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5484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5484B
CN109715484B CN201780057290.5A CN201780057290A CN109715484B CN 109715484 B CN109715484 B CN 109715484B CN 201780057290 A CN201780057290 A CN 201780057290A CN 109715484 B CN109715484 B CN 109715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cable
vehicle body
interlocking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72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5484A (zh
Inventor
宫崎刚
佐藤浩二
野泽弘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15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5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4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foot le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0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 B60T11/06Equalis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使得能够提高线缆状部件的配置自由度,且能够以适当的曲率对联动制动线缆进行布线。鞍乘型车辆具备联动制动装置,该联动制动装置与后轮制动器的制动踏板(38)的操作联动地对前轮制动器也施加制动力,制动踏板(38)配置在车体右侧,联动制动装置具备:均衡器,其安装于制动踏板(38);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2),其连接均衡器与前轮制动器,从均衡器向后方拉出的联动制动线缆(72)经由向后方呈凸状的弯曲部而向前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器连接,联动制动线缆(72)在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沿着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使前轮制动器的制动与后轮制动器的操作联动的联动制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联动制动装置中,在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双方为鼓式制动器的情况下,与后轮制动器及前轮制动器双方连接的均衡器安装于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件,均衡器利用联动制动线缆与前轮制动器连接。在专利文献1中,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器操作件配置在车体右侧,联动制动线缆从与均衡器的连接部一度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并向前方延伸,沿着主车架的右侧进行布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67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联动制动线缆或电装***的线束这样的线缆状部件沿着车体框架配置,从而被高效地布线。在前轮制动器配置在车体左侧的情况下,从车体右侧的制动器操作件侧延伸的联动制动线缆左右跨过车体地配置,但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构成为使联动制动线缆沿着车架的右侧的情况下,联动制动线缆成为障碍,难以使上述线束等沿着车架的右侧。此外,联动制动线缆优选以适当的曲率进行布线,以顺畅地动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得能够提高线缆状部件的配置自由度,且能够以适当的曲率对联动制动线缆进行布线。
用于解决课题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含2016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6-194562的全部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车体框架F,其具备从前立管14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5和从该主车架15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18L、18R;前轮制动器58,其对前轮2进行制动;后轮制动器61,其对后轮3进行制动;以及联动制动装置70,其与该后轮制动器61的制动器操作件38的操作联动地对所述前轮制动器58也施加制动力,所述前轮制动器58是配置在车体左侧的鼓式制动器,所述制动器操作件38配置在车体右侧,所述联动制动装置70具备:均衡器71,其安装于所述制动器操作件38;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2,其连接该均衡器71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从所述均衡器71向后方拉出的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经由向后方呈凸状的弯曲部91而向前方延伸并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连接,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沿着所述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从安装于车体右侧的制动器操作件的平衡器向后方拉出的联动制动线缆经由向后方呈凸状的弯曲部而向前方延伸并与车体左侧的前轮制动器连接,联动制动线缆在座椅导轨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沿着主车架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由此,能够在主车架的后方的座椅导轨的下方且接近弯曲部的位置将联动制动线缆72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的部分及弯曲部形成平缓的弯曲。因此,能够减小联动制动线缆的曲率,能够减小操作联动制动线缆时的阻力,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顺畅地动作。此外,联动制动线缆在座椅导轨侧架设到左侧并沿着主车架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因此能够在主车架的右侧确保空间,能够在该空间配置线缆状的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构成为,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在比所述弯曲部91靠所述前轮制动器58侧指向车体前方,然后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联动制动线缆在比弯曲部靠前轮制动器侧指向车体前方,然后在座椅导轨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因此能够防止弯曲部向左右较大地弯曲。因此,能够减小弯曲部的周边的联动制动线缆的动作阻力,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顺畅地动作。
此外,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构成为,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夹着所述弯曲部91地具备下侧直线部92和上侧直线部93,所述下侧直线部92及所述上侧直线部93支承在车体侧。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联动制动线缆夹着弯曲部地具备下侧直线部和上侧直线部,下侧直线部及上侧直线部支承在车体侧。由此,弯曲部不被直接支承,弯曲部的挠曲的自由度高,因此弯曲部容易挠曲,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顺畅地动作。
而且,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座椅导轨18L、18R是左右一对车架,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在从所述均衡器71向后方拉出并支承于右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R后,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并支承于左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L。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座椅导轨是左右一对车架,联动制动线缆在从均衡器向后方拉出并支承于右侧的座椅导轨后,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并支承于左侧的座椅导轨。由此,在联动制动线缆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的部分的前后,能够将联动制动线缆支承在车体侧,能够适当地维持联动制动线缆的布线路径。
此外,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座椅导轨18L、18R是左右一对车架,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被布线在后挡泥板47与所述座椅导轨18L、18R之间的空间内,并且沿着左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L向前方延伸,经由所述主车架15与左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L的连接部90,沿着所述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进行布线。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联动制动线缆被布线在后挡泥板与左右一对座椅导轨之间的空间内,并且沿着左侧的座椅导轨向前方延伸,经由主车架与左侧的座椅导轨的连接部,沿着主车架的左侧向车体前方进行布线。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后挡泥板与座椅导轨之间的空间来对联动制动线缆进行布线,并且能够利用主车架与左侧的座椅导轨的连接部以简单的结构将联动制动线缆向左侧引导。
而且,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且所述后挡泥板47的前方配置有进气***部件30,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被布线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与所述进气***部件3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联动制动线缆被布线在座椅导轨与进气***部件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导轨与进气***部件之间的空间来对联动制动线缆进行布线。
此外,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构成为,所述进气***部件30的空气滤清器盒33在车宽方向上与电池50并列配置,该电池50位于右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R的下方,与所述电池50连接的主线束51沿着所述主车架15的右侧进行布线。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电池位于右侧的座椅导轨的下方,与电池连接的主线束沿着主车架的右侧进行布线。由此,能够将主线束从在右侧的座椅导轨的下方配置于车体右侧的电池沿着主车架的右侧进行布线,容易将主线束布线在联动制动线缆的相反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联动制动线缆的曲率,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顺畅地动作。此外,能够在主车架的右侧确保空间,能够在该空间配置线缆状的部件。
此外,能够防止弯曲部向左右较大地弯曲,能够减小弯曲部周边的联动制动线缆的动作阻力。
此外,弯曲部未被直接支承,因此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顺畅地动作。
而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联动制动线缆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的部分的前后。
此外,能够有效利用后挡泥板与座椅导轨之间的空间来对联动制动线缆进行布线,并且能够利用座椅导轨的连接部以简单的结构将联动制动线缆向左侧引导。
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导轨与进气***部件之间的空间来对联动制动线缆进行布线。
此外,容易将主线束配置在联动制动线缆的相反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4是机动二轮车的前后的中央部的右视图。
图5是示出制动踏板的周边部的结构的右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联动制动线缆的后端部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联动制动线缆在副车架的后部的周边部处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联动制动线缆在座椅导轨的周边部处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上方观察仪表的周边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另外,在图中,有时用标号RH表示车体右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右视图。图2是机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在图2中,示出了座椅13、燃料箱35等部件被拆下的状态。
机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体框架F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0,以能够操纵的方式支承前轮2的前叉11以能够操纵的方式支承于车体框架F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2设置在车体框架F的后部侧。机动二轮车1是供乘员以跨乘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3设置在车体框架F的后部上方的鞍乘型车辆。
车体框架F具备:前立管14,其设置于前端;主车架15,其从前立管14的后部前高后低地延伸;下车架16,其在主车架15的下方从前立管14的后部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枢轴车架17L、17R,它们从主车架15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
此外,车体框架F具备:左右一对座椅导轨18L、18R,它们从主车架15的中间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副车架19L、19R;它们从枢轴车架17L、17R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导轨18L、18R连接。
而且,车体框架F具备:板状的前侧角撑板20,其连接主车架15的前端、下车架16的前端以及前立管14;以及板状的后侧角撑板19a、19a,它们连接副车架19L、19R的后端部与座椅导轨18L、18R。
详细而言,主车架15是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并以一根延伸的管状车架,具有:主车架前部15a,其从前立管14向后下方延伸;以及主车架后部15b,其在主车架前部15a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并向后下方延伸。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的主车架15的右侧作为车宽方向的一侧,将主车架15的左侧作为车宽方向的另一侧进行说明。前轮2及后轮3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
枢轴车架17L、17R从主车架后部15b的左右侧面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
前叉11借助轴支承于前立管14的转向轴(未图示)被设置成操纵自如。前轮2轴支承于前叉11的下端的车轴2a。转向用的把手21设置在前叉11的上端。
在枢轴车架17L、17R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贯通枢轴车架17L、17R的枢轴22。摆臂12的配置在左右的枢轴车架17L、17R之间的前端部被枢轴22轴支承。摆臂12具备从枢轴22侧以左右一对延伸的臂部12a、12a,后轮3轴支承于架设在臂部12a、12a的后端部之间的车轴3a。
在臂部12a、12a的后部与座椅导轨18L、18R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后悬架23、23。
发动机10具备:曲轴箱26,其容纳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25;以及气缸部27,其从曲轴箱26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在曲轴箱26的后部内置有变速器(未图示)。
发动机10在主车架15的下方配置在下车架16与枢轴车架17L、17R之间,并固定于车体框架F。
发动机10的排气管28从气缸部27的前表面向后下方延伸,通过发动机10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与配置在摆臂12的右侧(一侧)的消音器29连接。
发动机10的上述变速器具有从曲轴箱26的后部向左侧(另一侧)突出的输出轴(未图示)。发动机10的输出通过架设在上述输出轴与后轮3之间的驱动链传递到后轮3。该驱动链由沿着左侧的臂部12a设置的链盒31覆盖。
在气缸部27的后部连接有向气缸部27供给混合气体的燃料供给装置32。燃料供给装置32位于主车架后部15b的左侧。向燃料供给装置32供给空气的进气***部件30具备容纳空气滤清器元件的空气滤清器盒33和从空气滤清器盒33向前方延伸的连接管34。空气滤清器盒33在主车架后部15b的后方配置在座椅导轨18L、18R与副车架19L、19R之间,经由连接管34与燃料供给装置32的后部连接。
燃料箱35设置在主车架前部15a的上方,支承于主车架前部15a。座椅13与燃料箱35连续地配置在燃料箱35的后方,支承于座椅导轨18L、18R。
供驾驶员放置脚的左右一对脚踏板36、36从曲轴箱26的下表面向左右的侧方延伸。
在左侧的脚踏板36的附近设置有上述变速器的操作踏板37,在右侧的脚踏板36的附近设置有制动踏板38(制动器操作件)。
同乘者用的串联脚踏板39、39设置在枢轴车架17L、17R的后方。左侧的串联脚踏板39固定于从左侧的枢轴车架17L及副车架19L向后方延伸的脚踏板支承框架40。
右侧的串联脚踏板39固定于脚踏板支架41,脚踏板支架41安装于右侧的枢轴车架17R和副车架19R。
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体罩42。车体罩42具备:前罩43,其从前方覆盖前叉11的上部;左右一对侧罩44、44,它们在燃料箱35及座椅13的下方从侧方覆盖主车架15与副车架19L、19R之间;以及后罩45,其覆盖座椅导轨18L、18R的后部。
此外,机动二轮车1具备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6和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后挡泥板47。
图3是从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1的俯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燃料箱35、座椅13等被拆下的状态。
如图3所示,左右的座椅导轨18L、18R设置成,随着从与主车架15连接的前端向后方,彼此的间隔在车宽方向上变大。座椅导轨18L、18R在后挡泥板47的前方位于比副车架19L、19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座椅导轨18L、18R利用设置在前部的上表面的板状的横梁48,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燃料箱35的后端固定于横梁48。
空气滤清器盒33配置在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由侧罩44、44覆盖左右。
空气滤清器盒33具有:车宽方向的外侧面(左侧面)开口的箱型的盒主体33a;将盒主体33a的开口封闭的盖部33b;设置在盖部33b上的进气管道33c;和空气滤清器元件(未图示)。上述空气滤清器元件收纳在空气滤清器盒33内,将空气滤清器盒33内划分为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之前的空气所通过的污浊侧和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后的空气所通过的清洁侧。清洁侧形成在盒主体33a的内侧。
盖部33b靠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配置。从盖部33b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进气管道33c以后端的吸入口33d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的方式,在俯视时倾斜地配置。
连接管34从盒主体33a的前表面向前方延伸并与燃料供给装置32的后部连接。
燃料供给装置32及连接管34相对于主车架15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燃料供给装置32的节气门由与上部连接的节气门线缆32a操作。
节气门线缆32a从设置于把手21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的端部的加速操作部21a(图1)向车宽方向中央且前方侧延伸,通过前立管14的周围并绕到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在主车架前部15a的另一侧侧方向后方延伸并与燃料供给装置32连接。
图4是机动二轮车1的前后的中央部的右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右侧的侧罩44被拆下的状态。
参照图3及图4,箱型的电池50在车宽方向上与空气滤清器盒33并列设置,靠近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配置。电池50在右侧的座椅导轨18R的下方,位于主车架后部15b与副车架19之间。
机动二轮车1的电气***的主线束51从电池50向前方拉出,沿着主车架15的一侧侧面向前立管14侧向前方延伸,与前罩43的照明装置43a(图1)、设置于把手21的开关类连接。即,主线束51以主车架15为基准,在车宽方向上被布线在节气门线缆32a的相反侧。
此外,主线束51在中途分支而与发动机10连接,并且向后方延伸,与机动二轮车1的后端部的照明装置52(图1)连接。
后挡泥板47具备:后挡泥板前部55,其沿着副车架19L、19R及座椅导轨18L、18R的后部前低后高地延伸;以及后挡泥板后部56,其从后挡泥板前部55的后端前高后低地延伸。后挡泥板47固定于车体框架F。
后挡泥板前部55设置成左右跨越副车架19L、19R及座椅导轨18L、18R,从下方覆盖副车架19L、19R及座椅导轨18L、18R。此外,后挡泥板前部55位于副车架19L、19R以及座椅导轨18L、18R与后轮3之间,从上方覆盖后轮3。后挡泥板后部56从后上方覆盖后轮3。
参照图1及图2,制动前轮2的前轮制动装置具备:制动操作杆57,其被输入驾驶员的操作;前轮制动动作部58(前轮制动器),其通过摩擦制动前轮2;以及作为前制动传递部件的前轮制动操作线缆59,其连接制动操作杆57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前轮制动动作部58是机械式的鼓式制动器。
详细而言,前轮制动操作线缆59从设置于把手21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的端部的制动操作杆57向车宽方向的中央延伸,通过前立管14与前叉11之间,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之后,前轮制动操作线缆59向下方弯曲并通过前挡泥板46的后部的侧方,然后向前方弯曲,与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前轮制动动作部58连接。
参照图1及图4,制动后轮3的后轮制动装置60具备:所述制动踏板38(制动器操作件),其被输入驾驶员的操作;后轮制动动作部61(后轮制动器),其通过摩擦来制动后轮3;作为后制动传递部件的制动杆62,其连接制动踏板38侧与后轮制动动作部61;以及复位弹簧63,其对制动踏板38向与动作侧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后轮制动动作部61是机械式的鼓式制动器。
机动二轮车1具有在枢轴车架17的后方从侧方覆盖制动踏板38的上部的罩64。
如图4所示,脚踏板支架41具备:安装部41a,其安装有串联脚踏板39;下臂41b,其从安装部41a前低后高地延伸;上臂41c,其从安装部41a前高后低地延伸;以及连结部41d,其连结上臂41c的前端与下臂41b的前端。
另外,枢轴车架17及副车架19具备从后面部向后方延伸的撑条65a、65b。
脚踏板支架41利用贯穿***下臂41b的前端部及上臂41c的前端部的螺栓66、66固定于撑条65a、65b。
消音器29固定在脚踏板支架41的后端部。
图5是示出制动踏板38的周边部的结构的右视图。在图5中,示出罩64和脚踏板支架41被拆下的状态。
参照图4及图5,机动二轮车1具备联动制动装置70,该联动制动装置70与后轮3用的制动踏板38的操作联动地使前轮制动动作部58动作。
联动制动装置70具备:后轮制动装置60;均衡器71,其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制动踏板38;前轮制动动作部58(图2);作为联动用前制动传递部件的联动制动线缆72,其连接均衡器71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以及延迟弹簧73,其对均衡器71施力。
联动制动装置70设置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
车体框架F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枢轴车架17L、17R的下端部的下部横架75。在下部横架75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踏板撑条75a。
制动踏板38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固定在踏板撑条75a上的踏板枢轴76。踏板枢轴76是从踏板撑条75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轴。
制动踏板38具有:筒状的踏板枢轴部77,其与踏板枢轴76的外周部嵌合;踏板主体部78,其从踏板枢轴部77向前方延伸;以及动作臂部79,其从踏板枢轴部77向上方延伸。
当由驾驶员操作踏板主体部78时,动作臂部79以踏板枢轴76为中心与踏板主体部78一体地转动。驾驶员操作踏板主体部78而使后轮制动装置60及前轮制动装置动作的操作方向D1在图5中是以踏板枢轴76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
在动作臂部79的上端设置有与踏板枢轴76平行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均衡器支承轴80。
均衡器71形成为在侧视时上下较长的板状。均衡器71在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具有均衡器枢轴孔部81,该均衡器枢轴孔部81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制动踏板38的均衡器支承轴80。
均衡器71一体地具备: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其从均衡器枢轴孔部81向上方延伸;以及后轮制动操作臂部83,其从均衡器枢轴孔部81向下方延伸。
均衡器71在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的上端部具备与联动制动线缆72的一端(后端)连接的线缆连接部82a。此外,在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的上端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位置限制部82b。
此外,均衡器71在后轮制动操作臂部83的下端部具备与制动杆62的前端连接的杆连接部83a。
均衡器71及制动踏板38的动作臂部79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摆臂12的外侧面与脚踏板支架41之间。在侧视时,均衡器71位于副车架19的前端部的下方且枢轴车架17的后方。
罩64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均衡器71、动作臂部79、踏板枢轴76、撑条65a、延迟弹簧73、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2与均衡器71的连接部等,保护联动制动装置70,并且提高外观性。
罩64利用罩固定螺栓64a紧固于脚踏板支架41的连结部41d。
脚踏板支架41在上臂41c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具备支承联动制动线缆72的线缆支承部41e。联动制动线缆72具备管状的外线缆72a和滑动自如地设置在外线缆72a内的内线缆72b。详细而言,联动制动线缆72的外线缆72a的一端部(后端部)支承于线缆支承部41e。外线缆72a的一端部在侧视时,在副车架19的下方以与副车架19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由线缆支承部41e支承。
联动制动线缆72的内线缆72b的一端部(后端部)从外线缆72a的一端部向前下方拉出,与均衡器71的线缆连接部82a连接。
联动制动线缆72从线缆支承部41e向后上方延伸后,向前方弯曲并向前轮2侧延伸,如图2所示,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连接。
详细地说,联动制动线缆72的外线缆72a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与前轮制动操作线缆59的外线缆一起支承于设置在前轮2侧的线缆撑条58a。联动制动线缆72的内线缆72b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从外线缆72a的另一端部向前方延伸,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的操作输入臂部58b连接。
联动制动线缆72的内线缆72b的另一端部相对于前轮制动操作线缆59的内线缆并列地与操作输入臂部58b连接。因此,能够将基于联动制动线缆72的操作与基于前轮制动操作线缆59的操作彼此独立地向前轮制动动作部58输入。
参照图4和图5,制动杆62从均衡器71的杆连接部83a向后方延伸,后端与后轮制动动作部61(图1)连接。
复位弹簧63是拉伸螺旋弹簧,其前端与制动踏板38的动作臂部79的均衡器支承轴80连接,后端与脚踏板支架41的下臂41b的弹簧支承部41f连接。复位弹簧63产生使制动踏板38向与操作方向D1相反的复位方向D2转动的作用力。即,当驾驶员解除对制动踏板38的操作时,制动踏板38利用复位弹簧63的作用力返回到初始位置。
延迟弹簧73是拉伸螺旋弹簧,其前端与均衡器71的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的上端部连接,后端与脚踏板支架41的上臂41c连接。延迟弹簧73向使均衡器71的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以均衡器支承轴80为中心向后方转动的方向对均衡器71施力。即,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被延迟弹簧73向后方拉拽。
脚踏板支架41的连结部41d具备向前上方延伸的止动片41g。被延迟弹簧73向后方拉拽的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通过位置限制部82b与止动片41g的前表面抵接而被限制位置。
在此,参照图5,对联动制动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5中,联动制动装置70处于未对制动踏板38进行操作的“初始状态”。
当由驾驶员向操作方向D1操作制动踏板38时,动作臂部79克服复位弹簧63的作用力,以踏板枢轴76为中心向操作方向D1转动。伴随着动作臂部79的转动,由均衡器支承轴80支承的均衡器71与动作臂部79一起向操作方向D1侧(前方侧)移动,但在制动踏板38向操作方向D1的操作量达到规定量之前,均衡器71的杆连接部83a向操作方向D1侧移动,线缆连接部82a停留在“初始状态”的位置。详细而言,关于均衡器71,由于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2被延迟弹簧73向后方侧拉拽,因此在制动踏板38的操作量超过规定量、从而将延迟弹簧73向前方侧拉拽的力超过一定值之前,线缆连接部82a不移动。
即,当向操作方向D1操作制动踏板38时,首先,制动杆62被向前方侧拉拽,后轮制动动作部61动作,后轮3被制动。
然后,当制动踏板38向操作方向D1的操作量超过上述规定量时,延迟弹簧73伸长,位置限制部82b从止动片41g分离,线缆连接部82a和杆连接部83a向前方移动,前轮制动动作部58和后轮制动动作部61双方动作,前轮2和后轮3同时被制动。
详细而言,当线缆连接部82a向前方移动时,联动制动线缆72的内线缆72b的一端部被拉向前方侧,内线缆72b的另一端部将前轮制动动作部58的操作输入臂部58b(图2)拉向后方,由此前轮2被制动。
即使是具备联动制动装置70的结构,驾驶员通过使制动踏板38的操作量为上述规定量以下,也能够仅对后轮3进行制动。
图6是从上方观察联动制动线缆72的后端部的周边部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联动制动线缆72在副车架19R的后部的周边部处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在此,在图6中,座椅导轨18R及副车架19R等未图示。
参照图4、图6及图7,后挡泥板前部55具备:挡泥板上面部85,其从上方覆盖后轮3;以及挡泥板侧面部86,其从挡泥板上面部85的侧缘朝向副车架19R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
挡泥板侧面部86沿着后轮3的上表面前低后高地形成。挡泥板侧面部86具备:内侧侧壁86a,其形成在挡泥板侧面部86的前部的下端部,设置在比副车架19R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外侧侧壁86b,其在内侧侧壁86a的上方设置在比内侧侧壁86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以及下壁86c,其从内侧侧壁86a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与外侧侧壁86b的下缘连接。
下壁86c是在侧视时前低后高地延伸的大致水平的壁,其下表面面向机动二轮车1的下方向。在下壁86c上形成有上下贯通下壁86c的线缆通过孔87。线缆通过孔87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线缆通过孔87位于线缆支承部41e(图4)的后上方且副车架19R的下方。另外,线缆通过孔87位于比座椅导轨18R的后部与副车架19R的连结部18b靠前方的位置。线缆通过孔87由副车架19R从上方覆盖。
在右侧的副车架19R设置有从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向下方延伸的第1线缆支承片88a。第1线缆支承片88a从副车架19R向后下方延伸,其下端部位于线缆通过孔87的后缘部的上方。
此外,如图3及图7所示,在右侧的座椅导轨18R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设置有位于第1线缆支承片88a的上方的第2线缆支承片88b。第2线缆支承片88b位于连结部18b的前方且盒主体33a的后方。
图8是示出联动制动线缆72在座椅导轨18L、18R的周边部处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3及图8,在左侧的座椅导轨18L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设置有位于比第2线缆支承片88b靠前方的位置的第3线缆支承片88c。第3线缆支承片88c在俯视时从上方与盒主体33a重合。
在左侧的座椅导轨18L的前端部,设置有位于比第3线缆支承片88c靠前方的位置的第4线缆支承片88d。第4线缆支承片88d从座椅导轨18L向下方延伸。第4线缆支承片88d位于比座椅导轨18L的前端与主车架15的后表面的连接部90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车架15的前端部的左侧面,设置有位于比第4线缆支承片88d靠前方的位置的第5线缆支承片88e。
在此,对联动制动线缆72的布线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联动制动线缆72从位于车体右侧的脚踏板支架41的线缆支承部41e向后上方倾斜地被拉出,从下方通过后挡泥板前部55的线缆通过孔87。
联动制动线缆72利用线缆通过孔87将车宽方向的移动限制为规定量。由于线缆通过孔87为前后较长的狭缝状,因此联动制动线缆72能够在线缆通过孔87内前后移动。
如图4、图6及图7所示,通过了线缆通过孔87的联动制动线缆72在线缆通过孔87的上方位置向前上方折回并向前方延伸。即,联动制动线缆72具备弯曲部91,该弯曲部91在侧视时在线缆通过孔87的附近以向后方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并向前方延伸。
弯曲部91由挡泥板侧面部86、副车架19R、后侧角撑板19a及座椅导轨18R从外侧方覆盖。弯曲部91位于连结部18b的前方且电池50的后方。
联动制动线缆72中,在比弯曲部91靠后端部侧(线缆支承部41e侧)大致直线地延伸的下侧直线部92由第1线缆支承片88a支承。第1线缆支承片88a与弯曲部91附近的下侧直线部92的下表面抵接,从下方支承联动制动线缆72,不与弯曲部91抵接。
当操作制动踏板38时,联动制动线缆72因内线缆72b的移动而产生挠曲,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缆支承片88a从下方支承下侧直线部92,不支承弯曲部91,因此,能够较大地允许联动制动线缆72在上下及前后方向上的挠曲量。因此,能够防止联动制动线缆72的挠曲受第1线缆支承片88a妨碍,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72顺畅地动作。
联动制动线缆72中,在比弯曲部91靠前端部侧(前轮制动动作部58侧)大致直线地指向前方的上侧直线部93由第2线缆支承片88b支承。联动制动线缆72利用线缆通过孔87及第2线缆支承片88b,沿着右侧的副车架19R及座椅导轨18R的内侧面被引导。
联动制动线缆72从被线缆支承部41e支承的部分到被第2线缆支承片88b支承的部分沿着右侧的副车架19R及座椅导轨18R进行布线,并且配置在后挡泥板前部55与座椅导轨18R之间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比弯曲部91靠前端部侧指向前方的上侧直线部93,因此能够防止弯曲部91在车宽方向上大幅地弯曲。
即,联动制动线缆72夹着弯曲部91地具备下侧直线部92和上侧直线部93,下侧直线部92及上侧直线部93借助第1线缆支承片88a及第2线缆支承片88b支承在车体侧,弯曲部91不直接支承在车体侧。
如图3及图8所示,联动制动线缆72在比第2线缆支承片88b靠前方侧向左侧弯曲而向座椅导轨18L侧向前方延伸,支承于座椅导轨18L的第3线缆支承片88c。即,联动制动线缆72具备左右跨越部94,该左右跨越部94从右侧的座椅导轨18R侧向前方延伸,同时跨越车宽方向的中央而延伸到左侧的座椅导轨18L。左右跨越部94通过燃料箱35及横梁48的下方,被布线在座椅导轨18L、18R与空气滤清器盒33的盒主体33a的上表面之间。空气滤清器盒33的盖部33b配置在比左右跨越部94靠左侧的位置,在俯视时不与盖部33b重合。因此,在拆装盖部33b时,联动制动线缆72不会成为障碍,容易维护空气滤清器元件。
联动制动线缆72在第3线缆支承片88c的前方侧沿着座椅导轨18L的内侧面向前方延伸,在座椅导轨18L的前端部的下方由第4线缆支承片88d支承。之后,联动制动线缆72跨过座椅导轨18L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沿着座椅导轨18L的连接部90的外侧面向前方延伸,到达主车架前部15a的后端部的左侧面。
接着,如图2及图3所示,联动制动线缆72沿着主车架前部15a的左侧面95L向前上方延伸,在前立管14的后方由第5线缆支承片88e支承。
联动制动线缆72在第5线缆支承片88e的前方且前立管14的左侧方弯曲并向下方延伸,进而在前挡泥板46的后部的左侧面的下方弯曲并向前方延伸,前端部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的操作输入臂部58b连接。联动制动线缆72由设置在前挡泥板46的后部的左侧面的第6线缆支承片88f支承。
这样,联动制动线缆72从线缆支承部41e沿着副车架19R及座椅导轨18R在车体右侧进行布线并向上方延伸,在到达弯曲部91的附近且主车架15之前,在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的座椅导轨18L,之后通过车体左侧向前方延伸,与车体左侧的前轮制动动作部58连接。由此,能够将联动制动线缆72在主车架15的后方且弯曲部91的附近从车体右侧向车体左侧布线,因此能够使弯曲部91及左右跨越部94形成平缓的弯曲,能够减小联动制动线缆72的曲率。因此,能够减小操作联动制动线缆72时的阻力,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72顺畅地动作。此外,联动制动线缆72沿着主车架前部15a的左侧面95L向前方延伸,因此能够在主车架前部15a的右侧面95R侧确保空间,能够沿着右侧面95R对主线束51进行布线。
此外,联动制动线缆72沿着主车架前部15a的左侧面95L配置,因此能够将作为操作***线缆的节气门线缆32a及联动制动线缆72集中配置在车体左侧。因此,能够将操作***的线缆和电气***的主线束51分开配置在主车架前部15a的左右。
此外,将空气滤清器盒33设置在车体左侧,并且将电池50在空气滤清器盒33的横向排列地设置在车体右侧,因此能够将配置在车体左侧的燃料供给装置32和空气滤清器盒33沿前后呈直线且高效地配置,并且能够容易从车体右侧的电池50将主线束51配置在主车架前部15a的右侧面95R。
如图1所示,在把手21的前方设置有显示机动二轮车1的速度等信息的仪表100。仪表100由前罩43从前方覆盖。
图9是从后上方观察仪表100的周边部的图。
如图1及图9所示,前罩43在照明装置43a的上方具备在侧视时前低后高地延伸的板状的前罩上部43b。前罩上部43b以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向前方凸起的曲面状。
仪表100的上表面前高后低地倾斜,以使就座于座椅13并俯视前下方的仪表100的驾驶员容易看到仪表100。
前罩上部43b具有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从上方覆盖仪表100的仪表檐部43c。
仪表100具备:转速仪表101,其显示发动机10的转速;速度仪表102,其显示机动二轮车1的速度;以及外壳103,其容纳转速仪表101及速度仪表102。仪表100是转速仪表101和速度仪表102隔开规定的间隙左右并列配置的2眼(2连)仪表。
转速仪表101和速度仪表102的上表面的显示部101a和显示部102a形成为圆形。显示部101a和显示部102a形成为外径彼此大致相等的圆形,并且以车宽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
外壳103具备容纳转速仪表101的一侧外壳104和容纳速度仪表102的另一侧外壳105,一侧外壳104和另一侧外壳105形成为一体。
一侧外壳104具备:上面部104a,其沿着显示部101a的外形形成为圆环状;以及斜面部104b,其从上面部104a扩径,同时向显示部101a的里侧下降。显示部101a从上面部104a的圆形开口部向后上方露出。
此外,另一侧外壳105具备:上面部105a,其沿着显示部102a的外形形成为圆环状;以及斜面部105b,其从上面部105a扩径,同时向显示部102a的里侧下降。显示部102a从上面部105a的圆形开口部向后上方露出。
斜面部104b和斜面部105b至少形成在比在车宽方向上连接显示部101a的中心与显示部102a的中心的假想直线H靠前方的区域。
斜面部104b与斜面部105b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且直线H的附近彼此相交,并且形成为一边扩径一边向显示部101a、102a的里侧下降。因此,在直线H的前方,在斜面部104b的车宽方向内端部与斜面部105b的车宽方向内端部之间,形成有相对于上面部104a、105a凹陷的凹部106。
凹部106从直线H的附近延伸到仪表檐部43c的背面的位置。即,凹部106在上面部104a、105a的径向上从前端部进入到显示部101a、102a的中心附近。
凹部106随着从直线H侧朝向仪表檐部43c侧而在车宽方向上变大,并且深度变大。
这样,通过在外壳103的前部形成凹部106,在外壳103与仪表檐部43c之间,形成了由仪表檐部43c和凹部106划分的空间K。通过设置空间K,能够使外壳103的外观整洁而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紧凑地形成外壳103。
在上面部104a与上面部105a相交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在凹部106和直线H的后方部分形成有平坦部107。在平坦部107配置有标志108。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体框架F,其具备从前立管14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5和从主车架15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18L、18R;前轮制动动作部58,其对前轮2进行制动;后轮制动动作部61,其对后轮3进行制动;以及联动制动装置70,其与后轮制动动作部61的制动踏板38的操作联动地对前轮制动动作部58也施加制动力,前轮制动动作部58是配置在车体左侧的鼓式制动器,制动踏板38配置在车体右侧,联动制动装置70具备:均衡器71,其安装于制动踏板38;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2,其连接均衡器71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从均衡器71向后方拉出的联动制动线缆72经由向后方呈凸状的弯曲部91而向前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8连接,联动制动线缆72在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沿着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由此,能够在主车架15的后方的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且接近弯曲部91的位置将联动制动线缆72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72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的部分及弯曲部91形成平缓的弯曲。因此,能够减小联动制动线缆72的曲率,能够减小操作联动制动线缆72时的阻力,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72顺畅地动作。此外,联动制动线缆72在座椅导轨18L、18R侧架设到左侧并沿着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因此能够在主车架15的右侧确保空间,能够在该空间配置作为线缆状的部件的主线束,主线束的配置自由度高。
另外,联动制动线缆72在比弯曲部91靠前轮制动动作部58侧指向车体前方,然后在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因此能够防止弯曲部91向左右较大地弯曲。因此,能够减小弯曲部91的周边的联动制动线缆72的动作阻力,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72顺畅地动作。
此外,联动制动线缆72夹着弯曲部91地具备下侧直线部92和上侧直线部93,下侧直线部92及上侧直线部93支承在车体侧。由此,弯曲部91不被直接支承,弯曲部91的挠曲的自由度高,因此弯曲部91容易挠曲,能够使联动制动线缆72顺畅地动作。
而且,座椅导轨18L、18R是左右一对车架,联动制动线缆72在从均衡器71向后方拉出并支承于右侧的座椅导轨18R后,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并支承于左侧的座椅导轨18L。由此,在联动制动线缆72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的部分的前后,能够将联动制动线缆72支承在车体侧,能够适当地维持联动制动线缆72的布线路径。
此外,座椅导轨18L、18R是左右一对车架,联动制动线缆72被布线在后挡泥板47与座椅导轨18L、18R之间的空间内,并且沿着左侧的座椅导轨18L向前方延伸,经由主车架15与左侧的座椅导轨18L的连接部90,沿着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进行布线。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后挡泥板47与座椅导轨18L、18R之间的空间来对联动制动线缆72进行布线,并且能够利用主车架15与左侧的座椅导轨18L的连接部90以简单的结构将联动制动线缆72向左侧引导。
而且,在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且后挡泥板47的前方配置有进气***部件30,联动制动线缆72被布线在座椅导轨18L、18R与进气***部件30之间。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导轨18L、18R与进气***部件30之间的空间来对联动制动线缆72进行布线。
此外,进气***部件30的空气滤清器盒33在车宽方向上与电池50并列配置,电池50位于右侧的座椅导轨18R的下方,与电池50连接的主线束51沿着主车架15的右侧进行布线。由此,能够将主线束51从在右侧的座椅导轨18R的下方配置于车体右侧的电池50沿着主车架15的右侧进行布线,容易将主线束51布线在联动制动线缆72的相反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具备四轮以上的鞍乘型车辆、以及踏板式轻便摩托车等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2:前轮;
3:后轮;
14:前立管;
15:主车架;
18L、18R:座椅导轨;
30:进气***部件;
33:空气滤清器盒;
38:制动踏板(制动器操作件);
47:后挡泥板;
50:电池;
51:主线束;
58:前轮制动动作部(前轮制动器);
61:后轮制动动作部(后轮制动器);
70:联动制动装置;
71:均衡器;
72:联动制动线缆;
90:连接部;
91:弯曲部;
92:下侧直线部;
93:上侧直线部;
F:车体框架。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具备:车体框架(F),其具备从前立管(14)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5)和从该主车架(15)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18L、18R);前轮制动器(58),其对前轮(2)进行制动;后轮制动器(61),其对后轮(3)进行制动;以及联动制动装置(70),其与该后轮制动器(61)的制动器操作件(38)的操作联动地对所述前轮制动器(58)也施加制动力,所述前轮制动器(58)是配置在车体左侧的鼓式制动器,所述制动器操作件(38)配置在车体右侧,所述联动制动装置(70)具备:均衡器(71),其安装于所述制动器操作件(38);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2),其连接该均衡器(71)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从所述均衡器(71)向后方拉出的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经由向后方呈凸状的弯曲部(91)而向前方延伸并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连接,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沿着所述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在比所述弯曲部(91)靠所述前轮制动器(58)侧指向车体前方,然后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夹着所述弯曲部(91)地具备下侧直线部(92)和上侧直线部(93),所述下侧直线部(92)及所述上侧直线部(93)支承在车体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导轨(18L、18R)是左右一对车架,
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在从所述均衡器(71)向后方拉出并支承于右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R)后,从车体右侧架设到车体左侧并支承于左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L)。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导轨(18L、18R)是左右一对车架,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被布线在后挡泥板(47)与所述座椅导轨(18L、18R)之间的空间内,并且沿着左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L)向前方延伸,经由所述主车架(15)与左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L)的连接部(90),沿着所述主车架(15)的左侧向车体前方进行布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的下方且所述后挡泥板(47)的前方配置有进气***部件(30),所述联动制动线缆(72)被布线在所述座椅导轨(18L、18R)与所述进气***部件(3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部件(30)的空气滤清器盒(33)在车宽方向上与电池(50)并列配置,该电池(50)位于右侧的所述座椅导轨(18R)的下方,与所述电池(50)连接的主线束(51)沿着所述主车架(15)的右侧进行布线。
CN201780057290.5A 2016-09-30 2017-09-27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9715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4562 2016-09-30
JP2016-194562 2016-09-30
PCT/JP2017/035006 WO2018062295A1 (ja) 2016-09-30 2017-09-27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5484A CN109715484A (zh) 2019-05-03
CN109715484B true CN109715484B (zh) 2020-08-07

Family

ID=61759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7290.5A Active CN109715484B (zh) 2016-09-30 2017-09-27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480094B1 (zh)
JP (1) JP6636645B2 (zh)
CN (1) CN109715484B (zh)
BR (1) BR112019002824B1 (zh)
WO (1) WO20180622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6913B2 (ja) * 2018-08-21 2021-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22210807A1 (ja) * 2021-03-31 2022-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392A (zh) * 2011-12-14 2012-05-09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联动制动装置
JP2013224107A (ja) * 2012-04-23 2013-10-3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4046799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4046798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80658Y (zh) * 2005-11-16 2007-03-21 尹全权 摩托车前、后联合制动***
JP5144431B2 (ja) * 2008-08-25 2013-02-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JP6000873B2 (ja) * 2013-02-27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ペダル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BR112015023933B1 (pt) * 2013-03-21 2021-09-08 Honda Motor Co., Ltd. Dispositivo de freio para um veículo motor de duas roda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392A (zh) * 2011-12-14 2012-05-09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联动制动装置
JP2013224107A (ja) * 2012-04-23 2013-10-3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4046799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4046798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9002824B1 (pt) 2022-12-20
WO2018062295A1 (ja) 2018-04-05
EP3480094B1 (en) 2020-03-11
EP3480094A1 (en) 2019-05-08
CN109715484A (zh) 2019-05-03
JPWO2018062295A1 (ja) 2019-06-24
EP3480094A4 (en) 2019-08-21
JP6636645B2 (ja) 2020-01-29
BR112019002824A2 (pt)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0430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7138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ハーネス配策構造
JP5323602B2 (ja) 車両の伝達部材配索構造
CN109715484B (zh) 鞍乘型车辆
US10850790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10015368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JP20220170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9720328B (zh) 跨骑型车辆
WO2015029520A1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015369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JP2008189005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ットブレーキ構造
JP2009090887A (ja) 鞍乗型車両
JP616633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ーネスガイド構造
CN111032502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JP611916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85065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27123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76148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24421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スロットル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WO2023053224A1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220168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8555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