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188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1888A
CN1821888A CNA2005100931714A CN200510093171A CN1821888A CN 1821888 A CN1821888 A CN 1821888A CN A2005100931714 A CNA2005100931714 A CN A2005100931714A CN 200510093171 A CN200510093171 A CN 200510093171A CN 1821888 A CN1821888 A CN 1821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r
reading unit
image reading
processing system
suppor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931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0982C (zh
Inventor
今田贵之进
藤沢雄一
须藤正史
汤本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21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1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9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98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读取部,该图像读取部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在该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的外壳和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其中第一支撑体具有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第二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的图像读取部相同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分延伸,并且在外壳的侧表面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承受部分。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存在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馈纸单元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并且该图像形成单元上方设置有图像读取单元。此外,已经提出了如下结构,其中用于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撑体固定到馈纸单元的背面。
在这种结构中,当图像形成单元和馈纸单元移动时,支撑在支撑体上的图像读取单元也可以一体地移动。此外,在该结构中,由于馈纸单元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低部分处并在该馈纸单元的内部容纳有纸张,所以馈纸单元比图像读取单元重很多。从而,图像读取单元通过支撑体处于稳定状态。此外,由于图像形成单元和馈纸单元的重量未施加给支撑体,所以使支撑体满足具有仅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重量的强度即可。因此,可以简化支撑体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JP-A)2001-203840号公报)。
然而,当将这种支撑体固定至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的侧表面以形成更简单的结构时,图像读取单元的重量导致了外壳翘曲,从而出现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处的纸张上的图像的质量劣化的问题,以及纸张的位置和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的位置发生偏移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可以将用于支撑图像读取部的支撑体固定至图像形成部的外壳的侧表面,从而通过比现有技术更为简单的结构,将图像读取部设置为悬臂状态,在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读取部被设置为在该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并且该图像读取部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的外壳和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固定至该外壳的侧表面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其中第一支撑体具有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第二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的图像读取部相同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分延伸,并且在外壳的侧面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承受部分。
在基于本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用于支撑图像读取部的第一支撑体固定到图像形成部的外壳的侧表面。第一支撑体具有:第一支撑部分,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并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以及第二支撑部分,其沿着与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的图像读取部相同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分延伸。此外,在外壳的侧表面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承受部分。
因此,在外壳的侧表面上,即使对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施加了力,并且在第一支撑体下落方向上施加了力,承受部分也将承受第二支撑部分。因此,即使将用于支撑图像读取部的第一支撑体固定至图像形成部的外壳的侧表面,该外壳的侧表面也很难翘曲。
这样,即使将用于支撑图像读取部的第一支撑体固定至图像形成部的外壳的侧表面,该外壳的侧表面也很难翘曲。因此,可以利用更简单的结构将图像读取部设置为悬臂状态,并且在该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由于第二支撑部分沿着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分延伸,所以即使在第一支撑体下落的方向上施加了力,也会抑制外壳的翘曲,因此可以牢固地支撑图像读取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承受部分是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并从该侧表面竖起的框架,并且第二支撑部分固定至该框架。
在基于本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支撑部分固定至框架,该框架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并从该侧表面竖起。因此,该框架也与第一支撑体成为一体,并支撑图像读取部。
因此,在外壳的侧表面,除了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构成的大体三角形区域以外,还向所述框架的区域施加了力。因此,可以更牢固地固定图像读取部,并且外壳的侧表面更难以发生翘曲。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
根据本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因此,第一支撑部分可以更稳固地支撑载荷。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相对设置有一对侧表面,在所述侧表面上分别固定一个第一支撑体,并且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的大小(被形成为中空管状)在一侧和另一侧是不同的。
根据本方面,可以适当地选择第一支撑体的中空管状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的大小。因此可以节省空间。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相对设置有一对侧表面,第一支撑体固定至该一对侧表面中的一个,并且第二支撑体固定至该一对侧表面中的另一个,该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支撑体形状不同,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
在本方面中,由于第一支撑体被牢固地固定至侧表面,所以可以仅通过第一支撑体来支撑图像读取部的大部分重量。因此,固定至另一侧表面的第二支撑体不必象第一支撑体那样被牢固地固定。即,第二支撑体可以是任意形状。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设计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第二支撑体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
在本方面中,第二支撑体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因此,第二支撑体可以更稳固地支撑载荷。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并且第一支撑体的被形成为中空管状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的大小与被形成为中空管状的第二支撑体的水平截面的大小是不同的。
根据本方面,可以适当地选择第一支撑体的中空管状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的大小和中空管状的第二支撑体的水平截面的大小。因此可以节省空间。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在相对的一对侧表面中,第一支撑体固定至更靠近图像读取部的重心的侧表面。
在本方面中,通过将牢固固定的第一支撑体固定至更靠近图像读取部的重心的侧表面,减小了第二支撑体上的负担,因此提高了设计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一驱动机构被安装至相对的一对侧表面中的任意一个,并且第一支撑体被固定在安装了该驱动机构的那一侧表面。
在本方面中,驱动机构被固定至相对的一对侧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该驱动机构在进行驱动时产生振动。因此,通过将牢固固定的第一支撑体固定至安装了该驱动机构的那一侧表面,减小了第二支撑体上的负担,并且进一步提高了设计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对图像读取部和图像形成部进行电连接的电线附接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
在本方面中,对图像读取部和图像形成部进行电连接的电线附接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因此,无需特意提供空间来放置电线,从而节省了空间。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中,图像形成部的互锁机构附接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
在本方面中,图像形成部的互锁机构附接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因此,无需单独提供用于附接该互锁机构的空间。因为互锁机构附接到外壳的侧表面,所以它与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共存。因此节省了空间。
该互锁机构是实现以下控制的机构:仅在给定处理处于正确状态的情况下,才进行另一处理。换句话说,该互锁机构是用于防止由错误操作或者机械故障而导致的问题的机构。例如,该互锁机构可以是如下的机构:感测开/合盖的打开/关闭状态,并且如果开/合盖为打开,则不允许装置的操作,这是因为如果该装置在开/合盖打开时进行操作,就会出现问题。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中,通过多个叠加在一起的金属板来构造第二支撑体以及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并且这些金属板被弯曲并形成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矩形柱部分。
在本方面中,第二支撑体以及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的金属板被弯曲并形成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矩形柱部分。因此,第二支撑体和/或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可以更加稳固地支撑载荷。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将支撑图像读取部的第一支撑体固定至图像形成部的外壳的侧表面,该侧表面也很难翘曲。因此,可以通过更为简单的结构,将图像读取部以悬臂状态进行设置,并且在该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数字复印机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数字复印机的图像读取部的压板被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前表面观察的数字复印机的图。
图4是示出从侧表面观察的数字复印机的图。
图5是数字复印机的图像读取部被转动打开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数字复印机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示出数字复印机的框架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将图像读取部安装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图。
图9A是示出第二支撑柱的两个金属板接合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9B是示出第二支撑柱的两个金属板接合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9C是沿图9B的C-C截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支撑柱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截面大小与第二支撑柱的截面大小之间的差异的示意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当转动打开数字复印机的图像读取部时打开排纸托盘并更换调色剂盒(toner cartridge)的状态的图。
图12A是从后侧斜视的图,示出了将图像读取部安装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状态。
图12B是图12A中的圈起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3A是示出未安装图像读取部的状态的图。
图13B是图13A的圈起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4是示出定影单元的开/合盖被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数字复印机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的数字复印机10被构造为,图像读取部200被设置为悬臂状态,并且该图像读取部200与排纸托盘40(图像形成部100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图像读取部200读取文件并将其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100根据在图像读取部200处所读取的数字图像数据,使用品红色(M)、黄色(Y)、青色(C)以及黑色(K)中相应颜色的调色剂,通过公知的电子照相工艺,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全色图像。此外,图3中所示的、用户在该处执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面板11侧是前表面侧,而相反侧是后侧。
首先将说明图像读取部200。
如图2和图3所示,如从平面图来看,图像读取部200具有大致四边形的结构。后侧的两个角部安装在第一支撑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撑柱部分302上,第一支撑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撑柱部分302竖立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后侧的所述角部处。
如图2所示,位于图像读取部200的上部处的压板202被旋转打开。在压板202下面设置有文件台208,文件台208是透明的,由台板玻璃等制成,在其上表面上放置文件。在压板202的上部处设置有自动文件馈送装置206。在文件台208下面设置有读取杆210,读取杆210由CCD等构成并且用于读取放置在文件台208上的文件。读取杆210从前表面侧到后侧是窄长的。通过扫描驱动机构212使读取杆210在箭头W的方向上进行扫描,以读取放置在文件台208上的文件的图像。
如图4和图5所示,图像读取部200与突出部分220、222通过铰接部224、226(参见图12A)进行连接,从而图像读取部200可以旋转至基本水平的状态(图4)和打开状态(图5)。如图5所示,当旋转并打开整个图像读取部200时,图像读取部200从图像形成部100的前表面侧上方移开,从而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前表面侧上方形成一空间。
如图2所示,沿图像读取部200的侧端部分形成有下垂部分204、205,它们都形成为倒三角形,且图像读取部200的侧端部分为三角形的底。
如图4所示,当图像读取部200处于基本水平状态(关闭状态)时,第一支撑柱部分300的上表面300A承受图像读取部200的角部的下表面200A,并且第一支撑柱部分300的侧表面300B承受下垂部分204的侧表面部分204B。应该注意,尽管未示出,但是在相对侧的侧表面上,类似地,第二支撑柱部分302的上表面302A承受图像读取部200的角部的下表面200A,并且第二支撑柱部分302的侧表面302B承受下垂部分205的侧表面部分205B。
下面将说明图像形成部100的结构概要,以及将彩色图像形成到记录纸张P上的过程的概要。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大致中央处可旋转地设置有感光鼓12。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前表面侧(右侧)设置有旋转型显影装置50。
感光鼓12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在由设置在感光鼓12下侧的充电单元14将感光鼓12的表面充电至预定电位之后,通过从设置在感光鼓下方的光扫描装置16所发出的激光束L进行曝光,从而形成潜像,该潜像基于上述的由图像读取部200读取的文件的数字图像数据。
沿旋转型显影装置50的外周方向设置有品红色(M)、黄色(Y)、青色(C)以及黑色(K)中各颜色的显影单元52Y、52M、52C、52K,通过这些显影单元对形成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形成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注意,显影单元52Y、52M、52C、52K分别具有可更换的调色剂盒54Y、54M、54C、54K。
将形成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转印带30绷在多个辊18和一转印辊35上,并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注意,通过感光鼓清洁装置20去除未被一次转印并残留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未转印残留调色剂。
旋转型显影装置50绕转轴K沿箭头B方向旋转,从而与待形成的图像的颜色相对应的颜色的显影单元52Y、52M、52C、52K的显影辊56Y、56M、56C、56K相继移动到显影位置G并执行各个颜色的显影。
根据待形成的图像的颜色,将充电、曝光、显影、一次转印以及感光鼓清洁的各个过程重复执行预定次数。这样,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多次转印并叠加在中间转印带30上,从而形成了全色图像。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部100的下部设置有馈纸盒22,其中容纳有记录纸张P。
通过馈纸辊24将记录纸张P馈出,并通过套准辊33在预定时间将其送至二次转印位置T。通过二次转印辊32和转印辊35一次性地将中间转印带30的全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通过转印带清洁装置37去除中间转印带30上的未被二次转印并残留的未转印残留调色剂。
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已被转印到其上的记录纸张P送至设置在后侧的上部处的定影单元36。定影单元36通过热量和压力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将其上已定影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在图像形成部100的顶部排出到排纸托盘40上。
当如图5所示,将整个图像读取部200旋转并从图像形成部100的前表面侧的上方移开时,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前表面侧的上方形成了一空间。然后,如图11所示,将排纸托盘40绕着位于其后侧端部的转轴42旋转并打开,从而可以更换调色剂盒54。注意,图11示出了对调色剂盒54Y的更换,但是可以通过使旋转型显影装置50旋转并将各个显影单元52移动到可以进行更换的位置,来更换其它调色剂盒54M、54C、54K。
接下来将说明数字复印机10的图像读取部200的支撑结构(框架结构)。图6、7、8等是示出图像形成部100的各种类型的盖已被取走的状态。
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将描述通过螺钉99进行固定。在与这些描述相对应的附图中,为了避免附图变得复杂并难于察看,并未示出所有螺钉99(以及螺孔)。仅示出了几个代表性的螺钉99(以及螺孔),而省略了其它螺钉99的例示。
如图6和图7所示,图像形成部100的外壳400由侧板402、404(相对的金属板)和多个桥接板406(横跨在相对的侧板402、404之间)构成。
在一个侧板402上固定有盒状的盒部分410,该盒部分410由四个侧部412和一底面部分414构成。通过螺钉99固定盒部分410的底面部分414和侧板402,使之相互叠加。从而,侧部412从侧板402竖起。盒部分410内安装有电源电路板(未示出)。通过移开可以从图4所示的覆盖侧板402的外壳盖102上移走的电源盖104,数字复印机10的操作者可以容易地更换电源电路板。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盒部分410上方固定有驱动马达420。在侧板402的相反侧(外壳400的内部)固定有齿轮机构(未示出),该齿轮机构由多个齿轮组成,并且由驱动马达420向其传输驱动力。
侧板402上固定有第一支撑柱500,第一支撑柱500由多个弯曲并接合在一起的金属板构成。第一支撑柱500由第一支撑部分502和第二支撑部分504构成,该第二制成部分504从第一支撑部分502的下部沿水平方向(与图像读取部200相同的方向)延伸,从而第一支撑柱500整体上基本上形成为字母“L”的形状。
第一支撑部分502由第一盒部分506和第二盒部分508构成,第一盒部分506形成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矩形柱的形状,第二盒部分508设置在第一盒部分506的下部并形成为比第一盒部分506细的中空矩形柱的形状。第一盒部分506和第二盒部分508的纵向(轴向)均为垂直方向。第二支撑部分504为板状,并从第二盒部分508的下部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支撑部分502通过螺钉99固定至侧板402。第二支撑部分504叠加在侧部412A(盒部分410的上表面)上,并通过螺钉99固定至侧部412A。此外,第二支撑部分504被固定得避开驱动马达420,从而不与驱动马达420发生干涉。
第二支撑柱600通过螺钉99固定至另一侧板404。注意,盒部分410和驱动马达420未固定至侧板404,因为它们被固定至侧板402。因此,第二支撑柱600笔直地向侧板404的下部延伸。
如图9A至9C所示,第二支撑柱600由已经经受过弯曲处理的金属板602和金属板604(被叠加并通过螺钉99固定在一起)形成为中空的大致矩形的柱。第二支撑柱600的上部被分为两个腔610、612。此外,如图9C所示,所述一个金属板604的端侧部分604A弯曲,并且与另一金属板602一起形成了形状为中空矩形柱的矩形柱部分614。注意,第二支撑柱600和矩形柱部分614的纵向(轴向)均为垂直方向。
如图10所示,第一支撑柱500的第一支撑部分502的水平截面大于(宽于)第二支撑柱600的水平截面。二者前后方向(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上相同,但是第一支撑部分502在左右方向上更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500的第一支撑部分502的宽度W1约为第二支撑柱600的宽度W2的两倍。
如图8和图12A所示,从位于第一支撑柱500的顶部的开口506A以及位于第二支撑柱600的顶部的开口610A***从图像读取部200的后侧的角部向下突出的两个突出部分220、222(参见图12A),并将它们装配在第一盒部分506和第一腔610中,并通过螺钉99对它们进行固定。从而,第一支撑柱500和第二支撑柱600以悬臂状态支撑着图像读取部200。
牢固地形成图像读取部200,以支撑文件台208、扫描驱动机构212、自动文件馈送装置206(参见图2)等比较重的部分。此外,在图像读取部200的内部,诸如横梁或金属板等的加固部件横跨在两个突出部分220、222(参见图12A)之间(即,第一支撑柱500与第二支撑柱600之间)。因此,通过两个角部处的第一支撑柱500和第二支撑柱600,图像读取部200即使以这种方式按悬臂状态受到支撑也不会弯曲。
如图3和图4所示,除了在下垂部分204、205、第一支撑柱部分300以及第二支撑柱部分302处以外,图像形成部100与图像读取部200之间的侧表面部分都是敞开的(图3和图4中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R)。因此,这种结构从设计角度来讲是非常出色的。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前述自动文件馈送装置206和使扫描读取杆210进行扫描的扫描驱动机构212都设置在侧板402侧。这样,如图3所示,从前表面看去,图像读取部200的重心位置Y2比中心线Y1更靠近侧板402。
如上所述,图像读取部200通过铰接部224、226(参见图12A)旋转并打开,如图4和5所示。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将图像读取部200和安装到上述盒部分410的电源电路板(未示出)连接在一起的电线530穿过第一支撑柱500的内部。
此外,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将感测开关550安装至第一支撑柱500的内部。感测开关550对设置在定影单元36(参见图1)外侧的开/合盖552的打开和关闭进行感测,该定影单元36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后侧的上部。
具体地,如图14所示,通过形成在开/合盖552处的突出部分554随开/合盖552的打开和关闭使感测开关550接通或断开,来执行感测。注意,开/合盖552为打开时(图14所示的状态),电源断开。
接下来将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
如图15示意性地示出的,第一支撑部分502固定至侧板402,而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分504固定到盒部分410,该盒部分410固定到侧板402。因此,与第一支撑柱500一体的盒部分410也支撑着图像读取部200。(即,盒部分410也是支撑图像读取部200的结构部件)。
因此,图像读取部200在宽区域S上得到支撑,该宽区域S是第一支撑部分502和第二支撑部分504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S1与盒部分410的矩形区域S2的组合。因此,即使第一支撑柱500固定到侧板402,也很难在侧板402处出现翘曲。因此,即使第一支撑柱500固定到侧板402,也不会出现由图像形成部100的外壳400的翘曲所导致的图像质量劣化。
此外,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支撑柱500支撑着图像读取部200的后侧角部分,所以图像读取部200朝向前表面侧下落的力被施加在该角部周围。然而,如图15所示,侧部412A(盒部分410的上表面)承受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分504。因此,能够可靠地抵消第一支撑柱500朝向前表面侧(图15中朝向右侧)下落的力,即图像读取部200朝向该前表面侧下落的力。此外,即使施加了朝下推图像读取部200的前表面侧端部200D的力,第一支撑柱500也不会轻易损坏。此外,如上所述,侧板402很难翘曲。
由于第一支撑柱500被构造为通过这种方式牢固地固定至侧板402,所以无需横跨在第一支撑柱500与第二支撑柱600之间的横梁。
第一支撑柱500牢固地固定至侧板402,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200的几乎所有载荷。因此,第二支撑柱600不必固定得与第一支撑柱500一样牢固。因此,即使如图6所示,第二支撑柱600不象第一支撑柱500那样具有第二支撑部分504,也不会出现问题。即,由于第二支撑柱600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所以可以具有大的设计自由度。
第一支撑柱500的第一支撑部分502和第二支撑柱600都是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形状(矩形柱形状)。因此,它们可以更加坚固地支撑图像读取部200的载荷。
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部200的重心位置Y2偏向侧板402侧。此外,如图7所示,产生振动的驱动马达420被安装至侧板402。因此,可以通过如图10所示将第一支撑柱500固定到侧板402并使第一支撑部分502的截面较大,来处理这种载荷与振动。
第二支撑柱600所承受的载荷与振动小于第一支撑柱500所承受的载荷与振动。此外,如图9C所示,通过弯曲所述一个金属板604的端侧部分604A,并由端侧部分604A和另一金属板602形成形状为中空矩形柱的矩形柱部分614,来提高强度。因此,即使将截面加工得较小也不会出现问题。即,设计自由度较大。
第一支撑柱500和第二支撑柱600通过螺钉99固定到图像形成部100的外壳400的侧板402。从图像形成部200的后侧的角部向下突出的两个突出部分220、222通过位于第一支撑柱500的顶部的开口506A以及位于第二支撑柱600的顶部的开口610A***并装配在其中,并由螺钉99进行固定。组装因此变得容易。
照原样使用图像形成部100的外壳400来安装图像读取部200。因此,能够以低成本来制造数字复印机10。
换句话说,也很容易使图像形成部100单独成为独立制造的产品(打印机),而不向其安装图像读取部200、第一支撑柱500以及第二支撑柱600。通过如本实施例中所述将图像读取部200安装到图像形成部100,可以很容易地将图像形成部100扩展为数字复印机10。
无论如何,由于通过螺钉99进行固定,所以可以容易地取下(分离)各个结构,在执行维修和维护时这非常适用。
此外,如图12A和12B所示,电线530穿过第一支撑柱500的内部,并且如图13A和13B所示,感测开关550安装在第一支撑柱500的内部。因此,无需单独提供用于安装感测开关550和放置电线530的空间。即,可以节省空间。此外,由于电线530没有暴露,所以从外观角度来看,该结构也是优选的。
注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部100的结构。还可以使用利用公知电子照相方法的另一种结构的图像形成部。或者,图像形成部可以采用电子照相方法以外的图像形成方法,例如,公知的喷墨记录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从喷嘴中喷出墨滴的喷墨记录头来执行图像形成。
此外,第二支撑柱600可以与第一支撑柱500类似地进行构造。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读取部,该图像读取部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在该图像读取部与图像形成部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的外壳;以及
第一支撑体,固定至外壳的侧表面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
其中,第一支撑体具有:
第一支撑部分,固定至外壳的所述侧表面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和
第二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状态受到支撑的图像读取部相同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分延伸,并且
在外壳的所述侧表面处设置有对第二支撑部分进行固定的承受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承受部分是固定到外壳的所述侧表面并从该侧表面竖起的框架,并且
第二支撑部分被固定到该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相对设置有一对侧表面,
在所述各侧表面上分别固定一个第一支撑体,并且
被形成为中空管状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的大小在一侧和另一侧是不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相对设置有一对侧表面,
第一支撑体被固定至所述一对侧表面中的一个,并且
第二支撑体被固定至所述一对侧表面中的另一个,该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支撑体形状不同,并支撑着图像读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二支撑体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被形成为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管状,并且
第一支撑体的被形成为中空管状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的大小与被形成为中空管状的第二支撑体的水平截面的大小是不同的。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相对的所述一对侧表面中,第一支撑体被固定至更靠近图像读取部的重心的侧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一驱动机构被安装至相对的所述一对侧表面中的任意一个,并且
第一支撑体被固定至安装了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一个侧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对图像读取部和图像形成部进行电连接的电线附接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形成部的互锁机构附接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二支撑体以及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两个由叠加在一起的多个金属板构成,并且
所述金属板被弯曲并形成轴向为垂直方向的中空矩形柱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所述框架被构造为一体并支撑图像读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一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部分的水平截面大于第二支撑体的水平截面。
CNB2005100931714A 2005-02-15 2005-08-1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37597 2005-02-15
JP2005037597A JP4678202B2 (ja) 2005-02-15 2005-02-1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1888A true CN1821888A (zh) 2006-08-23
CN100510982C CN100510982C (zh) 2009-07-08

Family

ID=36815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317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82C (zh) 2005-02-15 2005-08-1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22358B2 (zh)
JP (1) JP4678202B2 (zh)
KR (1) KR100675078B1 (zh)
CN (1) CN100510982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2071B2 (en) 2007-01-31 2011-10-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eading part supported by first and second supporters
CN102209176A (zh) * 2010-03-30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
US8244167B2 (en) 2007-01-31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70476A (zh) * 2012-10-22 2014-05-07 苏州辛瑞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式一体式打印机
CN110488586A (zh) * 2018-05-15 2019-11-22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骨骼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4822B2 (ja) * 2005-11-29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2927A (ja) * 2006-02-28 2007-09-13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260A (ja) * 2006-06-30 2008-01-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262A (ja) * 2006-06-30 2008-01-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48258B2 (ja) 2006-12-05 2011-12-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6133B2 (ja) 2007-01-24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上部構造体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上部構造体開閉緩衝方法
US8089666B2 (en) 2007-01-25 2012-01-0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77630B2 (ja) 2007-01-30 2012-07-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154770B2 (en) 2007-01-31 2012-04-1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63615B2 (ja) * 2007-01-31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194255B2 (en) 2007-09-14 2012-06-0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88168B2 (ja) * 2007-12-20 2013-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24899A (ja) * 2011-07-15 2013-02-04 Sharp Corp 電子機器
JP5927828B2 (ja) * 2011-09-30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870644B2 (ja) * 2011-11-22 2016-03-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11514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16050A (ja) * 2017-12-27 2019-07-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KR20210097417A (ko) * 2020-01-30 2021-08-09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스캐너부와 화상형성부 사이의 공간을 확장할 수 있는 화상형성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047U (zh) * 1990-04-27 1992-01-21
JP3176411B2 (ja) 1992-01-31 2001-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590277Y2 (ja) * 1992-04-21 1999-02-10 株式会社東芝 釦電話主装置
JP3026297B2 (ja) * 1994-06-10 2000-03-27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移動式クリーンユニットシステム
JPH094614A (ja) * 1995-06-21 1997-01-07 Iura:Kk 昇降装置
CN1158574C (zh) 1997-07-11 2004-07-2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3606722B2 (ja) * 1997-10-15 2005-0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397704B2 (ja) * 1998-11-05 2003-04-21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3700B2 (ja) 1999-07-19 2010-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81230B2 (ja) 2000-01-21 2007-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36000A (ja) 2000-02-24 2001-08-31 Canon Inc 排熱ラック及びこのラック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26770A (ja) 2000-05-17 2001-11-22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437A (ja) * 2000-07-13 2002-01-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58520B2 (ja) * 2000-12-11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オプショ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23802A (ja) 2001-04-26 2002-11-08 Ricoh Co Ltd 運搬時における画像形成装置補強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4517A (ja) * 2001-09-12 2003-03-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07818A (ja) * 2001-09-28 2003-04-0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用設置台
JP4157704B2 (ja) * 2002-01-09 2008-10-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4695A (ja) * 2002-01-25 2003-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床置き形空気調和機及び床置き形機器
WO2003069415A1 (en) 2002-02-13 2003-08-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 exhausting means
JP2003298792A (ja) 2002-04-04 2003-10-17 Canon Inc 複合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723A (ja) * 2002-09-20 2004-04-08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12353B2 (ja) * 2002-11-18 2007-05-0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9060B2 (ja) * 2003-07-04 2009-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4396B2 (ja) * 2004-01-20 2007-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支持構造体
JP2006023618A (ja) * 2004-07-09 2006-01-2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655559B2 (ja) * 2004-09-13 2011-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7065A (ja) * 2005-02-15 2006-08-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9482A (ja) * 2005-02-16 2006-08-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2071B2 (en) 2007-01-31 2011-10-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eading part supported by first and second supporters
US8244167B2 (en) 2007-01-31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09176A (zh) * 2010-03-30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
US8675263B2 (en) 2010-03-30 2014-03-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2209176B (zh) * 2010-03-30 2014-05-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
CN103770476A (zh) * 2012-10-22 2014-05-07 苏州辛瑞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式一体式打印机
CN110488586A (zh) * 2018-05-15 2019-11-22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骨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675078B1 (ko) 2007-01-30
JP4678202B2 (ja) 2011-04-27
US7822358B2 (en) 2010-10-26
KR20060091691A (ko) 2006-08-21
JP2006227064A (ja) 2006-08-31
US20060182462A1 (en) 2006-08-17
CN100510982C (zh) 2009-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2188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61468B (zh) 潜像载体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834823A (zh) 处理盒和可与之一起使用的成像设备
CN1821889A (zh) 成像设备
CN101075118A (zh) 成像装置
CN1928728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591236A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307255A (zh) 彩色墨盒及成象设备
US8588645B2 (en) Multi-function printer
CN1822628A (zh) 成像装置
JP50240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69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4279A (ja)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及び該廃トナー回収容器が装填され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306450B2 (en) Toner recovery machin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29347A (ja) 支持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77177A (zh) 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JP48219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1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043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枠組構造体と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4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87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6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794109A (zh) 成像设备和用于将墨粉容器安装在其上的安装构件
JP54713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15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