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7187A -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7187A
CN116557187A CN202310627621.1A CN202310627621A CN116557187A CN 116557187 A CN116557187 A CN 116557187A CN 202310627621 A CN202310627621 A CN 202310627621A CN 116557187 A CN116557187 A CN 116557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gnition
coil
current
spark plug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276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畠英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57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71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9/00Electric spark ignition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P9/002Control of spark intensity, intensifying, lengthening, suppression
    • F02P9/007Control of spark intensity, intensifying, lengthening, suppression by supplementary electrical discharge in the pre-ionised electrode interspace of the sparking plug, e.g. plasma jet ign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7/00Testing of ignition installation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adjusting;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7/12T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rk, ignition voltage or curr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07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 F02P3/0435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02P3/0442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current in the ignition c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current in the ignition coil
    • F02P3/051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02P3/053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7/00Testing of ignition installation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adjusting;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7/12T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rk, ignition voltage or current
    • F02P2017/121T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rk, ignition voltage or current by measuring spark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抑制火花塞对燃料的点火不良,同时抑制内燃机中的火花塞的电极磨损。本发明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具有控制对火花塞提供第一电能和与所述第一电能叠加的第二电能的点火线圈的通电的点火控制部,其中所述火花塞在内燃机的气缸内放电来进行对燃料的点火,所述点火控制部,基于所述火花塞周围的气体状态来设定从所述火花塞开始释放所述第一电能到开始释放所述第二电能为止的期间,并且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通电,使得从所述火花塞释放所述第一电能,并且在所述期间经过后与所述第一电能叠加地释放所述第二电能。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20/023521、2021年12月8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2080042286.3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改善车辆的燃耗,开发了采用了使比理论空燃比更稀薄的混合气体燃烧而使内燃机运转的技术、和导入燃烧后的排放气体的一部分而再次进气的技术等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这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中,因为燃烧室中的燃料和空气的量偏离理论值,所以易于发生火花塞对燃料的点火不良。于是,存在通过提高燃烧室内的气体流速而提高火花塞的电极间的流速以形成较长的放电通路、由此延长放电通路与气体的接触长度、抑制点火不良的方法。
但是,提高火花塞的电极间的流速时,放电通路的吹灭和因此导致的再放电的发生频度升高。再放电时,会发生电容放电引起的绝缘破坏。因为电容放电的电流密度较高,所以会发生高电流引起的电极熔解,促进电极的消耗。
为了降低电容放电的发生频度而抑制火花塞的电极磨损,需要通过在形成放电通路之后持续以充分的电流量供给电流,而尽量长时间地维持放电通路。但是,一般而言,点火线圈从放电开始起内部能量随着时间经过而持续降低,所以逐渐变得不能供给维持放电通路所需的电流。
结果,产生在气体燃烧途中不再能够维持放电通路、需要再放电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具有主一次线圈和副一次线圈的点火线圈,在用主一次线圈在火花塞中发生放电火花之后、直到经过考虑对于火花塞放电必要充分的时间而决定的叠加电流通电时间的期间中,用副一次线圈使电流叠加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7545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因为无论燃烧状态如何,叠加电流通电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不能与内燃机的周期变动相应地适当地调整叠加电流通电时间。为了能够应对周期变动,需要设定包括过大的裕度的叠加电流通电时间。但是,这样设定叠加电流通电时间时,会流动超过维持放电通路所需的量的叠加电流,点火线圈的发热、火花塞电极的磨损、能量效率降低等成为问题。反之,削减叠加电流通电时间的裕度时,因为点火线圈内部的能量降低,所以产生不再能够维持放电通路的可能性。
从而,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得出的,目的在于抑制火花塞对气体的点火不良,同时抑制内燃机中的火花塞的电极磨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具有控制对火花塞提供电能的点火线圈的通电的点火控制部,其中火花塞在内燃机的气缸内放电来进行对燃料的点火,所述点火控制部,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通电,使得从所述点火线圈释放第一电能并与所述第一电能叠加地释放第二电能,并且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通电,使得在随着所述火花塞周围的气体状态而变化的时机,停止释放所述第二电能来使所述火花塞的放电停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火花塞对气体的点火不良,同时抑制内燃机中的火花塞的电极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和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火花塞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4是说明内燃机的运转状态与火花塞周围的气体流速的关系的图。
图5是说明火花塞的电极间的放电通路与流速的关系的图。
图6是说明现有的包括点火线圈的电路的图。
图7是表示说明现有的放电控制中的对点火线圈输入的控制信号与输出的关系的时序图的一例的图。
图8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的电路的图。
图9是表示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控制中的对点火线圈输入的控制信号与输出的关系的时序图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控制中的对点火线圈输入的控制信号与输出的关系的时序图的另一例的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
图12是表示示出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的关系的映射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的电路的图。
图14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
图15是表示示出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点火信号的脉冲宽度的关系的映射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示出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直到开始输出点火信号的期间的关系的映射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的电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以下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的控制装置1。该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用控制装置1控制四气缸的内燃机100的各气缸150中分别设置的火花塞200的放电(点火)的情况并进行说明。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将内燃机100的一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和控制装置1的一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组合而成的部分称为内燃机100的控制装置1。
[内燃机]
图1是说明内燃机100和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火花塞200的电极210、220的局部放大图。
内燃机100中,从外部吸引的空气流动空气滤清器110、进气管111、进气歧管112,在进气阀151打开时流入各气缸150。流入各气缸150的空气量被节流阀113调整,对于被节流阀113调整后的空气量,用流量传感器114进行测定。
在节流阀113中,设置了检测节流开度的节流开度传感器113a。用该节流开度传感器113a检测出的节流阀113的开度信息,被输出至控制装置(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1。
另外,节流阀113使用由电动机驱动的电子节流阀,但只要能够适当地调整空气的流量,就可以是其他方式的。
对于流入各气缸150的气体的温度,用进气温度传感器115进行检测。
在曲轴123上安装的环形齿轮120的径向外侧,设置了曲柄角传感器121。用该曲柄角传感器121检测曲轴123的旋转角度。实施方式中,曲柄角传感器121例如检测每10°和每个燃烧周期的曲轴123的旋转角度。
在气缸盖的水套(未图示)中,设置了水温传感器122。用该水温传感器122检测内燃机100的冷却水的温度。
另外,在车辆中,设置了检测加速踏板125的位移量(踩踏量)的加速位置传感器(Accelerator Position Sensor:APS)126。用该加速位置传感器126检测驾驶员的要求转矩。用该加速位置传感器126检测出的驾驶员的要求转矩,被输出至后述的控制装置1。控制装置1基于该要求转矩来控制节流阀113。
燃料容器130中贮存的燃料,在被燃料泵131吸引和加压后,流动设置了压力调节器132的燃料配管133,被导向燃料喷射阀(injector)134。从燃料泵131输出的燃料,被压力调节器132调整为规定压力,从燃料喷射阀(injector)134向各气缸150内喷射。用压力调节器132进行压力调整后,多余的燃料经由回流配管(未图示)返回燃料容器130。
在内燃机100的气缸盖(未图示)中设置有燃烧压力传感器(Cylinder PressureSensor:CPS,也称为缸内压力传感器)140。燃烧压力传感器140设置在各气缸150内,检测气缸150内的压力(燃烧压力)。
燃烧压力传感器140使用压电式或应变式的压力传感器,能够在较宽的温度区间中检测气缸150内的燃烧压力(缸内压力)。
在各气缸150中,安装了排气阀152和使燃烧后的气体(排放气体)向气缸150的外侧排出的排气歧管160。在该排气歧管160的排气侧设置了三效催化剂161。排气阀152打开时,从气缸150向排气歧管160排出排放气体。对于该排放气体,经过排气歧管160并用三效催化剂161净化后,向大气排出。
在三效催化剂161的上游侧,设置了上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2。该上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2连续地检测从各气缸150排出的排放气体的空燃比。
另外,在三效催化剂161的下游侧设置了下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3。该下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3在理论空燃比附近输出切换式的检测信号。实施方式中,下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3例如是O2传感器。
另外,在各气缸150的上部分别设置了火花塞200。通过火花塞200放电(点火),而使火花点燃气缸150内的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气体,在气缸150内发生***,将活塞170压下。通过将活塞170压下而使曲轴123旋转。
对于火花塞200,连接了生成对火花塞200供给的电能(电压)的点火线圈300。用点火线圈300中产生的电压,在火花塞200的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放电(参考图2)。
如图2所示,在火花塞200中,中心电极210被绝缘体230以绝缘状态支承。对该中心电极210施加规定电压(实施方式中,例如20,000V~40,000V)。
外侧电极220接地。对中心电极210施加规定电压时,在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放电(点火)。
另外,在火花塞200中,引起气体成分的绝缘破坏而产生放电(点火)的电压因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存在的气体(gas)的状态和缸内压力而变动。将该产生放电的电压称为绝缘破坏电压。
火花塞200的放电控制(点火控制)由后述的控制装置1的点火控制部83进行。
返回图1,来自上述节流开度传感器113a、流量传感器114、曲柄角传感器121、加速位置传感器126、水温传感器122、燃烧压力传感器140等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被输出至控制装置1。控制装置1中,基于这些来自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检测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进行对气缸150内送出的空气量、燃料喷射量、火花塞200的点火时机等的控制。
[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
接着,说明控制装置1的硬件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1具有模拟输入部10、数字输入部20、A/D(Analog/Digital)变换部30、RAM(Random Access Memory)40、MPU(Micro-Processing Unit)50、ROM(ReadOnly Memory)60、I/O(Input/Output)端口70和输出电路80。
对于模拟输入部10,输入来自节流开度传感器113a、流量传感器114、加速位置传感器126、上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2、下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3、燃烧压力传感器140、水温传感器122等各种传感器的模拟输出信号。
对于模拟输入部10连接了A/D变换部30。对于对模拟输入部10输入的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模拟输出信号,进行除去噪声等信号处理之后,用A/D变换部30将其变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RAM40中。
对于数字输入部20输入来自曲柄角传感器121的数字输出信号。
对于数字输入部20连接了I/O端口70,对数字输入部20输入的数字输出信号经由该I/O端口70被存储在RAM40中。
对于RAM40中存储的各输出信号,用MPU50进行运算处理。
MPU50通过执行ROM60中存储的控制程序(未图示),而对于RAM40中存储的输出信号按照控制程序进行运算处理。MPU50按照控制程序计算规定驱动内燃机100的各致动器(例如节流阀113、压力调节器132、火花塞200等)的操作量的控制值,并将其暂时存储在RAM40中。
RAM40中存储的规定致动器的操作量的控制值,经由I/O端口70被输出至输出电路80。
在输出电路80中,设置了控制对火花塞200施加的电压的点火控制部83(参考图3)的功能等。
[控制装置的功能模块]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的功能结构。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该控制装置1的各功能,例如是通过MPU50执行ROM60中存储的控制程序而用输出电路80实现的。
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的输出电路80具有整体控制部81、燃料喷射控制部82和点火控制部83。
整体控制部81与加速位置传感器126和燃烧压力传感器140(CPS)连接,接受来自加速位置传感器126的要求转矩(加速信号S1)和来自燃烧压力传感器140的输出信号S2。
整体控制部81基于来自加速位置传感器126的要求转矩(加速信号S1)和来自燃烧压力传感器140的输出信号S2,进行燃料喷射控制部82和点火控制部83的整体的控制。
燃料喷射控制部82与判别内燃机100的各气缸150的气缸判别部84、计测曲轴123的曲柄角的角度信息生成部85、和计测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信息生成部86连接,接受来自气缸判别部84的气缸判别信息S3、来自角度信息生成部85的曲柄角度信息S4、和来自转速信息生成部86的发动机转速信息S5。
另外,燃料喷射控制部82与计测对气缸150内吸入的空气的进气量的进气量计测部87、计测发动机负载的负载信息生成部88、和计测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的水温计测部89连接,接受来自进气量计测部87的进气量信息S6、来自负载信息生成部88的发动机负载信息S7、和来自水温计测部89的冷却水温度信息S8。
燃料喷射控制部82基于接受了的各信息,计算从燃料喷射阀134喷射的燃料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燃料喷射阀控制信息S9),基于计算出的燃料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控制燃料喷射阀134。
点火控制部83在整体控制部81之外,也与气缸判别部84、角度信息生成部85、转速信息生成部86、负载信息生成部88、水温计测部89连接,接受来自它们的各信息。
点火控制部83基于接受了的各信息,计算对点火线圈300的一次侧线圈(未图示)通电的电流量(通电角)、通电开始时间和切断对一次侧线圈通电的电流的时间(点火时间)。
点火控制部83基于计算出的通电角、通电开始时间和点火时间,对点火线圈300的一次侧线圈输出点火信号SA,由此进行火花塞200的放电控制(点火控制)。
另外,至少点火控制部83使用点火信号SA进行火花塞200的点火控制的功能相当于本发明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图4是说明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与火花塞200周围的气体流速的关系的图。如图4所示,一般而言发动机转速和负载越高,则气缸150内的气体流速越高,火花塞200周围的气体也流速越高。从而,在火花塞200的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气体高速地流动。另外,进行排气再循环(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的内燃机100中,与发动机转速和负载的关系相应地,例如如图4所示地设定EGR率。另外,越扩大将EGR率设定为更高的高EGR区间,越能够实现低燃耗化和低排气化,但火花塞200中易于发生点火不良。
图5是说明火花塞200的电极间的放电通路与流速的关系的图。
点火线圈300中在二次侧线圈中产生高电压,在火花塞200的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发生绝缘破坏时,在直到这些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成为一定值以下的期间中,在火花塞200的电极之间形成放电通路。可燃气体与该放电通路接触时,火焰核心生长而导致燃烧。放电通路受到电极间的气体流的影响而移动,所以气体流速越高则在短时间内形成越长的放电通路,气体流速越低则放电通路越短。图5的(a)表示气体流速较高时的放电通路211的例子,图5的(b)表示气体流速较低时的放电通路212的例子。
内燃机100以高EGR率运转的情况下,即使可燃气体与放电通路接触,火焰核心生长的概率也降低,所以需要增加可燃气体与放电通路接触的机会。如上所述,放电通路是破坏气体的绝缘而生成的,所以如果设维持放电通路所需的电流是恒定的,则需要输出与放电通路的长度相应的电力。因此,在气体流速较高的情况下,优选通过以在短时间内从点火线圈300对火花塞200输出较大的电力的方式进行点火线圈300的通电控制,而形成图5的(a)所示的较长的放电通路211,由此得到与更广阔的空间的气体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气体流速较低的情况下,优选以在长时间内从点火线圈300对火花塞200持续输出较小的电力的方式进行点火线圈300的通电控制,由此维持形成图5的(b)所示的较短的放电通路212,从而在长时间中得到与经过火花塞200的电极附近的气体的接触机会。
[现有的点火线圈的电路]
接着,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对于现有的点火线圈进行说明。
图6是说明作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现有的包括点火线圈300C的电路400C的图。电路400C中,点火线圈300C包括按规定匝数卷绕的一次侧线圈310和按比一次侧线圈310更多的匝数卷绕的二次侧线圈320地构成。
一次侧线圈310的一端与直流电源330连接。由此,对一次侧线圈310施加规定电压(例如12V)。
一次侧线圈310的另一端与点火器340连接,经由点火器340接地。作为点火器340,使用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等。
点火器340的基极(B)端子与点火控制部83连接。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的点火信号SA被输入至点火器340的基极(B)端子。对点火器340的基极(B)端子输入点火信号SA时,点火器340的集电极(C)端子与发射极(E)端子之间成为通电状态,在集电极(C)端子与发射极(E)端子之间流动电流。由此,从点火控制部83经由点火器340对点火线圈300的一次侧线圈310输出点火信号SA,在一次侧线圈310中流动电流而蓄积电力(电能)。
停止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点火信号SA、一次侧线圈310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时,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与相对于一次侧线圈310的线圈匝数比相应的高电压。
因点火信号SA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高电压被施加至火花塞200(中心电极210),由此在火花塞200的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电位差。该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的电位差达到气体(气缸150内的混合气体)的绝缘破坏电压Vm以上时,气体成分被绝缘破坏而在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放电,进行对燃料(混合气体)的点火。
比较例中,点火控制部83通过如以上说明的电路400C的动作,使用点火信号SA控制点火线圈300A的通电。由此,实施控制火花塞200用的点火控制。
[现有的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
接着,对于现有的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说明现有的放电控制中的对点火线圈输入的控制信号与输出的关系的时序图的一例的图。图7的时序图是使用现有的点火线圈300C在高流速的情况下使火花塞200放电时的一例。图7中,示出了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的点火信号SA、与该点火信号SA相应地在一次侧线圈310中流动的一次电流I1、点火线圈300C中蓄积的电能E、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二次电流I2、和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二次电压V2的关系。另外,二次电流I2和二次电压V2的测定点如图6所示,设为火花塞200与点火线圈300C之间。另外,一次电流I1的测定点设为直流电源330与点火线圈300C之间。
点火信号SA成为HIGH时,点火器340使一次侧线圈310通电,一次电流I1上升。在一次侧线圈310通电中,点火线圈300C内的电能E随时间上升。
之后,点火信号SA成为LOW时,点火器340切断一次侧线圈310的通电。由此,对二次侧线圈320产生电动势,开始从点火线圈300C对火花塞200供给电能E。火花塞200的电极间的绝缘被破坏时,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这样的伴随绝缘破坏的火花塞200的放电称为电容放电。在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之后,点火线圈300C内的电能E随时间减少,维持火花塞200的放电。这样的并不伴随绝缘破坏的火花塞200的放电称为感应放电。
二次电流I2在电容放电时大幅上升。该电容放电引起的二次电流I2在短时间内结束。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而在电极间形成放电通路时,二次电流I2急剧降低,在之后的感应放电时随时间减少。放电通路随着气体流动而伸长,所以二次电压V2随着时间经过而上升。此时,与火花塞200的电极间存在的气体的流速相应地,维持放电通路所需的二次电流I2的大小变化。
二次电流I2处于维持放电通路所需的最低值、直到不再能够放电的最大值之间时,火花塞200反复发生放电通路的吹灭和再放电。以下将这样的反复发生放电通路的吹灭和再放电的二次电流I2的范围称为“断续运转区间”。即,二次电流I2进入断续运转区间时,不再能够维持放电通路,放电通路被气体流吹灭,从而火花塞200的放电中断。此时,即使不存在放电通路,也因为点火线圈300C内的电能E有残留,所以在火花塞200中发生伴随电容放电的再放电(再点火)。图7的例子中,初次放电是1次,再放电是3次,电容放电次数是4次。
点火线圈300C内的电能E减少时,相应地二次电流I2也降低。二次电流I2成为不再能够放电的最大值以下时,火花塞200的放电停止。以下将这样火花塞200的放电不能进行而停止的二次电流I2的范围称为“不可放电区间”。
本发明中,代替图6中说明的点火线圈300C地,采用具有2个一次侧线圈的点火线圈300,对于该点火线圈300进行放电控制,由此实现抑制了电容放电次数的火花塞200的放电。
[第一实施方式:点火线圈的电路]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300的电路400。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300的电路400的图。电路400中,点火线圈300包括按规定匝数分别卷绕的2种一次侧线圈310、360、和按比一次侧线圈310、360更多的匝数卷绕的二次侧线圈320地构成。此处,在火花塞200点火时,先对二次侧线圈320供给来自一次侧线圈310的电力,与该电力叠加地,对二次侧线圈320供给来自一次侧线圈360的电力。因此,以下分别将一次侧线圈310称为“主一侧线圈”,将一次侧线圈360称为“副一次线圈”。另外,分别将主一次线圈310中流动的电流称为“主一次电流”,将一次副线圈360中流动的电流称为“副一次电流”。
主一次线圈310的一端与直流电源330连接。由此,对主一次线圈310施加规定电压(实施方式中例如是12V)。
主一次线圈310的另一端与点火器340连接,经由点火器340接地。作为点火器340,使用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等。
点火器340的基极(B)端子与点火控制部83连接。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的点火信号SA被输入至点火器340的基极(B)端子。对点火器340的基极(B)端子输入点火信号SA时,点火器340的集电极(C)端子与发射极(E)端子之间成为通电状态,在集电极(C)端子与发射极(E)端子之间流动电流。由此,从点火控制部83经由点火器340对点火线圈300的主一次线圈310输出点火信号SA,在主一次线圈310中流动主一次电流而蓄积电力(电能)。
停止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点火信号SA、主一次线圈310中流动的主一次电流被切断时,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与相对于主一次线圈310的线圈匝数比相应的高电压。
副一次线圈360的一端和主一次线圈310共同与直流电源330连接。由此,对副一次线圈360也施加规定电压(实施方式中例如是12V)。
副一次线圈360的另一端与点火器350连接,经由点火器350接地。作为点火器350,使用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等。
点火器350的基极(B)端子与点火控制部83内设置的电流比较部380连接。从电流比较部380输出的点火信号SB被输入至点火器350的基极(B)端子。对点火器350的基极(B)端子输入点火信号SB时,点火器350的集电极(C)端子与发射极(E)端子之间成为与点火信号SB的电压变化相应的通电状态,在集电极(C)端子与发射极(E)端子之间流动与点火信号SB的电压变化相应的电流。由此,从电流比较部380经由点火器350对点火线圈300的副一次线圈360输出点火信号SB,在副一次线圈360中流动副一次电流而产生电力(电能)。
来自电流比较部380的点火信号SB的输出变化、副一次线圈360中流动的副一次电流变化时,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与相对于副一次线圈360的线圈匝数比相应的高电压。
对于因点火信号SA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高电压,加上因点火信号SB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高电压地,对火花塞200(中心电极210)施加,由此在火花塞200的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电位差。该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的电位差成为气体(气缸150内的混合气体)的绝缘破坏电压Vm以上时,气体成分被绝缘破坏而在中心电极210与外侧电极220之间产生放电,进行对燃料(混合气体)的点火。
在二次侧线圈320与火花塞200之间设置了检测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二次电流用的电流检测部370。电流检测部370将检测到的二次电流值发送至电流比较部380。
点火控制部83将上述断续运转区间的下限值(不可放电区间的上限值)和断续运转区间的上限值作为发挥阈值作用的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对电流比较部380设定。
电流比较部380对设定的第二设定值与二次电流值进行比较。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之后,二次电流值成为第二设定值(断续运转区间的上限)以下时,电流比较部380持续规定期间地对点火器350输出点火信号SB。由此,来自副一次线圈360的电能引起的电流,被叠加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二次电流中。
或者,也可以推算因主一次线圈310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电流,基于该推算结果,调整点火信号SB的输出期间。具体而言,例如,检测或推算因点火信号SB而对副一次线圈360流动的副一次电流,基于该结果,使用副一次线圈360与二次侧线圈320的匝数比推算因副一次线圈360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叠加地流动的电流。在点火信号SB输出中,用电流检测部370检测到的二次电流中,包括因主一次线圈310而产生的电流和因副一次线圈360而产生的叠加部分的电流。因此,通过从检测到的二次电流的值中减去因副一次线圈360而产生的叠加部分的电流推算值,能够推算基于主一次线圈310的电能输出的二次电流。这样推算的因主一次线圈310而产生的二次电流成为第一设定值(不可放电区间的上限)以下时,电流比较部380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B,切断因副一次线圈360而产生的叠加部分的电流。
点火控制部83和电流比较部380用如以上所说明的电路400的动作,使用点火信号SA和SB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由此,实施用于控制火花塞200的点火控制。
另外,电流比较部380也可以不设置在点火控制部83的内部。即,也可以使点火控制部83与电流比较部380成为分离的结构。该情况下,电流比较部380也可以设置在点火线圈300的内部。任一者的情况下,电流比较部380都与点火控制部83的控制相应地工作,所以能够认为点火控制部83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
[第一实施方式: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控制中的对点火线圈输入的控制信号与输出的关系的时序图的一例的图。图9的时序图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300在气体流速高的情况下使火花塞200放电时的一例。图9中,示出了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的点火信号SA、与该点火信号SA相应地在主一次线圈310中流动的主一次电流I1、从电流比较部380输出的点火信号SB、与该点火信号SB相应地在副一次线圈360中流动的副一次电流I3、点火线圈300中蓄积的电能E、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二次电流I2、和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二次电压V2的关系。另外,二次电流I2和二次电压V2如图8所示,是用在火花塞200与点火线圈300之间设置的电流检测部370检测的。另外,主一次电流I1和副一次电流I3如上所述是用电流比较部380推算的。
点火信号SA成为HIGH时,点火器340使主一次线圈310通电,主一次电流I1上升。在主一次线圈310通电中,点火线圈300内的电能E随时间上升。
之后,点火信号SA成为LOW时,点火器340切断主一次线圈310的通电。由此,对二次侧线圈320产生电动势,开始从点火线圈300对火花塞200供给电能E。火花塞200的电极间的绝缘被破坏时,火花塞200的放电(电容放电)开始。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之后,点火线圈300内的电能E随时间减少,维持火花塞200的放电(感应放电)。
二次电流I2在电容放电时大幅上升。该电容放电引起的二次电流I2在短时间内结束。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而在电极间形成放电通路时,二次电流I2急剧降低,在之后的感应放电时随时间减少。放电通路随着气体流动而伸长,所以二次电压V2随着时间经过而上升。此时,与火花塞200的电极间存在的气体的流速相应地,维持放电通路所需的二次电流I2的大小变化。
因主一次线圈310而产生的二次电流I2成为上述第二设定值、即断续运转区间的上限值时,电流比较部380对点火器350输出点火信号SB。
以下,将从点火信号SA成为LOW起直到输出点火信号SB的期间定义为期间P13。
在电流比较部380对点火器350输出点火信号SB的期间中,对于因点火信号SA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高电压,加上因点火信号SB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产生的高电压。该高电压被施加至火花塞200(中心电极210)。结果,二次电流I2增加,继续维持放电通路。此时的二次电流I2中,包括因主一次线圈310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电流(以下称为“第一感应电流”)、和因副一次线圈360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电流(以下称为“第二感应电流”)。
点火信号SA成为OFF、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之后,经过预先决定的规定期间时,或者如上所述推算的第一感应电流成为第一设定值、即不可放电区间的上限值时,电流比较部380使点火信号SB成为OFF。在该时刻,因点火信号SA而在点火线圈300内蓄积的电能E已充分降低,仅用点火线圈300一方的输出不能进行火花塞200的放电,所以火花塞200的放电与点火信号SB的OFF同时结束。从而,火花塞200中伴随电容放电的再放电(再点火)的发生受到抑制。图9的例子中,初次放电是1次,再放电是1次,电容放电次数是2次。
图10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控制中的对点火线圈输入的控制信号与输出的关系的时序图的另一例的图。图10的时序图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300在气体流速更高的情况下使火花塞200放电时的一例。即,图10中,示出了与图9的情况相比气体流速变化为更高的情况下的时序图的例子。
图10的例子中,可知随着气体流速变化为较高,二次电压V2的经时变化增大,所以断续运转区间也扩大。点火控制部83中对电流比较部380设定的阈值(第二设定值)随之上升。随着这样的阈值上升,点火信号SB的ON时期也提前,所以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也扩大。
[第一实施方式: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流程]
接着,说明实施上述放电控制时的点火控制部83对点火线圈300的控制方法。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点火控制部83对点火线圈300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点火控制部83在车辆的点火开关ON、内燃机100的电源接入时,按照图11的流程图开始点火线圈300的控制。另外,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表示内燃机100的1个周期的处理,点火控制部83在各周期中实施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01中,点火控制部83检测内燃机100的运转条件。然后,基于检测出的运转条件,计算对电流比较部380设定的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具体而言,例如预先将对于电极间的每种气体流速决定的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作为映射信息存储,对于该映射信息代入根据检测出的发动机转速和推算负载推算的电极间的气体流速,由此得到与当前的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相应的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
图12是表示示出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的关系的映射信息的一例的图。图12的(a)示出了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第二设定值的关系。如图12的(a)所示,随着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上升,易于发生再点火,所以需要使第二设定值上升。图12的(b)示出了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第一设定值的关系。如图12的(b)所示,随着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上升,电极间的电阻值增大,能够再放电的电压上升,所以需要使第一设定值上升。
点火控制部83中,例如预先将如图12的(a)、(b)分别所示的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的关系作为映射信息存储,能够使用这些映射信息实施步骤S101的处理。
在步骤S102中,点火控制部83在规定时机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A,之后,在规定时机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A。由此,开始从点火线圈300对火花塞200供给电能E,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在点火线圈300中流动二次电流I2。
在步骤S103中,点火控制部83用电流比较部380对点火线圈300中流动的二次电流I2、与步骤S101中设定的第二设定值进行比较。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用电流检测部370检测二次电流I2。
在步骤S104中,点火控制部83判断步骤S103的比较中二次电流I2是否在第二设定值以下。如果二次电流I2大于第二设定值则返回步骤S103,继续二次电流I2与第二设定值的比较。如果二次电流I2在第二设定值以下则前进至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点火控制部83用电流比较部380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B。
在步骤S106中,点火控制部83用电流比较部380对点火线圈300中因主一次线圈310而流动的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第一感应电流、与步骤S101中设定的第一设定值进行比较。另外,关于第一感应电流,如上所述能够检测或推算对副一次线圈360流动的副一次电流,基于副一次线圈360与二次侧线圈320的匝数比来计算第二感应电流并从二次电流I2中减去,由此进行推算。
在步骤S107中,点火控制部83用电流比较部380判断步骤S106的比较中第一感应电流是否在第一设定值以下。如果第一感应电流大于第一设定值则返回步骤S106,继续第一感应电流与第一设定值的比较。如果第一感应电流在第一设定值以下则前进至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点火控制部83停止从电流比较部380输出点火信号SB。步骤S108中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B之后,结束基于图11的流程图的点火线圈300的控制。
另外,如上所述从电流比较部380持续规定期间地输出点火信号SB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步骤S106、S107的处理。该情况下,从步骤S105中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B起规定时间之后,实施步骤S108而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B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发挥以下作用效果。
(1)内燃机用的控制装置1具有控制对火花塞200提供电能的点火线圈300的通电的点火控制部83,其中火花塞200在内燃机100的气缸150内放电来进行对燃料的点火。点火控制部83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从点火线圈300释放第一电能(因主一次线圈310而产生的电能)并与第一电能叠加地释放第二电能(因副一次线圈360而产生的电能)。此时,控制点火线圈200的通电,使得在随着火花塞200周围的气体状态而变化的时机,停止释放第二电能来停止火花塞200的放电。因为这样,所以能够抑制火花塞200对气体的点火不良,同时抑制内燃机100中的火花塞300的电极磨损。
(2)点火线圈300具有配置在一次侧的一次线圈310、360和配置在二次侧的二次线圈320。点火控制部83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基于一次线圈310、360中流动的一次电流来在二次线圈320中流动第一感应电流,并在第一感应电流成为规定的第一设定值以下时(步骤S107:是)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在二次线圈320中流动的第二感应电流被切断。因为这样,所以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切断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流动的第二感应电流。
(3)第一设定值是基于不能进行火花塞200的放电的不可放电区间的二次线圈320的电流值(二次电流I2)来设定的。因为这样,所以能够以可靠地抑制火花塞200中的再点火的发生的方式,决定切断第二感应电流的时机。
(4)点火控制部83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在第一感应电流成为比第一设定值大的规定的第二设定值以下时(步骤S104:是)第二感应电流开始流动。因为这样,所以能够适当地决定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开始流动第二感应电流的时机。
(5)第二设定值是基于火花塞200的放电中断而发生再点火的断续运转区间的二次线圈320的电流值(二次电流I2)来设定的。因为这样,所以能够以可靠地抑制火花塞200中的再点火的发生的方式,决定开始流动第二感应电流的时机。
(6)一次线圈310、360具有主一次线圈310和副一次线圈360。点火控制部83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通过切断主一次线圈310的通电来在二次线圈320中流动第一感应电流。另外,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通过对副一次线圈360通电来在二次线圈320中流动第二感应电流。因为这样,所以能够使用主一次线圈310流动第一感应电流,并且使用副一次线圈360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流动第二感应电流。
(7)点火控制部83在第一感应电流成为第一设定值以下时(步骤S107:是)切断副一次线圈360的通电。因为这样,所以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切断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流动的因副一次线圈360而产生的第二感应电流。
[第二实施方式:点火线圈的电路]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300的电路400A。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300的电路400A的图。本实施方式中,点火线圈3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8同样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300也包括按规定匝数分别卷绕的2种一次侧线圈310、360(主一次线圈310、副一次线圈360)和按比一次侧线圈310、360更多的匝数卷绕的二次侧线圈320。
本实施方式中,电路400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路400相比,省略了电流检测部370和电流比较部380这一点不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点火器350的基极(B)端子与点火控制部83连接。点火控制部83对于点火器350的基极(B)端子输出点火信号SB。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副一次线圈360中流动副一次电流而产生电力(电能)。
本实施方式中,点火信号SB的ON时期和OFF时期被点火控制部83设定为以点火信号SA的OFF时期为起点、与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相应地预先决定的时期。
点火控制部83用如以上所说明的电路400A的动作,使用点火SA和SB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由此,实施用于控制火花塞200的点火控制。
[第二实施方式: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流程]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点火线圈的放电控制时的点火控制部83对点火线圈300的控制方法。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点火控制部83对点火线圈300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点火控制部83在车辆的点火开关ON、内燃机100的电源接入时,按照图14的流程图开始点火线圈300的控制。另外,图14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表示内燃机100的1个周期的处理,点火控制部83在各周期中实施图14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201中,点火控制部83检测内燃机100的运转条件。
在步骤S202中,点火控制部83基于步骤S201中检测出的运转条件,推算电极间的气体流速。具体而言,对预先按每种运转条件决定的气体流速的映射,代入步骤S201中检测出的发动机转速和推算负载,由此得到电极间的气体流速的值。
在步骤S203中,点火控制部83进行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的计算。具体而言,例如,预先将对于电极间的每种气体流速决定的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作为映射信息存储,对于该映射信息代入步骤S202中推算的气体流速,由此得到与当前的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相应的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
图15是表示示出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的关系的映射信息的一例的图。火花塞200的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上升时,二次电压V2的经时变化增大,所以断续运转区间扩大。因此,需要如图15所示随之使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扩大。
点火控制部83中,例如将如图15所示的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的关系作为映射信息预先存储,能够使用该映射信息实施步骤S203的处理。
返回图14的说明,在步骤S204中,点火控制部83进行从点火信号SA成为LOW起直到输出点火信号SB的期间P13的计算。具体而言,例如预先将对于电极间的每种气体流速决定的期间P13的值作为映射信息存储,对于该映射信息代入步骤S202中推算的气体流速,由此得到与当前的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相应的期间P13。
图16是表示示出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从点火信号SA成为LOW起直到输出点火信号SB的期间P13的关系的映射信息的一例的图。火花塞200的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上升时,二次电压V2的经时变化增大,所以断续运转区间扩大。因此,需要如图15所示地随之缩短期间P13,使点火信号SB的ON轴提前。
点火控制部83中,例如将如图16所示的电极间的气体流速与直到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B的期间P13的关系作为映射信息预先存储,能够使用该映射信息实施步骤S204的处理。
返回图14的说明,在步骤S205中,点火控制部83分别设定步骤S203中计算出的点火信号SB的脉冲宽度和步骤S204中计算出的直到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B的期间P13。具体而言,例如通过将这些算出的值记录至点火控制部83中设置的未图示的存储区域,而在步骤S206以后的处理中反映这些计算出的值。
在步骤S206中,点火控制部83在规定时机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A,之后,在规定时机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A。由此,开始从点火线圈300对火花塞200供给电能E,火花塞200的放电开始,在点火线圈300中流动二次电流I2。
在步骤S207中,点火控制部83判断从步骤S206中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A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达到了步骤S205中设定的期间P13。从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A起尚未经过期间P13的情况下停留在步骤S207,如果已经过期间P13则前进至步骤S208。
在步骤S208中,点火控制部83按步骤S205中设定的脉冲宽度输出点火信号SB。即,在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B之后,经过设定的脉冲宽度的期间后,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B。在步骤S208中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B后,结束基于图14的流程图的点火线圈300的控制。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点火控制部83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从点火线圈300释放第一电能(因主一次线圈310而产生的电能)并与第一电能叠加地释放第二电能(因副一次线圈360而产生的电能)。此时,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在随着火花塞200周围的气体状态而变化的时机,停止释放第二电能来停止火花塞200的放电。因为这样,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火花塞200对气体的点火不良,同时抑制内燃机100中的火花塞的电极磨损。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确认点火控制部83的动作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包括点火线圈300的电路400B的图。本实施方式中,电路400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路400相比,在点火线圈300与火花塞200之间连接了防止噪声用的电阻390这一点不同。另外,只要与火花塞200串联连接,就可以在任意场所连接电阻390。
本实施方式中,点火控制部83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的动作。即,点火控制部83具有电流比较部380,输出点火信号SA,并且使用电流比较部380输出点火信号SB。由此,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基于主一次线圈310中流动的主一次电流而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第一感应电流、且在第一感应电流成为相当于断续运转区间的上限的第二设定值以下时,来基于副一次线圈310中流动的副一次电流而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第二感应电流。另外,控制点火线圈300的通电,使得在第一感应电流成为相当于不能放电区间的上限的第一设定值以下时,第二感应电流被切断。
本实施方式中,点火控制部83的动作能够如下所述地确认。首先,将电阻390设定为规定电阻值,使内燃机100成为运转状态,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点火信号SA、SB而使火花塞200放电。然后,测定此时的二次电流I2的经时变化。
接着,将电阻390的电阻值设定为与上述不同的值,由此改变二次电流I2的降低速度,在该状态下使内燃机100成为运转状态,从点火控制部83输出点火信号SA、SB而使火花塞200放电。然后,测定此时的二次电流I2的经时变化。
如以上所说明地,分别测定按不同电阻值测定的二次电流I2的经时变化后,对该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果即使电阻390的电阻值变化,二次电流I2中因点火信号SB而流动的电流成分、即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在二次侧线圈320中流动的第二感应电流被切断时的电流值也是恒定的,则能够确认点火控制部83基于上述第一设定值决定了停止输出点火信号SB的时机。即,可知点火控制部83与电阻390的电阻值的变化相应地,为了使切断第二感应电流时的火花塞200的电流恒定,而改变了切断第二感应电流的时机。从而,能够确认点火控制部83实施了要求的动作。
另外,用同样的方法,如果即使电阻390的电阻值变化,二次电流I2中因点火信号SB而与第一感应电流叠加地在二次侧线圈320中开始流动第二感应电流时的电流值也是恒定的,则能够确认点火控制部83基于上述第二设定值决定了开始输出点火信号SB的时机。即,可知点火控制部83与电阻390的电阻值的变化相应地,为了使第二感应电流开始流动时的火花塞200的电流恒定,而改变了第二感应电流开始流动的时机。从而,能够确认点火控制部83实施了要求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用以上说明的方法,确认点火控制部83的动作。
另外,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对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路400追加了电阻390的电路400B、确认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点火控制部83的动作的情况的例子,但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确认点火控制部83的动作。即,通过对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路400A追加电阻390,并使用如上所述的方法,能够确认点火控制部83实施了要求的动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二次线圈320与火花塞200之间,连接了具有规定电阻值的电阻390。点火控制部83与电阻390的电阻值的变化相应地,为了使切断第二感应电流时的火花塞200的电流恒定,而改变切断第二感应电流的时机。另外,与电阻390的电阻值的变化相应地,为了使第二感应电流开始流动时的火花塞200的电流恒定,而改变第二感应电流开始流动的时机。因为这样,所以能够确认点火控制部83进行了要求的动作。
另外,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图3中说明的控制装置1的各功能结构可以如上所述用由MPU50执行的软件实现,或者也可以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实现。另外,也可以使它们同时存在并使用。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只是一例,只要不损害发明的特征,本发明就不限定于这些内容。另外,以上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想到的其他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装置,10:模拟输入部,20:数字输入部,30:A/D变换部,40:RAM,50:MPU,60:ROM,70:I/O端口,80:输出电路,81:整体控制部,82:燃料喷射控制部,83:点火控制部,84:气缸判别部,85:角度信息生成部,86:转速信息生成部,87:进气量计测部,88:负载信息生成部,89:水温计测部,100:内燃机,110:空气滤清器,111:进气管,112:进气歧管,113:节流阀,113a:节流开度传感器,114:流量传感器,115:进气温度传感器,120:环形齿轮,121:曲柄角传感器,122:水温传感器,123:曲轴,125:加速踏板,126:加速位置传感器,130:燃料容器,131:燃料泵,132:压力调节器,133:燃料配管,134:燃料喷射阀,140:燃烧压力传感器,150:气缸,151:进气阀,152:排气阀,160:排气歧管,161:三效催化剂,162:上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63:下游侧空燃比传感器,170:活塞,200:火花塞,210:中心电极,220:外侧电极,230:绝缘体,300、300C:点火线圈,310:主一次线圈,320:二次侧线圈,330:直流电源,340、350:点火器,360:副一次线圈,370:电流检测部,380:电流比较部,390:电阻,400、400A、400B、400C:电路。

Claims (3)

1.一种内燃机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对火花塞提供第一电能和与所述第一电能叠加的第二电能的点火线圈的通电的点火控制部,其中所述火花塞在内燃机的气缸内放电来进行对燃料的点火,
所述点火控制部,
基于所述火花塞周围的气体状态来设定从所述火花塞开始释放所述第一电能到开始释放所述第二电能为止的期间,
并且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通电,使得从所述火花塞释放所述第一电能,并且在所述期间经过后与所述第一电能叠加地释放所述第二电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火控制部存储有按所述火花塞的电极间的每个气体流速来预先决定的所述期间的值作为第一映射信息,
所述点火控制部推算所述电极间的气体流速,基于推算出的所述气体流速和所述第一映射信息来计算所述期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火控制部能够输出第一点火信号和第二点火信号,所述第一点火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通电以蓄积和释放所述第一电能,所述第二点火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通电以释放所述第二电能,
所述点火控制部存储有按每个所述气体流速预先决定的所述第二点火信号的脉冲宽度的值作为第二映射信息,
所述点火控制部,
基于推算出的所述气体流速和所述第二映射信息来计算所述第二点火信号的脉冲宽度,
通过输出所述第一点火信号,之后在规定的时机停止所述第一点火信号的输出,来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能电,以从所述点火线圈释放所述第一电能,
通过在从停止所述第一点火信号的输出起的经过时间达到所述期间时以计算出的所述脉冲宽度输出所述第二点火信号,来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能电,以从所述点火线圈释放所述第二电能。
CN202310627621.1A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Pending CN1165571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8841 2019-06-26
JP2019-118841 2019-06-26
CN202080042286.3A CN113950578B (zh)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PCT/JP2020/023521 WO2020262098A1 (ja)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2286.3A Division CN113950578B (zh)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7187A true CN116557187A (zh) 2023-08-08

Family

ID=740619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2286.3A Active CN113950578B (zh)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CN202310627621.1A Pending CN116557187A (zh)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2286.3A Active CN113950578B (zh) 2019-06-26 2020-06-16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16436A1 (zh)
JP (2) JP7270040B2 (zh)
CN (2) CN113950578B (zh)
WO (1) WO20202620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594B2 (ja) * 1984-11-26 1994-04-27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US6131555A (en) * 1998-04-20 2000-10-17 Cummins Engine Company, Inc. System for controlling ignition energy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743607B2 (ja) 1999-12-02 2006-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094403B2 (ja) * 2013-07-04 2017-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JP6349895B2 (ja) * 2014-04-10 2018-07-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6350135B2 (ja) * 2014-09-03 2018-07-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および点火方法
JP6357985B2 (ja) 2014-09-03 2018-07-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および点火方法
JP6411636B2 (ja) * 2015-03-30 2018-10-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6354710B2 (ja) * 2015-09-01 2018-07-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375452B2 (ja) * 2015-10-06 2018-08-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および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の点火制御方法
JP6749255B2 (ja) * 2017-01-16 2020-09-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WO2018193909A1 (ja) * 2017-04-20 2018-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システム
WO2018229883A1 (ja) * 2017-06-14 2018-12-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70040B2 (ja) 2023-05-09
JP7497489B2 (ja) 2024-06-10
JP2023083550A (ja) 2023-06-15
US20220316436A1 (en) 2022-10-06
CN113950578B (zh) 2023-06-16
WO2020262098A1 (ja) 2020-12-30
JPWO2020262098A1 (zh) 2020-12-30
CN113950578A (zh) 202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8425B2 (en) Igni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nd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s
CN113825900B (zh)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JP7260664B2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JP6688140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19210827A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US11359594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ntrol device
JP6893997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内燃機関の制御方法
CN113950578B (zh) 内燃机用控制装置
JP7077420B2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JP6931127B2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JP6906106B2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JP7330383B2 (ja) 電子制御装置
JP7247364B2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JP7212177B2 (ja)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
WO2023084573A1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電子制御装置、及び内燃機関の制御方法
WO2021240898A1 (ja) 電子制御装置
JP7324384B2 (ja) 筒内圧力検出方法、筒内圧センサ診断方法及び内燃機関制御装置
WO2022123861A1 (ja) 内燃機関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