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5637B - Transistor and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Transistor and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5637B
TWI325637B TW095123555A TW95123555A TWI325637B TW I325637 B TWI325637 B TW I325637B TW 095123555 A TW095123555 A TW 095123555A TW 95123555 A TW95123555 A TW 95123555A TW I325637 B TWI325637 B TW I3256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xide
film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region
form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23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7743A (en
Inventor
Yoshiji Takamura
Noboru Takeuchi
Satoru Yamagata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0707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7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5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56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0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 H01L21/2651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of electrically active species
    • H01L21/2652Through-impla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using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008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 H01L21/2801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 H01L21/28026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 H01L21/28123Lithography-related aspects, e.g. sub-lithography lengths; Isolation-related aspects, e.g. to solve problems arising at the crossing with the side of the device isolation; Planarisation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trench refilling with dielectr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81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isolation region manufacturing related aspects, e.g. to avoid interaction of isolation region with adjacent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Description

132563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晶體及電晶體製造方法。特定而 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晶體及能減少因比例縮小而形成 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之電晶體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常規上’隨著LSI(大規模積體電路)之比例縮小之進 展’亦需要比例縮小器件形成區域(其係一其中製作 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及類似物之區域),以及比 例縮小在一半導體基板上界定該器件形成區域之器件隔絕 膜。作為實施此器件形成區域及器件隔絕膜之比例縮小之 一技術,通常使用STI(淺溝道隔絕)製程,其中一溝道形成 於半導體基板上且此後將一介電質膜掩埋於此溝道内以形 成器件隔絕膜。 然而,由藉由STI製程縮形成之器件隔絕膜界定之器件 形成區域具有寄生電晶體或類似物之問題。更具體而言, 當如圖4之剖視圖所示藉由STI製程將一器件隔絕膜406形 成於矽基板401上時,矽基板40 1之一侧面會藉由一閘極絕 緣體407在毗鄰於器件隔絕膜406的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 分(一被一虛線圓圈所環繞之部分)處鄰接閘電極4〇8。作為 此一結果,如由箭頭F所指示,一源自於閘電極4〇8之電場 不僅自表面且亦自該側面施加至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 分,從而產生一電場密度。因此,在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 部分處形成一可導致臨限電壓局部性降低之所謂寄生電曰 112507.doc 1325637 體。因而’形成於器件形成區域内之電晶體會遭受形成反 窄通道效應(亦即’電晶體之臨限電壓隨電晶體之閘極笟 度變窄而降得越來越低)、或扭曲特徵(亦即,汲極電流在 閘極電壓之子臨限區域内不連續地增加-電晶體之汲極電 流特徵)。此產生一電晶體之關斷狀態電流增加從而導致 L SI功率消耗增加之問題。 為解決此等問題,常規上,提出了 一種用於藉由將器件 形成區域之端部分之截面構形形成至一圓形構形來鬆弛該 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中一電場密度之技術(參見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 Meeting, IEDM 98, pp.133-136) 〇 如上所述,此一用於將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之截面構 形形成為一圓形構形之電晶體製造方法(後文將其稱作第 一先前技術)之一實例顯示於圖5 A至5F之製程圖中。 首先,藉由熱氧化反應將銲墊氧化物5〇2形成於一矽基 板501上,且將氮化矽503沈積於其上。此後,如圖5a令所二 示,藉由RIE(反應性離子蝕刻)製程蝕刻定位於欲形成一 益件隔絕膜處的氮化矽503、銲墊氧化物5〇2及矽基板5〇1 之部分以形成一溝道504。隨後,如圖5B中所示,藉由濕 蝕刻來蝕刻暴露至溝道504之内側面之銲墊氧化物5〇2,Z 使暴露至溝道504之銲墊氧化物502表面沿基板之平面方向 向後移動。然後,如圖5C中所示,在(例如)氫氣酸或另— 基於鹵素之氣體氛圍中以胸至謂。c之溫度氧化暴露至 溝道504之矽基板501表面,藉此形成熱氧化物5〇5 ^藉由 U2507.doc 1325637 此氧化製程,可消除發生於藉由RIE製程之蝕刻中的對矽 基板501已暴露表面之損壞且此外,可使器件形成區域之 端部分中的矽基板501之拐角部分變圓。隨後,如圖5D中 所示,藉由CVD(化學氣相沈積)製程沈積氧化矽5〇6以便掩 埋溝道504。此後,藉由CMP(化學機械拋光)製程拋光氧 化矽506表面,由此使氧化矽506表面與氮化矽5〇3表面相 互齊平’如圖5E中所示。然後,如圖5F中所示,移除氮化 矽503,藉此可獲得一器件形成區域(其係一其中在矽基板 501上设置銲墊氧化物5〇2之部分)及一器件隔絕膜(其由氧 化矽506形成且界定該器件形成區域)。藉由在器件形成區 域内形成一源極及一汲極,可獲得一 M〇s電晶體。 同樣,為防止形成於器件形成區域内之電晶體形成反窄 通道效應或扭曲特徵,常規上,已提出一種用於用氧化物 掩埋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處的側面與器件隔絕膜之間的 部分之技術(參見JP 2000-22153 A)。 圖6A至61中顯示此一電晶體製造方法(後文將其稱作第 二先前技術)之一實例,其中包括用氧化物掩埋器件形成 區域之端部分處之側面與器件隔絕膜之間的部分之步驟。 首先’如圖6A中所示,藉由熱氧化反應將銲墊氧化物 602形成於矽基板6〇1上,且將氮化矽6〇3沈積於銲墊氧化 物602上。此後,藉由RIE製程蝕刻定位於欲形成一器件隔 絕膜處的銲墊氧化物6〇2、氮化矽6〇3及矽基板6〇1之部分 以形成一溝道604。溝道604形成得淺,且將對應於溝道 604的矽基板601之部分形成為此一錐形形狀以使其寬度朝 112507.doc 1325637 底面變得越來越窄。隨後,氧化溝道6〇4中之石夕基板6〇 1之 暴露表面以形成氧化物612,且此後,如圖6B中所示,將 多晶矽613沈積於氮化矽603表面及溝道6〇4表面上。然 後,氧化所有多晶矽613,藉此形成如圖6C申所示之此熱 氧化物614。隨後,使熱氧化物614及氡化物612經受各向' 異性蝕刻。作為此一結果,如圖6D中所示,一由熱氧化物 6 14之部分製成之側壁615形成於指向溝道6〇4内側的氮化 矽603之一面與氧化物6〇2之錐形部分之間。然後,如圖 中所示,藉由RIE製程進一步蝕刻暴露至溝道6〇4底部之矽 基板601以便增加溝道6〇4之深度。熱氧化已增加深度之溝 道604内之矽基板6〇1暴露表面,藉此形成熱氧化物 隨後,如圖6F中所示,藉由CVD製程沈積氧化矽6〇6以便 掩埋溝道604且此外覆蓋氮化矽6〇3之表面。然後,如圖6(} 中所示,平面化氧化矽6〇6表面以暴露氮化矽6〇3表面,以 使溝道604内之氧化矽6〇6表面與氮化矽6〇3表面相互齊 平。隨後,如圖6H中所示,移除氮化矽6〇3。作為此一結 果,形成由氧化矽606製成之器件隔絕膜。此後,移除銲 摯氧化物602 ,如圖61中所示,在矽基板6〇1内形成一阱 6 1 〇,在矽基板601表面上形成閘極氧化物607,且在閘極 氧化物607及氧化矽606(器件隔絕膜)上進一步形成一閘電 極6〇8。藉由在阱61〇中形成一源極及一汲極,可獲得一 MOS電晶體。 根據該第二先前技術,由於側壁615皆形成於毗鄰器件 形成區域之端部分處,故可防止阱610之側面經由該器件 112507.doc 1325637 形成區域之端部分處之熱氧化物605鄰接閘電極608。因 此’防止器件形成區域之電晶體形成反窄通道效應 特徵。 然而’於第—先前技術中’由於用於使器件形成區域之 端部分處之拐角變圓之熱氧化物5〇5形成得相對厚,故存 在-矽基板501經消耗以致欲用於器件形成區域之矽基板 5〇1寬度變窄之問題。同樣,由於形成於溝道5G4内之熱氧 化物505容積變得與所消耗矽之彼容積約兩倍一樣多了因 此存在-溝道504寬度變窄之問題。對於使器件形成區域 之端部分變圓,需要將熱氧化物5〇5形成至一規定厚度而 不管比例縮小程度如何。因此,當器件形成區域及器件隔 絕膜隨LSI之比例縮小之進展而在寬度上減小時,因形成 熱氧化物505所致的器件形成區域之寬度減小以及溝道5〇4 之寬度減小變得相對大,從而使得難於在器件形成區域内 形成器件’且作為進一步問題’氧化矽5 0 6變得較硬而難 於掩埋入溝道5 04中。因此,隨著LSI比例縮小之進展,該 第一先前技術變得難於應用》 同樣’於該第二先前技術中,由於一多晶矽613之沈積 步驟及一多晶矽613之熱氧化步驟皆牵扯側壁615之形成, 因此存在一增加所牵扯步驟之問題。一進一步問題係器件 形成區域之寬度因形成側壁61 5而減小。再一問題係確保 器件形成區域之寬度會導致溝道604寬度因形成側壁615而 變窄。變窄的溝道604寬度會導致一溝道604因用於增加溝 道604深度之蝕刻期間的一微負載效應而進一步減小寬度 U2507.doc -10. 1325637 之問題。仍存在之另一問題係經由用於多晶矽613之沈積 步驟和熱氧化步驟及各向異性蝕刻步驟或類似步驟雜質仍 保留於溝道604中,以致已藉由CVD製程掩埋於溝道604中 之氧化矽606内形成空隙率。因此,由於將LSI比例縮小與 器件形成區域及件隔絕膜比例縮小一起實施之一嘗試在 形成器件隔絕膜上遭遇困難且由於該器件隔絕膜内存在形 成空隙率之可能性,因此存在一第二先前技術在實施LSI 比例縮小方面具有困難之問題。 【發明内容】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標係提供一種電晶體,其能夠防止 任何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允許實施LSI之比例縮 小、且仍可使用較少步驟來製造。 為達成以上目標,提供一種包括如下器件之電晶體: 一设置於一半導體基板上之器件形成區域; 一由一介電質膜形成且界定該器件形成區域之器件隔絕 膜; 一形成於該器件形成區域内之閘極絕緣體,·及 -形成於該閘極絕緣體上並延伸於該器件隔絕媒上之問 電極,其中 一該閘電極延伸於其上之柹瞌绍摇 <裔仵隔絕膜之表面經形成在一 厚度方向上高於該閘極絕緣體之一表面,及 在該器件隔絕膜與該閘極絕緣體之間—邊界處的該閉電 極之-厚度大於在一朝閉極絕緣體側離開該邊界的部分處 的該閘電極之一厚度。
-1U 112507.doc 1325637 根據以上電晶體,該閘電極之厚度在該器件隔絕膜與該 閘極絕緣體之間的邊界處比在朝該閘極絕緣趙側離開該邊 界之部分處大。因此,例如,藉由離子植入製程將雜質經 由該閘電極及該閘極絕緣體引入至該器件形成區域之半導 肢基板内,可將端部分(其係毗鄰於該器件隔絕膜的該器 件形成區域之部分)處的該半導體基板表面附近之雜質濃 度設置得高於以-自對準方式離開該器件隔絕膜之該器件 φ 形成區域之部分處的該半導體基板表面附近之雜質濃度。 作為-結果,可防止因臨限電壓之局部減小而在該器件形 成區域之端部分處形成寄生電晶體,以致可防止電晶體之 . 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該等電晶體皆裝配有形成於該 器件形成區域内之源極及沒極。 . 可藉由上述構造之電晶體來獲得對寄生電晶體以及反窄 通道效應和扭曲特徵之此等防止效應。因此,不再需要如 常規上所牽扯得那樣,於形成該器件隔絕膜之過程中,在 • 該器件隔絕溝道内形成大厚度之熱氧化物。亦不需要如常 規上所牽扯得那樣,在該器件隔絕膜與該器件形成區域之 間的邊界處形成側壁。因此,既使在因LSI之比例縮小而 需要比例縮小該器件隔絕膜及該器件形成區域之條件下, 本發明亦可對該器件隔絕膜及該器件形成區域實施比例縮 小同時防止寄生電晶體以及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此 外,藉由此構造之閘電極,可藉助比先前技術中更簡單之 構ia來防止寄生電晶體以及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 此處,應注意,一朝該閘極絕緣體側離開該邊界之位置 112507.doc β 1325637 才曰位於該閘極絕緣體上且包含 φ μ ^ 匕3於一其中形成於該閘極 絕緣體上之閘電極沿穿声 覓度方向為均—厚度之區域内之位 罝0 同樣,提供-種包括如下器件之電晶體·· -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之器件形成區域,· 絕膜由"’電貝膜所形成且界定該器件形成區域之器件隔 一形成於該器件形成區域内之閉極絕緣體,·及 一形成於該閘極絕緣體上且延伸於該器件隔絕膜上 電極,其中 一該閉電極延伸於其上之时隔《之表面經形成在一 厚度方向上高於該閘極絕緣體之一表面,及 當自一平面圖中觀看時,該器件隔絕膜具有一比一邊界 (在此處該器件隔絕膜鄰接該閘極絕緣體)設置得更靠内 之爲平部分’該扁平部分經形成沿一厚度方向比在該邊界 處為高且延伸於該半導體基板之一平面方向,及 二 該閘電極延伸於其上的該料隔㈣之—表面與該閉極 絕緣體之一表面之間的一高度差A、自該器件隔絕膜之扁 平部分之一端部至該邊界之一橫向距離丑及該器件形成區 域之閘電極之厚度〇滿足如下公式(1)及(2): D>B …(1) A/D + (1-(B/D)2)°-5>1 …⑺ 根據以上電晶體,該閘電極經如此形成以使該閘電極在 該器件隔絕膜與該閘極絕緣體之間的邊界處之一厚度大於 I12507.doc -13- 1325637 該閘電極在該器件形成區域内之閘極絕緣體上之一厚度。 具有扁平部分之器件隔絕膜在該器件隔絕膜與該閘極絕緣 體之邊界附近具有一步階部分,該步階部分之高度沿厚度 方向低於該扁平部分。由於該器件隔絕膜之表面(該閘電 極延伸於其上)與閘極絕緣體之表面之間的高度差A、自該 器件隔絕膜之扁平部分之端部至該邊界之橫向距離3、及 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閘電極之厚度〇滿足公式(1)及(2),因 此,該閘電極之厚度在該邊界處而非在該閘極絕緣體上增 加。因此,例如,藉由離子植入製程將雜質經由該閘電極 及該閘極絕緣體引入至該器件形成區域之半導體基板内, 可將端部分(其係毗鄰於該器件隔絕膜的該器件形成區域 之口P刀)處的該半導體基板表面附近之雜質濃度設置得高 於以-自對準方式離開該器件隔絕膜之該器件形成區域之 部分處㈣半導體基板表面附近之雜質濃f作為-結 T ’可防止因臨限電壓之局部減小而在該器件形成區域之
端部分處形成.寄生電B A T玍冤阳體,以致可防止電晶體之反窄通 =及扭曲特徵’該等電晶體皆裝配有形成於該器件形成 區域内之源極及汲極。 當該閘電極延伸於其上的該器件隔絕膜 極絕緣體之-表面之間的_高度差A、= 扁平部分之H H A 目^件h絕膜之 區域之〇 μ邊界之一橫向距離B及該器件形成 區域之閘電極之厚度〇滿 對岑4 ·曰- 疋Α式⑴及(2)時,即可獲得此等 討寄生电日日體以及反窄 因此,不再,特徵之防止效應。 再而要如吊規上所牵扯得那樣,於形成該器件隔 H2507.doc 14 1325637 絕膜之過程中,在該器件隔絕溝道内形成大厚度之熱氧化 物。亦不需要如常規上所牽扯得那樣,在該器件隔絕膜與 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間的邊界處开)成側壁。因此,既使在因 LSI之比例縮小而需要比例縮小該器件隔絕膜及該器件形 成區域之條件下,本發明亦可對該器件隔絕膜及該器件形 成區域實施比例縮小,同時防止寄生電晶體以及反窄通道 效應及扭曲特徵。此外,可藉助比先前技術t更簡單之構 &來防止寄生電晶體以及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 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將—雜質添加於該器件形成區 j之半導體基板表面附近以使該器件形成區域在其靠近該 斋件隔,邑膜之分中比其遠離該器件隔絕膜之部分且 更高之濃度。 〃 。。根據以上實施例’可防止因臨限電屋之局部減小而在該 益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公声游# 舳。丨刀處形成寄生電晶體。因此,可防止
配備有形成於該株再彡士* P …牛形成區域内之源極及汲極之電晶體形 成反乍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β 此處’應注意,對於兮s妓 該益件形成區域之半導體基板,遠 離该态件隔絕膜之一邱八私 板上彳刀在指一包含於-其中該半導體基 =電極沿寬度方向具有一均一厚度之區域内之部 ^ = Λ近於該器件隔絕膜之一部分係指—包含於―其令 :、:、體基板上之閘電極具有一大於該均一厚度之 區域内之部分。 又厚又的 同樣,提供—4# ά] I括如下步驟之電晶體製造方法: 在+導體基板上形成第_氧化物; 112507.doc 1325637 在該第一氧化物上形成氮化物; 形成一溝道,其延伸穿過該氮化物及該第一氧化物以抵 達該半導體基板; 在該半導體基板暴露至該溝道之一表面上形成第二氧化 物; 形成一第一介電質膜,其用於掩埋該溝道且具有一與該 氮化物之一表面大致齊平之表面;
移除該氮化物及該第一氧化物以便暴露該半導體基板之 表面, 在5亥半導體基板之暴露表面上形成一第二介電質膜; 在該第一介電質膜及該第二介電質膜上形成一導電層以 便滿足如下公式(3)及(4);及 一第一雜質添加步驟,其用於藉由離子植入製程將一雜 質經由該導電 層及該第二介電質膜引入至該半導體基板中:
D>B …(3) A/D + (i.(b/D)2)°-5>i ⑷ 其中,A表示該第一介電質膜之一表面(該導電層延伸於其 上)與該第二介電質膜之—表面之間的—高度差,B表示一 自一邊界(在此處該第—介電質膜鄰接該第二介電質膜)至 一扁平部分之一端部(當在一平面圖中觀看時,其設置得 、i邊界更#内且㉟形成沿—厚度方向比在該邊界處更高 並L伸於—平面方向)之橫向距離及D表示該第二介電質 膜上之導電層之一厚度。 112507.doc 1325637 根據以上製造方法,該導電層經如此形成以使該第一介 電質膜表面(該導電層延伸於其上)與該第二介電質膜表面 之間的高度差A、自該第-介電質膜之扁平部分之端部至 具有該第二介電質膜之邊界之橫向距離B'及該第二介電 質膜上之導電層之厚声D、、s 厚度D滿足公式(3)及(4)。作為此一結 果,於該第-雜質添加步驟中,對於位於該第二介電質^ 以下之半導體基板’在端部分(其係4鄰於該第—介電質 膜之部分)處的半導體基板表面附近之雜質濃度變得大於 以-自對準方式遠離該第—介電質膜之部分處的半導體基 板表面附近之雜質濃度。作為一結果,可防止因臨限電壓 之局部減小而在該半導體基板之端部分處形成寄生電晶 體’以致可防止配備有形成於該第二介電質膜以下半導體 基板中之源極及汲極之電晶體形成反窄通道效應及扭曲特 徵。 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該製造方法進一步包括一第二 雜質添加步驟,其用於藉由一離子植入製程將一雜質引入 至該半導體基板中’此離子植入製程至少在植入能量、雜 質植入I及雜質中之至少一個方面不同於該第一雜質添加 步驟之離子植入製程。 質添加步驟,可在 於此貫細•例中’例如,藉由該第一 該半導體基板中形成一阱區域。 【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藉助圖解闡釋於附圖中之本發明實施例詳細 闡述本發明。 112507.doc -17· 1325637 圖1A至1K係顯不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電晶體製造 方法之步驟之視圖。 一由此製造方法所製造之電晶體係一形成於一矽基板之 阱區域内之MOS電晶體。 首先,如圖1A中所示,藉由氧化製程將由8 nm厚氧化矽 製成之銲墊氧化物102形成於矽基板1〇1上。同樣,藉由 . CVD製程將一 140 1^厚氮化矽103形成於銲墊氧化物102 Φ 上此氮化矽103之一厚度決定後述器件隔絕膜110距閘極 氧化物112表面之一高度Αβ因此,藉助對由執行圖1]8至 1G之後述步驟所引起的器件隔絕膜11〇之厚度遞減之一預 计,a又置氮化矽1 〇3之厚度以使器件隔絕膜丨丨〇之高度在以 • 圖1H之步驟形成閘電極Π4時變成一規定高度。 • 隨後,如圖1B中所示,形成在欲形成器件隔絕膜之位置 處具有開口之光阻劑1 〇4。 此後,如圖ic中所示,藉助將光阻劑1〇4用作一遮罩, Φ 藉由汉圧製程蝕刻氮化矽103、銲墊氧化物102及矽基板101 之數個部分,藉此形成具有一距氮化矽103表面150 nms 度之器件隔絕溝道105。隨後,移除光阻劑i〇4。 然後,如圖1D中所示,藉由氧化製程將一 2〇 nm厚氧化 石夕107开> 成於暴露至器件隔絕溝道1〇5之石夕基板⑺1表面 上。藉助此製程,可消除任何因此蝕刻製程所致之損壞 層,且此外可使一欲用於矽基板1〇1之器件形成區域之部 分(亦即,在圖1D之剖視圖中被虛線圓圈圍繞之部分,此 寺。P刀罪近及赴鄰於氮化石夕1〇3且靠近於石夕基板上的器 I12507.doc •18· 1325637 件隔絕溝道105之側面)的數個端部之截面構形變成圓形構 形。應注意’矽基板1 〇 1之拐角部分之截面構形可非係圓 形構形。 隨後’如圖1E中所示’藉由CVD製程將氧化矽1〇6沈積 於氮化石夕103表面上及器件隔絕溝道1 〇5 .内。在氮化石夕1 〇3 表面上將氮化梦106沈積至一最大350 nm之厚度。 隨後,如圖1F中所示,藉由CMP製程拋光氧化矽1〇6以 使器件隔絕溝道105内之氧化矽1 〇6表面與氮化矽1 03表面 相互齊平。於此製程中’將氮化矽1 〇3用作拋光停止劑。 作為一結果’器件隔絕溝道1 0 5内之氧化石夕1 〇 6形成器件隔 絕膜11 0。 隨後,藉由使用構酸之濕钱刻移除氮化石夕1 〇 3以便暴露 銲墊氧化物102之表面。藉由使用氫氟酸之濕蝕刻移除此 銲墊氧化物102以便暴露矽基板1〇1之表面。於此情形了之 屋鬼刻製程中’由於亦蝕刻器件隔絕膜11〇之材料,因此 器件隔絕膜110之暴露表面及側壁皆向後移動。然後,如 圖1G中所示,藉由氧化製程在矽基板1〇1表面上形成用作 一閘極絕緣體之4 nm厚閘極氧化物112。 雖然未顯示’但可藉由氧化製程形成犧牲氧化物,以便 用於消除在形成器件隔絕溝道105期間所致之矽基板ι〇1表 面之任何損壞以及用於使形成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部分的石夕 基板10 1之拐角部分變圓’於此情形下,閘極氧化物112係 在藉由使用戽氟酸之滋蝕刻移除犧牲氧化物後形成。 隨後,如圖1H中所示,將一閘電極膜丨14形成於閘極氧 】】2507.d〇c • !9· 1325637 化物112及|§件隔絕膜11〇上。於此實施例中,藉由 CVD(低壓-化學氣相沈積)製程將一多晶矽膜沈積至一 155 ηΠ1之厚度。此閘電極114之材料可係一諸如多晶矽或非晶 矽之導電性材枓。於圖1Hf,自閘極氧化物112與器件隔 絕膜no之間的一邊界朝其中形成閘極氧化物112之一側延 伸之區域係一器件形成區域10。 以下將參照圖2提供對閘電極U4厚度之詳細說明。 圖2係一顯示由器件隔絕膜11〇界定的器件形成區域…之 4 刀11之附近處之放大剖視圖。於該器件形成區域之 此端部分11中,閘極氧化物H2係形成於矽基板101之表面 上同樣’器件隔絕膜11 〇係藉由氧化矽107鄰接矽基板 101之侧面。應注意,圖2中略去了氧化矽1〇7。 器件隔絕膜11〇鄰接器件形成區域10之閘極氧化物112的 一部分與閘極氧化物112大致齊平。同時,當在一平面圖 中觀看時,位於比該邊界更靠内的器件隔絕膜11 〇之一表 面问於該邊界且形成一大致平行於矽基板1〇1表面之扁平 部分110a。在器件隔絕膜11〇與扁平部分11〇a的邊界之間 形成一步階部分110b,其高度自該邊界朝扁平部分丨丨以增 加。 參照圖2,假設器件形成區域1〇之器件隔絕膜11〇與閘極 氧化物112之間的一咼度差為a。同樣,假設自閘極氧化物 U2與器件隔絕膜11〇之間的邊界至器件隔絕膜ιι〇之扁平 部分之一端部的橫向距離(亦即,步階部分ll〇b之一寬度) 為B »此外,假設一離開閘極氧化物112之邊界定位且在閘 112507.doc •20· 1325637 極氧化物112上具有一均一厚度之部分(後文中將其稱作均 一部分)之厚度為D。應注意,閘極氧化物U2上及器件隔 ”’邑膜110之扁平部分11 〇 a上的閘電極114之厚度係d且相 同0
當藉由CVD製程形成多晶矽閘電極114時,係電極材料 之碎生長於器件隔絕膜110之扁平部分ll〇a之一中心附近 以便與扁平部分11 〇a形成一平行表面。同時,在器件隔絕 臈110之扁平部分110a之一端部處,一拐角p形成於扁平部 分110a與步階部分110b之間,於此處矽環繞拐角p生長以 形成一具有一大致圓弧形截面之表面。因此,在閘極氧化 物112與器件隔絕膜110之間的邊界附近處,閘電極ιΐ4之 表面形成環繞器件隔絕膜110之拐角p之大致圓弧形狀。因 此,該邊界處的閘電極114之一厚度D,等於閘極氧化物112 表面與器件隔絕膜m表面之間—高度差讀自該器件隔絕 膜之扁平部分110 a表面至該邊界位置處之閘電極丨丨4表面 之一高度差σ的和。亦即’可將厚度D,表示為公式(5卜應 注意,雖然閘極氧化物112之表面在閘極氧化物112與器件 隔絕膜110之間的邊界附近處變圓,但閘電極114之厚度仍 增加’此乃因圓度極小且因此不予考量。 當閘電極114之均一部分之屋声η + I刀之知度D大於該器件隔絕膜之步 階部分110b之寬度Β時,亦即,者戸庳…廿 J Γ田厗度0滿足如下公式(6) 時,閘極氧化物112與考林隔绍胺丨,λ 裔件fe,.·邑膜11〇之間邊界處的閘電 極114之厚度C可由如下公式(7)來 似表不,此乃因該邊 112507.doc -21 - 1325637 界處之閘電極114表面位於一具有一在該器件隔絕膜之扁 平部分110a之端部處環繞拐角p之半徑D之圓孤上: …(6) …(7) 將公式(7)代入公式(5)中產生如下公式 D,=A+(D2-B2 )。5 ...(8)
就此而論,需要閘極氧化物112與器件隔絕膜ιι〇之間邊 界處的閘電極114之厚度D’大於閘電極114之均一部分之厚 度D。因此,必須滿足如下公式(9): A+(D2-B2 )。5>D ...(9) 將公式(9)兩邊除以d得出如下公式(1〇): A/D+(1-(B/D)2 )^>ι …(10)
D>B C=(D2-B2 )° 5 於此情形下, (8): 為滿足此公式(10),設置器件隔絕膜11〇距閘極氧化物 112表面之高度A(高度A係端視欲在圖1Ai步驟中形成之 氮化矽103之厚度及在濕蝕刻銲墊氧化物102中再處理器件 隔絕膜U〇之程度所決定)以及閘電極114之均一部分之厚 度D同樣,由於該器件隔絕膜之步階部分丨丨〇b係在圖j G 之步驟中濕蝕刻氮化矽1〇3時所形成,因此步階部分11〇1? 之寬度B係依據該濕蝕刻條件而具體決定。設置如上所示 彼等參數A、B及D允許將該邊界處之閘電極114厚度D,形 適®厚度。作為一結果,可在石夕基板Ml中獲得一 後述輪廓之雜質濃度。 在以上公式ΟΝ中,在其左側中之一增加意味著該器件 U2507.doc •22- ό! 形成部分之維Λβ , + ^ 之間的邊界)“開電二=氧化物in與器件隔絕膜110 部分之厚度D的一增加 度〇相對於該間電極之均一 0 就此而論,閘電極114之均一部八 =^相對於器件隔絕膜UG表面與間極氧化物U2表面 ^的步階間隙A越小,則該左側變得越大。另—方面, 甲1114之均—部分之厚度D相對於該器件隔絕膜之步階 部分祕之寬度B越大,則該左側部分變得越大。因此, 根據器件隔絕臈1〖〇盥門 # ’、礪極乳化物112之間的步階間隙a及 該器件隔絕膜之步階部分腸之寬度B,可決定問電極114 之均-部分之—厚度D範圍,其.中該邊界處之閘電極…之 厚度D大於厚度D。亦即,藉由將閘電極H4之均一部分之 厚度D設置於一滿足公式(6)及(1〇)之範圍内’即可使該邊 界處之閘電極m之厚度DIA於該均—部分中之閘電極114 之厚度D。 更具體而言,於此實施例中,器件隔絕膜11〇表面與閘 極氧化物112表面之間的高度A係設置至65 nm,該器件隔 絕膜之步階部分1 l〇b之寬度B係設置至4〇 nm、及閘電極 114之均一部分之厚度D係設置至155 nm。此等值滿足公式 (6)及(10)。因此,可使得器件隔絕膜11〇與閘極氧化物ιΐ2 之間邊界處之閘電極114厚度D,大於155 nm。 因此,參照圖1H,器件隔絕膜11〇與閘極氧化物112之間 邊界處(亦即’器件形成區域10之綠部處)之厚度Db經製造 大於閘極氧化物112上的閘電極114之均一部分之—厚度 Da 〇 I12507.doc -23- 丄奶637 此外,參照圖1H,於-被兩個器件隔絕膜川夹在中間 2器件形成區域丨4(後文中將其稱作窄寬度區域)中,若窄 寬度區域14之一寬度W小於閘電極丨14之均一部分之厚度 Da兩倍,則設置於該區域上之閘電極114厚度Dc變得大2 =均—部分之厚度D a。此係因為閘電極〗丨4材料沈積於窄 見度區域14上以形成一平行於閘極氧化物丨12之表面且此 外,經如此沈積以形成一環繞該等器件隔絕膜之扁平部分 110a之拐角p之圓弧形表面。因形成於被兩個器件隔 -邑膜110夾在中間之窄寬度區域14内的閘電極114之厚度Dc 會隨著乍寬度區域14之寬度W減小而變得越來越厚。應注 〜該器件开^成區域之寬度W係兩個器件隔絕膜丨丨〇之每 一扁平部分110a之相互面對拐角p之間的一距離。 更具體而言,於此實施例中,若閘電極丨14之扁平部分 之厚度Da為155 nm且兩個器件隔絕膜11〇之間的距離禪為 〇 〇 nm,則被兩個器件隔絕膜丨丨〇夹在中間的窄寬度區域 14上之一中心·部分處的閘電極114之厚度Dc變成185 nm, 其厚於閘畲極II4之均一部分之厚度Da。 接下來,如圖II中所示,藉由離子植入製程將雜質經由 閘電極114及閘極氧化物U2引入至矽基板1〇1中。該等欲 引入至矽基板101中之雜質(例如)對於其中形成1^厘〇3電晶 體之區域係硼、對於其中形成讀⑽電晶體之區域係磷。 藉由雜質之引入,在該矽基板上形成一阱116及一臨限調 節雜質層11 7。 較佳地,將雜質引入至矽基板1〇1中係在複數個其中植 112507.doc •24· 1325637 入能量及離子植人量變化之條件下藉由兩次至四次離子植 入所實施。 更具體而言,於NM0S電晶體形成區域中,在一215
KeV之植入能量、一 “,〜一植入量及一 〇。植入角度之 條件下,藉由將則作-雜質來實施—第一離子植入。同 樣’在一72 KeV之植入能量、—8 〇xl〇12cm-2之植入量及 - 植入角度之條件下,藉由將㈣作—雜f來實施一第 二離子植入。 該第-離子植入意欲用於形成阱116,藉此可獲得一在 一距矽基板1〇1表面約230 nm處具有濃度峰值之雜質引入 區域。此第-離子植人對應於本發明之第二雜質添加步 驟。 同時該第一離子植入意欲用於形成用於調節電晶體之 臨限電壓之臨限調節區域U7y匕第二離子植入對應於本 發明之第一雜質添加步驟。臨限調節區域丨17在一距該器 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U中之矽基板1〇1表面 = 具有-濃度峰值。同樣,在該器件形成區域之此端= 中,矽基板101表面之雜質濃度變成約4 8xl0” pcs/cm_3。 同時,在對應於其中閘電極114形成至一均一厚度Da之區 域的該器件形成區域一部分(後文中將其稱作電極均一部 分)12中,臨限調節區域117在一距矽基板1〇1表面約M nm =深度處具有-濃度峰值。同樣,在該器件形成區域之此 電極均7—部分12中,矽基板1〇1表面之雜質濃度變成約 2·8Χΐ〇ΐ7 pcs/cm·3。此乃因在端部分11與均一部分12之 ί I2507.doc -25· 1325637 間,器件形成區域10上之閉電極m厚度不同。亦即’夺 該器件形成區域之Μ 八 w + 域之部分u中的間電極m厚度训為215 nm時,該器件形点p 成5域之電極均一部分12尹的閘電極114 之均厚度Da4155 nm。響應於閘電極114之此厚度差 異’臨限調節區域】丨7經t β + P (_域U 7經形成以便在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 部分U中一約5 M深度處具有一雜質濃度峰值,同時臨限 调即區域117經形成以便在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電極均一部 刀U中約65 nm深度處具有一雜質濃度峰值。亦即,在 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u與電極均—部们2之間,臨限 Γ節區域117之雜質濃度峰值之深度差通常等於形成於該 寻個別部分之每-部分處的閘電極之厚度差。 如上所不’藉由將靠近於其表面的矽基板101之部分中 之雜貝很度设置成端部分1115大於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電極 句4刀12中’即可增加形成於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 11處的電晶體之臨限電壓。因此,可防止當該該電晶體形 成於彼部分時形成寄生電晶體(常規上形成於該器件形成」 區域之端部分11中)以及反窄通道效應和扭曲特徵。 ,同樣,兩個器件隔絕膜110之間的窄寬度區域14經如此 形成以使窄寬度區域14上的閘電極114之厚度大於該器 件形成區域之電極均—部分12上的閘電極之厚度因此, 形成於矽基板101中之臨限調節區域117在該窄寬度區域Μ 内比在電極均-部分12内之深度為淺。同樣,矽基板101 表面之雜質濃度I窄寬度區域14内比在電極肖—部分12中 為高。因而’可防止在窄寬度區域14内形成寄生電晶體, H2507.doc •26· 1325637 且此外可防止形成於此區域内的電晶體之反窄通道效應及 扭曲特徵。 " : 此外,對於藉由閘電極114植入矽基板1〇ι中之離子植 入,改變植入能量之量級允許改變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 分11與電極均一部分12之間的矽基板101表面之雜質濃度 比率。圖3係一顯示藉助不同植入能量對類似於藉由閘電 極114之此實施例的矽基板1〇1之器件形成區域實施離子植 入之一忒驗結果之視圖。於圖3中,垂直轴表示一藉由將 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叫的一表面雜質濃度除^該器 件形成區域之電極均一部分12處的一表面雜質濃度得出之 表面雜質濃度比率,而水平抽表示一離子植入之植入能量 (keV)。於此試驗中,f玄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處的間 電極114之厚度係225 nm,且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電極均一 P刀12處的閘電極114之厚度係刚⑽。如圖3中所示,藉 由增加植入能量’端部分u内之矽基板1〇1之表面雜質濃 度相對於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電極均一部分12之彼表面雜質 濃度可與該雜質能量成比例地增加。因此’當一電晶體形 j於矽基板1〇1上的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U處時,係 藉由增加植入忐!來有效地增加該電晶體之臨限電壓,以 便可防止形成寄生電晶體以及反窄通道效應和扭曲特徵。 如上所示/對應於其中閉電極114相對厚之部分之石夕基 板101广許藉由增加植入能量來有效地增加表面雜質濃 度。藉由使用此-效應,即可在不藉助一不同於用於形 成於其他區域u、12内之電晶體之能量來實施離子植入之 112507.doc -27- 前提下,將形成於由兩個器件隔絕膜110夾在中間的相對 乍見度區域14内(如圖π中所示)之短閘極電晶體設置至— 比形成於其他區域n、12内之彼等為高之臨限電壓。亦 即,於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窄寬度區域14内,閘電極114具 有厚於電極均一部分12内之厚度以。作為此一結果,藉由 對電極均一部分12及該器件形成區域之窄寬度區域14實施 相同植入能量之離子植入,可將窄寬度區域14之矽基板 φ 1〇1之表面雜質濃度設置得高於電極均一部分12之矽基板 101之表面雜質濃度。作為此一結果,可消除離子植入步 驟(常規上其實施用於其中與其他區域無關形成短閘極寬 度之電晶體之區域以增加臨限電壓)及光微影步驟(其提供 用於執行此獨立貫施之離子植入)。亦即,甚至可在比常 規上更簡單且低成本之情形下增加其中欲形成短閘極電晶 體之區域之臨限電壓。 藉由直至圖II之步驟在整個晶圓上形成閘電極114後, • 該步驟將移至.圖1J中所示之一步驟,其中該電晶體形成於 器件形成區域10内。亦即,閘電極i 14被處理成一規定圖 案’且藉由離子植入製程形成LDD(輕摻雜式汲極)區域i! 8 及一暈環區域11 9。此後’藉由CVD製程將氧化矽沈積於 晶圓表面上,且藉由RIE製程以各向異性方式回蝕該氧化 石夕’藉此在閘電極114之側面上形成閘極間隔層12 1❶然 後,藉由離子植入製程 '後跟退火來植入雜質,藉此在矽 基板101表面附近處形成源極及汲極區域123。隨後,在閉 電極114之表面部分處形成自對準矽化物125。 112507.doc -28- 1325637 然後,如圖1K中所示,形成一層間膜12 7,且形成觸點 128及互連丨29’藉此在該器件形成區域内完成m〇S電晶 體。 如上所示,於此實施例之電晶體中,自器件形成區域1〇 上延伸至器件隔絕膜11 〇上之閘電極114經如此形成以使器 件形成區域10與器件隔絕膜之間的邊界上之厚度Db變 得大於離開該邊界的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部分之厚度Da。藉 由經由閘電極將雜質引入至114器件形成區域1〇之半導體 基板101中,可將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邊界附近處的半導體 基板101之雜質濃度設置得高於以自對準方式離開該器件 形成區域之邊界的數個部分内之半導體基板1〇1之雜質濃 度。作為一結果,可增加形成於該器件形成區域附近處之 部分11内之電晶體之臨限電壓,以便可防止形成寄生電晶 體以及反窄通道效應和扭曲特徵。 根據此實加例之電晶體,閘電極i丨4經如此形成以使其 器件形成區域10與器件隔絕膜丨1〇之間的邊界上之厚度Db J 變得大於離開該邊界的該器件形成區域之部分12之厚度 Da。作為此一結果,可達成防止形成寄生電晶體以及防止 肜成反乍通道效應及扭曲特徵,而無需像先前技術中所牽 扯的那樣,在器件隔絕溝道中形成大厚度熱氧化物。因 此’在完成防止形成寄生電晶體以及防止形成反窄通道效 應及扭曲特徵之同時,器件隔絕膜ιι〇及器件形成區域 可響應於LSI之比例縮小而實施比例縮小。 很明顯,本文中如此閣釋之本發明可以多種方式變化。 112507.doc •29- 1325637 匕等仏改不應視為背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且熟悉此項 技術者易知,所有該等修改皆意欲包含於後附申請專利 圍之範疇内。 【圖式簡單說明】 上文之詳細說明配合附圖閱讀將可更全面地瞭解本發 明’該料細說明及附圖僅作為闡示之㈣,因此對本發 明無限定意義,圖式中: 圖1A係一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顯示一電晶體製造方法之 一步驟之視圖; 圖1B係一顯示圖1A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C係一顯示圖1B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D係一顯示圖1C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E係一顯示圖1D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 F係一顯示圖1E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G係一顯示圖1F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H係一顯示圖ig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1係一顯示圖1H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 J係一顯示圖II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1K係一顯示圖1:r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2係一顯示一器件形成區域之端部分附近之放大剖視 圖; 圖3係一 _示藉助不同植入能量對該器件形成區域内之 石夕基板實施離子植入之一試驗結果之視圖; 圖4係一顯示根據一先前技術的一器件形成區域之一端 112507.doc •30- 1325637 部分之剖視圖; 圖5 A係一顯示根據一第一先前技術之電晶體製造方法之 一步驟之視圖; 圖5B係一顯示圖5A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5C係一顯示圖5B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5D係一顯示圖5C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5E係一顯示圖5D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5F係一顯示圖5E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 A係一顯示根據一第二先前技術之電晶體製造方法之 一步驟之視圖; 圖6B係一顯示圖6A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C係一顯示圖6B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 D係一顯示圖6 C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E係一顯示圖6D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F係一顯示圖6E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G係一顯示圖6F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H係一顯示圖6G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圖61係一顯示圖6H之後一步驟之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器 件 形 11 端 部 分 12 電 極 均 14 器 件 形 101 矽 基板 成區域 一部分 成區域(窄寬度區域) 112507.doc -31 - 1325637 102 銲墊氧化物 103 氮化矽 104 光阻劑 105 器件隔絕溝道 106 氧化矽 107 氧化矽 110 器件隔絕膜 110a 扁平部分 110b 步階部分 112 閘極氧化物 114 閘電極 116 阱 117 臨限調節雜質 118 LDD(輕摻雜式 119 暈環區域 121 -閘極間隔層 123 源極及沒極區 125 自對準矽化物 127 層間膜 128 觸點 129 互連 401 $夕基板 406 器件隔絕膜 407 閘極絕緣體 112507.doc 32, 1325637 408 501 502 503 504 5 05. 506 601 籲 602 603 604 605 • 606 607 608 610
613 614 615 閘電極 矽基板 銲墊氧化物 氮化矽 溝道 熱氧化物 氧化矽 矽基板 銲墊氧化物 氮化矽 溝道 熱氧化物 氧化矽 閘極氧化物 閘電極 阱 氧化物 多晶妙 熱氧化物 側壁 112507.doc -33

Claims (1)

1325637 . 第095123555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8年4月)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電晶體,其包括: 一設置於一半導體基板上之器件形成區域; 一器件隔絕膜,其由一介電質膜形成並界定該器件形 成區域; 一形成於該器件形成區域内之閘極絕緣體;及 % 一閘電極,其形成於該閘極絕緣體上且延伸於該器件 ^ 隔絕膜上,其中 一上有該閘電極延伸的該器件隔絕膜之表面,其係經 形成為沿一厚度方向高於該閘極絕緣體之一表面,及 該閘電極在該器件隔絕膜與該閘極絕緣體之間的一邊 界處之一厚度大於該閘電極在一自該邊界朝該閘極絕緣 體側離開之位置處之一厚度; 一雜質添加於該器件形成區域内之該半導體基板之— 表面之附近處,以使該器件形成區域具有在其靠近於該 • 器件隔絕膜之部分中比在其遠離該器件隔絕膜之部分中 為高之濃度。 2. 一種電晶體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在一半導體基板上形成第一氧化物; 在該第一氧化物上形成氮化物; 形成一延伸穿過該氮化物及該第一氧化物以抵達該半 導體基板之溝道; 在暴露至該溝道之該半導體基板之一表面上形成第二 112507-980424.doc 氧化物; 形成一第一介電質膜,其用於掩埋該溝道且具有一與 該氮化物之一表面大致齊平之表面; 移除該氮化物及該第一氧化物以便暴露該半導體基板 之該表面; 在該半導體基板之該暴露表面上形成一第二介電質 膜;在該第一介電質膜及該第二介電質膜上形成一導電 層以便滿足如下式(3)及(4);及 一第一雜質添加步驟,其用於藉由離子植入製程將一 雜質經由該導電層及該第二介電質膜引入至該半導體基 板中: A/D+(1-(B/D)2 )°·5>1 ...(4) 其中,該第-介電質膜具有一扁平部分,當在一平面 圖中觀看時,該扁平部分比-該第一介電質膜鄰接該第 二介電質膜之邊界設置得更靠内側,且該扁平部分經形 成為沿-厚度方向比在該邊界處為高、且沿該半導體基 板之—平面方向延伸; 其中,該導電層延伸於該第一介電質膜上,A表示該 第一介電質膜之一表面與該第二介電質膜之一表面之= 高度差,B表示-自-該第一介電質膜鄰接該第二 :電質祺之邊界至一該扁平部分之一端部之橫向距離, 及D表示該第二介電質膜上之該導電層之一厚度。 3.如請求項2之電晶體製造方法,其進一步包:一。用於藉 112507-980424.doc 1325637
由一離子植入製程將一雜質引入至該半導體基板中之第 二雜質添加步驟,其中該離子植入製程在植入能量、雜 質植入量及雜質中之至少一個方面不同於該第一雜質添 加步驟之該離子植入製程。 112507-980424.doc
TW095123555A 2005-07-01 2006-06-29 Transistor and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32563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93782A JP2007012988A (ja) 2005-07-01 2005-07-01 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7743A TW200707743A (en) 2007-02-16
TWI325637B true TWI325637B (en) 2010-06-01

Family

ID=37693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23555A TWI325637B (en) 2005-07-01 2006-06-29 Transistor and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60775B2 (zh)
JP (1) JP2007012988A (zh)
KR (1) KR100804458B1 (zh)
TW (1) TWI325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42441B1 (en) * 2006-12-15 2014-02-04 Spansion Llc Self-aligned STI with single poly for manufacturing a flash memory device
US8785291B2 (en) 2011-10-20 2014-07-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ost-gate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formation
US8466496B2 (en) 2011-11-17 2013-06-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lective partial gate stack for improved device isolation
CN107611168B (zh) * 2017-08-24 2020-07-10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消除体效应中窄沟道效应影响的mos器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6223A (ja) * 1995-05-16 1996-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27893B2 (ja) 1998-07-07 2001-01-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277697B1 (en) * 1999-11-12 2001-08-2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Method to reduce inverse-narrow-width effect
KR100386946B1 (ko) * 2000-08-01 2003-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트렌치 소자 분리형 반도체 장치의 형성방법
JP4665141B2 (ja) * 2001-06-29 2011-04-06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87532B1 (ko) * 2002-07-29 2005-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얕은 트렌치 소자분리구조를 가지는 플래시 메모리 소자및 그제조방법
US7071515B2 (en) * 2003-07-14 2006-07-0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Narrow width effect improvement with photoresist plug process and STI corner ion implan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60775B2 (en) 2009-07-14
KR100804458B1 (ko) 2008-02-20
KR20070003652A (ko) 2007-01-05
US20070023792A1 (en) 2007-02-01
JP2007012988A (ja) 2007-01-18
TW200707743A (en) 200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2954B (en) Tri-gate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JP4550146B2 (ja) 抵抗が低減されたfinFET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74421B1 (en) Method of making metal gate sub-micron MOS transistor
US7915167B2 (en) Fabrication of channel wraparound gate structure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US673730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LDD-type source/drain regions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1251309B1 (ko) 트렌치 구조들을 가진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536340B2 (ja) ゲートの頂部が拡張された半導体トランジスタ
US7659171B2 (en) Methods and structure for forming self-aligned borderless contacts for strain engineered logic devices
TW201637081A (zh) 在鰭式場效電晶體中形成擊穿中止區域的方法
US6437404B1 (en)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transistor with recessed source and drain
KR20170083991A (ko) 핀 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22731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ouble gate finFET with asymmetric halo
KR100555573B1 (ko) Seg막에 의해 확장된 접합영역을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및그의 제조방법
TWI281257B (en) Quasi-planar and FinFET-like transistors on bulk silicon
TW201013788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722240B (zh) 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US856982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TWI463657B (zh) 使用局部離子佈植誘發閘極體積變化之通道應力工程
TWI325637B (en) Transistor and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50133830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recessed channel filed effect transistor (FET) device
TWI298946B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9007547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17604B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hin box SOI device
JP2007123439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037788A (en)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