硫电极充放电过程中引起的体积变化,此外介孔碳中的多孔结构能够有效的抑制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因此电池容量保持率得到很大提高。
倍率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4所得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组成正极进行倍率性能的测试,得到的倍率性能曲线如图10所示。
由图10可知,电池在0.02C下容量为1380mAh/g,在不同倍率下20次循环后,在0.5C下放电容量仍然达到630mAh/g,这说明介孔碳材料能较大的提高硫电极的导电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

1.一种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将所述混合物在120~160℃下处理2~3h,得到介孔碳前驱体,其中,所述造孔剂和所述碳前驱体的质量比为4:6~6:4;
在温度为600~900℃、保护气体氛围下,将所述介孔碳前驱体热处理2~3h,纯化后得到所述介孔碳材料;
将硫代硫酸钠、所述介孔碳材料和表面活性剂配制成混合溶液,其中,所述硫代硫酸钠的浓度为0.3~0.6mol/L,所述介孔碳材料的浓度为1~3g/L,所述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4~8mmol/L;
向所述混合溶液中滴加酸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并保留滤渣,所述滤渣洗涤、干燥后,即为所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造孔剂和碳前驱体混匀后得到混合物的操作为:
将所述造孔剂溶于第一溶剂中配制成造孔剂溶液,将所述碳前驱体溶于第二溶剂中配制成碳前驱体溶液,将所述造孔剂溶液和所述碳前驱体溶液混匀后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混合液干燥后得到所述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孔剂为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铝或介孔二氧化硅;
所述碳前驱体为蔗糖、葡萄糖或糠醇;
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磺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所述酸液的浓度为1~3mol/L,所述酸液的溶质为甲酸、乙酸或盐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得到所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后,在150~160℃和惰性气体氛围下,将所述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热处理10~15h的操作。
CN201310296031.1A 2013-05-14 2013-05-14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41578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96031.1A CN104157849A (zh) 2013-05-14 2013-05-14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96031.1A CN104157849A (zh) 2013-05-14 2013-05-14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77637.3A Division CN104157861A (zh) 2013-05-14 2013-05-14 介孔碳材料、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7849A true CN104157849A (zh) 2014-11-19

Family

ID=51883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96031.1A Pending CN104157849A (zh) 2013-05-14 2013-05-14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57849A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0915A (zh) * 2016-05-16 2016-07-27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石墨烯包覆嵌硫有序介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CN105826540A (zh) * 2016-06-03 2016-08-0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932235A (zh) * 2016-05-05 2016-09-07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埃洛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36503A (zh) * 2016-04-26 2016-09-14 中山大学 一种富有连续介孔结构的三维石墨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50205A (zh) * 2016-11-02 2017-02-22 南京工业大学 二维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与纳米硫颗粒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6887566A (zh) * 2015-12-11 2017-06-23 中科派思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碳化木耳制备碳材料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WO2017143549A1 (zh) * 2016-02-25 2017-08-31 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硫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硫碳复合物的电极材料和锂硫电池
CN107579235A (zh) * 2017-09-12 2018-0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氧化Mxene /S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8461706A (zh) * 2018-02-26 2018-08-28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金属有序多孔结构的光子晶体锂硫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8539265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深圳格林德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
CN109256553A (zh) * 2018-09-28 2019-01-22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孔竹碳载硫复合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电池
CN109560275A (zh) * 2018-11-28 2019-04-02 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 一种硫掺杂催化油浆基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55499A (zh) * 2018-12-03 2019-05-14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铁镍二次电池负极添加剂,制备方法及使用该添加剂的铁基负极板和应用
CN111342001A (zh) * 2020-03-06 2020-06-2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锂硫电池用复合硫正极、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8538A (zh) * 2009-11-26 2010-06-09 上海大学 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有序纳米结构硫/介孔碳复合材料
CN101880031A (zh) * 2010-07-06 2010-11-1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硫颗粒
CN101986443A (zh) * 2010-05-25 2011-03-16 耿世达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82260A (zh) * 2011-01-07 2011-06-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锂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US20130065127A1 (en) * 2010-06-17 2013-03-14 Linda Faye NAZAR Multicomponent electrod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8538A (zh) * 2009-11-26 2010-06-09 上海大学 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有序纳米结构硫/介孔碳复合材料
CN101986443A (zh) * 2010-05-25 2011-03-16 耿世达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065127A1 (en) * 2010-06-17 2013-03-14 Linda Faye NAZAR Multicomponent electrod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CN101880031A (zh) * 2010-07-06 2010-11-1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硫颗粒
CN102082260A (zh) * 2011-01-07 2011-06-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锂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7566A (zh) * 2015-12-11 2017-06-23 中科派思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碳化木耳制备碳材料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WO2017143549A1 (zh) * 2016-02-25 2017-08-31 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硫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硫碳复合物的电极材料和锂硫电池
CN105936503A (zh) * 2016-04-26 2016-09-14 中山大学 一种富有连续介孔结构的三维石墨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36503B (zh) * 2016-04-26 2018-05-18 中山大学 一种富有连续介孔结构的三维石墨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32235A (zh) * 2016-05-05 2016-09-07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埃洛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32235B (zh) * 2016-05-05 2018-10-23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埃洛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0915B (zh) * 2016-05-16 2018-05-25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石墨烯包覆嵌硫有序介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CN105810915A (zh) * 2016-05-16 2016-07-27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石墨烯包覆嵌硫有序介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CN105826540A (zh) * 2016-06-03 2016-08-0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450205B (zh) * 2016-11-02 2020-02-21 南京工业大学 二维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与纳米硫颗粒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6450205A (zh) * 2016-11-02 2017-02-22 南京工业大学 二维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与纳米硫颗粒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8539265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深圳格林德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
CN107579235A (zh) * 2017-09-12 2018-0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氧化Mxene /S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7579235B (zh) * 2017-09-12 2020-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氧化Mxene/S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8461706A (zh) * 2018-02-26 2018-08-28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金属有序多孔结构的光子晶体锂硫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8461706B (zh) * 2018-02-26 2020-11-10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金属有序多孔结构的光子晶体锂硫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9256553A (zh) * 2018-09-28 2019-01-22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孔竹碳载硫复合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电池
CN109560275A (zh) * 2018-11-28 2019-04-02 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 一种硫掺杂催化油浆基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55499A (zh) * 2018-12-03 2019-05-14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铁镍二次电池负极添加剂,制备方法及使用该添加剂的铁基负极板和应用
CN109755499B (zh) * 2018-12-03 2022-11-22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铁镍二次电池负极添加剂,制备方法及使用该添加剂的铁基负极板和应用
CN111342001A (zh) * 2020-03-06 2020-06-2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锂硫电池用复合硫正极、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7849A (zh) 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US11843109B2 (en) Method of preparing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selenium composites
CN109119603B (zh) 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847418A (zh)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生物质硬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069093B (zh)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的高浓度酯类电解液
CN104157861A (zh) 介孔碳材料、单质硫和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585832B (zh) 一种硫掺杂微晶石墨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CN104979540A (zh) 一种双连续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140633A (zh) 一种生物质衍生的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25220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成膜电解质复合盐及其功能电解液的制备方法
CN108075118A (zh) 一种硫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正极和锂电池
CN109119613B (zh) 以废弃粉煤灰为原料合成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04843800A (zh) 一种碳包覆四氧化三铁负极材料的溶剂热制备方法
CN108539136B (zh) 一种硫化亚锡/氮掺杂碳复合花球的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CN104934577B (zh) 嵌入石墨烯网络的介孔Li3VO4/C纳米椭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428894B (zh) 一种硫掺杂二维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978741B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256553A (zh) 一种多孔竹碳载硫复合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电池
CN113363488A (zh) 基于2-丙烯腈的均聚物可低温碳包覆电极材料的方法
CN103985902A (zh) 一种用去溶剂化胶态电解液改善锂硫电池性能的方法
CN111384368A (zh) 一种碳硒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硒电池中的应用
CN116161640A (zh) 一种球状长循环稳定的生物质硬炭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6177520A (zh) 用于低温钠离子电池的高性能硬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Ni 1/3 Co 1/3 Mn 1/3 O 2− x Cl x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t 55° C
CN103606649A (zh) 一种硫/碳复合材料的电解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03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