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26878A - Tire tes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Tire test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26878A
TW201226878A TW100146576A TW100146576A TW201226878A TW 201226878 A TW201226878 A TW 201226878A TW 100146576 A TW100146576 A TW 100146576A TW 100146576 A TW100146576 A TW 100146576A TW 201226878 A TW201226878 A TW 2012268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huck
testing device
vertical direction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6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3386B (zh
Inventor
Takehiko Wakazono
Tetsuya Yoshikawa
Glen Thompson
Yasuhiko Fujieda
Shogo Sarumaru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79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43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52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3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52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3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6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6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3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338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Description

201226878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用來進行輪胎的性能測試的輪胎測試裝 置。 【先前技術】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公報,其所揭示的輪胎測試裝置 ’是具有:下框架、門型框架、下卡盤、及上卡盤。門型 框架’豎立設置於下框架。門型框架,具有:從下框架的 長邊方向兩端分別朝鉛直方向上方延伸的一對鉛直框架、 以及在該鉛直框架的上端部之間延伸的水平框架。下卡盤 ,安裝於下框架。上卡盤,安裝於門型框架的水平框架。 下卡盤及上卡盤,分別具有旋轉構件。在該輪胎測試裝置 ’在下卡盤與上卡盤夾持著輪胎的狀態,將空氣供給到輪 胎的內部空間。在各旋轉構件使輪胎旋轉的狀態,進行各 種性能測試。 在將空氣供給到輪胎的內部空間的狀態,該內部空間 的空氣壓力對上卡盤作用著使其遠離下卡盤的方向的力( 以下稱爲分離力)。該分離力,是經由水平框架從上卡盤 朝向鉛直框架、及下框架傳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5- 201226878 日本特許第40 1 1 632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公報所揭示的輪胎測試裝置,上 卡盤,並不是在水平框架的長邊方向中央,而是安裝在: 水平框架之中與設置有探測機的其中一方的鉛直框架接近 的部分。因此,藉由作用於上卡盤的分離力讓水平框架變 形。該變形,使上卡盤相對於鉛直線傾斜,使上卡盤的旋 轉軸相對於朝鉛直方向延伸的下卡盤的旋轉軸傾斜。上卡 盤的旋轉軸與下卡盤的旋轉軸的偏離,會對測試精度造成 不好的影響。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要有效地防 止:分離力導致上卡盤的旋轉軸與下卡盤的旋轉軸的偏離 情形。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是用來測試輪胎的測試 裝置,是具有:下框架:被上述下框架所支承,從該下框 架之中互相分離的部分分別朝鉛直方向上方延伸的一對鉛 直框架;在上述一對的鉛直框架之間被架設成於其間延伸 的姿勢,被鉛直框架所支承的樑部;包含有以朝鉛直方向 延伸的軸部爲中心可旋轉的下旋轉構件,並且安裝於上述 下框架的下卡盤;包含有與上述下旋轉構件一起以朝鉛直 -6- 201226878 方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而可旋轉的上旋轉構件,並且安裝 於上述樑部的長邊方向中央處,藉由與上述下卡盤卡合, 在將搬運到該下卡盤的上方之上述輪胎,以將該輪胎的內 部空間密封的狀態,夾持在其與上述下卡盤之間的上卡盤 ;使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移動的移動手段;使上述上卡 盤固定成相對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固定手段;以及在由 上述固定手段固定上述上卡盤,並且在輪胎在其內部空間 密封且由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夾持的狀態,將空氣供 給到上述內部空間的空氣供給手段; 至少當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段將空氣供給到上述輪胎 的內部空間時,上述上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位於:將上述 各鉛直框架分別支承上述樑部的支承點予以連結的直線的 中央處。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能有效地防止:分離力導致上卡盤的旋 轉軸對於下卡盤的旋轉軸的偏離情形。 【實施方式】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參考圖面來說明。 首先,參考第1圖,針對包含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的輪胎測試裝置1之輪胎測試系統1 00的全體構造加以說明 輪胎測試系統1 00,除了輪胎測試裝置1之外,還具有 201226878 :入口輸送機2、中心輸送機3、以及出口輸送機4。各輸 送機2、3、4,用來將作爲測試對象的輪胎1 0朝搬運方向D 搬運》以下,適當地將沿著該搬運方向D延伸來搬運輪胎 1 〇的路線稱爲搬運路線。輪胎測試裝置1,設置於中心輸 送機3,將從入口輸送機2沿著搬運方向D而搬運到中心輸 送機3的輪胎進行測試。各輸送機2、3、4排列於直線上, 搬運路線D爲直線。雖然搬運路線D爲曲線也可以,而直 線較適合。針對輪胎測試系統1 〇〇所進行的輪胎1 0的測試 方法,後面會詳細敘述。 參考第1圖〜第3圖,針對輪胎測試裝置1的構造加以 說明。 輪胎測試裝置1,如第2圖所示,具有:下框架20、在 下框架20上安裝的一對鉛直框架30a、30b、以及在下框架 20的上方架設在鉛直框架30a、3 Ob之間的樑部40。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安裝於下框架20的下卡盤25 、以及安裝於樑部40的上卡盤45。該下卡盤25與上卡盤45 夾持著輪胎10。在下卡盤25,如後述,形成有:用來將空 氣供給到輪胎1 〇的內部空間的其功能作爲空氣供給手段的 空氣供給孔28x。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滾珠螺桿3 1 a、3 1 b、以及由 伺服馬達所構成的馬達3 2 a、3 2 b,其功能作爲使樑部4 〇沿 著鉛直框架30a、3 Ob朝鉛直方向移動的樑部移動手段,進 而作爲使上卡盤45朝鉛直方向移動的移動手段。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電磁制動器3 3 a、3 3 b,其功 -8- 201226878 能作爲使樑部40相對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地固定的鎖定機 構’進而作爲使上卡盤相對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地固定的 固定手段。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線性動作導件34a、34b,其 功能作爲將樑部40的沿著鉛直框架30a、3 Ob的鉛直方向的 移動予以導引的導引構件。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線性感應器(卡盤位置檢測手 段)35,該線性感應器35,檢測出樑部40的鉛直方向的位 置,進而檢測出上卡盤4 5的鉛直方向的位置,藉此來檢測 出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的鉛直方向的相對位置。.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鼓部(荷重負荷構件)50。鼓 部50,用來將荷重施加到藉由下卡盤25與上卡盤45所夾持 的輪胎1 〇 (在第1圖以鏈線顯示)。如第1圖所示,鼓部50 配置成:在與搬運方向D正交的方向的其中一方側(第1圖 的上側),與藉由下卡盤25與上卡盤45所夾持的輪胎10分 離。以下適當地將與該搬運方向D正交的方向(第1圖的上 下方向)稱爲左右方向,將設置有鼓部5 0的側邊稱爲左側 ,將相反側稱爲右側。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輪胎拆卸器48。輪胎拆卸器48 ,是在輪胎10的各種性能測試後,將輪胎10從上卡盤45剝 離。 輪胎測試裝置1,具有控制器(控制手段;未圖示) ’該控制器,用來將輪胎測試裝置1的各部分以及輪胎測 試系統1 0 0的各部分的動作進行控制。 201226878 下框架20,爲水平且朝左右方向延伸。下框架20的長 邊方向中心,在搬運路線上與中心運輸機3的中心大致一 致。下框架20,隔著輪胎1 0的搬運路線而朝左右延伸》 詳細來說,下框架20的沿著長邊方向延伸的直線L, 如第1圖所示,相對於輪胎10的搬運方向D並未正交而傾斜 成銳角或鈍角。在第1實施方式,直線L是相對於搬運方向 D朝右側傾斜。 具體來說,直線L之中較中心輸送機3的中心更靠近搬 運方向上游側的部分、與搬運路線之中較中心輸送機3的 中心更靠近搬運方向上游側的部分構成的角度0爲銳角。 直線L之中較中心輸送機3的中心更靠近搬運方向上游側的 部分、與搬運路線之中較中心輸送機3的中心更靠近搬運 方向下游側的部分構成的角度0 ,爲鈍角(180度一0 ) 鼓部5 0配置在:構成該鈍角之直線L之中較中心輸送 機3的中心更靠近搬運方向上游側的部分、與搬運路線之 中較中心輸送機3的中心更靠近搬運方向下游側的部分之 間。 角度0 ,爲20〜80度(考慮入口輸送機2及鼓部50的 配置的話,35〜65度較佳),在本實施方式大致爲50度。 下框架20,例如是由:藉由熔接接合的鋼板、或η型 、I型等的鋼材所構成。 鉛直框架30a、30b,從下框架20的上面部朝鉛直方向 上方延伸。鉛直框架30a、30b,是經由螺栓、螺母等而被 -10- 201226878 支承於下框架20的上面部。 鉛直框架30a、30b,從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兩端朝上 方延伸,排列於:沿著該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直線 L上。具體來說,從鉛直方向觀察,鉛直框架30a、30b的 朝鉛直方向延伸的中心軸3 0 X、3 0 y,存在於直線L上。伴 隨著位於該中心軸30x、3 0y上之,將鉛直框架30 a、30b分 別支承於下框架20的支承點(從上卡盤45經由樑部40傳達 到鉛直框架30a、30b的分離力作用的點),也存在於直線 1^上。鉛直框架3(^、3015的各中心軸3(^、3(^,如第1圖及 第2圖所示,沿著直線L而與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中心隔著 等距離,存在於相對於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中心對稱的位 置0 在第一實施方式,一對的鉛直框架30a、30b,作成強 度互相沒有差異的實質相同的形狀。鉛直框架30a、30b, 例如由藉由熔接而接合的鋼板、或角型鋼管所構成。 線性動作導件34a、34b,分別安裝於:鉛直框架30a 、30b的互相相對向的側面。在鉛直框架30a、30b,分別 設置有滚珠螺桿31a、31b。滾珠螺桿31a、31b,在鉛直框 架3 0a、3 Ob的各內部空間內,朝鉛直方向延伸。滾珠螺桿 3 1 a、3 1 b的中心軸,沿著鉛直框架3 0a、3 Ob的中心軸3 Ox 、3 0 y延伸。 樑部40,在鉛直框架30a、30b之間朝水平方向延伸。 樑部40的長邊方向兩端,在鉛直框架30a、30b的內側與滾 珠螺桿31a、31b的各螺母連接。樑部40之中較與鉛直框架 -11 - 201226878 3 0a、3 Ob連接的部分更靠近長邊方向內側的部分,連接於 線性動作導件34a、34b。樑部40,是隔介著滾珠螺桿31a 、3 lb及線性動作導件34a、34b而被支承於一對鉛直框架 3 0a、3 0 b 〇 如上述,給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軸30x、30y,沿著 直線L而與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中心互相隔著相等距離。 於是,將樑部40支承於鉛直框架30a、30b的支承點也就是 在鉛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軸30x、30y上的點,從鉛直方 向觀察,存在於直線L上,且存在於:與下框架20的長邊 方向中心互相距離相等距離的位置。 樑部40,伴隨著滾珠螺桿3 1 a、3 1 b的旋轉,被線性動 作導件34a、34b導引且同時朝鉛直方向上方或下方移動。 線性動作導件34a、34b,具有:朝鉛直方向延伸的導 引軌道、以及滾動軸承;該滾動軸承包含有:中介於導引 軌道與被導引體(這裡爲樑部40)之間的滾子(滾動體) :藉由利用滾子的旋轉來將被導引體進行導引,使被導引 體順暢地進行直線運動。 樑部40以其長邊方向中心作爲交界而作成讓其強度沒 有差異。具體來說,在第一實施方式,如第1圖所示,樑 部40’具有:在長邊方向相對於其長邊方向中心爲對稱的 形狀。樑部40,是由例如藉由熔接接合的鋼板、或η型、I 型等的鋼材所構成。 分別在滾珠螺桿31a、31b,連接著馬達32a、32b及電 磁制動器3 3 a、3 3 b。電磁制動器3 3 a、3 3 b,設置於:滾珠 201226878 螺桿31a、31b與各馬達32a、32b之間。 滾珠螺桿31a、31b,分別藉由不同的馬達32a、32b所 同步驅動。當藉由馬達32a、32b使滚珠螺桿31a、3 lb旋轉 驅動時,樑部40朝給直方向移動。 電磁制動器33a、33b,是用來禁止滾珠螺桿3 la、31b 的旋轉。電磁制動器3 3 a、3 3 b,藉由將滾珠螺桿3 1 a、3 1 b 的旋轉予以禁止,來禁止樑部40的鉛直方向的移動。 線性感應器35,設置於其中一方的鉛直框架30b。該 線性感應器3 5 ’用來檢測出樑部40的鉛直方向的位置。線 性感應器35,將與鉛直框架30b的位置爲線性關係的訊號 予以輸出。 下卡盤25,配置於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中央處。下卡 盤25,具有:下主軸殼體26、下主軸(下旋轉構件)27、 柱塞28 (下旋轉構件)、以及下緣部29。下主軸殻體26, 不能移動地固定於下框架20。下主軸27,收容於下主軸殼 體26的內側。柱塞28,配置於下主軸27內。下緣部29,固 定於下主軸27的上端。 下主軸27,藉由馬達27m (參考第1圖)的驅動,以朝 鉛直方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旋轉。下主軸27,不能朝鉛直 方向伸縮。 下緣部29,配置成將下主軸27的上端包圍。下緣部29 ,與下主軸27—起以沿著鉛直方向的軸部爲中心旋轉。 柱塞28,是朝鉛直方向細長狀的棒構件。柱塞28,與 下主軸27—起以沿著鉛直方向的軸部爲中心旋轉。 -13- 201226878 柱塞28的鉛直方向上端,成爲其外周面以相對於鉛直 方向傾斜的傾斜面(下卡盤傾斜面)所構成的錐狀的凸部 28p。具體來說,凸部28p爲朝向上方前端變細。 在柱塞2 8的內部,沿著鉛直方向,從其下端起涵蓋到 上端的凸部28p附近,形成有空氣供給孔28x。空氣供給孔 2 8x,與在柱塞28的下端配置的旋轉接頭28y連接。對空氣 供給孔28x,經由旋轉接頭28y從外部供給壓縮空氣。該壓 縮空氣,是通過空氣供給孔從柱塞28的上端供給到輪 胎1 〇的內部空間。 柱塞28,藉由空氣壓紅28a、28b的驅動而可朝錯直方 向伸縮,可相對於下主軸27及下緣部29朝鉛直方向相對移 動。 在柱塞28,連結著:與柱塞28 —體地朝鉛直方向移動 的導引構件28g(參考第3圖)。本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 置1,具有:將該導引構件28g進而將柱塞28的鉛直方向的 位置檢測出的線性感應器28d。線性感應器28d,是用來將 與導引構件28g進而是柱塞28的鉛直方向的位置成線性關 係的訊號予以輸出。 線性感應器28d,也可安裝於導引構件28g以外的構件 。例如安裝於柱塞28本體,或者也可內建於空氣壓缸28a 、28b ° 上卡盤45,包含有:上主軸殻體46、上主軸(上旋轉 構件)47'及上緣部49。上主軸殼體46,是朝上下方向延 伸的筒狀構件,其上部固定於樑部。上主軸47,收容於上 -14- 201226878 主軸殼體46的內側。上緣部49’固定於上主軸47的下端。 上主軸47’與下主軸27卡合而與下主軸27 —起以朝給 直方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旋轉。在上主軸47的鉛直方向下 端’設置有:可與下卡盤25的柱塞28的上端的凸部28p卡 合的凹部47p。具體來說,凹部47p的內周面,是相對於鉛 直方向以與凸部28p的傾斜的外周面相同角度傾斜的傾斜 面(上卡盤側傾斜面)。藉由將凸部28p***到該凹部47p 的內側,凹部47p的內周面與凸部28p的外周面卡合,上主 軸47與下主軸27卡合。 上緣部49,配置成將上主軸47的下端包圍。上緣部49 ’與上主軸47—起以朝鉛直方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旋轉。 上卡盤45,如第2圖所示,安裝在樑部40的長邊方向 中央。詳細來說,上卡盤45安裝成;其安裝中心位於:朝 上主軸47的鉛直方向延伸的旋轉軸45x上,並且從鉛直方 向觀察,該旋轉軸45x位於直線L上,且該旋轉軸45x位於 鉛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軸30x、30y的中間。上卡盤45的 旋轉中心,位於:將樑部40支承於鉛直框架30a、3 Ob的支 承點(中心軸30x、30y上的點)的中間。 上卡盤45,伴隨著與馬達32a、3 2b的驅動所伴隨產生 的滾珠螺桿3 1 a、3 1 b的旋轉,被保持於樑部4 0且沿著鉛直 框架30a、3 Ob朝鉛直方向上方或下方移動。在第一實施方 式,上卡盤45,伴隨著樑部40的移動而移動。上卡盤45, 讓電磁制動器3 3 a、3 3 b禁止滾珠螺桿3 1 a、3 1 b的旋轉,藉 此禁止樑部40的移動,則與樑部40—起被固定成相對於鉛 -15- 201226878 直框架30a、30b不能移動。在第一實施方式,上卡盤45, 與將樑部40固定成不能移動相伴隨地被固定。 藉由電磁制動器33a、3 3b將樑部40進而將上卡盤45固 定,如後述,則禁止:藉由作用於輪胎1 〇的分離力讓上卡 盤45朝鉛直方向移動而讓上下卡盤25、45相對地移動。 上卡盤45及下卡盤25,在下框架20的長邊方向中心, 互相在鉛直方向相對向。下卡盤25的下主軸27、柱塞28、 下緣部29、及上卡盤45的上主軸47及上緣部49的各旋轉軸 4 5 X,分別一致。 輪胎拆卸器48,設置於上卡盤45的側方》 接著,針對於輪胎測試系統1 〇〇使用的輪胎1 〇的測試 方法加以說明。以下所敘述的輪胎測試系統1〇〇的各部分 的動作,是藉由控制器所控制。 首先,將輪胎10,導入到入口輸送機2上。在入口輸 送機2上,在輪胎1 0的輪緣部,塗佈潤滑劑。然後,輪胎 10,從入口輸送機2被送到中心輸送機3上。中心輸送機3 ,在搬運輪胎10之前,位於下緣部29的上方。中心輸送機 3,當搬運輪胎10時,一邊保持輪胎10—邊下降,將輪胎 10載置於第2圖所示的下卡盤25的下緣部29上。 樑部40,在將輪胎1 0從入口輸送機2送出到中心輸送 機3上的期間,停止於待機位置也就是最上升位置。而樑 部40的待機位置,只要是上緣部49在上方與輪胎10的輪緣 部分離而上卡盤45不與輪胎10干涉的位置之任意位置都可 以。例如,在將待機位置設定在上緣部49不與輪胎1 〇干涉 201226878 的最下方的位置的情況’則將樑部40從待機位置朝後述的 測試位置下降所花費的時間縮短。 樑部40,與中心輸送機3的開始下降的同時,開始進 行從待機位置起的下降動作。具體來說’馬達32a、32b ’ 開始進行滾珠螺桿31a、3 lb的旋轉而開始進行樑部40的下 降。在樑部40的下降的同時,下卡盤25的柱塞28,藉由空 氣壓缸28a、28b的驅動而開始朝上方的延伸。以該方式, 讓安裝於樑部40的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的柱塞28朝互相 接近的方向移動。 馬達32a、3 2b,是因應於藉由線性感應器35所檢測出 的樑部40的位置而被控制。具體來說,當線性感應器35檢 測出:樑部40的位置接近於,柱塞28的凸部28p與上主軸 47的凹部卡合的卡合位置的情形時,則馬達32a、32b減速 。樑部40,在到達卡合位置之後,進一步下降。該下降時 ,上卡盤45,將下卡盤25的柱塞28下壓。 當根據線性感應器28d檢測出的柱塞28的位置,而確 認出:樑部40的位置,已到達下緣部29與上緣部49的間隔 爲因應於輪胎10的規定的輪緣寬度也就是基準寬度的測試 位置時,則馬達32a、3 2b停止,輪珠螺桿31a、31b的旋轉 停止。電磁制動器33a、33b,禁止滾珠螺桿31a、31b的旋 轉。藉此,輪部40進而上卡盤45都被固定成相對於鉛直框 架30a、30b不能移動。 以該方式’將上下卡盤25、45的旋轉軸定位在同一軸 線上。而上下卡盤25、45,被定位成:讓下緣部29與上緣 -17- 201226878 部49的間隔成爲基準寬度。 如上述方式將上卡盤45定位成不能移動,且在上下卡 盤2 5、4 5卡合的狀態,將在上下卡盤2 5、4 5之間所夾持的 輪胎10的內部空間密封。 在該密封狀態,將與旋轉接頭28y連接的電磁閥驅動 ,從外部經由旋轉接頭28y及空氣供給孔28x將壓縮空氣供 給到輪胎10的內部空間。在輪胎10的空氣壓力成爲預定的 壓力的時間點,停止壓縮空氣的供給。 當停止壓縮空氣的供給時,則馬達27m開始驅動。當 馬達27m驅動時,下主軸27開始旋轉,伴隨著與柱塞28及 下緣部29、下主軸27卡合的上主軸47及上緣部49,繞著相 同軸部旋轉,讓輪胎1〇旋轉。在同時,鼓部50,沿著與水 平方向且搬運方向D正交的方向朝輪胎10側前進,將輪胎 10的側面按壓,對輪胎施加荷重。此時,鼓部5〇,移動 於一對的鉛直框架30a、3 Ob之間的區域。 在以該方式將荷重施加於輪胎1 〇的狀態,測定輪胎1 〇 的各種性能,完成輪胎1 〇的各種性能測試。 當輪胎10的各種性能測試完成時,停止馬達27m的驅 動,伴隨著,停止下主軸27等的旋轉。然後’將與旋轉接 頭2 8y連接的電磁閥開放,讓輪胎10的空氣壓力減少。然 後將電磁制動器33a、3 3b開放’藉由輪胎拆卸器48從上緣 部49將輪胎剝離。 然後,樑部40進而上卡盤45與中心輸送機3 ’開始上 升。藉由中心輸送機3的上升,將輪胎10從下緣部29剝離 3 -18- 201226878 ,將輪胎1 〇載置於中心輸送機3上。然後,輪胎1 0,從中 心輸送機3被交接到出口輸送機4上,在出口輸送機4上實 施適當的標記處理。 當將空氣供給到輪胎1 〇的內部空間時,該內部空間的 空氣壓力,是使從下卡盤25分離的方向的力也就是分離力 作用於上卡盤45。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1,上卡盤45的上主 軸47等的旋轉軸45χ (通過上卡盤45對於樑部40的安裝位 置的中心之鉛直線),是配置於:通過鉛直框架30a、30b 支承樑部40的支承點(鉛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軸30x、 3 Oy上的點)之直線L上,且與這些支承點相距等距離的位 置。於是,作用於上卡盤45的分離力,從上卡盤45朝向樑 部40的長邊方向兩端均等地傳達。因此,關於樑部40的長 邊方向的彎曲或拉伸等的機械應力,是隔著上卡盤45而成 爲對稱,只有朝鉛直方向上方的分力作用於上卡盤45。因 此能有效地防止:藉由分離力讓上卡盤45的旋轉軸相對於 下卡盤25的旋轉軸傾斜或偏離的情形。 藉由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1,能使上卡盤45 的旋轉軸與下卡盤25的旋轉軸適當地一致,能夠適當地將 輪胎10進行測試。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1,朝下框架20的長 邊方向也就是朝鉛直框架30a、30b的排列方向延伸的直線 L,相對於搬運方向D構成銳角或鈍角。因此,從鉛直方向 觀察,關於與搬運方向D正交的方向,輪胎測試裝置1的尺 201226878 寸變小。 並且,鼓部50朝與搬運方向D正交的方向移動,通過 鉛直框架30a、30b之間而朝向被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所夾 持的輪胎1 〇前進。因此達成輪胎測試裝置1的小型化,且 避免鉛直框架30a、30b與鼓部50的干涉。 線性感應器35,用來檢測出檁部40的鉛直方向的位置 。因此,能夠適當地控制:樑部40進而是上卡盤45的鉛直 方向的位置以及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的相對位置。具體來 說,能夠適當地進行樑部40的測試位置之前的減速。在樑 部40到達最上升位置之前,能夠適當地將樑部40減速。該 方式能夠避免:涵蓋於樑部40進而是上卡盤45的移動範圍 全體之移動速度的降低,來防止作業效率的降低。 藉由樑部40的鉛直方向的移動,來達成上卡盤45的鉛 直方向的移動,使樑部40朝鉛直方向移動的滾珠螺桿31a 、31b,不是設置在樑部40,而是設置在鉛直框架3 0a、 30b。因此,與例如,將樑部40作成相對於鉛直框架30a、 3 〇b不能移動而使上卡盤45對於樑部40朝鉛直方向移動的 手段設置於樑部40的方式相比,能夠防止樑部40週邊的大 型化,也就是能防止:輪胎測試裝置1全體的高度變高。 將樑部40相對於鉛直框架30a、30b固定成不能移動的 電磁制動器33a、33b,不是設置在樑部40,而是設置在鉛 直框架30a、30b。因此,與例如,將樑部40作成相對於鉛 直框架30a、30b不能移動而使上卡盤45對於樑部40朝鉛直 方向移動,並且將上卡盤45固定成相對於樑部40不能移動
S -20- 201226878 的鎖定機構設置於樑部4 0的方式相比,能夠防止輪胎測試 裝置1全體的高度。 作爲使樑部40朝鉛直方向移動的手段,使用滾珠螺桿 3 1a、3 1b。因此,能夠高精度地進行樑部40進而是上卡盤 45的鉛直方向的定位。尤其是以伺服馬達32a、32b驅動滾 珠螺桿31a、31b。因此,讓上述定位精度變高。 在各滾珠螺桿31a、31b,設置有用來禁止滾珠螺桿 31a、31b的旋轉的電磁制動器33a、33b,藉由禁止滾珠螺 桿31a、31b的旋轉而禁止樑部40的移動。因此,例如與將 樑部40本體直接固定於鉛直框架30a、30b的方式相比,讓 構造更加簡化。 各滾珠螺桿31a、31b,是分別藉由馬達32a、3 2b所同 步驅動。因此,與採用將來自一個馬達的驅動力傳達到各 滾珠螺桿3 1 a、3 1 b的機構的方式相比,將構造更加簡化。 在鉛直框架30a、30b安裝有:用來導引樑部40的移動 之線性動作導件34a、34b。因此,可達成樑部40的順暢的 移動。 上下卡盤25、45的最終的定位動作,是藉由下卡盤25 的柱塞28所進行。於是,在上卡盤45不需要設置柱塞及用 來將其驅動的致動器,能達到上卡盤45的構造的簡化、輕 量化。尤其如本第一實施方式,在使保持著上卡盤45的樑 部40朝鉛直方向移動時,上卡盤45的輕量化很重要,所以 該構造是有效果的。而藉由上卡盤45的構造的簡化,則可 抑制上卡盤45的高度,進而能抑制輪胎測試裝置1全體的 -21 - 201226878 高度》 在下卡盤25的柱塞28設置有錐狀形狀的凸部28p,在 上主軸47設置有用來與該凸部28p卡合的凹部47p。因此, 與在柱塞28設置凹部而在主軸47設置凸部的方式相比,能 達成上下卡盤25、45的卡合,且能達成柱塞28的構造的簡 化、輕量化。這種構造的簡化及輕量化,能達成提升製作 性且降低成本。 藉由線性感應器2 8 d來檢測柱塞2 8的鉛直方向的位置 。因此,則能使柱塞28的位置進而是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 的鉛直方向的相對位置成爲適當的位置。 尤其在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柱塞28與上主軸47卡合 之後,操作柱塞2 8來進行上卡盤4 5與下卡盤2 5的最終定位 動作。因此讓上卡盤45與下卡盤25的位置精度更加提高。 在第一實施方式,在使樑部40從待機位置下降至測試 位置之後,針對開始朝輪胎1 〇的內部空間供給壓縮空氣的 情況來說明,而壓縮空氣的供給順序並不限於此。 例如,在輪胎測試裝置1,輪胎1 0是以橫躺的狀態( 側壁部沿著水平面的狀態)搬運。因此,側壁部的強度較 低的情況,往往會有位於上方的側壁部撓曲,讓位於側壁 部前端的輪胎的輪緣部下垂,而讓輪緣寬度小於基準寬度 的情形。這種情況,即使使樑部40下降到測試位置,上緣 部49也未接觸到輪胎1 〇,而可能讓供給到輪胎1 0的內部空 間的壓縮空氣逸流到外部,而無法讓輪胎1 0的空氣壓力成 爲預定的壓力。 -22- 201226878 因此’爲了減少這種問題,也可進行如以下的控制。 首先’使樑部40下降至上緣部49接觸於輪胎10的輪緣 部的位置(較測試位置例如更下方2 5 mm左右的位置)^ 在樑部40下降的同時,使柱塞28朝上方延伸,使柱塞28與 上主軸47卡合。而且在該上緣部49與輪胎10的輪緣部接觸 的位置,藉由電磁制動器33a、33b將樑部40進而是上卡盤 45加以固定(第一位置控制)。 然後將壓縮空氣供給到輪胎1 0的內部空間。此時,輪 胎10的內部空間的空氣壓力,成爲較測試時更低的空氣壓 力(第一空氣壓力控制)。 藉由上述第一位置控制及第一空氣控制,則輪胎1 0, 既能保持輪緣部與上緣部49的接觸,又能藉由壓縮空氣的 供給而膨脹。 然後,保持輪緣部與上緣部49的接觸,且使樑部40進 而是上卡盤45稍微上升,使樑部40回復到測試位置。藉此 ,讓下緣部29與上緣部49的間隔,成爲基準寬度。接著, 藉由電磁制動器33a、33b將樑部40進而是上卡盤45加以固 定(第二位置控制)。 然後對該內部空間供給壓縮空氣(第二空氣壓力控制 ),讓輪胎10的內部空間的空氣壓力成爲測試時的空氣壓 力。 然後使輪胎1 〇旋轉而進行各種性能測試。 藉由實施這種控制,在使上緣部49與輪胎1 〇的輪緣部 確實接觸的狀態,將壓縮空氣供給到輪胎1 〇的內部空間, -23- 201226878 所以能適當地進行輪胎1 〇的測試。 (第二實施方式) 參考第4圖及第5圖,針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輪 胎測試裝置201來說明。針對與上述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 元件,使用相同的參考圖號而省略其說明。輪胎測試裝置 201,除了以下的要點之外,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 試裝置1大致相同的構造。 樑部24 0,其全體形狀,並非朝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線 狀,而是長邊方向中央處朝上方突出的形狀。具體來說, 樑部240,具有:在長邊方向中央朝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線 狀的水平部、以及從水平部的長邊方向兩端分別朝斜下方 延伸的兩個傾斜部。 樑部24 0的長邊方向兩端(也就是兩個傾斜部之與水 平部相反側的端部),位於較樑部240的長邊方向中央處 更下方。 該樑部240的長邊方向兩端,是藉由在鉛直框架230a 、23 0b設置的導引軌道23 4a、23 4b所導引。樑部240的長 邊方向兩端,連接於:在鉛直框架230a、230b設置的滾珠 螺桿231a、231b。於是,藉由讓樑部240的長邊方向兩端 位於較其長邊方向中央處更下方,則能抑制鉛直框架23 0a 、23 Ob的高度,進而能抑制輪胎測試裝置201全體的高度 在鉛直框架23 0a、23 0b,分別安裝有棒狀的導引軌道 201226878 234a、23 4b。導引軌道234a、23 4b,並不是方筒狀而是圓 柱狀或圓筒狀,例如由圓形鋼管所構成。在第二實施方式 的輪胎測試裝置1,該導引軌道234a、234b,其功能作爲 導引構件,用來將樑部240的沿著鉛直框架23 0a、23 0b的 鉛直方向的移動予以導引。導引軌道234a、23 4b,將鉛直 框架23 0a、23 0b對樑部240的支承力予以補強。 在樑部240的長邊方向兩端部,分別安裝有導引襯套 以及鎖定單元23 3 a、23 3b。 在導引襯套的內側***導引軌道234a、234b,導引襯 套沿著導引軌道234a、23 4b朝鉛直方向滑動。藉由以導引 軌道234a、234b來將導引襯套進行導引,來將樑部240朝 鉛直方向導引。 鎖定單元233a、23 3 b,具有從外周將導引軌道234a、 234b抓持的機構。鎖定單元233a、233b,內建有楔子套筒 以及夾環。鎖定單元23 3 a、23 3 b,將樑部240固定成相對 於導引軌道23 4a、2 34b不能移動,藉此,將樑部240固定 成相對於鉛直框架230a、23 Ob不能移動。在第二實施方式 的輪胎測試裝置201,鎖定單元233a、233b,禁止:分離 力導致樑部240的鉛直方向的移動進而禁止上下卡盤25、 45的相對移動。 在鉛直框架23 0a、23 Ob的內部空間,配置有:使樑部 240朝鉛直方向移動的滾珠螺桿231a、231b。在第二實施 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1,該滾珠螺桿23 la、23 1b,是藉由 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驅動軸(連接構件)237a、237b而互相 -25- 201226878 連接。 驅動軸237a、23 7b,是分別經由在滾珠螺桿231a、 231b的下端設置的齒輪箱236a、236b而與滾珠螺桿231a、 231b連接。驅動軸237a、237b,是經由齒輪箱232g互相連 接。在齒輪箱232g設置有馬達232,驅動軸237a、237b, 是經由齒輪箱232g而藉由馬達232所旋轉驅動。驅動軸 237a、237b的旋轉,是經由齒輪箱236a、236b而傳達到滾 珠螺桿231a、231b,伴隨著驅動軸237a、23 7b的旋轉讓滾 珠螺桿231a、231b旋轉。 在鉛直框架230a設置有線性感應器23 5。該線性感應 器23 5,用來檢測樑部240的鉛直的位置。 在樑部240的長邊方向中央,安裝有:朝鉛直方向延 伸的桿部245R。上卡盤45,安裝於該桿部245R的下端。也 就是說,上卡盤45,是經由桿部245 R而安裝於樑部240的 長邊方向中央處。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20 1,上卡盤45,相 對於樑部240,並非不能移動,而可朝鉛直方向移動。具 體來說,在樑部240的長邊方向中央處,設置有:將桿部 245R進而是上卡盤45保持成可朝鉛直方向滑動的滑塊(上 卡盤保持構件)241。在滑塊24 1的下端,設置有:用來限 定上卡盤45相對於樑部240的相對移動範圍的上限的擋塊 242。藉由擋塊242所限定的上卡盤45的上限位置,是下緣 部29與上緣部49的間隔成爲基準寬度的位置。第5圖的實 線,是顯示將上卡盤45相對於樑部240配置在下限位置的 -26- 201226878 狀態。上卡盤45相對於樑部240的相對移動範圍,例如是 25 mm。該範圍,只要因應輪胎10的寬度等來設定即可。 上卡盤45,在當以下卡盤25夾持輪胎10以外,藉由上 卡盤45本身的重力,或相對於樑部240使上卡盤45朝鉛直 方向移動的致動器(例如油壓缸等。沒有圖示)的力,而 相對於樑部240配置在下限位置。也就是說,在樑部240在 與中心輸送機3開始下降的同時從待機位置進行朝下方的 移動的期間,上卡盤45是配置在下限位置。 接著,針對使用第二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201的 輪胎10的測試方法來說明。 首先,樑部240,在將上卡盤45保持於下限位置的狀 態,從待機位置也就是最上升位置,下降至上緣部49接觸 於輪胎1()的輪緣部的位置(較測試位置更下方例如25mm 的位置)。鎖定單元233a、23 3b,將樑部240,在該位置 固定成相對於鉛直框架23 0a、23 Ob不能移動(第三位置控 制)。 然後,對輪胎10的內部空間,將壓縮空氣供給成讓空 氣壓力成爲較測試時更低的空氣壓力(第三空氣壓力控制 )。這裡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201,上卡盤45 相對於樑部240可朝鉛直方向相對移動。因此,伴隨著將 壓縮空氣供給到輪胎1 0的內部空間,上卡盤45,能保持輪 緣部與上緣部49的接觸且相對於樑部240相對地朝鉛直方 向上方移動。上卡盤45,在與擋塊242接觸的位置也就是 上限位置停止。藉此’則下卡盤25 (詳細來說爲下緣部) -27- 201226878 與上卡盤45(詳細來說爲上緣部)的間隔成爲基準寬度。 然後,使柱塞28與上主軸47卡合,對輪胎10的內部空 間’將壓縮空氣供給成讓其空氣壓力成爲測試時的空氣壓 力(第四空氣壓力控制)。然後使輪胎10旋轉且進行各種 性能測試。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201,也與第一實施 方式同樣地,如第4圖所示,各鉛直框架230a、230b的支 承樑部240的點,也就是各鉛直框架230a、230b的中心軸 23〇X、23 0y上的點,從鉛直方向觀察,與上卡盤45的旋轉 軸45x上的點爲於同一直線L上,且與旋轉軸45x上的點成 爲等距離。 於是,作用於上卡盤45的分離力,從上卡盤45朝向樑 部240的長邊方向兩端均等地傳達。於是,關於樑部240的 長邊方向的彎曲或拉伸等的機械性應力是隔著上卡盤45成 爲對稱,只有朝鉛直方向上方的分離力作用於上卡盤45» t 藉此,能有效地防止:分離力導致上卡盤45的旋轉軸對於 下卡盤25的旋轉軸的偏離》 在鉛直框架23 0a、23 0b,安裝有:將樑部240的移動 進行導引的導引軌道234a、234b。因此能達成樑部240的 穩定的移動。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藉由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 造,可得到相同的效果。而第二實施方式,藉由與第一實 施方式不同的構造,可得到下述效果。 —對的滾珠螺桿231a、231b,藉由驅動軸237a、237b 201226878 互相連接,藉由一個馬達232所同步驅動。因此,能高精 度地進行滾珠螺桿231a、231b的同步驅動。 實施第三位置控制、第三空氣壓力控制、第四空氣壓 力控制,在上緣部49與輪胎1 0接觸的狀態,將壓縮空氣供 給到輪胎1 〇的內部空間。因此,即使側壁部的強度較低, 也能使輪胎10的空氣壓力成爲適當的壓力,能適當地進行 輪胎10的測試。尤其在該第二實施方式,滑塊241將上卡 盤45保持成在鉛直方向可滑動,當第三空氣壓力控制時, 因應於供給到輪胎10的內部空間的空氣的空氣壓力,讓上 卡盤45朝上方滑動。因此,則不需要具有使上卡盤45因應 於其空氣壓力而移動的驅動手段,所以能使構造簡化。即 使在輪胎1 0的側壁部的強度較低的情況,也能適當地測試 輪胎1 0。 在使用相對於樑部240使上卡盤45朝鉛直方向移動的 致動器,藉由該致動器將上卡盤45配置於下限位置的情況 ,以下述方式進行控制較佳。也就是當第一空氣壓力控制 實施時,使較藉由供給到上卡盤45的壓縮空氣而作用於上 卡盤45的分離力更小的鉛直方向向下的力,藉由致動器作 用於上卡盤45較佳。藉此,當第一空氣壓力控制實施時, 能防止:伴隨著使輪胎10膨脹且供給壓縮空氣而讓上卡盤 45強勁地上升而與擋塊2 4 2劇烈碰撞的情形。 在第二實施方式,將導引軌道234a、234b大直徑化使 其具有充分的強度,使導引軌道234a、234b具有用來支承 樑部240的作爲鉛直框架的功能也可以。 -29- 201226878 在第二實施方式,省略鎖定單元233a、233b,在驅動 軸237a、237b設置用來停止滾珠螺桿231a、231b的旋轉的 制動手段(碟式制動器或電磁制動器)也可以。 在第二實施方式,將一對滾珠螺桿231a、231b連接的 連接構件,不限定於驅動軸237a、237b,也可適用其他各 種構件(例如驅動皮帶)。 在第二實施方式,在滑塊241的下面與擋塊242之間, 例如設置有由板材所構成的間隔件,來將上卡盤4 5的可移 動範圍的上限進行調整也可以。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參考第6圖,針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輪 胎測試裝置3 0 1來說明。針對與上述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 元件,使用相同的參考圖號而省略其說明。輪胎測試裝置 3 〇 1 ’除了以下的要點之外,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 試裝置1大致相同的構造。 在第三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301,與第一實施方 式不同’在鉛直框架30a、30b內(在第6圖僅顯示其中一 方的鉛直框架30a),沒有設置:滾珠螺桿31a、31b、馬 達32a、32b、以及電磁制動器33a、33b。另一方面,在給 直框架30a、30b內’設置有油壓缸331、331,該油壓缸 331、331具有活塞與活塞桿。 油壓缸331、331,在錯直框架30a、30b的各內部空間 內’朝鉛直方向延伸。油壓缸3 3 1、3 3 1,從下側支承樑部
S -30- 201226878 3 40的長邊方向兩端。在各油壓缸331的活塞桿的前端,固 定著樑部340的長邊方向的各端部。因應於油壓缸331、 331的活塞的移動,樑部340沿著鉛直框架30a、30b朝鉛直 方向移動。藉由活塞的停止,樑部340,固定成相對於鉛 直框架3 0a、30b不能朝鉛直方向移動。樑部340,隔介著 油壓缸3 3 1、3 3 1及線性動作導件3 4a、3 4b,而被支承於鉛 直框架30a、30b。 在本第三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301,作爲使樑部 340朝鉛直方向移動的樑部移動手段及樑部340的固定手段 ,使用油壓缸331、331。因此,與個別設置有樑部移動手 段與固定手段的情況相比,能將裝置全體的構造簡化。 作爲將樑部340進而是上卡盤.的位置檢測出的手段, 使用油壓缸內建型的線性感應器的話,則相較於另外安裝 有位置檢測用的手段的情況,能更將裝置構造簡化。 在第三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装置3 0 1,也可使油壓缸 331、331的功能作爲鉛直框架30a、30b。也就是說,分別 藉由油壓缸331、331來支承樑部3 40的兩端。在該情況, 也可進一步將線性動作導件34a、34b省略。 藉此,可將裝置全體的構造進一步簡化。 (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參考第7圖,針對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輪 胎測試裝置40 1來說明。針對與上述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 元件,使用相同的參考圖號而省略其說明。第四實施方式 -31 - 201226878 的輪胎測試裝置401,相對於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 置1 ’增加了可將上述主軸47的軸心進行調整的軸心調整 手段。在以下說明該軸心調整手段的構造。 如將第7圖的主要部分B放大的圖面也就是第8圖所示 ,輪胎測試裝置40 1,作爲軸心調整手段,具有積層橡膠 支承部441。樑部440,具有:圓筒部440a、以及固定於圓 筒部440a的蓋構件440b。圓筒部440a,是朝上下方向延伸 的圓筒構件,在其內側收容著上主軸殼體46的上部446a。 蓋構件440b,將圓筒部440a的上側的開口封閉。積層橡膠 支承部44 1,中介於上主軸殻體46的上部446a與蓋構件 44 Ob之間。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固定於上主軸殻體46的 上部446a,上主軸殼體46的上部44 6a,隔介著積層橡膠支 承部441而被安裝於蓋構件440b。上主軸47,收容固定於 上主軸殼體46的下部的內側。也就是說,上主軸47,隔介 上主軸殼體46而連結於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在第四實施 方式,上主軸47的旋轉軸與主軸殼體46的中心軸一致。 積層橡膠支承部441,如第8圖所示,將複數的較薄的 橡膠薄片與複數的鋼板交互積層,該積層體是以橡膠塗覆 。這些鋼板,限制了橡膠朝向其排列方向也就是積層方向 ,也就是朝讓相鄰的鋼板互相接近的方向(以下適當地將 該積層方向稱爲壓縮方向)的變形。因此’積層橡膠支承 部441的相對於壓縮方向的彈性常數較大,對於施加於壓 縮方向的荷重(以下適當地稱爲壓縮荷重)不易變形。 另一方面,積層橡膠支承部441,在與壓縮方向正交 -32- 201226878 的方向,也就是相鄰的鋼板互相偏離的方向(以下適當地 將該方向稱爲剪切方向)的彈性常數較小,朝剪切方向較 容易變形。積層橡膠支承部441,相對於將積層橡膠支承 部44 1相對於剪切方向傾斜的方向的力其彈性常數較小, 朝該方向較容易變形。也就是說,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 容易朝壓縮方向擺動成:讓朝該剪切方向延伸的表面(及 剖面)相對於剪切方向傾斜。作爲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的 一個例子,例如使用於建築物的避震的避震用橡膠支承部 〇 積層橡膠支承部441,是以讓壓縮方向成爲輪胎測試 裝置1的上下方向的姿勢,而固定在上主軸殼體46的上部 44 6a與蓋構件440b之間。詳細來說,上主軸殼體46,具有 朝水平方向延伸的上端面446b。積層橡膠支承部441,具 有與該上端面446b接觸的下面部。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 是以讓該上端面446b與下面部接觸的狀態而被固定。朝積 層橡膠支承部44 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軸、與上主軸殼 體46的中心軸進而是上主軸47的旋轉軸,大致一致》 伴隨著上述配置方式,積層橡膠支承部441的相對於 朝上的力的彈性常數變得較大,另一方面,積層彈性支承 部44 1的相對於水平方向的力的彈性常數、以及使積層橡 膠支承部44 1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向的積層橡膠支承 部44 1的彈性常數,也就是使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朝鉛直方 向擺動的方向的彈性常數變得較小。 在朝上下方向的力施加於上主軸47時,上主軸47及上 -33- 201226878 主軸殼體46,承受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的高抵抗力,而相 對於蓋構件440b進而是樑部440而不能朝上下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當水平方向的力量施加於上主軸47時,上主軸 47以及上主軸殼體46進而是上主軸47的旋轉軸,伴隨著積 層橡膠支承部441的水平方向的變形,且相對於蓋構件 440b進而是樑部440容易朝水平方向移動。而在對上主軸 47施加使上主軸47朝水平方向擺動的力的情況,上主軸47 以及上主軸殼體46進而是上主軸47的旋轉軸,伴隨著積層 橡膠支承部44 1的鉛直方向的擺動,且使積層橡膠支承部 441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且相對於蓋構件440b進而是樑 部440,容易朝水平方向擺動。 如上述,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401,藉由 積層橡膠支承部441限制上主軸4 7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另 一方面,允許上主軸47的旋轉軸朝水平方向的移位及朝水 平方向的擺動。因此,可將適當的空氣壓力供給到輪胎10 ,且能使上主軸47的軸心與下主軸27的軸心確實一致。 具體來說,在上主軸47與柱塞28的旋轉軸未一致(在 水平方向偏離,傾斜度未一致)的情況,當上主軸4 7下降 而柱塞28的凸部28p與上主軸47的凹部47p卡合時,從柱塞 28的凸部28p的傾斜面施加到上主軸47的凹部47p的傾斜面 的水平方向的力在周方向不均勻。也就是說,在上主軸47 的凹部47p的傾斜面,力量從旋轉軸偏離的方向朝水平方 向施加。因此,受到該力而上主軸47朝水平方向移位及擺 動,解除上主軸47與柱塞28的軸心間的不一致。 201226878 解除該軸心間的不一致,抑制了上主軸47的凹部47p 與柱塞28的凸部28p的卡合後的主軸的偏轉,提高測定精 度。能確實地避免:當下主軸27與上主軸47卡合時,不需 要的應力作用於上主軸47、下主軸27或將兩者支承的軸承 等,而對兩者的使用壽命等造成不好影響的情形。 當對輪胎10的內部空間供給空氣時,朝上方的分離力 作用於上卡盤47。該分離力朝上下方向強力地作用,另一 方面,在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幾乎沒有作用。因此,藉由 積層橡膠支承部441的上下方向的抵抗力,上主軸47並未 上升,將上主軸47與柱塞28之間的距離維持在適當的距離 〇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401,設置有:在將 上下主軸27、4 7卡合前用來預先定位的複數的水平位置調 整螺栓460以及複數的傾斜度調整螺栓456。下面針對該水 平位置調整螺栓460以及傾斜度調整螺栓456加以說明。 複數的水平位置調整螺栓460,是均等地安裝於樑部 440的圓筒部440a的外周。詳細來說,各水平位置調整螺 栓460,安裝於:在圓筒部440a的外周安裝而朝蓋構件 44Ob的外周面的側方突出的安裝構件,位於蓋構件440b的 側方。各水平位置調整螺栓460,可將蓋構件440b相對於 安裝構件進而是圓筒部440a之水平方向的位置加以調整’ 藉由該蓋構件440b的位置調整,而將固定於蓋構件440b的 上主軸47的水平位置加以調整。 各傾斜度調整螺栓456,在圓周方向均等地安裝於上 -35- 201226878 主軸殼體46的上端面446b。詳細來說,在上主軸殼體46的 上端面446b,以止轉狀態植入有:' 於各傾斜度調整螺栓 45 6的下端形成的螺紋部。在各傾斜度調整螺栓45 6的上端 形成有螺紋部。積層橡膠支承部441的上端,設置有橡膠 支承上凸緣部45 8a。在橡膠支承上凸緣部45 8 a的上面,將 軸環45 7設置成讓其下端面相接於橡膠支承上凸緣部45 8a 上面部的狀態。各傾斜度調整螺栓4 5 6的上端的螺紋部, ***於:於橡膠支承上凸緣部45 8 a形成的貫穿孔、以及軸 環45 7內。在各傾斜度調整螺栓45 6的上端的螺紋部,在軸 環457的上方螺合著雙螺母。因應於該雙螺母的上下方向 的螺合位置,讓***著設有該雙螺母的螺紋部的軸環457 進而是橡膠支承上凸緣部45 8 a以及蓋構件440b的一部分、 與上主軸殼體46的上端面446b的距離變化。藉由各傾斜度 調整螺栓456,以上主軸殼體46的上端面446b的周方向的 複數的部位來調整其距離,來變更上主軸殻體46的上端面 446b對於水平面的傾斜度,進而變更上主軸殼體46的中心 軸以及上主軸47的旋轉軸對於鉛直方向的傾斜度。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401,藉由各水平位 置調整螺栓460,預先調整上主軸47的水平位置,藉由各 傾斜度調整螺栓45 6調整上主軸47的旋轉軸對於鉛直方向 的傾斜度。 各傾斜度調整螺栓456及雙螺母的構造,作成:當荷 重施加於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時在軸環4 5 7與雙螺母之間形 成些許間隙,而讓積層橡膠支承部44 1可水平移動。
-36- 201226878 (第五實施方式) 接著,參考第9圖,針對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輪 胎測試裝置50 1來說明。針對與上述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 元件,使用相同的參考圖號而省略其說明。第五實施方式 的輪胎測試裝置5 0 1,作爲其軸心調整手段,不是用積層 橡膠支承部441,而是使用利用油的手段。 輪胎測試裝置501,作爲其軸心調整手段的元件,具 有:板部552、作動油553、密封部554、油封部555、以及 彈簧561。這裡的蓋構件440b其功能也是作爲軸心調整手 段的元件。 板部5 5 2,是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在蓋構件 440b的下方配置成與蓋構件44 0b平行。在板部552,固定 著上主軸殻體46的上部446a。 彈簧561,是以彈性變形狀態中介於蓋構件440b與板 部5 52之間,將兩者在上下方向隔離。 在蓋構件440b與板部5 5 2之間,封入有作動油5 5 3。這 裡封入於蓋構件440b與板部5 52之間的液體,不限於作動 油5 5 3,只要是非壓縮性的液體即可。 密封部554,是呈現環狀。密封部5 54,將蓋構件440b 與板部5 52的間隙密封。 密封部555,是呈現環狀。油封部555,中介於圓筒部 440a與板部5 52之間。油封部5 5 5,將板部5 5 2的朝相對於 水平方向及水平面傾斜的方向的動作加以限制。 -37- 201226878 藉由將蓋構件440b與板部5 5 2以朝水平方向延伸的姿 勢上下隔離,讓軸心調整手段的相對於上下方向的壓縮荷 重的彈性常數較大。另一方面,該軸心調整手段,將密封 部5 54及油封部55 5的彈性常數當作限制力,而朝相對於水 平方向及水平面傾斜的方向容易變形。 因此,在第五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501,也藉由 使用軸心調整手段,將於板部552固定的上主軸殼體46進 而是上主軸47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加以限制,且能允許上主 軸殻體46進而是上主軸47的旋轉軸的朝水平方向的移位以 及朝水平方向的擺動。因此,可將適當的空氣壓力供給到 輪胎10,且能使上主軸47的軸心與下主軸27的軸心確實地 一致。 在將壓縮空氣供給到輪胎1 0的內部空間,且將上主軸 47推起的分離力作用時,雖然板部5 52稍微被抬起,而能 承受分離力》而且板部552稍微被抬起而藉由從支承板部 5 52的板部支承部5 59分離而水平移動。 在第五實施方式,不同於蓋構件440b而在板部552的 上方設置與板部552平行的板狀構件也就是板部,在該板 部之間封入作動油5 53也可以。 (第六實施方式) 參考第1〇圖’針對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 裝置601來說明。針對與上述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元件, 使用相同的參考圖號而省略其說明。 -38- 201226878 輪胎測試裝置60 1,相對於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 裝置1,進一步具有:兩個第二軸承651a、651b、兩個第 —軸承6 6 la、661b、第二滾子軸承(徑向軸承)6 52、以 及第一滾子軸承(徑向軸承)662。 各第二軸承651a、651b、第二滾子軸承(徑向軸承) 652,***於下主軸27與下主軸殼體26之間,可旋轉地支 承下主軸27。各第一軸承661a、661b與第一滾子軸承662 ’***於上主軸47與上主軸殼體46之間,可旋轉地支承上 主軸47。 各第—軸承651a、651b以及第一軸承661a、661b,是 所謂圓錐滾子軸承,能夠同時承受:下主軸27及上主軸47 的各軸向荷重(旋轉軸方向的荷重)、與下主軸27及上主 軸47的徑向荷重(與旋轉軸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荷重)。 如第11圖所示,第二軸承651a、651b及第一軸承661a ' 661b,分別具有:位於旋轉直徑方向外側而用來承受上 述荷重的圓筒狀的外圈部(支承部)655、位於直徑方向 內側的圓筒狀的內圈部653、以及配置在該圈部之間的複 數的圓錐滾子654。第11圖是顯示對這些軸承651a、651b 、661a、661b施加在第1 1圖向下的荷重時的狀態變化,在 第11圖中較空白箭頭更上側的部分的圖面,是表示施加荷 重之前的狀態,較下側部分的圖面表示施加分離力之後的 狀態。 互相相對向的外圈部65 5的內周面與內圈部65 3的外周 面,是呈現朝相同方向傾斜的錐狀形狀也就是截頂圓錐面 -39- 201226878 形狀。也就是在各第二軸承651a、651b及第一軸承661a、 66 lb的軸中心,形成有錐狀形狀的孔部。 外圈部65 5,能夠承受,朝軸向荷重其中一方,也就 是外圈部655的內徑變小的方向的荷重。(以下,適當地 在圓錐滾子軸承,將其軸方向稱爲前後方向,外圈部55的 內徑變小側爲前側,相反側爲後側)。 具體來說,在軸向荷重施加於外圈部65 5的內徑變小 的方向也就是朝前的方向的情況,將內圈部653及圓錐滾 子654緊壓於外圈部65 5的內周面。因此,外圏部6 5 5承受 軸向荷重。另一方面,在軸向荷重施加於外圈部655的內 徑變大的方向也就是朝後的方向的情況,內圈部653及圓 錐滾子654朝遠離外圈部655的內周面的方向移動。因此, 外圈部6 5 5,未承受軸向荷重。 兩個第二軸承651a、651b,以可承受的軸向荷重的方 向也就是前後方向的方向,互相相反的姿勢,配置在互相 在上下方向分離的位置。 同樣地,兩個第一軸承661a、661b,以可承受的軸向 荷重的方向也就是前後方向的方向,互相相反的姿勢,配 置在互相在上下方向分離的位置。 本第六實施方式的第二軸承651a、651b’配置成:讓 其前端也就是外圈部65 5的內徑成爲最小的端部互相相對 。也就是說,位於上側而更接近輪胎1〇的第二軸承651a, 讓其前端朝向下方,承受朝下的軸向荷重。位於下側而距 離輪胎10較遠的第二軸承651b,其前端朝向上方’承受朝
-40- 201226878 上的軸向荷重。 這裡作爲分離力而朝下的力是施加於下主軸27。因此 ,用來承受朝下的軸向荷重的第二軸承651a,藉由配置於 更接近於輪胎1〇的位置,藉由第二軸承65 la有效地承受分 離力。 第六實施方式的第一軸承661a、661b,配置成:讓其 前端也就是外圈部65 5的內徑成爲最小的端部互相相對。 也就是說,位於下側而更接近輪胎10的第一軸承661a,讓 其前端朝向上方,承受朝上的軸向荷重。位於上側而距離 輪胎10較遠的第一軸承661b,其前端朝向下方,承受朝下 的軸向荷重。 作爲分離力的朝上的力施加於上主軸47。因此,藉由 將用來承受朝上的軸向荷重的第一軸承661a,配置在更接 近輪胎10的位置,藉由第一軸承66 la有效地承受分離力。 第一滾子軸承662及第二滾子軸承652,用來承受徑向 荷重。該滾子軸承6 5 2、662,是所謂的複列圓筒滾子軸承 。在第12圖顯示第二滾子軸承652附近的放大圖。第一滾 子軸承662,具有與第二滾子軸承652同樣的構造,這裡僅 針對第一滾子軸承662的詳細構造來說明。 第二滾子軸承652,分別具有:位於直徑方向外側的 圓筒狀的外圈部658、位於直徑方向內側的圓筒狀的內圈 部656、以及配置於該圈部之間的複數的圓筒狀的滾子( 滾動體)657。 滾子65 7是複數個排列於滾子軸承652的周方向,並且 201226878 在軸方向排成兩列。這些滾子657,在圈部之間可滑動地 保持於第二滾子軸承652的軸方向。 互相相對向的外圈部658的內周面與內圈部656的外周 面,呈現與滾子軸承652的軸方向平行延伸的圓筒面狀。 另一方面,內圈部656的內周面’呈現錐狀形狀也就是截 頂圓錐面狀。也就是,在第二滾子軸承652,在其軸中心 形成有:隨著朝向軸方向其中一側而內徑縮小的錐狀孔 6 5 6 a ° 在下主軸27,設置有:其中一部分呈現錐狀形狀的錐 狀部627a。下主軸27的錐狀部627a,嵌入於第一滾子軸承 65 2的錐狀孔65 6a內。詳細來說,下主軸27的錐狀部627a ,隨著朝向下方縮徑。第二滾子軸承652,對應於該錐狀 部62 7a,以錐狀孔65 6a的內徑隨著朝向下方縮徑的姿勢, 安裝於下主軸27。 同樣地,在上主軸47也設置有:其中一部分呈現錐狀 形狀的錐狀部。在該錐狀部嵌入於第一滾子軸承6 62的錐 狀孔內的狀態,將第一滾子軸承662安裝於上主軸47。可 是,上主軸47的錐狀部,隨著朝向上方縮徑,第二滾子軸 承652,朝與其對應的方向配置。詳細來說,第一滾子軸 承662,對應於隨著朝向上方而縮徑的上主軸47的錐狀部 ,以讓其錐狀孔的內徑隨著朝向上方而縮徑的姿勢配置。 藉由調節錐狀部627a與錐狀孔656a的嵌合量,第二滾 子軸承6 5 2的外圈部6 5 8與滾子6 5 7之間的徑向方向的間隙a ,設定成適合讓下主軸27穩定旋轉的間隔。在第一滾子軸
-42- 201226878 承662,該外圈部與滾子之間的間隙,也是設定成適合讓 上主軸47穩定旋轉的間隔。在藉由錐狀孔65 6a與錐狀部 627a的嵌合,讓內圈部656稍微擴徑的情況,將預壓力施 加於複列圓筒滾子軸承652。 當朝第12圖的箭頭方向也就是錐狀孔65 6a的內徑變小 的方向,分離力作用於下主軸27而下主軸27朝該方向移位 時,第二滾子軸承652的內圈部656與滾子657—起相對於 外圈部658朝軸方向滑動。藉此,隔介著內圈部656而保持 外圈部65 8與下主軸27的徑向方向的接觸,藉由第二滾子 軸承652承受下主軸27的徑向方向的力。該方式是用來防 止分離力作用時的下主軸27的徑向方向的旋轉振動。 各滾子軸承652、662,如第10圖所示,在第一軸承 661a、66 lb及第二軸承651a、651b之中,配置在沒有承受 分離力的側的軸承651a、661b的附近。具體來說,第二滾 子軸承652,配置成鄰接於下側的第二軸承651b的上方。 第一滾子軸承662,配置成鄰接於上側的第二軸承66 lb的 下方。 如上述,第一軸承661a' 661b以及第二軸承651a、 651b之中,未承受分離力的側的軸承651b、66 1b,當分離 力作用時,外圈部65 5、與圓錐滾子65 4、及內圈部653, 較未施加荷重的平常時更加分離。因此,第一軸承661a、 661b及第二軸承651a、651b,無法充分限制下主軸27及上 主軸47的徑向方向的旋轉振動。因此,只以這些第一軸承 661a、66 lb及第二軸承651a、651b,在未承受下主軸27及 -43- 201226878 上主軸47的分離力的軸承651b、661b側,旋轉振動可能變 大。可是,在本實施方式,在未承受這些分離力的軸承 65 1b、66 lb的附近,配.置有:當分離力作用時用來抑制下 主軸27及上主軸47的徑向方向的旋轉振動的第一滾子軸承 662以及第二滾子軸承65 2。因此,藉由該滾子軸承65 2、 662來抑制下主軸27及上主軸47的旋轉振動。 也就是說,即使在藉由分離力而難以發揮將徑向方向 的旋轉振動予以限制的力量的狀態,下主軸27,也被接近 輪胎10的第二軸承651a與第二滾子軸承652在徑向方向所 支承。藉此抑制徑向方向的旋轉振動。同樣地,上主軸4 7 ,被接近輪胎10的第一軸承661a與第一滾子軸承662在徑 向方向所支承。藉此,抑制徑向方向的旋轉振動。 如以上,藉由第六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601,能 確實地抑制上主軸47及下主軸27的旋轉振動,而能適當地 進行輪胎10的測試。 這裡第二軸承651a、651b及第一軸承661a、661b,只 要是能承受徑向荷重及軸向荷重的軸承,並不限定於圓錐 滚子軸承651a、651b。 第一滾子軸承662及第二滾子軸承652,也可兩個以上 分別設置於下主軸27、上主軸47。 第一滾子軸承662及第二滾子軸承652,並不限於複列 圓筒滾子軸承,只要是當分離力作用時,藉由讓滾子相對 於外圈部滑動,來保持軸承與下主軸27及上主軸47的徑向 方向的接觸狀態即可。例如也可使用:深溝滾珠軸承或圓 -44- 201226878 筒滾子軸承、角接觸滾珠軸承、複列角接觸滾珠軸承、自 動調心滾珠軸承、自動調心滾子軸承等的徑向軸承。 第二軸承651a、651b、第一軸承661a、661b、第一滾 子軸承662、第二滾子軸承652的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 例如,如與將第1 0圖的主要部分C放大的圖面對應的 第13圖所示,在下側的第二軸承651b的下方鄰接配置有第 二滾子軸承652,在上側的第一軸承66 lb的上方鄰接配置 有第一滾子軸承662。 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用來支承下主軸27的第二軸 承651a、651b,也可配置成讓其後端部(內徑較大側的端 部)互相相對。在該情況,第二滾子軸承652,配置在上 側的第二軸承651b的附近(上方或下方)即可。用來支承 上主軸47的第一軸承661a、661b,也可配置成讓其後端部 (內徑較大側的端部)相對。在該情況,第一滾子軸承 6 62,配置在下側的第一軸承66 lb的附近(上方或下方) 即可。 將第二軸承651a、651b與第二滾子軸承652的配置方 式作成第六實施方式的配置方式,將第一軸承661a、661b 與第一滾子軸承66 2的配置方式作成第14圖或第15圖所示 的配置方式也可以。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來說明,而本發 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的限 制可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上卡盤及下卡盤的構造,除了上述實施方式所 -45- 201226878 示的構造之外,可任意變更。具體來說,柱塞與上主軸的 公母構造相反,在柱塞28形成有凹部,在上主軸形成有凸 部也可以。 用來導引樑部的移動的導引構件,並不限於線性動作 導件或導引軌道,也可適用其他各種構件。 移動手段及固定手段,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所示 的構造,也可適用其他各種構件。移動手段及固定手段, 並不限定於設置在鉛直框架內。 鎖定機構,除了電磁制動器以外,也可適用:碟式制 動器、爪部(與形成於鉛直框架的溝部嵌合而鎖定的爪部 )、藉由將銷部***到滾珠螺桿所搭載的圓形構件所構成 的機構、其他任意方式的制動器、其他各種構造。鎖定機 構,分別對於一對滾珠螺桿31a、31b,各設置兩處也可以 。藉由對於一個滾珠螺桿設置兩個鎖定機構,則即使兩個 其中一方故障的情況,另外一個也能作用鎖定功能,而提 高鎖定功能的確實性。 樑部並不限定於可朝鉛直方向移動,也可固定成相對 於鉛直框架不能移動。在該情況,藉由使上卡盤相對於樑 部朝鉛直方向移動,使上卡盤朝鉛直方向移動即可。 直線L與搬運路線的角度0爲90度也可以。 將樑部40的鉛直方向的位置進而是上卡盤45的鉛直方 向的位置檢測出,藉此,檢測出上卡盤4 5與下卡盤2 5的鉛 直方向的相對位置的檢測手段,並不限定於上述線性感應 器35 »例如,馬達32a、32b爲編碼器附屬的伺服馬達’將 -46 -
S 201226878 編碼器作爲檢測手段也可以。 也可取代線性感應器3 5,例如使用限位開關。在樑部 40到達下限位置(例如卡合位置)或上限位置之前,使樑 部40的速度下降的方式,使用可檢測出接近其位置的裝置 〇 也可將用來檢測柱塞28的鉛直方向的位置的線性感應 器28d省略,僅使用線性感應器3 5的檢測値來進行各種控 制。在該情況,當上卡盤45到達測試位置時,藉由電磁制 動器33a · 33b停止滾珠螺桿31a、31b的旋轉,將樑部40固 定成在鉛直方向不能移動。此時,柱塞28的上端的凸部 28p位於如第2圖所示的更下方。然後,柱塞28藉由空氣壓 缸28a、28b朝上方延伸,讓柱塞28的上端的凸部28p與上 主軸47的下端的凹部47p卡合。 測試時的輪胎測試系統以及本發明的輪胎測試裝置的 各部分的控制方法,除了上述實施方式所示之外,可任意 變更。例如,在檢測出輪胎的側壁部的強度,而強度低於 預定強度的情況,進行:在上述側壁部的強度低的情況也 可對應的第一位置控制、第一空氣壓力控制、第二位置控 制、第一空氣壓力控制所構成的一連串的控制、或者由第 三位置控制、第三空氣壓力控制、第四位置控制所構成的 一連串的控制。 如以上所說明’本發明,是用來測試輪胎的測試裝置 ,是具有:下框架;被上述下框架所支承,從該下框架之 中互相分離的部分分別朝鉛直方向上方延伸的一對鉛直框 -47- 201226878 架:在上述一對的鉛直框架之間被架設成於其間延伸的姿 勢,被該鉛直框架所支承的樑部;包含有以朝鉛直方向延 伸的軸部爲中心可旋轉的下旋轉構件,並且安裝於上述下 框架的下卡盤;包含有與上述下旋轉構件一起以朝鉛直方 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而可旋轉的上旋轉構件,並且安裝於 上述樑部的長邊方向中央處,藉由與上述下卡盤卡合,在 將搬運到該下卡盤的上方之上述輪胎,以將該輪胎的內部 空間密封的狀態’夾持在其與上述下卡盤之間的上卡盤; 使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移動的移動手段;使上述上卡盤 固定成相對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固定手段;以及在由上 述固定手段固定上述上卡盤,並且在輪胎在其內部空間密 封且由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夾持的狀態,將空氣供給 到上述內部空間的空氣供給手段;至少當藉由上述空氣供 給手段將空氣供給到上述輪胎的內部空間時,上述上旋轉 構件的旋轉軸,位於:將上述各鉛直框架分別支承上述樑 部的支承點予以連結的直線的中央處》 藉由該裝置,作用於上卡盤的分離力,從上卡盤朝向 各鉛直框架支承樑部的支承點均等地傳達。因此,關於樑 部的長邊方向的彎曲或拉伸等的機械性應力,隔著上卡盤 而成爲對稱,只有鉛直方向上方的分力作用於上卡盤。於 是,能有效地防止:藉由分離力讓上卡盤的旋轉軸相對於 下卡盤的旋轉軸傾斜或偏離。該方式能達成輪胎的適當的 測試。 在該裝置,上述下卡盤,位於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之間 -48- 201226878 ,上述輪胎,通過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之間而搬運到上述下 卡盤的上方,上述各鉛直框架的排列方向,以相對於上述 輪胎的搬運方向成銳角或鈍角的角度傾斜較佳。 藉此,從鉛直方向觀察,在與輪胎的搬運方向正交的 方向,輪胎測試裝置的尺寸變小。 在該構造,進一步具有:用來將荷重施加於上述上卡 盤與上述下卡盤之間夾持的上述輪胎的荷重施加構件,上 述荷重施加構件,在將荷重施加於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 盤之間夾持的上述輪胎的位置、與遠離該負荷位置的位置 之間,通過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之間,沿著與上述輪胎的搬 運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較佳。 藉此,可達成輪胎測試裝置的小型化,且避免鉛直框 架與鼓部的干涉》 進一步具有:將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的鉛直方向 的相對位置檢測出的卡盤位置檢測手段較佳。 藉此,則能夠適當地控制上卡盤與下卡盤的相對位置 〇 上述移動手段,具有:藉由使上述樑部沿著上述一對 鉛直框架朝鉛直方向移動,而使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移 動的樑部移動手段;上述樑部移動手段,設置在上述一對 鉛直框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較佳。 藉此’與在樑部設置有將上卡盤相對於樑部朝鉛直方 向移動的手段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樑部周邊的大型化, 也就是能抑制輪胎測試裝置全體的高度變高的情形。 -49- 201226878 在上述構造,上述固定手段,具有:藉由將上述樑部 固定成相對於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不能移動,而將上述上卡 盤固定成關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鎖定機構,上述鎖定機 構,設置在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中的至少其中一方較佳。 藉此,則更能將樑部周邊小型化而將輪胎測試裝置的 高度盡量降低。 上述樑部移動手段,具有:分別設置在上述一對鉛直 框架而朝鉛直方向延伸的滾珠螺桿。 藉此,以簡單的構造,能將樑部進而是上卡盤在鉛直 方向高精度地定位。 上述鎖定機構,是用來停止上述滾珠螺桿的旋轉的電 磁制動器。 藉此,以簡單的構造,則能將樑部進而是上卡盤適當 地在鉛直方向不能移動。 上述樑部移動手段,進一步具有:用來分別驅動上述 各滾珠螺桿的馬達,上述各馬達,將上述各滾珠螺桿同步 驅動較佳。 藉此,以簡單的構造,則能使樑部進而是上卡盤穩定 移動。 另一方面,上述樑部移動手段,進一步具有:將上述 各滾珠螺桿彼此連接的連接構件、以及藉由操作上述連接 構件來將上述各滾珠螺桿同步驅動的馬達。 藉此,則能高精度地進行滾珠螺桿的同步驅動進而是 樑部及上卡盤的移動。 -50- 201226878 進一步具有:與上述樑部連接的油壓缸,上述油壓缸 ,其功能作爲上述樑部移動手段及上述鎖定機構。 藉此,與個別設置樑部移動手段與固定手段的情況相 比,將裝置全體的構造簡化。 上述油壓缸,其功能作爲上述鉛直框架較佳。 藉此,將裝置全體的構造進一步簡化。 進一步具有導引構件,該導引構件包含:設置於上述 鉛直框架而朝鉛直方向延伸的導引軌道,上述樑部,以沿 著上述導引軌道可朝鉛直方向滑動的狀態,而連結於該導 引軌道》 藉此,讓樑部進而是上卡盤的移動穩定。 上述導引構件進一步具有:中介於上述導引軌道與上 述樑部之間且包含滾動體的軸承,是使該滾動體旋轉且將 上述樑部朝鉛直方向導引的線性動作導件。 藉此,則能使樑部朝鉛直方向順暢移動。 上述下卡盤,具有:不能移動地固定於上述下框架而 將上述下旋轉構件收容於內側的下主軸殼體:上述下旋轉 構件具有:可以朝鉛直方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旋轉,且可 朝鉛直方向伸縮,並且在內部形成有作爲上述空氣供給手 段的功能的空氣供給孔之柱塞;上述柱塞的上端,具有相 對於鉛直方向傾斜的下卡盤側傾斜面;上述上卡盤,具有 :固定於上述樑部而將上述上旋轉構件收容於內側的上主 軸殻體,上述上旋轉構件的下端,具有:與上述下卡盤側 傾斜面卡合的上卡盤側傾斜面。 -51 - 201226878 在該構造,藉由柱塞來進行上下卡盤的最終的定位。 因此,上卡盤側不需要該最終定位用的構造,則能將上卡 盤的構造簡化及輕量化。該方式使用來移動上卡盤的構造 簡化,將輪胎測試裝置簡化。 上述柱塞,具有:設置於其上端而在外周面包含上述 下卡盤側傾斜面的錐狀形狀的凸部,上述上旋轉構件,具 有:設置在其下端而在內周面包含上述上卡盤側傾斜面的 凹部。 藉此,則能以簡單的構造,來達成上述卡盤的適當的 卡合。 進一步具有:可將上述柱塞的鉛直方向的位置檢測出 的柱塞位置檢測手段。 藉此,則能將上下卡盤適當地卡合。該方式能達成輪 胎的適當的測試。 進一步具有:可控制上述上卡盤與下卡盤的鉛直方向 的相對位置的控制手段,上述控制手段,在上述上旋轉構 件與上述柱塞卡合之後,根據以上述柱塞位置檢測手段所 檢測出的上述柱塞的位置,來控制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 盤的相對位置。 藉此,則能提高上下卡盤的位置精度,達成輪胎的更 適當的測試》 具有:可將上述移動手段、上述固定手段、上述空氣 供給手段加以控制的控制手段;上述上卡盤,具有用來將 上述輪胎的輪緣部保持的上緣部, -52- 201226878 上述控制手段實施: 藉由上述移動手段,將上述上卡盤,從上述上緣部與 上述輪胎的輪緣部分離的位置,朝鉛直方向下方移動至該 上緣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接觸的位置,並且在上述上緣 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接觸的位置,藉由上述固定手段將 上述上卡盤固定成相對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第一位置控 制; 在上述第一位置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段將 空氣供給到上述輪胎的內部空間的第一空氣壓力控制; 在上述第一空氣壓力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移動手段, 將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上方移動至,上述上卡盤與上 述下卡盤的鉛直方向的間隔成爲根據上述輪胎的寬度設定 的基準寬度的位置,並且在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的鉛 直方向的間隔成爲上述基準寬度的位置,藉由上述固定手 段將上述上卡盤固定成相對於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第二位 置控制; 在上述第二位置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段將 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使上述輪胎的內部空間的空氣 壓力高於上述第一空氣壓力控制時的空氣壓力的第二空氣 壓力控制。 藉此,在上緣部與輪胎的輪緣部接觸的狀態,將壓縮 空氣供給到輪胎,所以防止空氣從輪胎洩漏。該方式,達 成輪胎的適當的測試。 具有:將上述上卡盤,相對於上述樑部在預定的下限 -53- 201226878 位置與上限位置之間,保持成可朝鉛直方向相對移動的上 卡盤保持構件; 上述移動手段,使上述樑部沿著上述一對給直框架朝 鉛直方向移動,上述固定手段,將上述樑部相對於上述一 對鉛直框架固定成不能移動, 具有:可將上述移動手段、上述固定手段、上述空氣 供給手段進行控制的控制手段; 上述上卡盤,具有用來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保持的上 緣部, 上述控制手段實施: 在將上述上卡盤藉由上述上卡盤保持構件相對於上述 樑部保持在上述下限位置的狀態,藉由上述移動手段,將 上述棵部,從上述上緣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分離的位置 ’朝鉛直方向下方移動至,該上緣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 接觸的位置,並且在上述上緣部接觸於上述輪胎的輪緣部 的位置,藉由上述固定手段將上述樑部固定成相對於鉛直 方向不能移動的第三位置控制; 在上述第三位置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段將 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藉由該內部空間內的空氣壓力 ,將上述上卡盤,相對於上述樑部朝鉛直方向相對移動至 ,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的鉛直方向的間隔成爲根據上 述輪胎的寬度所設定的基準寬度的位置之第三空氣壓力控 制; 在上述第三空氣壓力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
S -54- 201226878 段將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使上述 力高於上述第三空氣壓力控制時的空氣 力控制。 藉此,在上緣部與輪胎的輪緣部接 空氣供給到輪胎,所以防止空氣從輪胎 成輪胎的適當的測試。尤其在該構造, 制時因應於供給到輪胎的內部空間的空 上卡盤自動朝上方滑動。因此,不需要 於該空氣壓力移動的驅動手段,則能將 進一步具有:與上述上旋轉構件連 構件的旋轉軸部朝水平方向移位且朝水 調整手段。 藉此,則能使上旋轉構件與下旋轉 致。該方式,能達成輪胎的適當的測試 各旋轉構件的不需要的應力,增長該旋 〇 作爲上述軸心調整手段,是將橡膠 方向交互積層的積層橡膠支承部,例如 轉構件而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連結面。 作爲上述軸心調整用手段,例如具 離而分別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兩個板部、 部之間的非壓縮性的液體、以及將上述 封的密封部;上述上旋轉構件,連結於 方。 內部空間的空氣壓 壓力的第四空氣壓 .觸的狀態,將壓縮 洩漏。該方式,達 當第三空氣壓力控 氣的空氣壓力,讓 具有使上卡盤因應 構造簡化。 結,可將該上旋轉 平方向擺動的軸心 構件的軸心確實一 ,並且防止施加於 轉構件的使用壽命 薄片與鋼板在上下 具有連結上述上旋 有:在上下方向隔 封入於上述兩個板 兩個板部的間隙密 上述板部的其中一 -55- 201226878 進一步具有:設置於在上述上旋轉構件的上下方向互 相隔離的部分,可旋轉地支承該上旋轉構件,並且分別具 有用來承受徑向荷重及軸向荷重的支承部之一對第一軸承 ♦ ♦ 設置於在上述下旋轉構件的上下方向互相隔離的部分 ,可旋轉地支承該下旋轉構件,並且分別具有用來承受徑 向荷重及軸向荷重的支承部之一對第二軸承; 以及分別設置於上述上旋轉構件及下旋轉構件,可旋 轉地支承各旋轉構件,並且具有用來承受徑向荷重的徑向 荷重支承部之徑向軸承; 上述各第一軸承的支承部,承受施加於上下方向的軸 向荷重之中方向互相不同的軸向荷重,上述各第二軸承的 支承部,承受施加於上下方向的軸向荷重之中方向互相不 同的軸向荷重。 藉此,藉由第一軸承及第二軸承,承受上旋轉構件及 下旋轉構件的上下方向的軸向荷重,且藉由其中一方的第 —軸承與其中一方的第二軸承與各徑向軸承,則能適當地 承受分離力作用時的徑向荷重。該方式能達成:上旋轉構 件k下旋轉構件的穩定支承、與防止分離力作用時的上旋 轉構件及下旋轉構件的旋轉軸的徑向方向的旋轉振動,而 達成輪胎的適當的測試。 作爲上述徑向軸承’例如深溝滾珠軸承、或者圓筒滾 子軸承。 作爲上述徑向軸承’是在軸中心形成有錐狀孔的複列
-56- 201226878 圓筒滾子軸承,在其軸中心形成有:隨著朝向軸方向中的 一方向而內徑縮小的錐狀孔。 設置於上述上旋轉構件的徑向軸承,配置在:接近各 第一軸承之中具有用來支承向下的軸向荷重的支承部的第 一軸承的位置,設置於上述下旋轉構件的徑向軸承,配置 在:接近各第二軸承之中具有用來支承向上的軸向荷重的 支承部的第二軸承的位置。 在該構造,將各徑向軸承配置於:當分離力作用時無 法承受軸向荷重,從各旋轉分離朝產生旋轉振動的方向移 動的軸承的附近。因此,藉由徑向軸承,能有效地防止各 旋轉構件的旋轉振動。 作爲上述各第一軸承及各第二軸承,例如圓錐滾子軸 承,該圓錐滾子軸承,在各軸中心形成有:隨著朝軸方向 中的一方向而內徑縮小的錐狀孔。該軸承的配置方式,例 如讓內徑較小的軸方向的端部彼此互相相對的配置方式。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顯示包含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 裝置之輪胎測試系統全體的俯視圖。 第2圖是從沿著第1圖的11 -11線的面觀察的本發明的第 一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側視圖。 第3圖是顯示下卡盤的局部側視圖(下緣部未圖示) 〇 第4圖是顯示包含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 -57- 201226878 裝置之輪胎測試系統全體的俯視圖。 第5圖是從沿著第4圖的V-V線的面觀察的本發明的第 二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側視圖。 第6圖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局 部側視圖。 第7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 的側視圖。 第8圖是第7圖的主要部分B的放大圖。 第9圖是將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 局部放大顯示的圖面。 第10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 的側視圖。 第11圖是錐形滾子軸承的說明圖。 第12圖是複列圓筒滾子軸承的說明圖。 第13圖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其 他例子的顯不圖。 第14圖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其 他例子的顯不圖。 第1 5圖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輪胎測試裝置的其 他例子的顯不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20 1、301、401、5 01、601 :輪胎測試裝置 2 :入口輸送機
-58- 201226878 3 :中心輸送機 4 :出口輸送機 1 〇 .輪胎 2 0 :下框架 25 :下卡盤 26 :下主軸殻體 27 :下主軸 2 8 :柱塞 2 9 :下緣部 3 5、2 3 5 :線性感應器 40 、 240 ' 340 、 440 :樑部 45 :上卡盤 46 :上主軸殻體 47 :上主軸 4 8 :輪胎拆卸器 49 :上緣部 5 0 :鼓部 1〇〇 :輪胎測試系統 2 3 2 :馬達 242 :擋塊 33 1 :油壓缸 441 :積層橡膠支承部 45 6 :傾斜度調整螺栓 45 7 :軸環 -59- 201226878 4 6 0 :水平位置調整螺栓 5 5 2 :板部 5 5 3 :作動油 5 5 4 :密封部 5 5 5 :油封部 5 5 9 :板部支承部 561 :彈簧 652:第二滾子軸承 65 3 :內圈部 654 :圓錐滾子 65 5 :外圈部 6 5 6 :內圈部 65 7 :滾子 6 5 8 :外圈部 662:第一滾子軸承
-60-

Claims (1)

  1. 201226878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是用來測試輪胎的測試裝置, 其特徵爲: 是具有: 下框架; 一對鉛直框架,被上述下框架所支承,從該下框架之 中互相分離的部分分別朝鉛直方向上方延伸; 樑部,以在上述一對的鉛直框架之間被架設成於其等 間延伸的姿勢,被該鉛直框架所支承; 下卡盤,包含有以朝鉛直方向延伸的軸部爲中心可旋 轉的下旋轉構件,並且安裝於上述下框架; 上卡盤,包含有與上述下旋轉構件一起以朝鉛直方向 延伸的軸部爲中心而可旋轉的上旋轉構件,並且安裝於上 述樑部的長邊方向中央處,藉由與上述下卡盤卡合,將搬 運到該下卡盤的上方之上述輪胎,以將該輪胎的內部空間 密封的狀態夾持在其與上述下卡盤之間; 移動手段,使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移動; 固定手段,使上述上卡盤固定成在鉛直方向不能移動 以及空氣供給手段,在由上述固定手段固定上述上卡 盤,並且將輪胎以其內部空間密封且由上述上卡盤與上述 下卡盤夾持的狀態,將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 至少當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段將空氣供給到上述輪胎 的內部空間時,上述上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位於:將上述各 -61 - 201226878 鉛直:is架分別支承±述樑部的支承點予以連結的直線的中 央處。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下卡盤,位於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之間; 上述輪胎,通過上述一對給直框架之間而被搬運到上 述下卡盤的上方; 上述各鉛直框架的排列方向,以相對於上述輪胎的搬 運方向成銳角或鈍角的角度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一 步具有:用來將荷重施加於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之間 夾持的上述輪胎的荷重施加構件, 上述荷重施加構件,在將荷重施加於上述上卡盤與上 述下卡盤之間夾持的上述輪胎的位置、與遠離該負荷位置 的位置之間,通過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之間沿著與上述輪胎 的搬運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一 步具有:將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的鉛直方向的相對位 置檢測出的卡盤位置檢測手段。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移動手段,具有:藉由使上述樑部沿著上述一對鉛直框架 朝鉛直方向移動,而使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移動的樑部 移動手段; 上述樑部移動手段,設置在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中的至 少一方。 -62- 201226878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固定手段,具有:藉由將上述樑部固定成相對於上述一對 鉛直框架不能移動,而將上述上卡盤固定成在鉛直方向不 能移動的鎖定機構, 上述鎖定機構,設置在上述一對鉛直框架中的至少一 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樑部移動手段,具有:分別設置在上述一對鉛直框架而朝 錯直方向延伸的滾珠螺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鎖定機構,是用來停止上述滾珠螺桿的旋轉的電磁制動器 〇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樑部移動手段,進一步具有:用來分別驅動上述各滾珠螺 桿的馬達, 上述各馬達,將上述各滾珠螺桿同步驅動。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樑部移動手段,進一步具有:將上述各滾珠螺桿彼此連接 的連接構件、以及藉由操作上述連接構件來將上述各滾珠 螺桿同步驅動的馬達。 Π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一 步具有:與上述樑部連接的油壓缸, 上述油壓缸具有作爲上述樑部移動手段及上述鎖定機 構的功能》 -63- 201226878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述油壓缸具有作爲上述鉛直框架的功能。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一 步具有導引構件,該導引構件包含:設置於上述鉛直框架 而朝鉛直方向延伸的導引軌道, 上述樑部,以沿著上述導引軌道可朝鉛直方向滑動的 狀態,連結於該導引軌道。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述導引構件是線性動作導件,其進一步具有中介於上述導 引軌道與上述樑部之間且包含滾動體的軸承,使該滾動體 旋轉且將上述樑部朝鉛直方向導引。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 下卡盤’具有:不能移動地固定於上述下框架而將上述下 旋轉構件收容於內側的下主軸殻體; 上述下旋轉構件具有:能以朝鉛直方向延伸的軸部爲 中心旋轉,且可朝鉛直方向伸縮,並且在內部形成有作爲 上述空氣供給手段的功能的空氣供給孔之柱塞; 上述柱塞的上端,具有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的下卡盤 側傾斜面; 上述上卡盤,具有:固定於上述樑部而將上述上旋轉 構件收容於內側的上主軸殼體; 上述上旋轉構件的下端,具有:與上述下卡盤側傾斜 面卡合的上卡盤側傾斜面。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201226878 述柱塞具有:設置於其上端而在外周面包含上述下卡盤側 傾斜面的錐狀形狀的凸部; 上述上旋轉構件具有:設置在其下端而在內周面包含 上述上卡盤側傾斜面的凹部。 1 7 .妇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 一步具有:可將上述柱塞的鉛直方向的位置檢測出的柱塞 位置檢測手段》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 一步具有:可控制上述上卡盤與下卡盤的鉛直方向的相對 位置的控制手段; 上述控制手段,在上述上旋轉構件與上述柱塞卡合之 後,根據以上述柱塞位置檢測手段所檢測出的上述柱塞的 位置’來控制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的相對位置。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具有 :可將上述移動手段、上述固定手段、上述空氣供給手段 加以控制的控制手段; 上述上卡盤,具有用來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保持的上 緣部, 上述控制手段實施以下控制: 藉由上述移動手段’將上述上卡盤,從上述上緣部與 上述輪胎的輪緣部分離的位置,朝鉛直方向下方移動至該 上緣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接觸的位置,並且在上述上緣 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接觸的位置,藉由上述固定手段將 上述上卡盤固定成在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第一位置控制; -65- 201226878 在上述第一位置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雜 空氣供給到上述輪胎的內部空間的第一空氣壓力控 在上述第一空氣壓力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移勤 將上述上卡盤朝鉛直方向上方移動,直到上述上卡 述下卡盤的鉛直方向的間隔成爲根據上述輪胎的寬 的基準寬度的位置,並且在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 直方向的間隔成爲上述基準寬度的位置,藉由上述 段將上述上卡盤固定成在鉛直方向不能移動的第二 制; 在上述第二位置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 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使上述輪胎的內部空間 壓力高於上述第一空氣壓力控制時的空氣壓力的第 壓力控制。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 :將上述上卡盤’相對於上述樑部在預定的下限位 限位置之間,保持成可朝鉛直方向相對移動的上卡 構件; 上述移動手段,使上述樑部沿著上述一對錯直 鉛直方向移動, 上述固定手段’將上述樑部相對於上述一對铅 固定成不能移動; 具有:可將上述移動手段、上述固定手段、上 供給手段進行控制的控制手段; 上述上卡盤’具有用來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保 ¥手段將 制: I手段, •盤組上 ΓΤΤΤΙ ^、 —I · 度設定 盤的鉛 固定手 位置控 手段將 的空氣 二空氣 中具有 置與上 盤保持 框架朝 直框架 述空氣 持的上 S -66- 201226878 緣部, 上述控制手段實施以下控制: 在將上述上卡盤藉由上述上卡盤保持構件保持成相對 於上述樑部在上述下限位置的狀態,藉由上述移動手段, 將上述樑部,從上述上緣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分離的位 置,朝錯直方向下方移動至該上緣部與上述輪胎的輪緣部 接觸的位置,並且在上述上緣部接觸於上述輪胎的輪緣部 的位置,藉由上述固定手段將上述樑部固定成在鉛直方向 不能移動的第三位置控制; 在上述第三位置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段將 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藉由該內部空間內的空氣壓力 ,將上述上卡盤相對於上述樑部朝鉛直方向相對移動,直 到上述上卡盤與上述下卡盤的鉛直方向的間隔成爲根據上 述輪胎的寬度所設定的基準寬度的位置之第三空氣壓力控 制; 在上述第三空氣壓力控制之後,藉由上述空氣供給手 段將空氣供給到上述內部空間,使上述內部空間的空氣壓 力高於上述第三空氣壓力控制時的空氣壓力的第四空氣壓 力控制。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一 步具有:與上述上旋轉構件連結,可將該上旋轉構件的旋 轉軸部朝水平方向移位且朝水平方向擺動的軸心調整手段 〇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67- 201226878 述軸心調整手段,是將橡膠薄片與鋼板在上下方向交互積 層的積層橡膠支承部,其具有連結上述上旋轉構件而朝水 平方向延伸的連結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述軸心調整用手段,具有:在上下方向隔離而分別大致水 平地延伸的兩個板部、封入於上述兩個板部之間的非壓縮 性的液體、以及將上述兩個板部的間隙密封的密封部; 上述上旋轉構件,連結於上述板部的其中一方。 2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進一 步具有: 一對第一軸承,設置於在上述上旋轉構件的上下方向 互相隔離的部分,可旋轉地支承該上旋轉構件,並且分別 具有用來承受徑向荷重及軸向荷重的支承部; —對第二軸承,設置於在上述下旋轉構件的上下方向 互相隔離的部分,可旋轉地支承該下旋轉構件,並且分別 具有用來承受徑向荷重及軸向荷重的支承部; 以及徑向軸承,分別設置於上述上旋轉構件及下旋轉 構件,可旋轉地支承各旋轉構件,並且具有用來承受徑向 荷重的徑向荷重支承部; 上述各第一軸承的支承部,承受施加於上下方向的軸 向荷重之中方向互相不同的軸向荷重, 上述各第二軸承的支承部,承受施加於上下方向的軸 向荷重之中方向互相不同的軸向荷重。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68- 201226878 述徑向軸承,是深溝滾珠軸承。 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4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述徑向軸承,是圓筒滾子軸承。 2 7.妇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述徑向軸承’是複列圓筒滾子軸承,在其軸中心形成有: 隨著朝向軸方向中的一方向而內徑縮小的錐狀孔。 2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設 置於上述上旋轉構件的徑向軸承配置在:接近各第一軸承 之中具有用來支承向下的軸向荷重的支承部的第一軸承的 位置, 設置於上述下旋轉構件的徑向軸承配置在:接近各第 二軸承之中具有用來支承向上的軸向荷重的支承部的第二 軸承的位置。 29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 述各第一軸承及各第二軸承爲圓錐滾子軸承,該圓錐滾子 軸承,在軸中心形成有隨著朝軸方向中的一方向而內'徑縮 小的錐狀孔,且配置成讓內徑較小的軸方向的端部彼此互 相相對》 -69-
TW100146576A 2010-12-15 2011-12-15 Tire testing device TWI4533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9319A JP5284340B2 (ja) 2010-12-15 2010-12-15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2011005272A JP5666320B2 (ja) 2011-01-13 2011-01-13 スピンドル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JP2011005275A JP5666321B2 (ja) 2011-01-13 2011-01-13 スピンドル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6878A true TW201226878A (en) 2012-07-01
TWI453386B TWI453386B (zh) 2014-09-21

Family

ID=46244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6576A TWI453386B (zh) 2010-12-15 2011-12-15 Tire tes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46444B2 (zh)
KR (1) KR101482897B1 (zh)
CN (1) CN103261870B (zh)
DE (1) DE112011104400B4 (zh)
TW (1) TWI453386B (zh)
WO (1) WO20120812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0532B (zh) * 2013-03-05 2015-04-11 Kobe Steel Ltd 輪胎試驗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4347B2 (ja) * 2011-04-07 2015-09-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5752057B2 (ja) * 2012-01-12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851848B2 (ja) * 2012-01-12 2016-02-03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959378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荷重測定方法及び装置、荷重測定装置を備えた鉄道車両、並びに荷重管理システム
US9429498B2 (en) 2013-03-15 2016-08-30 Kobe Steel, Ltd. Tire testing machine
JP6018540B2 (ja) * 2013-05-08 2016-11-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5997107B2 (ja) * 2013-06-19 2016-09-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234718B2 (ja) * 2013-07-02 2017-11-2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173964B2 (ja) 2014-04-16 2017-08-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349271B2 (ja) * 2015-02-26 2018-06-2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押圧荷重設定方法
JP6637298B2 (ja) * 2015-11-26 2020-01-29 ヤマハ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漏れ検査装置及び漏れ検査方法
KR101651097B1 (ko) * 2016-06-08 2016-09-05 이봉춘 중장비용 타이어 분리장치
JP6822826B2 (ja) * 2016-11-15 2021-01-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接地特性測定方法及び測定装置
DE112017007612B4 (de) 2017-06-06 2024-04-1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Reifenfördervorrichtung, damit ausgestattetes Reifeninspektionssystem sowie Reifenförderverfahren
CN107478802B (zh) * 2017-06-23 2019-08-06 长安大学 一种路面结构力学行为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KR102295814B1 (ko) * 2017-07-03 2021-09-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타이어 시험기
JP2019174450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におけるリムサイズの管理方法
JP7048731B2 (ja) * 2018-05-10 2022-04-05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シャシダイナモ装置
JP7255162B2 (ja) * 2018-12-17 2023-04-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金属線検出システム及び金属線検出方法
EP3929120A4 (en) * 2019-02-19 2022-11-23 Murata Machinery, Ltd. TRANSPORT SYSTEM
CN110293071B (zh) * 2019-07-30 2024-02-06 思柏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滚轮外径通止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1504658A (zh) * 2020-04-28 2020-08-07 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车轮性能测试工装及测试方法
CN112326270B (zh) * 2020-10-15 2021-11-05 北京朗胜峰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轮胎均匀性试验负荷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465948B (zh) * 2021-06-29 2023-10-20 安徽德技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轿车轮胎耐刮擦能力测试方法
CN113865888B (zh) * 2021-08-05 2024-02-20 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成品抽样检测装置
CN117433807B (zh) * 2023-12-20 2024-02-23 山东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 轿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2200A (en) 1966-02-16 1971-01-05 Goodrich Co B F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JPH06105736B2 (ja) 1989-08-21 1994-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H0648385Y2 (ja) * 1989-11-30 1994-12-12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実大材料試験機
JPH03188348A (ja) * 1989-12-18 1991-08-16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のリム幅自動調節装置
JP2803885B2 (ja) * 1990-03-07 1998-09-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間隙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JP2934478B2 (ja) 1990-05-01 1999-08-16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イミ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874128B2 (ja) * 1993-12-27 1999-03-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クランプ装置
JPH0958231A (ja) * 1995-08-18 1997-03-04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JPH09126956A (ja) 1995-10-26 1997-05-16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JP3486307B2 (ja) * 1996-09-02 2004-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3418512B2 (ja) 1996-10-02 2003-06-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US5992227A (en) 1997-01-24 1999-11-30 Jellison; Frank R. Automatic adjustable width chuck apparatus for tire testing systems
US6016695A (en) * 1997-01-24 2000-01-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ire uniformity testing system
EP1143233A1 (en) 1997-12-16 2001-10-10 Kokusai Keisokuki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rotatably supporting a tire
JP4160709B2 (ja) * 2000-02-17 2008-10-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高速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装置
JP4547107B2 (ja) 2001-05-23 2010-09-22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動釣合及び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
JP2003004597A (ja) * 2001-06-20 2003-01-08 Kokusai Keisokki Kk ホイール付き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および/または動釣合釣合試験装置
US6658936B2 (en) 2001-03-08 2003-12-09 Kokusai Keisoku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uniformity and/or dynamic balance of tire
JP3935418B2 (ja) 2002-11-05 2007-06-20 株式会社東洋精機製作所 恒温槽を備えた自動引張試験機
JP3792647B2 (ja) 2002-12-24 2006-07-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KR20040057963A (ko) * 2002-12-24 2004-07-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타이어 유니포미티 기계
US6772626B1 (en) * 2003-03-31 2004-08-1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ire balance on a force variation machine
JP2005009648A (ja) 2003-06-20 2005-01-13 Koyo Seiko Co Ltd 直動型軸受装置
US7240543B2 (en) * 2004-02-27 2007-07-1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ire positioning sensor
CN101832866B (zh) 2004-05-14 2012-09-19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测试机以及用于轮胎测试机的跳动测量方法
JP4434915B2 (ja) * 2004-10-21 2010-03-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210642B2 (ja) 2004-11-17 2009-01-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4376172B2 (ja) * 2004-11-22 2009-12-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ユニフォミティ装置とユニフォミティ検査ライン
JP4251570B2 (ja) 2005-03-24 2009-04-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装置
JP2009075064A (ja) 2007-04-19 2009-04-09 Kokusai Keisokki Kk 万能試験装置及び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223548B1 (ko) * 2007-04-19 2013-01-18 고쿠사이 게이소쿠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만능 시험 장치, 직동 액추에이터, 및 비틀림 시험 장치
JP5403952B2 (ja) * 2008-06-11 2014-01-2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US8464579B2 (en) * 2008-11-28 2013-06-18 Kobe Steel, Ltd. Rim mounting device for tire testing device, magnet mounting method, rim replacing device and tire testing device
JP2010204018A (ja) 2009-03-05 2010-09-16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0532B (zh) * 2013-03-05 2015-04-11 Kobe Steel Ltd 輪胎試驗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33066A1 (en) 2013-09-12
KR101482897B1 (ko) 2015-01-14
CN103261870B (zh) 2016-08-24
KR20130086374A (ko) 2013-08-01
US9046444B2 (en) 2015-06-02
DE112011104400T5 (de) 2013-09-19
CN103261870A (zh) 2013-08-21
DE112011104400B4 (de) 2018-09-06
WO2012081226A1 (ja) 2012-06-21
TWI453386B (zh) 2014-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26878A (en) Tire testing device
KR101667846B1 (ko) 타이어 시험 방법 및 타이어 시험기
US10494188B2 (en) Pallet transport device
CN113305022B (zh) 一种产品长短脚的高效准确型测试工装
US765437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chining elongate members
JP5284340B2 (ja) タイヤ試験装置
US9316566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EP3848687B1 (en) Dynamic balancer with a frameless motor drive
JP5666320B2 (ja) スピンドル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JP6094007B2 (ja) 動釣合い試験機用タイヤ保持装置
EP1612534B1 (en) Divided rim for tire, method of assembling rim/tire assembly,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talling rim/tire assembly
JP2024099426A (ja) タイヤ試験機およ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CN118183549A (zh) 一种精细化工设备管道安装用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