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4311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4311A
CN1514311A CNA2003101131401A CN200310113140A CN1514311A CN 1514311 A CN1514311 A CN 1514311A CN A2003101131401 A CNA2003101131401 A CN A2003101131401A CN 200310113140 A CN200310113140 A CN 200310113140A CN 1514311 A CN1514311 A CN 15143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chart
paper
toner image
imaging device
photographic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31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1829C (zh
Inventor
��ľ����
大木靖
金泽祥雄
野上丰
中村善贞
江连平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728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20568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728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875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4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4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18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182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03G15/6576Decurling of sheet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62Decurl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它容易形成剩余卷曲,并可实施高效卷曲校正。该成像设备包括:用于接收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接收部分;用于从卷接收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的纸传输部分;用于将送出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用于在记录纸(已切割)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定影部分;用于冷却其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冷却部分;和用于在记录纸冷却时校正记录纸的卷曲的卷曲校正部分。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制版术的彩色成像设备,例如彩色复印机、彩色打印机、和彩色传真机,特别是涉及利用卷式记录纸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种成像设备中,例如电子复印机或激光打印机,该设备利用电子照相记录法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多个进料盒和多个进料盘安装在进给部分内,根据原纸尺寸或缩小/放大比选择标准尺寸记录纸,以便从每个上述记录纸接收机构进给。
与此不同,在非标准尺寸记录纸上、长尺寸记录纸例如横幅上、具有不同质地的记录纸(例如,通过在原纸上涂覆树脂层,以便制造呈现象照片样的高光泽外观的印刷质量,从而形成的涂料纸)等上可实施印刷。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多种不同尺寸和结构的多卷式记录纸装在进给部分内,使其有可能根据初始长度切割从卷筒纸上转出的纸,以便制备具有任意长度的记录纸。
在如上所述将卷筒纸切割成所需大小以制备记录纸的成像设备中,存在卷筒纸所特有的卷曲的问题。如果不校正卷曲情况下传输记录纸,即使在记录纸输出后还保持卷曲,这导致质量降低。因此,利用卷筒纸的成像设备通常在传输记录纸前校正卷曲。然而,卷筒纸根据其余量改变卷筒纸的直径(曲率),因此,卷曲量也改变,从而很难稳定地校正卷曲,使之从具有大的卷筒纸余量状态改变到具有小的卷筒纸余量状态。
考虑到在利用卷筒纸时存在的上述问题,图16(a)和16(b)表示传统的去卷曲装置,它利用了用于卷曲校正的弹性部件。去卷曲装置利用去卷曲筒的弹性部件,因此,不管卷筒纸直径如何改变(曲率如何变化),目的是利用弹性部件的变形来校正卷曲。
同时,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子照相制版术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将这些设备的功能结合为一体的多功能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涂有热塑树脂的记录纸的成像设备。
采用电子照相制版术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广泛公知并实际用于不同领域。
而且,在最近几年,具有高质量的全色图像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提出获得具有高光泽性的全色图像的技术。至今,提出例如一种形成彩色图像的方法,它将由热塑树脂制成的彩色调色剂转移到记录纸的表面上,并使彩色调色剂热熔化,该记录纸设有由热塑树脂形成的树脂。
根据上述技术,由热塑树脂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的表面上,该记录纸设有由热塑树脂形成的树脂层,且耐热膜压贴在记录纸上,经受加热,随后在与加压带紧密接触的状态冷却,然后从膜上剥离,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埋入树脂层内。这样,调色剂图像埋入记录介质表面的树脂层内,记录介质表面呈现光滑性和高光泽性,因此,可获得具有高图像质量的彩色图像。至今,对于这种类型的定位带,建议在耐热环形带的表面上使用具有弹性的硅橡胶、具有高释放性能的氟橡胶、或类似物。
然而,容易产生剩余卷曲的卷筒纸,例如多层涂料纸或箱板纸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即使使用传统的去卷曲装置中包含的由弹性部件组成的去卷曲筒,在直径改变(曲率改变)的卷筒纸中发生的卷曲不能充分地得到校正,因而不能稳定的实施卷曲校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技术问题作出,并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即使当采用容易产生剩余卷曲的卷式记录纸例如多层涂料纸或箱板纸时,也能实现高效卷曲校正,从而有可能不管卷筒纸直径怎样改变也能稳定地获得高的印刷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包括:用于接收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接收部分;用于从卷接收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的纸传输部分;用于将送出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用于在记录纸(已切割)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定影部分;用于冷却其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冷却部分;和用于在记录纸冷却时校正记录纸的卷曲的卷曲校正部分。通过构造上述成像设备,在定影后已经达到较高温度的记录纸的卷曲得到校正,同时被冷却,从而能够有效的校正卷曲。而且,由于可有效的实施卷曲校正,不需要升高卷曲校正的定影温度。这样,在选择记录纸材料时(例如,在选择构成记录纸表面层的树脂时)灵活性增大。
特别是,冷却部分包括用于使纸保持平展的平展区域,且冷却部分在平展区域内从其至少一个侧表面冷却记录纸(通过散热器、送风扇或类似物)。卷曲校正部分可以是用于使传输到平展区域的记录纸保持平展的加压部件。特别是,冷却部分是包括平展区域的散热器,卷曲校正部分是用于将传输到平展区域的记录纸压向平展区域侧的加压辊,记录纸可被传输,使其调色剂图像表面面向平展区域侧。而且,为了通过在传输方向拉伸记录纸来获得卷曲校正效果,卷曲校正部分包括多个可旋转、并将传输到平展区域的记录纸压向平展区域侧的加压辊。而且,对于多个加压辊,在记录纸传输方向的下游侧上的加压辊可具有比在记录纸传输方向的上游侧上的加压辊高的旋转速度。
注意到,为了实现记录纸的平稳传输,在记录纸的传输方向上的多个加压辊之间的间隙最好设计为小于在传输方向上的记录纸的最小长度。而且,散热器可包括用于对散热器吹风的吹风部件。
对于另一个特定的例子,成像设备可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构成带定影装置,带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张紧辊;可旋转地在加热辊和张紧辊之间拉伸的环形定影带;通过环形定影带与加热辊压力接触的加压旋转件;和从平展区域内侧与平展区域接触的散热器,平展区域沿环形定影带旋转方向布置在加热辊下游侧,其中记录纸与在加热辊和加压旋转件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内的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并且在与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的同时被传输和冷却。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可包括:用于接收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接收部分;用于从卷接收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的纸传输部分;用于将送出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用于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第一定影部分;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第二定影部分;用于冷却其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冷却部分;用于在记录纸冷却时校正记录纸的卷曲的卷曲校正部分;和用于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的选择部分,在第一模式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仅穿过第一定影部分,在第二模式中,记录纸穿过第一定影部分、第二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中的所有部分。
而且,在成像设备包括上述第二定影部分的情况下,成像设备可具有一种结构,其中第二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构成带定影装置,带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张紧辊;可旋转地在加热辊和张紧辊之间拉伸的环形定影带;通过环形定影带与加热辊压力接触的加压旋转件;和从平展区域内侧与平展区域接触的散热器,平展区域沿环形定影带旋转方向布置在加热辊下游侧,其中记录纸与在加热辊和加压旋转件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内的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并且在与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的同时被传输和冷却。而且,选择部分可基于记录纸的类型(是否设置树脂层等)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例如,选择部分可选择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切割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可获得记录纸。
在上述每种成像设备中,冷却部分可从记录纸的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侧冷却记录纸。
而且,调色剂图像可在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外表面上形成。而且,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表面可涂覆热塑树脂层,调色剂图像可形成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而且,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表面可涂覆热塑树脂层,调色剂图像可形成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可埋入热塑树脂层内。而且,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表面可涂覆热塑树脂层,调色剂图像可形成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可埋入热塑树脂层内,且通过冷却调色剂图像可定影在热塑树脂层的内侧。而且,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可包括:在原纸的其中一侧或两侧涂覆聚烯烃树脂涂料层形成的基底;和在基底表面上涂覆的热塑树脂层,调色剂图像可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形成。
而且,在卷曲校正后其上保持有残余卷曲的记录纸最好卷曲,以便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向外。
另一方面,在利用设有由热塑树脂制成的树脂层的记录纸的情况下,存在下列技术问题。首先,由于记录纸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错误放置,在一个侧表面上具有树脂层的记录纸围绕定影装置卷绕,从而导致卡住(问题1)。第二,由于使用不同尺寸和类型的纸,设备变得缺乏纸盘(问题2)。第三,记录纸可能包含水分从而导致转印故障或者记录纸围绕定影装置缠绕,并导致卡住(问题3)。
针对问题1,根据下述机构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会发生卷绕。图28(a)和28(b)表示由两个辊(加热辊和加压辊)组成的定影装置。对于定影装置,除了图28(a)和28(b)表示的辊定影装置外,利用图29所示的带的定影装置在JP10-213984中公开。对于带式定影装置,与辊式定影装置类似,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相互接触(接触部分被称为辊隙),利用加热和压力来熔化调色剂,通过在辊隙出口处产生的扭曲变形,记录纸从定影部件上剥离,调色剂定影在记录纸上。
这里,辊式定影装置作为一个例子来描述。辊式定影装置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即与图像接触的所谓的加热辊比加压辊软。图28(a)和28(b)的加热辊具有由图中未示的载荷施加机构施加于其上的载荷,并设计成***加热辊中。在辊隙部分(以后称之为“辊隙部分”),辊扭曲变形,记录纸利用在辊隙出口处产生的力来释放扭曲变形从而与加热辊分离。传输的记录纸和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传输进入辊隙内,热塑树脂和调色剂在辊隙内加热时熔化,并粘附在记录介质例如纸上。
此时,粘合力还存在于加热辊和调色剂之间。然而,加热辊表面的斥水性、扭曲变形量、和记录纸的刚性用来控制在辊隙出口处的记录纸的姿势。这样,记录纸穿过辊隙,并传送到设备外部。
然而,如果通过错误地放置记录纸的正面侧和背面侧来印刷具有由热塑树脂制成的树脂层的记录纸,在辊隙内熔化的热塑树脂产生的粘合力导致记录纸缠绕在辊隙出口处的加压辊表面上。
这里,举例来描述辊式定影装置。然而,利用图29所示的带的定影装置具有与辊式定影装置相类似结构(参见图29圈住的部分A),其中在辊隙出口处使记录纸扭曲变形,以便从加热部件上剥离记录纸。因此,记录纸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错误的放置导致记录纸缠绕在定影辊上。
同时,应注意传统的带定影装置。在定影装置中,环形带4在设置成与加压辊1相对的加热辊2与空转轧辊3之间受到拉伸。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加压辊对熔化,空气引入实施冷却的冷却辊中,同时与带接触。带、调色剂和纸经过冷却辊冷却,因此,根据带表面的平滑度使图像硬化。因此,可获得具有高光泽的全色图像。
然而,即使通过JP5-216322中公开的定影装置,记录纸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错误放置导致记录纸缠绕在与带相对的加压辊上。
作为一种防止错误放置的措施,例如,象在OHP纸(FuJi Xerox Co.制造的彩色OHP V524)上一样,提出在记录纸的正面侧和背面侧上印刷识别标记或类似物的方法。然而,即使这种方法对于防止错误放置没有效果。而且,存在记录纸制造成本增加的新的问题。另外,如果识别标记布置在基色为白色的纸上时,标记留在印刷文件上,导致不利的外观。而且,具有识别标记的记录纸不可用于质量要求不应有边缘的印刷,例如照片。
关于问题2涉及的纸盘的缺乏,复印机或打印机通常具有约五层纸盘(能够容纳五种不同类型的纸,例如A4,A3,和B5纸)。然而,如果除了普通纸外还使用光面纸,由于(1)使用不同类型的纸,和(2)还使用不同尺寸(办公标准尺寸A和B、照片标准尺寸L、八开本、和类似物的尺寸是不同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所容纳的纸的类型受限制,或者如果准备全部类型和尺寸的纸的纸盘,则印刷设备变大。
下面描述问题3,即包含水分的记录纸导致转印故障或者记录纸围绕定影装置缠绕。如果记录纸包含水分,其电特性(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降低,导致密度降低和密度不均匀性。而且,如果记录纸中的水分含量变高,记录纸的硬度降低,导致转印故障或者记录纸围绕定影装置缠绕。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问题后才提出,它提供能够避免错误放置记录纸正面侧和背面侧的成像设备。而且,本发明提供能够避免缺乏纸盘的成像设备。而且,本发明提供能够防止记录纸包含水分的成像设备。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包括:用于进给记录纸的纸进给部分;和用于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纸进给部分用作卷纸进给部分,以便进给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而且,成像设备可包括多个卷纸进给部分,以便进给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卷绕成卷形的不同类型的连续的记录纸可容纳在多个卷纸进给部分内,卷绕成卷形的多种连续的记录纸在卷轴的方向上可具有不同的尺寸。
而且,纸进给部分可包括:用于进给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纸进给部分;和用于进给布置成平展的标准尺寸的记录纸的标准尺寸纸进给部分,连续的记录纸和标准尺寸的记录纸被有选择地进给。而且,卷纸进给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主体上。
而且,卷纸进给部分可包括卷保持部分,该卷保持部分用于可旋转地保持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另外,卷纸进给部分还可包括:卷传输部分,它用于从卷保持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和用于将传输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
而且,连续记录纸的正面的材料可以与连续记录纸的背面材料不同,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进给部分和卷保持部分的至少其中之一可包括反向安装禁止部分,用于调节连续的记录纸的安装方向,以便传输连续的记录纸,同时正确地放置连续记录纸的正面和背面。
而且,连续记录纸的至少一侧表面可具有树脂层。而且,连续记录纸可卷绕成卷形,其树脂层面向外。作为树脂层的一个特定的例子,在连续记录纸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成像设备可具有由热塑树脂制成的调色剂接收层。而且,图像成形部分可在连续记录纸的接收层侧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而且,成像设备还可包括平滑定影部分,该平滑定影部分包括定影带,通过使记录纸的树脂层侧与定影带紧密接触、然后冷却记录纸,平滑定影部分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以便从定影带上剥离记录纸。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所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表示卷式记录纸进给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用于解释记录纸选择控制***的框图;
图4是表示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卷曲校正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解释卷曲量的图;
图7是图表显示试验实例1的试验结果;
图8所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带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和10(b)是表示均具有树脂层的记录纸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解释带定影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2是实例2的试验的试验结果;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解释记录纸选择***和传输路径选择***的框图;
图15试验实例3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6(a)和16(b)所表示传统的卷曲校正机构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实施例4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18所表示卷纸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9(a)和19(b)是用于解释卷纸如何连接的图;
图20(a)和20(b)是用于解释卷纸如何连接的图;
图21(a)和21(b)是用于解释卷纸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22所解释控制***的框图;
图23(a)至23(c)是带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实施例5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实施例2的修改的实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实施例2的修改的实例2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实施例2的修改的实例3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8(a)和28(b)是用于解释传统的定影装置的图;和
图29是解释在传统的定影装置中记录纸缠绕如何发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串联式彩色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输入成像设备100中的是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或类似物发出的彩色图像信息、由图像数据输入装置或图像读取装置102读取的彩色原物的彩色图像信息、或类似的信息。然后,对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
相对于由多个张紧辊10拉伸的环形中间转印带(图像成形部分)9的前进方向,分别用于形成黄色、深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成形单元(图像成形部分)1Y,1M,1C,和1K以所述顺序串联布置。而且,中间转印带9***经过各电子照相图像成形单元1Y,1M,1C,和1K的静电潜像承载部件2Y,2M,2C,和2K与转印单元(图像成形部分)6Y,6M,6C,和6K之间,该转印单元6Y,6M,6C,和6K布置成与各静电潜像承载部件2Y,2M,2C,和2K相对。
下面,通过将用于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成形单元1Y作为一个典型的实例,来描述用于在中间转印带9上形成图像的操作。
首先,静电潜像承载部件2Y的表面由均匀充电器3Y均匀充电。然后,曝光装置4Y实施对应黄色图像的图像曝光,以便在静电潜像承载部件2Y的表面上形成对应黄色图像的静电潜象。显影装置5Y基于对应黄色图像的静电潜象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通过静电吸引和构成主转印单元一部分的主转印辊6Y的压力接触力,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在转印后保留在静电潜像承载部件2Y的表面上的黄色调色剂由静电潜像承载部件清洁装置7Y刮掉。通过电荷消除器8Y从静电潜像承载部件2Y的表面上消除电荷。然后,表面由均匀充电器3Y再充电,以便随后实施图像成形过程。
在用于形成多色图像的成像设备100中,在考虑到各电子照相图像成形单元1Y,1M,1C,和1K之间的相对位置差设定时间时,在电子照相图像成形单元1M,1C,和1K上类似地进行上述图像成形步骤。这样,在中间转印带9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通过静电吸引并通过在支承辊13和第二转印辊12之间起作用的压力接触力,在中间转印带9上形成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在预定的时限转印到传输到第二转印位置的记录纸上,所述支承辊13用于支承中间转印带9,所述第二转印辊12构成第二转印单元的一部分并与支承辊13压力接触。
这里用作被传输的记录纸的是标准尺寸记录纸18或卷式记录纸50,该标准尺寸记录纸18提前切割成标准尺寸,该卷式记录纸50根据需要切割成所需长度。
如图1所示,具有预定尺寸的标准尺寸记录纸18由进给辊17a从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17进给,该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17作为记录纸接收部分布置在成像设备100的下部内侧。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尺寸不同的普通纸,标准尺寸记录纸18(1)和18(2)分别被接收在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17(1)和17(2)内。而且,在输出摄影图像或类似物时,切割成预定尺寸的卷纸从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进给,该卷式记录纸进给盒作为记录纸接收部分布置在成像设备100的下部内侧。
图2是解释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包括:用于接收围绕卷轴50a卷绕成卷形的卷式记录纸50的卷接收部分51;用于提前校正卷式记录纸50的卷曲的预先校正辊52;用于传输卷式记录纸50的前端的进给辊(纸传输部分)53;用于将卷式记录纸50切割成预定尺寸的切割机构(切割部分)54;用于探测卷式记录纸50存在/不存在的纸传感器55,该纸传感器55设置在卷式记录纸40的传输路径上;和用于传输已经被切割的卷式记录纸50的传输辊56。注意到,调色剂图像在卷式记录纸50的外侧表面上形成。
图3是用于解释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的纸选择控制***的框图。纸选择控制***的结构位于控制部分60的中心。经受控制部分60测量的是从纸传感器55发出的指示卷式记录纸50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信号、从成像设备100的用户界面61例如液晶触摸屏或操作键发出的纸指定信号、和借助信息通信控制部分62由图中未示的个人计算机和类似物发出的图像信息指示信号。而且,控制部分60对如下实施控制:用于驱动进给辊17a的进给辊马达17m的电源;用于驱动进给辊53的进给辊马达53m的电源;和用于驱动切割机构54的切割马达(或切割螺线管)54m的电源。
对于纸选择控制***,如下实施纸选择。首先,当纸指定信号或图像信息指示信号从用户界面、个人计算机或类似物传输时,控制部分60基于这些信号驱动和控制各功能部件。例如,当标准尺寸记录纸18(1)指定为记录纸时,控制部分向对应标准尺寸记录纸18(1)的进给辊马达17m供电,标准尺寸记录纸18(1)从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17(1)一张接一张地进给。
而且,当在传输方向具有长度L的卷式记录纸50指定为记录纸时,控制部分60向对应进给辊53的进给辊马达53m供电,卷式记录纸50从卷接收部分51传输。然后,当通过基于从纸传感器55输出的前端探测计时、进给辊53的旋转速度等的计算,确定卷式记录纸50的前端至切割机构54的距离为“L”时,向马达(或切割螺线管)54m供电,卷式记录纸50被切割。这样,具有所需尺寸的卷式记录纸50一张接一张供应。
注意到,通过预先校正辊52的作用,具有长度L的卷式记录纸50的卷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控制部分6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记录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这样,基于存储在记录装置内的控制程序,控制部分60实施信息处理、和通过不同的信息总线或接口装置与其他部件进行信息通信,从而实现上述控制。
随后,通过多个传输辊19和配准辊20,在预定时间内记录纸(标准尺寸记录纸18或卷式记录纸50)被传输到中间转印带9上的第二转印位置。这样,如上所述,通过支承辊13和作为第二转印单元的第二转印辊12,全色图像立即转印到记录纸上。而且,在与中间转印带9分离后,其上已经从中间转印带9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传输到定影装置(定影部分)15,该定影装置布置在第二转印单元的下游侧,通过定影装置15利用加热和压力,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上。
而且,没有通过第二转印单元转印到记录纸上、并保持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残余调色剂运送到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14,同时保持粘附到中间转印带9上,并通过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14从中间转印带9上清除,以便为随后的图像成形工序做准备。
图4是详细解释定影装置15的结构的示意图。定影装置15是加压带式定影装置,它包括具有小的热容量的定影辊30、加压带31、和加压垫32。
定影辊30结构为芯30a的表面涂覆弹性层30b,且弹性层30b的表面涂覆释放层(releasing layer)30c。芯30a具有1.5mm厚度、25mm的外径、和380mm长度。弹性层30b由具有33°橡胶硬度(JIS-A)的硅橡胶制成,并具有0.5mm厚度和320mm长度。释放层30c由具有30微米厚的PFA管制成。650W的卤素灯33布置成定影装置30内部的热源,并对定影辊30的内部加热,以便定影辊30的表面温度变成预定温度(这取决于调色剂的熔化温度,通常为140至190℃)。
加压带31包括具有75微米厚度、30mm外径和330mm长度的聚酰亚胺带,和由具有30微米厚的PFA管制成的释放层,该PFA管在聚酰亚胺带的表面上成形。布置在加压带31内部的是加压垫32,该加压垫32用于将加压带31压住定影辊30,以形成辊隙。加压垫32施加的压力载荷为33Kg,辊隙的宽度为6.5mm。加压带31和加压垫32没有热源。
成像设备100内部的记录纸传输路径11设置在成像设备100的侧表面上,并基本上在垂直方向伸展。基本上在垂直方向伸展的记录纸传输路径11允许记录纸传送到成像设备100上部,图像已经形成并定影在该记录纸上。因此,不提供新的记录纸传输路径,记录纸可放置在成像设备部分和图像读取装置102之间。附加布置在成像设备100内部的是卷曲校正装置60,它用于对经过定影装置15的标准尺寸记录纸18的卷曲进行校正。
图5是解释卷曲校正装置60的示意图。卷曲校正装置60包括:由金属制成并具有平展区域61A的散热器(冷却部分)61;在记录纸的传输方向存在于散热器61的上游侧的上游侧传输辊63a;在记录纸的传输方向存在于散热器61的下游侧的下游侧传输辊63b;与散热器61的平展区域61A相对的上游侧加压辊(加压部件和卷曲校正部分)62a;与散热器61的平展区域61A相对的下游侧加压辊(加压部件和卷曲校正部分)62b,该下游侧加压辊(加压部件和卷曲校正部分)62b在记录纸的传输方向存在于上游侧加压辊62a的下游侧;和两个送风扇64a和64b,该送风扇从散热器61散发热以便间接地冷却记录纸,并向纪录纸吹送空气,以便直接冷却记录纸。
注意到,相邻的各辊62a,62b,63a,和63b之间的间隔设计为小于记录纸在其传输方向的长度的最小值。这样,记录纸可以可靠的方式传输。
如上所述,卷曲校正装置60通过散热器61和送风扇64a和64b冷却已经经过定影装置15的记录纸,同时使记录纸在平展区域61A基本上保持平展。因此,可防止记录纸弯曲,即使在传送后,记录纸可保持基本上平展。特别是,在卷式记录纸50作为记录纸传输的情况下,通过使卷式记录纸50经过卷曲校正装置60,由于卷纸直径的曲率产生的卷曲得到有效地校正。另外,下游侧加压辊62b的旋转速度设定为高于(小于10%,最好5%±3%)上游侧加压辊62a的旋转速度。因此,记录纸被拉伸,并可更有效地实施卷曲校正。
注意到,在散热器61上传输的记录纸卷曲,使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其上的表面向外,并被传输使其卷曲的外侧压住散热器61。而且,在成像设备100中,在卷曲校正后略微保持卷曲的记录纸被卷曲,使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其上的表面向外。
试验实例1
为了确定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100中实施的卷曲校正的效果,进行下面的试验。
首先,描述试验条件。下列试验条件用于定影装置15。定影温度设定为140℃,定影的图像是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密度:30%)。
而且,对于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采用下列试验条件。即,对于预校正辊52,φ30mm(20°Asker C)的海绵辊作为记录纸所围绕的其中一个辊;转刀作为切割机构54;和光传感器作为纸传感器55。而且,卷绕成卷形的卷式记录纸50具有φ120mm的最大直径、φ30mm的最小直径、和297mm的宽度。而且,卷式记录纸50是树脂涂料纸,该树脂涂料纸通过对150微米厚的原纸涂覆15微米厚的聚酯树脂作为图像接收层来获得。
而且,卷曲校正装置60的试验条件设定成使得在传输方向的散热器61的长度为350mm,具有0.4m3/min的气流速率的轴向风扇用作送风扇64a和64b,记录纸冷却到70℃。采用的加压辊62a和62b均由EPDM制成,并具有φ20mm的辊直径。下游侧加压辊62b的旋转速度设定为高于上游侧加压辊62a的旋转速度约5%。两个辊之间的间隙设定为80mm(见图5)。
接着,描述在试验实例1中使用的试验方法。卷式记录纸50由进给辊53送出210mm,以便切割成210mm的长度L,具有297mm宽度和210mm长度的卷式记录纸50由多个传输辊传输。在配准辊20,全色调色剂图像(色彩为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密度:30%))在预定的计时时间内从第二转印辊12转印到卷式记录纸50上,并通过定影装置15定影到卷式记录纸50上。这里,为了比较,一个样品从成像设备100传送但不传送到卷曲校正装置60。另一个样品传送到卷曲校正装置60,以便确定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100的效果。在卷曲校正装置60中,卷式记录纸50在两个加压辊62a和62b之间被拉伸,同时保持平展,并通过加压辊62a和62b与用作冷却单元的散热器61的平展区域61A紧密接触,以便冷却。注意到,卷式记录纸50以60mm/s的速度传输,且下游侧加压辊62b的传输速度设定为63mm/s,该速度高于上游侧加压辊62a的传输速度。
随后,在散热器61处冷却后,当剥离卷式记录纸50时测量卷曲量。这里,如图6所示,在该试验实例中测量的卷曲量如下确定。即,从成像设备100传送的卷式记录纸50(尺寸:297mm宽×210mm长)在一水平位置放置约30分,获得的卷式记录纸50的四个角的高度H中的最大值作为其卷曲量。注意到,作为测量条件,在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内接收的卷式记录纸的直径以10mm缩减量从120mm至40mm改变,对于每个卷纸直径印刷十张卷式记录纸50,印刷的十张卷式记录纸50的各卷曲量中,最大值设定为卷曲量。
接着,描述试验结果。图7是表示试验结果的图表。水平轴表示在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内接收的卷式记录纸50的直径(mm),垂直轴表示卷曲量(mm)。从结果来看,从用于对比的样品获得的卷曲量通常较大,卷曲量根据卷纸直径在15mm和30mm之间变化。另一方面,在卷式记录纸50冷却同时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内保持平展的情况下,无论卷纸直径如何,卷曲量为10mm或更小,因此能够满足卷曲校正。
实施例2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串联型彩色成像设备103的结构示意图。在成像设备103中,定影装置15从成像设备100中移走,带定影装置101布置成代替卷曲校正装置60。在该成像设备103中,带定影装置101布置在图像成形装置部分和图像读取装置102之间,并与图8所示的图像成形装置部分整体成形。注意到,与成像设备100相同的结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图9是用于解释带定影装置101的结构的示意图。带定影装置101包括:具有热源的加热定影辊40;剥离辊(张紧辊)44;导向辊(张紧辊)45;围绕加热定影辊40、剥离辊44、和导向辊45卷绕的定影带(环形定影带)47;通过定影带47对加热定影辊40施压以形成辊隙的加压辊42;和在定影带47的旋转方向上在辊隙的下游侧上用于冷却定影带47的平展区域47A的散热器46。在带定影装置101中,承载调色剂的记录纸传输到辊隙部分,以便调色剂图像与定影带47接触,并加热和加压,以便在记录纸上定影。然后,在定影带47和记录纸在散热器46处冷却后,记录纸从定影带47剥离。
加热定影辊40包括由热传导性高的金属制成的芯40a,和由氟树脂层例如PFA管制成并在芯40a的表面上形成的释放层40b。热源41例如卤素灯包含在芯40a内部,并对加热定影辊40加热,以便其表面温度变为预定温度,从而对定影带47和记录纸加热,在该记录纸上已形成调色剂图像。加压辊42结构为在芯42a的***涂覆弹性层42b,并在弹性层42b的表面形成释放层42c。芯42a由热传导性高的金属制成。弹性层42b由橡胶硬度(JIS-A)约为40°的硅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释放层42c由氟树脂例如PFA管制成。热源43例如卤素灯包含在芯42a内部,并对加压辊42加热,以便其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从而有可能从其反面侧加热记录纸,同时在图像定影时对记录纸施压。
注意到,加热定影辊40和加压辊4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只要在卷式记录纸5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借助定影带47可在其上定影即可。
剥离辊44根据记录纸根据其自身的刚性从定影带47上剥离的原则操作。剥离辊44的外径结构(尺寸)由定影带47和记录纸之间的粘合力、和围绕剥离辊44的定影带47的卷绕角度来确定。导向辊45用来防止由于定影带47的旋转导致的偏离产生的带端部分损坏。借助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通过使其轴固定和其他轴相对于加热定影辊40倾斜,在定影带47偏离的情况下,导向辊45起着使带的前进方向改变到反向的作用。
散热器46用来冷却记录纸,该记录纸与定影带47的平展区域47A紧密接触。散热器46布置在加热定影辊40的下游侧和剥离辊44的上游侧上,并与定影带47的内周表面接触,以便吸收定影带47的热量(间接吸收记录纸的热量)。如下面所述,散热器46冷却卷式记录纸5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和透明树脂层(图像接收层)50a,该调色剂图像T和透明树脂层50a通过加热定影辊40和加压辊42熔化,散热器还导致整个图像表面凝结成平稳状态,并与定影带47的表面一致,从而校正由于卷纸直径的曲率导致的卷曲,并能够高光泽地印刷。注意到,散热器46由管道48围绕,通过图中未示的吹风扇,空气流在管道48内形成。
通过使由热固聚酰亚胺制成的环形胶片的表面涂覆硅橡胶层来形成定影带47,该硅橡胶层具有平滑表面和35微米厚度。从功率损耗的观点看,薄带是希望的。然而,从强度观点看,最好使用厚度为75微米或更大的聚酰亚胺基材,并且,从硅橡胶层与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T紧密接触以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观点看,最好使用厚度为30微米或更大的硅橡胶层。而且,定影带47围绕加热定影辊40、剥离辊44、和导向辊45拉伸,并通过加热定影辊40的旋转驱动。
图10(a)和10(b)是解释在成像设备100的记录纸进给盒57内接收的卷式记录纸50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0(a)中,树脂涂料纸作为卷式记录纸50的一个例子。通过由纸浆或类似物制成的基材50b纸的一侧(表面)涂覆透明图像接收层(透明树脂层)50a形成树脂涂料纸,该透明图像接收层包含由聚酯或类似物制成的热塑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并具有5至20微米例如10微米的厚度。使用这种类型的记录纸允许在整个纸表面上显影示出均匀的光泽。
如图10(b)所示,它表示卷式记录纸50的另一个例子,由纸浆或类似物制成的基材50b纸的两个表面(或仅一侧表面)涂覆聚烯烃树脂涂料层50c,该聚烯烃树脂涂料层50c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乙烯或类似物制成,设有树脂涂料层50c的基材50b还涂覆有图像接收层50a,以便承载调色剂图像。聚烯烃树脂涂料层50c具有10至30微米厚度,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T的图像接收层50a包含由聚酯或类似物制成的热塑树脂作为其主要成分,并具有5至20微米范围内的厚度,以便涂覆基材50b。例如,利用设有透明图像接收层(透明树脂层)18a的记录纸,该透明图像接收层涂覆有由热塑树脂制成并具有10微米厚的接收层50a,在整个纸表面上可获得均匀的光泽。注意到,上述树脂涂料层适合用作卷式记录纸50,但是那些树脂涂料纸也可代替普通纸用作标准尺寸记录纸18。
图11是解释带式定影装置101定影和冷却卷式记录纸50的状态的示意图,该卷式记录纸在图像接收层50a上承载调色剂图像T。对于卷式记录纸50的图像接收层50a侧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T,卷式记录纸50***加热定影辊40(定影带47)和加压辊42之间的辊隙部分内。在该辊隙部分内,调色剂图像T埋入图像接收层50a内,由于加热和压力的作用,该图像接收层50a已经软化。埋入的调色剂图像T被传输,同时与具有平滑表面的定影带47紧密接触,并由散热器46充分地冷却(到图像接收层50a硬化的程度)。因此,调色剂图像T定影到图像接收层50a的内侧,且图像接收层50a提供极光滑和有光泽的图像。然后,在剥离辊44部分,卷式记录纸50从定影带47上剥离,并通过传送辊48传送到传送托盘26上,使其形成有图像的表面向下。
如上所述,卷式记录纸50与定影带47紧密接触并冷却,因此,它有可能充分冷却记录纸端部,在此冷却不能通过实施例1的加压辊62a和62b充分地进行。这样,卷曲校正能够更满意的实施。另外,在利用图10(a)或10(b)所示的记录纸的情况下,该记录纸通过在记录纸表面上涂覆具有热熔性的树脂来形成,记录纸相对于定影带47的粘附进一步加强,并能够更有效地卷曲校正。
试验实例2
为了确定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103中实施的卷曲校正的效果,进行下面的试验。
首先,描述试验条件。下列试验条件用于带定影装置101。即φ50mm的铝硬辊用作加热辊40;φ50mm的弹性辊(2mm橡胶层)用作加压辊42;在记录纸50从辊隙传送的方向与定影带47之间的角度θ为0度(角度θ为0+10度,最好为0±5度),以便在记录纸经过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之间的辊隙之后,提高记录纸与定影带47之间的粘附;定影温度设定为加热辊:125℃/加压辊:125℃(@树脂涂料纸),和加热辊:140℃/加压辊:140℃(@普通纸);作为定影带47,采用35微米的硅橡胶设置在t75微米的聚酰亚胺基材上;和定影的图像是Y,M,C,和K(密度:30%)的调色剂图像。而且,借助轴流风扇(气流速率:0.4m3/min),空气吹到内部设有散热器46(在处理方向的长度:350mm)的管道48。
对于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采用下列试验条件。即,对于预校正辊52,φ30mm(20°Asker C)的海绵辊用作记录纸所围绕的其中一个辊;转刀用作切割机构54;和光传感器用作纸传感器55。而且,卷绕成卷形的卷式记录纸50具有φ120mm的最大直径、φ30mm的最小直径、和297mm的宽度。而且,卷式记录纸50是树脂涂料纸,该树脂涂料纸通过对150微米厚的原纸涂覆15微米厚的聚酯树脂作为图像接收层来获得。另一方面,标准尺寸记录纸18是普通纸。
接着,描述试验方法。作为记录纸,采用是普通纸的卷式记录纸50和是树脂涂料纸的卷式记录纸50。卷式记录纸50通过进给辊53送出210mm,然后切割(L=210mm),具有297mm宽度和210mm长度的切割纸借助多个传输辊传输。在配准辊20,全色调色剂图像(色彩为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密度:30%))在预定的计时时间内借助第二转印单元12转印到记录纸上。
这里,为了比较,在一个样品上实行图像定影(卷式记录纸50可以或者是普通纸或者是树脂涂料纸),且该样品不经受冷却(利用没有安装散热器46的带定影装置101)。利用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103,另一个样品经受图像定影和冷却。
接着,描述试验结果。图12是表示试验结果的图表。水平轴表示在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内接收的卷式记录纸50的直径(mm),垂直轴表示卷曲量(mm)。从图表来看,在卷式记录纸50冷却同时保持平展的情况下,当使用树脂涂料纸时无论卷纸的直径如何,卷曲量是5mm或更小,因而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实施卷曲校正。而且,即使使用普通纸时,尽管结果没有树脂涂料纸那样好,在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图像与定影带紧密接触,在记录纸通过冷却单元冷却后经受剥离的情况下,无论卷纸直径如何卷曲量不会大于10mm,这样,提供有利的卷曲校正。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的样品,卷曲量通常大,而且,根据卷纸直径,卷曲量在12mm和30mm之间变化。即,在记录纸不冷却经受剥离的情况下,对于树脂涂料纸,卷曲量为12mm至25mm,对于普通纸,卷曲量为15mm至30mm,卷曲量根据卷纸直径来变化,结果,印刷质量显著降低。
注意到,对于测量条件,卷纸直径以10mm缩减量从120mm至40mm改变,对于每个卷纸直径印刷十张纸,从印刷的十张纸观察到的卷曲量中,最大值标绘为卷曲量(见图6)。
实施例3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串联型彩色成像设备104的结构示意图。成像设备104配备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相同的定影装置(第一定影部分)15,和与实施例2中使用的相同的带定影装置(第二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101。而且,成像设备104具有低光泽印刷模式(第一印刷模式),因此,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纸通过仅经过定影装置15来传送,和高光泽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因此,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纸通过穿过定影装置15和带定影装置101来传送。注意到,与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100和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103相同和类似的结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图14是用于解释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4中如何实现选择纸和所采用的纸路径选择***的框图。控制***的结构以控制(选择)部分60为中心。经受控制部分60测量的是从纸传感器55发出的指示卷式记录纸50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信号、从成像设备104的用户界面61例如液晶触摸屏或操作键发出的纸指定信号、和借助信息通信控制部分62由图中未示的个人计算机和类似物发出的图像信息指示信号。而且,控制部分60对如下实施控制:用于驱动进给辊17a的进给辊马达17m的电源;用于驱动进给辊53的进给辊马达53m的电源;和用于驱动切割机构54的切割马达(或切割螺线管)54m的电源;和用于驱动电子开关16的螺线管16S的电源。
对于上述控制***,以下列方式实施纸的选择。首先,当模式指定信号或图像信息指示信号从用户界面、个人计算机或类似物传输到控制部分60时,控制部分60基于这些信号驱动和控制各功能部件。例如,当指定为低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60向对应是普通纸的标准尺寸记录纸18(1)的进给辊马达17m供电,这样,标准尺寸记录纸18(1)的纸从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17(1)一张接一张的进给。
而且,当指定为高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60向对应进给辊53的进给辊马达53m供电,因此,是树脂涂料纸的卷式记录纸50从卷接收部分51传输(见图10(a)和10(b))。然后,当通过基于纸传感器55探测卷式记录纸50前端的前端探测计时、进给辊53的旋转速度等的计算,确定卷式记录纸50的前端至切割机构54的距离为“L”时,控制部分60向切割马达(或切割螺线管)54m供电,以便切割卷式记录纸50。结果,具有所需尺寸的卷式记录纸50一张接一张供应。
作为在低光泽印刷模式下传输的普通纸的标准尺寸纸18、和作为在高光泽印刷模式下传输的树脂涂料纸的卷式记录纸50均具有通过第二转印单元转印于其上、并通过定影装置15定影于其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T。
而且,对于上述控制***,如下实施纸路径的选择。当指定为低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60控制向螺线管16S供电,并驱动电子开关16。记录纸的传输路径(在本实施例中,标准尺寸记录纸18为普通纸)向第一记录纸传送出口21侧转换,以便借助传送辊22将记录纸传送到低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25上,使其图像信息表面向上。另一方面,当指定为高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60控制向螺线管16S供电,并驱动电子开关16。记录纸的传输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卷式记录纸50为树脂涂料纸)向带定影装置101侧转换,以便记录纸在带定影装置101中经受图像信息处理,并传送到高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26上,使其图像信息表面向下。
在高光泽印刷模式下记录纸穿过定影装置15后再次通过带定影装置101的原因在于,不能期望更多的卷曲校正。即,通过单独的定影机15,记录纸在处于平展状态下冷却之前冷却,结果,即使记录纸穿过定影装置15后在平展区域内冷却时,也不能获得充足的卷曲校正效果(与目标值10mm或更低相比约为20mm)。因此,必须使记录纸穿过定影装置15后再经过带定影装置101,这样,记录纸在其自然冷却前被强制冷却(借助散热器)。另外,记录纸在树脂涂料纸的树脂层50c和其表面上的热熔树脂层50a熔化状态下被传送到散热器46处,然后通过冷却剥离,因此,记录纸的卷曲得到有效地校正,并有可能在整个纸表面上赋予高光泽度外观。
在传输到带定影装置101的卷式记录纸50上的调色剂图像T通过定影单元15在记录纸上定影,该定影单元15布置在成像设备104内部。这样,当电子开关16执行传输方向转换操作时,即使当调色剂T与传输/支承部件等接触时,也不会产生成像缺陷,例如图像干扰。
而且,根据使用的记录纸类型来选择传送记录纸的传输路径,以便普通纸在经过定影装置15后传送到低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25上,而树脂涂料纸用散热器46冷却,同时在经过带定影装置101后保持基本上平展,然后剥离,以便在卷曲校正后传送到高光泽度模式的传送托盘26上。结果,树脂涂料纸总是传输到带定影装置101的定影带47上,这样,防止定影带47被纸粉或类似物玷污。
试验实例3
为了确定根据实施例3的成像设备104中实施的卷曲校正的效果,进行下面的试验。
首先,描述试验条件。下列试验条件用于带定影装置101。即φ50mm的铝硬辊用作加热辊40;φ50mm的弹性辊(2mm橡胶层)用作加压辊42;在记录纸50从辊隙部分传送的方向与定影带47之间的角度θ为0度(角度θ为0±10度,最好为0±5度),以便在记录纸经过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之间的辊隙部分之后,提高记录纸与定影带47之间的粘附;定影温度设定为加热辊:125℃/加压辊:125℃(@树脂涂料纸),和加热辊:140℃/加压辊:140℃(@普通纸);作为定影带47,采用35微米的硅橡胶设置在t75微米的聚酰亚胺基材上;和定影的图像是Y,M,C,和K(密度:30%)的调色剂图像。而且,借助轴流风扇(气流速率:0.4m3/min),空气吹到内部设有散热器46(在处理方向的长度:350mm)的管道48。然后,记录纸冷却,以便其温度变为70℃(@树脂涂料纸)。
对于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采用下列试验条件。即,对于预校正辊52,φ30mm(20°Asker C)的海绵辊用作记录纸所围绕的其中一个辊;转刀用作切割机构54;和光传感器用作纸传感器55。而且,卷绕成卷形的卷式记录纸50具有φ120mm的最大直径、φ30mm的最小直径、和297mm的宽度。而且,卷式记录纸50是树脂涂料纸,该树脂涂料纸通过对150微米厚的原纸涂覆15微米厚的聚酯树脂作为图像接收层来获得。
接着,描述试验方法。作为记录纸,采用是树脂涂料纸的卷式记录纸50。卷式记录纸50通过进给辊53送出210mm,然后切割(L=210mm),具有297mm宽度和210mm长度的切割纸借助多个传输辊传输。在配准辊20,全色调色剂图像(色彩为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密度:30%))在预定的计时时间内借助第二转印单元12转印到记录纸上。
这里,为了比较,对于一个样品选择低光泽印刷模式(卷式记录纸50是树脂涂料纸),因此,单独利用定影装置15而不冷却来实施图像定影。对于另一个样品(相同的树脂涂料层卷式记录纸50),利用根据实施例3的成像设备104来选择高光泽印刷模式,并利用定影装置15和带定影装置101实施图像定影和冷却。注意到,对于测量条件,卷纸直径以10mm缩减量从120mm至40mm改变,对于每个卷纸直径印刷十张纸,从印刷的十张纸观察到的卷曲量中,最大值标绘为卷曲量(见图6)。
接着,描述试验结果。图15是表示试验结果的图表。水平轴表示在卷式记录纸进给盒57内接收的卷式记录纸50的直径(mm),垂直轴表示卷曲量(mm)。树脂涂料纸表现出与定影带47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因为其表面覆盖有具有热熔性的聚酯树脂50a。这样,在记录纸用散热器46冷却后剥离的情况下,无论卷纸直径如何,卷曲量是5mm或更小,因而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实施卷曲校正。另一方面,在记录纸无冷却剥离情况下,卷曲量是12mm至20mm,卷曲量根据卷纸直径来变化,结果,印刷质量显著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获得下列效果。即,(1)即使当使用卷纸时,能够实现充分的卷曲校正,从而有可能获得高的印刷质量;(2)即使对于由于出现起泡导致定影温度不能提升的树脂涂料纸,能够校正卷曲,并可获得高光泽度、高质量的印刷图像;和(3)根据记录纸的类型选择传输路径,因此,具有树脂层的记录纸总是传输到带定影装置,这样,定影带不会受纸粉的玷污,因而可获得高光泽度、高质量的印刷图像。
实施例4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4。
图17是图像成形***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卷纸单元(卷纸进给部分)9安装在传统的成像设备的手动进给单元部分。
成像设备1一般地由图像成形部分、第二转印部分、纸传输部分、和主定影部分构成。除了感光鼓10、充电装置11、感光单元12、旋转显影单元13、主转印辊、和感光部件清洁单元16之外,图像成形部分还配备调色剂接收部分14,用于给设置在旋转显影单元13内的各色显影单元提供调色剂,和废弃调色剂收集箱17,该废弃调色剂收集箱用于存储由感光部件清洁单元16收集的废弃的调色剂。
第二转印部分包括中间转印带20、驱动导向辊21、空转辊22、支承辊23、第二转印辊24、和带清洁单元25。纸传输部分配备纸托盘3、卷绕辊31、进给辊对32、传输辊33、配准辊对34、传输带35、纸页斜滑板36、和传送辊对37。注意到,图中的虚线表示记录纸的传输路径。主定影部分包括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
在调色剂接收部分14、旋转显影单元13和类似物中接收的调色剂,是通过在水介质中使油成分散开并使之粒化获得的调色剂,该油成分具有粘合剂树脂、着色剂、和散布在有机溶剂中的防粘剂。调色剂包含无机细粒。特别是,具有约5微米的平均颗粒直径的苯乙烯丙烯涂料用作粘合剂树脂,约*%重量百分比的巴西棕榈蜡用作防粘剂,具有40nm的平均颗粒直径和重量百分比为3%的二氧化硅颗粒用作无机细粒。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描述。
第二定影单元2包括纸传输部分和第二定影装置(平滑定影部分)7。纸传输部分配备第一可移动滑板50、第一传送辊对51、第一传送托盘61、传送辊52、第二可移动滑板53、传输辊对54和55、第二传送辊56、和第二传送托盘62。
在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0具有由充电装置11均匀充电的表面。然后,基于来自未图示的计算机或类似物的字符信号(并根据需要通过实施图像处理),激光从感光单元12照射到感光鼓10表面上。结果,在感光鼓10的表面曝光部分和无曝光部分之间产生势差,由于该势差形成静电潜象。然后,当在感光鼓10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面向旋转显影单元时,对应黄色的显影装置的显影辊固定的磁刷与静电潜象滑动接触,因此,有选择地将调色剂粘附到形成静电潜象的部分上。
以这种方式,用黄色调色剂显影的显现图像即调色剂图像T(Y)在感光鼓10表面上形成。根据感光鼓10的旋转,当调色剂图像T(Y)到达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它面向主转印辊15,由于主转印辊15形成的主转印电场,调色剂图像T(Y)以静电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这样通过主转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调色剂图像T(Y)根据中间转印带20的旋转移动,即在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再次到达一个位置,在该位置,调色剂图像T(Y)面向主转印辊15。注意在该过程中,第二转印辊24和带清洁单元25与中间转印带20隔离。
另一方面,利用深红色调色剂显影的显现图像即调色剂图像T(M)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在感光鼓10上形成。然后,在已经主要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T(Y)再次到达面向主转印辊15的位置时,在感光鼓10上的调色剂图像T(M)也到达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它面向主转印辊15,且由于主转印辊15形成了主转印电场,调色剂图像T(M)叠加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Y)上。类似的,用青色调色剂显影的调色剂图像T(C)和用黑色调色剂显影的调色剂图像T(B)一个接一个叠加,结果,全色调色剂图像T(F)最终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形成。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第二转印辊24和带清洁单元25紧靠中间转印带20。
然后,由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3提供的标准尺寸记录纸30、或由卷纸单元9(下面描述)提供并被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卷式记录纸90的纸张借助卷绕辊31、进给辊32和传输辊33一张接一张传输,以便通过配准辊对34临时保持(停止)就位。然后,配准辊对34与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T(F)面向第二转印辊24时同步旋转,因此,配准辊对34将已经保持就位的记录纸发送到第二转印辊24和中间转印带20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内。
然后,由于第二转印辊24形成的第二电场,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T(F)第二转印到记录纸上。在该过程中,调色剂图像T(F)转印到记录纸上。在记录纸90作为记录纸提供的情况下,调色剂图像T(F)第二转印到卷式记录纸90的图像接收层90a上。在中间转印带20表面上剩余的没被转印的微量的调色剂由带清洁单元25清除。
具有保留在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F)的记录纸借助传输带35和纸页斜滑板36到达第一定影部分。然后,当经过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时,该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在相互压力接触的同时旋转,在由这些辊施加的热量和压力作用下,调色剂图像T(F)在记录纸上定影成永久图像。经受该主定影工艺的记录纸借助传送辊对37传送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以便传送到第二定影单元内。
在附图中的虚线表示的其中一个传输路径由已经传输到第二定影单元中的记录纸的可移动滑板50来选择。这样,在低光泽度模式下传输的标准尺寸记录纸30传送到低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61上。在高光泽度模式下传输的卷式记录纸90通过第二定影装置7接收图像定影处理(下面描述),以便保留在其表面上的图像赋予甚至更高的光泽度,然后传送到高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62上。
图18表示卷纸单元9的结构。如图所示,卷纸单元9包括卷式记录纸(连续的记录纸)90、可旋转地保持卷式记录纸90的卷轴(卷保持部分)91、提前校正卷式记录纸90的卷曲的预先校正辊92、传输卷式记录纸90的前端的进给辊(卷传输部分)93、将卷式记录纸90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机构(切割部分)94、和设置在卷式记录纸90的传输路径上并探测卷式记录纸90存在/不存在的纸传感器95。
图19(a)和19(b)表示卷式记录纸90安装在卷轴91上或从卷轴91上卸下的示意图。在卷式记录纸90的中心,相对于卷轴方向的一侧开口,同时另一侧封闭。因此,卷式记录纸90适合相对于卷轴方向仅从一侧安装在卷轴91上。即,尽管有可能从卷式记录纸90的开口侧将卷式记录纸90安装在卷轴91上(见图19(a)),但不可能从卷式记录纸90的封闭侧将卷式记录纸90安装在卷轴91上(见图19(b))。结果,被传输的卷式记录纸90的正面A和背面B不会被一个误认为是另一个。
根据卷式记录纸90的连接方向,通过相对于卷轴91的轴向移动卷式记录纸90的连接位置,还可以防止卷式记录纸90错误安装(见图20(a)和20(b))。
见图21(a)和21(b)表示卷式记录纸90的横截面结构。如图21(a)所示,卷式记录纸90的一个例子是包括由纸浆或类似物制成的基材90b和透明图像接收层(透明树脂层)90a的树脂涂料纸,该透明图像接收层(透明树脂层)90a主要由聚酯制成的热塑树脂构成,并在基材90b的一侧(正面A)上涂覆5至20微米范围的厚度,最好10微米厚。通过利用这种记录纸,可在整个纸表面上获得均匀的光泽表面。
如图21(b)所示,在卷式记录纸90的另一个实例中,卷式记录纸90包括由纸浆或类似物制成的基材90b和涂覆聚烯烃树脂的涂层90c,该聚烯烃树脂涂料层90c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乙烯或类似物制成,并设置在基材的正面和背面(或仅一个表面)上,在设有树脂涂料层90c的基材90b的正面A上还涂覆有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接收层90a。聚烯烃树脂涂料层90c均涂覆10至30微米厚度,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T的图像接收层90a包含由聚酯或类似物制成的热塑树脂作为其主要成分,并涂覆5至20微米范围内的厚度。例如,利用透明图像接收层(透明树脂层)90a,该透明图像接收层通过涂覆10微米厚的热塑树脂制成,在整个纸表面上可获得均匀的光泽。
尽管在该实例中,基材90b例如从普通纸、印刷涂料纸、美术纸、铸造涂膜纸等中选择,基材90b不限于这些,它有可能使用合成纸、塑料薄膜、和类似物作为基材90b。原纸的基重(根据JIS P8124测量)最好在60至250g/m2的范围内。
而且,如情况需要,接收层90a和基材90b可均包含无光泽剂、润滑剂、和/或抗静电剂,以便调节纸张之间摩擦作用的系数。
用作无光泽剂的是硅石、淀粉、氧化铝、或类似物的细粒,或者聚乙烯、聚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类似物的塑性粉末。无光泽剂的使用量最好在重量百分比在0.1至10%的范围内。而且最好使用的无光泽剂具有不超过7微米的平均粒径。无光泽剂的粒径和用量可调节,以便树脂层的表面光泽度(根据JIS P8142测量)变为85%或更高。
作为润滑剂,可使用高脂肪酸例如硬脂酸、高脂肪酸的金属盐例如硬脂酸锌、高脂肪酸氨基化合物例如硬脂酸氨基化合物及其羟甲基化合物,或者碳氢化物例如聚乙烯蜡。润滑剂的粒径最好不超过8微米。
作为抗静电剂,可使用烃基苯并咪唑磺酸盐、萘磺酸盐、羧基磺酸盐、磷酸盐、杂环胺、铵盐、锍盐、磷盐、基于甜菜碱的两性盐,或由ZnO、SnO2、Al2O3、In2O3、MgO、BaO、MoO3、TiO2、或类似物组成的金属氧化物。上述使用的有机抗静电剂的用量针对树脂约设定在重量百分比为0.1至10%的范围内,上述使用的金属氧化物抗静电剂的用量约设定在重量百分比为0.05至10%的范围内。
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后一个实例的卷式记录纸90(图21(b))。因此,卷绕成卷形的卷式记录纸90的外侧覆盖有背面B,即聚烯烃树脂涂料层90c,这样,允许卷式记录纸90呈现防潮效果。另外,调色剂图像在卷式记录纸90的图像接收层(透明树脂层)90a侧(正面A侧)上形成。而且,卷式记录纸90的长度约为20m。
图22是解释如何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成形***中实施选择纸和所采用的纸路径选择控制***。控制***的结构以控制(选择)部分100为中心。经受控制部分100测量的是从纸传感器95发出的指示卷式记录纸90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信号、从成像***的用户界面101例如液晶触摸屏或操作键发出的纸指定信号、和借助信息通信控制部分102由图中未示的个人计算机和类似物发出的图像信息指示信号。而且,控制部分100对如下实施控制:用于驱动进给辊31的进给辊马达31m的电源;用于驱动进给辊93的进给辊马达93m的电源;用于驱动切割机构94的切割马达(或切割螺线管)94m的电源;和用于驱动第一可移动滑板50的螺线管50S的电源。
对于上述控制***,以下列方式实施纸的选择。首先,当模式指定信号或图像信息指示信号从用户界面100例如液晶触摸屏或操作键、个人计算机或类似物传输到控制部分100时,控制部分100基于这些信号驱动和控制各功能部件。例如,当指定为低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100向对应是普通纸的标准尺寸记录纸(标准尺寸记录纸张)30的进给辊马达31m供电,这样,标准尺寸记录纸30的纸从标准尺寸记录纸进给盒(标准尺寸纸进给部分)3一张接一张地进给。
而且,当指定为高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100向对应进给辊93的进给辊马达93m供电,因此,传输是由卷轴91保持的树脂涂料纸的卷式记录纸90(见图18)。然后,当通过基于纸传感器95探测卷式记录纸90前端的前端探测计时、进给辊93的旋转速度等的计算,确定卷式记录纸90的前端至切割机构94的距离为“L”时,控制部分100向切割马达(或切割螺线管)94m供电,以便切割卷式记录纸90。结果,具有所需尺寸的卷式记录纸90一张接一张供应。
而且,对于上述控制***,如下实施纸路径的选择。当指定为低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100控制向螺线管50S供电,并驱动第一可移动滑板50。记录纸的传输路径(在本实施例中,标准尺寸记录纸30为普通纸)向第一记录纸传送出口61侧转换,以便借助传送辊51将记录纸传送到低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61上,使其图像信息表面向上。另一方面,当指定为高光泽印刷模式时,控制部分100控制向螺线管50S供电,并驱动第一可移动滑板50。记录纸的传输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卷式记录纸50为树脂涂料纸)向带定影装置7侧转换,以便记录纸在带定影装置7内进行图像定影,并传送到高光泽度模式传送托盘62上,使其图像信息表面向下。
注意到,通过预先校正辊90的作用,具有长度L的卷式记录纸90的卷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控制部分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单元、输入/输出单元等。这样,控制部分100通过不同的信息总线和接口装置实施与其他计算机的信息通信和处理,从而实现上述控制。
图23(a)和23(c)表示带定影装置(平滑定影部分)7的结构和操作。带定影装置7包括加热辊71(第一定影辊)、剥离辊74、张紧辊75、和加压辊72(第二定影辊),该加压辊72以相对方式与加热辊71压力接触,使环形带(定影带)73位于它们之间,环形带73围绕辊71,74和75,并在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环形带73的一部分布置在基本上水平方向,该部分环形带从加压辊71向剥离辊74伸展。
在该实例中,加热辊71采用同心的三层结构,它包括芯部、弹性层、和释放层。芯部由具有44mm直径和7mm厚的铝空心管制成,弹性层由具有JIS-A硬度为40°且厚度为3mm的硅橡胶制成,释放层由具有30微米厚的PFA制成。应注意作为热源的卤素灯布置在芯部的空心管的内部。加压辊72具有与上述相同的结构。环形带73采用两层结构,它在正面(与记录纸和加压辊72邻接的表面)具有镜面磨光的释放层,在背面(与加压辊71邻接的表面)具有基材。该释放层由具有30微米厚的硅橡胶层制成,基材由具有80微米厚的热塑聚酰亚胺制成。
在加热辊71、剥离辊74、和张紧辊75中,加热辊71具有最大直径。加热辊71、剥离辊74、和张紧辊75定位成使得环形带73相对于加热辊71的包角大于环形带73相对于剥离辊74的包角。
在相对于环形带73的旋转方向位于下游的从加热辊71至剥离辊74的区域中,设置散热器77,以便紧靠环形带73的背面。设置通风道76,以便围绕散热器77,图中未示的风扇设置在通风道76的一端。垂直于图平面的气流由通风道76内的风扇产生。另外,加压辊对78横过散热器77布置,以便通过带获得更有效的热传递。
通过张紧辊75在环形带73上赋予预定的张力,加热辊71在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被旋转,导致环形带73旋转。向布置在每个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中的卤素灯供电,这使得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的各表面温度升高。
在调色剂图像T(F)转印到卷式记录纸90上之后(并且在实施主定影之后),如图23(a)所示,卷式记录纸90经过加热辊71(环形带73)和加压辊7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N。在该过程中,由于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产生的热,图像接收层90a的温度升高,这导致卷式记录纸***。而且,当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加压时,调色剂图像T(F)嵌入高温图像接收层90a内。同时,卷式记录纸90与环形带73的表面紧密接触(见图23(b))。
随后,根据环形带73的旋转,卷式记录纸90传输到冷却区域C,同时与环形带73紧密接触。此时,由于在冷却区域C的部分区域c1和c3中的周围环境等,记录纸自然冷却。另一方面,在部分区域c1和c3围绕的强制冷却区域c2中,通过散热器77和通风道76内的循环气流的作用,记录纸有效地强制冷却
如上所述,与环形带73的表面保持紧密接触的卷式记录纸90在冷却区域C中充分冷却。然后,如图23(c)所示,在由于剥离辊74使环形带73的曲率改变的区域,即在剥离辊74卷绕区域,由于其自身刚性,卷式记录纸90从环形带73剥离,
在它从环形带73表面剥离时,调色剂图像T(F)嵌入记录纸内(更精确地,图像接收层90a)并冷却。由于记录纸90冷却,同时以这种方式与环形带73的镜面磨光表面紧密接触,在记录纸90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T(F)呈现极高的光滑度,并可获得高光泽度。此时,在刚好经过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N之后的图像接收层90a、与刚好从环形带73的表面剥离之后的图像接收层90a之间的温差约为70℃。
实施例5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5。
图24是图像成形***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卷纸单元(卷纸进给部分)9安装在传统的成像设备的手动进给单元部分。注意到,与实施例4相同的结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记,下面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在图24所示的成像设备中,平行设置四个图像承载部件10。通过接收从曝光装置12照射的照射光,图像承载部件10均具有在其上形成的静电潜象。作为通过显现静电潜象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单元的显影装置13和用于去除残余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16布置在每个图像承载部件10的***。
设置在各图像承载部件10上的是环形带式中间转印带20,它在箭头A的方向上循环和移动,同时与图像承载部件的相应表面接触。相对于箭头A方向位于最上游的位置的转印辊15a、位于最下游位置的转印辊15d、和其他转印辊15b和15c,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0的背面侧上的位置,这些位置对应于各图像承载部件10。张紧辊设置在转印辊15a和转印辊15d的外侧,张紧辊张紧中间转印带20、并对其施压至与对应图像承载部件1接触。
有选择的传输来自存储标准尺寸记录纸30的纸容器3的标准尺寸记录纸30、或者来自卷纸单元9的卷式记录纸90。为了使中间转印辊20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个位置最终转印到记录纸上,该位置位于记录纸和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20之间,相对于箭头A方向在转印辊8的下游设置第二转印辊24,并且用于对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41和42设置在第二转印辊24上方。以这种方式经受第二转印处理的中间转印带20在箭头A方向循环和移动,在中间转印带上残余的调色剂由设置在转印辊24上游的清洁器27清除。
而且,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方的是调色剂箱14,每个调色剂箱存储调色剂,以便沿未图示的路径向显影装置13提供调色剂。上述各装置覆盖有外壳。外壳上部具有弯曲部分61和62,因此,已经最终转印和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纸可叠加。
在上述构造的成像设备中,通过普通的辊式定影装置41和42,在记录纸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F)在记录纸上定影。
卷纸单元9使用具有约20m长、297mm宽和φ120mm最大直径的卷式记录纸90,该卷式记录纸通过对150微米厚度的原纸90b涂覆15微米厚的树脂层90a来获得。此时,通过控制卷纸被切割机切割的时间(见图24),从一个卷纸可获得两种不同尺寸纸张(例如A4;297×210mm,和A3;297×420mm),这样有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需另外提供托盘、利用不同尺寸的记录纸实施成像。注意到,在卷纸单元9中的卷式记录纸90中,图像接收层90a存在于外侧(不象实施例1)。
修改的实例1
图25是用于解释根据修改的实例1的成像设备的横截面示意图。根据修改的实例1,实施例5的辊式定影装置41和42由带定影装置7替换。结果,可实施光泽处理、并采用现有的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
修改的实例2
图26是用于解释根据修改的实例2的成像设备的横截面示意图。根据修改的实例2,带定影装置7增加到实施例5的成像设备中。结果,可实施普通的图像定影和光泽处理,并采用现有的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可移动滑板50的操作可实施光泽处理是否进行的控制。
修改的实例3
图27是用于解释根据修改的实例3的成像设备的横截面示意图。根据修改的实例3,代替实施例5的单一卷纸单元9,多个(三个)卷纸单元9a至9c安装到成像设备中。不同类型(例如沿卷轴向长度不同)的卷式记录纸a至c分别保持在卷纸单元9a至9c中。
试验实例4
利用根据修改的实例1的成像设备实施下列印刷试验。下面描述此时的带定影装置7的设定值。记录纸在定影装置7上的卷绕不会发生,而且可获得高光泽印刷。
加热辊71使用由铝制成的空心辊(直径:44mm,厚度:7mm)作为芯部。加热辊71的弹性层成形为具有JIS-A 40°硬度和3mm厚度,其释放层由具有30微米厚的PFA制成。加压辊72具有与加热辊71相同的结构。对于定影带73,其基材由具有80微米厚的聚酰亚胺制成,硅橡胶以30微米厚度涂覆在基材上作为释放层。定影温度设定为加热辊:125℃/加压辊:125℃(@树脂涂料纸)。作为散热器,使用由铝制成的一种散热器,它是330mm长、50mm高、和100mm宽,而且使用气流速率为0.4m3/min的轴流风扇作为风扇。
试验实例5
除了实施例2中使用的卷纸90,制备其热塑树脂层90a向内卷绕的卷纸,并使之在28℃和85%RH的环境下放置一天一夜,然后实施印刷。当这样利用具有向内卷绕的热塑层90a的记录纸90实施印刷时,在记录纸90上的图像中产生密度降低和密度不均匀。而且,在定影装置7中观察到一些卡纸。
当测量记录纸中包含的水分量(下面称之为:“水分含量”)时,它是9.4%。这样,证实与根据JIS标准(在23℃和50%RH的环境下)的记录纸的水分含量8.0%以及在树脂向外翻卷的情况下获得的水分含量8.2%相比,记录纸的水分含量增加。这样,通过使热塑树脂向外翻卷,可实现一种结构,其中记录纸不容易吸收水分,从而有可能防止与包含水分相关的问题的发生。
如上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效果,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中记录纸的正面和背面不容易错误的设置在另一面。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效果,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中纸托盘的缺少不容易发生。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效果,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它能防止在记录纸中包含水分。

Claims (27)

1、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
用于接收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接收部分;
用于从卷接收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的纸传输部分;
用于将送出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
用于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
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上的定影部分;
用于冷却其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冷却部分;和
用于在记录纸冷却时校正记录纸的卷曲的卷曲校正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冷却部分包括用于使纸保持平展的平展区域,并在平展区域内从其至少一侧表面冷却记录纸;和
卷曲校正部分是用于使传输到平展区域的记录纸保持平展的加压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冷却部分是包括平展区域的散热器;
卷曲校正部分包括多个加压辊,该加压辊可旋转、并将传输到平展区域的记录纸压向平展区域侧;和
对于多个加压辊,布置在记录纸传输方向下游侧的加压辊具有比布置在记录纸传输方向上游侧的加压辊高的旋转速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构成带定影装置;
带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辊;
张紧辊;
可旋转地在加热辊和张紧辊之间被拉伸的环形定影带;
通过环形定影带与加热辊压力接触的加压旋转件;和
从平展区域内侧与平展区域接触的散热器,平展区域沿环形定影带旋转方向布置在加热辊下游侧;
其中,记录纸与在加热辊和加压旋转件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内的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并且在与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的同时被传输和冷却。
5、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
用于接收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接收部分;
用于从卷接收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的纸传输部分;
用于将送出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
用于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
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第一定影部分;
用于通过加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第二定影部分;
用于冷却其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冷却部分;
用于在记录纸冷却时校正记录纸的卷曲的卷曲校正部分;和
用于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的选择部分,在第一模式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仅穿过第一定影部分,在第二模式中,记录纸穿过第一定影部分、第二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中的所有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定影部分、冷却部分、和卷曲校正部分构成带定影装置;
带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辊;
张紧辊;
可旋转地在加热辊和张紧辊之间被拉伸的环形定影带;
通过环形定影带与加热辊压力接触的加压旋转件;和
从平展区域内侧与平展区域接触的散热器,平展区域沿环形定影带旋转方向布置在加热辊下游侧;
其中记录纸与在加热辊和加压旋转件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内的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并且在与环形定影带紧密接触的同时被传输和冷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选择部分基于记录纸的类型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通过切割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来获得记录纸的情况下,选择部分选择第二模式。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冷却部分从记录纸的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侧冷却记录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色剂图像在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外表面上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表面涂覆热塑树脂层;和
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包括:
在原纸的其中一侧或两侧涂覆聚烯烃树脂涂料层形成的基底;和
在基底表面上涂覆的热塑树脂层;以及
调色剂图像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表面涂覆热塑树脂层;
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和
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埋入热塑树脂层内。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表面涂覆热塑树脂层;
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涂有热塑树脂层的表面上;
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埋入热塑树脂层内;且
通过冷却,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热塑树脂层的内侧。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卷曲校正后其上保持有剩余卷曲的记录纸卷曲,以便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向外。
16、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
用于进给记录纸的纸进给部分;和
用于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成形部分,
纸进给部分用作卷纸进给部分,以便进给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纸进给部分包括多个卷纸进给部分;且
多个卷纸进给部分进给在卷轴方向具有不同尺寸的连续的记录纸。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纸进给部分包括:
用于进给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的卷纸进给部分;和
用于进给布置成平展的标准尺寸记录纸的标准尺寸纸进给部分,
连续的记录纸和标准尺寸的记录纸被有选择地进给。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卷纸进给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主体上。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卷纸进给部分包括卷保持部分,该卷保持部分用于可旋转地保持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卷纸进给部分包括:
卷保持部分,该卷保持部分用于可旋转地保持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
卷传输部分,它用于从卷保持部分传输连续的记录纸;和
用于将传输的连续的记录纸切割成所需尺寸的切割部分。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连续记录纸的正面材料与连续记录纸的背面材料不同;和
卷绕成卷形的连续的记录纸和卷保持部分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反向安装禁止部分,用于调节连续的记录纸的安装方向,以便传输连续的记录纸,同时正确地放置连续记录纸的正面和背面。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连续记录纸的至少一侧表面具有树脂层。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连续记录纸卷绕成卷形,其树脂层向外。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连续记录纸的至少一侧表面具有由热塑树脂制成的调色剂接收层。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图像成形部分在连续记录纸的接收层侧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滑定影部分,该平滑定影部分包括定影带,通过使记录纸的树脂层侧与定影带紧密接触、然后冷却记录纸,该平滑定影部分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以便从定影带上剥离记录纸。
CNB2003101131401A 2002-12-24 2003-12-24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18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72886 2002-12-24
JP2002372867 2002-12-24
JP2002372867A JP2004205689A (ja) 2002-12-24 2002-12-2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72886A JP4187522B2 (ja) 2002-12-24 2002-12-2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4311A true CN1514311A (zh) 2004-07-21
CN100371829C CN100371829C (zh) 2008-02-27

Family

ID=32684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314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1829C (zh) 2002-12-24 2003-12-24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6934507B2 (zh)
KR (2) KR100568843B1 (zh)
CN (1) CN100371829C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5954B (zh) * 2005-06-06 2010-07-07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设备
US7941086B2 (en) 2007-01-25 2011-05-10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recording material
CN105824217A (zh) * 2015-01-28 2016-08-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冷却方法
CN105824218A (zh) * 2015-01-28 2016-08-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6483805A (zh) * 2015-08-26 2017-03-0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7037707A (zh) * 2015-09-25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
CN107797414A (zh) * 2016-09-02 2018-03-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9976120A (zh) * 2013-06-03 2019-07-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10058502A (zh) * 2013-06-26 2019-07-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86147B2 (en) * 2003-11-05 2007-10-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5255296A (ja) * 2004-03-10 2005-09-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6016555A1 (ja) * 2004-08-10 2006-02-16 Kimoto Co., Ltd. 光学機器用遮光部材
JP4815890B2 (ja) 2005-06-20 2011-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1025A (ja) * 2005-07-29 2007-02-15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6262A (ja) * 2005-11-04 2007-05-24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6820A (ja) * 2006-11-07 2008-05-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267651A1 (en) * 2007-04-30 2008-10-30 Gruszczynski David W Electrostatic printer roller cooling device
US7831191B2 (en) * 2008-02-01 2010-11-09 Xerox Corporation Print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0078665A (ja) * 2008-09-24 2010-04-08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材冷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19780B2 (ja) * 2008-12-19 201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
JP4781424B2 (ja) 2008-12-19 2011-09-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
JP5177683B2 (ja) * 2009-03-12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機
JP5321295B2 (ja) * 2009-07-02 2013-10-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40218B2 (ja) * 2010-04-22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US8725026B2 (en) 2011-06-10 2014-05-13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5539929B2 (ja) * 2011-07-21 2014-07-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長尺シートの印刷が可能な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172B2 (ja) * 2011-10-21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切断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US8864394B2 (en) * 2011-12-22 2014-10-21 Hewlett-Packard Industrial Printing Ltd. Printer substrate edge trimming
KR20140131548A (ko) * 2012-02-28 2014-11-13 미쓰비시 세이시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 사진 기록 재료
JP6107740B2 (ja) * 2014-05-02 2017-04-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56211B2 (ja) * 2014-06-10 2018-0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10054B1 (ja) * 2014-06-20 2015-04-30 グラフ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ベルプリンタ
US9975364B2 (en) 2016-07-12 2018-05-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termining deformations of slices of an image
JP2018122984A (ja) * 2017-02-02 2018-08-09 株式会社東芝 給紙装置
JP7493355B2 (ja) * 2020-03-06 2024-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4097A (en) * 1974-02-01 1975-10-21 Eastman Kodak Co Sheet guide and cooling apparatus
JPS5918960A (ja) * 1982-07-23 1984-01-31 Fuji Xerox Co Ltd ロ−ル紙給紙型電子複写機
JPS6050525A (ja) * 1983-08-30 1985-03-20 Fuji Xerox Co Ltd 原稿移動型複写機
JPS60192668A (ja) * 1984-03-14 1985-10-01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4849824A (en) * 1986-05-06 1989-07-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enabl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multiple rolls of recording sheet
JPH0266046A (ja) * 1988-08-31 1990-03-06 Murata Mach Ltd 用紙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546911B2 (ja) * 1990-05-15 1996-10-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シート搬送制御方法
JPH04299369A (ja) * 1991-03-28 1992-10-22 Ricoh Co Ltd 記録シート冷却装置
US5372984A (en) * 1991-06-12 1994-12-13 New Oji Paper Co., Ltd. Thermosensitive recording material
JP3145464B2 (ja) 1991-09-30 2001-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カール装置
JP3155804B2 (ja) 1992-01-31 2001-04-16 コニカ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H05244337A (ja) * 1992-02-26 1993-09-21 Ricoh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2934096B2 (ja) * 1992-05-14 1999-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H0640627A (ja) * 1992-07-22 1994-02-15 New Oji Paper Co Ltd カール矯正装置
JPH08227190A (ja) * 1994-11-25 1996-09-03 Xerox Corp 文書複写機
JPH09171311A (ja) * 1995-12-18 1997-06-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164203A (en) * 1996-05-10 2000-12-26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Printer
JP3791048B2 (ja) * 1996-06-07 2006-06-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紙送り装置
JP3597001B2 (ja) * 1996-12-26 2004-1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機構及び電子画像形成装置
DE69822667T2 (de) * 1997-01-13 2005-01-05 Canon Finetech Inc., Mitsukaido Papierrolleneinheit und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JPH10213984A (ja) 1997-01-30 1998-08-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EP1013456B1 (en) * 1997-01-31 2006-03-15 Canon Finetech Inc. Image forming device
JPH11231439A (ja) * 1998-02-17 1999-08-27 Noritsu Koki Co Ltd 印画紙露光方法とその方法を用いた光デジタルプリンター
JPH11322141A (ja) * 1998-05-15 1999-11-24 Copyer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ロール記録媒体
US6094560A (en) * 1999-08-04 2000-07-25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including a post-fusing substrate moisturizing and decurling device
JP2001083834A (ja) * 1999-09-09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で使用する定着装置
JP2001278520A (ja) * 2000-03-31 2001-10-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高分子シート体の変形修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US6592217B2 (en) * 2001-03-16 2003-07-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4300946B2 (ja) * 2002-09-24 2009-07-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定着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32536A (ja) * 2003-10-29 2005-05-26 Funai Electric Co Ltd 記録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5954B (zh) * 2005-06-06 2010-07-07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设备
US7941086B2 (en) 2007-01-25 2011-05-10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recording material
CN101231502B (zh) * 2007-01-25 2012-01-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冷却记录材料的方法
CN109976120A (zh) * 2013-06-03 2019-07-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10058502A (zh) * 2013-06-26 2019-07-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824217A (zh) * 2015-01-28 2016-08-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冷却方法
CN105824218B (zh) * 2015-01-28 2018-10-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5824218A (zh) * 2015-01-28 2016-08-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5824217B (zh) * 2015-01-28 2019-08-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冷却方法
CN106483805A (zh) * 2015-08-26 2017-03-0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7037707A (zh) * 2015-09-25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
CN107037707B (zh) * 2015-09-25 2020-03-2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
CN107797414A (zh) * 2016-09-02 2018-03-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7797414B (zh) * 2016-09-02 2022-04-05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131406A1 (en) 2004-07-08
KR20040058035A (ko) 2004-07-03
KR100568843B1 (ko) 2006-04-10
US7139522B2 (en) 2006-11-21
CN100371829C (zh) 2008-02-27
KR20050118657A (ko) 2005-12-19
US6934507B2 (en) 2005-08-23
US20050276642A1 (en) 2005-12-15
KR100568848B1 (ko) 2006-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14311A (zh) 成像设备
CN12872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7832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4212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038472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92472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US7884840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 and fixing image with one process
CN1239966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6772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388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US6850727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standard and gloss fixing devices
CN1716126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0103847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3501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4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58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43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10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54974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9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7718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5173361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834798A (zh) 用于制造图像记录体的方法及装置
JP20071614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