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365B - 包装袋 - Google Patents

包装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365B
CN107531365B CN201680021831.4A CN201680021831A CN107531365B CN 107531365 B CN107531365 B CN 107531365B CN 201680021831 A CN201680021831 A CN 201680021831A CN 107531365 B CN107531365 B CN 1075313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aifeng
guide line
sealing
line
packaging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18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365A (zh
Inventor
浅井隼人
堀川雅博
开发训之
松永史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 Seikan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83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405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41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6201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Seikan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Seikan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3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22Details
    • B65D77/30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filling or closing of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1/00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65D31/02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with laminated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8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 B65D75/5805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for tearing a side strip parallel and next to the edge, e.g. by means of a line of weak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开封时能够使断裂片容易地分离的包装袋(1)。在从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2)经过收纳部(3)而开封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4)的包装袋(1)中,在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2)设置有易开封部(10),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4)的内缘为与开封假想直线(12)交叉且相对于该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的内缘倾斜部(5u),该开封假想直线(12)为从所述易开封部(10)经过所述收纳部(3)直至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4)地沿开封方向直线地划出的线。

Description

包装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袋,更详细而言,涉及用手指从一方的侧密封部开封至另一方的侧密封部的包装袋。
背景技术
近年来,如蒸煮袋这样收容内容物的包装袋被广泛使用。该包装袋大多通过利用手指将靠近上部密封部的部分从一方的侧密封部撕裂至另一方的侧密封部而开封。因此,在包装袋的侧密封部大多形成有缺口、切槽这样的易开封部。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软质包装袋:为了容易进行开封,对周边热熔敷部实施切断开始痕迹加工,并与切断开始痕迹加工连续地对非热熔敷部分实施切断继续痕迹加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7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对收容有蒸煮咖喱这样的粘稠性的内容物的包装袋进行开封时,希望不仅将包装袋从端部撕裂至端部还将所撕裂的断裂片断开。若断裂片残留而未断开,则在取出内容物时,有时附着于断裂片的内容物会附着于手上。另外,若强行地将残留的断裂片拉断,则有时因其反弹而使附着于断裂片的内容物向周围飞溅。
在此,在图27以及图28中示出对以往的包装袋进行开封的情形。以往例的包装袋是使表膜101a与背膜101b重合并通过左右的侧密封部102、 104、顶部密封部106、以及底部密封部108将四边热封而成的平袋(pouch)。在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例子中,将包装袋从左侧的侧密封部102的缺口 110开封至右侧的侧密封部104。随着断裂片100向右侧移动,将表膜101a 以及背膜101b撕裂而得到的断裂线110a以及110b朝向右侧的侧密封部 104逐渐形成。
如图28所示,在左右的侧密封部102以及104之间的收纳部,表膜 101a的断裂线110a与背膜101b的断裂线110b上下错开。其结果是,断裂线110a与断裂线110b经常在右侧的侧密封部104的内缘104a上到达彼此不同的位置。
在图29中示出图28中的用虚线C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在侧密封部 104的内缘104a上,表膜101a的断裂线110a的到达点Pa与背膜101b的断裂线110b的到达点Pb分开间隔W。为了从到达点Pa以及Pb进一步撕裂侧密封部104,需要以该间隔W的宽度将侧密封部104的熔敷部分撕开。但是,将侧密封部104撕开并使之断裂需要较大的力,因此经常难以将断裂片100断开。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包装袋,在将包装袋从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经过收纳部开封至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时,所附着的内容物不会向周围飞溅,且能够容易地将断裂片断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发明人进行各种实验以及研究的结果是,若在对包装袋进行开封时,表膜的切断线与背膜的切断线最终到达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的同一地点,则在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无需以较大的力剥离表膜和背膜,本发明所涉及的发明人着眼于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撕裂,从而容易地将包装袋的断裂片断开。
于是,本发明的包装袋在重合的表膜和背膜的端部具有密封部,从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经过收纳部而开封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所述包装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设置有易开封部,在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之间的收纳部具有表开封引导线和背开封引导线,所述表开封引导线设置于所述表膜,所述背开封引导线设置于所述背膜,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倾斜地延伸,该开封假想直线是从所述易开封部向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延伸的沿着开封方向直线地划出的线,所述表开封引导线的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与所述背开封引导线的开封终端侧的端部在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或所述内缘的附近相互重合,或者在开封口侧的密封部的下缘上或所述下缘的附近相互重合。
这样,本发明的包装袋以表开封引导线的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与背开封引导线的开封终端侧的端部在开封终端侧的内缘上或内缘的附近、或者开封口侧的密封部的下缘上或下缘的附近相互重合的方式设置有开封引导线。因此,在对包装袋进行开封时,即使表侧和背侧的膜的断裂线上下错开,分别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的表膜的断裂线以及背膜的断裂线也被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引导为在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或者在到达该内缘之前汇合而重合。其结果是,被表开封引导线引导的表膜的断裂线与被背开封引导线引导的背膜的断裂线汇合,最终到达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的同一地点。其结果是,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撕裂,由此,能够使包装袋的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包装袋,在对包装袋进行开封时,能够容易地将断裂片断开。并且,还防止内容物从断裂片向手附着、分离时的内容物的飞溅。另外,无需进行激光加工等特别的加工、无需使用直线切割性膜等特别的膜,因此还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装袋的主视图。
图1B示出图1A的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图2A~图2C示出图1所示的包装袋的开封状。
图3A~图3D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装袋的开封后端侧的密封部附近的断裂状态。
图4A~图4F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5A-图5F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7示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引导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示出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时的开封引导线对断裂线的引导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状态。
图10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状态。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状态。
图12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状态。
图13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4示出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包装袋的开封时的开封引导线对断裂线的引导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5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16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17示出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时的开封引导线对断裂线的引导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19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0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1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2示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3示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4示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5示出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时的开封引导线对断裂线的引导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26示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
图27示出表示以往例的包装袋的开封状态的俯视图。
图28示出表示以往例的包装袋的开封状态的俯视图。
图29示出图28中的用虚线C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包装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A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装袋的主视图。该包装袋1是表膜1a与背膜1b重合而成的平袋。在包装袋1中,将开封口形成预定侧作为上侧,由上端缘的顶部密封部6、左右侧缘的侧密封部2、 4、以及下端缘(底部)的底部密封部8形成收纳部3。另外,收容于收纳部3的内容物例如从底部填充至底部以外被密封的包装袋1中。在填充了内容物后,对底部进行热熔敷而形成底部密封部8,由此包装袋1被密闭。如图1B所示,在填充有内容物的包装袋1中,表膜1a和背膜1b向前后鼓出。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从包装袋1的上端缘或者左右侧缘向包装袋1 填充内容物。
表膜1a以及背膜1b能够采用可进行热熔敷的各种材料。表膜1a以及背膜1b例如可以是由能够热熔敷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单层膜,也可以是具有热塑性树脂的熔敷面的层叠膜。另外,表膜1a以及背膜1b也可以分别具有在层叠膜之间夹持有铝层这样的阻挡层的层叠结构。
在图1A所示的包装袋1中,一方的侧密封部2为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在侧密封部2形成有用于对包装袋1的上部进行开封的易开封部10。在图示例中,易开封部10为缺口,但易开封部10不限定于缺口。易开封部10可以采用一个切槽或者多个切槽列这样的各种结构。
包装袋1的开封方向与顶部密封部6平行,并且与侧密封部4正交。作为从开封始端侧的易开封部10观察时位于开封方向上的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形成有倾斜密封部5。倾斜密封部5在顶部密封部6与另一方的侧密封部4的上端之间倾斜。从易开封部10经过收纳部3直至开封终端侧的倾斜密封部5地沿着开封方向延伸的直线为开封假想直线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封终端侧的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是与开封假想直线12交叉并且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呈规定的角度θ的内缘倾斜部5u。
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至少覆盖表膜1a和背膜1b的断裂线的表背错开范围S。在图1A中分别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表背错开范围S的上限Sa以及下限Sb。表背错开范围S设定为,位于倾斜密封部5 的内缘倾斜部5u的位于顶部密封部6侧的上端5u1与位于底部密封部8 (底部)侧的下端5u2(侧密封部4的上端)之间。
对于表背错开范围S而言,根据易开封部10到顶部密封部6的内缘的距离、包装袋1的形状及尺寸、膜的材质及厚度、使包装袋1断裂时的手指的力的大小及方向、以及断裂速度这样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偏差。因此,表背错开范围S例如针对每个产品利用实验数据统计性地设定。
表背错开范围S的上限Sa的位置由顶部密封部6的内缘限制,因此表背错开范围S的上限Sa能够上升至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的上端5u1。
另一方面,表背错开范围S的下限Sb的位置需要设定为,下限Sb不到达比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的下端5u2(侧密封部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表背错开范围S由包装袋1的开封方向的最大宽度D决定。可知,若将从开封假想直线12到内缘倾斜部5u的下端5u2的高度(间隔)H设定为相对于包装袋1的开封方向的最大宽度D为5/18以下,则内缘倾斜部5 能够大致覆盖表背错开范围S的下限Sb。
表背错开范围S的上限Sa的位置优选设定为不与顶部密封部6干涉。
接下来,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装袋的开封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包装袋1的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即侧密封部2的易开封部10 断裂,进行一次开封。
接下来,将顶部密封部6侧的断裂片1c向表侧或者背侧翻转,保持该状态沿着朝向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即倾斜密封部5的开封方向拉拽顶部密封部6侧的断裂片1c。其结果是,沿着开封假想直线12对包装袋1施加剪切力,收纳部3的未熔敷的表膜1a和背膜1b在相互重合的状态下逐渐断裂,进行二次开封(参照图2A)。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封假想直线12未施加针眼这样的弱化加工,因此表膜1a和背膜1b的断裂线经常从开封假想直线12错开。
表膜1a的断裂线10a和背膜1b的断裂线10b一边在上下产生表背错开一边行进。在二次开封的阶段,表侧和背侧的断裂线10a、10b的前端同时行进。
而且,向上侧错开的背膜1b的断裂线10b在到达点Pb处首先到达开封终端侧的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接着,断裂线10b沿着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行进,与向下侧错开的表膜1a的断裂线10a在到达点Pa处汇合,从而断裂片1c被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表膜1a的断裂线10a和背膜1b的断裂线10b 上下颠倒地错开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上侧的断裂线首先到达内缘倾斜部 5u并能够与下侧的断裂线汇合。另外,在内缘倾斜部向与上述的倾斜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即,内缘倾斜部的上部向与收纳部相反的开封终端侧倾斜的情况下,下侧的断裂线首先到达内缘倾斜部,沿着内缘倾斜部行进,并在上侧的断裂线的到达点处与上侧的断裂线汇合。
参照图3,对该汇合过程进行说明。图3A示出位于上侧的背膜1b的断裂线10b到达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的到达点P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对断裂片1c施加拉力T,具有高撕裂强度的倾斜密封部5 也不会被撕裂。取而代之,通过沿着具有低撕裂强度的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的方向上的分力T1及其反作用力N1,来在沿着倾斜密封部5 的内缘倾斜部5u的方向上作用有剪切力。其结果是,背膜1b的断裂线10b 沿着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行进(参照图3B)。
与上侧的断裂线10b的行进同时地,下侧的断裂线10a也沿断裂片1c 的拉拽方向行进,在下侧的断裂线10a的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 的到达点Pa处与上侧的断裂线10b汇合(参照图3C)。
当进一步拉拽断裂片1c时,拉力T和作用于收纳部3侧的重合的表膜1a及背膜1b的反作用力集中地作用于下侧的断裂线10a与上侧的断裂线10b汇合的到达点Pa。其结果是,进行使倾斜密封部5断裂的三次开封,使断裂片1c完全分离(参照图3D)。另外,为了以较小的拉力T使断裂片1c分离,倾斜密封部5的宽度优选为5~15mm。倾斜密封部5的宽度越大,则越需要增大三次开封中的拉力T。若倾斜密封部5的宽度小,则包装袋1有可能因掉落等的冲击而破裂。
这样,即使在从包装袋1的一次开封到二次开封的期间断裂线发生表背错开,但在三次开封中断裂线也汇合于一个到达点。因此,无需过大的力就能够使包装袋1顺畅地断裂。
接下来,对沿着开封假想直线12的、开封始端侧的侧密封部2与开封终端侧的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之间的间隔即假想开口宽度W、以及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与开封假想直线12所成的角度θ进行说明。
若开封后的开口宽度变小则内容物的排出性降低,因此假想开口宽度 W优选为约35mm以上。在假想开口宽度W小于35mm时,不易引起断裂线的表背错开。相对于此,在假想开口宽度W为35mm以上时,容易引起断裂线的表背错开,能够充分地发挥本发明的内缘倾斜部的效果。
倾斜密封部5的内缘倾斜部5u与开封假想直线12所成的角度θ为通过断裂线10b首先到达的到达点Pb以及汇合的到达点Pa的内缘倾斜部5u 与开封假想直线12所成的锐角(图3)。另外,内缘倾斜部5u向与收纳部相反的开封终端侧倾斜而在开封时下侧(底部侧)的断裂线首先到达内缘倾斜部5u,进而断裂线从下侧的到达点向上侧的到达线汇合的情况下,从下侧朝向上侧的内缘倾斜部5u与开封假想直线12所成的锐角为角度θ。 (参照图4E)。
这样,需要产生用于使包装袋1从一方的断裂线首先到达内缘倾斜部的到达点断裂至两条断裂线汇合的到达点的分力,因此角度θ基本上为锐角即可。角度θ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以使得分力的大小达到一定大小以上。但是,若角度θ变小则开口宽度变窄,因此角度θ优选为20°以上。
在本发明的包装袋中,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倾斜部至少在表膜和背膜的断裂线的表背错开的范围内为相对于开封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直线、或者具有相对于开封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切线的曲线即可,能够如以下所示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图4A~图4F以及图5A~图5F示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相同的构成成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4A所示的倾斜密封部5的外缘5t与内缘倾斜部5u不平行,倾斜密封部5具有由内缘倾斜部5u、顶部密封部6的外缘的延长线5t1、以及侧密封部4的外缘的延长线5t2形成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在本变形例中,虽然倾斜密封部5具有较大的宽度,但能够利用沿着内缘倾斜部5u汇合的断裂线而顺畅地进行倾斜密封部5的三次开封。
图4B所示的倾斜密封部70的内缘倾斜部70u不具有直线形状,而具有以朝向收纳部3的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曲线形状。内缘倾斜部70u的切线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以规定角度倾斜。在本变形例中,上侧的断裂线在到达弯曲的倾斜密封部70的内缘倾斜部70u后,能够使包装袋更加顺畅地断裂至下侧的断裂线的到达点。
图4C所示的倾斜密封部71的内缘倾斜部71u不是一条倾斜直线,而具有将倾斜角度相互不同的多条直线部分连结而成的折线形状。
图4D所示的倾斜密封部72的内缘倾斜部72u具有以朝向收纳部3的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曲线形状。内缘倾斜部72u的切线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以规定角度倾斜。
图4E所示的倾斜密封部73是具有向收纳部3侧突出的三角形形状的山形密封部73。山形密封部73具有比顶部73t靠上侧的直线状的第一内缘倾斜部73a、和比顶部73t靠下侧的直线状的第二内缘倾斜部73b。第一内缘倾斜部73a随着从顶部73t向上方行进而向与收纳部3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二内缘倾斜部73b随着从顶部73t向下方行进而向与收纳部3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本变形例中,需要根据开封开始端侧的易开封部10的位置,将表背错开范围设定在第一内缘倾斜部73a和第二内缘倾斜部73b中的任一方的范围内。
图4F所示的倾斜密封部74是具有以向收纳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半圆形形状的弯曲密封部74。弯曲密封部74具有比顶部74t靠上侧的曲线状的第一内缘倾斜部74a、和比顶部74t靠下侧的曲线状的第二内缘倾斜部74b。第一以及第二内缘倾斜部74a、74b的切线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 12以规定角度倾斜。在本变形例中,也需要根据开封开始端侧的易开封部 10的位置,将表背错开范围设定在第一内缘倾斜部74a和第二内缘倾斜部 74b中的任一方的范围内。
在上述的变形例中,内缘倾斜部具有向收纳部3侧突出的形状,但在以下参照图5A~图5F进行说明的变形例中,内缘倾斜部具有向与收纳部 3相反的一侧即外侧突出的形状。
在图5A所示的变形例中,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倾斜密封部5设置于向与收纳部3相反的一侧伸出的伸出部51。
图5B所示的包装袋具有反倾斜密封部75,该反倾斜密封部75通过使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倾斜密封部5相对于使侧密封部4的外缘延长的延长线M线对称地反转而成。反倾斜密封部75的倾斜方向与倾斜密封部 5的倾斜方向相反。在本变形例中,下侧的断裂线首先到达反倾斜密封部 75的内缘倾斜部75u,然后朝向上侧的断裂线的到达点行进。
图5C所示的包装袋具有反倾斜密封部76,该反倾斜密封部76通过使图4B所示的弯曲的倾斜密封部70相对于延长线M线对称地反转而成。反倾斜密封部76具有弯曲的内缘倾斜部76u。
图5D所示的包装袋具有反倾斜密封部77,该反倾斜密封部77通过使图4C所示的弯曲的倾斜密封部71相对于延长线M线对称地反转而成。反倾斜密封部77具有弯曲的内缘倾斜部77u。
图5E所示的包装袋具有反山形密封部78,该反山形密封部78通过使图4E所示的山形密封部73相对于延长线M线对称地反转而成。反山形密封部78具有比顶部78t靠上侧的直线状的第一内缘倾斜部78a、和比顶部78t靠下侧的直线状的第二内缘倾斜部78b。第一内缘倾斜部78a随着从顶部78t向上方行进而朝向收纳部倾斜。第二内缘倾斜部78b随着从顶部78t向下方行进而朝向收纳部倾斜。
图5F所示的包装袋具有反弯曲密封部79,该反弯曲密封部79通过使图4F所示的弯曲密封部74相对于延长线M线对称地反转而成。弯曲密封部79具有比顶部79t靠上侧的第一内缘倾斜部79a、和比顶部79t靠下侧的第二内缘倾斜部79b。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6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是利用一对侧密封部2、4、将开封口形成预定侧(开封口侧)作为上侧时的上端缘的顶部密封部6、以及下端缘(底部)的底部密封部8,来对重合的表膜1a和背膜1b(参照图9~图12)的四边进行热封而成的平袋,内容物被密封包装在由上述密封部2、4、6、8包围的区域的表膜1a与背膜1b之间。
表膜1a以及背膜1b例如分别由在聚烯烃层上层叠尼龙层而成的层叠膜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表膜1a以及背膜1b能够采用可进行热熔敷的各种材料以及结构。例如,表膜1a以及背膜1b可以利用由能够热熔敷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单层膜来构成,也可以利用将熔敷面设为热封性树脂的层叠膜来构成。层叠膜可以采用在中间层设置有阻挡层的层叠结构,也可以采用在表层设置有阻挡层的层叠结构。另外,层叠膜可以将树脂层作为基材,也可以将纸作为基材。
在表膜1a以及背膜1b的一对侧密封部2、4间的未被密封的区域即收纳部3,设置有设置于表膜1a的表开封引导线14、和设置于背膜1b的背开封引导线1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用一条线重合地示出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
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开封假想直线12是在从形成于开封始端侧的侧密封部(以下,也称作“左侧密封部”)2的缺口即易开封部10 朝向开封终端侧的侧密封部4(以下,也称作“右侧密封部”)进行开封时,沿着用手指拉拽比易开封部10靠上侧的部分1c(以下,也称作“断裂片”) 的开封方向的假想线。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包装袋具有形成有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一对侧密封部2、4和沿着与该一对侧密封部2、4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顶部密封部 6的长方形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开封假想直线12与对称轴线11正交,该对称轴线11在一对侧密封部2、4间的中央与一对侧密封部2、4平行地延伸,开封假想直线12与顶部密封部6的直线状的下缘6a平行地延伸。
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各自与开封假想直线12所成的角度θ优选为10~50°,更优选为20~45°。若角度θ大于50°,则在开封时沿着开封假想直线12拉拽的力中的沿着开封引导线14的方向上的分力小,难以沿着开封引导线14撕裂。另一方面,若角度θ小于10°,则在开封时断裂线不到达开封引导线14的可能性变高。
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各自的靠近右侧密封部4(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以下,也称作“终端”)14b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相互重合。由此,在开封时,表膜1a的断裂线10a和背膜1b的断裂线10b 被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直接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 上的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14b只要能够将表膜1a的断裂线10a以及背膜 1b的断裂线10b基本上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一点即可,可以不位于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可以位于内缘4a的附近。在此,内缘4a的附近的终端14b优选位于与内缘4a相距10mm以内的位置。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各自的靠近左侧密封部2 (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以下,也称作“始端”)14a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另一方面,开封引导线14的靠近右侧密封部4的端部(终端)14b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
在此,规定距离L优选设定为一对侧密封部2、4的内缘2a、4a间的沿着开封假想直线12的长度D的28%以上的距离,更优选设定为38%以上的距离(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该距离与长度D的比率以包括在对包装袋进行开封时形成断裂线的范围的方式实验性地求出。通过将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各自的始端14a以及终端14b配置在从开封假想直线12离开规定的距离L以上的位置,能够提高在开封时断裂线到达开封引导线14的概率。
在图7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的一例。图7所示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由与表膜1a以及背膜 1b相比难以断裂的强化部15的缘部15a构成。强化部15可以通过对表膜 1a和背膜1b局部地进行熔敷或者粘接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在表膜1a以及背膜1b各自的外表面侧、内表面侧或者层间设置构件、带而形成。在对表膜1a和背膜1b局部地进行熔敷或者粘接的情况下,表膜1a与背膜1b 的熔敷或者粘接的部分的缘部分别成为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 14。由于强化部15难以断裂,因此在开封时到达强化部15的缘部15a的断裂线沿着强化部15的缘部15a行进。因此,强化部15的缘部15a作为上述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而发挥功能。
另外,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也可以由与表膜1a以及背膜1b相比容易断裂的弱化部构成。在开封时到达弱化部的断裂线沿着与周围相比容易断裂的弱化部行进,因此弱化部作为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而发挥功能。弱化部能够作为非贯通的半切割加工部而分别形成于表膜1a以及背膜1b。半切割加工部能够通过激光加工、使用在表面安装有微小的刃的辊、冲裁模具进行的刀具加工、以及利用安装有高硬度的磨粒的辊进行按压的研磨加工等各种方法来形成,从上述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形成直线状或者针眼状的非贯通的半切割加工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如下方式来进行说明:引导表膜1a的断裂线10a的表开封引导线14、引导背膜1b的断裂线10b的背开封引导线14如熔敷部那样形成为共用的结构、或者形成于表膜1a的表开封引导线14和形成于背膜1b的背开封引导线14形成在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接下来,参照图8~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进行说明。在图8中在未开封状态的包装袋中重叠地示出开封时的表膜1a的断裂线10a (以下,也称作“表断裂线”)以及背膜1b的断裂线10b(以下,也称作“背断裂线”)的位置。
在从左侧密封部2的易开封部10至右侧密封部4地对包装袋进行开封时,用手指朝向右侧密封部4拉拽比易开封部10靠上侧的部分,从而左侧密封部2从易开封部10起断裂。而且,比易开封部10靠上侧的部分成为断裂片1c。
当进一步向右侧拉拽断裂片1c时,表膜1a以及背膜1b在一对侧密封部2、4之间的收纳部开裂,表断裂线10a和背断裂线10b朝向右侧密封部4延伸。此时,如图8所示,发生表断裂线10a与背断裂线10b上下错开的表背错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首先表膜1a的表断裂线10a到达表开封引导线14上的点P1。到达点P1后的表断裂线10a沿着表开封引导线 14向图8中用箭头A1示出的方向行进。
接下来,如图10所示,背断裂线10b到达背开封引导线14上的点P2,与沿着表开封引导线14到来的表断裂线10a汇合。在点P2处汇合的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沿着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向图8 中用箭头A2示出的方向行进。
然后,如图11所示,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均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各自的终端14b。这些终端14b配置为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点P3处相互重合。因此,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被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直接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 的内缘4a上的同一地点即点P3。
当进一步向附图右侧拉拽断裂片1c时,如图12所示,表断裂线10a 与背断裂线10b汇合而成的一条断裂线10c从点P3向右侧密封部4伸长,右侧密封部4断裂。此时,右侧密封部4的断裂线10c仅为一条,因此在右侧密封部4无需以较大的力剥离表膜1a和背膜1b,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其结果是,能够将断裂片1c容易地断开。
另外,如图6所示,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因此从左侧到达开封引导线14的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沿着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被向比到达地点靠上侧的位置引导。其结果是,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不向比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靠下侧的位置行进,能够防止在开封时断裂至比内容物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而使内容物洒出。
(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引导表断裂线10a的表开封引导线 14和引导背断裂线10b的背开封引导线14为共用的结构或者重合地配置的例子,但上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也可以单独配置。
在图13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对于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而言,引导表膜1a的断裂线(表断裂线)10a的表开封引导线16、和引导背膜1b的断裂线(背断裂线)10b的背开封引导线17分别作为弱化部或者强化部的缘部而形成于表膜1a以及背膜1b。
表开封引导线16的靠近左侧密封部2的端部(始端)16a和背开封引导线17的靠近左侧密封部2的端部(始端)17a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另一方面,表开封引导线16的靠近右侧密封部4的端部(终端)16b与背开封引导线17的靠近右侧密封部4的端部(终端)17b在右侧密封部4 的内缘4a上的点P3处重合。
接下来,参照图14对本变形例的包装袋的开封进行说明。在图14中在未开封状态的包装袋中重叠地示出开封时的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 10b的位置。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从左侧密封部2朝向右侧密封部4延伸。其结果是,表断裂线10a到达表开封引导线16上的点P1,沿着表开封引导线16向图14中的箭头A1的方向行进。另一方面,背断裂线10b到达背开封引导线17上的点P2,沿着背开封引导线17向图14 中的箭头A2的方向行进。
表开封引导线16的终端16b和背开封引导线17的终端17b配置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同一地点即点P3。因此,表断裂线10a与背断裂线10b在点P3处汇合。其结果是,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 撕裂,从点P3起一条断裂线10c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5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包装袋除开封引导线以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基本上相同,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同样地,开封引导线可以形成为弱化部,也可以形成为强化部的缘部,另外,也可以在表膜和背膜中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开封引导线与开封假想直线12所成的角度的优选范围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将开封引导线的靠近左侧密封部2的端部称作始端,将靠近右侧密封部4的端部称作终端。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中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8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8各自的终端18b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处相互重合。由此,能够提高在开封时断裂线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4的概率。
另一方面,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8各自的始端18a配置在左侧密封部2的内缘2a上。由此,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下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可靠地到达开封引导线18。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和背断裂线分别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18并汇合,到达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终端18b。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终端18b起一条断裂线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6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易开封部10设置在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易开封部10接近顶部密封部6的位置。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中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各自的始端20a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在开封时断裂线到达开封引导线20的概率。
另一方面,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各自的终端20b配置为在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上相互重合。由此,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上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可靠地到达开封引导线20。
接下来,参照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进行说明。在图17 中在未开封状态的包装袋中重叠地示出开封时的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的位置。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从左侧密封部2朝向右侧密封部4延伸。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表断裂线10a到达表开封引导线20上的点P1,沿着表开封引导线20向箭头A1的方向行进。
接下来,背断裂线10b到达背开封引导线20上的点P2,与沿着表开封引导线20到来的表断裂线10a汇合。在点P2处汇合的表断裂线10a和背断裂线10b沿着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向箭头A2的方向行进。其结果是,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均被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引导至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的终端20b、即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上的点P3。
到达点P3的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对齐地沿着顶部密封部6 的下缘6a向箭头A3的方向行进,到达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与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交汇的角部的点P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借助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0而将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同一地点。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点P4起一条断裂线10c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能够对齐地沿着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行进并被基本上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同一地点,则终端20b可以位于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上,也可以位于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的附近。在此,优选位于下缘6a的附近的终端 20b位于与下缘6a相距10mm以内的位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8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易开封部10设置在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易开封部10接近顶部密封部6的位置。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中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各自的终端22b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位于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上。由此,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 12靠上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可靠地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
另一方面,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各自的始端22a位于左侧密封部2的内缘2a上。由此,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下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也可靠地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封时,表断裂线以及背断裂线分别可靠地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和背断裂线分别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22并汇合,到达在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上相互重合的终端22b。到达终端22b的表断裂线以及背断裂线对齐地沿着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 行进,到达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与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交汇的角部。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角部起一条断裂线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9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中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0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延伸。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0各自的终端30b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处相互重合。由此,能够提高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靠下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到达开封引导线30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开封时不使包装袋的内容物溢出,优选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0的终端30b配置在比内容物的上表面高的位置。通常,在蒸煮袋的包装袋中,在将蒸煮袋的顶部密封部6作为上方的状态下,内容物的上表面多位于开封假想直线12的下侧,且位于从开封假想直线12起向开封假想直线12的下方离开长度D的23%以内的距离的位置,所述长度D是一对侧密封部2、4的内缘2a、4a间的沿着开封假想直线12的长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容物的上表面处于比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的位置高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使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0各自的靠近右侧密封部4的端部 30b位于开封假想直线12的下侧,且位于与开封假想直线12相距长度D 的23%以内的距离的位置。
另一方面,开封引导线30的始端30a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上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到达开封引导线30的概率。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和背断裂线分别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0并汇合,到达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相互重合的终端30b。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0的终端30b起一条断裂线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0对第七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易开封部10设置在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易开封部10接近顶部密封部6的位置。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中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2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延伸。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2各自的终端32b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处相互重合。由此,能够提高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下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 32的概率。
另一方面,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2各自的始端32a位于顶部密封部6的下缘6a上。由此,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上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能够可靠地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 32。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和背断裂线分别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2并汇合,到达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终端32b。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2的相互重合的终端32b起一条断裂线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1对第八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中的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4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延伸。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4各自的终端34b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处相互重合。由此,能够提高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下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到达开封引导线32的概率。
另一方面,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4各自的始端34a位于左侧密封部2的内缘2a上。由此,在开封时,向比开封假想直线12靠上侧的位置行进的断裂线能够可靠地到达开封引导线34。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和背断裂线分别到达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4并汇合,到达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相互重合的终端34b。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表开封引导线以及背开封引导线34的终端34b起一条断裂线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2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封引导线由分别设置于表膜1a以及背膜1b的第一开封引导线38和第二开封引导线40构成,该第二开封引导线40配置在比第一开封引导线38靠近另一方的侧密封部4的位置。第一开封引导线38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40均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
第一开封引导线38的始端38a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一开封引导线38的终端38b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
第二开封引导线40配置为,从第一开封引导线38上的点P分支,且随着靠近左侧密封部2而远离第一开封引导线38。第二开封引导线40的终端40b配置在第一开封引导线38上的点P,第二开封引导线40的始端 40a位于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
这样,除了第一开封引导线38以外还设置有第二开封引导线40,因此即使在进行开封时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38的表断裂线以及背断裂线的一方或者双方横穿第一开封引导线38而行进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到达第二开封引导线40的断裂线向第一开封引导线38上的点P引导,然后,借助第一开封引导线38将断裂线向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终端38b引导。
(第十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3对第十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封引导线由分别设置于表膜1a以及背膜1b的第一开封引导线42和第二开封引导线44构成,该第二开封引导线44配置在比第一开封引导线42靠近另一方的侧密封部4的位置。第一开封引导线42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44均配置为,与开封假想直线12倾斜地交叉,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并且随着靠近左侧密封部2 而相互远离。
第一开封引导线42的终端42b与第二开封引导线44的终端44b相互重合地配置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另外,第一开封引导线42的始端42a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44的始端44a配置在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
这样,除了第一开封引导线42以外还设置有第二开封引导线44,因此即使在进行开封时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42的表断裂线以及背断裂线的一方或者双方横穿第一开封引导线42而行进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到达第二开封引导线44的断裂线向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终端44b引导。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4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封引导线由分别设置于表膜1a以及背膜1b的第一开封引导线46和第二开封引导线48构成。第一开封引导线46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48配置为,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而彼此相反地倾斜,并且随着靠近左侧密封部2而相互远离。
第一开封引导线46的终端46b和第二开封引导线48的终端48b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相互重合地配置在开封假想直线12上。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46b以及终端48b也可以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 4a上相互重合地配置在从开封假想直线12离开的位置。
另外,第一开封引导线46的始端46a配置在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 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开封引导线48的始端48a配置在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断裂线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46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48中的至少一方的可能性。
接下来,参照图25对本实施方式的包装袋的开封进行说明。在图25 中在未开封状态的包装袋中重叠地示出开封时的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的位置。
在开封时,表断裂线10a以及背断裂线10b从左侧密封部2朝向右侧密封部4延伸。其结果是,表断裂线10a到达第二开封引导线48,沿着第二开封引导线48向箭头A1的方向行进,到达第二开封引导线48的终端 48b。另一方面,背断裂线10b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46,沿着第一开封引导线46向箭头A2的方向行进,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46的终端46b。
终端46b以及终端48b均重合地配置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点P,因此表断裂线10a与背断裂线10b在点P处汇合。其结果是,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点P起一条断裂线10c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6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封引导线由分别设置于表膜1a以及背膜1b的第一开封引导线56和从第一开封引导线56分支的第二开封引导线54构成。第一开封引导线56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54配置为,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 而彼此相反地倾斜,并且随着靠近左侧密封部2而相互远离。
第一开封引导线56的始端56a配置在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下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开封引导线54的始端54a 配置在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12向上侧离开规定距离L以上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断裂线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56以及第二开封引导线54中的至少一方的可能性。
另外,第一开封引导线56的终端56b配置在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 上,另一方面,第二开封引导线54的终端54b配置在第一开封引导线56 上的点P。因此,在开封时,到达第一开封引导线56的断裂线被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终端56b。另一方面,到达第二开封引导线54 的断裂线被引导至终端54b(即,第一开封引导线56上的点P),接着,被第一开封引导线56向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4a上的终端56b引导。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表断裂线以及背断裂线均被引导至右侧密封部4的内缘 4a上的一点。其结果是,能够以较小的剪切力将右侧密封部4撕裂,从角部起一条断裂线在右侧密封部4中行进,能够将断裂片容易地断开。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呈直线状延伸的开封引导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开封引导线不限定于直线,也可以为曲线状或者折曲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平面形状且四边被热封的平袋的包装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包装袋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自立袋、带角撑的袋、以及将对折的膜的三边进行密封而成的包装袋。
另外,一对侧密封部各自的长度以及宽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一对侧密封部相对于包装袋的中心线可以对称地配置,也可以非对称地配置。另外,一对侧密封部可以相互平行地配置,也可以非平行地配置。例如,在一对侧密封部相互非平行而包装袋的平面形状呈梯形的情况下,该梯形的中心轴线成为沿纵向延伸的对称轴线。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包装袋除能够应用于如蒸煮袋这样收容食品的包装袋以外,还能够应用于饮料、医药品等所使用的各种包装袋。
将该说明书所记载的文献以及成为本申请的巴黎优先权的基础的日本申请的说明书的内容全部援引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 包装袋;
1a 表膜;
1b 背膜;
1c 断裂片;
2 侧密封部;
2a 侧密封部的内缘;
3 收纳部;
4 侧密封部;
4a 侧密封部的内缘;
5 倾斜密封部;
6 顶部密封部;
6a 顶部密封部的下缘;
8 底部密封部;
10 易开封部;
10a 表膜的断裂线(表断裂线);
10b 背膜的断裂线(背断裂线);
10c 右侧密封部的断裂线;
11 对称轴线;
12 开封假想直线;
14、16、17、18、20、22、30、32、34、38、40、42、44、46、48、 54、56 开封引导线;
14a、16a、17a、18a、20a、22a、30a、32a、34a、38a、40a、42a、44a、 46a、48a、54a、56a开封引导线的端部(始端);
14b、16b、17b、18b、20b、22b、30b、32b、34b、38b、40b、42b、 44b、46b、48b、54b、56b开封引导线的端部(终端);
15 强化部;
15a 强化部的缘部;
51 伸出部;
70、71、72 倾斜密封部;
73 山形密封部;
74 弯曲密封部;
75、76、77 反倾斜密封部;
78 反山形密封部;
79 反弯曲密封部。

Claims (20)

1.一种包装袋,其在重合的表膜和背膜的端部具有密封部,从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经过收纳部而开封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
所述包装袋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设置有易开封部,在所述表膜以及所述背膜的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之间的收纳部或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具有表开封引导线和背开封引导线,所述表开封引导线设置于所述表膜,所述背开封引导线设置于所述背膜,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相对于开封假想直线倾斜地延伸,该开封假想直线是从所述易开封部向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延伸的沿着开封方向直线地划出的线,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的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与所述背开封引导线的开封终端侧的端部在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或所述内缘的附近相互重合,或者在开封口侧的密封部的下缘上或所述下缘的附近相互重合,从而在对所述包装袋进行开封时,所述表膜的断裂线及/或所述背膜的断裂线被所述表开封引导线及/或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引导而汇合并重合,到达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的同一地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形成为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即内缘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缘倾斜部至少在表膜和背膜的断裂线的表背错开的范围内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缘倾斜部相对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倾斜的倾斜角度为60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封假想直线上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间的间隔即假想开口宽度为35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到底部侧的所述内缘倾斜部的下端的间隔(H)相对于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最大宽度(D)为5/18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缘倾斜部呈直线状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缘倾斜部为曲线,曲线的切线相对于所述开封假想线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开封假想直线靠底部侧的位置,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上或者位于比所述开封假想直线靠开封口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终端侧的端部在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上或者所述内缘的附近相互重合,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开封假想直线靠开封口侧的位置,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上或者位于比所述开封假想直线靠底部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开封口侧的密封部的下缘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离开如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为从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到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间的沿着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的长度的28%以上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离开如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为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间的沿着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的长度的38%以上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终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的底部侧的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离开如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为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间的沿着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的长度的23%以内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开封始端侧密封部的内缘上。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离开如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为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间的沿着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的长度的28%以上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各自的所述开封始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离开如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为所述开封始端侧的密封部与所述开封终端侧的密封部的内缘间的沿着所述开封假想直线的长度的38%以上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封引导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开封假想直线倾斜的倾斜角度为10°~50°。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由与所述表膜以及所述背膜相比难以断裂的强化部的缘部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开封引导线以及所述背开封引导线由与所述表膜以及所述背膜相比容易断裂的弱化部构成。
CN201680021831.4A 2015-04-16 2016-04-12 包装袋 Active CN107531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3942A JP6740568B2 (ja) 2015-04-16 2015-04-16 包装袋
JP2015-083942 2015-04-16
JP2015241780A JP6662012B2 (ja) 2015-12-11 2015-12-11 包装袋
JP2015-241780 2015-12-11
PCT/JP2016/001986 WO2016166968A1 (ja) 2015-04-16 2016-04-12 包装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365A CN107531365A (zh) 2018-01-02
CN107531365B true CN107531365B (zh) 2019-06-07

Family

ID=57125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1831.4A Active CN107531365B (zh) 2015-04-16 2016-04-12 包装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3334B2 (zh)
EP (1) EP3284691B1 (zh)
KR (1) KR101998145B1 (zh)
CN (1) CN107531365B (zh)
MY (1) MY186436A (zh)
WO (1) WO20161669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60180B (en) * 2017-03-02 2020-06-17 Villis Simon Food package
US11479396B2 (en) 2017-03-02 2022-10-25 Jonathan Ling Food package
JP7346805B2 (ja) * 2018-10-01 2023-09-20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包装袋、包装袋の製造方法、及び押圧部材
DE202018106857U1 (de) * 2018-12-03 2018-12-07 Takigawa Corporation Japan Reißfester Verpackungsbeutel
US11911571B2 (en) * 2020-04-24 2024-02-27 Convatec Limited Packaging for a medical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370A (ja) * 1993-09-02 1995-03-1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JP2004238047A (ja) * 2003-02-07 2004-08-26 Kyodo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JP2007039122A (ja) * 2005-08-02 2007-02-15 Akira Kitagishi チャック包装容器の取り出し口
JP2007276823A (ja) * 2006-04-06 2007-10-25 Keihan Cellophane Co Ltd 包装袋
JP2014051310A (ja) * 2012-09-10 2014-03-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JP2014055016A (ja) * 2012-09-12 2014-03-2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1174A (en) * 1954-11-15 1963-03-12 Min O Matic Inc Rice cooking package
US3321126A (en) * 1965-09-07 1967-05-23 Gulf Oil Corp Recloseable container
US3827472A (en) * 1969-12-05 1974-08-06 Seisan Nipponsha Kk Reclosable bag
US3780781A (en) * 1971-09-07 1973-12-25 Seisan Nipponsha Kk Openable bag
US4171755A (en) * 1977-07-12 1979-10-23 Carlisle Richard S Flexible container with pouring spout
US4301925A (en) * 1979-12-28 1981-11-24 Bemis Company, Inc. Bag with opening and reclosing feature
US4598826A (en) * 1984-11-09 1986-07-08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sealable, laminated package
JPH0618899Y2 (ja) * 1988-09-29 1994-05-18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レトルト食品用包装袋
GB8907368D0 (en) 1989-03-31 1989-05-17 Trebor Limited Pack assembly with tear-off strip
JP2895176B2 (ja) * 1990-07-30 1999-05-24 味の素株式会社 易引き裂き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から作られたパウチ
US5186543A (en) * 1991-03-04 1993-02-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ear-open bag having guide strips
JPH0798541B2 (ja) * 1991-06-25 1995-10-25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食品包装用積層袋
DE9207558U1 (de) * 1992-06-04 1992-10-29 Imer, Rodney Haydn, Dipl.-Ing., 4000 Düsseldorf Verpackungsbeutel für flüssige, pastöse und körnige Stoffe
US5783266A (en) * 1994-03-11 1998-07-21 Gehrke; Russ Easy-open individual sealed serving packaging
US5613779A (en) * 1994-11-30 1997-03-25 Kabushiki Kaisha Hosokawa Yoko Pouch
JP3725917B2 (ja) * 1995-09-04 2005-12-14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咬合具及び咬合具付き包装用袋
US6217216B1 (en) * 1996-02-22 2001-04-17 Nossi Taheri Reclosable plastic bag with non-perforated tear zone
PT929282E (pt) * 1996-09-06 2000-12-29 Lohmann Gmbh & Co Kg Embalagem em forma de saco para rasgar para um acesso rapido ao produto
US6074097A (en) * 1997-04-28 2000-06-1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ackage, packag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ackage manufacturing system for carrying out the packag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6360513B1 (en) * 1999-05-11 2002-03-26 Sargento Foods Inc. Resealable bag for filling with food product(s) and method
DE19924428A1 (de) 1999-05-28 2000-12-07 4P Verpackungen Ronsberg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Verpackung
SE0100985L (sv) * 2001-03-20 2002-09-21 Eco Lean Res & Dev As Portionsförpackning
US6702462B2 (en) * 2001-03-26 2004-03-09 Cliff Barr Inc. Flexible dispensing package
JP2003137308A (ja) 2001-10-31 2003-05-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開封が容易な軟質包装袋
FR2832698B1 (fr) * 2001-11-28 2004-07-09 Soplaril Sa Emballage, typiquement un sachet, a ouverture par dechirure orientee
US20030138169A1 (en) * 2002-01-22 2003-07-24 Mars Incorporated Angled sealing pattern for retort pouch to create cold corners
JP2004276955A (ja) 2003-03-14 2004-10-07 Fuji Seal Inc パウチ容器
US6708826B1 (en) * 2003-04-30 2004-03-23 Warner-Lambert Company, Llc Packaged supply of individual doses of a personal care product
DE602004022957D1 (de) * 2003-09-30 2009-10-15 Ajinomoto Kk Beutel für erhitzbare nahrungsmittel
WO2008033919A2 (en) * 2006-09-12 2008-03-20 General Mills, Inc. Pouch opening feature
JP5071641B2 (ja) * 2007-07-20 2012-11-14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包装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370A (ja) * 1993-09-02 1995-03-1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JP2004238047A (ja) * 2003-02-07 2004-08-26 Kyodo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JP2007039122A (ja) * 2005-08-02 2007-02-15 Akira Kitagishi チャック包装容器の取り出し口
JP2007276823A (ja) * 2006-04-06 2007-10-25 Keihan Cellophane Co Ltd 包装袋
JP2014051310A (ja) * 2012-09-10 2014-03-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JP2014055016A (ja) * 2012-09-12 2014-03-2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包装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98145B1 (ko) 2019-07-09
KR20170128542A (ko) 2017-11-22
US10793334B2 (en) 2020-10-06
MY186436A (en) 2021-07-22
EP3284691A1 (en) 2018-02-21
US20180118440A1 (en) 2018-05-03
EP3284691B1 (en) 2020-09-02
WO2016166968A1 (ja) 2016-10-20
CN107531365A (zh) 2018-01-02
EP3284691A4 (en) 2018-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365B (zh) 包装袋
JP6346504B2 (ja) 包装袋
JP6476800B2 (ja) 包装袋
JP6090563B2 (ja) 易開封性包装袋
JP5340577B2 (ja) 包装袋
JP6191065B2 (ja) 包装袋
JP6740568B2 (ja) 包装袋
JP6662012B2 (ja) 包装袋
JP5059425B2 (ja) 連続包装袋
JP6578803B2 (ja) 包装袋
JP5059426B2 (ja) 液体包装袋
JP6330954B2 (ja) スタンディングタイプの包装袋
JP7346805B2 (ja) 包装袋、包装袋の製造方法、及び押圧部材
JP6277738B2 (ja) 包装袋
JP7238264B2 (ja) 包装袋
JP6551572B2 (ja) スタンディングタイプの包装袋
JP6085167B2 (ja) 輸液バッグを収納する外装袋及び輸液バッグユニット
JP6164347B2 (ja) スタンディングタイプの包装袋
JP2018039559A (ja) 包装袋
JP2014198605A (ja) 包装袋
JP5974569B2 (ja) 包装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