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1870B - 轮胎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轮胎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1870B
CN103261870B CN201180060446.8A CN201180060446A CN103261870B CN 103261870 B CN103261870 B CN 103261870B CN 201180060446 A CN201180060446 A CN 201180060446A CN 103261870 B CN103261870 B CN 103261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huck
vertical direction
tire
tes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04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1870A (zh
Inventor
若园武彦
吉川哲也
G.汤普森
藤枝靖彦
猿丸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gahama Productio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79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43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52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3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52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3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61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1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有效地抑制由于分离力导致的上卡盘的旋转轴相对于下卡盘的旋转轴的错位。轮胎试验装置(1)包含下述部件等:铅直框架(30a、30b),被下框架(20)支承;梁(40),被架设于铅直框架(30a、30b)之间能够沿铅直方向移动;上卡盘(45),被安装于梁(40)的长度方向中央;下卡盘(25),被安装于下框架,从铅直方向观察,使上旋转部件(47)的旋转轴位于连结各铅直框架(30a、30b)分别支承梁(40)的支承点的直线的中央。

Description

轮胎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进行轮胎的性能试验的轮胎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公报中公开有具有下框架、门型框架、下卡盘、上卡盘的轮胎试验装置。门型框架被立设于下框架。门型框架具有:从下框架的长边方向两端分别向铅直方向上方延伸的一对铅直框架、在这些铅直框架的上端部之间延伸的水平框架。下卡盘被安装于下框架。上卡盘被安装于门型框架的水平框架。下卡盘及上卡盘分别具有旋转部件。在该轮胎试验装置中,在下卡盘和上卡盘夹持轮胎的状态下,向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此外,在各旋转部件使轮胎旋转的状态下进行各种性能试验。
在向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的状态中,该内部空间的气压对上卡盘作用令其从下卡盘离开的方向的力(以下,称为分离力)。该分离力经由水平框架而被从上卡盘向铅直框架、然后向下框架传递。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1632号公报。
在如公开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公报的轮胎试验装置中,上卡盘没有被安装在水平框架的长边方向中央而是被安装在水平框架中与设置有探查机的一方的铅直框架接近的部分。为此,由于作用于上卡盘的分离力导致水平框架变形。该变形使上卡盘相对于铅直线倾斜,使上卡盘的旋转轴相对于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下卡盘的旋转轴倾斜。上卡盘的旋转轴和下卡盘旋转轴的错位给试验精度带来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试验装置,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分离力导致的上卡盘的旋转轴和下卡盘的旋转轴的错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对轮胎进行试验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下框架;一对铅直框架,被支承于上述下框架,从该下框架中相互地分离的部分分别向铅直方向上方延伸;梁,在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以在它们之间延伸的姿态架设,被这些铅直框架支承;下卡盘,包含能够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的下旋转部件,并且被安装于上述下框架;上卡盘,包含能够与上述下旋转部件一起以沿铅直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的上旋转部件,并且被安装于上述梁的长边方向中央,通过与上述下卡盘卡合而能够在与上述下卡盘之间对被输送至该下卡盘的上方的上述轮胎在封闭该轮胎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进行夹持;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沿铅直方向移动;固定机构,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不能在铅直方向中移动;空气供给机构,在由上述固定机构固定上述上卡盘、并且轮胎在其内部空间被封闭的状态下被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夹持的状态中,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至少在借助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时,上述上旋转部件的旋转轴位于连结上述各铅直框架分别支承上述梁的支承点的直线的中央。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分离力导致的上卡盘的旋转轴相对于下卡盘的旋转轴的错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轮胎试验***整体的俯视图。
图2是从沿图1的II-II线的面观察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下卡盘的局部侧视图。(下轮圈未图示)。
图4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胎试验***整体的俯视图。
图5是从沿图4的V-V线的面观察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要部B的放大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锥形滚子轴承的说明图。
图12是多列圆柱滚子轴承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其他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其他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的其他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包含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的轮胎试验***100的整体结构。
轮胎试验***100具有:轮胎试验装置1、入口传送带2、中心传送带3、及出口传送带4。各传送带2、3、4将成为试验对象的轮胎10沿输送方向D输送。以下,适宜地将沿该输送方向D延伸而输送轮胎10的路线称为输送线。轮胎试验装置1被设置于中心传送带3,对从入口传送带2沿输送方向D向中心传送带3输送的轮胎进行试验。各传送带2、3、4排列在直线上,输送线D为直线。另外,输送线D也可以为曲线,但为直线是优选的。对于基于轮胎试验***100的轮胎10的试验方法,在之后详细叙述。
参照图1~图3说明轮胎试验装置1的结构。
轮胎试验装置1如图2所示,具有:下框架20;被安装在下框架20上的一对铅直框架30a、30b;在下框架20的上方架设于铅直框架30a、30b之间的梁40。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安装于下框架20的下卡盘25,安装于梁40的上卡盘45。这些下卡盘25和上卡盘45夹持轮胎10。在下卡盘25中如下所述地形成有作为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机构而起作用的空气供给孔28x。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滚珠丝杠31a、31b、和由伺服马达构成的马达32a、32b,所述滚珠丝杠31a、31b作为使梁40沿铅直框架30a、30b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梁移动机构、进而使上卡盘45沿铅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而起作用。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电磁制动器33a、33b,其作为将梁40固定为在铅直方向中不能移动的锁定机构、进而作为将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的固定机构而起作用。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作为引导梁40的沿铅直框架30a、30b的铅直方向的移动的引导部件而起作用。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线性传感器(卡盘位置检测机构)35,检测梁40的铅直方向的位置、进而检测上卡盘45的铅直方向的位置,从而检测上卡盘45和下卡盘25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滚筒(载荷施加部件)50。滚筒50向被下卡盘25和上卡盘45夹持的轮胎10(在图1中用点划线表示)施加载荷。如图1所示,滚筒50被配置为从被下卡盘25和上卡盘45夹持的轮胎10向与输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图1的上侧)离开。以下,适当地,将与该输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设置有滚筒50的一侧称为左侧,将相反侧称为右侧。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轮胎脱离器48。轮胎脱离器48在轮胎10的各种性能试验后使轮胎10从上卡盘45剥离。
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控制器(控制机构,未图示),控制轮胎试验装置1的各部及轮胎试验***100的各部的动作。
下框架20水平地且沿左右方向地延伸。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心位于输送线上而与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大致一致。下框架20夹着轮胎10的输送线而左右地延伸。
详细而言,沿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L如图1所示,相对于轮胎10的输送方向D不正交而以锐角或钝角倾斜。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直线L相对于输送方向D向右侧倾斜。
具体而言,直线L中比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与输送线中比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的角度θ为锐角。直线L中比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与输送线中比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的角度为钝角(180度-θ)。
滚筒50被配置在下述位置:成为钝角的、直线L中比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和输送线中比中心传送带3的中心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之间。
在此,角度θ为20~80度(若考虑入口传送带2及滚筒50的配置,则优选为35~65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50度。
下框架20由例如通过焊接而被贴合的钢板及H型、I型等的钢材构成。
铅直框架30a、30b从下框架20的上表面向铅直方向上方延伸。铅直框架30a、30b经由螺栓、螺母等被支承于下框架20的上表面。
铅直框架30a、30b从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两端向上方延伸,在沿该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L上并列。具体而言,从铅直方向观察,铅直框架30a、30b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30x、30y存在于直线L上。与此相伴,位于这些中心轴30x、30y上的铅直框架30a、30b分别被下框架20支承的支承点(从上卡盘45经由梁40而向铅直框架30a、30b传递的分离力作用的点)存在于直线L上。进而,铅直框架30a、30b的各中心轴30x、30y如图1及图2所示,距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心沿直线L相互地等距离地离开,存在于相对于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心对称的位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铅直框架30a、30b为实质相同的形状以便相互地不产生强度差。铅直框架30a、30b由例如通过焊接而贴合的钢板及角型钢管构成。
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被分别安装于铅直框架30a、30b的相互对置的侧面。此外,在铅直框架30a、30b上分别设置有滚珠丝杠31a、31b。滚珠丝杠31a、31b在铅直框架30a、30b各自的内部空间内沿铅直方向延伸。滚珠丝杠31a、31b的中心轴沿铅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轴30x、30y延伸。
梁40在铅直框架30a、30b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梁40的长边方向两端在铅直框架30a、30b的内侧与滚珠丝杠31a、31b的各自的螺母连接。梁40中比与铅直框架30a、30b的连接部分靠长边方向内侧的部分与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连接。这样地,梁40经由滚珠丝杠31a、31b及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而被一对铅直框架30a、30b支承。
如上所述,铅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轴30x、30y距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心沿直线L相互地等距离地离开。因而,梁40被这些铅直框架30a、30b支承的支承点即铅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轴30x、30y上的点从铅直方向观察存在于直线L上,且距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心存在于相互地等距离的位置。
随着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梁40被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引导,并且向铅直方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在此,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具有: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轨;和夹在导轨和被引导体(在此为梁40)之间的包含滚子(滚动体)的防摩轴承(轴承),通过滚子的旋转而引导被引导体,从而使被引导体顺畅地进行直线运动。
梁40构成为以其长边方向中心为边界其强度不产生差别。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梁40具有相对于其长边方向中心沿长边方向对称的形状。梁40由例如通过焊接而被贴合的钢板及H型、I型等钢材构成。
在滚珠丝杠31a、31b的各自上连接马达32a、32b及电磁制动器33a、33b。电磁制动器33a、33b被设置在滚珠丝杠31a、31b和各马达32a、32b之间。
滚珠丝杠31a、31b分别被各自的马达32a、32b同步驱动。若通过马达32a、32b旋转驱动滚珠丝杠31a、31b,则梁40沿铅直方向移动。
电磁制动器33a、33b禁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电磁制动器33a、33b禁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从而禁止梁40的铅直方向的移动。
线性传感器35被设置于一方的铅直框架30b。该线性传感器35检测梁40的铅直方向的位置,线性传感器35输出与铅直框架30b的位置为线性关系的信号。
下卡盘25被配置于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央。下卡盘25具有:下主轴壳体26、下主轴(下旋转部件)27、柱塞28(下旋转部件)、及下轮圈29。下主轴壳体26被不能移动地固定于下框架20。下主轴27被收纳于下主轴壳体26的内侧。柱塞28被配置于下主轴27内。下轮圈29被固定于下主轴27的上端。
下主轴27通过马达27m(参照图1)的驱动,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而旋转。下主轴27沿铅直方向不能伸缩。
下轮圈29被配置为包围下主轴27的上端。下轮圈29与下主轴27一起以沿铅直方向的轴作为中心而旋转。
柱塞28是沿铅直方向细长的棒部件。柱塞28与下主轴27一起以沿铅直方向的轴作为中心而旋转。
柱塞28的铅直方向上端为锥状的凸部28p,所述锥状的凸部28p由外周面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下卡盘侧倾斜面)构成。具体而言,凸部28p朝向上方尖端变细。
在柱塞28的内部,沿铅直方向,从其下端直到上端的凸部28p附近,形成有空气供给孔28x。空气供给孔28x与配置于柱塞28的下端的旋转接头28y连接。经由旋转接头28y从外部向空气供给孔28x供给压缩空气。通过空气供给孔28x从柱塞28的上端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该压缩空气。
柱塞28借助气缸28a、28b的驱动能够沿铅直方向伸缩,能够相对于下主轴27及下轮圈29沿铅直方向相对移动。
在柱塞28上连结有与柱塞28一体地沿铅直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28g(参照图3)。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具有检测该引导部件28g进而检测柱塞28的铅直方向的位置的线性传感器28d。线性传感器28d输出与引导部件28g进而与柱塞28的铅直方向的位置为线性关系的信号。
另外,线性传感器28d也可以被安装于引导部件28g以外的部件。例如,可以被安装于柱塞28自身,或者内置于气缸28a、28b。
上卡盘45包含:上主轴壳体46、上主轴(上旋转部件)47、及上轮圈49。上主轴壳体46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其上部被固定于梁。上主轴47被收纳于上主轴壳体46的内侧。上轮圈49被固定于上主轴47的下端。
上主轴47与下主轴27卡合而与下主轴27一起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而旋转。在上主轴47的铅直方向下端设置有能够与下卡盘25的柱塞28的上端的凸部28p卡合的凹部47p。具体而言,凹部47p的内周面为倾斜面(上卡盘侧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铅直方向以与凸部28p的倾斜的外周面相同的角度倾斜。在该凹部47p的内侧***凸部28p,从而凹部47p的内周面与凸部28p的外周面卡合,上主轴47与下主轴27卡合。
上轮圈49被配置为包围上主轴47的下端。上轮圈49与上主轴47一起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而旋转。
上卡盘45如图2所示,被安装于梁40的长边方向中央。详细而言,上卡盘45被安装为,安装中心位于上主轴47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5x上,并且从铅直方向观察,该旋转轴45x位于直线L上,且该旋转轴45x位于铅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轴30x、30y的中间。这样地,上卡盘45的旋转中心位于梁40被铅直框架30a、30b支承的支承点(中心轴30x、30y上的点)的中间。
随着伴随马达32a、32b的驱动的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上卡盘45被梁40保持并且沿铅直框架30a、30b向铅直方向上方或下方移动。这样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卡盘45随着梁40的移动而移动。电磁制动器33a、33b禁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由此梁40的移动被禁止,由此上卡盘45和梁40一起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铅直框架30a、30b移动。这样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卡盘45随着梁40被固定为不能移动而被固定。
通过电磁制动器33a、33b固定梁40进而固定上卡盘45,从而如下所述,禁止基于作用于轮胎10的分离力而上卡盘45沿铅直方向移动而上下卡盘25、45相对地移动。
上卡盘45及下卡盘25沿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中心相互地沿铅直方向对置。令下卡盘25的下主轴27、柱塞28、及下轮圈29、以及上卡盘45的上主轴47及上轮圈49的各旋转轴45x分别一致。
轮胎脱离器48被设置于上卡盘45的侧方。
接着,说明使用轮胎试验***100的轮胎10的试验方法。另外,以下所述的轮胎试验***100的各部的动作由控制器控制。
首先,轮胎10被导入到入口传送带2上。在入口传送带2上,在轮胎10的轮胎边部涂敷润滑剂。之后,从入口传送带2向中心传送带3上交接轮胎10。中心传送带3在输送轮胎10之前位于下轮圈29的上方。中心传送带3为,若输送轮胎10,则保持轮胎10并且下降,将轮胎10载置在图2所示的下卡盘25的下轮圈29上。
在直到从入口传送带2向中心传送带3上运出轮胎10期间,梁40停止于作为待机位置的最上升位置。另外,只要是上轮圈49从轮胎10的轮胎边向上方离开而上卡盘45不与轮胎10干涉的位置,梁40的待机位置可以是任意位置。例如,在待机位置被设定于上轮圈49不与轮胎10干涉的最下方的位置时,梁40从待机位置向下述的试验位置下降所需的时间缩短。
与中心传送带3的开始下降同时,梁40开始从待机位置的下降。具体而言,马达32a、32b使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开始而使梁40下降开始。与梁40的下降同时,下卡盘25的柱塞28借助气缸28a、28b的驱动而开始向上方的延伸。这样地,安装于梁40的上卡盘45和下卡盘25的柱塞28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与被线性传感器35检测到的梁40的位置对应而控制马达32a、32b。具体而言,若线性传感器35检测到梁40的位置接近柱塞28的凸部28p和上主轴47的凹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则马达32a、32b减速。梁40到达卡合位置后进一步下降。在该下降时,上卡盘45将下卡盘25的柱塞28推下。
基于线性传感器28d检测到的柱塞28的位置,若确认梁40的位置到达下轮圈29和上轮圈49的间隔为与轮胎10对应的规定的轮胎边宽度即基准宽度的试验位置,则马达32a、32b停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停止。然后,电磁制动器33a、33b禁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由此,梁40进而上卡盘45被固定为相对于铅直框架30a、30b不能移动。
这样地,上下卡盘25、45的旋转轴被对位于同一轴线上。此外,上下卡盘25、45被对位,使得下轮圈29和上轮圈49的间隔成为基准宽度。
如上所述,上卡盘45被固定为不能移动,且在上下卡盘25、45卡合的状态下,被夹持于上下卡盘25、45间的轮胎10的内部空间被封闭。
在该封闭状态下,驱动与旋转接头28y连接的电磁阀,从外部经由旋转接头28y及空气供给孔28x而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在轮胎10的气压变为既定的压力时,停止压缩空气的供给。
若停止压缩空气的供给,则马达27m开始驱动。若马达27m驱动,则下主轴27开始旋转,与此相伴,柱塞28及下轮圈29、与下主轴27卡合的上主轴47及上轮圈49绕相同的轴旋转,轮胎10旋转。与此同时,滚筒50沿水平方向且与输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向轮胎10侧前进,推压轮胎10的侧表面,对轮胎10施加载荷。此时,滚筒50在一对铅直框架30a、30b之间的区域移动。
在这样地对轮胎10施加载荷的状态下测量轮胎10的各种性能,轮胎10的各种性能试验结束。
若轮胎10的各种性能试验结束,则马达27m的驱动停止,与此相伴,下主轴27等的旋转停止。之后,开放与旋转接头28y连接的电磁阀,轮胎10的气压减少。然后,开放电磁制动器33a、33b,通过轮胎脱离器48从上轮圈49剥离轮胎10。
之后,梁40进而上卡盘45与中心传送带3开始上升。通过中心传送带3的上升,轮胎10被从下轮圈29剥离,载置在中心传送带3上。之后,从中心传送带3向出口传送带4上交接轮胎10,在出口传送带4上标记适宜的记号。
在此,若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则该内部空间的气压向上卡盘45作用令其从下卡盘25分离方向的力即分离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中,上卡盘45的上主轴47等的旋转轴45x(通过上卡盘45向梁40的安装位置的中心的铅直线)被配置在通过铅直框架30a、30b支承梁40的支承点(铅直框架30a、30b的中心轴30x、30y上的点)的直线L上,且被配置在距这些支承点为等距离的位置。因而,作用于上卡盘45的分离力被从上卡盘45向梁40的长边方向两端均等地传递。因此,梁40的长边方向上的弯曲或拉伸等的机械应力隔着上卡盘45而对称,对上卡盘45仅作用铅直方向上方成分的力。因而有效地抑制由于分离力导致的上卡盘45的旋转轴相对于下卡盘25的旋转轴倾斜或错位。
这样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能够使上卡盘45的旋转轴和下卡盘25的旋转轴适当地一致,能够适当地对轮胎10进行试验。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中,沿下框架20的长边方向即铅直框架30a、30b的并列方向延伸的直线L相对于输送方向D为锐角或钝角。因此,从铅直方向观察,与输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中的轮胎试验装置1的尺寸变小。
而且,滚筒50向与输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移动而通过铅直框架30a、30b间朝向被上卡盘45和下卡盘25夹持的轮胎10前进。因此能够实现轮胎试验装置1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避免铅直框架30a、30b和滚筒50的干涉。
此外,线性传感器35检测梁40的铅直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梁40进而控制上卡盘45的铅直方向的位置及上卡盘45和下卡盘25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能够适当地进行在梁40的试验位置之前的减速。在梁40即将到达最上升位置之前,能够令梁40适当地减速。这能够避免梁40进而上卡盘45在整个移动范围中的移动速度的下降而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此外,利用梁40的铅直方向的移动实现上卡盘45的铅直方向的移动,不在梁40上设置而是在铅直框架30a、30b上设置使梁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滚珠丝杠31a、31b。因此,例如与令梁40相对于铅直框架30a、30b不能移动而在梁40上设置使上卡盘45相对于梁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梁40周边的大型化,即能够抑制轮胎试验装置1整体的高度变高。
此外,不在梁40上设置而是在铅直框架30a、30b上设置将梁40相对于铅直框架30a、30b固定为不能移动的电磁制动器33a、33b。因此,与例如令梁40相对于铅直框架30a、30b不能移动而使上卡盘45相对于梁40沿铅直方向移动、并且在梁40上设置将上卡盘45相对于梁40固定为不能移动的锁定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作为轮胎试验装置1整体的高度。
此外,作为使梁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机构,使用滚珠丝杠31a、31b。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梁40进而进行上卡盘45的铅直方向的定位。特别地,滚珠丝杠31a、31b被伺服马达32a、32b驱动。因此,上述定位精度变高。
此外,在滚珠丝杠31a、31b的各自上设置禁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的电磁制动器33a、33b,禁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从而禁止梁40的移动。因此,与例如将梁40自身直接固定于铅直框架30a、30b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构造。
此外,各滚珠丝杠31a、31b被分别的马达32a、32b同步驱动。因此,与采用将来自一个马达的驱动力向各滚珠丝杠31a、31b传递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构造。
此外,在铅直框架30a、30b上安装有引导梁40的移动的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因此,实现梁40的平滑的移动。
此外,上下卡盘25、45的最终的对位通过下卡盘25的柱塞28进行。因而,无需在上卡盘45上设置柱塞及用于驱动该柱塞的促动装置,实现上卡盘45的结构的简化、轻量化。特别地,在如本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地使保持上卡盘45的梁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上卡盘45的轻量化是重要的,所以该结构有效。此外通过上卡盘45的结构的简化,能够抑制上卡盘45的高度,进而能够抑制作为轮胎试验装置1整体的高度。
此外,在下卡盘25的柱塞28上设置锥状的凸部28p,在上主轴47上设置与该凸部28p卡合的凹部47p。因此,与在柱塞28上设置凹部而在上主轴47上设置凸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上下卡盘25、45的卡合,并且能够实现柱塞28的结构的简化、轻量化。该结构的简化及轻量化实现制作性的提高、成本的降低。
此外,通过线性传感器28d检测柱塞28的铅直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令柱塞28的位置进而令上卡盘45和下卡盘25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位于适当的位置。
特别地,在上卡盘45的下卡盘25、柱塞28和上主轴47卡合后,操作柱塞28而进行上卡盘45的下卡盘25的最终的对位。因此,进一步提高上卡盘45的下卡盘25的位置精度。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梁40从待机位置下降到试验位置之后开始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的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情况,但压缩空气的供给顺序不限于此。
例如,在轮胎试验装置1中,以横向地平躺状态(侧壁沿水平面的状态)输送轮胎10。因此,在侧壁的强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时位于上方的侧壁挠曲而位于侧壁的顶端的轮胎的轮胎边部下垂,轮胎边宽度变得小于基准宽度。此时,即使令梁40下降到试验位置上轮圈49也不与轮胎10接触,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的压缩空气向外部释放,存在不能使轮胎10的气压变为既定的压力的问题。
因此,为了减轻该问题,可以进行如下的控制。
首先,使梁40下降至上轮圈49与轮胎10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与试验位置相比,例如在25mm左右、靠下方的位置)。与梁40的下降同时,使柱塞28向上方延伸,使柱塞28和上主轴47卡合。然后在该上轮圈49和轮胎10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通过电磁制动器33a、33b固定梁40进而固定上卡盘45(第一位置控制)。
之后,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此时,令轮胎10的内部空间的气压低于试验时的气压。(第一气压控制)。
通过上述的第一位置控制及第一空气控制,轮胎10保持轮胎边和上轮圈49的接触,并且由于压缩空气的供给而膨胀。
之后,保持轮胎边和上轮圈49的接触,并且使梁40进而使上卡盘45稍微上升,使梁40回到试验位置。由此,下轮圈29和上轮圈49的间隔变为基准宽度。接着,通过电磁制动器33a、33b固定梁40进而固定上卡盘45(第二位置控制)。
然后,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使得轮胎10的内部空间的气压成为试验时的气压(第二气压控制)。
之后,使轮胎10旋转并且进行各种性能试验。
若实施这样的控制,则由于能够在使上轮圈49和轮胎10的轮胎边可靠地接触的状态下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所以能够适当地进行轮胎10的试验。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及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201。另外,对与上述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轮胎试验装置201除以下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为大致相同的结构。
梁240作为整体,不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线状,而是呈长边方向中央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具体而言,梁240具有:直线状的水平部,在长边方向中央沿水平方向延伸;两个倾斜部,分别从水平部的长边方向两端向斜下方延伸。
梁240的长边方向两端(即,两个倾斜部的与水平部相反侧的端部)位于比梁240的长边方向中央靠下方。
该梁240的长边方向两端被设置于铅直框架230a、230b的导轨234a、234b引导。此外,梁240的长边方向两端与设置于铅直框架230a、230b的滚珠丝杠231a、231b连接。因而,梁240的长边方向两端位于比其长边方向中央靠下方,从而能够抑制铅直框架230a、230b的高度,进而抑制作为轮胎试验装置201整体的高度。
在铅直框架230a、230b上分别安装有棒状的导轨234a、234b。导轨234a、234b不是方管形而是圆柱形或圆筒形,例如由圆形钢管构成。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中,这些导轨234a、234b作为引导梁240的沿铅直框架230a、230b的铅直方向的移动的引导部件而起作用。此外,导轨234a、234b加强基于铅直框架230a、230b的梁240的支承力。
在梁24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安装有引导套筒及锁定单元233a、233b。
在引导套筒的内侧***导轨234a、234b,引导套筒沿导轨234a、234b沿铅直方向滑动。这样地,引导套筒被导轨234a、234b引导从而梁240被沿铅直方向引导。
锁定单元233a、233b具有从外周把持导轨234a、234b的机构。锁定单元233a、233b内置楔形套筒及夹圈。锁定单元233a、233b将梁240相对于导轨234a、234b固定为不能移动,由此,将梁240相对于铅直框架230a、230b固定为不能移动。这样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201中,锁定单元233a、233b禁止由于分离力导致的梁240的铅直方向的移动进而禁止上下卡盘25、45的相对的移动。
在铅直框架230a、230b的内部空间配置有使梁2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滚珠丝杠231a、231b。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中,这些滚珠丝杠231a、231b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连接部件)237a、237b相互地连接。
驱动轴237a、237b分别经由设置于滚珠丝杠231a、231b的下端的变速器236a、236b与滚珠丝杠231a、231b连接。此外,驱动轴237a、237b经由变速器232g被相互地连接。在变速器232g上设置马达232,驱动轴237a、237b经由变速器232g被马达232旋转驱动。经由变速器236a、236b向滚珠丝杠231a、231b传递驱动轴237a、237b的旋转,滚珠丝杠231a、231b随着驱动轴237a、237b的旋转而旋转。
在铅直框架230a上设置有线性传感器235。该线性传感器235检测梁240的铅直的位置。
在梁240的长边方向中央安装有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杆245R。上卡盘45被安装于该杆245R的下端。即,上卡盘45经由杆245R被安装于梁240的长边方向中央。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201中,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并非不能移动,而是能够沿铅直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在梁240的长边方向中央设置有能够沿铅直方向滑动地保持杆245R进而保持上卡盘45的滑动装置(上卡盘保持部件)241。在滑动装置241的下端设置有规定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的相对移动范围的止动部242。由止动部242规定的上卡盘45的上限位置是下轮圈29和上轮圈49的间隔为基准宽度的位置。图5的实线表示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被配置于下限位置的状态。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的相对移动范围为例如25mm。可以与轮胎10的宽度等对应地设定该范围。
除上卡盘45与下卡盘25将轮胎10夹紧时之外,通过上卡盘45自身的重力,或使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促动装置(例如液压缸等。未图示)的力,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被配置在下限位置处。即,梁240与中心传送带3的下降开始同时进行从待机位置向下方的移动期间,上卡盘45也被配置于下限位置。
接着,说明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201的轮胎10的试验方法。
首先,梁240在将上卡盘45保持于下限位置的状态下,从作为待机位置的最上升位置下降至上轮圈49与轮胎10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与试验位置相比,例如25mm下方的位置)。锁定单元233a、233b在该位置将梁240相对于铅直框架230a、230b固定为不能移动(第三位置控制)。
之后,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使得气压变为低于试验时的气压(第三气压控制)。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201中,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能够沿铅直方向相对移动。因此,随着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上卡盘45保持轮胎边和上轮圈49的接触并且相对于梁240相对地向铅直方向上方移动。上卡盘45在与止动部242接触的位置即上限位置停止。由此,下卡盘25(详细而言为下轮圈)和上卡盘45(详细而言为上轮圈)的间隔变为基准宽度。
之后,使柱塞28与上主轴47卡合,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使得其气压变为试验时的气压(第四气压控制)。然后,使轮胎10旋转并且进行各种性能试验。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20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4所示,各铅直框架230a、230b的支承梁240的点,即各铅直框架230a、230b的中心轴230x、230y上的点,从铅直方向观察,与上卡盘45的旋转轴45x上的点位于相同直线L上,且距旋转轴45x上的点为等距离。
因而,从上卡盘45向梁240的长边方向两端均等地传递作用于上卡盘45的分离力。因而,梁240的长边方向中的弯曲及拉伸等的机械应力夹着上卡盘45而对称,仅铅直方向上方成分的分离力作用于上卡盘45。由此,有效地抑制由于分离力导致的上卡盘45的旋转轴相对于下卡盘25的旋转轴的错位。
此外,在铅直框架230a、230b上安装有引导梁240的移动的导轨234a、234b。因此实现梁240的稳定的移动。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借助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获得相同的效果。此外,第二实施方式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获得下述的效果。
一对滚珠丝杠231a、231b被驱动轴237a、237b相互地连接,被一个马达232同步驱动。因此,滚珠丝杠231a、231b的同步驱动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
此外,实施第三位置控制、第三气压控制、第四气压控制,在上轮圈49与轮胎10接触的状态下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因此,即使在侧壁的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令轮胎10的气压为适当的压力,能够适当地进行轮胎10的试验。特别地,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滑动装置241能够沿铅直方向滑动地保持上卡盘45,与在第三气压控制时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的空气的气压对应而上卡盘45向上方滑动。因此,无需具有用于使上卡盘45与该气压对应而移动的驱动机构,能够将构造简化。在轮胎10的侧壁的强度低时,也能够对轮胎10适当地进行试验。
另外,使用令上卡盘45相对于梁2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促动装置,在借助该促动装置将上卡盘45配置于下限位置时,优选如下地进行控制。即,在第一气压控制的实施时,优选通过促动装置使铅直方向向下的力作用于上卡盘45,所述铅直方向向下的力小于由向上卡盘45供给的压缩空气作用于上卡盘45的分离力。这样一来,在第一气压控制的实施时,能够防止使轮胎10膨胀并且随着压缩空气的供给而上卡盘45有力地上升而与止动部242激烈地碰撞。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导轨234a、234b扩径化而使其具有充分的强度,令导轨234a、234b作为支承梁240的铅直框架而起作用。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锁定单元233a、233b而在驱动轴237a、237b上设置使滚珠丝杠231a、231b的旋转停止的制动器机构(盘式制动器或电磁制动器)。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一对的滚珠丝杠231a、231b的连接部件不限定于驱动轴237a、237b,能够应用其他各种部件(例如驱动带)。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滑动装置241的下表面和止动部242之间设置例如由板材构成的衬垫,调整上卡盘45的可移动范围的上限。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301。另外,对与上述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轮胎试验装置301除以下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为大致相同结构。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30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在铅直框架30a、30b内(在图6中仅表示一方的铅直框架30a。)设置滚珠丝杠31a、31b、马达32a、32b、及电磁制动器33a、33b。另一方面,在铅直框架30a、30b内设置具有活塞和活塞杆的液压缸331、331。
液压缸331、331在铅直框架30a、30b各自的内部空间内沿铅直方向延伸。液压缸331、331从下侧支承梁340的长边方向两端。在各液压缸331的活塞杆的顶端固定梁340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与液压缸331、331的活塞的移动对应,梁340沿铅直框架30a、30b沿铅直方向移动。借助活塞的停止,梁340被固定为相对于铅直框架30a、30不能沿铅直方向移动。另外,梁340经由液压缸331、331及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被铅直框架30a、30b支承。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301中,作为使梁340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梁移动机构及梁340的固定机构,使用液压缸331、331。因此,与梁移动机构和固定机构分别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装置整体的结构。
另外,作为用于检测梁340进而检测上卡盘的位置的机构,若使用液压缸内置型的线性传感器,则与分别安装位置检测用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结构。
在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301中,也可以使液压缸331、331作为铅直框架30a、30b而起作用。即,梁340的两端可以分别被液压缸331、331支承。此时,可以进而省略线性运动引导部34a、34b。
这样一来,能够进行装置整体的结构的进一步简化。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7等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401。另外,对与上述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401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增加能够调整上主轴47的轴心的轴心调整机构。以下说明该轴心调整机构的结构的详细内容。
如放大图7的要部B的图即图8所示,轮胎试验装置401作为轴心调整机构具有层叠橡胶支承件441。梁440具有:圆筒部440a、固定于圆筒部440a的盖部件440b。圆筒部440a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部件,在其内侧收纳上主轴壳体46的上部446a。盖部件440b堵住圆筒部440a的上侧的开口。层叠橡胶支承件441夹在上主轴壳体46的上部446a和盖部件440b之间。层叠橡胶支承件441被固定于上主轴壳体46的上部446a,上主轴壳体46的上部446a经由层叠橡胶支承件441被安装于盖部件440b。上主轴47被收纳、固定于上主轴壳体46的下部的内侧。即,上主轴47经由上主轴壳体46与层叠橡胶支承件441连结。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上主轴47的旋转轴和上主轴壳体46的中心轴一致。
层叠橡胶支承件441如图8所示,交替地层叠多个薄橡胶片和多个钢板,该层叠体由橡胶包覆。这些钢板约束向其并列方向即层叠方向、邻接的钢板相互地接近的方向(以下,适当地,将该层叠方向称为压缩方向)的橡胶的变形。因此,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对于压缩方向的弹性系数大,相对于施加于压缩方向的载荷(以下适当地称为压缩载荷)不易变形。
另一方面,层叠橡胶支承件441为,与压缩方向正交的方向即邻接的钢板相互地错开的方向(以下适当地将该方向称为剪切方向)的弹性系数小,向剪切方向较易变形。此外,层叠橡胶支承件441对于向剪切方向令层叠橡胶支承件441倾斜的方向的力的弹性系数小,沿该方向比较容易变形。即,层叠橡胶支承件441容易在压缩方向中摆动而使得其沿剪切方向延伸的表面(及截面)相对于剪切方向倾斜。作为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一例,能够举例用于建筑物的防振的防振用橡胶支承件。
层叠橡胶支承件441以压缩方向为轮胎试验装置1的上下方向的姿态被固定在上主轴壳体46的上部446a和盖部件440b之间。详细而言,上主轴壳体46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端面446b。层叠橡胶支承件441具有与该上端面446b接触的下表面。层叠橡胶支承件441以这些上端面446b和下表面接触的状态被固定。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和上主轴壳体46的中心轴进而和上主轴47的旋转轴大致一致。
伴随着上述配置,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对于向上的力的弹性系数变大,另一方面,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对于水平方向的力的弹性系数、及使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弹性系数、即令层叠橡胶支承件441沿铅直方向摆动的方向的弹性系数变小。
因而,在对上主轴47施加上下方向的力时,上主轴47及上主轴壳体46受到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高阻力,使上主轴47及上主轴壳体46相对于盖部件440b进而相对于梁440不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对上主轴47施加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上主轴47及上主轴壳体46进而上主轴47的旋转轴伴随着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并且相对于盖部件440b进而相对于梁440沿水平方向容易地移动。此外,在对上主轴47施加使上主轴47沿水平方向摆动的力时,上主轴47及上主轴壳体46进而上主轴47的旋转轴一边伴随着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铅直方向的摆动,即令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一边相对于盖部件440b进而相对于梁440沿水平方向容易地摆动。
如上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401中,利用层叠橡胶支承件441限制上主轴47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允许上主轴47的旋转轴的水平方向的变位及向水平方向的摆动。因此,能够向轮胎10供给适当的气压,并且能够可靠地使上主轴47的轴心和下主轴27的轴心一致。
具体而言,在上主轴47和柱塞28的旋转轴不一致(在水平方向错位、倾斜不一致)的情况下,在上主轴47下降而柱塞28的凸部28p和上主轴47的凹部47p卡合时从柱塞28的凸部28p的倾斜面对上主轴47的凹部47p的倾斜面施加的水平方向的力在周方向上变得不均等。即,旋转轴从错位的方向对上主轴47的凹部47p的倾斜面沿水平方向施加力。因此,受到该力而上主轴47沿水平方向变位及摆动,消除上主轴47和柱塞28的轴心间的不一致。
该轴心间的不一致的消除将上主轴47的凹部47p和柱塞28的凸部28p的卡合后的主轴的振摆回转抑制为较小,提高测量精度。此外,可靠地避免在下主轴27和上主轴47的卡合时不需要的应力作用于上主轴47或下主轴27或支承这些的轴承等而对这些的寿命等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若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则对上主轴47作用向上方的分离力。该分离力较强地作用于上下方向,另一方面几乎不作用于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因此,借助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上下方向的阻力,上主轴47不上升,上主轴47和柱塞28之间的距离被维持为适当的距离。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401上设置有用于在将上下主轴27、47卡合前事先对位的多个水平位置调整螺栓460及多个倾斜调整螺栓456。接下来说明这些水平位置调整螺栓460及倾斜调整螺栓456。
多个水平位置调整螺栓460被均等地安装于梁440的圆筒部440a的外周。详细而言,各水平位置调整螺栓460被安装于圆筒部440a的外周而被安装于盖部件440b的向外周面的侧方突出的安装部件,位于盖部件440b的侧方。各水平位置调整螺栓460能够进行相对于安装部件进而相对于圆筒部440a的盖部件440b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调整,利用该盖部件440b的位置调整,调整固定于盖部件440b的上主轴47的水平位置。
各倾斜调整螺栓456在圆周方向上均等地安装于上主轴壳体46的上端面446b。详细而言,形成于各倾斜调整螺栓456的下端的螺纹部以被止转的状态***于上主轴壳体46的上端面446b。在各倾斜调整螺栓456的上端形成有螺纹部。在层叠橡胶支承件441的上端设置有橡胶支承件上凸缘458a。此外,在橡胶支承件上凸缘458a上表面上设置有轴环457,所述轴环457为其下端面与橡胶支承件上凸缘458a上表面相接的状态。各倾斜调整螺栓456的上端的螺纹部***到形成于橡胶支承件上凸缘458a的贯通孔及轴环457内。在轴环457的上方向各倾斜调整螺栓456的上端的螺纹部螺纹结合双螺母。与该双螺母的上下方向的螺纹结合位置对应,***有设置了该双螺母的螺纹部的轴环457进而橡胶支承件上凸缘458a及盖部件440b的一部分与上主轴壳体46的上端面446b的距离变化。该距离在上主轴壳体46的上端面446b的周方向的多个部位被各倾斜调整螺栓456调整,从而变更上主轴壳体46的上端面446b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进而变更上主轴壳体46的中心轴及上主轴47的旋转轴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
这样地,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401中,利用各水平位置调整螺栓460,事先调整上主轴47的水平位置,利用各倾斜调整螺栓456调整上主轴47的旋转轴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
另外,各倾斜调整螺栓456及双螺母的构造构成为,在载荷施加于层叠橡胶支承件441时,在轴环457和双螺母之间稍微形成间隙而层叠橡胶支承件441能够向水平移动。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501。另外,对与上述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501中,作为轴心调整机构,不使用层叠橡胶支承件441而使用利用了油的机构。
轮胎试验装置501中,作为轴心调整机构的要素,具有:板552、动作油553、密封件554、油封件555、及弹簧561。在此,盖部件440b也作为轴心调整机构的要素而起作用。
板552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在盖部件440b的下方与盖部件440b平行地配置。在板552上固定上主轴壳体46的上部446a。
弹簧561以弹性形变的状态夹在盖部件440b和板552之间,使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分离。
在盖部件440b和板552之间封入有动作油553。在此,封入盖部件440b和板552之间的液体不限于动作油553只要是非压缩性的液体就可以。
密封件554呈环状。密封件554封闭盖部件440b和板552之间的间隙。
油封件555呈环状。油封件555夹在圆筒部440a和板552之间。油封件555限制板552的水平方向及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的运动。
盖部件440b与板552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态被上下地分离,从而轴心调整机构的对于上下方向的压缩载荷的弹性系数大。另一方面,该轴心调整机构以密封件554及油封件555的弹性系数作为约束力,在水平方向及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容易变形。
因此,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501中,通过使用轴心调整用机构,能够限制固定于板552的上主轴壳体46进而限制上主轴47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并且容许上主轴壳体46进而容许上主轴47的旋转轴的水平方向的变位及向水平方向的摆动。因此,能够向轮胎10供给适当的气压,并且能够可靠地使上主轴47的轴心和下主轴27的轴心一致。
另外,在向轮胎10的内部空间供给压缩空气、作用将上主轴47上推的分离力时,板552被稍微抬起,能够耐受分离力。然后,板552被稍微抬起而从支承板552的板支承部559离开从而水平移动地移动。
在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盖部件440b分体地在板552的上方设置作为与板552平行的板状部件的板,在这些板间封入动作油553。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0等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601。另外,对与上述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轮胎试验装置601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1,进而具有:两个第二轴承651a、651b;两个第一轴承661a、661b;第二滚子轴承(径向轴承)652;第一滚子轴承(径向轴承)662。
各第二轴承651a、651b和第二滚子轴承(径向轴承)652被***在下主轴27和下主轴壳体26之间,能够旋转地支承下主轴27。各第一轴承661a、661b和第一滚子轴承662被***在上主轴47和上主轴壳体46之间,能够旋转地支承上主轴47。
各第二轴承651a、651b及第一轴承661a、661b是所谓的锥形滚子轴承,能够同时承受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各轴向载荷(旋转轴方向的载荷)和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径向载荷(与旋转轴方向成直角方向的载荷)的双方。
如图11所示,第二轴承651a、651b及第一轴承661a、661b分别具有:位于旋转径方向外侧而承受上述载荷的圆筒状的外环(承接部)655;位于径方向内侧的圆筒状的内环653;配置于这些环间的多个圆锥滚子654。另外,图11表示对这些轴承651a、651b、661a、661b施加图11中向下的载荷时的状态变化,图11中比空白箭头靠上侧的部分的图表示施加载荷之前的状态,下侧的部分的图表示施加分离力之后的状态。
相互地对置的外环655的内周面和内环653的外周面呈向同一方向倾斜的锥状即圆锥台面形状。即,在各第二轴承651a、651b及第一轴承661a、661b的轴中心形成有锥状的孔。
外环655仅能够承接轴向载荷中的一方向即外环655的内径变小的方向的载荷。(以下,在锥形滚子轴承中,适当地将其轴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外环655的内径变小侧称为前侧,将相反侧称为后侧。)。
具体而言,在向外环655的内径变小的方向即向前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内环653及圆锥滚子654被压紧于外环655的内周面。因此,外环655承受轴向载荷。另一方面,在向外环655的内径变大的方向即向后方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内环653及圆锥滚子654向从外环655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外环655不承受轴向载荷。
两个第二轴承651a、651b以能够承受的轴向载荷的朝向即前后方向的朝向相互地相反的姿态,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中相互地分离的位置。
同样地,两个第一轴承661a、661b以能够承受的轴向载荷的朝向即前后方向的朝向相互相反的姿态,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中相互地分离的位置。
本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轴承651a、651b被配置为其前端即外环655的内径最小的端部相互地对合。即,位于上侧而离轮胎10较近的第二轴承651a为,其前端朝向下方,承受向下的轴向载荷。位于下侧而离轮胎10较远的第二轴承651b为,其前端朝向上方,承受向上的轴向载荷。
在此,对下主轴27作为分离力施加向下的力。因此,承受向下的轴向载荷的第二轴承651a被配置于更接近轮胎10的位置,从而分离力被第二轴承651a有效地承受。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661a、661b被配置为其前端即外环655的内径最小的端部相互地对合。即位于下侧而更接近轮胎10的第一轴承661a为,其前端朝向上方,承受向上的轴向载荷。位于上侧而离轮胎10较远的第一轴承661b为,其前端朝向下方,承受向下的轴向载荷。
在此,对上主轴47作为分离力施加向上的力。因此承受向上的轴向载荷的第一轴承661a被配置于更接近轮胎10的位置,从而分离力被第一轴承661a有效地承受。
第一滚子轴承662及第二滚子轴承652承受径向载荷。这些滚子轴承652、662为所谓多列圆柱滚子轴承。图12表示第二滚子轴承652附近的放大图。第一滚子轴承662具有与第二滚子轴承652相同的构造,在此,仅说明第一滚子轴承662的详细构造。
第二滚子轴承652分别具有:位于径方向外侧的圆筒状的外环658、位于径方向内侧的圆筒状的内环656、配置于这些环间的多个圆筒状的辊(滚子、滚动体)657。
辊657在滚子轴承652的周方向上被配列为多个,并且在轴方向上排列为两列。这些辊657在环间被保持为能够沿第二滚子轴承652的轴方向滑动。
相互地对置的外环658的内周面和内环656的外周面呈与滚子轴承652的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圆筒面状。另一方面,内环656的内周面呈锥状即圆锥台面状。即,在第二滚子轴承652上,在其轴中心形成有随着朝向轴方向一方侧而内径缩小的锥孔656a。
在下主轴27上设置有其一部分呈锥状的锥部627a。下主轴27的锥部627a被嵌入第一滚子轴承652的锥孔656a内。详细而言,下主轴27的锥部627a随着朝向下方而缩径。第二滚子轴承652与该锥部627a对应,以锥孔656a的内径随着朝向下方而缩径的姿态被安装于下主轴27。
同样地,在上主轴47上也设置有其一部分呈锥状的锥部。然后,以该锥部被嵌入第一滚子轴承662的锥孔内的状态,将第一滚子轴承662安装在上主轴47上。但是,上主轴47的锥部随着朝向上方而缩径,第二滚子轴承652被配置于与此对应的朝向。详细而言,第一滚子轴承662与随着朝向上方而缩径的上主轴47的锥部对应,以其锥孔的内径随着朝向上方而缩径的姿态而被配置。
在此,通过调节锥部627a和锥孔656a的嵌合量,第二滚子轴承652的外环658和辊657之间的径向方向的间隙a被设定为下主轴27稳定地旋转的适宜的间隔。此外,在第一滚子轴承662中,该外环与辊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上主轴47稳定地旋转的适宜的间隔。在由于锥孔656a和锥部627a的嵌合而内环656稍微扩径时,对多列圆柱滚子轴承652施加预压。
若向图12的箭头方向即锥孔656a的内径变小的方向对下主轴27作用分离力而下主轴27向该方向变位,则第二滚子轴承652的内环656与辊657一起相对于外环658沿轴方向滑动。由此,经由内环656而保持外环658和下主轴27的径向方向的接触,通过第二滚子轴承652承受下主轴27的径向方向的力。这抑制分离力作用时的下主轴27的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
各滚子轴承652、662如图10所示,被配置于第一轴承661a、661b及第二轴承651a、651b中不承受分离力一方的轴承651b,661b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二滚子轴承652在下侧的第二轴承651b的上方邻接地配置。此外,第一滚子轴承662在上侧的第二轴承661b的下方邻接地配置。
如上所述,第一轴承661a、661b及第二轴承651a、651b中不承受分离力的轴承651b、661b在分离力作用时,外环655、圆锥滚子654、及内环653比不施加载荷的通常时远离。因此这些第一轴承661a、661b及第二轴承651a、651b不能够充分地约束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因此,仅利用这些第一轴承661a、661b及第二轴承651a、651b有可能在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不承受分离力的轴承651b、661b侧旋转振动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些不承受分离力的轴承651b、661b的附近配置在分离力作用时抑制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的第一滚子轴承662及第二滚子轴承652。因此,能够利用这些滚子轴承652、662抑制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旋转振动。
即,即使为难以发挥约束由于分离力导致的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的力的状态,下主轴27也能被接近轮胎10的第二轴承651a和第二滚子轴承652沿径向方向支承。由此,能够抑制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同样地,上主轴47被接近轮胎10的第一轴承661a和第一滚子轴承在径向方向支承。由此,能够抑制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轮胎试验装置601,能够可靠地抑制上主轴47及下主轴27的旋转振动,能够适当地进行轮胎10的试验。
在此,只要第二轴承651a、651b及第一轴承661a、661b是能够承受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轴承,则不限定于锥形滚子轴承651a、651b。
此外,第一滚子轴承662及第二滚子轴承652也可以分别在下主轴27、上主轴47上设置两个以上。
此外,第一滚子轴承662及第二滚子轴承652不限于多列圆柱滚子轴承,只要在分离力作用时辊相对于外环滑动从而保持轴承和下主轴27及上主轴47的径向方向的接触状态就可以。例如,可以使用深槽滚珠轴承、圆柱滚子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多列角接触球轴承、自动调心滚珠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的径向轴承。
此外,第二轴承651a、651b、第一轴承661a、661b、第一滚子轴承662、第二滚子轴承652的配置不限定于上述情况。
例如,如与放大图10的要部C的图对应的图13所示,也可以在下侧的第二轴承651b的下方邻接配置第二滚子轴承652,在上侧的第一轴承661b的上方邻接配置第一滚子轴承662。
此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支承下主轴27的第二轴承651a、651b可以配置为其后端部(内径较大侧的端部)相互地对合。此时,第二滚子轴承652可以配置于上侧的第二轴承651b的附近(上方或下方)。此外,支承上主轴47的第一轴承661a、661b可以配置为其后端部(内径较大侧的端部)对合。此时,第一滚子轴承662可以配置于下侧的第一轴承661b的附近(上方或下方)。
此外,可以令第二轴承651a、651b和第二滚子轴承652的配置为第六实施方式的配置,并且令第一轴承661a、661b和第一滚子轴承662的配置为图14或图15所示的配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就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上卡盘及下卡盘的结构除由上述的实施方式表示的结构之外,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具体而言,可以将柱塞和上主轴彼此反过来,在柱塞28上形成凹部,在上主轴上形成凸部。
此外,引导梁的移动的引导部件不限定于线性运动引导部及导轨,能够应用其他各种的部件。
此外,移动机构及固定机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情况,能够应用其他各种部件。此外,移动机构及固定机构不限定于设置在铅直框架内。
此外,锁定机构在电磁制动器之外能够应用盘式制动器、爪(与形成于铅直框架的槽嵌合而锁定的爪)、通过向搭载于滚珠丝杠的圆形部件***销而构成的机构、其他任意的方式的制动器,其他各种形式。此外,锁定机构可以对于一对滚珠丝杠31a、31b的各自设置两处。通过对一个滚珠丝杠设置两个锁定机构,即使在该两个中一方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另一个使锁定功能起作用,能够提高锁定功能的可靠性。
此外,梁不限定于能够沿铅直方向移动,也可以固定为相对于铅直框架不能移动。此时,可以通过使上卡盘相对于梁沿铅直方向移动而使上卡盘沿铅直方向移动。
此外,直线L和输送线的角度θ也可以是90度。
此外,检测梁40的铅直方向的位置进而检测上卡盘45的铅直方向的位置从而检测上卡盘45和下卡盘25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检测机构不限定于上述线性传感器35。例如,可以令马达32a、32b为附设有编码器的伺服马达,将编码器作为检测机构。
此外,可以代替线性传感器35而使用例如限位开关。另外,希望使用能够检测接近下限位置及上限位置的情况的机构,以便能够在梁40即将到达下限位置(例如卡合位置)及上限位置之前,使梁40的速度降低。
此外,可以省略检测柱塞28的铅直方向的位置的线性传感器28d,仅使用线性传感器35的检测值进行各种控制。此时,若上卡盘45到达试验位置,则借助电磁制动器33a、33b停止滚珠丝杠31a、31b的旋转,梁40被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此时,柱塞28的上端的凸部28p位于比图2所示的位置靠下方。之后,柱塞28借助气缸28a、28b向上方延伸,柱塞28的上端的凸部28p与上主轴47的下端的凹部47p卡合。
试验时的轮胎试验***及本发明的轮胎试验装置的各部的控制方法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容之外,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例如,也能够检测轮胎的侧壁的强度,仅在强度比既定强度低的情况下,进行如上述的侧壁的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的包括第一位置控制、第一气压控制、第二位置控制、第二气压控制的一系列的控制,或者包括第三位置控制、第三气压控制、第四位置控制的一系列的控制。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试验装置,是用于对轮胎进行试验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下框架;一对铅直框架,被上述下框架支承,从该下框架中相互地离开的部分分别向铅直方向上方延伸;梁,在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以在它们之间延伸的姿态架设,被这些铅直框架支承;下卡盘,包含能够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的下旋转部件,并且被安装于上述下框架;上卡盘,包含能够与上述下旋转部件一起以沿铅直方向的轴为中心而旋转的上旋转部件,并且被安装于上述梁的长边方向中央,通过与上述下卡盘卡合而能够在与上述下卡盘之间对被输送至该下卡盘的上方的上述轮胎在封闭该轮胎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进行夹持;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沿铅直方向移动;固定机构,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空气供给机构,在由上述固定机构固定上述上卡盘,并且轮胎在封闭其内部空间的状态下被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夹持的状态中,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至少在借助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时,上述上旋转部件的旋转轴位于连结上述各铅直框架分别支承上述梁的支承点的直线的中央。
根据该装置,作用于上卡盘的分离力从上卡盘朝向各铅直框架支承梁的支承点而被均等地传递。因此梁的长边方向上的弯曲及拉伸等的机械应力夹着上卡盘而对称,对上卡盘仅作用铅直方向上方成分的力。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分离力而上卡盘的旋转轴相对于下卡盘的旋转轴倾斜或错位。这实现轮胎的适当的试验。
在该装置中,优选上述下卡盘位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上述轮胎通过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而被输送至上述下卡盘的上方,上述各铅直框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上述轮胎的输送方向以成锐角或钝角的角度倾斜。
这样一来,从铅直方向观察,与轮胎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轮胎试验装置的尺寸变小。
在该结构中,优选进而具有对被夹持于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之间的上述轮胎施加载荷的载荷施加部件,上述载荷施加部件在对被夹持于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之间的上述轮胎施加载荷的位置、和从该负载位置离开的位置之间,通过上述一对铅直框架之间而沿与上述轮胎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这样一来,能够实现轮胎试验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避免铅直框架和滚筒的干涉。
此外,优选进而具有检测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卡盘位置检测机构。
这样一来,能够适当地控制上卡盘和下卡盘的相对位置。
此外,优选上述移动机构具有梁移动机构,使上述梁沿上述一对铅直框架沿铅直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上卡盘沿铅直方向移动,上述梁移动机构被设置于上述一对的铅直框架的至少一方。
这样一来,与将使上卡盘相对于梁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机构设置于梁时相比,能够抑制梁周边的大型化,即能够抑制作为轮胎试验装置整体的高度变高。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上述固定机构具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将上述梁相对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固定为不能移动从而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上述锁定机构被设置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的至少一方。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令梁周边小型化而将轮胎试验装置的高度抑制为较低。
此外,优选上述梁移动机构具有分别设置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而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滚珠丝杠。
这样一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将梁进而将上卡盘在铅直方向中精度良好地进行定位。
此外,优选上述锁定机构为使上述滚珠丝杠的旋转停止的电磁制动器。
这样一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适当地令梁进而令上卡盘铅直地不能移动。
此外,优选上述梁移动机构进而具有分别驱动上述各滚珠丝杠的马达,上述各马达同步驱动上述各滚珠丝杠。
这样一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使梁进而使上卡盘稳定地移动。
另一方面,上述梁移动机构可以进而具有:连接部件,连接上述各滚珠丝杠彼此;马达,操作上述连接部件从而同步驱动上述各滚珠丝杠。
这样一来,滚珠丝杠的同步驱动进而梁及上卡盘的移动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
此外,优选具有与上述梁连接的液压缸,上述液压缸作为上述梁移动机构及上述锁定机构而起作用。
这样一来,与梁移动机构和固定机构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装置整体的结构。
进而,优选上述液压缸作为上述铅直框架而起作用。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整体的结构。
此外,优选进而具有包含设置于上述铅直框架而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轨的引导部件,上述梁在能够沿上述导轨沿铅直方向滑动的状态下与该导轨连结。
这样一来,梁进而上卡盘的移动稳定。
进而优选上述引导部件进而具有夹在上述导轨和上述梁之间而包含滚动体的轴承,是使该滚动体旋转并且将上述梁沿铅直方向引导的线性运动引导部。
这样一来,能够使梁沿铅直方向顺畅地移动。
此外,优选上述下卡盘具有下主轴壳体,所述下主轴壳体不能移动地固定于上述下框架而将上述下旋转部件收纳于内侧,上述下旋转部件具有柱塞,所述柱塞能够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而旋转,且能够沿铅直方向伸缩,并且在内部形成有作为上述空气供给机构起作用的空气供给孔,上述柱塞的上端具有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下卡盘侧倾斜面,上述上卡盘具有上主轴壳体,所述上主轴壳体被固定于上述梁而将上述上旋转部件收纳于内侧,上述上旋转部件的下端具有与上述下卡盘侧倾斜面卡合的上卡盘侧倾斜面。
在该结构中,借助柱塞进行上下卡盘的最终的对位。因此,无需在上卡盘侧设置用于该最终对位的构造,能够简化及轻量化上卡盘的结构。这令用于令上卡盘移动的构造简化、使轮胎试验装置简化。
在此,优选上述柱塞具有设置于其上端而外周面包含上述下卡盘侧倾斜面的锥形状的凸部,上述上旋转部件具有设置于其下端而内周面包含上述上卡盘侧倾斜面的凹部。
这样一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上下卡盘的适当的卡合。
此外,优选进而具有能够检测上述柱塞的铅直方向的位置的柱塞位置检测机构。
这样一来,能够令上下卡盘更适当地卡合。这实现轮胎的适当的试验。
此外,优选进而具有能够控制上述上卡盘和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控制机构,上述控制机构在上述上旋转部件和上述柱塞卡合后,基于由上述柱塞位置检测机构检测到的上述柱塞的位置,控制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的相对位置。
这样一来,能够提高上下卡盘的位置精度,实现轮胎的更适当的试验。
此外,优选具有能够控制上述移动机构、上述固定机构、上述空气供给机构的控制机构,上述上卡盘具有保持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的上轮圈,上述控制机构进行下述控制:第一位置控制,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从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离开的位置向铅直方向下方移动至该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并且在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利用上述固定机构使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第一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一位置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使空气向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第二位置控制,在上述第一气压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向铅直方向上方移动至上述上卡盘与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间隔成为基于上述轮胎的宽度而设定的基准宽度的位置,并且在上述上卡盘与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间隔成为上述基准宽度的位置,利用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第二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二位置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而令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的气压高于上述第一气压控制时的气压。
这样一来,在上轮圈和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状态下向轮胎供给压缩空气,所以能够抑制自轮胎的漏气。这实现轮胎的适当的试验。
此外,优选具有上卡盘保持部件,其将上述上卡盘保持为能够相对于上述梁在既定的下限位置和上限位置之间沿铅直方向相对移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梁沿上述一对铅直框架沿铅直方向移动,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梁相对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固定为不能移动,具有能够控制上述移动机构、上述固定机构、上述空气供给机构的控制机构,上述上卡盘具有保持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的上轮圈,上述控制机构进行下述控制:第三位置控制,在借助上述上卡盘保持部件相对于上述梁将上述上卡盘保持于上述下限位置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梁从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离开的位置向铅直方向下方移动至该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并且在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利用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梁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第三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三位置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利用该内部空间内的气压使上述上卡盘相对于上述梁沿铅直方向相对移动至上述上卡盘与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间隔成为基于上述轮胎的宽度而设定的基准宽度的位置;第四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三气压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而令上述内部空间的气压高于上述第三气压控制时的气压。
这样一来,由于在上轮圈与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状态下向轮胎供给压缩空气,所以能够抑制自轮胎的漏气。这实现轮胎的适当的试验。特别地,在该结构中,与在第三气压控制时向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的空气的气压对应,上卡盘自动地向上方滑动。因此,无需具有用于使上卡盘与该气压对应而移动的驱动机构,能够简化构造。
此外,优选进而具有轴心调整机构,与上述上旋转部件连结,令该上旋转部件的旋转轴能够沿水平方向变位及能够沿水平方向摆动。
这样一来,能够令上旋转部件和下旋转部件的轴心可靠地一致。这能够实现轮胎的适当的试验,并且抑制施加于各旋转部件的不需要的应力,延长这些旋转部件的寿命。
在此,作为上述轴心调整机构,举出有层叠橡胶支承件,其在上下方向中交替地将橡胶片材和钢板叠层而成,具有连结上述上旋转部件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连结面。
此外,作为上述轴心调整用机构,举出下述机构,具有:两个板,在上下方向中分离而分别大致水平地延伸;非压缩性的液体,被封入上述两个板之间;密封件,封闭上述两个板的间隙,上述上旋转部件与上述板的一方连结。
此外,优选进而具有:一对第一轴承,设置于上述上旋转部件的上下方向中相互地分离的部分,能够旋转地支承该上旋转部件,并且分别具有承受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承接部;一对第二轴承,设置于上述下旋转部件的上下方向中相互地分离的部分,能够旋转地支承该下旋转部件,并且分别具有承受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承接部;径向轴承,分别设置于上述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能够旋转地支承各旋转部件,并且具有承受径向载荷的径向载荷承接部,上述各第一轴承的承接部承受沿上下方向施加的轴向载荷中的相互地不同朝向的轴向载荷,上述各第二轴承的承接部承受沿上下方向施加的轴向载荷中的相互地不同朝向的轴向载荷。
这样一来,能够利用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承受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的上下方向的轴向载荷,并且利用一方的第一轴承和一方的第二轴承和各径向轴承,适当地承受分离力作用时的径向载荷。这实现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的稳定的支承,和分离力作用时的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的径向方向的旋转振动的抑制,实现轮胎的适当的试验。
在此,作为上述径向轴承,可以举出深槽滚珠轴承或圆柱滚子轴承。
此外,作为上述径向轴承,可以举出在轴中心形成有锥孔的多列圆柱滚子轴承,在其轴中心形成有随着朝向轴方向一方而内径缩小的锥孔。
此外,优选设置于上述上旋转部件的径向轴承被配置在更接近各第一轴承中具有承受向下的轴向载荷的承接部的第一轴承的位置,设置于上述下旋转部件的径向轴承被配置在更接近各第二轴承中具有承受向上的轴向载荷的承接部的第二轴承的位置。
利用该结构,在分离力作用时无法承受轴向载荷而向从各旋转部件离开而产生旋转振动的方向移动的轴承的附近配置各径向轴承。因此,能够利用径向轴承有效地抑制各旋转部件的旋转振动。
此外,作为上述各第一轴承及各第二轴承,分别可以举出锥形滚子轴承,其在轴中心形成有锥孔,所述锥孔随着沿其轴中心朝向轴方向一方侧而内径缩小。此外,作为这些轴承的配置,可以举出内径小的轴方向端部彼此相互地对合的配置。

Claims (28)

1.一种轮胎试验装置,是用于对轮胎进行试验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下框架;
一对铅直框架,被支承于上述下框架,从该下框架中相互地分离的部分分别向铅直方向上方延伸;
梁,在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以在它们之间延伸的姿态架设,被这些铅直框架支承;
下卡盘,包含能够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的下旋转部件,并且被安装于上述下框架;
上卡盘,包含能够与上述下旋转部件一起以沿铅直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的上旋转部件,并且被安装于上述梁的长边方向中央,通过与上述下卡盘卡合而能够在与上述下卡盘之间对被输送至该下卡盘的上方的上述轮胎在封闭该轮胎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进行夹持;
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沿铅直方向移动;
固定机构,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
空气供给机构,在由上述固定机构固定上述上卡盘、并且轮胎在封闭其内部空间的状态下由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夹持的状态中,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
至少在借助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时,上述上旋转部件的旋转轴位于连结上述各铅直框架分别支承上述梁的支承点的直线的中央,
上述下卡盘位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
上述轮胎通过上述一对铅直框架间被输送至上述下卡盘的上方,
上述各铅直框架的排列方向相对于上述轮胎的输送方向以成锐角或钝角的角度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对被夹持于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之间的上述轮胎施加载荷的载荷施加部件,
上述载荷施加部件在对被夹持于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之间的上述轮胎施加载荷的负载位置和从该负载位置离开的位置之间,通过上述一对铅直框架之间,沿与上述轮胎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检测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卡盘位置检测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具有梁移动机构,所述梁移动机构使上述梁沿上述一对铅直框架沿铅直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上卡盘沿铅直方向移动,
上述梁移动机构被设置于上述一对的铅直框架的至少一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机构具有锁定机构,将上述梁相对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固定为不能移动从而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
上述锁定机构被设置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的至少一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梁移动机构具有分别设置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而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滚珠丝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机构为令上述滚珠丝杠的旋转停止的电磁制动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梁移动机构进而具有分别驱动上述各滚珠丝杠的马达,
上述各马达同步驱动上述各滚珠丝杠。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梁移动机构进而具有:连接部件,连接上述各滚珠丝杠彼此;马达,通过操作上述连接部件而同步驱动上述各滚珠丝杠。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与上述梁连接的液压缸,
上述液压缸作为上述梁移动机构及上述锁定机构而起作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液压缸作为上述铅直框架而起作用。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包含设置于上述铅直框架而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轨的引导部件,
上述梁在能够沿上述导轨沿铅直方向滑动的状态下与该导轨连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进而具有夹在上述导轨和上述梁之间而包含滚动体的轴承,是使该滚动体旋转并且沿铅直方向引导上述梁的线性运动引导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卡盘具有下主轴壳体,所述下主轴壳体不能移动地固定于上述下框架而将上述下旋转部件收纳于内侧,
上述下旋转部件具有柱塞,所述柱塞能够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而旋转,且能够沿铅直方向伸缩,并且在内部形成有作为上述空气供给机构而起作用的空气供给孔,
上述柱塞的上端具有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下卡盘侧倾斜面,
上述上卡盘具有:
上主轴壳体,被固定于上述梁而将上述上旋转部件收纳于内侧;
上述上旋转部件的下端具有上卡盘侧倾斜面,所述上卡盘侧倾斜面与上述下卡盘侧倾斜面卡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柱塞具有设置于其上端而外周面包含上述下卡盘侧倾斜面的锥形状的凸部,
上述上旋转部件具有设置于其下端而内周面包含上述上卡盘侧倾斜面的凹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能够检测上述柱塞的铅直方向的位置的柱塞位置检测机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能够控制上述上卡盘和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控制机构,
上述控制机构在上述上旋转部件和上述柱塞卡合后,基于利用上述柱塞位置检测机构检测到的上述柱塞的位置,控制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的相对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能够控制上述移动机构、上述固定机构、上述空气供给机构的控制机构,
上述上卡盘具有保持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的上轮圈,
上述控制机构进行下述控制:
第一位置控制,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从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离开的位置向铅直方向下方移动至该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并且在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利用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
第一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一位置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使空气向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供给;
第二位置控制,在上述第一气压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上卡盘向铅直方向上方移动至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间隔成为基于上述轮胎的宽度而设定的基准宽度的位置,并且在上述上卡盘和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间隔成为上述基准宽度的位置,利用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上卡盘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
第二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二位置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而令上述轮胎的内部空间的气压高于上述第一气压控制时的气压。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卡盘保持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梁而在既定的下限位置和上限位置之间沿铅直方向相对移动地保持上述上卡盘,
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梁沿上述一对铅直框架而沿铅直方向移动,
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梁相对于上述一对铅直框架固定为不能移动,
具有控制机构,能够控制上述移动机构、上述固定机构、上述空气供给机构,
上述上卡盘具有保持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的上轮圈,
上述控制机构还进行下述控制:
第三位置控制,在借助上述上卡盘保持部件相对于上述梁将上述上卡盘保持于上述下限位置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梁从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离开的位置向铅直方向下方移动至该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并且在上述上轮圈与上述轮胎的轮胎边接触的位置,利用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梁固定为沿铅直方向不能移动;
第三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三位置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利用该内部空间内的气压使上述上卡盘相对于上述梁沿铅直方向相对移动至上述上卡盘与上述下卡盘的铅直方向的间隔成为基于上述轮胎的宽度而设定的基准宽度的位置;
第四气压控制,在上述第三气压控制之后,利用上述空气供给机构向上述内部空间供给空气而令上述内部空间的气压高于上述第三气压控制时的气压。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轴心调整机构,与上述上旋转部件连结,能够令该上旋转部件的旋转轴沿水平方向变位及沿水平方向摆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心调整机构是橡胶片材和钢板在上下方向中交替地叠层而成的层叠橡胶支承件,具有与上述上旋转部件连结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连结面。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心调整机构,具有:两个板,在上下方向中分离而分别大致水平地延伸;非压缩性的液体,被封入上述两个板之间;密封件,封闭上述两个板的间隙,
上述上旋转部件与上述板的一方连结。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
一对第一轴承,设置在上述上旋转部件的在上下方向中相互地分离的部分,能够旋转地支承该上旋转部件,并且分别具有承受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承接部;
一对第二轴承,设置在上述下旋转部件的在上下方向中相互地分离的部分,能够旋转地支承该下旋转部件,并且分别具有承受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承接部;
径向轴承,分别设置于上述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能够旋转地支承各旋转部件,并且具有承受径向载荷的径向载荷承接部,
上述各第一轴承的承接部承受沿上下方向施加的轴向载荷中的相互不同朝向的轴向载荷,
上述各第二轴承的承接部承受沿上下方向施加的轴向载荷中的相互不同朝向的轴向载荷。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径向轴承是深槽滚珠轴承。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径向轴承是圆柱滚子轴承。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径向轴承是多列圆柱滚子轴承,在其轴中心形成有随着朝向轴方向一方而内径缩小的锥孔。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上述上旋转部件的径向轴承被配置在更接近各第一轴承中具有承受向下的轴向载荷的承接部的第一轴承的位置,
设置于上述下旋转部件的径向轴承被配置在更接近各第二轴承中具有承受向上的轴向载荷的承接部的第二轴承的位置。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轮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第一轴承及各第二轴承是锥形滚子轴承,分别在其轴中心形成有随着朝向轴方向一方侧而内径缩小的锥孔,配置为内径小的轴方向端部彼此相互地面对。
CN201180060446.8A 2010-12-15 2011-12-13 轮胎试验装置 Active CN103261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9319 2010-12-15
JP2010279319A JP5284340B2 (ja) 2010-12-15 2010-12-15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2011-005272 2011-01-13
JP2011005272A JP5666320B2 (ja) 2011-01-13 2011-01-13 スピンドル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JP2011-005275 2011-01-13
JP2011005275A JP5666321B2 (ja) 2011-01-13 2011-01-13 スピンドル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PCT/JP2011/006937 WO2012081226A1 (ja) 2010-12-15 2011-12-13 タイヤ試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1870A CN103261870A (zh) 2013-08-21
CN103261870B true CN103261870B (zh) 2016-08-24

Family

ID=46244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0446.8A Active CN103261870B (zh) 2010-12-15 2011-12-13 轮胎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46444B2 (zh)
KR (1) KR101482897B1 (zh)
CN (1) CN103261870B (zh)
DE (1) DE112011104400B4 (zh)
TW (1) TWI453386B (zh)
WO (1) WO20120812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4347B2 (ja) * 2011-04-07 2015-09-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5752057B2 (ja) * 2012-01-12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851848B2 (ja) * 2012-01-12 2016-02-03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959378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荷重測定方法及び装置、荷重測定装置を備えた鉄道車両、並びに荷重管理システム
JP6087172B2 (ja) 2013-03-05 2017-03-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US9429498B2 (en) 2013-03-15 2016-08-30 Kobe Steel, Ltd. Tire testing machine
JP6018540B2 (ja) * 2013-05-08 2016-11-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JP5997107B2 (ja) * 2013-06-19 2016-09-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234718B2 (ja) * 2013-07-02 2017-11-2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173964B2 (ja) 2014-04-16 2017-08-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349271B2 (ja) * 2015-02-26 2018-06-2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押圧荷重設定方法
JP6637298B2 (ja) * 2015-11-26 2020-01-29 ヤマハ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漏れ検査装置及び漏れ検査方法
KR101651097B1 (ko) * 2016-06-08 2016-09-05 이봉춘 중장비용 타이어 분리장치
JP6822826B2 (ja) * 2016-11-15 2021-01-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接地特性測定方法及び測定装置
DE112017007612B4 (de) 2017-06-06 2024-04-1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Reifenfördervorrichtung, damit ausgestattetes Reifeninspektionssystem sowie Reifenförderverfahren
CN107478802B (zh) * 2017-06-23 2019-08-06 长安大学 一种路面结构力学行为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KR102295814B1 (ko) * 2017-07-03 2021-09-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타이어 시험기
JP2019174450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におけるリムサイズの管理方法
JP7048731B2 (ja) * 2018-05-10 2022-04-05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シャシダイナモ装置
JP7255162B2 (ja) * 2018-12-17 2023-04-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金属線検出システム及び金属線検出方法
EP3929120A4 (en) * 2019-02-19 2022-11-23 Murata Machinery, Ltd. TRANSPORT SYSTEM
CN110293071B (zh) * 2019-07-30 2024-02-06 思柏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滚轮外径通止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1504658A (zh) * 2020-04-28 2020-08-07 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车轮性能测试工装及测试方法
CN112326270B (zh) * 2020-10-15 2021-11-05 北京朗胜峰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轮胎均匀性试验负荷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465948B (zh) * 2021-06-29 2023-10-20 安徽德技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轿车轮胎耐刮擦能力测试方法
CN113865888B (zh) * 2021-08-05 2024-02-20 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成品抽样检测装置
CN117433807B (zh) * 2023-12-20 2024-02-23 山东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 轿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2200A (en) 1966-02-16 1971-01-05 Goodrich Co B F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JPH06105736B2 (ja) 1989-08-21 1994-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H0648385Y2 (ja) * 1989-11-30 1994-12-12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実大材料試験機
JPH03188348A (ja) * 1989-12-18 1991-08-16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のリム幅自動調節装置
JP2803885B2 (ja) * 1990-03-07 1998-09-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間隙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JP2934478B2 (ja) 1990-05-01 1999-08-16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イミ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874128B2 (ja) * 1993-12-27 1999-03-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クランプ装置
JPH0958231A (ja) * 1995-08-18 1997-03-04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JPH09126956A (ja) 1995-10-26 1997-05-16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JP3486307B2 (ja) * 1996-09-02 2004-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3418512B2 (ja) 1996-10-02 2003-06-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US5992227A (en) 1997-01-24 1999-11-30 Jellison; Frank R. Automatic adjustable width chuck apparatus for tire testing systems
US6016695A (en) * 1997-01-24 2000-01-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ire uniformity testing system
EP1143233A1 (en) 1997-12-16 2001-10-10 Kokusai Keisokuki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rotatably supporting a tire
JP4160709B2 (ja) * 2000-02-17 2008-10-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高速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装置
JP4547107B2 (ja) 2001-05-23 2010-09-22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動釣合及び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
JP2003004597A (ja) * 2001-06-20 2003-01-08 Kokusai Keisokki Kk ホイール付き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および/または動釣合釣合試験装置
US6658936B2 (en) 2001-03-08 2003-12-09 Kokusai Keisoku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uniformity and/or dynamic balance of tire
JP3935418B2 (ja) 2002-11-05 2007-06-20 株式会社東洋精機製作所 恒温槽を備えた自動引張試験機
JP3792647B2 (ja) 2002-12-24 2006-07-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KR20040057963A (ko) * 2002-12-24 2004-07-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타이어 유니포미티 기계
US6772626B1 (en) * 2003-03-31 2004-08-1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ire balance on a force variation machine
JP2005009648A (ja) 2003-06-20 2005-01-13 Koyo Seiko Co Ltd 直動型軸受装置
US7240543B2 (en) * 2004-02-27 2007-07-1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ire positioning sensor
CN101832866B (zh) 2004-05-14 2012-09-19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轮胎测试机以及用于轮胎测试机的跳动测量方法
JP4434915B2 (ja) * 2004-10-21 2010-03-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210642B2 (ja) 2004-11-17 2009-01-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4376172B2 (ja) * 2004-11-22 2009-12-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ユニフォミティ装置とユニフォミティ検査ライン
JP4251570B2 (ja) 2005-03-24 2009-04-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装置
JP2009075064A (ja) 2007-04-19 2009-04-09 Kokusai Keisokki Kk 万能試験装置及び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223548B1 (ko) * 2007-04-19 2013-01-18 고쿠사이 게이소쿠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만능 시험 장치, 직동 액추에이터, 및 비틀림 시험 장치
JP5403952B2 (ja) * 2008-06-11 2014-01-2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US8464579B2 (en) * 2008-11-28 2013-06-18 Kobe Steel, Ltd. Rim mounting device for tire testing device, magnet mounting method, rim replacing device and tire testing device
JP2010204018A (ja) 2009-03-05 2010-09-16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33066A1 (en) 2013-09-12
KR101482897B1 (ko) 2015-01-14
TW201226878A (en) 2012-07-01
KR20130086374A (ko) 2013-08-01
US9046444B2 (en) 2015-06-02
DE112011104400T5 (de) 2013-09-19
CN103261870A (zh) 2013-08-21
DE112011104400B4 (de) 2018-09-06
WO2012081226A1 (ja) 2012-06-21
TWI453386B (zh) 2014-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1870B (zh) 轮胎试验装置
US10234275B1 (en) Device for monitoring thickness of wheel valve hole on line
CN101939132B (zh) 夹紧装置
CN105058022B (zh) 水泵的水封总成压装方法及压力装置、压装装置
CN106917559B (zh) 塞拉门开闭装置和塞拉门设备
CN102792141A (zh) 可调节胎圈宽度轮胎试验机
ES2549672T3 (es) Dispositivo para inflar neumáticos
US11035757B2 (en) Testing system for testing the rolling resistance of at least one vehicle tir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the rolling resistance of the vehicle tire
JP6026340B2 (ja) 組付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KR20100121675A (ko) 핀위치결정지그 및 핀장착장치
US11402035B2 (en) Clamp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lifting function
EP2816338A1 (en) Tire testing method and tire testing machine
KR20130084861A (ko) 차량용 브레이크 디스크의 측정장치
CN116038321A (zh) 一种变速器主箱中间轴轴承及卡簧自动压装装置及方法
JP5284340B2 (ja) タイヤ試験装置
KR101513286B1 (ko) 승강 장치
EP1612534B1 (en) Divided rim for tire, method of assembling rim/tire assembly,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talling rim/tire assembly
EP3575012A1 (en) Conveyance system, rocking-die forging method, rocking-die forging apparatus, bea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vehi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666320B2 (ja) スピンドル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CN106140560A (zh) 在线真空灌胶机
JP2009030708A (ja) 回転力伝達装置
US9732900B2 (en) Centering device for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a vehicle
CN217142023U (zh) 一种旋铆机
CN118183549A (zh) 一种精细化工设备管道安装用辅助装置
JP6848838B2 (ja) ショッ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9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Nagahama Productio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Ri Ben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obe Steel,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Ri Be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