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545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5451A
CN1945451A CNA2006101423225A CN200610142322A CN1945451A CN 1945451 A CN1945451 A CN 1945451A CN A2006101423225 A CNA2006101423225 A CN A2006101423225A CN 200610142322 A CN200610142322 A CN 200610142322A CN 1945451 A CN1945451 A CN 1945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 path
paper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23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4150C (zh
Inventor
谷口匡
桂典史
藤田正彦
深田泰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45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5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41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415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纸盒;搓纸辊;图像形成部;定影装置;将显影剂像熔融并定影后的用纸P排出的排纸部;和将被输送的用纸P沿着用纸输送路径进行输送的反转辊和排纸驱动辊,设置有对用纸P进行引导的导向肋,将设置在主输送路径的弯曲部、辅助输送路径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内的导向肋形成为使施加在接触的用纸P上的应力不集中的形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显影剂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将图像信息显像化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后输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图像形成装置通常构成为一台装置具有多种功能的所谓复合装置,具有复印机、打印机、FAX等多种模式。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谓的前端访问(front access)式为主流,在装置的最上部具有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部,在中央部的侧部具有根据读取的图像信息形成显影剂像的图像形成部,在最下部具有收容有多张用纸的供纸部,在形成于其中央部的空间部中,构成用于向其中输出记录有图像信息的用纸的排纸部(排纸托盘)。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供纸单元到排纸单元的用纸输送路径,通过将直线部分和弯曲部分组合而构成,可实现紧凑的(compact)的设计。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纸输送路径中,已知为了在装置内正确地输送用纸,在用纸输送路径上设置有导向部,用来引导被输送的用纸(参照特开2001-315993号公报)。
但是,在如所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由直线部分与弯曲部分组合而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会发生所谓的“刮蹭现象(rubbingphenomenon)”,即:在用纸输送过程中,由输送辊和弯曲的用纸输送路径中的用纸导向部,在用纸上产生应力集中。
特别地,如果在图像信息被定影在用纸上后通过排纸单元进行输送时发生这种现象,则会出现用纸上的图像信息(刚被定影后、显影剂温热的状态)在用纸导向部受到刮蹭、导致打印质量下降的问题。
另外,如果这种状态继续,则会出现在弯曲的用纸输送路径中用纸有可能发生歪斜行走或卡纸(JAM)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使图像信息定影后由于用纸输送引起的刮蹭现象所导致的打印质量下降,防止用纸输送时的歪斜行走和卡纸(JAM)的发生,实现正确的用纸输送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积载多张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积载部;从上述记录介质积载部将上述记录介质一张一张地取出并进行输送的记录介质供给部;将利用显影剂形成的显影剂像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部;利用热定影辊将被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的上述显影剂像在该记录介质上熔融并定影的定影部;将上述显影剂像熔融并定影后的上述记录介质排出到上述装置外部的排纸部;和将由输送辊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沿着记录介质输送路径进行输送的记录介质输送部,其中,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中设置有将被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导向部,上述导向部至少设置在弯曲的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上述导向部形成为使施加在接触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应力不集中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以外,上述记录介质输送部,夹着上述导向部、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输送辊,上述两个输送辊被配置在能够同时夹持并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结构以外,上述导向部在与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形状,在作用于被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为宽幅,在作用于被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为窄幅。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以外,设置在上述弯曲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的上述导向部,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宽幅,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端部形成为窄幅。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以外,上述输送辊由在与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的输送辊形成,上述导向部与上述被分割的输送辊对应地设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以外,上述导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上述定影部与上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以外,具有双面打印功能,作为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从上述定影部到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上述辅助输送路径,上述导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包括:能够积载多张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积载部;从上述记录介质积载部将上述记录介质一张一张地取出并进行输送的记录介质供给部;将利用显影剂形成的显影剂像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部;利用热定影辊将被转印到上述记录介质上的上述显影剂像在该记录介质上熔融并定影的定影部;将上述显影剂像熔融并定影后的上述记录介质排出到上述装置外部的排纸部;和将由输送辊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沿着记录介质输送路径进行输送的记录介质输送部,其中,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中设置有将被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导向部,上述导向部至少设置在弯曲的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上述导向部形成为使施加在接触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应力不集中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图像信息被定影后由于用纸输送而产生的刮蹭现象,从而能够抑制打印质量下降。能够防止用纸输送时的歪斜行走和卡纸(JAM)的发生,从而能够实现正确的用纸输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第九方面所述的发明,除了由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得到的上述共同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得到如下的效果。
即,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上述记录介质输送部,夹着上述导向部、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输送辊,上述两个输送辊被配置在能够同时夹持并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位置,由此,通过利用两个输送辊夹持并输送上述要输送的记录介质,能够正确地进行输送。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上述导向部在与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形状,在作用于被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为宽幅,在作用于被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为窄幅,由此,在记录介质中,因为在应力集中大的部分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分散应力,所以,能够减轻作用于记录介质上的负荷,从而能够抑制“刮蹭现象”。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设置在上述弯曲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的上述导向部,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宽幅,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端部形成为窄幅,由此,因为在记录介质中应力最集中的曲率中央部,能够在较广的范围内分散应力,所以能够减轻作用于记录介质的负荷。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上述输送辊由在与上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的输送辊形成,上述导向部与上述被分割的输送辊对应地设置,由此,能够使每一个输送辊作用于记录介质上的应力集中分散,所以,能够使作用于记录介质上的应力尽可能均匀,从而能够减轻应力集中。
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上述导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上述定影部与上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由此,能够减轻在图像信息被定影后在输送时作用于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被导向部刮蹭而产生的图像信息的打印质量下降。
根据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具有双面打印功能,作为上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从上述定影部到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上述辅助输送路径,上述导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由此,能够减轻图像信息被定影后在输送时作用于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被导向部刮蹭而产生的图像信息的打印质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构成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用纸输送路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一弯曲部和反转辊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二弯曲部和反转辊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反转辊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8是将表示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一弯曲部的导向肋的结构的弯曲部展开后的平面图。
图9A是图8的A-A、C-C剖面的向视图。
图9B是图8的B-B剖面的向视图。
图10A是表示利用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一弯曲部的第一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B是表示利用上述第一弯曲部的第一反转辊和第二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利用两个转印辊输送用纸的前半部分)的说明图。
图10C是表示利用上述第一弯曲部的第一反转辊和第二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利用两个转印辊输送用纸的后半部分)的说明图。
图10D是表示利用上述第一弯曲部的第二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2为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个例子,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读取原稿G(图2)的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装置40A(图2),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将由该原稿读取装置40A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信息,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规定的片状的记录用纸(以下称用纸)上形成单色图像并输出。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装置主体1a的上面部,设置有载置原稿G的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载置台(稿台玻璃(platenglass))2(图2)。
在该原稿载置台2的上方,设置有自动原稿处理装置40,另一方面,在该原稿载置台2的下方,配置有作为读取原稿G的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部的扫描部3(图2)。
由原稿载置台2、扫描部3和自动原稿处理装置40等构成原稿读取装置40A(图2)。
在扫描部3(图2)的下方,构成有图像形成部10(图2)、定影装置(定影部)30(图2)和排纸部22,在其下方还配设有收容有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用纸的供纸盒23。
如图2所示,扫描部3由原稿图像读取单元构成,该原稿图像读取单元包括:配置在原稿载置台2的下方,平行地往复移动的第一扫描单元4和第二扫描单元5;光学透镜体6;和光电转换元件(CCD)7。
在图2中,扫描部3的光路用点划线表示。
第一扫描单元4包括曝光灯4A、使来自该曝光灯4A的光在原稿图像表面曝光的反射器(reflector)4B、和用于将通过该反射器4B被曝光并被反射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像引导至规定方向的第一镜4C,控制该第一扫描单元4,使得其相对于原稿载置台2的下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规定的扫描速度与原稿载置台2的下面平行地进行往复移动。
第二扫描单元5包括用于将由第一扫描单元4的第一镜4C引导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像进一步引导至规定方向的第二镜5A和第三镜5B,控制该第二扫描单元5使得其与第一扫描单元4保持一定的速度关系并与其平行地进行往复移动。
光学透镜体6被配置在由第二扫描单元5的第三镜5B引导的原稿图像的反射光的光路上,使该光像在光电转换元件7上成像。
光电转换元件(例如CCD(电荷耦合元件))7读取由光学透镜体6成像的原稿图像的光像,将其光电转换成电气信号,由此制作出原稿图像信息(原稿图像数据),并向后述的图像处理部57(参照图4)输出该原稿图像信息。
图像处理部57对由光电转换元件7输出的原稿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生成分辨率(resolution)、浓度等适合于打印的打印用图像信息(打印用图像数据)。图像处理后的打印用图像信息,被传送至激光扫描单元(LSU)8(图2)的图像数据输入部。
激光扫描单元8将与从图像处理部57输出的打印用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照射到构成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处理)10的感光鼓11(图2)的表面。由此,在感光鼓11上写入打印用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10主要包括:沿箭头方向旋转驱动的感光鼓11;使该感光鼓11的表面带有规定电位的主带电器12;向感光鼓11的表面照射静电潜像形成用的激光的激光扫描单元8;利用调色剂(toner)将由来自该激光扫描单元8的激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并显像化的显影装置13;将在该显影装置13中被显像化的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从后述的供纸盒23经过供纸输送路径25供给的用纸(相当于“记录介质”,也称为“转印纸”)P上的转印辊14;以及对由该转印辊14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残留调色剂进行清洗的清洗装置15,上述元件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
图像形成部10的主带电器12具有将由清洗装置15清洗后的感光鼓11表面的电荷除去的未图示的除电装置的功能。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30具有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在由该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夹持用纸P的状态下,使加热辊31旋转,使用纸P通过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由此,将转印到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熔融并将该调色剂像定影在用纸P上。
被夹持在感光鼓11和转印辊14之间并被转印上调色剂像后的用纸P,从感光鼓11上被剥离后,经由连接该感光鼓11和定影装置30的主输送路径16,突入该定影装置30的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在加热辊31与加压辊32的接触部中,通过规定的按压力形成夹持部(nip portion)。
在定影装置30中,被夹持在该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即被夹持在夹持部的用纸P,通过加热辊31的加热与加压辊32的加压,使从上述感光鼓11转印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在该用纸P上定影。
由定影装置30定影后的用纸P,被输送至排纸输送路径17,由排纸驱动辊18向排纸口20侧的排纸辊19输送。
被输送至排纸输送路径17的用纸P,由设置在定影装置30的下游侧的定影探测开关21A,对用纸P通过加热辊31与加压辊32之间的状态进行探测。
在通常的单面打印时,直接通过排纸驱动辊18和排纸辊19的旋转驱动,从排纸口20向设置在扫描部3的下部空间的排纸托盘22a上进行排纸,用纸P通过该排纸辊19的通过状态,由设置在排纸辊19的上游侧的排纸探测开关21B进行探测。
用纸P被排出到上述图像形成部10的旁边,并且,该被排出的用纸P被排出到供纸盒23的上方、扫描部3的下方。
在装置主体1a的内底部侧,配置有积载收容有规定的用纸尺寸的用纸P的可更换的供纸盒23。在该供纸盒23的排纸侧上部,配置有半月形的搓纸辊(pickup roller)24。
该搓纸辊24将积载收容在供纸盒23内的用纸P从最上层一张一张地拾取(pick up),向下游侧(为了方便,将用纸P的送出侧(纸盒侧)作为上游,将排纸侧作为下游)输送至供纸输送路径25的定位辊(registration roller)(也称为惰辊(idle roller))26。
图中的符号Pa表示用纸P的前端部,Pb表示用纸P的后端部。
在定位辊26的上游侧,设置有定位前探测开关21C,该定位前探测开关21C检测从供纸盒23供给输送的用纸P。根据该信号,调整供纸定时,同时向上述的图像形成部10供纸。
此外,在进行双面打印时,由图像形成部10在用纸P的单面上打印后,通过定影装置30后被输送至排纸输送路径17的用纸P,暂且被输送至排纸辊19侧,在该状态下,对配置在定影装置30附近的用纸切换门(paper path switching gate)27进行切换控制,通过排纸辊19的反转驱动,使用纸P转回(switch back)并将其导入使用纸反转的辅助输送路径28,通过设置在该辅助输送路径28上的辅助驱动辊(反转辊(输送辊)29的旋转驱动,再次将用纸P输送至定位辊26的上游侧,由此,在用纸P的另一面上进行打印。
在装置主体1a的原稿载置台2上,开关自由地搭载有由采用原稿移动方式的两面原稿自动读取装置(RSPF)构成的与原稿按压部(原稿按压盖)51a成为一体的自动原稿处理装置40,与扫描部3一起构成原稿读取装置40A。
原稿读取装置40A能够通过与现有的装置同样的操作,对每一张原稿进行原稿读取处理,通过搭载自动原稿处理装置40,能够读取原稿G的两面,并且能够对多张原稿G进行自动连续读取处理。
如图2所示,自动原稿处理装置40具有载置原稿G的原稿托盘41,在连续进行多张原稿G的读取处理时,由原稿搓纸辊42拾取在该原稿托盘41上载置的原稿G,通过原稿驱动辊43将原稿G导入原稿输送路径44,并将其引导输送至定位辊(PS辊)45的上游侧。
在该定位辊45的上游侧,设置有能够检测出原稿G的原稿尺寸的原稿进纸传感器46,由该原稿进纸传感器46检测原稿G的前端和后端,根据其信号,调整输送定时,同时控制原稿G,使其向与原稿载置台2的一侧邻接配置的由狭缝玻璃(slit glass)构成的原稿读取台9上输送。
此时,对扫描部3的第一扫描单元4进行控制,使其移动至原稿读取台9的下方的位置待机。
被输送到该原稿读取台9上的原稿G,在其移动的同时,一面侧的第一图像读取面G1由扫描部3的第一扫描单元4进行扫描。其它的操作,例如光电转换元件7的读取、图像信息的图像处理、打印等图像形成处理与上述同样。
然后,在原稿读取台9上进行图像读取后的原稿G,通过输送辊47被输送至原稿排纸路径48的原稿排纸辊49侧,仅进行单面读取时,通过原稿切换门50的切换控制,将其排出到原稿排纸托盘51上。
此外,在进行双面原稿读取时,通过原稿切换门50的切换控制,暂且将原稿G向配置在原稿托盘41与原稿排纸托盘51之间的中间托盘52上排纸后,使原稿排纸辊49反转驱动,使原稿G转回,由此将原稿G导入原稿反转路径53,再次将原稿G输送至原稿输送路径44,由此,对原稿G背面的图像读取面G2的原稿图像进行读取,并且,与上述的单面打印工序同样地将原稿G的背面侧的原稿图像打印在用纸P的第一打印面P1上。
向该用纸P的第一打印面P1上打印的打印工序结束时,用纸P被上述的用纸反转机构反转,再次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在其第二打印面P2上,打印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原稿G的表面侧的原稿图像。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装置主体1a的上部侧的前面部,配置有用于使用者对用纸P的用纸种类(用纸尺寸、用纸厚度等)、印刷张数、放大率、浓度等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设定的操作开关类76。
排纸部22主要由排纸输送路径17、排纸驱动辊18、排纸辊19、排纸口20和排纸托盘22a构成。
在排纸口20的外侧(排纸托盘22a侧)上,设置有也被称为满纸检测传感器的用纸积载量检测传感器21D。
用纸积载量检测传感器21D主要由在与被排出并堆积的用纸接触时进行动作的检测体21D1、和根据检测体21D1的动作而输出信号的传感器主体21D2构成。
检测体21D1呈棒状,被设置成一端部与传感器主体21D2侧接合、另一端部能够以该一端部为支点摇动,该检测体从装置侧(排纸口20侧)向外侧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地配置。
就用纸积载量检测传感器21D而言,当被排出的用纸积载达到规定量(高度)时,检测体21D1的另一端部被向上方按压,由此,从传感器主体21D2输出检测信号。
下面,根据图3,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控制部的框图。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中央处理单元(CPU)54根据预先存储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55中的程序,采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56等临时存储单元,执行图像的读取处理、图像处理、图像形成处理以及用纸P的输送处理等处理。此外,可以使用HDD(hard disc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存储单元代替ROM55和RAM56。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扫描部(原稿读取部)3读取的原稿图像信息(原稿图像数据)、或者从与未图示的通信网络连接的各终端装置发送的原稿图像信息,通过通信处理部58输入图像处理部57。
图像处理部57利用上述程序将存储在RAM56等存储部中的原稿图像信息处理成适合于打印(在用纸上形成图像)的打印用图像。
打印用图像信息被输入图像形成部10中。
图像形成部10、用纸输送部(在图2的供纸输送路径25、主输送路径16、辅助输送路径28(这些也称为导纸机构(paper guide))中进行用纸P的各种检测和控制)59、定影装置30、排纸处理部(在排纸输送路径17(图2)中进行用纸P的各种检测和控制)60,与各自的驱动控制部62联动。
经过在由用纸输送部59输送的用纸P上打印的打印工序(图像形成部10中的图像信息的打印处理)和其后的对经过该打印处理的用纸P进行的定影工序(定影装置30)后,将其向用纸排出部(排纸托盘22a)排出。
此外,来自定影探测开关21A、排纸探测开关21B、定位前探测开关21C等的检测信号被输入用纸输送部59中。
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运转条件设定部77。该运转条件设定部77,根据使用者通过操作开关类76(图1)设定的图像形成要求或者记录介质种类等的图像形成条件,设定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图像形成、或输送条件等运转条件。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根据设定的上述运行条件,通过驱动控制部62的控制,使得作为上述读取部(扫描部3)、用纸输送部59、图像形成部10、定影装置30和排纸处理部60等的驱动用致动器的原稿读取驱动部64、用纸输送驱动部66、打印处理驱动部68、定影驱动部70和排纸驱动部72,能够执行根据存储在ROM中的程序、遵照CPU54的指令的同步动作。
排纸处理部60用于对将打印后的用纸排出到排纸托盘中的排纸处理进行控制,根据从用纸积载量检测传感器21D输出的信号,进行排纸处理。
原稿读取驱动部64是扫描部3的第一扫描单元4、第二扫描单元5的驱动用致动器。
用纸输送驱动部66是用纸输送部59的驱动用电动机,具体地说,是上述的供纸输送路径25上的搓纸辊24、定位辊26的驱动用电动机。
打印处理驱动部68是感光鼓11的驱动用电动机。
定影驱动部70是定影装置30的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的驱动用电动机。
排纸驱动部72是排纸驱动辊18、排纸辊19等的驱动用电动机。
这些各驱动部的驱动用电动机,各自可以以相同或不同的电动机作为驱动源,通过适当的动力传递机构而构成。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作为可选结构74,可以配置自动原稿处理装置(自动原稿读取装置)40(图1、2)等,这些可选结构74是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之外,以在可选结构74内具有控制部74a,并通过上述通信部58与装置的定时调整同步进行的方式构成。
记录介质检测单元78用于检测记录介质的前端到达定影装置30或者输出部的单元。
在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检测单元78根据由后述的输送定时检测单元79b检测出的记录介质的输送定时,检测用纸P到达(突入)定影装置30和排纸驱动辊18(图2)的定时。
具体而言,记录介质检测单元78包括:在供纸输送路径25(图2)的入口,从导入用纸P的定位辊26送出用纸P之后,对用纸P的输送时间进行测量的输送时间测量单元79a;和根据从该定位辊26分别到控制对象的定影装置30(图2)和排纸驱动辊18(图2)之间的距离与用纸P的输送速度,对主输送路径16和排纸输送路径17中的用纸P的输送定时进行检测的输送定时检测单元79b。
以下,针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纸输送路径的结构,具体举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纸输送路径的一个实例的概略构造图,图5是表示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一弯曲部与反转辊的构造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二弯曲部与反转辊的构造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上述反转辊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纸输送路径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从设置在装置下部的供纸盒23朝上方向图像形成部10输送用纸的供纸输送路径25;从图像形成部10通过定影装置30向排纸驱动辊18输送用纸的主输送路径16;从排纸驱动辊18向排纸辊19输送用纸的排纸输送路径17;通过排纸辊19的反转驱动及反转辊29将用纸P转回的用纸反转辅助输送路径28。
供纸输送路径25从分开辊25a开始,直至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0的感光鼓11的下侧(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附近的定位辊26为止,被设置成大致呈直线而又平缓弯曲的状态,该分开辊25a设置在用纸输送方向且在搓纸辊24的用纸输送方向下流侧,当2张纸被同时送入(double feed)时用于将其一张一张地分开。
主输送路径16从定位辊26的下流侧开始,经过图像形成部10到定影装置30为止,被设置成大致呈直线形,从定影装置30的出口侧(用纸输送方向的下流侧)朝着大致上方,设置有向着排纸驱动辊18(图中左侧方向)弯曲的弯曲部16a。
排纸输送路径17被大致呈直线形地设置在排纸驱动辊18与排纸辊19之间。排纸驱动辊18,由在排纸输送路径17输送用纸的第1输送辊18a和设置在排纸输送路径17途中的第2输送辊18b构成。
另外,排纸驱动辊18的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结构。
为了通过排纸辊19的逆向驱动,使用纸P转回而使用纸反转输送,辅助输送路径28被设置成与主输送路径16的弯曲部16a连通,通过用纸切换门27的切换,将用纸P通过反转辊29输送至装置的下方后再次输送至定位辊26。
具体地说:辅助输送路径28包括:用于将从排纸输送路径17逆向输送的用纸P在装置的下方改变方向的第一弯曲部28a和用于将输送至装置下方的用纸P的方向改向定位辊26侧的第二弯曲部28b。
作为设置在辅助输送路径28的反转辊29,夹着第一弯曲部28a,在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反转辊29a,在下流一侧设置有第二反转辊29b,并且,夹持第二弯曲部28b,在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3反转辊29c,在下流一侧设置有第4反转辊29d。
如图5所示,反转辊29在第一弯曲部28a中,将第二反转辊29b的旋转速度V2控制成快于第一反转辊29a的旋转速度V1;如图6所示,在第二弯曲部28b中,将第4反转辊29d的旋转速度V4控制成快于第3反转辊29c的速度V3。
如图7所示,这些反转辊29(29a),在与用纸输送方向的垂直方向(沿辊的轴心方向)被分割成多个辊29a1~29a5。
图中的符号129是由电动机或齿轮等构成的、驱动反转辊29的驱动装置。
另外,图7是表示反转辊29中第一反转辊29a的结构图,以下,第2~4反转辊29b~29d,分别与第一反转辊29a一样,由被分割的多个辊构成。
第一弯曲部28a由弯曲的外侧用纸导向部28a1和内侧用纸导向部28a2构成,第二弯曲部28b由弯曲的外侧用纸导向部28b1和内侧用纸导向部28b2构成。
如图5、图6所示,在第一弯曲部28a和第二弯曲部28b的内侧用纸导向部28a2、28b2中,分别设置有沿着将用纸P导向用纸输送方向的输送路弯曲的导向肋(导向部)128a、128b。
当被输送的用纸通过第一弯曲部28a及第二弯曲部28b内时,导向肋128a、128b被突出地设置成与用纸P的弯曲凹面(弯曲的内侧面)相对并紧贴。
这里,以设置在第一弯曲部28a的导向肋128a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部的导向肋结构的弯曲部的展开平面图,图9A是表示图8的A-A、C-C剖面的向视图,图9B是表示图8的B-B剖面的向视图。
如图8所示,导向肋128a由第一反转辊29a和第二反转辊29b的各自被分割的反转辊29a1~29a5和29b1~29b5所夹持,对应于被输送的用纸P的应力集中部分(阴影部分)29p1~29p5,沿用纸输送方向形成大致平行的多个导向肋128a1、128a2、128a3。
导向肋128a1设置在沿着相互相对设置的多个反转辊29a1~29b1,29a2~29b2、29a3~29b3、29a4~29b4、29a5~29b5的各个辊对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位置上。
因为在反转辊对(例如,29a1~29b1)之间相对于该辊的轴心方向,在大致中央的位置,对被输送的用纸的集中应力变大,在沿该辊的轴心方向,导向肋128a1被形成为宽幅。
导向肋128a2夹着各个导向肋128a1,分别设置在沿反转辊29a1~29a5、29b1~29b5的该辊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上。
因为沿反转辊29a1~29a5、29b1~29b5的上述两端部的位置,对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变小,在沿辊的轴心方向,导向肋128a2被形成为宽度窄于导向肋128a1。
导向肋128a3夹持导向肋128a1和导向肋128a2,被形成为与各自的反转辊29a1~29a5、29b1~29b5不相对的位置上。
因为在与反转辊29a1~29a5、29b1~29b5不相对的位置,对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变小,在沿辊的轴心方向,导向肋128a3被形成为宽度窄于导向肋128a2。本实施方式中,导向肋128a3的宽度被形成最窄。
另外,如图9B所示,上述导向肋128a1、128a2、128a3在沿用纸输送方向弯曲的部分,在其弯曲的中央部分(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分)(图中B-B向视部)被形成宽幅,而在其弯曲的端部侧(输送方向的两端部)(图中A-A、C-C向视部),如图9A所示,被形成为窄幅。
通过这样的结构,导向肋128a1、128a2、128a3在应力集中大的部分,通过大范围地接受用纸P而使应力分散,可使施加在用纸P上的应力均匀而不会集中。
以下,在第二弯曲部28b中,用与上述导向肋128a1、128a2、128a3相同的结构,形成导向肋128b(图6)。
另外,在主输送路径16的弯曲部16a中,用与上述导向肋128a1、128a2、128a3相同的结构,形成导向肋。
下面,参照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纸输送路径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图10A~图10D是表示通过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纸输送路径的用纸输送状态示意图,图10A是表示在上述用纸输送路径的第一弯曲部中通过第一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说明图;图10B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弯曲部通过第一反转辊和第二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说明图(用两个转印辊进行用纸输送的前半部分);图10C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弯曲部通过上述第一反转辊与第二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说明图(用两个转印辊进行用纸输送的后半部分);图10D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弯曲部通过第二反转辊输送用纸的状态说明图。
如图4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双面打印时,用纸P通过转回操作使输送方向反转,从排纸输送路径17被输送至辅助输送路径28。
在辅助输送路径28中,将被输送的用纸P在第一弯曲部28a从大致水平方向朝向下方改变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经过第一弯曲部28a输送用纸P时,首先,如图10A所示,用纸P从前端开始被第一反转辊29a夹持送入第一弯曲部28a内。被输送到第一弯曲部28a内的用纸P,其前端成为自由端,沿外侧用纸导向部28a1,该前端侧朝下方以弯曲的状态被送至第二反转辊29b。
被输送至第二反转辊29b的用纸P,如图10B所示,其前端被第二反转辊29b夹持,与第一反转辊29a一起被第二反转辊29b送至第一弯曲部28a的外部。
通过第二反转辊29b开始输送时,用纸P不与导向肋128a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因输送而产生大的拉力。
用纸P进一步被第二反转辊29b输送时,如图10C所示,因为第二反转辊29b的旋转速度V2被控制成快于第一反转辊29a的旋转速度V1,用纸P呈被第二反转辊29b牵拉的状态,以被导向肋128a按压的状态进行输送。
此时,因输送用纸P时的拉力而被导向肋128a按压时产生的应力,因为在第一反转辊29a与第二反转辊29b之间产生大的应力集中的部分与导向肋128a1(图8)紧贴,通过宽幅的导向肋128a1使得应力得以分散。
在另一方面,因为在第一反转辊29a与第二反转辊29b之间应力集中小的部分与导向肋128a2(图8)紧贴,通过窄幅的导向肋128a2使得应力较少分散。
这样,根据施加在用纸P上的应力大小和位置,将导向肋128a构成多列,可以使施加在用纸P上的应力得以分散。
用纸P进一步通过第二反转辊29b被输送时,如图10D所示,用纸P的后端部通过第一反转辊29a,仅被第二反转辊29b输送。此时,由于用纸P的后端部为自由端,因输送而施加在用纸P上的拉力消失,这样,用纸P被自由输送,而不会被导向肋128按压。
以下,在第二弯曲部28b,因为用纸输送或作用与上述第一弯曲部28a同样进行,使得施加在被输送的用纸P上的应力得以分散。
由于以上的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辅助输送路径28的弯曲部28a、28b,通过设置导向肋128而使施加在紧贴的用纸P上的应力不发生集中,使得输送用纸P时产生的应力集中得以分散,可以抑制图像信息被定影后由于用纸输送使得用纸P与导向肋128刮蹭而导致的打印质量下降的问题,防止输送用纸时的歪斜行走或卡纸(JAM)的发生,实现正确的用纸输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反转辊29a、29b由沿轴心方向分割成多个辊29a1~29a5、29b1~29b5构成,而且分别对应于被分割的辊29a1~29a5、29b1~29b5设置了导向肋128(128a1、128a2、128a3),使得由分别分割的辊产生在用纸P上的应力可以分别分散,可以进一步抑制刮蹭现象的发生,实现稳定的用纸输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实施实例中,作为用纸输送路径的结构,针对辅助输送路径28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对用纸的输送路不作限定,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就主输送路径16的弯曲部16a(图4)而言,也可以用同样的结构,实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导向肋128由3种类的导向肋128a1、128a2、128a3构成,但本发明对导向肋的种类及数量不作限定,可以根据用纸输送路径的形状、输送辊及反转辊的结构,适宜地决定导向肋的形状和数量,可以根据装置的结构而扩展。
并且,在本实施实例中,作为导向肋128的结构,采用了3种导向肋128a1、128a2、128a3的多列组合的结构,但本发明对这些不作限定,例如,可以结构进行扩展,使之根据用纸的尺寸而改变导向肋的形状、宽度或设置的数量。

Claims (2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能够积载多张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积载部;
从所述记录介质积载部将所述记录介质一张一张地取出并进行输送的记录介质供给部;
将利用显影剂形成的显影剂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部;
利用热定影辊将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显影剂像在该记录介质上熔融并定影的定影部;
将所述显影剂像熔融并定影后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装置外部的排纸部;和
将由输送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沿着记录介质输送路径进行输送的记录介质输送部,
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中,设置有将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导向部,
所述导向部至少设置在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
所述导向部形成为使施加在接触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应力不集中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输送部,夹着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输送辊,
所述两个输送辊被配置在能够同时夹持并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形状,在作用于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为宽幅,在作用于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为窄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弯曲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的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宽幅,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端部形成为窄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由在与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的输送辊形成,
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被分割的输送辊对应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定影部与所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
作为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
从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辅助输送路径,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形状,在作用于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为宽幅,在作用于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应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为窄幅。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弯曲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的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宽幅,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端部形成为窄幅。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弯曲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内的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宽幅,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端部形成为窄幅。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由在与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的输送辊形成,
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被分割的输送辊对应地设置。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由在与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的输送辊形成,
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被分割的输送辊对应地设置。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由在与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的输送辊形成,
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被分割的输送辊对应地设置。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定影部与所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定影部与所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定影部与所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
1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定影部与所述排纸部之间的弯曲部。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
作为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
从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辅助输送路径,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1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
作为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
从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辅助输送路径,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2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
作为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
从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辅助输送路径,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2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
作为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
从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辅助输送路径,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2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
作为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包括在进行双而打印时通过转回方式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辅助输送路径,
从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辅助输送路径,
所述导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的弯曲部。
CNB2006101423225A 2005-10-06 2006-09-3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41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93787A JP4176100B2 (ja) 2005-10-06 2005-10-0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93787 2005-10-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5451A true CN1945451A (zh) 2007-04-11
CN100474150C CN100474150C (zh) 2009-04-01

Family

ID=37985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232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4150C (zh) 2005-10-06 2006-09-3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57219B2 (zh)
JP (1) JP4176100B2 (zh)
CN (1) CN10047415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7441A (zh) * 2019-01-30 2020-08-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60537B1 (ko) * 2007-02-01 2014-11-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TWM328379U (en) * 2007-09-05 2008-03-1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Sheet feeding mechanism with duplex print function and printer thereof
JP5219628B2 (ja) 2008-05-28 201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1480B2 (ja) * 2008-12-16 2012-12-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55146B2 (ja) * 2008-12-22 2011-03-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2192B2 (ja) * 2009-02-03 2012-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6081B2 (ja) * 2009-02-26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47982A (ja) * 2009-04-17 2010-11-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0038A (ja) 2010-03-15 2011-09-29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7282B2 (ja) * 2010-05-17 2014-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70697B2 (en) 2010-09-10 2014-07-08 Infoprint Solutions Company, Llc Printer vacuum unit mechanism
JP5605140B2 (ja) * 2010-09-30 2014-10-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28477B2 (ja) * 2014-02-10 2017-1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242B2 (ja) * 2014-02-28 2015-04-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651695B2 (ja) * 2015-01-09 2020-0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119586B2 (ja) * 2018-05-30 2022-08-1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514A (ja) 1992-06-17 1994-01-11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H0891625A (ja) 1994-09-29 1996-04-09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ガイド装置
US5613179A (en) * 1995-11-21 1997-03-18 Xerox Corporation Force applying blade device exhibiting a reduced creep rate
JP3501592B2 (ja) * 1996-09-02 2004-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79122A (ja) * 1997-04-10 1998-10-20 Ricoh Co Ltd 原稿読取装置
JP2001315993A (ja) 2000-05-11 2001-11-13 Murata Mach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2001322735A (ja) * 2000-05-17 2001-11-20 Nec Niigata Ltd 用紙角折れ補正機構
JP3873941B2 (ja) 2003-08-15 2007-01-3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2005138966A (ja) 2003-11-07 2005-06-02 Murata Mach Ltd 用紙搬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7441A (zh) * 2019-01-30 2020-08-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1497441B (zh) * 2019-01-30 2021-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99480A (ja) 2007-04-19
CN100474150C (zh) 2009-04-01
US7657219B2 (en) 2010-02-02
JP4176100B2 (ja) 2008-11-05
US20070092320A1 (en) 200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545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80605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自動原稿送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7408672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WO2011052404A1 (ja) 照明装置、そ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る画像読取り装置、その画像読取り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83798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58830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6988A (ja)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8412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CN1623875A (zh) 复合型供纸单元、供纸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207638C (zh) 成像装置
US20060013627A1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283344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70123B (zh) 原稿进给装置和使用该原稿进给装置的图像读取设备
JPH09258499A (ja)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原稿読取方法
CN178463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084052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5203A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CN170128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63003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4060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97371A (zh) 图象形成***和图象形成装置
JP4864795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0509695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367115B2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24011404A (ja)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9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