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5334U -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5334U
CN220825334U CN202322459470.1U CN202322459470U CN220825334U CN 220825334 U CN220825334 U CN 220825334U CN 202322459470 U CN202322459470 U CN 202322459470U CN 220825334 U CN220825334 U CN 220825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haft
fixedly connected
frame
straightening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594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登峰
李德志
余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Qiaoyu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Qiaoyu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Qiaoyu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Qiaoyu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594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5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5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5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属于电机轴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校直装置在进行电机轴的校直作业时不能进行连续上料的问题。本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包括机座,机座上固定连接有顶架,顶架上设置有校直组件,机座上设置有定位组件,机座上开设有两排弧形槽,机座上开设有工作腔,两排弧形槽分别位于工作腔顶侧的前后两端,工作腔内设置有支撑组件,工作腔内固定连接有舵机,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有连轴,连轴的另一端通过驱动组件连接有两个凸板,两个凸板上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有移动架,移动架上开设有多个弧形承托槽。本实用新型具有在电机轴校直作业过程中的连续上料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轴生产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校直装置,特别是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轴是电机中的一个重要零件,是电机和汽车设备之间机电能量转换的纽带,其支承转动零部件、传递力矩和确定转动零部件对定子的相对位置。所以,电机轴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功能的实现,目前的电机轴在加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电机轴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转动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校直操作。
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机生产用电机轴校直装置【申请号:202222815972.9;公开号:CN218656195U】。这种包括固定架和工作台,固定架外侧螺栓连接有带动驱动轴A进行转动的电机A,驱动轴A的动力输出端与螺纹杆A的动力输入端相连,螺纹杆A外侧螺纹连接有螺纹套A,且螺纹杆A带动螺纹套A下方的支块进行横向移动,支块下方螺丝固定有带动校直板进行移动的电动伸缩杆。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的机A、驱动轴A、校直板、电动伸缩杆、螺纹杆A、螺纹套B、电机B、驱动轴B、螺纹杆B、螺纹套B、横杆、支架、夹板A和夹板B,解决了现有的电机轴校直装置,在使用时,不便对电机轴的不同位置进行校直处理,不便对电机轴进行固定的问题。
该专利中公开的通过将电机轴放置到固定板上夹板B内侧,打开工作台内部的电机B开关,驱动轴B带动螺纹杆B进行转动,螺纹杆B外侧的螺纹套B带动横杆外侧的支架在工作台表面开设的连接槽内滑动,然后支架带动夹板A进行移动,使夹板A和夹板B内侧分别与电机轴表面接触,从而便于对电机轴进行固定,上述方式可以对电机轴进行稳定的固定,但是该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每完成一次校直处理,就需要用手将电机轴取下来再重新夹持一个,操作起来较为复杂,且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该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电机轴校直作业过程中的连续上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上固定连接有顶架,顶架上设置有校直组件,机座上设置有定位组件,机座上开设有两排弧形槽,机座上开设有工作腔,两排弧形槽分别位于工作腔顶侧的前后两端,工作腔内设置有支撑组件,工作腔内固定连接有舵机,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有连轴,连轴的另一端通过驱动组件连接有两个凸板,两个凸板上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有移动架,移动架上开设有多个弧形承托槽,弧形承托槽与弧形槽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时,将电机轴放在左侧的两个弧形槽之间,然后启动舵机带动连轴进行转动,连轴带动驱动组件进行运动,从而带动移动架进行转动,并且使移动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移动架上的弧形承托槽与电机轴相抵触,并将电机轴顶起,使得电机轴可以从左至右移动到下一个弧形槽内进行放置,当电机轴移动到校直组件的正下方时,舵机停止工作,定位组件抵触在电机轴的前端,使电机轴的后端与机座相抵触,从而对电机轴进行定位,支撑组件向上移动对电机轴进行支撑,然后使用校直组件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完成校直作业后,舵机再次转动,进而将下一个电机轴传送到校直组件的下方,如此往复即可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连续的上料,提高校直的效率;通过上述原理,可以在电机轴的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间歇式的连续上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支撑保护。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气缸,机座上固定连接有支板,支板与定位气缸固定连接,定位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头。
采用以上结构,当上料组件将电机轴传送到校直组件的下方时,定位气缸驱动定位锥头向后移动,使得定位锥头***到电机轴前端的锥形槽内,电机轴的后端抵触在机座上,从而对电机轴完成固定,避免校直作业过程中发生晃动,影响校直质量。
所述校直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与顶架滑动连接,顶架上开设有滑槽,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校直压块,顶架上固定连接有气动伸缩杆,气动伸缩杆的伸缩端通过连接板与第一气缸固定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气动伸缩杆带动第一气缸在顶架上前后移动,可以使校直压块处于电机轴需要进行校直位置的上方,然后第一气缸驱动校直压块向下移动,使校直压块与电机轴相抵触,通过控制第一气缸的上下往复移动的行程对电机轴下压,从而进行校直作业。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带轮,主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有副带轮,主带轮和副带轮均通过支撑轴与凸板转动连接,工作腔内固定连接有轴支架,轴支架与副带轮上的支撑轴转动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舵机带动连轴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主带轮进行转动,主带轮通过皮带带动副带轮进行转动,使得主带轮与副带轮进行同步转动,从而通过支撑轴分别带动两个凸板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移动架进行转动,并且使移动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移动架上的弧形承托槽与电机轴相抵触,并将电机轴顶起,使得电机轴可以从左至右移动到下一个弧形槽内进行放置,从而实现对电机轴进行移动上料。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与工作腔固定连接,第二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通过两个缓冲弹簧固定连接有承托板。
采用以上结构,当电机轴被传送到校直压块的下方后,第二气缸驱动支撑板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承托板向上移动,使得承托板的顶侧与电机轴相抵触,在第一气缸驱动校直压块向下对电机轴进行校直作业时,承托板受到电机轴的挤压,并且在缓冲弹簧的作用下向下压缩,从而对电机轴起到一定的缓冲支撑作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保护。
所述承托板的顶侧呈弧形结构。
采用以上结构,承托板的顶侧为弧形,可以增加承托板与电机轴接触的面积,便于对电机轴进行支撑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时,将电机轴放在左侧的两个弧形槽之间,然后启动舵机带动连轴进行转动,连轴带动驱动组件进行运动,从而带动移动架进行转动,并且使移动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移动架上的弧形承托槽与电机轴相抵触,并将电机轴顶起,使得电机轴可以从左至右移动到下一个弧形槽内进行放置,当电机轴移动到校直组件的正下方时,舵机停止工作,定位组件抵触在电机轴的前端,使电机轴的后端与机座相抵触,从而对电机轴进行定位,支撑组件向上移动对电机轴进行支撑,然后使用校直组件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完成校直作业后,舵机再次转动,进而将下一个电机轴传送到校直组件的下方,如此往复即可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连续的上料,提高校直的效率;通过上述原理,可以在电机轴的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间歇式的连续上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支撑保护。
2、当电机轴被传送到校直压块的下方后,第二气缸驱动支撑板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承托板向上移动,使得承托板的顶侧与电机轴相抵触,在第一气缸驱动校直压块向下对电机轴进行校直作业时,承托板受到电机轴的挤压,并且在缓冲弹簧的作用下向下压缩,从而对电机轴起到一定的缓冲支撑作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校直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料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1、机座;2、工作腔;3、支板;4、定位气缸;5、定位锥头;6、顶架;61、滑槽;7、第一气缸;8、校直压块;9、气动伸缩杆;91、连接板;10、舵机;101、连轴;11、主带轮;12、皮带;13、副带轮;14、支撑轴;15、凸板;16、移动架;161、弧形承托槽;17、轴支架;18、第二气缸;19、支撑板;20、缓冲弹簧;21、承托板;22、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5所示,本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包括机座1,机座1上固定连接有顶架6,顶架6上设置有校直组件,机座1上设置有定位组件,机座1上开设有两排弧形槽22,机座1上开设有工作腔2,两排弧形槽22分别位于工作腔2顶侧的前后两端,工作腔2内设置有支撑组件,工作腔2内固定连接有舵机10,舵机10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有连轴101,连轴101的另一端通过驱动组件连接有两个凸板15,两个凸板15上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有移动架16,移动架16上开设有多个弧形承托槽161,弧形承托槽161与弧形槽22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时,将电机轴放在左侧的两个弧形槽22之间,然后启动舵机10带动连轴101进行转动,连轴101带动驱动组件进行运动,从而带动移动架16进行转动,并且使移动架16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移动架16上的弧形承托槽161与电机轴相抵触,并将电机轴顶起,使得电机轴可以从左至右移动到下一个弧形槽22内进行放置,当电机轴移动到校直组件的正下方时,舵机10停止工作,定位组件抵触在电机轴的前端,使电机轴的后端与机座1相抵触,从而对电机轴进行定位,支撑组件向上移动对电机轴进行支撑,然后使用校直组件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完成校直作业后,舵机10再次转动,进而将下一个电机轴传送到校直组件的下方,如此往复即可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连续的上料,提高校直的效率;通过上述原理,可以在电机轴的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间歇式的连续上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支撑保护。
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气缸4,机座1上固定连接有支板3,支板3与定位气缸4固定连接,定位气缸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头5,在本实施例中,当上料组件将电机轴传送到校直组件的下方时,定位气缸4驱动定位锥头5向后移动,使得定位锥头5***到电机轴前端的锥形槽内,电机轴的后端抵触在机座1上,从而对电机轴完成固定,避免校直作业过程中发生晃动,影响校直质量。
校直组件包括第一气缸7,第一气缸7与顶架6滑动连接,顶架6上开设有滑槽61,第一气缸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校直压块8,顶架6上固定连接有气动伸缩杆9,气动伸缩杆9的伸缩端通过连接板91与第一气缸7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气动伸缩杆9带动第一气缸7在顶架6上前后移动,可以使校直压块8处于电机轴需要进行校直位置的上方,然后第一气缸7驱动校直压块8向下移动,使校直压块8与电机轴相抵触,通过控制第一气缸7的上下往复移动的行程对电机轴下压,从而进行校直作业。
驱动组件包括主带轮11,主带轮11通过皮带12连接有副带轮13,主带轮11和副带轮13均通过支撑轴14与凸板15转动连接,工作腔2内固定连接有轴支架17,轴支架17与副带轮13上的支撑轴14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舵机10带动连轴10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主带轮11进行转动,主带轮11通过皮带12带动副带轮13进行转动,使得主带轮11与副带轮13进行同步转动,从而通过支撑轴14分别带动两个凸板15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移动架16进行转动,并且使移动架16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移动架16上的弧形承托槽161与电机轴相抵触,并将电机轴顶起,使得电机轴可以从左至右移动到下一个弧形槽22内进行放置,从而实现对电机轴进行移动上料。
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气缸18,第二气缸18与工作腔2固定连接,第二气缸1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9,支撑板19通过两个缓冲弹簧20固定连接有承托板21,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机轴被传送到校直压块8的下方后,第二气缸18驱动支撑板19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承托板21向上移动,使得承托板21的顶侧与电机轴相抵触,在第一气缸7驱动校直压块8向下对电机轴进行校直作业时,承托板21受到电机轴的挤压,并且在缓冲弹簧20的作用下向下压缩,从而对电机轴起到一定的缓冲支撑作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保护。
承托板21的顶侧呈弧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承托板21的顶侧为弧形,可以增加承托板21与电机轴接触的面积,便于对电机轴进行支撑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对电机轴进行校直处理时,将电机轴放在左侧的两个弧形槽22之间,然后启动舵机10带动连轴10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主带轮11进行转动,主带轮11通过皮带12带动副带轮13进行转动,使得主带轮11与副带轮13进行同步转动,从而通过支撑轴14分别带动两个凸板15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移动架16进行转动,并且使移动架16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移动架16上的弧形承托槽161与电机轴相抵触,并将电机轴顶起,使得电机轴可以从左至右移动到下一个弧形槽22内进行放置,当电机轴被传送到校直压块8的下方后,舵机10停止工作,定位气缸4驱动定位锥头5向后移动,使得定位锥头5***到电机轴前端的锥形槽内,电机轴的后端抵触在机座1上,从而对电机轴完成固定,避免校直作业过程中发生晃动,第二气缸18驱动支撑板19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承托板21向上移动,使得承托板21的顶侧与电机轴相抵触,然后气动伸缩杆9带动第一气缸7在顶架6上前后移动,可以使校直压块8处于电机轴需要进行校直位置的上方,然后第一气缸7驱动校直压块8向下移动,使校直压块8与电机轴相抵触,通过控制第一气缸7的上下往复移动的行程对电机轴下压,从而进行校直作业,承托板21受到电机轴的挤压,并且在缓冲弹簧20的作用下向下压缩,从而对电机轴起到一定的缓冲支撑作用,完成校直作业后,舵机10再次转动,进而将下一个电机轴传送到校直组件的下方,如此往复即可在校直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连续的上料,提高校直的效率。
综上,通过上料机构、定位组件、支撑组件、校直组件以及弧形槽等结构的配合使用,实现电机轴校直作业过程中的连续上料。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包括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1)上固定连接有顶架(6),顶架(6)上设置有校直组件,机座(1)上设置有定位组件,机座(1)上开设有两排弧形槽(22),机座(1)上开设有工作腔(2),两排弧形槽(22)分别位于工作腔(2)顶侧的前后两端,工作腔(2)内设置有支撑组件,工作腔(2)内固定连接有舵机(10),舵机(10)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有连轴(101),连轴(101)的另一端通过驱动组件连接有两个凸板(15),两个凸板(15)上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有移动架(16),移动架(16)上开设有多个弧形承托槽(161),弧形承托槽(161)与弧形槽(22)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气缸(4),机座(1)上固定连接有支板(3),支板(3)与定位气缸(4)固定连接,定位气缸(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头(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直组件包括第一气缸(7),第一气缸(7)与顶架(6)滑动连接,顶架(6)上开设有滑槽(61),第一气缸(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校直压块(8),顶架(6)上固定连接有气动伸缩杆(9),气动伸缩杆(9)的伸缩端通过连接板(91)与第一气缸(7)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带轮(11),主带轮(11)通过皮带(12)连接有副带轮(13),主带轮(11)和副带轮(13)均通过支撑轴(14)与凸板(15)转动连接,工作腔(2)内固定连接有轴支架(17),轴支架(17)与副带轮(13)上的支撑轴(14)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气缸(18),第二气缸(18)与工作腔(2)固定连接,第二气缸(1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9),支撑板(19)通过两个缓冲弹簧(20)固定连接有承托板(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21)的顶侧呈弧形结构。
CN202322459470.1U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Active CN220825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9470.1U CN220825334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9470.1U CN220825334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5334U true CN220825334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4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59470.1U Active CN220825334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5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02198U (zh) 一种新型手机构件自动激光焊接设备
CN217617182U (zh) 一种光伏支架冲孔设备
CN214518687U (zh) 一种电机转子的轴承压装机
CN219052627U (zh) 一种可更换冲压模具头的冲压模具
CN115837580B (zh) 一种工具自动上料组装设备
CN220825334U (zh) 一种电机轴生产用校直装置
CN217803476U (zh) 一种全自动热压机
CN217072229U (zh) 一种电子器件生产用插针装置
CN219541419U (zh) 一种数控折弯机的分段折弯机构
CN219484100U (zh) 一种旋锻机送料结构
CN216681630U (zh) 一种自攻螺钉加工用拉丝装置
CN214518730U (zh) 一种汽车转向器自动穿齿条装置
CN215847027U (zh) 一种金属件数控加工用工装夹具的辅助举升装置
CN220387805U (zh) 一种汽车组件铆接用双铆机
CN217666821U (zh) 一种机械配件加工装置
CN220295856U (zh) 一种数控车床装卸料装置
CN220361955U (zh) 减振器压缩环生产用多工位自动压铆装置
CN213195265U (zh) 一种新型数控旋压机的自动冲底装置
CN220881245U (zh) 一种eps轴调中送压销装置
CN219724353U (zh) 一种拖把加工用冲压工装
CN219683628U (zh) 一种火车车门压平整形装置
CN213106408U (zh) 一种机械自动化用气动夹紧装置
CN221184562U (zh) 一种应用于丝杆加工的滚丝机
CN113732414B (zh) 一种应用于工件盖全自动攻牙的攻牙机
CN215614316U (zh) 一种全自动无痕折弯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