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7958B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57958B
CN115257958B CN202210222937.8A CN202210222937A CN115257958B CN 115257958 B CN115257958 B CN 115257958B CN 202210222937 A CN202210222937 A CN 202210222937A CN 115257958 B CN115257958 B CN 1152579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floor panel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229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57958A (zh
Inventor
戎本圭佑
枣裕贵
黑田一平
平井骏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57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7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57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7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具有倾斜部的框架构件在偏置碰撞中倾斜部内倒变形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车辆(100)的下部车身结构(1)包括:底板(2);配设于底板(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并沿车辆前后方向立设的纵壁部(3b);配设于底板(2)的上表面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梁(4);具有倾斜部(9a)和连接部的框架构件(9),其中,倾斜部(9a)配设为在底板(2)上表面的相较于纵壁部(3b)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底板(2)形成闭口截面,并且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连接部在倾斜部(9a)的后端与横梁(4)连接;配置于底板(2)连接部的车辆前方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倾斜部(9a)与纵壁部(3b)的连结构件(20)。

Description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下部车身结构,该下部车身结构具备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的框架。该框架在倾斜部的后端部与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8633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发生碰撞荷载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部来说偏置的位置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偏置碰撞时,具有倾斜部的框架构件容易产生以倾斜部与横梁连接的倾斜部的后端部为支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的内倒变形。由此可能引起前围板后退。
于是,本发明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具有倾斜部的框架构件在偏置碰撞时倾斜部内倒变形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特征在于如下构成。
首先,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包括:底板,构成为车辆的地板;纵壁部,配设于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立设;横梁,配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框架构件,具有倾斜部和连接部,其中,所述倾斜部配设为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相较于所述纵壁部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底板形成闭口截面,并且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倾斜部的后端与所述横梁连接;连结构件,配置于所述底板的相较于所述连接部而言的车辆前方,在车宽方向连结所述倾斜部和所述纵壁部。
根据本发明,框架构件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在碰撞荷载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部来说偏置的位置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偏置碰撞时,该位于后方的倾斜部容易产生以与横梁连接的连接部为支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的内倒变形。但是,在本发明中,因为具备在车宽方向连结框架构件的倾斜部与纵壁部的连结构件,因此该连结构件会起支撑作用以对抗上述内倒变形,因此能抑制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
也可以为:在车辆俯视图中,所述连结构件在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所述倾斜部的延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方案,连结构件在与框架构件的倾斜部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易于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以对抗向与倾斜部正交的方向倾倒的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的力。
也可以为:在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的所述中央部配设有向车辆的上方突出的通道部;所述纵壁部由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的侧部构成。
根据本方案,对于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具备用于覆盖车辆的变速器等的通道部的车辆,纵壁部由通道部的车宽方向的侧部构成。由此,通过连结构件连结框架构件的倾斜部与纵壁部,产生起支撑作用以对抗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的力,能够抑制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
也可以为:在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侧部配设有与所述纵壁部及所述底板构成闭口截面,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侧架。
根据本方案,纵壁部与通道侧架形成闭口截面,由此会增大刚性。因此,通过连结构件连结刚性进一步增大的纵壁部与框架构件的倾斜部,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以对抗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的力。
也可以为:在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上部配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脊骨形底架;在所述连结构件,在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所述立起部与所述脊骨形底架连结。
根据本方案,连结构件的立起部与通道部的脊骨形底架连结。通过连结构件的立起部,能够抑制通道部的侧壁的面外变形,并且能够抑制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产生的像压坏火柴盒那样的通道部向车宽方向的变形(也称作火柴盒改变)。
也可以为: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立起部设有至少1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
根据本方案,连结构件的立起部具备加强筋,由此刚性增大。因此,通过刚性增大了的连结构件的立起部,能够进一步抑制通道部的面外变形。
也可以为: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立起部设有至少2个所述加强筋;所述立起部的水平方向截面形状由所述至少2个加强筋形成为大致W形状。
根据本方案,连结构件的立起部具备2个加强筋,因此刚性进一步增大。因此,通过刚性进一步增大了的连结构件的立起部能够更进一步抑制通道部的面外变形。
也可以为:所述连结构件具有:水平部,配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斜面部,在所述立起部和所述水平部之间向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方案,斜面部在底板和通道部的侧部之间呈斜撑杆状起作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产生的通道部的火柴盒变形。
也可以为: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车架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所述倾斜部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底板的前端配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在所述前车架的后端的车宽方向内侧配设有连结所述前车架和所述前围横梁的加强构件。
前车架与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的框架构件的前端连接,因此在碰撞荷载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部来说偏置的位置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偏置碰撞时,框架构件和与该框架构件的前端连接的前车架容易产生以框架构件与横梁连接的连接部为支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的内倒变形。但是,根据本方案,加强构件连结前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因此易于以支撑作用来对抗上述内倒变形,易于进一步抑制前车架和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
发明效果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能够抑制具有倾斜部的框架构件在偏置碰撞时倾斜部内倒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从上方看图1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从图2的线III-III看到的下部车身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从下方看图1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从图2的线V-V看到的下部车身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从图1的线VI-VI看到的下部车身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从车辆前方看图1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100的下部车身结构1具备:底板2,构成为地板;前围板40,配设于该底板2的前端且为在车宽方向扩展的纵壁状;一对侧梁(side sill)51,配设于底板2的车宽方向左右两端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00是混动车,在相较于前围板40而言的车辆前方,无图示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及电机以其各自的轴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依次配置。
另外,在底板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下方,配置有与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及电机连接的无图示的变速器,且其轴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为了不使该变速器与底板2干涉,在底板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配设有向车辆上方突出的通道部3。在通道部3还配设有无图示的螺旋桨传动轴及排气管。
图2是从上方看图1的下部车身结构1的示意图。在底板2的上表面中,在成对的侧梁(side sill)51和通道部3之间分别配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横梁4。即,成对的横梁4分别配设于通道部3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配置于几乎相同的位置。
横梁4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呈向下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横梁4在下端部具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侧凸缘4a和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凸缘4b。横梁4在前侧凸缘4a及后侧凸缘4b处例如通过点焊从上方与底板2接合。因此,在横梁4和底板2之间,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连续的无图示的闭口截面。
返回图1,通道部3具有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3a、从上表面部3a的车宽方向两侧缘部向下方延伸,且与底板2相连的成对的纵壁部3b。成对的横梁4在车宽方向内侧具有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延伸的纵壁安装托架4c,在车宽方向外侧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连接构件4d。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4在纵壁安装托架4c处例如通过点焊与纵壁部3b接合,在连接构件4d处例如通过点焊与侧梁(side sill)51的内壁面接合。
返回图2,在底板2的上表面中,在成对的侧梁(side sill)51和通道部3之间分别配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框架构件9。即,成对的框架构件9分别配设于通道部3的车宽方向两侧。框架构件9具备在朝向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部9a、与倾斜部9a的后端部连续并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地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设部9b(参照图4)。倾斜部9a的前端部与前车架41的后部连续,倾斜部9a在后端部在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处终结。后方延设部9b与侧梁(side sill)51的车宽方向内壁面抵接。
图3是从图2的线III-III看到的下部车身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框架构件9具备例如通过点焊与底板2的上表面接合的上框架10和例如通过点焊与底板2的下表面接合的下框架11。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夹着底板2相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9a由上框架10及下框架11构成。后方延设部9b由下框架11构成。
上框架10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在图3所示截面中,是分别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的构件。另外,下框架11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是在图3所示截面中,分别具有向上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的构件。因此,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夹着底板2,形成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大致矩形的闭口截面。
上框架10具有配置于底板2的上表面侧并与底板2平行延伸的上表面部10a、从上表面部10a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内壁部10b、从上表面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外壁部10c、从内壁部10b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凸缘10d、从外壁部10c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10e。
上框架10在内侧凸缘10d及外侧凸缘10e处,例如通过点焊与底板2的上表面接合。如图2所示,内侧凸缘10d及外侧凸缘10e在后端部处,与横梁4的前侧凸缘4a一起,例如通过点焊相对于底板2以3层重叠的方式进行接合。因此,内侧凸缘10d及外侧凸缘10e的后端部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部。
如图3所示,下框架11具有配置于底板2的下表面侧且与底板2平行延伸的底面部11a、从底面部11a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内壁部11b、从底面部11a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外壁部11c、从内壁部11b的上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凸缘11d、从外壁部11c的上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11e。
下框架11在内侧凸缘11d及外侧凸缘11e处,例如通过点焊与底板2的下表面接合。外侧凸缘11e与倾斜部9a对应设置,并且未设于后方延设部9b。后方延设部9b在外壁部11c处与侧梁(side sill)51的内壁面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各自的凸缘10d,10e和凸缘11d,11e夹着底板2以3层重叠的方式例如被点焊(点焊的焊点以“×”标记表示)。因此,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安装于底板2,且夹着底板2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大致矩形的闭口截面,由此构成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
图4是从下方看图1的下部车身结构1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底板2的下表面中,在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成对的下框架11(主要是后方延设部9b)和通道部3之间分别配设有一对电池200R,200L。该成对的电池200R,200L与上述车辆100中搭载的无图示的电机电连接,在车宽方向内侧与下框架11相邻。
返回图2,在底板2的上表面中,在通道部3的车宽方向两侧分别配设有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倾斜部9a中的上框架10和通道部3的纵壁部3b的连结构件20。连结构件20位于相较于横梁4而言的车辆前方。位于通道部3两侧的成对的连结构件20在车辆俯视图中大致左右对称。
一并参照图1,连结构件20具有沿通道部3的纵壁部3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立起部23、沿底板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部24、连接立起部23和水平部24之间的斜面部25。
水平部24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具体而言,在俯视图中,水平部24在与上框架10的延展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连结构件20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与延展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向下方或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帽状。具体而言,连结构件20在立起部23处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在水平部24处呈向下方侧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在斜面部25处呈向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向下方倾斜的方向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
更具体而言,连结构件20具有与底板2及通道部3的纵壁部3b大致平行延伸的顶面部20a、从顶面部20a的前缘部向下方或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表面部20b、从顶面部20a的后缘部向下方或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表面部20c、从前表面部20b的与顶面部20a相反侧的缘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侧凸缘20d、从后表面部20c的与顶面部20a相反侧的缘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凸缘20e。
连结构件20在水平部24处,前侧凸缘20d及后侧凸缘20e通过点焊从上表面与底板2接合。且连结构件20在水平部24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处与上框架10接合。具体而言,水平部24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处,顶面部20a例如通过点焊从上方与上框架10的上表面部10a接合,前侧凸缘20d及后侧凸缘20e将上框架10的内侧凸缘10d夹在中间,例如通过点焊从上方相对于底板2以3层重叠的方式进行接合。
而连结构件20在立起部23处与通道部3接合。具体而言,立起部23中,前侧凸缘20d及后侧凸缘20e从车宽方向外侧例如通过点焊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接合。
如图3所示,立起部23在下端部处与后述通道侧架26的上侧凸缘26e一起,例如通过点焊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以3层重叠的方式进行接合。此外,立起部23在上端部处将后述脊骨形底架30的下侧凸缘30e夹在中间,例如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外侧相对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以3层重叠的方式进行接合。
而斜面部25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相对于底板2向上方分离且相对于通道部3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即,连结构件20在斜面部25处不与底板2及通道部3的任一者接合。
图5是从图2的线V-V看到的下部车身结构1的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底板2的下方且纵壁部3b的车宽方向内侧配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侧架26。
通道侧架26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在图5所示截面中呈具有底面部26a和纵壁部26b的大致L形状的截面形状,底面部26a在相对于底板2向下方分离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纵壁部26b从底面部26a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向上方延伸。此外,通道侧架26还具有介由倾斜部26c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26d,倾斜部26c从底面部26a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朝向上方在车宽方向上向外侧延伸。通道侧架26还具有从纵壁部26b的上缘部朝向上方在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上侧凸缘26e。
通道侧架26在外侧凸缘26d处,例如通过点焊从下方与底板2接合,在上侧凸缘26e处,例如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内侧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接合。
另外,通道侧架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构件20对应的位置处,外侧凸缘26d将底板2夹在中间与连结构件20的前侧凸缘20d及后侧凸缘20e一起,以3层重叠的方式例如通过点焊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接合。并且,通道侧架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构件20对应的位置处,上侧凸缘26e将通道部3的纵壁部3b夹在中间与连结构件20的前侧凸缘20d及后侧凸缘20e一起,以3层重叠的方式例如通过点焊在车宽方向上进行接合。
因此,通道侧架26安装于底板2及纵壁部3b,且在底板2及纵壁部3b之间构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大致L形状的闭口截面。
返回图1,在通道部3的上表面部3a和左右成对的各个纵壁部3b之间分别配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脊骨形底架30。
如图5所示,脊骨形底架30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在图5所示截面中呈具有上表面部30a和纵壁部30b的大致倒L形状的截面形状,上表面部30a在相对于通道部3的上表面部3a向上方分离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纵壁部30b从上表面部30a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向下方延伸。此外,脊骨形底架30还具有介由倾斜部30c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凸缘30d,倾斜部30c从上表面部30a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朝向下方向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的方向延伸。此外,脊骨形底架30具有从纵壁部30b的下缘部朝向下方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下侧凸缘30e。
脊骨形底架30在内侧凸缘30d处,例如通过点焊从上方与通道部3的上表面部3a接合,在下侧凸缘30e处,例如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外侧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的上部接合。
另外,脊骨形底架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构件20对应的位置处,下侧凸缘30e与连结构件20的前侧凸缘20d及后侧凸缘20e共同在车宽方向上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接合。更具体而言,脊骨形底架30的下侧凸缘30e在被夹在通道部3的纵壁部3b和连结构件20之间的状态下,这些构件以3层重叠的方式例如通过点焊进行接合。
因此,脊骨形底架30安装于上表面部3a及纵壁部3b,并在通道部3、更具体来说是上表面部3a和纵壁部3b的上部之间构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大致L形状的闭口截面。
图6是从图1的线VI-VI看到的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的水平方向中的下部车身结构1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凹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1个加强筋34,且该加强筋34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即,在帽状截面形状的立起部23的顶面部凹设1个加强筋34,由此立起部23的水平方向截面形状呈大致W形状。
加强筋34跨连结构件20中的立起部23的大致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具体而言,加强筋34从立起部23的上端部向下方延伸,下端部到斜面部25正上方。连结构件20在加强筋34处也与通道部3接合。在加强筋34的上端部,将脊骨形底架30的下侧凸缘30e夹在中间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点焊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以3层重叠的方式进行接合。另外,在加强筋34中的脊骨形底架30的下方,从车宽方向外侧例如通过点焊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接合。
返回图2,向车辆前方笔直延伸的成对的前车架41介由前围板40与成对的框架构件9的前端连接。
图7是从车辆前方看图1的下部车身结构1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配设于底板2前端的前围板40的下方配设有前围横梁43,该前围横梁43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中央具有沿着设于底板2的通道部3的形状向上方突出的弯曲部42。
在成对的前车架41的各个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分别配设有连结前车架41和前围横梁43的加强构件44。
加强构件44例如是由钢材制成的压制加工部件,在俯视图中大致呈三角形且具有朝着车辆后方在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44a。因此,通过加强构件44,前车架41的后端部相对于前围横梁43呈斜撑杆状连结。
主体部44a的与延展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帽状。加强构件44具有沿主体部44a的周缘部整周形成的周缘部凸缘44b。加强构件44在周缘部凸缘44b处,例如通过点焊与前车架41的车宽方向内壁面及前围横梁43的前表面接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车身结构1中,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在相较于成对的框架构件9分别与成对的横梁4连接的连接部而言的车辆前方分别配设有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与通道部3的纵壁部3b的连结构件20。
框架构件9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因此在碰撞荷载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部来说偏置的位置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偏置碰撞时,该碰撞荷载会介由前车架41传递给框架构件9,但框架构件9中的倾斜部9a容易产生以与横梁4连接的连接部为支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的内倒变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在车宽方向连结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与纵壁部3b的连结构件20,因此该连结构件20会起支撑作用以对抗上述内倒变形,因此能抑制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的内倒变形。
另外,连结构件20在与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易于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来对抗框架构件9的内倒变形的力。
另外,对于在底板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具备用于覆盖车辆100的变速器等的通道部3的车辆100,纵壁部3b由通道部3的车宽方向的侧部构成。由此,通过由连结构件20连结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与纵壁部3b,由此能产生起支撑作用以对抗框架构件9的内倒变形的力,抑制框架构件9的内倒变形。
另外,纵壁部3b与通道侧架26形成闭口截面,由此刚性增大。因此,通过由连结构件20连结刚性进一步增大了的纵壁部3b与框架构件9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以对抗框架构件9的内倒变形的力。
另外,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与通道部3的脊骨形底架30连结。通过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抑制通道部3的侧壁中的面外变形,并且抑制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产生的通道部3向车宽方向的火柴盒变形。
另外,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具备加强筋34,使得截面为大致W形状,因此刚性进一步增大。因此,通过刚性进一步增大了的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能够更进一步抑制通道部3的面外变形。
另外,斜面部25在底板2与通道部3的侧部之间呈斜撑杆状起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产生的通道部3的火柴盒变形。
另外,前车架41与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9a(上框架10)的框架构件9的前端连接。因此,在碰撞荷载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部来说偏置的位置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偏置碰撞时,框架构件9和与该框架构件9的前端连接的前车架41容易产生以框架构件9与横梁4连接的连接部为支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的内倒变形。但是,根据本方案,加强构件44连结前车架41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43,因此易于起支撑作用以对抗上述内倒变形,易于更进一步抑制前车架41和框架构件9的内倒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延伸的1个肋34与连结构件20的立起部23在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但比如也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2个以上的加强筋。
本发明不为例示的实施方式所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及设计上的变更。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中,容易抑制框架构件的内倒变形,因此有可能在搭载有下部车身结构的车辆中很好地利用。
编号说明
1 下部车身结构
2 底板
4 横梁
3b 纵壁部
9 框架构件
9a 倾斜部
20 连结构件
100 车辆

Claims (8)

1.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构成为车辆的地板;
一对侧梁,配设于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左右两端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纵壁部,配设于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立设;
通道部,其在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的所述中央部处向车辆的上方突出的配设,所述纵壁部由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的侧部构成;
横梁,配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框架构件,具有倾斜部和连接部,其中,所述倾斜部配设为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相较于所述纵壁部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底板形成闭口截面,并且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倾斜部的后端与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连接;
所述横梁的一端与所述侧梁的内壁面接合,所述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纵壁部接合; 连结构件,配置于所述底板的相较于所述连接部而言的车辆前方,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纵壁部,所述连结构件位于相较于所述横梁而言的车辆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俯视图中,所述连结构件在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所述倾斜部的延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的侧部配设有与所述纵壁部及所述底板构成闭口截面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侧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可设计为:
在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上部配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脊骨形底架;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
所述立起部与所述脊骨形底架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立起部设有至少1个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立起部设有至少2个所述加强筋;
所述立起部的水平方向截面形状由所述至少2个加强筋形成为大致W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4至权利要求6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包括:
水平部,配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斜面部,在所述立起部和所述水平部之间,在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车架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所述倾斜部的前端连接;
在所述底板的前端配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
在所述前车架的后端的车宽方向内侧配设有连结所述前车架与所述前围横梁的加强构件。
CN202210222937.8A 2021-04-30 2022-03-09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52579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7945A JP2022171352A (ja) 2021-04-30 2021-04-30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1-077945 2021-04-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7958A CN115257958A (zh) 2022-11-01
CN115257958B true CN115257958B (zh) 2024-04-12

Family

ID=8375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22937.8A Active CN115257958B (zh) 2021-04-30 2022-03-09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8267A1 (zh)
JP (1) JP2022171352A (zh)
CN (1) CN1152579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7853B2 (ja) * 2019-10-16 2023-03-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9125A (ja) * 2003-06-05 2004-12-2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JP2009286331A (ja) * 2008-05-30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骨格構造
JP2015178312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09204572A (zh) * 2017-07-06 2019-01-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0040186A (zh) * 2018-01-16 2019-07-2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身结构
CN111434569A (zh) * 2019-01-15 2020-07-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1434570A (zh) * 2019-01-15 2020-07-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2477998A (zh) * 2019-09-11 2021-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92356B2 (en) * 2009-03-17 2012-10-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EP3434566B1 (en) * 2016-03-22 2020-02-12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9125A (ja) * 2003-06-05 2004-12-2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JP2009286331A (ja) * 2008-05-30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骨格構造
JP2015178312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09204572A (zh) * 2017-07-06 2019-01-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0040186A (zh) * 2018-01-16 2019-07-2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身结构
CN111434569A (zh) * 2019-01-15 2020-07-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1434570A (zh) * 2019-01-15 2020-07-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2477998A (zh) * 2019-09-11 2021-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7958A (zh) 2022-11-01
US20220348267A1 (en) 2022-11-03
JP2022171352A (ja)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3457B2 (en) Vehicle skeleton structure
JP5907147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467702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942481B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62526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20140159433A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JP377528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9248863B2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CN107097858B (zh) 车身结构
CN112477989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JPH104503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469934A (zh) 后部车身结构
CN111032493A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2017144955A (ja) 車体構造
JP7396449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505340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CN115257958B (zh)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JP2012035646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09035106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07671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64314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23110749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332106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