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5952C - 插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插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5952C
CN1295952C CNB200410003752XA CN200410003752A CN1295952C CN 1295952 C CN1295952 C CN 1295952C CN B200410003752X A CNB200410003752X A CN B200410003752XA CN 200410003752 A CN200410003752 A CN 200410003752A CN 1295952 C CN1295952 C CN 129595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on
terminal
rotary body
ro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037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18858A (zh
Inventor
盐崎孝秀
神谷龙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244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961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244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961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546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967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542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420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581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775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936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961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937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94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217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617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8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8858A/zh
Publication of CN129595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5952C/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79/00Methods, machines, or devices not covered elsewhere,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al of material
    • B23D79/02Machines or devices for scraping
    • B23D79/021Machines or devices for scraping for removing welding, brazing or soldering burrs, e.g. flash, on pipes or rods
    • B23D79/023Machines or devices for scraping for removing welding, brazing or soldering burrs, e.g. flash, on pipes or rods internal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以往的插秧装置由于在各个插秧道上都设置旋转箱,所以在有多条插秧道的苗移植机中,旋转箱的个数增多,另外,随着旋转箱的个数多,包括中间齿轮、副轴齿轮以及末端齿轮等的齿轮的零件数量也增多,重量增加,成为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本发明的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转箱的左右安装有插秧用具,该旋转箱在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周围旋转。

Description

插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秧装置的技术领域,该插秧装置通过插秧用具,在保持秧苗的状态下,输送到田地表面,进行插秧。
背景技术
以往,在水稻插秧机等的苗移植机中,其构成为,通过从传动箱突出的左右方向的驱动轴的驱动旋转,在从与该驱动轴一体旋转的旋转箱的旋转中心偏移的位置,设置末端齿轮,使该末端齿轮相对于旋转箱,向反方向旋转,同时为与该末端齿轮一体旋转,设置有插秧用具的所构成的插秧装置被设置。该插秧装置通过旋转箱的旋转,使插秧用具上下往复移动,通过插秧用具,从秧苗载置台上的例如脚垫状的秧苗中,抽取一棵量的秧苗,将其保持,输送到田地表面,将秧苗插到田地中。另外,在旋转箱内,其构成为,从在机体侧并不旋转而固定的中间齿轮开始,介于副轴齿轮,向上述末端齿轮传递,在侧视下中间齿轮、副轴齿轮以及末端齿轮的轴心相互位于同一直线上。
这样,插秧装置的构成为,在各个插秧道上都设置旋转体,仅在该旋转体的左右一侧安装插秧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特开2001-269023号公报
上述以往的插秧装置由于在各个插秧道上都设置旋转箱,所以在有多条插秧道的苗移植机中,旋转箱的个数增多,另外,随着旋转箱的个数多,包括中间齿轮、副轴齿轮以及末端齿轮等的齿轮的零件数量也增多,重量增加,成为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
另外,虽然可以考虑,在旋转箱的左右一侧,延伸与末端齿轮一体旋转的传递轴,将多个插秧用具安装在该传递轴上,左右并列,通过单一的旋转箱,使多道的插秧用具动作,但是因为应跨越插秧道之间的传递轴左右伸长的部分,或是使插秧用具的动作不稳定,或是为了使传递轴不与周围的构造物干涉,所以有或是其他构造物的配管等的设计自由度降低,或是导致成本上升的可能。
另外,该插秧装置若考虑提高基于旋转箱内的齿轮的末端齿轮的旋转传递精度或是降低基于齿轮的背隙而造成的末端齿轮的松动,则进行传递的相互的齿轮的轴间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但是因为在侧视下中间齿轮、副轴齿轮以及末端齿轮的轴心相互位于一条直线上,所以在该轴心的配列方向旋转箱增长,对旋转箱的小型化有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手段。
即,有关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是一种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体在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周围旋转,在该旋转体上相对于上述旋转中心线偏移的位置,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左右方向的末端轴,在该末端轴上从旋转体向左右突出的突出部上一体地安装有插秧用具的同时,从设置在旋转体上的中间齿轮介于副轴齿轮向与末端轴一体旋转的末端齿轮传动,使该末端齿轮相对于旋转体向反方向旋转。因此,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是通过使旋转体在旋转中心线周围旋转,插秧用具移动圆轨道。此时,安装有插秧用具的末端轴从中间齿轮开始,介于副轴齿轮传递,相对于旋转体向反方向旋转,控制插秧用具的姿势适当改变,使其保持与末端轴的位置相应的适当姿态,通过该插秧用具,逐渐将秧苗载植到田中。通过在旋转体上设置齿轮列,使末端轴从旋转体向左右两侧突出,在其左右两突出部,可以设置插秧用具。
另外,有关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是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齿轮为与旋转齿轮一体旋转的结构,该旋转齿轮一边沿以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圆轨道移动一边旋转,上述副轴齿轮由第1副轴齿轮和多个第2副轴齿轮构成,该第1副轴齿轮与上述中间齿轮啮合,该多个第2副轴齿轮与该第1副轴齿轮一体旋转、与多个末端齿轮分别啮合,并安装在共用的副轴上。因此,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通过旋转体的绕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的旋转,从中间齿轮介于第1副轴齿轮及第2副轴齿轮传递,使末端齿轮相对于旋转体向反方向旋转,控制插秧装置的姿势,通过该插秧装置,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
另外,有关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旋转体上设置旋转齿轮,该旋转齿轮与固定在机体侧而不旋转的内齿的固定齿轮啮合,伴随着旋转体的旋转,旋转齿轮一边公转一边自转,从该旋转齿轮介于齿轮列向上述末端齿轮传动,将从固定齿轮到旋转齿轮的旋转传递比设定为从旋转齿轮到末端齿轮的旋转传递比的倒数。因此,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通过旋转体的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周围的旋转,使与固定齿轮啮合的旋转齿轮一边公转一边自转,从该旋转齿轮进行传递,使末端齿轮相对于旋转箱向反方向旋转。此时,因为将从固定齿轮到旋转齿轮的旋转传递比设定为从旋转齿轮到末端齿轮的旋转传递比的倒数,所以对于旋转体的1次旋转,末端齿轮就向反方向进行1次旋转,对应旋转体的旋转位置,控制插秧用具的姿势,通过该插秧用具,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这样,可以使旋转齿轮的轴心从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移,进行配置,通过在与该旋转齿轮同轴心的位置设置中间齿轮,或是将旋转齿轮兼用于中间齿轮,可以容易地构成在侧视时,中间齿轮、副轴齿轮以及末端齿轮的轴心相互不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可以寻求旋转体的小型化,同时可以增大相互传递的齿轮的轴间隙,可以寻求提高向末端齿轮的旋转传递精度或降低因齿轮的背隙而造成的末端齿轮的松动。
另外,有关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中,将旋转体和固定齿轮配置成从侧面看不重叠。
另外,有关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阻止松动机构,该阻止松动机构吸收因齿轮的背隙而产生的末端齿轮的松动,相对于将旋转动力输入到旋转体的输入部,阻止松动机构和末端齿轮在左右分开配置。因此,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是通过旋转体的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周围的旋转,使末端齿轮相对于旋转体向反方向旋转,同时通过防止松动机构,吸收因齿轮的背隙所造成的末端齿轮的松动,高精度适当地控制插秧用具的姿势,通过该插秧用具,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这样,因为相对于输入部,在左右分开配置防止松动机构和末端齿轮,所以可以寻求相对于输入部的旋转体的左右重量的平衡,进而寻求使包括左右的插秧用具的插秧装置全体的左右重量平衡的均一化,可使旋转体圆滑地旋转。
另外,有关第六技术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任一项插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介于构成上述旋转体的旋转箱内的齿轮列,分别向多个末端齿轮传递,共用的弹性部件对多个末端齿轮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弹压,限制因上述齿轮列的齿轮的背隙而产生的各个末端齿轮的旋转松动。因此,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是通过旋转箱的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的旋转,介于旋转箱内的齿轮列,向多个末端齿轮分别传递,使该末端齿轮相对于旋转箱旋转,控制每个插秧用具的姿势,通过该多个插秧用具,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这样,通过共用的弹性部件,对多个末端齿轮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弹压,限制因上述齿轮列的齿轮背隙所造成的每个末端齿轮的旋转松动。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因为是在旋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插秧用具,所以可以多道(通常为2道)共用1个旋转体,可以寻求插秧装置全体的轻量化、低成本,同时因为可以基本无左右位移地配置齿轮列的各齿轮,所以可以稳定地向插秧用具传动,提高插秧精度。
另外,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可以用最少的齿轮数构成齿轮列,寻求轻量化以及低成本。
另外,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可以寻求提高向末端齿轮的旋转传递精度或降低因齿轮背隙所造成的末端齿轮的松动,可以通过插秧用具,进行恰当地插秧,同时可以寻求旋转体的小型化,降低旋转体的旋转负载,寻求轻量化,低成本。
另外,根据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加上在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的效果,在拆装旋转体时,固定齿轮不会成为阻碍。
另外,根据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可以使旋转体圆滑地旋转,进行恰当地秧苗的栽植。
另外,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插秧装置,因为通过共用的弹性部件,对多个末端齿轮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弹压,限制因上述齿轮列的齿轮背隙所造成的各个末端齿轮的旋转松动,所以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寻求轻量化以及低成本。进而,可以使旋转箱圆滑地旋转,可以恰当地栽植秧苗。
附图说明
图1是乘用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乘用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插秧装置的外观侧视图。
图4是表示插秧装置的传动机构的侧视图其一。
图5是表示插秧装置的传动机构的侧视图其二。
图6是图4的S1-S1剖视图。
图7是图4的S2-S2剖视图。
图8是图5的S3-S3剖视图。
图9是插秧用具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一。
图11是表示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二。
图12是表示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三。
图13是表示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四。
图14是表示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五。
图15是表示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六。
图16是表示插秧用具的静轨迹的图。
图17是表示插秧用具的动轨迹的图。
图18是容易判断地表示转子箱和轴套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不同的轴套安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20是剖视表示一部分的第2方式的插秧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第2方式的插秧装置的展开剖视图其一。
图22是第2方式的插秧装置的展开剖视图其二。
图23是图21的S1-S1剖视图。
图24是图21的S2-S2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在第2以及第3方式中的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一。
图26是表示在第2以及第3方式中的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二。
图27是表示在第2以及第3方式中的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三。
图28是表示在第2以及第3方式中的齿轮列的状态与插秧用具的状态的关系的图其四。
图29是表示加入有在第2以及第3方式中的机体的移动的插秧用具前端的动轨迹的图。
图30是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的一部分的剖开侧视图。
图31是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的展开剖视图其一。
图32是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的展开剖视图其二。
图33是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的展开剖视图其三。
图34是图31的插秧装置的一部分的变形例。
图35是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截断侧视图。
图36是同上重要部位的截断侧视图。
图37是插秧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展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表示装备有本发明的插秧装置的乘用插秧机。该乘用插秧机1搭载有发动机2,在具有驱动旋转的各左右一对前轮3、3以及后轮4、4的行驶车辆5的后方,介于升降杆装置6,连结有6道种植的插秧部7。图中的符号8是操纵座椅,9是操作前轮3、3的方向盘,10是装载预备秧苗的预备苗载台。
插秧部7设置有苗载台13,该苗载台13的前部作为主位,从行驶车辆5开始向输入传动的传动箱12的上侧倾斜,同时在传动箱12的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部上,每2道设置1组插秧装置14、…。若在使浮板15、…接地的状态下,使机体前进,则苗载台13向左右往复移动,将台上的垫状苗一株株依次供给到苗载台下端侧的秧苗取出口16、…,插秧装置14、…将其抓取,栽植到田中。
插秧装置14在上述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部,通过以与机体的行驶速度成比例的一定速度转动的插秧装置驱动轴32的驱动进行动作。另外,上述插秧装置驱动轴32在插秧传动部12a内,通过从前侧缠绕的链31开始的传动,介于所驱动的从动链轮91和停止离合器92进行传动。上述停止离合器92的构成为,具有一体设置在该从动链轮91的端部的驱动离合器爪91a;具有与该驱动离合器爪91a啮合的被动离合器爪的被动离合器爪体93;以及对上述从动链轮91向上述被动离合器爪体93侧弹压的压缩弹簧94。又及,将上述从动链轮91,即上述驱动离合器爪91a设置为在插秧装置驱动轴32的周围旋转,上述被动离合器爪体93与上述插秧装置驱动轴32一体旋转。上述驱动离合器爪91a以及被动离合器爪体93的爪部具有倾斜面,若插秧装置14与异物等干涉,引起车辆锁止,则通过上述倾斜面,平衡压缩弹簧94,使驱动离合器爪91a,即从动链轮91向与被动离合器爪体93的反向侧移动,切断停止离合器92的传动。
于是,成为如下的构成,设置与上述被动离合器爪体93一体旋转的传动齿轮33,在该传动齿轮33的后侧,向啮合的驱动齿轮30传动,使插秧装置14的转子箱21与驱动齿轮30向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一体旋转。另外,该驱动齿轮30在左右方向,设置在转子箱21与安装在该转子箱21上的左右插秧用具26之间的略中央位置。又及,传动齿轮33或驱动齿轮30作为将旋转动力输入到转子箱21的输入部。
插秧装置14具有上述转子箱21,同时在以该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线24为中心的圆周上,相互以180度的相位,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2根末端轴25、25,插秧用具26、26一体安装在从各自的末端轴25、25的转子箱21突出的左右两端部,该插秧用具26抓取上述秧苗取出口16上的秧苗,逐渐将所抓取的秧苗栽植到田中。上述转子箱21介于左右的轴承(旋转箱轴承)22,可以旋转地支撑在侧视为环状的固定支撑体20上,外周被固定支撑体20覆盖,该侧视为环状的固定支撑体20是由通过上下左右共4根的固定螺栓95,固定在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的旋转支撑部构成的。因此,固定支撑体20成为保护体,该保护体通过转子箱21的旋转,防止田中的泥或水等溅到该箱21上。进一步,寻求转子箱21难以与作业者或其他的构造物接触,提高安全性,同时防止转子箱21的破损。另外,通过拆下上述4根固定螺栓95,可以以每个转子箱21为单位,将固定支撑体20从插秧传动部12a上拆下。
还有,插秧装置14具有如下构成,在固定支撑体20的内侧,作为由左右的分割体21L,21R构成的旋转体的转子箱21,介于轴承22以及轴套23,可自由转动地嵌合。在转子箱21的左右分割体21L、21R之间,设置驱动该箱的驱动齿轮30。
另外,在转子箱21内,设置有用于向末端轴25、25传动的齿轮列。该齿轮列是由一边移动以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线24为中心的圆轨道,一边旋转的旋转齿轮35;与该旋转齿轮一体旋转的中间齿轮36;与该中间齿轮啮合的第1副轴齿轮37、37;与该第1副轴齿轮一体旋转的第2副轴齿轮38、38;与安装在末端轴25、25上的第2副轴齿轮啮合的末端齿轮39、39构成。将第1副轴齿轮37、第2副轴齿轮38以及末端齿轮39的组合设置为2组,中间齿轮36的旋转分支为2个***,分别向2根末端轴25传递。旋转齿轮35与位于固定支撑体20内的后述的左右轴承22之间的内齿的固定齿轮40啮合,与转子箱21的旋转同步动作。另外,用4根固定螺栓96,将上述内齿的固定齿轮40固着固定在固定支撑体20上。该固定齿轮40成为在机体侧不能旋转而固定的环齿轮。与该固定齿轮40啮合的旋转齿轮35,被轴支撑在设置于转子箱21内的左右方向的中间轴60上,为在该轴60的周围旋转,而设置在驱动齿轮30的右侧。另外,将上述中间轴60设置为相对于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偏移。因此,伴随着转子箱21的旋转,旋转齿轮35在沿固定齿轮40的轨道上一边公转一边自转,通过这些旋转齿轮35、固定齿轮40以及转子箱21等,构成行星齿轮机构。另外,在驱动齿轮30的左侧,设置与旋转齿轮35一体旋转的中间齿轮36,设置与该中间齿轮36啮合的多个(2个)第1副轴齿轮37、37,使其可以在设置于转子箱21内的各自的左右方向的副轴61周围旋转。这样,作为与第1副轴齿轮37一体旋转的偏心齿轮的第2副轴齿轮38,分别与作为偏心齿轮的末端齿轮39啮合。设置该一对末端齿轮39,使其可以与设置在转子箱21内的各自的左右方向的末端轴25一体旋转。另外,上述第2副轴齿轮38以及末端齿轮39不单可以是偏心,也可以构成为外形不规则的非圆形,一边使旋转角速度发生变化,一边向末端轴25传动。另外,一对上述第1副轴齿轮37、第2副轴齿轮38、末端齿轮39、副轴71以及末端轴25被配置在相对于各自的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而相互对称的位置,同时构成通过转子箱21的旋转而一边公转,一边自转的行星齿轮。
但是,从固定齿轮40到旋转齿轮35的旋转传递比(即,相对于转子箱21的旋转的旋转齿轮35的转数比),与从中间齿轮36到第1副轴齿轮37的旋转传递比为相互的倒数关系,因为从固定齿轮40到第1副轴齿轮37的旋转传递比为1,所以其构成为对于转子箱21的1次旋转,第1副轴齿轮37向同一方向进行1次旋转。另外,第2副轴齿轮38和末端齿轮39为相同的齿数,旋转传递比为1,对于转子箱21的1次旋转,末端轴25一边改变转动角速度,一边分别向反方向进行1次旋转。
末端轴25通过各自左右的末端转动轴轴承(轴承)97,相对于转子箱21,可旋转地两点支撑。这样,末端轴25的两端的方形轴部与插秧用具26的插秧用具固定部件26c的方形孔部嵌合,使上述末端轴25与上述插秧用具26一体旋转,相对于转子箱21的转动位置,确定了插秧用具26的前后倾斜姿势。即,左右一对插秧用具26与末端齿轮39一体旋转。因此,在转子箱21旋转1次期间,插秧用具26一边改变前后倾斜姿势,一边向转子箱21转动的反方向,相对于该转子箱21,旋转1此。另外,在插秧用具26上具有插秧用具箱26a,通过2根安装螺栓26b,将该插秧用具箱26a固定在上述插秧用具固定部件26c上。
若驱动齿轮30旋转,则与其一体的转子箱21也旋转,一对插秧用具26、26沿圆轨道移动。此时,与转子箱21的旋转同步的旋转齿轮35的动作介于齿轮列,被传递到末端轴25、25,插秧用具26、26的姿势发生变化。因为第2副轴齿轮38以及末端齿轮39为非圆形齿轮,所以在插秧用具26的姿势变化中,产生缓急。其结果为,插秧用具26如图10至图15所示,变化姿势。若将这些归结在一张图中表示则如图16。插秧用具26逐渐改变姿势,同时后述的秧苗分离爪47的前端如描绘轨迹P那样动作。秧苗分离爪47的移动速度在秧苗取出位置A以及插秧位置B附近迟缓,在两位置A、B之间加速。加入机体的移动的秧苗分离爪47的前端动轨迹P’如图17所示。
另外,在转子箱21的内部,在驱动齿轮30的右侧,设置有:插秧用具的2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98,该插秧用具的2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98是由安装在末端轴25上,与其一体旋转的制动凸轮42;与该制动凸轮的外周面接触的制动臂43;对该制动臂向制动凸轮42侧弹压,按压制动凸轮42的弹簧44所构成。因此,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98成为阻止松动机构,该阻止松动机构吸收因在转子箱21内的齿轮啮合中的背隙而产生的松动。另外,上述弹簧44是拉簧。具体地说,通过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98,插秧用具26在秧苗取出位置A,从秧苗取出口16抓取秧苗时,以及在插秧位置B,将所抓取的秧苗栽植到田中时,对末端齿轮39的旋转进行制动,吸收各齿轮间的背隙,防止末端齿轮39的松动,进而抑制插秧用具26的前后倾斜姿势的松动,通过插秧用具26,恰当地抓取秧苗,恰当地将秧苗栽植到田中,使后述的秧苗分离以及插秧的动作正确地进行。
另外,因为将相位位移防止机构98设置在驱动齿轮30的右侧,将制动凸轮42和末端齿轮39分开在驱动齿轮30的左右,所以两者42、39被左右分离配置,可以防止因该两者42、39的作用而造成末端轴25的挠曲,寻求提高插秧精度。另外,弹簧44的两端连结在一对制动臂43上,通过2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即多个(2个)制动臂43,共用弹簧44。因此,该弹簧44成为共用的弹性部件。另外,设置上述制动臂43,使其可以在设置于驱动齿轮30上的支点轴43d的周围转动,弹簧44在空洞孔部30a的空间上重叠配置,该空洞孔部43a与成为设置在驱动齿轮30的内部的空间部的左右相连通。
插秧用具26通过开口销46,安装在末端轴25上,与其一体动作。在插秧用具26上,设置有抓取一株量垫状的秧苗,所保持的前端部锐利地形成两股叉状的秧苗分离爪47;和通过该秧苗分离爪47分离,将保持的秧苗向田地表面推送的秧苗推送体48。由于因转子箱21的转动,使插秧用具26描绘上下长的圈轨迹P,通过秧苗取出口16,从而通过安装螺栓99,使固定在插秧用具箱26a上的秧苗分离爪47,抓取并保持在秧苗取出口16上的秧苗。
推送杆54的上部***插秧用具箱26a内。在上述插秧用具箱26a内,具有:介于下部支轴55a,连结在上述推送杆54的上端部的连结杆55;介于上部支轴55b,与该连结杆55连结的推送限制臂53;与推送限制臂53一体设置的凸轮臂52;可自由旋转地与末端轴25嵌合,与上述凸轮臂52接触的推送凸轮50。上述推送限制臂以及凸轮臂52,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安装于插秧用具箱26a上的臂轴51上,在该臂轴51周围一体摇动。另外,上述连结杆55介于上述下部支轴55a,与上述推送杆54连结,通过与推送杆54接触,设置为相对于该推送杆54,基本不转动。另外,上述推送凸轮50设置为可在转子箱21的末端轴25周围转动,同时设置为与转子箱21一体,相对于该转子箱21不转动。因此,对于转子箱21的1次旋转,推送凸轮50相对于插秧用具26也1次旋转而构成。这样,对于相对于插秧用具26的推送凸轮50的1次旋转,介于凸轮臂52,推送限制臂53摇动1个往复量,推送杆54成为1个往复量的滑动构成。另外,在插秧用具箱26a中的推送杆54在滑动的部分上,设置有橡胶制的密封部件100,通过该密封部件100,不会因推送杆54的滑动,而将供给到插秧用具箱26a内的油脂(润滑油)连带到插秧用具箱26a之外。
在连结杆55的上端部,设置有作为压缩弹簧的推送弹簧56,与其相接。另外,推送弹簧56的另一端与插秧用具箱26a的内面相接。另外,在上述连结杆55的上端部,构成用于与上述推送弹簧56的下端部相接的接触面。这样,推送杆54通过上述推送弹簧56,向秧苗的推送作用侧弹压,通过上述推送凸轮50,限制向秧苗的推送作用侧的滑动,凸轮臂52在与推送凸轮50的小径部50b相接的状态下,因推送弹簧56而滑动,进行推送动作。另外,在到达插秧用具26的圈轨迹P的下止点B的位置时,上述推送杆54进行推送动作。这样,插秧用具26从上述下止点B的位置开始上升,直至到达秧苗取出口16的位置,进行推送动作的推送杆54进行返回动作,直至秧苗分离爪47抓取到秧苗,推送杆54一直进行返回动作。另外,其构成为,在插秧用具箱26a内,设置在推送杆54进行推送动作时,与推送限制臂53接触的缓冲橡胶101,通过该缓冲橡胶101,缓和因推送弹簧56而造成的推送杆54的推送动作的冲击。
因此,若末端轴25旋转,则推送凸轮50相对于该轴进行相对旋转,通过由推送凸轮50和凸轮臂52构成的凸轮机构的动作,使推送限制臂53摇动。在推送限制臂53位于压缩推送弹簧56的位置时,秧苗推送体48为后退状态。若推送限制臂53从该位置开始转动,缓和推送弹簧56的压缩,则由于推送弹簧56的弹力,推送杆54相对于插秧用具箱26a滑动而被推送,使秧苗推送体48突出。该秧苗推送体48的前端部与秧苗分离爪47所保持的秧苗的苗床相接,推送秧苗分离爪47所保持的秧苗。
在利用乘用插秧机1作业时,如上所述,一对插秧用具26、26一边描绘前端轨迹P,一边保持相互1/2周期的间隔,在同一轨道上移动。在秧苗取出位置A,秧苗分离爪47分割并取出一株量的秧苗取出口16的秧苗。此时,秧苗推送体48为后退状态。若插秧用具26向下移动,移动到插秧位置B,则秧苗推送体48突出,通过将由秧苗分离爪47所保持的秧苗的土部向下推送,使秧苗从秧苗分离爪47推出,栽植到田中。其后,使插秧用具26向上移动,通过与向下移动时相比的后方的轨道,同时秧苗推送体48后退。通过使秧苗分离爪47前端的移动速度在秧苗取出位置A以及插秧位置B附近迟缓,在两位置A、B之间加速,可以提高秧苗取出以及插秧的精度,且可以高速插秧。
象这样,该插秧装置14在转子箱(旋转体)21的左右两侧设置插秧用具26,该转子箱21通过固定支撑体20,可自由旋转地从外侧被支撑,是用1个转子箱同时进行2道插秧的构成。为了使该构成成为可能,同时提高机械性能,降低成本,在该插秧装置中,采用了具有下述特征的构造。
首先,作为旋转体的转子箱21被左右的分割体21L、21R分割,在其间,夹持固定有驱动齿轮30。据此,可以从转子箱21外向驱动齿轮30传动,同时使驱动齿轮30难以变形。驱动齿轮30的外径小于固定支撑体20的内径,在侧视下驱动齿轮30与固定支撑体20没有重叠。据此,可以容易地以每个驱动齿轮30为单位,从固定支撑体20拆装转子箱21。
另外,驱动齿轮30的外径大于配置有末端轴25、25的圆周,末端轴25、25被设置为贯通驱动齿轮30。因此,末端轴25、25的中间部为支撑在驱动齿轮30上的状态,对于防止末端轴25、25的挠曲有效。
向末端轴25、25传动的齿轮列的配置为,在位于转子箱21的左右中央的驱动齿轮30的左右一方(在图示中为右侧)具有旋转齿轮35,在反向侧具有中间齿轮36、第1副轴齿轮37、37、第2副轴齿轮38、38、以及末端齿轮39、39。驱动齿轮30在中心部开口,安装有旋转齿轮35以及中间齿轮36的中间轴60插通在该开口部30a上。象这样,通过将齿轮列的各齿轮分开配置在左右,可以使左右的平衡良好。
上述中间轴60位于与分别安装有第1、第2两副轴齿轮37、38的2根副轴61、61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且配置在侧视下从连结2根副轴61、61的直线62分离的位置上。另外,2根副轴的间隔D与第1副轴齿轮37或第2副轴齿轮38的直径的2倍相比要小。据此,可以使齿轮列成为比较简略紧凑的构成。将齿轮列全体配置为与末端轴25、25没有重叠。
在使插秧装置14停止的情况下,通过无图示的定位离合器,使一对插秧用具26、26在相同的高度停止,此时,2根副轴61、61也在同样的高度停止,中间轴60位于其间。因此,插秧装置停止时的前后重量平衡良好,停止位置稳定。另外,在中间轴60在连结2根副轴61、61的直线62的下侧停止的情况下,因为中间齿轮36为浸入转子箱21内的润滑油的状态,所以也有所谓在开始下次插秧时的动作平顺的效果。
固定齿轮40配置在末端轴25、25的外侧,在侧视下为与转子箱21没有重叠。另外,末端齿轮25、25在侧视下为与固定支撑体20没有重叠。因此,在拆装转子箱21时,固定齿轮40或末端齿轮25、25不会成为阻碍。
接着,就转子箱21进行说明。该转子箱21是由左右分割体21L、21R构成的。另外,该分割体21L、21R使用左右相同的物体,成为共用零件。左右的分割体21L、21R通过从左侧以及右侧分别***的各2根固定螺栓65(共4根),在4个位置相互连结结合。该固定螺栓65在各自的末端轴25的附近,配置在与该轴25略对称的位置,该与该轴25略对称的位置为夹住该轴25的两侧附近,使支承左右相互的分割体21L、21R或在转子箱21全体中的末端轴轴承97的部分难以产生位移,使末端轴25的位置相对于转子箱21,精度良好地被固定在恰当的位置。因此,可以稳定地支撑末端轴25、25。这些4根固定螺栓中的2根从左侧的分割体21L侧***,余下的2根从右侧的分割体21R侧***。因为左右的左右分割体21L、21R是共用相同的零件,所以如上述那样,将固定螺栓65的***方向分为左右。另外,末端轴25以及固定螺栓65在其中途部,贯通与设置在驱动齿轮30上的分别对应的孔30b,寻求提高驱动齿轮30相对于转子箱21的位置精度,同时提高末端轴25相对于转子箱21以及驱动齿轮30的位置精度。
另外,若根据图7进行说明,则将在中间轴60的一端(左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0a与在左侧的分割体21L内部具有的雌螺丝孔部21b螺合,同时使在中间轴60的另一端(右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0b向箱外突出,使固定螺母67从箱外侧与该雄螺丝部60b螺合。因此,作为旋转齿轮35以及中间齿轮36的旋转轴心的中间轴60,其两端部通过左右的分割体21L、21R被支撑固定,同时与上述固定螺栓65相同,成为结合左右的分割体21L、21R的结合部件。另外,通过设置在中间轴60的外周的轴毂部102,一体构成旋转齿轮35以及中间齿轮36。另外,中间轴60以及轴毂部102贯通驱动齿轮30内部的空洞孔部30a,在该空洞孔部30a,从旋转齿轮35侧(在图7中的右侧)穿过中间齿轮36,使该中间齿轮36位于与驱动齿轮30的旋转齿轮35的反向侧(在图7中的左侧),安装旋转齿轮35以及中间齿轮36。另外,因为左右分割体21L、21R为共用零件,所以用于使中间轴60的雄螺丝部60b向箱外突出的孔21c也在另一侧(在图7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21R上设置,用塞子73***该孔21c,使转子箱21内的润滑油不会从该孔21c中泄漏。
因此,中间轴60在两端形成雄螺丝部60a、60b,将一侧的雄螺丝部60a螺合在左分割体21L的雌螺丝部71上,将另一侧的雄螺丝部60b***右侧的分割体21R的通孔72中,用螺母67螺合在其突出部。即,中间轴60兼作结合左右分割体21L、21R的结合部件。象这样,夹住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线24,在一侧上,设置同时与两分割体21L、21R和驱动齿轮30结合的结合部件(后述的第2结合部件)69,在反向侧,设置兼作左右两方的分割体21L、21R的结合部件的中间轴60。另外,在没有安装中间轴60的左侧分割体21L的通孔72中,安装有塞子73。
另外,相对于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在中间轴60的反向侧,设置第2结合部件69,该第2结合部件69作为结合左右分割体21L、21R的结合部件。该第2结合部件69使在其一端(在图7中的左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9a,与在一侧(在图7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21R内部具有的雌螺丝孔部21d螺合,同时使在另一端(在图7中的右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9b从在分割体21L、21R(在图7中的右侧)上具有的轴孔21e向箱外突出,用固定螺母67从箱外侧螺合在该雄螺丝部69b上。另外,该第2结合部件69贯通在驱动齿轮30内部设置的孔30c,寻求提高驱动齿轮30相对于转子箱21的位置精度。
另外,相对于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在与上述第2结合部件69对称的位置上,设置第1结合部件66,该第1结合部件66被支撑在一侧(在图7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21R的内部,用于固定驱动齿轮30。该第1结合部件66贯通设置在驱动齿轮30内部的孔30d,使在其一端(在图7中的左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6a,从在分割体21L(在图7中的左侧)上具有的轴孔21e向箱外突出,使固定螺母67从箱外侧螺合在该雄螺丝部66a上,固定在分割体21L上,同时将固定螺母68螺合在另一端(在图7中的右端)上设置的雌螺丝部66b上,将驱动齿轮30固定在一侧(在图7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上。进一步,副轴61也贯通设置在驱动齿轮30内部的孔30e,使在其一端(在图6中的左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1a,与在分割体21L(在图6中的左侧)内部具有的雌螺丝孔部21f螺合,同时将固定螺母103螺合在另一端(在图6中的右端)上设置的雄螺丝部61b,将驱动齿轮30固定在一侧(在图6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上。因此,通过第1结合部件66以及副轴61,将驱动齿轮30固定在一侧(在图6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上,可以切实地固定该驱动齿轮30的位置。另外,因为驱动齿轮30固定在一侧(在图6中的左侧)的分割体21L上,所以在将左右分割体21L、21R分离,分割转子箱21时,仅拆下4根固定螺栓65以及固定螺母67,即可以分割转子箱21。
因此,通过第1结合部件66以及第2结合部件69,将驱动齿轮30固定在与末端轴25呈90度相位的2个位置。有旋转齿轮35侧的固定位置用螺母67,将第1结合部件66的雄螺丝部66a固定在左分割体21L上,同时用螺栓68,将驱动齿轮30固定在其第1结合部件66的雌螺丝部66b上,该第1结合部件66在两端形成有雄螺丝部66a和雌螺丝部66b。反向侧的固定位置是将第2结合部件69的一侧的雄螺丝部69a螺合在左分割体21L上,将驱动齿轮30夹持固定在外嵌于该雄螺丝侧的筒体70和第2结合部件的高低部69c之间,用螺母67,将另一方的雄螺丝部69b固定在右分割体21R上,该第2结合部件69在两端形成有雄螺丝部69a、69b。另外,副轴61在左端部与左分割体21L螺合,在右端部固定有驱动齿轮30。象这样,若将驱动齿轮30以及副轴齿轮37、38安装在左右一侧的分割体上,则容易进行转子箱21的左右分割。
在转子箱21与旋转箱轴承(轴承)22之间,如图6至图8以及图18所示,成为介在于作为旋转体的转子箱21与固定支撑体20之间的介在部件的轴套23介在。该轴套23分别与左右分割体21L、21R对应设置,在作为转子箱2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的适当位置(2个位置)上,具有突起23a,该突起23a是向转子箱21的旋转中心侧弯曲而构成的。另一方面,在左右的分割体21L、21R上,如图18所示,在与作为转子箱2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的上述突起23a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槽104。因此,若在转子箱21上安装轴套23,则上述突起23a与上述槽104卡合。因此,上述突起23a以及槽104成为转子箱21和轴套23的卡合部,成为防止轴套23相对于转子箱21旋转的止动部件。另外,在旋转箱轴承(轴承)22的左右外侧,设置油封105,该油封105阻塞在转子箱21与成为旋转支撑箱的固定支撑体20之间,使转子箱21内的润滑油不会泄漏到外部。
再者,支承转子箱21的上述轴套23以及支承末端轴轴承97的推送凸轮50的轴毂部50c是铁制,具有强度,可以切实牢固地支撑转子箱21或末端轴25。这样,转子箱21或固定支撑体20等的其他的构造物是由铸铝物构成,可以寻求轻量化。另外,也可以用树脂制代替铸铝物,构成上述其他的构造物。
另外,固定齿轮40在适当的位置,固定在固定支撑体20内部。而且,该固定齿轮40如图4所示,在外周的多个位置(4个位置)上,具有由凸部40a构成的卡合部,将该凸部40a设置为与设置在固定支撑体20侧的凹部(无图示)卡合,相对于固定支撑体20不会旋转。该固定齿轮40的安装方法具有在可以切实止动的基础上,其构造还简单的优点。固定齿轮40也可以与转子箱21一体构成。
在插秧用具26的插秧用具箱26a和推送凸轮50之间,设置橡胶制的防尘罩106,该橡胶制的防尘罩106可以在左右方向,横跨两者的轴毂部26d、50c的外面伸缩。该防尘罩106为罩体。该防尘罩106其端部与在推送凸轮50的外面设置的防尘罩用槽50d卡合,便于旋转,将其安装为难以形成对插秧装置14的动作阻力,防止转子箱21或插秧用具箱26a内的润滑油泄漏到外面。而且,在插秧用具箱26a的轴毂部26d内面和推送凸轮50的外面之间,以及推送凸轮50的轴毂部50c内面和末端轴25之间,与以往相同,分别设置油封107、108,该油封107、108用于防止插秧用具箱26a或转子箱21的润滑油外泄。
另外,从图3等即可明确,在固定支撑体20的内部空间内,收纳转子箱21,将固定支撑体20和转子箱21配置为机体在侧视下没有重叠。因此,可以将转子箱21的左右一侧的一对插秧用具26从末端轴25上拆下,使转子箱21向留有插秧用具26的另一侧滑动,将其拆下。另外,因为推送凸轮50的轴毂部50c在侧视下位于与转子箱21的外周相比的该箱21的转动中心侧,所以不会对拆卸转子箱21造成妨碍。
根据上述说明,该插秧用具26通过转子箱21的旋转,沿上下方向的圈轨迹P旋转,通过秧苗分离爪47,从苗载台13的下部的秧苗取出口16抓取一株量的秧苗,将该抓取的秧苗移送到田地表面后,秧苗推送体48突出,将秧苗移送栽植到田中。
另外,该插秧装置14在旋转箱(转子箱)21的左右安装插秧用具26,该旋转箱(转子箱)作为在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旋转的旋转体。因此,通过旋转箱21的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的旋转,通过安装在旋转箱21左右的插秧用具26,可以将秧苗逐渐多道栽植到田中,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寻求轻量化,低成本。
另外,输入齿轮(传动齿轮)33以及驱动齿轮30位于在左右方向的左右插秧用具26的中间,该输入齿轮33作为将旋转动力输入到旋转箱21的输入部。因此,即使设置左右插秧用具26,增大旋转箱21的旋转负荷,也因为向旋转箱21输入旋转动力的输入部33、30位于左右方向的左右插秧用具26的中间,所以可以使旋转箱21圆滑地旋转,可以恰当地进行多道插秧。
另外,在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旋转的旋转箱21内,具有如下构成,从中间齿轮36介于副轴齿轮37、38,向末端齿轮39传递,使该末端齿轮39相对于旋转箱21,向反方向旋转,同时设置插秧用具26,使其与该末端齿轮39一体旋转,在侧视下中间齿轮36、副轴齿轮37、38以及末端齿轮39的轴心60、61、25相互不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通过旋转箱21的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的旋转,从中间齿轮36介于副轴齿轮37、38传递,使末端齿轮39相对于旋转箱21向反方向旋转,控制插秧用具26的姿势,通过该插秧用具26,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于是,因为是在侧视下中间齿轮36、副轴齿轮37、38以及末端齿轮39的轴心60、61、25相互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构成,所以,可以寻求旋转箱21的小型化,同时扩大相互传递的齿轮的轴间隙,可以寻求提高向末端齿轮39的旋转传递精度,或降低因齿轮的背隙而造成的末端齿轮39的松动,可以通过插秧用具26进行正确地插秧,同时寻求旋转箱21的小型化,降低旋转箱21的旋转负荷,寻求轻量化、低成本。
另外,将旋转齿轮35设置在旋转箱21内,该旋转齿轮35与在机体侧不旋转地固定的内齿的固定齿轮40啮合,伴随着旋转箱21的旋转,旋转齿轮35一边公转一边自转,从该旋转齿轮35向上述末端齿轮39传递而构成,将从固定齿轮40到旋转齿轮35的旋转传递比与从旋转齿轮35到末端齿轮39的旋转传递比设定为互为倒数。因此,通过旋转箱21的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的旋转,与固定齿轮40啮合的旋转齿轮35一边公转一边自转,从该旋转齿轮35传递,使末端齿轮39相对于旋转箱21向反方向旋转。此时,因为将从固定齿轮40到旋转齿轮35的旋转传递比与从旋转齿轮35到末端齿轮39的旋转传递比设定为互为倒数,所以对于旋转箱21的1次旋转,末端齿轮39就向反方向进行1次旋转,与旋转箱21的旋转位置相对应,控制插秧用具26的姿势,通过该插秧用具26,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这样,可以配置为使旋转齿轮35的轴心60从旋转箱21的旋转中心偏移,通过在与该旋转齿轮35同轴心的位置设置中间齿轮36,或是将旋转齿轮兼作中间齿轮,从而容易地构成在侧视下为中间齿轮36、副轴齿轮37、38以及末端齿轮39的轴心60、61、25相互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可以寻求旋转箱21的小型化,同时扩大相互传递的齿轮的轴间隙,可以寻求提高向末端齿轮39的旋转传递精度,或降低因齿轮的背隙而造成的末端齿轮39的松动,可以通过插秧用具26进行正确地插秧,同时寻求旋转箱21的小型化,降低旋转箱21的旋转负荷,寻求轻量化,低成本。
另外,相对于作为向旋转箱21输入旋转动力的输入部的输入齿轮33以及驱动齿轮30,将旋转齿轮35和末端齿轮39左右分开配置。因此,由于相对于向旋转箱21输入旋转动力的输入部33、30,旋转齿轮35和末端齿轮39在左右分开配置,所以可寻求旋转箱21相对于输入部33、30的左右重量的平衡,进而是包括左右插秧用具26的插秧装置全体的左右重量的平衡的均一化,可以使旋转箱21圆滑地旋转,恰当地进行插秧。
另外,设置阻止松动机构98,该阻止松动机构98吸收因齿轮的背隙而造成的末端齿轮39的松动,相对于向旋转体21输入旋转动力的输入部33、30,阻止松动机构98和末端齿轮39在左右分开配置。因此,通过阻止松动机构98,吸收因齿轮的背隙而造成的末端齿轮39的松动,高精度恰当地控制插秧用具26的姿势,通过该插秧用具26,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于是,因为相对于输入部33、30,将阻止松动机构98和末端齿轮39在左右分开配置,所以可以寻求旋转箱21相对于输入部33、30的左右的重量平衡,进而是包括左右插秧用具26的插秧装置全体的左右重量的平衡的均一化,可以使旋转箱21圆滑地旋转,恰当地进行插秧。
另外,在从作为旋转体的旋转箱21的旋转中心偏移的位置,在该旋转体21的左右,分别设置作为传递轴的末端轴25,该传递轴25的驱动被传递到插秧用具26而构成。因此,通过传递轴25,一边控制左右的插秧用具26的姿势,一边使左右的插秧用具26伴随着旋转体21的旋转而上下往复移动,逐渐将秧苗多道栽植到田中,可以寻求插秧姿势的适当化。
另外,设置旋转支撑箱(固定支撑体)20,该旋转支撑箱20支承作为旋转体的旋转箱21的外周,成为支撑该旋转体21的支撑部,相对于该支撑部20,可旋转地设置旋转体21。因此,因为是通过支撑部20支承旋转体21的外周而构成,所以可以构成为左右的插秧用具26不与旋转体的驱动轴或向该驱动轴的传动部等相干涉,进而可以寻求旋转体21的小型化。
另外,旋转支撑箱20成为设置在旋转体21的至少下侧的保护体,通过该保护体20,可以防止泥或水等溅到旋转体上,可以良好地保持旋转体21的动作,同时防止旋转体21的磨损,可以寻求提高耐久性。
另外,通过成为固定具的4根固定螺栓95,一体设置旋转体21和支撑部20,使其相对于机体可以拆装。因此,因为一体设置旋转体21和支撑部20,使其相对于机体可以拆装,所以能容易地进行修理或调整等的维护。
另外,因为将旋转体21设置在侧视下与支撑部20不重叠的位置,所以在从侧方或是拆卸旋转体21,或是对旋转体21进行维护时,支撑部20不会成为阻碍,可以容易地进行。
另外,轴套23是由比其他的构成部件强度高的材料构成的,该轴套22为介于旋转体21与支撑部20之间的介在部件。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旋转体21的旋转而造成的介在部件23的或是磨损或是变形,另一方面,其他的构成部件的材料可以使用或是轻量或是廉价的材料,可以寻求轻量化或低成本。
另外,设置作为上述介在部件的轴套23,使其与旋转体21接触,设置轴套23侧的突起23a以及旋转体21侧的槽104,该轴套23侧的突起23a以及旋转体21侧的槽104作为卡合旋转体21和介在部件23,使上述介在部件23相对于旋转体21不会移动的卡合部。因此,因为通过卡合部23a、104,可以使介在部件23相对于旋转体21不会移动,所以可以防止因旋转体21的旋转而造成该旋转体21或介在部件23的磨损,提高耐久性。另外,通过在内部具有传递机构的箱构成旋转体21,在向该箱内供给润滑油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该润滑油泄漏到箱外。
这样,该插秧装置14将旋转齿轮35轴支撑设置在旋转箱21内,该旋转齿轮35与在机体侧不旋转而固定的固定齿轮40啮合,通过利用驱动齿轮30的驱动,使旋转箱21与该齿轮30在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一体旋转,使旋转齿轮35伴随着旋转箱21的旋转,一边公转一边自转,沿由旋转箱21内的旋转齿轮35、中间齿轮36、副轴齿轮37、38、末端齿轮39的顺序传递的齿轮列构成的齿轮传动路径,分别向多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轴25传递,分别设置与该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轴25一体旋转的插秧用具26,使由共用的弹性部件构成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98的弹簧44的两端部与2个末端齿轮39或末端轴25对应,连结在所具有的各个制动臂43上,该弹簧44对制动臂43向与各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一体旋转的制动凸轮42侧转动弹压,使其与上述制动凸轮42接触,使多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与其旋转位置对应,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弹压,控制因旋转箱21内的上述齿轮列的齿轮的背隙所造成的各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的旋转松动。另外,将弹簧44配置在驱动齿轮30中的节圆的内部的空洞孔部30a上。
因此,通过因驱动齿轮30的驱动而产生的旋转箱21的左右方向的轴心周围的旋转,与固定齿轮40啮合的旋转箱21内的旋转齿轮35一边公转,一边自转,沿由旋转箱21内的旋转齿轮35、中间齿轮36、副轴齿轮37、38、末端齿轮39的顺序传递的齿轮列构成的齿轮传动路径,分别向多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传递,使该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相对于旋转箱21向反方向旋转,控制各个插秧用具26的姿势,通过该多个插秧用具26,逐渐将秧苗栽植到田中。于是,通过弹簧44,对多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弹压,控制因上述齿轮列的齿轮背隙所造成的各个末端齿轮39以及末端转动轴25的旋转松动。因此,由于通过共用的弹簧44,对多个控制臂43弹压,控制多个末端齿轮39或末端转动轴25的旋转松动,所以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寻求轻量化以及低成本。进而,可以减小旋转箱21的旋转负荷,使该旋转箱21圆滑地旋转,可以恰当地进行插秧。另外,因为是将弹簧44配置在驱动齿轮30中的节圆的内部的空洞孔部30a上,所以可以寻求旋转箱21的小型化,减小该旋转箱21的旋转负荷,可以使旋转箱21圆滑地旋转,恰当地进行插秧。
另外,该插秧装置14设置有橡胶制的防尘罩106,该橡胶制的防尘罩106从外方封闭旋转箱21与插秧用具箱26a之间的间隙,在左右方向从旋转箱21开始可以伸缩地横跨插秧用具箱26a,将该防尘罩106卡合在旋转箱21侧固定的推送凸轮50的外面的防尘罩用槽50d上,使其不会左右位移,便于旋转,设置为相对于旋转箱21,在插秧用具26的旋转方向可自由旋转。
因此,通过上述防尘罩106,防止田中的稻壳等溅入例如插秧用具箱26a的轴毂部26d内面和推送凸轮50的外面之间以及其间的油封107内,防止田中的稻壳等被卷入旋转箱21、插秧用具箱26a或两者之间。因此,可以抑制因田中的稻壳等溅入而造成的插秧用具箱26a、推送凸轮50或末端轴25等的构成插秧装置14的零件的磨损,可以寻求提高插秧装置14的耐久性。另外,因为将上述防尘罩106设置为相对于旋转箱21或插秧用具箱26a,在插秧用具26的旋转方向可自由旋转,所以该罩106难以成为在插秧用具箱26a相对于旋转箱21的旋转中的阻力,可以使旋转箱21以及插秧用具箱26a圆滑地旋转,可以使插秧装置14的动作圆滑,进行恰当地插秧。
如图19所示,使与分割体21L、21R的外周部嵌合的轴套80为内端侧封闭的桶状,若为中间轴60以及固定螺栓65,…分别插通在其内端壁部80a上形成的中间轴孔81以及固定螺栓孔82,…的构造,则用轴套80也可以支撑中间轴60以及固定螺栓65,…,提高了支撑强度。进一步,通过提高上述支撑强度,使用铸铝物、树脂等的轻量材料成为可能,可以寻求装置的轻量化以及动作的稳定化。
接着,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秧装置14。
插秧装置14如图20至图29所示的构成。侧视为环状的固定支撑体20一体设置在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旋转体(转子箱)21介于轴承22以及轴套23,可自由转动地嵌合在其内侧。3根末端轴25、25、25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旋转体21上,该3根末端轴在以其旋转中心线24为中心的圆周上相互呈120度相位,插秧用具26、26一体安装在从各自的末端轴的旋转体21突出的左右两端部上。
与该箱一体旋转的驱动齿轮30设置在旋转体21的内部。通过利用设置在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部的传动齿轮33,使该驱动齿轮30减速旋转,从而使旋转体21旋转。另外,在向传动齿轮33传动的从链条31的从动链轮91向传动齿轮33的传动部上,设置有在切断传动时,兼作该齿轮33在规定的相位停止的停止离合器的停止离合器92。
图23是表示驱动齿轮30和传动齿轮33的啮合状态。乍一看虽然难以理解,驱动齿轮30的齿数是传动齿轮33的齿数的3倍,驱动齿轮30其标记圆圈的3个位置(以与在图23中的传动齿轮33啮合的位置为基准的0度、120度、240度的位置)为作为最大径的不等径齿轮,传动齿轮33其标记圆圈的1个位置(以与在图23中的驱动齿轮30啮合的位置为基准的0度位置)为作为最小径的不等径齿轮。因此,驱动齿轮30在0度、120度、240度的位置,与传动齿轮33啮合时,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增加,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以1/3的周期发生变化。
另外,在旋转体2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向末端轴25、25、25传动的齿轮列。该齿轮列是由一边移动以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为中心的圆轨道,一边旋转的旋转齿轮35;与该旋转齿轮35一体旋转的中间齿轮36;与该中间齿轮36啮合的第1副轴齿轮37;与该第1副轴齿轮37一体旋转的3个第2副轴齿轮38、38、38;与安装在末端轴25、25、25上的各第2副轴齿轮38、38、38分别独自啮合的末端齿轮39、39、39构成。旋转齿轮35与固定在固定支撑体20上的内齿的固定齿轮40啮合,与旋转体21的旋转同步动作。第2副轴齿轮38以及末端齿轮39为非圆形齿轮(不等径齿轮)。
若旋转体21旋转,则3个插秧用具26、26、26沿圆轨道移动。此时,与旋转体21的旋转同步的旋转齿轮35的动作介于齿轮列,被传递到末端轴25、25、25,如图25至图28所示,插秧用具26、26、26的姿势发生变化。据此,插秧用具26其后述的取苗爪47的前端为描绘轨迹P而动作。加入机体的移动的取苗爪47的前端移动轨迹如图29所示。各前端移动轨迹P’(1-3)因机体的移动速度不同而不同,按P’(1)、P’(2)、P’(3)的顺序,移动速度加快。由于在轨迹P中,包括了从作为下止点的插秧位置B开始进一步向后方移动的行程C,所以在动轨迹P’(1-3)中,取苗爪47在通过插秧位置B后,向大致的正上方移动。
进一步,在旋转体21的内部,设置3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是由安装在末端轴25上,与其一体旋转的制动凸轮42;与该制动凸轮的外周面接触的制动臂43;将该制动臂向制动凸轮42按压的弹簧44构成。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在插秧用具26位于秧苗取出位置A以及插秧位置B时,对末端齿轮39的旋转进行制动,吸收各齿轮间的背隙,为使后述的取苗以及插秧的动作可以正确地进行而发挥作用。
通过开口销46,将各插秧用具26安装在末端轴25上,与其一体动作。在插秧用具26上,设置有前端部锐利地形成的两股叉状的取苗爪47,以及在该取苗爪的下侧,进行突出·后退动作的秧苗推送体48。
秧苗推送体48的动作机构如下所述。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臂轴51上的凸轮臂52,与可自由旋转地嵌合在末端轴25上的推送凸轮50的外周面滑动接触。各末端轴25,…的推送凸轮50,…通过不能单独旋转的连结支架50a相互连结。另外,与凸轮臂52一体转动的推送限制臂53轴支撑在臂轴51上,该推送限制臂的前端部与支撑秧苗推送体48的推送杆54的端部,介于作为接头部件的连结杆55连结。连结杆55由于作为弹压体的推送弹簧56,而使推送杆54向突出侧弹压。因为将推送弹簧56配置为相对于取苗爪47向左右偏移,所以插秧用具26向秧苗推送体48的推送方向压紧,防止在旋转体21的旋转方向设置的3个插秧用具26相互干涉。
若末端轴25旋转,则推送凸轮50相对于该轴相对旋转,通过由推送凸轮50和凸轮臂52构成的凸轮机构的动作,使推送限制臂53摇动。在推送限制臂53位于压缩推送弹簧56的位置时,秧苗推送体48为后退状态。若推送限制臂53从该位置开始转动,缓和推送弹簧56的压缩,则因推送弹簧56的弹力,推送杆54被推出,秧苗推送体48突出。
在使用乘用插秧机1作业时,如上所述,3个插秧用具26、26、26一边描绘前端轨迹P,一边保持相互1/3周期的间隔在同一轨道上移动。在秧苗取出位置A,取苗爪47将秧苗取出口16的秧苗分离取出一株量。此时,秧苗推送体48为后退状态。若插秧用具26向下移动,移动到插秧位置B,则秧苗推送体48突出,通过将取苗爪47保持的苗的土部向下推送,将秧苗从取苗爪47上推出,栽植到田中。其后,插秧用具26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后,通过与下降运动时相比的后方的轨道,向上移动。如图29的动轨迹P’(1-3)所示,因为取苗爪47在通过插秧位置B后,向大致的正上方移动,所以前面的插秧用具26不会与栽植的秧苗干涉。在从插秧位置B向秧苗取出位置A的移动期间,秧苗推送体48后退。
这样,该插秧装置14在旋转体21的左右两侧设置插秧用具26,该旋转体21通过固定支撑体20,从外侧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以1个旋转体同时可以插两道秧,同时每道设置3个插秧用具,成为可高速插秧的构成。为实现上述构成,且为提高机械性能,降低成本,在该插秧装置中,采用了具有下述特征的构造。
首先,用分割面110,将固定支撑体20前后一分为二,成为相对于与插秧传动部12a一体的前部件20a,用结合螺栓111,…结合后部件20b的构成。象这样,通过分割固定支撑体20,由于可以将固定支撑体20的后半部分拆下,所以容易对旋转体21进行维护。
接着,向3根末端轴传动的齿轮列,具有如下构成,在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上配置的共用的副轴61上,安装1个第1副轴齿轮37和3个第2副轴齿轮38、38、38,分别与与各第2副轴齿轮38、38、38对应的末端齿轮39、39、39啮合,将从1根副轴61向3根末端轴25、25、25的动力分支传动。据此,可以用少量的齿轮数构成有效的齿轮列,可以寻求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在该情况下,象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在侧视下为通过3根中的1根末端轴25和副轴61的直线上,只要配置安装有旋转齿轮35以及中间齿轮36的中间轴60即可。
另外,驱动齿轮30设置在旋转体21的左右中央,在其左右一侧(在图示例中的右侧)配置旋转齿轮35以及固定齿轮40,在反向侧配置中间齿轮36、第1副轴齿轮37、第2副轴齿轮38、38、38以及末端齿轮39、39、39而构成。另外,驱动齿轮30的中心部开口,副轴61以及中间轴60插通于该开口部30a。这样,通过将齿轮列的各齿轮在左右分开配置,使左右的平衡良好。
如上所述,因为末端齿轮39是非圆形齿轮(不等径齿轮),所以由于旋转体21的旋转位置不同,末端齿轮39相对于末端轴25,向外侧伸出的幅度不同。因此,对于末端齿轮39的最大外径部向外侧伸出的位置,使末端齿轮39的一部分与旋转体21相比,在侧视下为向外侧突出,使固定支撑体20的外形为仅与此对应的部分20b的扩大后的形状(参照图23、图24)。据此,可以使固定支撑体20不必过大,使旋转体21小型化。
在采用这样的不等径的末端齿轮39的情况下,当末端齿轮39位于移动路径的下位时,若该末端齿轮的最大外径部位于上侧,则末端轴25可与地面接近,可以扩大插秧深度的调节范围。
进一步,如上所述,因为传动齿轮33和驱动齿轮30的齿数比与插秧用具26的数量相同,均为[3],同时两齿轮30、33为不等径齿轮,所以使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为不等速驱动旋转,以1/3的周期变化,将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增速,设定在2个插秧用具26、26位于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相比的后侧时。换言之,向上移动的插秧用具(位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的后侧)的数量比向下移动的插秧用具(位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的前侧)的数量多时,旋转体21的旋转速度减慢,具有使旋转体21的旋转稳定的效果。
通过将由传动齿轮33和驱动齿轮30的组合而成的减速机构配置在向旋转体21的传动之前,可以提高配置停止离合器92的自由度,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可以将停止离合器92设置在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部。另外,也可以在设置于旋转体21的左右两侧的2道插秧装置的双方共用停止离合器92。
在通过停止离合器92使旋转体21停止时,任意1个插秧用具26都位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24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的位置(例如图20所示的位置)。若是这样,则因为3个插秧用具的重量平衡前后均等,所以可以切实地进行停止动作,同时停止位置稳定。
另外,在1个插秧用具26位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的正上方的状态,旋转体21停止的情况下(图20的状态),因为下侧的前后一对插秧用具26、26其下端的高度大致相同,所以在动作停止时,可以正确地保持从地面到下侧的插秧用具的距离,防止插秧用具与地面干涉。
因为在旋转体21停止时,插秧用具26位于与固定支撑体20的后端相比的前侧,所以防止插秧用具与后方的障碍物碰撞,对保护插秧用具有效。
接着,就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14进行说明。该第3方式的插秧装置14除后述的构成以外,与上述的第2方式相同。
侧视下为环状的固定支撑体20一体设置在插秧传动部12a的后端,旋转体(转子箱)21介于油封105,可自由转动地与其内侧嵌合。油封105通过旋转体21自身的突唇部21a,从外侧覆盖进行保护而构成,据此,可以长期保持油封的耐久性。
在从链传动装置31的从动链轮91开始,介于传动齿轮28、29,向传动齿轮33传递的传动部上,设置停止离合器92,该停止离合器92在切断传动时,使该齿轮31停止在规定的相位。另外,还有如图34所示,在与上述从动链轮91的链轮轴27的同一轴心上,架设传动齿轮33,这样,在该从动链轮91和传动齿轮33之间,设置有停止离合器92的装置中,若是如下的构成,即在停止离合器92向切断方向动作时,从动链轮91侧滑动,平衡张紧弹簧34,则可以使驱动上述传动齿轮33或旋转体21侧的驱动齿轮30的齿宽降至最小,可以使之轻量化。
图36是表示驱动齿轮30和传动齿轮33的啮合状态。驱动齿轮30的齿数是传动齿轮33的齿数的3倍,驱动齿轮30其标记圆圈Q1、Q2、Q3的3个位置(以与传动齿轮33啮合的位置为基准的0度、120度、240度的位置)为作为最大径的不等径齿轮,传动齿轮33其标记圆圈Q的1个位置(以与驱动齿轮30啮合的位置为基准的0度位置)为作为最小径的不等径齿轮。因此,驱动齿轮30在0度、120度、240度的位置,与传动齿轮33啮合时,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增加,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以1/3周期发生变化。
进一步,在旋转体21的内部,设置有3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是由安装在末端轴25上,与其一体旋转的制动凸轮42;与该制动凸轮的外周面接触的制动臂43;将该制动臂向制动凸轮42按压的弹簧44;与副轴61一体旋转的弹簧卡止体45构成。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在插秧用具26位于秧苗取出位置A以及插秧位置B时,对末端齿轮39的旋转进行制动,吸收各齿轮间的背隙,为使后述的取苗以及插秧的动作正确地进行而发挥作用。
各末端轴25,…的推送凸轮50,通过个体无法旋转的,外周构成为圆形的圆形支架49,被相互连结保持。因为该圆形支架49其外周为圆形,所以可以防止旋转时的水飞溅,不会因为水飞溅而扰乱插秧姿势。另外,代替上述圆形支架49,也可以使用椭圆形等外周形状圆滑的连结体。
固定支撑体20用接近略水平的前后方向面内的分割面110,将上下一分为二,成为相对于与插秧传动部12a一体的下半部件20d,用固定螺栓111…,将上部件20c接合连结的构成。象这样,通过分割固定支撑体20,由于可以将固定支撑体的上半部分拆下,所以容易对旋转体21进行维护,同时也容易对固定支撑体进行维护。而且,因为固定支撑体的下半部分的分割面朝上,所以机油不会泄漏,更容易维护。
另外,左右的旋转体21、21从外侧嵌入副轴61和中间轴60,将固定螺栓64、64从左右两侧拧入,进行接合固定而构成。据此,容易对合左右旋转体21、21的位置,可以使重心位于旋转体21、21的旋转中心,使旋转体21、21圆滑地旋转。
进一步,因为传动齿轮33和驱动齿轮30的齿数比与插秧用具26的数相同,均为[3],同时两齿轮30、33为不等径齿轮,所以使驱动齿轮的旋转速度为不等速驱动旋转,以1/3周期变化,将驱动齿轮30的旋转速度增速,设定在2个插秧用具26、26位于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相比的后侧时。即,向上移动的插秧用具(位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的后侧)的数量比向下移动的插秧用具(位于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的前侧)的数量多时,即所谓的插秧装置的重量平衡成为滞后平衡时,旋转体21的旋转速度减慢,也就是说,使由于重量不平衡造成的旋转体的旋转滞后的部分加快,使旋转体很稳定地平顺旋转。
另外,插秧用具26由于上述不等径齿轮,通过设定为在***土中种植时,旋转减慢,在从土中向上方退出上升时旋转加速,可以姿势良好地插秧,插秧姿势稳定。
进一步,若上述插秧用具26在***土中时,秧苗推送体48以保持垂直方向的姿势的状态***,则因为与以斜方向的姿势***的情况相比,掘孔状态小,所以不会扰乱插秧姿势,可以保持稳定的插秧姿势。另外,若将该秧苗推送体48的推送端面(向地侧的端面)设定为以保持与向地面平行的水平状态的状态,向垂直方向上升,则在插秧用具上升时,减少了向前方推倒的插秧的数量,提高了插秧姿势。
如上所述,在旋转体21的内部,设置有3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该相位位移防止机构是由安装在末端轴25上,与其一体旋转的制动凸轮42;与该制动凸轮的外周面接触的制动臂43;将该制动臂向制动凸轮42按压的弹簧44;与副轴61一体旋转的弹簧卡止体45构成,在利用该压缩用弹簧44的相位位移防止机构中,向旋转体21内的安装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只有弹簧卡止体45为单体零件的情况下,存在因弹簧而造成支点的中心与旋转体的中心位移,难以对合的问题。因此,为了容易地进行组装,如图37所示,将旋转体21和轴承轴毂部130作为单体零件而构成。这样,若首先将轴承轴毂部130外嵌于副轴62,接着以轴承轴毂部130为支点,组装相位位移防止机构,最后从外面覆盖固定旋转体21,则与旋转体21和轴承轴毂部130为一体的情况相比,容易组装。
上述所列举的特征构造是有关将转子箱21与支撑它的固定支撑体20收纳在其内侧的齿轮列的例子,与其相比,因为没有包含传动下流侧的插秧用具26,所以本发明不仅限于插秧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只进行将秧苗从苗载台上取出动作的取苗装置。
另外,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是就乘用型的插秧机1进行了叙述,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乘用型的插秧机。

Claims (6)

1.一种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体(21)在左右方向的旋转中心线(24)周围旋转,在该旋转体(21)上相对于上述旋转中心线(24)偏移的位置,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左右方向的末端轴(25),在该末端轴(25)上从旋转体(21)向左右突出的突出部上一体地安装有插秧用具(26)的同时,从设置在旋转体(21)上的中间齿轮(36)介于副轴齿轮(37、38)向与末端轴(25)一体旋转的末端齿轮(39)传动,使该末端齿轮(39)相对于旋转体(21)向反方向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齿轮(36)为与旋转齿轮(35)一体旋转的结构,该旋转齿轮(35)一边沿以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线(24)为中心的圆轨道移动一边旋转,上述副轴齿轮(37、38)由第1副轴齿轮(37)和多个第2副轴齿轮(38)构成,该第1副轴齿轮(37)与上述中间齿轮(36)啮合,该多个第2副轴齿轮(38)与该第1副轴齿轮(37)一体旋转、与多个末端齿轮(39)分别啮合,并安装在共用的副轴(6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转体(21)上设置旋转齿轮(35),该旋转齿轮(35)与固定在机体侧而不旋转的内齿的固定齿轮(40)啮合,伴随着旋转体(21)的旋转,旋转齿轮(35)一边公转一边自转,从该旋转齿轮(35)介于齿轮列向上述末端齿轮(39)传动,将从固定齿轮(40)到旋转齿轮(35)的旋转传递比设定为从旋转齿轮(35)到末端齿轮(39)的旋转传递比的倒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旋转体(21)和固定齿轮(40)配置成从侧面看不重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阻止松动机构(98),该阻止松动机构(98)吸收因齿轮的背隙而产生的末端齿轮(39)的松动,相对于将旋转动力输入到旋转体(21)的输入部(30、33),阻止松动机构(98)和末端齿轮(39)在左右分开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插秧装置,其特征在于,介于构成上述旋转体的旋转箱(21)内的齿轮列,分别向多个末端齿轮(39)传递,共用的弹性部件(44)对多个末端齿轮(39)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弹压,限制因上述齿轮列的齿轮的背隙而产生的各个末端齿轮(39)的旋转松动。
CNB200410003752XA 2003-01-31 2004-01-30 插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595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24403A JP4396104B2 (ja) 2003-01-31 2003-01-31 苗植付装置
JP024403/2003 2003-01-31
JP2003024402A JP4396103B2 (ja) 2003-01-31 2003-01-31 苗植付装置
JP024402/2003 2003-01-31
JP2003054259A JP4442099B2 (ja) 2003-02-28 2003-02-28 苗植付装置
JP2003054668A JP4496706B2 (ja) 2003-02-28 2003-02-28 苗植付装置
JP054259/2003 2003-02-28
JP054668/2003 2003-02-28
JP058152/2003 2003-03-05
JP2003058152A JP4277538B2 (ja) 2003-03-05 2003-03-05 苗植付装置
JP093602/2003 2003-03-31
JP2003093602A JP4396121B2 (ja) 2003-03-31 2003-03-31 苗植付装置
JP2003093773A JP4389461B2 (ja) 2003-03-31 2003-03-31 苗植付装置
JP093773/2003 2003-03-31
JP2003321755A JP4461749B2 (ja) 2003-09-12 2003-09-12 苗植付装置
JP321755/2003 2003-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8858A CN1518858A (zh) 2004-08-11
CN1295952C true CN1295952C (zh) 2007-01-24

Family

ID=34317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375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5952C (zh) 2003-01-31 2004-01-30 插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694651B1 (zh)
CN (1) CN129595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6817B2 (ja) 2007-11-15 2012-06-0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用の苗植付具
JP6395454B2 (ja) * 2014-06-09 2018-09-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植付装置
JP6248922B2 (ja) * 2014-12-24 2017-12-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CN108076753B (zh) * 2018-01-03 2019-10-01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过载保护的双驱动钵苗植苗机构
CN109892081B (zh) * 2019-03-27 2024-01-02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插秧机的插植机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0823A (ja) * 1991-08-01 1993-02-09 Seibutsukei Tokutei Sangyo Gijutsu Kenkyu Suishin Kiko 苗植付け装置
JPH0620369B2 (ja) * 1984-06-19 1994-03-23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の苗植装置
JPH078043A (ja) * 1993-06-28 1995-01-13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植付機構
JPH08182415A (ja) * 1995-01-09 1996-07-16 Kubota Corp 苗植付装置
JP2547582Y2 (ja) * 1993-04-28 1997-09-10 富士ロビン株式会社 動力散布機の調量操作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369B2 (ja) * 1984-06-19 1994-03-23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の苗植装置
JPH0530823A (ja) * 1991-08-01 1993-02-09 Seibutsukei Tokutei Sangyo Gijutsu Kenkyu Suishin Kiko 苗植付け装置
JP2547582Y2 (ja) * 1993-04-28 1997-09-10 富士ロビン株式会社 動力散布機の調量操作装置
JPH078043A (ja) * 1993-06-28 1995-01-13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植付機構
JPH08182415A (ja) * 1995-01-09 1996-07-16 Kubota Corp 苗植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40070078A (ko) 2004-08-06
CN1518858A (zh) 2004-08-11
KR100694651B1 (ko) 2007-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5711A (zh) 混合高阶变性椭圆齿轮行星系钵苗移栽机分秧机构
CN1295952C (zh) 插秧装置
CN102428785A (zh) 偏心圆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穴盘苗取苗机构
CN1177995C (zh)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CN1930938A (zh)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N2620464Y (zh) 后部跟走式耕耘机
CN1628497A (zh) 水田作业机
CN102037814B (zh) 单轴锥齿轮传动斜置式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
CN102405713A (zh) 变性卵形齿轮行星系钵苗移栽机分秧机构
JP2007089481A (ja) 苗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CN1668183A (zh) 联合收割机
CN1523252A (zh) 动力传动装置
CN1054942A (zh) 自行车的驱动机构和配有这种机构的自行车
CN1177520C (zh) 插秧机的回行栽植用划行器的安装部结构
CN1209004C (zh) 乘用插秧机
CN1274197C (zh) 作业机
CN1153892C (zh) 内燃机的阀簧座构造
CN1532389A (zh) 发动机
JP4461749B2 (ja) 苗植付装置
CN1429157A (zh) 乘用插秧机
CN1447644A (zh) 农用作业机
CN1955518A (zh) 水田作业机
JP4510592B2 (ja) 田植機における苗植付け機構
JP6229353B2 (ja) 苗移植機
WO2015033945A1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24

Termination date: 201601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