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74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74C
CN1158574C CNB981159583A CN98115958A CN1158574C CN 1158574 C CN1158574 C CN 1158574C CN B981159583 A CNB981159583 A CN B981159583A CN 98115958 A CN98115958 A CN 98115958A CN 1158574 C CN1158574 C CN 115857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can components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159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5458A (zh
Inventor
大F和俊
大朏和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05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5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5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7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43Allowing easy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or in case of paper j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设有扫描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设有读取原稿图像的扫描组件(100)、形成所读取图像的图像形成部(200)、在图像形成装置一侧从供纸盒(10)运送转印纸的运送路径、形成在图像形成部与扫描组件之间用于收纳运送来的转印纸的空间(300),扫描组件两边与本体相结合,被檐状地支承在上述空间的上方,扫描组件上没有与本体结合的一边,由该边外的支承部件(400)支承。能以稳定的状态支承扫描组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扫描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传真机等也可适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缩短第1张复印时间等,在纵向、即图像形成装置的上下方向形成纸的运送路径,这种使运送路径缩短的图像形成装置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另外,人们迫切希望缩短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面积和高度等,以获得更紧凑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但是,若使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面的排纸码放部内能收纳A3尺寸转印纸、双信纸(美国标准)等宽尺寸转印纸,则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宽度缩短受到制限。
于是,为了使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宽度更紧凑化,在供纸盒和扫描组件之间设有空间代替排纸码放部,以便能将经过运送路径来的转印纸收纳在该空间内,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也为人们所知。
上述将转印纸排到供纸盒和扫描组件之间的空间这种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扫描组件外周四边之中邻接两边与本体结合,檐状地被支承在上述空间的上方,即,扫描组件外周余下两边没有与本体结合。
将扫描组件檐状地支承在空间上方是为了使上述空间宽度更窄,使装置整体紧凑化。即,上述空间宽度并不设为能完全收纳宽尺寸转印纸的宽度,而是对于收纳所有转印纸没有障碍的宽度,使装置本体更紧凑化。
这样,将扫描组件檐状地被支承在空间上方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排纸码放部安装在本体侧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本体宽度较窄,结构更紧凑,但是,如上所述,外周的四边之中,邻接两边与本体相结合,扫描组件在不稳定状态下被支承,其结果,有时会发生扭曲和图像变形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点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将被檐状地支承着的扫描组件上与本体相结合的一边,由沿该边外的支承部件进行支承,能以稳定的状态支承扫描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扫描组件上没有与本体结合的一边,内接在横截面为L字状的支承部件中,使装置高度更低的更紧凑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侧和扫描组件上没有与本体结合的一边之间,设置可装卸的加强部件,能防止因输送时落下和振动等所引起的扫描组件的变形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扫描组件;
一图像形成组件,其有第1侧及转印件排出口,上述排出口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并具有足够尺寸,以便通过那里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
支承构件,用于将扫描组件支承在图像形成组件上方,在图像形成组件与扫描组件之间形成转印件收纳空间,上述支承构件包括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的第1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第2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与扫描组件第1侧相对,位于上述预定方向的下游位置;
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有一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该开口从收纳空间的第1侧连续延伸到收纳空间的邻接侧的至少一部份。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形成为至少支承转印件面积的一半,上述转印件至少具有A4尺寸大小面积,并且上述转印件的至少一部份延伸通过上述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件至少由一连续杆件及两垂直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一单独垂直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单独垂直件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上述扫描组件的第2侧长度的一半。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件包括一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的水平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一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的水平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一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全部长度的水平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上述第1和第2支承部件的第3支承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支承部件仅仅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的四个拐角中三个,上述四个拐角中三个由位于下方的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相结合的各垂直件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扫描组件设有位于上述扫描组件第1、2侧之间的第3侧,上述支承构件没有支承上述扫描第3侧全部长度的水平件,该扫描第3侧确定了上述开口的上缘。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连接件,且每个连接件有一面对扫描组件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之一垂直取向,面对扫描组件的侧面,另一个连接件水平取向,面对扫描组件的底面部份。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互相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以直角相接,有一组合的L字形横截面。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之一是垂直件,该垂直件的垂直高度不大于扫描组件的垂直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垂直件的垂直高度小于或等于80mm。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之一有一水平取向表面,另一个连接件有一垂直取向的表面,上述支承部件的强度由有水平取向表面的连接件的宽度和另一连接件的高度的乘积设定。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与图像形成组件相连接的垂直部份以及与扫描组件的下底面相接并支承的水平部份,上述垂直部份和水平部份以一径向弯曲部份相接。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的水平部份包括与扫描组件的下底面相接的水平取向边以及与该水平取向边邻接的具有垂直取向面的垂直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包括一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与上述转印件排出口同一侧的垂直向纸运送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可装卸的加强件,在非工作期间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的相对侧相连,上述相对侧是指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中上述第1侧的相对侧,上述可装卸的加强件在上述可通过的侧开口上方有一连接和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的延伸部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扫描组件;
一图像形成组件,其设有转印件排出口,以便通过那里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上述排出口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
支承构件,用于将扫描组件支承在图像形成组件上方,在图像形成组件与扫描组件之间形成转印件收纳空间,上述支承构件包括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的第1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第2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与扫描组件第1侧相对,定向为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有一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该开口从收纳空间的第1侧连续延伸到收纳空间的邻接侧的至少一部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又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扫描组件;
一图像形成组件,其设有转印件排出口,以便通过那里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
支承构件,用于将扫描组件支承在图像形成组件上方,在图像形成组件与扫描组件之间形成转印件收纳空间,上述支承构件包括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的第1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件排出口形成在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的第1侧和第2侧之间;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第2支承部件,用于支承位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第2侧上方的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与扫描组件第1侧相对,并且上述扫描组件的第1侧和第2侧被定向为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平行的方向;
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有一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该开口从收纳空间的第1侧连续延伸到收纳空间的邻接侧的至少一部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又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扫描原稿的装置;
在转印件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其设有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的机构;
用于将上述扫描装置檐状支承在图像形成装置上方的装置,包括形成内部的转印件收纳空间的机构,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用于收纳经上述排出机构排出的转印件;其特征在于:
设有在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至少邻接两侧形成一连续开放的、可通过的开口的装置,以使操作人员能从上述两侧中任意一侧取出收纳在上述收纳空间的转印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沿上述至少两邻接侧的地方当不处于转印件排出模式时支承上述扫描装置的机构。
下面说明本发明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与没有安装支承部件的以往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以稳定状态支承扫描组件。这样,能防止扫描组件处于不稳定状态支承时所产生的扭曲和图像变形等。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能使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高度降低,能使图像形成装置更紧凑化。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具有强度更好地支承扫描组件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能防止因输送时落下和振动等所引起的变形等,保护扫描组件。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能缩短运送路径所占据的图形形成装置的横向尺寸,更有效地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另一个图像形成装置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例中使宽尺寸纸也能无障害地叠置在空间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支承部件和扫描组件的相接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可适用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承部件的局部斜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又一个图像形成装置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8是可适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加强部件与扫描组件的相接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图1表示包括扫描组件100和图像形成部200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200右侧及后侧的外缘设有相对水平面垂直立起的支柱200a,图1中仅显示了沿右侧外缘立起的支柱200a,该支柱200a的高度表示后述空间300的高度,也可以用侧壁代替上述支柱200a。
立起在上述图像形成部200的右侧前后的支柱200a的上端横跨有框架210,立起在图像形成部200的后侧左右的支柱200a的上端同样有框架(没有图示),读取原稿图像的扫描组件100安装在上述框架210和后侧框架上。即,扫描部件100的右侧和后侧的外缘两边被结合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图像形成部200的上述支柱200a上,扫描组件100被檐状地支承。这样,在扫描组件100和图像形成部200之间形成了空间300。如后所述,该空间300成为收纳沿运送路径运送来的转印纸的排纸部。
下面说明图像形成部200,如图2所示,在图像形成部200的中央部设有感光体鼓1,在感光体鼓1周边配置有带电装置2、清洁装置3、激光光学***4、墨粉供给部5、显影装置6、转印装置7及定影装置8等。
感光体鼓1朝逆时针方向定速回转,通过带电装置2均一带电,从配置在激光光学***4内的光源射出的光束通过偏转器被等角速度地偏转,经成像透镜、反射镜等成像光学***成像在带有所定电位的感光体鼓1上,同时,沿主扫描方向被扫描曝光。通过该主扫描及因感光体鼓1回转所引起的副扫描,在感光体鼓1的表面形成与原稿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6被显影成为可视像,即,通过显影装置6使得从墨粉供给部5供给的墨粉附着在静电潜像上,在感光体鼓1的表面形成可视像。该可视像通过转印装置7被转印在后述的经运送路径运送来的转印纸上,转印有可视像的转印纸通过定影装置8被定影,定影后排出到空间300内。转印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由清洁装置3消电且清洁。
下面说明转印纸沿运送路径运送时的运送动作,如图2所示,供纸盒10设在图像形成部200内的下方,从供纸盒10供给转印纸。具体地说,供纸盒10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是可装卸的,图2中表示供纸盒装于本体中状态。
叠置在该供纸盒10内的转印纸由设在供纸盒10底部的底板10a推向上方,叠层最上面的转印纸与供纸辊11接触。并且,供纸辊11回转(图示逆时针方向)同时,分离垫12一张张地分离叠置在供纸盒10内的转印纸,将其从下往上送向定位辊13。
此后,与感光体鼓1上的可视像同步,转印纸被运送到转印装置7,转印装置7位于定位辊13上方,运送到转印装置7的转印纸如上所述通过转印装置7被转印可视像。接着,转印纸进一步被运送到位于转印装置7上方的定影装置8,在内藏加热器的定影辊8a和与其对向压接的加压辊8b之间使可视像定影。以后,通过一对排纸辊14,使定影有可视像的面朝下,排出到空间300内。这样,在图2中图像形成部200的右侧,纵向形成转印纸的运送路径。
不仅叠置在供纸盒10中的转印纸,而且从叠置在另一供纸盒10′中的转印纸也可以进行运送供纸,上述另一供纸盒10′突出在图像形成部200外。
下面说明空间300,如上所述,扫描组件100檐状地被支承在图像形成部200的支柱200a上,在图像形成部200和扫描组件100之间形成空间300。扫描组件100的四边之中,右侧和后侧的边(参照图1)通过支柱200a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结合,而左侧和前侧的边与装置本体分离,因此,上述空间300左侧及前侧呈开放状态。另外,空间300的高度设定为对于取出排出到排纸部的转印纸不带来障害、且装置整体不过于高的程度。
该空间300成为收纳从供纸盒10或10′沿运送路径运送来的转印纸的排纸部,如图2所示,转印纸沿纵向延伸(图中从下往上)的运送路径被运送,收纳在空间300,该纵向延伸的运送路径形成在感光体右侧。因此,沿运送路径运送的转印纸从右侧朝左侧被收纳在空间300的底部300a上。纵向延伸的运送路径之所以形成在感光体右侧是因为空间300的前方左侧和后方左侧是开放状态的缘故。
假如运送路径形成在感光体左侧,当沿该运送路径运送转印纸收纳到上述空间300时,将会形成A3尺寸等宽尺寸转印纸的运送方向前侧一端与上述支柱200a相撞、同时转印纸的运送方向后侧一端残存在图像形成部200内的状态。因此,若想将A3尺寸等宽尺寸转印纸完全叠置在空间300的底部300a上,则必须加大上述排置部的左右方向尺寸,有损以紧凑化为特征的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优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使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紧凑化,若将空间300的宽度设为能使宽尺寸转印纸完全收纳在该空间内宽度,则装置本体变宽,引起装置大型化。于是,设定宽尺寸转印纸不能完全收纳在空间300内,开放空间300的转印纸排出方向前侧、即图1中空间300的左侧和前侧,以使宽尺寸转印纸也能无障害地叠置在空间300。如图3所示,宽尺寸的转印纸的排出方向前侧端部以从装置本体伸出状态叠置于空间300中。当运送路径形成在感光体左侧时,可以开放空间300的前侧和右侧。
下面说明作为本发明特征的支承部件,如图1所示,在扫描组件100左侧外缘设有沿着该边外加的杆状支承部件400,该支承部件400后端部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即所谓悬臂支承。
如图1所示,该支承部件400横截面纵尺寸b设计为例如60mm以上,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确保能防止发生扭曲和图像变形等的最低限度的强度。
这样,扫描组件100的右侧和后侧的外缘两边结合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图像形成部200上,扫描组件100左侧外缘一边由支承部件400支承,与以往没有安装支承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以稳定状态支承扫描组件100,能防止不稳定状态支承扫描组件100时发生的扭曲、图像变形等。
在图1例中,支承部件400支承扫描组件100左侧外缘一边,但是也可以将支承部件400一端固定在装置本体右侧前部,支承扫描组件100前侧外缘一边。另外,如图3所示,虽然也可以考虑将上述支承部件400形成为设有能取出转印纸的开口的侧壁,但若考虑取出转印纸的容易性等,最好形成上述那样的杆状。
在此,如图1所示,支承部件400横截面纵尺寸b设为例如60mm以上,当上述空间300必要高度设为h时,从空间300底部300a到扫描组件100底面的高度最低必须是b+h的高度,因此,支承部件400横截面的纵尺寸b会对高度有很大影响。为了降低本体高度,实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紧凑化,可以如图4那样形成支承部件,下面对此作具体说明。
如图4所示,在扫描组件100左侧外缘设置沿该边的横截面为L字状的支承部件400′,该支承部件400′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后部朝前方水平延伸,通过扫描组件100左侧外缘一边内接在支承部件400′上被支承。另外,该支承部件400′也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承部件400相同,呈悬壁支承。
因此,扫描组件100的右侧和后侧的外缘两边结合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图像形成部200上,通过使扫描组件100的左侧外缘一边内接在支承部件400′上被支承着,与以往没有安装支承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以稳定状态支承扫描组件100,能防止不稳定状态支承扫描组件100时发生的扭曲、图像变形等。
如图5所示,从扫描组件100的左侧面到上述支承部件400′的外侧面的突出尺寸c与支承部件400′板厚尺寸非常接近,即,大体上可以将该尺寸c看作支承部件400′板厚尺寸,将上述空间300的必要高度设为h时,从空间300的底部300a到扫描组件100的底面的高度为c+h,其能比使用图1所示支承部件400时的必要高度b+h低。因此,与使用图1所示支承部件400的场合相比,能降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高度,使图像形成装置更紧凑化。
图4-6所示实施例中的上述支承部件400′也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支承部件400相同,设计成确保能防止扭曲和图像变形等的最低限度的强度。在图5中,一般地说,当从上面施加载荷时,部件强度与横截面的横向尺寸a成正比,与横截面的纵向尺寸b的立方成正比,因此,若加大该纵尺寸b,能有效提高部件强度。
如图5所示,扫描组件100本身高度尺寸(厚度尺寸)B通常设计为80mm以上,所以上述支承部件400′的横截面的纵尺寸b可以设为80mm,该尺寸已足以防止发生扭曲和图像变形。即使将上述支承部件400′的横截面的纵尺寸b设为与扫描组件100高度尺寸相同,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高度没有影响,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高度有影响的是支承部件400′的厚度c。
如图6所示,上述支承部件400′也可以形成为在其长度方向中途弯曲成直角的形状。这时,使扫描组件100的例如左侧外缘的一边内接在以弯曲部为界的一边400′①上,另一边400′②可以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与一端固定在装置本体上的直线状支承部件场合相比,能更牢固地支承扫描组件100。
下面,说明本发明其它实施例。如图7、8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例如图像形成部200的侧壁上形成若干螺孔200d,在上述图中,沿本体高度方向平行形成两个螺孔200d。另外,符号450表示用截面L字状板材形成的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450的一边上形成有两个孔450a。
该加强部件450可以设计成可装卸式的,形成在图像形成部200侧壁上的各螺孔200d与形成在加强部件450一边上的各孔450a重合,在这种状态下,将螺钉500分别拧入上述螺孔内,安装在图像形成部200的侧壁上。如图8所示,在加强部件450安装在图像形成部200上状态下,加强部件450一边与扫描组件100的底面相接,支承扫描组件100的载荷。支承该载荷的地方是扫描组件100的没有与装置本体结合的一边。
上述加强部件450是为了保护上述扫描组件100而安装的,如上所述,上述扫描组件100的后侧和右侧的外缘两边被结合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图像形成部200上,扫描组件100左侧外缘由支承部件400或400′支承,剩下一边没有被支承,因此,通过该加强部件450,能防止输送时落下、振动等所引起的变形等,保护上述扫描组件100。
这样,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和扫描组件100的没有与本体结合的一边之间设置加强部件450,能防止输送时落下、振动等所引起的变形等,保护扫描组件100,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时,取下加强部件450。

Claims (2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扫描组件;
一图像形成组件,其有第1侧及转印件排出口,上述排出口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并具有足够尺寸,以便通过那里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
支承构件,用于将扫描组件支承在图像形成组件上方,在图像形成组件与扫描组件之间形成转印件收纳空间,上述支承构件包括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的第1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第2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与扫描组件第1侧相对,位于上述预定方向的下游位置;
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有一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该开口从收纳空间的第1侧连续延伸到收纳空间的邻接侧的至少一部份。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形成为至少支承转印件面积的一半,上述转印件至少具有A4尺寸大小面积,并且上述转印件的至少一部份延伸通过上述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件至少由一连续杆件及两垂直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一单独垂直件。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单独垂直件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上述扫描组件的第2侧长度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件包括一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的水平件。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一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的水平件。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一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全部长度的水平件。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上述第1和第2支承部件的第3支承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件仅仅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的四个拐角中三个,上述四个拐角中三个由位于下方的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相结合的各垂直件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扫描组件设有位于上述扫描组件第1、2侧之间的第3侧,上述支承构件没有支承上述扫描第3侧全部长度的水平件,该扫描第3侧确定了上述开口的上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连接件,且每个连接件有一面对扫描组件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之一垂直取向,面对扫描组件的侧面,另一个连接件水平取向,面对扫描组件的底面部份。
14.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互相垂直。
15.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以直角相接,有一组合的L字形横截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之一是垂直件,该垂直件的垂直高度不大于扫描组件的垂直高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垂直件的垂直高度小于或等于8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两连接件之一有一水平取向表面,另一个连接件有一垂直取向的表面,上述支承部件的强度由有水平取向表面的连接件的宽度和另一连接件的高度的乘积设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包括与图像形成组件相连接的垂直部份以及与扫描组件的下底面相接并支承的水平部份,上述垂直部份和水平部份以一径向弯曲部份相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的水平部份包括与扫描组件的下底面相接的水平取向边以及与该水平取向边邻接的具有垂直取向面的垂直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包括一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与上述转印件排出口同一侧的垂直向纸运送路径。
2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可装卸的加强件,在非工作期间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的相对侧相连,上述相对侧是指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中上述第1侧的相对侧,上述可装卸的加强件在上述可通过的侧开口上方有一连接和支承上述扫描组件的延伸部份。
2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扫描组件;
一图像形成组件,其设有转印件排出口,以便通过那里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上述排出口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
支承构件,用于将扫描组件支承在图像形成组件上方,在图像形成组件与扫描组件之间形成转印件收纳空间,上述支承构件包括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的第1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第2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与扫描组件第1侧相对,定向为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有一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该开口从收纳空间的第1侧连续延伸到收纳空间的邻接侧的至少一部份。
2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扫描组件;
一图像形成组件,其设有转印件排出口,以便通过那里朝预定方向排出转印件;
支承构件,用于将扫描组件支承在图像形成组件上方,在图像形成组件与扫描组件之间形成转印件收纳空间,上述支承构件包括形成在图像形成组件第1侧的第1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扫描组件第1侧的至少一半;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件排出口形成在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的第1侧和第2侧之间;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第2支承部件,用于支承位于上述图像形成组件第2侧上方的扫描组件第2侧的至少一半,上述扫描组件第2侧与扫描组件第1侧相对,并且上述扫描组件的第1侧和第2侧被定向为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平行的方向;
上述转印件收纳空间有一开放的、可通过的侧开口,该开口从收纳空间的第1侧连续延伸到收纳空间的邻接侧的至少一部份。
CNB981159583A 1997-07-11 1998-07-1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585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6629/97 1997-07-11
JP186629/1997 1997-07-11
JP18662997 1997-07-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5458A CN1205458A (zh) 1999-01-20
CN1158574C true CN1158574C (zh) 2004-07-21

Family

ID=16191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159583A Expired - Lifetime CN1158574C (zh) 1997-07-11 1998-07-1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5920758A (zh)
CN (1) CN115857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18308B2 (ja) * 1997-05-01 2003-06-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661538B1 (en) * 1998-05-29 2003-1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3701527B2 (ja) * 1999-11-04 2005-09-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1693B2 (ja) * 2000-01-25 2003-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01512B2 (ja) * 2000-01-27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4323A (ja) * 2000-07-21 2002-02-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647243B2 (en) * 2000-10-16 2003-1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ounting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438339B1 (en) 2000-12-18 2002-08-20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blower to cool a scanning unit
JP3830091B2 (ja) * 2001-03-22 2006-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351846C (zh) * 2002-02-01 2007-11-28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读取装置
US7046941B2 (en) * 2002-10-01 2006-05-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3912353B2 (ja) * 2002-11-18 2007-05-0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6358B2 (ja) 2002-12-04 2010-09-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38119A (ja) * 2003-02-04 2004-08-26 Sharp Corp 排紙機構
JP2005089125A (ja) * 2003-09-18 2005-04-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073569A1 (en) * 2003-10-06 2005-04-07 Roberto Obregon Output surfaces for a printing system
JP4387225B2 (ja) * 2004-03-15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7065A (ja) * 2005-02-15 2006-08-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678202B2 (ja) 2005-02-15 2011-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9482A (ja) * 2005-02-16 2006-08-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97002B1 (ko) * 2005-06-27 2006-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530939B2 (ja) * 2005-08-03 2010-08-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13618B2 (ja) * 2011-06-16 2014-02-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955908B1 (en) * 2014-06-12 2022-07-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08821A (ja) * 2018-07-12 2020-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38207B2 (ja) 2019-04-01 2023-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8458B2 (ja) * 1992-01-27 1997-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874814B2 (ja) * 1992-01-28 1999-03-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176411B2 (ja) * 1992-01-31 2001-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272052B2 (ja) * 1992-10-12 2002-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198358B2 (ja) * 1992-10-21 2001-08-13 コニ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526969B2 (ja) * 1995-06-12 2004-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634446B2 (ja) * 1995-06-12 2005-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39103A (ja) * 1995-06-12 1996-12-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839032A (en) * 1996-03-08 1998-11-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electably controlled sheet discharge paths
JP3572143B2 (ja) * 1996-05-31 2004-09-2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920758A (en) 1999-07-06
CN1205458A (zh) 1999-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57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91605A (zh) 原稿自动供给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219655C (zh) 纸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975505A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51154C (zh) 记录介质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94545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793759Y (zh) 光束扫描装置及成像设备
CN1896880A (zh) 排纸装置
EP2009482B1 (en) Multi-beam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495566A (zh) 带显影剂运送螺杆的显影装置
CN101038370A (zh) 光学扫描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扫描线变化修正方法
CN101049876A (zh) 纸张进给器
CN1866073A (zh)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485215A (zh) 送纸装置以及具有该送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405010A (zh) 纸张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CN1204527C (zh) 能够安装图像阅读器的打印机
CN1866072A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64226A (zh) 文件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49444C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919305Y (zh) 具有沿倾斜方向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设备
EP1921481A2 (en)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439907A (zh) 多光束光扫描设备以及成像设备与彩色图像成像设备
CN1291263C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5448A (zh) 二维表面发射激光器阵列、多束扫描单元以及成像装置
CN1928623A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