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7610B - Hybrid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Hybrid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37610B
TWI237610B TW093111008A TW93111008A TWI237610B TW I237610 B TWI237610 B TW I237610B TW 093111008 A TW093111008 A TW 093111008A TW 93111008 A TW93111008 A TW 93111008A TW I237610 B TWI237610 B TW I2376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ngine
hybrid vehicle
vehicle body
mo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11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08089A (en
Inventor
Kazuo Honda
Takashi Tsutsumizaki
Masahiro Kuroki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508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08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37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376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1237610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具有以電池來驅動的馬達以及引擎的混 合型車輛。 【先前技術】 以往所知的具備內燃機也就是引擎以及馬達的二輪 車、三輪車、四輪車等等的混合型車輛,爲了要充分確保 充分的可應用空間,有的是將引擎的汽缸配置成近乎水平 方向。這種混合型車輛,是將對馬達供電用的電池配置在 可應用空間內,或者位在可應用空間的兩外側的外側面板 的內部’或者配置在較之引擎更爲前側。(例如:請參考 專利文獻1 )。 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池搭載於較 之引擎更爲前側,且位在置腳板的下側,並且具備用來冷 卻電池的空氣通路、冷卻水通路。電池與引擎在空氣通路 內或者冷卻水通路內被配置成並聯或串聯。此外,電池的 結構則是:串聯或並聯複數個內包有數個電池個體的電池 包。而且,由引擎以及馬達所組成的動力單元是藉由連桿 機構而可朝上下方向自由擺動地連結於車體骨架上。 [專利文獻1 ] 此處的專利文獻I是指:日本特開平1 0 - 2 9 7 5 7 0號公 報(段落編號0 02 3 ; 005 7至0 0 6 1 ;第]圖;第3圖;第 1237610 (2) Η圖;第1 2圖)。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 然而,這種混合型車輛,重量物也就是引擎的位置是 “ 配置於較之電池的搭載位置更爲後側,所以車體的重心位 置偏置於後側。此外,坐墊也設置在車體的靠後側位置, 因此’當騎乘者跨坐於坐墊時,重心會愈加地往後側移 動。基於提高車輛的轉向操控性的觀點而言,是將車體的 φ 重心設在前後方向的中心附近,當騎乘者跨騎於坐墊時, 可使得荷重往前後分散爲佳。又,如果引擎位於後側的 話’將會有所謂:「可應用空間將會減少相當於該引擎的 份量」的問題。 本發明是爲了解決前述的課題而開發完成的,其目的 是在於提供:可容易分散荷重以提高車輛的轉向操控性、 便利性之混合型車輛。 【發明內容】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本案的第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 是將引擎(例如:實施形態中的引擎2 )或馬達(例如: 實施形態中的馬達3 )的至少其中一方的輸出動力傳達到 驅動輪(例如:實施形態中的後輪1 5 R ),並且將置腳用 的置腳板設置於較之坐墊(例如:實施形態中的坐墊 1 2 0 )更位於車體前下方的混合型車輛(例如··實施形態中 · -6 - 1237610 (3) 的混合型車輛])’其特徵爲:將對於前述馬達供電的電 池(例如··實施形態中的電池單元8 )配置於前述置腳板 的下面,並且將前述引擎配置成:至少有一部分在車體的 前後方向上是位於與前述電池重疊的位置。 本發明的這種混合型車輛,是將重量物也就是電池和 引擎配置成:在車體的前後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是重疊 的,所以可使引擎的位置移動到車體的前側。此外,將電 池的位置設在置腳板的下面,所以車輛的重心得以較之將 電池配置在可應用空間的附近的情況來得更低。以這種方 式來配置電池和引擎的話,車體的重心位置將會靠近前後 方向的中心而且是位於較低位置,因此,可提高車體的重 量平衡。當騎乘者跨騎在這種混合型車輛的坐墊時,騎乘 者和引擎以及電池的荷重將會被分散到車體的前後方向。 也就是說,在騎乘者尙未跨騎的狀態下,荷重是集中在車 體的前側,但是,當騎乘者跨騎的狀態下,騎乘者的體重 將會加諸到車體的後側,所以其結果,可使得車體的前後 的荷重平衡趨於良好。此外,本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 池和引擎配置成:在於前後方向上互相重疊一部分,因 此,可縮短車體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而謀求車體的緊緻 化。 本案的第二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就第一發明的混合 型車輛,其中,前述電池是配置成:在車體寬度方向上至 少分開成兩個部分,前述引擎是配置在呈分開配置的前述 電池之間。 1237610 (4) 此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池在車體寬度方向上 分開地配置。將重量物也就是電池予以左右分開地配置, 可藉由將電池的重心的位置設在車體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 的附近’而提高車體的左右方向的重心平衡。 本案的第三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就第二發明的混合 型車輛’其中,前述電池從平面圖觀察時,是配置成:朝 向車體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例如:實施形態的中心線 L w )傾斜的八字狀。 此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池配置成:朝向車體 寬度方向的中心線傾斜,也就是從平面圖觀察時是呈八字 狀’所以在其所形成的區域內,配置一個例如:具有窄幅 形狀的引擎的汽缸頭等,可以節約引擎和電池的配置空 間。 本案的第四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引擎或馬達的至 少其中一方的輸出動力傳達到驅動輪,並且將置腳用的置 腳板設置於較之坐墊更位於車體前下方的混合型車輛,其 特徵爲:將對於前述馬達供電的電池和引擎配置成:在車 體的前後方向上較之前述坐墊更前側的位置。 此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爲了要使得騎乘者跨騎在 坐墊時的荷重不要集中到車體的後側,而將電池和引擎配 置於較之坐墊更前側,而可很容易將荷重分散到車輛的前 側和後側。此外,將引擎的位置設在前側’並且將引擎的 位置放低。利用這樣的引擎的位置以及配置在置腳板下面 的電池的位置,可使得車輛的重心更低。 -8- 1237610 (5) 本案的第五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引擎或馬達的至 少其中一方的輸出動力傳達到驅動輪,並且將置腳用的置 腳板設置於較之坐墊更位於車體前下方的混合型車輛,其 特徵爲:將對於前述馬達供電的電池和引擎配置成:位在 較之車體的前後方向上的中心線更前側的位置。 此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重量物也就是電池以及 引擎配置於較之車體的前後方向上的中心線更前側的位 置,因此與傳統的將引擎、電池位在車體後側的情況相較 之下,可將車體的重心位置設定在前側。 本案的第六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就第五發明的混合 型車輛,其中,將前述坐墊配置於較之前述中心線更爲後 側。 此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坐墊配置在較中心線更 爲後側處,騎乘者的重量主要是由後側來承受。此處,是 如前所述般地,因爲車體的重心位置是設定在前側。因 此,可將荷重分散到車體的前側和後側。此外,將引擎以 及電池配置在前側的時候,如果將這些重量物的安裝位置 放低的話,可使得車輛的重心位置更低。 【實施方式】 [發明之實施形態] 茲佐以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如下。 如第1圖的側面圖和第2圖的平面圖所示,本實施形 態的混合型車輛1是具備:內燃機也就是引擎2 ;以及具 -9- 1237610 (6) 有發動機或者充電機的功能的馬達3之速克達型的兩輪機 車。這種混合型車輛1的車體骨架n是具有:以中間骨 架1 3將前部骨架1 2與後部骨架1 4予以連結的結構。 又,引擎2和馬達3是與容後詳述的無段變速機4等等一 起構成動力單元7,這個動力單元7是固定在中間骨架 1 3。由可對馬達3供電並且可利用馬達所產生的電力來進 行充電的電池8 a所組成的電池單元8是在於與車體寬度 垂直相交的方向也就是車體的前後方向上,有一部分與動 力單元 7重疊地固定在中間骨架1 3。此外,本實施形態 的電池單元8是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稱的電池。 在前部骨架1 2上,是插通著一個用來連結前輪1 5 F 與轉向用車把16的前叉17,並且裝設有一個前罩18。 後部骨架1 4是由:具有彎折成略呈U字形狀的管材 1 4 a和橫向構件1 4b所構成的,後罩1 9是裝設於後部骨 架14上面。後罩19的上部是安裝著坐墊20,後部是安 裝著尾燈21以及牌照安裝部22。此外,坐墊20是安裝 在較之車體的前後方向的中心線L m更後側的位置上。 中間骨架1 3是從與前部骨架1 2相連結的部分往下 降,在混合型車輛I的底部附近’如第2圖所示般地分歧 成兩股,並且利用其後側與後部骨架1 4相連結。電池單 元8以及動力單元7是被固定在中間骨架1 3呈分歧的兩 個管材1 3 a、1 3 b上。此外,如第】圖所示,在中間骨架 1 3的前側,是安裝著:用來冷卻動力單元7的散熱水箱 9 ;以及與該散熱水箱9形成一體的感溫式電動水泵浦 ~ 10- (7) 1237610 (以下簡稱爲水泵浦)。 並且在中間骨架13上,是安裝著一個中間罩23,用 來包覆:散熱水箱9、水泵浦、電池單元8以及動力單元 7。中間罩23的車寬方向上的中央部份是沿著車輛的前後 方向朝上方突出,並且在其兩側形成供騎乘者擱置雙腳的 置腳板2 4。此外,如第2圖所示,中間罩2 3的形狀,從 平面圖觀察時,其寬度是朝車體前側逐漸的變窄。 此處,將佐以第3圖來說明將動力單元7以及電池單 元8固定到中間骨架1 3的一種例子。 第3圖是沿者第〗圖的A _ a剖面線的剖面圖,圖中 的中間卓2 3是由:上部2 3 a和底部2 3 b所構成的,將電 池單元8配置在由上部23a和底部23b所形成的空間內。 動力單兀7是利用托架9〗、9〗分別固定在中間骨架〗3的 各個管材13a、i 3b上。電池單元8是被支承固定在具有 與管材13a、13b的形狀相對應的彎曲部92 a、92b的支承 板9 2上。此外’相當於電池單元8的上側之中間罩2 3將 成爲置腳板24。 第1圖和第2圖所示的電池單元8是將呈圓柱形狀的 電池8 a使其長軸保持一致地平行的束集在一起,利用接 者劑等將電池8 a彼此固定在一起,並且以未圖示的導電 板將各個電池8a予以串聯在一起。此外,電池單元8的 構造也可以採用:利用塑膠構件等將數個呈圓筒形狀的電 池8 a予以束集在一起的熱收縮膜電池包的構造。電池單 兀8具有細長的形狀,其短邊與電池8 a的長軸的長度大 -11 - (8) 1237610 致上相等,長邊以及高度則依據所束集的電池8 a的個數 而定。 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池單元8是如第2圖的平面圖所 示般地,以混合型車輛 1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 Lw爲中 心,略呈左右對稱地左右各搭載一個。各電池單元8是朝 向混合型車輛1的前方傾斜成八字形,也就是說’是以各 電池單元8的靠近前輪1 5 F側的一端部8 1互相接近的方 式,具有一個傾斜角。藉由這種方式的傾斜配置,各電池 單元8的靠近後輪1 5 R側的另一端部8 2彼此之間的距離 將會變大,由這兩個另一端部8 2所形成的空間將成爲用 來配置引擎2的配置空間。例如:將引擎2的汽缸頭3 0 配置在這個配置空間。因此,第2圖的平面圖中’呈傾斜 配置的兩個電池單元8是從左右兩側包夾住引擎2的配置 方式,由第1圖所示的側面圖可以看出,在混合型車輛1 的前後方向上,電池單元8與動力單元7是配置成:有一 部分重疊在一起。 第1圖所示的散熱水箱9是位於前土除的後側’利用 未圖示的冷卻水路,令冷卻水循環來冷卻動力單元7的引 擎2。散熱水箱9是呈一體地具備水泵浦’其冷卻面是被 配置成相對於:行車時迎面而來的風略成垂直°以這種方 式將散熱水箱9與水泵浦呈一體地形成,可以削減,零件數 目,而且又可提高安裝性。此外,用來冷卻散熱水箱9的 行車時迎面而來的風將會流經過第3圖所示的中間罩23 內的電池單元8的外表面,因此,電池單元8也被這個行 -12 - 1237610 Ο) 車時迎面而來的風所冷卻。本實施形態的電池單元8是分 割成左右兩個來配置,所以與行車時迎面而來的風的接觸 面積很大,冷卻效率很高。 如第4圖所示,動力單元7具有短汽缸的引擎2,在 曲軸6的一端具備有一馬達3。此外,曲軸6是利用齒輪 3 8與離心式離合器4 1相連結,配置於與離心式離合器4 j 同一軸心上的錐型的無段變速機4是經由減速齒輪組5而 連結到用來使第1圖所示的驅動輪(後輪)1 5 R旋轉的動 力傳達機構6 1。 引擎2是具備:具有可令藉由連桿2 5連結到曲軸6 的活塞26滑動的汽缸27的汽缸體28;和裝設了火星塞 2 9、吸氣閥和排氣閥(未圖示)的汽缸頭3 〇。此外,在 汽缸頭3 0又具備了:可變點火正時方式的氣閥頂升機構 3 1。用來驅動氣閥的開閉之凸輪軸3 2的旋轉是受到繞掛 在曲軸6的驅動用鏈輪6 a與凸輪軸3 2的從動用鏈輪3 2 a 之間的點火正時鏈條3 3所控制的。此外,動力單元7爲 了要加大第1圖所示的可應用空間3 4,乃將引擎2的汽 缸2 7略呈水平地配置。 馬達3是使用:在定子3 5的外周,配設了可與曲軸 6 —起旋轉的轉子3 6的外轉子型的馬達。這個馬達3是 兼具有:當引擎2啓動時或受到要求高輸出動力時,可作 爲利用電池單元8 (參考第1圖)所供給的電力來使曲軸 6旋轉的發動機的功能;以及可將曲軸6的旋轉變換成電 有匕以kl[電池單兀8進行充電的發電機的功能。此外,以這 -13- 1237610 (10) 種方式將動能變換成電能後,對於電池單元8充電的過程 被稱爲「回充電」。至於「回充電」時的動作,容後詳 述。 又,在曲軸6上的馬達3與連桿2 5之間,配設有離 合器3 7和齒輪3 8。離合器3 7具有讓引擎2和馬達3相 連結和分開的功能’例如:是以濕式離合器來構成的。而 且藉由經過這個離合器3 7而能夠使得減速時的引擎煞車 (泵抽損失、機械損失)所產生的能量全部都予以重生。. 藉由以這種方式來回收引擎煞車時的能量,可進一步提高 能量回收的效率。齒輪3 8是嚙合於離心式離合器4 1。離 心式離合器4 1是被配置在與無段變速機4的輸入軸42同 一軸上,隨著旋轉速度的加快,離合器內圈將會連結到可 與輸入軸42 —體旋轉的離合器外圈之單向離合器。 無段變速機4是具有:利用支承軸4 7來樞支著分別 抵接於輸入軸4 2側的被驅動面4 3和輸出軸4 4側的被驅 動面4 5的圓錐體4 6之構造。支承軸4 7是架設在輸出軸 的圓錐母線上,因應著輸入軸42的迴轉數,離心機構48 將會使樞支該支承軸4 7的夾具4 9滑動,藉此而改變被驅 動面4 3、4 5與圓錐體4 6的接觸位置,進而改變該無段變 速機4的變速比。 在無段變速機4的後段,具有減速齒輪組5。減速齒 輪組5是由:無段變速機4的輸出軸44的齒輪5 1、和齒 輪5 2、和齒輪5 3、和齒輪5 4所組成的,讓各齒輪5 1、 5 2、5 3、5 4相嚙合來將動力予以減速。 -14 - (11) 1237610 動力傳達機構6 1是具有:利用繞掛在驅動輪搖臂6 2 內的驅動鏈輪6 3與第1圖所示的車軸64的從動鏈輪6 5 之間的驅動用鏈條6 6,將動力單元7所產生的旋轉予以 傳遞到後輪1 5 R的功能。 驅動輪搖臂6 2是利用:包覆著驅動用鏈條6 6的主臂 62a以及隔著後輪15R而相對向的補助臂62b來樞支著車 軸64,主臂62a和輔助臂62b是分別利用軸承而被安裝 成可相對於動力單元7進行擺動。此外,在動力單元7這 一側,利用橫向構件6 2 c將主臂6 2 a和輔助臂6 2 b連結在 一起,以防止驅動輪搖臂6 2扭轉變形。此外,車軸6 4是 連結著後輪1 5 R的輪圈6 7。 又,後輪1 5 R的避震器7 0是如第1圖所示地,從側 面圖觀察時,是位在用來收容安全帽等的可應用空間34 的下面側,架設在後部骨架! 4與驅動輪搖臂6 2之間。在 本實施形態中,是將動力單元7配設在前側,所以車體的 後側空間較有余裕,因此得以讓可應用空間擴大了相當於 該余裕量的空間。 接下來,說明前述電池單元8以及引擎2的配置方式 所產生的作用。 這種混合型車輛1是將電池單元8相對於車寬方向的 中心線Lw配置在略爲左右對稱的位置上,將電池單元8 的重心位置設定成位在中心線Lw的附近,所以可提高左 右方向的平衡。又,將動力單元7配置成彷彿受到電池單 元8所包夾的狀態,而可使得引擎2位在較爲前方的位 -15 - 1237610 (12) 置。因爲是將重量較大的電池單元8以及動力單元7集中 配置於混合型車輛1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附近,所以可提高 前後方向的重量平衡。因此,例如:即使當驅動輪搖臂 6 2擺動的時候,混合型車輛1亦可保持良好的轉向操控 性。尤其是將電池單元8和引擎2 (汽缸頭3 0以及汽缸 體2 8 )配置在較之中心線L m更爲前側’所以當騎乘者跨 騎在坐墊2 0時,電池單元8和引擎2以及騎乘者的重量 將會分散到車體的前後,所以可保持良好的轉向操控性。 此外,將坐墊 2 0設置在較之中心線 Lm更爲後側的做 法,也有助於將加諸到車體上的荷重往前後分散。 又,藉由將電池單元8配設在置腳板24的下面,可 使車體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變低。再者,被配置於較之 坐墊2 0更爲前側的引擎2是處於受到電池單元8所包夾 的低處,所以可使得車體的重心位置變得更低。 因爲是將電池單元8呈傾斜地配置,所以可將電池單 元8的其中一端部8 1側的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之另一 端部8 2側的車寬方向上的寬度更爲減少,因此可將車輛 的中間罩2 3削減掉相當於該減少寬度份量的面積。如果 能夠削減掉一部分的中間罩2 3的話,可使車體輕量化, 又可提高外觀美感性。 以下,將說明混合型車輛1的動作。 首先,當混合型車輛1啓動時或者低速時,僅以馬達 3當作動力源來行走時,利用電池8所供給的電力,馬達 3將會作動,而令固定在曲軸6上的齒輪3 8旋轉。齒輪 -16- 1237610 (13) 3 8的旋轉將會經由離心式離合器4 1傳達到無段變速機4 的輸入軸42。然後,經過無段變速機4的變速以及經過 減速齒輪組5的減速後的動力,將會經由動力傳達機構 6 1而被傳遞到車軸6 4以使得後輪1 5 R旋轉。 當混合型車輛1以穩定的速度行走時,也就是僅以引 擎2當作動力源來行走時,是以火星塞29令隨著曲軸6 的旋轉而同步地被吸入到汽缸2 7內的燃料混合氣燃燒, 以使活塞2 6進行往復運動。將這種方式所產生的曲軸6 的旋轉經由離心式離合器4 1傳達到無段變速機4和減速 齒輪組5以及動力傳達機構6 1而使得後輪1 5 R旋轉。 高速時或加速時之負荷較大的時候,是以馬達3以及 引擎2同時當作動力源來行走,此時,曲軸6是利用上述 的馬達3之旋轉以及活塞2 6的往復運動而被旋轉驅動。 曲軸6的旋轉經由離心式離合器4 1傳達到無段變速機4 和減速齒輪組5以及動力傳達機構6 1而使得後輪丨5 r旋 轉。這種情況下,是將引擎2的輸出和馬達3的輸出合成 之後的輸出傳達到後輪1 5 R。 是以,馬達3是可利用來自電池單元8所供給的電力 而當作動力源也就是發動機來工作,但是,當電池單元8 的各電池8 a的殘存電容量減少到預定値的時候,有必要 藉由來自於未圖不的控制裝置的指令,令馬達3當成發電 機來工作’將所產生的電力回充電到電池8a。這種情況 的回充電的方法係有··當混合型車輛1減速時,將後輪 1 5 R的旋轉時的動能利用馬達3轉變成電能的方法;以及 -17- 1237610 (14) 將行走中因引擎2的輸出而旋轉的曲軸6的動能的至少一 部分利用馬達3轉變成電能的方法。 這種對於電池8 a的充放電的工作,在於混合型車輛 1行走中是不斷返復地進行。此時,迎面而來的風將會流 經過分開配置的兩個電池單元8之間,可有效地冷卻電池 單元8。此外,散熱水箱9是位在前側位置,所以散熱水 箱9的冷卻效率也很高。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僅止於上述的實施形態。 例如:在實施形態中的混合型車輛1雖然是以兩輪機 車爲例進行說明,但是,亦可適用到三輪車或者四輪車 輛。 電池單元8也不限定爲將細長形狀的電池8 a予以束 集的形狀’亦可爲以單一個電池8 a來形成一個電池單元 8等等的其他的形態。此外,其配置方式也不限定爲左右 各一個,亦可爲左右各配置複數個。在這種情況下,爲了 保持車寬方向上的良好平衡,最好是將位在中心線L w的 右側的電池單元8的重量設定成與位在中心線Lw的左側 的電池單元8的重量大致相等。 此外,亦可在每一邊配置由各兩個電池單元所構成的 電池單元8,並且將後輪1 5 R側的電池單元8配置在較之 前輪1 5 F側的電池單元8更爲遠離中心線Lw的位置上, 以取代將電池單元8傾斜地配置。即使這種配置方式,亦 可將引擎2配置在後輪1 5 FL側的電池單元8之間,而且可 切除掉中間罩2 3的前側。 -18- 1237610 (15) 此外’動力單元7,只要是可將引擎或馬達的至少其 中一方當作動力源來使驅動輪旋轉者即可,並不限定爲第 3圖所示的結構和配置方式,可做各種的改變。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根據上述的結構可發揮下列的效果。 根據本案的第一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重量物也就 是電池和引擎配置在車體的前側較低的位置,所以當騎乘 者跨騎在坐墊時的荷重平衡趨於良好,可提高車輛的轉向 操控性。此外,將電池和引擎配置成:在車體的前後方向 上’有一部分是重疊的,所以可謀求車體的緊緻化。 根據本案的第二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池在車體 寬度方向上分開地配置。因爲將電池的重心的位置設在車 體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的附近,所以可提高車體的左右方 向的重心平衡。因此,可提高車輛的轉向操控性。 根據本案的第三發明的混合型車輛,可將引擎配置在 呈傾斜配置的電池之間,可謀求配置空間的效率化。能夠 節約配置空間的話,可將車體整體上的形狀予以小型化, 或者能夠擴大可應用空間。此外,小型化的其中一種例 子,是切除掉車體的外罩的一部份,如此一來,可謀求車 體的輕量化、提高外觀美感性。 根據本案的第四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池和引擎 配置於較之坐墊更前側,所以車體的重心位置是較之坐墊 更爲前側。因此,當騎乘者跨騎在坐墊時,可很容易將荷 -19- 1237610 (16) 重分散到車輛的前側和後側。此外,藉由將電池和引擎的 位置設在較坐墊更前側,可以放低電池以及引擎的重心位 置。因此,可提高車輛的轉向操控性。 根據本案的第五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電池和引擎 配置成:位在較之車體的前後方向上的中心線更前側的位 置。因爲車體的重心位置變成靠近中央處,因此,可提高 車輛的轉向操控性。 根據本案的第六發明的混合型車輛,是將坐墊配置於 較之前後方向上的中心線更爲後側處,騎乘者跨騎時的重 量可分散到車體的前後方向上的前側和後側。此外,將引 擎配置在較坐墊更前側,可使得電池和引擎的重心位置更 低。因此,可提高車輛的轉向操控性。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顯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混合型車輛的結構 之側面透視圖。 第2圖是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混合型車輛的結構 之平面圖。 第3圖是沿著第1圖中的A - A剖面線的剖面圖,用 以說明電池與引擎的配置。 第4圖是顯示動力單元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號說明] ]:混合型車輛 -20- 1237610 (17) 2 :引擎 3 :馬達
8 :電池單元 8 a :電池 20 :坐墊 24 :置腳板 L m ·中 >l_j、線 L w。中屯、線
-21 -

Claims (1)

1237610 (1)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混合型車輛,是將引擎或馬達的至少其中一方 的輸出動力傳達到驅動輪,並且將置腳用的置腳板設置於 較之坐墊更位於車體前下方的混合型車輛,其特徵爲: 將對於前述馬達供電的電池配置於前述置腳板的下 面,並且將前述引擎配置成:至少有一部分在車體的前後 方向上是位於與前述電池重疊的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混合型車輛,前述電池是 配置成:在車體寬度方向上至少分開成兩個部分,前述引 擎是配置在呈分開配置的前述電池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混合型車輛,前述電池從 平面圖觀察時,是配置成:朝向車體寬度方向的中心線傾 斜的八字狀。 4 · 一種混合型車輛,是將引擎或馬達的至少其中一方 的輸出動力傳達到驅動輪,並且將置腳用的貭腳板設置於 較之坐墊更位於車體前下方的混合型車輛,其特徵爲: 將對於前述馬達供電的電池和引擎配置成:在車體的 前後方向上較之前述坐墊更前側的位置。 5 . —種混合型車輛,是將引擎或馬達的g少其中一方 的輸出動力傳達到驅動輪,並且將置腳用的朦腳板設置於 較之坐墊更位於車體前下方的混合型車輛,其特徵爲: 將對於前述馬達供電的電池和引擎配置成:位在較之 車體的前後方向上的中心線更前側的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混合型車輛,將前述坐墊 -22- (2)1237610 配置於較之前述中心線更爲後側。
-23-
TW093111008A 2003-06-09 2004-04-20 Hybrid vehicle TWI23761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63889A JP4248941B2 (ja) 2003-06-09 2003-06-09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08089A TW200508089A (en) 2005-03-01
TWI237610B true TWI237610B (en) 2005-08-11

Family

ID=34090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11008A TWI237610B (en) 2003-06-09 2004-04-20 Hybrid vehicl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248941B2 (zh)
CN (3) CN101058331B (zh)
TW (1) TWI2376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5689B2 (en) 2003-02-14 2010-06-29 Akari Inada Nephropathy-associated gene
JP4039572B2 (ja) * 2003-10-31 2008-01-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車両
JP4396937B2 (ja) * 2005-03-16 2010-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トラクション制御装置
JP4881648B2 (ja) * 2006-04-19 2012-0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WO2011121784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5738124B2 (ja) * 2011-08-29 2015-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JP5600668B2 (ja) * 2011-12-28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WO2013098895A1 (ja) 2011-12-28 2013-07-0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279445B2 (ja) * 2014-10-1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892766B2 (ja) * 2017-03-15 2021-06-23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自動二輪車用動力伝達システム
PL3704008T3 (pl) * 2017-11-02 2024-04-08 Piaggio & C. S.P.A. Motocykl z napędem elektryczny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984U (zh) * 1988-04-01 1989-02-22 蔡品龙 自行车电力驱动器
CN2046830U (zh) * 1989-01-24 1989-11-01 蒋为 由普通自行车改装成的电动自行车
CN2062692U (zh) * 1989-11-13 1990-09-26 张新民 机动助力自行车
US5076386A (en) * 1990-10-10 1991-12-31 Frank T. Dziewit Motorized bicycle
CN1088437C (zh) * 1993-01-01 2002-07-31 刘敬中 机动脚踏两用车
CN2195506Y (zh) * 1994-07-25 1995-04-26 刘源基 一种具有电启动的动力脚踏两用自行车
JPH10131746A (ja) * 1996-10-31 1998-05-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排気装置
JP3660466B2 (ja) * 1997-05-01 2005-06-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式二輪車
JPH11124071A (ja) * 1997-10-22 1999-05-11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補助自転車
JP2000253591A (ja) * 1999-03-01 2000-09-14 Tokyo R & D:Kk 電気自動車
JP2001238307A (ja) * 2000-02-28 2001-08-31 Hitachi Ltd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CN2410220Y (zh) * 2000-03-13 2000-12-13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载货二轮摩托车
JP2002037168A (ja) * 2000-07-19 2002-02-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JP2002166735A (ja) * 2000-11-22 2002-06-11 Shenzhen Ming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ehicle Co Ltd 複合電気自動車
JP4256079B2 (ja) * 2001-03-06 2009-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2003291660A (ja) * 2002-04-03 2003-10-15 Araco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2643A (zh) 2005-02-02
CN100352730C (zh) 2007-12-05
CN101058331A (zh) 2007-10-24
CN101058332B (zh) 2010-10-06
CN101058331B (zh) 2010-10-06
JP4248941B2 (ja) 2009-04-02
JP2005001410A (ja) 2005-01-06
CN101058332A (zh) 2007-10-24
TW200508089A (en) 200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603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3933270B2 (ja) 自動二輪車
EP1518737B1 (en) Power unit structure for hybrid vehicle
CN100408416C (zh) 混合式车辆
TWI237610B (en) Hybrid vehicle
TWI290107B (en) Battery layout structure of electrically-driven vehicle
JP3159814U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型車両
US7140458B2 (en) Battery arrangement and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TW201206762A (en) Hybrid saddle-ridden vehicle
JP2010100124A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型車両
CN111699100B (zh) 具有动力单元的车辆
TWI266708B (en) Battery holding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1037132B (zh) 混合动力车动力单元结构
JP2014065469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2020175822A (ja)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型車両
JP2002127976A (ja) 車両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搭載構造
JP404146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05231423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4417063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における制御装置の取り付け構造
WO202312707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29706C (zh) 摩托车的排气净化装置
WO202312707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H1182019A (ja) 水冷エンジンのサーモスタット取付け構造
WO2022038622A1 (en) Hybrid power unit and hybrid vehicle
WO2022118332A1 (en) A saddle ride-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