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2731U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2731U
CN220662731U CN202190001019.1U CN202190001019U CN220662731U CN 220662731 U CN220662731 U CN 220662731U CN 202190001019 U CN202190001019 U CN 202190001019U CN 220662731 U CN220662731 U CN 220662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racket
rear cover
motor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10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泽亮
藤木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2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2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9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前围的上表面具有开口部的车辆中,能够抑制马达声传到前围的外部。鞍乘型车辆具备:与把手(25)连接的一对前叉(81);前立管(21);设有开口部(51a)的前围(50),一对前叉(81)转动的范围开设于该开口部(51a);从前立管(21)向前方延伸的撑架(65);连接于所述撑架(65)的上方的马达(47);以及覆盖马达(47)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撑架(65)连接的前方罩(110),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覆盖所述前方罩(110)的后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前方罩(110)相接的后方罩(130),马达(47)被前方罩(110)、后方罩(130)及撑架(65)包围。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搭载有具备马达的部件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马达的ABS(防抱死制动***)调节器,并记载了ABS调节器配置于从前立管向前方延伸的撑架的结构。ABS调节器被前围覆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41934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来说,在马达工作的情况下,会发出马达声。在专利文献1中,具备马达的ABS调节器配置在作为车体外装罩的前围的内侧。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中,前叉的转动部分被前围从上方覆盖,转向柱从前围的上表面的开口突出。因此,前围的上表面的开口处于被转向柱封闭的状态,并且容易成为从上方被把手罩等覆盖的结构,ABS调节器的工作声难以成为问题。然而,在鞍乘型车辆中,有时具备设有开设前叉转动的范围的开口部的前围,在这样的车辆中,存在ABS调节器的工作声有可能响起而传至乘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前围的上表面具备开口部的车辆中,能够抑制马达声传到前围的外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含在2021年3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21-050531的全部内容。
鞍乘型车辆具备:与把手连接的一对前叉;前立管,所述一对前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前立管;设有开口部的前围,所述一对前叉转动的范围开设于该开口部;从所述前立管向前方延伸的撑架;连接于所述撑架的上方的马达;以及覆盖所述马达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撑架连接的前方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覆盖所述前方罩的后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前方罩相接的后方罩,所述马达被所述前方罩、所述后方罩及所述撑架包围。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所述前方罩具备: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上方的上侧边、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下方的下侧边、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左方的左侧边以及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右方的右侧边,所述后方罩与所述上侧边、所述下侧边、所述左侧边以及所述右侧边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相接。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后方罩在所述后方罩的上部具备开口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所述后方罩具备将线束保持于所述后方罩的侧部的保持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方罩的前方具备前照灯,所述后方罩具备从所述后方罩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后方罩在所述后方罩的侧部具备与弯曲罩紧固连接的紧固部。
实用新型效果
鞍乘型车辆具备:与把手连接的一对前叉;前立管,所述一对前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前立管;设有开口部的前围,所述一对前叉转动的范围开设于该开口部;从所述前立管向前方延伸的撑架;连接于所述撑架的上方的马达;以及覆盖所述马达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撑架连接的前方罩,其中,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覆盖所述前方罩的后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前方罩相接的后方罩,所述马达被所述前方罩、所述后方罩及所述撑架包围。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罩和撑架包围马达,因此在前方罩的上表面具备开口部的车辆中,能够抑制马达声传到前方罩的外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所述前方罩具备: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上方的上侧边、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下方的下侧边、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左方的左侧边以及相对于所述马达位于右方的右侧边,所述后方罩与所述上侧边、所述下侧边、所述左侧边以及所述右侧边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相接。根据该结构,罩在马达的上下左右接触,因此罩的密闭性变高,能够抑制马达声传到前围的外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后方罩在所述后方罩的上部具备开口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开口部使由前围、后方罩以及撑架包围的内部的风向后方罩的外侧流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所述后方罩具备将线束保持于所述后方罩的侧部的保持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后方罩包围马达并保持线束。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方罩的前方具备前照灯,所述后方罩具备从所述后方罩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后方罩,能够容易在排风的同时将前照灯的向后方前进的光遮断。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后方罩在所述后方罩的侧部具备与弯曲罩紧固连接的紧固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后方罩支承作为外装罩的弯曲罩。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ABS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自动二轮车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前立管的前部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树脂罩的前围和车体前部撑架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车体前部撑架的立体图。
图6是前方罩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后方罩与线束之间的布线关系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树脂罩与线束之间的布线关系的正视图。
图9是从左后方示出后方罩与线束之间的布线关系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右后方示出后方罩与线束之间的布线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左下方观察车体前部的立体图,是表示前罩的内罩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后上方观察仪表和把手周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ABS(防抱死制动***)45的自动二轮车10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0在车架11的前端部经由转向***12支承有前轮13,在车架11的下部经由动力单元14支承有后轮16,在车体的上部配置有座椅17。
自动二轮车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踏板型的鞍乘型车辆。
转向***12以能够左右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构成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21。在转向***12的下端部经由车轴23支承有前轮13,在转向***12的上端部经由左右一对把手支架24支承有把手25。
在前轮13附设有作为制动装置的前轮制动装置26,通过前轮制动装置26对前轮13进行制动。
前轮制动装置26具备安装于前轮13的制动盘26A和安装于转向***12的下部的制动钳26B,制动钳26B经由配管而与设置于车体前部的作为制动控制装置的ABS(Anti-lock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调节器46连接。
根据设置于把手25的前轮用制动杆的操作力,从ABS调节器46向制动钳26B传递制动液压,利用该制动液压借助两个制动片夹入制动盘26A而进行制动。
动力单元14具备构成前部的发动机27和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27的后部的无级变速器28,在设置于无级变速器28的后端部的输出轴29上安装有后轮16。在后轮16附设有后轮制动装置31,通过后轮制动装置31对后轮16进行制动。
后轮制动装置31具备安装于后轮16的制动盘31A和安装于动力单元14的后部的制动钳31B,制动钳31B经由配管而与ABS调节器46连接。
根据把手25所具备的后轮用制动杆的操作力,从ABS调节器46向制动钳31B传递制动液压,通过该制动液压借助两个制动片夹入制动盘31A而进行制动。
如图1所示,车架11具备前立管21、下框架93、左右一对底架94、左右一对上架95、以及左右一对后架96。
下框架93从前立管21的下部向下方斜后方延伸。左右的底架94从下框架93的下端部的左右向下方斜侧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曲而向后方及后方斜上方延伸。
左右的上架95从比下框架93与左右的底架94相连接的连接部靠上方的部位的下框架93向后方斜下方延伸。左右的后架96从左右的上架95的后部向后方斜上方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与左右的底架94的后端连接。
车架11被车体罩33覆盖。
车体罩33具备前罩34、前内罩35、左右一对车体侧罩36和左右一对踏板37。
前罩34覆盖车体前部。前内罩35从后方覆盖转向***12的上部,并与前罩34的左右的后缘部连接。左右的车体侧罩36从前罩34的左右的后缘分别在座椅17的左右侧部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左右的踏板37设置于左右的车体侧罩36的下方,是供乘员放脚的部分。
在前罩34的上部的前方配置有被风挡撑架38支承的风挡39。另外,在风挡撑架38的后部安装有仪表40。
前轮13被前挡泥板41从上方覆盖,后轮16被后挡泥板42从上方覆盖。
在前罩34的下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前照灯44,在左右的前照灯44的后方且在前罩34的内部配置有构成ABS 45的ABS调节器46。
ABS调节器46控制前轮制动装置26及后轮制动装置31的制动,防止前轮13及后轮16的制动时的抱死。
在前内罩35的上部内侧配置有智能锁定模块49。
自动二轮车10具备在乘员携带的智能钥匙(未图示)与设置于车体的控制单元(未图示)之间进行电子认证的智能钥匙***。
智能锁定模块49构成智能钥匙***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发动机27的起动和停止、把手25的锁定和锁定解除、座椅17和燃料箱71的盖72的开闭的锁定解除(解锁)。
自动二轮车10具有:收纳箱67,其配置在座椅17的下方;以及燃料箱71,其配置在跨腿空间68的下方,该跨腿空间68形成在前内罩35和座椅17彼此之间。在收纳箱67与燃料箱71之间配置有电池(未图示)。
座椅17一体地具备驾驶员就座的驾驶员用座椅17a和同乘者就座的同乘者用座椅17b。收纳箱67在座椅17的驾驶员用座椅17a与同乘者用座椅17b的下方前后较长地形成,收纳箱67的上部的开口67a被座椅17从上方覆盖。
座椅17经由铰链(未图示)而能够开闭地安装于收纳箱67的前端部。座椅17的后端部通过设置于车架11的后部的座椅锁定机构74而被锁定。
图2是表示自动二轮车10的剖视图。在图2中,表示将自动二轮车10的偏向车宽方向左侧的位置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纵向切断的截面。
如图1、图2所示,构成转向***12的转向柱6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21。
转向***12具备左右一对前叉81以及连结左右的前叉81的顶梁82和底梁83。本实施方式的前叉81与转向***12的缓冲器的部分对应。
在顶梁82的上部安装有左右一对把手支架24,在左右的把手支架24上安装有把手25。另外,在左右的前叉81的下端部安装有车轴23。
转向柱61以上下延伸的方式架设于顶梁82和底梁83。
转向***12能够在由前罩34和前内罩35包围的空间51(参照图2)中转动,一对前叉81能够在空间51(参照图2)中转动。
由前罩34和前内罩35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前围50。在前围50形成有前低后高地延伸的筒状的空间51。在前围50的上表面设置有能够供转向***12的一对前叉81转动的开口部51a(参照图2)。开口部51a的开口宽度比左右一对前叉81大。通过开口部51a能够从前围50的上方目视确认前叉81。
图3是表示前立管21的前部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树脂罩98的前方罩110和车体前部撑架65的立体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车体前部撑架65的立体图。
在前立管21的前部安装有车体前部撑架(撑架)65。
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在前立管21的前部上下相隔地设置有撑架托架56、57。第一撑架63利用螺栓58和螺母59而安装于撑架托架56、57。第一撑架63从顶梁82与底梁83之间向前方延伸(参照图1)。在第一撑架63的前部上部支承有ABS调节器46。ABS调节器46具备马达47(参照图5)。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撑架63的上部安装有在ABS调节器46的后方向上方延伸的第二撑架64。
第一撑架63和第二撑架64为金属制。合成树脂制的树脂罩98被安装在第一撑架63和第二撑架64上。
如图2所示,在树脂罩98安装有前照灯44及风挡撑架38。在风挡撑架38上安装有风挡39。
在ABS调节器46的下方设置有前照灯44、其他电气安装件以及线束连接部,在第一撑架63的下方布置有与上述的前照灯44、其他电气安装件连接的线束100(参照图3)。
另外,第一撑架63和第二撑架64的材质不限于上述材质。
如图1所示,在前立管21与下框架93连接的连接部安装有加强部件84(参照图5),在加强部件84的上部经由托架(未图示)而安装有智能锁定模块49(参照图1)。
在上述的智能锁定模块49及车体前部撑架65中,即使在转向***12向左右最大幅度地转动的情况下,也确保了与转向***12之间的间隙。
图5示出ABS调节器46的配管86、87、88、89的布线状态。
ABS调节器4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撑架63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宽,ABS调节器46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撑架63的上方。
在ABS调节器46的上表面46a连接有由多个金属制的配管构成的配管组85。配管组85由作为从一侧(右侧)向另一侧(左侧)依次排列的配管的第一配管86、第二配管87、第三配管88、以及第四配管89构成。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配管86向后轮制动装置31(参照图1)传递制动液压。第二配管87向后轮用制动杆侧延伸。第三配管88向前轮用制动杆侧延伸。第四配管89向前轮制动装置32(参照图1)传递制动液压。
配管组85的前部在第一撑架63的上方沿着第一撑架6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管组85的后部从第一撑架63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外侧错开而向下方延伸。
第一配管86、第二配管87、第三配管88、第四配管89具备连接部86a、87a、88a、89a、后方延伸部86b、87b、88b、89b、迂回部86c、87c、88c、89c、前后延伸部86d、87d、88d、89d、以及下方延伸部86e、87e、88e、89e。
第一配管86及第四配管89的与上表面46a连接的连接部86a、89a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第二配管87及第三配管88的与上表面46a连接的连接部87a、88a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连接部86a、89a配置在比连接部87a、88a靠前方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后方延伸部86b、87b、88b、89b分别从连接部86a、87a、88a、89a向后方延伸。迂回部86c、87c、88c、89c从后方延伸部86b、87b、88b、89b绕过第二撑架64向下方延伸。
迂回部86c、87c、88c、89c中的迂回部86c在第二撑架64的右方迂回,迂回部87c、88c、89c在第二撑架64的左方迂回。另外,迂回部86c、87c、88c、89c中的迂回部88c、89c的向下方延伸的部分通过固定于第二撑架64的背面的后部夹紧器91而在车宽方向上被保持。
前后延伸部86d、87d、88d、89d位于第一撑架63和底梁83的上方,从迂回部86c、87c、88c、89c各自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并分别在车宽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隔开而排列。前后延伸部86d、87d、88d、89d中的前后延伸部87d、88d、89d通过固定于第一撑架63的上表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夹紧器92而被保持。
另外,上述的后部夹紧器91和上部夹紧器92也可以不是分别固定于第二撑架64和第一撑架63。
下方延伸部86e、87e、88e、89e从前后延伸部86d、87d、88d、89d在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延伸。详细而言,下方延伸部86e、88e向第一撑架63的车宽方向一侧(右侧)延伸,下方延伸部87e、89e向第一撑架63的车宽方向另一侧(左侧)延伸。
如图2、图3所示,在第一撑架63和第二撑架64上安装有前方罩110。后方罩130在四个位置处安装至前方罩110。由前方罩110和后方罩130构成树脂罩98。树脂罩98包围ABS调节器46。即,树脂罩98由从前方覆盖ABS调节器46的前方罩110和从后方覆盖ABS调节器46的后方罩130构成。
图6是前方罩110的后视图。
树脂罩98的前方罩110形成为后方开放的容器状。如图3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前方罩110的上部向形成为前低后高。前方罩110具备与ABS调节器4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对应的前方罩下部111和从前方罩下部111向后上方延伸而覆盖ABS调节器46的上方的前方罩上部112。前方罩上部112延伸至比车体前部撑架65的第二撑架64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6所示,前方罩110具有中央部113。中央部113位于前方罩110的左右方向中央。中央部113在正视观察时大致形状形成为四方板状。在中央部113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的侧部114。在中央部113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的侧部115。
在中央部113以及侧部114、115的下方形成有底部116(参照图3)。底部116具备在侧视观察时比中央部113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17和从突出部1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下方连接部118。
通过由中央部113、左侧的侧部114、右侧的侧部115以及底部116包围的空间,形成了收容ABS调节器46的收容空间(马达收容空间)119。收容空间119通过中央部113、左侧的侧部114、右侧的侧部115以及底部116所形成的开口形状的开放端部120而向后方开放。
在图3、图4、图6中,在中央部113的下部形成有开口113a。在开口113a形成有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方形的主开口113b和从主开口113b的右侧部向右方延伸的看起来呈缝状的副开口113c。
在副开口113c的上方形成有线束保持部113d。线束保持部113d形成于比副开口113c靠后方侧的位置。在线束保持部113d形成有多个爪113e。
在开口113a的上方形成有固定孔113f。固定孔113f在前后方向上贯通。
在固定孔113f的左右形成有夹紧器紧固孔113g。
在侧部114、115的上部形成有风挡撑架结合部114a、115a。另外,在侧部114、115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风挡撑架结合部114a、115a。如图2所示,风挡撑架38与风挡撑架结合部114a、115a、114b、115b结合。
在下侧的风挡撑架结合部114b、115b的左右方向外侧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前照灯紧固部114c、115c。
在前照灯紧固部114c、115c的后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立壁114d、115d。立壁114d、115d随着向后方前进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
在底部116的突出部117,在左右分别形成有撑架紧固孔117a、117b。撑架紧固孔117a、117b沿上下方向贯通。
在底部116的下方连接部118形成有多个前照灯结合部118a。在右侧的前照灯结合部118a的左下方形成有前照灯紧固部118b。前照灯44的结合部44a(参照图2)***并支承于前照灯结合部118a。另外,前照灯44从前侧紧固于侧部114、115的前照灯紧固部114c、115c,从侧方紧固于底部116的前照灯紧固部118b。
在左侧的前照灯结合部118a的左上方形成有箱结合部118c。未图示的内箱体的凸形状部从后方***箱结合部118c从而内箱体支承于箱结合部118c。
如图6所示,在前方罩110的后表面(内表面),在中央部113的上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罩紧固部113h、113i。
在中央部113的下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罩紧固部113m、113n。
在罩紧固部113h、113i、113m、113n紧固后方罩130。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罩110的开放端部120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开放端部120与上下左右对应地具有上侧边121、下侧边122、左侧边123以及右侧边124。
上侧边121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上侧边121的左端连接有向下方延伸的左侧边123。在上侧边121的右端连接有向下方延伸的右侧边124。
左侧边123具有与前方罩上部112的位置对应的左侧边上部125和与前方罩下部111的位置对应的左侧边下部126。
左侧边上部125从上侧边121的左端向下方延伸。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左侧边上部125具有呈直线状向下方延伸的左侧边第一上部125a和从左侧边第一上部125a向下方延伸且随着向下方前进而向左方弯曲的左侧边第二上部125b。在左侧边第二上部125b的位置形成有立壁114d。
左侧边第一上部125a和左侧边第二上部125b在侧视(参照图3)时大致前低后高地延伸。
左侧边下部126从下侧边122的左端向上方延伸。左侧边下部126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具有呈直线状向上方延伸的左侧边第一下部126a和从左侧边第一下部126a向上方延伸并随着向上方前进而向左方弯曲的左侧边第二下部126b。在左侧边上部125与左侧边下部126之间形成有前照灯紧固部114c。
在侧视(参照图3)时,左侧边第一下部126a和左侧边第二下部126b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右侧边124形成为相对于左侧边123大致左右对称。
即,右侧边124具有与前方罩上部112的位置对应的右侧边上部127和与前方罩下部111的位置对应的右侧边下部128。
右侧边上部127从上侧边121的右端向下方延伸。右侧边上部127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具有呈直线状向下方延伸的右侧边第一上部127a和从右侧边第一上部127a向下方延伸且随着向下方前进而向右方弯曲的右侧边第二上部127b。在右侧边第二上部127b的位置形成有立壁115d。
右侧边第一上部127a和右侧边第二上部127b在未图示的侧视图中大致前低后高地延伸。
右侧边下部128从下侧边122的右端向上方延伸。右侧边下部128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具有呈直线状向上方延伸的右侧边第一下部128a和从右侧边第一下部128a向上方延伸并随着向上方前进而向右方弯曲的右侧边第二下部128b。
在右侧边上部127与右侧边下部128之间形成有前照灯紧固部115c。
在未图示的侧视图中,右侧边第一下部128a和右侧边第二下部128b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下侧边122将左侧边123的下端与右侧边124的下端之间连接起来。下侧边12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侧边中央部122a。在下侧边中央部122a的左右两端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下侧边连接部122b、122c。在下侧边连接部122b、122c的上端形成有从下侧边连接部122b、122c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下侧边侧部122d、122e。
前方罩110以从前方***的方式装配于第一撑架63。即,前方罩110从前方装配于固定有ABS调节器46的车体前部撑架65。此时,在第一撑架63的前端向上方弯曲的传感器固定部63a从主开口113b通过。
而且,紧固部件58a贯插于固定孔113f并紧固于第二撑架64。
另外,紧固部件58b、58c贯插于左右一对撑架紧固孔117a、117b并紧固于第一撑架63。另外,右侧的紧固部件58c紧固于在第一撑架63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平板状的紧固部63b(参照图5)。
由此,树脂罩98的前方罩110紧固固定于车体前部撑架65。此时,ABS调节器46收容于前方罩110的收容空间119,ABS调节器46的上下左右由前方罩110及车体前部撑架65覆盖。
在此,通过利用左右一对紧固部件58b、58c和紧固部件58a进行树脂罩98向第一撑架63和第二撑架64的紧固,能够将前方罩110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撑架63和第二撑架64。
另外,左右一对紧固部件58b、58c的紧固方向为上下方向,因此抑制了前方罩110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紧固部件58a的紧固方向为前后方向及前高后低地倾斜的方向,因此抑制了前方罩1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
如图3、图6所示,前方罩110的收容空间119被后方罩130从后方覆盖。后方罩130形成为与前方罩110的开放端部120对应的外形形状。后方罩130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前方罩110的中央部113重叠。
图7是表示后方罩130与线束100之间的布线关系的后视图。
在图6、图7中,后方罩130具备后方罩上部131。后方罩上部131是紧固至前方罩110的罩部分。后方罩上部13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板状。后方罩上部131的左右宽度比前方罩110的左右宽度窄。后方罩上部131突出到比前方罩110的上侧边121靠上方的位置,并在上端具备向前方弯曲的弯曲部140。弯曲部140延伸到比上侧边121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3)。后方罩上部131在沿着前方罩110的上侧边121、左侧边123、右侧边124且与上侧边121、左侧边123、右侧边124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59a1、59a2紧固于前方罩110的罩紧固部113h、113i。
后方罩130具备左右一对后方罩下部132、133。后方罩下部132、133是紧固至前方罩110的罩部分。后方罩下部132、13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左侧的后方罩下部132和右侧的后方罩下部133的左右宽度比前方罩110的左右宽度窄。
左侧的后方罩下部132在沿着前方罩110的下侧边122、左侧边123且与下侧边122、左侧边123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59b紧固于前方罩110的罩紧固部113m。
右侧的后方罩下部133在沿着前方罩110的下侧边122、右侧边124且与下侧边122、右侧边124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59c紧固于前方罩110的罩紧固部113n。
后方罩上部131和左右的后方罩下部132、133通过紧固部件59a1、59a2、59b、59c紧固于前方罩110,由此后方罩130以与前方罩110的后方的周围接触的状态覆盖后方。
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后方罩130具备右侧边154。右侧边154形成后方罩上部131的右侧边和右侧的后方罩下部133的右侧边。右侧边154位于比前方罩110的右侧边124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
右侧边154具有右侧边上部157和右侧边下部158。
右侧边上部157与前方罩110的右侧边上部127的位置对应地设置。右侧边上部157以从左右方向内侧与前方罩110的右侧边上部127接触的状态配置。
右侧边下部158与前方罩110的右侧边下部128的位置对应地设置。右侧边下部158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右侧边下部158以从左右方向内侧与前方罩110的右侧边第一下部128a接触的状态配置。另外,右侧边下部158在上下方向整体以从后方与前方罩110的右侧的侧部115的后表面(内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后方罩130具备左侧边153。左侧边153形成后方罩上部131的左侧边和左侧的后方罩下部132的左侧边。左侧边153位于比前方罩110的左侧边123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
左侧边153具有左侧边上部155和左侧边下部156。
左侧边上部155与前方罩110的左侧边上部125的位置对应地设置。左侧边上部155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直线状向下方延伸,在下方以呈圆弧状向右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并向下方延伸。左侧边上部155以从左右方向内侧与前方罩110的左侧边第一上部125a接触的状态配置。
左侧边下部156与前方罩110的左侧边下部126的位置对应地设置。左侧边下部156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左侧边下部156以从左右方向内侧与前方罩110的左侧边第一下部126a接触的状态配置。另外,左侧边下部156在上下方向整体以从后方与前方罩110的左侧的侧部114的后表面(内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另外,后方罩130具备下侧边152。下侧边152形成左右的后方罩下部132、133的下侧边。下侧边152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以从上方与下侧边侧部122d、122e接触的状态配置。下侧边152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弯曲成U字状,在后方罩130支承于前方罩110的情况下,下侧边152以跨车体前部撑架65的第一撑架63及配管86~89(参照图5)的上方的状态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罩98中,后方罩130覆盖前方罩110的后方的至少一部分,并与前方罩110接触,ABS调节器46的马达47被前方罩110、后方罩130以及车体前部撑架65包围。因此,前方罩110的开放端部120容易被后方罩130封闭。因此,ABS调节器46的工作声、即马达声难以从树脂罩98漏音,能够抑制ABS调节器46的马达声通过前围5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51a而传到外部。
特别是,后方罩130与前方罩110的上侧边121、下侧边122、左侧边123、右侧边124各自的整体或至少一部分接触。由此,在ABS调节器46的马达47的上下左右,前方罩110与后方罩130接触,因此树脂罩98的密闭性变高,能够抑制马达声向前围50的外部传出。
图8是表示树脂罩98与线束100之间的布线关系的正视图。
如图7、图8所示,在前方罩110与后方罩130之间布置有线束100。线束100从后方的车架11侧延伸,并沿着第一撑架63向上方延伸(参照图2)。线束100在向上方延伸的中途分支。线束100具有沿着第一撑架63的左方布置的左侧线束101和沿着第一撑架63的右方布置的右侧线束102。
左侧线束101沿着第一撑架63的左侧面向树脂罩98的内部延伸。左侧线束101向配置于车体前部的前照灯44(参照图2)和ABS调节器46(参照图3等)供给电力。
右侧线束102沿着第一撑架63的右侧面向树脂罩98的内部延伸,进而穿过树脂罩98所具有的开口113a向树脂罩98的前方延伸。右侧线束102从开口113a出来后立即被爪113e保持于线束保持部113d,并分支为多个(6根)分支线束103~108。最粗的分支线束103进一步分支为多个(3根)分支线束103a、103b、103c。
在分支线束104~108各自的末端部设置有连接器191。另外,在分支线束103a~103c各自的末端部设置有连接器192、193。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线束103a的连接器192与上方的仪表40连接。另外,分支线束103b、103c通过夹紧器195紧固于前方罩110的夹紧器紧固孔113g,分支线束103b、103c的连接器191分别与左右的方向指示灯连接。另外,线束104的连接器191与固定于传感器固定部63a的倾斜角传感器196(参照图2)连接。其他线束105~108的连接器191也适当地与其他电装部件连接。
如图7所示,后方罩130在左侧的后方罩下部132与右侧的后方罩下部133之间具备向后方鼓出的撑架覆盖部134。撑架覆盖部134形成为截面呈U字状。撑架覆盖部134具备:从左右的后方罩下部132、133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覆盖部侧面134a、134b;在左侧的覆盖部侧面134a的后端与右侧的覆盖部侧面134b的后端之间形成的四方板状的覆盖部中心面134c。
在撑架覆盖部134上,以这样的状态配置:覆盖部中心面134c沿着车体前部撑架65的第二撑架64的后部,覆盖部侧面134a沿着左侧的侧面64b(参照图6),覆盖部侧面134b沿着右侧的侧面64a(参照图5)。由此,撑架覆盖部134从后方覆盖比后部夹紧器91(参照图5)靠上方的第二撑架64。撑架覆盖部134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偏向左方。从后方覆盖布置于第二撑架64的左方的三根配管87~89、第二撑架64以及布置于第二撑架64的右方的一根配管86。
在撑架覆盖部134的左方形成有向前右方凹陷的凹部134d。通过凹部134d,在转向***12向右方向转向时,转向***12不会与后方罩130接触。即,后方罩130仅根据覆盖第二撑架64的部分而向后方鼓出,由此确保了左右的转向时的转向***12与后方罩130之间的间隙,而且,在为了覆盖偏向左方的配管86~88而使撑架覆盖部134偏向左方的后方罩130中,通过设置凹部134d,由此确保了右方向的转向时的转向***12与后方罩130之间的间隙。
图9是从左后方示出后方罩130与线束100之间的布线关系的立体图。图10是从右后方示出后方罩130与线束100之间的布线关系的立体图。
在图7、图9、图10中,在后方罩130的右侧边下部158的上部形成有向右方突出的罩固定部(紧固部)135。在罩固定部135的右端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固定孔135a。罩固定部135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前方罩110的右侧的侧部115重叠(参照图6)。在罩固定部135固定有前围50的内罩(弯曲罩)161。
图11是从左下方观察车体前部的立体图,是表示前罩34的内罩161的立体图。
内罩161为弯曲板状。在内罩161设置有固定于后方罩130的固定部161a。固定部161a被紧固部件60a(参照图10)紧固,从而内罩161被紧固于后方罩130。另外,内罩161具备固定于前围50的前罩34的固定部161b。详细而言,前罩34具备左右一对外罩162L、162R(参照图11、图9),内罩161通过其固定部161b固定于右侧的外罩162R。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罩161固定并支承于后方罩130和右侧的外罩162R。
在固定部161a的上方设置有切口状的线束布线部161c(参照图9)。在线束布线部161c,线束197能够从内罩161的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布置。在内罩161的下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缝状孔161d。内罩161在与前围50的右侧的外罩162R之间形成导风路163(参照图11)。
在自动二轮车10行驶时,行驶风进入前围50的空间51(参照图11)的下方的开口部51b(参照图11)。进入到开口部51b的行驶风能够通过内罩161的缝状孔161d而向导风路163流入。由此,通过设置流入开口部51b并向把手25侧流动的行驶风用的缝状孔161d及导风路163,使沿着转向***12流动的风的流动的一部分从空间51向外侧流动,从而容易控制前围50受到的行驶风的压力。
如图7所示,在罩固定部135的下方形成有夹紧器支承部136。夹紧器支承部136从右侧边154向后方突出。如图9所示,夹紧器164支承于夹紧器支承部136,从线束布线部161c延伸的线束197被夹紧。因此,线束197能够由后方罩130保持。
如图7、图10所示,在撑架覆盖部134的左侧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形成有呈开口状的开口部137。在开口部137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片状的保持部138。保持部138形成为与前照灯紧固部114c(参照图6)同样的高度。在保持部138支承有环状的夹紧器171。从前方罩110的下方布置的左侧线束101的分支线束(线束)101a被夹紧器171夹持。在分支线束101a的末端设置有连接器172。连接器172的外观形成为四方箱状。连接器172配置于开口部137的后方。分支线束101a从开口部137向前方罩110的后方导出,连接器172配置于在前内罩35安装的内箱体(未图示)。
如图7所示,在后方罩上部131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上部开口(开口部)139。在上部开口139内形成有栅栏139a。
在自动二轮车10行驶时,行驶风进入前方罩110及后方罩130之间。通过上部开口139,行驶风容易穿过上部开口139而向树脂罩98的后方排出。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方罩110及后方罩130中,后方罩上部131与前方罩110的上侧边121、左侧边123及右侧边124相互接触,容易成为密闭的状态。因此,通过在上侧边121的附近具有上部开口139,行驶风容易向后方通过,不易滞留。
图12是从后上方观察仪表40及把手25周边的图。
如图2、图3、图12所示,前围50的前罩34具有上罩181。上罩181前低后高地延伸。上罩181的后端部向后方弯曲。在上罩181形成有前高后低地延伸的后表面182。在后表面182形成有多个缝状孔182a。进入前围50内的行驶风能够通过缝状孔182a而向后方排出。
在上罩181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线束导出部183。穿过线束导出部183,与仪表40连接的线束103a从下方导出。在线束导出部183的左右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壁184。
如图3、图7所示,后方罩上部131的弯曲部140配置在前方罩110的上侧边121的上方。在弯曲部14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壁状的罩回避部141。罩回避部141沿着线束导出部183的后方配置。在罩回避部141的左右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罩突出壁(突出部)142。罩突出壁142相对于突出壁184向后方分离地配置。罩突出壁142在上下方向上与上罩181的突出壁184重叠。即,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罩突出壁142与突出壁184局部重叠。如图12所示,罩突出壁142能够通过上罩181的缝状孔182a目视确认。
在此,来自前照灯44的光通过反射等还向后方行进。向后方行进的光穿过上罩181与树脂罩98之间而朝向后方,但光容易被罩突出壁142和突出壁184遮挡。另外,光也容易被线束导出部183和盖回避部141遮挡。
特别是,罩突出壁142从突出壁184向后方离开,因此行驶风能够通过,行驶风容易从缝状孔182a排出,并且前照灯44的光容易被遮挡。因此,难以通过缝状孔182a在乘员侧看到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0具备:与把手25连接的一对前叉81;前立管21,一对前叉8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前立管21;设有开口部51a的前围50,一对前叉81转动的范围开设于该开口部51a;从前立管21向前方延伸的车体前部撑架65;连接于车体前部撑架65的上方的马达47;覆盖马达47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车体前部撑架65连接的前方罩110,其中,鞍乘型车辆具备覆盖前方罩110的后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前方罩110相接的后方罩130,马达47被前方罩110、后方罩130及车体前部撑架65包围。因此,由于由树脂罩(罩)98和车体前部撑架65包围马达47,因此在前围50的上表面具备开口部51a的车辆中,能够抑制马达声传到前围50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前方罩110具备:相对于马达47位于上方的上侧边121、相对于马达47位于下方的下侧边122、相对于马达47位于左方的左侧边123以及相对于马达47位于右方的右侧边124,后方罩130与上侧边121、下侧边122、左侧边123以及右侧边124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因此,罩在马达47的上下左右接触,因此树脂罩98的密闭性变高,能够抑制马达声传到前围50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罩130在后方罩130的上部具备上部开口139。因此,在上部开口139,能够使由前方罩110、后方罩130和车体前部撑架65包围的内部的风向后方罩130的外侧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后方罩130具备在后方罩130的左部(侧部)保持线束101a的保持部138。因此,能够利用后方罩130包围马达47并保持线束10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罩130的前方具备前照灯44,后方罩130具备从后方罩130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罩突出壁142。因此,通过后方罩130,能够容易在排风的同时将前照灯44的向后方前进的光遮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罩130在后方罩130的右部(侧部)具备与内罩161紧固的罩固定部135。因此,能够利用后方罩130支承作为弯曲罩的内罩161。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马达47,例示了ABS调节器46所具备的马达47,但也可以代替ABS调节器46的马达47而是其他电动马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自动二轮车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的鞍乘型车辆或具备四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0: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21:前立管;
25:把手;
44:前照灯;
47:马达;
51A:开口部;
50:前围;
65:车体前部撑架(撑架);
81:前叉;
101a:分支线束(线束);
110:前方罩;
121:上侧边;
122:下侧边;
123:左侧边;
124:右侧边;
130:后方罩;
135:罩固定部(紧固部);
138:保持部;
139:上部开口(开口部);
142:罩突出壁(突出部);
161:内罩(弯曲罩)。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与把手(25)连接的一对前叉(81);前立管(21),所述一对前叉(8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前立管(21);设有开口部(51a)的前围(50),所述一对前叉(81)转动的范围开设于该开口部(51a);从所述前立管(21)向前方延伸的撑架(65);连接于所述撑架(65)的上方的马达(47);覆盖所述马达(47)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撑架(65)连接的前方罩(1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覆盖所述前方罩(110)的后方的至少一部分且与所述前方罩(110)相接的后方罩(130),
所述马达(47)被所述前方罩(110)、所述后方罩(130)及所述撑架(65)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所述前方罩(110)具备:相对于所述马达(47)位于上方的上侧边(121)、相对于所述马达(47)位于下方的下侧边(122)、相对于所述马达(47)位于左方的左侧边(123)及相对于所述马达(47)位于右方的右侧边(124),
所述后方罩(130)与所述上侧边(121)、所述下侧边(122)、所述左侧边(123)及所述右侧边(124)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罩(130)在所述后方罩(130)的上部具备开口部(13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辆后方观察时,所述后方罩(130)在所述后方罩(130)的侧部具备保持线束(101a)的保持部(138)。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方罩(130)的前方具备前照灯(44),
所述后方罩(130)具备从所述后方罩(130)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4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罩(130)在所述后方罩(130)的侧部具备与弯曲罩(161)紧固连结的紧固部(135)。
CN202190001019.1U 2021-03-24 2021-12-20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2206627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0531 2021-03-24
JP2021050531 2021-03-24
PCT/JP2021/047047 WO2022201684A1 (ja) 2021-03-24 2021-12-20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2731U true CN220662731U (zh) 2024-03-26

Family

ID=83396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1019.1U Active CN220662731U (zh) 2021-03-24 2021-12-20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01684A1 (zh)
CN (1) CN220662731U (zh)
TW (1) TWI837561B (zh)
WO (1) WO20222016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8987U (ja) * 1981-10-16 1983-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輸車等のワイパ−スイツチ装置
JP2002087353A (ja) * 2000-09-12 2002-03-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300142B2 (ja) * 2009-08-31 2013-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595302B2 (ja) * 2011-02-23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TWI589469B (zh) * 2013-07-01 2017-07-01 Kwang Yang Motor Co Construction of the locomotive anti-skid system
JP6800197B2 (ja) * 2017-12-27 2020-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42837B2 (ja) * 2017-12-28 2020-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JP2020059436A (ja) * 2018-10-11 2020-04-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216049B2 (ja) * 2020-07-13 2023-01-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7464A (zh) 2022-10-01
JPWO2022201684A1 (zh) 2022-09-29
TWI837561B (zh) 2024-04-01
WO2022201684A1 (ja)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02070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550730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AU2012258440A1 (en) Terminal base of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4593446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725293B (zh) 支持構件及包含其之車輛
US10850790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3203189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ハーネス配策構造
CN220662731U (zh) 鞍乘型车辆
JP20220170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498579B1 (en) Vehicle
JP613311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ー配置構造
CN109715484B (zh) 鞍乘型车辆
WO201817396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ア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CN113386890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US20210155311A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56665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装置
CN219927845U (zh) 鞍乘型车辆
CN110356496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周边结构
JP73465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50021B2 (ja) 制御装置の排水構造
CN113401264B (zh) 跨骑型电动三轮车
CN113386886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67086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ーネスガイド構造
US20210155308A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