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0938A -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0938A
CN1930938A CNA200610071532XA CN200610071532A CN1930938A CN 1930938 A CN1930938 A CN 1930938A CN A200610071532X A CNA200610071532X A CN A200610071532XA CN 200610071532 A CN200610071532 A CN 200610071532A CN 1930938 A CN1930938 A CN 1930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box
pair
shaft
r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15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0938B (zh
Inventor
八木泽俊夫
藤井健次
小谷伸介
洼津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801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884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0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0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有凹凸的行进面上稳定行进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该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具备: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的机体、设置在该机体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1)、和配置在上述机体的后部并具有左右一对后轮(2)的后车轴箱(28),在该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中,上述后车轴箱(28)经由悬架机构弹性支承于上述机体,并且,上述后车轴箱(28)通过连结于上述机体的左右一对上连杆(29)和左右一对下连杆(3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机体。

Description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其具备: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的机体、设置在该机体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和配置在上述机体的后部且具有左右一对后轮的后车轴箱。
背景技术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需要在凹凸剧烈的田地中抑制机体的晃动及振动而稳定地行进。为了满足这种要求,研究了各种车轮支承构造。
作为乘坐型水田作业机的代表性的车轮支承构造,例如有下述构造:由固定在机体的前部的变速箱支承左右前轮,并且由可摇摆地支承在机体后部的后车轴箱支承左右后轮。
根据该结构,对于后轮行进的田地的左右高度差,可利用传动箱的摇摆吸收。因此,能够防止机体左右较大地倾斜。
但是,在左右后轮同时在田地的凹部或凸部上行进时,根据上述车轮支承构造则不能吸收该凹凸。因此,有机体后部有时会较大地下沉或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在有凹凸的行进面上行进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本发明的第1特征构成,是一种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具备: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的机体、设置在该机体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和配置在上述机体的后部并具有左右一对后轮的后车轴箱,在该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中,
上述后车轴箱经由悬架机构弹性支承于上述机体,并且,上述后车轴箱通过连结于上述机体的左右一对上连杆和左右一对下连杆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机体。
根据该构成,经由悬架机构将后车轴箱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上。因此,即使是例如在行进面上有凹凸的情况下,后车轴箱也会对应于其凹凸而摆动,结果后轮配合着凹凸而摆动。从而能够防止机体的振动及倾斜,所以即使是凹凸剧烈的田地,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也能够稳定地行进。
本发明的第2特征构成是,上述机体具有设置在上述主框架的前部的加强部件,各个上述上连杆的上述机体侧的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主框架,并且,各个上述下连杆的上述机体侧的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加强部件。
在上述第1特征构成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中,作为通过上连杆和下连杆将后车轴箱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上的构成,例如可以考虑以下所示的构成。即,例如将上连杆的机体侧的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在主框架上、将下连杆的机体侧的端部支承在设于车辆前部的变速箱上的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将下连杆支承在变速箱上,所以有时会对变速箱施加过大的负荷。
但是,通过如本构成那样将下连杆支承在加强部件上,与上述那样支承在变速箱上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施加在变速箱上的负荷。结果,能够提供即使是有凹凸的行进面也能够稳定地行进、并且耐久性良好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本发明的第3特征构成是,上述悬架机构能够调整上述弹性支承时的弹力。
通过如本构成那样构成为能够调整悬架机构的弹力,能够根据行进面的凹凸状况来调整弹力,所以能够更稳定地行进。
本发明的第4特征构成是,上述机体具有变速箱,该变速箱连结于上述主框架和上述加强部件。
根据本构成,构成机体的主框架和变速箱经由加强部件牢固地固定,所以能够提供耐久性更好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在上述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中,具备例如驱动秧苗栽种装置升降的液压缸和液压式的动力转向机构,并具备将工作油供给到液压缸及动力转向机构中的液压泵。
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结构:在机体的前部具备变速箱,在变速箱的前侧的外部具备液压泵,连结在液压泵上的驱动轴的动力经由传动带传递。
在将驱动轴连接在液压泵上的情况下,一般通过花键构造连接的情况较多,需要对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充分地实施润滑。在变速箱的外部具备驱动轴的情况下,在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上也涂敷润滑脂。
但是,在驱动轴或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为漏出到外部的状态的情况下,润滑脂容易消失,如果在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处润滑脂不足,则有可能在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迅速发生磨损。由此,需要频繁地补充润滑脂。本发明的第5特征构成是除了上述课题之外还解决该课题的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5特征构成是,在上述机体的前部具备变速箱,在上述变速箱的一个横侧部具备液压泵,连接于上述液压泵的驱动轴在上述变速箱的内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到变速箱的另一个横侧部,发动机的动力从上述变速箱的另一个横侧部传递到驱动轴,并且,
在上述变速箱的上侧具备操纵手柄,联动连结于上述操纵手柄的转向轴在上述变速箱的内部接近上述驱动轴地沿上下方向贯通配置,借助上述操纵手柄经由转向轴自如地对左右前轮行转向操作。
根据该特征构成,驱动轴和连接液压泵与驱动轴的花键部配置在变速箱的内部。具有较大容积的变速箱一般在内部充满润滑油而油浴化。因此,通过如本构成那样将驱动轴及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配置在变速箱的内部,驱动轴及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由润滑油充分地润滑。不会发生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露出于外部从而润滑脂(润滑油)容易消失那样的状况。
此外,在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中,有如下结构:在变速箱的上侧具备操纵手柄,经由与操纵手柄联动连结的转向轴自如地对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根据该构成,将转向轴在变速箱的内部以接近于驱动轴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贯通配置。这样,通过将左右方向的驱动轴和上下方向的转向轴交差地配置,能够在避免支承驱动轴的轴承和支承转向轴的轴承的相互干涉的同时,将驱动轴和转向轴接近地配置。
上述方案的结果,驱动轴及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能够受润滑油充分地润滑。因此,能够抑制连接液压泵和驱动轴的花键部的磨损,能够提高水田作业机的耐久性。
此外,能够将上述驱动轴和转向轴接近地配置,能够减小驱动轴和转向轴之间无用的空间。因此,在变速箱的紧凑化方面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的一例(乘坐型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向后轮传动的传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5是后车轴箱附近的正视图。
图6是前轮支承部附近的纵剖正视图。
图7是表示后车轴箱的支承构造的详细图。
图8是表示悬架机构的临时组装的图。
图9是表示加强部件附近的正视图。
图10是变速箱的横剖俯视图。
图11是变速箱的前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12是变速箱的前部的纵剖正视图。
图13是变速箱的输出轴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4是发明的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变速箱的前部的纵剖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乘坐型插秧机的概要)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在具备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的机体的后部,具备连杆机构3及驱动连杆机构3升降的液压缸4,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着秧苗栽种装置5。
如图1所示,秧苗栽种装置5具备:传动箱6、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6的后部的栽种箱7、配备在栽种箱7的两端的一对栽种臂8、接地浮子9、及秧苗载置台10等。由此,随着左右往复横向进给驱动秧苗载置台10,栽种箱7被旋转驱动,栽种臂8从秧苗载置台10的下部交替地取出秧苗而栽种到田面上。
如图1所示,储存肥料的料斗12及送出部13固定在驾驶坐席11的后侧,在驾驶坐席11的下侧具备鼓风机14。在接地浮子9上具备开沟器15,在送出部13和开沟器15之间连接有软管16。由此,随着上述秧苗的栽种,通过送出部13从料斗12每次送出规定量的肥料,通过鼓风机14的送风使肥料通过软管16供给到开沟器15,经由开沟器15将肥料供给到田面上。
在机体的前部固定有变速箱17,在连结于变速箱17的前部的支承臂18上支承着发动机19。由与该发动机19带式联动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3(HST)构成的主变速装置连结在变速箱的横侧部,其变速输出被输入给变速箱17。此外,在变速箱17的与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3侧相反的一侧的横侧部,设有液压泵97。
输入给变速箱17的变速动力被分支到行进***和作业***。如后述那样,行进***的分支动力在由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46、47、49高低两级地变速后,经由差速机构51传递给左右前轮1。此外,经副变速装置46、47、49后的变速动力被传递给机体后部的后车轴箱28,来驱动轴支承于该后车轴箱28的左右端部的后轮2。
(前轮及后轮的支承构造)
接着说明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的支承构造。
如图3及图9所示,角管状的左右主框架21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左右主框架21的前部的下部,通过熔接而连结着加强部件20,在加强部件20的下部间通过熔接连结着加强部件21a。变速箱17的后部进入到左右主框架21的前部之间,并进入到加强部件20之间,变速箱17的后部的左右横侧部,通过螺栓78连结在左右主框架21的前部,并连结在加强部件20上。变速箱17的后部的背面部通过螺栓79连结在加强部件20a上。
如图1、图4、图6所示,左右前车轴箱23从变速箱17的左右横侧面延伸出,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端部上,朝斜前下方(参照纵轴心P1)而具有圆筒状的支承部23a。支承左右前轮1的前轮支承部24以绕纵轴心P1旋转自如且沿纵轴心P1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如图2、图3所示,转向臂25(转向部件的一例)以绕纵轴心P8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变速箱17的下部并向后延伸,在上述前轮支承部24和转向臂25之间连接着拉杆26。如图1所示,具备摆动操作转向臂25的操纵手柄27,通过借助操纵手柄27摆动操作转向臂25,来对左右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后车轴箱28上支承着左右后轮2。截面为コ字状且纵长的左右托架22固定在后车轴箱28的前部,左右上连杆29以绕左右托架22的上部的横轴心P2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并向前方延伸,且左右上连杆29以绕固定于左右主框架21的中间部的托架21a的横轴心P3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
如图3、图4、图5、图9所示,在左右托架22的下部朝横向外侧固定有支承销31,左右下连杆30以绕支承销31的横轴心P4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并向前方延伸,在加强部件20的下部间架设有支承轴80,左右下连杆30以绕支承轴80的两端的横轴心P5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在左右主框架21上固定有上承接部21b,在支承销31上支承着下承接部32b,在左右主框架21的上承接部21b和支承销31的承接部32b之间设有左右悬架弹簧32a。如图4、图5所示,横杆34以绕左主框架21的后端的前后轴心P6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且横杆34以绕后车轴箱28的右后部的前后轴心P7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
这里,说明后轮2的悬架机构S的一例。如图7、图8所示,悬架机构S具备:固定于主框架21上的上承接部21b、支承在托架22上的下承接部32b、夹装在上承接部21b和下承接部32b之间的悬架弹簧32a、调整悬架弹簧32a的弹力的弹力调整部32c。下承接部32b为截面大致コ字形,在コ字的背面的大致中央部分立设有截面圆形的棒部件32d,在棒部件32d的外周上形成有螺纹。弹力调整部32c在大致平面上的板部件的背面具备将板部件弯曲成截面大致U字状而形成的部件,在U字状的板部件的大致中央部分上设有插通棒部件32d的孔部。
在该悬架机构S中,弹力调整部32c、下承接部32b及悬架弹簧32a可以在组装到机体上之前预先临时组装好,临时组装可以按以下的顺序进行。即,将悬架弹簧32a外装在立设于下承接部32b上的棒部件32d上,将悬架弹簧32a载置在下承接部32b上。将棒部件插通到弹力调整部32c的孔部中,用下承接部32b和弹力调整部32c夹持悬架弹簧32a。将螺母32e紧固在棒部件32d上,通过使下承接部32b与弹力调整部32c接近,来调整悬架弹簧32a的弹力。这样,就能够进行弹力调整部32c、下承接部32b及悬架弹簧32a的临时组装。此外,由于设有弹力调整部32c,所以能够将悬架弹簧32a调整为期望的弹力。接着,通过例如螺栓等将该临时组装件的弹力调整部32c安装在主框架20的上承接部21b上,就能够将悬架机构设置在机体与后车轴箱28之间。
由此,如图3、图4、图5所示,后车轴箱28以上下移动及摇摆自如的方式由左右悬架弹簧32a支承,通过左右上连杆29、及左右下连杆30决定后车轴箱28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通过横杆34决定后车轴箱28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向前轮及后轮传动的传动构造)
接着说明向左右前轮1及后轮2传动的传动构造。
如图1及图4所示,在变速箱17的左横侧部的上部的前部连结着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发动机19的动力经由传动带35传递给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
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具有中立停止位置,自如地向前进侧及后退侧无级变速。如图10及图11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进入到变速箱17的内部,大致相同高度地前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为前侧、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b为后侧)配置,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位于变速箱17的前部的上部,与变速箱17的前面的壁部17a接近。
如图10及图11所示,传动轴44经由轴承4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7中,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b和传动轴44通过花键构造连接。在传动轴44上固定有低速齿轮46及高速齿轮47,在与传动轴44平行配置的传动轴48上,通过花键构造而与传动轴48一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外嵌有移位齿轮49。由此,通过滑动操作移位齿轮49而使其与低速齿轮46及高速齿轮47啮合,传动轴44的动力被高低2级地变速而传递给传动轴48。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变速箱17和左右前车轴箱23之间对接配置有一对传动轴50,在一对传动轴50之间具有差速机构51,差速机构51的箱体51a经由轴承5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7上。在传动轴48上固定有传动齿轮52,固定在差速机构51的箱体51a上的传动齿轮53与传动齿轮52啮合。
如图10所示,圆筒部件54通过键构造一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外嵌在一个传动轴50上,具备滑动操作圆筒部件54的操作轴62、及与操作轴62相连的差速锁定踏板(未图示)。由此,踩踏操作差速锁定踏板时,操作轴62被旋转操作,圆筒部件54被滑动操作而啮合在差速机构51的箱体51a的端部上,所以通过使圆筒部件54啮合在差速机构51的箱体51a的端部上,能够使差速机构51成为锁定状态。
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上,经由轴承67支承着锥齿轮68(上侧)及承接部件69(下侧),锥齿轮68与固定在传动轴50上的锥齿轮66啮合。传动轴70通过花键构造而与锥齿轮68及承接部件69一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安装,在传动轴70的下端固定有锥齿轮71。
如图6所示,在前轮支承部24上具备支承右(左)前轮1的车轴72、固定在车轴72上的锥齿轮73,在前轮支承部24的上端固定有圆筒状的套筒74。前轮支承部24及套筒74通过轴承7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传动轴70上,在左右前车轴箱23的支承部23a与套筒74之间具备密封部件76,锥齿轮71、73啮合。承接部件77抵接在上侧的轴承75上,在承接部件69、77之间,具备内侧及外侧两层悬架弹簧40。
由此,如图4、图6、图10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动力经由传动轴50、70及车轴72传递给左右前轮1。前轮支承部24以绕纵轴心P1旋转自如并沿纵轴心P1的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得到支承,悬架弹簧40对前轮支承部24向纵轴心P1方向的滑动起作用。
接着说明后车轴箱28的向左右后轮2传动的传动构造。
如图2、图3、图4、图10所示,在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下部具备行进输出轴56,该行进输出轴56朝向后方突出。固定在差速机构51的箱体51a上的锥齿轮57与装备在行进输出轴56上的锥齿轮58啮合,将动力传递给行进输出轴56。在行进输出轴56的端部上安装有万向接头64,传动轴59经由圆筒接头65(传递动力并容许传动轴59相对于万向接头64的滑动)与万向接头64连接。在后车轴箱28的前部,输入轴38向前突出,传动轴59和输入轴38经由万向接头64连接。
如图2所示,在后车轴箱28中具备传动轴39,固定在输入轴38上的锥齿轮38a与固定在传动轴39上的锥齿轮39a啮合。在传动轴39的左右端部,具备摩擦多片式的侧部离合器41,在左右侧部离合器41和支承左右后轮2的车轴43之间具备传动轴42。这样,如图2及图4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动力经由行进输出轴56、传动轴59、输入轴38、传动轴39、左右侧部离合器41、传动轴42而传递给左右后轮2。
如图10所示,在变速箱17内部的壁部和行进输出轴56之间具备多个摩擦片60,圆盘状的操作部件61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行进输出轴56上,具备滑动操作操作部件61的操作轴63、以及连接在操作轴63上的制动器踏板(未图示),制动器踏板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以机械方式连接。由此,踩踏操作制动器踏板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作到中立停止位置,操作轴63被旋转操作,操作部件61被滑动操作,操作部件49推压摩擦片60,行进输出轴56被实施制动。对行进输出轴56实施制动时,经由差速机构51及传动轴50对左右前轮1实施制动,经由行进输出轴56及传动轴59对左右后轮2实施制动。
如图2所示,左右侧部离合器41由弹簧(未图示)向传动状态施力。具备将左右侧部离合器41操作为断开状态的左右操作臂36,在转向臂25和左右操作臂36之间连接着连接杆37。图2所示的状态是将左右前轮1(转向臂25)转向操作到直行位置A0的状态。此时,是左右侧部离合器41***作到传动状态的状态,动力被传递给左右前轮1、左右后轮2。即使将左右前轮1转向操作到直行位置A0和左右设定角度A1之间,也为上述的状态,机体直行或缓慢地向右或向左改变方向。
如图2所示,如果将左右前轮1(转向臂25)转向操作到右侧的设定角度A1与右侧的转向限度A2之间,则通过转向臂25对右侧的连接杆37的牵引操作,右侧的侧部离合器41被右侧的操作臂53操作为断开状态,右侧的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此时,左侧的侧部离合器41保留着传动状态,动力被传递给左侧的后轮2。如果将左右前轮1(转向臂25)转向操作到左侧的设定角度A1与左侧的转向限度A2之间,则通过转向臂25对左侧的连接杆37的牵引操作,左侧的侧部离合器41被左侧的操作臂53操作为断开状态,左侧的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此时,右侧的侧部离合器41保留着传动状态,动力被传递给右侧的后轮2。
如上所述,如果将左右前轮1转向操作到右侧的设定角度A1与右侧的转向限度A2之间、或左侧的设定角度A1与左侧的转向限度A2之间,则在动力传递给左右前轮1、转弯外侧的后轮2的状态下,向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传递的动力被断开,转弯中心侧的后轮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进行向左或向右的转弯。由此,转弯中心侧的后轮成为一边随着转弯而适当地旋转一边前进的状态,在转弯时因转弯中心侧的后轮而破坏田面的状况变少。
(向秧苗栽种装置传动的传动构造)
接着说明变速箱17中向秧苗栽种装置5传动的传动构造。
如图10所示,圆筒状的传动齿轮81经由单向离合器82外嵌在传动轴44上,通过单向离合器82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b的前进的动力传递给传动齿轮81,而不通过单向离合器82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b的后退的动力传递给传动齿轮81。
如图10、图11、图13所示,传动齿轮83及6个传动齿轮84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结,传动齿轮83及6个传动齿轮84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传动轴48上,传动齿轮81、45啮合。在与传动轴48平行地配置的传动轴85上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有6个变速齿轮86,6个传动齿轮84及变速齿轮86分别啮合,具备选择6个变速齿轮86中的一个变速齿轮86并自如地将其连结到传动轴85上以及从其上解除连结的操作杆87。这样,通过6个传动齿轮84及变速齿轮86、以及操纵杆87等构成株间变速装置88,通过借助操作杆87选择6个变速齿轮86中的一个变速齿轮86并连结到传动轴85上,而将传动轴48的动力6级地变速后传递给传动轴85。
如图13所示,在变速箱17的后部的上部具备输出轴89,该输出轴向后方突出,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输出轴89上的锥齿轮90与固定在传动轴85上的锥齿轮91啮合。移位部件92通过花键构造一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外嵌在输出轴89上,具备对移位部件92向与锥齿轮90啮合的一侧施力的弹簧93,具备操作移位部件92而使其从锥齿轮90离开的操作杆94,从而构成自如地将传动轴85的动力传递给输出轴89以及断开传动轴85的动力的栽种离合器95。如图1及图13所示,在输出轴89和秧苗栽种装置5的输入轴(未图示)之间连接着传动轴96。
由此,如图1、图10、图13所示,传动轴48的动力经由株间变速装置88、锥齿轮90、53、栽种离合器95、输出轴89及传动轴96传递给秧苗栽种装置5。
(向液压泵传动的传动构造)
下面说明变速箱17中向液压泵97传动的传动构造。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在变速箱17的右侧的横侧部的上部的前部连结着液压泵97,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进入到变速箱17的内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与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配置为同芯状,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位于变速箱17的前部的上部,与变速箱17的前面的壁部17a接近。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和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之间配置有驱动轴98,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和驱动轴98经由圆筒状的连结部件99通过花键构造连接,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和驱动轴98经由圆筒状的连结部件100连接。由此,驱动轴98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变速箱17的内部,成为沿着变速箱17的前面的壁部17a配置的状态。由此,发动机19的动力传递给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经由驱动轴98传递给液压泵97,来驱动液压泵97。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在变速箱17的内部充满了润滑油,变速箱17被油浴化,变速箱17的油位设定为比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稍靠上侧。在比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低的位置上,配置传动轴48、47及株间变速装置88、输出轴89、差速机构51及传动轴50、左右前车轴箱23、行进输出轴56。如后述那样,液压式的动力转向机构101连结在变速箱17的前部的上部,在动力转向机构101的前侧具备上部具有开口部112a的通气管112,在动力转向机构101的后侧具备油位计113。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在变速箱17上具备包围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的凸出部17b、17c,在变速箱17上具备包围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的凸出部17d,在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b的内周部上形成有一对半圆状的切口部17e。
由此,如图10、图11、图12所示,驱动轴98成为进入到变速箱17的润滑油中的状态,变速箱17的润滑油进入到连接驱动轴98和连结部件99、62的花键部中。变速箱17的润滑油通过轴承45进入到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c的内部,变速箱17的润滑油进入到连接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b和传动轴44的花键部中。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变速箱17的润滑油通过变速箱17的切口部17e、及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b与连结部件99之间的间隙,进入到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b的内部,变速箱17的润滑油进入到连接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和连结部件99的花键部中。变速箱17的润滑油通过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d和连结部件10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d的内部,变速箱17的润滑油进入到连接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和连结部件100的花键部中。
(前轮的转向机构)
下面说明左右前轮1的转向构造。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液压式的动力转向机构101连结在变速箱17的前部的上部,在变速箱17及动力转向机构101的上侧具备操纵手柄27(参照图1),动力转向机构101和操纵手柄27经由转向轴102联动连结。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沿着变速箱17的前面的壁部17a,转向轴102以沿上下方向通过变速箱17的前面的壁部17a和驱动轴98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变速箱17的内部,成为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驱动轴98、和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转向轴102交叉的状态。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转向轴102的下部形成有齿轮102a,转向轴102的下部经由轴承10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7上。在转向轴102的上部通过花键构造连接着凸出部102b,转向轴102的凸出部102b经由衬套10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f,动力转向机构101的输出轴101a和转向轴102的凸出部102b通过花键构造连接。
如图11所示,在变速箱17的下部旋转自如地支承着转向轴105,固定在转向轴105的上部的齿轮105a与转向轴102的齿轮102a啮合,在固定在转向轴105的下部的转向臂25和左右前轮1之间连接着拉杆26。由此,操作操纵手柄27时,转向轴102经由动力转向机构101而被旋转操作,转向轴105的转向臂25被摆动操作,左右前轮1被转向操作。
如图12所示,在变速箱17的右侧的横侧部的下部的前部连结着过滤器106,从过滤器106到液压泵97连接着形成于变速箱17的右侧的横侧部(壁部)的内部油路17g。在液压泵97和动力转向机构101之间连接着液压配管107,在相对于液压缸4(参照图1)给排工作油的控制阀(未图示)、和动力转向机构101之间连接着液压配管108。
由此,如图12所示,变速箱17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油而被从吸入口(未图示)吸入到过滤器106中,从过滤器106经由变速箱17的内部油路17a供给到液压泵97中。液压泵97的工作油经由液压配管107被供给到动力转向机构101,经由液压配管108供给到控制阀,从控制阀回到变速箱17。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变速箱17的内部,延伸着将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溢出的工作油排出的配管109,配管109沿着变速箱17的左侧的横侧部(壁部)的内表面,在驱动轴98和传动轴48之间向下方延伸并向后方延伸,连接在左侧的前车轴箱23上。在变速箱17的左侧的横侧部(壁部)的内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コ字状的承接部17h,配管109进入到变速箱17的承接部17h中,通过螺栓110及垫圈111固定配管109。
由此,如图11、图12、图13所示,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溢出的工作油经由配管109回到左侧的前车轴箱23中,左侧的前车轴箱23的工作油通过轴承55回到变速箱17的内部。
这样,将使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溢出的工作油回到规定位置的配管109等油路部件配备在变速箱的内部。由此,即使工作油从配管109漏出,也只会回到变速箱的内部,所以不需要对配管109实施充分的密封处理。因此,不再需要对配管109实施充分的密封处理,在构造的简洁化及生产成本的降低方面是有利的。
此外,如上述那样,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溢出的工作油经由配管109回到前车轴箱23中。这样,不是使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溢出的工作油直接回到变速箱33中,而是经由前车轴箱23回到变速箱中,由此特别是能够期待在前车轴箱23中进行工作油的冷却(因为前车轴箱为细长的形状,表面积比较大)。因此,能够期待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溢出的工作油的冷却,能够抑制工作油的劣化,提高水田作业机的耐久性。
(第1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14那样构成图10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液压泵97的附近。
如图14所示,驱动轴98经由轴承114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7中,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和驱动轴98不是经由连结部件99(参照图10)而是通过花键构造连接,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和驱动轴98不是经由连结部件100(参照图10)而是通过椭圆(小判)构造连接。
由此,如图14所示,变速箱17的润滑油通过轴承114进入到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b的内部,变速箱17的润滑油进入到连接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和驱动轴98的花键部中。变速箱17的润滑油通过轴承114进入到变速箱17的凸出部17d的内部,变速箱17的润滑油进入到连接液压泵97的输入轴97a和驱动轴98的椭圆部中。
如图14所示,传动齿轮115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驱动轴98上,移位部件116通过花键构造一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外嵌在驱动轴98上。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之间配置有传动齿轮117,传动齿轮117与低速齿轮46及传动齿轮115啮合。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从中立停止位置操作到后退侧的最高速位置、从中立停止位置操作到前进侧的最高速位置这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移位部件116从传动齿轮115离开(参照图14)。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作到前进侧的最高速位置时,移位部件116被向图14的纸面左侧滑动操作,与传动齿轮115啮合。
如图14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内部设定成,在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操作到前进侧的最高速位置的情况下,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及输出轴33b以相同速度向相同方向旋转,但实际上因工作油的泄漏等,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相比,输出轴33b以略低的速度旋转。从传动齿轮115、81向低速齿轮46的减速比设定为“1”。由此,通过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前进侧的最高速位置上使移位部件116啮合在传动齿轮115上,被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上的动力,经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内部的液压回路而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出轴33b传递给传动轴44,并且经由传动齿轮115、81及低速齿轮46传递给传动轴44。
在连接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液压泵(未图示)及液压马达(未图示)的一对油路(未图示)中,具备将一对油路的中间部分彼此连接的旁通油路(未图示)(通常***作至关闭状态),如果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前进侧的最高速位置上移位部件116与传动齿轮115啮合,则旁通油路***作至打开状态(连通状态)。由此,相对于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的输入轴33a经由传动齿轮115、81及低速齿轮46进行的动力传递来说,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不会成为阻力。
(第2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变速箱17的右侧的横侧部具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3,在变速箱17的左侧的横侧部具备液压泵97。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动力转向机构101,使操纵手柄27与转向轴102联动连结。也可以构成为,不将发动机19装备在机体的前部,而是装备在驾驶坐席11的下侧。
(第3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以乘坐型插秧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乘坐型直播机等其他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laims (5)

1、一种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具备: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的机体、设置在该机体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1)、和配置在上述机体的后部并具有左右一对后轮(2)的后车轴箱(28),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车轴箱(28)经由悬架机构(S)弹性支承于上述机体,并且,
上述后车轴箱(28)通过连结于上述机体的左右一对上连杆(29)和左右一对下连杆(3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机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体具有设置在上述主框架(21)的前部的加强部件(20、20a),
各个上述上连杆的上述机体侧的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主框架,并且,各个上述下连杆(30)的上述机体侧的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加强部件(20、20a)。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悬架机构(S)能够调整上述弹性支承时的弹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体具有变速箱(17),该变速箱(17)连结于上述主框架(21)和上述加强部件(20、20a)。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坐型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体的前部具备变速箱(17),在上述变速箱(17)的一个横侧部具备液压泵(97),
连接于上述液压泵(97)的驱动轴(98)在上述变速箱(17)的内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到变速箱(17)的另一个横侧部,发动机(19)的动力从上述变速箱(17)的另一个横侧部传递到驱动轴(98),并且,
在上述变速箱(17)的上侧具备操纵手柄(27),联动连结于上述操纵手柄(27)的转向轴(102)在上述变速箱(17)的内部接近上述驱动轴(98)地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能够借助上述操纵手柄(27)经由转向轴(102)对上述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
CN200610071532XA 2005-09-12 2006-03-28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1930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3832 2005-09-12
JP2005263832 2005-09-12
JP2005263832A JP4750516B2 (ja) 2005-09-12 2005-09-12 水田作業車
JP2005280139A JP4488428B2 (ja) 2005-09-27 2005-09-27 乗用水田作業機
JP2005280139 2005-09-27
JP2005-280139 2005-09-2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86173A Division CN101045462B (zh) 2005-09-12 2006-03-28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0938A true CN1930938A (zh) 2007-03-21
CN1930938B CN1930938B (zh) 2012-07-18

Family

ID=378770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86173A Active CN101045462B (zh) 2005-09-12 2006-03-28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N200610071532XA Active CN1930938B (zh) 2005-09-12 2006-03-28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86173A Active CN101045462B (zh) 2005-09-12 2006-03-28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50516B2 (zh)
CN (2) CN10104546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9802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秧苗移植机
CN103460866A (zh) * 2013-09-05 2013-12-25 中机南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插秧机的株距调速机构
CN105309094A (zh) * 2014-05-27 2016-02-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1032B2 (ja) * 2006-06-07 2012-02-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操作構造
KR101962967B1 (ko) * 2012-03-28 2019-03-2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무논 작업차 및 작업차용의 차축 케이스
JP5818929B2 (ja) * 2014-03-06 2015-11-1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乗用型作業機
JP6275617B2 (ja) * 2014-10-15 2018-02-0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353339B2 (ja) * 2014-10-15 2018-07-0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112009565A (zh) * 2015-01-28 2020-12-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CN112444641B (zh) * 2020-11-06 2022-12-2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水田环境下拖拉机行驶车速和下陷深度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9140A (ja) * 1993-01-06 1994-07-19 Kubota Corp 農作業車のオイルフィルター取付構造
JP2000272364A (ja) * 1999-03-25 2000-10-03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JP4629881B2 (ja) * 2001-02-01 2011-02-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水田作業機
JP3880464B2 (ja) * 2002-06-20 2007-02-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作業車
JP4232479B2 (ja) * 2003-02-17 2009-03-0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型田植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9802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秧苗移植机
CN102369802B (zh) * 2010-08-18 2014-07-2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秧苗移植机
CN103460866A (zh) * 2013-09-05 2013-12-25 中机南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插秧机的株距调速机构
CN105309094A (zh) * 2014-05-27 2016-02-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CN105309094B (zh) * 2014-05-27 2020-05-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CN111418314A (zh) * 2014-05-27 2020-07-17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50516B2 (ja) 2011-08-17
CN101045462A (zh) 2007-10-03
CN101045462B (zh) 2012-05-09
CN1930938B (zh) 2012-07-18
JP2007074922A (ja) 200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0938A (zh)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N1313749C (zh) 液压机械式变速装置及安装了该变速装置的车辆
JP5097883B2 (ja) 油圧駆動車両
CN1236216C (zh) 动力总成
CN1171746C (zh) 山地行驶用四轮车
CN1117004C (zh) 行驶变速装置的操舵机构
CN103080609B (zh)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CN1191751C (zh) 水田作业机
CN1954654A (zh) 作业用行驶车辆
CN1262164C (zh)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N1097428C (zh) 乘坐式水田作业机
JP3691779B2 (ja) 四輪駆動車両の動力伝達機構
CN1668184A (zh) 联合收割机
CN1274197C (zh) 作业机
KR100739892B1 (ko) 승용 수전 작업기
CN100345703C (zh) 乘坐型作业机
CN2897706Y (zh) 拖拉机
CN1955518A (zh) 水田作业机
JP4520576B2 (ja) クローラ走行車
CN106233924A (zh) 一种番茄果秧分离振动发生器
JP2000203291A (ja) 移植機
WO2004104451A1 (ja) 作業機の車軸支持構造
JP5818929B2 (ja) 乗用型作業機
JP2004028136A (ja) 走行車等の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JP5249673B2 (ja) 歩行作業機の車体高さ調節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