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8472A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8472A
CN101038472A CN200710085754.1A CN200710085754A CN101038472A CN 101038472 A CN101038472 A CN 101038472A CN 200710085754 A CN200710085754 A CN 200710085754A CN 101038472 A CN101038472 A CN 101038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mperature
fixing member
fixing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857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8550C (zh
Inventor
前田智弘
香川敏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38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8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85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855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19Heating belt the belt not heating the toner or medium directly, e.g. heating a heating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分别独立比较环形带的控制目标温度和温度检测结果、以及定影辊的控制目标温度和温度检测结果,并根据这两个比较结果控制外部加热装置所具有的卤素灯的动作。由此,在具有对定影部件进行加热的外部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中,可更适当地进行定影部件的温度控制。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记录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接触加热定影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具有的以往的定影装置,有由定影辊和加压辊构成的所谓的辊对方式的定影装置。
作为定影辊,使用例如在由铝等金属构成的中空心轴的表面形成弹性层,并在心轴的内部作为加热源配置卤素灯的结构。这种定影辊中,一般而言,根据设置在定影辊表面上的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在温度控制电路中接通/断开控制卤素灯,将定影辊表面的温度保持为一定。
另一方面,作为加压辊,使用在心轴上作为被覆层而设置硅酮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的结构。若令加压辊和定影辊压接,则借助上述弹性层的弹性变形而形成既定的咬入(nip)区域。在辊对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令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用纸通过该咬入区域,令调色剂像热熔融而定影在用纸上。
但是,在以往的一般的辊对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令通纸速度高速化,并连续令多张用纸通纸时,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极端地下降,存在难以将定影辊的表面维持在一定温度的问题。这是由于,从心轴内部产生的热通过导热率差的弹性层(例如硅酮橡胶)而向调色剂像传热,所以从内部热源供给的热传递到定影辊的表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提出有外部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即设置与定影辊的周面抵接而从外部加热该定影辊的外部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昭64-52184号公报(公开日:1989年2月28日))中公开有下述定影装置,即具有:检测内置有加热器的热辊的表面温度的第1检测机构、和检测对热辊进行加热的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的第2检测机构、接受这些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并控制外部加热装置的控制部。另外,该控制部,具体而言,包括:并联连接第1检测机构和第2检测机构的电桥电路、比较电桥电路的输出和基准电压的比较仪、根据来自比较仪的输出而接通/断开外部加热装置的接通/断开机构。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下述情况:检测由于通纸而导致的热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并根据此进行基于外部加热装置的补偿,并且根据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检测结果控制外部加热装置,由此,由于通纸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定影温度的变动消失。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第1检测机构和第2检测机构并联连接,所以这两个检测机构的阻力值的平均值反馈到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中。因此,不能根据定影部件以及外部加热装置的分别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温度控制,存在不能高精度地进行两部件的温度控制的问题。
因此,考虑仅根据外部加热装置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但该情况下,由于没有监督定影部件的温度,所以在间歇地反复进行例如仅一张的通纸(单张复印)时,有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缓缓上升,且通纸时的定影部件的温度变为设定温度以上。另一方面,若仅根据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则存在下述问题:在通纸张数少时,即便可将定影部件的表面保持在既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连续通纸时也产生检测迟缓,在通纸初期产生下冲。
另外,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下的处理速度(通纸速度)不同时,高精度地进行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变得重要。对于其理由在以下进行说明。
在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下的处理速度(通纸速度)不同时,单色模式下的定影温度(定影部件的温度)和彩色模式下的定影温度不同。因此,在两模式中不会发生由于定影温度过低而导致的定影不良或偏差(低温偏差以及高温偏差)的温度区域(公共非偏差区域)窄(有时还不存在公共非偏差区域)。例如,在彩色模式下需要可定影温度为160℃以上190℃以下(不满160℃时发生定影不良,超过190℃时则发生高温偏差),在单色模式下需要在180℃以上210℃以下进行定影(若不满180℃则发生定影不良,若超过210℃则发生高温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非偏差区域为180℃以上190℃以下。
此时,为了从待机状态快速开始通纸动作,需要将定影部件的温度保持为哪种模式下都可通纸的温度而待机。即,需要在单色模式的可定影下限温度(上述例中为180℃)和彩色模式的可定影上限温度(上述例中为190℃)之间待机。此外,为了快速进行两模式的切换,在通纸中也需要令定影部件的温度在该范围内。
为了高精度地控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与借助内部热源的温度控制来改变表面温度相比,借助抵接在定影部件的表面的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来改变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的方法更为有效。因此,在上述那样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下的处理速度(通纸速度)不同的情况等,需要在狭窄的温度范围内高精度地控制定影部件的温度的情况下,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特别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加热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中,适当地控制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定影部件的温度在能不发生定影不良地进行定影处理的温度范围内推移。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为下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机构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抵接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上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温度检测机构,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第2温度检测机构,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第1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1比较结果、和作为上述第2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2比较结果,来进行控制上述第1加热机构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
即便在由第1温度检测机构检测的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该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有时也存在下述情况,即若根据该时刻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则定影部件的温度大大超过控制目标温度。因此,若仅仅根据第1温度检测机构检测的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和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进行基于第1加热机构的外部加热部件的加热动作,则有时有下述情况:产生定影部件的过升温而发生高温偏差等的不良。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上述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第1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与预先设定的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1比较温度、和作为上述第2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和预先设定的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2比较结果来控制第1加热机构的加热动作。由此,可适当地控制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可不发生定影不良地进行定影的温度范围内推移。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定影装置。因此,可高精度地控制定影部件所具有的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适当地保持定影部件的温度。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为下述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机构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由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上述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所述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的第1温度检测工序;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的第2温度检测工序;比较上述第1温度检测工序的检测温度与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第1比较工序;比较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第2比较工序;根据上述第1比较工序以及第2比较工序的比较结果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工序。
根据上述的温度控制方法,由于根据上述第1比较工序以及第2比较工序的比较结果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所以可高精度地控制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适当地保持定影部件的温度。
另外,上述定影装置的控制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该情况下,用于令计算机作为上述控制部发挥作用的温度控制程序、以及存储其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可通过下述记载充分明确。此外,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下述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间歇模式且通常控制来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间歇模式且相关控制来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相关控制来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间歇地进行四张连续通纸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相关控制来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从待机状态进行连续通纸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通常控制来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从待机状态进行连续通纸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相关控制来进行彩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从待机状态进行间歇模式的通纸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通常控制来进行彩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从待机状态进行间歇模式的通纸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具有的接触分离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表示令外部加热装置与定影辊抵接的状态。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具有的接触分离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表示令外部加热装置从定影辊分离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进行了单色模式的图像成形后进行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多张连续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后,不令环形带从定影辊分离而继续进行彩色模式的定影处理时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图15是表示下述情况下的环形带以及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多张连续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后,令环形带从定影辊分离而令定影辊空转,令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降低到既定温度t1,此时,令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动作开始,进而在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降低到既定温度t2时令环形带与定影辊接触而进行以后的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为干式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根据例如从网络上的各终端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或由图像读取装置(未图示)读取的图像数据等而对既定的记录纸形成多色或者单色的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2所示,具有:可视像形成组件10(10Y、10M、10C、10B)、供给托盘20、记录纸输送机构30、定影装置40。
可视像形成组件10中,与黄色(Y)、品红(M)、青绿(C)、黑色(B)的各色对应,并列设置4个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即,可视像形成组件10包括4个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可视像形成组件10Y使用黄色(Y)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可视像形成组件10M使用品红(M)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可视像形成组件10C使用青绿(C)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可视像形成组件10B使用黑色(B)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作为具体的配置,沿从供给托盘20向定影装置40输送记录纸P的输送路,配设4组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在输送的记录纸P上多层转印各色的调色剂(所谓串联式)。
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分别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即,在各自中设有感光体滚筒11、带电器12、激光照射机构13、显影器14、转印辊15、清洁器组件16。
感光体滚筒11是表面具有感光性材料的滚筒形状的辊,在箭头F方向被驱动旋转。带电器12是令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为既定电位的部件。
激光照射机构13,根据图像数据将借助带电器12而带电的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曝光,在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在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的激光照射机构13上,输入分别与图像数据的黄色成分、品红成分、青绿成分、黑色成分对应的像素信号。然后,各激光照射机构13根据这些图像信号而将带电的感光体滚筒11曝光,生成静电潜像。
显影器14是将形成在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借助调色剂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的部件。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的显影器14,分别具有黄色、品红、青绿、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剂)。而且,具有借助这些调色剂令生成在感光体滚筒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并生成调色剂像(显像)的功能。另外,作为上述的显影剂,可使用例如非磁性单成分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非磁性双成分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以及载体)、磁性显影剂(磁性调色剂)等。
转印辊15,被施加有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令形成在感光体滚筒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由记录纸输送机构30输送的记录纸P上。在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的转印辊15上,施加有分别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通过将该偏压赋予记录纸P而将感光体滚筒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
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的清洁器组件16,在显影器14的显影处理以及基于转印辊15的转印处理之后,除去/回收残留在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的调色剂。由于以上那样的、对记录纸P的调色剂像的转印是针对4种颜色分别进行的,所以共计反复进行4次。
记录纸输送机构30,包括驱动辊31、空转辊32、输送带33,输送记录纸P以便在记录纸P上借助各可视像形成组件形成调色剂像。驱动辊31以及空转辊32是架设环形的输送带33的部件,通过以既定的圆周速度驱动驱动辊31旋转,令输送带33旋转。输送带33,令在外侧表面产生静电,一边静电吸附记录纸P一边输送上述记录纸P。此外,输送带33的外侧表面带既定电位的电,一边静电吸附记录纸P一边输送。
通过记录纸输送机构30输送而通过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并转印有调色剂像(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由于驱动辊31的曲率而从输送带33上剥离,被输送到定影装置40。另外,借助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而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像相对于记录纸P为未定影状态。
定影装置40,将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热压接在该记录纸P上。具体而言,定影装置40具有被加热为既定温度的定影辊(定影部件)60、和被弹簧等弹性部件压接在该定影辊60上的加压辊(加压部件)70。而且,被记录纸输送机构30以既定的输送速度(处理速度:单色模式为355mm/s,彩色模式为175mm/s)以及复印速度(每分钟的复印张数:例如A4横向输送下单色模式为70张/分钟,彩色模式为40张/分钟)输送来的记录纸P被送入形成在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的抵接部)。而且,通过令表面附着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记录纸P在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的抵接部(定影咬入部)通纸,借助定影辊60的周面的热令调色剂熔融,并借助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进行加压而令图像固定(定影)在记录纸P上。由此,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像作为固定在记录纸P上的牢固的图像而定影。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可执行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对记录纸P进行图像转印而形成彩色图像(多色图像)的彩色模式(多色模式)、和仅可视像形成组件10B对记录纸P进行图像转印而形成单色图像(单一色图像)的单色模式(单一色模式)。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有的主控制部(控制用集成电路基板或者计算机,未图示)根据由使用者输入的指示来选择彩色模式或者单色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并控制可视像形成组件10Y、10M、10C、10B以便执行与选择的模式对应的图像形成。
进而,上述主控制部,以在彩色模式时以输送速度170mm/s(也称为处理速度)输送记录纸P,在单色模式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记录纸输送机构(记录纸输送部30、定影辊60、加压辊70等)以便以输送速度350mm/s输送记录纸P。由此,在彩色模式时,可以以每分钟40张的速度连续供纸,在单色模式时,可以以每分钟70张的速度连续供纸。
接着,对于定影装置40,使用图1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定影装置40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定影装置40除上述定影辊(定影部件)60以及加压辊(定影部件)70外,还具有外部加热装置80、控制装置(控制部)90、旋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91。
旋转驱动装置91,驱动定影辊60旋转,由例如马达等构成。另外,旋转驱动装置91的动作由控制装置90控制。
定影辊60,是在如图1所示G方向上旋转的辊,包括:金属制的中空圆筒形状的心轴61、覆盖该心轴61的外周面的弹性层62,覆盖弹性层62而形成的分离层63。
心轴61,由外径46mm的铝构成,为筒状的形状。但是,心轴61的材料不限定为铝,也可由例如铁或不锈钢等构成。弹性层62,厚度为3mm,由具有耐热性的硅酮橡胶(JIS-A硬度20度)构成。分离层63,由厚度约为30μm的PFA(四氟乙烯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管构成。另外,作为分离层63的材料,只要为耐热性、耐久性好且与调色剂的分离性好的材料即可,除PFA外也可使用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材料。这样构成的定影辊60的外径为50mm,定影辊60的表面硬度为68度(阿斯卡C型硬度)。另外,定影辊60表面的旋转轴方向的宽度为320mm。
检测定影辊60的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元件、温度检测装置)65与定影辊60的周面接触,在心轴61的内部,设置通过供给电力而进行热辐射的卤素灯64。卤素灯64为定影辊60的热源,若向卤素灯64进行电力供给,则定影辊60内部被卤素灯64加热到既定的温度,从而对通过定影咬入部N且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进行加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置一盏卤素灯,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多盏在轴方向上分割了发热分布的卤素灯,以便能根据纸的尺寸形成最佳的温度分布。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与通纸方向垂直的方向)中央部接触的方式配置热敏电阻65,但不限定于此,也可设置在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端部(非通纸区域)。此外,在设置两盏卤素灯等而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中央部和纵长方向端部的发热量不同时等,也可设置在中央部和端部这二者上。在构成为后述温度控制部90a根据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中央部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时,可简略化温度控制部90a的控制或者温度控制部90a的构成。另一方面,在构成为后述的温度控制部90a根据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端部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时,在例如小尺寸纸的通纸时等,可防止定影辊60的端部(非通纸部分)的温度变高。此外,在构成为后述温度控制部90a根据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中央部以及端部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时,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定影辊60的纵长方向(轴方向)的温度控制。
加压辊70,是在图1所示的H方向上旋转的辊,包括:金属制的中空圆筒形状的心轴71、覆盖该心轴71的外周面的弹性层72,覆盖弹性层72而形成的分离层73。
心轴71,外径为46mm,由铝构成。但是,心轴71的材料不限定为铝,也可为由铁或不锈钢构成。弹性层72,厚度为2mm,由具有耐热性的硅酮橡胶构成。分离层73,由厚度约为30μm的PFA管构成。另外,作为分离层73的材料,只要为耐热性、耐久性好且与调色剂的分离性好的材料即可,除PFA外也可使用PTFE等氟类材料。这样构成的加压辊70的外径为50mm,加压辊70的表面硬度为75度(阿斯卡C型硬度)。
而且,加压辊70,借助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而以既定的载荷压接在定影辊60上。由此,在定影辊60的周面和加压辊70的周面之间形成定影咬入部N(例如在记录纸输送方向上的宽为8.5mm)。此外,加压辊70从动于定影辊60的旋转而向与定影辊60相反的方向(定影咬入部的两辊表面的移动方向相同)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70构成为从动于定影辊60而旋转,但不限定于此,也可构成为被与定影辊60不同的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旋转。
此外,检测加压辊70的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75与加压辊70的周面接触,在心轴71的内部,设置借助电力供给来进行热辐射的卤素灯(加热灯)74。卤素灯74为加压辊70的热源,若对卤素灯74进行电力供给,则加压辊70内部被加热到既定的温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70的橡胶硬度(75度)比定影辊60的橡胶硬度(68度)高,这是为了令形成在加压辊70和定影辊6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N为倒咬入形状(加压辊70的形状几乎不变而定影辊60稍微凹陷的形态)。通过令定影咬入部N为倒咬入形状,通过定影咬入部N的记录纸P在沿着加压辊70的周面的方向被排出,所以记录纸P在从定影咬入部N排出时易于自动剥离(不需要剥离爪等的强制剥离辅助机构而通过纸的硬挺度进行剥离)。另外,若加压辊70的表面硬度比定影辊60的表面硬度低,则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N成为,定影辊60的形状基本没变而加压辊70变为稍微凹陷的形态,通过定影咬入部N的记录纸P在沿着定影辊60的周面的方向上被排出,所以难以自动剥离。
外部加热装置80包括:第1支承辊(第1加热辊)81、第2支承辊(第2加热辊)82、环形带(外部加热带)83。环形带83以里侧表面(内周面)侧与各支承辊81、82的周面抵接的方式架设在各支承辊81、82上。环形带83,相对于定影辊60而设置在定影咬入部的上游侧,以既定的推压力压接在定影辊60上。由此,在与定影辊60之间形成加热咬入部(环形带83和定影辊60的抵接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辊6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为20m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支承辊架设环形带83,但不限定于此,也可根据需要另外设置张力辊等而通过三根以上的支承辊进行架设。
此外,环形带83,通过与旋转的定影辊60的周面抵接,从动于定影辊60而旋转。由此,各支承辊81、82在与定影辊6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的K方向)上旋转。即,若控制装置90控制定影辊60的旋转驱动装置91而驱动定影辊60旋转,则环形带83借助环形带83和定影辊60接触的部分处的摩擦力,从动于定影辊60而移动,支承辊81、82以及环形带83旋转。
环形带83,是在由厚度为90μm的聚酰亚胺构成的基材的表面上作为分离层而以10μm厚度涂层PTFE的带部件。但是,环形带83的材质以及厚度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镍、不锈钢、铁等金属制的带部件。此外,作为分离层的材料,只要耐热性、耐久性好且与调色剂的分离性好即可,可使用例如PFA、混合PFA和PTFE的材料等。
各支承辊81、82,由外径15mm、厚度1mm的铝制的心轴构成。另外,在想要降低例如带内表面和支承辊81、82的摩擦力并降低由蜿蜒而产生的紧贴力时,也可根据需要在心轴上设置分离层。分离层的材质,只要耐热性、耐久性好且与调色剂的分离性好即可,可使用例如PFA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材料。
此外,各支承辊81、82,借助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而经由环形带83以既定的载荷推压在定影辊60的周面上。由此,环形带83表面与定影辊60周面接触,在环形带83表面和定影辊60的周面之间形成咬入部。另外,环形带83表面和定影辊60周面的咬入宽度(加热咬入宽度)为20mm(沿定影辊60圆周方向的宽度)。
检测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的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元件、温度检测装置)85与环形带83的与第1支承辊81的接触部的外面接触。此外,在第1支承辊81内部,设置有借助电力供给而发热的卤素灯(第1热源装置、第1加热装置)86。卤素灯86为环形带83的热源,若进行向卤素灯86的电力供给,则从卤素灯86辐射热,并经由支承辊81而加热环形带83。而且,环形带83,由于从定影辊60的外部与定影辊60周面接触,所以可经由该接触部位加热定影辊60的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上述那样的两根薄壁小径的支承辊81、82和薄膜的环形带83,所以可快速地令环形带83的温度升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辊81、82的形状以及热源相同,所以用于控制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热敏电阻)为一个,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令支承辊81、82的形状不同,或在支承辊81、82二者中具有热源,该情况下,也可设置多个热敏电阻以便能分别检测支承辊81、82的温度而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90是控制向卤素灯64、74、86的供给电力、和定影辊60的旋转驱动等的控制用集成电路基板,具有温度控制部90a以及旋转控制部90b。
温度控制部90a与热敏电阻65、75、85、加热电力供给部(电力供给装置)99连接。加热电力供给部99与卤素灯64、74、86连接,并向这些卤素灯供给用于加热的电力。而且,温度控制部90a根据热敏电阻65、75、85的温度检测结果、图像形成模式、记录纸的连续通纸张数等,通过切换从加热电力供给部99向各卤素灯的供给电力来控制各卤素灯的发热量,将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温度控制为既定的温度。
旋转控制部90b,与用于驱动定影辊60旋转的旋转驱动装置91连接。旋转控制部90b通过控制旋转驱动装置91的动作而控制定影辊60的旋转速度。
表1是表示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对于单色模式(处理速度350mm/s)以及彩色模式(处理速度170mm/s),分别令定影温度(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变化而进行定影处理的结果。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性的评价方法,将进行了定影处理的样品(记录纸)的打印面作为内侧而轻轻弯折后,令既定重量的重物(重量为1kgf)在折缝上的整个区域内滚动,之后打开记录纸的折缝,用清洁的布擦落折缝的脱落调色剂时,没有产生调色剂的脱落的情况为◎(定影强度非常好)、调色剂的脱落部分的宽度不足0.6mm的情况为○(定影性稍弱但合格水平),调色剂的脱落部分的宽度在0.6mm以上的情况为×(定影强度不合格(定影不良))。此外,对于发生高温偏差的情况标注××。
(表1)
  定影温度(℃)   150   160   175   180   190   195   210   220
  单色   -   -   ×   ○   ◎   ◎   ◎   ××
  彩色   ×   ○   ◎   ◎   ◎   ××   -   -
如该表所示,在单色模式时,在定影温度不满180℃时发生定影不良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定影强度,若超过210℃则发生高温偏差。此外,在彩色模式时,在不满160℃时发生定影不良,若超过190℃则发生高温偏差。即,单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可不发生偏差等定影不良而进行定影的温度区域)为180℃以上210℃以下,彩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为160℃以上190℃以下。因此,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的公共非偏差区域为180℃以上190℃以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待机状态下的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目标温度)分别为205℃、185℃、150℃。此外,单色模式下通纸时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分别为220℃、185℃、150℃。此外,彩色模式下通纸时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分别为205℃、180℃、150℃。另外,通纸时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只要进行适当地设定即可,例如,进行连续通纸时能使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不低于非偏差区域,或者进行连续通纸时能使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保持在控制温度。
接着,对控制装置90(温度控制部90a)进行的处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3是表示控制装置90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温度控制部90a根据从上述主控制部输入的表示图像形成模式(彩色模式或者单色模式)以及连续通纸张数(复印张数)的信息来判断是彩色模式还是单色模式(S1)。上述复印张数以及图像形成模式,由使用者通过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有的操作面板(未图示)或者可通信地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的主计算机而经由打印机驱动器的输入画面输入。另外,图像形成模式的设定,也可如后述那样通过自动地判断原稿的种类而进行设定。
在S1中判断为彩色模式时,温度控制部90a通过以下所示的相关控制(第1控制)进行定影处理(S2)。然后,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张数的通纸(S3),在完成了的情况下向待机状态转移而结束处理。
在此,相关控制是分别独立而比较环形带83的检测温度和控制温度、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和控制温度,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外部加热装置80中具有的卤素灯86的温度的控制方法。更具体而言,只在定影辊60以及环形带83的检测温度都未达到控制温度时外部加热装置80中具有的卤素灯86接通,在此之外的情况下断开。另外,对于定影辊60中具有的卤素灯64的控制,在定影辊60的温度检测结果比控制温度低时接通,在比控制温度高时断开。
另一方面,在S1中判断为单色模式时,温度控制部90a判断连续通纸张数是否在既定张数以下(S4)。另外,该既定张数根据通纸的记录纸的种类(尺寸、材质等)、使用的调色剂的特性等而适当地设定,以便使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能在非偏差区域内推移。例如,可预先在控制装置90所具有的存储机构中存储将记录纸的种类(尺寸、材质等)、使用的调色剂的特性等与上述既定张数对应标注的表格或者换算式,温度控制部90a取得与记录纸的种类和调色剂的种类(特性)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该取得的信息参照上述表格或者换算式设定既定张数。
在S4中判断未满既定张数时,温度控制部90a通过相关控制(第1控制)进行定影处理(S5),并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张数的通纸(S6),在完成了的情况下转移到待机状态而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S4中判断为在既定张数以上时,温度控制部90a开始基于如下所示的通常控制(第2控制)的定影处理(S7)。之后,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张数的通纸(S8),在完成了的情况下转移到待机状态而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没有完成预定张数的通纸时,温度控制部90a判断从通纸开始是否经过了既定时间(S9),在没有经过时继续基于通常控制的定影处理而进行向S8转移的处理,并在经过了既定时间时切换到相关控制而进行S5之后的处理。
在此,通常控制是下述控制,即,根据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由热敏电阻65检测的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和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目标温度)进行定影辊60的内部具有的卤素灯64的控制,并根据环形带83的检测温度(由热敏电阻85检测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和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中具有的卤素灯86的控制。更具体而言,例如若着眼于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则由热敏电阻85检测出的环形带83的温度比控制温度低时(温度未达到)接通卤素灯86,在比控制温度高(温度达到)时断开卤素灯86。对于定影辊60也同样,由热敏电阻65检测的定影辊60的温度比控制温度低时(温度未达到)接通卤素灯64,在比控制温度高时(温度达到)断开卤素灯64。
即,在通常控制和相关控制中,在定影辊60的温度检测结果达到控制温度,环形带83的温度检测结果未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通常控制时)还是断开(相关控制时)外部加热装置80中具有的卤素灯86的情况不同。
上述既定时间设定为下述时间,即,例如在通纸开始后,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借助被通常控制的外部加热装置80加热而变为比控制温度高的温度后,由于被连续通纸的记录纸带走热量而降低到比控制温度低的时间。另外,在此,基于通纸开始后的经过时间进行S9的判断,但也可根据例如通纸张数进行判断,或者也可根据定影辊60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实施例1)
接着,对下述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所述实验分别对使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从待机状态将载置有未定影图像(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连续通纸而形成图像(打印)时、以及在间歇模式下令少量张数图像形成时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的推移和定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在此,所谓间歇模式是反复进行下述动作的模式,即,在令一张记录纸通纸后中断通纸大约4秒,再次令记录纸通纸一张,并中断通纸大约4秒的动作。另外,该实验分别在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中进行。表2~表5表示该实验的实验条件。
如表2所示,单色模式的处理速度为355mm/s,复印速度(横向输送A4用纸(在与长边垂直的方向输送)时每分钟的复印张数)为70张/min。此外,彩色模式的处理速度为170mm/s,复印速度为40张/min。
(表2)
  处理速度(mm/s)   复印速度(张/min)
  单色模式   350   70
  彩色模式   170   40
表3表示待机时以及各图像形成模式中通纸时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目标温度)。如该表所示,待机时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分别为205℃、185℃、150℃。此外,单色模式下通纸时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分别为220℃、185℃、150℃。此外,彩色模式下通纸时环形带83、定影辊60、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分别为205℃、180℃、150℃。
(表3)
  环形带83   定影辊60   加压辊70
  待机时控制温度   205℃   185℃   150℃
  通纸时控制温度   单色   220℃   185℃   150℃
  彩色   205℃   180℃   150℃
表4表示该实验中进行的第2控制(通常控制)。该通常控制中,根据定影辊60的温度检测结果和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进行定影辊60的内部具有的卤素灯64的控制,根据环形带83的温度检测结果和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而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中具有的卤素灯86的控制。即,若着眼于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则由热敏电阻85检测出的环形带83的温度比控制温度低时(温度未达到)接通卤素灯86,在比控制温度高(温度达到)时断开卤素灯86。对于定影辊60也同样,由热敏电阻65检测的定影辊60的温度比控制温度低时(温度未达到)接通卤素灯64,在比控制温度高时(温度达到)断开卤素灯64。
(表4)
  环形带83的温度   温度未达到   温度达到   温度未达到   温度达到
  定影辊60的温度   温度未达到   温度未达到   温度达到   温度达到
  卤素灯86   接通   断开   接通   断开
  卤素灯64   接通   接通   断开   断开
表5表示该实验中进行的第1控制(相关控制)。在该相关控制中,仅在定影辊60以及环形带83的温度检测结果都未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外部加热装置80具有的卤素灯86,在此以外的情况下断开。另外,对于定影辊60具有的卤素灯64的控制,与表4所示的通常控制时相同,在定影辊60的温度检测结果比控制温度低时接通,比控制温度高时断开。即,在通常控制和相关控制中,在定影辊60的温度检测结果达到控制温度,环形带83的温度检测结果未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通常控制时)还是断开(相关控制时)外部加热装置80中具有的卤素灯86的情况不同。
(表5)
  环形带83的温度   温度未达到   温度达到   温度未达到   温度达到
  定影辊60的温度   温度未达到   温度未达到   温度达到   温度达到
  卤素灯86   接通   断开   断开   断开
  卤素灯64   接通   接通   断开   断开
图4是表示在单色模式中,在通过间歇模式且通常控制来进行定影处理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如该图所示,在待机时和通纸时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为185℃而一定,但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从待机时的205℃上升到通纸时的220℃。因此,卤素灯86被接通而环形带83的温度上升。而且,定影辊60的温度随着该环形带83的温度上升也上升,定影辊60的温度推移到比控制温度185℃高的195℃左右。表6表示调查了此时的定影性的结果。
(表6)
  张数   1~13张
  定影性   ◎
如该表所示,对从待机时开始在间歇模式下进行定影处理的共13张记录纸进行定影性调查,结果可对所有的记录纸以良好的定影强度进行定影处理。
图5是表示在单色模式中,通过间歇模式且相关控制来进行定影处理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如该图所示,在从待机状态向通纸状态转移时,虽然环形带83的温度没有达到控制温度(220℃),但定影辊60的温度达到控制温度(185℃),所以卤素灯64、86保持断开的状态。而且,在定影辊60的温度下降而低于控制温度时,接通卤素灯64、86。由此,定影辊60的温度在接近控制温度185℃的状态下推移。在表7中表示调查此时的定影性的结果。
(表7)
  张数   1~13张
  定影性   ◎
如该表所示,对从待机时开始在间歇模式下进行定影处理的共13张记录纸进行定影性调查,结果可对所有的记录纸以良好的定影强度进行定影处理。
由此,在单色模式且间歇模式的情况下,由于即便进行通常控制以及相关控制的任一控制,定影辊60的温度都在非偏差区域(180℃以上210℃以下)推移,所以定影性不会下降。
但是,通常控制中,由于定影辊60的温度比控制温度高,所以在结束单色模式的通纸后,下降到待机时的控制温度(185℃)需要时间。因此,在例如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之后马上开始彩色模式的定影处理时,定影辊60的温度难以瞬间下降,所以在定影辊60的温度比彩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高的状态下进行彩色图像的定影处理,发生高温偏差。为了防止这样的高温偏差,必须等待一定时间直到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非偏差区域(190℃以下)。此外,向卤素灯86供给必要以上的电力,增加了耗电。
与之相对,在相关控制时,由于单色模式的通纸时可通过控制温度高精度地进行控制,所以在通纸结束的时刻变为待机时的控制温度。因此,即便在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后马上开始彩色模式的定影处理时,也可不发生高温偏差地马上进行定影处理。此外,由于在通纸时没有进行多余的加热,所以可削减耗电。
因此,在单色模式中通过间歇动作对少量张数进行定影处理时,优选借助相关控制进行定影辊60以及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
表8是表示以相关控制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间歇地进行少数张(实施例中为5张)的连续通纸时(反复进行在连续通纸少数张后,中断通纸大约3秒,再次连续通纸少数张的处理的情况)调查进行连续通纸的张数和定影性的关系的结果。此外,图6是表示以相关控制进行单色模式的定影处理、并且间歇地进行四张连续通纸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表8)
  间歇动作   第1~3张   第4张   第5张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如该表所示,在间歇地进行连续通纸张数4张以下的通纸时,如图6所示,定影辊60的温度在单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内推移,定影辊60的温度在单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可定影的温度区域)内推移,可得到良好的定影性。
但是,间歇地进行连续通纸张数5张以上的通纸时,在第5张以后定影辊60的温度下降到非偏差区域以下,发生定影不良。因此,优选在单色模式中在每次的连续通纸张数在4张以下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控制,优选在5张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通常控制。但是,由于该张数根据通纸的记录纸的种类(尺寸、材质等)、使用的调色剂的特性等而不同,所以优选根据记录纸的种类或调色剂的特性等而适当地设置。
图7是表示在单色模式中通过相关控制从待机状态进行连续通纸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如该图所示,在连续通纸时,定影辊60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大,定影辊60的温度下降速度快,所以在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变为比控制温度低之后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的加热的相关控制中,在通纸初期定影辊60的温度比控制温度低很大(发生下冲)。其结果,如表9所示,在第1张~第4张时可进行良好的定影处理,但在第5张~第35张的记录纸中发生定影不良。另外,在第36张以后时,可将定影辊60的温度控制在非偏差区域中,不会发生定影不良。
(表9)
  张数   第1~3张  第4张  第5~35张   第36张以后
  单色模式   ◎  ○  ×   ○
图8是表示在单色模式下从待机状态通过通常控制进行连续通纸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更详细而言,图8所示的图表是表示从待机状态通过通常控制开始连续通纸后,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被外部加热装置80加热而变为比控制温度高,之后,由于连续通纸的记录纸带走热量而下降到控制温度之后),将控制方法从通常控制改变为相关控制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如该图所示,在通常控制下进行连续通纸时,由于在连续通纸的开始后马上开始环形带83的加热,所以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在非偏差区域内(大致为控制温度185℃)推移。其结果,如表10所示,没有发生定影不良。
(表10)
  张数   1张   4张   5张   36张以后
  单色模式   ◎   ◎   ◎   ○
因此,在连续通纸时,在连续通纸刚开始后与相关控制相比优选进行通常控制。另外,更优选在开始连续通纸后马上进行通常控制并在通纸开始的既定时间后(例如,因定影辊60被外部加热装置80加热,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变为比控制温度高的温度,之后,由于连续通纸的记录纸带走热量而下降到控制温度后)切换到相关控制。由此,即便通纸时间长,也可防止定影辊60被过加热,可高精度地控制为接近控制温度的温度。
图9是表示在彩色模式下通过相关控制从待机状态进行间歇模式的通纸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此外,图10是表示在彩色模式下通过通常控制从待机状态进行间歇模式的通纸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如图10所示,在通常控制的情况下,环形带83的检测温度以及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都在控制温度附近(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比控制温度高但在可定影范围内)推移,可进行良好的定影处理。
此外,如图9所示,在相关控制的情况下,可在彩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内推移,可进行良好的定影处理。但是,在相关控制时,环形带83的检测温度降低到大约190℃。因此,假如在环形带83的温度下降到大约190℃时结束彩色模式的通纸动作、接着在单色模式中进行连续通纸的情况下,由于从环形带83的温度降低的状态开始,所以令环形带83升温需要时间,若在充分地加热环形带83之前进行打印动作,则有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而发生定影不良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外部加热装置80(支承辊81、82,环形带83等)的热容量大时,令环形带83升温特别需要时间,所以易于发生这样的定影不良。
因此,在上述例中,在彩色模式时,在对少量张数进行通纸时也可进行通常控制。例如,在通纸张数为1张或者少量的情况下,以在彩色模式时进行通常控制,在单色模式时进行相关控制的方式,温度控制部90a根据模式(或者根据通纸速度)选择是通过通常控制进行还是通过相关控制进行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由此可在各种模式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温度控制。
但是,在上述的例中,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彩色模式的温度控制,优选相关控制。此外,在上述例中,在彩色模式中由于外部加热装置80(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下降到比单色模式低(单色模式时外部加热装置80的控制温度为220℃,与之相对彩色模式时外部加热装置80的控制温度为205℃),所以即便在通常控制下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也不会极端地上升。如果,在有将外部加热装置80的控制温度设定为比205℃高的需要时(例如,在彩色模式下进行连续通纸时,在外部加热装置80的控制温度为205℃时,会发生下冲而产生定影不良的情况),若在彩色模式下进行少量张数的通常控制,则会如单色模式时那样定影辊60的检测温度比控制温度高,所以,在该情况下,对少量张数也希望进行相关控制。
在上述例中,在例如通纸张数为1张或少量时,更优选与彩色模式还是单色模式无关而进行相关控制,并仅在单色模式下连续通纸时进行通常控制。
另外,例如,若为在单色模式下可确保单色调色剂的非偏差区域在170℃以上210℃以下的范围内的调色剂,则在单色模式下也可与通纸张数无关而以相关控制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中,温度控制部90a在单色模式或者彩色模式下进行不满既定张数的连续通纸或者仅一张的通纸(单张模式)的情况下,在彩色模式时外部加热装置80的控制温度不高的情况下(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将彩色模式时外部加热装置80的控制温度设定为205℃的情况下),或在彩色模式下开始通常控制后经过既定时间后,通过相关控制控制各部。即,温度控制部90a,根据基于热敏电阻85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以及基于热敏电阻65的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温度控制部90a控制卤素灯86的接通/断开。由此,可高精度地控制外部加热装置80(环形带83)的温度,可防止环形带83的温度过度降低或升温。
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控制方法中,由于并联连接第1检测机构和第2检测机构,所以这两个检测机构的阻力值的平均值反馈回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控制,不是根据定影部件以及外部加热装置的各自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温度控制,不能高精度地将两部件的温度控制为期望的目标温度。其结果,有时出现下述情况: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比定影部件的温度低,或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异常升温。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中,由于温度控制部90a根据基于热敏电阻85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以及基于热敏电阻65的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来控制卤素灯86的接通/断开,所以可高精度地控制外部加热装置80(环形带83)的温度,可防止环形带83的温度过度降低或升温。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进行仅一张的通纸时或进行少数张的连续通纸时,或者在定影温度低的彩色模式下长时间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等,特别显著地发生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降低或者过升温等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下进行不满既定张数的连续通纸或者仅一张的通纸(单张模式)时,在外部加热装置的控制温度不高时,或者在彩色模式下开始通常控制后经过既定时间后,通过相关控制控制卤素灯86。由此,可适当地防止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降低或者过升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单色模式下进行既定张数以上的连续供纸时,或者在彩色模式下从开始连续通纸时到经过既定时间的期间内,温度控制部90a通过通常控制控制卤素灯86的接通/断开。即,在基于热敏电阻85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比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低时接通卤素灯86,在基于热敏电阻85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比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高时断开卤素灯86。由此,可防止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低于非偏差区域而发生定影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控制部90a控制卤素灯86的接通/断开,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温度控制部90a也可控制加热电力供给部99而控制向卤素灯86供给的电量,并由此令卤素灯86的发热量阶梯地或者连续地变化。即,在例如相关控制时,温度控制部90a也可根据基于热敏电阻85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以及基于热敏电阻65的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来控制卤素灯86的发热量(向环形带83供给的热量)。此外,在通常控制时,温度控制部90a也可根据基于热敏电阻85的环形带83的表面温度检测结果和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的比较结果来控制卤素灯86的发热量。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也可根据从原稿读取的图像而由上述主控制部进行彩色模式和单色模式的切换。该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的扫描器(未图示)、和处理该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部(未图示),只要能根据由图像处理部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即可。此外,在图像处理部中,进行使用上述图像数据而判别上述原稿的种类(彩色原稿还是单色原稿)的原稿种类判别处理。
作为彩色原稿和单色原稿的判别方法,可使用例如特开平4-282968中公开的方法。该方法,判别各像素的每个是彩色像素还是单色像素,若检测到在提供的像素顺序下存在既定个数以上的连续彩色像素,则将该连续彩色像素成分认作彩色块,并若在一条线中存在既定数量以上的彩色块,则将该线作为彩色线而计数。而且,若原稿中的彩色线存在既定数,则判断为彩色图像,不然则判断为单色图像。彩色原稿和单色原稿的判别由图像处理部进行,图像处理部,对由扫描器等彩色图像输入装置从原稿读取的RGB的模拟信号实施A/D转换处理、图像斑点补正处理、输入灰度补正处理、区域分离处理、色补正处理、黑生成下色除去处理、空间过滤处理、以及灰度再现处理等预先规定的处理,形成CMYK的数字彩色信号而输出到彩色图像输出装置(电子照相方式,喷墨方式等引擎部)。因此,该情况下,由例如图像输入装置、图像处理部、图像输出装置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彩色模式时的输送速度与单色模式时的输送速度不同,即,随着彩色模式和单色模式的切换而切换输送速度。但是,输送速度的切换没有必要随着彩色模式和单色模式的切换而执行。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也可构成为,能根据由使用者输入的指示,切换以输送速度350mm/s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高速处理模式、和以输送速度170mm/s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低速处理模式。而且,控制装置90在高速处理模式时和低速处理模式时改变控制温度T1的值即可。即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根据供纸状态下的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而改变环形带83的温度。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具有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的扫描器(未图示)、和处理该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部(未图示),根据由图像处理部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对记录纸P形成图像。此外,在图像处理部中,进行使用上述图像数据判别上述原稿的种类(例如,由文字以及基底构成的文字原稿、感光纸原稿等)的原稿种类判别处理。
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也可根据由图像处理部判定的原稿的种类而令用纸输送速度不同,该情况下,控制装置90根据上述原稿的种类而改变控制温度T1的值即可(例如考虑下述方式,即,在向记录纸P上形成从文字原稿读取的图像时,由于认为即便进行高速处理也很少有图像品质恶化的危险,所以将用纸输送速度设定为高速,在向记录纸P上形成从感光纸原稿读取的图像时,由于若进行高度处理则有图像品质恶化的危险,所以将用纸输送速度设定为低速。)
另外,作为上述的原稿种类判别处理,通过例如特开2002-232708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公知的方法可以实现,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该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另外,若对原稿种类判别处理进行简单说明,则为下述顺序。
将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按顺序作为目标像素进行处理,在以目标像素为中心的n×m的块中执行以下所示的(1)~(6)的处理。
(1)算出最小浓度值以及最大浓度值。
(2)使用算出的最小浓度值以及最大浓度值算出最大浓度差。
(3)计算邻接像素间的浓度差的绝对值的总和、即总和浓度繁杂度。
(4)进行算出的最大浓度差和最大浓度差阈值的比较、以及算出的总和浓度繁杂度和总和浓度繁杂度阈值的比较。在此,在满足最大浓度差<最大浓度差阈值、且总和浓度繁杂度<总和浓度繁杂度阈值的条件时,判断目标像素为基底、感光纸像素,并在不满足该条件时判断目标像素为文字、网点像素。
(5)对于判断为基底、感光纸像素的目标像素,比较最大浓度差和基底、感光纸判定阈值,在满足最大浓度差<基底、感光纸判定阈值时,判断目标像素为基底像素,在不满足该条件时,判断目标像素为感光纸像素。
(6)对于判断为文字、网点像素的目标像素,比较总和浓度繁杂度、和最大浓度差与文字、网点判定阈值相乘而得到的积值,并在满足总和浓度繁杂度<积值的条件时,判断目标像素为文字像素。在不满足该条件时判断目标像素为网点像素。
而且,对感光纸像素数、文字像素数、网点像素数、基底像素数进行计数,根据计数的各像素数而判别原稿的种类。例如,文字像素数为全部像素数的30%时判别为文字原稿,在感光纸像素数的比例为全部像素数的10%时判别为感光纸原稿。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对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a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实施方式1所述的定影装置40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具有该定影装置40a。另外,如图11所示,定影装置40a在下述方面与实施方式1所述的定影装置40不同,即,具有:令外部加热装置80从定影辊60分离的接触分离装置110、和具备在控制装置90中且控制接触分离装置110的动作的接触分离控制部90c。
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接触分离装置110的构成例的说明图,分别表示令外部加热装置80与定影辊60抵接的状态、以及令外部加热装置80从定影辊60分离的状态。
如该图所示,接触分离装置110具有:侧板101、臂102、偏心凸轮103、支点104、支点105、弹簧106。侧板101分别设置在支承辊81、82的两端侧,经由轴承等(未图示)可转动地支承支承辊81、82。此外,该侧板101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臂102在支点104处在与支承辊81、82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旋转。
臂102的一端,被定影装置40的框架(未图示)和支点105可转动地支承,以支点105为中心而借助弹簧106向接近定影辊60的方向上被施力。
偏心凸轮103,与臂102的另一端抵接。该偏心凸轮103,被马达等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旋转。另外,该驱动机构的动作被控制装置90中具有的接触分离控制部90c控制。由此,接触分离控制部90c控制上述驱动机构而令偏心凸轮103旋转,可令臂102向从定影辊60分离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2(a)),或向抵接方向移动(参照图12(b))。而且,与臂102的动作联动,可令环形带83向定影辊60压接或解除压接而分离。
接着,对在定影装置40a中,在进行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进行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在进行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进行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控制装置90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若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结束(S21),则接触分离控制部90c控制接触分离装置110而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S22),在该状态下令定影辊60旋转(空转)。之后,温度控制部90a判断由热敏电阻65检测的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是否下降到既定温度t1(本实施方式中为180℃)(S23)。然后,在没有下降到既定温度t1时,在令环形带83分离的状态下令定影辊60继续旋转,监视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既定温度t1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S23中,在判断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t1时,温度控制部90a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控制部发送信号而开始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动作(S24)。
之后,温度控制部90a,判断由热敏电阻65检测的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是否下降到既定温度t2(本实施方式中为172℃)(S25)。然后,在没有下降到既定温度t2时,在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的状态下继续图像形成动作,继续监视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既定温度t2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S25中,在判断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t2(本实施方式中为172℃)时,温度控制部90a将该情况通知接触分离控制部90c。收到该通知的接触分离控制部90c控制接触分离装置110而令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抵接(S26),在抵接的状态下继续图像形成动作。
如上所述,在定影装置40a中,在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进行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时,在从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结束的时刻到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变为既定温度t2期间,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下的处理速度(处理速度、复印速度)不同。该情况下,在对混有彩色原稿和单色原稿的原稿进行打印时(在进行组合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处理时),在单色模式(处理速度350mm/s)以及彩色模式(处理速度175mm/s)这二者的模式下可不发生不良地进行定影的温度区域(公共非偏差区域)非常窄(本实施方式时,公共非偏差区域为180℃以上190℃以下)。
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令单色模式(处理速度350mm/s)时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为185℃时,在结束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马上在彩色模式(处理速度170mm/s)下进行图像形成时,若在令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则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那样结束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直到检测到定影辊60下降到既定温度t2,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由此,可防止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过上升。
另外,上述既定温度t1设定为可不会产生高温偏差地进行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的温度即可。此外,上述既定温度t2以下述方式适当地设定即可:在检测该温度t2后令环形带83进行与定影辊60抵接的动作,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不会下降到彩色模式的非偏差区域以下。即,考虑从偏心凸轮103的驱动开始到环形带83以既定压接力抵接到定影辊60的时间、到由于环形带83的抵接而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上升开始的时间等,而适当地设定。
但是,上述温度t1和t2,优选设定为满足t1≥t2的条件。在t1<t2时,在记录纸向定影辊60通纸之前,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接触。此时,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由于环形带83的接触而瞬时上升,在之后进行的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中有产生高温偏差的情况。
因此,通过设定为t1≥t2,可在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t1时开始记录纸的通纸并进行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在定影辊60的温度由于记录纸的通纸而降低到比t1低的t2时令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接触。由此,可防止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由于环形带83的接触而过上升并发生高温偏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续进行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和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时,在结束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进行处理速度快的图像形成模式后进行处理速度慢的图像形成模式时,在进行定影温度高的图像形成模式后进行定影温度低的图像形成模式时,在进行记录纸的供纸间隔(时间间隔)短的图像形成模式后进行记录纸的供纸间隔长的图像形成模式等时,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有时也过上升,所以在该情况下,也可在进行处理速度快的图像形成模式或者定影温度高的图像形成模式或者记录纸的供纸时间短的图像形成模式后令环形带83分离。
此外,在定影装置40a中,在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后,在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既定温度t1时,令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抵接。即,在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后,到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下降到既定温度t1期间,在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的状态下令定影辊60空转。由此,可令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尽快下降。
(实施例2)
进行讨论下述关系的实验,所述关系指使用上述定影装置40a而对混有彩色原稿和单色原稿的原稿进行连续打印时定影辊60的温度推移和定影性的关系。另外,将彩色模式以及单色模式的处理速度、复印速度设定为与上述表1相同,并将定影辊60以及环形带83的控制温度设定为与上述表2相同,外部加热装置80的温度控制方法设定为与上述表4相同。
图14是表示不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在向第1张~第18张记录纸上以彩色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后,在第19张~第38张记录纸上以单色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在第39张~第53张记录纸上以彩色模式进行图像形成时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的推移的图表。
如该图所示,在结束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后切换到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时,由于处理速度变慢纸张间隔打开,所以从在单色模式下进行图像形成的最后的记录纸(第38张记录纸)通过定影辊60开始,到接下来在彩色模式下进行图像形成的第1张记录纸(第39张记录纸)通过定影辊60为止需要大约4秒。因此,在没有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的情况下,在该4秒钟内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上升到192℃。其结果在单色模式结束后在彩色模式下进行图像形成的第一张记录纸(第39张记录纸)上发生高温偏差。
图15是表示下述情况下的环形带83以及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即:在对第1张~第35张记录纸以单色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后,令环形带83从定影辊60分离而令定影辊60空转,在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降低到既定温度t1(180℃)时,令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动作开始,进而在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降低到既定温度t2(172℃)时令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接触而对第36张~第50张记录纸以彩色模式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
如该图所示,彩色模式的第1张(第36张记录纸)在温度t1(180℃)下通纸,若通纸张数进一步增加,则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降低,在达到t2(172℃)时,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接触,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上升。但是,没有产生过升温,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在185℃以下推移。
即,如图15所示,在从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切换到彩色模式的图像形成时,令环形带83分离并且令定影辊60空转,在定影辊60的温度降低到t1时开始通纸,由此可防止高温偏差。此外,在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降低到t2时令环形带83与定影辊60接触,由此定影辊60的温度由于环形带83的接触而上升,可将定影辊60的表面温度维持在非偏差区域中。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由控制用集成电路基板构成,但不限定于此,控制装置90中具有的各控制部的功能也可使用CPU等处理器并借助软件而实现。该情况下,控制装置90例如包括:执行实现各功能的控制程序的命令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上述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将上述程序展开的RAM(random accessmemory)、存储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存储介质)等。而且,将存储介质供给到上述控制装置90,该计算机(或者CPU或MPU)读出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码并执行,所述存储介质以能通过计算机读取的方式存储有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即控制装置90的控制程序的程序码(执行方式程序、中间码程序、源程序),由此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作为上述存储介质,例如可使用磁带或盒带等带类、包含软(floppy)(注册商标)盘/硬盘等磁盘或CD-ROM/MO/MD/DVD/CD-R等光盘的盘类、IC卡(包含存储卡)/光卡等卡类、或者掩模ROM/EPROM/EEPROM/闪存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类等。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构成为可与通信网络连接,并经由通信网络供给上述程序码。该通信网络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因特网、内部网、外部网(extranet)、LAN、ISDN、VAN、CATV通信网、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 network)、电话线路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此外,构成通信网络的传送介质没有特别限定,可利用例如IEEE1394、USB、电线输送、缆线TV线路、电话线、ADSL线路等有线,也可利用IrDA或远距离控制这样的红外线、Bluetooth(注册商标)、802.11无线、HDR、便携式电话网、卫星线路、地上波数字网等无线。另外,本发明能通过计算机数据信号(数据信号列)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数据信号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实现上述程序码而得到的,被埋入在载波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辊形状的定影部件(定影辊60)以及加压部件(加压辊7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带状的部件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辊60的内部以及加压辊70的内部分别具有卤素灯,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在加压辊70中不设置卤素灯。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装置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上述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1比较结果、和作为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2比较结果,来进行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
即便在由第1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该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根据该时刻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则有时定影部件的温度也大大超过控制目标温度。因此,若仅仅根据第1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和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而控制基于第1加热装置的外部加热部件的加热动作,则有时发生定影部件的过升温而产生高温偏差等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构成,上述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预先设定的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1比较结果、和作为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预先设定的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2比较结果来进行控制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由此,可适当地控制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可不发生定影不良地进行定影处理的温度范围内推移。
另外,在上述第1控制中,也可以构成为以下述方式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即: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且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时,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以及/或者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不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
根据上述构成,以下述方式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即: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且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时,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以及/或者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不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因此,在虽然外部加热部件没有达到控制目标温度但定影部件达到控制目标温度时,不令外部加热部件升温。由此,可防止定影部件过升温而产生高温偏差。
此外,上述控制部也可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定影部件单位时间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在进行定影处理的记录纸的张数(连续通纸张数)多时或记录纸在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的接触部中通纸的时间间隔(是记录纸的输送时间间隔(纸张间隔),处理速度越快、每分钟纸张的通过张数越多,则纸张间隔越小)短时,定影部件单位时间内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大。因此,上述控制部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和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定影部件单位时间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由此,可更适当地控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具体而言,例如,上述控制部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可,即,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进行定影处理的记录纸的张数以及/或者令记录纸在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中通纸的时间间隔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也就是说,在连续通纸张数多时或记录纸的输送时间间隔短时,由于预测到定影部件表面的温度下降,所以令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增加(或者接通基于第1加热装置的外部加热部件的加热动作)以便能将定影部件的表面维持为既定的温度,在连续通纸张数少时或记录纸的输送时间间隔长时,减少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供给的热量(或者断开基于第1加热装置的外部加热部件的加热动作)以使定影部件的表面不会过上升。由此,可适当地控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此外,上述控制部也可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的速度(指通过咬入部(接触部)的时间,是依存于处理速度的值)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例如,在下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的定影装置中,上述控制部也可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中的执行的模式的种类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执行使用无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模式、和使用有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彩色模式,且在上述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下图像形成速度不同。
在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的速度(处理速度)不同时,在任一处理速度下都可不发生定影不良(由于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过低而导致的定影力不足、由于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过高而导致的高温偏差)地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的温度区域(公共非偏差区域)窄。因此,若仅仅根据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检测结果和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进行基于第1加热装置的外部加热部件的加热动作的控制,则有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不能保持在公共非偏差区域中。例如,在虽然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但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若进行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的热供给,则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有时变得高于控制目标温度。另一方面,例如,即便在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在定影部件被记录纸带走大量热量时,若不进行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的热供给,则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下降而有时发生定影不良。
因此,上述控制部通过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的速度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可适当地控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此外,在可执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装置中,上述控制部可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执行的图像形成模式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例如,在下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的定影装置中,上述控制部也可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中的执行的模式的种类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执行使用无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模式、和使用有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彩色模式,且使用以上述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在记录纸上定影的温度范围不同的色料。
在可执行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模式时,在任一图像形成模式下都可不发生定影不良(由于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过低而导致的定影力不足、由于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过高而导致的高温偏差)地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的温度区域(公共非偏差区域)窄。因此,若仅仅根据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检测结果和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进行基于第1加热装置的外部加热部件的加热动作的控制,则有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不能保持在公共非偏差区域中。例如,在虽然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但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若进行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的热供给,则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有时变得高于控制目标温度。另一方面,例如,即便在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在定影部件被记录纸带走大量热量时,若不进行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的热供给,则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下降而有时发生定影不良。
因此,上述控制部通过构成为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执行的图像形成模式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可适当地控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此外,上述控制部也可构成为,切换选择上述第1控制、或者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而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2控制的任一种,由此进行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控制。
例如,在定影部件单位时间内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大时,或者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的速度(处理速度)不同时,或者选择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模式中的任一种而进行图像形成时等,可不发生定影不良(由于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过低而导致的定影力不足、由于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过高而导致的高温偏差)地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的温度区域(公共非偏差区域)窄。因此,若仅仅根据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检测结果和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进行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控制,则有时不能保持在公共非偏差区域中。例如,在虽然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但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若进行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的热供给,则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变得高于控制目标温度,有时发生高温偏差。另一方面,例如,即便在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时,在定影部件被记录纸带走大量热量时,处理速度慢时,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高时等,若进行从第1加热装置向外部加热部件的热供给,则借助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而令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的时刻晚,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下冲,有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不足而发生定影不良。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切换选择上述第1控制、或者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而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2控制的任一种,进行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控制。由此,在例如易产生高温偏差的条件时通过第1控制控制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并在易产生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的下冲的条件时通过第2控制进行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可更适当地控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另外,也可构成为,在上述第2控制中以下述方式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时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高时不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
根据上述构成,在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时令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由此,即便在定影部件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大时,处理速度慢时、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高时等,也可令外部加热部件迅速升温,可防止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下冲而发生定影不良。
此外,上述定影部件是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纵长方向的圆筒形的部件,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也可构成为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中央部、或者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端部、或者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中央部和端部二者的表面温度。在此,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中央部是不管对哪种尺寸的纸进通纸时都包含在通纸区域(定影部件和记录纸的接触区域)的位置。此外,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端部是比既定尺寸的记录纸的通纸区域还靠纵长方向外侧的位置。例如,在定影部件内部只具有一个(一根)加热装置时,上述既定尺寸设定为可通过该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处理的最大尺寸的记录纸的尺寸。由此,即便在使用接触热敏电阻等接触型的第2温度检测装置时,也可防止由于第2温度检测装置和定影部件接触而导致定影部件表面的通纸区域的损伤。此外,在定影部件内部具有主要加热定影部件中央部的加热装置A、主要加热比该加热装置A还靠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外侧的区域的加热装置B,在进行A4尺寸或者B5尺寸等纸幅宽的记录纸通纸时进行基于加热装置A、B这二者的加热,在令明信片等纸幅窄的记录纸通纸时,仅通过加热装置A进行加热,此时,也可将上述既定尺寸设定为由加热装置A加热的区域。即,也可设定上述既定尺寸,以使纵长方向端部为由加热装置B加热的区域。该情况下,通过例如在纵长方向中央部以及纵长方向端部这二者上具有第2温度检测装置,可适当地进行加热装置A以及B的温度控制。
此外,借助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纵长方向中央部的温度,并根据该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控制,由此,可容易地进行控制部的控制。此外,借助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纵长方向端部的温度,并根据该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控制,由此,即便在对于例如小尺寸的记录纸(上述纵长方向的长度短的记录纸)进行定影处理时,也可防止定影部件两端的温度变高。此外,借助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中央部和端部二者的表面温度,并根据该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控制,由此,可更适当地进行对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轴方向)的温度控制。
此外,上述外部加热装置也可构成为,具有架设在多个支承辊上的带,借助上述第1加热装置加热该带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构成为令作为外部加热部件的带与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所以可扩大外部加热部件与定影部件的接触面积,可高效地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此外,可迅速且容易地进行向定影部件的热供给量的切换。
此外,具有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向不与上述定影部件接触的位置分离的接触分离装置,上述控制部可构成为,在连续进行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和与该第1图像形成模式相比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的第2图像形成模式时,在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结束后,直到由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既定温度t2期间,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另外,上述既定温度t2,如下地适当设定即可:在检测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t2后,令外部加热部件与定影部件抵接的动作开始,由此将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保持为不会引起定影不良的温度范围内。
根据上述构成,在连续进行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和与该第1图像形成模式相比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的第2图像形成模式时,在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结束后,直到由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既定温度t2期间,上述控制部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由此,可令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并迅速接近上述第2图像形成模式的控制目标温度。
此外,具有驱动上述定影部件旋转的驱动装置,上述控制部可构成为,在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结束后,直到由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既定温度t1期间,借助上述驱动装置令上述定影部件旋转,并且在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变为既定温度t1后令进行上述第2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在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通纸。另外,上述既定温度t1,如下地适当设定即可:可不发生高温偏差地进行第2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
根据上述构成,在结束第1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而令外部加热部件从定影部件分离后,在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变为t1之前,令定影部件空转。由此,可令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更迅速地接近控制目标温度。
此外,上述既定温度t1以及t2也可构成为满足t1≥t2的关系。
在t1<t2时,在记录纸在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处被通纸之前,外部加热部件与定影部件接触。因此,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由于外部加热部件的接触而瞬时上升,有在第2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开始时发生高温偏差的情况。与此相对,通过设定为t1≥t2,可在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变为t1时令记录纸的通纸,并开始第2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在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由于定影部件与记录纸的接触而降低,并变为t2时令外部加热部件与定影辊接触。由此,可防止在令外部加热部件与定影部件接触时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瞬时地过上升而发生高温偏差。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定影装置。因此,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定影部件具有的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适当地保持定影部件的温度。
此外,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是下述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装置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上述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所述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的第1温度检测工序;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的第2温度检测工序;比较上述第1温度检测工序的检测温度与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第1比较工序;比较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第2比较工序;根据上述第1比较工序以及第2比较工序的比较结果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工序。
根据上述的温度控制方法,由于根据上述第1比较工序以及第2比较工序的比较结果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所以可高精度地控制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以便适当地保持定影部件的温度。
另外,上述定影装置的控制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该情况下,用于令计算机作为上述控制部发挥作用的温度控制程序、以及存储其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发明的详细说明项中提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只不过是用于明确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内容,不应狭义地理解为仅限定于这样的具体例,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下面记载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Claims (17)

1.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装置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上述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1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
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1比较结果、和作为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2比较结果,来进行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控制中,以下述方式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且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时,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
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以及/或者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不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定影部件在单位时间内被记录纸带走的热量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进行定影处理的记录纸的张数以及/或者令记录纸在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处通纸的时间间隔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的速度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在下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执行使用无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模式、和使用有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彩色模式,且在上述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下图像形成速度不同,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中的执行的模式的种类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执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模式,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执行的图像形成模式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在下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执行使用无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模式、和使用有彩色的色料进行图像形成的彩色模式,且使用以上述单色模式和彩色模式在记录纸上定影的温度范围不同的色料,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上述第2比较结果、和上述单色模式以及彩色模式中的执行的模式的种类来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切换选择上述第1控制、或者根据上述第1比较结果而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2控制的任一种,由此进行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控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控制中,以下述方式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
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比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时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
在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在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以上时不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升温。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部件是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纵长方向的圆筒形的部件,
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中央部、或者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端部、或者上述定影部件的纵长方向中央部和端部二者的表面温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加热装置具有架设在多个支承辊上的带,借助上述第1加热装置加热该带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向不与上述定影部件接触的位置分离的接触分离装置,
上述控制部,在连续进行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和与该第1图像形成模式相比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低的第2图像形成模式时,在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结束后,直到由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既定温度t2期间,令上述外部加热部件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上述定影部件旋转的驱动装置,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1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结束后,直到由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达到既定温度t1期间,借助上述驱动装置令上述定影部件旋转,并且在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变为既定温度t1后令进行上述第2图像形成模式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在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接触部通纸。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既定温度t1以及t2满足t1≥t2的关系。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下述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装置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上述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装置具有:
第1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
第2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
控制部,根据作为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1比较结果、和作为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的第2比较结果,来进行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
17.一种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是下述下述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和借助第1加热装置加热外部加热部件并令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抵接而由此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外部加热装置,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夹持上述记录件,同时进行输送,由此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周面的热令上述记录件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件上,所述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表面温度的第1温度检测工序;
检测上述定影部件的表面温度的第2温度检测工序;
比较上述第1温度检测工序的检测温度与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第1比较工序;
比较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控制目标温度的第2比较工序;
根据上述第1比较工序以及第2比较工序的比较结果控制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的第1控制工序。
CN200710085754.1A 2006-03-15 2007-03-14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85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0914A JP4481259B2 (ja) 2006-03-15 2006-03-15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2006070914 2006-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8472A true CN101038472A (zh) 2007-09-19
CN100538550C CN100538550C (zh) 2009-09-09

Family

ID=38517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575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8550C (zh) 2006-03-15 2007-03-14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53322B2 (zh)
JP (1) JP4481259B2 (zh)
CN (1) CN100538550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0981A (zh) * 2009-05-28 2010-12-01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587321B (zh) * 2008-05-20 2011-08-03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79551A (zh) * 2010-06-09 2011-12-14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03885B (zh) * 2007-10-05 2012-06-20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42534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自动检查平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87326A1 (en) * 2007-02-06 2008-08-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of
JP2009025757A (ja) * 2007-07-24 2009-02-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3291A (ja) * 2008-02-21 2009-10-01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0290A (ja) * 2009-01-07 2010-07-2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451223B2 (ja) * 2009-07-13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623236B2 (ja) * 2010-10-26 2014-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609558B2 (ja) * 2010-11-08 2014-10-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11573B2 (ja) * 2011-04-14 2015-1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1911B2 (ja) * 2011-09-09 2016-0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85B2 (ja) * 2013-01-31 2016-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読取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276666B2 (ja) 2014-08-21 2018-02-07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6552Y2 (ja) 1987-09-26 1994-09-21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テープ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H10149044A (ja) * 1996-11-21 1998-06-02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36240B2 (ja) * 1999-11-29 2006-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75119A (ja) * 1999-12-17 2001-06-2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2049272A (ja) * 2000-08-04 2002-02-1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9273A (ja) * 2000-08-07 2002-02-15 Konica Corp 画像定着装置
JP2002182503A (ja) * 2000-12-14 2002-06-2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4442858B2 (ja) * 2003-11-26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0800A (ja) * 2004-04-09 2005-10-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3885B (zh) * 2007-10-05 2012-06-20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87321B (zh) * 2008-05-20 2011-08-03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00981A (zh) * 2009-05-28 2010-12-01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900981B (zh) * 2009-05-28 2012-06-27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279551A (zh) * 2010-06-09 2011-12-14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79551B (zh) * 2010-06-09 2014-07-1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33358A (zh) * 2010-06-09 2014-11-0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42534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自动检查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38550C (zh) 2009-09-09
US7653322B2 (en) 2010-01-26
JP2007248725A (ja) 2007-09-27
JP4481259B2 (ja) 2010-06-16
US20070217807A1 (en) 2007-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8472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292315C (zh) 彩色图像的形成方法以及彩色图像的形成装置
CN1136482C (zh) 具有清洁模式的定影装置和用于存储其程序的存储介质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296777C (zh) 成像设备
CN1189799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218226C (zh)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514311A (zh) 成像设备
CN10103847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204462C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786838A (zh) 成像设备
CN101038470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86845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310101C (zh) 成像装置及加热定影装置
CN1239966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6772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5956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301446C (zh) 透明涂层形成设备及使用该设备的彩色成像设备
CN10105967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4275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495574A (zh) 加热定影装置
CN1920694A (zh) 氟碳树脂涂覆部件、其制造方法、使用该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CN100346242C (zh) 定影装置
CN10103847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