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032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032B
TWI633032B TW105142793A TW105142793A TWI633032B TW I633032 B TWI633032 B TW I633032B TW 105142793 A TW105142793 A TW 105142793A TW 105142793 A TW105142793 A TW 105142793A TW I633032 B TWI633032 B TW I6330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frame
vehicle
disposed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2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6472A (zh
Inventor
菊地拓史
斎藤悠介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6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0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中,關於燃料箱,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且小於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燃料箱之下緣配置於較汽缸頭蓋之下端、左底部框架部、及右底部框架部更靠上方。燃料箱之前部安裝於下框架部。燃料箱之後部沿車寬方向,於較左底部框架及右底部框架更靠近車輛中心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日本專利特開平2-88382號之機車之車體框架(7)具有頭管(7a)、下管(7b)、及左右一對底部框架(7c、7c)。下管(7b)自頭管(7a)向下方延伸。底部框架(7c、7c)自下管(7b)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外側且後方延伸。 又,車體框架(7)具有左右一對中部框架(7d、7d)、及左右一對後框架(7e、7e)。中部框架(7d、7d)自底部框架(7c、7c)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後框架(7e、7e)自中部框架(7d、7d)向後方延伸。 又,日本專利特開平2-88382號之機車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6)、及儲物箱(21)。儲物箱(21)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且支持於車體框架(7)。儲物箱(21)之前部支持於副框架(7i)。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將腳置放於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左踏板(9a)及右踏板(9a)。 沿車寬方向,於左踏板(9a)與右踏板(9a)之間配置有通道部(外殼9)。通道部(9)係以向上方突出之方式形成。通道部(9)配置於較座部(6)靠下方。通道部(9)配置得較低,因此騎乘者之腳易於跨越通道部(9)。因此,上下車便利性較佳。 燃料箱(4)配置於通道部(9)。於通道部(9)內之空間,配置有燃料箱(4)。燃料箱(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即,燃料箱(4)形成為寬幅之形狀。 燃料箱(4)之前部藉由箱固定金屬零件(8、8)而固定於左右之底部框架(7c、7c)。燃料箱(4)之後部藉由箱固定金屬零件(8、8)而固定於左右之底部框架(7c、7c)。燃料箱(4)藉由安裝於沿車寬方向隔開較大間隔而配置之左右之底部框架7c、7c,而被牢固支持。於燃料箱(4)之後方且儲物箱21之下方配置有引擎單元(5)。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4)與汽缸頭蓋重疊。
於日本專利特開平2-88382號之機車中,於左踏板(9a)與右踏板(9a)之間配置有通道部(9),於該通道部(9)配置有燃料箱(4)。因此,左踏板(9a)及右踏板(9a)之車寬方向上之尺寸會相對較小。若左踏板(9a)及右踏板(9a)之車寬方向上之尺寸較小,則騎乘者之腳難以置放,因此存在騎乘者之舒適性受到損害之問題。 又,於燃料箱(4)之後方近接地配置有引擎。引擎具有汽缸、及與汽缸分開形成之汽缸頭蓋。於進行維修時,汽缸頭蓋需自汽缸卸除。但因燃料箱之阻礙,故汽缸頭蓋難以卸除,因此存在維修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於跨坐型車輛中,既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亦使左右之置腳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大,從而提高騎乘者之舒適性,並且提高維修性。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包含頭管部、下框架部、左側框架、右側框架、連結框架、座部、收納部、左置腳部、右置腳部、通道部、燃料箱、及引擎。 下框架部自頭管部向下方延伸。左側框架包含左底部框架部及左後框架部。左底部框架部自下框架部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左側方且後方延伸。左後框架部自左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右側框架包含右底部框架部及右後框架部。右底部框架部自下框架部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右側方且後方延伸。右後框架部自右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連結框架將左側框架與右側框架連結。座部支持於左後框架部及右後框架部。座部係供騎乘者乘坐。收納部配置於座部之下方。左置腳部配置於較座部靠下方,且支持於左底部框架部。左置腳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座部靠前方。右置腳部配置於較座部靠下方,且支持於右底部框架部。右置腳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座部靠前方。 通道部沿車寬方向,配置於左置腳部與右置腳部之間,且向上方突出。燃料箱配置於通道部。引擎包含汽缸及汽缸頭蓋。汽缸頭蓋配置於汽缸之前方,且與汽缸分開形成。引擎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燃料箱之後方且收納部之下方。 通道部之上緣之下端配置於較座部靠前方且較座部之上緣靠下方。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與汽缸頭蓋重疊。連結框架於較汽缸頭蓋之至少一部分靠後方之位置,連結於左側框架及右側框架。連結框架之上端配置於較汽缸頭蓋靠上方。 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燃料箱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且小於燃料箱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燃料箱之下緣配置於較汽缸頭蓋之下端、左底部框架部、及右底部框架部靠上方。燃料箱之前部安裝於下框架部。燃料箱之後部沿車寬方向,於較左底部框架及右底部框架更靠近車輛中心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 發明人首先想到擴大左右之置腳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但若使左右之置腳部越往車寬方向之外側方越大,則車輛大型化。其結果,有對傾角造成影響之虞。 因此,發明人想到:在配置於通道部之燃料箱之尺寸上尋找方法,藉此使左右之置腳部於車寬方向之內側方較大。即,發明人想到:藉由縮小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既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亦可擴大左右之置腳部之尺寸。又,發明人想到:藉由縮小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汽缸頭蓋周圍之車寬方向上之空間會變大,因此汽缸頭蓋之卸除性變佳,維修性提高。 但關於汽缸頭蓋之卸除性,已知尚有改善之餘地。藉由縮小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汽缸頭蓋周圍之車寬方向上之空間會變大,從而自車寬方向對汽缸頭蓋之接近性提高。但為了提高騎乘者之舒適性,要求使左右之置腳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相互以相同程度擴大。因此,於車寬方向上,燃料箱與汽缸頭蓋會重疊。其結果,得知汽缸頭蓋之卸除性並不會以想像之程度提高。 為了提高汽缸頭蓋之卸除性,可考慮於車輛前後方向上,擴大燃料箱與汽缸頭蓋之間之空間。但於為了擴大左右之置腳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而縮小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時,為了確保燃料箱之容量,難以縮小燃料箱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因此,發明人想到:如專利文獻1之機車般,使燃料箱相對於汽缸頭蓋向下方偏移。專利文獻1之燃料箱(4)之上緣位於較汽缸頭蓋之上端靠下方。想到:藉此,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與汽缸頭蓋重疊之範圍於車輛上下方向上變小,從而維修性提高。但已知於該方法中維修性不會提高。於汽缸之上方,配置有連結於左右之側框架之連結框架、或收納部。已知該等會妨礙對汽缸頭蓋之接近(access),因此維修性不會提高。 因此,發明人研究了使燃料箱相對於汽缸頭蓋向上方偏移。發明人再次遇到了問題。為了使燃料箱向上方移動,需將用以自下方支持燃料箱之支持部自底部框架向上方延長。於該情形時,有如下之虞:即便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與汽缸頭蓋重疊之範圍於車輛上下方向上變小,用以自下方支持燃料箱之支持部亦會妨礙對汽缸頭蓋之接近。 發明人進行了銳意研究。最初研究使燃料箱相對於汽缸頭蓋向下方偏移之理由係希望易於牢固地支持燃料箱。專利文獻1之寬幅之燃料箱係燃料箱之四角牢固地固定於底部框架。 發明人轉變了思路。於如專利文獻1般,燃料箱為寬幅之情形時,為了牢固地支持燃料箱,需加寬左右之支持部之間隔。即,利用自下框架向車寬方向之左右擴展而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之底部框架進行支持,藉此可牢固地支持寬幅之燃料箱。但發明人發現:於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小之情形時,無需利用左右之底部框架進行支持。 即,發明人想到:即便將燃料箱之前部固定於下框架部,由於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小,所以亦可確保燃料箱之支持性。又,發明人想到:即便將燃料箱之後部固定於連結框架,但由於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小,所以亦可確保燃料箱之支持性。因此,藉由將燃料箱之前部固定於下框架部,將燃料箱之後部固定於連結框架,可使燃料箱相對於汽缸頭蓋向上方偏移而配置,並且可確保燃料箱之支持性。又,可不使用如上所述之、用以藉由底部框架支持燃料箱之支持部而支持燃料箱。因此,可抑制燃料箱之支持部妨礙對汽缸頭蓋之接近。 此外,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燃料箱相對於汽缸頭蓋向上方偏移而配置,隨此,燃料箱之下緣配置於較左右之底部框架靠上方。藉此,亦可抑制於車寬方向上突出之左右之底部框架所導致之對汽缸頭蓋之接近性之降低。 再者,若燃料箱係相對於汽缸頭蓋向上方偏移而配置,則通道部之上緣之下端之位置變高,從而令人擔心上下車便利性降低。但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係以與汽缸頭蓋重疊之方式配置。因此,與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整體以不與汽缸頭蓋重疊之方式配置於較汽缸頭蓋靠上方之情形時相比,可較低地配置通道部之上緣。藉此,可抑制上下車便利性之降低。 如上所述,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既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亦可藉由使左右之置腳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變大,而提高騎乘者之舒適性。又,既可確保燃料箱之支持性,亦可藉由使汽缸頭蓋之裝卸變得容易,而提高維修性。 下框架部亦可向下方且後方延伸。燃料箱之前端亦可配置於較下框架部之後端靠前方。於該情形時,藉由擴大燃料箱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較大。又,於向下方且後方延伸之下框架部安裝有燃料箱之前部,因此燃料箱之位置變高,藉此易於擴大燃料箱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燃料箱亦可包含安裝於下框架部之前安裝部、及安裝於連結框架之後安裝部。前安裝部與後安裝部亦可沿車輛上下方向,位於燃料箱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於該情形時,可簡便地支持與車寬方向相比車輛上下方向上更為細長之燃料箱。 燃料箱亦可包含貯存燃料之燃料箱本體部、及配置於燃料箱本體部之周圍之凸緣部。凸緣部亦可於較燃料箱本體部之前端靠前方之位置安裝於下框架部,且於較燃料箱本體部之後端靠後方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於該情形時,亦可不於燃料箱本體部之側方設置安裝部。因此,可縮小凸緣部中位於燃料箱本體部之側方之部分。藉此,可使通道部於車寬方向上較小,可使位於通道部之左右之用以擱腳之空間較大。 於側視車輛時,凸緣部亦可位於較汽缸之軸線之延長線靠上方。於該情形時,可抑制於沿汽缸之軸線方向卸除汽缸頭蓋時燃料箱之凸緣部造成干涉。藉此,可提高維修性。 燃料箱本體部亦可包含位於凸緣部之上方之上箱部、及位於凸緣部之下方之下箱部。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箱部之尺寸亦可小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下箱部之尺寸。於該情形時,與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箱部之尺寸大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下箱部之尺寸之情形時相比,可增高凸緣部之位置。因此,可使凸緣部自汽缸頭蓋離開較遠而配置。藉此,可提高維修性。 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箱部之後表面之尺寸亦可小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下箱部之後表面之尺寸。於該情形時,可使凸緣部自汽缸頭蓋離開較遠而配置在配置於靠近汽缸頭蓋之位置之燃料箱之後表面。藉此,可提高維修性。 凸緣部亦可位於較汽缸頭蓋靠上方。 燃料箱之前部亦可於較燃料箱本體部之左右之外端靠內側方之位置安裝於下框架部。 燃料箱之前部亦可於較汽缸頭蓋靠上方之位置安裝於下框架部。 引擎亦可於汽缸之軸線之下方之位置懸架於左側框架與右側框架。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配置於燃料箱之上方之連結構件。連結構件之前部亦可連接於下框架部。連結構件之後部亦可連接於連結框架。於該情形時,可藉由連結構件而提高車輛之剛性。又,與連結構件配置於燃料箱之下方之情形時相比,可抑制連結構件對引擎之維修用之空間產生干涉。藉此,可提高維修性。 於俯視車輛時,就車寬方向而言連結構件亦可小於燃料箱。於該情形時,因連結構件之寬度較小,故可抑制通道部之寬度變大。藉此,可確保用以供騎乘者擱腳之空間較大。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安裝於燃料箱之底面之燃料泵。於側視車輛時,燃料泵亦可位於較車輛前後方向上之燃料箱之底面之中央部靠前方。於該情形時,可使燃料泵遠離引擎而配置,故而可降低對燃料泵之熱影響。又,可抑制燃料泵對頭蓋之前方之維修用之空間產生干涉,故而可提高維修性。 於前視車輛時,汽缸頭蓋中不與燃料箱重疊之部分之面積亦可大於汽缸頭蓋中與燃料箱重疊之部分之面積。於該情形時,可確保汽缸頭蓋之前方之維修用之空間更大。 燃料箱亦可包含配置於通道部之上表面之供油用之注入部。於該情形時,藉由將燃料箱配置於較高位置,可確保汽缸頭蓋之前方之維修用之空間較大,並且與燃料箱配置於較低位置之情形時相比,可使注入部之長度較短。 引擎亦可進而包含第1固定構件及第2固定構件。第1固定構件亦可將汽缸頭蓋固定於汽缸。第2固定構件亦可配置於較第1固定構件靠下方,將汽缸頭蓋固定於汽缸。燃料箱之下端部亦可位於較第2固定構件靠上方。 收納部之前部亦可支持於連結框架。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係指自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又,前後方向不僅表示與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亦包括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於前後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前後方向中。 同樣地,上下方向包括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於上下方向之方向包含於上下方向中。 進而,左右方向包括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於左右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左右方向中。 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前輪3、座部4、後輪5、動力單元6、轉向裝置7、及車體外殼8。再者,於圖1中,用二點鏈線表示車體外殼8及座部4。 圖2及圖3係車體框架2之立體圖。圖4係車體框架2之側視圖。圖5係車體框架2之俯視圖。圖6係車體框架2之前視圖。再者,於圖4及圖6中,與車體框架2一併圖示有下述燃料箱35等之構成之一部分。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部11、下框架部12、左側框架13L、右側框架13R、連結構件14、及連結框架20。下框架部12自頭管部11向下方且後方延伸。於頭管部11與下框架部12安裝有角撐部15。角撐部15係跨及頭管部11與下框架部12而設置。 左側框架13L包含左底部框架部16及左後框架部18。左底部框架部16配置於較頭管部11靠左方。左底部框架部16連接於下框架部12之下部。左底部框架部16自下框架部12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左側方且後方延伸。 左後框架部18配置於較頭管部11靠左方。左後框架部18連接於左底部框架部16之後部。左後框架部18自左底部框架部16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右側框架13R包含右底部框架部17及右後框架部19。右底部框架部17配置於較頭管部11靠右方。右底部框架部17連接於下框架部12之下部。右底部框架部17自下框架部12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右側方且後方延伸。 右後框架部19配置於較頭管部11靠右方。右後框架部19連接於右底部框架部17之後部。右後框架部19自右底部框架部17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如圖5所示,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藉由第1橫樑部21而連結。第1橫樑部21沿車寬方向延伸。於第1橫樑部21,經由連桿構件22而安裝有動力單元6。 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藉由第2橫樑部23而連結。第2橫樑部23沿車寬方向延伸。第2橫樑部23配置於較第1橫樑部21靠前方。左後框架部18之後部與右後框架部19之後部藉由橫向構件24而連結。 連結框架20將左側框架13L與右側框架13R連結。詳細而言,連結框架20將左後框架部18與右後框架部19連接。如圖5所示,於俯視車輛時,連結框架20之至少一部分與第1橫樑部21重疊。連結框架20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底部框架部16、17之上方。 連結框架20包含左支持部201、右支持部202、及中央部203。左支持部201連接於左後框架部18。如圖4所示,於側視車輛時,左支持部201自左後框架部18向前斜上方延伸。右支持部202連接於右後框架部19。於側視車輛時,右支持部202自右後框架部19向前斜上方延伸。 如圖5所示,中央部203將左支持部201與右支持部202連結。於俯視車輛時,中央部203沿車寬方向延伸。於俯視車輛時,左支持部201自左後框架部18向前方且內側方延伸。於俯視車輛時,右支持部202自右後框架部19向前方且內側方延伸。 再者,所謂內側方係指沿車寬方向,向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1靠近之方向。又,所謂外側方係指沿車寬方向,遠離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1之方向。 連結構件14於較底部框架部16、17靠上方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連結構件14將下框架部12與連結框架20連結。如圖4所示,於側視車輛時,連結構件14係沿車輛前後方向傾斜而配置。連結構件14向前方且上方傾斜。 連結構件14之前部於較角撐部15之下端部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部12。連結構件14之後部連接於連結框架20。詳細而言,如圖5所示,連結構件14之後部連接於連結框架20之中央部203。 如圖1所示,座部4支持於車體框架2。座部4係供騎乘者乘坐。座部4支持於左右之側框架13L、13R。詳細而言,座部4之前部經由收納部10而支持於左右之側框架13L、13R。座部4之後部經由橫向構件24而支持於左右之側框架13L、13R。再者,座部4之支持構造並不限於上述者,亦可加以變更。例如,座部4亦可直接支持於左右之側框架13L、13R。或者,座部4亦可經由未圖示之撐桿而間接支持於左右之側框架13L、13R。座部4配置於左右之後框架部18、19之上方。座部4支持於左右之後框架部18、19。 於座部4之下方,配置有收納部10。收納部10之前部支持於連結框架20。收納部10具有可供頭盔或手套等騎乘者之隨身物品存入及取出之收納空間。如圖4所示,於連結框架20,安裝有支持托架37。收納部10安裝於支持托架37。收納部10經由支持托架37而支持於連結框架20。 動力單元6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動力單元6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6可旋轉地支持後輪5。動力單元6包含引擎25及變速箱26。 引擎25包含曲軸箱250、汽缸251、及汽缸頭蓋252。曲軸箱250配置於後輪5之前方。汽缸251配置於曲軸箱250之前方。於側視車輛時,汽缸251位於連結框架20之下方。如圖4所示,汽缸251之軸線Ax1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汽缸251之軸線Ax1相對於水平方向之角度小於45度。 汽缸頭蓋252配置於汽缸251之前方。汽缸頭蓋252係與汽缸251分開形成。汽缸頭蓋252可裝卸地安裝於汽缸251。上述連結框架20於較汽缸頭蓋252之至少一部分靠後方之位置,連結於左側框架13L及右側框架13R。連結框架20之上端配置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 如圖6所示,引擎25包含第1左固定構件41、第1右固定構件42、第2左固定構件43、及第2右固定構件44。第1左固定構件41、第1右固定構件42、第2左固定構件43、第2右固定構件44例如為螺栓。但第1左固定構件41、第1右固定構件42、第2左固定構件43、第2右固定構件44亦可為螺栓以外之構件。汽缸頭蓋252藉由第1左固定構件41、第1右固定構件42、第2左固定構件43、及第2右固定構件44,而固定於汽缸251。 第1左固定構件41及第2左固定構件43配置於較汽缸251之軸線Ax1靠左方。第2左固定構件43配置於較第1左固定構件41靠下方。第1右固定構件42及第2右固定構件44配置於較汽缸251之軸線Ax1靠右方。第2右固定構件44配置於較第1右固定構件42靠下方。 藉由將第1左固定構件41、第1右固定構件42、第2左固定構件43、及第2右固定構件44自引擎25卸除,便可將汽缸頭蓋252卸除,從而進行維修。例如,藉由將汽缸頭蓋252卸除,便可進行汽缸251內之閥間隙之調整。 引擎25之一部分配置於燃料箱35之後方且收納部10之下方。引擎25經由上述連桿構件22及第1橫樑部21,而懸架於左側框架13L與右側框架13R。如圖1所示,連桿構件22於較汽缸251靠下方之位置連結於引擎25。因此,引擎25於較汽缸251靠下方之位置懸架於左側框架13L與右側框架13R。 轉向裝置7包含轉向軸27、把手構件28、及懸架29。轉向軸27***至頭管部11。轉向軸27可左右旋動地支持於頭管部11。轉向軸27之下部連接於懸架29。 懸架29可旋轉地支持前輪3。於前輪3之上方,配置有前擋泥板30。轉向軸27之上部連結於把手構件28。把手構件28由騎乘者操作以使前輪3旋動。 車體外殼8包含後外殼31、底部外殼32、通道部33、及前外殼34。後外殼31覆蓋左右之後框架部18、19之周圍。後外殼31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前外殼34配置於座部4之前方。前外殼34覆蓋頭管部11之周圍。前外殼34覆蓋下框架部12之周圍。於前外殼34,安裝有頭燈36。 底部外殼32配置於前外殼34與後外殼31之間。底部外殼32覆蓋底部框架部16、17之周圍。圖7係圖1之VII-VII剖視圖。如圖7所示,底部外殼32之上表面包含左置腳部321及右置腳部322。左置腳部321及右置腳部322配置於較座部4靠下方。 如圖1所示,左置腳部321之至少一部分係沿車輛前後方向,位於頭管部11之後端與座部4之前端之間。左置腳部321配置於較頭管部11靠左方。左置腳部32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座部4靠前方,且支持於左底部框架部16。左置腳部321配置於較連結構件14靠下方。 右置腳部322係與左置腳部321大致左右對稱地配置。因此,右置腳部322之至少一部分係沿前後方向,位於頭管部11之後端與座部4之前端之間。右置腳部322配置於較頭管部11靠右方。右置腳部32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座部4靠前方,且支持於右底部框架部17。右置腳部322配置於較連結構件14靠下方。 詳細而言,如圖7所示,於第2橫樑部23安裝有左托架231及右托架232。左置腳部321藉由螺栓56而安裝於左托架231。左置腳部321支持於左托架231。即,左置腳部321經由左托架231及第2橫樑部23而支持於左底部框架部16。右置腳部322藉由螺栓55而安裝於右托架232。右置腳部322支持於右托架232。即,右置腳部322經由右托架232及第2橫樑部23而支持於右底部框架部17。 再者,左置腳部321既可直接支持於左底部框架部16,亦可經由托架等而間接支持於左底部框架部16。同樣地,右置腳部322既可直接支持於右底部框架部17,亦可經由托架等而間接支持於右底部框架部17。 通道部33沿車寬方向配置於左置腳部321與右置腳部322之間。通道部33自左置腳部321及右置腳部322向上方突出 通道部33沿車輛前後方向配置於前外殼34與後外殼31之間。通道部33具有向上方呈凸狀突出之截面形狀。通道部33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通道部33之上緣之下端配置於較座部4靠前方且較座部4之上緣靠下方。 於通道部33內,配置有連結構件14及燃料箱35。於通道部33內,連結構件14係配置於燃料箱35之上方。以下,對燃料箱35進行詳細說明。 圖8係燃料箱35之側視圖。圖9係燃料箱35之俯視圖。圖10係燃料箱35之前視圖。如圖8所示,燃料箱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小於燃料箱35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L。如圖9所示,燃料箱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小於燃料箱35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L。如圖10所示,燃料箱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小於燃料箱35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H。再者,此處所謂之燃料箱35之尺寸係指下述燃料箱本體部45之尺寸。 圖11表示如圖8中XI-XI所示,燃料箱35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間部之截面。圖12係如圖8中XII-XII所示,燃料箱35之前端與中間部之間之燃料箱35之前部之剖視圖。圖13係如圖8中XIII-XIII所示,燃料箱35之後端與中間部之間之燃料箱35之後部之剖視圖。 如圖11所示,燃料箱35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間部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H1大於車寬方向之尺寸W1之縱長形狀。如圖12所示,燃料箱35之前部與中間部同樣地,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H2大於車寬方向之尺寸W2之縱長形狀。如圖13所示,燃料箱35之後部與中間部及前部同樣地,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H3大於車寬方向之尺寸W3之縱長形狀。 燃料箱35為金屬板製。但燃料箱35亦可為樹脂製。燃料箱35包含燃料箱本體部45及凸緣部46。燃料箱本體部45具有貯存燃料之內部空間。凸緣部46配置於燃料箱本體部45之周圍。凸緣部46自燃料箱本體部45於水平方向上突出。 燃料箱本體部45包含位於凸緣部46之上方之上箱部451、及位於凸緣部46之下方之下箱部452。上箱部451與下箱部452於凸緣部46相互接合。如圖8所示,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箱部451之尺寸Ha小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下箱部452之尺寸Hb。 如圖4所示,於側視車輛時,凸緣部46位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於側視車輛時,凸緣部46位於汽缸251之軸線Ax1之延長線之上方,於側視車輛時,凸緣部46沿水平方向延伸。 燃料箱35包含供油用之注入部47。注入部47自燃料箱本體部45向上方突出。圖14係表示燃料箱35及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之俯視圖。如圖14所示,注入部47通過設置於連結構件14之開口141,沿上下方向延伸。注入部47配置於通道部33之上表面。 燃料箱35之前部安裝於下框架部12。燃料箱35之後部安裝於連結框架20。如圖14所示,燃料箱35之前部沿車寬方向,於較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更靠近車輛中心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20。又,燃料箱35之後部沿車寬方向,於較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更靠近車輛中心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20。 如圖8所示,燃料箱35包含前安裝部48及後安裝部49。前安裝部48及後安裝部49設置於凸緣部46。前安裝部48安裝於下框架部12。如圖9所示,前安裝部48具有供螺栓穿通之孔481、482。前安裝部48藉由螺栓而固定於下框架部12。詳細而言,前安裝部48固定於如圖10所示設置於下框架部12之前托架51。 後安裝部49安裝於連結框架20。如圖9所示,後安裝部49具有供螺栓穿通之孔491、492。後安裝部49藉由螺栓而安裝於連結框架20。詳細而言,後安裝部49安裝於如圖10所示設置於連結框架20之後托架52。 前安裝部48及後安裝部49沿車輛上下方向,位於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上端與下端之間。前安裝部48及後安裝部49沿車輛上下方向,位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上端與下端之中間靠上方。 前安裝部48位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前端靠前方。因此,燃料箱35之前部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前端靠前方之位置安裝於下框架部12。前安裝部48位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左右之外端靠內側方。因此,燃料箱35之前部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左右之外端靠內側方之位置安裝於下框架部12。前安裝部48位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因此,燃料箱35之前部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之位置安裝於下框架部12。 後安裝部49位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後端靠後方。因此,燃料箱35之後部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後端靠後方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20。後安裝部49位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左右之外端靠內側方。因此,燃料箱35之後部於較燃料箱本體部45之左右之外端靠內側方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20。後安裝部49位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因此,燃料箱35之後部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之位置安裝於連結框架20。 後安裝部49配置於與前安裝部48相同之高度。但後安裝部49亦可配置於與前安裝部48不同之高度。 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上緣位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上端靠上方。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配置於較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靠上方。燃料箱35並未由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自下方支持。即,於燃料箱35之下方,並未配置用以支持燃料箱35之構件。燃料箱35係與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之間隔開空間,而配置於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之上方。 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位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下端靠上方。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位於較左右之置腳部321、322靠上方。詳細而言,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整體位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下端靠上方。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整體位於較左右之置腳部321、322靠上方。 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位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上端靠下方。詳細而言,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整體位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上端靠下方。燃料箱本體部45之前端配置於較下框架部12之後端靠前方。燃料箱本體部45之後端配置於較汽缸頭蓋252之前端靠前方。 於燃料箱35之底面,安裝有燃料泵53。於側視車輛時,燃料泵53位於較車輛前後方向上之燃料箱35之底面之中央部靠前方。燃料泵53配置於較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靠上方。藉此,易於裝卸燃料泵53。 如圖6所示,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35之至少一部分與汽缸頭蓋252重疊。於前視車輛時,汽缸頭蓋252中不與燃料箱35重疊之部分之面積大於汽缸頭蓋252中與燃料箱35重疊之部分之面積。 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下緣之至少一部分與汽缸頭蓋252重疊。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本體部45之上緣位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不與汽缸頭蓋252重疊。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下箱部452之一部分與汽缸頭蓋252重疊。於前視車輛時,上箱部451整體位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不與汽缸頭蓋252重疊。於前視車輛時,凸緣部46整體位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不與汽缸頭蓋252重疊。 燃料箱35之下端部位於較第1左固定構件41及第1右固定構件42靠下方。燃料箱35之下端部位於較第2左固定構件43及第2右固定構件44靠上方。 於前視車輛時,第1左固定構件41及第1右固定構件42中至少一者與燃料箱35重疊。於前視車輛時,第1左固定構件41及第1右固定構件42中一者與燃料箱35重疊,而另一者位於燃料箱35之側方,不與燃料箱35重疊。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前視車輛時,第1右固定構件42與燃料箱35重疊,而第1左固定構件41位於燃料箱35之側方,不與燃料箱35重疊。 燃料箱35係沿第1左固定構件41及第1右固定構件42之軸線方向,相對於汽缸頭蓋252隔開空間而配置。於前視車輛時,第2左固定構件43及第2右固定構件44位於較燃料箱35靠下方,不與燃料箱35重疊。 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箱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小於燃料箱35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H,且小於燃料箱35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L。因此,可使左右之置腳部321、322越往車寬方向之內側方越大。藉此,既可抑制左右之置腳部321、322越往車寬方向之外側方越大,亦可確保左右之置腳部321、322之寬度尺寸較大。藉此,既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亦可使左右之置腳部321、322之尺寸較大。 燃料箱35之下緣配置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下端、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靠上方。又,燃料箱35之前部安裝於下框架部12,燃料箱35之後部安裝於連結框架20。藉此,無需用以自下方支持燃料箱35之支持部,故而可於燃料箱35之下方確保用以接近汽缸頭蓋252之較大空間。又,可抑制左右之底部框架部16、17成為接近汽缸頭蓋252之阻礙。因此,可通過位於燃料箱35之下方且左右之底部框架部16、17之上方之空間而容易地接近汽缸頭蓋252。藉此,可提高引擎25之維修性。 又,與燃料箱35之下緣配置於較汽缸頭蓋252之下端、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靠下方之情形時相比,燃料箱35之形狀不受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之間隔之制約。藉此,可充分確保燃料箱35之容量。又,可抑制注入部47變長,因此可抑制成本之增大。 又,如上所述,燃料箱35為於寬度方向上小型化之形狀。因此,燃料箱35支持於下框架部12及連結框架20,藉此,即便於較左底部框架部16及右底部框架部17更靠近車輛中心之位置進行支持,亦可牢固地支持燃料箱35。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燃料箱35配置於通道部33內相對較高之位置,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35之一部分係以與汽缸頭蓋252重疊之方式配置。因此,與燃料箱35整體配置於較汽缸頭蓋252靠上方之情形時相比,可降低通道部33之上緣之位置。藉此,可抑制上下車便利性之降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因燃料箱35之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小,故確保了左右之置腳部321、322之寬度尺寸較大,並且因燃料箱35之上下向之尺寸較大,故確保了燃料箱35之容量較大。而且,因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35之一部分與汽缸頭蓋252重疊,故即便燃料箱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變大,亦可抑制燃料箱35之上緣之位置變得過高。藉此,可抑制通道部33之高度變得過高,從而使通道部33易於跨越。 如上所述,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1中,既可確保燃料箱35之容量,亦可藉由使左右之置腳部321、322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變大而提高騎乘者之舒適性。又,既可確保燃料箱35之支持性,亦可藉由使汽缸頭蓋252易於裝卸而提高維修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實施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1之前輪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或者,跨坐型車輛1之後輪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2之構造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造,亦可加以變更。例如,連結框架20並不限於連接於左右之後框架部18、19,亦可連接於左右之底部框架部16、17。收納部10並不限於支持於連結框架20,亦可支持於其他構件。 左右之置腳部321、322之一部分亦可位於較座部4靠前方。或者,左右之置腳部321、322整體亦可位於較座部4靠前方。引擎25整體亦可配置於燃料箱35之後方且收納部10之下方。 燃料箱35之形狀或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加以變更。例如,於前視車輛時,燃料箱35整體亦可與汽缸頭蓋252重疊。 圖15係變化例之燃料箱本體部45之俯視圖。圖15(A)係上述實施形態之燃料箱本體部45之俯視圖。再者,於圖15中,紙面之左方為車輛前方,紙面之右方為車輛後方。又,於圖15中,紙面之上下方向為車寬方向。如圖15(A)所示,實施形態之燃料箱本體部45具有於俯視車輛時前後方向上較長之形狀,其車寬方向之尺寸W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大致固定。 但如圖15(B)所示,燃料箱本體部4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亦可為越往車輛前方越大。或者如圖15(C)所示,燃料箱本體部4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亦可為越往車輛前方越小。或者如圖15(D)所示,燃料箱本體部4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亦可為越往燃料箱本體部45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央部越小。 圖16係變化例之燃料箱35之側視圖。圖16(A)係上述實施形態之燃料箱35之側視圖。如圖16(A)所示,於實施形態之燃料箱35中,上箱部451之上下方向尺寸Ha小於下箱部452之上下方向尺寸Hb。但如圖16(B)所示,上箱部451之上下方向尺寸Ha亦可大於下箱部452之上下方向尺寸Hb。或者,上箱部451之上下方向尺寸Ha亦可與下箱部452之上下方向尺寸Hb相同。 如圖16(A)所示,於實施形態之燃料箱35中,凸緣部46係於側視車輛時沿水平方向延伸。但如圖16(C)所示,凸緣部46亦可為於側視車輛時向前斜下方延伸。或者如圖16(D)所示,凸緣部46亦可為於側視車輛時向前斜上方延伸。 圖17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2之側視圖。圖18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2之俯視圖。如圖17及圖18所示,收納部10亦可具有儲物箱61及電池箱62。於儲物箱61內收納頭盔等行李。於電池箱62內收納電池。電池箱62配置於儲物箱61之前方。如圖18所示,儲物箱61與電池箱62藉由第1壁部63而間隔。電池箱62配置於汽缸頭蓋252之上方。即,於俯視時,電池箱62與汽缸頭蓋252重疊。 再者,儲物箱61與電池箱62亦可為一體。或者,儲物箱61與電池箱62亦可相互分開。 如圖18所示,電池箱62具有安裝部64。安裝部64藉由螺栓等固定構件而安裝於支持托架37。如圖17所示,電池箱62經由支持托架37而支持於連結框架20。儲物箱61之後部支持於橫向構件24。 電池箱62亦可具有電池收納部65及電力組件收納部66。於電池收納部65內收納電池。於電力組件收納部66內收納與電池連接之保險絲及繼電器等電力組件。電池收納部65與電力組件收納部66之間藉由第2壁部67而間隔。電力組件收納部66配置於電池收納部65之後方。電力組件收納部66配置於儲物箱61之前方。電力組件收納部66與儲物箱61之間藉由上述第1壁部63而間隔。 本文中所使用之用語及表述係用於說明者而非用於限定性解釋者。必須認識到:其等不排除本文中所示及所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亦容許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之各種變形。本發明能以諸多不同形態而實現。本揭示內容應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於瞭解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欲將本發明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及/或圖示之較佳實施形態之前提下,將實施形態記載於本文中。並不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括業者基於本說明書能認識之、包含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或變更在內的一切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廣泛理解,而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申請書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輪
4‧‧‧座部
5‧‧‧後輪
6‧‧‧動力單元
7‧‧‧轉向裝置
8‧‧‧車體外殼
10‧‧‧收納部
11‧‧‧頭管部
12‧‧‧下框架部
13L‧‧‧左側框架
13R‧‧‧右側框架
14‧‧‧連結構件
15‧‧‧角撐部
16‧‧‧左底部框架部
17‧‧‧右底部框架部
18‧‧‧左後框架部
19‧‧‧右後框架部
20‧‧‧連結框架
21‧‧‧第1橫樑部
22‧‧‧連桿構件
23‧‧‧第2橫樑部
24‧‧‧橫向構件
25‧‧‧引擎
26‧‧‧變速箱
27‧‧‧轉向軸
28‧‧‧把手構件
29‧‧‧懸架
30‧‧‧前擋泥板
31‧‧‧後外殼
32‧‧‧底部外殼
33‧‧‧通道部
34‧‧‧前外殼
35‧‧‧燃料箱
36‧‧‧頭燈
37‧‧‧支持托架
41‧‧‧第1左固定構件
42‧‧‧第1右固定構件
43‧‧‧第2左固定構件
44‧‧‧第2右固定構件
45‧‧‧燃料箱本體部
46‧‧‧凸緣部
47‧‧‧注入部
48‧‧‧前安裝部
49‧‧‧後安裝部
51‧‧‧前托架
52‧‧‧後托架
53‧‧‧燃料泵
55‧‧‧螺栓
56‧‧‧螺栓
61‧‧‧儲物箱
62‧‧‧電池箱
63‧‧‧第1壁部
64‧‧‧安裝部
65‧‧‧電池收納部
66‧‧‧電力組件收納部
67‧‧‧第2壁部
141‧‧‧開口
201‧‧‧左支持部
202‧‧‧右支持部
203‧‧‧中央部
231‧‧‧左托架
232‧‧‧右托架
250‧‧‧曲軸箱
251‧‧‧汽缸
252‧‧‧汽缸頭蓋
321‧‧‧左置腳部
322‧‧‧右置腳部
451‧‧‧上箱部
452‧‧‧下箱部
481‧‧‧孔
482‧‧‧孔
491‧‧‧孔
492‧‧‧孔
Ax1‧‧‧軸線
C1‧‧‧車輛之中心線
H1‧‧‧上下方向之尺寸
H2‧‧‧上下方向之尺寸
H3‧‧‧上下方向之尺寸
Ha‧‧‧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箱部之尺寸
Hb‧‧‧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下箱部之尺寸
L‧‧‧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
W‧‧‧車寬方向之尺寸
W1‧‧‧車寬方向之尺寸
W2‧‧‧車寬方向之尺寸
W3‧‧‧車寬方向之尺寸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圖3係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圖4係車體框架之側視圖。 圖5係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6係車體框架之前視圖。 圖7係圖1之VII-VII剖視圖。 圖8係燃料箱之側視圖。 圖9係燃料箱之俯視圖。 圖10係燃料箱之前視圖。 圖11係圖8之XI-XI剖視圖。 圖12係圖8之XII-XII剖視圖。 圖13係圖8之XIII-XIII剖視圖。 圖14係燃料箱及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15(A)-(D)係變化例之燃料箱本體部之俯視圖。 圖16(A)-(D)係變化例之燃料箱之側視圖。 圖17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之側視圖。 圖18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Claims (18)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頭管部;下框架部,其自上述頭管部向下方延伸;左側框架,其包含自上述下框架部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左側方且後方延伸之左底部框架部、及自上述左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左後框架部;右側框架,其包含自上述下框架部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之右側方且後方延伸之右底部框架部、及自上述右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右後框架部;連結框架,其將上述左側框架與上述右側框架連結;座部,其支持於上述左後框架部及上述右後框架部,用以供駕駛者乘坐;收納部,其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下方;左置腳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座部靠下方,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座部靠前方,且支持於上述左底部框架部;右置腳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座部靠下方,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座部靠前方,且支持於上述右底部框架部;通道部,其在車寬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左置腳部與上述右置腳部之間,且向上方突出;燃料箱,其配置於上述通道部;引擎,其包含汽缸、及配置於上述汽缸之前方且與上述汽缸分開形 成之汽缸頭蓋,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燃料箱之後方且上述收納部之下方;且上述通道部之上緣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座部靠前方且較上述座部之上緣靠下方,於前視車輛時,上述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汽缸頭蓋重疊,上述連結框架於較上述汽缸頭蓋之至少一部分靠後方之位置,連結於上述左側框架及上述右側框架,上述連結框架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汽缸頭蓋靠上方,上述燃料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上述燃料箱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且小於上述燃料箱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上述燃料箱之下緣配置於較上述汽缸頭蓋之下端、上述左底部框架部、及上述右底部框架部更靠上方,上述燃料箱之前部安裝於上述下框架部,上述燃料箱之後部於在車寬方向上較上述左底部框架部及上述右底部框架部更靠近車輛中心之位置安裝於上述連結框架。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下框架部向下方且後方延伸,且上述燃料箱之前端配置於較上述下框架部之後端更靠前方。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包含安裝於上述下框架部之前安裝部、及安裝於上述連結框架之後安裝部,且上述前安裝部與上述後安裝部在車輛上下方向上位於上述燃料箱之上端與下端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包含貯存燃料之燃料箱本體部、及配置於上述燃料箱本體部之周圍之凸緣部,且上述凸緣部於較上述燃料箱本體部之前端靠前方之位置安裝於上述下框架部,且於較上述燃料箱本體部之後端靠後方之位置安裝於上述連結框架。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包含貯存燃料之燃料箱本體部、及配置於上述燃料箱本體部之周圍之凸緣部,且於側視車輛時,上述凸緣部位於較上述汽缸之軸線之延長線靠上方。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本體部包含位於上述凸緣部之上方之上箱部、及位於上述凸緣部之下方之下箱部,且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上箱部之尺寸小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下箱部之尺寸。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上箱部之後表面之尺寸小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上述下箱部之後表面之尺寸。
  8.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凸緣部位於較上述汽缸頭蓋靠上方。
  9.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之前部於較上述燃料箱本體部之左右之外端靠內側方之位置安裝於上述下框架部。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之前部於較上述汽缸頭蓋靠上方之位置安裝於上述下框架部。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於上述汽缸之軸線之下方之位置懸架於上述左側框架與上述右側框架。
  1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燃料箱之上方之連結構件,且上述連結構件之前部連接於上述下框架部,上述連結構件之後部連接於上述連結框架。
  13.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俯視車輛時,就車寬方向而言上述連結構件小於上述燃料箱。
  1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安裝於上述燃料箱之底面之燃料泵,且於側視車輛時,上述燃料泵位於較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上述燃料箱之底面之中央部靠前方。
  1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前視車輛時,上述汽缸頭蓋中不與 上述燃料箱重疊之部分之面積大於上述汽缸頭蓋中與上述燃料箱重疊之部分之面積。
  1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包含配置於上述通道部之上表面之供油用之注入部。
  1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進而包含:第1固定構件及第2固定構件,其等將上述汽缸頭蓋固定於上述汽缸;且上述第2固定構件配置於較上述第1固定構件靠下方;上述燃料箱之下端部位於較上述第2固定構件靠上方。
  1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收納部之前部支持於上述連結框架。
TW105142793A 2016-01-06 2016-12-22 跨坐型車輛 TWI633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1210 2016-01-06
JP2016001210A JP2017121849A (ja) 2016-01-06 2016-01-0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472A TW201726472A (zh) 2017-08-01
TWI633032B true TWI633032B (zh) 2018-08-21

Family

ID=57389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2793A TWI633032B (zh) 2016-01-06 2016-12-22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190035B1 (zh)
JP (1) JP2017121849A (zh)
CN (1) CN107416100B (zh)
ES (1) ES2673795T3 (zh)
MY (1) MY178298A (zh)
PH (1) PH12016000468B1 (zh)
TW (1) TWI6330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4723B1 (ja) * 2020-06-23 2021-11-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199460B2 (ja) * 2021-03-12 2023-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3286A (en) * 1988-09-27 1995-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US6397964B1 (en) * 1999-10-19 2002-06-0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cooter type vehicle
TWI249487B (en) * 2003-07-04 2006-02-2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N100445156C (zh) * 2003-10-10 2008-12-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燃料箱配设构造
JP2010105641A (ja) * 2008-10-31 2010-05-13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EP2457815A1 (en) * 2010-11-30 2012-05-3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47372B2 (ja) 1988-09-27 1999-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889278B2 (ja) * 1989-06-16 1999-05-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荷物収納箱装置
JP2992880B2 (ja) * 1997-07-10 1999-1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低床車両
CN201165290Y (zh) * 2007-12-18 2008-12-17 程海泉 踏板式双燃料摩托车车架
CN101925506B (zh) * 2008-08-01 2013-07-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
WO2010013481A1 (en) * 2008-08-01 2010-02-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cooter type vehicle
JP5312134B2 (ja) * 2009-03-26 2013-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280273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371669B2 (ja) * 2009-09-30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694788B2 (ja) * 2011-01-17 2015-04-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202593715U (zh) * 2012-05-17 2012-12-12 长葛市鸿舟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车的油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3286A (en) * 1988-09-27 1995-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US6397964B1 (en) * 1999-10-19 2002-06-0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cooter type vehicle
TWI249487B (en) * 2003-07-04 2006-02-2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N100445156C (zh) * 2003-10-10 2008-12-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燃料箱配设构造
JP2010105641A (ja) * 2008-10-31 2010-05-13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EP2457815A1 (en) * 2010-11-30 2012-05-3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472A (zh) 2017-08-01
CN107416100A (zh) 2017-12-01
CN107416100B (zh) 2019-10-25
PH12016000468A1 (en) 2018-06-25
ES2673795T3 (es) 2018-06-25
PH12016000468B1 (en) 2018-06-25
JP2017121849A (ja) 2017-07-13
EP3190035A1 (en) 2017-07-12
MY178298A (en) 2020-10-07
EP3190035B1 (en) 2018-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4266B2 (en) Body cover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4647507B2 (ja) リザーブタンク構造
US9834272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156513B2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2389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イセンスプレート支持構造
JP6130119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633032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9162093A (ja) 消音器プロテクタ及び鞍乗型車両
JP584777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2009056950A (ja) リフレクタ支持構造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US9284006B2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CA2549893C (en) Rough terrain vehicle
CN1111486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JP58909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BR112017021037B1 (pt) Estrutura de para-lama traseiro interno para uma motocicleta
JP5295688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5085898A (ja) 鞍乗型車両
JP574384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603315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アステップ構造
TWI716749B (zh) 跨坐型車輛
JP51296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480566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5235791A (zh) 骑乘型车辆
TW202019749A (zh) 跨坐型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